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安,天然的语文大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8: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安,天然的语文大课堂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西安召开语文课改研讨会,并且邀请到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和语文教育界的精英聚会古城,真是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让我们西安人顿觉蓬荜生辉,荣幸之至。我谨代表西安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代表全市中学语文教师,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朋友、新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关于语文课改的问题,大家已经谈得很多,也很深刻,使与会的同志们,特别是西安的老师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两天来的紧张研讨,大家都很辛苦。我想,朋友们可以轻松一下,让我来谈谈文化的西安,语文的西安。

历史沿革

西安,古称长安。唐长安城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合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曾经是全世界最庞大、最繁华、人口最多、最国际化的都市。那时候满街都可以看到来自波斯、中亚乃至欧洲的商人,日本人和朝鲜人则更多。

“长安自古帝王都。”长安建都可以追朔到周朝。周都丰、镐二京就在长安西南不远的地方(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一带),沿沣河东西两岸而建。秦都咸阳建在长安西北方向的渭河北岸,(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则建在与咸阳遥遥相对的渭河南岸,其位置应该属于后来的长安城的西郊。汉代都城长安,位在唐长安的西北。

唐长安城的建设始于隋,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把都城设在西汉长安旧城中。但汉长安城池狭小,破败不堪,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修建新都,并把新都命名为“大兴”。宇文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整个长安城的建设是在他的主持下,按照预先设计的总体规划而进行的。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仍以大兴为都城,改名“长安”,继续由宇文恺主持城建工作,并逐步把长安城建设为一座气势宏伟、功能完备的繁华都市。

长安城位于古代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南岸。这里, 1 气候温润,降雨充沛,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长安城选址龙首塬南侧,地形开阔,引水方便。宇文恺规划的大兴城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在城内靠北城墙中央,其南为皇城。宫城是皇帝寝居及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是朝廷各部门的办公大院。外郭城的其余部分共有南北街道14条,东西街道11条,分成了排列整齐的108个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为界,东西两侧对称,平面形似棋盘,整齐划一,秩序均衡。为了解决城内居民和园林的用水问题,宇文恺设计并修建了永安渠、青名渠、龙首渠及曲江池,与长安城周围的八条河道一起,(八水绕长安)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唐初,大兴城除改名长安外,建置基本承隋朝旧规。从唐太宗开始,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首先是修建大明宫。位置在宫城东侧的北郭城墙外的龙首塬上。这里地势较高,空气清爽,正是皇上居高临下的所在。大明宫几经扩建,建筑气魄超过大兴宫城,成为唐朝历代皇帝的寝宫。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把他原居住地兴隆坊改为兴庆坊,在此兴建兴庆宫,并逐渐扩大,成为唐玄宗的寝宫。(今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就是在唐兴庆宫原址上建成的。)

隋唐两朝都是佛道两教兴盛时期。因而,长安城内建有100多处寺院道观,散布在各处坊中。慈恩寺和荐福寺都是当时城内的著名佛寺。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和荐福寺内的小雁塔保存至今,是当今西安的历史名片。

让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说明问题:

长安建城3100多年。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累计建都时间1100多年。 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5公里多,面积84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北京旧城还要大,比现在保存完整的西安明城大十倍。

长安外郭城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设三门,每门三道。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东西长约2820米,南北宽约1492米。皇城位于宫城之南,与宫城之间被一条441米宽的街道隔开,形成一个大广场,可供士兵操练或举行典礼。皇城正中的朱雀门向北与宫城正中的承天门以承天门大街相通,街宽150米,长1843米;向南与外郭城正中的明德门以朱雀大街相通,街宽150米,长4500米。朱雀大街、承天门大街处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把长安城分为东西对称的两个部分。

唐大明宫面阔11间,进深4间,横跨结构,周边带有行廊,单体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部净跨10米,与现存中国最大木结构建筑明长陵恩殿和故宫太 2 和殿面积相等。

唐宫城承天门五个门道的宽度分别为8.5米、6.4米、6.2米;明清**五个门道的宽度分别为5.25米、4.43米、3.83米。由此推测,承天门的雄伟壮丽应该超过了**。

