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演讲稿

朱德演讲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4 08:35:36 来源: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修改演讲稿朱德琴

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奉献像燃烧的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的确,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知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执着和真诚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名字早已传遍了全中国。她在生死攸关之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断了双腿,她用英雄的壮举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令我十分钦佩的老师。他就是奇台农场小学的潘存义老师。几十年来,清贫与奉献是他的本色,责任与使命是他的原则。

回想起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那样的举世瞩目,是那样的不容怠慢。然而,五十多岁的潘老师接受了这次艰巨的任务,他被总场借调到人口普查组,为了能更快完成任务,他不分昼夜的亲自上门登记,并及时上报有效地普查资料。由于他过度操劳,引发了他的类风湿病。面对病痛:潘老师没有被吓倒,反而在医院治疗期间,一手打着点滴,一手仍然在整

1 理人口普查的资料。学校领导彭书记和同事们纷纷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在病床上查阅资料。彭书记亲切地对他说:“你都病成这样了,手头的工作还放不下,你要安心养病啊!”潘老师听了激动地握着书记的手说:“谢谢领导的关心,看!我这身子骨还挺结实呢!”就这样为了能及时上报材料,他坚持完成并超额300余户人家的普查工作。有人可能会说:“三百户算什么,我也能完成。”朋友们,你们想想,对于一个年过半百还忍着疼痛坚持工作的老教师来说,上门调查,有时候户主不一定在家,是多么的不容易。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被上级领导评为了“优秀普查员”。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由衷的敬佩吗?

在人们的眼中,教师的身体都是铮铮铁骨,由于长年的劳累,身体都不是很好,可他们的心总是牵挂着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2011年5月6日奇台农场举办了东线各团场中学生篮球赛。教育中心分配潘老师担任裁判员的工作。有病在身的他,没有因病而推掉工作,反而忍着疼痛奔跑在篮球场上。当知情者知道潘老师是带病吹哨时,都走上前来劝他说:“潘老师,身体要紧,可千万不要再累病了呀!”带着难受的表情,他还坚定地说:“就剩下一场了,坚持一下吧”说着又

2 走向了比赛场地。整场比赛中,他的脚就像灌了铅似的,额头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裁判员的工作。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潘老师,您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勇于承担,我相信,榜样就是给我们指明方向的航标灯!

就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传来杨副校长的急切声音:朱老师,不好了,你班暖气管爆裂了,请赶快到校。当我急忙赶到班里时,眼前的情景让我非常震惊:潘老师正用毛巾设法堵住出水口,可是水的压力太大了,喷溅的水无法阻挡,他的全身都湿透了。看到两鬓斑白,身体微驼,浑身湿透的他,还硬撑着为我班清理水。我一再劝他说:“潘老师,您身体有病,赶快去换换衣服吧。”可他用手捶着腰、摇摇头说:“没什么,我还能挺住。”他的话再次触动了我的心:这不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潘老师吗?这不就是一个心存大爱的潘老师吗?

多年来,潘老师的生活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都没有摧垮他坚强的意志,没有改变他对工作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他总用简

3 练的语言来概括他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光荣、艰巨、幸福!

真情无限,爱心永恒,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奇台农场小学发生,时刻都在平凡中延续。然而,我们相信,在奇台农场小学这个大家庭中,今后一定会谱写出更加辉煌、和谐的新篇章。

让我们用最美的笑容兼顾事业和家庭,用最饱满的真情热爱我们的事业,用最强烈的奉献精神谱写当代教师动人的风彩!

谢谢大家!

4

让 生 命 在 奉 献 中 闪 光

奇台总场小学 2014.4.8

5

推荐第2篇:朱德教案

【课文赏析】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课文围绕\"扁担\"这一线索展开了有故事。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朱德同志的身份,之所以开头交待这些是为了衬托作为一位军长的朱

德同志带头挑粮一事。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挑粮运动的起因,描述了战士们在挑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自然段是全文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战士们藏扁担,朱德同志做扁担,这一\"藏\"一\"做\"形成矛盾冲突,使文章情趣顿生。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结尾,主要写了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仍然在挑粮队伍中后的反应。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不按四段内容逐一讲解,找好切入点,上挂下连的整体处理好教材。在让学生了解到朱德身份后,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补充关于朱德南征北战的故事。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抓住战士们情感的变化,从\"打心眼里敬佩\"到\"崇敬之处更增添加了几分干劲\"。虽然这并不是主要内容,但可以从侧面入手切入正题,通过读文品句,进一步挖掘朱德同志让人敬佩、崇敬之处,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体会朱德军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读文,体会朱德军长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精神

一、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这篇文章讲的是\"朱德的扁担\",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1段,你能从这段中找出朱德是什么人吗? (时间 地点 职位)

(二)找原因。

真奇怪!一位军长要扁担干什么用?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2段,你能找出答案吗? (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你从这段的哪些句子知道的? (

1、2句: 敌军封锁,贸易断绝,物品奇缺,生活困难)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看插图) 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

(他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起路来稳健利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质疑。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 ①他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保护身体。 ②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朱德那么忙,还跟战士们一起挑粮,太累了。谁来劝一劝他?

2、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

( ①路很远,一天往返50千米。 ②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3、想一想,这儿的\"险要\"是什么意思?如果天气不好会怎么样?

4、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战士们非常关心、非常心疼、非常敬爱朱德军长。) 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四)结果。

1、战士们这种愿望有没有实现呢?你怎么知道的? (第4段

1、2句)

2、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 (连夜做扁担,刻上\"朱德记\" )

3、德的做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坚持不懈)

4、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这就让大家?(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 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1)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带领一支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队伍会师。 (3)抓住“不远处”,理解环境的危险。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1)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二)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1)说说怎样读好这一句。 (2)指导突出“也”和“一道”。

小朋友们,你们瞧,朱德爷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2)指导读出敬佩的语气。(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再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1)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2)什么是“山高路陡” ?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6、此情此景,战士们看到又有何感想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 想想大家会怎么劝他,朱德同志又会怎么说。 (2)指导读出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之情。

7、过渡:是呀,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 三个字。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向战士们表明了决心:一定要跟战士们一道挑粮。写上“朱德记”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这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3)引读:所以,大家见了——

(4)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做”,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投影出示,齐手拍念)

9、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朗读全文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你能读好吗?(出示第一小节) (1)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谁来读第一小节。

(注意激励性评价,结合轻声、停顿等在投影上做示范性标识) (2)【师画:会师】“会师”是什么意思?(队伍会合了) 哪两支队伍会合了?(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会合了) (3)此时,红军在 ,山下不远处 ?(引读) 小朋友有什么感觉?

2、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红军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2小节。(投影出示) (1)红军怎么办?指导读第一句。

(师指导把长句子的停顿读正确,范读、挑战读) 【板书:粉碎围攻】

师: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就得——粉碎围攻。要想粉碎围攻,必须怎么办? 【板书:储备粮食】

(2)师:井冈山上的粮食够不够?又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你都读懂了什么? 交流:a、到茅坪挑粮

B、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很难走。

师:你真会体会,哪些词体现了路很难走?(在“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加着重符)

体会重点词“五六十里”(情境渲染:小朋友们知道五六十里山路有多远吗?要走多长时间吗?老师早上六点钟起床,就开始不停的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你们想想红军战士走的路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像练说(师引导:如果下雨、下雪呢?)

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红军挑粮的困难表现出来?(2-3生) C、那么远,那么难走的路,红军怕吗?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 D、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朗读课文高潮

师:小朋友,我们都来做小红军,看谁最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去挑粮,来!连起来读后2句。

(齐读、指名读、竞赛读„„)

3、指导看图,理解“满满的”,读好第3小节。

过渡:看,朱德同志作为红军的总司令也争着挑粮去了。你瞧,这就是我们的挑粮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 ,后面跟着的是 。(投影图片) (1)师:对,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板书:一道挑粮】 (2)仔细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眼前的朱德总司令? (3)再看看这担粮食,给你什么感觉?

