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备战高考最新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教师解析版)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0.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2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仅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6.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

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 B.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幵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 建立的政权。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朝拜呈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诸侯春见 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 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 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 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 B.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

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 B.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 3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3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秩,本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进秩”就是晋升官职,增加俸禄。 B.自辰迄酉,指从辰时到酉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3点到5点。 C.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后也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D.在古代,对于“死亡”,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3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 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 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 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4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4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 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4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 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行”“署”“权”“守”等。 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 4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 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4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母双亡。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 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 5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51.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 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5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5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5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55.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56.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 B.“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 C.“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57.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58.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拜,拜授官职时的礼仪,如《汉书·食货志(下)》:“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 B.藩邸,藩,藩王;邸,府邸。藩邸指藩王的府邸。文中借指秦王李世民。 C.书奏,臣子向君主进言文书的统称,内容可涉及批评、建议、弹劾等事项。 D.表,臣民向皇帝陈述事务、表达衷情、提出希望的报告性文书。 59.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60.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答案解析)

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4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8.D《论语》不是六经 10答案A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1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13.D“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错,女子15岁行笄礼.

1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1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1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1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2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21.答案C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 。 22.C 23.A 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 24.C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25【答案】D 26【答案】C“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27.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徙和封不是提升。 28.C 狄 夷 戎分别对应北 东 西

29.D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 30.B 31.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 32.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33.D“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34.B(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5.A(3分) 36.A(“会试”应改为 “殿试”) 37.B 38.B、“酉时”是下午4点到6点。 40.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41.C“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42.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43.A; (“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44.A(中者应变“举人”而非“贡生”,“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 45.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 46.C 【解析】“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

47.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

48.A(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49.B(在本句中,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50.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51.C C项“太祖”都是皇帝的庙号,“汉武帝”“隋炀帝”是皇帝的谥号。 52(3分).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53.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54.A 55.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6.【答案】A(古人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57.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58.A(“拜授官职时的礼仪”错,意为“超级升授官职”。)

59.B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60、【答案】A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教师解析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4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8.D《论语》不是六经 10.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10答案A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13.D“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错,女子15岁行笄礼.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1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20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2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21.答案C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 。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22.C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23.A 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4.C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仅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25【答案】D 6.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

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26【答案】C“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 B.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

27.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徙和封不是提升。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幵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 建立的政权。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朝拜呈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诸侯春见 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8.C 狄 夷 戎分别对应北 东 西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9.D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 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 30.B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 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 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 31.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2.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33.D“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 B.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

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 34.B(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35.A(3分)

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 B.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 36.A(“会试”应改为 “殿试”)

3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37.B 3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秩,本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进秩”就是晋升官职,增加俸禄。 B.自辰迄酉,指从辰时到酉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3点到5点。 C.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后也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D.在古代,对于“死亡”,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38.B、“酉时”是下午4点到6点。

3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 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 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 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9.C(男,是第五等即最低等。)

4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40.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4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41.C“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 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42.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4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 43.A; (“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44.A(中者应变“举人”而非“贡生”,“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 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 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行”“署”“权”“守”等。

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 45.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 46.C 【解析】“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 4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2.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 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 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48.A(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4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母双亡。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 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 49.B(在本句中,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5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10.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51.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 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51.C C项“太祖”都是皇帝的庙号,“汉武帝”“隋炀帝”是皇帝的谥号。 5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52(3分).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5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53.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5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54.A 55.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55.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6.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 B.“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 C.“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56.【答案】A(古人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57.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57.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58.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拜,拜授官职时的礼仪,如《汉书·食货志(下)》:“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 B.藩邸,藩,藩王;邸,府邸。藩邸指藩王的府邸。文中借指秦王李世民。 C.书奏,臣子向君主进言文书的统称,内容可涉及批评、建议、弹劾等事项。 D.表,臣民向皇帝陈述事务、表达衷情、提出希望的报告性文书。 58.A(“拜授官职时的礼仪”错,意为“超级升授官职”。) 59.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59.B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60.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60、【答案】A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北京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系列 (7)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含答案)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5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四)附答案

备战高考最新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
《备战高考最新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