唐长安城规划建筑的宏伟气势、完备功能和方正对称的整体布局,达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日本遣唐使被其所震撼,回国之后按照长安的规划风格建造了京都和奈良。韩国人也为之倾倒,模仿长安来建造自己的都市。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开辟了欧亚大交流的通道,也是各民族沟通、融合的大桥梁。开放的长安成为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国际大都市。由于互派使节、入仕做官、贸易往来、传播宗教、留学求知以及战争等原因,曾经有大量侨民居住在长安。他们当中又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回原驻地,逐渐定居下来,成为唐朝的子民。直到现在,西安还保留着唐朝时就有的回民坊。一提到“坊上”,就特指回民居住区。回民的衣着特色和饮食习惯依然严格地保持下来,并得到尊重。西安有大小好多个清真寺,但与众不同的是,西安的清真寺与其他地方的伊斯兰寺院不同,完全是汉民族风格的建筑。位于西安市化觉巷的清真大寺始建于唐代,现存的主要建筑为明、清所建,是西安地区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建筑布局、风格与佛、道寺院别无二致。这是回汉民族交融的又一个见证。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特殊的象征。它的城市规划、建筑艺术、文化品位、文明内涵既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风格,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色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进程。

人文荟萃

数千年的兴盛与衰败,1100年的帝都史,使长安成为一个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书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生活创业在这里,成就了一生的伟业和历史的名声。其中著名的人物有:

政治人物:周公、吕尚、商鞅、吕不韦、晁错、萧何、张良、张敞、寇准(陕西渭南人)

3 儒学大师董仲舒(河北广川人,迁居长安附近的茂陵。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深受汉武帝重视。其墓地在今西安南顺城巷下马陵,西安人又称“蛤蟆陵”。)

史学家司马迁(今陕西韩城人,建有“司马祠”;民谣称“上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足见历代百姓传承司马遗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班彪、班固、班超、班昭、(陕西扶风人。班氏父子、兄妹都是历史文化人物。班超是外交家。)杜佑、(京兆万年人,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历代典章制度大型通史《通典》。)刘知几„„

建筑家和规划大师宇文恺(长安城的总设计师) 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人。) 天文学家李淳风(唐雍县人,今陕西凤翔人) 军事家白起、蒙恬、周亚夫、霍去病、卫青„„ 农学家赵过、汜胜之„„

画家、书法家吴道子、阎立本、薛稷、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文学家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司马相如、杜牧„„ 宗教大师玄奘„„ 外交家张骞、苏武„„ 地理学家贾耽、李吉甫„„ 数学家王孝通„„ 目录学家刘向、刘歆„„

关学家张载、王九思、冯从吾„„

仅就唐代而言,长安的文学家、艺术家有: 阎立本,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 王昌龄,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白居易,唐代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白行简,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弟;

杜牧,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4 其他人等,也有名气颇大的,如:

农民起义英雄李自成,陕西米脂人。赠在长安建立大顺王朝,并打进北京紫禁城,推翻了明朝。跟随李自成打天下的大将军刘宗敏,陕西蓝田人,铁匠出身;张献忠,陕西人,

东汉末年闹腾得很厉害的“超男”吕布是陕西绥德人;“超女”貂婵是陕西米脂人。老百姓所说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大概与这两位俊男美女不无关系。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关中,在渭河两岸,特别是渭河北岸的黄土高原,从周文王、秦始皇到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几十位皇帝的陵寝一字排开,高大的陵冢下掩埋的不只是皇帝的灵柩,而且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遗产。秦兵马俑、汉阳陵地宫,令世界为之震撼。其实,那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大更多的辉煌依然沉睡在地下,等待着接受后人的赞叹。美国的侦察卫星拍摄到渭北高原的照片,一座座土丘让美国人大吃一惊,以为是导弹发射井„„

语文大课堂

这些都不必说了,还是来说说与文化、语文相关的事情吧!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以及周边地区,是天然的语文大课堂。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或重要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渊源和遗迹。

