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0 08:37:23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忏悔录心得体会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X月X日,县委组织集中观看我县部分被查处贪腐官员忏悔录,通过他们痛彻心扉的忏悔,真实再现了他们身陷囹圄后发自内心的反省,深刻剖析了他们逐渐走向腐败堕落的心理路程和犯罪轨迹,给人以强烈的思想震憾。经过阅读和反思,联系我的工作和思想状况,体会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从忏悔录中不难看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他们随着职务升迁、权力增大,由小打小闹,到大把捞钱;由半推半就,到来者不拒;由担心受怕,到心安理得;由以权谋私,到权钱交易。无论是XXX还是XXX等贪腐官员,以公务名义大吃大喝,以工作名义公款旅游,以福利名义发钱发物,以经营名义挥霍巨款,以报酬名义输送利益,从而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深陷牢狱,令人痛心疾首。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

1 务能力和道德水平。要始终坚持慎始、慎微、慎欲,慎始,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慎微,就要做到谨防小恶积大恶,谨记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慎欲,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民欲与己欲的关系,把“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热心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把个人的欲求置于群众欲求之下。

二、要锤炼党性,提升拒腐能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时刻警示、提醒自己,要加强廉洁自律建设,不断自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构筑工作、生活作风上的两道防线。在日常工作中要牢记常怀律已,常思为民之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对待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时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

一分权力,十分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在工作上,依法用权,不行使违反党纪国法的权力;廉洁用权,不行使徇私谋私的权力;按职用权,不超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范围;以德用权,不超越权力行使的道德标准。在生活上,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到一身正气。要把组织和群众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

2 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三、要严于律已,永葆公仆本色

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将自己的工作实践,跟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做事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要为民做老实事,做本分事,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人生价值航标,不能背离为民办事的航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有、利为民所谋。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做到自重、自律、自警。不断加强思想改造,时刻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实践执政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和廉政意识、执政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美色关,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严格践行党的廉洁自律的要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做到眼光远大,心胸开阔,自觉奉献,才能

3 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拒腐蚀不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做到心中有党,做政治的明白人。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始终把宗旨意识牢记心间,把灵魂置于高处。二是做到心中有民,做群众的贴心人。广纳各方之言和集体智慧,紧密联系群众,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做到心中有责,做发展的开路人。常怀进取之心,常思发展之路,常推务实之举,勤勉工作。四是做到心中有戒,做班子的带头人。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要求,严守底线,不碰红线,认真履责,干净干事,为政法综治工作健康发展不懈奋斗。

4

推荐第2篇:忏悔录心得体会

忏悔录心得体会范文3篇

《忏悔录》是研究托尔斯泰世界观、人生观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下面是忏悔录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忏悔录心得体会范文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篇二:忏悔录心得体会范文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

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篇三:忏悔录心得体会范文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

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推荐第3篇:读《忏悔录》心得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然并非对所有贪官都处以极刑,但深陷囹圄,后半生与铁窗残月为伴的命运自是难以逃脱。生命未停但自由已失的悲哀、由“座上宾”变“阶下囚”的落差、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教育感化,即便是十恶不赦之人也会感慨悔悟,他们的忏悔定是发自内心深处。

读过此书,我为一些官员自欺欺人、漠视法律感到悲哀;为他们盲目攀比,对利益追逐以致忘记职责、走入歧途感到愤懑;更为国家失去精心培养的人才以及落马官员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感到痛惜。这些字字泣血的忏悔书,让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自欺欺人害民害己

许多官员身居高位,拥有较高的学历,却在自己触犯法律时说自己“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这些“不知者无罪”的托辞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些领导干部受过高等教育与党和组织的多年培养,绝不可能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知晓。只能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贪欲的时候,任何法律与规章制度都会变得视而不见,他们的犯罪行为无疑是掩耳盗铃的行为,是自欺欺人的。因此,学法,懂法,守法,是三个缺一不可的环节,

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任何时候都不要去沾染触犯法律的事情,只有这样,方可保证自己不会从国家的栋梁堕落成国家的蛀虫,也可保自己一生平安。

盲目攀比深陷泥淖

有许多本是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看到周围人住豪宅开好车,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捞取财物满足一己私欲,走上了贪腐的不归路。白山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郑亨日便是“非常羡慕国外的奢侈生活”,开始了腐化堕落的人生之路。吉林昊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徐广平:“感到付出和所得不对等,作为一个大型国企老总,还不如社会上的个体户”,从而“由心理不平衡到有了私心,形成贪念,欲望越来越强,理想信念丧失,党的纪律对自己逐渐没了约束力”。

这些盲目比较的想法产生后便如同打开了罪恶的“潘多拉”魔盒,使他们从此深陷泥潭难以自拔。让凡夫俗子“视金钱如粪土”不切实际,但每个人对金钱的欲望的确有所不同。一些人知足常乐,认为温饱足以,一些人目标远大,誓要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白了自己对财富的欲求后便要做好选择。选择了从政这条路就意味着选择安贫乐道的生活,应

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一切以百姓的利益为标准,若妄图在从政这条路上大富大贵,那定是获取了不义之财。

家破人亡惟余悲叹

原本令家里人引以为傲的“顶梁柱”突然被戴上冰冷的手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种打击对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落马官员们的一念之差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将痛苦带给了所有深爱他们的人。贪腐的官员们能身居要职,必定有出色的才华和能力,党和国家培养他们花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们却只能在囹圄之中度过余生;本应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却要终日面对高墙独自泪流。虽然这些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但这种境遇让也着实人不唏嘘不已,深感痛惜。

这本《忏悔录》并非让我们如同看客一般面对这些贪官或叹息或一笑置之,“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应该明白法律的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党规党纪底线的不可触犯,更要懂得为官应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更应清楚“一失足成千古恨”,“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的道理 。我们要哀之且引鉴之,守住自己的底线。

推荐第4篇: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吐露一次或多次关于他的真实的事情——那些愚蠢的或是明智的;善良的或者邪劣的;自豪的抑或卑怯的……倒是很容易做到。然而,将自己彻底且真实地“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人面前,任由岁月和道德去评判,古往今来,细数之下恐惟有让-雅克•卢梭一人。

正如作者在本书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无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请您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能这般敢将自己的灵魂交付于他人,交付于无形的灵魂的“审判者”,我想,这不止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在道德的“衡量器”上,能经得起持久的测评。这“道德的衡量器”,是来自宇宙间一切无形的公正的概括,它不会随着社会的改革和时间的亘绝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人类的存在和消亡而更替、毁灭。

这种以复演、回忆作为灵魂忏悔的基调,本身就具有可美化、伪饰自己的成分和便利,让读到它的人产生错觉和假象,在死后还可以捞一笔美名和声誉。可作者卢梭完全没有这样,他始终将灵魂摆在低处,以被审判者的视角,度量自己过去一生所经所受的相关。

在某个片刻,在某种感情的支配下,在某段生命的阶梯里,人是极容易回忆的。这种“回忆”,不单单是对过去时的重温,有时更像是对临近生命终点前,自我灵魂的叩问与觉省——是“道德衡量器”发挥效应的时刻;是无数双“灵魂审判者”用公正无私的眼睛注目你的时刻;是你向别人也向自己揭露一个真实的生命体的时刻——在你还有气力道出它,道出它后精神沉重的包袱被丢弃后,自感轻松无比的时刻——只求这一刻的无愧无悔!

