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毛主席开国大典讲话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8 08:32:09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主席开国大典演说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

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贺龙、李立

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

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李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云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

推荐第2篇:纪念毛主席国旗下讲话稿

国旗下讲话稿:

伟大领袖毛主席

——张晓东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12月25日,正好是西方人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能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为大家作国旗下演讲,我感到万分的荣幸。同学们,在这欢庆圣诞节的日子里,老师想问问大家,大家是否记得明天--12月26日又该是一个怎样的纪念日呢?老师还想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个,在北京**城楼的中央高高悬挂着一位伟人的巨幅照片,你们知道那位照片中的伟人是谁吗?是的,他是毛泽东,是受万人敬仰的毛主席。第二个问题,在现行通用的人民币纸币上印有一位伟人的头像,你们知道那又是谁呢?对,还是毛泽东,是受万人爱戴的毛主席。同学们,在我们欢庆西方人的节日--圣诞节的日子里,我们绝不能忘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纪念日。同学们,请不要忘记每年紧随圣诞节之后的这一天,它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纪念日,纪念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诞辰。同学们,请记得明天,2017年12月26日是影响中国的中国骄傲--民族英雄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的纪念日。同学们,请记住明天,2017年12月26日是改变中国的民族脊梁--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的纪念日。同学们,请牢记明天,2017年12月26日是强盛中国的东方巨人--世纪伟人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的纪念日。今天,在这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让我们大家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记住伟人传奇的一生,记住伟人谆谆的教诲。我今天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公元1893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学好问,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0岁刚出头,他便开始走上了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道路。他在浏阳河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中国革命的点火者。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是他走出一条新路,点燃了星星之火。在红军将士濒临绝境的时候,是他拨正了长征的方向。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是他倾心尽力向艰苦的理论进军,使大批大批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牛羊嘶叫的农家小院,是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现代战争史篇。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是他和他的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古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亿万人民向他高呼:毛主席万岁!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领导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当家作主。在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还是是他毅然决策,打赢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依然是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华民族从此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人的一生革命是值得赞美的,但值得赞美的又何止是他的革命一生呢?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非凡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一位胸怀广阔、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一位决胜千里、指挥若定的军事家,一位胸怀文韬武略、博古通今的思想家,一位独领风骚、荡气回肠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一位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在从昨天到今天的艰苦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人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才华横溢,具有无穷的魅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已经成为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腾飞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为人可亲可敬的毛主席生前特别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事业。老人家曾语重心长地对少年儿童们说:你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他还希望少年儿童们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伟人对祖国花朵真诚的期望。同学们,如今,你们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一代的祖国花朵,你们同样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祖国那无比光辉灿烂的明天就寄托在你们的身上。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面对着国旗,跟着老师一起向毛主席,向祖国和人民立下我们庄严的誓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响亮地喊出这八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在结束讲话之前,老师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好好学习,常怀渴求知识的学习心态,常保认真务实的学习状态,树立全面发展的学习态度,确立争取最好的学习意识。天天向上,拿出努力向上的积极行动,让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每天都要比昨天的自己好,向着奋进的目标全力以赴,坚持,坚持,再坚持,以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时时相伴,去摘取自己人生的皇冠。

老师们、同学们,我今天的国旗下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精加略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精加略教学设计

21团中学

何茵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这两课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诞生、瞻仰”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1)出示生词进行检测。重点指导“诞”、“瞻”。

(2)课文按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的顺序来写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典礼前,哪几个自然段写典礼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典礼后?哪部分写得详细?

2、说说典礼的过程作者又抓住了哪几个场面来写?

三、学习第一部分

1、典礼前作者写了哪些内容?你体会到什么?

2、画一画会场的布置。

在这次大典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作为领袖,他得到人民的拥戴,为什么他的呼声会这么高?我们再来读读《毛主席在花山》。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通过句子,自学生字。读完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测生字。

五、拓展阅读

《阅读材料》2—3篇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典礼的部分,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1、想一想典礼进行中,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讨论交流:哪个部分深深打动了你,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二、品读赏读,品悟写法

1.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们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2.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表明—— ,表明—— !

3.小组合作给“阅兵式”、“群众游行”配上解说词。

4.总结写法

作者是怎样进行场面描写的?

四、学习典礼后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他来到群众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五、学习《毛主席在花山》

1、自由读课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做批注。进行交流。

2、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毛主席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三件事哪件写得详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拓展阅读

《阅读材料》2—3篇文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主题、写作,明确两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通过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让学生感悟场面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主题、写作,明确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让学生感悟场面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梳理结合点

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

1、主题:这两篇文章都描写到毛泽东。

2、写作顺序:《开国大典》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重点进行场面描写。《毛主席在花山》写了毛主席的三件事,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拓展阅读

《阅读材料》中2——3篇文章。

三、写话练习: 出示几张图片,学生元旦搞活动的场景,拔河、跳绳比赛等,打开学生思路。

这是咱们参加的一些活动,同学们把咱们学到的关于场面描写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板书:

推荐第4篇:开国大典

14开国大典

【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不识的字,读通课文。

2阅读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3试着画出庆典所在位置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4;5~10;11~13;14~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

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推荐第5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

(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交流第二段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1、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⑴ 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__年__月__日在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会场在____。主席台设在____。

⑶ 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2、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5、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而___;为___而___;为___而___。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推荐第6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朱俊愷做。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与此事件相关的作品有同名电影、文章、油画等。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广场举行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开国大典为何选在下午

当时南方一些地区还未解放,国民党的空军经常袭扰北方,并图谋破坏开国大典。国民党空军夜航能力不行,在大陆轰炸完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举行大典,国民党飞机飞到北京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去,如果下午举行,国民党飞机就来不及了。于是开国大典决定在下午举行。后来随着解放军空军战斗力的增强,拥有了对付国民党飞机的能力,以后的国庆活动就都改在上午举行。

推荐第7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广场上„„

课前交流

师:你们能不能猜出张老师现在的心情?

生:激动

生:紧张

生:高兴

师:这些心情同学们有没有?

生:有

师:咱们这就叫不约而同。张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两份礼物。看看吧

【出示学生写的信】

师:听到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了吗?想解答吗?咱们班的百灵鸟、播音员是谁呀?

小作家呢?

师:其实在老师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百灵鸟、小作家,只要你们敢于展示自己,都是最棒的。

师:再来看第二份礼物:出示林妙可演唱的《歌唱祖国》

师:同学们,这一首歌唱祖国是老师最喜欢的。50多年来,这首歌一只伴随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今天我们在英雄城市南昌又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我想就带着这感触开始今天的学习。

上课

师:先请同学们看张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

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生: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板书“群众进场”

生: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生:我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之后呢?

生:阅读式和游行

师:真好,你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板书阅兵式游行)

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勾画了第五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生: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生: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生:热烈的气氛。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还有吗?

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喜悦。

生: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换一个词:热爱。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师: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脱帽肃立,抬头瞻仰。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

生:因为我是中国人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当红旗在太空升起„„

生:我的心情满怀激动,43年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行走,43年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这个浩渺的空间。

你真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我们就这样站立。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同学们,让我们再从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走进开国大典,感受开国大典吧!

