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医学教案模板澜胃炎(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9:4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胃炎讲稿

胃炎(gastritis )

概念

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常伴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

概念

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炎症,胃粘膜有充血、水肿、糜烂(包括浅溃疡)、出血等一过性改变。

糜烂:粘膜破损不穿过粘膜肌层。出血:粘膜下或粘膜内血液外渗而无粘膜破损。 组织学特点:粘膜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急性胃炎分类

1.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

2.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胃炎,临床少见,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生。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临床常见,胃粘膜多发糜烂、出血、一过性浅溃疡形成。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Acute erosive-hemorrhagic gastrit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直接损伤胃粘膜以及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抗肿瘤药的细胞毒作用等。

2,应激:严重的脏器疾病、手术、烧伤、创伤、休克、颅内病变、精神身心因素等致胃粘膜

缺血、缺氧,胃粘膜保护屏障减弱。 Curling 溃疡:烧伤所致。

Cushing 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3,乙醇:溶酯作用、直接破坏胃粘膜作用。

上述因素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氢离子自胃腔反弥散进入胃粘膜加重粘膜破坏,自十二指肠反流入胃腔的胆汁、胰酶也参与了胃粘膜的破坏。 临床表现和诊断

糜烂性胃炎轻者无症状,少数有上腹痛、腹胀、纳差。约20%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上腹可有压痛。

病史:注意用药史、饮酒史、应激病史等。

确诊:急诊胃镜:24-48小时内进行,胃粘膜水肿、糜烂(包括浅溃疡)、出血。 治疗

针对原发病和病因采取措施,预用和应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停用或减量使用NSAID,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有硫糖铝和米索前列腺醇等,发生大出血者进行止血治疗。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

概念

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改变,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 分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 萎缩性胃炎分类

1.多灶萎缩性胃炎:病变以胃窦为主,多与HP感染有关;既往称B型胃炎。 2.自身免疫性胃炎:病变以胃体为主,与自身免疫有关,既往称A型胃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可以检出HP;HP在胃内的分布与胃炎症分布一致;根除HP可以使胃内炎症消退;从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以复制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现认为HP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其黏附力强,可产氨、毒素,诱导免疫反应等。

2.饮食和环境因素:HP感染增加了胃粘膜对环境因素损害的敏感性,与部分患者的胃粘膜萎缩和肠化有关。高盐饮食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粘膜萎缩、肠化及胃癌发生相关。 3.自身免疫:机体产生抗壁细胞、抗内因子抗体,致壁细胞数减少,胃酸减少,VitB12吸收下降致恶性贫血。

4.十二指肠液反流:胆汁、胰液削弱胃粘膜屏障功能。病理

1.炎症:粘膜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示活动性胃炎。2.萎缩: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消失、纤维组织增生、粘膜变薄。 3.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胃腺转变成肠腺样,分为小肠型和大肠型。 4.不典型增生(dysplasia ):增生的胃小凹的上皮和肠化的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生发育异常致细胞异型、腺体结构紊乱,是癌前病变。 5.粘液层及粘膜上皮表面、小凹间可见HP。 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症状,少数表现为消化不良。可有上腹饱胀不适,进食后明显,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自身免疫性胃炎:明显厌食、伴有贫血。可出现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 实验室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红斑、见点状出血、糜烂。

萎缩性胃炎:粘膜苍白或灰白色,皱襞变细平坦,可透见紫蓝色血管,粘液湖缩小、干枯。 如上皮增生显示颗粒状小结节。可有糜烂出血。 2.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或气钡双重造影。

3.HP:活检标本涂片或病理切片、活检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等。4.血清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测到抗壁细胞抗体(90%)、抗内应子抗体(75%), vit B 12水平下降及胃酸分泌缺乏、胃泌素明显升高。多灶萎缩性胃炎胃泌素和胃酸水平正常或偏低。 诊断

1.胃镜和粘膜活检确诊。2.检测有无Hp感染。

3.A 型胃炎检测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应子抗体, vit B 12。 治疗

1.饮食:多蔬菜水果,少辛辣刺激,少熏制腌制食物。

2.根除Hp治疗:活动性胃炎、萎缩伴不典型增生、有胃癌家族史、伴十二指肠炎等。

3.病因治疗:戒烟限酒,停NSAID,用铝碳酸镁等吸附胆汁,肌注vit B 12纠正A型胃炎所致恶性贫血等。

4.对症治疗:抑酸剂、粘膜保护剂、胃肠动力剂等。

5.胃粘膜肠化、不典型增生处理:消除恐癌心理;可服用抗氧化维生素;较重病变定期内镜随访;重度不典型增生应手术治疗。 特殊类型胃炎

1.感染性胃炎: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生,如急性化脓性胃炎易发生穿孔,需及时手术。

2.化学性胃炎:长期胆汁反流、服用NSAID等致胃小凹增生,残胃易发生,主要予促胃动力和吸附胆汁等。

3.Menetrier病:胃粘膜、皱襞肥大,壁细胞、主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4.其他:嗜酸细胞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病、痘疮样胃炎等。

推荐第2篇:慢性胃炎讲稿

慢性胃炎

教学内容:

一、概述(5’)

1、定义:胃粘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

非萎缩性:胃窦、胃体胃炎和全胃炎 萎缩性:多灶萎缩性—胃窦;

自身免疫性—胃体

特殊类型

3、流行病学

①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仅有少数。

②Hp感染率发展中国家高,感染率随年龄而增加,男女差异不大。 ③我国属Hp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感染率在40%~70%左右。 ④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Hp的主传播途径。

二、病因(5’)

1、主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1)证据

①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者胃黏膜中可Hp; ②Hp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分 布一致; ③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④从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 (2)致病机理 ①Hp鞭毛助其穿过黏液层,其所分泌的黏附素能使其贴紧上皮细胞,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保持细菌周围中性环境; ②分泌空泡毒素A(Vac 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

③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 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④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2、饮食环境因素

酗酒、服用NsAID等、某些刺激性食物; 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3、自身免疫因素

壁细胞、内因子抗体致胃酸分泌减少、恶性贫血,致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

4、其他

十二指肠液反流等

三、病 理(5’)

1、炎症:淋巴和浆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浸润时显示有活动性炎症,多提示存在Hp。

2、萎缩: ①化生性:

固有腺体被肠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所替代。 ②非化生性:

被纤维组织等代替或炎症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数量减少;

3、肠化生:胃固有腺体为肠腺样腺体所代替。分成小肠型和大肠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其中不完全性大肠型与胃癌关系密切,是潜在的癌前病变

4、不典型增生 腺体结构紊乱和细胞的异型性(核大深染);重度异型增生,应视为早期癌变。

四、临床表现(5’)

1、常见症状

上腹部泡胀、隐痛、嗳气、反酸、呕吐等

2、少见症状

消瘦、贫血、舌炎等

3、特点

轻重程度不同,病程长短不一,无特异性 浅表性:胀、痛、嗳气、反酸 萎缩性:加上消瘦、贫血、消化不良

五、实验室检查(5’)

1、内镜及活组织检查

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白相为主、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2、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粘膜粗糙、痉挛、粗大

3、Hp检查 胃粘膜尿素酶试验 ;组织涂片染色; 14C、13C尿素呼吸试验 ;H.pylori培养 ;血清H.pylori抗体。

4、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 血PCA和IFA

5、血清胃泌素G

17、胃蛋白酶原I和Ⅱ测定

胃体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原I和(或)胃蛋白酶原I/Ⅱ比值下降;胃窦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下降、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Ⅱ比值正常;全胃萎缩者则两者均低。

六、诊断(5’)

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怀疑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及血清胃泌素。

七、鉴别诊断(5’)

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结肠肿瘤 胰腺疾病鉴别。

八、治疗原则 (5’)

1、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 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③有胃癌家族史者。

2、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对症治疗

3、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

无特异治疗,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

B12后贫血可获纠正。

4、异型增生的治疗

定期随访。对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则宜予预防性手术。

本课复习重点:慢性胃炎的分类、主要病因(HP)、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推荐第3篇:急性胃炎诊断证明书

月湖区交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疾病诊断证明书 no。 姓名 性别 年龄 电话 单位 门诊或住院号 地址 病情摘要:

诊断:

医嘱及建议:

年 月 日

注:

1、未盖本医院医疗章无效。

2、涂改无效。

3、只作疾病证明,不得作其它证明使用。篇3:门诊疾病诊断证明书

姓名: 性别: 男 年龄: 岁 岁 身份证号码: 工作单位/家庭住址: 检查结果:

诊断意见: 处理建议: . 医生签名: 签发时间: 年 月 日 备 注:

1、本证明仅反映患者就诊时(或就诊期间)的情况

2、涂改或者未盖病情证明章无效。

(病情证明章)篇4:疾病诊断证明书

芦草卫生院

疾病诊断证明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份证号码 单位

门诊或住院号 地址

(转载于:急性胃炎诊断证明书) 病情摘要:

诊断:

医嘱及建议:

年 月 日

注:

1、未盖本医院医疗章无效。

2、涂改无效。

3、只作疾病证明,不得作其它证明使用。篇5:疾病诊断证明书

县中医医院

疾病诊断证明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电话 单位 门诊或住院号 地址 病情摘要:

诊断:

医嘱及建议:

年 月 日

注:

1、未盖本医院医疗章无效。

2、涂改无效。

3、只作疾病证明,不得作其它证明使用。

推荐第4篇:林斤澜《春风》教案

林斤澜《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的美。

2、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的写法。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动宾短句的特点。教学难点: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式问答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刚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导入。

二、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出生,当代作家。笔风冷峻、老辣、奇诡、苍劲、独树一帜。

三、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褒贬bāo 冰碴chá 靸鞋 sa 乍暖还寒zhà

四、研读课文 ,结构层次: (板书设计)

一、(1-5)北国春天短风大沙大。

气势宏大,豪迈、雄健、壮美

二、(6-8)北国春风威力巨大。声势浩大、粗犷、勇猛、苍劲 破冰卷雪、摧枯拉朽、唤醒万物

三、(9-11)怀念北国春风(力大无穷的汉子)

五、研讨赏析:

1、本文写北国的春风,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

2、本文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

(语言粗犷豪放、生动感人。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动宾句式连用、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妙用,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突出了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

六、反思探究:

1、前5段能否删去?

2、同样写“春回大地”,《春风》的写法《春》迥然不同,两种写法各有什么好处?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通过《春》和《春风》的学习,欣赏了江南春风的柔婉之美,领略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那么,夏风、秋风、冬风美吗?请写你喜欢的一种风,200字左右。

推荐第5篇:春风(林斤澜)教案

春风

教学目标:

1.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2.知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3.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的《春》让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轻柔、清新、悦耳。北方的春风是不是与江南的春风不同的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林斤澜的《春风》,来感受一下北方的春风。

二、精读课文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最能表现特点)的词句。你感觉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

喜爱的,那春风尽管有力粗犷,但仅有那春风才能带走北方的严寒,才能跨越山岭、沙漠,才能踢走冰封。

2.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北国的春风,请分别勾画出来,并朗读展示,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并概括在下面。

直接描写6小节,用拟声词来直接描绘出北国春风来临时的气势

间接描写7小节,通过房子的声响、病枝被刮折来侧面写出北国春风的有力、粗犷 3.朗读第

9、10自然段,你能看出来这两段描写春风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吗? 并稍作分析。

间接描写,写出北国春风依然会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北国的春风依旧可以带来希望,带走严冬的沉寂。

4.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试完成第7页的表格

作者对北国的春风从讨厌到最后喜欢并且怀念,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开头增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5.作者写江南的春风是为了与北国的春风作比较,那么作者是在贬低江南的春风吗? 不是,仅仅向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春风,并作比较,让我们感受北国春风的有力、粗犷。 作业:

你更喜欢哪一种春风,说说你的理由

推荐第6篇:医学遗传学教案

教 师 课 程 教 案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学生专业:眼视光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

讲 授 人:谭湘陵 职

称:教授

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1学期

《医学遗传学》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4,学分3(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12)

(三)预修课程: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

(四)使用教材:《医学遗传学》(第4版),左

伋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五)教学参考书:

1.《医学遗传学》,陈竺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医学遗传学》,张咸宁 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医学遗传学》,李璞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六)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医学遗传学,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使学生牢固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人类病理性状遗传规律以及遗传病的发生、传递、诊断、治疗和预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

(八)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等。

(九)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实验考核等。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10%,实验考核占学生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学期总评成绩的70%。

(十)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理论;以病例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科进展的介绍,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考研能力。

(十一)其它要说明的问题与事项:

眼视光专业学生的课程为理论42,实验12学时,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学时为理论36学时,没有实验。因此在理论授课中,检验专业较眼视光专业有所压缩,按照教学计划书的安排,压缩内容主要在序论,以及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这些内容的处理采取删除部分节的内容和减少举例的做法,在主要章节内容上,不进行压缩。

本教案针对42学时的眼视光专业。

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6学时安排,全学时共42(理论)+12(实验)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一、理论课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第二章 人类基因(3学时) 第三章 基因突变(3学时)

第四章 基因突变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1学时) 第五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5学时) 第六章 多基因遗传(3学时) 第七章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1学时) 第九章 人类染色(2学时) 第十章 染色体畸变(3学时)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3学时) 第十四章 染色体疾病(3学时)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3学时) 第十六章 遗传与肿瘤发生(3学时) 第十八章 遗传病诊断(3学时) 第十九章 遗传病的治疗(2学时) 总复习(1学时)

其他章节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学,不作要求。

二、实验课学时分配

实验

一、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制备(3学时) 实验

二、染色体GTG标本制备(3学时)

实验

三、用小鼠微核测定法检测染色体畸变(3学时) 实验

四、PCR法检测DXS52位点多态性(3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医学遗传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了解医学遗传学与医学的关系和学科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生的责任。 〖教学内容〗

1.遗传病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区别。遗传因素(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举例说明。【重点】 2.遗传病的危害,通过几组数据反映。

3.遗传病的分类,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线粒体病、体细胞病,各举例说明。

4.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共介绍9个分支学科。

5.遗传学发展简史,重点突出孟德尔、Morgan、Watson JD和Crick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简述遗传病的概念。

2.简述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遗传病分为哪些类型?

4.医学遗传学与医学是什么关系?

第二章 人类基因(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掌握基因的概念和演化、基因结构组成、基因组结构特征和基因表达,使同学对基因的功能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基因结构有关的术语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教学内容〗

1.基因的概念和概念演化:基因的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基因概念从“一个基因一个性状”到“一个基因多种肽链”的变化过程。【重点】 2.基因组的概念:人类基因组组成。

3.基因组结构:单一序列、重复序列、遗传标记、基因家族、拟基因、断裂基因、侧翼序列、基因结构。【重点、难点】(通过实例和ppt详细比较讲解) 4.基因表达:RNA加工【重点】。

5.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其他组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基因组、割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非翻译区、单拷贝序列、微卫星DNA、启动子、增强子、终止信号、拟基因、基因表达。 2.什么是多基因家族?

3.微卫星DNA与小卫星DNA的区别在哪里? 4.典型的真核基因结构有那些部分组成? 5.转录后的加工有那些过程?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第三章 基因突变(3学时)

〖目的要求〗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本章的讲授为后续遗传病发生发展以及遗传规律的内容打下基础。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使同学们掌握突变发生的各种形式,突变与蛋白结构变化或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突变产生的原因。 〖教学内容〗

1.突变的基本概念:广义、狭义、作用。【重点】 2.诱发突变的因素:物理、化学、生物。【重点】

3.突变的一般特征:多向性、可逆性、有害性、稀有性、随机性、可重复性。 4.突变的分子机制:静态、动态;碱基替换、移码突变。【重点】片段突变。 5.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构特征、特点、作用、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静态突变、动态突变、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转换、颠换、点突变、SNP。 2.哪些突变会造成编码肽连长度的改变? 3.动态突变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基因突变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1学时)

〖目的要求〗

本章内容之所以安排1学时,是因为后面章节,如第11章,与本章节内容存在重复,因此在授课中对本章节对内容仅做一提纲式的介绍,可以看成前一张的延续,仅要求同学对内容做一般性了解。 〖教学内容〗

1.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合成、效应、细胞定位、聚合、与辅助因子结合以及稳定性的变化。

2.基因突变导致代谢功能的改变:结合基因、酶、代谢途径的关系进行讲解,底物与中间产物积累、代谢途径变化、终产物缺乏、反馈抑制。酶活力增高等方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 〖作业或思考题〗(此章不布置作业)

第五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5学时)

〖目的要求〗

单基因遗传是本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因此课时安排较多。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重点掌握5种单基因疾病的遗传规律,掌握发病风险率的一般估计方法,了解单基因遗传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同时认识和熟悉常见的单基因疾病,了解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和区别,注重举例的应用,充分利用同学对疾病关注度较高的特点,把握节奏,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

1.单基因遗传病的定义和几个重要概念:主要受控一对等位基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显性和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携带者、基因型、表型。【重点】 2.系谱分析:系谱符号,家系图,作用。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AD):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延迟显性。特点,代表性疾病【重点、难点】。表现度、外显率。发病风险计算。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AR):特点,代表性疾病,发病风险计算【重点、难点】。

5.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遗传(XD):特点,代表性疾病。【重点】

6.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遗传(XR):特点,突出交叉遗传,代表性疾病。发病风险计算【重点】。

7.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全男性,半合子,代表性疾病。

8.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拟表型、基因多效性、遗传早现、遗传异质性、从性遗传、限性遗传、遗传印记、X染色质失活。注意概念的区别,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提问、请同学参与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先证者、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携带者、亲缘系数、交叉遗传、表现度、外显率、拟表型、基因多效性、遗传异质性、遗传早现、从性遗传、限性遗传、遗传印记、延迟显性、X染色质、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复等位基因。 2.常用于系谱分析的符号有哪些?

3.AD、AR、XD、XR的遗传特点是哪些?代表性疾病有哪些? 4.AR、XR患病风险如何计算?

第六章 多基因遗传(3学时)

〖目的要求〗

多基因遗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中学阶段和大学过去学习的课程基本没有接触。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多基因遗传概念的讲述;注意与单基因遗传内容的比较;注意涉及到群体、统计概率概念的问题,如分布、易患性、阈值以及遗传度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多基因遗传中的重要概念,掌握数量性状的特点,掌握遗传度的三种计算方法,了解典型的多基因疾病和发病风险率的估算,讲课中适当穿插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取得的成果。 〖教学内容〗

1.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受控基因数,分布特点,多基因特点,通过人身高性状的举例,说明为什么多基因性状(数量性状)表现为单峰正态分布【重点】。 2.易感性、易患性、阈值概念【重点】。

3.遗传度概念和估算:Falconer公式,Holzinger公式和方差方法计算遗传度【重点】。了解常见多基因疾病的遗传度。

4.多基因疾病再发风险率的估计:公式,查图表和影响估计的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2.为什么多基因遗传的性状呈现单峰分布? 3.为什么人群不同,阈值与平均值之差也不同? 4.为什么遗传度用在个体无意义? 5.多基因发病风险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七章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1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母系遗传的特征,了解mtDNA的复制方法、与核基因的区别,了解部分线粒体遗传病的病例。

本章内容属于本课非重点内容,可是安排较少。 〖教学内容〗

1.复习线粒体亚亚显微结构

2.线粒体基因组:双链环形,16569bp,编码2种rRNA;22种tRNA;13种蛋白质。不含非编码序列,不与组蛋白结合。【重点】 3.线粒体DNA的复制:D环复制机制。

4.mtDNA特点:具有半自主性、基因排列紧密,无非编码序列、部分遗传密码与核不同、母系遗传(不符合经典遗传定律)、在细胞分裂间经过复制和分离、具有阈值效应、突变率极高、主要编码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酶系。【重点】 5.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多质性、异质性、阈值,野生趋同现象。

6.常见线粒体遗传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MELAS综合症、MERRF综合征、Kearns-Sayre综合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母系遗传、遗传瓶颈、阈值。 2.为什么线粒体遗传不表现出孟德尔式遗传? 3.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有何区别?

第九章 人类染色(2学时)

〖目的要求〗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重要的载体,是核基因唯一的载体,染色体结构和行为是遗传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是导致遗传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章是本课程又一重要章节。

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基本形态结构、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了解lyon假说和染色体的研究方法,了解分带与核型和描述,为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性染色质和Lyon假说。【重点】

2.染色体:基本概念,染色质与染色体,从DNA到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重点】 3.染色体形态与性别决定。【重点】 4.染色体研究方法和显带。

5.核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染色体多态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常染色质、异染色质、X小体、核小体、同源染色体、核型。 2.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什么关系?

3.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是如何解释从染色质到染色体变化的? 4.染色体结构中包含了哪些组成部分? 5.常用的染色体显带有几种?

6.染色体简式表达式是如何描述染色体核型的?

第十章 染色体畸变(3学时)

〖目的要求〗

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本章主要讲染色体畸变,讲课中注意与前一章内容的联系。本章的重点是讲解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化的类型,要求掌握单倍体,多倍体,单体,三体,纯合体,嵌合体等概念;掌握整倍型和非整倍型发生的机制和结构畸变发生机制;掌握部分单体,部分三体发生机制,常见结构畸变类型。通过学习,了解染色体畸变诱发因素和异常染色体的表达式。 〖教学内容〗

1.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数目、结构、纯合体、嵌合体、表达式。【重点】 2.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物理、化学、生物、遗传以及母亲年龄。 3.整倍性改变及原因:单倍体;整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双雄受精、双雌受精、核内复制、核内有丝分裂。【重点】

4.非整倍性改变及原因:亚二倍体-单体;超二倍体-多体(三体、四体„),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重点】 5.染色体结构畸变及其产生机制:断裂、重排。常见结构畸变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环形、双着丝粒、等臂,倒位环、四射体。【重点】 6.畸变染色体表达式举例。 7.部分单体与部分三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单倍体、多倍体、单体、多体、嵌合体、部分三体、部分单体、染色体多态、易位携带者、倒位携带者、罗氏易位。 2.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 3.倒位环和四射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的原因是什么? 5.常见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有哪些?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分子病、先天性代谢缺陷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遗传特征,了解典型的分子病和代谢缺陷病。 〖教学内容〗

1.分子病、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概念。

2.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极其遗传控制:基因结构,发育演变,变异体和血红蛋白病。【重点】

3.其他分子病:血浆蛋白病,胶原蛋白病,肌营养不良,受体蛋白病,膜转运蛋白病。【重点】

4.先天性代谢缺陷(酶蛋白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重点】、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分子病、不等交换、先天性代谢缺陷。 2.常见血红蛋白病有哪些?

