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演讲稿

助力脱贫攻坚演讲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0 08:32:31 来源: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担当政治责任 助力脱贫攻坚

担当政治责任 助力脱贫攻坚

菏泽技师学院

自2016年开展技能扶贫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市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共投资近80万元,先后实施了“技能大篷车下乡”活动和技能扶贫“千人计划”项目,共举办烹饪、面点、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班12期21个班次,培训贫困学员1179人,发放各类技能职业资格证1016人,许多学员通过技能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奠定了基础。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勇挑社会责任

菏泽是山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截至2016年底,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2万户、46.03万人,占全省的51.2%,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响亮号召,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实省市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的同时,菏泽技师学院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我院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技工院校,既有技术过硬的专业实训老师,更有丰富的专业实训经验,这恰恰能在帮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彻底摆脱贫困上发挥自身最大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学院可以承担起也必须承担起这一政治任务、社会责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思想统

一、目标明确、不等不靠、说干就干。学院党委成立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学院特色制定实施方案,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培训团队,划拨专项资金增添培训设备,更有菏泽市委市政府和市人社局等部门做坚强后盾,有乡镇党委政府和驻村第一书记等干部广泛宣传发动,我院技能扶贫工作于2016年得以在全市率先展开。

二、围绕技能扶贫,用心开展工作

一是先行先试,积累经验。2016年,院党委重点围绕市委提出的“双联双创”、脱贫攻坚等工作想办法、找出路,在对牡丹区小留镇邢楼村实地调研后,我院与市人社局、乡镇及驻村第一书记达成共识,决定在该村实施技能培训大篷车下乡试点,乡镇及驻村第一书记负责提供场地、组织学员,我院负责购买设备耗材、组织培训教学,市人社局负责鉴定考试、颁发结业证书。2016年6月14日,牡丹区小留镇邢楼村技能下乡烹饪培训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第一期培训学员56人。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坚持方便群众,拉着设备耗材进入乡村车间,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办在百姓家中;坚持普惠群众,统一免费发放学习用的围裙、教材、笔记本,水性笔,所有实习材料也是全部由我院购买,学员不用拿一分钱;坚持贴近群众,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依照群众需求制定面点、烹饪等培训内容,确保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挣钱,争取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的。接着,我们又先后在成武天宫庙镇毕庙村、牡丹区黄堽镇邓庄村、牡丹区黄堽镇孔庄村、菏泽开发区分别举办了5个技能下乡烹饪、面点培训班,合计培训人数为276人。

通过烹饪、面点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手把手的传授,学员基本掌握了职业技能的操作要领,真正实现了“一技在手,致富无忧”。省委组织部、山东电视台对技能大篷车下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网山东频道、市电视台、菏泽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良好社会反响。 二是面向群众,制定方案。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院党委在总结技能大篷车下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技能扶贫“千人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投入100万元,针对全市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市场需求、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力争培训学员2000人次以上,确保热心学习技能的群众致富,使参加培训的群众具有创业脱贫能力。这次技能扶贫活动,按照贫困村群众“缺啥学啥”的需要,由农民“点菜”提出授课内容及要求,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意愿需求开展中式面点、中式烹调、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培训,也可根据农村劳动力不同技能水平开展相应专业或工种(电焊、机床)的技能培训,针对农村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以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同志对此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并做出了专门批示,“市技师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发挥自身优势,瞄准群众需求,通过‘技能下乡’,送培训到户、到人,这是治本之策,是授人以渔,能激发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三是精心组织,辛勤付出。院党委多次专题研究技能扶贫工作,将其作为一份政治责任来抓,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落实,每期培训班开班仪式党委书记或院长到会参加,培训过程中到培训点现场解决问题。

培训处、食品系等有关处室与乡镇党委政府、基层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通力合作,努力克服生源组织困难、场地设施简陋、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问题,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院扶贫乡镇单县杨楼镇培训点距离市区100多公里,培训人员每天披星戴月、辛苦往返;有些培训点没有合适场地,只能搭个简易大棚,酷暑天气时热锅热灶,培训老师都是汗流浃背;有些贫困村条件简陋,培训人员午休时只能趴在案板上或者几把椅子一拼凑,才能休息片刻。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毫无怨言、甘于付出,舍小家顾大家,一心只为群众能学好技术、早日摆脱贫困。

我院高级讲师、高级技师李鑫老师,是一位已经55岁的女同志,面点手艺十分精湛,看到很多群众有学习面点技术的迫切愿望,李鑫老师不顾自身年龄大、血压高等困难,坚决服从学院安排深入乡村车间传授技能。特别是2017年暑假冒着40℃的高温,在闷热的帆布棚下,她不叫苦、不怕累,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技术,耐心细致为学员答疑解惑,近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使她的身体严重透支,在临近学员结业时李鑫老师由于血压增高而晕倒在案板桌前,幸亏抢救及时才转危为安。

油条、水煎包、葱油饼等地方特色小吃和鱼香肉丝、糖醋里脊、辣子鸡丁、红烧鱼等家常菜品。在培训结束后,为了巩固学员的技艺,我们每期都建立一个学员微信群,随时解答学员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三、取得初步成效,赢得群众口碑

工作干得好与孬,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要看是否能够赢得群众口碑?

在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回访中,我们发现东明、单县、鄄城、郓城等地已有学员开始在集市上摆摊设点做起生意,他们对能有机会通过参加技能培训而实现就业创业、改善家庭状况,对党委政府、社会、学院始终怀着感激之情。东明陆圈镇纪庄村的农民孙鹏波参加完烹饪培训班后,在镇上租了个门面,开了个小餐馆,生意红红火火;杨楼镇朱破楼村的农民王怀荣在学校附近干了个炸油条的摊点,平均每天能卖80多斤面的油条,每天收入在200元以上;单县杨楼镇土疙瘩村的农民石永花在南京做面点生意,听说家乡有免费的技能培训,专门从南京回家半个多月参加学习;还有的为了学习一项技术,长途奔波几千里地专门从内蒙、从拉萨等地赶回家。

郓城县南赵楼30多岁的国家级建档立卡户、残疾女学员赵来,因两腿不能站立,连油锅、面案子都够不着,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行操作。她多次向我们提出学习的愿望,我们被她这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批准她为特别学员,并单独为其改造了案板、灶台高度,以方便她更好地参与培训。而她也倍加此次难得机会,每天坚持让丈夫抱着来参加培训,经培训老师手把手传授后她已初步掌握了面点制作技术。为鼓励她积极实现自主创业,我院院长乔忠义同志带着购买的全套面点制作设备,送到她家中。截止到目前,经过我院技能扶贫培训的学员中已经有106人成功实现就业或者创业,他们利用所学技能有的到酒店做了面点工、烹调工,有的在集市上摆摊设点,都有了可观的收入。

四、拓展培训空间,助推脱贫攻坚 按照山东省人社厅、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山东省技工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行动计划”及菏泽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我院将持续深入扎实开展好技能扶贫工作。继续实施好《技能扶贫杨楼镇行动计划》,重点开展电商扶贫,大力孵化村级电商种子户,继续开通杨楼镇适龄学生定项专项招生绿色专用就学通道,凡有脱贫致富意愿、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均可直接入学,我院将继续实施免除学生在校三年学费、住宿费、学杂费的优惠政策;全力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配合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开展技能培训。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是山东省脱贫攻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投资最多的菏泽市东明县共计投资100多亿元,新建村台24个,外迁社区1个,迁建人口11.9万人。为确保黄河滩区的老百姓迁得出、稳得住、有技术、能致富,2018年8月,我院与东明县政府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决定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重点实施东明黄河滩区迁建村台的技能培训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到全市其他黄河滩区迁建脱贫任务的县区。

