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演讲稿

一心为民演讲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2 06:05:09 来源: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展现。因此才有了冠于法院和法官前面代表着光荣与责任的沉甸甸的“人民”二字。法院和法官要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始终不渝地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想为人民,能为人民,真为人民”。

司法为民,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包含了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厚重寄托与殷切期望,而承载着这寄托与期望的人民法官,更是把司法为民当成了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在我们法院,在我的身边,就有着这样一群用细心、用真心、用爱心、用公心默默实践着这一承诺的人民法官。

XX经贸繁盛、人口众多,案件逐年增多,新类型案件越来越多,案多人少的困难一直困扰着XX法院。院党组深挖内部潜力,发挥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五加

二、白加黑,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办公室的灯光映衬着法官忙碌的背影,全院没有一件超审限案件,大多数案件都在二十多天结案,大多数法庭实现无上诉、无申诉、无信访、无错案、无超审限案件,实践证明,我院干警队伍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任、富有战斗力和奉献精神的队伍。

多少年来,人民法官的足迹踏遍城乡的每一寸土地,多少年来人民法官的汗水已洒遍辖区的乡乡村村。风风雨雨几十载,苦辣酸甜又一秋。为了解开一丝疑惑,我们的法官不知熬过了多少夜昼;为了调取一份证据,我们法官不知把多少家门轻叩。我身边有这么一位法官,一天早上他要到一个村里巡回审案开庭,同事们见他气色不好,就劝他改日再去,可他却说:“当事人还等着咱们呢,我不要紧,还挺得住。”到了村里,这位法官顾不上休息马上就开庭,债务人的态度蛮横,不配合工作,他就耐心细致的开导,摆事实讲道理。由于过度的劳累,此时的法官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额头也渗出了冷汗,每隔几分钟就得喝口水压一压。债务人被这种场面感动了,他说:“法官,你快休息一会儿吧,我还钱就是了。“开庭回来后不久,这位法官就晕倒在办公室里,同事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刷刷的流下来。事后,有人问他“你身体都这个样子了不在家好好休息,到底图个啥?”,他说:“能多办个案子,能给老百姓多解除一份忧愁,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院还积极采取措施,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落到实处,设立便民联系点、聘请联络员、公开便民电话、设立专门调解中心,落实院长接待日、巡回审判制度,老百姓觉得这“衙门”更透明了,这法官们更像亲人了,老百姓通过旁听巡回审案,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上访案件越来越少, 四年多来没有新增一件信访案件,老上访户罢访息诉,他们说:我们懂法了,不去瞎闹了,说理就起诉呗。点燃一盏油灯,照亮许多眼睛;打开一扇窗户,拥进许多光明,三尺法台,耗尽一生忠贞;一座天平,护佑万家安宁,耕耘法田墨雨,不为求名求利;立志扶正祛邪,惟想着为国为民。

有一种风景叫高度,有一种高度叫境界,有一种境界叫奉献。我们的人民法官,对法律绝对忠诚,对人民绝对忠诚,用默默无闻的工作撑起司法审判的脊梁,用责任与奉献、牺牲与忠实为人民谋福利,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我们的法官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

XX县人民法院

刘敏

推荐第2篇:公正执法 一心为民 演讲稿

劳教民警的幸福生活

女子大队 段敬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在这美好的艳阳天里,我们迎来了全省劳教系统第二届“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演讲比赛。这既是展现我省劳教管理机关和劳教人民警察在社会主义法治劳教管理工作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异成绩和良好风貌的舞台,也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课堂,这其中所包含着的对工作的感想、感动、感悟,同时也是我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上的真挚礼物。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教民警的幸福生活”。 人生追求有很多,归根结底,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有很多种,父母看到家庭的和睦、儿女的平安成才是幸福,教师看到学生金榜题名时是幸福,工作忙碌的人在假日睡到自然醒也是幸福。幸福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标准自在各人的心里,我把这叫做“自定义的幸福”,也就是常说的“主观幸福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了从安全、生理、爱和归属、尊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如果人们在这些层次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相应的主观幸福感。这当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但 1

从它而来的幸福与我们十分贴近,就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奉献中,简单地说,就是干好本职工作,作出应有的成绩和贡献,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满意的人。

当我通过努力穿上警服实现从小的志愿时,心中涌上的是浓浓的成就感和幸福,这是我自我价值最初的实现。

成为一名劳教民警已经一年多了,从最初的内勤工作到现在值班民警的岗位,我体会了从社会青年到党和人民忠诚卫士身份意识的转变。目前我省劳教工作正经历着处于新时期新局势要求的职能转变阶段,职能转变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成为了主要核心,管理教育理念、方法以提高强戒人员教育矫治质量为目标而进行着改革,但作为司法机关的本质是不变的。

法治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执法者,我们必须用先进、科学、正确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我们政法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公正执法,一心为民”就是遵循这个思想提出的指导方针。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为民,是人民司法的本质特征。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认为,“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既是身为劳教民警的职责所系,也是劳教民警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和理想,它一点一滴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让敬业、勤奋、荣誉在大理湛

蓝美丽的天空下绽放出朵朵鲜花。

从岗前培训开始,在我所丰富的政治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思想,工作中,学习“劳教人民警察六条禁令”、“依法管理、文明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等等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后,时刻牢记心中,指导工作;在身边,同事们敬业工作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更是感动我心,以切身行动让我明白,劳教工作中,虽然一个是警察,另一些是犯错被管理之人,但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毒品的受害者,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之间相互连接的不是身份和警服,而是真正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

我工作不久后就入冬了,山上的气候更要冷得多,大队领导及时号召对“三无人员”表达关怀,带头捐赠旧衣物帮助他们,带给他们温暖,当衣物送到学员手中时,我的心中也涌起浓浓暖意,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记得第一次参加组织学员会亲,面对嘈杂的会亲场面,当一名学员情绪激动与其年迈的母亲激烈争吵时,看着老大妈哽咽着不住地流泪,我有些手足无措,这时我的同事立刻上前,制止了激动的学员,并向老大妈递上纸巾,关切地调解,最终平息了母子间的争吵,这一幕现在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学员与家属的会亲时间,愉快的笑脸是多么的宝贵,亲人间的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是多么强大的力量,让人多

么的幸福啊。

刚工作时,带着对劳教场所内各种疾病的恐惧心理,我难免有些绑手绑脚,畏畏缩缩。但在卫生所医生同事们认真为学员看病、治疗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医德的伟大,他们教会了我与学员间的平等和尊重,教会了我以医者父母心的态度去面对学员,慢慢消除了我的恐惧心理,培养了我的责任心,这对我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咨询和辅导中,带着人文关怀给予学员们帮助,看到他们舒缓了不良情绪,解决了心理困扰时,我无比满足。去年底,一名参加艾滋病病人团体心理辅导的学员所外就医离所前,他对我说“谢谢管教给我们开展的活动,我对以后的生活有了信心,谢谢你。”这简单的一句话,真让我感动。

职能移交后,我所顺应新形势的发展,严格按照省局关于谋事一盘棋的指示,克服场所、设施、警力缺乏、不足的困难,成立了女子大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我和同事们从零经验开始摸索,结合到女所的学习和男队的指导,开展着具有女队特色的工作。成为值班民警,更是让我感受到坚守在一线民警工作的不易。一方面,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心,深入细致地开展好各方面工作,保证场所人员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还要从管教、老师、妹妹、姐姐的身份保持与学员保持沟通了解,给予她们教育和关怀,感化她们认识罪错,帮助她们重

拾自我、重塑人生。这不正是公正执法和一心为民二者结合的体现吗。夜间查铺时,看到学员从刚入所时的难以入睡到后来安享睡眠,帮她们理一理掉地的被子,这也是小小的温馨快乐。大队需要24小时有民警值班,同事们不可能同时参加聚会等活动,唯有在周例会时大家能够聚在一起,畅谈工作心得,共享教育成果,相互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这短暂的时刻同享幸福的喜悦。

劳教所中需要真情融化壁垒,真爱温暖心灵,真心感化顽石。劳教民警的工作是特殊的,面对着社会的不解。有时朋友们问我,劳教所的警察成天面对着那么多社会的阴暗面,那么多有问题的人,是不是会有心理问题,是不是很辛苦,你受的了吗。这时我都马上回答,无所谓受不受的了,我认真工作,帮助这些失足犯错的人,我很开心、很幸福。作为一名80后劳教民警,这是我宝贵的成长经历,我的自我价值将不断得到实现,我的青春会更加精彩,并为我的工作骄傲着,自豪着!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其额头必然散发出幸福的光芒”,愿在这份“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责任感下,每一位劳教民警,都散发出幸福的光芒!

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

情为民所系

宋鱼水出生在美丽的胶东农村,故乡人民的勤劳朴实、正直善良、自尊自强,以及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对她最初的人格形成产生过深刻影响。她从小就有着浓郁的“百姓情结”,对百姓的爱发自内心。

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海淀法院,4年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并开始独立办案。她办的第一个案子很不起眼, 是一个只有几百块钱的小案。原告是位民工,衣服破旧得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有暖气,还是不停地发抖。他状告一家饭馆的老板欠钱不还,还数次粗暴地把他赶了出来。这是他起早贪黑给这家饭馆送菜一年的全部所得,患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这点钱。

为了办好这个案子,宋鱼水亲自找到这家饭馆了解情况。老板也喊冤枉,说这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多次倒手,买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宋鱼水认真听完后说:“你说你冤,这位送菜的农民也就更冤了。这账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关于这一点,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当被告表示听从调解之时,宋鱼水也充分考虑到被告的合法权益,提醒他可以依法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

案子圆满了结。那位农民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含泪而去,被告也为宋法官的真诚之心深深感动。宋鱼水对这件事感触颇深,她在文章中写道:“虽然每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但是人们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要求是一样的;小额案件与标的重大的案件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不分贫富贵贱,一样充满关爱的社会;自己一生中可能会审理几千件案子,而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进一次法院,如果就是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让他们得到一个自己想不明白的结果,在他们心中会留下深深的伤痕。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多了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增加一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的信心。”

这就是宋鱼水思想认识的高度。她把一案一事与法律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有位大学教师,牵头把几位同事凑起来的60余万元借给某市政府驻京办事处,本以为能得到可观的回报,可没想到几年过去,连本金都收不回来,每次催要,办事处都以种种理由推延。恰逢学校集资建宿舍楼,几位同事都急着用钱,这位教师在再次催要无果的情况下,把办事处告上了法庭。

案子到了宋鱼水手里,宋鱼水决定先做被告代理人的工作,详细介绍老师们等房多年的迫切心情,并委婉地提出,政府作为民事诉讼的一方,更应该表现出高姿态,给人民群众树立诚实信用、崇尚法律的榜样。

入情入理的分析说服了这位代理人,公正亲和的法官形象也更让代理人内心折服。他当天就向市政府报告并制定了还款计划,第二天便急忙赶回北京与大学老师达成协议,承诺本金与约定利息一次偿还! 老师拿到钱,万分感叹地说:“只有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官,才能让人民打赢官司,一名好法官就是老百姓头上的一片青天!”