3.基因结构和功能表现出何种异常? 4.血友病A和B发病的遗传机制是什么?

5.试述苯丙酮尿症(PKU)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遗传控制、类型、诊断和治疗。

6.尿黑酸尿症和白化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7.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8.胶原蛋白病包括哪些类型?发病机制是什么?

第十四章 染色体疾病(3学时)

〖目的要求〗

染色体病是一大类遗传病,是因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导致的疾病,因此本章的基础是前两章-染色体和染色体畸变,因而本章的讲授应结合前面的内容,可以将本章与第九章、第十章合并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染色体发病的机理,掌握典型的染色体病,了解与疾病临床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染色体病发病概况: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率、自然流产胎儿、产前诊断胎儿、自然流产后再发风险。 2.常染色体病:以21三体为典型病例(文字和图片),讲述发病率、临床特征、分类核型以及临床诊断和处理方法【重点】。18三体、13三体、猫叫综合征。 3.性染色体病:克氏征、XYY综合征、多X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分类以及临床诊断和处理方法。以克氏征和Turner综合征为典型病例。【重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常见染色体病的主要表现、核型和分类? 2.D/G平衡易位者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代?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3学时)

〖目的要求〗

本章的内容是与免疫相关的遗传学问题,通过学习,掌握红细胞抗原、白细胞抗原、免疫球蛋白的遗传结构和遗传机制,了解新生儿溶血症、HLA与疾病的关联、HLA与器官移植等有关临床问题。 〖教学内容〗

1.ABO血型系统:遗传控制。【重点】 2.Rh血型系统:基因结构,单倍型。 3.新生儿溶血症。

4.HLA系统:特点,I类、II类和III类基因区,各区中的基因组成,连锁不平衡、HLA与疾病的关联、机制,HLA与器官移植。【重点】

5.免疫球蛋白遗传:分子结构、基因结构、DNA重派与免疫球蛋白多样性。【重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HLA系统的特点有那些?

2.人类ABO血型决定中,IA,IB,i,H基因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Rh抗原由哪些基因决定?

4.HLA基因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为什么HLA基因也是一个理想的遗传标记系统? 6.从遗传的角度看,哪些人中可能HLA完全相同? 7.什么机制保证了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第十六章 遗传与肿瘤发生(3学时)

〖目的要求〗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是医学研究中最热门的问题。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因素颇多,很多机制问题还没有认识到。因此在本章授课中应向学生交代这一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同学们掌握肿瘤发生与遗传的关系,染色体、基因异常与肿瘤发生,特别是费城染色体、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重要内容,同时使同学们了解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教学内容〗

1.肿瘤发生与遗传相关的证据:种族差异、家族聚集、遗传性肿瘤、遗传缺陷与肿瘤。【重点】

2.染色体异常与肿瘤:单克隆起源、多克隆起源,肿瘤干系、旁系、众数,标记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形成和致病的分子机制。【重点】 3.癌基因:概念、分类与作用、激活。【重点】

4.肿瘤抑制基因:概念,与癌基因的区别。【重点】P

53、Rb基因。5.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单克隆起源、二次突变论、多步骤遗传损伤。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众数、标记染色体、干系、旁系、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 2.如何说明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相关? 3.Ph染色体形成的原因和致病机理是什么? 4.癌基因的激活方式有哪些?

5.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异同点在哪里?

第十八章 遗传病诊断(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遗传病的一般诊断方法和遗传学特殊诊断方法,重点突出产前诊断和分子诊断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染色体检查指征,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适应征等问题。 〖教学内容〗

1.遗传病诊断的主要途径:病症、家系、染色体检查、生化检查、分子诊断,携带者的检出。【重点】

2.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的重要应用方面,适应症,主要方法和途径(绒毛取样、羊水)。【重点】

3.分子诊断:材料、技术路线和方法、诊断举例。【重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产前诊断,分子诊断。 2.染色体检查和产前诊断的适应症是什么? 3.为什么分子诊断可能实现预先诊断?

第十九章 遗传病的治疗(2学时)

〖目的要求〗

遗传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方法,学术界还在探索之中,因此一般的治疗还是以对症治疗为原则。通过学习,了解遗传病的一般治疗策略和方法,了解基因治疗的主要原理和目前的发展。 〖教学内容〗

1.治疗的原则:体细胞基因修饰、基因表达异常进行调控、蛋白质功能改善、代谢产物控制、临床针对症状的治疗措施。

2.基因治疗:策略、基因流程、临床应用的例子,存在问题。【重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辅助,讨论。 〖作业或思考题〗

1.遗传病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治疗?

推荐第7篇:《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

任课教师:孙巧玲

技术职务:讲师

所教对象:2015级临床

5、7班学生

任教时间:2015年下期

1

前言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是对道德的哲学研究。道德是关于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信念和价值,体现在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中。伦理学是对道德的哲学反思,对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进行分析,提供论证,以解决在新的境遇中不同价值冲突引起的道德难题。医学伦理学来源于医疗工作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病人求医时一般要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常常不能判断医疗的质量;病人常要把自己的一些隐私告诉医务人员,这意味着病人要信任医务人员。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一种特殊的道德义务: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值得和保持住病人的信任。 所以,刻划医患关系基本性质的是信托模型:信托关系基于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特殊信任,信任后者出于正义和良心会真诚地把前者利益放在首位。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要旨是医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保持病人的秘密。

世界医学联合会通过的两个伦理学法典,即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要首先关心、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对同事如兄弟,坚持医业的光荣而崇高的传统。 公元一世纪,古印度《吠陀》经和公元七世纪希伯来的《阿萨夫誓言》对医生也都提出类似的要求。公元七世纪中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也写有医者行为的准则,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等等。 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观点探讨医学伦理学,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即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新教学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天主教的观点,但他们强调应让病人知情,并就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 非宗教的医学伦理学是在洛克、杰弗逊和《人权法案》等的思想传统上发展起来的。1940年的《纽伦堡法典》是这种传统的体现,该法典放弃了受试者由研究人员保护的旧观念,代之以受试者具有自我决定权,从而要求做到知情同意的新观念。但到了20世纪末,又有要求回到希波克拉底传统的趋向,认为病人的自主权不是绝对的,一切应以病人

利益为转移。《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包含了原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没有的尊重病人价值和权利等的内容。 所有过去的医学伦理学的文献一般都含有美德论和义务论两个内容。美德论讨论有道德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哪些美德、哪些品质。许多文献都认为医生应具有仁爱、同情、耐心、细心、谦虚、谨慎、无私、无畏、诚实、正派等美德。义务论讨论医务人员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现代医学伦理学则有两个新的方面:其一,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已经从医生与病人间一对一的私人关系发展为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性事业,就要考虑收益和负担的分配以及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尤其是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佳医疗服务等涉及卫生政策、体制和发展战略问题。这构成了医学伦理学一个新的内容,即公益论。其二,以往的医学伦理学提出的医生的道德义务,或道德价值和信念都是绝对的,是一种“至上命令”,因为它们的权威被认为来自神圣的宗教经典,或来自不朽的医圣。因此,不管是以法典还是案例体现的这些规范或价值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情况。但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医疗费用的飞涨,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现代医学伦理学更多地涉及病人、医务人员与社会价值的交叉或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伦

理学难题。例如古代中、西医学的传统都不允许堕胎术,但妇女要求在生育问题上行使自主权,以及人口爆增引起的节制生育的社会需要,对上述传统价值提出了挑战。在应孕妇要求实施人工流产术时又要考虑手术对她健康的影响以及胎儿的地位。医学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道义论和后果论。道义论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性质,而不决定于其后果。如某些医生认为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而不管可能引起的后果,因为“隐瞒”、“说假话”或“欺骗”这种行动本身是不应该的。又如认为医疗卫生是福利事业,不应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机制,这也是一种道义论论证。反之,后果论则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后果,并不决定于其性质。如有的医生认为不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因为这会引起消极的后果。后果论要求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作出选择,最大限度地增进病人的利益,把代价和危机减少到最小程度。道义论和后果论在医学伦理学中都十分重要,但同时又都不完善。

基本的伦理学原则:在医学伦理学中有三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病人利益第

一、尊重病人、公正。

病人利益第一这个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在主观上、动机上,而且在客观上、行动效果上对病人确有助益,又不伤害病人,即有义务不去有意地或因疏忽大意而伤害病人。

但医疗行动难免会给病人或第三者带来有害的后果,对此可以援用双重效应原则作为这种医疗行动的依据。即这些有害的后果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应,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但无法避免的效应。如化学疗法可抑制肿瘤(直接的有意的有利效应),但有副作用(间接的可预见的不利效应)。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起着家长一样的作用,这称为医学家长主义。坚持家长主义的理由是病人不懂医学,患病后身心处于软弱地位,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决定,为了病人利益,应由医务人员代替病人作出决定。

为了病人自身的利益而对病人的行动加以干涉,这是家长主义的干涉。如果病人的行动危害他人或社会,医务人员更应加以干涉,这是非家长主义的干涉。

尊重病人首先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利(有权利就关于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但有些病人由于年幼、无知、智力低下、精神不正常等,降低或缺乏了自主作出合理决定的能力,这是医务人员应加以干涉,以便保护病人不受他们自己行动造成的伤害。这种家长主义的干涉是正当的。

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主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医务人员或研究人员在试验或实验前取得前者的知情同意。受试者在作出接受实验的决定前,应知道实验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目的、方法和手段;可能发生的不方便和危害,以及对他的健康和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公正的形式原则指在形式上要求对在有关方面相同的人要同样对待,对在有关方面不同的人应该不同对待。这些有关方面可以是个人的需要、能力、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已经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对社会可能作出的潜在贡献等。公正原则在讨论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时十分重要。

医学伦理学经常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这在规定医疗范围和医务人员的义务中起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健康定义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许多人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会使医疗卫生的范围过大,社会不胜负担。较窄的健康定义仅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良好,或仅限于身体上的良好。 医患关系涉及医学伦理学许多基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义务问题。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所做的一切必须有利于病人,而不管病人的愿望如何,这是家长主义模型。后来在西方,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更强调尊重病人的意见,这是自主模型。现在正在设法把二者统一起来。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引起一系列概念、伦理学和法律问题。比如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供体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供精是否应该检查、限制次数、保密和商业化?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应否控制?是否应该禁止在产前进行性别选择?这些问题

的讨论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应的决。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等也是使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离的技术,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权威的反对。另一方面,对智力严重低下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人是否应该实行强制绝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是一个至今使医务人员感到为难的问题。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查,遗传学筛选、遗传咨询、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技术有利于人们及早发现遗传性疾病,但这些技术引起了这种检查和筛选是否可以强制进行、是否应该限制严重遗传病患者的婚育、遗传信息是否应该保密、遗传咨询服务是否应该免费,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利害得失如何权衡等伦理问题,应用遗传学技术减少遗传病患者的人数、改进人口质量又如何在目的和方式上与纳粹德国提倡的所谓优生运动相区别?由于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务人员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脑死亡病人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继续维持其生物学生命,但他们永远失去了意识和运动能力。这使得人们感到有必要重新考虑死亡概念和重新给死亡下定义的问题。 安乐死的伦理学问题是医学伦理学讨论得最活跃和争论得最激烈的一个问题。目前,自愿的被动安乐死,即根据临终病人的要求不给他或撤除治疗,已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承认,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也可由代理人作出决定。分歧较大的是主动安乐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结束病人生命的主动行动与不给、撤除治疗的被动行动之间是否有性质区别,尚

有不同意见。在主动安乐死的情况下,死亡的原因是疾病,还是行动,以及采取行动的人是出乎善意,还是出乎恶意,这也难以断定。卫生政策中最有争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让医疗卫生社会化,如应实行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还是让医疗卫生商品化,还是采取某种混合折衷的方式。

医学伦理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

第一章 医学伦理学概述

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医学道德与医学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医学生在学习医学、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应该同时重视培养和提高医学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一节 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对象和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含义

人们曾经给医学伦理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1803年,英国著名医生、哲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 1740—1804年)首次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并首次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虽然他没有正面的给下定义,但从有关的材料可以分析出他对医学伦理学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职业伦理学是‘人性的知识’与‘广泛的道德责任’之间的综合。‛‚医学伦理学的一般体系是使无论是官方正式的行为还是医学领域之间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则所指导。‛这种观点在19世纪被广泛接受。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药理学教授川塞·里克(Chauncey Leake)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帕茨瓦尔

对‘医学伦理学’这个名词使用不当……它仅指来自于职业中的、用来管理职业中各成员彼此交往的成规、礼节……但真正的伦理学与成规、礼节不同,而应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医学伦理学是基于伦理学理论并用之来处理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医学伦理学权威克劳色(K.D.Clouser)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与里克的观点并无本质区别,他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提出,医学道德与一般的日常道德没有区别,含有与一般道德相同的规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因此,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研究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研究整个医学领域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一切问题。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医德现象

它包括医德的意医德现象是指医学领域中人们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识现象、活动现象和规范现象。医德意识现象是指在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体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医德活动现象是指在医德意识支配下围绕善恶所进行的,可以用善恶标准评价的医学团体和医务人员个体行为的 10

实际表现医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2)医德关系

医德关系是指由经济关系所决定、派生在医学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医学伦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四种医德关系:

①医务人员与病人(包括病人的家属)的关系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大量的、首要的关系。因此,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

②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医护与医技人员、医技人员与医技人员以及医护技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因此,医学伦理学把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医疗和预防活动不仅关系着患者及家属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利益。因此,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就必然成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在医学中出现了许多道德难题。因此,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医德的基本理论 包括医德的产生、发展规律;医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医德的演变及其理论基础;医德与医学科学、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

(2)医德的规范体系 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医德规范和医德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医德的规范体系。其中医德规范又包括基本的医德规范、不同领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的医德规范、不同科室的具体医德规范等。

(3)医德的基本实践 它包括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修养等。

(4)医德难题 指在实现新的道德观念和实施新技术中产生的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以上四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贯通,构成独特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模式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含义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它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人体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预防观和医学教育观,还包含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的体制,它是对医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医学科学认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特点的集中概括。

(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医务人员要把健康和疾病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必须站在医学事业总体的高度,认识自己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2、医务人员不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病,而且要千方百计救人,不但要会一般治疗,还应学会心理治疗;

3、医务人员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

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已经从‚没有疾病‛发展到包括生活、精神、社会和环境在内的更高级的阶段。

二、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与不少学科既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但又有区别。

1、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旨在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解除病痛、提高生命质量的人类实践活动与知识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而医学伦理学则是揭示人们在探索人类生命过程中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医德准则和规范的一门科学。这两门学科都是以维护、增进人类健康为目的,仅是分工不同,但它们在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医德观念的发展,反过来,医德又对医学的发展给予很大影响。

2、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防治疗过程的影响和作用的科学。因此,医学心理学离不开医学伦理学。同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断向医学伦理学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因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也需要医学心理学的支持和补充。大量的事实说明,好的伦理修养和境界,常伴随好的心境因而必然对生理产生好的影响。

3、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是:卫生法学是以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卫生法律具有强制性,作用范围只限于违法者,而且只存在阶级社会;而医学伦理学以医德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非强制性力量,它主要依靠医务人员对医德规范的自觉遵守,适用于医学职业的所有方面而且存在任何社会,并随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两者的密切联系:医德与卫生法律都是用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互相渗透、彼此包含,即卫生法律规范包含着医德,医德规范中也有卫生法律的内容。因此,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来调节人们的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的健康利益和社会秩序。

4、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是:它们分别探讨医学职业生活中的善与美。前者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后者则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健康长寿为客观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医学审美水平。两者的相通和联系之处:医德认为善的,一般总是美的;医德认为恶的,一般也总是丑的。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医务人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个医务人员或医学生要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服务于社会的医学人才,在重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因它可以提供医德知识、行为导向和可借鉴的榜样,使自己尽快成才。

(二)有助于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

医务人员只有把技术与伦理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医学技术的作用和设备的潜力,才能维护医疗制度的权威性,从而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对医院管理亦如此。

(三)有助于医务人员解决医学难题及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尤其是生命伦理学,会给医务人员提供解决医学高新技术道德难题的正确方向和思路,从而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四)有助于医疗卫生单位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信,他们的医德情操和医德实践,会有力地感染和影响各行各业的社会成员,从而促使社会风尚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指导思想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解决医学领域中这类现实的问题。第三,生物技术及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问题。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都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第四,卫生改革问题和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我们应把改革中的问题,提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第五,医学教育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问题。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医学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具备百折不挠的韧劲,矢志不回的勇气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二)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方法。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为此,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发展动态。其次,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不能满足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探讨,或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形成知行脱节的倾向。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做到知行统一,这既是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目的,也是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2、历史分析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一定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医德现象和医德关系的研究,要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意识形态、政治和法律制度、医学的发展状况等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医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探讨其产生、发展的根源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医德作出科学的说明,揭示出医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3、辩证分析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是医学伦理学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较多的是比较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及系统方法。

比较法是探求和论证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通常采用纵比、横比、同比、异比的方法。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演绎法是指通过一般认识个别的思维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只有坚持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实现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找出医德现象的本质和医德关系发展的规律。

系统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运用系统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首先要把医德现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其次,系统方法要求坚持整体性和关联性原则,如不可孤立地去研究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应把它与医德原则、医德行为、医德理想等联系起来考察。第三,系统方法要求坚持动态原则,如动态地研究每个历史时期和医学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医德的变化与发展。第四,系统的方法要求坚持有序的原则,如研究医德,要揭示出医德现象、医德境界的层次结构,以利于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的递进。

4、批判继承的方法

运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对待古今中外医德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和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新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四种学习方法都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善于运用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将会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思 考 题:

1、道德的含义、构成要素及社会作用是什么?

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3、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医学模式?为什么说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5、如何正确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人体健康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6、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伦理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医疗卫生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开始表现为医德学的形态,但作为一个学科,是在19世纪初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末,生命伦理学最先在美国产生,标着医学伦理学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古代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属于医德学,主要指‚医生道德学‛,是以个体医业为主体的医患关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如职业戒条等。我国古代医德学形成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散见于从战国至汉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言,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城》、《大医学业》,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等许多医学著作中,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医生的美德和职责,属于医学伦理学的初创阶段。

古代中国医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那时人类构木为巢或穴居野外,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他们在生产劳动和集体出猎时,难免受到损伤。在采集野果野菜时,可能食用一些有毒植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随着疾病的出现,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也就产生,人们本能地按摩、包扎、止血、挤压脓液、荫蔽降温等。为防止中毒和治疗疾病,人

们对采取的各种野果、野菜等进行无数次地尝试、检验,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针九针,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昧,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些粗浅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蕴藏着朴素的‚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已初步认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即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人命,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学有了较细的分工,并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古籍中说:‚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意谓良医享有‚十全为上‛的荣誉和俸禄,而对‚十失四为下‛者应给最低等的待遇。这种对医生的考核不仅是技术的考核,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作风、态度等,它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德水平的提高。

战国末期,随着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是在西周之后,秦汉之前,经过许多医家的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这部医学典籍的内容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它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医德观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出发,阐述了有关病理、诊断、防疫、治疗等医学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在本著作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灵枢·师传篇‛等篇章中,载有医德方面的专论。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

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四种失误,以戒示医生。这几篇关于医德的专论,成为后世医生的必修课。《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我国传统医德历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逐步形成,至汉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汉代医家辈出。西汉有著名医家谆于意(约前205—?),东汉有‚医圣‛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和名医华佗(约公元145—208年)。他们在医学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是汉代杰出医学家,他在东汉末年著有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巨著开创了中国医学(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该书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的影响甚至超过《黄帝内经》。这部巨著中的‚自序‛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自序‛对医学的性质、宗旨、医学道德、医学的发展都作了精辟论述,指出治病是不分贫富贵贱,是‚上以友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的人类共同需要的科学事业。‚自序‛中指出医生要‚精究方术‛与‚爱人知人‛。他对当时因战乱和疾病流行而失去救治的广大病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对当时医界中‚不流神医药‛而‚竟逐荣势‛的医疗作风予以愤怒地指责。‚自序‛中不少关于医德的论述,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称颂。张仲景当时被称为‚医中之圣‛,他的学说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谆于意留下的为后世称为的《诊

籍》,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他是我国病历的首创者。东汉末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近人誉他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他临证施治,诊断精确;他医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权贵,坚持为民治病,乃至在旅途中也为患者开处方、扎针。除了为人民群众治病外,他还有两大发明:一是发明了麻醉药,即‚麻沸散‛,可在全身麻醉下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一是创立‚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这两大发明为人类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

南北朝时期,在继承前人朴素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尚医学人道主义的医学理论,早期医德规范、医德准则、医疗道德以及性道德等,出现了一批像阳泉(约公元239—294年)、王叔和(约公元256—316年)等崇尚医德、严谨治学、精心诊治、济世救人的医家。

2、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的时期,名医辈出。在医学和医德的发展中,突出的代表有巢元方(生卒年代不详)、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鉴真(公元698—763年)和王焘(生卒年代不祥)等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唐代的孙思邈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而独具匠心地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构思,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

21

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

3、宋元时期

宋代医德的发展,一方面是传统医德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医德观念。如人体解剖研究的观念,法医检验的道德观念,倡导优生的生命质量观念,环境卫生建设的道德观念等。这些新医德观念的建立,对传统医德有突破和新的发展。此外,张杲的《医说》、寇宗爽的《医家八要》篇、林逋的《省心录·论医》、陈自明(约1190—1270年)的《妇人大全良方》、南宋时的《医工论》等著作中,对医德规范均有具体和详细的论述,反映了在这个时期我国医学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和医德理论已日臻完善。