灵魂在低处,是因为道德“审判者”在高处;时时以忏悔的姿态,做灵魂的信徒。

杨飞飞

推荐第5篇: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忏悔录》是法国大作家卢梭继《爱弥儿》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说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本五十多万字的自传就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也就是他在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卢梭的《忏悔录》里涉及到许多人许多事,特别是后半部份。上半部份结构比较简单,叙述了卢梭成长的过程,十六岁开始漂泊周转翻辙历尽磨难,但也其乐融融,尤其是华伦夫人的爱给少年卢梭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甜蜜和温暖,令其感动一生。后半部份,卢梭终于成了名人,但厄运也和成功一起伴随而至,发生了很多事受了很多委屈,特别是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卢梭的脾性却也最终定型,一方面他生性多情腼腆,一方面又洁身自好疾恶如仇,最终隐居乡庐,深居简出,和社交界划清界限,主动放弃金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一切。但从此却亦开始了遭至非难和受尽诽谤毒害的命运。卢梭的这本书不仅在社会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文学内容,文学风格和文学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因为如此,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可见卢梭的《忏悔录》对世人影响有多深。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中,他身上的平民气息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代巨子,他没有想过投机取巧,其实他的确机有很多机会,在他的一生当中有过许多平常人认为是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却弃之如草芥,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即使有人能够坚持一时,却很难和他一样坚持一世,始终不和外界妥协,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他的一身是悲惨的,也是伟大的,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与当时的社会不协调的东西 。

我崇拜卢梭,他带给我无穷的震撼。在路易十四所统治的那个黑暗淫秽的法国社会,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巴黎上层社会中,谁会想到当时那个到处流浪的乞丐,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一代文学巨子呢?我敬佩卢梭,不仅仅因为在思想上我对其崇拜,而更多的是对起人格魅力的一个欣赏!一个人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然的天性不泯灭,一直在理性和现实的拷打当中坚持自己的方向,在重要的关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顾世俗社会的种种阻扰,即使横尸街头,也始终不向那黑暗势力妥协,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忏悔录》是卢梭当时在残酷迫害条件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在这种情况下,卢梭内心里理所当然的充满着一种逼人的悲愤。它那著名的开篇,一下子就显出了卢梭的这种悲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卢梭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中伤和曲解,自信他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们来得高尚纯洁、诚实自然,一开始就向自己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忏悔录》只所以如此出名,只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在这本书里,卢梭是在以惊人的诚实和坦率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正如卢梭自己所说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我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我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在《忏悔录》里,卢梭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慌行的骗。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正因如此,《忏悔录》是我所读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仔细读完《忏悔录》,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卢梭的坦率,诚实和勇气。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阴暗的,不愿为人知的一面,但是试问能有几个人能象卢梭这样把埋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呢?或许这就是卢梭的性格吧。正如卢梭自己所说的“如果我不比别人强,但我至少与众不同”。

卢梭的坦率是其他作家所不具有的,他不仅仅将人性第一次提出来,而且将自己的人性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解剖给世人,他的纯、他的真足可让任何作家汗颜!做为一个伟人,他的气质是不同于别人的。他并没有什么所谓成功的人生,他的一生是悲惨的,到处流浪。尤其在他被教会宣布为‘上帝的敌人’之后,他到处流亡,到处被人象狗一样追赶,被到处喊打,他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放弃自己的信仰,依然坚持真理,依然故我。可恨的是在他流亡的路途中,他的友人既然背叛了他,企图将他摸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申辩一下,才在极其悲愤的情形下写自己的自卷——《忏悔录》。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能够为坚持真理而如此隐忍的跋涉在人生之路上,可谓古今罕有!

正象恩格斯说的:“正象牛顿在表面上毫无规律的天体运动中发现了其普遍的规律一样,卢梭第一次在表面上纷纭丛杂的人类行动中发先了人性”。卢梭的人性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在我们今天依然值得提倡。今天,虽然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相反人类的精神生活却更加贫乏,这抑或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为什么 我们的的智商是如此高,而情商却是如此低下呢?现在重温卢梭的《忏悔录》对我们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认为就更有必要来仔细体会卢梭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了。要诚实,真诚的面对生活,面对别人。

卢梭热爱读书,酷爱学习。“通过读书,改变了我无赖顽童的习气”。诚然,卢梭能够出入上流社会,是与很多人的帮助密不可分的,就象华伦夫人等,但是其自身的努力的功劳亦是不可抹杀的,这点对我们来说尤为珍贵。想想以前,自己的学习几乎都是在混日子,混学分,做什么都敷衍了事,一点也不用心,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到,现在感觉也挺后悔的。 《忏悔录》给我的另一个感受是卢梭对待金钱的态度。当他的那篇《科学文化是否有助于敦促社会风气的净化》获得元老院的征文奖,因而一夜之间成名时,他放弃了为金钱而写作,那股决然足可让今天许多为功利忙碌的伪文学者汉颜!按他在《忏悔录》中标注之处写的话——我当时有许多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机会,但是我都给放弃了,别人也许认为我是个傻瓜,我不想去申辨什么,我只想说我不要为了面包而写作,那样会避窒息我的才华,我的才华只有在宁静的自然状态下才会从我的笔尖横溢而出,任何功利的东西都会让我的才华丧失!卢梭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情操呀!这点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忏悔录》使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尤其是在个人性格的养成方面。读完了《忏悔录》,结合着自身的缺点,我深深体会到了现在我在学好学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做人与处世,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决不辜负导师对我的期望。

推荐第6篇: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最近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偶然找到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之前就听到过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时间去找来看,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看看了。这本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的书

一定可以教给我很多道理。

《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这本书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

我喜欢这些思想比较深刻的书籍,因为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在思考并且乐意去思考。我想,一个阅读的书籍与他思考的程度和对象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与一个人在特殊心情和处境中与突然间对一本自己平时很讨厌,认为过于深奥的书深深地喜爱有矛盾。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奥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最颓废,最绝望的时刻。因为《圣经》中的一句话就全然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和生命的方向。由于这个改变,在若干年以后,他写了一本《忏悔录》的自传,并且流传千世。

喜欢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因为他的诚实和正直。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也许是满目疮痍,而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了,去承担了就完全不是一个懦夫了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真的就足够了吗?也许这种勇敢只是顽梗地无奈何的胆量吧。好比被蒙了双眼的人,勇敢地冲下了悬崖,而不愿解开眼套,停住双脚。真正的勇敢还要敢于反省和忏悔,敢于否定和接受。缺少反省和忏悔,就是行走在黑暗中。黑暗若被光照明,从此就是行走在光明之中了。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读完之后,上帝的敦敦教导一直浮现在我脑海里。

推荐第7篇:读《忏悔录》心得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忏悔录》选取了多名落马官员的忏悔书,再现了他们贪权、贪财、贪色的心理变化过程和违法犯罪过程,展现了他们最真实、最完整的心理,给党员干部以警示深思。通读此书,我认为落马官员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共同性。

一是忽视学习。大安市水利局原党组书记杨世春“只是发发文件,到会上读读文件”重干轻学,导致思想认识上的麻痹。白城市政府原秘书长夏远大“很少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放弃自学”,“对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不学习不知不懂”。学习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就无法与时俱进,不学习思想境界就无法提高,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就容易犯错误。

二是私欲膨胀。白山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副主任张宝杰“当官发财两条路,我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获取不义之财作为一种‘财运’,总认为自己没人管、没人问,可以瞒天过海”。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绷紧廉洁为政的一根弦。党员干部不廉洁不仅会抹黑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会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我们党员干部要珍爱自身品德,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不要因为贪污受贿而断送自己前程。

三是不知约束。白城市政府原秘书长夏远大说“领导信任

我,我经常是电话请示汇报多,当面请示汇报少,有时先斩后奏,有时干脆不请示不汇报,自作主张”。 党员干部要时刻把自己置于阳光之下,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洁身自好,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管控之下,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官员犯错往往是从小事开始,逐步膨胀。小事不小,一时麻痹糊涂、一念之差,就会慢慢积累,长此以往,便会积重难返,从一点逐渐变成一次又一次,慢慢地变为一发而不可收拾。通过阅读《忏悔录》,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败坏的可悲、廉洁自律意识淡化的可怜、群众观念不强的可恨,我们党员干部要怎样才可以保持清醒头脑,发扬良好作风呢?