女娲补天——传说中女娲补天用的石头是西安蓝天的玉石。

仓颉造字——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生于陕西白水县北塬乡杨武村乌羽山。传说仓颉“始制汉字,以代结绳之政。”黄帝赐姓“仓”。繁体的仓字是“君”字上面一个“人”字,认为他的聪明才智在君王之上。东汉时建仓颉庙,沿袭至今,每年仓颉庙都有祭祀活动。当地民俗“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不信佛,不信道,只信仓颉”。白水县是闻名遐迩的“苹果之乡”,但更令白水人骄傲的是这里出过四位圣人:字圣仓颉,酒圣杜康,(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瓷圣雷祥,纸圣蔡伦。(蔡伦是南方人,东汉时做宦官,负责制造御用器物。他首创了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作原料的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并于105年上奏汉和帝,受到赞赏,后来被封为侯。人们把他发明的纸叫做“蔡侯纸”。蔡伦造纸的地方在白水,他的陵墓在陕西汉中的洋县。)前几年,河南与陕西有过“谁是杜康酒原产地之争”;今年,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祥地之争也 5 在西安与其他几个地方之间展开,闹得沸沸扬扬。我看这是好事,说明大家都来重视民族文化传统了。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几经利益的驱动,但不管怎么说,总比把祖先留下的东西丢在一边,没有人过问好得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首篇《关雎》(《诗经·国风·周南》)故事的发生地就是现在陕西省合阳县的洽川黄河湿地,描写的是周文王与太姒的爱情故事。洽川黄河湿地是鸟儿的乐园,有各种鸟类在此繁衍栖息,雎鸠就是其中的一种。有研究者说,《诗经》里有20多首诗与洽川有关。

“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周幽王用点燃烽火报警来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而失去天下的故事,发生在临潼的骊山上。骊山烽火台是我国最早的烽火台,大家去临潼,可以登上骊山烽火台看一看。“骊”:纯黑色的马,骊山因其形状和颜色像一匹黑马而得此名,属秦岭山脉,山下有温泉,自周代起就是帝王休闲洗浴的场所,演绎过许多故事传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描述的阿房宫的景象。阿房宫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郊三桥镇南,距城区约10公里处,是阿房宫前殿的所在地,旁边还有“上天台”遗迹。人教新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阿房宫赋》的题解里作了这样的注释:“阿房宫,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史记·秦始皇纪》记载:“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上林苑是秦代皇家游猎园林,地跨今西安市西郊、长安、户县、周至界,均在渭河南岸。题解里的“渭南”大概是由《史记》的这几句话而来。但是,现在的“渭南”是个很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在陕西,有“渭北”这个概念,如“渭北高原”、“渭北黑腰带”,(指渭北高原自东向西的煤矿资源),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渭南”这个概念。一提到“渭南”,人们就知道是指渭南市。所谓“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的“渭南”理应指咸阳渭河的南岸。如果把“渭河南岸”简化成“渭南”,那就会与作为地名的“渭南”相混淆,不如注为“渭河南岸”准确、明了。《阿房宫赋》描写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其实是夸张,那只不过是在骊山北麓到咸阳之间的渭河两岸建造的包括秦陵在内的许多个行宫,这些行宫遥相呼应,绵延近百里。人教版教材的注释是:“从渭南到咸 6 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遮蔽了天日。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几十年来的各次版本都是这样注释的。这也不准确。注释所说的“从渭南到咸阳”,不知从何而来?有何根据?倘若这个“渭南”与题解里的“渭南”所指相同,即“渭河南岸”,那它到咸阳只是一河之隔,哪来的“三百里”?《阿房宫赋》里描写阿房宫地理位置的只有“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句话,并没有出现“渭南”二字。注释里的“渭南”看样子是指作为地名的渭南,亦即今天的渭南市,在骊山以东20多公里。杜牧写的是“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怎么会跑到渭南去了呢? “骊山北构而东折”才会到渭南。即使阿房宫的建筑范围扩大到了渭南,那渭南到咸阳——秦咸阳非今咸阳——也仅有六七十公里。原文的“骊山北构”指的是秦始皇陵所在地,不可能扯到渭南去。《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自然可以虚构,可以夸张,但注释不能这样,不能太“坐实”,更不可再“夸张”,还是贴近实际要好一些;把注释里的“从渭南到咸阳”删去就可以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杜牧写阿房宫为什么要从骊山写起?似乎阿房宫是建在骊山,到咸阳只不过是它的延伸罢了,而事实上阿房宫建在与秦都咸阳隔河相望的渭河南岸,仍属于咸阳的范畴。我们只能做一个推测:秦王嬴政即位(前246年)之后,就开始给自己建造陵墓。秦统一天下(前221年)后,陵墓建设规模更加扩大,先后征发数十万刑徒、苦役参与营造工程。随后,又在咸阳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阿房宫尚未完工,秦始皇就死了。秦末农民起义,项羽打进关中,首先见到的就是“骊山北构”的秦始皇陵墓,于是,一把火把始皇陵的地面建筑烧成灰烬。一路西进,一路焚烧,一直烧到咸阳,烧掉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现在秦兵马俑坑和秦都遗址处处可见当年火烧的痕迹。所以,“骊山北构”的是秦王陵而非阿房宫。秦王陵建造在先,被烧也在先。杜牧循此落笔,也不无道理。

