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06:4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

称述性知识

“亚细亚”和“欧罗巴” 亚欧大陆 亚洲的地理位置 时区与区时 程序性知识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原认知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评价方法

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

教学资源

印刷资料 小测试题 多媒体资源 FLASH动画 模型实物:

地球仪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拓展训练 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点

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如何换算时区及区时。

作业布置

1、P3活动

2、小检测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4.时区

十、课后记

附小检测题二.

综合题:

1.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为

A________洲 B________洲 C_______ 洋D________洋 E________海峡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位于________ 洋和________洋之间,北连________洲,南

临________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读图填图题

(1)国家:B是________ (2)读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称 I ________海 J________海 (3)本地区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海岸线十分________ 。

(4)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是:北临_______洋,西濒________洋,南靠________海。

其纬度位置为大部分位于________(纬线)和________之间,处于________带。

推荐第2篇: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 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推荐第3篇:高中地理聚落教案

篇1: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胡文艳 二〇一三年十月

聚 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

( )

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

( )

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 读图答题: 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 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

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

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

。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2: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 (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 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 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 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

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作业布置:整理笔记,分析天津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素。 课后反思:

审核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5、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6、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

篇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

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 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 生:是的。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 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

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

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

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

生:略

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带状。(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

生:团块状。

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 【板书】

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区 雨林地区

我国黄土高原 北极地区

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

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

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填表格)

【板书】

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板书】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师: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因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修复,我们来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我们来领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光,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我国西递和宏村的风光) 师: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原样。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篇4:聚落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教案 1 2 3 作者简介:李庆龙,男,1973年2月生,大专学历,中教二级。1993年8月——2001年8月从事小学教学及管理工作,先后获得过镇级“优秀教师”,镇级“先进工作者”和旗级“优秀教导主任”称号,本人的教案及教学设计先后四次获奈曼旗教体局教研室表彰。2001年9月-现在,从事中学管理及地理课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条让学生乐学易记能理解应用的地理教学方法——巧编诗歌法,深受学生好评。于2004年12月被奈曼旗教体局选拔为“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能手”。2005年3月26被旗教体局选定为奈曼一中招聘高中地理教师的评委。 4 篇5: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精选) 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2. 3. 维。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推荐第4篇: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

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

2、3

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向。

这样流动?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 (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

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同时还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推荐第5篇: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解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推荐第6篇:高中地理 《数字地球》教案

数字地球

[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3S技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技术吗?

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

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认识“数字地球”

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的提出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数字地球的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未来城市-----“数字城市” 了解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数字城市的内容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第(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广域网、局域网等),城市的智能化(包括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医院、网上政务等)。

数字城市的好处:

能够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

美国:全国约有60个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卫生医疗行业建立的“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Internet向病人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大多数银行通过电视、计算机和自动出纳机开展业务,并逐步转变成为“虚拟银行”;集成化的全国性各种电子化系统,为公众和政府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联邦政府、州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有自己的站点,并在2003年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 中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投入数字城市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例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智能济南”等。其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数字北京”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构建起秘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软环境;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 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

(1)、城市发展: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信息化还将带动全球化,是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 (2)、区域发展:城市信息化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3)、日常生活: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未来校园------“数字校园”

1、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2、数字校园的内容

在数字校园中,将建成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通过网络,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3、想象未来的地理课

(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上地理课时将与现在截然不同。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如果采用越来越高的分辨率,将看见大陆,然后是乡村、城市,最后是住房、树木和其他天然的、人工的地表事物。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学生能够请求得到关于陆地覆盖、动植物物种分布、实时天气、道路、行政区范围以及人口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被天衣无缝地融入到数字地图之中。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更多信息。

“数字地球”是继信息高速公路之后,美国推出的又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全球战略计划。它是一个三维的地球信息模型,涉及3S技术,是信息技术与地理科学的融合,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掌握地球表面信息最好的方式。

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认识“数字地球” 提出 核心思想 特点 应用领域

数字城市 简介 内容 好处 发展现状 意义 数字校园 概念 内容

想象未来的地理课

推荐第7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高一地理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沁阳永威学校高

一、二地理备课组

二O一三年元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2、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宇宙?

