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庆典致辞

杜氏家族颁谱庆典致辞(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6 08:36:54 来源:庆典致辞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金氏家族修谱颁谱仪式致辞

金氏家族修谱颁谱仪式致辞(精选多

篇)

金氏家族修谱颁谱仪式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2014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为元世祖讳九云公、四世祖讳班公敬香立碑。三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为十一世祖讳希淮公、十二世祖讳文明公扫墓立碑,并为我族修家谱、立排行,这是我族家史上的一件喜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金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

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金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家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敦亲睦祖,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就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就是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金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本人,向倡导发起立碑修谱事宜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十四世永杰、永义两位叔公、十五世贵生兄及工作小组的十五世贵明、贵红、贵峰、贵荣、贵毅等兄弟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付出辛勤努力的其他族亲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全体族亲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谱前,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古汉语专家、史学专家、民俗学专家、周易研究会著名学者甄继祥教授为

我族深入研究推出了四十个辈分起名用字,并在本次修谱中给予了确认,那就是:“文堂永贵,武鸿常发;咸亨庆会,利贞昌毓;乾开泰运,坤德荣临;民守诚信,国振宁安;治善仁兴,圣敏显耀,今天,甄教授因工作繁忙不能应邀出席我族的颁谱庆典,但我们也要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典籍,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因此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修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梳理了我们的脉络,那就是,我们都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随后,我们要将新修的家谱按十三世祖五个房头颁授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够借祖德宗功这一伟大的凝聚力和神圣的同化力,在思想、精神、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继

往开来,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珍惜了“一脉相承,万派同源”的血肉亲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锦绣篇章,共创金氏后裔的现代辉煌,以光耀先祖,造福后昆。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祈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的我金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祈愿各位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在李氏家族颁谱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李氏家族理事会及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是贵家族在龙年清明时节举办的迎谱祭祖活动十分庄严的一天,我受陆氏家族理事会的委托,代表朋兴乡陆家湾全体陆氏宗亲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精神、和睦的心态衷心祝贺弟兄般的李氏家族这次迎谱祭祖活动取得喜悦

而圆满的成功。

中华民族是由千百民族所组成,没有千百氏族之合,则无中华民族之存,我们陆李两姓亦不例外,特别是李氏家族,历史悠久、传统文明、名人甚多、贡献甚大,她是中华民族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社会文明的一支庞大的氏族团体,从古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为此我们深感敬仰!

李氏家族与我们毗邻相结,对我们陆氏各项大型活动非常关心、非常友好,这是对我们全族人最大的鼓励和尊重,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陆氏家族理事会向亲密的李氏家族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地感谢!

我想,通过今天的友好聚会,在今后的时期内,我们的关系会更紧密,我们的友谊会更巩固,我们的手会握更紧更久。我提议:让我们为共同的中华民族和自己的氏族作出成效性的贡献而努力! 我祝愿李氏家族兴旺发达,老少平安,湾湾出能人,行行有状元。 谢谢大家!

陆 宏 斌

合肥周氏家族颁谱仪式主持词

主持人周典瑞

各位嘉宾、父老宗亲代表:

大家上午好!

蛇行江河一生不忘骨肉同胞马跃山川万里怀念家乡寸草

恰逢盛世,普天同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周氏宗亲第八次续修家谱颁谱仪式。这是我们周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也是一次大盛典、大聚会,更是我们期待和见证我们周氏家族团结兴盛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出席今天庆典的有周氏家族代表近300人,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就座在主桌我们周氏家族的贵宾,他们分别是著名的淮军文化研究学会专家、知名撰稿人马骐马老先生,尊敬的余氏户长余成育先生、张氏户长张熔先生、倪氏户长倪应杰先生、吴氏户长吴志学先生。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周氏父老宗亲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的谢意。今天仪式共八项议

程,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进行第一项:请周氏第二十世孙先斌向大会作周氏第八次续修宗谱工作报告:掌声有请周先斌先生。

刚才周氏副户长先斌公从三个方面就续修宗谱的目的、意思;此次续修的历程及主要工作;包括财务收支情况向大会作了汇报。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周氏有声望的第十九世孙仲渠公发言:

仲渠公的发言情真意切,让在座的我们周氏的后裔深刻感受到,我们有着同根、同脉、同宗、同源的情怀。

下面仪式进行第三项:请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著名的淮军文化研究专家、知名撰稿人马骐马老先生讲话:掌声有请

今天马老先生能亲临本会场并作精彩讲话令周氏族人感到无比神圣、无比自豪、无比激动!再次感谢马老先生的精彩发言。

仪式进行第四项:请为八修宗谱捐

款代表发言:有周氏第十八世孙孝顺公发言,第二十世孙先林公准备。有请孝顺公。有请先林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没有诸多父老宗亲的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的光环,再次向诸位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会第五项:有请倪氏户长、余氏户长致贺辞:掌声有请倪应杰先生。掌声有请余成育先生。

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两位嘉宾致辞表示谢意。

大会第六项:房长代表发言:请土山片第二十世孙德时

公;请淝南片第十八世孙;有请农兴片地十九世孙先璞公。

下面进行第七项:有请周氏户长第十七世孙行凡公向大会作总结

相信今天在座的我们周氏后裔,听了户长的讲话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都应该心存敬畏、心怀感恩、常思进取!我们的《周氏家谱》体现的

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共创和谐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进行大会最后一项:请周氏第十六世孙家举公、家华公向周氏代表颁发《周氏家谱》

周氏家族的朋友们:血浓于水,你们是同呼吸共命脉不同辈分的同族兄弟姐妹。我们坚信,今天仪式的凝聚着每一个家庭的心血,今天的聚会是对周氏家族美好未来的畅想,今天的活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我们合肥周氏家族史上的里程碑,多年后仍将会被族人津津乐道。一样的血,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血管里流淌,同样的脉,在每个家族成员的心脏里跳荡。最后,我提议,我们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侯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优良族风奋发努力。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周氏家族繁茂兴旺、越来越好、为中国梦增光添彩!

最后祝各位如意吉祥,阖家幸福,永远健康长寿!诸位周氏家族八修宗谱颁谱仪式到此礼成!欢聚酒宴现在开始!让我们共同举杯,干杯。干杯!

谈谈数字化修谱作者:牛文勇2014年2月6日中华牛氏宗亲网

谈谈数字化修谱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不曾知晓的历代先祖和姓氏来源。 这是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希望明白知道的事,也是人之本性。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恐怕没有一种书像家谱那样时间之久远,影响之广泛了。家谱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于溶于血脉,铭记于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社会安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更加迫切,家族观念也随之增强。从主流来看,纂修家谱对积累和保存家族资料;增强

族人之间的联系;传递和沟通彼此间的信息,是有一定作用的,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修谱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长久以来家谱都是以纸质为载体,手写或印刷的方式来记录保存的。但是纸质家谱纸张易受损的缺点,容易受潮湿、高温、虫蛀的影响而造成缺失。数字化能够克服家谱纸质载体不易保存这样一个致命的缺憾,使家谱数据不会遗失,为谱牒学、社会学、人口学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海内外同胞的寻根谒祖提供了便利。当今社会人口流动较大,有的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更有甚者,从小便离开了家乡,在外定居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家谱的数字化让这些游子寻根不再需要远渡重洋。

首先解释下数字化修谱的概念,数字化修谱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现有的家谱实物拍成图片、录入到数据库里

做为家谱的另外一种保存方式。

数字化家谱的优越性有以下几点:

1.可存储超大的数据量,不管有多少的世代,都可轻松保存,并永不遗失。

2.有效解决在家谱中出现的繁体与简体共存的现象。

3.可编写目录,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各支信息。

4.使用世系图、世系表的排版格式,以树状形式排列,脉络清楚、简单易看。

5.家谱中可加入图像、声音、人物传记等内容,保存多种性质的资料,方便各族人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了解

6.一个家族由一人世代繁衍,能发展到数百人至数千人,使用纸质家谱记载和研究都颇为不便,家谱纸张易损,易缺失。

7.可放置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族人自由下载、添加。

由以上的几点来看,数字化家谱的

实用性、完整性、资料性、合理性是无庸质疑的。但是在将家谱数字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有以下几个难点:

1.家谱内容用字多为繁体字,其间也夹杂许多异体字,对录入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2.很多家谱由于年代久远,纸张陈旧,字迹模糊,大多都有缺失的现象,对识别造成一定的困扰。3.需录入以前家谱上的先祖,资料繁多,工作量较大。

总的来讲,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将家谱录入、保存在电脑里、网络上已经是很方便了,再加上数字资料的易保存、易复制等卓越性能,本人觉得数字修谱已是大势所趋。所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一款好的族谱软件,本人现阶段正在联系各家谱软件公司,以期能找到一款功能完善、操作容易、简单易学的家谱软件。

在此我呼吁广大的族人参加到数字化修谱的行列中来,记录你所知道的

世系、祖辈信息,收集并将其汇总起来,使我族族谱更加完善。

牛文勇于2014年2月6日

中华牛氏宗亲网

关于《邓氏家谱》的纂修规则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家族是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任何关系都无法比拟,所谓“亲有三代,族有万年”就是这个道理。

综观民间各姓氏《家谱》,就内容及编排而言,大致相同。但有的《家谱》编排混乱,一是不分祖宗的长幼;二是不够档次的人物也在谱内亮相;三是主笔先生主观,谱内错误不及时更正,一错再错。这三种现象对上而言是欺祖,对下来说是误导后人。家谱的三大原则是: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涉及政治。

为了使《家谱》具有科学性、情理性,有必要就《家谱》的内容及编排作统一规范。

一、文集,内容及编排顺序规则:

1、历届谱序;

2、鼻祖邓曼公像、赞及邓氏起源;

3、始祖“南阳堂”邓禹公像、赞及邓氏繁衍与播迁;

4、各支基祖像、赞和传记;

5、各支阴阳二基图及传记;

6、各支众业;

7、各支有历史价值的考证;

8、各支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名人、传记;

9、簪缨图内的人物,不能随各支自报,要有一定档次。其档次规则:a、政界要求科级以上;

b、军界要求营级以上;

c、文化界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包括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名人、名家。

10、旧谱的《凡例》和《家规》照载;

11、分支图及各支地理图,按基祖长幼排列;

12、各支旧谱原载派号,全国统一派号,及对照表;

13、历届修谱编委,一定要选精通家谱的族民先生主笔纂修,并任局正。其他8人,各行其职。对各支协修人员,也不准随各支自报,应规定为:红丁在100人以内支只允许2人;红丁在101~500人支允许2~4人;红丁在501人以上支允许6人;

14、荣誉榜,按赞助资金由多至少排列,并注明“支名、姓名、身份、金额”;

15、各支基本情况:a、支名;b、基祖名;c、基祖世系;d、迁始地;e、现有红丁;f、

现地址;

16、家谱颁发顺序,按基祖长幼顺序颁发,各支无争执;

17、跋。

二、苏集,按四世同堂法,照旧谱进行。曾祖——祖——父——我。有特长或名声者可记入其项下,不可单列。

三、欧集:按五世其昌方法,照旧谱进行。有特长的名人可简要记其项下。

资料整理:江西省新建县乐化镇徐

邓村河下支——邓朝谷2014年9月15日

推荐第2篇:金氏家族修谱颁谱仪式致辞

金氏家族修谱颁谱仪式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2009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为元世祖讳九云公、四世祖讳班公敬香立碑。三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为十一世祖讳希淮公、十二世祖讳文明公扫墓立碑,并为我族修家谱、立排行,这是我族家史上的一件喜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金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金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家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敦亲睦祖,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就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就是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金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本人,向倡导发起立碑修谱事宜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十四世永杰、永义两位叔公、十五世贵生兄及工作小组的十五世贵明、贵红、贵峰、贵荣、贵毅等兄弟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付出辛勤努力的其他族亲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全体族亲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谱前, (演讲稿 www.daodoc.com)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古汉语专家、史学专家、民俗学专家、周易研究会著名学者甄继祥教授为我族深入研究推出了四十个辈分起名用字,并在本次修谱中给予了确认,那就是:“文堂永贵,武鸿常发;咸亨庆会,利贞昌毓;乾开泰运,坤德荣临;民守诚信,国振宁安;治善仁兴,圣敏显耀(均为姓名中间用字,循环使用),今天,甄教授因工作繁忙不能应邀出席我族的颁谱庆典,但我们也要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典籍,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因此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修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梳理了我们的脉络,那就是,我们都是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随后,我们要将新修的家谱按十三世祖五个房头颁授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够借祖德宗功这一伟大的凝聚力和神圣的同化力,在思想、精神、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继往开来,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珍惜了“一脉相承,万派同源”的血肉亲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锦绣篇章,共创金氏后裔的现代辉煌,以光耀先祖,造福后昆。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祈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的我金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祈愿各位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推荐第3篇:合肥周氏家族颁谱仪式主持词

合肥周氏家族颁谱仪式主持词

主持人周典瑞

各位嘉宾、父老宗亲代表:

大家上午好!

