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精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0: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6.*逍遥游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周及其作品《庄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 2.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并进行现代审视。 3.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1.了解庄周及其作品《庄子》和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 2.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与他的思想。 2.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继承与发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象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并被认为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1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㈡提出目标。

学习本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庄子与他的思想。 2.了解课文大意。

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个性学习目标:

二、探索生趣

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要求能体现刺秦的过程,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

”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

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 鲲鹏(kūn)

北冥(míng)

抟(tuán)

坳堂(āo)

天阏(è)

决起(xuè)

榆枋(fāng)

舂粮(chōng)

蟪蛄(huì)

斥鴳(yàn)

泠然(líng)

数数然(shuó)

㈡课堂探索: 探究本文结构: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文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划分段落,归结段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换所待

一、万物有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小知不及大知

万物有局限 小年不及大年 物

大小的分别

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人亦有所待: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人

二、逍遥无待: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2.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

层层排除,卒章显旨。作者要阐明什么是逍遥,先说什么是不逍遥。

第一段先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皆有所“待”,而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都是相对的,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第二段紧承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作者由物及人,列举三类人,他们在利禄面前不同表现,但皆有所“待”,都没能达到逍遥,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指出:真正的逍遥即是“无待”。

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探究文意:

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基本疏通文意,对不懂之处,先查工具书或问同学,实在不能独立解决的,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三、总结固趣

3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对本课应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纳。

3.思考本文是如何写人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及文中的名言。 2.理解庄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4 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本课,其共性目标是:

1.重点积累积累“若、是、斯、之、特、修”等词语,及文中的名言。 2.理解庄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拟一个个性目标:

二、探索生趣 ㈠积累语言:

1.学生交流整理的文言知识: 2.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强化: 词语释义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志 2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志)

3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志向)

1 而御六七之辩,以游无穷者

(尽,止)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尽头)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境况艰难)

4穷根问底

(穷追)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到,往)

2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

(适宜,适合)

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刚才)

1化而为鸟

(动词,成为)

2以五百岁为春

(动词,当作)

3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语气词,“呢”)

4有鸟焉,其名为鹏

(动词,叫做)

5若属皆为所虏

(介词,“被”)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代词,它)

2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副词,表反问语气)

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代词)

3.特殊句式

⑴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⑵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⑶而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⑷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状语后置) ⑸翱翔蓬蒿之上

(状语后置) 完成课后第二题 若:

1.像,好像。例句: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逍遥游》)

2.假如,如果。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3.你。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表对称时,除了有“你”“你们”之意,也有“你的”之意。例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此外,“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及,比得上。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表他称,他,他的。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论衡·实知》) ③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句: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④ 表选择,或,或者。例句: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⑤ 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是:

1.代词,这。例句: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动词,表判断。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此外,“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形容词,正确。

例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意动用法作动词时,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6 ② 助词,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例句: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斯:

1.副词,则,就。例句: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论》) 2.代词,此。例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斯”字本义为“劈”,如《诗经·陈风·墓门》中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另有一种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语气词,如《诗经·豳风·破斧》的“哀我人斯”。

之:

1.助词,的。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代词,这,此。例句: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之”字的用法或意思还有:“到……去”,如《汉书·高帝纪》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称代词,如《汉书·高帝纪》中的“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等。

特:

1.形容词,独,独特。例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2.副词,只。例句: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特”字有“公牛”之意,引申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词有“特此,特别”之意,用作形容词可表“杰出的、独特的”。

修:

1.长。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修饰。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字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有“修建”“修理”“治理”“修养”“修订、修改”“编写”“学习、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词时还有“善、美好”之意。

三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㈡课堂探索: 1.探究主旨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通过抓文章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文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1.本文的主旨是: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7 “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2.本文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文章先以“鲲鹏”和“野马”作比,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是有所“待”的,即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和束缚,接着,仍通过比喻,阐明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中,因而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状态。最后作者由物及人,说明真正的逍遥是“无待”,即通过精神的修养,达到无知无欲,恬淡宁静的境界。

3.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发?

㈡探究技巧

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探讨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什么?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 完成课后第一题: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安鸟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2.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对你在写作中有何借鉴作用?

㈢自由探究

8 回顾本文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探究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自己感兴趣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讨论完成课后第三题:

如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以鹏鸟为主题的作品,此外还有毛泽东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等。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鲲鹏形象,人们习惯于将鲲鹏与斥鴳对比,突出大与小的形象之分和优与劣的境界之分。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往往为鲲、鹏的伟大形象所倾倒,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鲲、鹏身上,可以说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对鲲鹏形象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事实上,在庄子的思想中,尽管鹏、鴳有别,尽管鲲鹏的形象确实比斥鴳高大,境界也比斥鴳高,但它们同样是“有所待”的,同样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9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预习《陈情表》,结合注释,基本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趣味教学资料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庄子与惠子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4.庄子的故事

10 战国时,宋人曹商出使秦国,秦王赏给他兵车百辆。回国后,曹商向庄子炫耀,庄子很讨厌他,讽刺说:“听说秦王有病求医,能吮吸痈疮使它破头的赏车一辆,能舔痔疮的给车五辆,越不怕脏,赏赐的车就越多。你大概去舔的痔疮吧?不然,为什么得到如此之多的车呢?”(《庄子·列御寇》)

有一人去拜见宋王,宋王一高兴就赐给他十辆车,这人为此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从前有户贫苦人家,靠编织苇席为生。一次,这家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他的父亲说:‘拿块石头把这宝珠捶碎!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出自深潭底黑龙的下巴下边,你能轻易地获得,必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政局险恶,远超过深深的潭底;宋王的凶残,也远超过潭底的黑龙。你侥幸碰上宋王睡着了,才能获得十辆马车;倘若宋王一旦醒过来,只怕你难免要粉身碎骨!”(《庄子·列御寇》)

战国时,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请庄子做楚国之相。两个大夫找到庄子时,他正在濮水边钓鱼。两人讲明了来意,庄子继续钓鱼不理,并说不愿像神龟那样供在庙堂上受礼遇,而愿活着在泥涂上摇动尾巴(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吊丧,看见庄子正两脚伸直岔开敲击瓦盆唱歌,就责备他过于不近人情。庄子回答说:“人从生到死如同四季的运行变化一样,她已静静地安息在大自然中,而我还哭哭啼啼的,这难道不是不通情理吗?”

庄子家贫,到监河侯处借粮。监河侯说:“等秋后我把采邑的税金收齐后,借你三百金,怎么样?”庄子生气地说:“我来时见路上车辙里有条鲫鱼,自称是东海的波臣,求我用斗升之水救他。我说等我去把西江之水引来救你。鲫鱼愤怒地说:‘我只求斗升之水活命,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干鱼市场上找我吧!”(《庄子·外物》)

庄子的生活十分清苦。有一次,庄子穿着一件补丁的粗布衣服去见魏王,魏王见他用破麻绳绑着破草鞋,便问他说:“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庄子回答说:这那里是疲困而是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第6课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第6课《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逍遥游(新人教版必修5)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教案

2.6《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6课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