(满满的、堆的像小山、快掉下来了、把扁担都压弯了„„) (4)引导观察朱总司令的神态。

为什么朱总司令的脸上笑眯眯的呢?他在想些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当时朱德爷爷已经42岁了,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不怕苦,不怕累,真让人佩服。 (5)指导朗读:

范读、评价、指名读、展示读

4、过渡:朱总司令白天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晚上还要制定作战计划,他太辛苦了!战士们看到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战士们怎么想的?所以大家劝他 ,不料 ? (3)朱总司令为什么要连夜赶做扁担呢? 【板书:连夜赶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红军的军长,他的名字叫“朱德”。(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28年,毛泽东同志带着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而后,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出示图片)大家看,两支队伍会合了,力量强大了,多么开心呀!读好:会师。

3、读好第一句。

4、板书:扁担 指名读 问: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东西) 朱德用扁担来干什么?(挑粮)

过渡:朱德是一军首领,带兵打仗,他为什么要用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

一、第二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

一、二小节。

2、出示第二小节

一、二句。交流: (1)井冈山上粮食不多。

(2)红军要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指导读好词语:

围攻:敌人派出大军包围攻打,形势多严峻呀!

是呀!敌人在山下把红军团团围住,多么疯狂地举动! 但是我们不能让敌人得逞,必须要粉碎敌人的围攻。

坚守:红军誓死也要保住这个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就叫“坚守”。 点评:读得意志坚定!

很有信心!一定会成功的!

储备足够的粮食:人是铁,饭是钢,要打败敌人,我们红军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评:储存的粮食真多呀!

粮食越多越好! 战士们够吃几个月了!

3、连起来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战士们去挑粮,朱德也去挑粮了,大家看朱德军长是怎么挑粮的?

三、学习第三小节。(怎么挑粮的?)

1、出示图片:说说朱德是怎么去挑粮的?看看他的穿着打扮?(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看:箩筐里、额头汗珠、扁担 读好:“满满一担粮食”

点评:是呀,箩筐里都快装不下了!

多沉哪,扁担都变弯了!真够多的。

3、读好这句话。

4、朱德和战士们挑粮容易吗?(不容易)

5、为什么说他们挑粮不容易呢?出示句子。交流:

(1)路远:五六十里 师解释,读好词语。

(2)山高路陡:(看山图)这山又高有直,爬山非常吃力。 读好词语。 (3)想象说:大家在挑粮的时候可能会怎么样? (4)揭示:非常难走 (5)读好这句话。

过渡:虽然山高路陡,挑粮非常困难,可大家革命热情高涨,争着去挑粮,朱德军长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一同吃苦,这就叫同甘共苦 ,你们看,朱德还是走在最前面呢,这就叫身先士卒。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让我们读好它。

6、齐读。“从井冈山到„„一块儿爬山。”

7、这么好的朱军长,战士们多么敬爱朱德同志呀!

8、出示:越发敬爱 那为什么说大家越发敬爱他呢?出示句子,自由读。

9、交流: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1)大家劝他不要去挑粮,他不肯,藏了扁担还连夜赶做一根。 (2)为什么劝他不要挑粮?(工作忙)朱德同志忙些什么?(自由说)

(3)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朱德,学生演战士们来劝一劝朱德,让他不要去挑粮了。 (4)有没有劝住他?(没有)于是一位战士偷偷地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可没想到,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且写上了“朱德记”。(出示图片)现在你知道了这“记”表示什么意思?(做记号,表示是朱德的。)板书:的 师:对,“朱德记”就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四、总结:

现在,这根扁担就珍藏在军事博物馆。过了这么70多年,当我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到朱德的扁担,我们还会想到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齐读)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产生的问题多数也是零散的,没有太多的探究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以身作则”学生能在引导下,自己说出来,这使我十分兴奋。可见二年级的孩子知识面还是很宽阔的!“同甘共苦”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也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中逐渐感悟、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互相敬爱的可贵精神。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从电视中也多少了解一些,因而在本课学习中,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来感悟文中的感情。

首先,我通过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大环境,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理解当时环境的危险,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在教学去挑粮的原因时,我注重说话训练,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贮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时,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挑粮的艰难,我先让孩子抓住有关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联系前面体会到的危险和生活经验,细细品味、想象、感悟挑粮的不易,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的同甘共苦打下基础。

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对于“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是很能体现朱德和大家同甘共苦的,在学习的时候我就好好抓住这两个词语,第一次体会朱德与战士们的同甘共苦。之后,我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想什么?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让孩子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和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最后,我又让他们说说:如果这时朱德爷爷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在自己的诉说中将自己对朱德高贵品质的感受进一步深化,让孩子将自己的感动通过明确的语言进一步巩固。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了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步步“牵”着学生走,没有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获得的体会,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师应让他们自主质疑,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最后辅导学生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地步步逼近关键问题,避免了老师的越俎代庖,又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打下了基础。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

推荐第3篇:春季师德师风演讲稿朱德鸿

理化乡中心幼儿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师德师风

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师:用生命熔铸崇高。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今天,当我站在这个讲台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相信各位老师也有着相同的感觉,因为我们都从事着叶的事业,我们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我心中最美丽的诗篇——我爱这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

老师,这个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眼,孕育着圣洁和伟大。老师,是促成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工程师,是国家、社会兴旺发达的设计者,是英雄豪杰、伟人奇才的雕塑家。自打懂事以来,我们每年、每天、每时都沐浴在老师和煦慈爱的阳光下,生活在老师关怀温暖的怀抱中。我们取得进步,老师为之雀跃;我们若有失误,老师为之痛惜;我们的成绩单上,映衬着老师辛勤耕耘的身影;我们的荣誉章上,反射老师无私奉献的光华。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我第一次来到九江学院报到时的那份心情。当我带着对未来人生的期盼与憧憬,迈入这所赣北著名高等学府的时候,当我带着满腔热情,踏入这曾为九江乃至江西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学院的时候,比蝶湖的粼粼碧水和教学楼的巍巍雄风更让我们倾倒和迷恋的,是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而这一切,正是我们一代代尊敬的老师们,以您的忠诚、智慧,以您的心血、风骨,以您的韶华、热情,执著于这份理想,发扬光大了这个优良传统。

从小到大,我们都受着老师的恩泽。探索在人生路上,是老师谆谆告诫,指点迷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从初涉世事到熟谙人生;倘徉在生活的岔路口,是老师帮我们指明方向,升起理想的风帆,鼓励我们破浪远航;耕耘在知识的沃野,是老师用科学启迪心智,靠意志战胜困难,用奋勇攀登,孜孜以求的身影,召唤我们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秉烛苦读,无畏攻坚;迈步在前进的征程,是老师的行动告诉我们“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候,要善于因势利导,摒弃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颓废之风;跋涉于迷茫痛苦的泥潭,是老师以她滚烫的心、温暖的手、慈母的爱,拨开阴霾,使青春的心激荡,让快乐和幸福降临。正是老师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也用生命熔铸着金光闪闪的两个字:“崇高”。

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来说,今年的教师节更值得庆祝,因为这是我们九江学院自“5·18”正式组建领导班子以来迎来的第一个教师节。经过100余天的整合推进,学院已顺利完成了六个统一,四校区的广大教职工实现了思想、感情、文化上的融合。目前,全院师生精神饱满,工作热情高涨。我想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努力拼搏,九江学院的前程一定会更加辉煌!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天是一个令人激动而神圣的日子,因为教师节不仅仅赞美教师,更重要的是,她在讴歌一种灿烂的、塑造灵魂的职业。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虽然以我目前的心智和能力还无法成为这种职业的代言人,但是,我为自己能从事这种绵延亘古,传递未来的职业而自豪,我为自己的追求毕生不悔。幼儿跳动的期待的目光就是我的掌声,幼儿挥舞的毕业证书就是我的鲜花,我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即使面对清风明月,又夫乎何求呢!

朱德鸿

2016年3月4日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第十八届教师节,首先,请允许我带领全校同学,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沃土上的全体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祝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再创新的辉煌!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如果没有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的民族,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对社会来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幼儿来说老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意志品格思想的塑造人。所以,尊师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客观要求,更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悟。

许多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送上贺卡以表心愿,其实,尊师不在于这些,而在于我们同学的头脑中,是否时刻都有这样一个意识,在于是否将这种意识溶于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目光渗透着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里,文明的言语散发出对老师的尊重与敬仰;在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行为体现了老师的教导和培育。大家应当把自己拥有的高尚的品格、顽强的意志、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体魄,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创造的巨大成果作为教师节献给老师们的礼物!