蛇行江河一生不忘骨肉同胞马跃山川万里怀念家乡寸草

恰逢盛世,普天同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山)周氏宗亲第八次续修家谱颁谱仪式。这是我们周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也是一次大盛典、大聚会,更是我们期待和见证我们周氏家族团结兴盛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出席今天庆典的有周氏家族代表近300人,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就座在主桌我们周氏家族的贵宾,他们分别是著名的淮军文化研究学会专家、知名撰稿人马骐马老先生,尊敬的余氏户长余成育先生、张氏户长张熔先生、倪氏户长倪应杰先生、吴氏户长吴志学先生。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周氏父老宗亲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的谢意。今天仪式共八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进行第一项:请周氏第二十世孙先斌向大会作周氏第八次续修宗谱工作报告:掌声有请周先斌先生。

刚才周氏副户长先斌公从三个方面就续修宗谱的目的、意思;此次续修的历程及主要工作;包括财务收支情况向大会作了汇报。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周氏有声望的第十九世孙仲渠公发言:

仲渠公的发言情真意切,让在座的我们周氏的后裔深刻感受到,我们有着同根、同脉、同宗、同源的情怀。

下面仪式进行第三项:请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著名的淮军文化研究专家、知名撰稿人马骐马老先生讲话:掌声有请

今天马老先生能亲临本会场并作精彩讲话令周氏族人感到无比神圣、无比自豪、无比激动!再次感谢马老先生的精彩发言。

仪式进行第四项:请为八修宗谱捐款代表发言:有周氏第十八世孙孝顺公发言,第二十世孙先林公准备。有请孝顺公。有请先林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没有诸多父老宗亲的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的光环,再次向诸位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会第五项:有请倪氏户长、余氏户长致贺辞:掌声有请倪应杰先生。掌声有请余成育先生。

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两位嘉宾致辞表示谢意。

大会第六项:房长代表发言:请土山片第二十世孙德时

公;请淝南片第十八世孙;有请农兴片地十九世孙先璞公。

下面进行第七项:有请周氏户长第十七世孙行凡公向大会作总结

相信今天在座的我们周氏后裔,听了户长的讲话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都应该心存敬畏、心怀感恩、常思进取!我们的《周氏家谱》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共创和谐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进行大会最后一项:请周氏第十六世孙家举公、家华公向周氏代表颁发《周氏家谱》

周氏家族的朋友们:血浓于水,你们是同呼吸共命脉不同辈分的同族兄弟姐妹。我们坚信,今天仪式的凝聚着每一个家庭的心血,今天的聚会是对周氏家族美好未来的畅想,今天的活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我们合肥(山)周氏家族史上的里程碑,多年后仍将会被族人津津乐道。一样的血,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血管里流淌,同样的脉,在每个家族成员的心脏里跳荡。最后,我提议,我们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侯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优良族风奋发努力。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周氏家族繁茂兴旺、越来越好、为中国梦增光添彩!

最后祝各位如意吉祥,阖家幸福,永远健康长寿!诸位周氏家族八修宗谱颁谱仪式到此礼成!欢聚酒宴现在开始!让我们共同举杯,干杯。干杯!

推荐第4篇:在李氏家族颁谱会上的发言

在李氏家族颁谱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李氏家族理事会及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是贵家族在龙年清明时节举办的迎谱祭祖活动十分庄严的一天,我受陆氏家族理事会的委托,代表朋兴乡陆家湾全体陆氏宗亲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精神、和睦的心态衷心祝贺弟兄般的李氏家族这次迎谱祭祖活动取得喜悦而圆满的成功。(礼)

中华民族是由千百民族所组成,没有千百氏族之合,则无中华民族之存,我们陆李两姓亦不例外,特别是李氏家族,历史悠久、传统文明、名人甚多、贡献甚大,她是中华民族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社会文明的一支庞大的氏族团体,从古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为此我们深感敬仰!

李氏家族与我们毗邻相结,对我们陆氏各项大型活动非常关心、非常友好,这是对我们全族人最大的鼓励和尊重,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陆氏家族理事会向亲密的李氏家族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地感谢!(礼)

我想,通过今天的友好聚会,在今后的时期内,我们的关系会更紧密,我们的友谊会更巩固,我们的手会握更紧更久。我提议:让我们为共同的中华民族和自己的氏族作出成效性的贡献而努力! 我祝愿李氏家族兴旺发达,老少平安,湾湾出能人,行行有状元。 谢谢大家!(礼)

陆 宏 斌

推荐第5篇:方氏宗族颁谱庆典讲话稿 方子明

方氏宗族颁谱庆典讲话稿

方子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宗亲、各位父老弟兄:

大家上午好!新春佳节刚过,我们又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方氏续修宗谱”颁发盛大庆典。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洋泽庄荣五公后裔向本次宗谱续修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本次续修宗谱的以方蓝平先生为首的全体理事会成员和全体编修人员向各位来宾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盛会表示真诚的谢意!向同族宗亲给予的大力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新春问候!

自古以来,寻根问祖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次续修宗谱可以说是我们方氏家族中的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它凝聚了我们方氏同室宗亲的共同心血,体现了方氏家族众志成城人心所向的优良族风,展示了方氏家族团结奋进血脉相连的精神风貌,预示着方氏家族兴旺发达万代其昌的吉祥征兆。我深信,我们方氏宗族全体老少,一定会继续发扬先祖遗风,和睦相处,营造宽松和谐的宗族关系。同时我也深信,在先祖的护佑下,也一定会给整个方氏宗族全体老少带来吉祥、带来安康、带来兴旺发达的好运!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无情的岁月可以把我们分隔在各个不同的城镇和山村,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同宗同祖,同脉相连的亲情。今天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相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颁谱仪式。这既是对我们先祖的深切追念,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众所周知,我们方氏宗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自黄帝轩辕开始起,先后涌现了西周宣王、北宋方腊、明代孝孺公、清代文豪方苞、现代先烈方志敏等无数贤人达士,经过世代繁衍,现已发展成一大望族。正是因为在无数先辈的努力下,才成就了我们方氏宗族今天的辉煌!

家谱,是一部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生命史,也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续修家谱不仅有团结宗亲、教育族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更可以寻根问源、分清支系,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增进情谊,协同发展。今天,我们带着宗亲父老深深的重托与期望,凝聚着编修人员无尽的辛劳与汗水的方氏宗谱已经完成。作为承前启后的我们这一代非常荣幸地完成了先人传承的事业,上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下可以启迪后辈子孙,希望他们不忘祖德,不忘祖恩,发愤图强,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代代兴盛!

最后,作为荣五公的后裔,祝方氏宗族其他各庄门,村村兴旺发达,户户吉祥如意,人人健康长寿!祝在座的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预祝成海方家门为庆祝本次宗谱续修成功及祖堂落成而举行的戏曲庆典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清明祭祖颁谱庆典发言稿

清明祭祖颁谱庆典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建国以来xxxx氏规模最大的清明祭祖活动,并借此黄道吉日,隆重举行《xxxx氏家谱》颁布发行庆典。在此,我谨代表家谱编委会全体成员,对家谱的顺利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关心和支持家谱发行,在家谱的筹备及编修中付出劳动、做出贡献的父老乡亲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我们同是炎黄子孙,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激发起无数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信念,而随着各个宗族树碑立传的出现、家牒世谱的诞生,更凸显出我们继承祖先遗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编写一本家谱,对于xxxx氏后裔已迫在眉睫。《xxxx氏家谱》的问世,既了结了先祖们的夙愿,又弥补了现代人的遗憾,它标志着xxxx氏家族从此进入有史可查、有书可考的历史阶段。同时,它也是维系我们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它的诞生是xxxx氏家族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必然产物。可以说,这次家谱的发行,是对前人辉煌业绩及卓越成就真实、客观、理性的评价和总结,我们更希望这本家谱可以对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勇于前进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自2011年底开始编写家谱以来,全体编委会成员历尽艰辛,在手头无半点资料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文献,走访了许多地方,批阅一年多,增删十余次,经校正修改,最终定稿。全书近20万字,涉及图片上百张,厚达300页,层次分明,语句精辟,辞藻华美,图文并茂,并对事业有所建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x氏儿女都作了翔实的记载,可以成为我们后代励志的范本。书中详细记录了我们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典故,保留了大量的风景照片,可以成为地方志的借鉴。同时在内容上有新突破,首次将女性编入谱中,并纳入世系,旨在建立起一种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全新理念。因此,它既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又体现出我们x氏家族团结、文明、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

和我们所见过的其他家谱相比,《xxxx氏家谱》在内容上更加完善,在形式上更加精美。编委会33名成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族中还有不少热心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没有列入编委会。我们不能对所有人的功绩一一进行记载,但大家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要感谢广大族人的积极支持,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人出主意,最终才得到今天的成果,这充分说明,我们xxxx氏还是一个团结的家庭,大家都有为家族发展而努力奉献的愿望。如今,各家都有家谱,我们也在网络上进行了永久备份,并有数据光盘可供大家复制刻录,有了广大族人的支持和现代科技的保障,家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轻易遗失,我们这部宝贵的文献将会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我们编委会成员水平的限制,家谱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大家可以在自家的藏谱上修改添加。我们深信而且希望,二三十年后,族人中会有更加杰出的后辈有能力、而且有热心组织大家继续修谱,继续将家谱传递和发扬下去。

我相信,通过这本家谱,可以使大家构建起一种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氛围,彻底杜绝以前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陋俗。对此,我倡议:请大家共同关心家乡的繁荣发展,帮助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真正做到互通有无、水乳交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充分继承和发扬我x氏先祖们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把家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老年人晚年幸福,年轻人奋发图强,小朋友健康成长,生活甜甜美美,事业蒸蒸日上!

清明祭祖颁谱庆典发言稿

2尊敬的各位父老、长辈,兄弟姊妹及晚生后辈们:

大家好!今天时值清明,我们x氏族人聚会于x氏祠堂,隆重祭祀祖先,追忆先人,这是我族的一件大事和盛事。为筹办好此次聚会,族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代表编委会向大家表示感谢!

遥想二百多年前,一世祖朝福携家带口历尽艰辛迁徙来川,定居xxx,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六代。先辈们勤劳勇敢、善于开拓,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功德,我们应该力求铭记,并应该继承和传扬下去。

国有史,家有谱,其目的在于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家谱记载家族的传承血脉、历史事件、人文地理、家法族规,既是文明史、又是发展史、更是法纪史。有了家谱,才可以建立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根基,有利于家、有利于族、更有利于国。如今恰逢国运昌盛,我族后裔倡议修谱,族人志同道合,大家纷纷捐资、出谋、分工,积极响应。2011年10月,修谱之事正式启动。大家积极参与,先后筹资五万多元,不少族人积极提供资料和线索,历时一年半,校对修改10余次,最终定稿。

这本家谱,是族人情义的结晶,是共同催生的果实,更是xxxx氏文献的集结,不仅详细记载了各房各系的传承脉络,更采录了我族的人文世故、山水风光、德行礼仪,并将族人中杰出者列入能人录。一卷在手,犹如全族在胸,既可见我族繁衍关系,更可见我族盛衰更替,其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浓厚的亲情和族人的力量。为写好这本家谱,所有编委会成员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各种限制,还是存在不少遗憾。一是由于时代变迁,老谱遗失,我族“永”字辈之前的老祖大都失讳,姓名事迹无法考证,我们不敢胡编乱造,只好任其空缺。二是能人录中没有列入嫁入x家的女性,这是由于我们收到广泛的意见和建议而特意删去,但是大家可以在自己家的藏谱上进行记载。三是族人名字和事迹,资料来源难以保证,错误在所难免,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家谱上的错误和遗漏可以整理后交给我们,我们在底稿上修改,几十年后再续写家谱,就可以尽善尽美了。

我们家乡xxx,有一方秀美的山水,更有一族勤劳的人民。作为革命老区,他曾养育了x全英等二十八位烈士,更迸发了革命的星星火种。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遗志,携手同心,为建设好家乡而努力奋斗。我们希望,家族中多出能人,有更多的族人取得更高的荣誉和地位,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敬献力量。

最后,祝长者福寿双全、壮者事业有成、少者金榜题名、幼者健康成长。各行各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在清明祭祖颁谱庆典发言稿

3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族人:

今天是我们x氏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能在清明祭祖暨颁谱庆典上代表启字辈发言,我深感荣幸。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这是自然的本性、真情的复苏。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总有思乡情”。参天大树叶落归根,万里长流水出源头。人是万物之灵,怎能无祖?怎能忘宗?所以为响应众族人的共同意愿,族中组织了这次庆典。

今天的聚会,足以证明xxxx氏家族是一个团结的家族、和谐的家族、兴旺的家族。今天的聚会,旨在追溯家世、回忆往昔、联络宗亲、提升亲情,以便今后更好地互相联系、凝聚合力,从而实现家族振兴。

我们启字辈后人,大多数正当壮年,更当弘扬先祖美德、加强宗亲联谊、促进血脉相通、开展合作交流,明礼诚信、精诚团结、共谋发展,再创xxxx氏家族的光彩篇章。我想,这就是我们缅怀先祖、相聚一堂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谨代表启字辈后裔,向所有支持《xxxx氏家谱》的捐资、撰写和编排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清明祭祖颁谱庆典发言稿

4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嘉宾、族人代表:

今天是我们x氏家族的祭祖颁谱庆典,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一次寻根之旅,它承载着我们重要的精神寄托,促进了家族感情。前几天我仔细翻阅了我们的《x氏家谱》,很详实、很厚重、很生动,在此衷心感谢全体编辑同志和今天活动组织者的辛勤工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衷心祝愿我们x氏家族一代更比一代兴旺发达。

推荐第7篇:花果园汪氏开谱庆典致辞

花果园汪氏开谱庆典致辞

各位领导、来宾、华宗和父老乡亲:

新年好!

金蛇狂舞,新春岁首,今天我汪氏子孙及四方亲朋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汪氏开谱大典。我有幸谨代表花果园汪氏在此致辞万感荣幸,值此良机,向各位拜年:恭祝各位新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向所有支持帮助我村圆谱及各项建设事业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对为本次团谱筹划奔波的团谱委员会成员表示感谢和敬意!同时预祝本次开谱大典圆满成功!