还有一个“阿房宫”的读音问题。“阿房”二字到底应该怎么念?有三种说法:形状说:《史记索隐》解释:“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阿,读ē,意为大的丘陵;房,读páng。《辞源》注为“宫名”;《辞海》注为“秦有阿房宫”。对“房”的意思均无说明。语文教材也曾把“阿房”注音为“ēpáng”;现在只给“阿”注音ē,不再给“房”注音,意思是“阿房宫”应读作“ēfángg 7 ōng”。地名说:有些读物解释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嫌咸阳宫地方太小,就在渭水南面一个叫做阿房的地方大兴土木,建造宏伟宫殿;尚未完工,秦始皇就死了,所以没有正式命名,人们因其建在阿房,就称它为阿房宫。此说等于没说。方言说:秦时咸阳人站在渭河北岸的高处,看着渭河南岸大兴土木,热火朝天,就指着那一边议论纷纷。咸阳方言把“那一边”说成“wōbǎngge”,于是那一边新盖的大宫殿就被叫做“阿房宫(wōpánggong)”。仅就谐音而言,似乎也可以自成一说。西安六七十岁以上的土生土长的老人至今还把阿房宫读作“wǒfánggǒng”,但没有人读“wǒpánggǒng”。不过,此种说法,是以今天的方言来推断两千多年前的方言,自然不可靠——你怎么知道秦朝咸阳人说的方言就跟今天的咸阳方言一样?依我看,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演变,如果不是含义上的特别需要,古诗文的字词尽可以按今天的音来读,而不必拘泥于古音。就像“阿房宫”,读作“āfánggōng”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在阿房宫的所在地,西安的年轻人,说西安话,没有人把“阿房宫”说成“wǒfánggǒng”,也没有人说成“ěfánggǒng”,大家都说“ǎfánggǒng”,没有人认为是错的。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传统篇目《鸿门宴》是从《史记·项羽本纪》中节选出来的。“鸿门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陕西临潼新丰鸿门堡。鸿门,也叫鸿门坂。坂:土坡。所谓“鸿门”,就是两道高土坡夹着一条鸿沟,看起来就像一道门。在今临潼华清池东北3公里的新丰镇项王营(鸿门堡)。在它南面约两公里处,坐落着秦始皇的陵寝。此地秦时名郦邑。新丰是后取的名字。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他的父亲从老家江苏沛县迁到京城长安。谁知老爷子在城里住不惯,闹着要回家。刘邦就在郦邑给老爸盖了新房子,据说一切皆按老家的样子布置。他们老家在沛县(今江苏沛县)丰邑,于是就把郦邑改叫“新丰”,一直延用至今。司马迁在这里是用新地名写旧事。《鸿门宴》写刘邦逃离鸿门,“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芷阳在骊山脚下,华清池西边,现在仍叫芷阳村,距灞上汉军驻地有十多公里。刘邦就是从这里逃回灞河西岸的军营里。鸿门宴旧址现辟为旅游景点,展室里二流雕塑家的作品再现了“项庄舞剑”的紧张气氛。不过,由一樽酒杯和一把宝剑构成的标志性雕塑却很有创意,准确地凸现了鸿门宴的主题。