利为民所谋

宋鱼水常说:“法官仅仅做到公正还不够,不能一判了之,还必须将法律规定、法律标准向当事人“释明”,将法理及时传达给当事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遵从,尤其是当人们法律素养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更有为其辨法析理的必要。

199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淘汰所有“面的”。一时间,几乎所有出租公司都向司机提出解除合同、收回车辆进行更新的要求。出租车是这些司机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他们纷纷提出补偿,一些司机还为此上访、静坐、围堵交通或到法院告状。

身处矛盾中心,宋鱼水始终注意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考虑案件的处理。她迅速了解案件背景,分析矛盾性质、特点,及时传唤双方,明确告知出租公司:第一,用司机的钱买车再租给他们,这种行为政策不允许;第二,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公司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同时,宋鱼水也给司机们讲解车辆更新的社会意义,要求他们顾全大局,相信法律,不要做出事与愿违甚至违法的事。

宋鱼水的调解,让案情开始沿着良性方向发展。最后,多数司机与公司达成了协议,那些观望的公司和司机,也都依照法院裁判的原则,自行解决了纠纷。出租公司很快恢复了经营,司机们也心服口服。

学会倾听,让当事人把话讲完,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二大特色。

有一起出版合同纠纷案,原告是老作家,由于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够,庭审中尽管情绪激动又妙语连珠,却一直不能准确地讲出法律上争议的焦点;反复十来遍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旁听席开始有人打起瞌睡。

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直到中午12点多,庭审辩论才结束。当原、被告双方的情绪终于缓和下来,当事人均表示没有新的说明了,宋鱼水才向他们说明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出双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当之处。

老作家一言不发,仔细听完宋鱼水的讲解,突然出人意料地站起来,心悦诚服地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随后他对宋鱼水解释道:“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

就这样,原、被告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真诚调解,建设性结案,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三大特色。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宋鱼水审理过一起技术秘密侵权案。在铁的事实面前,被告感到非常的绝望。因为,这种案子一旦判决,被告公司投入的大量资金将血本无归。

宋鱼水想,如果原告许可被告使用这项技术秘密,被告就能转入合法运营,同时,原告也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如此一来,双损就变成了双赢。经多次调节,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并且,原、被告都跳出官司,开始考虑双方今后的更大发展。

换位思考,理解当事人苦衷,是宋鱼水判案的第四大特色。

语言亲和内敛,折射法律的公正与威严,是宋鱼水判案的第五大特色。

宋鱼水是一位性情温和的女子,说话轻声细语,神态和善安详。但这不妨碍她成为最优秀的法官和最威严的审判长。因为,她的威慑力从来都不是靠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表情或刻薄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透彻分析、准确判断和充分说理来显现。换言之,她是用公正和善意的力量让人心服口服。

人格魅力光彩照人

在知识产权庭,宋鱼水实行的是人文化管理,民主氛围和学术氛围浓厚。在同事眼里,工作中她是经验丰富、领导有方的庭长;日常生活中她则像自己的亲人,热心、细心、知心,让人时常为之感动。一次,庭里一位年轻女同志出国学习归来,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九。因为她家在外地,想回去已经来不及了;她也不敢奢望有人接、帮助拿拿沉重的行李――毕竟大家都忙着过大年啊!孤单和委屈盘桓心头。

就在她推着行李车,刚从机场出口向左转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喊:“小马、小马,看这儿!”她扭头一看,发现宋庭长正从人群中往前挤,手里捧着一束洁白的百合花。“庭长您好忙,怎么会来,还买花给我?您怎么知道我喜欢这种花啊?”

宋鱼水的爱人笑着说:“是我们家这位问了一圈才知道你喜欢百合。还说你一个人在北京,没人接心里该难受了。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她这么浪漫呢!”这位年轻的同事轻轻地叫了一声“宋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面对工作,宋鱼水奉献已成为习惯。身为母亲,宋鱼水更有九曲柔肠。刚独立办案那年初,工作特别忙,爱人又在远郊县工作,她只好狠着心,把不满周岁的儿子送回山东老家。年底,她又承担起全庭到外地送达和调查的任务,全国各地四处奔波。一回到北京,她把手头的工作一交代清楚,就迫不及待地往山东老家赶。然而,当她蹲在儿子面前,满怀欣喜地伸出双臂,轻声叫着儿子时,儿子却紧紧抱住姥姥,用眼睛的余光偷偷打量她。“儿子不认识我了?”宋鱼水愣在了那里,泪水滚滚而下。

做称职的法官,还是做合格的母亲?宋鱼水的选择令人有些意外――她选择了二者同在。假期一满,宋鱼水毅然把孩子带回了北京,她决心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拥有完整的母爱。自然,这会让自己更累和付出更多。但她无悔。

宋鱼水性情温和,甚至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但在原则问题上和面临威胁之时,她却呈现出了斩钉截铁、大气磅礴的一面。

宋鱼水法官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折射出法律的神圣和尊严!

与法律一起成长

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必然涌现众多疑难、新鲜、重大案件,单靠以往的经验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工作的要求。宋鱼水勤于在学习中思索,在实践中总结,每每遇到此类案件,几乎每次都能拿出颇有创意的可行办法。

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说:法律是生长的。

宋鱼水十分欣赏这句话。法律是生长的,法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宋鱼水审理过一起经销权纠纷案件。一家公司在经销各种品牌的啤酒时,把大量过期啤酒的生产日期涂改后倾销,引起了消费者的愤慨。这家公司经销的各类啤酒销量一落千丈,其中有一个品牌的啤酒损失最为惨重。无辜受到牵连的总经销商,为此单方终止了这家公司的经销权。这家公司随即把总经销商告上了法院,诉称:总经销商单方终止合同履行属违约行为,应该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由于当时就经销合同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何对案件进行裁断,无疑是作为法官的宋鱼水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宋鱼水没有机械地引述法律原则,而是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把握案件争议焦点,并在庭审后查阅大量资料,参考国外相同的案例,和同事们开展研讨。在对案件事实、法理依据都有了明确了解后,在长达6000余字的判决书中,宋鱼水开创性地将丧失商业信誉作为解除经销权的法定事由,用法律原则作为裁判的依据,并将证据质证与认证等写入判决,对判决书体例进行了创新。该案的审理得到了旁听的北京市各委办局的60多位领导的好评。后来,这份判理充分,逻辑性强的判决书,被许多法院作为范例,并被评为北京市法院民商事审判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

本案双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都心悦诚服,没有上诉。

2002年,某著名学者诉一家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可当时,对数字图书侵不侵权,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审判实践。因此,对这起案件的审理,不仅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实际利益,而且事关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知道这起案件的分量。他们把探索法律前沿问题和园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融合在一起,查资料、搞论证、找依据。他们认为,这个公司不属于公益性的,其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数字使用方式会给著作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害和影响。因而判决:构成侵权。这个案例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著作权侵权案件之首,上了《最高法院公报》。

像这样“全国首例”、“全国第一起”的案例,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办理了多起。骄人业绩的取得,无疑是与宋鱼水和法官同事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甘化我身守正义,毕生护法为人民。

在宋鱼水十多年的审判生涯中,她以对党对国家无比的忠诚和执著坚韧的开拓精神,孜孜追求着一条缜密的法律思维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司法之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法官的丰富内涵。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赞扬宋鱼水:“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希望全体司法工作者向她学习。

推荐第4篇:苦干实干一心为民

苦干实干

一心为民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6月12日下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摘编发言。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臵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3日 16 版)

推荐第5篇:一心为民 无私奉献

一心为民

无私奉献

――吴泾中队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主要情况

提起吴泾消防中队,都知道他创建于1958年,扎根在52平方公里的化工企业腹地,承担着包括上海化工、焦化、氯碱、,碳素、热电厂等市级重点单位的消防保卫任务。吴泾中队硬件环境虽然差,但官兵的精神面貌不差,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不差。去年一年,吴泾中队在总队、支队两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总要求,以条令条例及《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为准绳,叫响“有急难险事,找吴泾消防战士”,的承诺,视人民为父母,把闵行当故乡,坚持从严治队,从严治警。带领中队官兵多次在灭火战斗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先后成功扑救吴泾农资仓库、新美阁、江申“116”轮等火灾,及时排除了虹梅南路地道口、宝秀路居民楼等处多次被瀑雨浸泡的险境。在2001年,中队第五次被评为上海消防总队按纲建队“先进中队”和闵行区“军民双拥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3人荣立三等功,2个班组集体和24个个人的嘉奖,11人评为优秀士兵,无一人违纪。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全体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队党支部、团支部始终按照“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思路建设中队的结果。

一、外树形象,以诚为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消防部队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当人民碰到急、难、险事时,也是消防部队大显身手 8 之时。在5.28新美阁火灾扑救过程中,中队官兵勇挑重担,深入内攻,无一退却,用洪水水枪有效的遏制了火势蔓延。事后看火场录像时,中队官兵都欣慰的讲,我们是冲在最前面的。仅2001年,中队共接警169次,应援35次,为民服务14次,出动车辆172辆次,出动人员1684人次,保护价值9292万元,7名官兵在火场被嘉奖。

以诚为本,以信为重实践“有急难险事,请找吴泾消防中队战士”的承诺。2001年8月,上海普降暴雨,中队地基较低,当夜就被浸在26公分的水里。但中队接到为民排水任务时,中队官兵顾不得自己的衣服、被子,连日奋战在虹梅南路、沪闵路地道口和宝秀路居民楼里,及时为群众排除险情。正如亿腾化学有限公司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一样;仅2001年,中队到敬老院服务260人次,结对帮困双拥妈妈8对,抽(排)水60人次,捅马蜂窝、开门开锁21人次,为困难群众、战友捐款、损物3000多元,迎接学生、入伍青年参观120余人次。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创精神文明。中队在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加强驻地精神文明建设。中队经常与各共建单位、企业坐到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协商。区委常委、区武装部长陆广银对吴泾地区应征青年到吴泾中队参观、学习,高度重视,多次来队指导、慰问。吴泾镇党委书记李坤华、武装部长李建中一直对吴泾中队为驻地两个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勉励中队与镇政府继续争创市级“共建先进集体”。 一年来,中队为学校、企业上消

9 防知识讲座、军训、灭火演习、咨询近6000人次,配合地方防空演练、为居民开门、冲马路近480余人次。

二、内强素质,打牢官兵思想基础,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创建要求。

刚来吴泾中队的官兵,都会对灰蒙蒙天空当中飘着的硫化氢、氨、醋酸等气味和锈蚀比较严重的营房有点失望。去年大练兵期间,上海市消防总队政委费跃二次到中队来调研、慰问,极大的鼓舞了官兵的士气。中队抓住去年八支队组建的契机,大力开展吴泾中队光荣历史教育,让官兵佩戴“三等功”和“优秀士兵”奖章,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服役观念。让官兵们佩戴党徽、团徽,明确历史使命,爱岗敬业,创建新业绩。通过教育,官兵们心齐了,劲足了,想留的人多了。中队新战士严兴强的眼睛受空气污染,患结膜炎久治不愈,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主治医师叫他换个环境,以免影响视力,但他却说,我要留在吴泾,我喜欢吴泾中队。现在,他所参加的春运会项目,支队会操都排在榜首。中队在营造栓心环境时,也注重创造留人环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中队依托共建单位,邀请音乐老师来队教授官兵吹笛子、弹吉它,提高官兵文化素质。邀请专家医生来队讲防病常识,提高官兵自我防护能力。在2001年,中队有15人拿到电视中专文凭,8名战士通过了初级电脑考试,现有8名官兵在学习办公自动化过程中。中队6名战士学会了弹吉它、吹笛子,并在闵行区《党旗颂》歌咏赛上获得了三等奖。

在整个大练兵过程中,中队干部、党员能始终以标杆作用展现在训练

10 场上,全体战士能发扬两不怕精神,始终保持高昂的练兵热情和练兵气势,辛勤的汗水必将换来丰硕的成果,中队在二支队春运会上拿到了三个第一名,总队消运会取得了七个名次。在夏季技战术岗位练兵中,参加总队分档考评的五个项目取得了四个项目的前三档,参加总队业务竞赛取得两个集体和两个个人名次,二个班组同时被总队评为“训练标兵班”。在APEC会议保卫期间,中队官兵始终保持执勤战备第一的思想意识,始终把APEC会议安全保卫任务当作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政治任务来完成,中队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士气、严谨的作风投入到保卫当中,确保了APEC会议期间执勤战备任务的圆满完成,1名干部也因此被市公安局通报嘉奖。多年来,中队官兵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以其特有的精神展现了吴泾中队的精神风貌。自96年以来,中队连续五次被上海消防总队评为按纲建队“先进中队”,以实际行动努力实践“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的创建要求。

多年来,中队在创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过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当拥政爱民模范,真实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打赢各种灭火战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中队官兵以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同火魔作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的壮丽篇章。