朗埠村委会花果园全村汪氏户,人口。70年前朗埠汪家园曾繁荣一时有曾开谱,几经搬迁村小人希,团谱庆典,搭台唱戏成为我汪氏几代人的梦想。如今花果园村在党的领导下,各界朋友的关怀下,邻里乡村的互助下,全体村民勤奋进取,与时俱进,经济条件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日新月异。为壮我花果之村、扬我汪族之风,正我乡亲之气,大家积极响应,精心组织筹划,终于族谱重圆,祖谱焕彩,隆重昭示。

我汪氏乃华夏百家姓大姓之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天下汪氏出徽州,汪氏是黄帝直系后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孙, 武王姬发打败帝纣后建立 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大周王朝,为了巩固边疆统治,武王把把东夷之地鲁分封给了弟弟姬旦的儿子伯禽作为周公消灭商纣立下战功的奖赏,于是伯禽成了鲁国侯王。伯禽的后裔鲁成公是鲁国第二十一代国君鲁成公的二儿子姬汪鲁。姬汪鲁就是汪氏一世祖。据族谱记载,他降生时手上左手水纹,右手王纹,加之王于鲁地,于是名曰姬汪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姓氏的规范化,古姓消失(大概是已经没有区分效应了)。于是姬汪鲁的子孙就姓汪了。

汪氏在北方的发展一直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太大发展。直到三十一世祖汪文和南下后在安徽古徽州落地生根。汪氏开始在南方生息繁衍。不过汪氏能成为中国当今的前一百大姓之一,却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汪华的功劳。 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华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徽州奉其为神,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自始祖汪侯到四十五世汪华九子,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位居高位;汪氏宗族在开元年间被唐玄宗诏封为中国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世家之一;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07人中进士,其中8人中状元。 历史名人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

量。宰相汪伯彦。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

远。元末明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清代

有医学家汪昂,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是\"扬州八怪\"之一。

陶瓷绘画大师汪野亭,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久负盛名。 有军

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

近现代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汪道涵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1年,当选为上海市市长。汪东兴,少将

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党委书记,中央警卫局局长,八三

四一部队政委,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

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中央专案组组长等。 汪洋,中共广东省

委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汪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

劳动模范,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最受关注企业家等称号。汪

光焘,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第十一届全国

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建设部部长。

我花果园港边汪家就是徽州汪氏后裔之一,最近谱记,与白沙洲

汪家同属一祖。近代先祖以渔业为生,定居于朗埠港边汪家园,而得

名港边汪家,与卢氏一衣带水,情同手足,谓之“汪卢一家”。后因

洪水迁至小牛岭,又因一场大火,再搬至花果园数十载,于98年因

特太洪水,政府移民至现在高山之阳这一福地。近几年村民幸福安康,

宏图大展,正是:“花果新村后倚高山天然毓秀定占瑞气常来;朗埠

汪氏前承港边地灵人杰必是人才辈出”。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汪氏团谱即是华夏文明最具平民特色

的文献,有是记录宗族世袭血脉的史书,也是增强民族团结的精髓。

这是传统与科学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愿望汪氏子孙世代沿袭,

万代其昌!

各位宗亲、朋友、乡亲,在这个喜庆之日,汪家舞台美轮美奂,

谱牒熠熠生辉,我汪氏圆谱成功必是功在当代福泽千秋,可喜可贺!

我汪氏一定以本次大典为契机,与各位华宗肝胆相照,与各姓人民和

谐共处,与邻里乡村睦邻友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奋斗!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大驾光临,恭祝各位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万

事如意!

谢谢!

汪江

二零一三年正月初三

推荐第8篇:缙云周川岩门俞氏宗谱颁谱庆典仪式

缙云周川岩门俞氏宗谱颁谱庆典仪式主持词

主持人:俞锦文

各位领导、来宾、族人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受周川岩门俞氏宗谱理事会的委托,主持周川岩门俞氏第十三次祭谱颁谱庆典仪式。

恰逢盛世,普天同庆。今天,我们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俞氏宗祠里隆重举行祭谱颁谱庆典仪式,就是为了不忘那些为创建俞氏文化作出贡献的祖先,用聪明的智慧谱写炎黄俞氏光辉的篇章,记载他们的功绩,弘扬他们的美德。这是我们俞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也是一次大盛典、大聚会。

为此,敬请各位领导、来宾、各村理事及族中长老(成碧、守钟、云河、唐周、国华、映通、钟奎、章德、喜寿)到上厅来就位。

(来宾介绍)参加今天祭谱颁谱仪式的领导有:缙云县档案局局长、县志办主任麻镇南同志,缙云县图书馆馆长辛福民同志,缙云县旅游文化开发处主任俞云初同志,还有仙居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等;

参加今天祭谱颁谱仪式的俞氏宗亲有:浙江省鼎立实业有限公司俞云祥董事长,永康青山口、三井、俞溪头宗亲代表俞国锋先生等 19人,仙居郑桥、桥亭、俞店宗亲代表27人,武义俞源宗亲代表4人,三溪、井南宗亲代表6人。各村理事、族人代表等。还有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的外地俞氏族人都很乐意来参加今天的祭谱颁谱庆典。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这里参加血脉相通的祭谱颁谱仪式!今天的仪式因你们的到来灿烂而辉煌,因你们的参与热烈而吉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座的俞氏的后裔、俞家的子孙,我们有着同根、同脉、同宗、同源的情怀。今天能和咱俞家长老、各位祖叔兄弟欢聚一堂,相信大家也会和我一样---感到无比神圣、无比自豪、无比激动我们期待的见证俞氏家族团结兴盛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

1、我宣布庆典仪式开始(奏乐、鸣锣、鸣炮)

2、族人代表向列祖列宗上香:成碧、守钟、云河、唐周、国华、映通

执事:钟奎(站礼桌旁)持香、点香,分俩组进行,祭祀者鞠躬接香,三拜过之后,

鞠躬上前上香。完后退回。

3、敬酒:章德、根奎、俞鑫、建阳、钟奎、国明、叶清、官耀、喜寿

执事(端盘:俞苗斟酒:国华站礼桌)倒酒呈上,三位祭祀者跪接酒后,拜过

之后,轻洒至供桌,退后复位。

斟酒(章德、根奎、俞鑫)拜、兴、平身、复位;

再斟酒(建阳、钟奎、国明)拜、兴、平身、复位;

三斟酒(叶清、官耀、喜寿)拜、兴、平身、复位。

4、全体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这是我们俞氏家族,所有族人的共同心愿和

情怀。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始祖千三公,南宋

年间,来到山水奇秀的周川、岩门,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

志拓荒耕播,扎根立祖,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请第二十二世贤孙章德恭读祭文。

5、第二十二世贤孙章德恭读祭文

6、化钱(烧银两与祭文)

今天,我们俞氏宗亲、族人代表济济一堂,共祭先祖,颁发谱牒,同享天伦,

这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的繁荣昌盛,得益于祖宗的庇荫,得益于我们俞氏子孝孙

贤。下面有请俞氏二十三世贤孙本届理事会会长根奎作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7、第二十三世贤孙、本届理事会会长根奎讲话。

8、来宾讲话:

①浙江鼎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云祥宗亲讲话

②永康俞氏宗亲囯锋先生讲话

③仙居宗亲讲话④武义宗亲讲话

谢谢各位宗亲代表的精彩讲话。族谱文化是中华根土文化的精髓,是植根于

广大民众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国脉延续的精神纽带,是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族谱的纂修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家

庭振兴和发展。我们俞氏族人要坚持爱国、爱家乡、爱宗族,遵纪守法,充分发

挥族谱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俞氏文化精神,促进俞

氏家族经济、社会地位又好又快发展。

9、向各地来宾赠谱:缙云档案局(县志办)、县图书馆及各地宗亲14部。

10、由缙云县图书馆辛馆长颁发收藏证书

相信今天在座的我们俞氏后裔,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都应该心

存敬畏、心怀感恩、常思进取!我们的《俞氏宗谱》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

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

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共创和谐是一脉相承、合拍一致的!

11、宣读颁谱须知。(另文)

树高百丈分枝虽繁而同根,黄河千里支流虽远而同源。本次我们周川岩门俞

氏续修谱牒,已经告竣,谱局工作将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根同在,源同流;我们

更会相信,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宗亲们会加强联系,握指成拳,同舟共济,

团结一心,为振兴俞氏文化不遗余力。宗亲们,莫道今朝为宾客,翻开族谱一家

亲。让我们携起手来,哺育儿孙宗族旺,道德传家满庭芳,勤俭文雅通情理,孝

悌敦本品端庄。让我们用最虔诚的心、最炽热的情,迎回族谱,谨记族规,莫忘

祖训;同时,我也祝福各位宗亲、嘉宾、族人代表,团结兴隆,有享不完的绵绵

子孙福;事业有成,有用不尽的滚滚财源来!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2、颁发宗谱下面请宣读发谱名单:

第一批:本届续修宗谱赞助1000元以上者18人

第二批:本族各村藏谱6部

第三批:已经交款300元的15人

第四批:今天现场交款的28人

(边发谱,边奏乐)

15、庆典礼成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族人代表:回溯过去,踏遍青山人未老;面向未来,

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接点上,我们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在新

的起跑线上,俞氏宗亲正以矫健的雄姿,昂扬的斗志,集海内外众宗亲之所长,

举海内外众宗亲之所望,踏和谐社会之征程,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腾飞,彰显一

个诗礼之族,仁义之帮!庆典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奏乐、鸣锣、放炮)

16、就餐(外在来宾请在报名处集中,本地宗亲吃饭在祠堂)

颁谱须知

1、此次重修宗谱于2010年初夏开始酝酿,由于我们对修谱之事颇为陌生,幸而

在永康宗亲国锋先生的指导下,耗时近两年,几经修改校对,现已园谱,不

亦盛乎。

2、此次重修宗谱人丁费收入只有一万八千元左右,但在共计支出约

元,族众一心,乐于赞助,解决了资金问题,使这次重修宗谱顺利告竣。为

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3、颁发工作参考宣统年间重修宗谱“存谱志”有关约定和他族宗谱颁发工作情

况,特议如下规定:

⑴赞助500元,其芳名载入宗谱;赞助1000元,其芳名载入宗谱,同时赠宗

谱一部;赞助2000元,其芳名载入宗谱,可载入二分之一版面的全家福并赠

宗谱一部。

⑵各村(指周川、岩门、桥岙、郑州、蟾山、山坑)存放一部,作为公用。

⑶个人购买每部三百元。

⑷为了让目前不在家的和迁居外地的宗亲能买到宗谱,我们加印了一部分,

若需购买者请与各村理事联系或到俞鑫、建阳处购买。

另外补充一点:重修千三公坟墓的功德碑正在准备雕刻,有意赞助者请抓紧

落实,以便芳名载入功德碑。

推荐第9篇:在王氏家族清明祭祖暨颁谱仪式上的讲话

在王氏家族2016年清明祭祖暨颁谱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来宾、亲朋好友们:

下午好!

年逢丙申,时值清明。春风和煦,万物滋荣。我们共同迎来了泰安堡王氏家族清明祭祖,并借此黄道吉日,隆重举行《泰安堡王氏家谱》修缮颁布庆典。首先,我谨代表泰安堡王氏家谱修缮委员会全体成员,对家谱的修缮颁布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关心和支持王氏家谱修缮,在家谱编修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宗亲和亲朋好友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今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从甘肃各地会聚靖远县北湾镇,来共同祭奠我们的先祖。云集高安,敬献悃(Kun)诚,饮水思源,祭拜祖宗,彰显王氏家族一脉同源、血浓于水!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先祖,是他们把我们这些各地的同族宗亲凝聚、团结在一起!同时,今天我们也迎来了泰安堡王氏家谱修缮颁布,可以说这是王氏家族的一大盛事,一大喜事。

追古溯今,我王氏历经各朝各代,人才辈出,纵横四海。我们王氏家族自姓氏诞生以来,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有过无数的辉煌,也经历了诸多的磨难。我们的先祖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

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之所以从各地相聚在这里,虔诚地举行这个祭祀仪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上都有着共同的血缘,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相同的基因。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血脉相连、手足同根的一家人!当今社会,时逢盛世。正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家族骨肉亲情的支撑,我们今天才得以相识、相聚,才能够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个人,一个宗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这个宗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我们要响应党和政府创建的和谐社会的号召,做到遵纪守法,精诚团结,世代和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家族的力量!

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王氏历史悠久辉煌,王家家谱大功新成。我们宗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增强历史责任感,热情关注宗族的发展。各位宗亲,这次祭祖活动,可以说是我们家族活动的一个新起点。今后,我们将会更加有序,更加深入地开展各项家族活动,以促进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交流和团结,逐步让我们这个家族分布在各地的脉络不断清晰和完善。今天站在这里的王氏后人,当励志于家族兴旺之己任,以发扬宗族文化为导向。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牢记祖宗教诲,克勤克俭,耕读传家。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将使我们的家族更加和睦,更加团结,更加兴旺繁荣!在此,我们衷心祝愿各地所有同族宗亲,各位亲朋好友,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二〇一六年四月三日

推荐第10篇:禹州市文殊镇杨园村陈氏家族祭祖颁谱仪式主持词

禹州市文殊镇杨园村陈氏家族

祭祖颁谱仪式主持词

陈 国 杰

各位宗亲、嘉宾、族人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受杨园村陈氏家谱编委、祭祖颁谱筹备委员会的委托,主持祭祖颁谱仪式,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这里参加血脉相通的祭祖颁谱仪式!今天的仪式因您们的到来灿烂而辉煌,因您们的参与热烈而吉祥!

