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北师大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0:4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殖系统教案 北师大版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殖、发育、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卫生保健的概念。

2.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的发育和营养,人体发育的各个时期等方面的内容。

3.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述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4.第二节内容中配以3幅曲线图,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长发育实际,对曲线图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难点分析

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继上一节所讲述的有关生殖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这部分内容的。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整个时期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有人把这个时期比作生命道路上的里程碑,这话一点不过份。因此我认为,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结合三幅曲线图及学生实际讲清楚。

2.青春期的心理卫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由于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发育成熟比较早,各种宣传媒体中有些不良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知道有关性的知识,但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在这个时期把握不住自己,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就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他讲清道理,个别问题课下单独解决,切不可在课上指名道姓。

建议在讲完本章第一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兼做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来说,借此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问卷调查的试题附在其后供参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的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殖系统挂图一套。

2.有条件的学校可展示与本课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标本及模型。

3.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

【提示】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间老师、家长或医生。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言】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生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要产生新的个体,但人是如何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产生新个体的呢?新个体又是怎样由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呢?这节课首先初步了解一下有关生殖的一些问题。

【讲新课】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展示】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

【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

1.内生殖器:

(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

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看教材P.106图Ⅳ-101)

下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和构造。

【展示】女性生殖系统的挂图(侧剖图)。

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

1.内生殖器:

(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2.外生殖器:(外阴)。

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

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看教材P.107图Ⅳ-03)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克,分娩时净重1500克,腔容量增加500倍等。)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看图Ⅳ-04)

【建议】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

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投影幻灯片)

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图Ⅳ-105)从母体获得的;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

【课上作业】1.动动脑:教材P.108 1.2。

2.填写问卷调查(请看小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生殖

一、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生殖系统:(1)男性 A.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

B.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2) 女性 A.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B.外生殖器:外阴

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二、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用投影片,图见上)。

推荐第2篇:北师大 六下 《鹬蚌相争》教案

北师大

六下

《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问议导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PPT展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PPT展示:鹬 蚌 渔翁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 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五、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小组讨论:

(1) 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2) 导致鹬蚌被捉的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受益了? (3) 讨论本课蕴涵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

(PPT展示:故事哲理:互相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六、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七、课文延伸

重点理解:(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八、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九、创新提高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十、板书设计

鹬:今日下雨

死蚌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蚌:今日不出 死鹬

十一、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儿童乐园教案北师大版

儿童乐园

-----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18-19页《儿童乐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中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预习设计:预习内容:上册p18-19页《儿童乐园》

预习时间:10分钟

预习方式: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

复习(以开火车形式口算下列各题。)

2+2+2= 3+3+3= 4+4+4= 5+5+5= 6+6= 7+7= 8+8= 9+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课前播放《数青蛙》儿童歌曲

师: 好可爱的小青蛙啊,儿歌中也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儿歌中唱到一只青蛙2只眼睛,你知道2只青蛙有多少眼睛么?3只青蛙呢?你能用算式表达么?5只青蛙呢?即5个2相加,那10只呢?也就是10个2相加,老师都数不过来了,是不是太麻烦了,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连加的方法列出算式不仅长而且很麻烦,能不能用新的方法解决呢!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乘法。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吗?那里好玩吗?今天我们与小朋友一起去儿童乐园参观。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有乘飞机的,划船的,坐火车的,还有坐在椅子休息的。 学生汇报:我发现了

(1)每架飞机上都坐着2人,有4架飞机; (2)每节车厢的都是4人,有6节车厢; (3)每条船上都是3人,有3条小船:

(4)有3张椅子,一张椅子坐1人,一张椅子坐2人,一张椅子坐3人。 师:说得真好,观察的很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 学生汇报:

(1)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2)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 划小船的有多少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计算。 小组讨论,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设计意图:结合“儿童乐园”的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1)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①2+2+2+2=8 ②4+4+4+4+4+4=24 ③3+3+3=9 ④3+3=6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师巡视

学生汇报:前面的3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师:说得真好,你的眼睛真明亮。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知识。(板书课题: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4、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列出乘法算式。(1)针对2+2+2+2=8进行教学。