吴泾中队

推荐第6篇:精心监理,一心为民

精心监理,一心为民

——莱西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全方位服务农机手

“今年9月份,我在农机推广站申请购机补贴买了一台90马力的拖拉机,由于离城区较远,去一次很不方便,本想隔段时间再去上牌,没想到农机监理站服务这么到位,在家里就给挂上牌了”。这是莱西市夏格庄镇堤西村农机手张代敬在办理牌证时感谢市农机安全监理站的话语。自今年以来,莱西市农机局认真落实“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工作战略,在提高农机执政为民服务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实施便民服务卡、服务直通车、岗位交叉工作制、千名机手评议等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树立了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农机安全监理形象。

便民服务卡---架起联系桥梁

一张小小的卡片,作用可大了。只要来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咨询、办事的群众,都会把农机安全监理站内服务大厅发送的一张小卡片当成宝贝。卡片虽小,从上面了解到的知识可不少,上门办证的预约电话,维修管理的值班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电话,温馨小知识,并提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遵守农机法律法规,做到有牌行驶,有证驾驶,不违章载人,不超速超载,不酒后或疲劳时驾驶,按时参加年检审。一一俱全,让人一眼明了。今年秋收期间,南墅镇北墅村王志鑫

的玉米收割机在生产作业时出了故障,“病倒”田里动不了,苦于没有修理技术,他便想起了农机便民联系卡,忙按照上面的电话号码,打电话求助。农机技术人员接电话后火速赶赴并开出“诊断”,不到半小时功夫,收割机又重新“上岗”了。为拉近与机手的距离,市农机安全监理站还落实了农机技术员技术承包责任制,分片包干,服务到家。农机手如果办理牌证或遇到农机技术难题,只要拔电话就能及时将农机技术人员请到家中、田间场院或在电话中得到技术指导和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农机技术人员960余人次,为机手解决难题2700余次。

服务直通车---温暖送到家

结合开展“便民利民看农机”、“微笑服务在农机”和争创农业部“平安农机”示范市的有利时机,市农机局投入40多万元购置了农机安全监理服务车10部,组织农机安全监理员定点联系各镇(办),进村入户实行面对面的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讲,象走亲戚一样登门对农用机动车及其驾驶员进行不定期服务,为机手现场办理农机牌证业务,做到对手续齐全的机车当场上户挂牌,驾驶员培训考试合格后由代理员按承诺时限送证上门,真正实现了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截至目前,农机服务车跑遍了全市每个镇(办)、村,发放宣传材料8000余份,上门挂牌办证1030余副,切实把温暖送到每家每户。

岗位交叉制---实现工作无缝隙

本着简化办事程序的原则,市农机办将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化学校、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站三个科室的6个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全部拿到监理站为民服务中心大厅,简化办事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变多次办为一次办,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跑多个门办一件事的问题,变群众跑为干部跑;现在群众办事,不分生人熟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将完整的材料递进去,就可以在透明的时限内坐等结果,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为熟悉工作流程,办事程序,把入驻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进行交叉培训,交叉换岗,做到人人独挡一面,不耽误群众的每一分钟,把优质服务和办事效率贯穿到每个服务流程中来。

千名机手评议---接受社会监督

为擦亮农机窗口,树立良好的农机执法形象,市农机安全监理站注重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行风建设,组织开展了“千名机手评行风”活动,把监理行业作风建设同其他业务工作同时研究、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同时检查,广大监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五不”,即:不在执法过程中贪赃枉法、不为违章者说情减罚、不增加监理收费项目、不抬高收费标准、不超出政策范围增加农民负担,杜绝了诉讼纠纷案件的发生。为做好农机执法服务的社会监督,市农机安全监理站经常召集基层农机管理人员、镇(办)有关领导、有关

部门负责人听取意见,就监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规范执法等行为制成问卷调查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农机安全监理执法监督的社会化,收到良好效果。

姓名:孟范俊

单位:农机局

电话:

15192635585

推荐第7篇:一心为民全心服务

一心为民全心服务

----记社学乡党委书记杨光坤

杨光坤,男,侗族,197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5年12月任天柱县石洞镇人民政府镇长,2011年8月任社学乡党委书记。自任党委书记以来,杨光坤同志锐意进取,科学施政,精心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

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履行党委书记职责

杨光坤十分重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他认为党组织就是群众最大、最好的“靠山”,为民服务永远是立党的宗旨,而勤政、廉政是党组织高效执政的前提。

是舵手,就要把好舵;是旗帜,就要树起来。无论是任乡长还是任乡党委书记,他均能发挥班子成员和主要负责人的作用,积极与其他成员通气、交换意见,在牵涉全局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挥集体智慧优势,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威信。积极支持和鼓励分管领导独立行使职权,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与班子成员之间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查找和纠正干部“虚、浮、懒”的不良作风,积极倡导干部深入农村察民情、体民意,要求乡党员干部的形象在基层一线树立,工作在基层一线创业。作为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杨光坤坚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在行动上。在村级换届中,严格按照“两推一选”要求,配强配齐村级班子成员,把党性强、作风好、有科学文化知

识的一户一技能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来。2011年,全乡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6名,发展党员14名,其中35岁以下的6名;女党员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70%,党组织的力量不断强大,服务素质不断提高。

重实绩,善谋划,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

杨光坤同志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努力做到情为民系、心为民想、身为民行、责为民负、权为民谋,一心一意当好公仆,以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在石洞工作期间,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完成了摆洞、屯集、高渺、空中、宰位、金凤等村组人饮安全项目建设,解决了245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烟水配套、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7000余人的饮水安全和5000亩田土的灌溉问题。新建和改扩建红坪、黄桥、大坪、高屯、槐寨、屯集、客寨、谢寨、高坪、冲敏、茂老、高旦、步甲、宰位、下腾、柳寨等16个村级活动室,实现了村村有专门办公用房目标。建设完成黄桥小学、谢寨村、石洞村等3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项目。全力推动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以烤烟、油茶为主的种植业,按照“调整、提高、规范”的要求,种植烤烟2096亩,收购级内烟叶4915担,农民直接收入385.46万元。通过发展烤烟产业,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150人,用工收入达47.25万元。

2011年调任社学乡党委书记后,全乡实现农业生产总值6890万元,同比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完成

招商引资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想民生,动真情,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杨光坤同志在石洞工作期间,该镇地处天柱边远,俗有“天柱的西藏”之称。2009年以前,石洞是全县没有道水泥路的乡镇之一。“要想富、先修路”,杨光坤同志时刻把修路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任务,为了早日实现通水泥路目标,他积极跑资金,要项目,亲自带领干部深入村组,挨家挨户做宣传发动工作,目前,不光实现了通乡油路,而且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由于地处高寒,就有群众饮水难问题。杨光坤亲自带领干部多次到石洞冲敏村的深山老林、溶洞和沟坎寻找水源,曾几次受伤,以实际行动感化了群众。2010年7月,石洞镇遭遇大旱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中。在抗旱工作中,他起早贪黑,哪里有旱情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共向上争取抗旱资金50000元,在乡财力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特安排了抗旱救灾专项资金30000元,解决了石洞镇8个村民组200余户人畜引水困难。

稳源头,重化解,着力打造和谐平安环境

新的时期,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作为党委第一责任人,杨光坤同志始终把政法综治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在重大节日期间,他亲自主持召开信访联席会议,对全乡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对排查出来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进行登记造册备案,并及时化解。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严

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处理钡盐公司、金山煤矿开采等群体性信访事件中,杨光坤同志都是亲临一线化解,主动深入群众家中做好思想工作,防止事态扩大,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三年来,杨光坤同志先后在石洞和社学亲自调处各类信访件和矛盾纠纷213起,成功调处和化解208起,成功率为达98%。在重大节日期间,成功实现了“六零”目标。

杨光坤同志无论是在何种境况之中,都能表现出靠前指挥、沉着坚定、临危不惧、艰苦奋战的大智大勇精神。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精神,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所具有的良好品质,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乡镇党委书记。

推荐第8篇:廉洁自律拒腐防变一心为民

廉洁自律,拒腐防变,一切为民

淡泊名利、志当存高远,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誓词、行动就紧紧和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任何时期都不能忘记,应时刻铭刻在心中。只有认真学习,执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本色,拒腐蚀永不沾,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新胜利。新时期,党员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廉洁自律,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为此,我们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人民群众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日常工作中更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时刻将自己的工作实践,跟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做事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要为民做老实事、做本分事。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标,千万不能背离了为民办事的航线,否则悔之晚矣。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党员一定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要立足本职工作、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廉洁为公,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2016年9月30日

推荐第9篇:一心为民谋福祉

一心为民谋福祉

方启华,是通州区西总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谈起他,村里人说:‚咱村有启华这样的带头人,真是百姓的福分!‛村民为啥有如此评价呢?

西总屯村,位于梨园镇西北部,毗邻城铁八通线和通朝大街。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百姓生活殷实,是远近闻名的‚五好村‛、‚文明村‛。全村固定资产2亿多元,56岁以上股东年人均收入4万余元,110多名村民在村房地产、物业公司上班,村民整体搬迁上楼,全体股东都享受股东大病住院医疗费补贴等医疗保障。‚当股东、全就业、富住楼、有保障、乐生活‛已成为西总屯村人的现实生活。

谁能想到,30年前的西总屯村可是另外一番景象。1983年,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而外债却有三万多元。方启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顶着压力走马上任的。30年的时间,愣是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亿元村。

方启华带领西总屯村人掘的‚第一桶金‛是在1984年。

西总屯村成立了针织厂,方启华没日没夜地奔波,拉业务、搞技术、算收入、找销路。通过努力,三万元外债当年全部还清,还净赚三万元!赚来的钱照当初的约定应该归方启华个人所有,三万块钱,这在当年‚万元户‛时代,是个不小的数目啊!但他一分钱都没要,他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全村的人富了才叫真正的富裕啊!‛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方启华又充分利用西总屯村位置优势,成立了村里的‚紫金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迈上了房地产开发、旧村改造的艰苦创业历程。在每一个工程筹划实施的日夜,他都加班加点,亲临现场。工地看门的李大爷心疼地拿着军大衣披在他身上:‚启华,别总这么没日没夜地跑

了,你要是累倒了我们靠谁啊!‛他笑笑说:‚老哥,房子质量好您才住得放心啊!不然,我怎么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啊!‛

开发翠屏北里楼盘时,方启华成宿地盯在工地上。一次,他发现三合土搅拌不匀,马上下令建筑队停工,并让建筑队把已经打好的垫层全部返工。建筑队不甘心,多次前来说情,方启华严词厉色地将其挡在门外,‚质量好,咱们是朋友!质量不好,就不是朋友!咱们要是真朋友,就请你们把活干好!‛此后,凡是想承包西总屯村工程的建筑队都要先掂量掂量,大家都说,那有一位讲原则、不通融、‚最难缠‛的支部书记。

2005年是西总屯村历史上开发面积最大、建筑任务最重的一年。村里的人都看着方启华,因为大家都知道,方启华的大儿子早就成立了建筑公司。当30万平方米、40栋住宅楼拔地而起时,村里的一位老大爷拄着拐杖问他,哪栋楼是你大儿子建的?他平静地说:‚一平米都没有,他有本事就到外面揽活去,村里的一砖一瓦都不能碰。有利益时,我的儿子,要往后站!‛方启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想当初,房屋拆迁改造时,大儿子曾试图让大伯来做父亲的工作,方启华生气了,愣是把大伯喯儿了回去。晚上,他特意把大儿子叫到家里吃饭,语重心长地说:‚老大,这十多年咱村走得不易!我没别的想法,就是想让百姓看得清、信得过。当不当头是次要的,做人首要的是脚正身不歪!‛

房子盖好了,村民准备搬迁上楼。涉及到分房,有人心里打起了小九九。为了公平起见,村委会决定抓阄。抓阄那天,有的村民还在嘀咕:‚说是公平,谁知道这阄有没有猫腻?到时好房子都让当头的抓去了,采光不好的、爱返潮的都让我们抓着。‛现场村民们议论纷纷。这时,方启华快步上前,大声说:‚我先抓,抓到哪套就是哪套,谁都不能搞特殊!‛二话不

说,伸手就到箱子里抓阄,‚我抓到的是一层!‛全场沉寂片刻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群众的口碑,是真心的拥戴,也是殷切的期盼。

