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发布时间:2020-03-04 00:51: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人们总是喜欢用比喻来说明一些事情,因为比喻总是比事物的本身更加浅显易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人们也给了教师诸如:“蜡烛”、“春蚕”、园丁等各种各样的比喻。应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形象的比喻确有其美好的积极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及全社会尊师重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革新,这些隐喻也逐渐显现出其狭隘性和片面性,既不能确切全面地反映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也不能客观科学地阐述现代教学的理念特征。任何事物都需要进化,所以,对类似这样的比喻我们也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而必须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应用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这本身就是对教学理念的革新。本期,我们择取了部分比较典型的有关教师的比喻并加以评析,仅作抛砖引玉,惟愿能对诸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有所启发,真正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使自己接近“至善”,使教学迫近“至美”。

1.“春蚕和蜡烛”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首七言《无题》倘若用来比喻教师,一下子就给了教师两个比喻:春蚕和蜡烛。春蚕吃的是桑叶,可是却吐丝不尽,直到生命的终点。蜡炬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风烛残年”再到“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着太多的悲壮,用来比喻现代教师确有些狭隘和不妥之嫌。新时期的教师不应仅仅去做蜡烛、春蚕。蜡烛叫人平庸、渺小,光亮微小短促;春蚕叫人封闭、保守,缺乏创新。现代教师,要有比蜡烛更多的光亮照耀世界,要比蜡烛的生命更加永久辉煌,要有比春蚕更多的打破常规的精神。 2.“园丁”说

很多人都喜欢用“辛勤的园丁”来比喻教师,但这种比喻的确有失偏颇。众所周知,园丁的工作几乎按照其个人意志、审美观念进行操作,寻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有大量造作的痕迹。学生是园中的花、圃里的草,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木。如果园丁只是辛勤地施肥浇水,让花草树木顺其自然、顺其天性地自由发育、生长,也许会生出一片森林来。但是,如果“园丁”手拿着锄、拿着刀、拿着剪…去铲除,去修剪,那么,本想培育的所谓栋梁之材,砥柱之木,难免成为供人玩赏和摆设的盆景。同理,教师倘若按照“教育理论”统一的追求、统一的规格标准、统一的审美需要去耕耘,那么,学生是被动的、被迫的,在“园丁”的照顾下,不允许有自己的自由和个性,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那么,教师越是辛勤,其害处就越大。

3.“教练员”说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否则让运动员岸上千万遍地重温游泳要领,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教练游的再好,并不代表学生会游。学生不下水、不参与、不练习,永远学不会。许多老师反复地让学生背诵记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与文本知识亲近,有时甚至学生连文本都还没读,老师也不管这许多,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这些知识记得再牢,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帮助不大的。若干年年后,那些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通过“自悟”、“自得”,才能久远。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正如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到的,“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 4.“人类灵魂工程师”说

工程师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的称谓,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程系统;学生是不能被操作、被设计的。教师的专业属于教育学的范畴。灵魂是什么?看不到,摸不着,有着太多的不可知和不可预料,一个人灵魂的形成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概括而言,除了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影响以外,还受其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灵魂更是不能被操作、被设计、被管理、被评估的。因此,教师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工程师,尤其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驯兽师”说

训兽师做的是什么?教师做的又是什么?抹去两者的对象之后,的确会看到更多的相同因素。但做训兽师必然会比教师简单,因为训兽师面对动物,主要采取的是精心地豢养和驯化,而教师面对学生更多的是教育与感化。所以,教师教育学生,要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把对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把学生当人看,应该是教师面对教育的一条最低的也是一条最曾基本的准则。

6.“蝜蝂”说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写了一种很奇怪的昆虫,它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背起来,以至后来为此而丧命。有些教师在强大的媒体与理论面前现在已患了失语症,他们见什么学什么,以至于到后来不会说话,真有点类似作品中的小虫了。所以,现代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学理论的吸收运用中要注意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的放弃,取舍之间,彰显智慧,从而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

7.“导演”说

“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比喻的是:老师设计好教学的一切,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老师说该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老师是“指挥”的,学生是“行动”的。老师“导”,学生“演”,以此来体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导演”说的渊源可能来源于过去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学生的发展如何,而是重在看老师“导”得如何。所以,面对新的课改的理念,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比喻的说法。“导演”说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被动者,一旦没有人“指挥”,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了。因此,老师是“导演”需要发展为老师是“顾问”,要让学生自导自演;老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全权策划,而是学生渐渐丢掉的一根“拐杖”。要让学生自己去“导”,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去“演”,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8.“红娘”说

红娘,俗称媒婆或媒人,一般指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的中介人。她怎么与教师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了呢!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教师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的情况而提出的。一对男女初次见面,需要有一个媒人,因为双方刚开始接触,互不了解。此时,媒人便要两头忙,互相介绍双方的情况,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无异于此。譬如:学生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感觉生疏,此时教师便要充当红娘的角色,把学生和教材“连”在一起,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介绍,如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当男女双方建立关系后,此时的红娘便要“退避三舍”了,如果还是在旁边“忙”个不停,岂不太过“不明智”了吧!老师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多读、多思考。做老师的,也请明智一些吧,把时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彼此说一说“悄悄话”,让他们“独处”一会儿,不要总是放心不下,在旁边“唠叨”个没完。当然,恋爱中男女双方有时会出现一些“波折”,这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时红娘要站出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调解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拦路虎”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知识的交流,此时的教师便要真正发挥作用了,要“精讲”,讲到“点子”上。教师是“红娘”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教师要相信学生,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人,“该撒手时就撒手”,不要总是“包办婚姻”。老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