一是要严以律己。廉洁从政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法宝。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求,自觉加强党内监督,尊重集体的智慧,不能独断独行;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学法、懂法、严格用法律解决问题。同时,要树立群众观念,牢记执政为民,有了这个思想,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要严以用权。我们要认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彻底摒除官本位思想,杜绝滋生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想

法,决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私利而滥用职权。要慎用手中的权力,才不会因为手里掌握权力而滋生贪婪的欲望,才不会一步步陷入泥潭,以至最后无法自拔。

三是严以修身。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三省吾身,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平时要认真研习党章,执行和遵守党内准则。将党内法规烂熟于心,自觉以党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让法律法规起到纠偏的作用;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把《忏悔录》好好读一读,照照这面穿透人性的镜子,红红脸出出汗,反躬自省,守好自身底线,做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心的好干部。

推荐第8篇:读《忏悔录》有感

忏悔洗涤心灵 正气铸就廉政

——读《忏悔录》有感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次推出大型专题栏目《忏悔录》,选取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件,通过剖析案情及违纪违法者的忏悔,给党员干部以深刻警醒。xx省纪委、xx省监察厅联合出版的《忏悔录》警示教育读本,以52名贪腐分子腐败堕落的心理路程、犯罪轨迹以及痛彻心扉的忏悔,给人强烈的思想震撼,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忏悔录》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从政之路,整理人生,它如同用正气浇铸成的一把钥匙,再次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深刻体会到习总书记的尊尊教诲和语重心长,我要以《忏悔录》为鉴,对照“三严三实“要求,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浩然正气,廉洁为官。现结合平时的工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一、坚定信念 增强防腐免疫力

通过剖析《忏悔录》干部的犯罪历程不难看出,那些之所以成了阶下囚,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扭曲,信奉金钱至上,并且把个人价值取向极其错误地发挥和演绎,贪污、受贿,心存侥幸,麻木不仁。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动摇的危险性。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

1 应时刻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实的长城,经得起拜金主义、名利思想的冲击和腐蚀,锤炼出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和法治观念。

二、严以律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

《忏悔录》的主人公大多都是曾经手握重权、一呼百应、身价百倍的成功人士,也曾经是受人羡慕、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天之骄子。而他们思想的蜕变往往就是从放松学习开始,特别是放松政治学习、党纪学习、法律法规学习。职务地位升迁了,但学习没有跟进,经不起现实的综合考验,就很容易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诱惑,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拉下水。于是,总是会上谈廉政,会下收好处。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学法、守法,牢牢树立法治观念,坚守法律底线,从严要求本身和身边的人,建立起坚定的工作作风,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

三、动心忍性 不做利益的奴仆

勿以恶小而为之,贪欲是走向地狱的闸门。很多犯罪就是从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开始的。先是把请客吃饭看成是“人情交往”;歌厅、桑拿看成是“逢场应酬”;收礼收钱看成是“礼尚往来”……贪欲由量变转向质变,由“不敢收钱”、“收小钱”到“敢收钱”、“收大钱”,潘多拉的魔盒由此打开,拒腐防变思想滑坡,收受贿赂的腐败行为刹不住车,直至触犯法律。结果,自然是被\"双规\",接受党纪国法的洗礼。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从严要求本身,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诱惑,只有自始至终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才不至于被\"糖衣

2 炮弹\"击倒。任何掩盖和侥幸都无济于事,要想不被法律追究,唯一的保证就是永远不做违法的事。

四、得道多助 执政为民是思想基础

一些领导干部缺少公仆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利益面前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忘记了共产党员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满足一己私利,损害了公仆形象。一个没有群众观念的干部,不可能干出令群众满意的实事来。群众观念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切实地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观念实际上就是公众观念。如果没有公众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也就谈不上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那些在反腐倡廉中违法违纪者,就是因为群众观念淡化、私欲膨胀所致。我们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身为领导干部,要严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要清政廉洁,一心为公,做党的好干部,做人民的好公仆。

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我真心希望所有的为官者都能够倍加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管好、用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擅用私权为已谋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咎由自取。只有每位党员干部都做到这一点,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推荐第9篇:读《忏悔录》有感

昔日福中不修身,身陷囹圄悔悟迟

——读《忏悔录》有感

腐败,是社会沉重的话题;廉洁,是社会水恒的追求。欲廉洁先修身,修身不仅是反腐倡廉的主题诉求,更是预坊腐收的治本之策。怀揣着对廉洁修身的探索之心,我阅读了由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编写的反腐倡廉类书籍《忏悔录》,该书内含79篇忏悔录,都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典型案件,通过书中这些鲜活的案例以及违纪违法者在狱中的沉痛反思,让我深刻的理解到腐败给国家、人民和家庭带来的沉重伤害,自身思想防线的瞬间失守就有可能使得腐败有机可乘,进而是“一步错,一生毁”,直到他们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亲人的悲痛,走进铁窗高墙之内、穿上囚服时,才体会到了原来的所作所为是那么的可恨、可耻、可悲,一些的追悔莫及都已太迟,这些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前年之覆,历年之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几步,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为自己留下的后路是一条不归路,正所谓“昔日福中不修身,身陷囹圄悔悟迟”。

书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事业有成之人,在各个岗位上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甚至有些还是老党儿、老干部。他们的悲惨结局有些让人唏嘘,但同时也早已是结果注定,俗话说:“天叫恢恢,疏而不漏”。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都放松了廉沽修身的学习,任山思想道德腐化堕落,最终招致恶果,用凌康元(辽宁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副总经理)忏悔录中的话来说:“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成绩大小,只要放松学习,忽视思想改造,法制意识淡薄,价值观发生抓曲,那么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必然发生认识错位。罪与非罪只是一念之差,党员干部与犯罪囚徒也就是一步之遥!”。被人们称为玩政治、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市长”雷渊利(湖南省郴州市原副市长)在忏悔录中反思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时,也谈到了放弃学习的问题,他说“自担任县委主要领导后,我就放弃了学习,成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忙于玩乐。看文件、看报纸只看标题,处理文件基本上是秘书代劳,有时连看也不看就签字。反腐倡廉方面的规章制度、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基本上没认真学习过,我也参加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会,看过腐败分子的典型案例,但我没有引以为戒,而错过了许多次悬崖勒马的机会”。面对铁窗的忏悔。我们毋庸怀疑它的真诚。从这些痛彻心扉的“临别感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廉洁修身学习的重要性,正因为放松了修身学习、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

人的欲望像海水,越喝越渴,一旦陷入必然难以自拔。而腐败恰恰是由一个人的贪欲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贪”是万恶之源,心一贪必然会犯各种错误,如果书中的主人公能够坚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克制住内心的贪欲和侥幸心理,当面对各种“红包”和利益诱惑时岿然不动,那将会为国家挽回多少优秀干部、多少的财产损失、多少的幸福家庭昵?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不允许假设,他们己经成为了人民的罪人。吴鸿政(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在忏悔录中说:“私欲、贪婪、侥幸,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万丈深渊,个人欲望膨胀、利欲熏心时,什么法制观念,什么党的纪律,统统都置于脑后。”可见贪婪对于人的思心麻痹有多大,而加强廉洁修身的学习,可以有效抑制私欲的膨胀,消除腐败的诱因。首先,通过廉洁修身学习能使人们牢固树立廉洁观念,将廉洁知识、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增强自身“免疫力”,当贪欲袭来时,能够提前警醒,避免走入歧途;其次,通过廉洁修身学习,能够增强人们遵守法律制度的自觉性,明确在法制环境下,什么是违纪违法的行为,怎么做才是依纪依法办事,从而在全社会营造遵纪守法、廉荣贪耻的氛围。