师:像这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生:相同的加数是2,有4个这样的加数。

师: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2×4=8或4×2=8,(师边说边板书。)

5、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 ×

2 = 8(人) 乘

数 小结: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两个乘数的结果叫做积。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2+2+2+2=8 2×4=8,那道算式更简便些? 学生汇报,

教师强调: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列式较简便,乘法算式是加法算式的简便运算。

学生独立思考:为什么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学生汇报:因为乘法算式是加法算式的简便运算。

说一说2和4在算式里各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汇报:2表示每架飞机坐2人;4表示有4架飞机;

2 师;说得真好。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6、根据“儿童乐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先写一道连加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并说一说改写的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2+2+2=____×____ 6+6+6=____×____ 7+7=____×____ 9+9+9+9=____×____ 3×5=____+____+____ 4×6=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同桌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有多少人坐飞机? 4+4+4+4+4+4=24(人) 2+2+2+2=8(人)

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有多少人坐小船? 2 × 4= 8(人)读作2乘4 3+3+3=9(人) .

. .

..

. .

.椅子上坐了多少人? .

. .

.1+2+3=6(人) 乘

乘 乘

号 数

或4×2=8(人)读作4乘2 答:有8人坐小飞机。 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六、随堂检测:

1、每组有7条鱼,有2组,一共有多少条鱼?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梅列2朵花,有3列。

问题:梅列( )个,有( )列。共( )个。 每行 ( )个,有( )行,共(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3、按要求填空

3+3+3+3=( )×( ) 4+4+4+4+4=( )×( ) 6+6+6=( ) ×( ) 2+2+2+2+2+2+2+2=( )×( ) 5×3=( )+( )+( )

3

推荐第4篇:北师大版《女娲补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女娲补天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齐读课文,小结。

十、作业。

1.回答课后第二题。

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12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

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推荐第5篇:北师大版乘车教案

课题:乘车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能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乘车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仔细思考,找出不同解答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是周五,每到周五我们都会乘车离开学校返回自己的家。(板书:乘车)看!大客车已经行驶到了三里店了,(课件显示)

二、新授:

1、学习连加: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口述:车上原来有2个人,到站后先上来3个人,又上来了2个人)

师: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述: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谁能把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完整的表述呢?(学生口述:车上原来有2个人,到站后前门上来3个人,后门上来了2个人。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要想求车上现在有几个人,应该怎样列式呢?(2+3+2) 师:请仔细观察这道算式,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 师:这样的算式叫连加法,读作:2加3加2

师:谁能算出这道题的结果?你是怎样算的?(教师讲解:计算连加法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2、学习连减运算:

师:班车继续向前行驶,来到了七里庄,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当车到达第二站时,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车上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前门下车1人,后门下车4人)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如何计算?(8-1-4)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8-4-1)

3、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这么多问题,我们的班车继续向前行驶来到了几棵树(车上原来有9个人,到站后下车5人,上车1人)。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如何计算?(9—5+1=5)你是怎样计算的?(9减5加1我是这样算的:先算9减5等于4,再算4+1等于5)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9+1—5=5)

小结:刚才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学会了计算连加、加减混合和连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你们真棒。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的班车要继续向最终一站行驶了,不过汽车启动的钥匙藏在了下面的四道算式中,谁愿意帮助寻找车钥匙呢?(2+3+4;9-5-2;1+6-4;10-8+3)(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后再汇报解题过程)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汽车重新启动,所有的小朋友都成功的回到了家,你们真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乘车一课,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乘车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能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多种情境图,培养学生仔细思考,找出不同解答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校庆快到一年一班的小朋友组织了合唱表演(出示情境图),从这张图片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

师: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如何计算?(2+3+4=9)有谁的列式是不同的(4+3+2),并说一说你的计算顺序是如何的?