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决定于2018年9月至2020年底,在全国组织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下步,我院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作为,扎实做好技能扶贫工作,切切实实让更多的老百姓在技能培训中得到实惠。

推荐第2篇:脱贫攻坚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是曲靖市××镇党政办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又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镇响应党的号召,立时召开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扶贫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坚定打赢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全身心投入到茨营镇脱贫攻坚战中。

我身为贫困镇**镇的一名公务员,感受到了国家对脱贫攻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脱贫工作时间的紧迫。为了能够打好这场艰难的脱贫攻坚战,同时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的要求,我们**镇马上展开工作,结合麒麟区唯一的纯农业乡镇特色,全面的研究、掌握了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和人口组成等实际情况,积极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到**镇实地走访调查,指导**镇的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引进各企业进驻**镇,结合贫困户实际困难,计划、实施了党员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以“三叶两果”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蚕桑、蔬菜、烤烟等特色产业增加创收,实现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精准扶贫。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坚持产业兴镇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助推产业经济提质增效,2017年,烤烟移栽1.33万亩,收购烟叶181万公斤,实现产值5046.2万元;巩固优质桑园2.3万亩,产鲜茧133.5万公斤,实现产值7200万元,创历史新高;完成蔬菜9.38万亩,产值2.7亿元;种植猕猴桃2000亩;持续扩大食用菌、中药材、水培蔬菜生产;水产养殖1090亩,产值133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5亿元;实现农村劳务输出1.7万人次,创收3.2亿元,成功摘下贫困帽,实现脱贫目标。在经济脱贫的同时辖区无工业污染,生态优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获得了“全国生态镇”、“省级卫生镇”称号,完美的打赢了这场艰难的脱贫攻坚战。

回首一路走来,**镇能结出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离不开我们党政办基层公务员的夜以继日的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离不开我们**镇其他部门的同志积极的配合和辛勤付出,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指导,更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

虽然此次脱贫工作圆满完成,但这远不是结束,我们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提出的“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要求,为新时代,新发展做出新贡献,实现新未来!

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强化人才保障助力脱贫攻坚

强化人才保障助力脱贫攻坚

近日,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今年初联合印发《关于聚焦脱贫攻坚 选派干部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的通知》,中央组织部聚焦脱贫攻坚,选派了283名干部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中国组织人事网)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是关键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带动、示范和促进作用,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四川省广元市属于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全市有贫困村73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37万人。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到2020年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战略目标,每年引进大量硕士以上研究生为全市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人才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资源。贫困地区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实现精准脱贫,离不开资金、物资、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支持,但这些外部资源效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人”来把握和实现。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与素质较高的群体,是组织、使用各类精准扶贫资源并使之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动性、关键性要素。从这一意义看,人才对于重度连片贫困地区的重要性远超过其他资源。推进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把培育与引进人才放在突出位置。

当前,中国重度连片贫困地区仍需通过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大量基层农业人才,实现村村有致富能手。通过村邻的帮带辐射,实现扶贫与扶智同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攻坚的造血良性发展。

归因志和智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外部资源的输入可以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提供有利条件,但帮助贫困人口获得生存技能、提升致富本领才是其实现稳定脱贫的内在动力。尤其是现代化生产经营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引导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推动人才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统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二是推动精准引才与引智有机结合。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打通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引进贫困地区各领域各行业急需人才。三是推动人才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突出以精准脱贫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政策供给,科学评价人才绩效,推进人才价格与价值的对接。四是激活市场主体,明确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体地位,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市场化手段吸引人才落户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给予施展才华舞台,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容错纠错机制,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大胆、全身心的开展工作。

推荐第4篇:办好农民夜校,助力脱贫攻坚

办好农民夜校,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断鲜明的点出了智慧及教育对扶贫工作的教育性。当下,各地农村兴办“农民夜校”,正是对“扶志”、“扶智”的有效支撑。“农民夜校”带来的是农民培训成效的强化,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脱贫攻坚助力增效。而如何办好“农民夜校”,笔者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农民需要相结合。要坚持把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民增产增收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例如在西南多山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突出培育银杏、茶花、油桃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培训,也可以同跑山鸡养殖、养鱼、养猪等养殖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相配套。

二要注重培训形式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农民的年龄、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组织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例如针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教学推送,对于年龄较大的可以组织集中教学方式,力争教学全覆盖;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空闲时间,利用院坝会,下田实践等多种上课形式,通过采取专业老师和乡土人才授课相结合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三要注重理论辅导与实地操作相结合。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可以利用QQ、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定期为农民推送与培训技术相关的视频、文章,并编制一些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发放到各个农民夜校。同时,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技术指导,邀请技术较好的专业人员帮助农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开江县回龙镇 张宁)

推荐第5篇:做好“五个结合” 助力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目前,辽宁省有1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791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万人。多年来,辽宁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综合施策,配套跟进,坚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党组织和群众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与服务全省大局有机结合。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作为机关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载体,作为干部的分内职责。一是认真履行政治责任。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亟待补齐农村贫困地区这块短板。为此,机关各级党组织把改变落后地区面貌既作为艰巨任务,又担当起政治责任,始终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二是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项目安排上,向“三农”倾斜,同扶贫开发衔接。近两年,直接投入资金4.06亿元,协调落实资金9.15亿元,新建改建村级道路1600多公里,解决了129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积极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投入,每年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村社会治理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出“服务三农助春耕 省直机关在行动” “献爱心、送温暖”等一批工作品牌。

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把帮扶乡村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的平台,作为机关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基地。一是坚持把党的建设延伸到最基层。省直机关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两手抓”,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方面有更大作为。近两年,帮助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95名,培训村党员干部1.5万人次,建立农民合作社党支部88个,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服务场所243个,有效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坚持把扶贫融入集中教育中。省委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无论是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省委都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作为推动集中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重视运用帮扶实际成效检验和评价机关教育成果。三是坚持推动机关党建实践创新。走出机关,把党团活动安排在田间地头,把教育课堂放在结对帮扶群众中间,以帮扶为内容设计组织生活和实践活动,用先进典型的生动事迹创新党课教育,实现了“送去真情,带回营养”的目标。 作者(右二)与驻村工作队员亲切交谈

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与转变机关作风有机结合。立足于帮助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机关提振精神状态、增强执行能力,机关各级党组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抓帮扶。既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夯实发展基础;既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又充分发挥后方保障作用;既关注县乡村评价意见、开展贫困群众满意度调查,又实时评估帮扶实际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落地生根抓实效。按照定县包乡帮村带户的工作布局,省领导定点联系县、厅局包扶乡、工作队驻村、党员结对帮扶,各级党员干部履行帮扶责任做到了全覆盖。近两年,落地生产项目605个,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55个,引进合作企业183个,化解村级债务1000余万元,传递和汇聚了社会化扶贫正能量。三是坚持直面问题抓整改。针对以往机关中存在的精神不振、能力不适及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帮扶中各级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为群众送去了真情和实惠,又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催生出“白加黑” “五加二”机关工作的新常态。