唐诗里的长安——

8 《蜀道难》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写的一首诗,虽然没有写长安,却是在经历了蜀道的艰险之后在长安发出的无限感慨。李白在《登太白峰》《灞陵行送别》《咸阳二三月》等诗篇中曾直接写到长安周围的地理景物。李白醉卧沉香亭的故事发生在长安城内的兴庆宫。李白的《清平调词三》是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依阑干。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有四句诗描写李白在长安的生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祖籍京兆杜陵,出生于河南巩县,当时杜甫曾祖父任巩县令,所以迁居于此。(杜甫到底是河南人还是陕西人,也是近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杜陵本是汉宣帝陵墓,陵后有许皇后墓,形制较小,又称少陵,在今西安市东南郊大唐芙蓉园东南。杜甫在诗文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杜甫曾长期在长安生活,现在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下还有个“杜公祠”。

杜甫写过一首《渼陂行》,(渼陂,meibei)描写他与好友岑参同游渼陂的情景。渼陂位于长安西南约30多公里处,在今西安市户县,汉唐时期的水上游乐园,水面很大,可以行船。此外,杜甫还写过几首游曲江池的诗,描绘优美的景色,表现愉悦的心情。

中唐时期的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成为杜诗的重要内容。天宝十年(751年),唐统治者发动对南诏(今云南)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极大灾难。杜甫在《兵车行》里有生动而惨烈的刻画:“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咸阳桥架在长安城西北的渭河上,是长安往西经陈仓(今宝鸡)去四川、云南的必经之路,也是送别亲人的最后一站。

杜甫的家人曾在奉先和鄜州居住。奉先即今之陕西蒲城,鄜州即今之陕西富县。《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写了诗人在安史之乱的前夜(755年11月)从长安途经骊山华清宫前往奉先探亲的经过,以及家庭的不幸遭遇,表达出他的忧愤心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首咏怀诗里的名句。

天宝十四年(757年)杜甫在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安史叛军蹂躏过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在诗人心中烙下无比的伤痛,作《春望》: 9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年八月,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途经九成宫(陕西麟游)、昭陵(陕西礼泉)、玉华宫(陕西宜君),到达羌村,写有《羌邨三首》《北征》。羌邨在鄜州郊外,杜甫家人便住在这里。

杜甫在关中虽屡遭不幸和贫困,却写出他一生诗歌创作中最重要、最精华的篇章。杜甫后来入四川,出三峡,漂泊他乡,始终没有忘记长安,写了许多怀念故土的诗篇。“每依北斗望京华”,“愁看直北是长安”,表达出他对回归长安的渴望及不能如愿以偿的抱恨。

白居易,下邽(今陕西渭南)人。35岁时作《长恨歌》。这首叙事、抒情诗,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故事的本事发生在骊山脚下的华清池;杨贵妃被赐死于长安西北约60公里的兴平马嵬。《长恨歌》写于长安城西南约80公里的周至县。与马嵬隔渭河南北相望,两地相距大约10多公里。白居易时任周至县尉,与朋友游仙游寺,(佛教寺院,在周至境内秦岭北麓,始建于隋代。)朋友讲起唐明皇、杨玉环的故事,不胜感叹,建议白居易把它写出来,流传后世。白居易不负众望,写成了不朽诗篇《长恨歌》。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段诗句是李、杨爱情传说的三个阶段:如胶似漆;生离死别;遗恨绵绵。杨贵妃死后就地安葬,后人建杨贵妃墓。但也有人说那不过是个衣冠冢,更有传说杨贵妃不但没有死,而且辗转逃往日本;日本人对此则津津乐道„„唐玄宗李隆基死后葬于泰陵,在陕西蒲城。蒲城是“西安事变”名将杨虎城的故乡,也是“北京时间”授时台的所在地。

现在,因建设黑河水库,仙游寺被整体迁移至比原址较高的半山腰上。寺内有长方形石碑,刻有毛泽东手书《长恨歌》。不过,毛泽东没有写完就停笔了。什么原因?不得而知;留给后人许多想象和猜测。在骊山华清池,实景演出的历史歌舞剧《长恨歌》把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令中外观众如醉如痴,叹为观止。