2、从大到小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3、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出八大行星的顺序,并能按不同标准分类(地内、地外、类地、巨、远日)

4、八大行星绕日工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向、近圆、共面)

5、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作业本上做检测题第

2、5题

(二)背会检测题

3、4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㈡、板书课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理解识记: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2--15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5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的能量来自哪里?太阳辐射中有那几种光?太阳能集中的是那种光?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占总量的多少?

2、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发生在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对人类有何影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指导各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识记: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6--1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分别是什么?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指导各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掌握:1.地方时、时区、区时和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界线)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㈢、讲述:本节课难度较大,也是本章的重点,相信同学们通过细致、认真的自学,一定能达标。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8--2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2、怎样区分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及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换。

3、怎样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完成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识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3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分别是什么?

2、恒星年和太阳年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近日点和远日点?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当堂背会自学自导上的问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4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理解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学会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2、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怎样计算?

3、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4、什么是晨昏线?特点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掌握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完成辅导材料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5--2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个圈层有什么特点?

3、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㈡、板书课题: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

2、理解掌握地壳的物质循环。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30--3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矿物?有哪三种基本存在形式?与矿产有什么区别?

2、矿物的类别有哪些?怎样识别常见的矿物?

3、什么是岩石?分为哪三大类?

4、沉积岩有哪两个突出特征?

5、三大类岩石是如何让转化的?

6、什么是地质循环?其能量来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34—35页的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㈡、板书课题:地球表面形态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36--3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哪两个方面?

2、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分别是什么?

3、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是什么?

4、37---38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背会自学自导的问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㈡、板书课题:地球表面形态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38--42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褶皱?其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怎样区分?

2、教材39页活动题?

3、世界两大地震带是什么?

4、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内力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

2、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43--4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大气垂直分层有哪三层?各有什么特征?

2、教材43页的活动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形式?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4、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一部分?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44--4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如何?

3、教材45页的活动题?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怎样形成的?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应的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47--52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的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2--5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哪些大气活动中心?它们对气候有什么重大影响?

2、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风向有什么不同?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5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4--5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气团?分为哪两大类?

2、什么是冷锋和暖锋?其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如何?

3、什么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4、锋面气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冷锋、暖锋、低气压系统、高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58页的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㈡、板书课题:水循环和洋流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全球水循环的过程。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9--6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水循环?其能量来源是什么?

2、水循环有哪三种主要形式?目前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60页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㈡、板书课题:水循环和洋流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6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洋流?如何分类?

2、教材62页的活动题?

3、洋流的地理意义有哪些?世界四大鱼场是什么?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63页的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 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一章全部知识点。

(二) 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2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 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二章全部知识点。

(二) 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3 考试

目标:独立完成一套试卷,时间45分钟。 过程:

1、教师分发试卷,学生紧张考试,教师充当监考。

2、下课铃响,收交试卷。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4 讲评试卷

目标:人人满分 过程:

1、发放教师改过的试卷,学生对照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讨论。不会的可以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试卷进行分类讲解。

3、学生质疑问难。

4、学生根据做题情况对前两章的全部知识点查漏补缺。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识记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3、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6--69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教材67页的活动题?

2、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是哪两个时期?灭绝情况如何?

3、人类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识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70--7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2、教材71页的活动题?

3、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与土壤分别有什么关系?

4、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怎样做到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识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78--83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教材79页的活动题?

3、什么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教材80页的活动题?

5、什么是垂直分异规律?教材81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83--86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什么地区?可分为哪些种类?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什么地区?分为哪些种类?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什么地区?有哪些种类?荒漠带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征?

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有什么意义?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识记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㈡、板书课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88--9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聚落?分哪两大类型?

2、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什么?

3、北方平原与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有什么不同?

4、教材89---90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㈡、板书课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91--9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我国东西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教材91页的活动题?

3、教材96页的活动题?

4、平原地区与山区的交通线路分布各有什么特点?交通线路选线应充分考虑哪些因素?

5、教材93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㈡、板书课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识记地质时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95--9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2、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哪三个阶段?什么是冰期与间冰期?

3、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哪些特征?(看图)

4、教材96页的活动题?

5、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影响?