今天大会仪程共有六项:

一、大会主席团成员就坐;

二、大会开始,鸣炮;

三、陈银川代表家谱编辑委员会主任作报告;世系代表讲话、各村代表讲话。

四、祭祖祭谱仪式。

五、颁谱发谱仪式;

六、各村接谱、鸣炮、上车。各位宗亲、嘉宾、族人代表:

在这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今天正是国家法定的清明祭祖之日,也是国家公祭黄帝之时,陈氏子孙是黄帝的后裔,我们杨园陈氏子孙共襄(xiang)盛举,祭祀我们的祖先,庆祝颁发我们的陈氏家谱。

《禹州市文殊镇杨园村陈氏家谱》修谱发起人是,已故的杨园陈氏第十二代世孙陈建皋老人。

《禹州市文殊镇杨园村陈氏家谱》修谱编辑总策划——杨园陈氏十四代世孙陈国杰(薛家沟)

编辑委员会主任——杨园陈氏十四代世孙陈国权 副主任——杨园陈氏十四代世孙陈国杰(薛家沟)、陈国华

编辑委员成员—杨园陈氏十四代世孙陈国权、陈国华、陈银川、陈松山、陈国宪、陈国堂、陈国胜、陈国杰(薛家沟)、陈应周(栗子沟)

本次祭祖颁谱筹集委员会主任—杨园陈氏十四代世孙陈银川

本次祭祖颁谱筹集委员会成员——

杨园陈氏十四代世孙陈国权、陈国军(薛家沟)陈国杰(薛家沟)、陈应周(栗子沟)陈新玉

杨园陈氏十五代世孙陈金木(蔡寺)、陈建涛(蔡寺)、陈营强、陈遂生(薛家沟)

感谢编委筹委孜孜不倦的工作!为陈氏家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杨园陈氏十五代世孙陈宗伟,在北京国家交通部科学院工作,在百忙之中2007年为家谱撰写序言。

现在仪式进行第一项:祭祖颁谱仪式开始,全体起立,鸣炮奏乐。

各位宗亲、嘉宾、族人代表: 仪式进行第二项:发言讲话

今天,我们陈氏宗亲、族人代表济济一堂,共祭先祖,颁发谱牒,同享天伦,这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的繁荣昌盛,得益于祖宗的庇荫,得益于我们陈氏子孝孙贤。下面有请陈氏十四代世孙陈银川,代表家谱编委、祭祖颁谱筹委作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陈银川讲话————(略)

谢谢编委、筹委的辛勤努力工作,谢谢银川老兄的精彩报告讲话。

如今,我们杨园陈氏宗亲,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宗族、为家乡、为祖国争光添彩;有的仕途亨通,有的经商致 3

富,有的学业有成,有的儿孙满堂,大家都生活富足,可谓是光宗耀祖。下面高兴地有请事业有成,而又为我们家族宗谱做出贡献的,陈氏十四代世孙陈水怀兄弟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陈水怀讲话------(略)

下面有请陈氏十三世世孙陈朝伟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陈朝伟讲话-----(略)

下面有陈氏十五世世孙陈红帅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陈红帅讲话-----(略)

下面有杨园陈氏薛家沟陈氏代表陈随生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下面有杨园陈氏栗子沟陈氏代表陈国境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陈国境讲话------(略)

下面有杨园陈氏蔡寺陈氏代表陈金木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

陈金木讲话------(略) 各位宗亲、嘉宾、族人代表:

谢谢各位宗亲代表的精彩讲话。族谱文化是中华根土文化的精髓,是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国脉延续的精神纽带,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族谱的纂修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家庭振兴和发展。我们陈氏族人要坚持爱国、爱家乡、爱宗族,遵纪守法,充分发挥族谱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陈氏文化精神,促进陈氏家族经济、社会地位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大会进行第三项:祭祖祭谱仪式 祭祖仪式有陈氏十五世世孙陈占河主持

一、礼仪程序: 第一:开始

1、播放祭祀专用音乐开始。

2、所有参与祭祀等人贡案前肃立。

3、司仪诵读祭祀开场词:

盛世祭祖钟鼓响,光前裕后谱华章。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好!

时惟农历二0一一年三月初三,值清明拜祖祭祖佳节之时。杨园村陈氏家族集聚一起,共同祭祀功德始祖。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这是我们杨园陈氏家族,所有族人的共同心愿和情怀。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始祖宗汤、宗禹,清朝康熙年间,来到杨园村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拓荒耕播,扎根立祖,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同时,感谢为这次祭祖活动和修谱工作所付出众多辛劳及贡献的各位族人!

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请各位整理衣冠,庄严肃立,恭候祭祖仪式正式开始。 ----奏乐。

4、祭拜者依次进场,顺序为:

依照执事(站礼桌)、司仪、主祭、从祭的顺序,在执事的带领下列于案前,两边前后列队站好伫立。

5、司仪:执事官(站礼桌)各司其事,主祭、从祭各就各位。执事(站礼桌)回答:就位 司仪:祭祀开始!鸣炮!

6、司仪:净手掸衣(乐起)

主祭、从祭依次洗手,一执事(站礼桌)负责递毛巾,另一执事(站礼桌)负责帮主祭、从祭掸衣。 洗手完毕执事(站礼桌)唱:礼成。 第二:祭祀

1、司仪:迎灵(挂祖宗灵位)

执事(站礼桌)燃烛,主祭从祭迎灵,将祖宗牌位按先世后世分别放臵在几案上。 司仪:礼成

2、司仪:上贡品

执事(站礼桌)将贡品交与主祭从祭,主祭从祭摆放至几案之上。

司仪:礼成

3、司仪:上香

执事(站礼桌)持香、点香,主祭官两从祭(——、——、)鞠躬接香,拜过之后,鞠躬上前上香。完后退回 司仪:礼成

4、司仪:上酒

执事(站礼桌)倒酒呈上,另外三从祭(——— ——— ——--)跪接酒后,拜过之后,轻洒至供桌,退后与主祭官齐 司仪:礼成 司仪:一跪三叩首

所有祭祀人员按照司仪口令跟从主祭一跪三叩 司仪:平身

主从祭官及祭祀人员起身肃立

5、司仪:献祝帛(祭文) 执事(站礼桌)托祭文呈上

6、司仪:诵读祭文

陈国权诵祭文

7、司仪:恭捧祝帛(祭文)诣神位 执事(站礼桌)呈祭文交主祭官焚烧 司仪:行鞠躬礼。

(全体人员根据司仪口令行三鞠躬) 司仪:平身 司仪:礼成

8、司仪:按支派.世代跪拜先祖(音乐响起)

⑴ 十二世世孙跪拜,一跪三叩首,平身 ⑵ 十三世世孙跪拜,一跪三叩首,平身 ⑶ 十四世世孙跪拜,一跪三叩首,平身 ⑷ 十五世世孙跪拜,一跪三叩首,平身 ⑸ 十六世世孙跪拜,一跪三叩首,平身 ⑹ 十七世世孙跪拜,一跪三叩首,平身

司仪:礼成

(在分族支跪拜时,主祭从祭焚烧金箔,香纸等祭祀用品)

9、司仪:送灵(祖宗灵位)

执事请灵位交与主祭从祭,主祭从祭跪接祖宗灵位,焚烧,所有参与祭祀人员跪送祖宗灵位。 第三:结束

乐声中司仪读结束词: 主持陈国杰讲:

各位族亲,祭祖仪式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祭祖仪式把我们的情系在一起;血浓于水,情重于山;让我们携起手来,登高望远,为振兴陈氏家族而努力奋斗! 仪式进行第四项:颁谱仪式开始,鸣炮奏乐

各位宗亲上台领家谱 颁谱结束 主持陈国杰讲:

树高百丈分枝虽繁而同根,黄河千里支流虽远而同源。本次我们杨园陈氏续修谱牒,已经完毕,让我们用最虔诚的

心、最炽热的情,迎回族谱,谨记族规,莫忘祖训;同时,我也祝福各位宗亲、嘉宾、族人代表,团结兴隆,事业有成,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庆典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1篇:唐朝襄阳郡杜氏家族名人录

唐朝襄阳郡杜氏家族名人录

杜审言

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唐高宗咸亨元年进士,历任隰城尉、洛阳丞,终职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号“文章四友”。其诗深得武则天赏识,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杜易简

襄州襄阳人。杜审言从兄。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高名,姨兄岑文本(太宗朝宰相,著名文学家)推重之。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坐党裴行俭(高宗朝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左迁开州司马。集二十卷。存诗二首。

1

杜并

字惟兼。京兆杜陵人。生而聪敏,有老成生之量,日诵万言,尤精翰墨。八岁丧母,不胜其哀,每号哭涕泗中有血。宗族归美,缙绅庐期者久矣。杜并父审言,善五言,尤攻书翰,恃才蹇傲,深为时辈所嫉,自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僚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酣宴,密刃刺季仲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料审言有此孝子邪!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并孝烈,苏颋为墓志,刘充济为祭文。则天召见审言,甚嘉叹之。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杜甫

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杜审言嫡孙。盛唐伟大的民族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诗王”。公元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将杜甫列为世

2 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球人民永远缅怀他。

杜诗礼

襄州襄阳人,唐代状元,杜甫族亲。出生世代官宦之家,祖父杜孝辅官至大理丞,父杜清官至检校员外郎,兄杜诗仁官至吉州刺史。杜诗礼于长庆元年(821年)夺得进士科第一。该年由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原来取士33人,后由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复试其中14人,黜落10人,实取23人。宾贡进士新罗人,金云卿亦于此榜及第。杜诗礼夺魁后,事迹不显。

杜陟

祖籍襄州襄阳,唐代状元,杜甫族亲。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状元。此科进士及第25人,有李远等名士,考官是中书舍人贾餗。杜陟取状元后入仕,历官水部员外郎、度支郎、杭州刺史。

第12篇:唐朝襄阳郡杜氏家族名人志

唐朝襄阳郡杜氏家族名人志

彭城 杜明伟

搜集考证

杜审言

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性狂傲不羁。唐高宗咸亨元年进士,历任隰城尉、洛阳丞,官终修文馆直学士。在初唐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号“文章四友”,诗则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审言诗风朴素自然,五言律诗尤佳,格律谨严,深得女皇武则天赏识,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杜易简

襄州襄阳人。杜审言从兄。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高名,姨兄岑文本(太宗朝宰相、著名文学家)推重之。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坚决反对昭仪武则天谋取皇后之位,被武氏心腹吏部尚书李敬玄构陷,坐党裴行俭(高宗朝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左迁开州司马。文集二十卷,御史台杂注五卷,皆传于世。存诗二首。新旧唐书载有其行迹。易简与王勃父系莫逆友,对少年王氏兄弟甚为欣赏。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1 与兄勔、勮,才藻相类。易简借《世说新语》(刘宋宗室、彭城刘义庆编著)中谢安、谢玄将人才比作宝树之语常称其曰“此王氏三珠树也!”王勃受此鼓舞甚大,于《滕王阁序》中忆及杜易简,谦称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杜并

字惟兼,襄州襄阳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生而聪敏,有老成生之量,日诵万言,尤精翰墨。八岁丧母,不胜其哀,每号哭涕泗中有血。宗族归美,缙绅庐期者久矣。杜并父审言,善五言,尤攻书翰,恃才蹇傲,深为时辈所嫉,自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僚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酣宴,密刃刺季重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料审言有此孝子邪!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敬并孝烈,许国公苏颋为作墓志,刘充济为撰祭文。武则天召见审言,甚嘉叹之。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杜闲

襄州襄阳人。杜并弟。约于开元五年为郾城尉,二十年左右擢为奉天令,二十五年前后再擢为衮州(今山东省兖州市)司马。杜闲一生两婚,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娶元配清

2 河崔氏,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续弦卢氏。其五子齿序为:甫、颖、观、丰、占。甫,崔出。

杜甫

字子美,襄州襄阳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系杜闲长子。盛唐伟大的民族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诗王”。公元1962年,逢杜甫诞生125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将杜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倡全球共缅。

杜诗礼

襄州襄阳人。杜甫同支族亲。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杜孝辅仕至大理丞,父杜清仕至检校员外郎,兄杜诗仁仕至吉州刺史。杜诗礼于长庆元年(821年)夺得进士科第一。该年由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原取士33人,后由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杜甫诗风延续者,客籍彭城)复试其中14人,黜落10人,实取23人。宾贡进士暨新罗人金云卿亦于此榜及第。杜诗礼夺魁后事迹不彰。 杜陟

襄州襄阳人,生于京兆。杜甫同支族亲。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状元。此科进士及第25人,同榜有李远

3 等名士,考官是中书舍人贾餗。杜陟取状元后入仕,历官水部员外郎、度支郎、杭州刺史。今于西安市司马村西发现杜陟砖室墓。司马村西,是唐时京兆万年望族杜氏家族坟茔。墓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晚清以来,杜济砖室墓、杜悰妻岐阳公主(宪宗之女)墓及杜陟砖室墓等陆续暴露,出土墓志三合。据载,杜淹(宰相)、杜如晦(宰相)、杜济(剑南东川节度使)、杜亚(吏部尚书、淮西节度使)、杜佑(宰相)、杜敳(杜牧弟,进士)、杜牧(著名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书画家)等均祔葬于司马村祖茔,历经人祸现已毁坏殆尽。

杜环

杜环,襄州襄阳人,生于京兆。一名杜还。杜甫同支族亲、唐代三朝宰相杜佑同族之侄(环与杜甫血缘更近)。杜环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指到达非洲之中国人(后世到达非洲最著名者为明代郑和)。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杜环作为镇西节度使高仙芝麾下军官参与怛罗斯战役。此战唐军大败,杜环被俘。之后经撒马尔罕前往木鹿(即今土库曼斯坦马雷),被编入阿拉伯军。758年,杜环随军被调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库法),受优待,周游西亚耶路撒冷等地,过埃及、苏丹而到达埃塞俄比亚之摩邻国(今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与当地军队作战。唐上元二年(761年),杜环等人被