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学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时期的医学界出现了四大学派,即寒凉派刘完素(约1120—1200年);攻下派张从正(约1156—1228年);补元派李杲(1180—1251年);养阴派朱震亨(1281—1358年)。这四大派各树一帜,他们勇于突破旧的学说,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对推动医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医德除了继承‚济世救人‛的传统外,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和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著书立论、遵古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以及热衷医业、勤求博采、勇于实践、反对巫医骗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如刘完素认为,‚医道以济世为良,而愈病为善。‛用什么去评价一个医生的医道和医德呢?根本一点就是医疗效果——济世和愈病。他在《保命集·原道论》

22

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展。刘完素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具体体现了这种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传说有一次,他在河北保定遇见一路出殡人群,路人说死者是一个因难产而刚死的妇女。他停下来仔细察看了从棺中流出的鲜血,认定该妇女尚未死亡,当即求其家属打开棺材。他首先给此妇女在诵泉穴针灸,妇人即开始苏醒,渐有生气,继而又针灸合谷、至阴二穴,结果腹中胎儿产下,母子再生。这就是关于刘完素‚一针救二命‛的民间传说。

4、明清时期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又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使人们扩大了眼界,也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和医德的发展。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发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的巨著《本草纲目》,吸取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并冒着违犯当时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告知群众,食服丹药只能是愚昧的自杀道路。《本草纲目》不仅是学术价值高,而且是道德价值也很高的一部医学典籍。明代名医陈实功(1555—1636年)著有《外科正宗》共四卷,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是医学伦理学重要文献之一,被美国列为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世界古典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另外,李中梓(1588—1655年)的《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张介宾(1563—1640年)的《景岳全书》,徐春甫(公元1

23

520—1596年)的《古今医统》,龚廷贤(1522—1619年)的《医家十要》,李

木延(公元?—1619年)的《习医规格》等著作中阐述的医德规范,均对我国的医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医家在医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说的精华,又有新的发展。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总之,我国医学伦理道德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它源远流长,历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和立论著作,逐渐形成发展,并日臻完善和成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

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1、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

24

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

25

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5、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张杲在《医说》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

26

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相酬。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代传颂。

6、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朱丹溪实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这些事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7、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他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和修养。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他为解除麻疯病人痛苦,竟带600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精心医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人‚莫不一一亲自扶养‛,共治愈了60多人。他德高望重,被人称为‚孙真人‛和‚药王‛。晋代的杨泉在《物

27

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即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此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清代名医喻昌在其名著《医门法律》中,除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的医德评价理论外,他对医德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医德修养上首倡医生的自我反省,他希望世界上有‚自讼之医‛。

8、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该书共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收录药方11096个。他前后花了27年,阅书800余种,采访四方,三易其稿,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晋代的皇甫谧,家中贫苦,自幼务农,20岁发愤读书,42岁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耳聋。54岁因治病服寒石散又大病一场,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知识,为针灸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他被后人称为针灸学之祖。

28

作为世界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主要的内容或传统。这些优秀的内容或传统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医德学也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受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例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就使妇女看病受到一些清规戒律的限制。如明代李 木延 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帏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另外,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孝‛、‚仁‛、‚义‛、‚礼‛等伦理观念,对医德也带来消极影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尸体解剖视为不孝、不仁、不义行为而被禁止,严重阻碍了我国尸体解剖研究的进展。我国古代医德规范要求中,还有不少儒家学说中封建宗法等级的表现。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是封建的‚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级观念的表现。第二,是我国古代医学道德虽有较完善的医德规范论述,但缺少较系统的伦理学理论。

二、我国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阶段

(一)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概况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不断遭到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其它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侵略。面对国家民族的存亡,林则徐领导了禁烟爱国运动,医家何其伟研究古方编辑成《救迷良方》一书。1838年,林则徐给皇帝的奏折的第四部分‚戒烟断药方‛就是根据何其伟的《救迷良方》改写的。正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 ①

29

事业和何其伟的《救迷良方》,‚拯救了中国四百万以上吸毒者,使他们脱离了痼毒的苦海,或恢复了健康,重新做人。‛

晚清时期,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医生,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实了我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内容。这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和鲁迅。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学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怀着‚医亦救人之术‛的意愿学医。他的伦理思想是讲‚仁爱‛,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为怀‛,‚粟金不受,礼物仍辞‛,被人奉为‚孙菩萨‛。鲁迅也是怀着‚医学不仅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愿真的还可以成为我们民族进行社会改革的杠杆‛的希望学医的。这两人都是从医家成为革命家、从医人转为医国,从重医德进而重政德的代表。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西医和中医问题的长期论争。当时有三派观点: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完全复古;一派主张中西汇通。这三派中,中西汇通派,看到了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如施今墨、恽铁樵、张锡纯等代表人物,他们在主张中西医相互学习和促进祖国医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此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并存,共同造福人类健康的新局面。

1932年6月,爱国学者、现代医学教育家、我国医学伦理学先驱宋国宾(公元1893—1956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医业伦理学》,他在书中以‚仁‛、‚义‛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对‚医师之人格‛、‚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同道‛、‚医生与社会‛的‚规己之规‛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医

30

生必须加强医德修养,‚良医当勤其所学,忠其所事,出其热忱,修其仪表。‛他的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众醉独醒之卓见‛,而且为我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突出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二)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形成始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包括红色根据地的医德、抗日根据地的医德、解放区的医德。这个时期的医德,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党为了适应长期革命战争的需要,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医德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人民医疗卫生事业。1931年,毛泽东为红色卫生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医学教育方针。1941年,毛泽东又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个题词是对当时我军医疗卫生工作经验的精辟概括,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显著特点和医务人员的优良医德,成为我国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我国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在此著名题词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名文章的思想指导下,共同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构成了平等的同志式的新型医患关系。总之,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长期防病治病和抢救伤病员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战争特色的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医德,这便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的三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194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前。新中国成立以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在这段时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并确定和落实了党的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还组织力量防治危害人民最大的疾病,严格控制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血吸虫等。与此同时,党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相教育,倡导学习白求恩精神,争取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清除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广大医务人员思想觉悟和医德修养显著提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纷纷奔赴战场,为中朝人民和志愿军伤病员服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谱写了像抢救邱财康等阶级弟兄生命的一曲曲医学人道主义的凯歌,为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二阶段:(1966—1976年)‚*‛*的十年。这十年的医德是科学与愚昧的搏斗,是团结发展中西医与摧残中西医相结合思想的搏斗。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精神遭到严重损害,社会道德和医德出现倒退。但也不能忽视在这时期有许多医务人员仍然是忠于职守,抱着对人民健康负责地态度,勤奋工作,并且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医德情操。

第三阶段:(1976—1988年)自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伦理学在中国复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981年和1988年,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全国医院工

32

作条例》、《医院一般医德规范细则》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形成。

总的来说,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卫生政策侧重于预防为主,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中西医结合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价值取向,即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但这一时期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政治哲学对它指导,即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是医学伦理学价值判断的准绳。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阶段

我国比较系统地对医学伦理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医学伦理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拉开了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新的一幕。它标志着中国的医学界、理论界已开始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理论建设与医学发展的关系,并且开始了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建设。会议提出的医德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原则被以后10年的医德实践证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1982年,全国第二次医德大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探讨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新领域中的伦理问题。1984年,全国第三次医德讨论会在福州举行,除了理论问题向纵深发展之外,全国医学院校已经注意到了医德教育,纷纷成立了教研室,相继开设医学伦理学课,进一步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1986年,全国第四次医德讨论会在南宁召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的义务论、价值论、公益论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和结合,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转化和提高,以及中国伦理法规和护理伦理法则及生命伦理问题。1988年10月,全国第五次医学伦理学讨论会暨

33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理论队伍已经形成并走向正轨。1991年6月,全国第六次医学伦理学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了前10年的医德建设,并对90年代提出了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的开设,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纲要》等一大批医学伦理学教材也先后陆续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体系随之基本确立。《医学与哲学》和《中国医学伦理学》的专业杂志也于1980年和1988年先后创刊,对推动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科学的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面临生命与健康伦理学的挑战,遇到了安乐死、临终关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严重缺陷新生儿的处理、人体实验等大量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我国医学伦理学工作者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988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安乐死和脑死亡理论讨论会。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性健康道德专题讨论会。1999年—2001年,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其特点体现在人类基因组研究、克隆技术研究、遗传生殖技术发展应用等相关伦理问题的凸现和探讨的白热化;器官移植等临床医学领域与伦理学相关案件的出现及媒体的关注;国家卫生保健制度及机构改革与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参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领域对医学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和反思;中国两岸三地及国际生命伦理学界加强合作、多次联合召开会议等。关于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论著也陆续出版:已有邱仁宗著《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基础》,

34

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探析》,邱仁宗、瞿晓梅主编的《生命伦理学概论》,沈铭贤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徐宗良、刘学礼、瞿晓敏著《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主编的《新生命伦理学》等。生命伦理学正在走近我们。当代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伦理学提出的一系列需要回答的生命与健康的新课题,已将我国当代医学伦理学推向了生命与健康伦理学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二节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演变和我国有明显的共性,因而同我国一样,国外医学伦理道德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国外医学家对医德同样重视。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发展也有下面三个阶段。

一、国外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国外古代的医德学包括古代和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前。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道德与我国古代情况相似,是属经验医学阶段的医德,其特点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带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的特色,是一种尽义务为宗旨的行医美德。

(一)古希腊的医德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约在公元前6~4世纪形成。随着医学的产生,医德也伴随着出现。古希腊医德最早是由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提出来的,他既是西方医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方传统医德的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生活的年代,医巫并存,医德也带有浓厚的僧侣医学和寺院医学的色彩。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把古希腊元素论思想应用到医学领域,创立了‚体液学说‛,并把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使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束

35

缚,从而创立了医学体系和医德规范。他的代表作是《希波克拉底全集》,这部典籍收入了《誓言》、《原则》、《操行论》等医学伦理文献。《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医生取信于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它给西方各国的医生树立了楷模,后来欧洲人学医,都要按这个《誓言》宣誓。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一部经典的医德文献,其主要内容:第一,阐明了行医的宗旨,是‚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第二,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的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第三,要求尊重同道,‚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如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第四,提出了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第五,也提出了行医的品质和作风:‚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这些医学伦理思想都曾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医学和医德的发展。至今仍然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基本教材。但是,作为医学伦理学的古典文献,它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誓言‛中提到自己的医术和行医成绩是神授予的,传授医学存在‚家传‛和‚行会‛特点,对人工流产采取绝对排斥等,这些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古罗马的医德

公元2世纪,古罗马人占领了古希腊后,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和医德思想。罗马名医盖仑(Galen, 130—200年)继承希波

36

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概念,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打开了早期实验医学之路,使古希腊医学知和罗马医学后来发展成为整个西方医学。盖仑不仅对医学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推动古罗马医德发展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曾愤怒地指责当时罗马的一些医生把目标全放在用医疗技术换取金钱上,指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我研究医学,抛弃娱乐,不求身外之物‛。这些医德思想,对西方医德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盖仑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如他认为人体的每个部分的功能都是上帝精心安排的结果,因而被基督教神学所利用,致使在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医德深深涂上宗教的色彩,医学和医德的发展较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三)古印度的医德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医学发展很早。其医德最早主要表现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的《妙闻集》,和公元前1世纪印度名医、印度内科鼻祖阇罗迦的《阇罗迦集》的言论中。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职业和医学伦理都有精辟的论述。妙闻在文集中指出:‚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持,要使患者信仰,并尽一切力量为患者服务。‛并说:‚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明的知觉及对患者的同情,是为医者的四德‛。《阇罗迦集》中也有待病人应有‚四德‛的提法,反对医学商品化。阇罗迦在文集中说:‚医生治病既不为已,亦不为任何利欲,纯为谋人类幸福,所以医业高于一切;凡以治病谋利者,有如只注意砂砾,而忽略金子之人。‛公元1世纪印度的医书《查拉珈守则》规定医生应该‚不分昼夜,全心全意为病人,‛医生‚即使医术高明,也不能自我吹嘘‛,要‚为病人隐讳‛,医生‚生

37

命的知识无涯,因此必须努力,‛等等,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四)阿拉伯的医德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奴隶制瓦解。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内,欧洲处于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神学占居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学虽有发展,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医德成为宗教观念为轴心的医德。但在这个时期,阿拉伯地区的医德却有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以来的医学和医德传统,成为世界医学史和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阿拉伯医学和医德上有建树的突出代表人物是犹太人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公元1135—1208年),他著有《迈蒙尼提斯祷文》。《祷文》是古代医德史上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献。《祷文》中提出:要有‚爱护医道之心‛、‚毋令贪欲、吝念、虚荣、名利侵扰于怀‛,要集中精力‚俾得学业日进、见闻日广‛;要诚心为病人服务,‚善视世人之生死‛,‚以此身许职‛,‚无分爱与憎,不问富与贫。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总之,‚祷文‛在行医动机态度和作风方面表现出了高尚的医德思想,它是在医德史上堪与西方医德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的重要文献之一。尽管如此,‚祷文‛把行医的成绩都归功为神的功劳,仍可看到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

二、国外近、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一)国外近代医学伦理学的概况

国外近代的医学伦理道德是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道德是以实验医学为特点的。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统治的黑暗,当时代表

38

新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先进思想家们提出了人道主义的口号,批判了以神道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人道与神道的斗争,尖锐地反映在医学领域中。人道主义作为反封建统治的武器,为医学科学和医德摆脱中世纪宗教统治和经院哲学的束缚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的医学科学迅速发展。

16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医学家塞尔维特(Servetus)(1509—1553年)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提出了血液的循环学说,否定了盖仑的‚三灵气学说‛,因而触怒了基督教,1553年10月他被教会以火刑处死,为医学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剖学之父,比利时医学家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年),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在郊区荒冢盗取残骨,在绞刑架下盗取残骸,历经5年,终于完成了《人体的构造》一书,打下了现代医学完整而巨大的构架基础。但他最终也被教会迫害而死。

17世纪,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年),在塞尔维特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实验方法发现了血液循环学说,成为生理学的先驱,他的学说标志近代医学的大发展。恩格斯说: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近代医学便牢固地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医院出现以后,向医学实验伦理道德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医生除了个人行医外,集中行医日益成为医疗活动的主要形式,医疗卫生成了一种社会性事业,医生与病人的个人关系扩大为一种社会关系。针对这个新课题,不少医家进行了研究。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佛兰德(Hufeland)(1762—1836年)的《医德十二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医德十二箴》中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 ①

39

人的医德要求,在西方医学界广为流传,被称为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发展。之后不久,即1781年,英国医学家、医学伦理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1740—1804年)专门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医学伦理学》也于1803年出版。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并以1803年托马斯·帕茨瓦尔的《医学伦理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此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为医院而写的。它对医学伦理学的重大贡献在于:突破了医德学阶段仅有的医患关系的内容,引进了医际关系,即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医院的资助之间的关系等。18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以帕茨瓦尔的《守则》为基础,制订了医德教育标准和医德守则。内容包括:医生对病人的责任和病人对医生的义务;医生对医生及同行的责任;医务界对公众的责任,公众对医务界的义务等。1964年8月,为解决战争中伤病员的救护和战俘问题,由瑞士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于1884年签订了万国红十字会公约,规定了医务人员在敌对双方保持中立性原则,成立了战地救护和战俘救护的组织机构。1949年8月,61个国家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订立《关于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以后,医学伦理学迈步走向成熟,日益向着系统、规范化、理论化方向发展。

(二)国外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医学科学的社会化使医学对社会担负起越来越多的道德责任。以前,各国虽然制定了许多医德规范,但已不适应医学和医德发展及国际交流的需要,于是制定世界医务人员共同遵守的国际性医德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40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通过了著名的《纽伦堡法典》,制定了关于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二是应该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观点。‛1948年,世界医学协会出版了经过修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并汇编成《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它标志着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诞生。1949年,世界医学会在伦敦通过了《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德守则》,进一步明确了医生的一般守则、医生对病人的职责和医生对医生的职责共三个方面的内容。1953年7月,国际护士会议制定了《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65年6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会议上修订并采纳,并于1973的通过时作了重要修改。196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制定了关于指导人体实验研究的重要原则。此文献于1974年又作过重要修改,强调了人体实验要贯彻知情同意原则。1968年6月,世界医学大会第22次会议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通过了《悉尼宣言》,确定了死亡道德责任和器官移植道德原则。1972年10月,第十五次世界齿科医学会议在墨西哥举行,通过了《齿科医学伦理的国际原则》,作为每位齿科医生的指南。1975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了《东京宣言》,规定《关于对拘留犯和囚犯给予折磨、虐待、非人道的对待和惩罚时,医师的行为准则》。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通过了关于精神病医生道德原则的《夏威夷宣言》。以上这些文件,都从不同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国际性的医学道德原则。

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全国性的医德法规与文件。如1962年日本最高法院制定了《安乐死条件》,1966年颁布了《医道纲领》,1971年制定了《日本齿科医疗伦理章程》,1982

41

年日本医学会制定了《医院伦理纲领》;1963年英国医学会制定了《人体实验研究》的道德法规,1974年英国国家科学院(NAS)发布了基因工程研究工作的规定;1968年,美国医学会发表了《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1973年美国医院联合会提出了《病人权利法案》,1976年美国护士会(ANA)制定了《美国护士章程》,1984年美国生育学会发表了《关于体外授精的道德声明》,1988年颁布了《美国医院的伦理守则》;1970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卫生立法纲要》中对医务人员的医德作了明确规定,197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医师宣言》,要求每一名医学毕业生要进行宣誓;丹麦也于1978年制定了《丹麦医学生毕业誓词》;法国颁布了长达90条的《医学伦理学法规》。

1981年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医院协会会议,会上就医院与初级卫生保健、医疗评价、医院与残疾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目前对残疾人的道德问题也很重视。1989年在德国召开、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医学未来学术讨论会上,均把残疾人的道德问题列入主要议题。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新阶段

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新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近

二、三十年以来,生殖技术与生育控制问题、死亡标准与安乐死问题、优生学与缺陷新生儿处理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与使用问题等,使传统的医学道德陷入了困惑。为研探这些难题,生命伦理学便应运而生了。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于美国并发展至今。1971年美国人波特(Potter VR)在《生命伦理学通

42

往未来的桥梁》一书中首次使用‚生命伦理学‛一词,并定义为: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的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1978年美国肯尼迪生命伦理学研究所编写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给生命伦理学的定义较为科学,即‚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卫生事业提出的伦理学问题、生物医学和行为的研究、医学面临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医学高技术中的医德难题;提高改善生命质量和人的发展潜力等。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重视健康,所以健康与健康伦理不仅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际生命伦理学会主席Danie Wikler把这个阶段称为人口健康伦理,目标是人人享有保健。WHO总干事G·H布伦特说:‚21世纪是改革所有年龄人口生命质量的世纪,人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身体健康,不仅是个人,而且要面向全体人群。‛这标志着医学伦理学已步入了生命与健康伦理学崭新的阶段。

论和效果论。

一、义务论

(一)义务论的含义

义务论是关于义务的理论。它属于规范伦理学范畴。义务同职责、责任、使命具有相同的含义,指人们意识到的、自愿承担的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道德责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如政治义务、法律义务、道德义务等,其中道德义务则是我们的研究内容。

43 第三节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伦理学理论的两大体系:义务

道德义务的范畴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按公正原则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理解为义务,并把道德义务和行为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把道德义务看成为上帝的意志。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则认为义务是人的‚善良意志‛发出的‚绝对命令‛。人们要有道德,就应当出于义务感地服务‚绝对命令‛。所以康德的义务伦理学被称为‚为义务而义务‛的义务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家孔子的‚仁爱‛学说,‚医乃仁术‛,其核心是重义轻利,很强调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责任。义务论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就是关于责任、应当的理论,具体研究的是准则和规范,即社会和人们根据哪些标准来判断行为者的某个行为的是非以及行为者的道德责任。而医学伦理学中传统的义务论,是一种主张医生应当按照某种既定的原则或某种固有的正当性去行动的医德理论。义务论把医生为病人服务当作某种绝对的义务与责任,它的主要出发点,是医生高尚的善良的动机与为病人服务的信念,而不问行为或不大考虑行为的后果。义务论是从应当的观念中形成关于应当做什么行为的道德要求。

义务论反映在医学伦理学上对医务人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对病人的人道精神上,便派生出生命神圣论、美德论和人道主义论。

1、生命神圣论

生命神圣论是指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价

44

值观念,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和保护人的生命。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告诫世人要‚贵人‛,要看重人的生命。生命神圣论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重视生命是个人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文化继承手段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重视、珍惜生命是医学发展和医生从业的根本要求。在医学所走过的历程中,生命神圣的伦理观在指导医务人员的医德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这种道德上的积极作用至今仍保持着巨大的活力。

2、美德论

美德论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学说。美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医学伦理学中的美德论是关于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学说,研究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医学道德历来都十分强调美德。传统医学伦理学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美德医学。从《希波拉底誓言》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乃至今天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美德思想。在现代生物医学条件下的医学道德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救人的宗旨并没有改变,因此,美德论仍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原则之一。在医学道德中,美德论仍处于基础性地位,因为一个医务人员如果缺乏对病人的同情、负责、关心、耐心、仁慈、诚实、审慎、公正、进取和廉洁等应有的品质,那么任何道德规范都将对其失去意义。

3、人道主义论

人道主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人道主义指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段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一种思想和文化活动;广义的人道主义泛指以人为本,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重视人

45

的价值等。医学人道主义应从属于广义的人道主义范畴,它的核心内容是同情、关心、爱护病人,平等负责地对待病人。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尊重病人的生命;(2)尊重病人的人格;(3)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