6、什么是雪线?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㈡、板书课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近现代的气候变化特征。

2、理解识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97--10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㈡、板书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分类。

2、了解掌握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01--10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分类?

2、煤炭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哪些主要工业区?

3、教材104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㈡、板书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04--106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形成了哪些文明发源地?

2、工业社会阶段及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教材106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㈡、板书课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识记中国的洪涝灾害及原因。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07--1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自然灾害?分为哪些类别?

2、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有哪两大类型?

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教材111页活动题2?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 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三章全部知识点。

(二) 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2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四章全部知识点。

(二)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3 考试

目标:独立完成一套试卷,时间45分钟。 过程:

1、教师分发试卷,学生紧张考试,教师充当监考。

2、下课铃响,收交试卷。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4 讲评试卷

目标:人人满分 过程:

1、发放教师改过的试卷,学生对照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讨论。不会的可以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试卷进行分类讲解。

3、学生质疑问难。

4、学生根据做题情况对前两章的全部知识点查漏补缺。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推荐第8篇: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教案

虎林高中 2011届( )高三学年联考试题(地理学科)

密山一中

命题人:孟繁廷 审核人:周显恩、陈杰

一、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1.5分,共计30题,45分。)

密山市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它地处三江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密山市密山镇经纬度位置约为(45°N,130°E),它处于穆棱河平原北侧,南部又有兴凯湖湖滨平原,原为一望无际的沼泽区。美丽可爱的兴凯湖是我国夏季的旅游胜地之一,大湖与小湖之间的湖岗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又具有独特的自然特征,尤其是松树的种类独特。其树冠形状酷似黄山上的迎客松,树冠的伸展方向指向小湖。好像在欢迎八方游客。根据材料回答:

1、密山地区与广东省相比

A.有机质含量少,土层深厚 B.有机质含量多,土层薄 C.有机质含量多,土层厚 D.有机质含量少,土层薄

2、下列有关兴凯湖湖滨平原与穆棱河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植被属于针阔混交林 B.自然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 C.自然植被呈现非地带性特征,但又具有这个地带的地带性特征 D.自然植被呈现地带性特征,但又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

3、密山市优质的大米在南方的昆明、上海、温州等地为一种品牌,关于密山大米好吃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密山的全年日照时间长 ②密山的降水量大、积温量大 ③密山的夏季昼夜温差大 ④密山夏季日照时间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树冠形状伸展方向指向小湖的原因正确的叙述是 ①在松树的生长旺季,小湖面积小,离陆岸近,气温高于大湖 ②冬季,小湖面积小,离陆岸近,温度高于大湖

③在松树的生长旺季,风总是由大湖吹响小湖,使其树冠伸展方向指向小湖 ④冬季风总是由大湖吹响小湖,使其树冠伸展方向指向小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图中虚线表示该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该图回答5题:

5、图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A.250米 B.1500米 C.2000米

D.500米

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西流向东 D.从东北流向西南

7、若X的数值为500米,图中A所在地

A.海拔等于500米 B.海拔高于600米,小于700米 C.海拔大于500米,小于600米 D.海拔大于300米,低于400米

下图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8~10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气压中心C数值小于1020 B.图中B地吹东北风

C.A点所在区域气团为暖气团 D.B点所在地区比A的风力弱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目前可能出现逆温的是

A.只有甲 B.只有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0、如果图中天气系统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移动,8小时后A地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的风向和风力变化为

A.风向变为西南风,风力减弱 B.风向变为西北风,风力减弱 C.风向变为西南风,风力增强 D.风向变为东北风,风力增强

读某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11~12题:

降水量(mm) 200 150 100 50

﹣10 0 10 20 气温(°C)

0

11、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A.亚热带季风气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12、该地可能是以下哪个城市

A.开罗 B.纽约 C.开普敦 D.悉尼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

A.东.西.北.南 B.北.南.西.东

C.南.北.东.西 D.西.东.南.北

14、下列对图示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树可能是红松,② 树可能是白杨

B.大小树皆伐,不利于林木的更新 C.减少植物的蒸腾,促进土壤沼泽化 D.降低采伐难度,提高生产率

15、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A.水旱灾害频发 B.沙尘天气加重 C.物种减少 D.地震灾害