4 准许回国,即从红海登船,经今斯里兰卡等地回至广州。杜环著有《经行记》,记载各国见闻。《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与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之古籍,同时记录并保留下亚非多国当时之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但已散佚。杜环早有预感此书会不存,值族叔杜佑编著《通典》,遂央杜佑酌情采用以传世,杜佑根据所需引用数段,共1511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文献通考》均有转引。此残存文字是记述八世纪中叶前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及西亚、中亚各国情况极为珍贵之原始资料。所记有拔汗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国(今伊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朱禄国(末禄国,今土库曼斯坦马里)、苫国(今叙利亚)、拂菻国、摩国、大食等国,包括今中亚及西亚各地。

第13篇: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

PART ONE——宋氏家族之根:宋耀如

求学之路

宋耀如,原名韩教准,1863年出生在文昌县古路园村这个韩氏家庭。家中有四个姐妹兄弟,他排行第三,宋耀如出生时,家贫如洗,1872年夏,9岁的宋耀如与哥哥韩政准离开了家乡,远渡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投靠一个远房亲戚当学徒。第二年他一个姓宋的做丝茶生意的舅舅从美国波士顿回来探亲,由于膝下无子,便收养了宋耀如作养子。 1875年随堂舅赴美洲古巴,遂改姓宋。三年后赴美国波士顿,在丝茶店当学徒。期间,结识了一些在美国留学的好朋友。他们纷纷劝宋嘉树去学校读书,由于堂舅的坚决反对,小嘉树暗下决心,选准机会,偷偷地跑进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一艘政府缉私船上,船长不但没有处罚他,还热情地帮助他,让他在船上做杂役。之后,他随船长来到了美国南方的北卡罗来纳州、,结识了当地教堂的牧师。

1880年,宋耀如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被命名为查理·琼斯·宋。1881年4月,宋嘉树进入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圣三一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学到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1882年入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神学院,1885年毕业,次处回国,在苏州、上海等地传教,并执教于教会学校,胡适即为其学生之一。

喜结良缘

倪桂珍:其父倪蕴山,是耶稣教的一名牧师。母亲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徐氏家族一直在租界范围有威望和影响。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倪桂珍因裹脚反应大,发高烧,父母不忍心看着小女儿再受折磨而终止了这种摧残肢体的酷刑,由此她便有了一双天足。受西方影响,倪家思想开明,所以倪家的孩子不分男女都给受教育。倪桂珍幼年时在川沙读私塾,后随父去上海,受教会学校的影响她成了一名耶稣信教徒。倪桂珍本人也是个奇特的女子,天资聪慧,14岁因成绩优异被送进上海西门的佩文女子中学,17岁毕业。她数学成绩很好,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经出于牛尚周、温秉忠的精心安排,宋耀如在一唱诗班结识了倪桂珍,二人一见钟情。1887年宋耀如和倪桂珍举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

培育子女

开明先进的教育思想,宋耀如对子女的教育完全采用民主的方式,对男女孩子一视同仁,宋家子女从小就生活在民主氛围浓烈的家庭中,并受到系统的宗教生活熏染。为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宋子文等人还经常跟随父亲参加政治集会,例如1904年4月30日,上海市民在张园举行拒俄特别大会,宋耀如让华美印书馆印出了几千张,带着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到会场派发.送孩子赴美学习,宋耀如夫妇先后把六个子女送到学校读书,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

传教经商

17世纪80年代末,外国传教士的蛮横霸道,令中国人民愤慨不已。1891年春,一场反洋教的风暴席卷了长江流域,就连洋人势力很大的上海,也发生了骚乱。到4月底,局势更加紧张,本来以言论宣传为主的反洋教风潮,这时已转变为猛烈的对抗性行动。宋耀如经过调查,发现外国传教士仗着特权欺压人民,决定发起成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以“尽心爱国,开通民智”为宗旨,独立地开展传教活动。1892年5月5日,美国国会悍然通过排华的《吉瑞法》,宋耀如说服万国公报主笔沈毓桂刊登抗议美国排华法案的文章,最后,宋耀如与美国监理会决裂。

为了建教堂继续布道传教、开办学校,宋耀如走上的经商的道路。他筹集资金在七宝办起来的学塾、儿童乐园、大众医药所最终被官府夷为平地。然后,他又到太仓去传教,并办了一个印刷厂,惨淡经营,他除了紧张地印刷《圣经》和学校课本外,又为当地农民印历书

等,为当地农民看病送药,渐渐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后来,在卡尔将军的帮助下,宋耀如在上海开了一家面粉厂,自己生产面粉,而且规模越做越大,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厂之一。宋耀如除了自己大力兴办企业外,还充当西方的买办,经营进出口代购代销业务,积攒了一大笔财富。

相助革命

1894年阳春3月,孙中山由陆皓东陪同来到上海,宋耀如特到码头迎接这位久闻大名的南国志士。两人一见如故。当晚,宋耀如和孙中山就救国救民的主张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宋耀如对眼前这位与自己有着几乎同样经历的革命志士十分敬仰,决心追随其后,为推翻满清做出自己的贡献。

宋耀如寄厚望于孙中山,希望在他手中建立起民主共和,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三民主义,使这个落伍于时代、任列强欺凌的国家能够迅速振兴,为此,他败而不馁,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举家追随孙中山革命。但当时,中华革命起伏不定,政权得而复失,孙中山仍热时隔手无实权的光杆司令。他死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为打倒军阀,建立共和做出自己的贡献。最终,宋耀如于1918年5月3日逝世。

PART TWO 宋家三姐妹

宋霭龄宋庆龄曾经说:“倘若大姐是个男人,委员长恐怕早就死了,她在15年前就会统治中国。”

PART THREE 宋子文

宋子文担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后,面临着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宋子文采取整治措施:争取关税自主、改革盐税统税、成立中国银行、建立国家预算、发行巨额公债、施行废两银元。有人称他是“中国近代财政制度的奠基者”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金融之父。”

大发国难财:为接受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对华援助,宋子文在美国成立“环球贸易公司”和“中国国防物资对应公司”,负责承办军火、军需品的采购。宋子文中饱私囊,化公为私,鲸吞美援。

第14篇: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海上创业记

荣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的一部传奇。

历经百年沧桑,中国昔日的故家旧族,绝大多数都已渐趋式微,而荣氏家族依旧宝刀不老,兴旺发达。但是,在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兴旺发达的时候,却忽视了他们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一面。本文作者访问了荣宗敬先生的小儿子荣鸿庆、女儿荣卓如,以及荣家族人荣德庆、萧德泉,荣家企业的老职员龚树标先生,方知荣氏企业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其中曲折鲜为人知…… 老太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当家时,开始做点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他常驾着小船往来上海,赚些蝇头小利,贴补家用。荣家和江南许多家庭一样,在太平军洗劫苏南的时候,不幸遭到空前的劫难。荣巷全镇的男人几乎无人幸免,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这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太平军攻入无锡的前一个月,他经人介绍去上海当学徒去了,幸而躲过了一劫。

那年他仅仅14岁。果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有一个叫荣俊业的族叔在南方当官,于是就去投奔他。碰巧这位族叔是位非常热心而擅长交际的人,就把他安排在厘金局当管事,从此一干数十年。荣熙泰没有辜负上苍赋予的一线生机,最好的年头能够月得俸银30两。他省吃俭用,积少成多,为日后荣家的崛起,准备了最初的第一桶金。 荣宗敬三闯上海滩

荣宗敬14岁的时候,也像他父亲当年一样,一个包袱皮卷了全部的行李,跟人乘船到了上海,去一家铁锚工厂当学徒。不幸的是还不到半年时间,荣宗敬竟大病一场,得了伤寒症。其母得知后连忙赶到上海,雇船把他接回家。这是他“出师”上海滩的第一次受挫。

第二年3月,当病情稳定之后,他那争强好胜的个性又膨胀了起来,在家里实在待不住了,又回上海,继续学徒生涯。这回他是进永安街上的源豫钱庄学生意。三年“萝卜干饭”总算吃完了,他进入森泰蓉汇划字号(专营汇兑业务的钱庄)当跑街,负责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汇兑收解业务。孰料又是好景不长。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森泰蓉钱庄倒闭,使荣宗敬又陷入失业,只好再回无锡老家。

俗话说“祸不单行”,正当荣宗敬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荣德生也从广东卸任回来了。他们合计来合计去,觉得与其给人家打工,还不如自家办个钱庄,反正爷仨都是干过金融的。1896年,他们集资3000两银子,自掏1500两,在上海办起了广生钱庄。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账,3个月后又在无锡设立分庄,他们终于迈出了荣家实业的第一步。

谁知这个艰难的开始也不顺心,才办了半年,他们的父亲荣熙泰病逝了,年仅48岁。第一年结账下来,钱庄并无盈余;第二年也业绩平平,合伙者不高兴了,终于撤资而去。那时他们哪里想得到,创业竟然这么难!

四台石磨“变”成了十四家面粉厂

后来他们发现,在上海与无锡的往来汇兑中,上海英商增裕面粉厂和寿州孙家的阜丰面粉厂采购小麦的款项占了一大半。细心访之,才知面粉业有巨大的利润可赚,这就大大吊起了荣宗敬举办面粉业的“胃口”。

这回荣宗敬仍旧集资3.9万两,托瑞生洋行代买了四台法国石磨,配上英国机器,采用60匹马力引擎,开始办厂磨面。他们先在无锡太保墩办起了荣家的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在1902年。尽管当时只有三十余名职工,每天日夜加班也只能生产300包面粉,在当时属全国规模最小的一家,可是这毕竟是荣家企业的第一步。

三年后,他们已购置了六台英式钢磨,每天可出粉800包,年终结算,已能赢利6.6万两了。到1912年,年盈余可达12.8万两。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一个极其难得的全速发展时期。荣家兄弟抓住此千载良机,接连办起了一系列的福新面粉厂。从1912到1921年十年间,他们共经营了十四家面粉厂,所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粉厂生产能力的31.4%,于是,“面粉大王”的桂冠就非荣氏莫属了。

“棉纱大王”碰上了多事之秋

荣宗敬当时的魄力简直无人可比,1907年时还只是跟人家合作办了一家棉纱厂,1915年后他们的面粉根基已稳,逐渐可以执全国之牛耳了,于是腾出手来办棉纱厂。当时,他们办面粉厂接连办了十二个,棉纱厂接连创办了九家。这倒不是因为荣宗敬一下子手里有了多少多少钱,而主要是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的超前,与当时国际上大公司的做法接轨,办好一家厂子就抵押出去,取得抵押贷款后再办第二家厂。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开始影响中国,各国为谋求出路,纷纷向外倾销剩余产品,外国商品一船一船地运抵上海。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申新系统有七家工厂先后停工,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荣宗敬曾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他请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可是石沉大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荣宗敬派他的侄子、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连夜去无锡,向其父搬救兵。第二天凌晨四点,荣德生父子携大笔有价证券到上海,与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商量抵押贷款,再加上部分工厂的固定资产,以600万作担保,方才贷得500万元款子,算是应付了燃眉之急。 一代实业巨子的最后岁月

人常说祸不单行,荣家亦没能例外。1932年日本人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之战,荣家的申新系统的七个工厂一度被迫全部停产。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又成战场。荣家的很多企业都遭到重大损失。首先是工厂被炸,除了在租界内的申新二厂和九厂以及福新系统的

二、

四、

七、八厂之外,其余各厂均不同程度地在战火中惨遭焚毁,损失巨大,尤其是申新一厂和八厂迭受轰炸,十三万锭几乎全毁损。更要命的是日本人还通过汉奸胁迫荣宗敬先生出任伪职,荣先生的处境极危险。

在朋友的帮助下,荣宗敬于1938年1月4日的深夜从家的后门出走,乘上一位英国朋友的轿车疾驰黄浦江边,登上停靠在那儿的一艘加拿大的轮船,悄悄驶往香港。

第15篇:王氏家族

河里王王氏家谱 王彦龙(2000年初稿)

概论

研究王氏文化,旨在强化寻根意识,激发宗族亲情,传承民族文化,共建精神文明家园,实现民族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生活富裕安康,在王氏家庭六七百年的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其人、气功,显赫青史,为后人称颂。

千条江河归大海,千枝万叶一条根。

作为华夏的一个古老的老姓氏,王姓也和其它的姓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王姓是中国姓氏之首,约有一亿人口,据新华社、公安部管理局最近对全国人口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二大姓,占全国人口的7.41%(据资料显示第一大姓李,占全国人口7.94%,第三大姓张,占全国人口7.07%)。

一、河里王,王氏家族的起源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和何刘地域交汇处的零河畔的西湾村(河里湾)是驻扎着河里王王氏家族的发源地,常称为河里王、河里庙、三岔河、三岔口、三王村,都是河里王氏家族的统称和分枝。

现今河里王家族三千多人的后裔分别居住在今本省蓝田县玉山镇垌峪行政村管辖的山王村和本区域三张镇管辖的自然村,河王村、韩庄村、北塬村、西湾村、东湾村(1975年7月15日因修三张水库迁至三张境内的11个行政村)姚家村、上王村及定李村和良田地域的兰王村,西安市马额地域的南王村、闫村镇的西王村也有部分和零散户。 远古时期,先民们聚落在县城南部的山丘地区,距今长约八千年前扩展到沋河上游,均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又扩展到渭河、赤水河、零口、石川河古道两岸(今田市到故市一带)形成境内最早的部落。

历史的长河,在零河(三岔河)这条沟壑中缓缓流动,时而低吟,时而奔腾,在那源流的尽头,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先民们手把角挖窑洞的冲撞声,造屋的号子声,他们风餐露宿,聚族而居,在风漏雨雪、鸟兽虫豹、疾病灾害交相侵扰的夹缝中迈出了艰难的步履。灿烂的河里王文化是从这时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开始的。