尊师,是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与支持;爱生,是老师对幼儿的关爱与鼓励。让尊师爱生这一良好风尚把老师与同学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今天,也是幼儿园新学期的第一个英语日,英语日是要让全校同学讲好课堂和校园交际英语100句,在校园里形成一个英语的氛围,提高大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希望每周的星期二大家都能做到。

推荐第4篇:朱德传读后感

中文系

2010级广告学

201040126153

李婷

永远的英雄

————《朱德传》读后感 开始以为朱德将军只是一个目不识丁武将,看完朱德的传记才对他有了一些深度了解。他是那么的吸引着我去探索他的一生经历,让我由衷敬佩这位爱国领袖。

他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他的学习和革命精神都来自于贫苦的生活和家人的影响。他在一九四四年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还深情他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他还说道: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朱德回忆道:“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自幼所过的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对朱德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军队的领导也需要组织和纪律,这对他的军队领导才能有很大的奠基。

悲惨的遭遇,严酷的现实,给年幼的朱德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使他从小深深感到人世间的不平。他的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他亲眼见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他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他后来回忆起艰辛的童年时代对自己的影响。“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他这种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精神正是革命胜利所必须的。

革命家不仅是莽夫。朱德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小时候朱德每天清晨起床后,干点家里的劳动,然后吃完早饭再去上学。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晌午回来肚子饿,跑得快;晚间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长年累月,使朱德“养成走路快的习惯”。一到农忙季节,朱德就不去上学,在家里劳动。一年大约有三四个月在家种地,有六七个月去读书。他对老师席聘三十分尊敬,所以受席聘三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时的朱德“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了。席聘三痛恨恶势力和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以及他那强烈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朱德,使朱德的眼界开阔了,使他的思想在几年里“慢慢开展了”。他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从增长知识这方面来说,朱德在席聘三门下读书,也获益不浅。

在席聘三先生的良好教育下,不但为朱德后来喜欢读书、爱好作诗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使朱德的幼小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了。可是他的目光不仅仅限于这里,他还有更大的报复,那就是拯救国难。自从参加辛亥昆明起义以后,他又先后参加过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但看到的却总是同他愿望相背离的另一种局面:许多“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包括他自己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但他仍一刻没有忘记自己救国救民的初衷:“推开黑幕剑三尺,痛饮黄龙酒数杯。西蜀偏安以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四川境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朱德从频繁的战事中暂时得到解脱,据朱德旅部文书欧阳励清回忆:当时朱德的主要工作是安定人心,以舒民困。除了清剿当地危害民众的土匪外,他“时常穿着平凡朴素的衣服,到城乡里群众中,访问人民疾苦。”“他平常的生活是朴素的,用餐与部属同餐。战时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时最注意士兵伙食,随时下连队到厨房里检查油盐柴米蔬菜。”“治军之暇,博览群书。”朱德还常常穿起长袍马褂,去找沪州的文人名士一起谈诗论文,过起悠闲的生活。

真正使朱德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他能接受新的思想,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他指挥战斗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争,在战略才能和指挥作战上的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他从建国前到建国后几十年的时间中,领导作战了无数次,参与了现代化军队的建设。

有一次,朱德受党组织的委托,带着教导队从崇义的上堡出发,去汝城同曾曰唯谈判。在途经汝城县壕头圩时,还有过一次惊险的遭遇:他们住在一个祠堂里,半夜间突然被土匪何其朗部包围。土匪冲进祠堂,问朱德:“你是什么人?”朱德说:“我是伙伕头。”土匪又问,“你们的司令在哪里?”朱德指着后面的房子说:“住在那边。”由于朱德穿着简朴,同士兵没有什么区别,土匪信了,就往后去。朱德从窗户里跳出,脱离了危险。朱德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帮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劫难。

朱德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我们普通人士根本无法从这一本传记中读懂朱德将军的。他的亲民,他的朴素,他的艰苦耐劳,他的学习精神,他的机智勇敢,他的爱国奉献......

推荐第5篇:《朱德选集》读书笔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学习《朱德选集》的笔记

这个暑假阅读了《朱德选集》,这是继《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上卷、《刘少奇选集》上卷、《邓小平文选》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又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又一部光辉的文献。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一生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域是军事斗争。朱德同志参加了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192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他推动和领导了1926年四川万县的“九五”反帝斗争。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失败以后发动湘南起义,于1928年4月到达宁冈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了中国的第一支主力红军——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9年起他又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1930年到1931年,他和毛泽东同志一起指挥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当1932年毛泽东同志被“左”倾的中央领导撤销了红军的领导职务以后,朱德同志又和周恩来同志一道指挥红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朱德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等在一起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撤换了“左”倾错误的领导。在一方面军同四方面军会合以后,朱德同志和刘伯承同志以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在一起,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率领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了华北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返回延安以后,在抗日战争中期和后期,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四年间,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在一起,领导人民军队的建设和指挥人民战争,直到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朱德同志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也有许多著述。收入《朱德选集》的65篇著作,约25万字,是他的著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65篇著作中,军事方面的占28篇,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占22篇,经济方面的占11篇,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占4篇。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整部《朱德选集》。朱德同志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说:“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因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群众的英雄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作所为都是为群众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则无条件地服从群众的利益;一是相信群众力量、集体力量才是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的力量只是这个伟大力量中的‘沧海一粟’。”他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一文中赞扬刘伯承同志说:“伯承同志是深入群众、深知群众的人。他律己严,待人宽,谦恭和蔼,身为群众表率。因此,他自然而然得到群众的爱戴,成为群众的领袖。” 朱德同志自己同样是始终热爱人民、依靠人民,和人民呼吸相通、血肉相连,善于走群众路线,忠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正如深知朱德同志为人的周恩来同志在《为庆贺朱总司令六十大寿的祝词》中所说:“亲爱的总司令,你为党为人民真是忠贞不贰,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但你永远高举着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光明的前途,使千千万万的人民,能够跟随着你充满信心向前迈进!在我们相识的二十五年当中,你是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永远坚定不移,这正是你的伟大!对人民你是那样亲切关怀,对敌人你又是那样憎恶仇恨,这更是你的伟大!” 朱德同志的军事思想就是充分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朱德同志始终把士兵和人民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以群众为堡垒,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 朱德同志在《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说,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是把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训练起来,保卫人民利益,替人民服务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内部是民主的,是官兵一致的,它对军队以外的人民,也是民主的,是军民一致的,所以能够一扫军阀制度。”“人民的军队,因为和人民一体,对外就能有效地保卫祖国,对内就能保卫人民的民主自由的权利。”“ “官兵与人民一致,人人想尽一切办法打击敌人,„„这就是我们战无不胜的道理。”朱德同志强调在人民战争作战方面要向群众学习,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要学习群众战争,要从群众经验中学习阵地战、攻坚战,一方面要提倡不怕牺牲,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伤亡。 很明显,我们学习朱德同志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论述,对于从根本精神上去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有重大意义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朱德同志在1957年7月31日的讲话《光荣伟大的三十年》,是在和周恩来同志、陈毅同志作了深入讨论之后写成的。这篇讲话,精辟地阐述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和历史,

科学地评价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和缺点错误,在历史上第一次地指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在总结井冈山地区和赣南、闽西地区的经验的基础上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的,而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就是在这个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各种艰难曲折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而且,朱德同志的话到现在仍然完全有效,今后长时间内都是我们必须遵循的。

马克思在他刚刚成为科学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这样一段含义深刻的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朱德同志的著作,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的,因为这些著作的主要精神和根本之点,就是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朱德选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第6篇:朱德小故事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 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推荐第7篇:朱德故居观后感

朱德故居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这天,商学院的党员服务站组织商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起来到朱德故居——南昌花园角2号——参观,体验一下朱德同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日子。可以说是第一次参观南昌的红色革命景点,心情有些沉重,走进屋内,原本很浮躁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安静了下来,真的可以感受的到他们当时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激情燃烧的态度,他们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最终解放全中国。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同志,我对他的了解也许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吧。以前看过许多的战争纪录片,里面或多或少的有点关于他的内容,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很和蔼的人,总是乐呵呵的,人很随意,但在真正严肃关头又是那样的严谨。他戎马一生,功绩卓著;他忠职勤政,鞠躬尽瘁;他胸怀天下,气度恢宏;他谦虚谨慎,纯朴忠厚。这就是我对他的总体感觉。

他弃教从军,以武救国,他抛官弃禄,追求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拥护者,也为寻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高举义旗,为民而战,与周恩来等在南昌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他力挽狂澜,拯救危局,在红军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长征,坚持到底,经历多次曲折依旧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陕北会军,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他挺进华北,指挥抗日,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在回到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运筹帷幄,解放全国,在解放战争中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六十,虽退出前线杀敌,但是在决策和运筹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直到战争的全面胜利。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以上是我对朱德同志生平的简短介绍,我明白他的一生恢弘灿烂,将在中国历史上流芳百世。