贪污腐败还常常造成国家经济与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林宝华(稍建省福州市果品冷冻厂原厂长)在忏悔录中说:“顺为我的犯罪,一个效益本不错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企业面临困境,濒临破产,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不少职工因此下岗,使职工切身利益受到巨大损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上面这个忏悔案例。可以真实看出腐败对于经济发展的破坏有多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围绕民生福祉不断推山惠民新政,并在教育、医疗、民政上大幅增加投入。在当前这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绝对不能任由腐败滋生而影响了经济引会发展,更应该加强修身学习、加大治理贪污腐败和商业贿赂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预防腐败可以理解为治本,而修身之所以说是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因为它是从腐败产生的原因和源头上采取对策进行预防,产生的效果直接作用于每个个体,非常直接。同时,惩治腐败可以理解为治标,主要就是针对已经发生的腐败现象采取严厉手段予以打击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而,《忏悔录》也正是我国惩治腐败成果的展示之一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家应该从《忏悔录》的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作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平时加强廉洁修身学习、把反腐侣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山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编制起惩治和预防腐败滋生的天罗地网,共同打造出弊绝风清的太平盛世。

推荐第10篇:读卢梭《忏悔录》

读卢梭《忏悔录》

《忏悔录》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平凡的卢梭,一个生活中的常人。从小学徒到文学家、思想家,其过程自自然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不可复制的传奇。

卢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知识是通过大量阅读获得的。从小同父亲一起读母亲和外公留下的书,成为卢梭知识和情感的奠基部分。在做学徒时,通过租书来阅读,这是知识的接续和巩固。在瓦朗夫人家的阅读,繁杂如大树的枝叶部分。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卢梭,获得了丰富的、芜杂的知识。没有受教育的制约,思想更加自由,更有个性。

谈卢梭不能不谈情感。卢梭生下来便失去母亲,但他的成长并不缺少爱。卢梭做事、为人顺应情感,而不是听从理智。这种处世方式有其父亲的遗传,也有后天的影响。卢梭从瓦朗夫人那里体验到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也是其成长必需的。没有瓦朗夫人就没有后来的卢梭。所以,尽管瓦朗夫人招至很多流言,但卢梭始终尊敬她、感激她、维护她。卢梭与泰蕾丝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平常的、现实的感情,平淡中见真情。瓦朗夫人与泰蕾丝的共同点,就是对卢梭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卢梭。

卢梭对自然充满了爱。他热爱乡间生活,热爱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喜欢乡民的纯朴。也只有在大自然中,他的思维活跃,有了

创作的能量。他厌恶巴黎社交界,若身处其中,他难以超脱。因为他太认真、太较真,回归自然是一种有益的逃避。

卢梭的情感也是自然的,真诚、热烈而不造作。他同百科全书派人物的情感纠葛,也是自然的流露。他太过敏感,所以,这种纠葛中,他不一定是对的,却是认真的。太过敏感太较真,注定友谊不会常青。《忏悔录》的后半部分,卢梭陷入这种纠葛中难以自拔,破坏了书的艺术性。成也情,败也情。成也真,败也真。卢梭是自负的、孤傲的。他相信自己的作品是伟大的,相信自己的才能和思想。这种自负给他斗争的力量。在道德上他也是自负的。他受到同时代人在道德上的指责,但他坚信自己是高尚的。他相信在上帝面前,没有人敢说比他更坦诚。这种傲岸,是对世俗的不屑和鄙视。

在社交圈,卢梭是自卑的。他不知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不知在大人物面前如何表现才能。他象一个笨人,说笨话,做蠢事,被人嘲弄,被人小看。社交界是虚情假意流行的地方,卢梭的真诚无法自然流露。失去自然的卢梭就是笨人。

卢梭的一生注定是不幸的,因为他是自由的。自由之路上,必定有种种不测。幸福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创造新规则的人,要披荆斩棘,要遍体鳞伤。

第11篇: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一)

\"只有把我这样的腐败分子统统查清楚、清理掉,我们党才能有希望;只有把像我这样的违法分子统统绳之以法,国家才有希望。不管组织怎么处理我,我都毫无怨言,我永远都是党的人,我的心永远向着中国共产党!\"一位国家级领导干部的忏悔书中写道。

横看违纪违法干部在接受组织审查后,开始悔恨、开始剖析,细数自己各种\"不是\"、各种\"不该\",这么多\"不\" 字如果在最初就能起到\"不\"的作用,\"我不要\"、\"我不能\"、\"你不能这样做\"……那就不会有出现这么多贪腐违纪官员。

学会拒绝、自觉抵制,才是一名领导干部自始至终所应遵循的规矩。

纵观众多违纪违法的干部,缩影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是农民的儿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已落马的官员,无论在台上之时,还是身陷囹圄之后,都喜欢将贫困、草根的身份抛出来,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也成了落马官员的\"口头禅\".殊不知,在农村培养出一个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有多不易,父母有多艰辛、期望有多大,可是当这些官员辜负党、辜负人民、辜负家人的时候,他们的底线呢?记得在观看《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贪官赵德汉说,小时候在乡下,我最喜欢看丰收的庄稼地,经常蹲在地头一看一晌午。我爱吃炸酱面,更爱看地里的小麦。麦出苗了,麦拔节了,金灿灿的麦穗成熟了……看着看着,肚子就饱了。他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几辈子的农民啊,穷怕了!看钞票,就像看小麦一样,看着心里踏实,看着精神满足。看久了,钞票上会泛起一片金光灿烂的麦浪呢……

可是咱们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怒斥他道:\"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多么一针见血的痛斥,当你违纪的时候、当你腐败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你在损害人民的利益,为什么不想想你是农民的儿子。

农民的孩子不是贪官抛出的草根身份的同情稻草,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更应该骄傲、自豪,更应该以人民的名义维护人民的利益不受损。(阿勒泰市纪委组宣部 部长 刘红)

读《忏悔录》有感

(二)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忏悔录》是长春市纪委2016年12月印制的内部资料,主要是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和纪律意识,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各级党员干部要从这些审查对象的忏悔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我从书中录入的22名审查对象的忏悔和反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党,对于家人充满了内疚和悔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可以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尤其是有的审查对象还曾经是区里的老领导,其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不言而喻。有的把腐败变质过程说得很清晰。\"我的蜕变始于一把手之后,根源在灵魂深处,核心是思想上防线没筑牢,对法纪的漠视,严于待人,宽于律己。表现在不平衡的心理,对权利的滥用和所谓遵守潜规则上\".共产党员应时刻以党章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按党章要求做事。领导干部应时刻起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打先锋,站排头,自立、自省、自警、自强。尤其是关键少数。

一、理想信念总开关必须拧紧

思想总开关坏了,必然行动上越规矩。精神上缺钙了,必然信念上患软骨病。思想上动摇了,行动上就跑偏。学习上不透、不深、不全就导致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因此,做事能百折不挠,经得起各种诱惑保持住气节,必须靠信念的力量支持。没有对党性坚守的信念,就自然开始不思进取,不努力学习,不思考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信念缺失的必然结果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使自己向错误的道路走去而又不能自觉自醒。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必须牢记在心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负责,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如果宗旨意识铭刻在心,把自身的力量和智慧用在工作上,群众身上,就能想着努力工作,想着为人民服务。反之,为满足个人欲望,想着追求享乐,就会热衷吃喝玩乐,就会自私自利、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三、慎独内省至关重要