读“世界某地海陆分布示意图”和“甲地各月降水分配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6~17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6、图中另一条纬线的度数与图中30°纬线相差10个纬度,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地

位置和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1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所在国家铜矿资源丰富 B.甲河河口附近的洋流是加利福尼亚寒流

C.甲地和上海高温不同期、雨季同期 D.1月份甲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全球80多个国家3000座城市于当地时间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起熄灯

一小时。上海(31°N,121°E)、巴黎(48°N,2°E)、悉尼(32°S,151°E)、圣保罗(23.5°S,48°W)四城市加入了全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据此回答18~20题:

18、以下四城市熄灯按由先到后排序正确的是

A.上海、巴黎、悉尼、圣保罗

B.悉尼、上海、巴黎、圣保罗 C.圣保罗、巴黎、上海、悉尼

D.圣保罗、悉尼、巴黎、上海

19、熄灯当天,四城市中黑夜最长与最短的分别是

A.悉尼和上海 B.悉尼和巴黎 C.圣保罗和上海

D.圣保罗和巴黎

20、熄灯一小时活动的主要意义是 A.全球可大量减少CO2排放

B.全球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 C.唤起人们关注美好的夜空

D.唤起人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2、在②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A.风海流 暖流 自西北向东南 B.补偿流 寒流 自西南向东北 C.补偿流 寒流 自西向东 D.风海流 寒流 自西向东

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23~24题:

23、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A.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4、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①高压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25~28题:

25、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的变化 B.经度位置的变化C.海拔高度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变化

26、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滩 B.冲积扇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27、P处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28、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密山市、虎林市地处三江平原的穆棱河畔。据此回答29~30题。

29、两市的地带性植被应为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0、关于穆棱河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全年流量丰富 B.全年只有春汛 C.全年只有夏汛 D.全年既有春汛也有夏汛

二、综合题(55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1、读“印度洋洋流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同纬度的A、B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 ;(1分)原因是 。(2分)

(2)此时,若一艘油轮经过印度半岛南端附近海域时,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在洋流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向 方向漂流(1分)。洋流对石油污染所起的作用是 。(2分)

(3)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原因是 。(2分) (4)在A、C两海域,油轮吃水较深的是 ,(2分)原因是 。(2分)

32、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对气温、降水和风的影响十分显著。下图中的甲图表示的是空气由开阔地进入山地峡谷时产生的大风现象。乙图是黑龙江省某地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峡谷地带出现大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分) (2)山顶与山谷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2分)试分析原因。(2分)

(3)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冬、夏)季的气温日变化(2分),请说明判断依据。(2分)

(4)山谷地区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_,(2分)试分析原因。(2分) 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3.(14分)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图中A地形区名称为

,它属于 板块。 2.(2分)简要说明该区域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3.(4分)BC之间的河流峡谷地区降水十分丰富,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4.(6分)从大气的作用分析B所在高原为什么日照强烈,但气温却很低?

34、我国的一艘综合科考船与今年2月20日从上海港出发,沿下图所示船行线路经圣弗朗西斯科——利马——悉尼,再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5分)

B

A (1)考察船从上海到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航行过程中基本上是 (顺、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逆)着洋流而行,由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到利马是 着洋流而行。(2分)

(2)关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分) A.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华人聚居地区 B.附近的硅谷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 C.夏季气候干旱,依靠灌溉发展种植业 D.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

(3)考察船行6周后到达秘鲁的利马,船员发现正午时人影朝向 。利马当地属于 气候,其成因主要是 以及 的影响。(4分)

(4)在澳大利亚由A处穿越大陆到B处的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

部和中西部地貌景观差异极大,这种差异的形成是以 条件为基础的,导致

东部地貌的形成主要受 作用的影响,而西部主要以 地貌为主。 (5)针对国内水资源分布的状况,澳大利亚实施“东水西调”工程,试分析其背景原因: 。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参考答案

1-5 BCBCD 6-10BCDCA 11-15CCBCD 16-20DBBBD 21-25BDBBC 26-30BCB

33、14分⑴喜马拉雅山 印度洋2分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2分

(3)图中峡谷地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是西南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重要水汽通道,西南季风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4分 (4)该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因而日照强烈;由于大气稀薄、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保温效果差,导致气温低。6分

