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8: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研究性学习论文

历史探秘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里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商朝王都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都城。可日益现代化的安阳,历史的遗迹被烟尘遮住了光彩,民俗的魅力被流行所取代。有多少人曾驻足欣赏过前人的智慧结晶?又有多少人了解本土传统民俗?有人说“认识中华文明,从安阳开始。”可身为土生土长的安阳人,我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呢?本课题就是要研究那些被人遗忘了的古建筑,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传统民俗。 就让我们一层一层的揭开彰德的神秘面纱吧……

安阳以殷墟誉满全球,国际国内关于安阳的了解也仅限于此。虽有些文献是关于安阳的其他方面,但大多只言片语模糊概括要么就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不集中。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已年代久远,信息失效了。本小组广泛搜集信息并加以整合,又实地考察整理出以下结果:

历史古迹

文峰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阳市繁华城区。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又名天宁寺塔。为安阳古城的象征,其所在地的区划也因此得名文峰区。天宁寺塔为密檐式砖木混合结构佛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清乾隆年间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写“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名文峰塔。

此塔通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共分五层,由下而上逐级增大,呈伞状,风格独特,国内外罕见。塔分三个部分:塔基、塔身、塔刹;塔基为八角地栿,上筑圆形扩张仰莲塔座。莲瓣分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塔身立于圆形莲花须弥座上,呈平面八角形,各层较低矮,交错分布有通风窗。塔身八角饰云龙柱,间隔为砖雕假圆门和直棂窗,门券浮雕为二龙戏珠。每面都有砖雕佛教故事的图像,造形美观,人物栩栩如生。南面为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弥勒,右为阿弥陀佛;西南面为释迦牟尼佛说法,迦叶、阿傩侍立左右,下为天王、力士护法;西面为悉达多太子降生,左右是王后出行仪仗,左下方为二龙吐水沐浴太子;西北为悉达多太子苦行,机灵的猴子、和顺的梅花鹿为佛衔花送果;北面为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左右胁侍,两旁护法神王守卫;东北为释迦牟尼佛结迦跌座,两旁飞天安然视听;东面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周围弟子神情悲伤,痛苦万分;东南面为波斯国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八角檐斗拱外挑,层出外侈,檐斗用材较多,斗口较大,绿玻璃瓦扣合,各檐头均系有铜铃,微风吹动,铃声盈耳;塔门前有一平台,高2米,塔内每层有塔心室,进塔内攀塔顶,旋转登72台阶(壁内折上式),塔顶平台面积为100多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平台中央为10.8米高的喇嘛式塔刹,四周为1米多高的女儿墙。在平台上远眺俯视全市,古都风貌尽收眼底。所以,人们把文峰塔视为安阳古城的象征。 1977年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来安登塔,赞美道:“层伞高擎窣堵坡,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象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城隍庙:是安阳市现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彰德府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彰德府志》记载:“彰郡有城隍庙,自设郡起,而其来已久,不自明始。”认为庙始建年代应早于明。此庙于明朝洪截止二年(公元1359年)重建,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公

元1772年)曾经多次修葺。

根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编修的《彰德府志》绘制的庙宇布局示意图,府城隍庙规模相当宏伟,原有五进院落、六座大殿,每院正房为大殿,配有左右对称的厢房,后有东西道院,前院西侧有府属七县城隍庙一座。

1917年当时的政府曾下令将庙宇祠堂改作学校。安阳却将此庙改为新华市场,并于1933年拆除了城隍大殿、乐楼、牌坊、照壁。现存建筑为前殿、二殿、三殿及寝宫,基本保持原貌,但多有损。

1982年,安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府城隍庙进行落架大修。历六年竣工,已基本恢复了原貌。1986年,该庙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7月府城隍庙辟为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中,收藏展示了我市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农民画、书法、泥塑、根雕、剪纸、剪叶及今人已久违的轿子、执事、手工艺品等。在这里,还能经常看到民间艺术表演如秧歌、锣鼓、说唱等。如今,这组宏伟壮观的古建筑正以它那特有的魅力迎候着游客和群众的观赏。