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与培养锻炼干部有机结合。把干部放到扶贫攻坚火热实践中,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考察干部,谋划和推动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一是接通了“地气”。各级干部积极为贫困乡村发展访民意、出对策、选产业、引资金、跑项目,在艰苦环境中磨炼了意志,锤炼了作风,掌握了群众工作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接通了“地气”,挤掉了“官气”,聚集了“人气”。二是补上了“短板”。把贫困乡村作为向群众学习的好课堂,提高素质的大考场,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员、县乡挂职干部,一大批干部补上了对农村政策了解不够全面、对农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对农民问题把握不够精准这一课,很多机关干部特别是“三门”年轻干部也因此丰富了基层工作经历。三是熟悉了“三农”。坚持把民情调研好,把民困化解好,把民生改善好,各级干部沉下身子,努力当好党建指导员、政策讲解员、项目组织员、矛盾化解员,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能够从基层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全面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与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扶贫开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增强活力和功能,持续推动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固化好的经验和做法。把零星做法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把个别经验普遍化,做到帮扶工作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鉴。辽宁省直机关在实践中形成的“扶产业、扶基础、扶组织、扶弱势、扶素质”的“五扶”模式,已成为机关党建工作的一个亮丽品牌。二是着力做好结合文章。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与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群众与发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与履行帮扶责任有机统一,使“输血”与“造血”并举,“授鱼”与“授渔”并重,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采用组合推进措施。把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纳入全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实行考评结果与兑现奖励、评先选优、干部提拔使用“三挂钩”;每年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年度最佳实事评选活动;每年与省扶贫办一同评选表彰全省定点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加大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宣传,收到的效果越来越好。

推荐第6篇:集中办理残疾证 助力脱贫攻坚

柏果镇集中办理残疾证 助力脱贫攻坚

李圆明

7月25日,柏果镇邀请盘州市政务中心、残联、第二人民医院、安宁医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到柏果镇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残疾证集中办理工作,通过对残疾人的肢体、语言、精神、听力、视力等进行等级鉴定,对符合评残的对象当场办理相关手续。对卧床不起的重度残疾和无法集中的精神病人等做好信息采集,采取上门鉴定办证服务,打通残疾人办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实解决残疾人民生问题,为健康扶贫提供保障服务。

同期声

柏果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胡碧锦:在柏果镇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少贫困户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理残疾证,无法享受到国家相关助残优惠政策,难以实现脱贫摘帽。通过集中鉴定办证的方式,有效解决残疾人行动不便,办证困难的难题。为残疾人享受优惠、实现脱贫提供了政策保障。

本次活动将持续2天,截止目前已为106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其中精准扶贫在档立卡残疾人81名,为残疾人公平、公正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提供了重要保障,实实在在帮助贫困残疾人排忧解难,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极大的方便了广大残疾群众。

推荐第7篇:加强监督体制改革,助力脱贫攻坚(推荐)

加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助力扶贫攻坚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提升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能力,推进国家法制建设,实现全面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的重要举措。

当下我省脱贫工作进入到攻坚克难的最后一公里,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必须加强监察体系问责。坚决遏制坚决遏制扶贫领域腐败现象,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扶贫的必然选择。

做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要加强监督,增强发现问题能力,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要严格执纪,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要强化问责,把责任一级一级压实。一经查实的问题,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坚决追究责任,绝不姑息。

推荐第8篇: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和传统陈规陋习的束缚,不少群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与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农民自家的“小事”办“大”了,也让各种风俗人情在生活中逐渐走样、变异,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也影响了社会和谐,阻碍了文明进步。

宁陵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后高度重视,从去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着手部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重拳、下狠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发力,宁陵县移风易俗活动初见成效,渐入佳境。

2016年是宁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脚踏实地、务实拼搏、心系群众、为民解困。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脱贫措施,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年共整合资金2.6亿元,用于24个贫困村四大脱贫工程和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贫困村村容村貌。使24个贫困村出列,5626户贫困户12179人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圆满完成了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近年来,宁陵县农村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婚丧嫁娶中讲排场、绷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场婚宴办下来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余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次丧事办下来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元。”当地群众表示,当地“人情账”十分沉重,有的家庭年均随礼金额高达2万~3万元,少数甚至高达5万~6万元。

不难看出,婚丧嫁娶中的不良习俗,已经成为影响宁陵县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的“包袱”。

怎么办?宁陵县果断出台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不仅是为了引导民风民俗,更是为了卸下捆绑在当地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让脱贫攻坚迈出了新步伐。

新规定新举措落地生根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有所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传统的礼仪已经演变为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沦为社会陋习。有的村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部分群众来说是苦不堪言。这样,不仅导致了农村出现因婚致贫、因丧致贫等现象,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发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宁陵不但是商丘最小的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宁陵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调研中发现,高额彩礼、子不尽孝、厚葬薄养、铺张攀比、封建迷信等问题在宁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出现因婚致贫、因浪费致贫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倡树文明新风?经过深入探讨,决定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新路子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陋习的改变,一定会为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助推作用。”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此举,旨在向大操大办亮剑、向铺张浪费说不。

去年5月份宁陵县下发文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规范约束,动员各级文明单位签订承诺书,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通过红白理事会将文明从简落实到章程上、制度上,出台了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实行200元标准。并对违反大操大办的群众取消参与村内一切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明白人”,热心、用心、有威望,负责制定红白理事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帮忙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并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在决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之前,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县长马同和等领导就多次下乡调研、听取汇报、多方探讨,希望结合扶贫工作做出实效。之后,宁陵县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袁其杰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宣传文化工作的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严格考核,才能赏罚分明。宁陵县文明办与县级文明单位以及各乡镇、各村分别?订《目标责任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依据之一,发现有违反者,在全县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领导约谈,影响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资格。

不仅如此,在农村,宁陵县严格按照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操办内容、规模和违反村规民约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

与此同时,宁陵县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媒体曝光、召开评议会等措施,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县纪委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对全县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红白事进行督查问责;县两办督查室对各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县委宣传部门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工作推动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问效。宁陵县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督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移风易俗重在落实,更贵在长效。为使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持续有力、更实更久,我们县建立了保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该县建立了领导、激励、督导三大保障机制,真正按照上级的要求,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起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规范守则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宁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同和表示:“县乡党员干部都要真正沉下去,真心实意地同基层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形势、研判问题。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研究,找准症结,认真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把心思用在解难题上,把精力用在抓难题上,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活力新动力不断迸发

宁陵县为确保移风易俗取得实效,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突出陋习整治,加大治理力度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起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坚决推动宁陵良好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宁陵县从无到有,短短半年之间,由点到面,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全面铺开。不但宁陵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支持移风易俗工作,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宁陵开展的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活动,使得中央“八项规定”的“硬要求”,变成了宁陵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对此,百姓也非常满意。

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让孩子旅游结婚办婚礼,既节省了办喜桌的钱,又让他们出去休闲放松一下,我们做父母的也少操了不少心……”听到同事“埋怨”女儿结婚没通知一下时,宁陵县一领导干部的这番话,让不少同事都表示认同。他坦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也存在“攀比”心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执行、落实,最后只能是一阵风、花架子。原来,一月之前,这位领导干部女儿结婚,没置办一桌酒席,没通知一个人,不但省去了所有的人情,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管住老百姓乱花钱,政府就要充当“黑脸公”。宁陵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全面推行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一个标准为村民操办红白事。粗略统计,一起白事至少能节省开销3000元至5000元,一起红事节省开销1万元以上,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新风新俗得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深入人心。

其实,由政府来管“个人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反对浪费、提倡节约,更是为了与各项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为此,宁陵县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中,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与“两学一做”活动紧密结合,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与“美丽乡愁记忆”紧密结合,通过“六个结合”,从而使“1+1>2”,达到了移风易俗与各项工作的共赢效果,百姓纷纷点赞。

“别的村里订婚彩礼最低6.6万元,俺闺女订婚只要了2万元,女儿的幸福与彩礼多少无关,关键要找对人……”谈起眼下的高额彩礼,宁陵县乔楼乡许庄村村民许诗强有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确实存在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但是大家都这么办,谁也不愿意在老人或孩子身上省那仨核桃俩枣落寒碜。”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宁陵县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深有感触,农村白事花那么多钱,死去的人看不到,倒不如老人生前时好好孝敬。但是为何乡亲们都比着多花钱、办大场,就是活人的面子问题,这就需要有人来管、来约束,让大家统一标准,这就需要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