这次的活动既然是为党员们以及即将成为的党员们安排的,就是想让我们深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开展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参加过程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想象着老一辈共产党员的满怀对革命胜利的理想和憧憬,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场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色景点凝结着我党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是激励今人继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身临其境,在充满感性的接触中接受历史熏陶和理想信念教育。

这次的活动让我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牢记入党宣誓,增强党性观念,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的先进性既然要成为党员,我们现在就应该发挥出党员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精神弘扬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想到曾经的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如此的流血流泪的举动,是他们的鲜血才换来今日的幸福安康,我们真的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我们作为党员,真的要始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英勇献身、为新中国而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为现在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们还只是大学生,这并能说明什么,大学生依旧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上,我可以利用现今如此优越的条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在思想上,我要学习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到;在生活上,我要勤俭节约,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真真切切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荐第8篇:朱德故居观后感

朱德故居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这天,商学院的党员服务站组织商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 分子一起来到朱德故居——南昌花园角 2 号——参观, 体验一下朱德同志曾经生 活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日子。可以说是第一次参观南昌的红色革命景点,心 情有些沉重,走进屋内,原本很浮躁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安静了下来,真的可以感 受的到他们当时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激情燃烧的态度,他们可以在那么艰苦 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最终解放全中国。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 元帅。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 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 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 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同志,我对他的了解也许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吧。以前看过许多的战争纪 录片,里面或多或少的有点关于他的内容,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很和蔼的 人, 总是乐呵呵的, 人很随意, 但在真正严肃关头又是那样的严谨。 他戎马一生, 功绩卓著;他忠职勤政,鞠躬尽瘁;他胸怀天下,气度恢宏;他谦虚谨慎,纯朴 忠厚。这就是我对他的总体感觉。 他弃教从军,以武救国,他抛官弃禄,追求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拥 护者,也为寻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高举义旗,为民而战,与周 恩来等在南昌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他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在红军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长征,坚持到底,经历多次曲折依 旧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陕北会军,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 的队伍。他挺进华北,指挥抗日,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 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在回到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 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 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 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 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在解放战争中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六十, 虽退出前线杀敌, 但是在决策和运筹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

事斗争,直到战争的全面胜利。1976 年 7 月 6 日在北京病逝。他在军事理论和 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收入 《朱德选集》。 以上是我对朱德同志生平的简短介绍,我明白他的一生恢弘灿烂,将在中 国历史上流芳百世。 这次的活动既然是为党员们以及即将成为的党员们安排的,就是想让我们 深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 觉性,开展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参加过程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想象着 老一辈共产党员的满怀对革命胜利的理想和憧憬,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场景。在 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色景点凝结着我党 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是激励今人继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身临其境,在充满感性的接触中接受历史熏陶和理想信念教育。 这次的活动让我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前 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牢记入党宣誓,增强党性观念,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的先进 性既然要成为党员,我们现在就应该发挥出党员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 用,在革命精神弘扬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想到曾经的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 生活做出了如此的流血流泪的举动,是他们的鲜血才换来今日的幸福安康,我们 真的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我们作为党员,真的要始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英勇献身、为新 中国而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为现在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们还只是大学生,这并能说明什 么,大学生依旧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上,我可以利用现今如此优越的条件认真学习专业知 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在思想上,我 要学习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到;在生活上,我要 勤俭节约,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真真切切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荐第9篇:批判朱德会议记录

在中共中央档案馆里,有一份标号为“19660523”的会议记录。此份文件记录了1966年5月23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朱德元帅的严历批判,即发生在那一天:

地点: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主持人:刘少奇

朱德首先因为对批判彭、罗、陆、杨(见注释1)持消极态度而被责令作检讨:“我过去的错误已经作过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高饶问题(见注释2)发生以后,我在会上作了检讨。第二次是彭德怀问题(见注释3)发生后,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检讨,那次检讨比较长一点。”

朱德接着又讲了他过去的错误,即二十年代井冈山上的问题和红四军“七大”的问题。张鼎丞(见注释4)、林彪、陈毅、周恩来先后发言和插话。陈毅批判朱德历史问题的发言很激烈很长。

林彪:彭德怀原来就是联合这个,联合那个,犯了这个错误又犯那个错误,都是为了个人野心。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必须彻底揭发斗争到底把他搞臭,否则不行。这样做对你对党都有好处,这样,你才可能改好,否则不可能。庐山会议揭发出来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消灭党的一个最大的隐患。主席几次讲党有可能分裂,实际就指彭德怀——朱德。庐山会议也考虑到是否要彻底揭开,权衡利害,认为应该坚决揭开,消灭这一隐患,否则会继续发展,万一主席到百年之后,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现在揭开,展开坚决斗争,保卫总路线,教育全党,巩固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这是全党全军

全国人民利益之所在。要揭发斗争到底,你改也好,不改也好。当然我们是希望你改的。

朱德你是有野心的,你检讨得很不够。有人当是他自己检讨的,不是的!是党中央决定让他脱裤子的,不检讨不行。你们是不知道的,陈毅批评他的并不过分。他也不服毛主席,他想当领袖。高岗事情,他也主张轮流,想当主席,自己本事行吗?

你一天都没做过总司令,南昌起义后,是无政府,乱走,是陈毅指挥到井冈山的;遵义会议前是李德指挥;以后是毛主席指挥;抗战时期在前方指挥(按:也不是朱德指挥)。解放战争是主席指挥。你是不行的,但自以为还行。你脱离指挥,下井冈山向南打,三个营损失二个,打败仗无办法,还是主席接你回来的。

林彪又把问题引导到彭罗陆杨问题上来:“去年罗瑞卿问题发生以后,在上海会议上他(指朱德)还讲,不能讲毛泽东思想是世界马列主义的顶峰,顶峰还会发展吗?大概顶峰不是毛主席,而是你朱德自己,或者是赫鲁晓夫。”

陈毅:“朱德我要问你:你是不是要搞政变?”

朱德:“搞政变我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这个胆量。”

陈毅:“我看你是要黄袍加身,当皇帝。你还大力赞扬赫鲁晓夫。你野心非常大。”

乌兰夫(见注释5):“更奇怪的是他(指朱德)还说,人盖棺了是不能定论的。我们讲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是错误的,是修正主义的。他说,咱们同苏联还是要搞好,他也离不开我们。

薄一波(见注释6):“朱老总经常讲兰花。他说,自古以来,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要种兰花。”

朱德:“说到现在我是不是有野心?我八十岁了,爬坡也要人家拉,走路也不行,还说做事?„„事情我是管不了了,更不要说黄袍加身。我对于我们这个班子总是爱护的,总是希望它永远支持下去。”

周恩来:“反对毛主席我都领导过,宁都会议也是我领导的。虽然弼时同志从后方来了,因为我把毛主席的政治委员代替了嘛。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和罪恶。王明路线我也犯了,四中全会我也参加了。所以我最大的过错是193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四年之长。这是我一生最痛心的事。然后洛川会议,然后王明回来。1937年底到1938年武汉时代,这都是路线性质的严重错误。当然还有其他错误。解放后还犯过反冒进错误等等。这几件事都是同朱德同志一起嘛。”

“至于朱德同志的账那就更多了。从井冈山一直打到梅县,都是盲动主义,军阀主义,流寇主义。然后是立三路线,你也犯了。然后是王明路线四年,然后又是洛川会议。那时王明没有回来,那还不是反对毛主席,你没有领导?然后王明回来。第二次王明路线一直到六中全会,以后还有一些“残余”。几十年历史,朱德同志跟张国焘斗争,前一半应归功于刘伯承同志的推动。如果没有刘伯承同志在那里,黄袍加身,你顶得住吗?后一半是贺龙同志,弼时同志,关向应(见注释7)同志的共同推动,才北上了。如果没有这些,你甚至滑到河西去了。”

“解放以后,那多了。毛主席常说,高饶彭黄的事,你都沾过边

嘛。你到处发表意见,是一个危险的事。„„我们不放心,常委中有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毛主席也担心。毛主席说过,你就是跑龙套,可是你到处乱说话。你要谈话,得写个稿子,跟我们商量。„„所以你是不可靠的,是不能信任的。南昌起义,就是有错误嘛。我当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元首尼雷尔的面说:南昌起义,我有错误。他听了很为惊奇:你还有错误?那时错误嘛,城市观点嘛。所以,今天我把我对你(朱德)的不满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大家监督。”