与仙游寺同处周至县境内的还有楼观台。楼观台是道教圣地,是道教始祖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

10 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还写了一首《观刈麦》,诗中所写应当就是周至地方的夏收情景。诗中写道: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哪里有这样的好干部?看到老百姓拾麦充饥,便想到自己不该拿那么多的工资,以至于惭愧不已,无法释怀。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南山,就是终南山,在西安市南,距城区约20公里,现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南山与市区几乎连成一片了。西安人都把终南山叫南山,没有人叫终南山的。“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市南门”当指唐长安东市、西市的南门,而非长安城的南门。“市”:市场,非指城市。

与杜甫、白居易一样,杜牧也把关注目光投向了骊山下的华清宫,写下了著名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幽默中不乏深刻,辛辣地讽刺了唐玄宗、杨玉环的奢糜无度,暴露了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获罪,被贬潮州刺史,途中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诗句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表达出诗人的悲愤之情。“蓝关”就是蓝田关,又名峣关,在蓝田县,位于长安城东南约30公里处。

唐朝还有个诗人叫做崔护,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诗人两次造访南庄的传奇经历,记录了难忘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偶然遇到的美好事物,有意追求却不可复得。“都城”即长安城。陕西地方戏碗碗腔有一出名剧,叫《金碗钗》,就是根据这首诗演绎而成的,在民间有很大的影 11 响。前几年,有人在西安市长安区修了一座现代版的“南庄”,园内布局一如崔诗,桃树掩映,柴门虚掩,引来游人观赏、给人以遐想„„

在京城,因公因私,迎来送往,乃是常事。这样,在以长安为题材的作品中,送别诗也占有一席之地。从汉代开始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长安城东郊,在灞河岸边设有十里长亭,那是送别时为亲友饯行的地方;过了灞桥,就算离开长安上路了。灞河岸边柳树成荫,柳枝飘摇。“柳”与“留”谐音,于是在十里长亭小酌之后,来到灞桥头,折下一束柳枝,送给即将离去的亲友,表达挽“柳(留)”之意,以此为题材的诗歌也散见于历代作品之中。

李白写过一首《灞陵行送别》,诗句曰:“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在灞河西岸,是汉文帝的陵墓。李白还写过一首词《忆秦娥》,词中充满怀古之情,也表达出对长安的思念:“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年情景历历在目,钩起诗人无限感慨。在《春夜洛城闻笛》里,李白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折柳”中的“折柳”,既指名曲《折杨柳》,又指“折柳送别”。身在洛阳,心系长安,折柳曲引发折柳情,真挚而深沉。还有一首《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柳条是赠别之物,春风也知道离别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变绿,反“折柳送别”之意而用之,无柳可折,更能表达出不忍别离的心情。劳劳亭在南京,也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可见,折柳相送已经成为一个典故,广为诗人所化用。

其他诗人也常借用折柳送别来表达惜别之情。王焕之的《送别》就是其中的一首: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春夜怀吴中》也写了折柳送别:“灞桥烟柳知何恨,惟念行人寄一枝。”

与折柳送别相关的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就是咸阳。咸阳因位在渭水之北、宗山之南,山水皆阳而得名,汉时改名渭城。今咸阳市设渭城区。咸阳在长安西北,过了渭河上的咸阳桥就离开长安地界了。所以,咸阳就成了西行送别的最后一站。“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 12 特意描写嫩绿的柳色,除了突出春意浓浓之外,更有惜别的情谊在其中。同是咸阳送别,杜甫的《兵车行》里“牵衣顿足拦道哭,尘埃不见咸阳桥”,是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王维的“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依依不舍而又深深祝愿的送别。杜诗记录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王诗表现了唐人的胸怀和大气。

由于长安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多著名诗人都到过长安,长安的名胜古迹、山水田园也都成了他们歌咏的对象,仅咏慈恩寺塔(大雁塔)诗就有五十多首。而在告别长安之后,长安又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怀念和牵挂,这种既爱又恨、既怨又悔的复杂感情凝聚在许多“望长安”的诗篇当中。

顺便说一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还选了王维的一首诗《积雨辋川庄作》。注释说:王维“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把终南山与辋川并列,给人的感觉好像终南山与辋川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是个误解。秦岭是东西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一座大山,终南山是秦岭的一部分山脉,辋川是终南山里的一个小山沟。辋川在西安市蓝田县东南的终南山中,王维故居现处于一座工厂之内。有一棵银杏树,说是王维栽植的——姑妄听之吧!