(二)义务论的内容

1、道德责任与道德责任感

道德责任是指对他人、社会履行的一种义务,它在医学伦理学中主要指依照道德原则、规范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并不与履行责任的行为直接发生联系;而道德责任感是人们对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并且和其行为直接发生联系,成为行为的动机。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医务人员能够体察病人的实际需要,表现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

道德的他律性是道德责任感的初级阶级,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一定外力的约束下,从而表现出责任感的被动特性;道德的自律性则是道德责任感的高级阶段,这种道德责任感是出于自觉自愿,是建立在对道德责任高度自觉认识和理智的基础上,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医务人员的道德生活以及职业生活,既不能缺失自我约束机制的羁绊,也不能摆脱外在约束机制的支配。在一定条件下,医务人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道德主体,既可将他律内化为自律,也可将自律内化为他律。相辅相成的他律与自律的具体功能,对于医务人医德境界的修养和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促进作用。

(三)义务论的意义及局限

义务论在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很长时期都是以它作为主轴的。首先,义

46

务论强调生命神圣思想,对于确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人的生命,关心和帮助因伤、因病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对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义务论十分强调医务人员的美德修养,将美好的动机与个人行为统一在医疗实践中,激励医务人员‚成人之美‛,为人民健康多做善事。做善事就是做美事。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美字的解释,就说‚美与善同意‛。第三,义务论强调人道主义思想,这对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中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和平等的医疗权利,提供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道德认识的深化,义务论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第一,义务论忽略了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只强调动机的纯正,忽视了效果;义务论忽略了医务人员对病人应尽的义务和对他人、社会义务的统一,因而对医疗实践中出现的道德难题,如病人需求与有限卫生资源的矛盾,医学科研中维护病人利益与发展医学的矛盾等,就显得束手无策。第二,义务论强调了生命的神圣,这无疑是对的。但未从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人的生命。医学科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告诉我们,生命神圣思想也有消极一面,如对不可逆转的生命也采取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就消耗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增加病人自身、家庭和社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第三,义务论是强调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尽奉献的无私精神,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却未同时强调病人、社会也必须尊重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权利,以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能保持下去。为了克服义务论的不足,特别是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必

47

须引入效果论。效果论是义务论的必要补充,也是其逻辑的、历史的必然发展。

二、效果论

效果论又称功利论。是作为义务论的对等理论出现的。效果论主张以行为结果来评价行为善恶的唯一依据,道德行为目的就是要带来好的结果。效果论的思想渊源可以和义务论派生的美德论相提并论,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19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由于功利论思想极力把人们的行为引向极端的个人主义或功利主义,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强调行为的长远、整体利益效果的公益论思想及用何尺度去衡量功利或公益问题的价值论思想。

(一)功利论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标准的伦理观,实际上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利益的追逐,功利主义的产生正是对资产阶级追逐利益行为的伦理学辩护。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边沁在《论约翰·格劳特的教区年鉴》的论文中,开始把‚功利‛引进伦理学,成为一个重要范畴。另一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英国哲学家J.S.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继承了边沁的学说,在专著《功利主义》中首次正式使用功利主义一词,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曾因只注重行为的后果而遭到人们的强烈批评而逐渐冷落,但20世纪中期以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失业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一大堆现实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效用、利益问题。所以,功利主义又重新焕发生机,并形成了许多流派,而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是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两个流派。现代功利主义提出的主要问题归根到底是两个:如何确定行动的效用;为获得最

48

高福利,人们该如何行动。可见,现代功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抉择的理论。

功利论在医学伦理学中的应用,是主张医务人员的行为应以满足病人和社会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的一种伦理观。它坚持满足病人健康功利与医务人员功利、医疗卫生单位的功利、社会的功利的统一;坚持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医学伦理学中的功利论能充分发挥医学的整体功利,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病人身上而避免浪费等,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功利论在理论上虽然避免了义务论强调动机忽视效果的道德评价方式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但是功利论在医疗实践中易导致以功利的观点看待生命,忽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也容易导致在医院管理上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后果;总的是,功利论在理论上割裂了医德行为中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致道德评价中的片面性。

(二)公益论

公益(lstislah)论是医学伦理学中全新的理论观点。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论述里,已明显涉及到公益观念。把公益论引进医学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生产的发展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突破了医患关系道德的范围,考虑环境、人类和后代的问题,即我们除了对病人担负道德义务之外,对环境、人类和后代必须担负什么样的道德义务。正是这种现实背景下,公益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公益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功利论起了重要作用。1973年,在美国召开的‚保护健康和变化中的价值‛讨论会上,约翰逊(A.R.Johnson)和赫尼格斯(Henegers)首次把公益论引入医学伦理学。其内容:

1、要求医务人员将对病人的责任同对社会、对他人和

49

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对社会和后代的公益责任有:(1)控制人口数量的责任;(2)提高生命质量的责任;(3)保护环境的责任;(4)保护资源受耗竭的危险;(5)保护天然性别比例平衡的责任;(6)维持人类种系延续及其纯洁的责任。

2、要求在制定卫生政策、卫生发展战略方面符合公正合理的原则。在稀有卫生资源分配上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公益论强调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利益,为了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或少数人。将其引入伦理学领域,克服了义务论的不足与局限,也尽可能的降低了功利论在现实生活中所导致的某些不利影响。尽管公益论在阶级社会和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但是公益论作为一种理论,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将公益论引入医学领域,它使医务人员视野扩大到社会与未来领域,加重了社会责任,从而丰富了义务论的内容。

(三)价值论

判定价值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随着自身认识的进步,很自然地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思考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体与自身的关系,亦即与自身的价值关系。可见,对世界的价值现象的理论探索,包括对道德价值的探索,是精神文化、医学和伦理学历史发展的产物。

1926年,美国学者佩里将价值论(Axiology)引进道德领域,很快被医学伦理学所接受。价值论在医学领域是对医务人员行为的价值分析、判断的理论,即在医疗实践中,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医学价值、自身价值、病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与上述各种价值发生冲突时可用代价/收益或风险/收益去分析,以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的评价。价值论的意义

50

推荐第8篇:行为医学教案

行为医学教案

精神病学教研室

2002.8 (供

五、七年制医学专业使用)

人类行为的医学范畴

一、讲授时数 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 2.熟悉这一医学模式的健康和疾病观点 3.了解这一医学模式的临床思维方式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医学模式的概念,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比较 20分钟 2.从这一观点出发,了解健康和疾病的定义 25分钟 3.以冠心病为例,阐述这一模式的临床应用 25分钟 4.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提出治愈康复的措施及意义 20分钟 5.提问与讨论 10分钟

四、讲授重点

结合临床,重点讲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五、讲授难点

这一理论在临床思维中的应用

六、启发性提问

1.影响健康的行为因素有哪些? 2.自身有无存在有损健康的因素?

七、教具:幻灯、投影胶片

八、参考书:

1.行为科学。杨德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医学心理学。朱昌明,四川科学技术出现社 3.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现代行为科学。何慕陶,邱文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不同层次系统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paradigm 健康与行为 Health and behavior 心理因素 psychological factor 精神愉快 well-being 愈合healing (杨彦春)

人类行为基础 行为的生物、心理与文化方面

一、讲授时数 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行为的遗传、解剖和生化基础

2.熟悉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需要与动机理论 3.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行为的遗传方面、智力、人格、精神分析与遗传的关系,与遗传有关的中枢神经解 剖及神经递质系统 20分钟 2.精神结构、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性心理发育理论。个案举例:神经症的病因学 25分钟 3.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个案举例:恐怖症、习惯性行为形成 20分钟 4.文化现象的描述,同类行为的跨文化比较 35分钟

四、讲授重点

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和文化方面

五、讲授难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文化的定义

六、启发性提问:

1.你为什么选择了医生专业?

2.你的行为中哪些与文化因素有关?文化如何影响你的认知行为?

七、教具:幻灯、投影胶片

八、参考书:

1.行为科学。杨德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医学心理学。朱昌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现代行为科学。何慕陶,邱文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不同层次系统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遗传学genetics 精神分析psychchoanalysis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本我、自我、超我 Ial.Ego.Super-ego. 条件反射 Conditioning reflection 操作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杨彦春)

应激、防御与应付

一、讲授时数 2学时

二、目的要求

l.掌握应激的定义

2.熟悉应激的生理、心理、行为后果 3.了解防御机制与应付、应激干预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应激的定义、各种应激源 10分钟 2.应激过程及机制,认知评价,植物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全身适应综

合征 25分钟 3.应激的生理反应、心理结果和行为改变 30分钟 4.人防御机制的定义和分类;不成熟的防御、神经症性防御、精神病性防御;防御与心

理疾病,应激干预策略 15分钟

四、讲授重点 应激的过程及生理、心理反应

五、讲授难点

应激过程的机制,防御机制

六、启发性提问

1.应激对个体有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 2.如何防止应激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3.有哪些应付应激的策略?

七、教具:幻灯、投影胶片 人、参考书:

!.行为科学。杨德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医学心理学。朱昌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现代行为科学。何慕陶,邱文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不同层次系列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七年制增刚英语词汇

应激Stre 防御defence 植物神经系统 autonomous nerve System 适应adjustment 人格与行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人格的概念及与行为的关系 2.掌握人格结构的基本原理

二、讲授内容

1.人格概念 10 2.人格与行为的关系 40 3.人格结构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讲授重点:人格结构

五、讲授难点:对人格结构的理解 大、参考书:《人格心理学》

心理学精神动力学理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精神动力学理论框架 2.掌握精神动力学派人格理论

二、讲授内容

1.潜意识 2.心里能理论 10 3.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及能量配置 40 4.压抑 分钟 分钟 70分钟 10分钟 分钟 分钟 30分钟

(杨彦春)

(马渝根) 5.精神动力学评估 30分钟

三、教李时数:2学时

四、讲授重点:精神动力学人格理论

五、讲授难点:精神动力学评估

(马渝根)

心理学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理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西方心理学理论派别的基本理论 2.掌握行为学派理论

二、讲授内容

1.目前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论点 60 行为学派 20 现象学派

认知学派 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60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讲授重点:行为学派的基础理论

五、讲授难点:各学派对人类行为的阐述

心理测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心理测验概述、心理测验应用原理及作用 2.掌握心理测验的基本操作过程

二、讲授内容

1.人格测验启动测验应用原理、范围及作用 60 2.讲授智力测验的基本操作过程 60

三、教学时效:2学时

四、讲授重点:智力测验的基本操作过程

五、讲授难点:心理测验应用原理

心理卫生

一、目的要求

l.了解健康与心理卫生关系 2.掌握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3.掌握各年龄阶段讲究心理卫生的要点

二、讲授内容

1.心理卫生概述 10 2.心理健康的评估 110 3.各年龄阶段心理、心理发展规律及特征;讲究心理卫生的要点 120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讲授重点: l.心理健康的评估

分钟 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马渝根)(马渝根) 2.各年龄阶段讲究心理卫生的要点

五、讲授难点:心理健康的评估

(马渝根)

个案学习(小组讨论)

一、课程:行为科学

二、内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实践

三、时数:2学时

四、目的要求

1.掌握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收集临床资料的方法 2.熟悉临床医学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3.了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技巧和重要性 4.掌握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

五、学习方法及时间分配

1.正确和几种不正确的医学略读的示教 20分钟 2.通过一病人引入一个临床个案,学生相互讨论 40分钟 3.分小组进行医学略读、医患关系的临床情景练习和个案分析 30分钟 4.启发性提问,教师小结 10分钟 大、学习内容

1.临床医学资料的收集,生物、心理、社会方面为框架 2.对各种病人的医学略读技巧

3.通过小组练习,体验医患关系及其意义 4.分4-5人的小组进行临床个案分析 5.根据个人的收获,完成一份临床实习报告

七、学习重点及难点

医学略读技巧和临床资料收集分析

(杨彦春)

交流与合作

一、目的要求

1.充分认识临床医学是一个集体实践活动,医生必须与他人合作 2.了解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某些特点

3.体会讨论本教学的学习效果,摸索在今后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中的学习方

二、教学方法与时间分配

1.教学活动介绍 10分钟 2.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约15人),分发每人一份案例后,各人独立回答答卷问题 15分钟 3.三个小组分别讨论,集体做决定回答答卷问题,教师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

数量及其性质(提供信息或促使他人发言) 40分钟 4.教师收集问卷,评分 15分钟 5.宣读并讨论标准答案(与教师评分同时进行) 15分钟 6.讲解个人在集体做决定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20分钟

三、教学时数:2学时

(万学红)

临床及康复心理

一、讲授时数 4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几种主要的医患关系 2.熟悉医学略读的技巧 3.学会如何收集医学资料

4.熟悉慢性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医生、病人关系的类型及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20分钟 2.如何进行医疗性略读,收集医学资料的技巧,医疗性略读的示范 30分钟 病人预后的影响 30分钟 4.慢性病的特点、慢性病与急性病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差异性。举例:急性与慢性肝 炎的生物、心理、社会方面 30分钟 5.慢性病人康复的综合策略 30分钟 6.病人的心理需要及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30分钟 7.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疼痛的生物学,疼痛的心理方面,疼痛行 为 30分钟

四、讲授重点

医患关系,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慢性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康复的措施

五、讲授难点

医学略读技巧

六、启发性提问

1.如果你是病人,你希望你的医生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什么样的? 2.你或你的亲人生病后有哪些心理体验?

七、教具:幻灯、投影胶片

八、参考书:

1.行为科学。杨德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医学心理学。朱昌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现代行为科学。何慕陶,邱文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不同层次系列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医学略语 medical interview 医患关系 doctor-patients relationship 求医行为 health care seeking behaviorr 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 焦虑。anxiety 抑郁 depreion 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 3.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信念、文化态度、疾病等)举例。精神病人的求医方式及对 (杨彦春)

治疗性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讲授时数 4-8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1)心理治疗的定义

(2)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3)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及咨客中心治疗的理论基础及治疗原理

(4)团体治疗的概念,团体治疗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2.熟悉:(1)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异同

(2)心理治疗的主要类别

(3)家庭治疗的概念

(4)治疗的基本思想 3.了解:(1)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

(2)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及音客中心治疗的技术与方法

(3)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

(4)心理治疗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心理治疗的定义,正确认识心理治疗, 10分钟 2.心理治疗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5分钟 3.心理治疗的主要类别 10分钟 4.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15分钟 5.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 5分钟 6.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举例讲解) 15分钟 7.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技术与方法 20分钟 8.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类型、技术与方法 25分钟 9.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技术与方法 25分钟 10.咨客中心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及方法 20分钟 11系统治疗的基本思想 10分钟 12.团体治疗的定义、性质、形式及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15分钟 13.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 5分钟

四、讲授重点

心理治疗的定义、原则、精神分析、行为治疗(系统脱敏)

认知治疗、咨客中心治疗的理论基础及治疗原理

五、讲授难点

精神分析、咨客中心治疗、系统治疗、家庭治疗、心理治疗的额基本技巧

六、启发性提问:

1.情绪、行为与一个人的知觉、观念有什么关系?

2.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别人接纳你的程度对你有什么影响?

七、教具:投影胶片

八、参考书: 1.医学心理学

2.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王登峰、谢东编著,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 3.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曾文星、徐静著

4.Therapeutic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rammer L.M.et al.Pretics Gall,1993

九、不同层次系列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七年制增加下列英语词汇 Psychotherapy Psychoanalysis Cogtinive 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Client-Ceater therapy System therapy Family therpy Counseling Group therapy 心身疾病

一、讲授学时:2 学时分配:定义、分类、情绪中介作用 1学时

特征、识别、展望等 1学时

二、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心身医学及心身疾病。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心身医学及心身疾病概念 l0

(二)情绪在导致躯体疾病中的中介作用. 30

(三)心身疾病的其它致病假说 20

(四)心身疾病的特点及分类 10

(五)常见心身疾病举例 5

(六)识别原则

(七)研究现状与展望 1

5四、讲授重点:

(一)心身医学及心身疾病概念;

(二)情绪在导致躯体疾病中的中介作用;

(三)心身疾病的其它致病假说。

五、讲授难点:

情绪在导致躯体疾病中的中介作用

六、教具:

投影。

七、参考书:朱昌明主编 医学心理学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八、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 精神动力学psychodynamics

(刘培毅)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10分钟 分钟 原发性获益primary gain 继发性获益secondary gain (孙学礼)

成瘾行为、酗酒问题

一、讲授时数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成瘾的定义

2.熟悉酒依赖的常见并发症

3.了解成瘾行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成瘾的定义、心理依赖与躯体依赖 10分钟 2.成瘾行为的分类及其共同特征 20分钟 3.成瘾行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20分钟 4.酒依赖的中毒症状和戒断反应,酒的化学作用及生理效应,酒依赖的常见并发症 20分钟 5.成瘾行为的处理:躯体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20分钟

四、讲授重点

酒依赖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原因,诊断与处理原则

五、讲授难点

成瘾行为的干预(生物、心理、社会途径)

六、启发性提问:

l.成瘾行为与不良习惯有何联系与区别? 2.酒成瘾对健康有哪些不良影响? 3.如何了解病人是否有成瘾行为?

七、教具:幻灯、投影胶片 八.参考书:

1.行为科学。杨德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医学心理学。朱昌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现代行为科学。何慕陶,邱文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不同层次系列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成瘾addiction 依赖dependence 滥用abuse 酒依赖Alcohol dependence 戒断withdraw 中毒intoxication (杨彦春)

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

一、讲授时数1学时

二、目的基求 1.了解性心理、性功能障碍的分类 2.熟悉主要的性心理、性功能障碍的表现 3.熟悉正常性反应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l.性心理、性反应与性行为 20分钟 2.性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 30分钟

举例:文化因素对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影响

3.性心理、性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 30分钟

举例:住身份障碍、性欲障碍、性偏好

4.性心理、性功能障碍的处理 20

四、讲授重点

性身份障碍、性欲障碍

五、讲授难点

正常与异常性心理、性反应与性行为

六、启发性提问

1.性与人类健康有何关系? 2.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3.健康的性心理与性行为标准是什么?

七、英语词汇

性sexuality 性心理psychosexuality 性身份sexual identification 性交intercourse 同性恋homosexuality(Guy& Lisbian) 性传播疾病、AIDS

一、学时数: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性传播疾病和AIDS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2)熟悉性传播疾病和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对策:

(3)了解常见性传播疾病和AIDS的典型临床表现。

三、讲授内容和时间分配: 共计l00分钟

1.性传播疾病的定义、分类 5 2.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 20 3.性传播疾病危害及防治对策 10 4.AIDS的定义、流行病学 10 5.AIDS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5 6.常见性传播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40 7.AIDS各期的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检查 10

四、讲授重点:性传播疾病和AIDS的流行病学

五、讲授难点:简单、明了地向学生介绍性传播疾病及 AIDS的基本临床特征大、教具:投影仪、幻灯机

七、参考书:泛读讲义

分钟 (杨彦春)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八、不同层次的要求:

1.上述内容为5年制、7年制共同要求 2.5年制要求英语词汇: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3.7年制要求增加的英语词汇:

梅毒:Syphilis 淋病: Gonorrhea 非淋病性尿道炎: Nongonorrhea Urethritis,NGU 生殖器泡疹:Genital Herpes,GH 尖锐温疣: Condyloma Acuminatum 疾病康复

一、讲授举时:2 学时分配:

健康、康复的定义及标准:l学时

病人的心理特征、影响康复的因素及精神康复的措施:1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健康、康复的定义、标准以及影响疾病康复的因素。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疾病及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 10 2.关于康复的定义及范围 10 3.判断心理健康的三个原则 5 4.心理健康的标准 10 5.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要 40 6.影响疾病康复的自身和外界因素 20 7.国内康复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5四、讲授重点:

1.疾病及WHO关于健康的定义; 2.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要。

五、讲授难点:

病人的心理特征

六、教具:

病人角色、医患关系等内容的幻灯片。

七、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康复rehabilitation 角色role 人格personality 性格character 移情transference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孙学礼)(卢一平)

睡眠及睡眠障碍

一、讲授学时:2 学时分配:睡眠生理、心理有关问题 1.5学时

睡眠障碍: 0.5学时 二.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作为人类特殊行为的蜃眠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睡眠障碍的常识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人类对于睡眠研究的历史 10分钟 1.直接观察阶段; 2.脑电图研究阶段;

3.多导睡眠围观察、衡量阶段。

(二)睡眠的特征 60 1.正常睡眠分期;

2.REM睡眠及NREM睡眠的生理及心理功能; 3.关于睡眠周期问题;

4.关于从心理角度划分长、短及变异睡眠者问题; 5.关于睡眠结构与时间特殊变异的案例。

(三)睡眠障碍 30 1.定义; 2.分类;

3.常见类型举例;

4.对人类行为、人际关系、求医行为、医患依从性等方面的影响; 5.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 6.国内外对睡眠障碍研究现状及展望。

四、讲授重点:

眨眼分期。

五、讲授难点:

REM睡眠及NREM睡眠的生理、心理功能。

六、教具:

多导睡眠图分期幻灯片。

七、参考书: Wallace B,et al. Human Sleep and It's Disorders New York: plenum Pre l977

八、七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睡眠周期sleep cycle 非快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NREM sleep 快跟动睡眠 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 睡眠障碍 sleep disorder 多导睡眠图 polysomongram 睡眠潜伏期 sleep latency 快眼动睡眠潜伏期REM sleep latency 分钟 分钟 (孙学礼)

新的医学模式对医生素质的要求

一、讲课时数:新的医学模式对医生素质的要求 2学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医学模式转化的介绍和对医学生素质与能力、现代医学的人才观的分析,促使

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中更自觉地、有目的地完成自身的职业素质训练,立志成才。 三.主要内容、

1.医学模式转化的涵义和初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20分钟 2.世纪之交的人才观: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知识vs.能力和技术 50分钟 3.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 50分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

简要讲授背景、现状和趋势,涉及具体问题时启发学生思考,配合一定量的参考资料

供学生阅读 大、教具投影胶片

七、参考文献

1.金魁和医学模式转化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医药教育] p114- 118,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 2.周同甫 万学红,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再认识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2:15一17 3. Physicians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GPEP Report. A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1984 (周同甫)