有很多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是有一定的觉悟和警觉的,但廉洁的防线往往是被一条烟、一张卡攻破的,\"温水煮青蛙\",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慎独慎初、知内省尤为关键。吾日三省吾身,想一想,你今天学识增长了吗?你今天道德完善了吗?你今天的言行妥当了吗?做没做自查自纠?因此,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提出要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莫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作者:二道区吉林街道 杨吉庆)

读《忏悔录》有感

(三)

中国穆斯林面临的困惑

马雪青

开篇

我们每个人都有错,但是懂的忏悔的并不多,真正能够影响后世的忏悔就更少了。历史上有三个人的忏悔影响深远,托尔斯泰、奥古斯丁、卢梭。而托尔斯泰与奥古斯丁的忏悔都是在寻找到上帝之后发起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我选择的这本书是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非常薄。为什么要选择这本呢?因为他自身遇到的信仰问题也是我们当代伊斯兰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进行反思,情况很可能越来越糟。

忏悔录

这本书讲了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的俄国,最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从小就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我们小时在寺里背几句教门知识、学几个字母很像),然而他到了大二时,突然反思,对所有的东西都不信了(与现在很多的回族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也很像?)。

他说,\"回忆起来,那时也没有真正的信过,只不过对教给我的一切和成人在我面前的说教有一种信任的态度而已,但这种信任很不牢固,这也不是信仰。\"

另一方面,他看到他身边的有信仰的那些信仰东正教的人大都是一些愚蠢而残酷,既无道德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宗教对于他们只是满足某种生活需要的手段,那么这其实已经不是信仰了。而那些自称不信教的倒大多是一些聪明、诚实、善良的人。

正如最近看到的一首打油诗中讲道:喜教门,爱教门,教门事上无教门。也就是信仰群体的言行不一致给非信仰群体带来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如果看到信仰群体是这样的,根本不可能来信仰。

于是他对于小时候父母教给他的已经不信仰,但是他还在一直追求完美,想完美自己,于是致力于各种学科来完善自己,他以为这就可以使他幸福。后来他失败了,他发现这只是他的私欲,只是为了比别人更有名、更富有,别的什么都带来不了。他对自己说\"即便你的声誉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样呢?\"他找不到答案。

再后来他经历了各种痛苦的经历、各种边缘情境、各种想自杀的心理,()终于找到了上帝。没有上帝,他就再也活不下去了。(阅读原文更精彩)

笔者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这个无神论及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自然而然的从这个背景下挣脱上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并不是批判无神论,我们批判的是不思考。如果一个人经过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他可以选择他认为对的宗教或思维方式,这是外界不能强加给予的。

但是脑力劳动仿佛比体力劳动更难,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思考,选择了一种最消极的方式生活。大多数人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种浑浑噩噩,从来不去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过到哪一天是哪一天;第二种是寻欢作乐,用欢乐来掩盖去寻找生命意义的痛苦,或者拼命的挣钱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静下来时尽量避免思考生命这一问题,尽量用娱乐或交际来转移视线;第三种是那些追寻生命意义而不得的人,他们很有可能选择自杀,因为如果把宗教抛在脑后,人生命的意义就等于虚无,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那么奋斗又有什么意思呢?或许有人说我为了家人,那么家人最后也会化为乌有,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为了社会,为了造福子孙,那么社会子孙也会化为乌有,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为了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呢?

当这一系列的问题与无神论的主导思维交织在一起时,有人勇住直前,有人退却了,也有人转向了宗教,因为只有宗教才能解决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也是各大文明都是宗教主导的原因,可以说没有宗教就没有人的生存,因为除却宗教生存没有价值。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人在寻找宗教并找到了宗教,可是他们找到的宗教却和自己想象的宗教差别很大,因为正在寻找信仰的这些仁人志士们把宗教当成了生命的意义,没有了宗教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于是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哪个宗教更适合他们。

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仔细想想,我们当代是不是也遇到过与托尔斯泰先生相同的社会问题和信仰问题?

1.学者去哪了?在穆斯林社区中,有多少伊玛目可以独挡一面努力宣教呢?当然这个原因很复杂,很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以前的很多伊玛目四教(儒释道伊)是兼通的,文武双全,文能写诗作赋,武能定国安邦。但是可能是由于几十年前杀害了太多的优秀的阿訇,也可能是家长的观念变了,也可能是大社会的影响,我们很难出大学者了。不出学者也没问题,但如果再出点负面的行为或言论,搞点教派纷争,这足以让非穆斯林敬而远之,不再敢接触伊斯兰。

2.民族主义如何跨越?努力的宣教者中有几个可以跨越民族主义呢?小的时候,回族在清真寺里学点;主麻时,阿訇给来礼拜的回族讲点;出者麻堤的时候,一些回族走向了另外一些回族的清真寺;念经时,清真寺收着回族。后来我们发现,宣教的过程好像就是向不信教的回族传播的过程,真的面向中国人宣教的群体屈指可数。比较好的阿訇能做的只是汉族来了,我也很欢迎罢了,而不是主动的宣教。

3.信仰群体的盲从。在本书中,托尔斯泰就是因为发现了盲从的情况,对于他那种有理智的人,很难接受,于是离开了东正教。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阿訇的知识很少,父母的知识很少,把孩子送进大学后学了一些科学知识后反问父母一些问题后,父母根本无法回答,于是孩子渐渐离开了教门。父母去找阿訇帮忙,阿訇也解决不了,只说\"你的伊玛尼没了\",于是其他的父母越来越不敢让孩子上学了,直接让孩子去念经。更甚的是,成绩好的让去上学,成绩差的让去念经,把一些有社会习气的孩子扔进清真寺,这使问题更加严重了。

信仰来自哪里

我们接着谈盲从,首先一个问题是,信仰来自哪里?恩,不错,来自真主。因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39:36)难道安拉不能使祂的仆人满足吗?他们以安拉之外的神灵恫吓你,安拉使谁迷误,谁就没有向导;(39:37)安拉引导谁,谁也不能使他迷误。难道安拉不是万能的、惩恶的主吗?

所以我们在问一些宣教者为何不宣教时,他们总是用这个来搪塞,\"真主不引导他我有什么办法?\"

后来,直到在读古兰经时发现了这一句,才知道读经不能断章取义,如果只和真主有关,那为什么要惩罚人呢?真主在古兰经中还说道,\"祂以譬喻使许多人入迷途,也以譬喻使许多人上正路;但除悖逆者外,祂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2:26)。

特别注意最好一句,除悖逆者外,他不使人入迷误,也就是说,人先犯罪,真主才使之迷误,而不是真主强行将一部分人赶进天堂或者赶进火狱。信仰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过程,否则即使真主使我们生在穆斯林家庭,我们对伊斯兰仍然是陌生的。

盲从伊斯兰

信仰伊斯兰

OR

再谈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是穆斯林?我们因为真理而选择了伊斯兰还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是穆斯林我们才归信了伊斯兰?(他们就说:\"不然,我们要遵守我们祖先的遗教。\"即使他们的祖先无知无识,不循正道(他们仍要遵守他们的遗教)吗?(2:170))

还有一些兄弟组妹看到非穆斯林好像见到火狱的居民似的,然而却忽略了(安拉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

