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8: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吕爱清

摘要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都是生态环境的产物,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推动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要实现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及管理,应该优化与完善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凸显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协调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协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注重消费生态性,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注重教育生态性,强化公众生态友好意识。发展休闲农业应强调环境协调,因地制宜,突出乡土特色;促使参与者身心愉悦;打造放心农产品平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1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较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提高其系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积淀的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相匹配的多元文化体系。生物与文化协同进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都是生态环境的产物,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推动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2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2.1生物多样性的结构优化与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组分的可持续利用,保护不是目的,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保护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内许多关联生物与环境协调的综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与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诸多生物因素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形式。生物通过食物链网紧密联系成有机整体,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不断演替,

正向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组分越来越复杂、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完善,形成稳定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直至演替顶极,在演替顶极阶段,生态系统适应性好,与环境高度匹配,系统反馈调节能力强。反之,如果出现不适的环境、生物影响因素,生态系统将会出现逆向演替,逆向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组分越来越少、结构越来越简单、功能越来越欠缺。根据生态系统组分的差异可分为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和稀有种等,优势种、建群种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特征、特性和功能,但其他物种也有其特定作用与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强,许多具有经济功能的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其结构不尽合理,功能也不尽完善。所以对于各类生态系统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结构优化与完善,对于具有经济功能的生态系统要协调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2维持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生态系统是一复杂的开放性有机系统,通过物质转化、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保持系统的更新能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资源可更新能力。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针对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开发的规模、力度,要将游客量控制在承载范围之内,人满为患的旅游景点虽然短时间能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并不利于景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开展自助游,还要考虑停车场、宿营地等的设置,既要安全、方便,又要控制对环境的干扰程度,使旅游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抓住农业的本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更新能力。

2.3凸显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数量的多样性,数量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初级阶段,实质上是要在保障数量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功能的多样性、稳定性、有效性。如人们有意识地植树造林,并引进很多物种,这表面上看可在短时期内提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但能否真正实现、表达生

物多样性的功能,还要看物种之间是否匹配,与周围环境是否相适应,生物群落的演替是否能实现正向演替,并向顶极群落汇集,其演替过程是渐进式的,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过程,达到生态位高度分化、资源充分利用、种内种间矛盾缓和的目的,以实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过程,土著物种的适应性、生产性、功能性就是长期演化的产物,要尽量保护好土著物种和原生态。有些地方将原生态的较大树木进行异地景观绿化,本想走捷径,本想尽快发挥景观绿化的功能,但因大树移植成活率较低,加上树冠和根系的损伤,其光合作用效能、水分涵养能力、隔音降噪等生态功能均太打折扣,难以实现当初的美好愿望。

3倡导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从以人类为中心,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发展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处,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在源头、在理念上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增强公众生态意识。

3.1协调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文化是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就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言,取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危机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类文化观念的偏差,文化危机将导致生态危机。文化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同时又影响、限制、促进生产和生活,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引导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与否。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短缺、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的危机,必须从文化上、本质上实施自救,构建生态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让生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教育人们、影响人们、感染人们,世代传承。

3.2协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基础,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根源,物质决定意识,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具有多元认知系统、多元价值体系、多元评价标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多样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干扰、破坏、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生物既是自身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生态系统的环境,文化多样性是软环境、软实力,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3.3注重消费生态性,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不同的文化伦理引导不同的消费形为,需求刺激生产,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刺激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健康、适度的消费模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培养人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注重消费的生态性,构建合理的膳食结构,生态文化倡导适度消费,注重节约资源,注重消费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性状态转变。从生态学、营养学的角度出发,人类饮食应避免过度追求取食食物链高端食品、精细食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物质、能量浪费,以取食食物链中、低端食品为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有毒有害物质随食物链浓缩、累积、放大的危害[4-5]。

3.4注重教育生态性,强化公众生态友好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是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公众生态友好意识、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公众的自觉参与,这种自觉参与意识的提升需要生态友好观念的大众化,即生态文化的传播、普及。普及生态文化可使公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传播生态文化旨在将人类的生存发展置于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健康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没有生态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将失去赖以支撑的基础与条件[6]。

4发展休闲农业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调控,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态、精神等方面的产品。因此农业既有生产功能,又有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社会功能等。在以温饱为主要目标的时期,农业更多地是体现其生产功能,期间农业虽然很重要,但功能单一,收益外泄,效益较低,常被称为弱质产业。现如今是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农业的功能由单一走向复合,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蓬勃发展。

4.1环境协调,因地制宜,突出乡土特色农业的区域性、环境的异质性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布局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生物的适宜性,将生物与环境吻合、协调,扬长避短,以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突出休闲农业的区域特色、乡土特色。

4.2促使参与者身心愉悦农业生产太多数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这就给参与者(农业生产者、观光与休闲农业旅游者等)提供了与太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田园风光等,使休闲农业参与者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主要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室内的人更是受益匪浅。

4.3打造放心农产品平台温饱解决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讲究科学、营养、安全,但目前有害食物也累累曝光。所以要通过提高大家的参与程度,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将休闲农业打造成放心农产品平台。

4.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不是简单的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要做到有意义、有活力、可持续,还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人们加深印象、受到教育与启迪、强化生态意识,使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并永葆活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林育真,付荣恕等.生态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1,9:300-301

2.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4-67

3.林自新等.生态经济[M].东方出版社,2002,5:222-223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120-121

5.吕爱清,李慧玲,卞新民.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6.许长海.普及生态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1999,3:40-44

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教案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保护生物多样性倡议书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促进休闲农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