今年1月3日早晨,宁陵县举办了首届青年集体婚礼。一条彩带、几只气球,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九对新人,从清水河广场出发,穿过宁陵县城来到葛天公园。这场集体婚礼,吸引了广大百姓争相围观。在宁陵县葛天公园,新人们把爱情白鸽一起放飞后,转身来到公园内一片空地,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共同精心栽植好。现场不时响起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为新人们送上新婚祝福。“这样的婚礼很有意义,特别是栽植这棵爱情树,象征着我们的婚姻也从此幸福花开。”在栽好的爱情树前,新人李家乐、吴园园一边用手机自拍合影留念一边说,以前看到别人结婚都是让父母大操大办,结果花很多钱导致负债累累,他们就商量用这样集体婚礼的形式结婚,也希望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集体婚礼的队伍中。

对于参加婚礼的这九对新人,宁陵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共同授予他们“移风易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宁陵县民政局副局长郭国华介绍,这次集体婚礼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集中展示了青年们的崭新风貌,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以后还会适时举办此类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事。

事实证明,这步棋,宁陵不但走得对、走得准,更深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

为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L气,宁陵县不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让千家万户尚新俗,美丽乡村树新风。

如今,白事“四菜一汤”、喜事随礼不坐桌、订亲彩礼不超3万元,在宁陵成为新常态。

如今,走在宁陵的乡间村落,百姓有的聚集在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有的挤在乡村大舞台前欣赏豫剧,有的坐在乡村书屋里看书学习,喝酒打牌的少了,全县上下除陋习、尚节俭、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一户户和睦家庭接连呈现,阵阵崇尚文明的新风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在宁陵就会发现一个个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一份份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蓝图新希望催人奋进

去年以来,宁陵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宁陵县各乡村陆续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乡贤、美德少年等名目繁多的先进个人,让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成为新风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在梨乡大地蔚然成风。

该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广泛开展“乡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美德少年”等10项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全国最美家庭白智超,中国好人王军章,河南乡村好媳妇郑文梅,河南好人张信礼、顾丽英……如今,向上向善的民风已吹遍宁陵大地。目前,宁陵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一个好人做榜样,引领风尚之美;一则村训定规矩,规范行为之美。推进移风易俗,找准抓手是关键,为此,宁陵县抓宣传、抓组织、抓制度、抓典型、抓村史、抓创建、抓活动、抓基础,以“八大抓手”完善体制机制,强力组织实施,创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宣传先进典,营造浓厚氛围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宁陵县委宣传部组织电视台、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跟进,开辟专栏、专题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风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知荣辱。

“我们是边开展边修正,不断在推进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谈及移风易俗活动,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公涛介绍,开展移风易俗,一个地方一个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尊重事实、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乡村各自的优势,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

记住乡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宁陵以此为核心,编印《宁陵村史村训集》,对全县近百个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展“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一则具有自己人文特色的村训,传承下去孕育的便是一种乡情和文化。如今,漫步在宁陵各乡村,村史村训民约被公布于众,男女老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不仅传承了文化,也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刚开始布置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时,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从哪下手。”回想起半年前的首次“碰头会”,宁陵县一工作人员如是说,“当时感觉要改变这些旧风俗习惯,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看到全县都调动起了积极性,大家由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相信一年之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现在,宁陵每个乡村都有自己学习的模范和榜样,老百姓见贤思齐,村里婆媳有了矛盾、邻里有了纠纷,比比典型,看看先进,气消了、心顺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乡村是厚德仁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

开展移风易俗,并不只是让群众表面上“风光”,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优雅”。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谈精神文化建设。为此,宁陵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选定24个贫困村,把发展产?I“富口袋”和文明教育“富脑袋”相结合,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村史村训”为主题,在全县30个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数字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设施。

“我的青春我做主,索要彩礼是耻辱”“厚养薄葬是孝心,薄养厚葬不孝顺”“好家风好村风十里八乡传美名,坏风气陋习俗方圆百里成笑柄”……这是记者在宁陵乡村看到的文化墙宣传语。宁陵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020万元,对全县24个重点村实施了坑塘整治、道路绿化、村内道路照明、公厕建设等项目建设,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街巷亮化,以文化墙为载体,采取图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让一道道农家墙变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成为德化育人、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引领乡村文明的载体,让群众在“赏景”中增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陵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移风易俗入手,从文明中国建设的高度着眼,借深化改革的东风,探索出了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好做法,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斩断了导致农民因婚致贫、因婚返贫、一事入贫的“穷根”。“宁陵县移风易俗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其他各县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宁陵经验,要继续加强体制机制方面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周如是说。

推荐第9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店子河村党支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纪实

店子河村位于旬邑县底庙镇政府以南4.5公里处,与我省彬县、甘肃省正宁县交界。全村5个村民小组1598人,耕地面积3600亩,苹果面积875亩。全村42名党员, 名村干部。因为地处偏远川道,产业发展基础差,群众生活条件差,成为全县典型贫苦村之一。近年来,店子河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从解放思想、建强支部、发展产业、服务群众入手,着力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村加快脱贫攻坚,同步迈向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有力促进了全村面貌改变、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

一、坚持支部引领,发挥头雁效应。在镇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2017年7月村党支部顺利完成换届工作,成立了新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围绕今后村集体产业发展和事务解决,党支部要求,全体村干部和党员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群众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实行“支部提,党员大会议,群众代表评,村民大会定”的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支部带队伍抓班子,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干群一条心共促和谐”的良好氛围。村党支部始终坚持群众不愿办的事不做,群众不支持的事不做,群众无积极性的事不做;群众积极性高的事立即做,群众迫切要求的事第一时间做。凡是村内大小事务民主决策,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协商,全村所有建设项目、资金支出、工程验收等都由群众说了算,真正体现群众意愿,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建设中一系列阻力。

二、坚持创新管理,激活发展动力。在咸阳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村党支部围绕该村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抓党建保障发展,顺民意促进发展,聚群力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对村“两委”干部进行明确责任分工,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对群众代表制定了每月一次学习计划,支部严格“三会一课”制度。通过村民大会制定了适合店子河村良性发展的“村规民约”,确保村“两委”干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切实接受群众全程监督,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激发社会活力,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2015年在全镇率先开展“八权一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全村重要街道路段环境卫生推行包干制度走在全县前列,2016年倡导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村级甜瓜、蔬菜种植和销售合作社,推动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三、借力扶贫平台,加快全民创业。2015年以来,在帮扶单位咸阳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村支部坚持四处“争跑抢要”项目,累计斥资1500多万元,先后在全村修筑了5条通山生产路,安装了新型太阳能路灯44盏、5个治安摄像头、1300多米水泥路、2700米排水渠、10000米自来水管道、建成4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村容村貌不仅得到有效改善,而且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何把良好优势转化为全民创业创富的具体实践,成为党支部接下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党支部引导干部群众在准确认识新常态基础上,科学把握全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把发展着力点聚焦到全民创业创富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兴产业”的发展原则,邀请专家制订了《店子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甜瓜、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等4个合作社,以实际行动不断探索建立持续发展新理念。2016年,协调江苏泰兴扶贫资金100万,与蓝海果业公司合作,大力发展农家乐、中华钙果种植、肉驴养殖等产业,每年为100户贫困户分红10万元;盘活川道、沟坡闲置土地2000多亩,吸纳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栽植西蓝花,年亩均收入6000元;以高科技手段包装西甜瓜,实行网上宣传销售,销售收入27万元,收益贫困户30户。至目前,全村现有苹果、蔬菜、西甜瓜种植和生态养殖等专业合作社4个,互助资金协会1个,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8900元,店子河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起步晚、获益最大的村,党支部成为受咸阳市委表彰的十个“先进党支部”之一。