推荐第8篇:开国大典

政治

会议:第一届中国民人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筹备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②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北平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③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

拯救中国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内容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

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文化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两弹:原子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导弹: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一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经过:①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②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

政府代表团谈判

③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

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的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给西藏

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仍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评价:是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的重大国策,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表现。“一国两制”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大道,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的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港澳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意义:港澳回归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邓小平“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血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也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时间:1973年

杂交水稻事件: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之为东方魔稻

意义: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原则: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的原则

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自

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

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目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概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证。它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

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50年代中期, 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

提出对台政策,并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交往:①1987年,台湾调整政策,逐步采取了系列开放措施隔绝状

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大陆与台湾交往②1993年,汪辜会谈在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方面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

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④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

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2009年,两岸关系新发展:真正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出:1986年3月,王大衍等老科学家,提出加快发展高科技的主张 863计划实施:1986年11月,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意义:“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

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2

推荐第9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五年级的学生默读有了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帮助读懂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征》,对毛泽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 说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开国”二字,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透过“大典”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围绕“大典”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 因为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我将“通过一个个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

说教法(结合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来谈)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采用场面描写,表达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等方法辅助教学。 五 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搜集材料,帮助读懂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面,自读,感悟,体会。在学文的基础上学会写作方法,学会迁移运用。我准备引导学生用“读——找——想——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感情朗读升华;体会写作特点,在理解语文文字的基础上运用语文文字,读写迁移,学写场面描写。 六 说教学过程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板块。 板块一

梳理文章结构

强化整体感知

我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是突出整体感知,强化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 板块二

运用策略

品读感悟 选择场面,自读自悟

推荐第10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學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

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文天祥》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完这课后,不仅我自己,通过学生迷茫的眼神我彻底感到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在第一个问题“这些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吗?为什么?”时学生一致回答:”这些不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和课本要去正好相反;细细想来确实如此,课本中所举事例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了,不符合现实生活。

在第一节课我发现这点后,第二节课我将这个案例删除;直接提问得出答案,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效果要好的多。在简述“如何维护国家尊严”的两个问题时。第一节课学生回答后,我举“文天祥”的具体事例,但因时间关系,没有具体阐述。课后我想对于处在和平时期的学生,这个问题离他们太远,而只是简单的例举“文天祥”还是不能够使之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同时我感到学生还是比较爱听这个问题的。基于这些原因,在第二节课,我将课本中的案例只做简单的处理,透彻的讲解文天祥及有关”国穷节乃现、一一垂丹心”的这种精神,正是课本中”国家遇到困难,每一个都应挺身而出,为之报效“的具体表现。同时我将其扩展: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却是唯一的能够将其文明延绵不绝,今天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其原因就是“文天祥”的这种爱国精神、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所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才能实现我国富强和昌盛”。这样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改动教学程序的最大收获。

最失败的地方就是课本第二个问题:“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我现在想想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将其具体问题的内容缕清晰;尤其是在给学生找的课外知识没有明确具体属于哪个部分。在问学生:“你们参加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我总结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就是利社会、利他人、利己(能够在公益活动中锻炼自己、让自己生活的充实和快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等)。但在讲完这个问题后,我就感到学生明显的被这个答案弄糊涂了。这点不是非常符合前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吗?”。想到这,我就补充:“你们根据具体问题来回答,只要符合题意就可以了?\"对于这种说法,可能把学生整的更糊涂了!现在想想还是课前准备不充分,自己没有完全将问题归纳。经验总结及改正方法。在上这几节课中,我明显的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按照课本内容依次详细教学,那我的教学进度就太慢了。同时我也感到课本中的有些事例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如果按照课本案例来讲解有些太繁琐,尤其是学生处理这些问题速度太慢,而且得出的结果和预期的有差距。根据这种现状,我干脆将很多案例删去,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

《一句话》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的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读书声,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配乐范读激趣,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整节课中通过引读、指名读、生配乐读、齐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树立读的自信。在这种多形式的朗读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具有语文的味道,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寓意深远,它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及对新中国的渴望与追求。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两个小节的教学,我利用抓住重点词句、学生独立感悟、提出疑问等学习方式理解课文,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如“祸、火、缄默的火山”时,让生仅凭一些课外知识理解感悟,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诗歌第二小节时,我就质疑“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出了“铁树开花什么意思?”“你能用什么词语形容这美丽的花朵?”……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解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课堂的真正收放自如的驾驭课堂,将是我今后磨练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注重情景创设,引学生入情入境。

由于诗歌的背景离学生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情景创设方面精心设计:如,开课我就用一个排比叙述,将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教师的配乐朗读,将课文的基调让学生初步体会;课中我多次的激情引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升华中我用课件将学生再一次带入诗歌情景;课后拓展中,我用作者同期作品鉴赏,将学生再次拉近作者的情感。每一次的情景创设,都让学生有不同的体会,而统一的就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体会语文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怒吼吧,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大合唱》通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一、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师角色,从领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我在讲授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以精练简短的语言音到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分析音乐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和时代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二、以兴趣为动力,淡化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音乐课当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感受历史,从思想上得到提升。

三、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

音乐时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很多时候音乐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节奏、旋律、调式、和声以及音乐的力度和速度等音乐语言,从中得出音乐情感产生的基本途径,尽量减少语言的表述,真正的让音乐开口说话。

四、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经典的音乐作品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所以当代中学生不得不欣赏一百年前的音乐,唱五十年前的歌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是我们的责任。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时,学生对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的并不多,没有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残酷性,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继而对作品的时代价值则更年与理解。这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以当年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为话题,切入教学主题,告诉学生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五十年前我国也曾遭受战火的洗劫,日寇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无数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紧接着给学生播放日军侵华暴行的录像资料。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引出历史,从现实生活到充满血泪的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俩进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从历史的高度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

第11篇:开国大典

清晰顺畅,大气恢弘

——“写作本位”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新设计

人教五上26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教材简说】

本案是人教版语文五上最后一个单元“走近伟人毛泽东”中的重要一课。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开国大典盛大恢弘,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叙述,在给人清晰顺畅之感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的无比自豪的情感。此文内容的独特性和完美的文字表达决定了它就是指导儿童学习场面描写的最佳范本。 【教学目标】

1、自学习认识本课生字,能通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留存个性化感受和体验。

4、了解本课场面描写手法,运用到表达练习中。【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文字中蕴藏的情感。

2、场面描写的方法习得。【教学过程】

一,读题入文,析题,初知文意。

1、读题,知古晓今

师:【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课题,说说你对文题中“典”字的理解。 生:“典”就是典礼。

师:是的,“典”指的是盛大、隆重的仪式、典礼。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有人类文明史开始就有了关于祭祀的记载。古时帝王最重要的是就是进行各种的祭祀大典,祭天,祭地,祭祖,祭鬼神,祭风雨雷电„„祭典就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突出体现。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样的典礼呢?读读题目,读读文章,请准确地介绍。

生1:【读题目】是开国大典,就是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大典。 师:读读课文,谁能说准确些。

生2:我读了第一段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知道这指的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大典。

2、浏览,理清文脉

师:古人的大典要按时,按序举行,各个项目都要按部就班,不得有丝毫马虎。开国大典,更是庄严隆重。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做好标注。将文中表示大典进行时间和大典进行过程中的各个项目分别做上记号。

生:(浏览标注后汇报)写到时间的地方有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两个半钟头,傍晚,晚上九点半。

师:很不错,把这些时间排列一下,你会发现许多关于大典的“时间密码”。 生1:我发现大典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半才结束。 生2:我发现作者写大典是按照时间进行的顺序。 生3:我发想这些词语基本上都在段落的开头部分。

师:这些发现非常重要,这是此文的写作顺序,也叫文章的脉络、条理。 【板书:按照时间顺序写】学习一篇文章,特别是篇幅很长的文章,理清脉络显得尤为重要。恭喜大家完成重要的学习步骤。再请大家关注一些段落的开头部分,有些词组看似没有明确点明时间,但是和这时间的脉络息息相关,你发现了么?