河里王先民们在零河两岸的生活区域寻找气候温暖湿润,多处溪流,树林繁密,繁生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在这些宽阔的林木之间,他们捕猎野兽,采集果实、种子和植物块茎作为食物,隐蔽而防潮湿的窑洞为住所,聚族而居。在自然环境中艰难的生活着,以双手劳动创造了和选择了生存环境。

二、河里王王氏家族的繁衍生息

据渭南县志记载,在明朝嘉庆年间(1369-1396)的渭南县管辖着56各行政区的20里渠泉里管辖内就有了三岔河,河里湾、北塬、河王村、韩庄村。

从六七百年前开始,先民们寻求有地可垦的宽乡,这一有利条件,选择了自然条件好,土地富裕的地方,找到了适合农业生产,又可以容纳户族不断增加人口的开发区。

生性豪爽,足智多谋的先民们,耕稼乡里,以农代商,以迁移、移居作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躲避天灾人祸,创造出了今天更多更好生活的主要途径。

性恭顺、勤于稼、积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祖先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无比宽厚的胸怀,哺育着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王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群体。

王氏家族热衷祖宗的根基感,辈份的承袭感,年代的久远感,可惜,祖先的家谱没有承转下来,而只有遗憾的望着三岔河水,“同烧沟道柴,同饮零河水”。

三、河里王王氏家族的传说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著。

俗话说“天下王姓出太原”,据《通志氏族谱》记载,周灵王太子姬晋,结集该部落在太原一带准备直谏,被朝廷废为庶民后,恰遇国家第二次大移民时,按照朝廷的移民圣旨拿上移民证,分三路迁居(分别迁到山西文水县、河南灵宝县、陕西的白水)。

俗称,南北二塬,东西两湾(三王村)捎带韩庄、姚家的河里王王氏家族。据传说和古查溯源(1556年关中大地震死亡人口83万人之后,国家第三次大移民期间),到明嘉清年二十年后,始祖携带着家人一行,从河南灵宝出发,一路艰辛徒步,跋山涉水来到了渭南西塬冷(ling)河岸边,山清水秀的西湾村(资料叫河里湾)安札居住,百年传承,繁衍生息,形成了根深叶茂的诸多户族。到现在还保留着老祖先居住过的两面窑洞、王家祠堂遗址。(解放后祠堂分赠给援朝志愿军王管灯,今西湾村王社教居住的庄基两面窑洞)。

四、河里王王氏家族的迁徙

据传,十五世纪初,河里王王氏家族是一位老人携带着妻子儿女和两个一大一小的侄子,担着行李背着背篓,一路艰辛,跋山涉水,寻求生存基地来到了大地面积宽阔,水资源丰富的两湾村,世代沿袭繁衍而成河里王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始祖艰辛劳作,捕猎充食,代代相传,子孙繁衍。随着人口增多,树大分枝,户大分族,各自成家立业,另立门户,相继老人的两个侄子的后代分别迁居在北塬,分为南、北、东、西四门、随后分别迁到姚家和上王村、闫村镇的西王村。老人的后代长门、二门分别迁居到河王村、韩庄村、三门迁到东湾村的南户,四门迁居到东湾村的东西和院子三户,五门、六门分别是独户也迁居在东湾村。据说蓝田县玉山镇三王村(洞浴河一带)是由三门和四门迁居而成(其他户族不详),西湾村现在还居住着各大门户的户族(如河里王长门、二门,东湾的四门、六门和北塬各门户还居住在今西湾村)。

五、王氏家族的谱传说和辈序

俗称,南北二塬,东西两湾(三王村)韩庄,姚家的河里王,王氏家族的家谱和神轴,据传说在清末期间和民国时,蓝田县三王村的先民们要每逢清明和春节都要来坟墓和祠堂敬奉先祖,和全族人一道共同祭祀祭奠先祖。年复一年,日久天长,支族众多,部分先民年岁增高,众族难聚祭祀时间差异,因诸多隐情,蓝田县三王先民曾先后将家谱和神轴(也有部分户轴)私隐暗自携带回蓝田,据说将家谱焚烧在一个山岗上,定位先祖祭祀地。神轴在文化革命期间被破四旧毁坏(其它户轴也在*中毁坏)。

全族人祭祀、祭奠到解放。解放后破除迷信,土改时分掉公地,再也从未聚族祭祖。2010年河王、东西湾和蓝田县三王村十多人在老坟追忆寻根祭祖和往来。

王氏家族始祖世代以务农为主,过着日出日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生活、勤劳、质朴、善良的传统美德,孕育着后人,王氏家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根同气绵延了

五、六百年繁衍,已有

二、三十代人,繁衍到成十个行政村,达3000多人。王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以儿子和侄子迁徙繁衍生息而成。据传,祖先在康熙年代订下字辈序歌(家谱),字辈序歌谱现已无法考证。现今使用的子辈序歌是老人后辈传下来的,传序为清王。

北塬:建、思、明、树、万、荣、昌 河王:金、永、化、登、彦、希、文 韩庄:学、永、化、登、彦、希、文 东湾:学、永、恒、春、彦、希、文 三王:金、永、化、得、志、希、文 西湾:学、永、恒、吉、志、希、文

据传,字辈序歌是一副对联,本序七辈,前三字为上联,后三字为下联,第七字为横批,辈序完后要续订,续订时前六字为上联,第七字为下联的第一个字,续订下联为后辈使用辈序谱,现急需要续订。

六、东湾村的迁移 一九七二年三张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张效仁(本县东塬人)领导干部、群众在东湾村东修建了邢家沟水库(三张水库),修建水库时就按照水库设计的工程和水库容量对下游的的村庄带来危害。在报批水库修建文件的同时也就报批了将水库下游的东湾村、西湾村、郝家沟计划搬迁。当时由县水利局下发了文件(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五日晚,时任三张公社革委会主任梁茂海(韩城县人)党委委员安建初(阳郭镇阳郭街人)受县委和公社党委书记张效仁(当时在临潼住院看病)安排,在东湾村打谷场上召开了搬迁东湾村动员大会,大会三天后分三批将村民户内大部分家具、粮食、生活用品等搬迁上塬到各自所要搬入的村组,十天后拆房在塬上的村组开始搭建住所。

搬迁的原则是将东湾村38户186人由政府安排、自主选择、私下联系、领导干部协调基本同意的多元化安排到了三张公社十一个行政村二十三个村民小组。暂住在所在村的饲养室、仓房、砖窑等处,一九七六年春节前东湾村全部搬迁完毕。住户们在所在搬迁地过春节。

由于搬迁是一九七五年秋冬和一九七六年的春夏,阴雨过多,给建房安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问题,加上人缘和地域等各种不利因素,使住房无法按期正常建成。到了一九七八年人们思想开始动摇,准备回迁,在一九七九年开春,村民们在东湾村原址挖窑,打墙圈院。此时,时任县委派出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安民调差摸底汇报给县委后,县上派出了县革委会副书记赵继昌带领的三部委八局十一部门组成的三十五人工作队和三张公社革委会组成(张万英、薛振华、盛相如、李卫民、杨英雄、王彦龙、郭继贤等)的善后工作处理小组,对东湾村村民进行了说服、安慰,村、组协调和安置,解决了问题,在一九八零年后使(东湾村)人们逐步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过上了安居生活。

七、河里王王姓家族的风俗习惯

河里王始祖在五六百年前,就有了“王”姓这一固定姓氏,子孙后代就永久使用了下来,组成了一脉相传的大家族,在传统的自古就有“同姓不婚”“迩(音en)子继承”的习俗。如果同姓相婚,不仅有悖人伦,而且还会引起“其声不蕃”的严重后果,如果要他人(外姓)继承,户族财产流落外族,又乱了血统,因此,禁止“同姓同婚”和“他人继承”。如果有他人继承户族,则禁止入户和不能祭祀先祖。

在“王姓”户族,如果是在本户族,七代以内父子辈相称为“伯”“大大”(叔伯父和叔父),超过七代以外统称“伯、叔”。无论在当地和外出相遇,都要论资排辈,尊长护幼、相互尊称、共同关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更,到了解放后,随着法律、法规和传统观念的改变,打破了户族子辈继承。开始领养、抱养和女儿招婿继承,外甥(姑侄、姨侄)继承,也开始了王姓到外族姓、外地掌门立户,因此,到目前王姓家族的户族和村落里有了王姓的外族,王姓和他姓,村落也有了其他的户族和姓氏。

王姓也开始了王姓和改姓到区域外及全国各地成家立户。形成了王姓多元化组建家庭。王姓同婚的观念开始打破,在远房王姓中相互成家立业,打破疗传统观念。

第16篇:谭氏家族

市坪仡佬族--谭氏家族变迁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家谱,是千秋万代子孙的根系所在;所有子孙儿女的精神故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家宝”。现根据现有正安谭氏族谱及德高望重长者的讲述,对正安市坪一带谭氏家族的变迁发展进行整理汇编,以供研究和传承。

寻根溯祖

继承祖德

1、出自嬴姓。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姒姓,即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3、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4、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迁徙分布 德垂后裔

谭氏起源于山东。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唐、宋时期,

1 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福建、云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峡西、甘肃、热河、察哈尔、辽宁。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州、加拿大、美国、?檀香山、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许多国家。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正安市坪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起籍于江西陵江府,分支于四川涪州,现重庆市涪陵区,在涪州共有谭氏祖祠五座。传说,元朝时期,谭氏一户有弟兄八人,其中五个被封为侯,三个考中状元,被称为“五侯三状元”。由于朝廷的腐败加之奸臣谗言,“五侯三状元”被朝庭追杀,到达江西陵江府兄弟八人决定各奔东西,即赋诗一首,作为以后认宗时记证。诗曰:

元朝本是将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泸陵岸上分携手,时遇江边一柳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 若是本家来相会,对得诗句是一家。

后来谭氏五祖由四川涪州辗转迁居到市坪,在市坪谭家坎(现和睦溪重间寺)定居。一世祖谭薬(安葬于务川县铁窰小井,风水格局非同凡响,墓穴处两水交汇,水质清静流缓,近水而不闻水声,收巽水入局,可谓富贵无边、子孙绵延。)携李氏祖婆生谭继宗、谭继先、谭继仕三兄弟,一世祖谭薬所生三兄弟分别在三合水、谭家沟、白水窝择良地定居繁衍生息。

在分居的第四代,三合水长房四世祖谭 易携祖婆谢氏生谭大业、谭治业、

2 谭开业、谭先业四兄弟,在三合水修建了谭氏祖祠,据了解,在当时的谢坝、市坪所有的祠堂中,只有三合水谭氏祖祠是二道天井,并且建造精致、气势宏伟,图案雕塑精美,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现在,市坪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原字派为“薬继勝 業,傳萬世忠孝先,學道明孔聖,遠愚書启大 ,文章高仲举,福禄永朝天”,现在常用的字派为三十二字“书克明礼,象行世美;藩白名流,同堂进士;代生秀英,应昌乃尔;长庆鸿修,发此善记”。到目前为此,市坪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共有谭姓人口 户 人,其中,三合水 户 人,外迁街上 户 人,谭家沟 户 人,红花岭 户 人,白水窝 户 人,三尺坝 户 人,鱼塘 户 人,刀唐坝 户 人。与此同时,在三合水、红花岭等地,谭姓人始终与聚居的申、吕、李、罗、魏、周、朱姓等人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和谐发展。

谭氏祖训 流芳百世

敦孝悌,以全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明礼义,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物。 守国法,以当义民。 勤读书,以明事理。 慎交游,以端品德。

解析:

敦孝悌,以全人伦。孝悌为百行之首,凡为人者,当尽孝悌之道,尊老爱幼,

3 恤孙养寡和睦家庭。

笃宗族,以昭雍睦。宗族为万年所同,虽支分派别,则族为则源同一派,凡我族人,应同其济,危病相扶,患难相帮。

和乡党,以息争讼。和睦乡邻为处世之道,视乡党为兄弟,守望相助,遇事应谦和相让,勿争执勿械斗,勿兴讼。

明礼义,以厚风俗。礼义乃人生之本,莫恃势骄横,莫附强凌弱,莫显富贱贫,做一个正人君子。

务本业,以足衣食。仕农工商,各司其业,业精于勤,荒于嬉,要靠自己双手勤劳创造财富,自实其力,不得游闲放荡。训子弟,以禁其非。持严教训子弟,非人之事莫为,不义之财莫贪,戒嫖娼,戒吸毒,戒偏行。

尚节俭,以惜财物。勿慕一特之虚荣财尽其用,凡事要量力而行,免致以后穷窘难堪,人生不可一日无财,知俭则常足,奢侈常不敷,谨记此理。

守国法,以当义民。义乃八德之一,人能行义,则不生私心贪欲之念,应以正心做事。义民乃贤人、笃义之民。守国法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勤读书,以明事理。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以知天下事理。明白事理学会做人,要做人,做一个好人,人的学习应该跟吃饭一样,每天不学习大脑就饥饿,学习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证。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大有希望的人,一个爱好学习的家族必将是一个发达兴旺的家族。

慎交游,以端品德。人生做事未必可以独行,交游朋友不可少。孔子诲子曰: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交友昧不择人,遇不良之人常往来,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诱之以妄,激之而生事,朋比为奸,小事则失廉耻,大事则丧命,此皆交友不慎之故也,吾人切记。

名人引领

示范带动

谭子: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 谭希思:明中宪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库全书》。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谭鑫培:京剧艺术家,演员。

谭宗浚:谭家菜创始人。有人说:\"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即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