或许有人问,你们凭什么不信仰伊斯兰呢?你们怎么不思考呢?你们身边没有清真寺,你们没有网络吗?所以这么多条件都具备你们还不觉悟,你们必然是火狱的居民!然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穆斯林家庭的孩子说的,他们生在穆斯林家庭,很容易跟随父母的信仰。问题是没有了解过其他的宗教,他怎么知道伊斯兰是真理呢?在没有理智之前就选择了一个宗教而不加以反思,是盲从还是信仰呢?当然,教义学家认为,盲从的信仰也是信仰 ,只是有点弱罢了。

大结局

而托尔斯泰的例子就告诉我们,造物主在信仰方面是非常公平的,贫困家的孩子更好的励志,富家子弟能获取更好的学习资源,但是知识和磨砺总要相伴而行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信仰与出身没有关系,即使一个人生长在穆斯林家庭、即便他获得了伊斯兰知识,如果自己放弃了探索,他也不可能成为从心底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宗教和信仰宗教还有很长的距离;一个出生在无神论国度的孩子,如果他努力求知,经受考验,也很可能获得人生的真谛,因为仿佛很多的无知无识的人更信服造物主。最后他即使没有寻找到造物主,他的归宿也未必比盲从者差。

总之,信仰不是简单的盲从,而是真真实实的探索,此中有很多的荆棘,也有很多的花香,真的追找到信仰的那一天,我们才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

第12篇:读《忏悔录》有感

昔日福中不修身,身陷囹圄悔悟迟

——读《忏悔录》有感

腐败,是社会沉重的话题;廉洁,是社会永恒的追求。欲廉洁先修身,修身不仅是反腐倡廉的主题诉求,更是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怀揣着对廉洁修身的探索之心,我阅读了由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编写的反腐倡廉类书籍《忏悔录》,该书内含79篇忏悔录,都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典型案件,通过书中这些鲜活的案例以及违纪违法者在狱中的沉痛反思,让我深刻的理解到腐败给国家、人民和家庭带来的沉重伤害,自身思想防线的瞬间失守就有可能使得腐败有机可乘,进而是“一步错,一生毁”,直到他们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亲人的悲痛,走进了铁窗高墙之内、穿上了囚服时,才体会到了原来的所作所为是那么的可恨、可耻、可悲,一切的追悔莫及都已太迟,这些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为自己留下的后路是一条不归路,正所谓“昔日福中不修身,身陷囹圄悔悟迟”。

书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事业有成之人,在各个岗位上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甚至有些还是老党员、老干部。他们的悲惨结局有些让人唏嘘,但同时也早已是结果注定,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都放松了廉洁修身的学习,任由思想道德腐化堕落,最终招致恶果,用凌康元(辽宁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副总经理)忏悔录中的话来说;“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成绩大小,只要放松学习,忽视思想改造,法制意识淡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么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必然发生认识错位。罪与非罪只是一念之差,党员干部与犯罪囚徒也就是一步之遥!”。被人们称为玩政治、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市长”雷渊利(湖南省郴州市原副市长)在忏悔录中反思自己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时,也谈到了放弃学习的问题,他说“自担任县委主要领导后,我就放弃了学习,成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忙于玩乐。看文件、看报纸只看标题,处理文件基本上是秘书代劳,有时连看也不看就签字。反腐倡廉方面的规章制度、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我基本上没有认真学习过,我也参加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会,看过腐败分子的典型案例,但我没有引以为戒,而错过了许多次悬崖勒马的机会”。面对铁窗的悔恨,我们毋庸怀疑它的真诚。从这些痛彻心扉的“临别感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廉洁修身学习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放松了修身学习、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才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

人的欲望像海水,越喝越渴,一旦陷入必然难以自拔。而腐败恰恰是由一个人的贪欲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贪”是万恶之源,心一贪必然会犯各种错误,如果书中的主人公能够坚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克制住内心的贪欲和侥幸心理,当面对各种“红包”和利益诱惑时岿然不动,那将会为国家挽回多少优秀干部、多少的财产损失、多少的幸福家庭呢?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不允许假设,他们已经成为了人民的罪人。吴鸿玫(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在忏悔录中说:“私欲、贪婪、侥幸,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万丈深渊,个人欲望膨胀、利欲熏心时,什么法制观念,什么党的纪律,统统都置于脑后。”,可见贪婪对于人的思想麻痹有多大,而加强廉洁修身的学习,可以有效抑制私欲的膨胀,消除腐败的诱因。首先,通过廉洁修身学习能使人们牢固树立廉洁观念,将廉洁知识、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增强自身“免疫力”,当贪欲袭来时,能够提前警醒,避免走入歧途;其次,通过廉洁修身学习,能够增强人们遵守法律制度的自觉性,明确在法制环境下,什么是违纪违法的行为,怎么做才是依纪依法办事,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遵纪守法、廉荣贪耻的氛围。

贪污腐败还常常造成国家经济与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林宝华(福建省福州市果品冷冻厂原厂长)在忏悔录中说:“因为我的犯罪,一个效益本不错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企业面临困境,濒临破产,给企业造成巨额损失,不少职工因此下岗,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受到巨大损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上面这个忏悔案例可以真实看出腐败对于经济发展的破坏有多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

键阶段,省委、省政府围绕民生福祉不断推出惠民新政,并在教育、医疗、民政上大幅增加投入。在当前这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绝对不能任由腐败滋生而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应该加强修身学习、加大治理贪污腐败和商业贿赂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预防腐败可以理解为治本,而修身之所以说是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因为它是从腐败产生的原因和源头上采取对策进行预防,产生的效果直接作用于每一个个体,非常直接。同时,惩治腐败可以理解为治标,主要就是针对已经发生的腐败现象采取严厉手段予以打击,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忏悔录》也正是我国惩治腐败成果的展示之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家应该从《忏悔录》的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作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平时加强廉洁修身学习、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编制起惩治和预防腐败滋生的天罗地网,共同打造出弊绝风清的太平盛世。

第13篇:华克营: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四棵小学党支部:华克营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全力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历史抉择。读完《忏悔录》后,我不仅为腐败者的沉沦感到痛心疾首,更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的职责重担。“志当存高远”,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誓词、行动就紧紧和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任何时期都不能忘记,应时刻铭刻在心中。只有认真学习,执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本色,拒腐蚀永不沾,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新胜利。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廉洁自律,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从《忏悔录》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权力的“魔棒”,他们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之戏。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通过这次组织观看《忏悔录》警示教育活动,使我看到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师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以案为鉴,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观看完《忏悔录》后,发人深醒,令人深思,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留下了千古骂名,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案为鉴,才能警钟长鸣,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贪,清贫为官是正道”,古往今来,贪官贪恋美色、钱财、权力,如和坤之流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一心为民、清正为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刘墉等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心里。《忏悔录》的案例详实、全面,个个如宏钟长鸣于耳,不时地警示、提醒着自己。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逐步失去学生的信任,就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教书育人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对等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权,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否则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为了王怀忠之流。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年5月2日

2017

第14篇:读《忏悔录》之联想

读《忏悔录》之联想

村夫

法国作家卢梭在其自传《忏悔录》中,赤裸裸地把自己的一些龌龊往事公诸于世,他的真诚坦荡,昭示了他非同凡响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大众的景仰。他对自己产生丑行的社会根源作了精辟独到的分析,认为封建制度才是罪恶之源,其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被誉为伟大的平民思想家。