生:有“接着”,“阅兵式完毕”,“升旗的时候”这些词语。它们也表示时间。

师:非常好,作者分别用了明显的,直接描写时间的词语和这样隐藏的,提示性描写时间延续的词语,它们都逃不过你们的眼睛,这足以说明你们是善于发现,会读书的孩子。看看全文,在典礼举行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都进行了哪些程序呢?

生:(学生接力补充)乐队奏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响礼炮,宣读公告,阅兵,放礼花。

师:文章处处都井然有序,大到全篇,小到每一个自然段,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段,作者写得极为有序,大家感受这次序之美吧。

【幻灯出示】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生:自由读文章段落。

师:再读文章,出席典礼的有谁呢?有多少人呢?

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师:原来都集中在第一段啊。这么多人中,作者提到的有明确姓名的是谁呢? 生:林伯渠,毛泽东,朱德,聂荣臻。

师:能在这样盛大典礼中被提及姓名的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作为本文而言,这些无疑就是文中的重点人物,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毛泽东主席啦,他是我们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也是当时人们心中的领袖,更是这个盛大典礼的核心人物。同时,我们也把这样的写法叫做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点”就是重点,可以是重点的人,也可以是重点的环节,程序;“面”就是整个场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是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解析:本阶段教学力在通过引导儿童多次读文,搜寻文字中的信息,达到自觉发现的目的。教师进而在儿童发现的基础上,适当讲授写作知识,这样就使得知识源于发现,接上了学习的“地气”,更加具有亲和力】

二,读文析意,悟情,感受意蕴

1、自读自悟,分享感受

师:开国大典不同于一般的典礼,这是新中国独立的宣言,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名族史的辉煌篇章。亿万中国人等了整整百余年啊。这样盛大的典礼,如果仅仅按照时间顺序丝毫不苟地写,不免显得生硬,而此文并未给我们这样的感觉。请回忆自己在读这样的文字时,内心是否平静?

生:我内心不平静,因为我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心情也是不平静的。 师:文字中究竟蕴藏着人们怎样的情感?

生:(学生补充表述)喜悦,激动,对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崇敬和爱戴。 师: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这些感觉呢?请先把它们标注出来,再带着自己的理解为我们读一读,读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我读到第四自然的“摸黑”这个词,我感觉到大家的激动,还有这段中的“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也能给人这样的感受。不是因为典礼这么隆重,不会有这样的场景,也不会让人摸黑前往。

生2:我读到第五自然段中的“排山倒海”这个词,我感受到当时人们很激动,三十万人一起鼓掌,大家心情激动,鼓掌用力,气势宏伟。

师:同样写掌声、欢呼声的句子还有么?相信这些句子都能让人分明的感受到人们激动无比的心情。

生3:第八自然段“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生4:第九自然段中“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生5:第十一自然段中有“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第十二自然段中也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师:很好,我们品读语句可以抓住一条线索系统地品,当然也可以自由发散地品。我们继续分享。

生5:我读到第七自然段中的“瞻仰”这个词,表示崇敬地看。(其余略)

2、重点关注,讨论互助 师:刚才大家自读自悟,品读了课文中不少饱含激情的语句。学习效果真好。这就应验了古人说得一句话“文章不是无情物”啊。写作,就要带着充沛真挚的情感。【板书:融入情感】可是,作者以及参加典礼的三十万群众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从研读描写重点人物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语句中寻找答案。请大家查找课文,把写到毛主席的语句都标注出来,仔细读读这些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读文,标注。

师:【幻灯展示】

1、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3、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4、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5、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大家崇敬毛主席。

生2: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作用很大,任务很多。(众笑) 生3:毛主席是新中国的领袖。

生4:我体会到人们对毛主席的无比爱戴之情。 生5:我从第五句话中感受到毛主席非常平易近人。你看他“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这些动作就能证明。(其余略)

师:是啊,这个单元就是“走近伟人毛泽东”单元。伟人毛泽东,领袖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他就是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啊。

【幻灯出示: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只要像毛主席这样,为新中国的成立一腔热血报国的人,呕心沥血为民的人,奋不顾身血荐轩辕的人,勇敢正直,舍生取义的人,都能受到全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你还知道谁也是“中国的脊梁”呢?

生:(接力补充)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毛岸英,雷锋,鲁迅„„ 师:是的,诗人臧克家在他的著名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虽然诗是写鲁迅先生的,但是我想也能由诗句推想出人民爱戴毛泽东主席的情感缘由了吧。不就是古人说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么。不论写文章还是为人处事,只要你精诚所至,为他人,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就能让后人,让旁人为之动情。课后请大家收集关于毛主席的资料,真正走进毛泽东吧。

【解析:此环节教学通过自由发散品读,主题线索品读,教师指引品读等多重方式,让儿童在咀嚼文字中不断和文本亲密接触,在涵咏体察中逐渐走进文本,悟出写法。同时通过适度的互文学习,让儿童巩固认知,加深学习感受。】

三、拓展想象,升华,激活思维

1、整理复习

师:我们欣赏了这样气势恢弘的《开国大典》,在字里行间感受了人们的激动,喜悦,崇敬之情。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场面描写的方法。请大家整理回忆,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可点面结合写场面。 生2:我知道要按照顺序写。 生3:要融入情感写。

2、关注想象

师:大家所关注的都还在场面之内。我们的作家可就不一般了,他还能将场面无限延伸,扩大,用手中的笔让场面变得无限宽广,让文字变得灵动飞扬,让读者跟随着文字陷入无尽遐想。做到这一点也不难,仅仅需要大家向作者学习运用想象写场面。【板书:运用想象】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中有一段话非常明显,写的就是作者的想象。

生:第6自然段。 师:让我们的思绪也随着作者的文字飞扬,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了什么地方? 【幻灯展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生1:这声音传到中国的每一座城市。 生2:传到农村,传到大街小巷。

生3:传到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历史博物馆。

生4:传到每一间学校,每一家商店,每一家工厂。 生5:还可能传到联合国,传到海外。„„ 师:哪些人能听到呢?

生1:革命先烈的地下英灵。也就是刚才说的那些“中国的脊梁”们。 生2:所有中国人。

生3:是全世界都听得到!

生4:我觉得外太空也能听到。(众笑)

3、练习表达

师:真是想象无极限啊。请再想象,不同的人听到这宣告时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呢?可以先打个腹稿再说,就像写片段一样。

生:我的家乡遍地插满红旗,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大家欢天喜地,敲锣打鼓,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欢呼呐喊,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师:看电视还得等上一段时间,课文中说道“经过无线电的广播”,那时候条件还有限。我们的想象既要大胆,也要注重合理。还有么?