医学交流与交流技巧

一、讲授时数: 2学时

二、日的要求

1.熟悉医学交流的概念和范畴 2.了解医学交流的基本技巧

3.了解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各种合作关系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概念 10分钟 2.医学交流的概念和范畴 40分钟 3.医学交流的基本技巧 30分钟 4.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合作关系 20分钟

四、讲授重点:医学交流的范畴和医学交流的基本技巧

五、启发性提问

六、教具:投影胶片

七、参考书:

1.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王凤兰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社,1995,北京

八、英语词汇

医学交流一一Medical interview (万学红)

问诊的基本内容与问诊技巧

一、教学时数 1.讲授2学时

2.录像片教学与讨论 2学时 3.问诊见习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熟悉问诊的概念与作用 2.了解问诊的内容 3.了解基本的门诊技巧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问诊的概念 5分钟 2.问诊的目的与要求 5分钟 3.问诊的基本内容 40分钟 4.基本的问诊技巧 40分钟 5.问诊的注意事项 10分钟

四、讲授重点:问诊的基本内容

五、教具 1.投影胶片

2.问诊技巧教学录像片 3.小组讨论、同学互问

4.临床技能教室见习问诊内容与技巧

六、参考书:

《临床诊断学教程》波拉·史蒂曼,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科专科学校

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北京

八、英语词汇:

问诊 history taking 主述 Chief complain 现病史 history of prensent illne 个人史persona historyu 社会史 social history (万学红)

门诊、急诊见习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门诊、急诊的设置、运作流程与管理 2.了解医疗工作的任务、特点和工作要点

3.了解并体会医生角色、医患关系、医学交流和门诊病人的诊断治疗过程

二、教学内容

1.介绍门诊、急诊的设置、运作流程与管理 2.观摩门诊、急诊工作

3.在医师指导下协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和护理工作

三、教学时间:门诊或急诊见习2.5~3学时

四、见习安排

每天晚上安排4名学生到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 秋冬季晚7时至9时对分;春夏季晚7时至10时

(何庆、万学红)

医患关系的伦理学问题

一、讲课学时:讲授2学时

二、教学目的:

1.熟悉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型或模式。 2.熟悉医患关系的内容。 3.掌握医患关系的概念、特点。 4.掌握医患关系的道德靓范。,

5.了解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三、讲授内容:

(一)医患关系的含义及基本模式 1,医患关系的含义

医患关系就是指在医疗实践中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求医者"为中心的人群之间

的,以保持健康和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供求关系,其中供者为医,求者为"患"。 2.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1)国外提出的两种医患关系模式

①维奇医患关系模式: A.纯技术模式 B.权威模式 C.契约模式

②萨斯一荷论德模式: A.主动一被动型 B.指导一合作型 C.共同参与型

(2)我国的医患关系模式 A.权威型 B.协作型 C.消费型

(二)医患关系的内容及其特点 1.医患关系的内容

(1)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

(2)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 2.医患关系的特点

(1)平等性

(2)依赖性

(3)委托性

(三)医患关系的权利与义务 1.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1)医生的权利

①医生的诊治权

②医生的特殊干涉权

③医生的工作、学习权 ④医生的参与权

(2)医生的义务

①对病人的义务

A.平等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 B.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义务 C.为病人保守个人秘密的义务 D.为病人提供医疗信息及咨询的义务

②对社会的义务

A.面向全社会的预防保健义务

B.为广大群众提供医学咨询J建康咨询及医疗服务的义务 C.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义务

D.积极宣传、参与、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卫生法规、政策的义务 E.承担社会现场急救的义务 2.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①思考的权利

A.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 B.获得病情信息的权利 C.知情同意的权利

D.要求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E.免除一定社会责任的权利

F.对医务人员由于过失行为导致的医疗差错\事故有诉讼和索赔的权利

②患者的义务

A.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 B.积极接受和配合诊治的义务

C.尊重医务人员劳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 D.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的义务

(四)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 1.医患交往中医者的道德规范

(1)举止端庄,文明礼貌

(2)尊重病人,一视同仁

(3)语言亲切,保守秘密

(4)一丝不苟,廉洁奉公

(5)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五)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对策 1.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1)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诊疗方式的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使医患之间交往减少, 从而使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加重。

(2医患交往的"经济化"趋势由于医疗卫生单位的资金不足,仍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等状况,在供需矛盾的情况下,也实行了宽松政策如允许试行点名手术、优质优价、允许医务人员有偿业务服务等,在医患交往上有经济化趋势。

(3)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由于人们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反映在医患关系上也是呈现多元化。医生要求病人应主动配合诊治,医患关系应是"指导一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而病人有的追求优质服务,高档病房;有的要求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有的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也难以实现。 (4)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由于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以及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化,不仅促进了法律观念的更 新,而且给卫生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医学领域内的一些问题,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制调节。这样,医患关系的"法制化"是势在必行了。 2.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1)医生方面

①医生方面

②医生的医疗观

③医生的责任感

(2)病人方面

①不遵守就医道德

②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3)管理、社会方面

①医院管理上的缺陷

②社会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和不正之风的影响

③卫生立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3.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①增加卫生资金投入,缓解医疗供需矛盾

②深化卫生改革,加强科学管理

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落实医德规范

④完善卫生法规,规范医患双方行为

四、教学方法 1.直授 2.提问启发

五、教学步骤

1.提问2.举例3.明理

六、教具:投影薄膜

七、板书设计

1.重要名词:医患关系 2.英语译名

萨斯(Szasz)/荷伦德(Hollender)

美国学者罗伯特·M·维奇(Robert·Veareh)

3.重要纲目:医患关系的权利与义务: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

八、习题及正确答案: 1.什么是医患关系?

医患大系就是指在医疗实践中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求医者"为中心的人群之间 的,以保持健康和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供求关系,其中供者为医,求者为"患"。 2.简述医患关系的特点?

(1)它是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平等关系,具有平等性的特点。

(2)它是以社会主义法制为保障建立起来的依赖关系,具有依赖性的特点。

(3)它是以与救死扶伤相关联,以医疗技术为保证的委托关系,具有委托性的特点。 3.简述萨斯/荷伦德模式?

(l)主动一被动型

(2)指导一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

4.我国医患关系的模式?

(1)权威型

(2)协作型

(3)消费型

5.医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

(1)医生的权利

①医生的诊治权:A;行使权利的自主性;B行使权利的权威性:C:行使权利的特殊性

②医生的特殊干涉权

③医生的工作、学习权

④医生的参与权

(2)医生的义务

①对病人义务

A.平等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 B.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义务 C.为病人保守个人秘密的义务 D.为病人提供医疗信息及咨询的义务

②对社会的义务

A.面向全社会的预防保健义务

B.为广大群众提供医学咨询、健康咨询及医疗服务的义务 C.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义务

D.积极宣传、参与、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卫生法规、政策的义务 E.承担社会现场急救的义务 6.患者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

(l)患者的权利

①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 ②获得病情信息的权利

③知情同意的权利

④要求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⑤免除一定社会责任的权利

⑥对医务人员由于过失行为导致的医疗差错、事故有诉讼和索赔的权利

(2)患者的义务

①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

②积极接受和配合诊治的义务

③尊重医务人员劳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

④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的义务 7.试论医患关系中医者的道德规范?

(l)医患关系的含义

医患关系就是指在医疗实践中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求医者"为中心的人群之间的,以保 持健康和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供求关系,其中供者为医,求者为"患"。

(2)医患关系交往中医者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①举止端庄,文明礼貌

②尊重病人,一视同仁

③语言亲切,保守秘密 ④一丝不苟,廉洁奉公

⑤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以上各点必须有论述

(何登极)

临床医学与法律

一、讲授课时(2学时)

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医学、临床医学同法学、法律的基本关系。 2.初步掌握临床医患法律关系基本内容及相关理论。 3.掌握临床常见医患纠纷、事件中所适用之法律法规。 4.如何正确处理医患法律纠纷及树立正确医学法律观。

三、讲授内容与时间分配

1.临床医学与法律的基本关系 10 2.医患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15 3.临床常见医患法律纠纷、事件举例 25 4.处理医患法律纠纷、事件及适用之法规--举例 25 5.如何树立正确的医学法律规及正确处理医患法律纠纷、事件--举例 2

5四、教学方法与教具:讲授,分析,启发,案例讨论,作业;板书、投影。

五、板书设计:重要名词、题目、中英文名词、纲目、定义、图示。

六、教授步骤:概况简介、基本定义、基本理论、提问、论据论证、明理\归纳。

七、讲授重点:医患法律关系与医患法律纠纷、事件的法律适用。

八、讲授难点:医患纠纷、事件中的医患法律关系及法律适用。

九、问题与作业:是否对医务人员刑事豁免?案例分析作业--"切肝案"。

十、参考书

《法学基础与卫生法概论》,成都科大出版社,1997。

《常见医疗事故》 十

一、基本英语词汇:

法学jurisprudence 法律law 法规Rulecode 法律纠纷law dispute 法律事件law cast 法律关系 law relations 刑事豁免 exemption from criminal suit and saction 刑法 Criminal law 民法Civil law 医生角色与临床医疗艺术

一、讲授时数:l学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医生角色在与诊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医疗艺术。

三、讲授内容: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兰礼吉)

(一)医学定义一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5分钟

(二)中华民族医学的光荣传统、医主角色的职业特征。10分钟

(三)临床思维方法和艺术。30分钟

(四)医学检验在诊治防中的作用保健预警 10分钟

(五)成功案例。5分钟

四、讲授重点: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五、讲授难点:要把临床成功的医疗艺术要点告诉同学。

六、启发性提问:从平常生活中,知道医生哪些成功经验?

七、教具:胶片提纲,复印代表病例

八、参考书:

戚仁铎等:诊断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九、不同系列、层次的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7年制增加英语词汇和内容

history;symptom Sign,Syndrome,

Medicine As Science and An Arit, Basic Techniques,

"WINDICATES"- A NEW TERM,The simple screening test and thoughtful method for diagnosis, etc The predictive alarm system and correct uses screeningTests保健预警系统和正确利用筛选试验

(潘恩谭)

医疗事故及莫预防原则

一、讲授时数:l学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医疗事故的定义,发生的原因。

2.了解医疗事故的预防原则,提高警惕性,杜绝其发生。

三、讲授内容:

(一) 医疗事故的定义,发生的原因、类型、危害性 5分钟

(二)医疗事故的预防机制,杜绝发生的方法。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 30分钟

(三)沉痛的教训案例 15分钟

四、讲授重点: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原则方法。

五、讲授难点:医疗事故发生可能性时常存在,医学要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终身教。

六、启发性提问:举出你知道的医疗缺陷或事故?

七、教具:胶片提纲,复印代表性病例

八、参考书:

(1)肖启亨等:医疗纠纷的处理及预防,人民卫生出版社。

(2)Roberston, W.O.: Medical Malpractice, A Preventive Approac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 1985.

(3)中外报纸。

(4)误诊误治杂志,1-10卷。

九、不同系列、层次的要求:

1.上述内容为各系列、层次均要求 2.7年制增加英语词汇和内容 Medical Malpractice医疗事故 Preventive Approach预防原理 Medical profeion医学职业 Financial loes钱财损失 Intensive medicine监护医学

Medical Malpractice cases selections医疗事故案例选编

(潘恩谭)

医院内感染

一、教学时效:2学时。

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危害、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熟悉医院内感染的传染源、传播方式、诊断原则。 3.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诱发因素和预防原则。 4.了解医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的定义、危害。 5分钟

(二)病原学(etiology)基本特征:细菌、真菌、病毒、其他 10分钟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发病率、传染源、传播方式、诱发因素。15分钟

(四)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ions):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外科伤口感染、消化道感染、败血症、皮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5分钟

(五)诊断(diagnosis)要点 10分钟

(六)预防(preventon)措施: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掌握侵袭性检查的适应证、缩短手术过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尽量少输或不输血液或血制品。30分钟

(七)治疗(treatment)原则和管理措施 15分钟

四、讲授重点:医院内感染的诱发因素和预防原预

五、讲授难点:各种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六、启发式教学:什么叫做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有哪些危害?主要诱发因素有哪当?怎样预防医院内感染?

七、教具:医院感染各种诱发因素幻灯片等。

八、参考书: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4-649 李梦东主编 实用传染病学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13--617。

(刘自贵)

急诊医学绪论

一、教学时数:4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急诊、急诊医学、急救的定义 2.了解急诊医学与急诊医学服务体系的关系

3.了解急诊工作及急诊护理体系的任务、特点、设置、运作与管理 4.了解急诊医学的个体(急诊患者及急诊医务人员) 5.了解灾害医学的意义、应急部署与指挥系统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急诊与急诊医学 2学时 1.急诊急救、急诊医学的定义

2.急诊医学与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的关系 3.急诊工作的特点、任务、要求 4.急诊医学的个体

(二)灾害医学 1学时

灾害医学的意义、设置、管理与指挥系统

(三)急诊医学的光辉前景 0.5学时

四、教学方法:

直授3--3.5学时

急诊见习0.5--15学时,必要时观摩电视片0.5学时

五、教学重点:

急诊与急诊医学定义、特点、任务

六、教学难点:

急诊与急救的定义

七、教具:

投影片、幻灯片、录相

八、参考书:

石应康主编,急诊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何庆)

医疗质量管理

一、讲课时数:2学时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能了解医疗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学,建立学生的医疗质量观,为今后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讲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医疗质量管理的概念 20分钟 2.医疗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5分钟 3.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30分钟 4.医疗质量控制 20分钟 5.医疗质量的考核评估 15分钟

四、讲课重点:医疗质量管理的概念

五、讲课难点: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六、讲课方法:在授十提问启发

七、教具:投影薄膜

八、参考书:

1.《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与方法》 2.《现代医院科学管理》

(杨天挂)

医学、健康保健与经济

一、讲授课时:2学时

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医学、健康保健的概念及其同经济的关系与意义。

2.基本掌握医学、健康保健在不同经济状态下的人群中的主要内容。 3.树立正确的医学、健康保健的经济价值观。

三、讲授内容与时间分配

1.医学、健康保健的概念及现状 10分钟 2 .医学、健康保健同经济的关系及意义 15分钟 3.基本的经济国情与医学、健康保健国情 25分钟 4.经济状况同医学、健康保健国的的实现和面临哪些难题? 25分钟 5.正确的医学、健康保健的经济观、价值观 25分钟

四、讲授重点:医学、健康保健同经济的关系及其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讲授,分析,启发,案例讨论,归纳:板书、投影。

六、板书设计:重要题目、中英文名词、纲目、定义、图示。

七、教学步骤:概论简介、基本定义、基本理论、提问、论据论证、明理、归纳。

八、讲授难点:正确的医学、健康保健的经济价值观是如何可能的?

九、启示问题:我们时代的科学的医学王健康保健目的是怎样的?

十、参考书

《Ethics on call)Hammony books/ New York. 1992 《医学伦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十

一、基本英语词汇

健康保健 Health care 经济 economy 价值观 Value idea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ene 优先priority 医学目的medicine purpose (兰礼吉)

老年生理功能变化及老年医学评价

一、讲授时间 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老年生理功能的变化; 2.了解老年医学评价方法。

三、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老化及其机制; 10分钟 2.各器官系统老化主要的生理功能变化; 60分钟 3.老年医学评价及其方法 30分钟

四、讲授重点:各器官系统老化主要的生理功能变化

五、讲授难点:备器官系统老化主要的生理功能变化 大、启发式提问:老化的概念

七、教具:各种老年生理功能改变幻灯片

八、参考书:老年医学

九、不同系列、层次的要求:5年制、7年制医学专业均要求一致。 7年制增加英语词汇: 老年医学Geriatrics 老年学 gerontology 老年 aging 痴呆 dementia (梁宗安)

护理学导论

一、教学时数:2小时讲授,2小时病房见习

二、教学的类型: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三、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讲授及病房见习,让学生对护理学有初步了解及感性认识。

四、主要内容:

1. 护理学的内容和涵义

2. 护理学的4个基本要素:人、环境、健康、护理。

3.护士的角色

4.医护合作伙伴关系

5.护理学发展方向。

五、教学方法:提问、讲授、见习

六、教学步骤:

先提问、根据学生对护理学的认识进行讲解(结合实例),再到病房见习获得感性认 识。

七、教具:投影胶片和投影仪

八、参考书:

1.Kozier,Erb&Olivieri(1991).Fundamentals of nursing: concepts, proce and practices (4th edi).Redwood City

2.护理学导论,台湾汇华出版社,1995。

3.护理学基础,甘兰君,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基础护理学,陈维英,江苏科技出版社,1997。

(殷磊)

推荐第9篇:医学心理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如何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一门科学,重点围绕着疾病。它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四大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研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各种问题,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预防和维持健康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疾病恢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康复手段等。

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现象规律的科学,重点在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它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等。

医学心理学就是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相结合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医学领域中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及如何应用心理学手段维护和促进人的心身健康的一门科学,它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充分反映了人的生物学特性、与社会学特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

(一) 疾病与死亡谱的变化

上个世纪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如:天花、鼠疫、霍乱、饥饿引起的各种疾病等。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与人类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关系密切的疾病比例却不断上升。从表1-1上看,南京市在50年代急性传染病、呼吸系病与肺结核这三种疾病占死因的前三位,到了70年代急性传染病、肺结核这两种疾病在死因的排列上分别下降到了第7位和第6位,而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病却上升为死因的前三位,到了80,90年代脑血管病上升进入了死因的前三位,精神疾病也进入了死因的前十位,而急性传染病、肺结核在90年代从死因的前十位中退了出去。当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占前三位。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医学模式反映了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根本观点与看法,也是指导医学实践的总原则。医学模式的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宗教及哲学医学模式

把人类的疾病看成是神灵的惩罚,或魔鬼作祟,或者用朴素的整体观,如阴阳失衡等来解释疾病的产生等。

2、生物医学模式

在不同的生物学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并能对疾病进行治疗。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率先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三) 新的医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化

2、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3、医学心理学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1

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1 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人同时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学特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与制约的。人的心与身,精神与躯体是相互协调统一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 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贯穿健康的全过程

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常与生物学因素一样,贯穿健康的全过程,且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常是保障心身健康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情绪状态,健全的人格基础既是保证顺利地适应社会的条件与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人的躯体状态保持健康、稳定的条件之一。

四、医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有:

(一) 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三) 研究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

(四) 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素质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五) 研究如何利用心理学手段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尽快恢复健康

五、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等。

第二章 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理论: 本我(即生物我),按“快乐原则”操作,自我(又称现实我),按“现实原则”操作。超我(又称道德我),按“至善原则”操作。

3.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4.本能理论:生物的本能、死的本能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要概念与学习理论 1.行为的含义

狭义 华生的行为,可观察的行为

广义 内在的和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学习理论

正常行为 学习而形成

异常行为 学习形成,矫正行为

(二)经典条件反射

UCS—>UCR 强化 条件反射

主要概念:强化、泛化、消退

(三)操作条件反射

R—S联结 强调行为的主动性

2 奖惩原则

(五)示范学习

班图拉的学习四个过程:注意、保持、行动、强化

三、认知主义理论

1.认知概念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2.认知作用

认知结构 行为(正常、偏常) 3.认知变化

A B C D E 4.归因理论

内归因 外归因 努力 能力 稳定 不稳定 运气 机遇 可控制 不可控制

四、人本主义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罗杰斯自我理论

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3.自由选择论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变量与生理变量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人的心理

第一部分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即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

三、感觉的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 3 变化,

2.感觉后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后象有正、负两类之分。

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在性质上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3.感觉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的现象。由此可见,感觉对比是与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的过程的结果。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如马赫带现象。

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如先吃糖再吃西瓜。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若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也可以说知觉是把感觉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组织的、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二、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是对物体大小、形状、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时间知觉 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和判断。

3.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殊的知觉。即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移动,以及对物体移动快慢、方向等所作的解释与判断,也称为移动知觉。 4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界事物必然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被歪曲的知觉。 特点: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通样的错觉。

四、知觉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有其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属性,但人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意的整体。

(二)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清楚地感知到。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有选择地将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对另外一些事物反映得比较模糊。

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背景 双关图 对象与背景的区分或突出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标志出来,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有所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第三节 记忆和遗忘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

三、信息加工论对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 特点是:

(1)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处于相对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 (2)保持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 (3)容量受感受器的解剖胜利特点制约。

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登记是无意识的,如果受到注意,就进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1)保持时间大约为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2)听觉编码。

(3)容量有限,大约为7±2组块。组块是指信息中可处理并记忆的单元。

信息反复复述,就会转入第三个阶段——长时记忆。如没有复述,痕迹衰退或消失。 3.长时记忆

(1)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3)语义编码方式。

四、记忆的一般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回忆 1.再现 2.再认

五、遗忘的规律及原因

(一)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无意义材料) 1.遗忘的数量是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2.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最快,遗忘的数量也最多;随后则逐渐减慢,遗忘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但此时的保存量已不多了。

3.最后虽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则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并趋于稳定。

(二)有意义的材料影响因素: 1记忆材料的意义 2记忆材料的性质 3学习程度

150%的学习,记忆的效果最佳。

第四节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

(一)表象概念

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的形象和客体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二)表象特征:

1.直观性 与知觉的区别 2.概括性

二、想象

1.想象概念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表象,想象是表象的进一步加工。

5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形成新形象,已存在的形象

创造想象 形成新形象,从未有过的形象

第五节 思维和创造

一、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 2.间接性 3.问题性

(三)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 (1)常规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按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1)集中性思维 (2)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过程

表征, 选择算子, 操作, 评价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动机水平2.定势作用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第六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有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

严格地说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但注意离不开心理过程,他本身不能独立存在,

二、注意的作用 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

注意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

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这叫注意的转移。

第二部分 情感

6 第一节 情绪的概述

•一 情绪的概念

•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在内心产生的体验。 •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 情绪与情感

• 情绪与情感的共同点: 都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两者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往往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的性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情绪的改变;情感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和特久性,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