科学地说,人虽为万物之灵,实质上却是天使与魔鬼的统一体,机体中固有真善美的基因,灵魂深处也可能藏着假恶丑的细胞,这种细胞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气候,就会外化为肮脏丑恶的行为。不论恶行是否可以避免,单说恶行发生后人们对它的态度就大相径庭。有人会对自己的恶行认真反思,幡然悔悟,真诚忏悔,荡涤灵魂,回归善良。我国画家史国良,6岁那年就毫不犹豫地向组织举报了老师的“反动言论”,使申老师遭到令人发指的摧残。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历史的创伤渐被淡忘,然而这段往事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史国良心头。为了忏悔,他铭记老师教诲,刻苦钻研绘画艺术,终于在中国画坛拥有了一席之地。2000年——距他举报老师34年的这年春天,史国良带着鲜花和礼物,跪在老师面前,真诚的忏悔,对老师遭受的摧残诚恳道歉,衷心祝愿申老师快乐生活,健康长寿。尽管老师早忘了他当年办的:“好事”,也为他学有所成深感欣慰。但学生还是内心难安,经他多次联系,终于在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中面对全国观众,再次忏悔了自己的恶行,引起广泛共鸣和反思。 个人是这样,国家亦然。众所周知,二战之后,德国法西斯所犯滔天罪行在欧洲得到彻底清算,德国人花了近半个世纪时间,全部还清了受害国的战争赔款,上世纪8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在被法西斯屠杀的犹太人墓前惊天一跪并真诚忏悔,让世界为之动容,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和信任。

有人却相反,对自己的丑行恶行,总是百般巧饰、万般遮掩,毁灭证据,极力逃避,纵是被揭露出来,也会巧施诡辩,极力抵赖,为逃避良心的惩罚,背着牛头不认赃。同样在二战中罪恶累累的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未能彻底清算,该国右翼势力始终图谋篡改历史,通过修改中小学教科书,否认历史事实,对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毫无负罪惑和羞耻心,把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奉若神灵、顶礼膜拜,将京大屠杀说成是“子虚乌有的虚”,对遭受残害的慰安妇拒不道谦和赔偿。有恶行而无羞耻心,谓无耻。一群无耻政客做着什么梦,明眼人早已看得清楚。我们坚信,历史不会倒退,右翼势力的倒逆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罪行本该诚忏悔,百般遮丑更丑”。无耻政客越是耍无赖,就远得不到世界的信任和尊重。

第15篇: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灵魂在低处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吐露一次或多次关于他的真实的事情——那些愚蠢的或是明智的;善良的或者邪劣的;自豪的抑或卑怯的„„倒是很容易做到。然而,将自己彻底且真实地“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人面前,任由岁月和道德去评判,古往今来,细数之下恐惟有让-雅克·卢梭一人。 正如作者在本书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无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请您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能这般敢将自己的灵魂交付于他人,交付于无形的灵魂的“审判者”,我想,这不止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在道德的“衡量器”上,能经得起持久的测评。这“道德的衡量器”,是来自宇宙间一切无形的公正的概括,它不会随着社会的改革和时间的亘绝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人类的存在和消亡而更替、毁灭。

这种以复演、回忆作为灵魂忏悔的基调,本身就具有可美化、伪饰自己的成分和便利,让读到它的人产生错觉和假象,在死后还可以捞一笔美名和声誉。可作者卢梭完全没有这样,他始终将灵魂摆在低处,以被审判者的视角,度量自己过去一生所经所受的相关。

从气质上讲,卢梭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 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因为这是一场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卢梭、华伦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三人恋情也充满了柔情蜜意。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因此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该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在某个片刻,在某种感情的支配下,在某段生命的阶梯里,人是极容易回忆的。这种“回忆”,不单单是对过去时的重温,有时更像是对临近生命终点前,自我灵魂的叩问与觉省——是“道德衡量器”发挥效应的时刻;是无数双“灵魂审判者”用公正无私的眼睛注目你的时刻;是你向别人也向自己揭露一个真实的生命体的时刻——在你还有气力道出它,道出它后精神沉重的包袱被丢弃后,自感轻松无比的时刻——只求这一刻的无愧无悔!

灵魂在低处,是因为道德“审判者”在高处。时时以忏悔的姿态,做灵魂的信徒。

第16篇:读校长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XX市第XXX中学 XX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近日学习了由纪委对教育部门违纪违法人员的忏悔书,在我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

通过读《忏悔录》部分干部的“东窗事发”不难看出,那些人之所以违法乱纪,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平时,他们淡化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和学习。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结果,自然地就肆无忌惮地受贿、贪污。从这些人不难看到,理想信念动摇的危险性。 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就很难经得起现实对你的综合考验。工作作风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行为表现。光有好思想而不去身体力行不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实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生价值。作风不过硬,就容易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就因为作风不过硬而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下水。于是,总是会上谈廉政,会下收好处费。只有从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建立起坚定的工作作风,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

通过警示教育中的反面典型,用他们痛悔莫及的警醒,用他们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通过这些典型案件说明,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变成人民的罪人。从中也使我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反思自己,认识到自身在理想信念方面、在政治生活学习方面、在改造自己主观世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尽快克服和纠正,做到“三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学校交给的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做好本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因此我将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指导言行;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二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判断、检验是非功过。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心系组织重托,心系群众冷暖。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是始终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宣传片中那些因违法违纪而被绳之以党纪国法的党员干部,用他们自身的忏悔再次昭告世人: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任务艰巨性,认识到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紧迫性,更好地推动本系统反腐倡廉工作迈上新台阶。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通过各方面的提高达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工作上更加敬业。在廉政上做到慎独、慎微、慎行,从小事上就严格要求,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干好本职工作。

党的光辉形象靠党员的共同努力来增彩,党的利益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我将以此警示自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牢牢树立执政为民、廉政为民的思想观念,以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的实绩赢得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为德,常漠公仆本色,真正做到上不负党,下不负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7篇:读《忏悔录》(上册)有感

读《忏悔录》(上册)有感

浚县河务局 呼雄

忏悔?为什么忏悔,这个人生前做了什么坏事,值得他写一本书去忏悔。相信不少读者在看到这本书的译名时,脑海便会涌现出类似的想法,完全提不起来兴趣去研读它,毕竟我们唯一不缺的其中之一就是选择,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这一本绝对不是最吸引眼球的,但绝对是值得欣赏的一本,话说回来,那我们缺的是什么呢?这便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真诚。\"如果在我的著作中看不出我的真诚,在书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证明它,那就表明我书中的话不是出自真心。\"卢梭这么说,也的确这么做了,这本身不是忏悔,只是作者真诚的将自己的经历用他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献给读者,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了解一个人,这种感觉,就像是听一位年迈的老者,在讲述他一生的故事,分享他的想法,读者必将受益匪浅。

我本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我了解所有一切有社会地位的人。除了没坐过国王的宝座以外,我在最底层社会和最高层社会都待过。——卢梭。