近现代作家群里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系的也不少。老师们在讲余光中的《乡愁》的时候,往往会拓展到于佑任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于佑任,陕西三原人,辛亥革命精英,国民党元老,诗人,书法家;晚年滞留台湾,渴望祖国统

一、回归故里而不可得。余光中的《乡愁》自然不可与于佑任的《望大陆》同日而语。《乡愁》是一支花,《望大陆》是一棵树;《乡愁》是涓涓细流,《望大陆》是滔滔江河。

柳青,陕西人,长期在长安县深入生活,代表作《创业史》;长安常宁宫有他住过的窑洞,在长安区有柳青纪念馆。

杜鹏程,陕西韩城人,《夜走灵官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王汶石,山西万荣人,抗战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解放后一直在西安工作,任陕西作协副主席。《风雪之夜》曾入选中学课本。

13 陈忠实,陕西西安市人,一部《白鹿原》展现出现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壮丽画卷。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编有《白鹿原》节选。

贾平凹,陕西商州人,代表作《商州散记》《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秦腔》《高兴》。他的《一棵小桃树》《丑石》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路遥,陕西清涧人,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编有《平凡的世界》节选。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一篇《安塞腰鼓》让全国的中学生都认识了他。 李天芳,陕西西安人,散文《打碗碗花》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陕西这些作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多善写不善说。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一个比一个“火”,但讲话作报告却“笨嘴拙舌”,很少有“轰动”效应。这正应了陕西人的特点:厚实,质朴,木讷。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大都不会说普通话,浓重的方言很个性、很特色,也很让外地人听不懂。有一次在西安召开写作教学研讨会,特别邀请刘成章到会与老师们见面。这些在课堂上把《安塞腰鼓》讲得激情飞扬的老师们,带着朝圣者的心情,渴望当面聆听仰慕已久的作家的讲话。但听到的,除了断断续续的声音之外,却听不懂作家在说些什么,不得不由主持会议的人作翻译,原因是刘成章的陕北方言太地道了。刘成章穿着朴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事张扬,这和《安塞腰鼓》的风格、气势太不相同了。谁也不会相信,敦厚、朴实的外表下,却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有一个成语叫“文如其人”,可是把《安塞腰鼓》与刘成章放在一起,你肯定要怀疑“文如其人”的说法是否真有道理。

这事还得说到贾平凹。外地同志不明白“贾平凹”的“凹”为什么读“wá”而不读“āo”。把“凹”读作“wá”,是关中方言的读音。贾平凹的小名叫“平娃”,大名则取其谐音,叫“平凹”,在关中方言里,“平凹”与“平娃”读音相同。“平”与“凹”的组合,自有含义在其中。外地同志往往读“错”,或认为别人读“错”,其实也是一个“误解”。

能否这样说:长安文人,陕西文人,与长安有密切关系的文人和以长安为话题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上的位置之重要,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各个地域板块中,是绝无仅有的。粗略统计一下,被选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历代作品就有三十多篇。

14 除此之外,文言文里见到的一些词语,大家觉得很生僻,似乎是已经消亡了的,但它们至今还活在陕西方言里。

“咥”这个字,《易经》《诗经》里就有,两个意思:念dié,是咬、吃的意思,《易·覆》:“覆虎尾,不咥人,亨”;(跟着老虎尾巴行事,老虎咬不到人,做事就会很顺利。)念xī,是大笑的意思,《诗经·卫风·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能念得出来,知道它的意思的人就更少了。可是在陕西,“咥”可是一个人人皆知而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陕西人把吃饭叫“咥”。“咥”不仅是个表现“吃”的动词,而且意味很浓,表现力很强,那是关于“吃”的一种极豪迈、极痛快的说法,要吃得多、吃得猛、吃得香甜、吃得结实、吃出气势,狼吞虎咽,才能叫“咥”。由此引申出来另外一些说法,例如:把打架叫“咥仗”,把打一顿叫“咥一顿”,把干实事叫“咥实活”。(多含贬义)等等。奇怪的是,关中方言词语的声调大都与普通话不同,唯独这个“咥”字,声母、韵母、声调与普通话完全一致。

