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忏悔录》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0: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忏悔录》有感

——小议卢梭个性与追求

文章摘要:

《忏悔录》书记载了卢梭从出生以来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收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不仅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而且把那个时代的社会以及社会上人的丑恶腐朽也还不掩饰的在读者面前曝光。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是他在自己四面受敌的情况下的最有力的辩护。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自幼由姑母苏珊抚养,又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时,父亲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尼翁定居,卢梭便被舅舅送往朗贝尔西埃牧师家寄养。12岁时回到日内瓦舅舅家,跟随一名文书当学徒。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到很多磨难。16岁便离开日内瓦,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到萨瓦时由蓬韦尔神甫介绍,在阿讷西认识了瓦朗夫人。瓦朗夫人派他去都灵的一个收客所,在那里他宣誓放弃新教信仰。后来又在都灵的韦塞利夫人家当了三个月仆人。接着,他又侍奉古丰伯爵。1729年回到阿讷西的瓦朗夫人家。1732年,他追随瓦朗夫人到了尚贝里,在那里卢梭度过了近十年浪漫而稳定的生活。到1738年,由于受到瓦朗夫人的冷遇,他离开了尚贝里,漂泊意大利、法国、威尼斯各地。在这期间,他认识了许多朋友,尤其是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伏尔泰等人。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在音乐、文学方面大获成功,名声鹊起。但由于他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遭到了朋友的背叛和统治阶级的迫害,四面受敌,亡命各地,几无立身之所,终于1778年7月因贫病交加去世。《忏悔录》是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上卷叙述卢梭于1712年出生之后到1742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

有人说卢梭太愤世嫉俗,太高傲自大,是他自己将自己本该辉煌的一生毁灭。起初我也这么认为,但读过《忏悔录》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从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诚实、善良、宽容、正义、内心充满爱、有着高贵人格的卢梭。他曾在《忏悔录》中说“表面上的极其愤世嫉俗、极其阴郁的禀性,实际上是源自一颗过分热烈、过分多情、过分温柔的心”,“如果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的心思,我是原可以得到一个与愤世嫉俗完全相反的名声的”。

卢梭出身平民家庭,过着贫穷生活的他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于上层阶级的精神世界。他从小就有着一颗高贵的心。他常常把自己与凯撒相比,他说:“我十岁时对光荣的看法就胜过三十岁的凯撒了”,他甚至说自己那极大的堕落倾向“连非常早熟的凯撒也望尘莫及”。在他准备写《忏悔录》时,他说“我曾一直以为,并且现在依然认为,我总的说来,可算是人尖子”。这么“高贵”的他本有许多机会跻身上流社会,可他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的生活,对他来说,地位和金钱远没有自由重要。 “我的思想受不了任何的束缚”,卢梭视自由高于一切。当他被古丰伯爵精心培养以进宫廷之时,遇上了脾性相投的巴克勒,于是他便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 ,他认为“即使这些野心勃勃的计划有朝一日得以实现,而且辉煌无比,也抵不上年轻时片刻的真正欢快和自由”。他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滞。当他的《乡村占卜者》在宫廷上演并得到高度赞扬后,国王想召见他并赐他年金,这么令人羡慕的恩典居然被她拒绝了。他说“是的,我失去了可说是送上门来的年金,但我也摆脱了这年金本会让我戴上的枷锁。拿了这份年金那就只好专事逢迎,或缄口不言了,那我就将与真理、自由、勇气永诀了”不仅如此,卢梭对自由的憧憬即使在他身处高位时也并没有停止过。“在威尼斯,公务繁忙,荣任类似外交使节的职位,满怀着加官进爵的骄傲;在巴黎,置身于上流社会的漩涡之中,享受着朵颐之快,观赏着戏剧的辉煌,沉浸于虚荣的幻海之中,但我始终回忆着往日的丛林、清溪、悠然的漫步,这是我意乱情迷,勾起我的嗟叹,引发我的憧憬”。卢梭一直企盼着能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一处退隐藏身之地,同他的泰雷兹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他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但是,当时的社会竟连实现这一小小愿望的机会都没给他。

