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4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0: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

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观。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1.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祖国的统

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唐代山水诗人摒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解析:说“唐代山水诗摒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不妥。原文中说“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说明唐代山水诗并没有摒弃“隐逸风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1 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解析:原文说“脱离对形似的追求”,这不能说就不讲究外在形体的描绘;因为描写景物的诗是离不开对景物外在形体的描绘的,只是追求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

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D.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解析:说“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不妥,只是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再者,“用画家的眼光欣赏山水”的也不可能是宋代山水诗人的全部。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2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于此请祷求福。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训考量隐括

隐括:审度,查核 ..B.更用驴辇 更:复,再 .C.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 原:推究,考察 .D.悉驱群胡妻子内之 内:接纳 .解析:更:改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因此常常被父亲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B.邓训心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C.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羌人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

D.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并为之立祠。

解析:选项中“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的说法是错的,原文说羌人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叫喊。等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吼长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因”“怀”“庶”各1分,句意2分。)(2)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厚”“离”“为„„所”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8.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简要说明此诗写景用了什么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诗设色多彩而又协调,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 9.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3)《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细雨梦回 王充闾

①想是夜间读书过于疲劳,一卷未终,便伏几而寐。醒转来,壁上的时钟已经敲过了十二下。不知从何时开始,楼外下起了雨,雨丝闪着一道道耀眼的光,透出一种朦胧、含蓄的意蕴。推开窗户,细雨扑上脸颊,痒丝丝的,了无寒意。_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这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不待响雷的呼唤和闪电的指引,便蕴蓄着满腔的爱意,悄悄地降临人间。

③连日来,听到许多关于农村苦旱的讯息,到处都在翘盼着时雨。不知辽南果园中此刻是否同样普降了甘霖。

④春雨,唤醒了万物的生机,催动着人们丰收的热望。古往今来,咏赞春雨的诗章数不胜数。“杏花雨——仓里米”,人们总是把三春灵雨同花繁果富紧密地联结起来。

4 ⑤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久旱逢甘雨,是人间的乐事之一。“五风十雨升平世”,更是古代人民的理想境界。 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讴歌春雨,兴会淋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⑥出外旅游,逢着落雨,总有些大煞风景吧?也不见得。苏东坡早已说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极目青郊,烟雨中的杨柳、禾稼,显得分外朗润清新。

⑦落雨,是撩人思绪、引人遐思的时刻。雨能使人从躁动归于平静,从感性进到理智。面对着垂天雨幕,耳听着潇潇暮雨,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⑧诗圣杜甫在长夜苦湿、风雨凄凄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浩叹,体恤民艰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诗人曾几,午夜梦回,听得雨声淅沥,认为是最佳音响,从甘霖普降想到稻香千里,大好丰年:“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而他的门生陆放翁,因为听到雨声,他那饱满的爱国激情,竟然冲出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泛溢到梦境中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⑨当然,落雨引发的思绪,也并不都是奋发向上的,也有人从点点滴滴,淅淅沥沥,飒飒潇潇的雨声中,领悟到一种前尘如梦、人生易老的悲凉意绪。最典型的要算宋末词人蒋捷了。他在一首《听雨》词中,通过追怀自己一生中的历程,着力渲染凄苦冷寂的意境,以暗托深沉的故国之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⑩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 ⑪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雨向来抱有好感。童年时代,每逢落雨,我都跣着双脚,跑到街头玩耍、嬉戏。有一次,在雨中摸鱼,因为贪玩,误了上课,老师带着愠色,让我背诵《千家诗》中咏雨的诗篇。当我吟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令人赏心悦目的清丽诗章之后,老师轻轻问了一句:“朱淑真的诗,你可记得?”我猜想是指那首“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的,因为觉得有些败兴,便摇了摇头。老师也不勉强,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DE) A.作者以“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作为切入点,思古连今,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思想感情。

B.不知是什么原因,作者对雨向来抱有好感,从童年到如今,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