推荐第10篇:乡妇联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小结

xx乡妇联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小结

今年以来,我乡妇联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争创先进,勇于开拓,奋力拼搏,为全乡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推进作出了不懈努力。现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组建“巾帼”宣传队伍,扎实推进贫困妇女树立脱贫意识。

从乡、村两级妇女干部中挑选优秀人员,组建一支“巾帼”宣传队伍,把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和涌现出的一些脱贫典型事迹带到贫困户家中,截止目前,“巾帼”宣讲覆盖贫困妇女人数达160多人次。通过宣讲,促使贫困妇女树立坚定信心,提高内生脱贫动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履行扶贫互助能力。

以农村基层组织为突破口,提高妇女进村两委比例,在乡妇联的推荐下,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把培养选拔村级女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村两委成员中至少有1名女性,把思想好、有本领、真心愿为群众服务的女性选进村两委班子,全乡共选出妇女4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贫困妇女创造互帮互助条件。

三、发挥“巾帼”中坚力量,切实提高贫困妇女助力脱贫作用。

(一)甜橙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堰塘村一直有种甜橙的习惯,但由于长期没有管理,也没有技术指导,交通条件也不发达,导致栽种的甜橙收益比较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查吉先看到了希望,高速路通了,赤水公路从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连自家种的甜橙地里的公路也硬化了,村里来了农技员,在技术上也得到了帮助,这更坚定了查女士种好甜橙的信心。现在查女士老两口的甜橙每年农历正月和三月都要施农家肥、烤烟肥,定时给甜橙地里除草,在老两口的精心管理下,每年3亩地的甜橙收入纯利2.8万元左右,这不仅让自己家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周边妇女的积极性,纷纷向查女士老两口讨教,现在我们的甜橙还有了一定的名气,每到成熟时买家都要先打电话预定现采摘,一个不小心就被抢空了。妇女种植甜橙的这一举动,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龙游飞鸡,创造增收效益

一直以来农村妇女因为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只能在家做一些传统的养殖,根本没有多少效益。2018年8月初,石厢子彝族乡抓住东西部协作扶贫的机遇,积极争取引入浙江宗泰农业有限公司“飞鸡”项目,让彝乡百姓能发展“养鸡”项目获得收入,随后组织农户座谈鼓励养殖。“‘龙游飞鸡’是什么?我养还是不养?如果我养,要怎么养?怎么卖出去?…”一团团疑问在罗思伟妻子心头涌现。她的疑惑也是大多数妇女的疑惑,但经过几经思考和了解,罗思伟妻子决定试一试,没想到短短两三个月,居然就有了效益,“飞鸡蛋”有公司回收,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没有销路,这也大大增加了家庭的收益,在家养殖也能赚钱致富了。罗思伟妻子的收益让妇女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去报名想要养殖“龙有飞鸡”,现在已发展养殖农户61户,大多都是妇女在家经营养殖。今年,石厢子彝族乡将再发展养殖农户125户,要让更多的妇女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出属于她们的一片天地。

(三)传承文化,不断助推乡村旅游

我乡妇女同胞结合现代柑橘示范园和“彝家新寨”建设等机遇,学习彝族跳菜舞、彝家祝酒歌、彝族火把节、彝族服饰展等民族节目,结合赤水河流域自然风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利用石厢子会议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历史机遇,为做精做强红军长征“石厢子会议”纪念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奉献力量,带动贫困户发展商铺、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增收渠道。

四、抓住“家庭主妇”关键人物,整治美化美丽庭院,创建宜居环境。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提升宜居乡村的重要内容,乡妇联紧紧抓住“家庭主妇”这个关键人物,通过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培育行动”,定期开展检查评比,组织舞蹈学习,结合彝寨特色旅游活动,探索发现庭院经济,打造美丽宜居环境。今年以来,乡妇联联合乡农技站向上积极争取资金采购紫云英、油菜花种,免费分发农户在公路沿线和堰塘海升公司甜橙基地种植百余亩。在堰塘村集中安置点争取资金19.5万元进行庭院和道路美化,打造了一个“美丽庭院”示范点。动员各村和社区妇女积极美化家庭庭院,定期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经过评比,全乡评比出“美丽庭院”示范户10户。乡妇联不定期组织妇女舞蹈学习,集中学习坝坝舞、跳菜舞,学唱祝酒歌,在“三八”节、劳动节、端午节开展妇女活动,极大提高妇女精神文明生活。结合彝寨特色旅游活动,组织妇女为各方游客展示彝族风俗文化,并增加收入。

五、积极动员组织贫困妇女参与全民预防健康体检,全面掌握贫困妇女健康状况。

根据全乡全民预防健康体检时间节点,组织广大妇女干部,摸排全乡在家贫困妇女情况,积极深入贫困户家中宣传动员,引导贫困妇女有序参加健康体检并建立台账。

今年我乡的妇联工作成绩是肯定的,但存在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多方寻找差距,用心开拓创新,寻找新的工作点抓突破,使新的一年妇联工作做得更好。

第11篇:坚持“四个精准”助力清水河县脱贫攻坚

坚持“四个精准”助力清水河县脱贫攻坚

“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清水河县是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清水河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2015年清水河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6340元和4505元提高到22252元和6531元,年均增长6.4%和7.7%,“十二五”时期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23000人。清水河县已完成《清水河县扶贫开发规划(2013-2017年)》和《大青山及以西阴山南麓贫困片区清水河县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确立了“3+2”扶贫工作思路。2013年底,通过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10406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安居工程等措施,2014年减贫3500人,2015年减贫2400人,2015年实施了62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贾家湾扶贫益民小区,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0542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4506人。2014年清水河县贫困发生率为2.4%,远低于内蒙古农村牧区7.3%的贫困发生率。“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新增脱贫19610人,摘掉了国贫县帽子,对脱贫攻坚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二、科学认识“四个精准”

科学认识和把握“四个精准”的重要内涵,是清水河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基本遵循。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坚持精准识别,识别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类别;通过干部驻村、致富能手和亲友邻里帮扶精准发力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的正确方向;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力高效的管理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坚实保证。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发力是方向,精准施策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证,“四个精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清水河县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精准识别

坚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类别是精准发力脱贫攻坚的基础。

(一)识别贫困对象

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是这两种标准的可操作性是有限的,数据的来源和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难把握的。清水河县境内丘陵、土石山区和沙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6.8%,雨水迟来早退且东西差异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针对清水河这样的县情,可以用人均耕地面积、土壤的肥沃程度、家庭有无一人在外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经营活动这三个条件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属于贫困户,若三个条件都具备,可以称之为贫困户。将贫困户的识别权下放到村,让村里的群众按照全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标准进行比较,再由县里派去的驻村干部进行核实检查,认定为贫困户以后就对其建档立卡,摸清其收支状况,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二)识别致贫原因

摘掉“穷帽子”,首先需要找准“贫根子”。要真正深入实地摸清贫困现状,摸清扶贫对象致贫的原因并记录,对全县自然资源条件、农田基础设施以及三次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对贫困户的家庭结构、收入及来源、受教育程度等进行调查研究,汇编成贫困户信息手册。在已经确定的贫困户中,要按照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自然环境致贫的原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区分出缺乏适应现代社会所需劳动技能和缺乏发展资金的贫困户,为以后精准脱贫做准备。对贫困村要进行分类,确定其是因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发展落后还是村级组织软弱涣散而致贫。

(三)识别扶贫类别

扶贫资金和举措实现要“点滴入户”,取代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在精准识别出贫困原因以后,按照《清水河县2016年--2017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14个精准脱贫配套办法对号入座,确保精准施策。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明确预期目标、脱贫举措、责任人和扶贫对象户收入变动等内容和指标,确保将帮扶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发力到每一个贫困对象。凡是年老体弱、肢体智力残疾、家庭成员因大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的,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将其纳入民政救助范围;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脱贫的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产业、贷款担保、培训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四、坚持精准发力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发力就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干部驻村、致富能手和亲友邻里的共同帮扶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一)干部驻村帮扶

