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2: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班主任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文章摘要:劳动创造了世界,改造了自然。班主任对智障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以后走向社会至关重要。劳动能力是智障学生生存的基础。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自理自立,长大后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关键词: 智障儿童 班主任 劳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要求“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他们能否体面地做人、幸福地生活,关键在于习得在准社会或社会环境中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最初形式,是最简单的劳动教育。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让智障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长大后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1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劳动教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者和领路人。作为智障学校的班主任,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责无旁贷。具体措施如下:

一、激发劳动兴趣,培养主动劳动意识

由于智力缺陷,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老师机械的说教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渗透,才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劳动意识,激发对劳动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故事“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歌曲欣赏理解《劳动最光荣》;念儿歌《别说我小》;利用多媒体观看视频、幻灯片等;做角色扮演游戏,创设情境,在游戏中学会扫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游戏联系生活回归主题,逐步完善生活和劳动经验。

二、着眼实际生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理解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

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差的,在常人看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却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比如擦黑板,正常儿童几乎不需学习就能掌握该技能,而智障儿童要想把黑板擦干净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一件简单的劳动技能需要我们拆分成若干个、智障儿

2 童能掌握的小的环节,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首先让弱智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摆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具体方法是先请能干的学生做一遍,然后老师再示范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结合劳技课比比谁做得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其次要求学生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家里帮助父母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拣菜等。在学校帮助老师擦窗台、摆桌椅、清扫包干区,定期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让学生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成人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

三、创设劳动环境,养成劳动习惯。

智障学生经常体验的是失败,所以他们的自信心往往很差,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因此一些老师也会像家长一样帮助、甚至代替学生做很多事。其实,在学校,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智障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很差,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的,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些行为举止。因此,师生共同劳动,既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意,又让学生从劳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最好时机。每次大扫除,老师都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干,而是和学生一起干,给智障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他们坚持劳动,养成习

3 惯。在劳动中要求智障学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加深难度,并在此过程中适时的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对学习劳动技能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轮流做值日生,要完成各项工作,像擦桌椅、清扫等,逐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熟练劳动技能。 其次根据弱智儿童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到校后把教室内外打扫干净,老师天天检查督促,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劳动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四、运用激励机制,反复练习巩固提高,在竞赛中展开并验收训练。

每个人都喜欢表扬,厌恶批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在教育训练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给予表扬。表扬形式可以为口头表扬“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如果再„„老师就更喜欢了!”;也可以从微笑的表情、惊叹的眼神、夸张的肢体语言里表现出对学生的赞美;或者是实物奖励,如在班内设立红花台,有时也可以用食物作为对智障儿童的奖励。值得注意的是,表扬需要一定的过程,由小表扬到大肯定,最后进行奖励,使激励机制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智障儿童掌握一项生活与劳动技能后,班主任老师可以组织比赛来加以复习巩固,通过比赛,增强了智障学生的荣誉感,在得到表扬后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竞赛学生得到反复练习,起到一个复

4习和检验掌握情况的作用,生活自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五、注重个别教学,各科知识相互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六、家校合作共同强化,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这个特定的环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学习更重要。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有智障孩子的家庭中,家长常见的有两种表现:要么一切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都俱备;要么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学不学都无所谓,会不会更是不考虑。因此,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班主任首先与家长联系,使家长认识到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做些小家务,由家长在家中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家长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这时,家校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班主任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提高了家长的信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正确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采取多种积极性的策略,促进教师与这些智障儿童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的信心,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爱感召智障儿童,用心经营,有爱无碍。要使智障儿童的生活和劳动技能水

5平得到真正提高,还需要我们继续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茅于燕 《重视弱智儿童的劳动教育》 贵州日报 2000年 陈淑兰 《我们是怎样进行劳动教育的》 江西教育 6

年11期

1981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入厕习惯的探讨

智障儿童

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智障儿童应注重早期培养

激发低年级智障学生

关注智障儿童

关爱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个案

帮助智障儿童

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全文)
《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