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1: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何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归根究底,仍要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如何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 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之战正式展开。

1

二、什么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与培养的教育方式,流行于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应试教育的教育思维方式普遍缺乏理性,许多做法往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许多反对应试教育者称应试教育是在摧残青少年,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是流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提升。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往往会给青少年个性上和行为上的自由,家长们和教职人员也会显得理性的多。

三、中国教育改革。

1、中国式应试教育。

中国式应试教育主要体现在高考制度和师生关系上,我们首先应考查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因为,师生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广义),所以先来检验一下应试教育下的师生活动。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单向性。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活动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2)、功利性。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间离性。这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能长期存在定有其合理性--顺应了整个教育的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

2、素质教育改革。

中国现在的的教育制度导致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可是,教育改革真能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里有一个例子,也许我们能从中看出点什么:

中美教育比较——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1979年6月的时候,中国派了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考察美国的基础教育,回国后洋洋

2 洒洒写了几万字的报告,据说其中见闻部分就有四段。第一段是说美国孩子无论品质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第二段是说这个美国孩子还仅仅知道用十个手指来算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呢,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好象把这个地球转过来呀,易如反掌了。第三段讲美国的教育,重视音体美,忽视数理化;第四段讲美国的学校,课堂乱如集市,下午一点钟就放学回家了,然后结论是什么呢?中国代表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病入膏肓,再过二十年,中国的科技必将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去参观了好几个学校,回来以后也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很凑巧的是据说美国的见闻部分也是有四部分。第一个说中国的小学生上学的时候喜欢把手放在这,只有老师提问的时候就举起右手。幼儿园的孩子就喜欢把手背在后面,除非到了外面,要不然他就不把手放开了;第二段讲七点钟以前,在大街上见到的大多数都是学生,中国的孩子喜欢一边走一边吃早餐,我认为这个他们讲错了,不是中国的孩子喜欢一边走一边吃早餐,而是因为他没有时间,赶着上学;第三段讲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说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我认为把家庭作业当做一个奇闻来讲,本身就是一个奇闻了;第四段就讲中国把考分最高的学生称为优秀生,学期结束的时候就会得到一张证书。结文部分怎么说呢,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世界上最勤奋,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成绩远远超过美国学生,可以预测,再过二十年中国的科技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今天已经是2010年8月,整整31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养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作为创新型国家,它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非常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双方的预言都错了,错在哪?为什么双方的预言都错,非常发人深省啊!­

这个双方预言都错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代表团专门去看人家的短处,他们的代表团比较注重看我们的长处。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所看的人家的短处不一定是短处,他们看的我们的长处不一定是长处,所以才会出现双方的预测都错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确实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但不考虑中国国情一味的否定素质教育,一味的发展素质教育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学生基数大、竞争压力大、社会经济、道德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一步步推进教育改革,不能一味呼吁、实行减负,一味的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竞争愈演愈烈。这可就和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的和解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通过推行素质教育来改革当前学校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从现代学校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似乎可以说,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

3 育的促进功能,而应试教育强调的则是学校教育的选拔功能。如果说现代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两种功能缺一不可的话,那么,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就不是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思路所能解决的。进一步说,应试教育的要害其实并不是升学率问题,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就是说,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校功能发挥上的偏差。那么如何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与统一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

(1)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应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改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生重教,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教育实际上是一项社会工程,在现代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力和创新。首先,应打破对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还应对基础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反思,要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重在注意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成才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真正实现有教无类;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天才、全才,逼迫他们去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现在很多孩子小时候钢琴、舞蹈都学,结果长大都荒废了。家长的这些做法看似在搞素质教育,其实是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再者,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全面改革社会用人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将有力地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总之,应试教育应该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核心素养的提出带来的发展。

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我国基础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跨学科性(综合性)、终身受益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如何在既有的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梳理出核心素养的学理思路,显然非常具有挑战性。笔者认为,或许从应试与素质教育的战争入手是廓清核心素养的可取方法。

4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的矛盾必然会推动教育形式的进步发展,而发展的路程又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战争”还要持续很久,但这种战争也必将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庆.略认素质和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70-173.[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4]辛涛,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6]薛晓阳.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7]王开东.教育,病在何处?——反思“人的教育”与“培养人才”[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10).[8]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J].教育研究,2000,(7).[9]杨小微.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9,(9).[10]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5

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核心素养的提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辩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