清水河县已成立了8个扶贫工作组,每个乡镇由1名常委任组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包村帮扶,科级干部包户帮扶,同时选配4506名干部,对贫困人口进行一对一帮扶。各包扶工作组帮助贫困村查找致贫原因,找准发展路子,集中力量破解发展瓶颈,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并组织81个整村推进项目尽快实施。驻村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坚持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上下功夫,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县各级各部门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一把手对重要问题亲自研究,对难点事项亲自协调,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工作合力。

(二)致富能手帮扶

鼓励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投资清水河县特色小杂粮种植、经济林、肉羊肉驴、旅游农家乐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比如让本县各行各业的致富能手为村民开展“农村大讲堂”,免费为村民讲授一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或者其他课程,将自己的致富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广大父老乡亲。同时,注重通过农民致富能手的帮扶,形成众多涉及特色小杂粮、果蔬、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致富群体,切实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亲友邻里帮扶

清水河县民风淳朴,亲友邻里帮扶基础坚实。鼓励贫困对象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等方式,重点围绕子女上学、外出就业、产业帮带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助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主动搭桥牵线,动员村委会成员、老党员和志愿者参与一对一结对帮扶,亲友邻里拧成一股绳,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力量。

五、坚持精准施策

坚持精准施策是脱贫攻坚能否取得重大成效的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产业、金融、安居和保障扶贫共同发力,确保清水河县实现“减贫摘帽”。

(一)产业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支撑。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探索建立“扶贫基地+优势产业+合作组织”产业扶贫模式。针对有劳动和经营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对象,由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依托小杂粮、经济林、肉牛、奶山羊、黄河峡谷旅游等本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例如,清水河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种植业方面,采取资金直补的方式,按照项目村农户种植张杂谷50元/亩,通过“一卡通”兑现补贴资金167.9万元,补贴面积3.35万亩,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在全县推广“12345”家庭产业;养殖业方面,采取先建后补和合作带动的方式,为韭菜庄6个项目村建成牛棚28座、羊圈45座、引进肉牛200头;旅游业方面,在209国道沿线依托旅游资源,扶持贫困农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林果业方面,沿黄河、209国道等周围栽植以海红果为主的果树100万株,2015年投资24万元为大井沟村栽种海红果为主的经济林600亩。扶持引导贫困户与浑河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稳定并增加贫困对象收入。

(二)金融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是动力。金融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改变了以往依托财政的“输血式扶贫”。自治区已出台了金融扶贫实施办法,每年由自治区财政注入1000万元贷款补偿担保金,2016和2017年两年发放贷款3亿元,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和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扶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全部实行贴息,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自清水河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以来,采取公职人员担保和农户联保的方式,累计发放贷款11699万元,其中富农贷11199万元、强农贷500万元。2015年对940户农户发放富农贷5662万元,覆盖贫困户185户。清水河县积极加快县扶贫办与农业银行的对接,确定具体的扶持户数以及贷款规模,解决贫困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只有上下共同发力,降低扶贫贷款门槛、贷款对象精准化,真正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保证金融扶贫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实现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

(三)安居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安居扶贫是重点。清水河县通过搬迁移民脱贫一批,结合“十个全覆盖”收缩转移工程,将生产条件落后地区的12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城关镇益民小区等立地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工程资金,将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劳动能力的部分人口聘为护林员,增加工资收入实现脱贫。对居住在偏远山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对象,给予村民“一套房子、一份保障、一份工作”,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十个全覆盖”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对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且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采取“就地集中建设新农村”或“小村并大村”的办法,通过产业培育、村庄改造、资源整合,集中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四)保障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保障扶贫是基础。按照兜底线的原则,对农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建设互助幸福院集中供养、纳入低保进行兜底。就业方面,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户就业;教育方面,为考取普通高中、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生活补助,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补助寄宿生活费,对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医疗方面,为重大疾病提供医疗救助,为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有力救治,资助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抚等六类人员参加新农合;救助方面,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应入住“互助养老幸福院”,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六、坚持精准管理

“一张好的蓝图成为现实”,行动是关键,制度管理是保证。在精准识别、发力、施策的基础上,要确保清水河县脱贫攻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精准管理是重要保证。

(一)健全动态管理机制

清水河县主动学习甘肃省“1+17”扶贫方案和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先进经验,利用“互联网+扶贫”平台,探索对扶贫进度和成效进行动态管理。扶贫对象管理方面,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台账,贫困对象脱贫后要及时退出、返贫后再及时纳入账户。扶贫成效管理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情况,以及贫困村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向社会公布。扶贫资金管理方面,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查处。

(二)健全考核管理机制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清水河县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年终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对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政绩考评挂钩,并作为各级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与乡镇签订脱贫责任书,对工作不见成效、推进缓慢、未完成责任目标的乡镇、职能部门和帮扶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视情况进行问责,切实解决精准扶贫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的不作为问题。

(三)引导群众自我脱贫

扶贫首先要扶志,贫困对象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清水河县摒弃了“输血式”扶贫开发思路,充分激发贫困对象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增强脱贫致富的干劲。首先,以身边的脱贫典型教育引导贫困对象。把近年来本县致富成效最突出的案例在贫困对象中进行宣传,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对象着眼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热情。其次,按照“扶贫更要扶智”的思路,对贫困对象进行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小杂粮种植、生态养殖、旅游农家乐等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对象劳动技能和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明显成效。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12篇:审计局发挥审计职能,助力脱贫攻坚

审计局发挥审计职能,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严查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审计局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深入开展专项资金调查审计。积极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强化审计监督的“探头”和“预警”作用,结合审计项目实施深入挖掘扶贫领域突出问题,限期进行整改,确保扶贫攻坚高效扎实推进。

二是推动扶贫工程落地见效。为全面掌握全区扶贫项目资金进展及效用发挥情况,该局深入开展扶贫项目资金跟踪审计,了解核查项目进展,资金落实到位情况,严把项目建设管理环节,力促扶贫资金尽早发挥效益。

三是保障扶贫资金安全高效。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做好扶贫资金审计的工作部署,该局认真研究推进项目实施,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深入学习研究各项扶贫政策及文件精神,合理安排人员分组和任务分工,对全区扶贫资金进行全面的审计“体检”。瞄准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机制,守护扶贫资金安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成效。

第13篇:脱贫攻坚

1、脱贫攻坚“两个确保”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是什么?

答: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是什么?

答:“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4、“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是什么?

答: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5、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提出的“四大切实”是什么?

答: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6、习近平提出对各类困难群众的“三个格外”是什么?

答: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7、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解决好哪四个问题?

答:要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8、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是如何规定的?

答: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

9、《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答:减贫成效。考核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贫困县退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精准识别。考核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精准度。

精准帮扶。考核对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的满意度。

扶贫资金。依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重点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资金安排、使用、监管和成效等。 10、什么是精准扶贫?

答: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11、精准脱贫“十项重点工作”是什么?

答:具体是指村级道路畅通工作、饮水安全工作、危房改造工作、特色产业增收工作、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工作、文化扶贫工作、贫困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电力保障工作。 12、“六个精准”是哪六个?

答:一是扶贫对象精准; 二是扶贫目标精准; 三是扶贫内容精准; 四是扶贫方法精准;

五是扶贫考评精准;六是扶贫保障精准。

13、“十大要件”是哪十件?