最后邓小平宣布了中央对彭、罗、陆、杨处理的决定,与会者一致通过。

注释:

1、彭罗陆扬:彭真、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1966年,彭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罗瑞卿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陆定一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杨尚昆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

2、高饶问题:指高岗、饶漱石1954年阴谋分裂党的阴谋。1954年,高岗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饶漱石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

3、彭德怀问题:1959年,彭德怀因在庐山会议上对大跃进提出激烈反对意见受到批判。

4、张鼎丞:时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5、乌兰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

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6、薄一波: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7、关向应: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

推荐第10篇:开国元勋朱德经典语录

辑录:中华微商会公众号

1.我们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

2.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你们作威作福的日子今天就到头了。

3.我们要打败强大的敌人,必须要建立一支铁的红军。4.我可以把我的一切都献给党。 5.有我朱德在,阵地在! 剧情简介:

朱德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参加了蔡鄂领导的云南起义,成为滇军名将。后由于滇军内部斗争,朱德赴欧洲留学,结识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南下时,朱德任先遣军指挥,在主力攻打潮汕失败后,朱德率领的部队成为保存下来的一支革命火种。井岗山会师后,朱毛红军名扬天下,并在瑞金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央革命根据地丢失,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长征中,朱德为争取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终于带领

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抗战爆发后,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领导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解放战争中,他与毛泽东一起指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勤政为民、克勤克俭、作风民主、实事求是。

第11篇:自查报告朱德丽

自 查 报 告

按照我校统一部署,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研讨等活动,知道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意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明确了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身肩负的责任,对照“三查三看”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查。作为一名党员老教师,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呢?通过深入学习,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真进行了剖析总结,并形成如下剖析报告,以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一、自身存在问题

1、学习意识不够强。

作为一名党员老教师,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较懒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有时不自觉地总认为自己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学习时间比较少,有时对学习是“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或身体不适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学生工作这一块比较主动、积极;但对于自己学习这方面,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特别是教科研这一块,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做,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教科研这一块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

二、下一步努力整改方向

本人将以这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知识,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力求教学创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积极投身于“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海 联 小 学 朱

第12篇:朱德的故事

朱德总司令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关于总司令朱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讲几个。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

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

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

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

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

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

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

向往革命 苦寻共产党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

朱德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可是,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心中很是不悦。1909年11月,朱德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朱德23岁。

在云南讲武学堂,朱德刻苦学习,崭露军事天才,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并屡建战功,被升为少将旅长,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他订了进步杂志《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当时,身为少将旅长的朱德,待遇已经十分优厚,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后来,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但是,他内心却非常苦闷,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苦闷至极,朱德甚至抽上了鸦片。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朱德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朱德来到成都,又遇好友孙炳文。孙炳文对朱德说,他要去北京找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朱德听了很是高兴,说:“好啊,咱们一起去吧!”

经过商量,朱德与孙炳文决定,先去欧洲考察学习,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

1922年初,朱德辞掉军职,抛掉优裕的生活,换上西装,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他的好友孙炳文,还有10来个青年,经过40天的航行,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然后,乘火车到了巴黎。

朱德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几十年过去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而朱德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因此,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

一天,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朱德,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德赶紧问道:“那些共产党人在什么地方?”中国商人说不清楚,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 第二天,那个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共产党的情况。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可是,那个人告诉朱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周恩来,但是,已去了德国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这时候,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说:“别着急!我这里有周恩来在柏林的地址。”

朱德接过纸条,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

朱德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去柏林找周恩来。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按纸条上的地址,东打听,西打听,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天已经黑了。 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敲开了房门,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你们找谁?” 朱德连忙说:“我们找周恩来!”那个年青人说:“我就是!”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20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

周恩来给客人让了座,沏茶倒水,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朱德和孙炳文问道:“二位有什么事吗?”

朱德端端正正,坐在比他小10岁的周恩来面前,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说明他们寻找共产党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

周恩来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为朱德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他表示,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共产党,先做候补党员,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

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八一”斗敌巧设宴

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在德国的几年中,朱德一方面刻苦学习德语,学习革命书籍,一方面也参加了一些实际斗争。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连跟人说话都难。他下决心要学德语。那时,他已经36岁了,但困难挡不住他。他整天埋头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行,买了一张柏林的地图,每天出去逛遍了柏林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走遍了,一方面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方面和人说话。就这样,朱德学会了德语。

一天,朱德和几个同伴去看展览。可是,没想到,在中国展区,他们看到摆着的却是什么三寸的小脚鞋,男人的长辫子,还有麻将、鸦片枪和算卦用的东西。这明明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蔑视。朱德他们气坏了,中国留学生无比愤慨,决定进行抗议。谁来领导这次抗议活动呢?大家把信任的目光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

在朱德的带领下,中国留学生冲进了展览会,将那些丑化中国的展品一把火烧个精光。为此,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被德国警察抓进了牢房。

在我国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德国共产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参加了集会。德国警察又把他们抓了起来。

德国不能呆下去了,朱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了一年多,到1926年,根据党的指示,为了支援北伐,朱德回到了中国。后来,朱德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并担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城防司令)。

1923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朱德也被逐出了南昌。不久,朱德又神秘回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1日,朱德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南昌,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是党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两人相见格外兴奋,但由于起义关系重大,只寒暄了几句,就谈起了工作。前敌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交给朱德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起义开始前设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以保证起义顺利举行。为什么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朱德呢? 朱德曾领导南昌的军官训练团,与南昌的一些军官熟悉,而且关系不错。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朱德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怎样牵制敌人的军官呢?

南昌起义决定在八月一日举行。7月31日晚,朱德举办宴会,宴请南昌团以上的军官。团长们接到朱德的请帖,都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十分从容,热情地向团长们亲自夹菜,敬酒。团长们个个笑容满面,一边吃菜,一边喝酒、聊天、划拳,无不高兴。时间过的很快,朱德一看表,九点多了。外边的情况很紧张,起义时间马上就到。

朱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时间还早,大家都要尽兴,再去打几圈吧!”一听要打牌,军官们都兴高采烈。为了稳住这些军官,朱德在牌桌上还有意输了不少钱。牌兴正浓时,只见一个营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说他接到命令,要他解除自己队伍的武装。军官们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客厅里鸦雀无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朱德从容地站了起来,对大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现在什么谣言没有?不要大惊小怪,打牌,打牌!” 一个团长把椅子一推,站起来将信将疑地说:“也许是谣言,可是,我也听说今晚上可能要出事,还是回去看看吧!”

一些军官走了,朱德也不好阻拦,有几个牌迷还留下来继续玩。朱德陪了一会儿,假装输了钱有些不高兴,说:“今晚手气不好,不打了。”

朱德急忙跑到起义指挥部,告诉贺龙起义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原来是一个副营长叛变了。

情况紧急万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提前两小时起义的命令。只听寂静的南昌夜空一声枪响,接着是嘹亮的冲锋号声,起义部队像潮水一般冲向敌人。起义十分顺利,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宣告成功。南昌城头飘扬起胜利的红旗。后来,八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今年是建军80周年。

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

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反动派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

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

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

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

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

装粮的同志想照顾照顾军长,少给他装点粮,朱德不干,亲自把箩筐装满。这还不算,又把专门带来的两个口袋都装了半下。有的战士急了,说道: “军长, 您那么大岁数,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把就行了.”朱德不答应,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朱德挑了多少粮食呢?一过秤;142斤。好家伙,真不简单,走的都是山路,一边是崎岖小路,一边是万丈深渊,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路远了,挑粮的队伍要在半路住一宿。战士们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减轻一下军长的担子。第二天一早,几个战士来到军长跟前,还没张嘴呢,朱德就先开了口:“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要跟我比赛比赛啊?”班长谢长生一听比赛来了劲,赶紧说:“好啊,谁先到山上谁英雄。”一个战士拉了一下班长的衣角,谢长生忽然恍然大悟,说:“比赛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朱德问:“什么条件”? “你年岁大,把粮食给我们每人分一把!” 朱德听了,赶紧挑起箩筐上路了。

朱德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大步大步朝前走,要是不认识的人,怎么能相信这挑担的人竟是军长!