卢梭出生时,正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即将老死之际。法兰西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之下,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十八世纪,早已失去进步作用的绝对王权制国家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其背离民族利益的一面,暴露出了他的反动寄生性质。不仅仅是王室,而且贵族和教会这两个最高阶层,完全依靠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过活。卢梭出身贫寒,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一些男仆女佣、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等平民,他亲眼目睹了平民的苦难,亲身经历了社会的不平等待遇。卢梭在朗贝尔西埃先生家生活时,有一次女佣把朗贝尔西埃小姐的梳子放在铁板上烤断了,当朗贝尔西埃小姐问起此事时,卢梭一直不松口,因此他受到了皮肉之苦,“这暴力和不公正的第一次感受深深地铭刻在心”,以至他从那时起就十分厌恶恃强凌弱的现象,也因此对被压迫的百姓予以同情。他热烈讴歌朴实的平民,他遇到的小店主佩罗泰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骗住,这是多么的忠厚并富有同情心啊;他亲密的伙伴、瓦朗夫人的男仆阿内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才干;还有他少年的流浪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谦虚、乖巧和绝对诚实”的玛丽翁,他们在那污浊的社会环境里都散发着清新的气息;特别是那个冒着被税吏发现后会被逼的破产的危险仍拿出丰盛食物款待他的农民,表现了多么高贵的慷慨,这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从此,对可怜的百姓们所受的欺压以及对其压迫者那难以平息的仇恨的种子便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了”。卢梭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等现象感到深恶痛绝,他对社会的不平与压迫,对宗教偏见与迷信给予猛烈抨击,他对所见到的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鄙夷不屑,大加鞭笞,这些人在他的笔下统统成了伪善奸诈、厚颜无耻之徒,一个个道德沦丧,阴险狠毒。他说“羹匙”贵族的后裔彭维尔先生“不是个有德的人”;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像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库蒂耶自负、愚蠢、无知、粗鲁,是上流社会最好的孩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贵妇们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格里姆,这个他曾经最好的朋友,在地位显赫之后竟对他颐指气使、不屑一顾,十分粗鲁。为了使卢梭依附于他,经使用各种阴险手段离间卢梭和他的朋友,侮辱他,刻薄他。当卢梭不肯屈从于他时,他竟利用他的关系、他的权势,发动整个社会要置卢梭于死地,这是多么的阴险,多么的狠毒,多么的没人性啊!卢梭渴望平等,渴望人人都能受到尊重,因此他写书来抨击黑暗的现实。1755年,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在这书中,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这就引起了一些贵族的强烈不满。后来当他得知法国财政总监西鲁埃特先生在对金融家下手的时候没有把握好时机而被调职时,他写信赞扬他,这事被唯利是图分子之一的卢森堡夫人知晓,又招来了她的仇恨。卢梭在威尼斯时,有机会注意到那个“被捧上天的政府”的种种弊端,出于对祖国的爱,他写了《爱弥尔》一书。可由于这本书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书稿被当局焚烧,政府下令逮捕卢梭。从此,卢梭变过上了四处逃亡、流离失所的生活。他的朋友都背叛了他,身边竟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他先后逃到伊弗东、莫蒂埃、纳沙泰尔的圣皮埃尔岛、斯特拉斯堡、巴黎、英国等地。在朋友的阴谋陷害和政府的追捕以及社会的攻击下,卢梭几无立身之地,他那隐居的愿望也必然成为一种奢望。贫病交迫、遭朋友的背叛、孤独无依的他承受的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啊。在这么痛苦的情况下,他仍没有放弃写作,最终著成《忏悔录》。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

除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以外,卢梭的另一美德就是他有一颗坦荡的心,对爱和友谊非常尊崇与忠贞,即使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失去这一美德。他喜欢散步,“我从来没有像在独自徒步旅行中想的那样多,生活的那么充实,那么有意义,那样充分地表现自己”,“上路时,我想的只是走的顺当,我感到门外有一个新的天堂在等着我”。他热爱自然,散步时总是把自己与生物交融,大自然使“我荡涤掉人的种种谎言,我大胆地彻底揭露人的本性,追寻歪曲了人的本性的时间和事物的进程,把人为的人和自然的人相比较,向他们指出,其苦难的真正根源就在于人的进化”。大自然让他的心清白如纸,对一切都是以一种童趣投入其中,这就使他变得坦荡豁达。他十分推崇他心中的两尊偶像——爱情和友谊,把他们想象成了最美好的想象。“我天生有着一颗感情外露的灵魂;对于它来说,活着就是爱”。因此,他珍惜她的每一个朋友和恋人,他喜欢与人结交,在多年的旅途中,他交到了很多朋友,并且他喜欢把自己所爱之人聚在一起,如果他结交到新朋友,他一定会将这位新朋友介绍给其他的朋友认识,希望他会受到欢迎,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他最重要的朋友之一便是狄德罗,但由于两人意见的分歧最终分手了。狄德罗背叛了他,甚至恶意攻击他,他虽生气,但对这份友谊一直是尊重的。当狄德罗冒犯了罗拜克亲王夫人而受到挖苦时,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倒把挖苦狄德罗的人贬斥了一番,他的友谊就是这样的不容玷污。同时,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和肉欲的柔情,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爱护、尊重和体贴。它与瓦朗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洁的爱情生活,这种爱绝不掺杂肉欲。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依为命,这种爱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莱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气息;它与年轻姑娘麦尔塞莱一道做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与乌德托夫人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甜蜜温馨又洁净无瑕!卢梭于十八世纪贵族的那种寡廉鲜耻、耽于肉欲的享乐生活完全划清了界限,只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人,一生都坚守着自己高尚的原则从未改变。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评价过《忏悔录》。他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忧情满怀的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还是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我认为这是对卢梭最为准确的评价。

《忏悔录》宣扬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性,它表现了卢梭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的思想。卢梭赋予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最原始的思想与感情,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的心路里程,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永不磨灭的经典!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感悟
《《忏悔录》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忏悔录心得 忏悔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