西总屯村富了,可方启华又有了新的打算,谋求外延发展。2009年,通州区车站路闲置了一栋三层商用小楼,方启华认为今后会有升值空间,打算集体出资购买用于商业出租,遂将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他还不放心,亲自组织村民实地考察,等大家都点头后,才买下楼房。有人不解‚这么好的房子,您拍板就行了,还带着大家过来,不嫌费事?‛同行的几位大妈抢先说道:‚书记把大伙带过来,就是让咱都放心呀!‛这栋楼房买下时价格是每平方米1.6万元,而如今每年坐收租金就达220万元。

西总屯村是富了,然而一股想分集体资产的歪风在村内悄悄刮了起来。有些村民建议将集体资产按份分割,但方启华说,‚西总屯村是富了,可不能只富眼前,要富得长久。现在分钱,西总屯村这个家就散了,大河无水小河干,是不是这个理?‛他这一问,让大伙儿都明白了。近年来,方启华带领着村‚两委‛班子提出了西总屯村发展‚五化‛的目标:经济富裕化、居住宜居化、就业全员化、保障均等化、社区文明化。用方启华的话讲:‚‘五化’就是村民人人有钱花,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人人素质高。‛朴实的语言,清晰的目标,农村城市化的美好蓝图又呈现在西总屯百姓的眼前。

如今,方启华已经64岁了。斑白的两鬓和脸上的皱纹印刻着30年来的沧桑,但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为西总屯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忙碌着……

推荐第10篇:扎根基层 一心为民

扎根基层 一心为民

连福镇党委书记 李克虎

今天,聆听了李天福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作为一名的乡镇干部很受感动,李天福同志参加工作37年来,始终工作在乡镇,常年坚持走村入户,扎实为民办事,以实际行动带动农民致富,努力完成好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1、学习他扎根基层,淡泊名利。要扎根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千方百计帮扶困难群众,为人民谋福利办实事,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远离诱惑,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学习他一心为民,秉公执法。要坚持工作在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求回报,一心为民,干一行、爱一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当做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是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做到实事求是,不徇私情,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来维护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学习他坚定信念,牢记宗旨。要对党忠诚,理想坚定,要牢记宗旨,恪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充分认识向李天福同志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引深学习活动,务求学习实效,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连福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晋中市纪委监察局关于向李天福同志学习的决定

李天福,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于榆次区张庆乡张庆村,1975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张庆乡党委办主任、企业办主任、综合办主任,现任张庆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晋中市优秀共产党员,系晋中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榆次区首届“十佳先进模范”人物,2010年被榆次区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个人一等功。

李天福同志参加工作37年来,始终扎根在基层,战斗在一线,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用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树立了基层纪检干部的良好形象。他是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代表,是践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先进典型,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为弘扬新风正气,讴歌时代精神,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和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为民服务,市纪委监察局决定,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广泛开展向李天福同志学习的活动。

第11篇:呕心沥血 一心为民(优秀)

呕心沥血 一心为民

—记优秀党员()同志先进事迹

()中共党员。近几年来,她工作努力,踏实肯干,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讲政治,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从工作大局出发,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 自2005年年初中央在全党中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同志按照镇党委和先进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统一到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上来,端正态度,振奋精神,扎扎实实投入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同志对待工作一直充满激情,认为只要给她一个支点,她就能撬动地球,只要给她一个舞台,她就会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她始终能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她认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想带动大家学习好,就要自己先学好。基层的工作本身就十分繁琐复杂,她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按照支部制定的学习活动计划,先主动学习《教育读本》、《党章》和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提前搜集、准备材料,整个活动期间她共谈心40余人次,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共计两万多字,总结汇报两万多字,自编材料五份。保证业务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她精心组织,为了让广大党员记住学习要点,她把这次学习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用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每位党员。同时,她还发起了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让党旗在岗位上飘起来”的倡议,提出在支部党员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增强加快昂素镇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倡议力求简意赅,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向任长霞、牛玉儒等先进人物学习,以先进人物的气节陶冶灵魂,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投入到我镇经济建设中去;开办“活动简报”和学习材料,通过简报将活动进行总结,将学习活动的情况定期编制工作简报,简报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在广大党员中传阅。另外,通过简报表扬先进,及时总结党员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在组织支部学习教育过程中,学习任务繁重,为搞好学习动员,()同志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认真加以组织。每天白天工作、安排学习和讨论,晚上还要加班总结一天学习情况、搜集材料和安排第二天的学习,几乎一个星期天也没有休息。记得在2005年7月至9月上旬,由于工作繁忙,近三分之二晚上的时间在加班加点。为此,她忽略了很多,她的女儿在小学念书,爱人工作也忙,但她却没有时间为女儿准备一顿饭,女儿只好靠方便面充饥。她常常晚上加班到深夜,回家时,女儿已睡下,当她醒来时,女儿已上学,母女俩往往几天见不了面。 她对待群众满怀热情,经常与群众和同事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于是她就在支部会议上提出建立《党群联系监督卡》,提出“有困难找支部”,并结合这次教育活动,结合整改情况,提出机关支部的各项承诺,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我们的学习成果,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想认识及时转化为实际行动。她把自己的想法向党委书记和领导小组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也得到支部全体党员的响应和支持,这给了她无穷的动力。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她始终抱着“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我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个信念,在工作学习中,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她自己严格要求,用她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更好的体现一名党员应有的先进性,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记得有一次在全镇号召义务植树造林的时候,她没有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诿,而是积极带头响应号召,率先拿起了铁锹,在她的带领下,机关支部的党员踊跃参加植树活动。 在业务方面,她以提高办事效率、放便农牧民为己任,针对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早办、快办的方式,把民政工作搞的有条不序,尽力方便了农牧民办事。在民政工作中,她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深入嘎查和农牧户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牧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贫困户进行重点剖析,先后起草农村牧区低保户、贫困户管理措施,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帮扶工作更具指导意义。2005年8月13日,()同志因工作需要主动接受了在本镇辖区内因长时间被雨淋而快要冻死的一名外地老人的照料工作,这对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她并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份重担。正如她本人所说:“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才是真正体现一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刻”。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细致地照顾这位老人四天四夜,最终于2005年8月16日该老人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由于这位老人的子女不理会他爹,镇政府决定由民政干事()负责,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把外地无助老人安葬在镇公墓地。 通过上述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民政干部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她能够带领大家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实心实意地为广大农牧民办好事、办实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同志一定能够进一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更好地为昂素镇乃至全旗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第12篇: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优秀)

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

杨善洲精神探析

摘要:杨善洲同志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杰出代表 ,是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他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可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主要是要把握杨善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他一辈子对共产党员精神家园的坚守,一辈子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

主题词:创先争优 杨善洲精神 探析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主要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新的形势下,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 。而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杰出代表 ,是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他用一生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实作为**人,对于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我早已听说过,但是当胡锦涛总书记面向全体党员干部作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后,详细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感动和敬仰之情依然不由自主在心中呈现,值得深思的是,党员干部究竟应该学习他什么呢?我想应该学的是他对追名逐利的别样解读,一辈子对共产党员精神家园的坚守,一辈子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

一、杨善洲的穷与富,体现了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利益观念。

杨善洲的穷是出了名的,在任期间,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 草鞋书记、泥腿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真实地反映了他在物质生活上与普通群众没有差别。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善洲认为自己的使命首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才是自己。于是,他在退休时毅然拒绝了搬至**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义无反顾地来到条件极其恶劣的大亮山,长年住油毛毡棚,冬天冷,夏天闷,碰上下雨,被窝常被淋湿。往山上运树苗和物资都是马驮人扛,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20多年之后,大亮山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大亮山周边共有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杨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的群众们终于过上了致富的好日子!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这就是杨善洲,不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得失,甘愿自讨苦吃,始终乐观向上,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和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杨善洲生前是贫穷的,然而他的精神却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作为大亮山5万多亩林场的指挥长,除了拿自己退休后的一份退休金,他在林场拒绝拿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月70元的生活补助。一生没有积蓄,连给家里修补房子的钱都拿不出来。杨善洲因病去世时,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但他走之前,却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不仅留下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而且留下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杨善洲留下的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生动教科书。这就是杨善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献身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充分展示了如苍松屹立、青山不老的革命形象。

二、杨善洲的名与利,阐释了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

世人皆有名利心。但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杨善洲也追求名利,而且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而他所追求的名利,与一般人头脑中的名利有所不同。他追求的名是一种名称,他用一辈子的公而忘私、两袖清风、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擦亮了共产党员这个光辉名称。他追求的利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用一辈子的身体力行践行了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承诺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群众利益大于天,民生问题无小事。当年胡耀邦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农村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而群众最朴实,也最有智慧。深入农村,沉到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党员,常常说: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正因为如此,杨善洲长期坚持在第一线,他最喜欢到农村下乡,堂堂地委书记,丝毫不摆官架子,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上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当年中央领导胡耀邦总书记来**地委视察工作,杨善洲却还在田里插秧,一直等到有人喊他,他才拔腿上田。和中央领导合影的时候,他连卷起的裤脚都没放下。这种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像杨善洲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他一身正气,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对自己家人几近苛刻,从不让亲属沾一点光,而对百姓的困难,杨善洲却时时记在心上。这是一种大公无私、为民不为己的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一个地委书记,在位时没有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半分福利,退休后放弃修养扎根荒山植树22年,有人说他傻,笑他算的全是糊涂账;但正是这一笔笔糊涂账,算明白了一个共产党员呕心沥血服务人民的拳拳之心,这些明白的糊涂账令人感动、发人深省。1985年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去**县出差,在返程的路上,当他得知午餐费已由当地县政府支付后,立即停车要求随行秘书返回并代其补交餐费。为了六元五角餐费,他又支付了秘书20多元车费。身边人说不划算,他却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吃完了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肯让百姓受半分苦,人民的利益比天大,正是一个高尚的共产党员奉行一生的信念和原则!

三、杨善洲的小气与大气,表现出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生活准则。

在杨善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自己和家人非常吝啬,而对群众却十分慷慨。在任期间绝不允许自己和家人占公家一丁点便宜,公私分明,界线清晰,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农民。在大亮山林场,为了弥补资金不足,杨善洲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到垃圾箱里捡纸杯和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到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林场建起了砖瓦房,硬是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住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直到全部人搬进了砖瓦房。杨善洲不是不需要钱,但他把钱看得很淡。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每月的工资基本都散给了缺口粮的群众、缺种子的生产队。为给一名普通工人治病,把四处奔波筹到的3万块钱全部花掉,一点不心疼,而他自己生病的时候,却舍不得花钱。退休后,放弃在**修养的机会,到荒山上植树造林,临终前又把几万亩成材森林无偿移交给国家,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发放的10万元奖金也坚决不要。杨善洲对群众真情付出、不计回报,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先后为灾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款数十万元。杨善洲帮家乡人创造财富,自己一生却没有任何积蓄,只有一套全村最差的房子。这就是杨善洲,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气,先人后己,大公无私,表明了他时刻谨记孰重孰轻,在他的人生天平上,全部倾向了群众这边,而没有自己。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四、杨善洲的无情与有情,凸显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杨善洲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在公私关系上,他**渭分明,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决不放任,看起来冷酷无情。但是,在对长辈尽孝、对群众尽责上他又充满温情。杨善洲年逾九旬的母亲病重住院期间,他整夜守在老人身边,陪伴老人走完了最后的9个日夜;杨善洲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把市里将给自己的奖金留给妻子4万元,并反复交代孩子们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看到这些,没有人不会潸然泪下。杨善洲总是亏待自己,而把好处让给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林场先后有三个职工生病,他都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到大医院去治病,甚至不惜四处借钱给他们做手术,而自己摔伤后却只找了个赤脚医生;他不肯帮家人农转非,却帮几个山沟里的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临终前,他还交代林场职工,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在杨善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他把对亲人的至爱埋藏在心中,把对群众的深情体现在一言一行上。他把一切奉献给了人民,唯独忘了他个人。面对杨善洲这面镜子,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更加清楚该如何做人、如何从政、如何干事、如何为民。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当前,一些干部想的不是为民而是为己,表现为谋官心切,采取跑官买官等手段,获取职务上的升迁;谋利心切,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对于百姓的事则不闻不问。平时习惯于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满足于口头布置和会议安排,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很少下基层,更不用说和普通群众一起下地插秧、捧大粪了。对上级领导竭尽阿谀逢迎之能事,而对群众的安危冷暖却很冷漠;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腐朽思想;为官一任,不是先做好人,而是嚣张跋扈、为非作歹,耍官威、摆官架,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名分。他们在养得腰肥肚圆的同时,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远离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成了千夫所指的庸官、昏官、贪官。原因就是他们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丢掉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他们真的应该感到羞愧,相比杨善洲,他们是多么的渺小。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无不需要用艰苦奋斗的作风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从而实现宏伟的理想目标。杨善洲用他毕生的经历诠释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品质。他让不合格的党员和干部感到羞愧,他给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鞭策和激励。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更重要的是要化感动为力量,对照自身,争做杨老式的干部,永远大公无私,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杨善洲一辈子淡泊以明志,宁静致远,在生活上节衣缩食、粗茶淡饭、身居陋室,勤俭简朴,在工作中勇担责任、恪尽职守、矢志创业、忘我奋斗,在思想上牢记宗旨、无怨无悔、以苦为乐。杨善洲是贫穷的,没有给自己更多的享受,几乎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遗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他却是富有的,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词,留下的不仅是巨额的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是感动中国、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富人,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深思和感悟。

