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版)人物传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20:16: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阅读指导

高考试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013年山东高考)

[注]定和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

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

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 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

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 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 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 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人物传记阅读知识指导

一、人物传记基本常识

1、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文体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3、种类及具体特征:

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特点是用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他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是用第三人称,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评传:运用第三人称 , “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二、高考考察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三、阅读要求——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2、做了什么事?

3、这个人怎么样? (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什么样的思路层次?(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现在的高考命题也有涉及,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四、传记作品的设题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5、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6、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答题分类指导:

1、如何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类题型: 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看这一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写作意图。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此外,作者写作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2、作用类题型: (1)表现手法的作用 A人称:

① 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友人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引用的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C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作用】

a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b倒叙: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

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c插叙:

介绍交代了传主的什么,衬托出了传主的什么。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紧凑集中。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2)语句或者细节的作用

具体句子(或细节)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在内容上,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表达主题(尤其是小说)等;

二是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气氛等;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承上启下、过渡、开启下文等;呼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作用;

三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去阐述效果。(先分析这个句子有无使用了某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就讲,无不讲。) (3)理解语段的作用 A、开头段:

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奠定基调。 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呼应结尾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4)标题作用

①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②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 ③点明了主旨,承载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④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

⑥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3、含义类题型(同散文中的含义题),答题注意:

(1)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 (2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4、探究问题类题型 解答探究题的原则:

(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生活。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巩固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吴良镛:匠人营国 (吴 昊) 他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曾手书 ‚匠人营国‛。

他一生努力实践自己‚谋万人居‛的理想,中风之后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居得其所

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东边,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轰动一时的旧城改造工程,然而方案曾屡次被否,部分原因是这些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

最终,这项工作交给了当时戏称为‚牛刀‛级别的设计师吴良镛。

在和学生们前后出了近百张施工图后,一片青砖黛瓦的新四合院群在菊儿胡同中诞生,它没有传统‚平地高楼‛式改造的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这些有着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系统的低价小户型单元房,并没有阻隔搬迁之前大杂院的邻里关系。

其实,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良镛就对保存完好的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之后不断的研究和思考当中,‚有机更新‛的理念在他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吴良镛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改造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他把‚有机更新‛比作在旧衣服上打补丁。补丁打得好,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这种理念在国内外建筑规划界引起广泛关注,‚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也屡获国际大奖。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吴良镛这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情怀。

践行理想

今日的成就,与吴良镛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有关。少时,他曾目睹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日寇入侵,更是让他体会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入大学前夕,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大火毁灭了一个家庭,连狗的叫声都是呜咽的。‛吴良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

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回国时正值钱学森被美方扣押,局势比较紧张。我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辗转深圳回来。‛吴良镛向《科学时报》记者回忆。

虽然身处教学、科研一线,但吴良镛笃信,城市和建筑规划必须从实践中来。

他积极参与**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吴良镛至老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少年时代‚谋万人居‛的理想。

不过,在退休之前,他开始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

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他提出‚广义建筑学‛

理论。

‚我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一些城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作为学者,吴良镛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

老而弥坚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病魔抗争中表现出少有的坚强。‛老师林徽因曾由衷地称赞他。

虽已过了90岁生日(虚龄),但吴良镛没有任何停下工作的迹象。

吴良镛的助手、年近古稀的清华大学教授左川感叹说,吴先生一辈子闲不下来。他中风之后仍坚持讲课,还带了七个博士生,每篇博士论文从开题、写作到修改他都亲自指导。

‚他们给我拟了‘八大注意’,我总是遵守不了。‛吴良镛嘿嘿一笑。

原来,自2008年中风后,吴老的团队有意识地减少他的工作量,但总是事与愿违。‚现在身体恢复得还好,可以工作了,感到非常荣幸、非常幸福。‛他说。

对吴良镛来说,业务学习、读书看报仍是必修功课:‚我是《科学时报》的忠实读者。‛

最近,吴良镛在读热销的《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借鉴和学习一些精髓,看能否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

19.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刻苦勤奋、谦虚好学、坚强敬业、爱国爱民、富有理想、责任感强。(任意四点即可) 20.吴良镛的重要建筑理念有哪些,请分条概括。(4分) ①城市改造要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 ②民惟邦本,建筑要关注普通人的居住问题。 ③建筑应该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④城市和建筑规划必须从实践中来。(4分,每点1分)

21.本文在选材方面富有特点,在吴良镛的建筑成就方面,只选取了“菊儿胡同危改工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①以小见大,(1分)用“牛刀”级的建筑大师改造菊儿胡同这个小工程却屡获大奖一事,更能表现传主的建筑水平(1分)。②以点带面,惜墨如金,使文章内容更为集中,重点更为突出,(1分)更好地表现传主民惟邦本,关注普通人的居住问题的建筑理念(1分)。

22.文章标题和开头都提到了“匠人营国”,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匠人营国”的看法和启示?(6分)

①以“匠人营国”为题,反映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无限的赞美和敬仰。 ②传主年近九十,自比为“匠人”,体现的是吴良镛谦虚的优良品质。 ③“匠人营国”反映的是一种理念,建筑要关注民生,民惟邦本。 ④“匠人”亦可“营国”,小人物,也可以做大事情。