34、(共15分)

(1)顺 先顺后逆(2分) (2)A(2分)(3)南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秘鲁寒流 (4分)(4)水分(降水) 流水 风成(3分)

(5)东部处于大分水岭山地迎风坡同时受到东澳大利亚暖流的作用,降水多,径流量大;大分水岭西部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中部地下水含盐度高,不利于灌溉;中部墨累达令河盆地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区,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共4分,答出三方面即可)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推荐第9篇: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1. 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 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例: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 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 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 遥感技术的应用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 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感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感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害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荐第10篇: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山脉和地形区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

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在七年级地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祖国地形的分布。 【多媒体展示】山脉风景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国一些大山的图片,有的同学现在还深浸在梦幻迷人的景色之中。我国有很多大山名川,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许多赞美名山的诗句。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讨论】

【师】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绘泰山“会当凌绝顶,一顶众山小”,苏东坡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说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松树都倒挂在悬崖峭壁上。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如图所示,众多山脉中我们就学习主要的几条山脉。接下来我们来逐一认识这些山脉

【多媒体展示】简化的山脉示意图

1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这张空白的地图上绘制我国的山脉,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空白的轮廓图,当大屏幕展示出一条山脉时,同学们齐声说出它的名字,并在空白地图上用线条勾勒出所展示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山脉示意图

【学生活动】在空白地图上勾勒出山脉线条

【师】我国山脉如同同学们勾勒出的线条一样,它是有一定走向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所示的山脉走向图,简单判断一下,我们的山脉主要有哪些走向?

【学生回答】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多媒体展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文字表述)

【小结】我国山脉众多,许多山脉的排列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为两大组,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走向的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等。另外,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师】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有一列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27阅读材料,其它同学欣赏大屏幕珠峰图片。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

【师】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长达到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峰正是由于它的高大神秘吸引着世界上许多探险家和登山爱好者。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从条件更为复杂的我国境内北坡登顶成功。2005年,我国又对珠峰高度进一步精确测量,珠峰高度是8844.43米。“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发扬登山运动员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

【过 渡】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它们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形区,高原,盆地或平原。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多媒体展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师】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图片

【师】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多媒体展示】内蒙古高原图片

【师】“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我国两大牛奶生产厂商蒙牛和伊利的奶源地就在这大草原上。

【探究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神州号飞船把我们中国第一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你们有没有想过,飞船降落的地方为什么都选在内蒙古高原上吗?这和它的地形特点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便于飞船降落,也便于地面人员搜寻。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图片

【师】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的颜色是什么色?

【学生回答】黄色。

【多媒体展示】云贵高原图片

【师】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云贵高原的农田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回答】梯田

【师】当地农田的这个特点,也和当地的地形有关。

2 【小结】四大高原的景观特点

【多媒体展示】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位置。

【学生活动】一组学生练习山脉位置的摆放,一组同学练习地形区位置的摆放。 完成课本P29的活动内容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现在大屏幕展示的是一幅中国地形图,在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由于海拔的差异,大致可以分布三级阶梯。山脉往往是阶梯的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所学习到的山脉哪些是地势阶梯的界线。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师】那我们学习到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又各分布在哪些阶梯上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完成课本P29的表格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高原面积广阔,它们形态各异。在高原、山地之间常分布着盆地。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里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探究活动】地形与民俗 【多媒体展示】地形与民俗 【多媒体展示】陕北民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认识了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11篇: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 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page]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 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12篇:高中地理 东亚日本教案

《东亚之日本》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中《国家地理》的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2.以日本为例,说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景 东亚各国概况

引出日本——我们的紧邻,一个经济大国,不管你对它有这样和那样的看法,都不容忽视,它是我们永远的对手。

②教学流程 自然特征:

【活动一】

1)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2)概括日本地形特征。3)根据九州岛气候统计,分析该岛气候特征,并指出气候类型。 【活动二】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说明日本河流的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2)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3)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活动三】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角度,说明日本主要资源、能源以及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根据日本自然特征,评价其发展经济的条件—— 【活动四】

1。比较东京、首尔、北京、乌兰巴托气候特征的差异: 2。比较四个国家自然环境的突出差异: 3。比较四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差异:

社会经济特征: 【活动五】

1、读《日本人口分布图》,说明日本人口分布特点:

2、日本的农业发达,高度重视水利化和生物技术,推广小型农机具。这些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3、虽然本国资源短缺,依然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业体系。如果你是日本的企业家,重化工应当布置在何处?理由是什么?