参考文献: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白恩培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作者简介:张颖(1968?), 女(白族),云南**人,学历本科,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第13篇:苦干实干谋发展 一心为民办实事

苦干实干谋发展 一心为民办实事

郝家桥镇王家嘴村创先争优事迹材料

王家嘴村是一个回汉群众聚居的老灌区村,全村共有16个自然村764户3076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66%。近几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使王家嘴村形成了以设施农业、草编业、建筑业和废旧金属收购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攀升,从2006年人均不足2000元到如今人均达到5800多元。

“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民才能信任你、支持你、跟着你”,这是王家村党支部一人班人的共同认识。王家嘴村人多地少,如何才能使农民尽快富起来,这是摆在村支部一班人面前的首要问题。在通过深入调研后,村支部形成了共识,要不受人多地少矛盾的制约,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在提高土地效益上下功夫,一是在发展二三产业上找出路。王家嘴村群众有种菜的传统,但收益却一直不高。村党支部经过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大田菜上市是正是菜市饱和期,价格自然低,只有发展反季节菜,才能提高收益。有了这样的认识,村党支部果断决定发展以二代日光温棚为的设施农业。路是想对,可群众不接受,为了让群众看到效益,村党支部首先号召干部和党员发展,还组织群众多次到青铜峡、玉泉营、银川等地参观学习日光温棚蔬菜种植技术。当年的发展就有了成效,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积极性一下就高了,在短短2年时间里,全村日光温棚就发展到了6000多间,年创收200多万元。本村的土地不够,尝到甜头的群众自发在吴忠东塔乡、红寺堡开发区等地

1 承包了500多亩土地发展日光温棚,户均又增收2万元以上。2008年,村党支部又积极争取自治区农牧厅资金支持,率先在王家嘴新建了第5代高效日光节能温棚技术示范项目200亩。为了使这一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成立了王家嘴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不仅负责指导群众病虫害防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还在工商部门注册了蔬菜商标,统一为群众销售蔬菜,保证了群众的利益。村党支部认识到一条腿走路,始终是走不快。为了加快群众致富步伐,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立足本村实,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王家嘴汉族群众有草苇编的习惯和技术,村党支部就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方协调,成立了草编园区和协会,鼓励支持大户带小户发展草编产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草编来迅猛发展,从1个园区发展到3个专业园区,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年产值达到1560多万元,成为群众又一增收支柱产业。郝家桥镇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废旧金属收购加工集散地,王家嘴村也有一些人从事旧金属收购,但规模和效益一直都不大。为了加快这一产业发展,村党支部把这些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专业协会。没有地方、资金,村党支部就想方设法给解决,在村党支部的努力下,王家嘴旧金属收购从无序盲目发展到规划化、正规化发展,成为引领全镇旧金属收购加工产业的排头兵。如今的王家嘴给外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产业多、老板多、富户多。村党支部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群众更加支持村上的工作,村上要建学校,一些老板和大户主动带头捐款捐物,村上修路修渠,群众更是积极支持。今年市上统一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对人多宅基地少群众住房困难和历史遗留等突出问题和矛盾,在拆迁

2 和整治中许多农户受到损失,但没有一户拦挡,群众都自发参与到村上的整治活动中来,全村过去乱占乱建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不仅要让群众物质上富起起来,更要让群众精神富起来”。富起来的农民开始沾染一些黄、毒、赌丑恶陋习。为了在全村弘扬社会主义良好风气,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村党支部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农民文化书屋、棋牌室、体育活动室,配备了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村党支部还以大户为主在全村建立了3家文化大户,为大户配备了功放、音箱、电脑和书籍,吸引周围群众经常参与活动。2008年在村上的支持下,王家嘴农民秧歌社活队和农民罗鼓队又成立了,平时群众聚在一起自娱自乐,逢年过节还参加市乡组织的活动,为各个单位活动演出,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效益。党支部通过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全村崇尚科学、健康、文明风气蔚然成风。

“自身硬才能理直壮面对群众、面对工作和矛盾”。村党支部认识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更好地带领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不断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村党支部首先从制度建设上着手,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工作机制,村里大小事务,从不搞一人说了算、干部说了算,遇事都要与群众商量。多年来,村里的民主议政日、一事一议和民主理财等制度成了沟通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通过大家民主决议定了的事,全部能够顺利实施,群众对干部也更加信任和支持。“村干部要清白干事,必须要民主管理。”村党支部是这样向群众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群众关心事,村党支部都要全面的征求群众意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也更加制度化、

3 规范化,村民大会、户代表会、村民议事小组、理财小组机构健全,工作到位,充分发挥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每季度按期公布全村政务、事务、财务情况,坚持每年专项审计村级财务收支账目。多年来全村无一起因群众对村上财务、村务管理不满意而上访一事件。

为了让干部要更地服务于群众,村党支部一方面加强对干部学历再教育,5名村干部有3名得到大专文凭,另一方面强化对村干部服务新形势下农村工作能力培养,全面实行分工负责和责任制,每个干部年初都要向群众承诺一年的工作,每季度向群众述职一次,接受群众的评议,促进干部工作。村党支部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当务之急,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村干部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2007年,村党支部抢抓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利时机,多方筹集资金2万多元,解决了八个自然村淌水难的问题。2009年,又自筹资金107万元,争取交通部门资金71.68万元,带领全村群众迎难而上,完成了16个自然村16公里柏油路建设,彻底结束了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的问题。对村里低保户党支部更是时刻牵挂在心,共发起爱心结对5次,资助人数64人,资助资金3万多元,全村共帮困结对80对。11队村民朱学成因病去逝,妻子李春梅不幸因车祸死亡,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三个孩子身上,为了三个孤儿生活有着落,村党支部多方为孩子争取生活抚养费5.8万元,又帮助建起了新房,解决了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10队80多岁五保户杨月英,又聋又哑,常人无法与她交流,村党支部不仅每月一号按时将她的生活补

4 贴送到老人手中,还安排干部定期为老人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起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村党支部认识到发挥好党员的作用,才能使支部更有活力。针对近年来全村党员年龄老化、结构失衡、发展不足的现状,支部把群众和党员公认的懂经营、善管理、致富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优秀青年作为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突出经济能人、高素质青年、非党村干部三个重点,从而优化了党员结构,破解了本村党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结构失衡的难题。为了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积极开展各种培训,通过培训、引导等方式,提高党员致富的本领,使其尽快成为经济能人。目前,全村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劳动能力的党员均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其中28名党员已成为致富能手。党员自己富了不算富,支部还要求每名党员都要联系一定户数的群众,帮助他们共同致富。草编党员大户杨立军在发展草编业上懂技术,会经营,而且很有市场意识。为了发挥他的优势,带领更多的群众一起致富,村党支部把他培养成为后务干部,由他牵头成立了草编专业合作社,使全村的草编业很快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村党支部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得了上组织的肯定,先后被评为灵武市“两强村”、银川市“红旗村”和自治区先进村。

第14篇:一心为民的“女村官”

一心为民的“女村官”

——记咸阳市秦都区双照办消渡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常亚琼

常亚琼,女,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咸阳市秦都区双照办消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她是一位朴实无华,极其平民化的“女村官”。在她带领下,消渡村党员干部,发扬勇于吃苦、勤劳创业精神,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消渡村建设成为秦都区新农村示范村。

率先垂范 用榜样的力量凝聚班子

200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由于常亚琼淳朴善良、敢作敢为的性格,赢得了群众信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当选后,为了修好村东头1.2公里的主干渠,常亚琼狠心抛下年幼的孩子,东跑西颠筹资金;挨家挨户说服动员群众上工地;让丈夫开着自家拖拉机在工地上义务拉土。一月后,当第一股渠水流进干涸已久的麦田时,村里沸腾了,可常亚琼却瘦了、黑了。

“不说别的,就冲她一心为公的精神,我们就服她”采访时村里原来的老书记这样对我们说。

1 2008年换届,常亚琼连任村委会主任,又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成为秦都区唯一“一肩挑”的“女村官”。

平日里常亚琼很节俭,但对村里的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和困难群众那怕到亲戚家借钱也要尽力帮助;村里有一个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老党员晚年丧妻丧子,老人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了,常亚琼通过村里筹资,自己垫资、募捐、争取政府帮扶等多种途径解决老人生活问题,并亲力亲为照顾老人起居。老人逢人就说“常书记是咱的亲人啊!”。

常亚琼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只是用自己的一身正气昭示着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应有的觉悟;他只是用自己舍己为公的行动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作为。其它村换界后经常出现的新老班子不团结问题,消渡村没有,常亚琼把新老干部和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着合力、共谋着发展。

勇于开拓 以科学的举措带领队伍

常亚琼团结和带领消渡村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富民兴村”目标,大力发扬勇于吃苦、勤劳创业精神,确

2 保建好建强村级党组织。面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抓班子、带队伍、强产业、促发展;创造性地建立了党员互评、群众测评、支部考评,定格次、定奖惩意见、定帮扶措施 “三评三定”党员民评制度。制定党员培训计划,在坚持政策理论学习基础上加大党员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党员干部的致富和带富能力。在党员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个党员负责帮扶10到15户群众,并让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现身说法为大家介绍经验,帮助大家理清致富思路,定准致富措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她以村里致富有门路、挣钱有本事的年轻人为重点,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2008年担任书记以来,已发展党员和预备党员10名,全村党建工作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她连续3年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消渡村顺利迈进了一类村级党组织行列。

善谋发展 以创新的思路富民强村

消渡村经济状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村级经济基

3 础比较薄弱;二是村民发展经济门路少。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思路决定出路,于是常亚琼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先后深入泾阳、杨凌等地学习取经,回来后,组织村干部谈感受、议思路、定措施,在多方考察后,结合消渡村实际,她确立了“夯实基础、大兴产业、内建基地、外联市场”的发展思路。

消渡村有一条2.5公里的出村路,一直是常亚琼的一块心病,由于年久失修,雨雪天就变成了泥塘。“我一定要为乡亲们打通这条致富的希望之路!”常亚琼暗下决心。于是她将家里仅有的几万块钱全部拿了出来。面对此情景,村民们纷纷响应;她又跑到区上争取了2万多元的资金支持。那段时间的常亚琼,整日里在工地、乡上、区上来回跑,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安生饭。终于,通村路竣工了,那天全村父老乡亲敲锣打鼓,将一面写着“为官一任,造福村民”的锦旗送到了常亚琼面前。那一刻,常亚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消渡村有1500亩苹果园,面积大但品质低。常亚琼通过请专家、技术人员培训,率先在全区引导村民发展有机苹果,并通过了杨凌专家认证,使得果价从原来的每斤0.8元增加到了1.8元。随后她又在村里率先发展无