⑤“匠人营国”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必须从小树立“营国”的远大抱负。

⑥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像吴良镛一样终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 (共6分,前4条为看法,答出任意3点即可;后两条为启示,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巩固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寂寞的茨威格 钱定平

①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个人口12万的城市,以两样‚宝物‛出名。一是耸立在山上的12世纪古堡,赫然叫做‚萨尔茨堡‛,二便是音乐神童莫扎特。

②一到萨尔茨堡,人们就立刻被这两样东西所‚君临‛、所‚左右‛,叫你的神经和五官一起喘不过气儿来。不管人们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角落,那座城堡老是高高地威严地洞察一切地俯视和监视着你;人们走街串巷,到哪几也都逃避不了莫扎特,从莫扎特故居,莫扎特诞生屋,到耳朵里灌满他的音乐,像《A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之类,一直到行人个个嘴里嚼着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③但是,萨尔茨堡其实还应该同另一个名字连在一起。

④他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⑤茨威格的魅力究竟又在哪里?

⑥诗是年轻人的花园,有哪个年轻人不曾读过,甚至写过一两首诗?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曾想要在诗歌里面发现自己?

⑦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因为,他们也都想在茨威格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诗对于年轻人的魅力,也就是茨威格对于各种年龄档次人们的魅力。人们读茨威格,也是想通过茨威格阅读自己,读清楚自己。茨威格有一种力量,一种也许是从他所崇敬的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力量,逼使你把自己的内心面貌同小说的主人翁面对面对照。日本人称他为‚打开了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⑧茨威格以他笔下生花,制作生产出一大群丰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缘悭的女性而出名。这一点是高尔基这个苏联文坛的祭酒所特别看重并且指出的。伟大的高尔基毕竟是高尔基,即使在‚斯大林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在阅读‚资产阶级作家‛茨威格的《巫山云》后是多么激动和惊叹。他给茨威格写信道:‚这个短篇那种惊人诚挚的笔调,那片对于女人的超人的温存,那派对于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表现力,把我深深地打动了。‛难怪高尔基后来同茨威格建立了‚最珍贵友谊‛。而且,他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⑨不仅如此,茨威格也可说是世界上最了解读者,但又并不曲意取悦读者的作家。他那时代的文学,对于严肃的读者,严肃的作品照样一印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茨威格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曾多次不无骄傲地谈到他的书的出版盛况。‚我的每一本书,当它第一天在德国公开发行时,就要销售两万册。‛他那本旷世杰作,即便同目前所谓‚畅销书‛标准保持很远距离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十二个历史小片段》.印数也达到25万,今天仍旧令人羡慕和惊叹。

⑩在他生前,根据统计,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他曾亲眼看到一个小学生,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儿零用钱去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还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火车列车员因看过他的书而立刻认出了这位作家,而国外海关职员由于读

过他的书而向他表示客气和敬意……

⑾最重要的,是他建立和拥有了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这些读者注视着他的文学活动,关注着他的每一本新书,期待着他的下一本书能够给他或她带来一片惊喜,而又并不脱离他们已经熟悉了的‚茨威格式‛的感情激越和富丽华蔓……

(节选自钱定平《欧美琅嬛漫记》)

【注】茨威格,一生创作丰富,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学殿堂,以“小说家”闻

名全球,以“卓越传记作家”载入史册,但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奔波

流离,备受迫害。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的著作被焚烧,本人先后辗转于英国、南美、瑞士等地。最后自杀于巴西寓所。

1.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古城堡和莫扎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为下文写茨威格的魅力做铺垫;(2分)衬托茨威格与古城堡和莫扎特同样伟大。(2分) 2.第⑦段中画线词语“心灵猎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指茨威格抓住了读者的心;(2分)茨威格的作品让读者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2分) 3.从文中看,茨威格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①茨威格让各年龄档次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②茨格笔下生花,作出一大批丰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缘悭的女性形象; ③茨威格最了解读者,但又并不曲意取悦读者; ④茨威格建立和拥有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 (6分。共4个要点,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本文标题为“寂寞的茨威格”,你认为茨威格是寂寞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茨威格是寂寞的。①他受各年龄档次的人们崇拜,享有最多读者.是“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但在萨尔茨堡却没有他应有的位置,相比之下,茨威格是寂寞的。②他一生奔波流离,备受迫害,他的灵魂是寂寞的。

茨威格并不寂寞。困为茨威格一生创作丰富,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为此他拥有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他们注视着他的文学活动,期待着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说茨威格是不寂寞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巩固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

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李公仆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1.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故纸堆”是说他所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工作,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2分)‘‘讨生活”是指他对研究工作如痴如醉,做学问达到了极致,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2分) 2.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 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对神话、《诗经》、《楚辞》,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都有很深入的研究。(2分)②关注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2分)③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能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2分) 3.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1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的斗士。(1分)

具体作用:①总领全文,揭示主旨;(1分)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1分)

4.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自己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闻一多先生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爆发,为了战斗,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他在古典文献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无人能比的成绩,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2分)而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名利等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缺少了像闻一多这样的真正的学问家,但我们又从袁隆平以及投身到航天事业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有了他们的引领,浮躁之风会逐渐减弱,真正的学问家会越来越多。(2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教师版)人物传记
《(教师版)人物传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