C.宋末词人蒋捷用寥寥几笔,从少年写到壮年,最后写到晚年,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D.“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因而在对雨的意象解读中带有个性色彩。

E.在诗性的精神世界里寻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是本文的鲜明特色,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思想感情”错,文章主要通过不同 的历史人物抒发了对雨的不同情感感受;B项,“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错误,苏轼、曾几也是通过雨抒发奋发向上的情感,这与作者的情感类似。C项,“以时间为线索”错,主要线索应该为 “听雨”,时间线索只是辅助。

5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主要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结合语句谈谈拟人手法在 句中的表达效果即可。②主要使用夸张的手法,结合语句谈谈夸张手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并分析作者借此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夜风轻拂、空气清新,令人惬意、舒适。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雨催花发的快速,讴歌了春雨唤醒万物的生机,催动人们丰收的热望。(6分) (3)第⑦段中说“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杜甫、陆放翁、蒋捷三位历史名人“饶有兴味的思绪”。(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杜甫兼济天下的感情。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展现陆游的奋发爱国之情。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突出诗人而今看雨的凄苦冷寂。

答案:①杜甫:兼济天下的雄浑。②陆放翁:奋发的爱国情。③蒋捷:而今看雨的凄苦冷寂。(6分)

(4)第⑪段中老师“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可谓“语已停而情未了”,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懂得人生”与 保持童真是否冲突。(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两点:童真,代表了简单、快乐、喜悦、振奋的人生态 度;懂得人生,代表明白了酸甜苦辣难以言明的复杂人生。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在这两点上的行为与感悟,即可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不冲突,作者思古连今,借历史人物抒发了对雨的不同认识和情感,或惊喜雄浑,或低沉哀婉,这其实也就是对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可见作者在对雨的思考中懂得了人生;与此同时,从小时候喜雨 的童趣到如今作者对初春的第一场雨的惊喜可见,作者现在还是保持着难能可贵的童真童趣。所以两者并不冲突。(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B) A.在那次长跑比赛中,我班李卓同学首当其冲,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B.《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

6 C.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D.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营养。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D) 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

B.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带来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等症状。

C.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D.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财长的表态很难不被外界当作窥探奥巴马政府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除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外,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给外界。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含量不高”后加上“的现状”或“的现实”; B项“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不能并列;C项“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语序不当,应为“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可在句末加上“的情景”。

14.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A)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C.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从平仄和内容看,A项最恰当。

15.好的电视栏目标语,可以起到强化栏目形象的作用。它可将宗旨、特色、功能等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有创意的口号,凸显栏目形象,展示栏目风采。这样的包装既对栏目的内容定位起到了很好的强调烘托作用,又可以拉近电视台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贴近感和亲和力。如:

“新闻调查”———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生活”———倾心关注生活,真诚服务百姓 “人与自然”———讴歌生命,关注环境

请你参照例句,再从下面四个栏目中任选三个来写,以突出栏目的内容特色。(6分) “艺术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联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剧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预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人生:在人生中寻找艺术,在艺术中解读人生。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生。 新闻联播:播报进行时,新闻无处不在。

梦想剧场:给我你的梦想,给你一个剧场,演绎生活,释放梦想!有梦想就有人生的舞台!

天气预报:告诉你一个不出门的理由!点击天气,服务生活阴晴冷暖,提前知道!

16.仿照画线句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修辞手法 一致,句式与示例相

7 同。(5分) 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礁石,在海浪的拍击中,耸立成伟岸的信念;腊梅,在严寒的肆虐里,挺拔成芬芳的春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五、写作(60分) 17.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年前,一个人打了一口井,从深深的井底掘出黏土为自己塑像,塑像完成的那天,他不禁赞叹自己:啊,我真的太伟大了!

多年以后,一群饥渴的行人坐在井边,喝着清凉的井水,赞叹道:挖这口井的人真是太伟大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4单元过关检测卷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13 张衡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单元过关综合检测卷(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练习:单元写作导航四]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单元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4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