4•从外显性角度看,情绪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一般比较内含,深沉。

•三 情绪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的各级中枢均参与了情绪反应。一般认为,引发情绪产生的情绪中枢是在边缘系统。

丘脑既和情绪产生的体验有关,又和情绪的表现、生理反应有关。

丘脑下部即是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部位,又是与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有关的高级中枢部位。 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决定大脑皮层的觉醒程度,激活水平和意识水平。

大脑皮质是情绪的最高级中枢所在地,因此任一皮质部位的损伤都会产生情绪障碍。 •四 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动机作用 •(二)调节作用 •(三)信号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类别 •一 基本情绪

• 有人认为人类有十种基本情绪:喜、怒、怕、悲、厌恶、惊奇、轻蔑、内疚、害羞、兴奋。

另有四种复合情绪:焦虑是害怕+怒+悲+内疚+羞耻或兴趣的复合情绪

抑郁是悲痛+怒+轻蔑+怕+内疚或羞耻的复合情绪

敌视是怒+轻蔑+厌恶;爱是喜欢+兴趣。

有人认为 情绪有两个主要方面:愉快-不愉快(质的方面),强度(量的方面)。情绪状态基本上愉快或不愉快,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在强度方面又各种各样。 •(一)快乐

• 快乐是愿望得以实现,内心紧张状态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愤怒 愤怒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以致内心紧张状态逐渐积累产生的情绪体验。

•(三)恐惧 恐惧是面临预感危险而又缺乏应付能力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四)悲哀 悲哀是失去热爱或盼望的事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 情绪状态

7 • 情绪状态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暴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由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三)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 情绪理论

•一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 十九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乐尔.兰格,分别于1844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他们认为情绪不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内脏变化引起的。情绪是内脏变化的感觉。

•二 情绪的丘脑学说

•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家坎农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丘脑对情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在丘脑受到足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后,就同时向大脑皮层和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向全身各部位传递信息,从而引起我们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所以情绪状态对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 情绪的认知学说

• 情绪三因素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沙赫特等人将自愿接受试验的大学生分为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肾上腺素)。但是对各组的解释却不同。

对第一组说,药物会使人心悸,•手抖和脸部发热(这是正常反应);

对第二组说,药物使人感到身上轻度发痒,手脚有点发麻;

对第三组,则不给任何说明。

注射药物后,让受试验的大学生进入两种情境,•愉快的情境和惹人发怒的情境。试验有六种不同结果。最终发现:• 第二和第三组的大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显示出愉快的情绪,在发怒的情境中感到愤怒。 而第一组大学生不受情境的影响。

试验表明,虽然外界环境和内部生理效应相同,•但情绪体验并不相同。由此可见,外界环境不能决定情绪,•内部生理机制也不能决定情绪,而个体对生理效应的认知性解释对情绪体验起决定性作用。

(情绪智力)

第三部分 意志 •一 意志的概念

•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为是明确目的的 •(二)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三)对行为与心理的主动调节

•三 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坚韧性 (四)自制性 • 8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个体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

动物心理(比较心理学)

人类心理(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从出生到衰亡各年龄阶段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1)中世纪 “小大人”

(2)文艺复兴以后

洛克:白板说,环境形成心理,

卢梭:自然论,自然制定的计划成长

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新教育观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创始人:普莱尔 1882年《儿童心理》 Hall Binet Gesell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

2、从儿童心理学向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3、近40年来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1、我国发展心理学观念和思想历史悠久

2500多年前就有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

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未形成科学的发

展心理学。

2、我国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

三、四十年

代 ,从欧美介绍到中国

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模仿苏联的阶段 1978年起至今,长足发展阶段

(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的能力

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系统的观点日益渗透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9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派别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爱立克森

2、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同化、顺应、守恒

5、人本主义的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

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

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方式的选用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实验法:实验室试验、自然试验 访谈法与临床法

1、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有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之分。

2、临床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对遗传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的转变

1、“非此即彼”:遗传决定论 高尔登

环境决定论 华生

2、二因素论

3、相互作用论

(二)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

1 遗传因素不良倾向通过环境防止和纠正; 2 利用环境促进良好遗传的发展方向。

10

二、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论和连续论

1.阶段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印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 2.连续论: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1.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 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

6、7岁

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12—

14、15岁 2.柏曼(L.Berman)

以生理发展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胸腺期(幼年)

松果腺期(童年)

性腺期(青年)

3.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 口辰期(0-1)

肛门期(1-3)

前生殖期(4-5)

潜伏期(6-青春期)

生殖期(青春期)

4.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既承认生物因素也承认社会因素在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 人格发展8个阶段的危机和危机解决所形成的品质---------------- 阶段 年龄 危机内容 积极解决 消极解决 ---------------- 1 0-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希望 恐惧 2 1-3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自我控制和意志 自我怀疑 3 4-5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无价值感 4 6-11 勤奋对自卑

能力 无能

5 12-20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

不确定感

6 20-24 亲密对孤独

两性关系混乱 7 25-64 关心下代对自我关注 关心他人

自私自利

8 65-死亡 自我整合对失望 明智

无望和无意义感 ----------------

11 5.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

儿童的主导活动为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6.施太伦(W.Stern)

以种系演化作为分期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我国的划分:

婴儿期(0-1) 前幼儿期或婴儿晚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 11,12- 14,15)青年初期( 14,15- 17,18) 青年期( 18-45)中年期(45-60) 老年前期(60-70)老年期(70-80) 老年后期(80以上)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

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非匀速性

以快速期为分界点划分阶段

各阶段具有典型特征

2、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

量的继续积累再进入新的飞跃

量变质变统一,形成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三、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大致对应的关系

1)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

有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教育的最佳有效期为快速期即将到来前的一段 时间

教材和教法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单元 遗传与心理发展

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12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与遗传机制

1、遗传与变异

遗传:是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

变异: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

差异现象。

2、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基因

(二)遗传机制缺陷

1、发展障碍

1)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染色体形态异常 2)性别发育不正常

性染色体畸变

3)苯内酮尿症(PKU综合症)

隐性基因突变

2、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 2)抑郁症

3)亨廷顿氏舞蹈症

导致脑退化而死亡的慢性病

二、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的身体发展

大脑的结构和技能的发展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身高和体重

身高和体重是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标志。

儿童身体发育有两个快速期,或称两个高峰期。 1)第一个发育高峰期年龄是0-

1、2岁

2)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是11-13岁至

13-15岁,这个年龄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

2.不同性别儿童身体发育的两个交叉

①女孩在11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她们身高和体重的年增加量超过男孩,平均年增加量曲线位于男孩之上,形成第一个增长曲线交叉。

②在女孩身体发育高峰期已过,发育速度减缓时,男孩正好进入青春发育高峰,他们不仅追上女孩的发展速度,身高、体重、肩宽等身体发展水平也都超过女孩,形成第二个年增长曲线的交叉。

③此后男性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儿童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

儿童身体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等速增加。发展过程有快速期也有相对平稳期。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13 0-2岁是快速发展阶段;

2-

11、12岁是平缓发展阶段;

11-13岁(女),13-15岁(男)是急速发展阶段;

15、16岁--成熟是缓慢发展阶段。4 .各儿童生理发展遵循一定次序和规律

1)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①头尾原则:头→颈→躯干→下肢

②近远原则: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从

躯干开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

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2)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

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生殖系统

一般生理系统

(二)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A.大脑结构的发展

1、胎儿出生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初步具备。

2、脑重量增加。

3、脑的结构复杂化

1)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 2)神经纤维增长 3)皮层结构复杂化

4、儿童脑电波的研究表明

1)儿童大脑发育具有程序性

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大脑发展有两个快速期

第一个快速期是5-6岁,

第二个快速期是13岁左右。 B.大脑机能的发展

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

射、定向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2、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年幼儿童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

优势

3、第

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在婴儿期末第一信号系统便已初步形成

出生后的第

7、8月起,以词语为信号的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活动 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变性

胎内环境对胎儿脑发展的影响

14 1)母亲的生理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2)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3)药物和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后天环境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1)脑发育的可塑性 2)脑的修复性和机能代偿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

1)重点是五指分化、手眼协调。 2)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2)扩大了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主动交往的机会

4)为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

对婴儿感知觉的认识

 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历了重大变化。

 新生儿和婴儿新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1、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

2、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ding paradigm)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婴儿感觉的发展

15 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婴儿感觉的发展 婴儿视觉的发展

范兹的刺激偏爱程序

婴儿听觉的发展

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 婴儿肤觉的发展

触觉、温觉、痛觉 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

婴儿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

5、6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注意。 婴儿记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5、6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婴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观性和行动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后天学习论

强化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正负强化

社会学习论:模仿 先天成熟论

乔姆斯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的理论

皮亚杰 婴儿言语的发展

(二)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1、语音发展:

1)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0-14个月。

2)前言语阶段发展顺序为:简单发音、多音 3)语音发展具有普遍规律。

4)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发展:

1)词汇量:50多—1000左右 2)词汇质量:内涵、外延、丰富

3、语法发展: 1)母语语法规则 2)句子发展

婴儿的气质

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婴儿的气质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活动水平节律性

分心

探究与退缩 适应性

注意广度与持久性 反应的强度 反应性阈限

心境的性质

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

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

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

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

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17 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感情联结;

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类型与亲子教养 反应型 情绪性

社会性刺激

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入学前儿童。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 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一、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儿童游戏具有社会性发展特征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特殊的生活活动方式

认识环境、事物特征的主要活动 发展各种心理活动的主要途径 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可以增强体质

儿童游戏的发展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游戏 实物游戏、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游戏

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8 帕顿(Parten)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这6个等级依次为:无所用心的游戏、各自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彼此平行游戏、没有共同目的的结伙游戏、明确目的和分工的合作游戏。

二、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1、幼儿词汇发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

(一)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各年龄阶段的词汇量

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

词汇内容的丰富

范畴增长、概念确切化、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内涵和外延不断调整 对词义的理解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词类的扩展 :幼儿掌握名词最多 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二)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句子长度的变化

三、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幼儿期记忆的发展

年幼儿童记忆的容量随年龄而增加。 幼儿期记忆的发展特点

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为主

3、形象记忆为主

(二)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 幼儿期思维具有一定计划性和预见性 幼儿期思维具有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初步发展

幼儿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的主要区别在于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的另一区别在于词的符号功能。

符号功能:幼儿符号能力的形成要 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最明显的符号能力是儿童绘画所使用的图象符号。

19 幼儿期抽象思维的发展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的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上。

儿童的提问类型由大量的“是什么”转变成大量的“为什么”。

儿童早期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以典型事例为依据的。

幼儿掌握概念几乎都是以基本概念为主,此后才发展上级概念和下级概念。

(三)认知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由近及远。 儿童认知发展由表及里。

儿童认知发展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儿童认知发展由浅到深。

儿童认知发展由绝对到相对是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的过程。

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从对按一定的行为标准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开始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二)幼儿期道德判断和道德的发展 1.道德判断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

他律道德阶段(

4、5岁-

7、8岁)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2.儿童道德发展过程

柯尔伯格(L.Kohlberg)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共6个阶段。

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道德定向习俗前水平(一级)

第一阶段 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

第二阶段 以比较行为与个人的关系为定向习俗水平(二级)

第三阶段 以好孩子为定向

第四阶段 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习俗后水平(三级)

第五阶段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第六阶段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三)自立欲求和反抗

20

1、第一反抗期(3—4岁)

反抗期现象是儿童格性、社会性发展 的正常现象

2、自立欲求、自主性发展的要求

第三单元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

2、记忆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上主要方式 意义识记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记忆策略的运用

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过渡阶段、主动采用策略 主要策略

复述(背诵)

组织:①归类、②系列化

4、儿童记忆的培养和促进 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提高言语和思维的发展

利用记忆发展特点,促进发展进程 编织记忆之网

(二)思维的发展

1、童年期思维发展过程的特点

童年期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童年期仍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2、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和认知发展阶段性的划分,

6、7岁-

11、12岁的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逻辑运算时期。其主要思维特点是: 掌握守恒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关系认知

3、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类别体系化 序列化

二、童年期个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21 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有显著性差异,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平稳过渡期;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从而进入从对行动性理解向对内部品质理解的发展水平。

童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整体而言,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不是匀速发展的; 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 。

(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具有稳定性。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三、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对权威的认识

达蒙(Damon)把4-9岁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但到阶段后期开始注重服从权威的实际效果;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认识到不顺从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也认为服从权威才是对权威的帮助和爱护的回报;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服从可以有两种动机--自觉自愿和被迫。

(二)童年期的社会交往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始儿童学习社会交往中的技能和态度

随着年龄的提升,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以区分为三个时期。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小学

一、二年级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

三、四年级,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

五、六年级

第四单元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期的儿童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分为少年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均属过渡期,但心理发展特征各有侧重。

一、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

1、少年期是指

11、12到

14、15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2、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

发展加速现象

22 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容易出现的偏差

一、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

(一)发展加速现象

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初步性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的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叫第二加速期(第一加速期是0-1岁左右,他们在一年内身高增加约50%)。

这一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的成长速度都迅速增加,叫做成长加速.这一时期性功能迅速成熟叫做成熟加速。

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叫做发展加速现象。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和易出现的偏差

少年期会出现的心理矛盾现象有: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 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

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

二、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不再受思维内容的局限,可以依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解决逻辑课题。这就是说,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具有抽象逻辑性。表现在:

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少年期独立自主的要求与第二反抗期

(一)反抗期

3、4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儿童正处于新的反抗期,称为第二反抗期。两个反抗期具有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共同点: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突破自主性 不同点:前者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后者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二)第二反抗期

1、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 社会地位欲求不满 观念上的“碰撞”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烦躁

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

2、第二反抗期形成的原因

生理方面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 心理方面进入“心理断乳期”。

23 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

3、帮助少年儿童顺利渡过反抗期 父母的理解和正确对待

引导儿童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

四、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成熟的自我意识的特征

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特征和生理发展状况; 能意识并体验到自己内在心理活动;

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乃至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注意力由倾向于外部世界向倾向于内部世界转换

追求“本来的”、“本质的”自我,注意力集中于发现自我 注意指向内在自我的原因: 1)生理急剧成熟

2)社会人际扩大 3)认知能力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是分化—整合的过程 自我分化

“客体的自我”与“主体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 协调过程:

自我接纳的“我”与自我排斥的“我” 整合和统一的过程

确立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

2、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1)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2)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整合的七个方面 1)时间前景对事件前景扩散(混乱) 2)自我肯定对自我意识过剩 3)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 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 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扩散

24 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的扩散(混乱)

7)思想的极化对思想扩散(混乱)

3、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扩散)

有的学者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 同一性意识过剩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 5)勤奋感的扩散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4、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 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第四节 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身体变化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

二、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感知觉变化 智力变化

中年期的自我意识

三、中年期的任务

哈威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 履行成 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 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

25 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一、对老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不同观点

(一)老年丧失期

(二)毕生发展观

二、老年期的认知老化

(一)年龄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二)教育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三)从不同认知过程看年龄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三、老年期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 1.视觉退化 2.听力下降

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二)老年期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1.老年人长时记忆能力的减退 2.老年期再认能力减退 3.老年期回忆能力明显减退 4.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四、关于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 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变化情况 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老年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第四章 心理应激

一、应激(Stre)的起源

应激一词最早由Cannon(1925)使用,他发现个体在暴露于恶劣环境时出现战斗与逃避反应,他认为个体这时处于应激状态下。

Selye(1936)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的刺激源作用于机体,会导致一系列类似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变化,他将这些非特异性的改变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并认为应激就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应激的含义的三个阶段,应激是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强调应激为机体在各种刺激作用下的反应,着重于反应过程,如:战斗与逃避、全身适应综合征等。

26

二、应激的概念

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 应激( STRESS)的成份

S=Streor 应激源,一种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或对某一事件的主观认识。 T=Transaction 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R=Resistance 个体在抵御应激源影响时所作的努力。 E=Energy spent 个体在应对时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消耗。 S=Strain 在应对时所发生的心身损耗。

S=Solution or slide 应对的结果是摆脱困境,或长期、持续的应激导致的能量与动机水平的降低。

三、应激的构成

应激源:按来源分类 自然界 社会性 心理性(常不单独形成);

应激源的强度评估:生活事件量表

1967年Holmes和Rahe对5000人进行了测试,按下列情况排列,哪些,影响程度,再适应的努力程度,LCU(Life change unit)。研究发现: 一年内LCU累计〉200u ,次年发生健康问题的几率明显增高 一年内LCU〉300u ,次年70%的可能发生健康问题 一年内LCU〉150-300,次年50%的可能发生健康问题

四、应激反应及阶段 生理反应,心理反应

阶段 警觉阶段 抵抗阶段 衰竭阶段 警觉阶段

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在最初的一个短暂的过程里出现“休克”现象 然后产生生理、生化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体内动员和防御

主要表现有肾上腺活动增强,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凉等现象 阻抗阶段

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机体调动了全部资源,生物适应性也处于最高水平

糖皮质激素的释放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盐皮质激素则可导致体内钾钠等电解质平衡失调,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而致水潴留,长期抵抗则会耗竭机体资源,导致衰竭和崩溃。 衰竭阶段

如果刺激源持续存在,阻抗阶段过长,机体最终将进入衰竭阶段

表现淋巴组织、脾脏、肌肉和其它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躯体的损伤而患病,甚至死亡

五、心理应激

Seyle的应激学说,过分地强调应激状态的生理生化反应,忽略了心理反应过程 机体应激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反应是密切联系的,生理应激与心理反应常伴随出现

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是应激时机体以整体方式作出的反应,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转化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激情 u 27 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固着与僵化、物质滥用

六、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1 积极影响

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 消极影响

使机体处于易感状态。耗竭了机体的储备、免疫功能下降,失去对其它应激源的抵抗,成为不适、痛苦,及寻医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加重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或使之复发,使机体磨损、慢性疲劳、适应性减弱,导致劳动力受损,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是事故、车祸、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应激的转归

生理与心理系统作出适应性改变

内稳态会受到威胁,系统会作出适应性改变以增强抵御能力,并有可能更加稳定 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一过性改变

发生一过性改变,如出现心身反应(症状),过后消失 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发生不可逆性改变,如出现心身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 生理与心理系统出现瓦解性改变

出现瓦解性改变,如反应性精神病、突然死亡、自杀等

八、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被认为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便发展形成了防御机制。

应对(coping)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防御机制是人应付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常用心理防御机制介绍

转移与转换、压抑与潜抑、投射与内投、否认与抵消、合理化与幻想、升华与退行、认同与反向、补偿

第五章 心理评估

第一部分 心理测验基本知识

一、心理测验的发展

• 1905年 比纳智力量表, 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 1911年 "心理商数"的概念.斯腾

• 1916年 斯比量表 "智力商数"的概念,(比率智商).推孟 • 韦克斯勒.离差智商

28

二、心理测验的概念

(一) 概念 1.测量

用数学方法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事物的属性作量的描述的过程。•如测量身高,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以一厘米为标准单位),赋予身高这个属性一数。客观事物用数描述以后.可以更好地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 2.心理测验

美国心理学家Anastasi认为:•心理测验实际上就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心理测验是给心理属性赋予数值的一种测量技术,心理用量描述后,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并且可以更好地比较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差异。 • 行为样本,是指受测者一组有代表性反应。 3.心理评估

根据观察、调查、会谈、测验等方法对人的心理作出量的描述或客观的评价,称为心理评估。其中心理测验是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心理评估中往往需要参考个人其它的有关资料,如:受测者文化水平、过去经历、职业、人际环境等。总之,心理评估是对个人心理作出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描述与评价

(二) 心理测验的特点

1 间接性 2 相对性 • 3 误差性 4 客观性 (三) 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要求

1 信度 2 效度 3 常模 4 标准化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一) 合格的测验者

• 合格的测验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相关的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知识;接受过心理测量工具使用的严格训练,熟悉掌握了将要使用的心理测量工具的操作程序和结果解释,另外能遵守心理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四、心理测验的分类

(一)根据评估工具的功能分

• 筛查测量和诊断测量;选拔测量和安置测量;预测测验和评价测验等等。 (二)根据所测量的内容分

•• 智力测验,个性测验,能力倾向测验,• 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和精神症状量表等.(三)根据测量的人数分 •• 个别测试,团体测试.(四)根据评估所用材料分

• 语言文字测试,非文字测试.(五)根据测量的技术方法分 • 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 问卷法和投射法等.• 六 心理测验的功用

•• 工业领域,医学领域,教育领域.等等.•(一)一般评价和预测

•(二)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29 •(三)选拔人才和就业指导 •(四)科学研究 ••

第二部分 心理测验工具介绍

一 智力测验

(一)基本概念 1 智龄 2 智商

比率智商的公式为:IQ=(MA/CA)100,

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X-M)/SD,

3 智力等级

智商100为中等,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外(小于70,或大于130)为异常;

(二)智力测验介绍 1 韦氏智测

•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简称韦氏智测.是由美国学者韦克斯勒编制.共有三套•,分别为: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受测者;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儿童韦氏学前及学龄初期智力量表,适用于4-6儿童.现以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为例,介绍韦氏智测.测验分言语和操作两大部分,共有11个分测验.言语部分

(1)知识 (2)领悟 (3)类同 (4)算术 (5)背数 (6)词汇 操作部分

(1)数字符号(2)图画填充 (3)图片排列(4)积木图案(5)物体拼凑 • 2瑞文测验

• 瑞文测验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所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原名为渐近方阵(Progreive Matrices),测量人的观察力和清晰严密的思维能力.共有三种型式,即低级型,标准型和高级型.我国学者修订时,将低级型和标准型合在一起,组成了联合型.适用的年龄范围:从5岁到成人均可.可以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该测验全是有无意义的抽象图形构成的,共有72题,分6个单元.每题一页,上半部分是一个矩阵,其中右下角缺失一块;下半部是6或8个截片图形.要求受测者从6到8•块截片中选择一块,使其补在缺失处正好符合矩阵的整体结构.• 每题一分,答对多少题,总粗分就是多少.由粗分经过转换,得到百分等级和智商.•用百分等级和智力均可评价个体的智力水平.