答:一是领导精力要集中到扶贫攻坚上; 二是财力支出要使用到扶贫攻坚上;

三是项目布局要倾斜在扶贫攻坚上;四是基础设施要优先在扶贫攻坚上;

五是工作作风要展现在扶贫攻坚上;六是排忧解难要着力在扶贫攻坚上;

七是改革举措要结合在扶贫攻坚上;八是力量组织要集合到扶贫攻坚上;

九是用人导向要体现在扶贫攻坚上;十是工作落实要显示到扶贫攻坚上,

14、双联行动“六大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宣传政策;二是反映民意;三是促进发展;四是疏导情绪;五是强基固本;

六是推广典型。

15、“1236”是什么?

答:“1”就是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2”就是做到不愁吃、不愁穿;

“3”就是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

“6”就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 16、“五到村”是什么?

答:一是目标任务到村;二是规划计划到村; 三是项目资金到村; 四是帮扶责任到村;五是监测管理到村。

17、“六到户”是什么?

答:一是结对帮扶到户;二是脱贫计划到户;三是项目安排到户;四是产业培育到户;五是跟踪监测到户;六是效益落实到户。 18、“七到人”是什么?

答:一是“两后生”等学历型技能培训落实到人;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人;三是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落实到人;四是农村低保、新农合、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大病救助等政策落实到人;五是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到人; 六是增收产业技术培训落实到人;七是创业型、开发性、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措施落实到人。

19、贫困村实现“八有”包括哪些?

答:一是有主导产业;二是有专业合作社;三是有教学点和卫生室;四是有敬老院和幼儿园;五是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六是有金融网点覆盖;七是有综合商业服务;八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

20、贫困户实现“八有”包括哪些?

答:一是有安全住房;二是有安全饮水;三是有基本农田;四是有增收产业;五是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六是有基本社会保障;七是实现家里有余粮;八是实现手头有余钱。

21、“两个见面”“五个知道”是指什么?

答:“两个见面”即:双联扶贫工作队要与村干部见面,与帮扶户见面。

“五个知道”即:要让双联扶贫工作队员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让村干部知道双联单位是哪个和扶贫工作队队长是谁;让联系户知道联系自己的干部是谁;让贫困户知道帮扶的措施是什么;让全村群众知道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规划。 22、什么是建档立卡“五清”?

答:一是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做到“底数清”;

二是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做到“问题清”;

三是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对策清”;

四是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四定两不”,即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做到“责任清”;五是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做到“任务清”。

23、脱贫攻坚验收“双六”标准是什么?

答:贫困村脱贫标准:基础设施条件达标、增收产业优势明显、人居环境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基层组织建设有力、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贫困户脱贫标准:收入有保障、住房有保障、设施有保障、教育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养老有保障。

1、扶贫对象: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贫困户以共同生活的自然户为主。

2、贫困线标准:以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900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为识别标准。

3、贫困发生率: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4、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5、四个切实:即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6、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7、六个精准:即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8、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保护脱贫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

9、四项清单:扶贫对象和需求清单、脱贫目标和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脱贫责任清单。

10、双包:单位包村、干部包户。

11、贫困户“四有”即“四个一”:一册(扶贫手册)、一人(帮扶联系人)、一招(具体帮扶措施)、一证(脱贫光荣证)。

12、贫困村“五有”:作战图、四项清单、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室、完整档案资料。

第14篇: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你我同行

尊敬的各位评委,在座的各位观众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扶贫攻坚,你我同行!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自云县被确定为2016年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县以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以项目建设为主,积极推进安居幸福、产业致富、基础改善、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大工程”。目前,各项工程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安居幸福工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其余四大工程突破推进”是云县的主要做法。自脱贫攻坚大会战工作启动以来,云县首先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积极抓住建房施工黄金季节,通过简化审批和发放程序,加快推进农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贷款资金的拨付。云县在抓好安居幸福工程的同时,正集中人财物实施产业致富工程:制定脱贫攻坚产业致富工程实施方案,拨付产业发展循环金、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扶持循环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加大小微企业、农村电商培训扶持力度,脱贫攻坚工作已从幸福安居工程进入到产业致富工程。

云县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云县脱贫攻坚产业致富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短平快项目突出抓好烤烟、甘蔗、魔芋、畜牧、蔬菜、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长期产业抓好核桃、茶叶、咖啡管护,以及坚果种植、林产业、生物药业、旅游产业培育。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完成时限,不断推进项目落实,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政府要加大扶贫力度,完善帮扶体制机制,做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让利于民;社会公益组织要加大规范化管理,加紧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建设,让每一分钱都用得其所,提高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企业单位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为困难人群提供就业机会;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小到去慰问孤儿院的小朋友,大到建设希望小学,成立困难人群基金会都是我们奉献的一份沉甸甸的爱心。相信全社会的每一份子都动员起来,起头并进,实现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第15篇: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致力脱贫,菌棒夏菇产业。“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成效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而且使中国的减贫事业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刘永富说。

刘永富说,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问题越发突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地方扶贫脱贫不够精准、形式主义问题凸显、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断显现。政府力度,不断加强,做到精准扶贫!

2016年,交口县1500户贫困户直接参与香菇种植,山神峪、均庄、西交子等5个村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桥上、尚家沟、张家岭等7个贫困村先后启动食用菌种植产业。目前,该县培养出龙头制棒企业3家、加工销售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5个、200万棒以上食用菌示范乡镇4个、食用菌种植村40个,其中20个村基本形成食用菌“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格局。这样的格局使得交口的食用菌产业,夏菇的培育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就需与更大的平台来帮扶。

从中国网库落地吕梁交口以来,每位员工都热切期盼,真的可以帮助到当地实体企业,为当地的老百姓谋利,让交口的贫困户尽快脱贫。我们与政府深入探讨,积极认真努力工作,只为把当地企业服务好,从而扩大范围,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交口的夏菇产业一路畅销!

第16篇: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七大强化,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强化领导责任

强化资金投入 强化部门协同 强化东西协作 强化社会合力 强化基层活力 强化任务落实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五点脱贫攻坚经验

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 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要打牢精准扶贫基础,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

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要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成本,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要加大扶贫劳务协作,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

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

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要突出精准。

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农村干部在村里,工作很辛苦,对他们要加倍关心。

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

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

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习近平强调,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第17篇:交通加强道路养护 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

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克东县出租车管理站养护记实

(一)

按照交通党委的安排部署,克东县出租车管理站积极行动,转作风、优环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2018年5月31日,我站在全体职工针对省、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督导检查提出的整改问题,精心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第一时间组织养护职工奔赴养护现场,按照创建“四好农村路”和打造“美丽乡村路”的标准,拉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养护集中整治大会战。

养护现场红旗招展、养护职工装备整齐、安全防护设置科学、全体职工热情高涨、施工规范井然有序。尤其是党支部书记、站长蓝啸田同志更是率先垂范,冲在养护工作第一线,并利用多年从事农村公路养护经验,亲自参加养护工作,亲自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授新加养护职工工作技能。

党员干部更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挑最累的活,担最重的担,走在群众最前面。

截至6月1日,共清理沟槽1公里,清扫公路2公里,为灌缝做好了充分准备。

农村公路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也是全县农民兄弟脱贫奔小康的承载线,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必将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第18篇:**区中医院健康促进助力脱贫攻坚总结

**区中医院

2019年健康促进助力脱贫攻坚总结

为加强健康促进与宣传教育,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维护贫困地区群众身体健康,2019年我院开展了一系列健康促进助力脱贫攻坚行动,通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讲堂、健康教育六进活动等在全县上下掀起健康中国行动的热潮,引导群众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健康宣传阵地