4、高新技术产业在日本发展很快,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纳米技术等构成日本的新型产业。这些产业布置在何处效益较好?

5、根据日本城市、港口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结合日本人口分布状况。说明该国经济活动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探究

一、4月15日 读本州岛南部《樱花开花期等值4月15日 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4月10日 4月10日

1、描述樱花开花期分布的特点: 4月10日

2、读出P地花期:

4月5日 4月5日

3、比较M、N、P三地开花期的4月15日 4月5日 M N 3月31日 P 3月31日 差异,并分析原因。

探究二(略)

③板书设计(略)

第13篇: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 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 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 课型 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 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 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

小学教师教案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

初中教师教案

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

6、课堂作业互动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该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中高纬两个风带利用地转偏向力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在图中示意)

根据之前分开学习过的三圈,连在一起整体地讲解疏通一次,把它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统一起来向学生分析三圈环流

布置基础训练上的有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根据北半球的例子画出相应的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重力这一因素对环流的影响并继续加强对地转偏向力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对着示意图再慢慢理解一次,在大致了解之后,自己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且将每一个环流的形成和位置表示清楚

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或者不怎么理解的向教师请教

课堂小结及教后反思

对于三圈环流的内容是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原理性较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之前的原理不理解的话就很难把握住其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所以一定要把原理先解释清楚,让学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就能够轻松地把三圈环流讲解清楚,学生也学的轻松。一节课下来也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懂,但是一定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懂,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或者在自己的探索中慢慢理解 板书设计

三圈环流

一、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的成因

1、热力因素

2、动力因素:重力、地转偏向力,气团的抬升作用

三、三圈环流的构成 教学作业 教后反思

第14篇: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 (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 (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第15篇:高中地理 拉丁美洲和巴西教案

拉丁美洲与巴西 拉丁美洲概述

学习目标

1、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

2、东西地形的差异。亚马逊河。

3、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主要资源及其分布。

知识内容 位置与范围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通称。这些地区的居民所

用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因此称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赤道从本区北部穿过,大部分属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开凿在中美地峡的最

窄处,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道,有“世界桥梁”之誉。运河全长81.3千米,可通航5~10万吨的轮船,约承担了全球货运总量的5%。巴拿马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自1914年通航以来,巴拿马运河长期被美国所占领。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直至1999年12月31日才收回运河的主权。

补充: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是连接南、

北美大陆的天然陆桥,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7个国家,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中美地峡多火山、地震,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

2 地形和河流

拉丁美洲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拉丁美洲的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是狭窄绵长的安第斯山脉,全长约9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属于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

南美洲的东部从北向南高原、平原相间分布。北部的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亚马孙平原以北是相对破碎的圭亚那高原,以南是巴西高原,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巴西高原西南面是拉普拉塔平原。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全长6400多千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可是流量是尼罗河的50倍以上。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上游流经崇山峻岭,多急流瀑布;中下游在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奔流,沿途汇集了上百条大小支流,向东注入大西洋。

湿热为主的气候

拉丁美洲大部

分地区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气候湿热。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旱气候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南回归线以南的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地域广阔,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南面、北面有低缓的高原,西面有高

3 耸的山地,平原向东开口,从大西洋来的东南信风、东北信风所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受到高原和山地抬升作用,因而降水丰富。东侧沿岸又有巴西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更增强了整个平原的热湿程度。

丰富的自然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近海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区金属矿产丰富,像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本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河流上。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热带雨林区为森林宝库,有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阿根廷境内草原广阔,畜牧业发达。阿根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

南美大陆还有一些独特的动物,像哺乳类的大食蚁兽、卷尾猴等,鸟类的巨嘴鸟等。

复杂种族成分的居民

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成分复杂。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16世纪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大量侵入;他们又从非洲掠夺、贩卖黑人,来这里的矿山、种植园当奴隶。此外,还有少数为来自亚洲的印度人、华人和日本人。几百年来,印第安人、白人、黑人等互相通婚,他们的后裔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今日拉丁美洲的混血种人。