他曾在书中描述过这样一段故事,他在维尔赛里斯夫人家做仆人时,维尔赛里斯夫人过世后,他偷走了一条已经用旧了的小小玫瑰色和银色相间的丝带,但是还没藏好就被发现了,质问之下,他慌了神,诬陷了一个叫玛丽蓉的山村女孩,她是一个对主人极其忠心,而且也受大家喜欢的姑娘,作者本身也非常喜欢这个姑娘,可是当时的情境下,他却是在一个劲的昧着良心指控她,谎称这个姑娘喜欢他,然后将偷来的丝带送给他做礼物。这样做确实很蠢,从作者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当时发生的事,以及这件事对这位年轻姑娘一生的影响让他多么自责,他的指控让她蒙冤受屈,名誉受到了极大损害,让其他人认为她是一个既撒谎,又坚持错误,集诸多恶习于一身的女人。这件事作者难以向他人启齿,即使是向最亲密的朋友,他也从未提及,因为这件事,他在书中写到\"这个心灵上的重负直到今天还依然压在我的良心上,而没有一丝一毫的减轻。我可以说:正是由于我有解脱这个重负的愿望,所以才决定把我的忏悔之心在书中向各位读者详细阐述\",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诚,可为什么偏偏是那个曾经对主人忠心不二,漂亮善良又受人欢迎的农村姑娘呢?作者是这样回答的\"当时我把罪行推到那个可怜的姑娘身上时,我确实没有故意害她之心,而且我那样做,还恰恰是出于我对她怀抱的友情\".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群大人拿着铁证逼问一个犯了错的年轻人,让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是一个卑鄙的小偷,这种情境下年轻人的羞耻心总会异常的强大,这便往往会伤害我们认为是亲近的人。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尤其是今天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我们,真正到了自己自力更生的时候,方才发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那么的无私,以至于许多人将其视之为理所应当,不懂得回报,不懂得感恩,甚至有些人变本加厉,欲求不满,可心底里,我们明白,父母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越长大,越明白,没有什么东西应该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不必自己骗自己,而是应该努力去珍惜,去维护一切现有的东西。

我们总是习惯从别人眼中认识自己,甚至高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至于我们一直摸不清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卢梭年轻时的生活非常多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迫于生活压力的暂时苟且,他时刻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这颗既骄傲又温柔的心就是这样形成和表现的。我既怯懦又十分倔强的性格,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优柔,时而坚强,因此最后使我自己和自己发生矛盾;行事既缺乏克制又不敢恣意行乐;既得不到欢乐,又不日益聪明\".\"我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满了十六周岁;我成天焦虑,对我周围的一切和我自己都不满意,既不喜欢我的学徒生活也没有我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欢乐心情。我心中充满了向往,但又不知道我具体向往的是什么事物。我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泣、无缘无故地叹息。由于看不到周围有任何一样能使我喜欢的事物,我就只好深深地沉浸在幻想里\".写这段文字时,作者正经历他的学徒生涯,跟着一位专横作风的师傅学习雕刻,这本来是他所喜欢的工作,但是他师父的作风使他对原本喜欢的工作感到难以忍受,使他本来憎恨的坏事反倒喜欢上了,例如撒谎、偷窃和干活磨洋工,原本自由,没有束缚,后来由于受到来自师傅体罚的压力,而变得事事瞻前顾后、胆小如鼠,这使得他对于这一境况做出改变的决定也做的非常坚决,为了避免受惩罚,在第三次回师傅家晚了之后他这样写到\"而我也拿定了我的主意,只不过我的主意与他们的主意完全不同。我当场决定,发誓从此不再回到师傅家\".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我几乎已经获得了大家的敬重,对我的考验已经结束。这一家人都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现在屈居人下,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的。然而,我认为,我的前途是不能由别人来安排的;我要通过完全不同的道路去争取。在这里,我要谈一下我天生的个性;对于这种个性,我无需多加解说,只把它向读者陈述清楚就行了\".诸如此类的自述,贯彻于忏悔录的上册全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类似的描述出现,前面提到过,年轻时期的卢梭更像是一个漫无目的的旅者,他到过不同的地方,感受过不同风景的魅力,难得的是,他一直按自己的方式进行选择,既冒险又大胆,重要的是与众不同。这便是除了他的真诚以外的第二个让我认为最亮眼的地方,这一点,说好听了叫自信,说不好听了也可以叫自私。我们生而不同,因而承认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点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可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这个年代的人们,被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浪潮带向了\"速食时代\",人们不再静心思考自己的所缺所需,漫天的广告、资讯、推送让人们完全成为了毫无主见的个体,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被迫进行选择,而不是主动的去发现,去寻找,一切都来的太快,以至于现在不少人呼声要过慢节奏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与众不同,因为\"思考\"是我们天生的武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者在年轻时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一直在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他一方面明白了自己,另一方面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让他进一步去求知和探索的旅程更加顺畅,可见不定期的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处于青年期的我们,总有人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时间滴滴答答从不停歇,于是有很多步入中年的人感慨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青春最为美好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与我们擦肩而过,要想青春无悔,作者给我的答案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承认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大胆地去探索、去发现。

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显然不止我看到的这些,可读书就是这样,一方面引发读者的思考,一方面作者并不能把控读者的思考方向,原因很简单,因为时代在变。这位在法国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大放异彩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忏悔录》下册中会有更形象的描述,上册更多的是描述了他有趣而又别类的年轻岁月。我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则更直接,希望大家能提起兴趣去读读这本书。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我到巴黎的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到歌剧院去看了一下,他的样子也不过尔耳。后来去参观凡尔赛宫,再后来去看大海,都是如此,看到的景象与过去人们向我吹嘘的样子,相去甚远,因为,无论是人们的渲染,还是大自然本身,都既不可能也很难超过我的想象力所想象的气象的宏伟\".

第18篇: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全力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历史抉择。通过支部组织观看完《忏悔录》后,我不仅为腐败者的沉沦感到痛心疾首,更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务员肩负的职责重担。“志当存高远”,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紧紧和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任何时期都不能忘记,应时刻铭刻在心中。只有认真学习,执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公仆本色,拒腐蚀永不沾,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新胜利。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廉洁自律,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从《忏悔录》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腐化堕落,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通过这次组织观看《忏悔录》警示教育活动,使我看到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做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以案为镜,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忏悔录》的案例发人深醒,令人深思,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案为鉴,才能警钟长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贪,清贫为官是正道”,古往今来,贪官贪恋美色、钱财、权力,如和坤之流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一心为民、清正为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刘墉等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心里。《忏悔录》的案例详实、全面,个个如宏钟长鸣于耳,不时地警示、提醒着自己。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三、勤奋做事,廉洁做人,永葆公仆本色

通过此次学习《忏悔录》警示案例,使我深刻领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将自己的工作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做事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标,千万不能背离了为民办事的航线,否则悔之晚矣。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只有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19篇: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全力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历史抉择。7月6日,通过办公室组织学习《忏悔录》的相关案例后,我被一个个惊心的案例所触动,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性。这也要求我们身为干部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我启迪颇多,思想得到升华,观念得到更新,觉悟得到提高。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贪和欲是部分官员腐败的直接原因。黎平,作为一名厅级干部,却利用职务便利,在项目扶持、工程建设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生活作风腐化,在他的悔过书中,痛心疾首的说道,“自己私欲一闪念作出的错误决策,铸成了终身悔恨,真不值得,不应该”;作为在社会各界都能独挡一面的重要人物,有着令人羡慕、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但只因一个\"贪\"字,让其在权钱面前失去了党性原则,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触及了法律的\"高压线\",跌入了犯罪的深渊。他曾经也是善良、诚实、正直的人,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身居要职。但随着职务升迁,权利的增长,就对自己放松了学习和要求,欲望不断膨胀。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也一步步迈向了高高的铁墙,最终沦落为阶下囚。

列宁曾经说过: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作为拥有数以千万记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毫无争辩地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世界上任何力量都不会摧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告诉人们,假如执政党对党内消极腐败现象放松警惕,任其泛滥,那么黄炎培先生所担心的“兴亡周期律”,邓小平同志所担心的“变质”,党章中一再警醒的“生死存亡”,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警告的“人亡政息”,恐怕也就为时不远了。因此,惟有重拳惩治腐败,深入推进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处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所肩负的历史重托,是实现我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这要求我们作为一名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做到知所守、知所辩、知所拒,慎独、慎友、慎微;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

第20篇: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3篇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下面是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

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篇二: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篇三: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