谭延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主席、复任行政院长。世代书香,上将军衔,为湖南谭氏望族。

谭震林:开国将军,(1902—198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攸县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谭政:开国大将,(1906.06.14—1988.11.06) ,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人。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

5 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谭政大将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中将:谭甫仁、谭希林、谭冠

三、谭家述。

少将:谭天哲、谭开云、谭友夫、谭友林、谭文邦、谭右铭、谭知耕(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谭善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当代将军有:

谭乃达(1938.6——)中将军衔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谭冬生(1940年10月--)中将军衔;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攸县人(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之子)。

谭悦新:中将军衔。1999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2003年12月-200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其他当代少将:谭恩晋、谭仕禄、谭明、谭一兵、谭振亚、谭玉龙、谭树贤、谭民、谭跃进、谭本宏、谭健。

遵义谭姓名人有:

谭剑锋:男,汉族,1957年5月出生,遵义人,历任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等职,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政协副主席。

谭诤:女,汉族,1972年8月生,遵义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历任共青团贵州省遵义市委书记、党组书记(任三届市委候补委员、委员;2008.06当选为团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余庆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谭海:男,大学本科,历任赤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赤水市委常委、副市长;赤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赤水市委副书记、赤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

6 书记;现任赤水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谭维礼: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湄潭人,现任遵义市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正县长级)。

谭华伦:男,汉族,1965年11月生,余庆人,省委党校在职大学学历,现任遵义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科科长。

谭智勇,笔名知用、矢力,1955年生于习水,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历任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级政工师。著有专集《美酒河行》、《中国的节日》、《赤水情丝》、《四渡赤水》、《西藏行》、《千里赤水河行》、《谭智勇散文小说选》等。

谭绍鹏: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现任遵义市供电局局长。

谭春华:男,汉族,正安人,历任正安县林工商公司经理(正科级),亲自推动了正安县林工商公司市坪乡三合水采育林场的成立、发展和壮大。

谭义强:男,1957年出生,正安人,历任正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局长,现任正安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

谭氏家族(郡望堂号:弘农郡)自定居市坪以来,有双神枪手谭德英、秀才谭学林等已故名人,改革开放以来,谭氏家族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目前为此,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毕业22人,其中一本重点3人,二本19人,专科8人,中专毕业有20人,国家干部18人。

由此,不禁感慨万千,乃起而赞之曰:

谭氏文化,博大精深。

7 千年传递,一个声音: 不眉权贵,刚强勤奋。 文韬武略,只为忠臣。

第17篇:梁氏家族

百年梁氏,一个家族的时代悲情 这是一场迟来的祭奠。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深秋的北京充盈着凉意。这一天,78岁的梁从诫先生走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写满悲情的家族,再一次失去了他们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个何等辉煌的家族。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梁从诫,他们每一人,都是一部时代史诗,一部中国民间的传奇读本。然而仔细检点这个家族的世纪流迁,条分缕析这个家族在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轨迹,以 及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不同影响,又不由人对梁从诫先生的自嘲心怀悲怆。他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时代悲情,何以言表!

梁启超:书生论政,共和再造赖斯人

剖析这个人的一生,不能背离其所身处的时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封闭的中华帝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在强大外力的促迫下,寻求强国之路从此成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课题。费正清认为,近代中国革命远比欧洲革命更为广泛彻底。近代中国‚不仅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革命‛,就连中国文化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化‛。特别是清末民初,帝国衰亡, 1 极权崩溃,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梁启超半个世纪中的所有追求与惶惑,困境与出路,误解和洞见,皆因时代而起。正如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后人论梁启超一生多变,但其‚变‛的宗旨和目的却始终不变:‚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字字泣血的告白下,是那颗沉甸甸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表面看来,梁启超的政治立场不断变化。其实,梁在‚变‛中也自有不变者在。梁终其一生的事业,是开民智,兴民权,是富国强民。所以无论他的政治主张如何变化,包括从改良到革命再到反对革命,对政治制度的诉求是由君主立宪到开明专制、还是最后又接受了共和政治,都是以此为核心。就政治制度而言,梁始终以承认现存国体、谋求改良政体为目标。这使他无论是在清廷的专制还是在民国的共和两种国家体制下,都有与当局合作的可能。而其所谋求的政体改良也是一以贯之,始终以立宪为目标。无论是主张君

2 主立宪,还是顺从民主共和,这一点从未动摇与改变。在日本期间,他曾就改良与革命的问题,与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党人有过争论。‚改良‛一词是梁启超的代言,摧毁一个东西比搞建设容易多了,革命是破坏的是刚性的,而改良是建设的软着陆的。此前,无数的革命,让无数人遭受的是难以承受的刚性的碰撞。现实没有给梁启超这 个实践的机会,但他终生艰难地维护着救国与图强的信念,期待着国人内心蜕变的觉悟,期待着一个别样世界的到来。他之所以一心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是因为 他所处的时代,太平天国等暴力革命对国家社会所造成的破坏后遗症仍然存在,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就摆在眼前。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学家,粱启超 肯定明白一条历史规律:每一次暴力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肯定大于其建设,中国这么一个积弱颇深的病人,国民素质极其低下,需要的是以‚新民‛为基础的对症下药的改良运动,而不是以大出血为代价的手术式暴力革命。‚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民众之低素质,倘若搞起革命,定会*多年,而收拾*的人,一定是有极大本领和权术的独裁者,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仅仅几年之后,历史就再一次印证了粱启超的先知先觉: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

3 它所带来的连年军阀内战却把中国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坑里越推越深。即使证之将近百年革命的结果,梁又何尝不是一位先知?

1928年底,病中的梁启超正在写作《辛稼轩年谱》,恰好写到辛弃疾61岁那年,朱熹去世,辛弃疾前往吊唁,作文寄托哀思。梁启超录下这篇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他的绝笔,也成了他自己一生的写照。没多久,他就因当时最好的西医院协和医院的误诊——他们误切了梁正常的肾而保留了患病的那一个——夺去了生命。手术失败后,舆论曾一片哗然,反对西医的声音越来越大。此时,梁启超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病与协和医院》的文章,详述了自己手术的经过,公开为协和医院和西医辩护:‚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医史学家程之范说:‚梁启超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如果这时对协和医院大加鞭笞,最终吃亏的恐怕是老百姓。‛梁启超的确抱着‚愿为众生病‛的想法。他说过,‚我 的乐观,却是从一般人的悲观上发生出来。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

4 松的 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1929年1月19日下午2时15分,这个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物,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系念一生的家国。2月17日,京、沪同时开追悼会,文化界和军政界的要人几乎都出席,敬送祭帐和挽联,对梁启超一生的贡献加以肯定和颂扬,盛况空前。

在那个流离动荡的年代,他一生志趣多变,在许多的历史关隘口身逢其时,风云际会,不仅凭一支健笔,唤醒了长久睡梦的人心,更是亲身参与诸多历史大事件的策源、发动,‚共和再造赖斯人‛。 清末民初的中国何其幸运,曾有如此人物生长其间。而其一生致力于国民精神与道德的改造,无论是政治宏论,还是学术研究,震聋发馈处,虽历百年而犹新。他直 指国民劣根性,呵斥旁观者,呼唤十种德性,时至今日,犹让人感觉凌厉,仿佛时光又穿越回到了那个时代。当我们回望这份厚重的精神财富,咀嚼着这份土地一百 年之后的种种行状,回味他那些慷慨激越的呼声,当有多少难堪和尴尬。而这对于他一生所致力的事业而言,又是何等的悲哀。

5 他的墓碑立于北京香山卧佛寺,是长子梁思成、长媳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墓碑上,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梁启超曾说,‚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沈商耆的挽联,是对此话的最好呼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梁思成:技术报国,满船空载月明归

1969年10月7日,住在北京医院的梁思成接受了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接受英国作家韩素音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采访,组织一再叮嘱他‚想到什么就谈什么‛,‚千万不要像检讨似地谈话‛,但他还是失败了。他的谈话只剩下空洞的政治口号。30多年后再次相逢,那个诙谐风趣的梁思成彻底不见了。1972年1月9日,梁思成于贫病之中撒手人寰。在此之前,他顶着反革命、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生活了十多年。当年在**城楼上,梁思成曾对北京市市长彭真说,50年后你会发现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他在生命弥留之际,总在重复这样的话,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题。今天,已失去古都风貌的北京城,正是他悲剧性的努力下失

6 败的物证。四十年后,大约是1996年的岁末,北京市开始修缮一小部分破损的明清城墙,整个北京城都掀起了一场捐献旧城砖的活动。半个世纪后,2008年,北京复修前门大街、大栅栏等多处建筑。真理又一次站在了梁思成他们的一方。

梁启超共育有子女九人,长女诗词专家梁思顺,长子中国建筑史专家梁思成,下有思永、思庄受教于西方,所学大抵属文史科,文人气质浓厚;思达从南开经济研究所毕业,而经济学这门学问要到他退休若干年后才登堂入室成为‚显学‛;思懿、思宁投奔革命;出生于1924年的思礼是梁氏第二代中如今惟一健在者,也是9 位子女中惟一的工科毕业生。他们都在留学功成之后选择了回归祖国,报效国家,同时也选择了作为梁启超后人的那份担当。这些人中,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历经磨难。这些人中,有院士三人,革命者二人,文史专家三人。在那个注重阶级成份的非常时期,作为梁启超这个被‚打倒在地,并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的资产阶级保皇派代表人物的后人,其中甘苦辛酸,倾江河之水,又如何能够诉尽?

1984年,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在经历过离奇的遭遇之后,虽然耽误了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精辟的分析依

7 然不失其领先地位。它受到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公众的欢迎以及书评的赞扬,为此,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1984年获得了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和学术书籍的金奖。

1987年,国家科委追授梁思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3年,已是火箭专家的梁思礼当选中科院院士,这是继1948年思成、思永兄弟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以来,梁氏第二代中的第三位院士。

梁思庄和梁思达的后人都希望他们写一点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姐弟俩总是拒绝,不约而同。 在一个荒诞乖谬的时代,一个家族的不幸,所折射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不幸。

梁从诫:公民行动,日夜江声下洞庭

梁启超之孙,梁思成与林微因之子,第

七、

八、

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创会会长——这几个知名的‚标签‛里,梁从诫最看重的,是最后一个。

1932年8月4日,梁从诫先生出生于北京,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后来,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6分,不过在梁家,他有‚做自己‛的充分自由,遂改学历史

8 (当时建筑系系主任即为梁思成)。大学毕业后,他主要从事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中,他同样继承了先人的阶级成份所带来的磨难,戴着半顶‚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修理地球达八年之久。*结束后,1978年至1988年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正是那段时间,他从读者投书中感觉到中国开始面临环境危机。1988年,他辞去公职,受聘于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教职。从1989年开始,他连续四届任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3月31日,62岁 的梁从诫深感中国环保问题之严重,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即蜚声中外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友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宗旨,以 开展公众环保教育为己任,以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为基础,竭力推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季羡林先生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 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 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确乎其言。

9 17年前,公众的环境意识还非常薄弱,更谈不上参与,自然之友的路,曾经走得很艰难。梁从诫曾应邀到某国家机关演讲,前来听讲的只有5人。他说:如果能在你们5个人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

不唱绿色高调,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是梁先 生为自然之友确定的核心原则。‚管别人,先要管好自己。‛梁从诫总是以身作则:他随身带着一个小布口袋,装着一双筷子、一把饭勺;出门办事,他能骑自行车 就骑自行车,有一回到全国政协开会报到,被从未见过委员骑车参会的警卫挡在门外;家中的洗菜水,他收集起来冲马桶;他住的房子,几十年没有装修……梁从诫 用执着的信念,默默的行动,像穿石之水,不畏艰险,一直前行在‚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的艰辛之路上。

1999年2月,梁从诫又‚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之后不久,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盗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极大震慑了盗猎分子。同年5月,67岁的梁从诫和一些媒体记者,前往海拔近4000米的可可西里,亲手在昆仑山口点燃火把,把收缴的藏

10 羚羊皮付之一炬。返程途中意外发生车祸,他右肩脱臼、胸部挫伤,险些丧命。但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对此只字未提。

2004年的‚两会‛,梁从诫带到政协会上的四份提案中有两份与环境保护有关。一份是关于停止对怒江梯级开发的提案;另一份是关于对河流应分类规划治理的提案。在那次的政协会上,他指着地图让会议代表们看:中国的河流也就只有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是自由的了,其他的河流哪一条上不是修满了堤坝和水电站,尤其东南部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不被污 染。我们能不能让中华大地上留一条自由的河流?‛

更多的时候‚自然之友‛所收获的是殚精竭虑后事情却毫无改变的结果,抱着不可能成功的心态去全力争取,如果碰巧改变了,那纯属意外,因为这样的战斗注定是败多胜少的,即使这样梁从诫依然要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有 感于败多胜少、困难重重,梁从诫曾把环保比作‚一场难以打赢的战争‛。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 个就不好好活了。后来,他在一篇笔记中写道: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点代价,我们 11 无怨无悔。他不认为失败的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结果虽不尽人意,但行动的过程就会慢慢改变很多人。

水滴石穿的耐心,赢得的是广泛认可:地球奖、大熊猫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亚洲环境奖、麦格赛赛奖,等等。

用‚温而厉‛来形容梁从诫的性格,该比较恰 当。对于前来求教的学生,对于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梁从诫总是面带微笑,谦和可亲;对那些蛮不讲理的官员和财大气粗的老板,梁先生从来是不畏不让,直言不 讳,有时甚至疾言厉色,拍案而起。在许多场合,倔强的梁从诫是不受欢迎的人,‚出风头‛、‚不识时务‛之类的风凉话时有耳闻。但是,这仍然阻止不了他不断 地发声,不断地声讨。即便对外国贵宾,也不讲情面。