自6月份起,在我院门诊候诊大厅用张贴科普知识,播放电视视频短片等方式进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宣传。按照今年的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体重专项行动工作安排,逐步增加设施设备、力争把门诊候诊大厅建成我院健康支持性环境示范场所。共设立条幅一个,宣传版面若干,自助监测点一个,先后增加电子体重秤、电子血压计各一台,轮椅两个,助步器材若干。共组织大型宣传6次,主题分别为《健康体重、体质指数解读》、《颈肩腰腿疼痛小知识》、《“三减三健”科普知识宣传》、《低盐膳食指导》、《老年慢性病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骨盆、健康脊椎》等,受益群众700余人次。

二、坚持开设健康讲堂,塑造中医药健教品牌

2016年起,我院始终坚持开设《健康大讲堂》,将健康讲堂活动与医院健教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住院病人疾病健康知识教育相结合,全院各临床科室积极参与。2019年到11月底,共开展健康讲堂活动16次,参与开展科室7个,授课讲师10人,其中外聘讲师2人,参与群众600余人,内容涉及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的防治,糖尿病的饮食指导、颈椎病的健康指导、脑梗塞的二级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和处理、下肢静脉曲张病的日常护理、小针刀的治疗原理和临床应用、食品安全知识、应急逃生技巧,安全第一、远离跌倒等。

三、深入社区、乡村,开展送医疗下乡活动

2019年以来,我院依托健康教育“六进”活动计划,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公共卫生日大型宣传活动,如:3.24好人广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6.14好人广场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7.1区政府门口“庆七一,**践誓言,携手健康奔小康”大型义诊活动、10.7“重阳节”爱老孝亲大型义诊活动、11.29“世界艾滋病日”大型健康咨询活动。

除此之外,我院自己还组织了一系列健康教育进广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如:2019年1月4日,丽都明珠小区邀请我院进行免费义诊活动,我院组织糖尿病科王清龙主任等医务人员参加,为小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健康会诊,践行医院的社会职责,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2019年9月20日,我院医务人员在幸福广场进行了“9.15(就要5克盐)减盐宣传周”宣传活动,为群众讲解“三减三健”健康知识,提倡践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9年9月25日在医院大门口开展“服务百姓

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我院各科主任、名老中医齐上阵,为群众免费检查、诊断,服务群众103人,减免医疗费用3000余元;2019年11月14日,我院抽调各科业务骨干10余人在党支部书记王泽峰同志带领下,到苏店镇南董村开展“三服务”党员下乡义诊活动,活动参与群众300余人,为群众讲解了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健康脊柱骨盆问题等各种健康知识,并现场义诊、中医体质辨识,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B超检测等。

四、进行低保、五保户鉴定,走访慰问贫困群众

2019年5、6月间,我院医务人员组成医疗小组在相关部门的陪同下下到各个乡镇进行低保户、五保户年度鉴定。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走村入户,详细了解了全县低、五保户,特殊困难群众患病情况,为困难群众上门检查身体、送医送药900余人次,近距离观察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评估其行动自理能力,并做出综合健康功能评价,为困难患病群众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五、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工作督导

2019年12月10日,我院治未病科医务人员参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检查组,下到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负责对其中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一项进行工作督导,对基层卫生人员的0-36月龄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档案管理工作做出了技术指导和示范,对工作不足之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多的向基层人员传授正确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争取使全县重点人群都能享受到规范合理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区中医院

2019年12月18日

第19篇:小龙虾 贫困户多举措助力脱贫攻坚[定稿]

“小龙虾+贫困户” 多举措助力脱贫攻坚

—含山县昭关镇申梅家庭农场助力产业扶贫事迹材料

一、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含山县昭关镇申梅家庭农场(以下简称:申梅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册地址位于含山县昭关镇大宣行政村强胡李村,农场主营业务:水稻、小麦、油菜种植,水产养殖等;其中:粮油种植面积2700多亩,种植基地主要位于含山县仙踪镇大宣行政村、谢集等周边。农场现有烘干、仓储、生产管理用房1800多平方米,育秧大棚30亩,粮食烘干机组4组,皮带运输机1组,铲车1台,旋耕打田机4台,久保田收割机4台,插秧机3台,播种机2台,大型植保机1台套,农用车1辆,喷雾器、水泵等设备若干,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农场成立有农机服务队、植保服务队,为昭关镇大宣行政村、谢集等周边2500多户农户2.4万亩粮油种植,提供优质粮油种植技术推广、粮食烘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15年被评为马鞍山市示范家庭农场,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二、贫困村入股+保底分红,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示范 申梅家庭农场场长李申照早前具有多年水产养殖经验,去年通过县农技推广部门宣传和新型农民培训等途径了解到稻虾综合种养后,多次赴湖北、江苏盱眙、全椒二郎口等地参观学习小龙虾稻田轮作技术,同时积极向村委汇报了自己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想法和思路,并与大宣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产业扶贫带动协议,入股30万元扶贫资金,在含北地区率先示范稻虾综合种养530亩,投资期限为三年,投资期内每年支付固定保底投资回报2.4万元。

稻虾综合种养特色产业模式不打化学农药、化肥施用量少,产出的稻、虾质量好、安全性高。龙虾将稻田中的杂草、幼虫和蛹作为饵料食用,可以经常性和彻底性地除掉田中杂草,降低螟虫类越冬基数,大大降低农药的施用量甚至不施用,而且投喂龙虾的残饵、代谢物等可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平衡了水稻和龙虾的互生互利关系,达到绿色生态且高效的养殖模式。按亩均产50公斤小龙虾计算,每亩可增加养殖收入1500元以上,同时生产的稻谷可达到绿色稻米标准,通过订单的形交售含山绿色大米加工企业,亩均可增收100元以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三、扩大产业规模,带动贫困户就业

申梅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现已涉及稻虾轮作、粮食烘干、农机服务、植保服务等多项业务模块,就业岗位不断 增多。2017年,根据本村贫困户实际情况,经过技能培训后,共安排贫困户就业岗位9个,并与贫困户劳动者签订劳动务工合同,保障贫困户劳动安全和工资收入,除加班工资外按每天100元支付工资,2017年全年共支付贫困户工资78900元,平均工资收入8767元,最低者5200元,最高者17100元。

四、集中流转土地,土地租金保障贫困户收入

近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留守种地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因体力与精力不足、无科学种田知识等原因,出现农二代种地“断层”,很多农田被抛荒。

2015年在乡镇、行政村的帮助和引导下,申梅家庭农场一次性流转了大宣行政村周边2000多亩农田,其中:贫困户30多户140多亩,年支付贫困户土地租金8万多元。

五、成立农业服务队,解决贫困户劳动力投入难题

近年,申梅家庭农场还利用配套齐全的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组建了农机服务队和植保服务队,为周边贫困户和留守种田弱劳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农业综合服务,帮助种粮的贫困户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病虫害统防统治,解决贫困户种粮劳动力投入大、种植技术水平低等难题,带动周边贫困户增产增收。

2018年8月20日

第20篇:围场县“三举措”加强水利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围场县“三举措”加强水利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水务局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等制度标准,加快施工进度,科学施工,确保发挥资金最大效能,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

一是把握工作重点,严格机制保建设。积极申报扶贫、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加紧施工,积极与项目所在乡镇协调配合,解决工程施工中各类问题,保证施工顺畅。同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的“五制”标准,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

二是用好各类资金,抢抓进度强基础。统筹使用涉农整合资金,投资3950万元,实施双基提升工程,18个深度贫困村和108个一般贫困村受益;投资1458.74万元,实施河道治理工程,2个贫困村,222户贫困户受益;整合利用天津对口帮扶项目资金,投资9361万元,实施御道口供水和口污水处理工程;利用水利专项资金,投入5150万元进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跑办项目,联系上级争支持。加强与省厅对接,并提早谋划项目,调整资金使用重心,加大对在扶贫、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领域倾斜力度,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各类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让资金项目不仅能够保护好青山绿水,还要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

助力脱贫攻坚演讲稿
《助力脱贫攻坚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