4 公害豇豆100多亩,亩收入过万元。为了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她又组织栽植高产核桃600多亩。此外,常亚琼积极组织对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瓦工、家政、编织培训,使400多人实现了持证外出务工,200多名老人、妇女走上手工编织致富道路。

在她的引导和组织下,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在双照办率先成立了“果业协会”、“劳务输出协会”和“专业养殖协会”,群众发展生产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这个“女村官”任职仅五年时间,消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达到了11500元,由一个穷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8年,常亚琼被评为秦都区优秀共产党员、郭孝义式勤廉村干部;2009年,光荣当选咸阳市人大代表;同年作为咸阳市学习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咸阳市各县区作了巡回事迹报告;以她为原型的电视剧《女村官》先后在省市电视台播放;2010年,先后被评为咸阳市劳模、咸阳市“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三八红旗手”;2011年又被评为陕西省第九届“三秦巾帼十杰”提名奖。消渡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首批陕西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5 这位朴实的“女村官”一路走来,尝尽了酸甜苦辣,却无怨无悔,更赢得了一路掌声。如今,面对荣誉她一笑而过,因为她深知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更多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她更加倍的努力,在这片深爱着的土地上,她将带领乡亲们走上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好的新生活。(秦都区委组织部基层办:郑联盟)

第15篇:一心为民的好支部书记

一心为民的好支部书记

从担任村干部那天起,我心里就想,为什么我一个普通村民,群众会相信我,政府会信任我,自己年龄已不小,能力也不大。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了一翻,终于决心下了,既然群众信任,政府信任,为了村上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自己愿意扛起这个担子。考虑到一个村,一个家庭,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共同富起来才算富。于是便安下心来,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大市川村虽然名为小康村,但大多数村民还处于贫困的状态,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问题,生产发展条件较差等等,都期待更好的发展和变化。

现在的***村位于***的北部,东临碾子、西接兴隆、南通巴庙,北与西乡县五里坝镇接壤,地处边陲,交通闭塞。距观音镇政府15公里,距县城57公里,幅员13.9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南北狭长分布,最高海拔1580米,最低海拔940米。辖8个组610户2263人,总耕地3748亩,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盛产魔芋、天麻、茶叶、枣皮、杜仲等经济作物和中药材。是目前观音16个村最大的村。面对我村的发展,不管担子有多重,困难有多难。我一直以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升思想素质,增强工作能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加强自身修养,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决议。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尽职尽责、勤政为民,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掌握工作主动权,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我的心愿就是要把

落后的村变成一个富裕文明的先进村。多年来,通过大家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我村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支部”、多次被县委评为“先进集体”、“先进支部”等等。

为了带动老百姓改变老耕着方式,我们确定了以发展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龙头经济的主导产业。成立了大市川村魔芋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190户养殖户参加,占农户的30%以上。2011年全村农户养殖户均7-9头,培育养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2011年全村生猪饲养量5735头,牛371头,羊874只。全年共出栏生猪2246头,牛201头,羊481只、家禽3500只。畜牧养殖业收入224万元,占全村收入的20%。为了实现党支部制定的目标。我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迎来了各种大小项目进入我村,不管是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是一年一个变化。老百姓说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首先争取上级投入资金98万元建成占地200平米和1800平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改变了村办公场地落后的问题,硬化集镇道路1500米,投入7.2万元购买树苗5200余株、路灯6盏对村办公室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争取省复垦工程投入资金300万元对***、***两村基本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改善,修复堰渠4处2000余米,修复河堤8处2500余米。争取资金6.5万元新建跨河大桥一座。自2009年以来,全村累计易地搬迁122户,占总户数18.7%,共建沼气池387口,占全村总户数71%。建自来水供水工程2处,解决村集镇及村民居住密集区263户860人饮用水问题,全村95%以上的农户使用和饮用管道水。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光纤电视信号,安装程控座机251部,占总户数45%,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户占80%以上,电视普及

率96.8%,有33户农户拥有电脑。近些年来为百姓们改变了生产生活便利的条件,由原来人均纯收入1556元上升到8020元。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为了全村的百姓求改变,要以身作则,多谋求发展,为他们多办实事,好事,不吃、拿、卡、要,不损害群众利益,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掌权为民,秉公办事,自身清正,不该拿的一分也不拿。说话办事才硬气,群众才信服自己。对特别贫困人员,要多去关心他,给他们出谋献计,有时看到这种人员,自己还要伸手帮他一把。自任村干部以来,是这样做的。所以,才有今天大市川村的发展,才有全体党员群众、村组干部支持我的工作,换来了今天大市川村村风好,群风好,班子团结好。

当村干部,不是想到自己要争取去干、去当,就干得好的,不要想到当了村干部就高人一等,就想去利用权力摆吃群众,群众不敢明讲,但他们的眼光是明的,暗里就不支持你的工作,什么发展都是搞不走的,其次会给带来诸多的工作困难。当好一个村干部也不易,我想最起码做好“一心三点”即:一心:要有一颗甘当公仆、执政为民的心。三点:政策水平高一点。村干部是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代表,联系千家万户,如果自己对政策都吃不透,势必念歪嘴经,出差错,甚至好心办错事;其次是责任心强一点,责任心就是关心全村人的疾苦,要像温家宝总理说的“常到农民家中看一看、坐一坐“,认真负责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三是奉献精神多一点,农民常说:“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干部”,表率的力量无穷,村干部要少存私心,先公后私。试想一个十分贫困的村子,如果村干部都莫名其妙地富起来了,群众能服吗?如果村干部带领大家富起来了,村干部不也在其中了吗?因此群众最拥护那些有奉献精神,

公而忘私,心里总想着群众的领头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要多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任期内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是听到要换届了,思想就开始动摇了,才抓紧时间做一两件好事让群众看,这样的村干部还不如不当,让群众来选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个领头人!如果群众还需要你这个领头人,那就不要让他们失望。

谢谢大家!

第16篇: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正茂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仙梅,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社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居民们说,她是操持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是大事小事都操心的“小巷总理”。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身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孙仙梅,深知责任重大。她深深感到,要搞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抓好党建,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党员的表率行为带动全体居民。为此,党支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举一动树形象”、“党员联系户”、“一帮一结对帮扶”和“每月干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调解一次邻里纠纷、做一次义务宣传、找居民谈一次心”的“五个一”活动,并结合社区实际,将各项指标责任上墙,制定短期、长期计划,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目标,一一记录在案。同时,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健全了组织机构,在社区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社区组织系统,两委班子在小社区做出了大文章。

小事操心

过去,正茂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每逢下雨路泥泞。”居民干什么都不方便,有个小病小灾都得跑医院,双职工小孩没人看,中午下班回到家,生炉子、做饭都紧张,治安条件差,居民不满意。孙仙梅担任支部书记后,带领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以“心系社区,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为目标,尽其所能为居民办实事,先后办起了压面组、存车处、托儿所、少儿小饭桌、小商店、便民诊疗所、家政服务中心等21个便民服务站。近几年,根据社区服务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她又推出了“贴心卡”服务,小小卡片每家必备,社区各项服务历历在目,联系电话24小时开通,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购水、购电、购气、电信、物业、家政、保健医疗等各项服务,一个电话立即有人上门解决困难。居民们说:“仙梅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谁家有困难一说就解决了。”

经过几年努力,正茂社区服务从过去一无所有发展到有固定资产20余万元,服务用房28间,年利润2万余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难事挂心

这几年,正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作为社区党支部的领头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一直是孙仙梅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掌握全面情况,她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下岗职工的家庭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几年来,通过与地方单位结对子,开展弹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就业方式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上万次,安排下岗职工近百人。

正茂社区对面的贺兰山宾馆经常有拍摄影视剧的剧组入住,孙仙梅积极主动与影视剧组联系,为剧组输送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当群众演员,提供后勤服务。几年来,参加拍摄影片30多部,创收35万余元。她还通过与小区物业公司协调,安置下岗职工20名;与银川市经纬中学结对共建,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子女入学,安置下岗职工5名。中宁县是枸杞生产大县,采摘枸杞人手不足,孙仙梅就组织社区闲散人员去中宁县摘枸杞,增加收入。

46岁的苏宁生一家三口都是聋哑人,1996年从兴庆机械厂下岗后,生活十分困难。孙仙梅上门了解情况,并在社区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元让他的妻子温丽莉参加电机修理培训班,并帮助联系到一家修理店工作。苏宁生被安排到小区打扫卫生,他7岁的儿子联系到宁夏聋哑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孙仙梅还主动为苏宁生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又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感动地(用手语)说:“孙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孙仙梅不仅心系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更关心社区内的困难群众。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她亲人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正茂社区住着600多位老人。为解决社区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孙仙梅要求社区诊所定期为老人诊治疾病,每逢重大节日,组织老人到近郊旅游。徐维峰患癫痫病多年,丈夫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孙仙梅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有没有犯病,经常从生活上关心她,并配合社区医疗站对她进行经常性的康复治疗,鼓励她参加社区秧歌队。徐维峰逢人便说:“没有孙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恐怕我活不到今天。”2004年6月,社区70岁的张玉英大妈因心肌梗塞住院,家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孙仙梅了解情况后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社区居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次性捐款近3000元。张大妈眼含热泪说:“孙书记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

大事尽心

孙仙梅始终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工作的灵魂,最能凝人心、聚人气。为提高居民素质、活跃社区文化,她组织起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社区艺术团,艺术团里有阵容强大的秧歌队、功底深厚的秦腔队、人才济济的合唱团,以及不断扩大的舞蹈队、武术队,成员达140多人。艺术团一年四季,季季有安排,常年不断线,春天举办社区春季文化活动节,“五一”、“五四”文艺演出,秦腔演出;夏天举办社区中心广场舞会、激情社区大家唱、纪念“七一”颂歌献给党文艺汇演、拥军文艺演出等;秋天举办歌咏演唱会、国庆文艺演出;冬天举行迎新年文艺演出、庆新春秧歌大拜年。他们的表演从西夏区到兴庆区,进而扩展到其他县区,每年演出150余场,在社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品位。群众艺术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艺术团的先进事迹,前来参加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社区的大妈、大爷、大婶们每逢演出结束后,都要留心看电视,看报纸,亲眼目睹自己表演时的风采。更令人敬佩的是,孙仙梅还与一些大企业联系,为其进行广告表演,既活跃了社区生活,又增加了社区收入。

在2003年防治非典及2004年防治禽流感工作中,孙仙梅及时召开社区单元会议,安排部署工作,要求社区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居民排忧解难。她带领社区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发宣传资料,发药,喷消毒液,作好外来人员的登记,去家里消毒,量体温,督促体检,为社区的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讲解非典、禽流感知识,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家每户。她的腿脚跑肿了,人消瘦了,背着药桶的后背被药水浸透了,背部被烧伤了……

在孙仙梅的带领下,正茂社区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显著成绩,曾先后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授予人民调解工作优秀调委会、全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居委会、全区就业再就业先进集体、文明楼栋、文明社区,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社区23号楼被授予全国文明楼栋,社区艺术团被授予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社区党支部今年又被银川市委评为红旗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孙仙梅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社区优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2年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三个代表”在基层专题报道了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事迹。去年中央电视台和银川市委宣传部以她为原型拍摄了电视电影《薛妈管街》。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孙仙梅打点着崭新的每一天,抹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她从扎着红头绳,到现在两鬓白发,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只有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甘于奉献的精神。她,用赤诚的心浇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辛劳和汗水诠释着一种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17篇: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正茂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仙梅,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社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居民们说,她是操持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是大事小事都操心的“小巷总理”。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身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孙仙梅,深知责任重大。她深深感到,要搞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抓好党建,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党员的表率行为带动全体居民。为此,党支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举一动树形象”、“党员联系户”、“一帮一结对帮扶”和“每月干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调解一次邻里纠纷、做一次义务宣传、找居民谈一次心”的“五个一”活动,并结合社区实际,将各项指标责任上墙,制定短期、长期计划,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目标,一一记录在案。同时,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健全了组织机构,在社区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社区组织系统,两委班子在小社区做出了大文章。