为斩断藏羚羊羊绒的贸易链条,梁从诫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访华时,毫不客气地给他写信:我请求您,运用您个人在国内和在你们的欧洲同伴中的影响,和我们一道来防止这种珍稀动物因‚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

在一次接受专访时,梁先生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

12 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从梁启超到梁从诫,一部梁家史,百年中国泪。在今天的中国能像梁家这样影响中国百年的名门已寥寥无几,而一个家族的人都能面对现实体现出强大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也许仅此一家。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是中国命运的缩影。在时代变迁中,梁氏家族留下的不仅仅是梁氏数代所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

不管是梁启超、梁思成、还是梁从诫,无论是 顺境,逆境,困境,无论是书生论政,技术救国,还是公民行动,梁氏家族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梁启超自己 曾经拟撰并题写的一幅小联:‚忍辱精进负荷众生‛。梁启超期望在政治上让中国崛起,以新政取代腐朽的君主专制;梁思成立志要写出中国的建筑史,保护中国古 建筑,洗刷民族的耻辱,传承古老文明;梁从诫则以公民行动的方式,为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奋

13 斗一生。拿后人的眼睛来打量,在他们当时所身处的时代,无论是发动 ‚戊戌变法‛还是保护中国古建筑,还是发动NGO机构进行环境保护,梁氏家族成员当年的眼光都是正确的。梁氏家族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拥有超前思维,仿佛各自时代孤独的守望者,像灯塔一样守护着这个民族的魂魄。梁家告诉世人:不管现实多么艰难,人活着还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而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里最为缺乏的。就像梁从诫先生反驳某些人‚内地知识分子的脊梁骨都断了‛的论断时所说,‚不,只要还有人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能够脚踏实地在中国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在每日平凡的生活中实践着那种理念着传递下去,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骨就没有断!‛

梁氏三代的故事与其说映射了时代的无奈,不 如说体现了一种垂诸永久的精神,那就是:无论世道如何艰难,也无论个体面临的压力如何巨大,人类心灵深处自我决断、自主坚持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选择 和践行自己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始终是敞开的,即使社会无名的潮流再汹涌,也不能阻止一个人自由地去过更合于先贤教训、更契合平凡而崇高的伦理内涵的生活。我 只能说,拥有这样的一家人,是中国的荣

14 幸。而当他们离我们而去的时候,追思他们的所为所求,在怀念这个家族一脉传承的理念和故事的同时,又不禁为我们自身 的处境感到惭愧万分。

是的,也许每个人的心灵都敏感,都能感知社会的苦难;每个人的眼睛都锐利,都能发现自然的苦难。发现这些苦难,并把这些苦 难的真相散播于众,进而让有心为之的人,能‚起而行之‛,为缓解苦难、阻止困难、追求美好而赴汤蹈火,这是知识分子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 像他们这样,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抛却自私鄙陋,心系社会民生,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以执着、坚韧和勇敢,在这个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滔天巨浪随时可以吞 噬人的环境中,虽经九死其未悔,一直坚守自己的智慧,操守,和良心?多亏有了他们,才知道为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和发展主义毫无顾惜的中国,仍然葆有着权力、金钱、甚至死亡也难以消亡的明德至善。相信他们超前的思想、卓越的理念、执着的精神都会对中国有着极为长远的影响,也必将永远为世人所谨记,所传承。

与其望着睿智者的背影叹息,不如用心倾听一下他们的忠告、他们的呼声。不是吗?一个民族是否伟大,不仅在于出现了多少伟大的人,更在于这个民族是否懂得去珍惜这些伟大的人。孤独的先行者,唤醒了沉

15 睡的大多数吗?如果真正被这个家族的良心感动,那么,勇敢参与到对这个社会种种不良的拯救中来吧。

子女个个皆才俊

梁启超有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梁思顺(令娴)(1893—1966),是梁启超的长女,生于广东新会,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抗日战争前和1949年后多次再版,颇受读者欢迎。此书也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梁启超的长子,生于日本。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1937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树起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后,他亲自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十年*中受尽屈辱和折磨而含冤去世。

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子,生于澳门,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1年春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1934年出版了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忠(1907—1932),梁启超的三子,生于日本,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治疗而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庄(1908—1986),梁启超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生于日本,1926—1930年间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1931年就读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

梁思达(1912—2001),梁启超的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生于日本,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留校做研究生,于1937年毕业。抗战期间

17 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1949年在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任职,后改为国家工商管理局。

梁思懿(1914—1988),梁启超的三女,主要从事社会活动,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初念医预班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为了参加革命转入历史系。她曾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后参加学生流亡队伍。1941年到美国学习美国历史。她先后在山东医学院、山东省妇联工作,后调到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梁思宁(1916—2006),梁启超的四女,生于上海,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军轰炸学校而失学。1940年在五姨思懿影响下投奔新四军,她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

梁思礼(1924— ),梁启超的五子,梁启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41年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接着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负责起草运载火箭的长远规划。1987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9月作为全国十名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之一,获‚中

18 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第18篇:欧阳氏续谱庆典上的答谢辞

在欧阳氏应城支系续谱庆典上的

答谢辞

尊敬的各位族胞、各位来宾:

大家好!

“月是故乡明,人是宗族亲。”今天,我欧阳家族后人,欢聚在风景秀丽的府河南岸,举行续谱发行盛典。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谨代表欧阳氏应城支系续谱委员会,对各位至亲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这次庆典,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是夏朝禹王之后,也是家谱版本创始人之一欧阳修的传人。缅怀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联谱寻根势在必行,也是潮流所趋、族人所向。故本支系决定联谱续谱,枝干归本,继而内查外调,寻源问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终于顺利圆满的完成了续谱大事,这是全体族人的荣耀和自豪!

在这里,首先感谢总部工作委员会宗亲们的指导与点拨,感谢汉川里潭、云梦小龙河、汉阳侏儒、仙桃等地宗亲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感谢新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鼎力相助和关心支持,感谢欧阳氏应城支系全体宗亲的理解与关爱。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续谱工作中的各位理事,是他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舍小家顾大局,遭冷眼、忍非议,克服重重困难,逐一上门入户,登记造册,他们不计报酬,全凭热忱的奉献精神,才有今天的盛大庆典,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这些默默无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族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

还不能忘记那些为续谱慷慨解囊、踊跃赞助的仁人志士,是他们大力的支持才有今天的盛大庆典,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些无私奉献、热爱宗族事业的人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族胞,今后欢迎你们经常回来,在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踏着祖先们曾经耕耘过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家乡亲人们的乡音,喝一口家乡甘甜的井水,共叙宗族情意,共商族务管理。我们还应训勉告诫后代:“水有源,树有根。”让他们更加了解欧阳家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使他们把尊祖敬宗这根接力棒世世代代传下去!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一家亲,欧阳家族一家人。”族胞们,我们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我们身上有着一样的基因,我们心心相通,骨肉相连。通过这次续谱,我们相互之间加深了认识,增进了友谊,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今后,无论我们是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天涯海角,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广袤的农村,都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在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肩并肩、手拉手,团结一致,相互支持,为我们家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

欧阳家族一定会发展强大!

欧阳家族一定能够发展强大!

谢谢大家!

撰稿人:

2011年农历3月12

第19篇:欧阳氏续谱庆典上的欢迎辞

在欧阳氏应城支系续谱庆典上的

各位宗族、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是农历3月12,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喜的日子。春意融融,草青叶绿,四野飘香,万象更新。我们欢聚一堂,是为了庆祝我们欧阳氏联谱续谱成功!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汉川总部的各位族人、各位宗亲以及朋友们。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宗族、各位来宾 !欢迎本地各位族人、各位朋友! 您们的到来,使我们欧阳氏应城支系全体蓬荜生辉,三生有幸,在此我向大家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族谱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是一种文明的积淀。在人类文明史中,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家族的历史,都是相辅相成的,它能够起到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互为完善的作用。之所以要修谱,就是要总结本族的发展,弘扬本族的功德,记载本族的光荣。本次修谱,只是欧阳家族发展中的一朵浪花,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续谱中能一浪高过一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今天,我欧阳子嗣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这一盛典,别有一番特殊的情感,这就是亲情!这就是欧阳氏明天的展望!常言道:血浓于水,恩重于山。一脉相承,共铸辉煌。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祖恩,共叙亲情,心情激动,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千百年前一家人,血脉相连世代亲!

祝欧阳氏人丁兴旺,源远流长,家家幸福,人人平安! 祝各位来宾、亲朋好友多多发财,身体安康!

撰稿人:

2011年农历3月12

第20篇:浅谈裴氏家族

浅谈裴氏家族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来论,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千余年来,裴氏家族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一、天下无二裴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裴氏出自有熊氏,风姓,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为远古始祖,为嬴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的支孙封(左非右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裴柏村是海内外裴氏的发源地,故有“族人遍九州,天下无二裴”之说。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一代伟人毛泽东1958年曾告诉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闻喜县(裴姓)。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也是闻喜人。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说:研究中国的人才学,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在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村口的墙上赫然写着斗大的3个字:“宰相村”,另一边也是大大的5个字:“天下无二裴”,字有1.5米见方,气势非凡。这都是著名书法家董寿平先生书写的。两排字中间书写着顾炎武的《裴村记》。裴柏村是有亮出这么大阵势的底气的,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列入正史的裴氏子孙达600多人。

二、裴氏家族的崛起

汉景帝时,裴盖公,时任执掌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和

铸钱的水衡都尉一职。虽说职位并不高,却开始了裴氏家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新局面。自此,裴氏家族在这个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出裴氏家族光辉而灿烂的历史。

裴氏家族自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人才颇多。代表人物有:秀、楷、宪、开、元略、苞、骑、恒、敏、松之、子野、叔业、邃、方明、之高、畿、忌、骏、子烈、宣、询、良、子通、伯茂、佗、让之、诹之、果、谒之、孝仁、宽、汉、尼、鸿、侠、文举、芬之、植、约、炯、堪、粲、衍、政等等,数不胜数。真如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因而在近四百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分裂,频繁地改朝换代,战争连年不断的历史舞台上,裴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到了南北朝后期已发展成为号称“冠盖三河”的著名的士大夫家族了。为隋唐时期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后期,河东裴氏有诸多家族活跃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少得多。北周时,活跃在南方政坛的裴氏精英纷纷北归,与北方的裴氏家族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隋王朝的建立、一统、以及尔后的治理、巩固政权提供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实现国家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

总之,以这些杰出人才为代表的裴氏家族,参与了隋建立、统

一、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整个过程,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预演。

三、裴氏家族的鼎盛

裴柏村之所以成为“宰相村”,主要是在唐朝形成的。据《裴氏世谱》记载,在李氏统治唐朝的200多年间,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34人,中书侍郎4人,尚书38人,侍郎27人,常侍4人,御史9人,使21人,大将军31人,皇后、太子妃、王妃7人,驸马18人。所以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

裴氏家族首先进入唐朝宰相行列的是裴寂和裴矩。裴寂鼎助李渊太原起兵,裴矩在窦建德失败后,奉国玺以山东之地归唐,奠定了他们在唐初的政治地位。其他著名的宰相还有为唐献身的裴炎、裴居道,平定突厥的裴行俭,御书褒奖的裴光庭,鼎新漕运的裴耀卿,慧眼识人的裴垍,中兴元和的裴度等。裴氏家族的兴盛使得李唐王室不得不倚重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联姻就成了最好的办法。在唐初高祖时,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与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他的儿子裴律师又娶高祖的女儿临海公主为妻;宰相裴居道的女儿嫁唐中宗,被封为孝敬皇后。在唐王室中,有多位公主,特别是唐玄宗把自己的6个女儿都嫁入了裴门。而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也是裴门的媳妇。今天,依然耸立在裴柏村裴氏碑馆中的唐代裴氏家谱碑,仍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裴氏家族在唐王朝的辉煌。

唐代的裴氏家族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大批如政治家裴宽、裴伷先、裴敦复,文学家裴说、裴迪,

书法家裴漼,音乐家裴知古、裴兴奴,史学家裴光庭等著名人物。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仅从自张九龄到李商隐等名师大家的100多首赠答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裴氏的才干和辉煌。其中,诗仙李白就写有13首,诗圣杜甫也写有10首。就连皇帝也为裴氏赠诗,如唐玄宗给裴宽赠诗曰:“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柳宗元、韩愈等46人为裴氏撰写的碑文、墓志、记序等50篇,骆宾王、刘禹锡等为裴氏撰写的表启36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裴氏家族在唐代的鼎盛局面。

裴氏家族在政治上的衰落是从唐朝末年开始的。特别是朱全忠在建立后梁政权过程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马之祸”惨案,裴氏共有114名大小官吏或被杀,或被贬,使这个从裴柏村走出的世族名门遭受到沉重打击。唐朝之后的五代战乱不断,逆境中的裴氏家族仍然走出了后梁宰相裴迪、后晋宰相裴皞。

四、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

翻阅厚厚的两卷《裴氏世谱〃列传》,从汉到清,近200人的传记,每一个人都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要记述完他们的业绩,恐怕得写一部巨著。

裴氏家族自魏晋以来辉煌1900多年的史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份家族健康发展的标本。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

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3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

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在《裴氏世谱》的《列传》、《列女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裴炎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裴休“童时与兄俦、弟俅偕隐济源别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而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

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正是由于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

另外,裴氏家族还通过灌输“忠君报国,光宗耀祖”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从《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碑。他们把裴门子弟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下的诏命、历代名人为裴氏写的

赠答诗、墓志、碑文、表启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裴门后人。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60多人。

裴氏为千年荣显望族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7

杜氏家族颁谱庆典致辞
《杜氏家族颁谱庆典致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