二、巩固提升,内化知识

师:接着一年一班的小朋友来到了蔬菜园秋游。你看,农民爷爷的丝瓜菜园,有好多丝瓜啊,你能帮帮农民爷爷计算一下有多少丝瓜吗?(出示情境图)

师:参观完了蔬菜园,一年一班的小朋友来到了蘑菇园,现在老师想计算一下到底有多少人来到了这里参观,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

师:秋游很快的结束了,一年一班的小朋友在乘车回学校的途中发现在车的前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窝小鸡在叽叽喳喳的叫,我们看看,小鸟为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出示小鸟课件)? 师:你能列出式子并解答吗?

师小鸟很感谢大家的帮忙,同时邀请大家到水族馆来玩一玩。(出示水族馆情境图)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师:小朋友真棒,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三、课题练习

完成课本47页第

4、

5、

6、7.

四、课题小结:

师:我们复习巩固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希望小朋友吗们都能做一个细心的人,随时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推荐第6篇:玩具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玩具》P5~6的内容

—————(1~5的认识)

武侯区科技园小学

执教教师:汪红梅

电话13548004390 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是:人人参与,获得数学知识,快乐学习,愉快成才长。

学情分析:

我们班有58名学生,能带这些天真可爱的一年级孩子是我的一种幸运。刚刚步入小学校的孩子对自己的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处于前运算阶段的他们对学习没有任何概念,喜欢就认真完成,不喜欢就自己玩自己的;对自己的荣誉还不够关心,即使老师表扬了其它孩子,也跟自己无关;喜欢美是他们的天性,美的东西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前一节课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10各数,再加上在幼儿园里的启蒙教育中有一定的数数基础,能用简单的语言自己表达的想法,但不能完整地表述。基于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1-10各数的基础上,通过1-5各数的学习,再次经历“数出实物的数量-----用图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数字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数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5各数。

2、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5这5个数字的顺序。

3、学习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物体的数量,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每种玩具图片(机器人,飞机,球,汽车,积木),数字卡片,带有磁铁的(圆片,小棒,正方形),田字格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盒,拼音本,铅笔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介绍一位好朋友给大家 ,他就是淘气,淘气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玩具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仔细看看他都带了些什么?(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数学人物和物品,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有飞机。 生:有汽车。

生:有球,有机器人,有积木。 师:说得对吗?你们都找着了吗? 生:说得对,找着了。

(二)新授课 1, 数一数

你能数出这些玩具的个数吗?

生:能。

师:同桌两人互相数一数。(设计意图:全班参与数,投入学习。玩具是陪伴低段孩子成长的小伙伴,数玩具觉得是很有趣的,而且又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发展,达到想数,乐意数。)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带着大家数一数。(提示:用手指指着) 生:(上台数)

(师提醒其他孩子学会听。) 师:你想数什么?那你数出来。 生:我想数小汽车,1,2,3,4。

师:他数得对吗?他喜欢小汽车有4个,老师把他喜欢的小汽车贴在黑板上,老师贴一个,你们数一个。 生:1,2,3,4.师:你来在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1,2,3,4.(同上教数:机器人,飞机,积木,球)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活动体会数数的顺序,并在数的过程中融入了分类的意识,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2, 读一读

师:同学们这些数字读作1,2,3,4,5.一起来读两遍。

生:1,1;2,2;3,3;4,4;5,5;(设计意图:全部参与学习,从数到读,满足每个孩子表达的欲望,且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数,体会数的意义。) 3, 摆一摆

师:老师有个小要求,每个人都有学具盒,里面有许多的学具呢,我想请你随便选一个你喜欢的学具,表示出你最喜欢的玩具。听清楚了吗?表示完了就请做好。 师:告诉我他摆的是什么呀?

(挑选出1,2,3,4,5,有顺序地汇报)

生:1个△。

师:这1个△,能表示1个机器人吗? 生:能。

师:为什么呀?(设计意图:追问达到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目的,同时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生:因为机器人是1个,△也是1个。 师:谁听清楚了,他说的?谁愿意再说说为什么这1个△就能表示这1个机器人? 生:因为这两样东西的数量相同。 师:原来这1个机器人的数量和1个△的数量相同的,所以就能用1个△来表示,是吗?(设计意图:小结知识要点针对我班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生:是。

师:还有同学用不同的学具表示吗?老师有1个机会只请1位孩子来说一说。 师:为什么呀?谁来说。

生:因为它的数量和1个机器人的数量相同。(设计意图:再次说,达到人人都理解的目的) 汇报2 请出摆了2个物体的同学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猜一猜他表示的是什么? 其他同学猜:2个飞机

师:同学们猜对了吗?你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数 师:为什么就能表示2架飞机呢?