本小组亲赴城隍庙参观,被城隍庙那浓郁的人文气息所感染,激起了我们的爱乡之情。

安阳民俗

剪叶: 剪叶艺术是安阳民间艺术一绝,是以桐树叶、橡树叶、铁树叶等为底料,据其周长直径,顺其脉纹雕刻成不同的典故、人物、花鸟等图案,揉合工艺、剪刻、雕镂、装饰等多种手法,精美绝伦,浑然天成。安阳民间艺人王玉僧所剪《百鸟朝凤》等作品曾赴京展出,获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一绝艺术”称号。

有人戏称:剪叶是从史记里走出来的艺术。公元前1064年,宏图大略的周武王满怀着对江山社稷的无限眷恋和事业未竟的深深遗憾,在灭商两年之后英年早逝。太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成王。成王即位时年仅13岁。因为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摄国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会有如实记载。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史记 晋世家》中记载的“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3000多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公元1987年,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王玉僧,于是一门新的民间工艺门类诞生了,这就是剪叶---挖掘古意谱而创新的艺术造型。

在认同剪叶艺术价值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还远远没有走出去。一件再完美的艺术作品如果走不出去,其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自生自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杜绪昌先生在提到剪叶时说:“目前定的价位太高,动辄五六千元,我们不能说它不值那么多,但至少在普通人眼里,它毕竟只是一片树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啊!现在,最需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剪叶。”

虎头鞋:安阳的虎头鞋是很有名的,无论是造型,还是做工,都是上等!鞋帮前端用黄色袼褙剪成虎头式样,经线绣制,在安阳一般是用白线绣眼睛,黑线绣眸子,红线绣嘴,蓝线绣鼻和胡须,再用蓝(绿)绣做耳朵。虎头鞋做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多为冬季儿童穿连脚裤时穿用,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民间制做此鞋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

抬阁:安阳庙会上得绝活 “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传承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类似“阁”的架子上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阁”分平阁、高阁,平阁只设一层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阁也被称为“铁枝”,制作表演较为复杂,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

高阁主枝高3——8米不等,主枝和架子不仅要坚固还要轻巧、巧妙,能承重又能要满足不同造型要求。同时高阁表演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饰品等遮掩架子,使观看者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样。

抬阁表演时,为保证表演者的安全,架子上多见一些长长的飘带,一为好看,而来可以通过这些飘带维持平衡。而在“阁”旁,还可见伴随修行者手持长叉,而这些长叉除为表演者传递道具外,也用于维持架子平衡。

上阁表演者多为儿童,儿童体轻可减轻抬阁者负担,二来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等俗语也说明这一点。

阁上表演者3—5名儿童,上阁儿童少施粉黛,面庞粉红,在架子上做出多种动作,并结合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物特点做出多种表情,活灵活现。

“抬阁”演出时,阁前有锣鼓或秧歌队,锣鼓声声中欢快的秧歌扭起来,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抬阁”前行,十里八乡的乡亲纷纷前来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在2006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上,安阳县抬阁表演队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安阳县正向国家申报中国抬阁文化之乡。

经过本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安阳,这个安阳多了几分厚重,多了几分魅力。不过,我们所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古老的安阳还藏着许多秘密有待我们慢慢发现。通过这次的探究我们有很大收获,在被安阳的古老文化深深折服的同时,我们也立下了志向一定要丰富自己的头脑,做更多有利于宣传安阳的事,为建设安阳美好明天做准备。同时也提醒大家,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那是中华民族应永远珍藏的东西。那些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的文明:历史古迹和传统民俗。

附录:我们这次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目标,感谢以下帮助: 推介安阳 http://hi.baidu.com/tjay 百度百科 中国花卉报社 安阳旅游网

2011-05-28

“历史探秘”小组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文档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