中午,在一个叫斜源村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继续上山。两个战士不由分说,把朱德两个箩筐上的口袋抢了去。朱德要去追,两个战士已经走远了。没办法,朱德笑着说:“这小家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把粮食挑上了山。

后来,红军长征到了延安,仍然非常艰苦。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革命,对延安又实行了经济封锁。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虽然已是半百的老人,也亲自纺线种菜。他经常到菜地里劳动,浇水、施肥,他种的南瓜可大了,一个南瓜几十斤重,创了纪录。

朱德的扁担和大南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艰苦奋斗不能忘。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

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 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13篇:朱德的故事

篇1:朱德的故事 朱德总司令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是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被大家尊称“总司令”。

关于总司令朱德的故事很多,我这里讲几个。

纺织机前度童年

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朱德。

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所以取名马鞍场。

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亲虽不识字,却很温顺、勤劳。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特别是,母亲纺线的时候,他就坐在纺车旁边,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欺负穷人啊。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得入了迷,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再继续纺线。在纺车吱扭、吱扭声中,小玉阶进入了梦乡。玉阶稍大一点,

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干活了,

八、九岁就能挑能背,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玉阶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

母亲最疼爱小玉阶,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多少年以后,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讲太平军的故事。 母亲纺了线,到了冬天,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结实,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

终于盼来了老织匠。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老织匠把织机一支,哒„„哒„„,就织起了布,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赶也赶不走。

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讲的绘声绘色,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 听了老织匠的故事,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在

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进了中国,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苦坏了老百姓,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给穷人分田分粮。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但是,后来太平军失败了。官兵杀人不眨眼,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血流满地,河水都被染红了。 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 向往革命 苦寻共产党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

朱德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可是,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心中很是不悦。1909年11月,朱德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朱德23岁。 在云南讲武学堂,朱德刻苦学习,崭露军事天才,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并屡建战功,被升为少将旅长,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他订了进步杂志《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当时,身为少将旅长的朱德,待遇已经十分优厚,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后来,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但是,他内心却非常苦闷,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苦闷至极,朱德甚至抽上了鸦片。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朱德很大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朱德来到成都,又遇好友孙炳文。孙炳文对朱德说,他要去北京找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朱德听了很是高兴,说:“好啊,咱们一起去吧!”

经过商量,朱德与孙炳文决定,先去欧洲考察学习,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 1922年初,朱德辞掉军职,抛掉优裕的生活,换上西装,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他的好友孙炳文,还有10来个青年,经过40天的航行,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然后,乘火车到了巴黎。

朱德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几十年过去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而朱德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因此,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

一天,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朱德,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德赶紧问道:“那些共产党人在什么地方?”中国商人说不清楚,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 第二天,那个中国商人告诉朱德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共产党的情况。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可是,那个人告诉朱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周恩来,但是,已去了德国柏林。朱德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这时候,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说:“别着急!我这里有周恩来在柏林的地址。” 朱德接过纸条,如获至宝,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

朱德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决定马上去柏林找周恩来。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按纸条上的地址,东打听,西打听,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天已经黑了。 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敲开了房门,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你们找谁?” 朱德连忙说:“我们找周恩来!”那个年青人说:“我就是!”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20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

周恩来给客人让了座,沏茶倒水,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朱德和孙炳文问道:“二位有什么事吗?”

朱德端端正正,坐在比他小10岁的周恩来面前,介绍了他们的情况,说明他们寻找共产党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 周恩来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为朱德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他表示,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共产党,先做候补党员,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 周恩来为朱德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八一”斗敌巧设宴

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在德国的几年中,朱德一方面刻苦学习德语,学习革命书籍,一方面也参加了一些实际斗争。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朱德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想看报纸、读马克思的著作,但不懂德语,连跟人说话都难。他下决心要学德语。那时,他已经36岁了,但困难挡不住他。他整天埋头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连上厕所也在背单词。他感觉光背还不行,买了一张柏林的地图,每天出去逛遍了柏林城,大街小巷几乎都走遍了,一方面对着路标和汽车站牌学习德语,一方面和人说话。就这样,朱德学会了德语。 一天,朱德和几个同伴去看展览。可是,没想到,在中国展区,他们看到摆着的却是什么三寸的小脚鞋,男人的长辫子,还有麻将、鸦片枪和算卦用的东西。这明明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和蔑视。朱德他们气坏了,中国留学生无比愤慨,决定进行抗议。谁来领导这次抗议活动呢?大家把信任的目光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 在朱德的带领下,中国留学生冲进了展览会,将那些丑化中国的展品一把火烧个精光。为此,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被德国警察抓进了牢房。

在我国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德国共产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朱德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参加了集会。德国警察又把他们抓了起来。

德国不能呆下去了,朱德到了苏联。在苏联学习了一年多,到1926年,根据党的指示,为了支援北伐,朱德回到了中国。后来,朱德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并担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城防司令)。

1923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朱德也被逐出了南昌。不久,朱德又神秘回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7月21日,朱德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南昌,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是党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两人相见格外兴奋,但由于起义关系重大,只寒暄了几句,就谈起了工作。前敌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交给朱德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起义开始前设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以保证起义顺利举行。为什么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朱德呢? 朱德曾领导南昌的军官训练团,与南昌的一些军官熟悉,而且关系不错。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朱德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怎样牵制敌人的军官呢?

南昌起义决定在八月一日举行。7月31日晚,朱德举办宴会,宴请南昌团以上的军官。团长们接到朱德的请帖,都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朱德十分从容,热情地向团长们亲自夹菜,敬酒。团长们个个笑容满面,一边吃菜,一边喝酒、聊天、划拳,无不高兴。时间过的很快,朱德一看表,九点多了。外边的情况很紧张,起义时间马上就到。 朱德看到军官们已经吃喝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时间还早,大家都要尽兴,再去打几圈吧!”一听要打牌,军官们都兴高采烈。为了稳住这些军官,朱德在牌桌上还有意输了不少钱。牌兴正浓时,只见一个营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说他接到命令,要他解除自己队伍的武装。军官们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是好。客厅里鸦雀无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朱德从容地站了起来,对大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现在什么谣言没有?不要大惊小怪,打牌,打牌!” 一个团长把椅子一推,站起来将信将疑地说:“也许是谣言,可是,我也听说今晚上可能要出事,还是回去看看吧!” 一些军官走了,朱德也不好阻拦,有几个牌迷还留下来继续玩。朱德陪了一会儿,假装输了钱有些不高兴,说:“今晚手气不好,不打了。”

朱德急忙跑到起义指挥部,告诉贺龙起义的消息已经走漏了。原来是一个副营长叛变了。 情况紧急万分,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了提前两小时起义的命令。只听寂静的南昌夜空一声枪响,接着是嘹亮的冲锋号声,起义部队像潮水一般冲向敌人。起义十分顺利,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宣告成功。南昌城头飘扬起胜利的红旗。后来,八月一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今年是建军80周年。 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 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反动派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 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

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 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 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篇2:少年朱德的故事 少年朱德的故事

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

当我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峦叠障的大巴山麓时,寻觅朱德童年时代的生命足迹,就会强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躯里融入着母亲那忍耐、宽厚、善良的伟大人格,贫穷的生活使他自立而自强,并养成了不屈的个性。这一切,无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朱德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他的人格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北部的仪陇县,隐没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巴山西麓,出县城往东南行走70余里,有一座形状如马鞍的大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马鞍山。每逢

一、

五、八日,附近的山民便到山前的平坝上赶场,人们习惯上称这里为“马鞍场”。1886年12月1日,呼啸的北风如脱疆的野马夹着大片的雪花恣意地践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在马鞍场李家湾的一座破落的房子里,传出一阵阵婴儿的啼哭,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了这苦难的人世。这个幼小的生命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的时候,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仓房里,全家人仅靠佃租地主的几十亩薄地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苦难便如同孪生兄弟般裹住了朱德那幼小的生命。

苦难的日子虽然使人食不裹腹、骨瘦如柴,却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朱德的母亲钟氏以她的善良、勤奋、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他那幼小的心灵。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和村人吵过架,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天天坐在母亲的纺车旁,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纺那永远也纺不完的线,一方面听母亲娓娓地讲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些穷苦百姓受苦受难,有钱人家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亲讲到动情处,朱德那明亮的双眸里便盈满了泪水,有时还把小拳头颛攥得紧紧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在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田野里、在院子里、在母亲高大的身躯的背后时时见到朱德那幼小的身影。虽然显得很吃力,有时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地上,朱德却始终都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艰难地在人生路上迈着坚定的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对童年时代的这段生活,他曾深情地回忆过,“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一1ll页)童年的这段岁月,养成了朱德的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他在日后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凭借着这种品格将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朱德的母亲不仅教给他许多劳动知识,也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南巴地区遭了灾,不少灾民拖家带口地出来讨饭,朱德的母亲没有粮食周济他们,就煮了一锅菜糊糊,让朱德给灾民端去。受母亲的这种影响,朱德在很小的时候便用他弱嫩的双肩经常帮助小伙伴们把柴草背回家去。而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压之下,朱家十几口人被迫沦落到两个地方,临别时,母亲那含泪的教诲、那沉痛的诉说,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触动,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以自己勤劳朴实的习性、以自己宽厚仁慈的性格为中国革命造就了自己伟大的儿子。母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以怎样的形象给予孩子以怎样的影响,是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深思的。1892年,在朱德的一生中应该是值得记住的年代,这一年,6岁的朱德背负着父辈的殷殷希望跟着哥哥代历、代风走进了离家不远的药埔垭私塾,开始了艰难而又执着的求学生涯。对于当时的入学情景,朱德后来回忆道:“入学那天,天还没亮,全家便都起身了,看着上学的孩子洗好脸穿好整齐的衣服,又谆谆告诫说,要绝对服从先生,不许有二话——因为师生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吃过早饭,老大、老

二、老三随着伯父像执行神圣任务一样,出了家门。全家老小一直送到门口??”