二• 个性测验

(一)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问卷调查表(MMPI) MMPI是40年代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S.R.Hathawayt和J.C.Mckinley编制.现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使用.MMPI是一种问卷式个性测验,共有566道题.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受测才者至少要有小学文化.一般临床使用399道题,分为14个分量表,其中4个为效度量表,10个为临床量表.•效度量表: •Q •L •F •K.

30 •临床量表: 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Si • (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EPQ是英国学者艾森克编制的一个性测验,也是一种问卷式个性测验.•有成人式和儿童式两种,分别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和7-15岁儿童.我国经过修订,•成人与儿童的测题均为88题.共有4个分量表P,E,N,L.其中L是效度量表.各量表的含义如下: •P•

E•

N

L;

E,N是艾森克个性理论的两个人格维度,根据分数高低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其中有四种组合对应于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即E高N高为胆汁质;E高N低为多血质;E低N•高为抑郁质;E低N低为粘液质••

三•症状量表

SDS,SAS, SCL-90

31

推荐第10篇:耳鼻喉医学教案

第五次课: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鼻息肉病

一、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目的:熟悉病变系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重者可累及骨质,亦可引起邻近器官的并发症。

教学内容:

熟悉病因、常见症状,了解并发症的途径、后果及其预防措施。

熟悉诊断要点,掌握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目的:熟悉本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掌握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掌握病因、常见症状、头痛特点。

熟悉诊断要点,X线和CT特征及鉴别诊断。

掌握治疗原则、方法,鼻窦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式。

三、鼻息肉及鼻息肉病

目的:掌握鼻息肉的形成机理与临床检查特征。

熟悉鼻息肉病的概念、特点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了解其病因、病理。

掌握鼻息肉的常见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别注意与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

熟悉鼻息肉摘除术。

熟悉鼻息肉病的特点、治疗方法、FESS术。

重点: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

难点: 慢性鼻炎的鉴别

鼻窦炎------ 是指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为鼻科常见疾病,慢性者居多。前组鼻窦发病率最高,其中上颌窦最常见。

第11篇:胃炎患者饮食禁忌总结

◆胃炎患者饮食宜忌

胃炎患者的日常饮食: (1)食物的选择

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这些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损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所以摄取的食物应该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毋须完全禁食。

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於饭後摄食,对溃疡的患者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所以并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戒产气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涨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

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2)吃饭注意事项

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後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可以避免胃涨或胃酸过多,胃酸过多可能会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除三餐外并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点心。食用温和饮食━每餐由六大类食物中广泛的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不要纯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饭後不要躺下休息。 (3)生活方面

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减少无谓的烦脑,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避免太紧的衣服。体重超重者要减重。

脾胃病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中,使脾胃之阳不振;其次是郁怒优思,肝气失调,横逆犯胃乘脾。要预防脾胃疾病,关键在于保护脾胃正常功能的运转。因此平时应注意保养脾胃:

(1)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保养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2)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因此,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

食。素食为主、荤索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3)注意冷暖。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这确是经验之谈。因此注意冷暖—卜分重要。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4)要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 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还可在晚间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约40一;0遍,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秋季养胃要领

秋凉,胃病易多发与复发。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那么,秋季该如何养护胃呢?要领有五:

①保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

②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③忌嘴。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④静心。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⑤运动。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预防胃病十戒

胃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它 包括各种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以及胃部的良、恶性肿瘤。临床经验证明,胃病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是要在生活中注意十戒。

一戒长期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大脑皮层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使胃粘膜血管收缩,胃功能紊乱,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导致胃炎和溃疡发生。临床所见长期紧张焦虑和精神抑郁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二戒过度劳累

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不能过度劳累,否则就会引起消化器官供血不足,胃粘膜分泌失调,从而导致种种胃病发生。

三戒饮食饥饱不均

饥饱不均对胃有很大的伤害,饥饿时胃中空空,胃粘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很容易伤害胃壁,导致急、慢性胃炎或溃疡发生。暴饮暴食会使胃壁过度扩张,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这也容易造成急、慢性胃炎或溃疡,甚至发生急性胃扩张、胃穿孔。

四戒酗酒无度

酒精会使胃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而形成溃疡。长期饮酒还损害肝脏,会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的发生也与酗酒有关,这些损害反过来又会加重对胃的伤害。

五戒嗜烟成癖

吸烟会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使胃粘膜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前列腺素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因子,它的减少会使胃粘膜受到伤害。吸烟又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所以嗜烟成癖是引起各种胃病的重要诱因。

六戒浓茶咖啡

浓茶和咖啡都是中枢兴奋剂,能通过神经反射以及直接的影响,使胃粘膜发生充血、分泌功能失调、粘膜屏障破坏,促成发生溃疡病。另外,对胃刺激性强的食物要注意适量食用。

七戒进食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进食时狼吞虎咽,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势必增加胃的负担。研究还发现,细嚼慢咽时唾液分泌增多,在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可避免不良刺激物对胃粘膜的损害。

八戒睡前进食

睡前进食不仅影响睡眠,而且会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诱发溃疡。

九戒不讲卫生

现已查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炎、溃疡和胃癌发病的元凶,它可以通过餐具、牙具、接吻等相互传染。因此,讲究卫生,不用他人餐具、牙具,可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可以预防各种胃病。

十戒监用药物

不少药物久服都会损伤胃粘膜,导致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以及胃溃疡发生。其中,常用的能损伤胃粘膜的药物有三类:一类是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一类是激素类药如强的松、地塞米松;还有一类是抗菌药如红霉素等。注意应用这类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慎而用之,以避免对胃造成损伤。

第12篇:慢性胃炎的自我护理

慢性胃炎的自我护理

1)饮食

a)避免吃各种刺激的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分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易于消化的食品,并注意少用油炸、油煎等烹调方法。食物宜清淡,软烂。 b)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负担。三次正餐食量不宜过饱,注意食物搭配,最好有稀有干,有荤有素,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内咀嚼,使食物颗粒变得细腻以减轻胃部消化负担。c)加强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富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胡萝卜和一些发酵的食品。慢性胃炎合并贫血者应适当进食一些富含铁的动物内脏,瘦肉类等。

2)休息急性活动期卧床休息,慢性缓解期适量运动,以自感不累为宜。

3)药物

在服用药物时请您了解:

a)抗酸药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宜与食物一起服用或饭后服用的抗酸药有:铝碳酸镁咀嚼片(达喜),胃舒平、小苏打片、氢氧化铝凝胶等。

第二类:可与食物同服,但最好在晚上睡觉前服用一次的抗酸药有: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米替丁(胃泰美)等。

第三类:应在饭前30分钟服用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洛赛克)、雷贝拉唑(波立特)、耐信等,此类药的价格一般较贵,但抑制酸分泌的效果是目前所有制酸药中最强的。

b)常用于增加胃动力、加快食管和胃排空的药物有:多潘立酮片(吗叮啉)、胃复安片、西沙比利(普瑞博思)、莫沙比利片(贝络钠)等宜饭前30分钟左右服用。西沙比利(普瑞博思)禁与西柚汁同服。

c)胶体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应饭前半小时服用,为避免齿、舌变黑可用吸管直接吸。

d)患者应禁用或慎用退热止痛药(APC、安乃近、去痛片之类)、红霉素、四环素、利血平(复降片)、消炎痛、磺胺类(SMZ等)、激素类(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

4) 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要规律,保持精神松弛、心情愉快,戒烟、酒。

5)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鼻、咽、口腔等慢性炎症,以免将细菌及毒素吞入胃中引发胃粘膜炎症。

第13篇: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疗方法

一、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疗方法

1、桂花心粥

粳米50克,桂花心2克,茯苓2克。粳米淘净。桂花心、茯苓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分钟,滤渣,留汁。粳米,汤汁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1次,早晚餐服用。

2、鲜藕粥

鲜藕适量,粳米100克,红糖少许。将鲜藕洗净,切成薄片,粳米淘净。将粳米、藕片、红糖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3、桔子蜂蜜饮

橙子1只,蜂蜜50克。将橙子用水浸泡去酸味,然后带皮切成4瓣。橙子、蜂蜜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25分钟,捞出橙子,留汁即成。代茶饮。

4、枸杞藕粉汤

枸杞25克,藕粉50克。先将藕粉加适量水小火煮沸后,再加入枸杞,煮沸后,可食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克。

5、桔皮粥

鲜桔皮25克,粳米50克。先将鲜桔皮洗净后,切成块,与粳米共同煮熬,待粳米熟后食用。每日1次,早餐食用。

6、蜂蜜桃汁饮

蜂蜜20克,鲜桃1个。先将鲜桃去皮,去核后压成汁,再加入蜂蜜和适量温开水即成。每日1~2次,每次100毫升。

7、胡萝卜炒陈皮瘦肉丝

配方: 胡萝卜200克,陈皮10克,瘦猪肉100克。 制法: 胡萝卜切丝,猪肉切丝后加盐、黄酒拌匀,陈皮浸泡至软切丝。先炒胡萝卜至成熟后出锅,再用油炒肉丝、陈皮3分钟,加入胡萝卜丝、少许盐、黄酒同炒至干,加水少量焖烧3~5分钟,撤入香葱即成。 功效: 宽胸理气。

8、丁香鸭

配方: 公丁香5克,肉桂5克,草豆蔻5克,鸭子1只(约1000克)。 制法: 鸭子洗净,公丁香、肉桂、草豆蔻用清水3500毫升煎熬2次,每次20分钟,滤出汁,约3000毫升,将药汁倒人砂锅,放入鸭子,加葱、姜,用文火煮至七成熟,捞出晾凉。在锅中放卤汁,将鸭子人卤汁煮熟,捞出,卤汁中加冰糖10克及少许盐、味精,再放入鸭子,用文火边滚边浇卤汁,皮色红亮时捞出,抹麻油即成。功效: 理气温中止痛。

9、陈皮油淋鸡

配方: 公鸡1只(约1500克),陈皮20克。 制法: 清水1000~1500毫升,加入一半陈皮及姜、葱、花椒、盐少量,把洗净的鸡放入煮至六成熟,捞出。卤汁入锅,烧沸,再入鸡,用文火煮熟,捞出待用。锅内留卤汁少许,放入10~30克冰糖及少许味精、盐收成汁,涂抹在鸡表面上。菜油入锅内,烧熟,另一半陈皮,切丝炸酥。将鸡倒提,用热油反复淋烫至颜色红亮为度,再往鸡的表面抹上麻油,然后切成小块装盘,撒上炸酥的陈皮丝即成。 功效: 理气开胃。

10、二绿茶

配方: 绿萼梅6克,绿茶6克 制法: 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二、胆汁返流性胃炎吃哪些食物好?

1、宜进低脂高蛋白饮食,如牛奶、豆类和鱼类。

2、多吃保护消化系统功能的食物,如甜菜、杨梅、山药、薏苡仁、萝卜等。

3、吃一些黄色水果:黄色水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的生理活性,如柑橘、芒果、柿子、杏中含有β-胡萝卜素,木瓜、西瓜、红柚中含有番茄红素。

4、多吃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白、豆腐等。

制法: 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三、胆汁返流性胃炎吃哪些食物好?

1、宜进低脂高蛋白饮食,如牛奶、豆类和鱼类。

2、多吃保护消化系统功能的食物,如甜菜、杨梅、山药、薏苡仁、萝卜等。

3、吃一些黄色水果:黄色水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的生理活性,如柑橘、芒果、柿子、杏中含有β-胡萝卜素,木瓜、西瓜、红柚中含有番茄红素。

4、多吃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白、豆腐等。

四、胆汁返流性胃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

2、忌食生冷食品。过食生冷食品,可致脘腹受凉、气血凝滞,呕吐清水或酸水,胃痛加重。忌饮用汽水、可乐和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大鱼大肉以及油煎炸品。因为大鱼大肉,脂肪过量,不易消化吸收,易诱发胃痛。

4、忌烟酒。若急剧过量饮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可产生急性胃炎。长期饮烈性酒,对胃黏膜细胞会有严重损伤,可使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刺激。过量吸烟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胆汁返流,使胃黏膜受损。据调查,每日吸烟 20 克以上者,有40%会发生胃黏膜炎症。

第14篇:汪澜自荐信

自荐信

尊敬的贵单位领导:

您好!请恕打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材料。当您打开这一页的时候,您就为我打开了一扇成功与希望之门。 我是一名刚刚从黄淮学院毕业的学生。我很荣幸有机回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介绍。

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作为一名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我深知“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在校期间,我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方面知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朝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在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各种相关时践和实习中, 具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在学校工作中,加强锻炼处世能力,学习管理知识,吸收管理经验。

乐观、执著、拼搏是我的航标,在险滩处扯起希望的风帆,在激流中凸现勇敢的性格,是我人生的信条。乘风破浪,展鸿鹄之志;谨言慎行,做励志之人。这就是我,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的矢志不渝的理想。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可以还你一个满意的回报。 在即将走上社会岗位的时候,我毛遂自荐,企盼着以满腔的真诚和热情加入贵公司,领略您公司文化之魅力,一倾文思韬略,才赋禀质为您效力。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所给予我的关注,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你们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求职人:汪澜

第15篇:医学免疫学实验教案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案

实 验 一

实验名称: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计划学时:4 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实验仪器、试剂: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u)、1%绵羊红细胞、肝素抗凝人血、无钙镁Hanks液、水平离心机、0.8%戊二醛、37℃水浴箱、显微镜、其他。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的方法有多种,以玫瑰花环试验最为简易常用,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人周围血液中T淋巴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在其周围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凡能结合三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称为E攻瑰花环形成细胞。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操作方法:

1、取肝素抗凝血1~2ml,用分层液分出淋巴细胞并洗涤,用Hanks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2.5×106ml。

2、取小试管加入l ml淋巴细胞悬液及1%羊红细胞0.l ml,混匀置37℃水浴箱5分钟。

3、800~1000 r/min低速离心5分钟,放4℃冰箱2小时。

4、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加2滴0.8%戊二醛液,摇匀,室温静置10分钟,使E花环固定。

5、取悬液一滴放于载玻片上,将稀释的瑞氏染液加入玻片上染色3分钟。

6、弃去染液,待干后油镜观察,计数200个淋巴细胞中形成花环的细胞效,算出百分率。

实验现象与数据:

1、淋巴细胞染成深蓝色,羊红细胞染成淡红色。

2、每个淋巴细胞上粘附三个以上羊红细胞者即为玫瑰花环形成细胞。

结果分析与结论:共计200个T淋巴细胞,算出形成花环细胞占全细胞数的百分率。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注意事项:1.离心时注意使用800~1000r/min低速离心。

2.要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以防形成的花环散开。

思考与创新:

实 验二

实验名称: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淋巴细胞转化现象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2.熟悉淋巴母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正常人淋巴细胞(用分层液分出)。

2、培养液:0.5%水解乳蛋白Hanks氏液(含20%小牛血清和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微克/ml)。用5.6%NaHCO3调整PH至7.2~7.4。

3、植物血凝素(PHA),姬姆萨染液。

4、青霉素小瓶、吸管、载玻片、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等。

实验对象: 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ConA)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验。

操作方法:

1、制备细胞悬液:用培养液将淋巴细胞稀释成2×l06/ml,细胞悬液。

2、分装:向两个小瓶中各加2ml,细胞悬液,一瓶加PHA 0.1ml(100单位),另瓶不加作对照。

3、37℃培养72小时。离心沉淀,用Hanks液洗两次。

4、用沉淀推成血片,加姬姆萨染液栗色,镜下观察计数200个以上淋巴细胞,算出转化率。实验现象与数据:

1、成热的淋巴细胞:与外周血中小淋巴细胞形态一致、直径6~8微米,核染色质网密、无核仁、胞浆略大于核贡轻度嗜碱性。

2、过度型淋巴细胞:直径10一20微米核质密,但有明显核仁。

3、淋巴母细胞,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直径20~30微米,核也增大,染色质网纤细有核仁1~2个,胞浆扩大,强嗜碱性可见数个空泡及颗粒。

4、网状细胞样母细胞:细胞增,形态不规则,核淡染有1一2个大小不规则的核仁,胞浆扩大、含空泡,嗜碱性不强有透明感。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 结果分析与结论:对照管转化率1%左右,加PHA之管转化主约为70%左右。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

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三

实验名称: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

2、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

实验仪器、试剂:葡萄球菌培养液 抗凝剂 载玻片 瑞氏染液 水浴箱 离心机 注射器 止血带 消毒药水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的吞噬功能。 操作方法:

1.采血:取人静脉血2毫升,放入含肝素的小试管中,混匀,防止凝血。2.菌液制备:取葡萄球菌液,加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3次(2000r/min, 5~10min),

7去上清,留沉淀加入生理盐水,用比浊法配制到适宜浓度(1×10 个/ml)。 3.混合温浴:将制备好的菌液0.5毫升加入到抗凝的人静脉血中轻轻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水浴30分钟(每10分钟轻摇匀一次)。

4.吸取混合悬液点在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实验现象与数据: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葡萄球菌呈蓝(紫)色,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吞噬率=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200个中性粒细胞 ×100% 注意事项:1.菌液配备时注意无菌操作。

2.注意静脉血和菌液应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血﹕菌=5﹕1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四

实验名称:凝集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2、熟悉凝集反应的原理、方法和分类。

实验仪器、试剂:

1、妊娠诊断血清(抗——HCG血清)。

2、妊娠诊断抗原(吸附有HCG的免疫微球)。

3、待检尿、正常尿、生理盐水、吸管、试管、玻片等。

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物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等。本实验介绍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出现凝集。如把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微球上,成为人工免疫微球,再与抗体结合即出现凝集,此称间接凝集反应。由于载体微球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微球上少量抗原存在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敏感性比沉淀反应高得多。如先使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充分结合,再加入有关的免疫微球。因抗体已被抗原结合,不再出现免疫微球的凝集现象。这一试验称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可溶性抗原,在妊娠尿中含量显著增高。如尿中有此抗原存在与相应抗体(抗一HCG)结合后,加入吸附HCG的免疫微球时,不出现凝集现象,呈均匀乳液,如尿中无HCG存在,没有抗原与抗体结合,再加入相应的免疫微球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即凝集未被抑制)。 操作方法:

1、取一洁净玻片,用蜡笔划分

1、2两格。(图1)

待检尿

正常尿

1、阳性结果

2、阴性结果

2、加被检尿滴于1格内,加正常尿滴于2格内。

3、每滴尿中各加抗——HCG血清1滴摇匀或用牙签混匀。

4、再于各滴中加(HCG乳胶抗原。HCG兔疫微球)1滴;混匀,继续摇动2~3分钟,肉眼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与数据:

妊娠尿滴呈均匀乳状,无凝集现象(阳性)。正常尿滴出现明显凝集颗粒(阴性)。 结果分析与数据: 思考与创新:

实验八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沉淀反应的原理。

2、熟悉双向琼脂扩散、单向琼脂扩散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仪器、试剂: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抗体:甲胎蛋白诊断血清。

2、抗原:肝癌病人甲胎蛋白阳性血清或正常人胚胎组织浸出液,待检血清。

3、1%生理盐水琼脂、载玻片、打孔器、毛细管等。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3%生理盐水琼脂。

2、抗体:免抗人毛Ig抗体血清。

3、抗原:待检人血清、IgG参考抗原。

4、塑料板、吸管、打孔器。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对应孔中各自向四周进行扩散,如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在比例适当处,就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若同时具有几种抗原抗体系统,因各自的扩散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扩散实验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先将一定量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倾注于平板上。凝固后打孔。加入待测抗原。如抗原与抗体一致时,抗原向孔四周扩散,与孔周围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如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未知标本中的抗原含量,即可从标准曲线中求出。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标本中各种Ig与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测定。 操作方法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将1%生理盐水琼脂加热溶化。

2、制备琼脂板:取洁净载片一片,放一水平台上,将溶化的2·5m1琼脂趁热用吸管注于玻片上,使其自然流成平面,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去掉孔中的琼脂。

3、加样:中央孔中加入甲胎蛋白(AFP)诊断血清,

1、4孔加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2、

3、

5、6孔加待检血清。加血清至满勿外溢。不可有气泡。

4、加样后,将掠脂板放入有一定湿度带盖容器中,置37℃温箱,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制备含抗IgG抗体的琼脂板:溶化的3%琼脂、待冷至56℃时吸取1.5ml琼脂与等量适当稀释的抗IgG抗体混合均匀。倾注于水平放置的塑料板上,制成厚薄均匀的琼脂板。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二排,每排5孔、孔距8—10mm,孔要圆整光滑。

图示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模式

2、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加样。

(1) 第一排五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0、

25、50、100、200倍)的参考IgG抗原10μl。

(2)第二排五孔,同法加1:50待检血清10μl, 3将琼脂板平放于保持一定湿度的带盖容器内,37℃温箱放置24小时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与数据: 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

1、4孔为阳性对照孔(加已知阳性标本),与中央孔间出现乳白色沉淀线。

2、其余各孔与中央孔如出现沉淀线,且一端与阳性对照沉淀线相吻合者为阳性。证明该份血清含有甲胎蛋白。如两条沉淀线相交,表明二者抗原性不同,出现的沉淀线另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不能判定阳性。

3、如待检孔与中央抗体孔间未出现沉淀线为阳性,证明待检血清中没有甲胎蛋白。

图示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2、6孔:吻合沉淀线(阳性)。5孔:交叉沉淀线(阴性)。 3孔:无沉淀线(阴性)。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血清标本中IgG含量的测定。

1、以各稀释度标准抗原孔沉淀环直径为横座标,相应孔中IgG含量为纵座标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作图,画出标准曲线。

2、依待检血清标本孔沉淀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唾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为血清中IgG的含量。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九

实验名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1%鸡红细胞悬液、瑞氏染液。

2、6%可溶性淀粉肉汤 肉汤培养液100ml加入可溶性淀粉6g,混匀后煮沸灭菌备用。。

3、解剖小器械一套、无菌注射器、显微镜。

实验动物:小白鼠 实验原理: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特性,通常选用鸡红细胞作为吞噬颗粒,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腹腔中巨噬细胞则将鸡红细胞吞入。取小鼠腹腔液涂片、染色后可见鸡红细胞被吞噬的现象,计数100个吞噬细胞中吞噬鸡红细胞的细胞数可判断其吞噬功能。 操作方法:

1、于验前3天,小白鼠腹腔内注射6%可溶性淀粉肉汤1ml。

2、试验当天于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射0.5ml 1%鸡红细胞悬液,并轻揉腹部。

3、注射后30min,将小鼠处死、取腹腔液涂片并行瑞氏染色。

4、油镜观察涂片。实验现象与数据:

镜下可见吞噬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鸡红细胞胞浆呈红色,而核则然成蓝色(鸡红细胞有细胞核)。计数100个吞噬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

吞噬率=(吞噬鸡红细胞阳性细胞/100个巨噬细胞)×100% 吞噬率与试验前腹腔刺激产生吞噬细胞、吞噬的时间等有关。 注意事项:

1、小白鼠腹腔注射时注意不要刺伤内脏。

2、如小鼠腹腔液过少时,可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3、被吞噬的鸡红细胞时间过长可被消化,时间过短则尚未被吞噬,因此必须掌握好时间。思考与创新:

第16篇:老师教案 医学免疫

医学免疫

一.解释名词 抗原

抗原决定簇 半抗原

TD-Ag TI-Ag

异嗜性抗原 抗体

免疫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细胞 APC

超敏反应

变应原

补体系统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二.简答题

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2.免疫应答的类型。

3.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过程。4.比较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5.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6.简述体液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7.试述抗体产生的规律及其意义。

8.简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9.过敏性休克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怎样防治? 10.试述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 11.Ⅰ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发生的特点如何? 12.试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有何不同?