小事操心

过去,正茂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每逢下雨路泥泞。”居民干什么都不方便,有个小病小灾都得跑医院,双职工小孩没人看,中午下班回到家,生炉子、做饭都紧张,治安条件差,居民不满意。孙仙梅担任支部书记后,带领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以“心系社区,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为目标,尽其所能为居民办实事,先后办起了压面组、存车处、托儿所、少儿小饭桌、小商店、便民诊疗所、家政服务中心等21个便民服务站。近几年,根据社区服务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她又推出了“贴心卡”服务,小小卡片每家必备,社区各项服务历历在目,联系电话24小时开通,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购水、购电、购气、电信、物业、家政、保健医疗等各项服务,一个电话立即有人上门解决困难。居民们说:“仙梅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谁家有困难一说就解决了。”

经过几年努力,正茂社区服务从过去一无所有发展到有固定资产20余万元,服务用房28间,年利润2万余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难事挂心

这几年,正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作为社区党支部的领头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一直是孙仙梅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掌握全面情况,她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下岗职工的家庭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几年来,通过与地方单位结对子,开展弹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就业方式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上万次,安排下岗职工近百人。

正茂社区对面的贺兰山宾馆经常有拍摄影视剧的剧组入住,孙仙梅积极主动与影视剧组联系,为剧组输送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当群众演员,提供后勤服务。几年来,参加拍摄影片30多部,创收35万余元。她还通过与小区物业公司协调,安置下岗职工20名;与银川市经纬中学结对共建,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子女入学,安置下岗职工5名。中宁县是枸杞生产大县,采摘枸杞人手不足,孙仙梅就组织社区闲散人员去中宁县摘枸杞,增加收入。

46岁的苏宁生一家三口都是聋哑人,1996年从兴庆机械厂下岗后,生活十分困难。孙仙梅上门了解情况,并在社区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元让他的妻子温丽莉参加电机修理培训班,并帮助联系到一家修理店工作。苏宁生被安排到小区打扫卫生,他7岁的儿子联系到宁夏聋哑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孙仙梅还主动为苏宁生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又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感动地(用手语)说:“孙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孙仙梅不仅心系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更关心社区内的困难群众。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她亲人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正茂社区住着600多位老人。为解决社区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孙仙梅要求社区诊所定期为老人诊治疾病,每逢重大节日,组织老人到近郊旅游。徐维峰患癫痫病多年,丈夫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孙仙梅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有没有犯病,经常从生活上关心她,并配合社区医疗站对她进行经常性的康复治疗,鼓励她参加社区秧歌队。徐维峰逢人便说:“没有孙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恐怕我活不到今天。”~年6月,社区70岁的张玉英大妈因心肌梗塞住院,家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孙仙梅了解情况后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社区居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次性捐款近3000元。张大妈眼含热泪说:“孙书记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

大事尽心

孙仙梅始终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工作的灵魂,最能凝人心、聚人气。为提高居民素质、活跃社区文化,她组织起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社区艺术团,艺术团里有阵容强大的秧歌队、功底深厚的秦腔队、人才济济的合唱团,以及不断扩大的舞蹈队、武术队,成员达140多人。艺术团一年四季,季季有安排,常年不断线,春天举办社区春季文化活动节,“五一”、“五四”文艺演出,秦腔演出;夏天举办社区中心广场舞会、激情社区大家唱、纪念“七一”颂歌献给党文艺汇演、拥军文艺演出等;秋天举办歌咏演唱会、国庆文艺演出;冬天举行迎新年文艺演出、庆新春秧歌大拜年。他们的表演从西夏区到兴庆区,进而扩展到其他县区,每年演出150余场,在社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品位。群众艺术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艺术团的先进事迹,前来参加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社区的大妈、大爷、大婶们每逢演出结束后,都要留心看电视,看报纸,亲眼目睹自己表演时的风采。更令人敬佩的是,孙仙梅还与一些大企业联系,为其进行广告表演,既活跃了社区生活,又增加了社区收入。

第18篇: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正茂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仙梅,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社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居民们说,她是操持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是大事小事都操心的“小巷总理”。

社区工作

千头万绪,身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孙仙梅,深知责任重大。她深深感到,要搞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抓好党建,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党员的表率行为带动全体居民。为此,党支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举一动树形象”、“党员联系户”、“一帮一结对帮扶”和“每月干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调解一次邻里纠纷、做一次义务宣传、找居民谈一次心”的“五个一”活动,并结合社区实际,将各项指标责任上墙,制定短期、长期计划,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目标,一一记录在案。同时,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健全了组织机构,在社区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社区组织系统,两委班子在小社区做出了大文章。

小事操心

过去,正茂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每逢下雨路泥泞。”居民干什么都不方便,有个小病小灾都得跑医院,双职工小孩没人看,中午下班回到家,生炉子、做饭都紧张,治安条件差,居民不满意。孙仙梅担任支部书记后,带领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以“心系社区,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为目标,尽其所能为居民办实事,先后办起了压面组、存车处、托儿所、少儿小饭桌、小商店、便民诊疗所、家政服务中心等21个便民服务站。近几年,根据社区服务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她又推出了“贴心卡”服务,小小卡片每家必备,社区各项服务历历在目,联系电话24小时开通,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购水、购电、购气、电信、物业、家政、保健医疗等各项服务,一个电话立即有人上门解决困难。居民们说:“仙梅真是我们的贴心人,谁家有困难一说就解决了。”

经过几年努力,正茂社区服务从过去一无所有发展到有固定资产20余万元,服务用房28间,年利润2万余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难事挂心

这几年,正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作为社区党支部的领头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一直是孙仙梅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掌握全面情况,她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下岗职工的家庭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几年来,通过与地方单位结对子,开展弹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就业方式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上万次,安排下岗职工近百人。

正茂社区对面的贺兰山宾馆经常有拍摄影视剧的剧组入住,孙仙梅积极主动与影视剧组联系,为剧组输送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当群众演员,提供后勤服务。几年来,参加拍摄影片30多部,创收35万余元。她还通过与小区物业公司协调,安置下岗职工20名;与银川市经纬中学结对共建,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子女入学,安置下岗职工5名。中宁县是枸杞生产大县,采摘枸杞人手不足,孙仙梅就组织社区闲散人员去中宁县摘枸杞,增加收入。

46岁的苏宁生一家三口都是聋哑人,1996年从兴庆机械厂下岗后,生活十分困难。孙仙梅上门了解情况,并在社区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元让他的妻子温丽莉参加电机修理培训班,并帮助联系到一家修理店工作。苏宁生被安排到小区打扫卫生,他7岁的儿子联系到宁夏聋哑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孙仙梅还主动为苏宁生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又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感动地(用手语)说:“孙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孙仙梅不仅心系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更关心社区内的困难群众。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她亲人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正茂社区住着600多位老人。为解决社区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孙仙梅要求社区诊所定期为老人诊治疾病,每逢重大节日,组织老人到近郊旅游。徐维峰患癫痫病多年,丈夫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孙仙梅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有没有犯病,经常从生活上关心她,并配合社区医疗站对她进行经常性的康复治疗,鼓励她参加社区秧歌队。徐维峰逢人便说:“没有孙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恐怕我活不到今天。”2004年6月,社区70岁的张玉英大妈因心肌梗塞住院,家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孙仙梅了解情况后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社区居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次性捐款近3000元。张大妈眼含热泪说:“孙书记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

大事尽心

第19篇: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四年前,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大连时,曾亲切地称居委干部为“小巷总理”,于是这一美称便传开了。各位领导、来宾,妇女姐妹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一位广受社区居民尊敬的“小巷总理”的故事,她与大国总理一样“大事小事事事关心”,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牵百家手,用一颗全心全意付出的心赢得了居民广泛的认同,她,就是虞波社区的书记兼主任方华。

2000年1月,在我市首次招考社区干部时,30岁的方华从250名余报考人员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选拔到河东居委会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居委干部,曾经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就是发发老鼠药、管管一些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小事,工作简单又轻松,当时,方华对她即将上任的岗位也是抱有着这样的看法,并且还怀有着那么一点点的“私心”,便是能够照顾到家庭和年幼的儿子。而当方华上任后,才知道此时的居委干部已经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社区干部有了明显的改变,居委干部再也不只是发老鼠药,居委干部要管的事情可多了,大到社区建设,小到婆媳拌嘴,都属于她们的工作范畴,民事调解、计划生育、环境整治、房产过户、人口普查、救济慰问、证照办理等等一大摞,城市的社会化进程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工作,这个工作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更是政府联系居民的一根根敏感的“末梢神经”, 社区工作需要知识型的人才,社区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是方华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当时的河东居委办公条件非常落后,办公用房就是位于金山新村东区偏远角落的两间低矮车库,几张破旧的写字台几把摇摆的椅子,便是这个办公室里的全部陈设。面对眼前简陋的一切,想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方华顿生一种失落感。但方华是属于那种豁达开朗的女性,她凡事都愿意朝好的方向着想,很快,便调整心态投入工作。方华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当的是个比芝麻绿豆还要小很多的官,但既然干了,那就得把工作做好。

女性细腻、柔和的情感在方华身上有着深刻地体现,在面对老小区卫生脏、乱、差这一老大难问题上,她没有亲临现场监督保洁人员这边要清理那边要打扫,指责批评对工作的不负责,她注重的是与物业管理人员情感的交流,以沟通、理解、相互督促来共同提高。当小区卫生有了明显改观、居民对这个新上任的居委干部赞不绝口时,方华却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小区实施物业规范管理,这对其他新建小区来说已有成功的先例,但对于像金山新村这样的老小区来说,实施起来的难度很大,首先居民这一关就难过,他们对封闭式管理的意思吃不透,这方面的意识也不强,这不,一听说小区要把本来开着的门关起来,许多居民便跳出来了:“人家是大开方便之门,你们竟然要关起门来,我们不同意!”“我们当初为了进出方便,挑这套靠近出口的房子额外还多付了钱,你现在说关就关,这不是摆明了给我们添麻烦嘛!”居民提出了各种异议,阻止方华封闭式管理措施的实施。

为了取得居民们的支持,方华通过党员会、组长会、骨干会等各种会议,向居民代表贯输新型管理理念,同时又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200余户居民她每一户都跑到了。看着方华疲惫不堪的面容,听着她已变嘶哑的嗓音,居民们终于理解了书记的苦心,原先反对最激烈的居民这回心悦诚服地说:“她如此受累为了什么?图个什么?还不是为了大伙儿共同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嘛!”

封闭式管理一段时间实施下来,居们们都明显感受到了变化:小区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了,车辆失窃的事情少了,小摊小贩随意穿行叫卖的身影不见了,所有居民一致认可:小区管理的质量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这个书记真行!

2002年4月份,随着城镇行政区域的调整和城市社区化进程的推进,原先的河东居委与乌山居委合并成为新的金东社区,方华担任书记兼主任。

楼高了,人多了,面广了,事杂了,一个小社区俨然就是一个大社会。政府转变职能,重心逐渐下移,工作开进社区。原先是为了照顾到家庭和儿子才选择这份职业的方华,却开

始面临着繁多的社区事务。“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啥事都得亲力亲为地去干。

“群众的事总得要有人理,总得要有人办,我不能愧对居民对我的信任„„”方华经常这样说。小事操心,难事挂心,大事尽心,她以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社区工作的一片蓝天。

社区里的一位夫妇由于丈夫出轨,婚姻面临解体,跑到社区来盖章准备去街道办理离婚,方华通过与双方的交谈,认为他们感情尚未破裂,丈夫对儿子和妻子仍然充满爱意,并且在言语中流露出悔意,便多次做双方工作,帮助他们挽救婚姻。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方华真是多管闲事,这本该不属你管事,人家要离婚你就给盖个章就行了,但方华觉得自己有责任让社区内的每一户家庭都和和睦睦地生活,有责任倡导让人与人之间都充满宽容、理解和关怀。在她的努力掇合下,丈夫向妻子作出深刻的检讨,夫妻双方破镜从圆。

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父子关系,谁家有了纠纷,方华知道了总是会主动上门调解。社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居民们由衷地说,方书记就是操持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

社区主任官虽小,但方华却干得很认真,她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有些事情她认为不能做的,任凭你怎么软磨硬泡,她都不会松口。就比如有些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让社区出具一些假证明或盖个公章,方华对此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准则,情况属实的可以出具证明、盖章,情况不属实的任凭你托人求情也好、威胁辱骂也好,别想从社区里开出口子!方华这一强硬的态度使得没少得罪人,没少受过委屈。但她说,受点委屈怕啥,这个党性原则可一定得把住!