拉丁美洲人口总数有4.8亿(1996年),居各大洲第四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在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区和沙漠区尚很少有人居住。目前,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

学生活动

活动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2、找出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古巴岛和火地岛。

3、简述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

4、找出安第斯山、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5、简述拉美的地形特点。

活动二:读图完成下

列要求。

1、找出拉美最主要两种气候类型分布。

2、简要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广大的原因。

第16篇:四川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四川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膨胀上升,陆地降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是收缩下沉。同样的道理,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晚上的时候,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陆风。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军港的夜晚吹的是海风么?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辨别军港的夜晚陆风。

教师鼓励: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和海陆风,同学们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17篇: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

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概念,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理解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2、了解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理解不同城市等级在空间上的组合特点及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查找本省及本市地图,找出学生生活的市及镇的名称,对比分析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难点: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教学后记:

第三节 城市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

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

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后记: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解决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 ,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 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8

素。 教学后记:

、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区位条件和发展措施; (2)掌握乳畜业的形成、产品,分析其区位条件。

2、能力目标:

(1)结合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案例,掌握分析大牧 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以西欧乳畜业为例,总结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思 路和分析内容。

3、情感目标:

(1)借鉴国外大牧场放牧业的经验,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2)借鉴西欧乳畜业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乳畜业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媒体课件、图片

1 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

一、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 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二、乳畜业

1牧业的区别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各农业地域类型

1.2.过程与方法

1.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

力。 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通过结合家乡的实例分析,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有关资料

第1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2、工业的区位选择

3、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平提高

求变化 宝钢的区位选择

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2、鞍钢和

3、科技进步的影响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能具体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插图、地图册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② 空间利用上的关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

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

教学后记:

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投入到角色扮演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从中巩固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在区位选择上的差异及主导因素。 能提出对工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探究学习、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2.掌握从同一类型工业区间的区位因素对比分析过度到不同类型间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信息提取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典型的工业区的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2.激发学生对挖掘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法:比较归纳法 知识迁移应用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

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

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 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5、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温州乡镇企业

(1)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 (2)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3) 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

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 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②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③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④ 产品面向世界

9、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

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0、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 教学后记: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比认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合适交通运输方式的技能,懂得交通运输网 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分析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设置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综合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后选 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综合分析影响交通的区位因素后得出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需要并结合实际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态度;根据阳泉本地 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 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交通运输网布局受各方面区位因素的综合影响。 难点:具体的案例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影响布局的因素。 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 合作与探究 对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3、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

保证)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那个很难伸展到哪里——商业

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优、人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聚落、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等基本概念;

②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影响的原理和具体案例; ③举一反三,学会用掌握的原理和案例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案例,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②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锻炼自学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地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 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 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 合作与探究 对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5.1节重要内容导入新课。

分析图5.5和图5.6,引导学生得出交通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如,“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

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如筑波市。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⑴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 ⑵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例: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的历史。 案例

2、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了解嘉兴城在不同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扩展”的状况,真正理解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从教材84页图5.8及图5.9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原因分析: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原因: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 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图5.10)。 案例3通过这个案例,应注意了解以下问题

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 相对应的交通变化,钟鼓楼市场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 城市交通干线形态变化紧密联系。 3.交通线路的改变与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例如: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请同学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能对本地区的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有所了解,为今后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作业设计】 (1)课后活动第2题 (2)精析精练55---56页 教学后记: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 动产生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难点:人地关系的实质。

解决方法: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18篇:高中地理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地理的六大表述法

1、分析推理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2、区域比较性表达: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3、图表辅助性表达: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4、特征描述性表达: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5、归纳总结性表达: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6、归因层次性表达: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京翰教育中心)