13.常用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有哪些? 14.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5.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16试述抗原的种类及其意义。

17.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18.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9.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功能。20.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有哪些? 21.简述T、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22.微生物区别于动物、植物有哪些特点?

23.试比较传统免疫和现代免疫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区别。

24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请按照毒力的构成归纳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杆菌、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 25.试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破伤风杆菌所造成的全身感染类型有何不同?

26.ADCC中文全称是什么?并做解释。三.判断题

只要有异物性的物质就能成为良好的抗原。(

) 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异种抗原。(

在进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检测时,对于“免疫调理”这一性质,只有IgE呈阴性。(

Ig可以是分泌型,也可以是膜型。(

由单一抗原决定簇制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 SIgA水平较低的幼儿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所共有的抗原特异性称为同种型抗原特异性。(四.选择题

下列哪种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细菌

B.真菌

C.衣原体

D.放线菌

E.螺旋体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超敏反应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耐受 细菌细胞壁特有的组分是:

A.脂多糖

B.磷壁酸

C.肽聚糖

D.脂蛋白 有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荚膜

B.质粒

C.鞭毛

D.芽胞

能粘附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上,并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是:

A.荚膜

B.中介体

C.鞭毛

D.普通菌毛

E.性菌毛 在细菌的结构中,与消毒灭菌有密切关系的是:

A.荚膜

B.鞭毛

C.芽胞

D.菌毛 较小的病毒直径大约()

(a)20mm(b)300微米(c)300nm(d)20nm 血清中各类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依次是 (

) A.IgG>IgA>IgM>IgD>IgE B.IgM>IgG>IgA>IgD>IgE C.IgG>IgM>IgA>IgD>IgE D.IgA>IgG>IgM>IgE>IgD 下列分泌液中不含IgA的是(

A.唾液 B.初乳C.汗液D.肠道分泌液E.支气管粘液

在局部粘膜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IgE

B.IgG

C.IgA

D.IgM

E.IgD 关于IgA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二聚体IgA 结合抗原的亲和力,高于单体IgA B.IgA 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C.SIgA 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 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

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依据是(

) A.H链和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

E.连接H链的二硫键的位置和数目不同

不具有Fc段受体的细胞是(

) A.NK细胞

B.浆细胞 C.巨噬细胞

D.肥大细胞 E.中性粒细胞

关于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粘膜表面及其分泌液中

C.抗体是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D.抗体都是体内产生的 E.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 A.IgA

B.IgD

C.IgG

D.IgE

E.IgM 对应入选正确的答案:

A.2Fab+Fc段

B.F(ab‘)2+pFc’

C.铰链区

D.可变区

E稳定区 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 蛋白酶作用部位是(

)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是(

)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是(

) 四...多选题

关于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包括(

A.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B.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 C.IgG、IgE能与细胞膜上的Fc段受体结合

D.IgG

1、IgG

2、IgG

3、IgM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E.IgG能通过胎盘

不以聚合体形式存在的免疫球蛋白类别是(

) A.IgM

B.IgG

C.血清型IgA

D.IgD

E.IgE 关于IgG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A.介导ADCC作用

B.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

C.有3个亚类

D.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一个F(ab‘)2片段 五.填空题

在局部粘膜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参与II型和II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

)和(

)。 具有CH4功能区的Ig分子是(

)和(

)。

机体初次受微生物感染时,血液中最先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有:(

)、(

)、(

)、(

)、(

)。病毒属于

型微生物。 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组成。

) 病毒衣壳是由

分子组成。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

根据病毒大分子合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时间顺序,可以将此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

六.思考题

一产妇于偏远山村中,由村中产婆帮助接生。家用剪刀一把、线绳一根,于开水中浸泡备用。新生儿产出时,产婆用剪刀剪断脐带,用线绳结扎脐带。生后第四日,产妇在喂奶时发现新生儿的口张不开,奶头塞不进口;第五日,新生儿面部僵硬,出现苦笑面容;第六日,新生儿头和两下肢向后弯成弓状,呼吸困难,嘴唇发绀,微小的声音、光线、吹风等都可使病儿全身痉挛不止;第七日,新生儿死亡。

1、新生儿所患何病?病因是什么?

2、其产生的致病物质主要是什么?

3、如果你是产婆,怎样来预防该疾病的产生?

患者,女,60岁,因肺内感染住院,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10天后,症状无缓解而且加重(体温持续增高),并伴有腹泻,一般状态差。

1、此患者出现上述反应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如何预防?

患者,男,25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6小时就诊。病前集体聚餐,吃较多凉拌鸡,约3小时后即相继出现上述症状,呕吐腹泻次数增多。同时就餐者中已有多人发生类似症状。查体温37.5℃,血压90/60mmHg,有轻度脱水体征。

1、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什么?怀疑哪种细菌感染?

2、鉴定病原菌需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3、对该疾病要如何防治?

一产妇于偏远山村中,由村中产婆帮助接生。家用剪刀一把、线绳一根,于开水中浸泡备用。新生儿产出时,产婆用剪刀剪断脐带,用线绳结扎脐带。生后第四日,产妇在喂奶时发现新生儿的口张不开,奶头塞不进口;第五日,新生儿面部僵硬,出现苦笑面容;第六日,新生儿头和两下肢向后弯成弓状,呼吸困难,嘴唇发绀,微小的声音、光线、吹风等都可使病儿全身痉挛不止;第七日,新生儿死亡。

1、新生儿所患何病?病因是什么?

2、其产生的致病物质主要是什么?

3、如果你是产婆,怎样来预防该疾病的产生?

第17篇: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4章 数字式传感器

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分类、结构及特点。 2.熟悉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3.掌握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多种数字式传感器演示  教学重点

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课时

7学时  教学内容:

4.1 光栅数字式传感器 4.1.1光栅的分类

按原理和用途分为:

1.物理光栅,利用光的衍射现象,用于光谱分析和波长的测量。

2.计量光栅,利用莫尔现象,用于长度、角度、速度等的测量,又可分为透射式光栅和反射式光栅。

4.1.2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光栅传感器的结构

光栅传感器由光源、光栅副、光敏元件三大部分组成。 2.光栅测量原理

把两块栅距相等的光栅(光栅

1、光栅2)面向对叠合在一起,中间留有很小的间隙,并使两者的栅线之间形成一个很小的夹角θ,如图所示,这样就可以看到在近于垂直栅线方向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些条纹叫莫尔条纹。由图可见,在df线上,两块光栅的栅线错开,形成条纹的暗带,它是由一些黑色叉线图案组成的。因此莫尔条纹的形成是由两块光栅的遮光和透光效应形成的。

W

¹âÕ¤1

dd

ff

dd

ffBH dd¹âÕ¤2

光栅莫尔条纹的形式

莫尔条纹有如下特征:

(1)莫尔条纹是由光栅的大量刻线共同形成的,对光栅的刻划误差有平均作用,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光栅刻线不均匀引起的误差。

(2)当指示光栅沿与栅线垂直的方向作相对移动时,莫尔条纹则沿光栅刻线方向移动(两者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指示光栅反向移动,莫尔条纹亦反向移动。

(3)莫尔条纹的间距是放大了的光栅栅距,它随着指示光栅与主光栅刻线夹角而改变。 ○ 由于θ很小,所以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W/sinθ≈W/θ

(4)莫尔条纹移过的条纹数与光栅移过的刻线数相等。 4.1.3 光栅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光栅传感器作为一个完整的测量装置包括光栅读数头、光栅数显表两大部分。光栅读数头利用光栅原理把输入量(位移量)转换成响应的电信号;光栅数显表是实现细分、辨向和显示功能的电子系统。

1.光栅传感器的常用光路 (1)垂直透射式光路 (2)透射分光式光路 (3)反射式光路 (4)镜像式光路

2.光栅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

光栅传感器的光电转换系统由聚光镜和光敏元件组成,光敏元件可以将光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或电能的变化。

3.光栅传感器的辨向处理

如果传感器只安装一套光电元件,则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光栅作正向移动还是反向移动,光敏元件都产生相同的正弦信号,是无法分辨移动方向的。为此,必须设置辨向电路。

4.光栅传感器的细分原理

细分电路能在不增加光栅刻线数(线数越多,成本越昂贵)的情况下提高光栅的分辨力。 常用的细分方法有两大类:机械细分和电子细分,电子细分的两种最常用方法为:倍频细分法和电桥细分法。

(1)倍频细分法 (2)电桥细分法 4.1.4 光栅传感器的应用

由于光栅具有测量精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若采用不锈钢反射式光栅,测量范围可达十几米,而且不需接长,信号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推广,但必须注意防尘、防震问题。

1.光栅数显表

2.光栅传感器在位置控制中的应用 4.2 磁栅数字式传感器

磁栅传感器结构:磁栅、磁头和信号处理电路等。 4.2.1 磁栅的结构和种类

磁栅分类:长磁栅和圆磁栅两大类。

用途:长磁栅主要用于直接位移测量,圆磁栅主要用于角位移测量。 4.2.2 磁头的结构和种类

1.动态磁头 2.静态磁头

4.2.3 磁栅传感器的信号处理

1.鉴幅方式 2.鉴相方式

4.2.4 磁栅传感器的应用

鉴相式磁栅数字位移显示装置 4.3 感应同步器

一 4.3.1 感应同步器的类型和结构

感应同步器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直线式同步器和旋转式同步器 1.直线式感应同步器 (1)标准型 (2)窄型 (3)带型

2.旋转式感应同步器 4.3.2 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4.3.3 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

由感应同步器组成的检测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励磁方式,并对输出信号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对输出感应电动势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可把感应同步器的检测系统分成相位式和幅值式。

1.鉴相处理:就是根据输出感应电动势的相位来鉴别感应同步器定、滑尺间相对位移量的方法。

2.鉴幅处理:采用同频率、同相位、不同幅值的交流电压,对感应同步器滑尺两相绕组进行激励磁,就可以根据定尺绕组输出感应电动势的幅值来鉴别定、滑尺间相对位移量,叫做感应同步器输出信号的鉴幅处理。 4.3.4 感应同步器的应用

鉴幅型数显表 4.4 编码器

将机械转动的模拟量(位移)转换成以数字代码形式表示的电信号,这类传感器称为编码器。编码器以其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被广泛用于各种位移的测量。 

编码器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脉冲盘式(增量编码器)和码盘式编码器(绝对编码器)。4.4.1 脉冲盘式编码器

脉冲盘式编码器又称为增量编码器,它不能直接产生几位编码输出。 1.脉冲盘式编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脉冲盘式编码器的辨向方式 3.脉冲盘式编码器的应用 4.4.2 码盘式编码器

码盘式编码器又称为绝对编码器,它将角度转换为数字编码,能方便地与数字系统连接。码盘式编码器按结构可分为接触式、光电式和电磁式三种,后两种为非接触式。

1.接触式编码器:由码盘和电刷组成。

2.光电式编码器:是一种绝对编码器,即几位编码器其码盘上就有几位码道,编码器在转轴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输出一个固定的与位置相对的数字码。

3.电磁式编码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磁敏感元件,主要优点是对潮湿气体和污染敏感,体积小,成本低。 作业:P95

7、8

第18篇: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7章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

 教学要求

1.了解噪声干扰的来源及噪声的耦合方式。 2.掌握噪声的干扰模式。

3.掌握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教学重点

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 教学课时

3学时  教学内容: 7.1 噪声干扰的形成 干扰与噪声:

在非电量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总是有一些无用的背景信号与被测信号叠加在一起,这称为干扰,有时也采用噪声这一习惯用语。

噪声对检测装置的影响必须与有用信号共同分析才有意义。

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提高信噪比,以减少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7.1.1噪声源

1.机械干扰

机械干扰是指机械振动或冲击使电子检测装置中的元件发生振动,改变了系统的电气参数,造成可逆或不可逆的影响。对机械干扰,可选用专用减振弹簧-橡胶垫脚或吸振橡胶海绵垫来降低系统的谐振频率,吸收振动的能量, 从而减小系统的振幅。

2.湿度及化学干扰

当环境相对湿度增加时,物体表面就会附着一层水膜,并渗入材料内部,降低了绝缘强度,造成了漏电、击穿和短路现象;潮湿还会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并产生原电池电化学干扰电压;在较高的温度下,潮湿还会促使霉菌的生长,并引起有机材料的霉烂。

某些化学物品如酸、碱、盐、各种腐蚀性气体以及沿海地区由海风带到岸上的盐雾也会造成与潮湿类似的漏电腐蚀现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保护:浸漆、密封、定期通电加热驱潮等。

3.热干扰

热量,特别是温度波动以及不均匀的温度场对检测装置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元件参数的变化(温漂)、接触热电势干扰、元器件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时,引起寿命和耐压等级降低等。

克服热干扰的防护措施有:

选用低温漂元件,采取软、硬件温度补偿措施,选用低功耗、低发热元件,提高元器件规格余量,仪器的前置输入级远离发热元件,加强散热、采用热屏蔽等。

4.固有噪声干扰

在电路中,电子元件本身产生的、具有随机性、宽频带的噪声称为固有噪声。最重要的固有噪声源是电阻热噪声、半导体散粒噪声和接触噪声等。固有噪声可以从喇叭或耳机中反映出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反映在输出电压的无规律跳变上。

5.电、磁噪声干扰

电磁干扰源分为两大类:自然界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后者是检测系统的主要干扰源。

(1)自然界干扰源包括地球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电噪声、太阳耀斑辐射噪声以及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后者的能量频谱主要集中在30MHz以下,对检测系统的影响较大。 (2)人为干扰源又可分为有意发射干扰源和无意发射干扰源。 7.1.2噪声的耦合方式

噪声要引起干扰必须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或传输途径才能对检测装置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常见的干扰耦合方式主要有静电耦合、电磁耦合、共阻抗耦合和漏电流耦合。 1.静电耦合 2.电磁耦合

3.阻抗耦合 4.漏电流耦合 7.1.3噪声的干扰模式

1.差模干扰 2.共模干扰 7.2 硬件抗干扰技术 7.2.1接地技术

接地起源于强电技术,它的本意是接大地,主要着眼于安全。这种地线也称为“保安地线” 。它的接地电阻值必须小于规定的数值。

对于仪器、通讯、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来说,“地线”多是指电信号的基准电位,也称为“公共参考端”,它除了作为各级电路的电流通道之外,还是保证电路工作稳定、抑制干扰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接大地,也可以与大地隔绝。

检测系统中地线的种类:

(1)信号地:指传感器本身的零电位基准线。 (2)模拟地:模拟信号的参考点。 (3)数字地:数字信号的参考点。

(4)负载地:指大功率负载或感生负载的地线。

(5)系统地:整个系统的统一参考电位,该点称为系统地。 以上5种类型的地线,接地方式有两种:

单点接地:有串联接地和并联接地两种,主要用于低频系统。

多点接地:高频系统中,通常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各个电路或元件的地线以最短的距离就近连到地线汇流排上。 7.2.2屏蔽技术

利用金属材料制成容器,将需要防护的电路包围在其中,可以防止电场或磁场耦合干扰的方法称为屏蔽。

屏蔽可分为静电屏蔽、低频磁屏蔽、驱动屏蔽和电磁屏蔽等几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屏蔽方式。

1.静电屏蔽:能防止静电场的影响,可以消除或削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

2.电磁屏蔽: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层,利用高频干扰电磁场在屏蔽体内产生涡流,再利用涡流消耗高频干扰磁场的能量,从而削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

3.低频磁屏蔽:电磁屏蔽对低频磁场干扰的屏蔽效果很差,对低频磁场的屏蔽,要用导磁材料做屏蔽层,将干扰磁通限制在磁阻很小的磁屏蔽体内部,防止其干扰。

4.驱动屏蔽:就是使被屏蔽导体的电位与屏蔽导体的电位相等,能有效抑制通过寄生电容的耦合干扰。 7.2.3滤波技术

滤波器是一种允许某一频带信号通过,而阻止另一些频带通过的电子电路。滤波就是保持需要的频率成分的振幅不变,尽量减小不必要的频率成分振幅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

一 滤波器分为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1.低通滤波器 2.高通滤波器 7.3 软件抗干扰技术 7.3.1 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由软件算法实现,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只要在程序进入控制算法之前,附加一段数字滤波程序。

1.中位值法 2.平均值法 3.限幅滤波 7.3.2 软件冗余技术

进行软件设计时要考虑到万一程序“跑飞”,应让其自动恢复到正常状态下运行,冗余技术是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冗余技术主要有指令冗余技术、数据和程序冗余技术。 7.3.3 软件陷阱技术

当乱飞程序进入非程序区或表格区时,采用冗余指令使程序入轨条件便不满足,此时可设定软件陷阱。

软件陷阱,就是用引导指令强行将捕获到的乱飞程序引向复位入口地址0000H,在此处将程序转向专门对程序出错进行处理的程序,使程序纳入正轨。 7.3.4 “看门狗”技术

计算机受到干扰而失控,引起程序乱飞,也可能使程序陷入“死循环”。当指令冗余技术、软件陷阱技术不能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的困境时,通常采用程序监视技术,又称“看门狗”技术,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

“看门狗”技术既可由硬件实现,也可由软件实现,还可由两者结合实现。

第19篇: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

 教学要求

1.掌握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 2.掌握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 3.掌握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特征; 4.熟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

5.了解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4学时

 教学内容

一.分子病 分子病概念

(一)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的分类

1.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及发育变化

(1)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 (2)珠蛋白基因及其表达特点 2.珠蛋白基因突变的类型

3.常见的血红蛋白病(重点、难点)

①镰状细胞贫血症 ②血红蛋白M病 ③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

(二)血浆蛋白病

1.血友病A (重点) 2.血友病B (重点) 3.血友病C 4.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三)结构蛋白缺陷病(重点)

1.胶原蛋白病 (1)成骨不全

(2)Ehlers-Danlos综合征DMD BMD 3.肌营养不良 (四)受体蛋白病 受体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五)膜转运蛋白病

1. 囊性纤维样变 2.胱氨酸尿症

2. 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 多媒体中的照片、教学录像展示各种分子病病例 二.先天性代谢病

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

(一)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共同规律(重点)

1.酶缺陷与酶活性。 2.底物堆积和产物缺乏 3.底物分子的大小与性质 4.临床表型与酶缺陷的关系

(二)糖代谢缺陷病 1.半乳糖血症

2.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3.糖原累积症 4.粘多糖累积症

(三)氨基酸代谢缺陷(重点)

1.苯丙酮尿症 2.白化病 3.尿黑酸症

(四)核酸代谢缺陷

1.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症 2.着色性干皮病

(五)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多媒体中的照片、教学录像展示各种先天性代谢病病例

第20篇: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2章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 教学要求

1.熟悉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2.掌握传感器基本特性。

3.了解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及发展。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传感器演示  教学重点

1.传感器的分类及特性 2.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 教学课时

4学时  教学内容

2.1 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传感器(狭义):能感应被测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其他物理量变化的器件.传感器(广义):是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的总称.组成: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信号调理电路组成.2.2 传感器的分类

按测量的性质划分: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按工作的原理划分:电阻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磁电式传感器等.按测量的转换特征划分:结构型传感器和物性型传感器.按能量传递的方式划分: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和能量转换型传感器.2.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3.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线性度:指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又叫非线性误差.2.灵敏度: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与引起输出量增量的输入量的比值.3.迟滞:指传感器在正向行程和反向行程期间,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现象.4.重复性: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多次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性的程度.5.分辨率:指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6.稳定性:指传感器在室温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间隔,传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的输出之间的差异.7.漂移:指传感器在外界的干扰下,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关的变化,包括零点漂移和灵敏度漂移等.2.3.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瞬态响应法 2.频率响应法

2.4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及其发展 2.4.1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1.生产过程的测量与控制 2.安全报警与环境保护 3.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 4.交通运输和资源探测 5.医疗卫生和家用电器 2.4.2 传感器的发展

1.微型传感器(Micro sensor) ○ 2.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 3.多功能传感器(Multifunction sensor) 2.5 传感器的正确选用

1.与测量条件有关的因素 2.与使用条件有关的因素 3.与传感器有关的技术指标

此外,还要考虑购买和维修等因素.作业:P23:

3、4

医学教案模板澜胃炎
《医学教案模板澜胃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