朱德同他的哥哥刚到私塾时,原有的十多名学生均是富家子弟,很看不起衣不蔽体的朱氏兄弟,经常找碴欺辱他们。朱氏兄弟在讥讽、嘲笑中度过了几个星期,终于忍无可忍,朱德在哥哥的带领下,将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893年,朱德和大哥代历转到了丁姓地主的家塾里读书,朱家为此而承担聘请先生的一半费用。在丁家私塾,朱德兄弟坐在课堂里光线最暗的地方,有时逢上阴天,连课本上的字都难以看清,尽管如此,朱德却十分珍惜这用父辈的血汗换来的如生命般珍贵的读书时间,拼命地将一点一滴的知识储藏在自己的脑子里。 这一年的冬天,山里只下了一场小雪,开春时节,由于干旱,田地里裂开了许许多多的大口子,好容易长出来的一点庄稼也全被晒死了。灾荒使本来就度日如年的朱家更加雪上加霜,除夕之夜,在地主丁阎王的威逼下,朱家被迫骨肉分离,朱德随伯父母回到了大湾。具有远见的伯父在回到大湾一年后,咬着牙又将朱德送到距家7里的席家碥私塾就读。朱德在这里度过了9年私塾生活。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年近50,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9年间,席先生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意识和图谋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对朱德日后走上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为千百万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课堂上,席先生不仅讲四书五经,而且还经常将他所听到的一些悲惨、悲壮故事讲给朱德他们听,启发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割地赔款的消息一年后才传到马鞍场,席先生气愤地对同学们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将任凭洋人宰割。”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懵懂的朱德知道了许许多多山外边的故事,在他少年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萌发出了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意识。他每次回到家中,都津津乐道地向家人讲维新、讲变法,灌输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维。 然而,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摆脱外国列强的欺侮?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寻找救国的道路问题。有一年夏天,朱德的学友带回来一本数学书,朱德和他的老师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连研究了好几个晚上,虽然还不太懂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产生,并成了一个热心的信徒。

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朱德的收获不仅仅是旧学的根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是产生了对新世界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念。虽然日子还是以往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然而少年朱德却日夜思索着如何走出这荆刺遍地的崇山峻岭,去寻找、去探索新的生活、新的道路。篇3:朱德小故事

朱德军长与士兵

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 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 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

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第14篇:《朱德的扁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

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

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

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

1、2自然段。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

1、2题。

第15篇:参观朱德故居有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2011第二学期)作业用纸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目: 参观朱德故居有感

2011年4月23日上午八点半,我们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10级数十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朱德故居。伴随着四月的阳光,我们的热情也随之涨高。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我们对先辈的怀缅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尤其在这片革命枪声最先响起的土地上生活着的青年,对先辈们有着更加强烈的崇敬之情。

朱德南昌故居位于南昌市民德路东段花园角街2号,一下车,我们就开始在目之所及之处寻找今天的目的地。在大家的疑惑中,老师带我们沿着小街巷来到了别有一番“大隐隐于市”的朱德故居。

这是一所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西朝东,雕花飞檐,内有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内里陈列着朱德所用过扁担、生活和办公用品。我们了解到这里原系民房,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五大旧址之一,所以又被称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在这座简单的小院里,1926年12月,朱德接受党的指示来到南昌,包租了这座建筑,利用国共合作的良好形势,在南昌创办了军官教育团,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参议兼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和南昌警备司令、公安局局长等职。这里也是他在南昌起义前后的主要住所。1927年7月下旬,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周恩来肩负起组织和领导起义的重任,从武汉来到南昌,当时他就住在这所住宅的厅堂里。此前不久,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其讨蒋檄文《请看今日蒋介石》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旧居的一楼北侧是朱德的卧室,南、北前房及正房是警卫员的住房。

斗转星移中,距离先辈们轰轰烈烈创建革命事业的日子已经七十多个年头过去了,站在天井中,仰望着院落圈下的四角天空,心下油然涌起一番悸动:曾几何时,我崇敬着的人们也曾站在这里。彼时,国人们在动荡中饱受饥寒颠沛的折磨,正是有了这么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辈们,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举起了革命的大旗,为人民夺取翻身做主人的权利呕心沥血,又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们是在这开方之地为了革命事业而徘徊踌躇?然而正是这是这样,此时此地,风华正茂的我们才有了激扬文字的一番意气风发。

此次的参观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回程途中,不禁思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是这片以血肉之躯开辟出的新天地下的新主人,而这片绵延着千年文明的国度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一番重建,更是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好似一片茂密的绿林,正待我们去探索,去开垦,去保护。代代相传的星火已经传到我们手中,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未来已经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知识,不在现代的繁华富足中迷失方向,时刻将居安思危谨记心中。抬眼望向前方,任重而道远。青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16篇:参观朱德故居有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2011第二学期)作业用纸

班级:10土木工程(06)班

姓名:陈海辉

学号:2010102912

题目:参观朱德故居有感

2011年4月23日,在学校两位历史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约三十人一行参观了朱德总司令在南昌的故居。

朱德故居位于南昌市花园角街2号。这是一所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黑瓦朱门,坐西朝东;正房为明三间暗五间。明间正中堂屋。正端镶嵌着两道花格窗,堂屋楣上悬挂一道黑漆金色匾额,上刻“朱德同志故居”六个行书大字。据了解是1965年夏天郭沫若同志亲笔书赠之珍品。堂屋墙壁正中是供奉朱氏祖先的神龛,上面原有一道书写着“移居发达”的木匾,后已毁去。现书着“开源节流”,配其两幅对联:“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之维艰”。堂屋是全家人会聚的地方,屋内陈设有朱德家中原使用过的方桌、板凳、卖零酒案柜等遗物。整个故居保存完好,内有天井,是典型的江西民居。走进朱德故居,与室外近30摄氏度的气温相比明显清凉多了。里面清雅,有盆栽植物,各个厢房的墙壁上挂着各种有关朱德生平和南昌起义事迹的匾额。

经了解,朱德在此居住近4个月。1927年7月下旬,周恩来肩负着组织和领导起义的重任,从武汉来到南昌的第一天起就住在这所住宅的厅堂里,与朱德等人共商起义大事。因为是亲密挚友,朱总还曾为周恩来亲自下厨,菜品为五花肉、青椒、茄子等。至今这些菜品仍摆放在一个有玻璃橱窗的柜子里„„

参观完朱德故居之后,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感触颇深:朱德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身为解放军创建人之人,身为一名三军总司令,功勋卓著,位高至极,毫无疑问可算得上是一名伟人;但朱德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忠厚仁慈,所以又是普通一兵,是人民的公仆。伟大的毛泽东主席这般赞扬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用自己的一生不懈奋斗,实现了他“革命到底”的誓言。他的高尚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的名字将彪炳青史、永垂不朽!