9、“一桶水与一碗水”说

教育中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老师的自恋,仅仅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顺理成章地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最终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不是灌输”。真正的教育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因此,对于“一桶水与一碗水”的理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教师拥有一桶水,但教师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学生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学生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10、“水杯原理”说

一个杯子,原来是空的,往里面倒一点,它的水就多了一点,无论用什么工具给它倒水,或是直接拿着它去井里、去河里舀水,只要杯子是好的,水终究是可以存到杯子里去的,直到满了为止。显然,这个比喻把教育说的过于简单,在整个比喻的过程中,那个用来装水的杯子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它把教和学完全的分离,只体现出了教的过程,否定了学生的主动性,似乎只要别人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直到他的接受能力达到一个瓶颈为止。然而,“水杯教育”的问题还不仅于此。教师倒入杯里的究竟是什么,是黄河水,是长江水?或是幼发拉底河的水,尼罗河的水?作为一个杯子来说,它是照单全收的。如何才能让这一杯水变成一杯美酒而不是一杯浑水?或者,至少不要让它变成一杯毒药。

11、“仙人指河”说

仙人说,河流就在那里,你自己去取水吧。这种观点看似要比“水杯教育”高明许多,因为它至少包含了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仙人说”的理论似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杯子没有了。一个人来到了河边,河流很美,水很清澈,尝了一口河水,味道十分的甘甜,可是这个人来到河边究竟是做什么?还是拿着他的小杯子在河里舀一杯水吗?当然这次他可以想在哪舀就在哪舀,或者不如来个亲密接触,直接在河里畅游一番,顺带着还可以呛上几口;又或者他会成为一个渔夫,每天到河里来打渔,这样连生计问题也解决了。当然,选择还有很多,就如同这世上的学问,真的是告诉学生学问在哪,他就能学到了吗?如果直接呛水溺亡可能比酿成毒药的结果更加让人不堪。

12、“摆渡者”说

教师是摆渡者,反反复复地把彼岸当做目标,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往彼岸。直到有一天,船上再没乘客时,自己就好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心和脑被孩子们掏空了似的。这样的老师是可悲的,自己的一生徘徊不前,除了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外,一旦离开学生,属于自己的东西微乎其微,自己如被榨干了汁水一样干瘪。教师应该像火箭一样把学生送得更远,让他们飞得更高;但也不能像火箭一样一把卫星送上天,自己就沉落在大海,教师要跟孩子一起飞翔,跟孩子一起成长。

13、“养鸭人”说

教师是养鸭人,鸭子随着鸭棚四海为家,养鸭人“来来”的声音召唤着每一只鸭子,结果第一梯队的鸭子跑在最前面,尽情享受田里的虫子——打牙祭,第二梯队的鸭子就只好吃稻谷——吃素菜,第三梯队的鸭子落在后面吃的是混水——喝汤水。同样是鸭子,第一梯队的鸭子收获最大,因为他们主动出击,第三梯队的鸭子收获最小,因为他们被动接受。同样一个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却是千差万别?主要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差甚远。鸡不啄米,强压着它的脖子吃,也没多大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些虫子往往遍及田野,要是你捉来放在鸭棚子里,鸭子还嫌没胃口。只要学生具备起码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就要放手发动他们,对于被动捕食的,教师就要鞭策和鼓励他们。

14、“厨师”说

教师是厨师,一堂课就是一道菜,有的老师认为油多,菜就好吃,但油多也会把菜烧坏;有的老师经常拖堂,把菜给炒焦了或炖融了,学生早就吃饱了,但老师就是不让他们下席,一道家常菜吃得像满汉全席,学生难受;有的老师炒鲜菜就像馏剩菜,面对新学生和新教材,翻的是老黄历,用的是老方法,学生吃起来索然无味;有的老师炒菜掌握不住火候,油温不是高就是低,教学节奏不能掌握轻重缓急;有的老师将荤菜跟素菜,汤菜跟蒸菜,炖菜跟炒菜,凉菜跟热菜搭配不当,学生吃了不消化,甚至拉肚子;也有的老师自认为饭菜好吃,学生也应该是好吃的,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教师要让学生亲口品尝饭菜的滋味,老师吃了说出来那只能叫听滋味。学生不品尝、不体验,永远不知道饭菜是什么滋味。“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学生胃口不一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胃口给烹制不同的菜肴,让他们吃饱吃好,充分消化,及时吸收。蹩脚的厨师烹饪出来的菜肴多半千篇1律,而高明的厨师则会因人而异,烹饪出适合每个人的佳肴美馔。

没有哪项职业象教师这样受人敬重,没有那种事业像教育那样让人敬畏,所以便有了这许许多多给教师和教育的比喻,它的意义被这众多的比喻所诠释。虽说时过境迁,有些比喻已不合时宜,但这些比喻,也能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勾勒着教师的形象,阐述着教育的威严,细细品味,倒也能从中受到诸多启发。当然,也有些比喻确侧重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正确地理解。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是“教”者更是“学”者,是“教”者与“育”者的统一体,是通过与学生对话而不断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人。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所以,就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

教师角色塑造

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换

比喻

比喻

教师角色新思考

党校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答案[1]

教师要转变角色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教师角色比喻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