生1:这声音传到了我们学校,大家都集中在操场上,手中拿着鲜花,唱歌,跳舞,鼓掌,欢呼,非常兴奋。

生2:这声音传到了外国。他们一方面很高兴,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觉得今后再也不能欺负中国了,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说得真好,东方睡狮已经觉醒,国人当自强,国土岂容再遭践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就是向全世界人民发出的,中国人民要告诉全世界——

【幻灯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生:跟读幻灯内容

师:感觉出来了么,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激情飞扬。写场面的文章,除了按照时间顺序有序写,也需要融入情感写真情,还可以配合想象让文章向外延伸。我相信大家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伟人,学习过这一节课。

生:是的,我们还知道了如何写场面。

师:回家后可以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是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写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 结束

【解析:将想象片段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教学环节是本案的创意。此举一来不打破之前教学的完整性,二来也能为儿童感受想象魅力提供生动新鲜的载体,其三,此段也是本文需要重点品读的部分,独立教学环节,更能突出其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的生命在于运用

——何捷《开国大典》“写作本位”教学设计简评

特级教师 魏 星

语文课程是什么?有了明确的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才会更清晰,实现方式才会更科学。

然而多少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语言学家”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知识成了语文课程的出发点,语文教学演变成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种指向语言要素的教学,已经被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以“文学家”的眼光去看待,文学欣赏成了语文课的全部内容,却忽视了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这种“泛人文”的教学,也进入了空气稀薄的高空,同样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最新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界定,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在了“语言文字运用”上。每一个记号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赋予了它以生命呢?——它的生命就在于使用。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着眼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是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这一价值出发,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是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过程及生成规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就是重感悟、重体验,“评价”侧重在语言的积累及运用。

我认为何捷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何捷老师是新生代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顺应了语文教学的教改方向,坚定地从写作视角设计阅读教学,开发了《匆匆》等一系列课例,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寻求阅读、写作的“再平衡”,体现了新的教学思维,语文课堂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开国大典》的教学,是何老师系列建构中的一个。《文本的存在方式决定了教学的实现方式。《开国大典》的教学不可能离开思想、情感的教育,但何老师处理得十分智慧,紧抓“语用”这个核心不偏离,注意综合效益不偏废。具体地说,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体现语文学科特质 何老师从“典”字入手,由字词引发形成教学波澜,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利用课题概括内容时,何老师强调“准确介绍”,语言运用的意识很强。接着,何老师依然从“大典”这个词语出发,“将文中表示大典进行时间和大典进行过程中的各个项目分别做上记号”,学生提取出了每节的主要信息:乐队奏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响礼炮,宣读公告,阅兵,放礼花。就这样,文本的“言语图式”自然地“活”在学生头脑中了。紧接着镜头聚焦在主要人物身上,巧妙地渗透了“点面结合”这一知识。在这样的场面中,你有怎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样来的?由此进入文本的细处和深处,触摸人物的情感和情怀。最后转换叙事的视角,“学校、听到、看到这样的消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是写作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抒发。在学生的情感抒发中,“点面结合”的写法自然蕴含其中。

整节课,何老师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出发,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流畅大气,在“言”和“意”之间反复走了几个来回,让教学真正发生在言、意的“转换”上,直抵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提升学生活动品质。

学生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在语文教育之中,“人”永远是目的。 语言”到了“儿童语文”这个领域,应该是非常神妙、非常动人的。我读、我思、我说、我写„„从内在的需求出发,孩子的语文学习应该是非常丰富、非常生动的。因此,坚守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否定儿童立场。相反,它贴近学生的表现欲望,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能给儿童带来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和语言学习?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实践过程中,“语文”和“儿童”也就走在了一起。

何捷老师深谙其道。《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离儿童有点远,可是在何老师的课堂,我们觉得一切是那样亲切、美好,何老师打通了课文与儿童之间的“隔”,上得风生水起。

“这样盛大的典礼,如果仅仅按照时间顺序丝毫不苟地写,不免显得生硬,而此文并未给我们这样的感觉。请回忆自己在读这样的文字时,内心是否平静?”何老师这样教学,直指文本语境背后的心灵,作者的情感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这看似理解课文,实际上指向“言语动力”,说到底还是写作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提升学生言语运用的品质,必然要把学生带入一个意义的场,一个审美的场,在这个“场”中,文字就获得了生命。把课上到孩子心里,体验到文字的生命感,言语的运用才会汩汩汤汤。

站在教学方法的角度看,这一课教得浅近,教得感性,教得有趣。何老师站在怎样读、怎样写的立场开设计教学,先让学生读进去,和作者一起去体验、去创造,最后独立写一个想象性的场面,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了最远的终点;整个教学不枝不蔓,“点面结合”这一写法贯穿始终,以最主要的活动带动学生最丰富的言语体验;何老师举重若轻,注意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当下表达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操作起来却割裂了与文本情感的内在联系,总感觉“写”只是一个尾巴。何老师课例的一个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儿童”与“语言”真正走到了一起。

三、体现教师教学气质。

喜欢听何老师的课,他的身上能够看到一个作为语文教师的气质。

首先,何老师对语文教学有很深的理解力,他能认识到语言文字的本质在于运用,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就是要激活文本语言,让语言“活”过来,同时注意开发写作知识,教给学生带着走的能力。

其次,何老师具有过人的教学建构力,“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在“阅读”上加一个“写作”的尾巴,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环节。

第三,何老师具有文化的眼光,文化的创造力,主要体现依靠“主题”建构文化理解,以“主题”建构写作体验,而不是让写作停留在“技”这个层面。作为一种文化代码,语言的形成、完善过程中,记录下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成为了一个民族符号性的存在物。它具有“根”的性质,衍生着、传播着、创造着文化。语言文字的运用,要能达到“自然、地道”的水准,不能不对相关语言及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甚至认同。随着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信息的累积,人会被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儿童钟情于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语文课程中的“文化”,它的存在方式上具有“寄寓性”,它存在于字、词、言、意、意象这些语文的本体中;实现方式上具有“实践性”,准确而优雅地使用语言,确认和理解价值认同,这是文化在语文中的实现方式。也就是说,语言中的价值内蕴,要在听、说、读、写、看与展示言语行为中实现。用课程标准的话说,“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如果一味强调“文化”本位,抛开了语文课程的特质,这就会造成了“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何捷老师讲这样一篇带有政治色彩的文章教得这样“润泽”,显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力。

从儿童的内在需求出发,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按照母语特点和生成规律来教语文,这是语文课程的当然之责,也是语文课程的必然之道。其他的综合效益,统一于这个核心任务之中。立足于语言之根本,着眼于人之发展,展开于实践过程之中,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这就是何捷老师给我们的启发!

第12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教材解读:《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2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计意图:整篇文章比较的长,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本着长文短教的原则,首先让学生谈整体感受,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总结几个场面,接着抓住重点场面来讲,通过对重点场面的讲解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揭示课题

1:图片导入: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在北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走上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1921年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2: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学生交流)

小结过渡:是的,毛泽东的伟大就是因为他带领了那一代人于1949.10.1建立了新中国,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开国大典》这课,重温开国盛典,领略伟人风采。

3:解题:典的意思,典的前面加大怎么理解,开国什么意思,连起来解释。 (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二)自读感知,理清脉络

师:是的,就是这一天,就在1949年的10月1日,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板书)

小结过渡:经过大家的学习。这样典礼中四个最精彩的场面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但是你要想真正了解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的场面,走进群众当中,真正的去体会。

(三)品读感悟,体验意义

1: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语句,从句子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2:生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把握以下三个关键词语——分别指导朗读。

• 他们清早就到了北京会场,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 “直奔”,体会出群众急切的心情,抓住“一齐”体会出所有人的心情都一样。抓住“充满”体会出人多。)

3:观看《开国大典》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体会。

师:重温历史,走进历史,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四)研读第

七、八段,感受情感

1:通过读书交流体会,理解反复的用法及其作用。——出示句子: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这就是反复的作用,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

师:是呀!这一声庄严地宣告,是用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2:出示一组数字,了解为共和国的成立牺牲的人数。

师: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新中国的成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3:观看有关的视频,主要是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等视频资料。 师:就在这一段段的资料中,你又有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引读:

(1) 师:47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声宣告怎么能不庄严?(读:这庄严地宣告……)

(2)师:28年抗战,历经了无数的苦难才有了胜利的曙光。这声宣告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再读:这庄严地宣告……)

(3)师:是呀!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多少人盼望着这一天,这一天终于来了,听到这声宣告,还有谁不欢跃?(大家起立齐读:这庄严地宣告……)5:引入第八段。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是呀!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从此我们就是新中国的主人,所以看到新中国的国旗——(齐读: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是呀,这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我们的心激动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了……。”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此时此刻你的感受!