还有一个“汤”字。临潼华清池的温泉,自周朝起就是王公贵族洗浴的地方。不过,那不叫“澡堂子”,而叫“汤”。李隆基洗澡的地方叫“御汤”,杨贵妃洗澡的地方叫“莲花汤”。“汤”这个字在别的地方早已没有了“澡堂子”的意思,可是在临潼华清池,“汤”字依然保留着它的本意。日本的温泉也叫“汤”,那是受了唐文化的影响,由遣唐使带回去的。在西安市蓝田县有个汤峪镇,那是个有名的温泉。“汤”字的本意也保留在那里。

再说汤峪镇的“峪”字,“峪”指山谷,也是个文言词。秦岭北麓的山谷几乎都叫做“峪”:汤峪,库峪,沣峪,涝峪,太平峪,耿峪,田峪,石砭峪„„

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曾到陕西电视台做节目,在西安参观访问过。回去后,他在一次报告中说:“陕西那个地方不得了,不光文物古迹多,文化底蕴也深得很。你到农村去,农民说话都是文言‘于是乎„„’”。

我想,在中国,在什么地方,做语文教师最幸福?最踏实?当然是西安。因为,西安实在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天然的语文大课堂。在西安做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最古老最丰富最生动的中华文化,最直接地享受到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可以不费多少口舌就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或文学故事讲得十分清楚。我们不会把“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讲成“从渭南到咸阳覆盖 15 了三百多里地,遮蔽了天日”,也不必讲是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为大家都知道,“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不过五六十公里,那明摆着就是夸张嘛!《鸿门宴》里的“沛公军灞上”在哪里?“鸿门”是什么样?“道芷阳间行”是咋回事?走一趟就会看得很明白。我们不必给学生讲解《长恨歌》的背景材料,因为华清池、马嵬坡是每一个西安人都会去过多次的地方;我们不会把终南山与辋川并列,说成是两个地方。我们不必教学生“咥”字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古老的汉字依然活在他们的口头上和生活里„„

有人说:“要看近百年的中国就去上海;要看近千年的中国就去北京;要看五千年的中国就去西安。”还有人说:“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北京就是树冠,西安就是树根。”外国朋友说:“不到西安就等于没到中国。”我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到过西安,那将是一生的遗憾。”

朋友们既然已经来到了西安,就慢慢走,欣赏啊!走在西安的土地上就是走在历史上,每一处古迹都会向你倾诉一段苍凉的历史,每一个脚步都踏着一首唐诗的韵律。这里曾经是许多文化巨匠艰难行走、成就辉煌的地方,说不定你的一个脚印正好与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脚印相重合,这个脚印会传来遥远的古音,让你的心灵为之悸动,为之震撼。慢慢走,欣赏啊!近距离地看看在课堂上已经给学生讲过无数遍的烽火台、阿房宫、鸿门堡、大明宫、兴庆宫、曲江池、芙蓉园、华清池、马嵬坡吧!你会在这里找到最真实的备课资料,获得最丰富的教学资源。相信你重上讲台的时候,你会骄傲地告诉你的学生:我到过那里,我考察过,我研究过,我思索过;我有新的发现,我有新的收获,我有新的感悟!

朋友们,在天然的语文大课堂里,慢慢走,欣赏啊!欣赏历史、欣赏文化,欣赏语文。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做为幸福的西安语文教师,我们愿与各地的同行们分享我们的快乐。让我们携手并进,为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为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新课程,而共同努力!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祝人民教育出版社再创辉煌! 2007.8.18.

附:唐长安及关中略图

16

17

18

语文大课堂三下

大西安板块

周末语文大课堂心得体会

”走进语文大课堂”活动方案

大西安调研意见

西安“大学区”教改

天然地震学

天然地震学

“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观摩体会

语文大课堂:《寻找名人足迹》[推荐]

西安,天然的语文大课堂
《西安,天然的语文大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