今天我们的祖国,迎来了繁荣的时代;我们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该忘记,不该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奋斗过、洒过血的先辈们,不该忘记那些为了四万万同胞能够站起来的先驱们,不该忘记那些为了寻求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们。我们在这里瞻仰伟,感受他们的熏陶,让他们告诉年轻的一代记住这段历史。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紧随先辈们的脚步,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更加富强,更加繁荣昌盛。

望着墙壁上朱总司令那“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我深深感受到信念的力量。想当年朱总带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有过四次反围剿,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八年打退东瀛侵略者,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正是因为在“革命到底”“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中华”等信念和决心的支持下,一代伟人走过了他那非同寻常的路。我想,在今天的我们,心里仍然要有“革命到底”的信念,因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未来的路上仍然需要我们前赴后继„„

第17篇:参观朱德故居感想

参观朱德故居的感想

2010年5月4日,也就是五四青年节,在院党站的安排下,我院部分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朱德故居,这是八一起义期间朱德在南昌时的居住地。亲临革命先行者的故地,了解我们党创建初期的艰难岁月,感受革命先行者对民族的爱与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

朱德简介

朱德(1886—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1886年12月1日生,四川仪陇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朱德南昌故居简介

朱德故居位于南昌市民德路东段花园角街2号,一栋砖木结构、黑瓦朱门、屋中设有天井的朴素建筑矗立于此,它就是著名的朱德故居所在地。整个故居保持完好,典型的江南风格,分别由两个天井和多个厢房组成。朱德当年住在右厢房,南、北前房及正房是警卫员的住房。

朱德故居负责人告诉我们,朱德在此共居住近4个月,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27年春至4月,之后朱德前往赣东剿匪;第二个阶段是5月中旬至6月初,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出南昌;第三阶段为7月21日朱德秘密潜回南昌至八一起义之后的8月3日撤军南下。

据了解,周恩来在八一起义爆发前的7月27日来到南昌,曾住于此,与朱德共商起义大事。因为是多年的老朋友,朱德当晚亲自下厨,菜肴中有苦瓜、茄子和红烧肉。至今仍摆设着这几道菜。

1963年全国人大办公厅同意朱德旧居恢复陈列,1977年修复开放。2002年重新布展,主要陈列《红土地上的朱德》。1961年、1982年均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感想

朱德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他是委员长,又是人民公仆。毛泽东赞扬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是“人民的光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他用自己不懈奋斗的一生实践了“革命到底”的誓言。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人民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景仰他。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坚强的意志无私地为她奉献了一切,你的名字将永垂青史。

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为人民操劳,建立了震铄古今的功勋。

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博大的胸怀坚决地维护党的团结,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人民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无畏的气概英勇地同敌人作斗争,既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我和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在我们风雨同舟的岁月里,我与你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你“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将永远镂刻在我们心中!

这是朱德夫人康克清送给朱总司令的话,也是我离开朱德故居纪念馆的心声,它也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先辈的感召下,在历史的洗礼下,我们再次面对党旗宣誓,许下我们的诺言。午后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更加明媚,在先辈的指引下,我们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此次参观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朱德同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更虔诚的敬意。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紧随先辈的脚步,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参观结束了,我望着这片红土地,对朱德元帅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深切缅怀朱德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追思和学习朱德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

然而,历史总是向前进的!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展望未来!当今的党还是党,但是当今的时代已大不相同了!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党始终是人民的党,我们的党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党员应该牢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最基本的却不知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入党,有什么资格说为人民服务呢?

当然作为我们大学生党员,还应该好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精神,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他们的精神的激励之下,为祖国、为人民就、为社会做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要受当今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不要华而不实!

此致

敬礼!

08市场班: 宋金法2010年5月4日

第18篇:朱德批斗会记录

在中共中央的档案馆里,有一份标号为“19660523”的会议纪录。此份文件记录了1966年5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23日的会议,对朱德元帅的严历批判,即发生在那一天:

地点: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主持人:刘少奇

朱德:(首先因为对批判彭、罗、陆、杨持消极态度而被责令作检讨)):我过去的错误已经作过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高饶问题发生以后,我在会上作了检讨。第二次是彭德怀问题发生后,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检讨,那次检讨比较长一点。

(朱德接着又讲了他过去的错误,即二十年代井冈山上的问题和红军第四军“七大”的问题。张鼎丞、林彪、陈毅、周恩来先后发言和插话。陈毅批判朱德历史问题的发言很激烈很长。)

林彪:彭德怀原来就是联合这个,联合那个,犯了这个错误又犯了那个错误,都是为了个人野心。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必须彻底揭发斗争到底把他搞臭,否则不行。这样做对你对党都有好处,这样,你才可能改好,否则不可能。庐山会议揭发出来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消灭党的一个最大的隐患。主席几次讲党有可能分裂,实际就指彭德怀--朱德。庐山会议也考虑到是否要彻底揭开,权衡利害,认为应该坚决揭开,消灭这一隐患,否则会继续发展,万一主席到百年之后,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现在揭开,展开坚决斗争,保卫总路线,教育全党,巩固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利益之所在。要揭发斗争到底,你改也好,不改也好。当然我们是希望你改的。朱德你是有野心的,你检讨得很不够。有人当是他自己检讨的,不是的!是党中央决定让他脱裤子的,不检讨不行。你们是不知道的,陈毅批评他的并不过分。他也不服毛主席,他想当领袖。高岗事情,他也主张轮流,想当主席,自己本事行吗?你一天都没做过总司令,南昌起义后,是无政府,乱走,是陈毅指挥到井冈山的;遵义会议前是李德指挥;以后是毛主席指挥;抗战时期在前方×指挥(按:也不是朱德指挥)。解放战争是主席指挥。你是不行的,但自以为还行。你脱离指挥,下井冈山向南打,三个营损失二个,打败仗无办法,还是主席接你回来的。

林彪:(又把问题引导到彭罗陆杨问题上来):去年罗瑞卿问题发生以后,在上海会议上他(指朱德)还讲,不能讲毛泽东思想是世界马列主义的顶峰,顶峰还会发展吗?大概顶峰不是毛主席,而是你朱德自己,或者是赫鲁晓夫。

陈毅:朱德我要问你:你是不是要搞政变?

朱德:搞政变我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这个胆量。

陈毅:我看你是要黄袍加身,当皇帝。你还大力赞扬赫鲁晓夫。你野心非常大。

乌兰夫:更奇怪的是他(指朱德)还说,人盖棺了是不能定论的。我们讲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是错误的,是修正主义的。他说,咱们同苏联还是要搞好,他也离不开我们。

薄一波:朱老总经常讲兰花。他说,自古以来,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要种兰花。

朱德:说到现在我是不是有野心?我八十岁了,爬坡也要人家拉,走路也不行,还说做事?......事情我是管不了了,更不要说黄袍加身。我对于我们这个班子总是爱护的,总是希望它永远支持下去。

周恩来:反对毛主席我都领导过。宁都会议也是我领导的。虽然弼时同志从 1

后方来了,因为我把毛主席的政治委员代替了嘛。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和罪恶。王明路线我也犯了,四中全会我也参加了。所以我最大的过错是193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四年之长。这是我一生最痛心的事。然后洛川会议,然后王明回来。1937年底到1938年武汉时代,这都是路线性质的严重错误。当然还有其他错误。解放后还犯过反冒进错误等等。这几件事都是朱德同志一起嘛。至于朱德同志的账那就更多了。从井冈山一直打到梅县,都是盲动主义,军阀主义,流寇主义。然后是立三路线,你也犯了。然后是王明路线四年,然后又是洛川会议。那时王明没有回来,那还不是反对毛主席,你没有领导?然后王明回来。第二次王明路线一直到六中全会,以后还有一些“残余”。几十年历史,朱德同志跟张国焘斗争,前一半应归功于刘伯承同志的推动。如果没有刘伯承同志在那里,黄袍加身,你顶得住吗?后一半是贺龙同志、弼时同志、关向应同志的共同推动,才北上了。如果没有这些,你甚至滑到河西去了。

解放以后,那多了。毛主席常说,高饶彭黄的事,你都沾过边嘛。你到处发表意见,是一个危险的事。......我们不放心,常委中有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毛主席也担心。毛主席说过,你就是跑龙套,可是你到处乱说话。你要谈话,得写个稿子,跟我们商量。......所以你是不可靠的,是不能信任的。南昌起义,就是有错误嘛。我当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元首尼雷尔的面说:南昌起义,我有错误。他听了很为惊奇:你还有错误?那时错误嘛,城市观点嘛。所以,今天我把我对你(朱德)的不满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大家监督。

最后邓小平宣布了中央对彭、罗、陆、杨处理的决定,与会者一致通过。2

第19篇: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生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20篇:朱德的扁担教案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元帅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德的扁担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朱德的扁担教案

1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 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 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朱德的扁担教案

2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

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

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

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

1、2自然段。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

1、2题。

朱德演讲稿
《朱德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