展示五星红旗,并且反复朗读这一段。让学生的情感上升到一个高潮,播放走进新时代音乐并且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指生朗读,展示,评价。

(五)结束课文

我们的心情和当时的群众一样的激动自豪(板书),我们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们更要缅怀一位伟人,记住一个日子,铭记一场典礼。

(六)推荐作业:

1:仿照《开国大典》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写学校的升旗仪式。 2:推荐阅读:《青年毛泽东》《难忘的岁月》

板书设计

群众进场

典礼仪式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激动 自豪

第13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过渡: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檐(zhān yán)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14篇:开国大典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

姓名:张克翠

学校:江西省奉新县澡溪学校

开国大典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课前准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信息。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精讲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来说,本课是一堂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自已感兴趣的场景进行朗读,想像,谈体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写课文梗概。

3、从文章重点的词句中体会所包含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并且要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对,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1、给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一些经典图片。(出示课件:开国大典组图)

【百度搜索】:

http://img.lztvnet.com/ http://www.daodoc.com/programs/view/IWj10G1Iim8/

3、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学生发言后引导其说出感受,可用上自豪、扬眉吐气、东方睡狮、震响亚洲等词语。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学生上台演板。(给带点的字注音)

2、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词语: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学生反馈后小结(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会概括、提炼内容要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十分钟同桌间讨论后互述,教师点名反馈,小结。 (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5、说说当时广场上各族人民代表的感受,分别让学生扮演各个行业(如工人、农民、国家领导等)的公民来谈谈感想。初步体全大典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营造热烈和谐的课堂气氛。

板书设计:

1、开国大典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四、分形式朗读课文。

五、进行朗读指导,强调语气及语境,情感要充沛。

六、小结、作业 小结:亲爱的同学们,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正在创造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巍巍中华,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让我们在《走进新时代》那优美的旋律声中结束我们的课吧!下节课见!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考虑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因此,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画一画。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广场的位置,**城楼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由感而发,水道渠成。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西

学校:奉新县澡溪学校

姓名:

张克翠

职称:小学二级

电话:15083858653

电子邮件:15706586@qq.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奉新县奉新县澡溪学校

邮编:330700

第15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册第六单元《开国大典》。

一、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

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阅读叙事性的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二、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所选四篇课文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展示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这篇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伟人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了四个场面,在这一个个的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 。 针对本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重点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精当的场面描写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以我校最近开展的“跳绳比赛”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等学生进行交流后,引出什么是场面描写——“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比赛就是场面描写, 引出本课,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开国大典》。”

本环节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把抽象的场面描写形象化、具体化引出新课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 :(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

这一环节课件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交流的问题梳理了文章的结构, 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

(二)、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随后:我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建国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 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三) 首尾呼应,顺利结课。

这节课我们用谈——读——想——体 的方法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场面描写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学法体会其它三个大场面并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本课时“跳绳” 导入,“跳绳”结课,做到了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四)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其中以大会盛况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五)升华情感:起立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结束本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五、说教学评价(本课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是我追求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因为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第16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提问:

1、同学们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国庆节)。那1949年10月1日又是什么日子呢?(新中国成立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可以说这一天对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下面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去学习和感受一下当时开国大典的盛况。

2、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3、好了同学们看了这样的场面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举手说一说?(非常壮观雄伟、十分自豪、非常振奋人心。。。)有一位作者把当时庄重热闹喜庆的场面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6课((开国大典))。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39页。

4、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课题“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开创一个国家时举行的典礼)(开国:开创一个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在本课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举行的隆重典礼。)

5、下面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播放课件。

6、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开国大典前的场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1—4自然段(播放课件)(抓住主要内容)。

7、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朗读时有没有抓住主要内容?(播放课件)

8、作者在写开国大典的场面时 除了告诉我们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还着重重写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直奔和走向哪个更好?为什么?(直奔写出了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9、从大典前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大典,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大典之中。

10、同学们想一想书本上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场景?(五个: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阅兵、群众游行) 11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场30万人是怎么样的心情,全中国人民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欢呼,欢跃)

12、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播放课件。

13、毛主席的宣告完了以后紧接着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当看到这一幕时全场30万人又有什么表现?这里有两个词语需要注意(肃立:恭敬庄严的站着)(瞻仰:恭敬地看着)把瞻仰换成看着行不行?好不好?播放课件。

14、当升旗结束后毛泽东宣读了公告,当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时候全场30万人怎么样?(热爱、拥护领袖)。说一说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谈谈毛主席的形象。播放课件。

15、典礼的高潮一个接一个紧接着浩大的什么开始了?(阅兵)。播放课件

16、看完了画面我们回到课本再认真的朗读一遍同桌讨论一下那些句子是写阅兵的情况的好不好?播放课件

17、在写阅兵的情况时不但告诉了我们阅兵的情况还着重写了人们的心理,在书本上找一找。(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全班齐读)

18阅兵式完毕的已经是傍晚的时候了,这时群众游行开始了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19在写群众游行的活动当中有这么几句话,当毛主席经过主席台时下面的群众是这么高呼的?我们的毛主席在主席台前又是这么回应的呢?(分组朗读这两句话。)

20、从刚才开国大典的场面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心情始终这么样?(很激动)下面有

请同学们想一想群众的心情为什么这么激动?(今天的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因为我们以前是在各种压迫下生活,现在自由了可以当家作主人了。。)播放课件

2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开国大典的经过同时也理清了课文的顺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还学习了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这节课我们要学以自用仿照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一个欢乐的场面或者是难忘的时刻。播放课件

第17篇:开国大典

4《开国大典》教案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4、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2、板题,齐读。

3、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4、说说观后初步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的“城楼 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三、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2、请你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师巡视,给予学困生适当的帮助)

3、小组内讨论。(师巡堂了解学生交流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或帮助)

四、班上汇报。

1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1、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书写生字。(在练习本上把每个生字各写两个)。 2出示词语,生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

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2、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4、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开国大典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大典中一个难忘的镜头。我招聘的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2、明确七个镜头: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4、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一)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1)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 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3) 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4) 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二)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1、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1)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3、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5、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三)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1、小组代表解说。

2、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3、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4、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四)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1、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都是抓住场面来描写,大典中这个部分就一共写了5个场面。通过学习比较,同学们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广场上„„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 群众入场

庄严宣告

升旗鸣炮 大典中 宣读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后 退场

《开国大典》 教后反思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以及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有点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角上的感官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很容易就融入到课文的描写当中,体会就深刻了。再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为他们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情境:“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开国大典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大典过程中的一个难忘的镜头。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这样一来,同学们都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个镜头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

2、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开国大典》的会前情况,还记得大典前**广场的情景吗?

(出示图1,会场:人的海洋)

对,这些群众和来宾们是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的,现在,典礼开始了,假如你们是记者,请你们也随这些群众一起去参加隆重的开国大典,并抓拍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2、汇报抓拍的镜头:

师板书:

1、庄严宣告

2、升旗鸣炮 大典中

3、宣读公告

4、阅兵式

5、群众游行

3、学习镜头二:庄严宣告(

6、7)

谁宣告?宣告什么?