俗话说:“家有老,是一宝。”方华特别注重社区社老年工作,逢年过节走访、慰问,为老人们送温暖送爱心。社区没有多少钱,买不起贵重的礼物,方华便“巧用钱、用好钱”,冬天来临时,她便到商都批发一批围巾和手套给老人们送去,像这些连儿女们都想不到的细心事方华却总能够想到。社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呵护,也调动起老年人为社区工作奉献余热的热情,他们便或打电话或找上门来毛遂自荐:“我会写毛笔字,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尽管说。”“我是一名退休老师,有什么事能用得上我的,请一定通知我。”

爱和付出总是双方面的,方华捧出自己一颗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很多人都没有忘记这样一幕,2003年9月,方华即将调到虞波社区任职,走的那天,社区里的老人们都过来送她,这个拉着方华的手不肯放,那个扯扯方华的衣角舍不得她。当时,好多人都流泪了,包括方华自己。几年相处下来,大家已经结下了深刻的感情,这种感情毫不亚于父女之情、母女之情,直到今天,方华在虞波社区里工作已近一年半,都经常有原先社区里的老人前来看望她,有时候这个前脚刚走,那个后脚又来了。

“群众选我当书记,我就得管理群众的事,就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 方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社区工作她永远都全身心地付出,忘我地工作,她心里眼里关注的都是大伙的事,可唯独对自己健康自己的家里事永远都想不到。

去年10月,正逢全市上下开展打狗集中运动,医生警告方华的子宫积瘤再也不能拖了,必须立刻进行手术。当她把社区内的一切事务都安排好妥当后,去医院作了手术。虽然是小手术,但按理也该休养几天调理调理,然而手术后第二天,方华就上班了,她心里实在放心不下她的工作。那天刚好在围堵一条群众举报的恶狗,等她忙好了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方华便起不来床了。丈夫和母亲都严厉地责备方华:“你怎么只顾工作,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

在母亲的看管下,方华算是在床上躺了几天,但心却始终系着社区,那只放在床头的手机便成了她与社区联系的唯一工具,有时一个上午就有几十个电话。母亲心疼女儿,趁她好不容易睡着的时候悄悄地把手机给关了„„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方华,深知责任重大。她深深感到,新的形势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更为迫切,要不断探索社区党建新思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党员的表率行为带动全体居民,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为此,党支部

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党员驿站”、“党员联系户”、“党员心连心互助基金”、“楼群党小组”等等活动,并结合社区实际,将各项指标责任上墙,制定短期、长期计划,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目标,一一记录在案。

几分付出几分收获。2002年,方华被评为市优秀党员、200

3、2004又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虞波计区先后获得省文明社区、省百佳社区的称号。很多人羡慕方华,因为无论在哪,她永远都那么出色,可是每次从领导手中接过一份荣誉,方华心头对家庭的歉意便会增加一份,她的内心中怀有对儿子、对丈夫深深的内疚。

2003年,公公因病过世,丈夫打电话给方华时,她正在主持召开社区党员会议,听到这个消息后轻轻说了一句:“我知道了,会尽快赶回来。”便挂断了电话。会议开完刚准备起身,却又临时冒出些事需要马上处理。等方华赶到家里已经很晚了,丈夫脸上明显露出不悦。

去年六月底,7岁的儿子发高烧住进医院,住院整整三天了,方华却因为工作忙没有露过一下脸,都是丈夫和母亲在照顾,护士便以为这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安慰方华的母亲:“外婆,你可一定要挺住啊,孩子已经够可怜了,可不能没有你啊!”当方华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一件事时,顿时泪流满面。

是的,作为妻子和母亲,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庭实在太多了。丈夫的肝和胆都不太好,如果换作别人的妻子,肯定会经常煲一些鸡汤、鳖汤给丈夫滋补滋补,可是方华却从来都没有时间去这样做,相反家里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是丈夫一个人在操持。今年春节,方华一直忙于慰问老人和困难户,直到年三十才休息,过年的年货一点都没有置办,丈夫没有责备她,只说了一句话:“你一个小小的社区干部,难道真的那么忙吗?”临近中午,夫妻俩一起上了趟超市,简单地置办了一点年货,做了几个菜,算是过好了年。

方华,这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抹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打点着社区工作崭新的每一天。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丰功伟绩,她只有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甘于奉献的精神。她,用赤诚的心浇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辛劳和汗水诠释着一种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20篇:一心为民的小巷经理.

一心为民的“小巷总理”

——记桃山区桃南街道安康社区书记姜艳华

姜艳华,女,39岁,现任桃山区桃南街道安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任职以来,她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为牵动,努力探索和实践服务社区群众的方法、途径,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社区这方舞台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作为社区群众的带头人,每当群众遇到难题,姜艳华总是冲到第一线。刚上任时,她接手的是处于动迁地带的万宝小区,不仅有新开发的11栋楼房,还有400多户旧平房。由于这里常年施工,居民和开发商之间经常激化矛盾。当时小区有一处水管道发生渗漏,连续淌了一年的水。周围地势低的居民每天都要从屋里往外掏水,深受其苦。姜艳华在了解到这一群众怨气最大的上访矛盾后,一边义务帮助受淹居民家里排水,一边顺着水路寻找跑水的原因,并自己出钱挖开水管道,经查不是主管道的原因。居民又反映说是二建公司在动迁的过程中没有把水弄严才导致的跑水,在了解完情况后,她又多次跑水暖电讯和二建公司。经过反复协商沟通,终于圆满解决了跑水问题。并将因长期受水淹造成的21户危房户顺利地进行了动迁。

社区特困群众始终是姜艳华心中最牵挂的人。康桂珍老妈妈是整个社区最困难的一户人家,没有住房,老俩口领着个孙女居住在简易窝棚里,仅靠拣破烂为生。社区了解情况后,直接给老人和孩子办理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姜艳华又到学校为她的孙女赫荣迪减免了学费,并可以一日三餐都到学校食堂免费吃饭。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7月份,康桂珍的老伴不幸去世。由于家穷,亡者躺在炕上,身上就盖了一个很脏的白布单,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只穿着一条邻居送的旧裤子。三伏天如果不及时火化,尸体会很快腐烂,可老人手里一分钱也没有,怎么办?老人急的直哭。姜艳华赶紧把此事情汇报给街道,街道民政助理赵珍珠同志自己拿出一百元钱给老人买了烧纸等用具,姜艳华又紧接着跑民政,殡仪馆等部门,帮助老人协调了近700元钱,自己拿出200元钱给老人买了一身衣服和一些必备的物品,在她的协调下,康桂珍老人只花了一百四十八元钱就办理完了后事。姜艳华的行为感动了殡仪馆的同志,并通过他们联系到公安局和茄子河煤炭局的同志,不仅为老人家里捐款捐物,还与老人的孙女赫荣迪结成了帮扶对子,答应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为此。爱的接力开始了,在社区的大力宣传下,驻区单位广益家具商场也派员工来给老人维修房屋,还当场捐赠了老人近3000元钱。老人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但没想到的是,2008年12月28日,一场大火把老人仅有的12平方米

的小窝棚又给烧没了。当姜艳华赶到现场,一老一小两个人正坐在地上哭呢。姜艳华二话没说,把老人接到了她的家中暂住。第二天又跑民政和慈善超市给老人拿来了米面粮油,被褥,棉裤,洗脸盆,毛巾,香皂等备品,并号召全体社区居民为老人捐款1000多元以备不时之需。经过多方协调,如今老人已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廉租房。

在社区,受过姜艳华帮助的居民太多了,而同样的他们也会力所能及地回馈社区。居民陈宝勤妻子死亡后,自己领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小儿子脑颅骨骨折,大儿子正在念高中,日子过的非常艰难。姜艳华通过申请为他家把低保涨到了满额,并协调区民政局与市工商桃南所与他家结成了帮扶对子。困境出才子,陈宝勤的大儿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高兴的同时却又因为没钱交学费而发愁。姜艳华又和驻区个体工商户进行对接,协调旺仔海鲜的老板与他家孩子结成帮扶对子。在大家的资助下孩子今年已经上到了大二。除夕之夜姜主任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短信:阿姨谢谢你的帮助,将来我毕业了就回七台河还住咱们小区做义工来回报社会。孩子说到做到,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来社区做义工。在他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年青人投入到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当中。

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两劳释放人员是社区最容易出现反弹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两劳人员回来后,多数要工作没工作,要住房没住房,要钱没钱,弄不好就重新犯罪的可能。

姜艳华把处理好这一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坚持做到“六个到位”,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生活情况,有针对地给予转化帮教。刑满释放人员宋志福,因抢劫被判刑3年,妻子领着孩子,带着有精神病的婆婆整整苦守了3年。释放后,因没有生活出路,宋志福成整天愁眉苦脸,妻子也唉声叹气,两人时常发生口角。为了让宋志福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小家庭恢复往日的欢乐,姜艳华积极帮助他想办法,找门路。考虑到他有开车的基础,就直接从家里拿出了三千元钱借给他买了一台港田车跑出租。现在宋志福每个月都能挣上1000多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两口子也再也没吵过架。

自从接社区书记以来,姜艳华就把办好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率先创立了电子服务超市,引进了联通、移动、电信等有偿服务业务,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为社区的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之后她又把服务进一步延伸,专门制作了服务卡片,把卡片送到了各大单位,进行上门服务,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帮助交纳各种通讯费用。并创立了全市六项首家服务:一是全市首家社区健身房,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位;二是全市首家电子服务超市,填补了社区服务的空白;三是全市首家会员式的家政服务,每月只需两元钱就可以享受到近10种的免费服务;四是全市首家社区代办站,代办

户口,代办老年证,代办车票等,方便了居民;五是开办了全市首家社区心理咨询室,注册成立了首家社区心理协会,完善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六是成立了低保定点医院,解决了弱势群体就医难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社区还成立了社区网站和居民QQ群,利用网络还进行服务,现在居民坐在家里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解社区的各项服务,方便快捷。她还组织成立了民间艺术团和秧歌、太极拳、朝鲜舞、健身舞等文化娱乐队伍,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社区工作没有固定时间,每天起早贪晚是常事儿。一氧化碳预防时期,姜艳华经常都是半夜出来去走访孤寡老人。防汛期间,爱人还要陪着她顶着大暴雨在半夜去平房区查看危房。一次在回来的路上,丈夫生气地说,你干的这叫啥活呀,贪黑起早也就算了,连个觉都睡不安稳。像这样的事儿不知有多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从事社区工作这么多年,姜艳华最觉得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婆婆病危的时候,正赶上经济普查,入户非常困难,时间紧任务重,而姜艳华作为社区书记,每天都要和工作人员起早贪黑地走访,回家还要照顾病中的婆婆,原来140斤的她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掉到了110斤,人也苍老了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可当她高兴地回到家里,看到瘦小的婆婆蜷缩在床上用眼睛的余光看着她的时候,却哭了。婆婆握着姜艳华的手说,好孩子,你太

累了,妈妈理解你。三天以后婆婆就去世了,尽管婆婆是笑着离开的,可在姜艳华的心里却是异常难过,自己真的是亏欠家人太多了!

付出就有回报。在姜艳华的带领下,安康社区仅2008年就先后迎接国家、省、市、区各类检查72次,均受到好评,并获得省好邻居社区组织奖、省精神文明先进社区、省级爱国卫生工作示范社区、省级民主法制创建示范社区,市级社区党建示范社区等17项荣誉。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通讯员和平安创建工作先进个人。为了社区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姜艳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社区书记应尽的职责,在平凡中奏响了人生最辉煌的乐章!

一心为民演讲稿范文
《一心为民演讲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