第19篇:高中地理教研组

高中地理教研组2014—2015学年下学期工作计划

邢台县会宁中学

张路军

上学期,我们高中地理教研组做了一些具体而实在的工作。首先我们组高一侯红敏,姚芬,张丽华,高二王文华,李晓亮,宋天祥,高三霍爱强,李伟和张路军共九位老师,在每一大周的教研活动中都能及时到位,并且都能克服困难自始至终坚持三节课的教研活动。然后我们在上学期还将高中地理的三本必修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装订成册。另外我们组在每次教研活动时还积极的研讨高考试题,在没有具体事情的情况下我们都坚持每周做一套高考模拟卷,做完之后我们会对疑难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我们还在教研处的领导下进行了优质课评比,骨干教师评比和说课评比活动,我们的要求是只要有活动大家一起上,目的是提升大家的业务水平。我们还坚持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去听取专家的讲座,2014年11月5日我们一行五人到邢台市一中集体听取了“燕赵联盟名校”四位老师的“同构异课”课的授课,说课和评课活动。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地理组的老师们的业务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学期我们组的工作计划是: 一, 指导思想

1.规范课堂-----从备课,学案设计,上课,总结,反思等教学常规工作入手,规范各个环节,定期检查文字材料和相关记录。

2.聚焦生命-----打通三个年级设计教研工作,发挥团队合作和教师个人的差异优势,深入引导教师进行课堂研究与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提倡“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我的课对学生有用”,打造个人魅力课堂。

3.高效课堂-----探索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发展的过程监控和评价体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地理文化-----利用课堂和一系列活动,营造课内外“地理即生活”的学科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我们地理组的工作目标是:

1.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创建关爱,学习,责任,创新共同体。

① 开展各类教学教研,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交流与情感,形成关爱共同体。

② 鼓励组内教师多读教育教学类书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共享集体教育智慧,形成学习共同体。

③ 创造条件让各位教师外出学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地理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引领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形成创新共同体。

2.以建设优秀教研组为标准,完善教研组常规工作。

① 各集备组认真组织备课活动,抓好教师的备课关,向课堂要质量,规范和落实每一位教师的学案和反思,完善集体备课记录。

② 各集备组每学期开展一轮“同课异构”活动,教研组推出适量的示范课和教研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③ 编制高质量月考试卷和学案,进行常规课堂和复习课堂教学研究。 3.加强复习课教学研究,狠抓高二和高三终端考试质量,争A保B绝D。 ① 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和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说明。 ② 研究最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考试试题,了解命题和阅读有关细则。

③ 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精选同步资料和编制高质量的模考试卷。 ④ 认真进行不同层次辅导工作:辅知识、辅方法、辅心理。 4.人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科研能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① 组内老带新,开展研究性教和学,撰写系统性、附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案例,力争出版或形成会中地理教研组教学素材库。

②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体验性学习——开展中学阶段GIS教学研究,由张路军老师牵头带领大家进行GIS相关软件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

③ 基于泛在信息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E学习研究,由于李伟老师牵头带领大家进行相关软硬件的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

④ 精心设计地理实验课题和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指导和关注过程性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⑤ 开展专题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力争角度小切点深,关注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情景导入、提问、案例选择、作业布置、测试与讲评等具体的研究,力争形成相关范式。

5.加强学科文化建设。

① 高

二、高三地理学科专用教室背景布置。

② 地理综合实验室的布置和相关体验选修课开设。 ③ 结合大型纪念日,开展地理专题宣传活动。 ④ 学校网络和展板地理宣传信息更新。

⑤ 学科特色选修课的开展,如旅游地理、地理野外实践、GIS应用、地

缘政治等。

第20篇:高中地理课件

【高考经典】2007四川文综卷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指出图中甲阴影区与图10中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考点:气候(气温、降水)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答案

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

• 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温凉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同季),适宜谷物生长。

高考经典】2007天津文综

36.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3)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考点: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高考经典】2008全国Ⅱ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 并简述原因。(12分)

考点:气温时间变化原因分析

• 36.(36分) •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考点:降水原因分析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高考经典】2008全国文综 3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考点: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高考经典】2008北京文综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1.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降水量分布特征描述及原因分析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高考文综试卷中气候部分题型

【高考经典】2008新课标海南卷

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3,完成7题。

7.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考点:降水原因分析

答案:A

【高考经典】2008新课标海南卷、宁夏卷

36.(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 更长,为什么?(14分)

考点:降水(大雾)原因分析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

水汽较多(靠近河流)

(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

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高考经典】新课程

2008江苏卷

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