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今天成立了!” ①看图,听毛主席宣告的录音

师:大家听到没有,这宣告怎么样?(庄严)这声音怎么样?(雄伟) 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哪句话?

生:毛主席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得在场的群众怎样? 生: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

师: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还怎样?

生: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你能理解广场上的人们为何欢呼吗?(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所以亿万人民欢欣鼓舞。) ◆

4、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环节)(

13、14) 大家先看看这些图片 ①受检部队有哪些?

(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人民空军)

理解1:“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②群众怎样?

(欢呼、鼓掌,把手都拍麻了。表达了人们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理解2:“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群众会这么激动、兴奋和喜悦?

(看到自己国家拥有这么威武雄壮的军队而感到自豪,以及对军队的赞美。) ③指导朗读

12、13自然段。(自豪、扬眉吐气的语气)

小组合作学习

5、镜头二:升旗鸣炮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热爱国旗、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6、镜头三:宣读公告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了一阵热烈的欢呼。”说明群众热爱领袖、热爱共产党。

7、镜头五(典礼的最后一个镜头):群众游行

①从群众游行这个镜头你感受到什么?(大家无比喜悦的心情)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欢呼)

②师生分角色对话欢呼的语句。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都是抓住场面来描写,大典中这个部分就一共写了5个场面。通过学习比较,同学们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广场上„„

板书设计:

大典前 群众入场

1、庄严宣告

2、升旗鸣炮 国 大典中

3、宣读公告

4、阅兵式

5、群众游行

大典后 退场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夏俊彦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

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

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

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

第18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刘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文主要写的开国大典的盛况,从写法上看主要运用了场面描写,在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先理清课文层次,知道开国大典的流程,进而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场面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地方详哪些地方略?抓住几个关键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构造出当时的画面,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中进而体会开国大典的隆重和人们欣喜若狂的心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感受每个画面,体会当时人们的欢欣喜悦和典礼的盛大,并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1、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革命性题材的文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征》等课文,了解了毛泽东的相关资料以及建国之前的一些情况,所以再本篇课文中只需简单的提一下当时的故事背景。

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本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将以自学为主,老师只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情况强调一些易错的字及不容易理解的词语。

3、对于学生而言,开国大典的那段历史还是显得比较陌生,尤其是当时的“盛典”在现在孩子看来也许并不算多隆重,所以教学中应构造当时的场面,体会人们对于“开国”的盼望和欣喜进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

三、课时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记“聂、臻、擎、瞻、协、嗓”等字。能理解开国大典、擎着、排山倒海、诞生、瞻仰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了解场面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在反复地读之中熟悉课文内容,领会关键词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开国大典隆重热烈的场面,体会人们的欢喜和激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释题 A、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最隆重、热闹的庆典是什么典礼吗?同学们说的这些典礼都非常隆重,可是老师知道有一个典礼比这些庆典更要隆重、盛大得多!请同学们翻到2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B、释题

(让学生思考开国大典的意思,从课题上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垫定整篇课文的基调。) 师: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开国是什么意思,大典是什么意思?那么开国大典是怎样的典礼?呢?大家猜一下它的气氛会是怎样的?

师:(导读课题)好!带着这种隆重、热烈再读课题。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开国大典的进程) 全班齐读——默读 师(导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跟随游行的群众走进这隆重、热烈的开国大典,用心记下来你感受最深的画面。(读出隆重、热烈的感觉)

1

师:纠正错误读音

3、再读领会,理清脉络。

(从课文中读出看到的画面——提炼出重点词语(生字词)——生再读——全班齐读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全文脉络、总结写作顺序)

让学生自己谈看到了哪些画面,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到描述这些画面的句子,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适时提炼出重点词语和生字词,再将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让学生感受。学生理解词语意义后再有感情的读。对重点段落要从个别到整体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画面。引导学生理出开国大典的议程,和整篇文章的线索。

A、典礼前(简要分析,重点读4自然段)

(让学生了解大典前的会场布置,抓住“擎、直奔、五更天、“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等关键词句体会参加典礼人们的心情进而有感情朗读) 师:(导读)大典前是怎样的情景?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广场是怎样的情景?你从“擎着”是什么意思?你从“直奔”能感受到人的心情怎么样?“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怎样的场景,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这种热闹的感觉读出来吗? B、典礼中(7自然段重点读,再连起来读,了解整个宣告过程)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课文中是怎么写的?你能从“一齐”感受到什么?宣告是怎样的宣告,声音是怎样的声音?当时有人指挥吗?人们是怎样的心情? 师:(导读)带着这种喜悦、激动再把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出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导读)肃立是什么意思,瞻仰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一齐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面? 生:(用高昂的语调再读重点段——升旗整段) 师:这个场面我们简单的概括为?---升国旗 C、典礼后

师:哪些段落(句子)写典礼结束后的场景?这里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光明指的是什么?

D、理清课文脉络

师:开国大典的确是非常隆重、盛大啊,我们跟随群众早上天不见亮就到了广场一直到天黑才打着灯笼、举着火把回家。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要写这些画面的呢?具体到课文中就是......? 事 典礼前 时间、地点、人物、场景 情 典礼中 宣布政府成立---升旗仪式----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群众游行 发 展

顺 序 典礼后 师(导读):作者是分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三部分来写的?那么大家觉得哪个部分作者

2

写得最详细?哪些地方比较简略呢?为什么这样安排?对,作者先简单的介绍了典礼举行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典礼的人物,这就像电影里的“大全景”烘托出典礼的隆重热烈的气氛。在典礼进行的过程中,作者花了很多功夫,着重写了宣布政府成立、升旗仪式、宣读政府公告和阅兵式几个部分。这样能突出重点,紧扣主题,既把事件交待清楚,又能抓住几个关键的画面来写,就好像电影里面的“特写”,这样做到点面结合。整个场面隆重、欢乐,给人深刻印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么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几个镜头吧 生:(齐读5---10)

5、结束教学(1min)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群众队伍走进了开国大典,感受到了大典的隆重、热烈,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深入到每一个场景,感受当时参加大典的人们是怎样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事 典礼前 时间、地点、人物、场景 情 典礼中 宣布政府成立---升旗仪式----宣读政府公告

发 阅兵式----群众游行 展

顺 序 典礼后

直奔 肃立

瞻仰

擎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一齐”,区分“宣传与宣告”等词语,了解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能理解并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并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人们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具准备 PPT、视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回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隆重、热烈的开国大典,看到整个**广场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在场的人一起欢庆这,记录下这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好吗?

2、创设情景,抓住关键画面,在联想中感悟课文感情。A、学生分小组学习,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师: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的开国大典是如此的隆重盛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记者争相报导。现在我们在坐的各位小记者已经来到了**广场,你会看到哪些画面?你会记录下哪些画面呢?请大家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先自由读课文,读了之后交流,你感受最深的是个画面?把你感受最深的画面拍下来并给他取一个标题,并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要让这一历史性的新闻登上《人民日报》登上《光明日报》登上《纽约时报》的头条。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一盛典。等会儿我请各位小记者汇报自己看到的画面和要报导的内容。(播放背景音乐,ppt出示要求) 生:(先自由读,读了之后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画面,谈自己的体会)

B、小记者汇报自己看到的画面和要报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先从文本中进行挖掘,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关键字词的含义后,体会人们的心情,再对情景进行渲染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画面一:激动人心的一刻/历史性的一刻/沉睡的狮子醒了。。。。。。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画面【初读】----挖掘关键字“宣告、一齐、欢呼、欢跃”让学生感受到宣告的庄严和人们的激动【再读感悟】——构建场景,想象画面(你当时在**广场看到了人们是怎样的(现场采访老人?孩子?工人?农民?)【再读,置身其中】——宣告都传到了哪些地方?全国人民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情感升华】——那么你给这幅画面取了什么标题呢?【再对学生回答进行拓展、渲染,再读】-----学生结合视频感受,再读-----跳出情景,总结学生回答,点拨写作方法。

从文本中感受情感

师:这位小记者,请问你记录下了哪幅画面呢?生:"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4

创设情景

师:作为在场的记者请谈谈你的感受,为什么要报导这个画面?你看到现场时怎样的情景? 你的这幅画面标题是什么呢?为什么取这个标题?------(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那么在场的人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导读)带着.....的心情请你再读这段话! (在不断的追问中渲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感受,反复品读) 亲身感受,角色扮演 ,情感升华 (放视频短片)

师:广场上的人们听到这个宣告想到什么?我能帮你做个现场采访吗?

师:你好,请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听到毛主席宣布这个消息,你是怎样的心情,听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刻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是一个工人(军人),我此刻非常激动/自豪,因为......(扮演学生、青年、农民、工人、国家领导人)

师:(导读)是啊,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终于结束了被欺压的时代,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了,这能不让我们欢欣鼓舞吗?带着这种.....再读! 过渡到下个片段

师:毛主席的这个宣告传到了哪些地方?有没有哪位小记者要报导接下来的这幅画面?

画面二:全国人民都欢跃起来了!/传遍全世界的宣告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抓关键词,解读文本,加深理解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出原文

师:这里为什么要用“宣告”而不用“宣传”或者“宣布”呢?从这个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师:你看到全场的三十万人是怎样的?从“欢呼”这个词语你看出他们是怎样的心情?这庄严的宣告只是让这三十万人高兴(兴奋/喜悦)吗?他还让...........(引导学生说出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是怎样的动作,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这宣告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从这两个词看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带着这种......再读! 创设情景,展开联想,感情升华

师:这庄严的宣告只是传遍全中国吗?还传到了?是啊,这庄严的宣告传到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让全中国、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听到了。那么各位小记者,现在就要请你们出差了,我们走出**,可以到全中国、全世界去采访。那里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怎样的心情,他们都想到了什么?

生:我采访的是.....,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想到了.......师:(导读)好!让我们庄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 回到文本,点拨情景描写方法

师:是啊,这庄严的宣告,经过毛主席的宣布从**传到全国再传到全世界。作者在描写这个场面的时候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板书)使我们不仅看到了每个人是怎样的欢喜,还看到了全国上下一齐欢跃的宏大场面。 画面三:红旗飘飘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5

抓关键词:肃立、瞻仰、一齐、鲜红

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你从“肃立、瞻仰”感受到了什么?这里连用了两个“一齐”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你的标题是?为什么取这个标题?(引导学生读书) 展开联想,感受情感

师:五星红旗象征的是什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着?五星红旗升起的一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从“鲜红”(英雄的鲜血)这两个字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中国的血泪史。

(因为旧中国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清政府软弱无能一次次出卖我国主权,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一坐世界瑰宝就这样毁于一旦,南京大屠杀中,惨无人道的日军屠杀我我中华三十万无辜的同胞。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不惜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刘胡兰、王二小、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数不胜数。今天我们终于翻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多么的振奋人心的宣告,让人们多么的激动和自豪!) 么样? 师:(导读) 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了**的上空,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多久啊,牺牲了多少革命先烈啊,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屹立在世界之林了。让我们再次向世界表达这种喜悦! 画面四: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声。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画面五:“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画面六: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画面七:“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画面七: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你要报导的是哪一副画面?你感受到什么?你报导的标题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课堂练笔

师:现在就请各位小记者把你看到的画面,和想到的,用笔记录下来。我们看哪个小记者的报导最生动,最能让我们过目不忘。(放音乐) 全班学生:写报导 师:选读

4、结束教学

师: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让他睡吧,一旦醒来,它将会震惊世界!今天这头雄狮终于被唤醒了,他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我们相信祖**亲定将焕发无限生机,更加繁荣富强!

四、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点面结合

6

第19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建国前的资料,把建国艰辛及旧中国的苦难以及建国时的喜悦告知学生,可通过相应学习的课文进行合理沟通;

2、预习要求:(1)标好自然段,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尤其是生字词;

(2)读熟课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给每一自然段概括内容; (3)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激动心情,抓住词句自行理解;

说课:

认知起点,生本文本

言为本,语言的课堂;情为重,情感的课堂;法为真,艺术的课堂。

方法:抓住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形象;抓关键词感悟情感,突出人文;抓住关键词想象意蕴,强化融合。

板块设计与线性推进的设计思路。

追求着是痛苦的,不追求我将更加痛苦。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第二次见面,你想想怎样对我打声招呼?在内容与方式二方面引导,营造气氛)

1、张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想先请同学们来观看一下!(南湖一大、南昌起义、会师井岗山、长征、抗日、解放战争)

2、看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什么?(来之不易、浴血奋战、艰苦卓绝„„) 过渡导语:这里的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烙印走进课堂,上课吧!

二、出题

1、来欣赏一幅油画(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2、谁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从画面上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二句话) 过渡导语:这幅油画的名字就叫《开国大典》,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也是《开国大典》,

3、板书:开国大典,一起书空典

4、看着开国大典盛大的场面,谁来读课题?(顺势点:大典的气势与开国的气魄)

三、初读

1、画家用他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一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又为我们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呢?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思考问题。

2、学生交流归纳

(1)典礼主体部分的归纳,顺学生回答点明相应自然段。

(2)作者就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主要记叙了典礼主体、阅兵式、游行三个重要场面。 (3)典礼前,作者还写了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及入场情况。

四、研读

1、过渡导语:开国大典场面复杂,作者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是画家,会选择哪个场面来构思你的画?说说你的想法? 好,就先来学习这个部分,一起走进大典主体部分,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整体感知,交流归纳:(不必作评价,由着学生谈。心情——激动、兴奋、喜悦、幸福„„;规模——盛大;仪式——隆重;气氛——热烈„„) 交流四五人

3、重点体会

(同学们从这些语句中,不仅仅感受到场面的热烈与隆重,还从语言的背后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心情,真不容易啊!如果进一步研究,你觉得哪一个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人民群众激动兴奋与喜悦的心情?(把它划下来) 板块A(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激动)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抓关键词体会) (1)学生先简单谈体会

(2)谁还有自己的体会?(从这个句子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激动与兴奋?)

比较:欢呼——一齐欢呼——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点: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是深入体会的好办法)(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似乎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顺势读出自己的感受。(女生读)

(3)同样,谁来说说对第二句话的感受? (不仅使场上的人民群众代表,也使全中国翘首以待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该怎么读?)(男生读)

(4)这个句子在表达上很有气势,谁有自己的发现?从中又有怎样的体会?(为了强调这这宣告这声音,作者用重复的句式,表达得很有特点。)(齐读) (5)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指导朗读:庄严不够,有点雄伟,谁再试!)(先指名,再女生、男生、齐读) (7)联系这只有19个字的短短一句话,说说你对人民群众此时的激动心情又有怎样新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政府) 毛主席的声音(庄严与雄伟) 盼到希望„„(站起来了) 教师点:这就是开国。

(7)回读:带着开国的喜悦,带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再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读出激动与喜悦) 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能读出开国给人们带来的这份震撼与激动? 板块B(为当家作主人而激动)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交流句子后,对这三句话,说一说你的理解?

(2)读读这三句话,你是如何体会到人民群众激动兴奋与喜悦的心情的?从中还体会到什么?

(预设:顺学生回答,理解瞻仰,从中体会到什么?表扬善于抓住词语来理解,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句)(对新中国国旗的尊敬)仅仅是对国旗吗?(对,是对新中国的热爱啊!)(3)读一读:自豪地读一读、庄严地读一读

(4)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用得很特别,谁看出来了?有什么想法吗? (为什么用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6)图文阅读——(百年屈辱史)

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与灾难的历史,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八国联军登陆大沽口、侵入紫禁城、火烧圆明园,无能的清政府签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难忘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继而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国耻,白骨森森,尸横遍野。

旧中国,暗无天日,民不聊生,家破人亡,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7)此时,面对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面对着站直了腰杆子的中国人民,你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笔,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师顺学生小结:刚才我们联系历史资料,加深了对站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这是中国共产党28年来的等待,这是一个国家上百年的等待,这是一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等待!人民群众为当家作主人而激动,这是扬眉吐气的自豪) (8)(这就是人们之所以如此激动、兴奋的深层原因啊!带着当家作主人的自豪)再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导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等)

(9)此时,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引读)五星红旗升进来了,表明„„(三次加强);

新中国成立了,表明„„

(10)练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不仅传遍了全中国,还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引导:告别苦难,迎接希望„„),告诉曾经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列强(中华民族不可辱,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教师点:东方睡狮觉醒与雄起的雷吼。

板块C(为领略领袖风采而激动)方法:读出激动与拥戴,还读出盛大与热烈。教学虚化处理。

(过渡:此时,一个人的名字涌上心头,毛泽东主席。正是他遵义会议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正是他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赶走日本侵略者,正是他指挥若定率领百万大军解放全中国,正是他领导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面对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你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1)掌声部分。抓住某一处掌声,引出另一段有关对主席掌声的句子 (2)来,读出人民群众的激动与兴奋?

(点出:掌声突出了主席的风采,表明了人们对主席的拥戴,对领袖的热爱) (3)教师点:为见到主席而激动,这是一种热爱领袖之情。 (4)还能从这些语句读出什么?谁来读读这二个句子? (引导读出:典礼的隆重、热烈与盛大)

(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份公告,领袖的风采把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推向了高潮)

4、带着对领袖的热爱,让我们一起重回57年前那个激动人心、令人自豪的场面,一起经历这开天辟地的一刻:宣布成立视频(引导学生起立)

(10)随机采访:我们也都站起来了,此时怎样的心情?为(主席的风采与气魄、新中国的建立、人民政府民的成立、翻身解放、未来幸福、告别苦难)而激动自豪!

(11)当时的人、曾经的人、现在的人,都激动自豪着,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毛泽东主席宣布——欢跃起来——五星红旗升起来„„”

四、质疑

再读读还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

1、28,54?

2、教师问题,为什么选取这一瞬间?

3、顺学生回答,推出问题,在画家的心中,定格成这样的一个瞬间,(再看图)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

(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扬眉吐气)、(民族觉醒奋起)、(国家庄严神圣)、(主席光辉)„„ 这就是开国的含义。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齐读课题。

五、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感受到了开国大典场面的盛大隆重与热烈,一起感受着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感受着对领袖对新中国的热爱,同时同学们还提了不少的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阅兵式走上游行的街头吧!下课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20篇: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一)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看了影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畅谈)

3、师小结后出示句子: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1)指名读。

(2)师: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3)指导朗读句子。

4、师:这一天,在首都北京的**广场举行的是一场怎样的开国典礼?(盛大、庄严、隆重、热烈、规模宏大„„)

5、(板书:

14、开国大典)强调“大”,充满激情地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并标出相关小节。

2、交流,归纳板书:

入场(1—4)、典礼(5—10)、阅兵式(11—13)、群众游行(14—16)

(三)研读“入场”,深入感悟。

引入: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课文哪些语句可让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热烈?

1、轻声朗读1—4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重点一:从

1、4小节到会人员的众多、面广中感受。

(1)引读:参加开国大典的领导有 ,民主人士有 ,群众代表有 , 总数达 。观礼台上还有 。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汇集到了**广场,早上6点钟起,就有 。人们有的 ,有的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学习生字:擎(读准音:qínɡ,理解意思) (3)这么多的群众队伍,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 *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强调理解“直奔”,读“bèn”。

指导朗读,把工人们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这种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 *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公里路赶来的。 强调“赶”。 指导朗读,把农民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4)引读:到了正午,**广场 。

师:此时,大家焦急地等待,期盼着开国大典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啊!一起再来读。

预设重点二:从

2、3小节会场的布置中感受。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读读

2、3小节,画画**广场的简笔图。(2)看着简笔图,读读课文,再按顺序来介绍**广场,会场的布置情况。 (3)读、讲中理解“高高耸起”、“挺立”、“迎风招展”。

(四)研读“典礼”,深入感悟。

引入:**城楼红灯高挂,红旗飘扬;**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翘首以盼,等待开国大典那庄严、神圣一刻的到来。下午3点整,典礼开始了,请快速读读课文5—10小节,划出描写典礼庄严、隆重、热烈的语句。

1、学生快速读5—10节,边读边划有关语句,用

1、2个词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随机出示:

第二课时

预设重点一:从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中感受。 (1)归纳并板书: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重点理解句子: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理解“宣布”(与宣告、宣读相区别,并完成课后相关练习),指导朗读,声音坚定、高亢、强有力。

再次观看毛主席当时宣布的情景,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预设重点二:从会场上人们的表现中感受。

(1)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为什么一齐欢跃起来?

各种形式朗读,体会全中国人民听到毛主席的宣告后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熟读成诵,引背,齐背。

(2)出示句子,说说这些情景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人们什么心情? * * 下午3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理解“爆发”、“排山倒海”,指导朗读。 * *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理解“一齐投向”,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 *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

理解“瞻仰”。朗读中体会人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反复朗读,背诵这一节。

* * 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3、师生共读5—10节,感受典礼的庄严、隆重、热烈。

(五)研读“阅兵”, 深入感悟。

引入:庄严、热烈、隆重的典礼之后,盛大的阅兵仪式开始了,轻声读读11—13小结,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 __和__ 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 _两个排,接着___ _、________、__ __、。当___ _ 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__ ,飞过天空。 (1)学生自读,完成填空,交流。

(2)观看阅兵式录像,任选一列方阵介绍,可以运用文中的句子。

(3)划出观众表现的句子,自读体会人们的心情,用

1、2个词写上你的感受。

* *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理解“抛”、“盖过”,朗读中体会群众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 *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抓住“嗓子喊哑了”、“手拍麻了”,体会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4)师生共读11—13小节。

(六)研读“游行”, 深入感悟。

引入: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式完毕,群众游行开始了,快速读读14—16小节,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

1、学生快速读14—16节,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2、交流,重点理解:

(1)**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学生反复读,体会人们仍然沉浸于开国大典气氛的那份喜悦之情与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之情。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 结束语:正如最后所讲,光明充满了北京城,如今,光明不仅仅充满北京城,还充满了我们整个中国,我们衣食富足,国立强盛,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报效祖国。

毛主席开国大典讲话稿
《毛主席开国大典讲话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