生:因为它们的数量相同,都是两个。 师:说的真好,你教大家说一遍,

生:因为它们的数量相同,都是两个。

师:还有没有同学用其他物体表示的?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孩子当小老师体会成就感,获得快乐学习的体验)

汇报3 师:这几位同学一个比一个说得好,请这位最认真听讲的同学来说说他用几个物体表示的是几个什么?

生:我用2个“○”表示的是3个球。 师:教大家说一遍。 汇报4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下一个数,你用了几个方块?同学们猜一猜看他表示的是什么?

生:是4辆小车

师:对吗?你能带大家数一数吗?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摆的,猜一猜老师想表示什么?(4个图片) 师:同学们真棒,那怎样表示5个积木呢?你们会来吗? 生:会

师:谁愿意上讲台来摆一摆 生:举手

师:请你说一说你摆的表示什么? 生:表示5个积木

师:能完整地说一遍吗?同学们也跟着他一起说 生:我用5个“☆”表示5个积木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习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字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像表示,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对图形再次进行抽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数字符号。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用不用的物体表示了这些玩具,因为他们的数量是相同的

写一写:同学们会读,会摆,会认了,真棒,会写吗? 生:会

生:会还不够,今天老师就教大家正确书写 师:“1”像什么? 生:铅笔

师:正确书写很重要,注意观察,在田字格中的“日”字格写字,从左上角向右下角用一笔写成“1”,注意上下顶格

师:来,举出右手,用食指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1”从上到下属1竖,请在“田”字格式先写3个“1”,注意要空格,师巡视指导) “2”

师:“2”像什么? 生:鸭子 师:从“日”字格上面口的中间起笔,也就是鸭子嘴靠上口字中间,头顶住往上面横线,后脑勺靠上右边线,慢慢地往下写一横,要在线的上方,直直的

(提醒孩子看老师示范书写,现在在田字格先写3个“2”看谁写得好,师巡视指导)

师: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空一次 “3”

师:“3”像什么? 生:耳朵

师:起笔挨上左线慢慢写好上耳弯弯,在中线处开始写下耳弯弯 师:用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一次。 “4”

“4”像什么

把像红旗的4写工整,先写竖折,起笔从“口”字格上边接近中间处考试,注意横写在中线下方,最后写竖,起笔从格子剩下部分中间开始。 师:用手指跟着老师书空一次。 “5”

师:“5”像什么 生:称钩

师:起笔从上靠左写竖,慢慢从中线处开始写称钩弯弯,最后写横。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先写3个5,教师巡视,指导,再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形象有趣的比喻,愉快地练习书写,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感觉到数学好玩,在玩的过程中规范了数字的书写,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三)小结: 说一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1,2,3,4,5,你能用这几个数,数一数教室的物体吗?

抽3-5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真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推荐第7篇: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 1个一 是11 10+1=1

1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 10+8 10+7 10+6 10+

510+4 10+3 9+10 8+10 7+10

6+10 5+10 4+10 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 1-6 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推荐第8篇:《锄禾》北师大版教案

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读。正音。齐读。

2、齐读古诗。

3、检查生字。

一、检查字音:

1、PPT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读?指出“辛”和“苦”合起来是一个词 , 分性别读。连起来读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难句子。

3、去拼音读诗。

4、指导古诗停顿。

二、精读:

1、学生质疑:对于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PPT 出示插图:看一看图,读一读诗,再想一想,诗里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些?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

(1) 禾:PPT出示“禾”,理解“禾”。字形演变教学“禾”。

(2) 锄: PPT ,图片出示锄头。相机讲解锄禾。

(3) 禾下土:结合插图,看着图你知道禾下土是什么意思了吧?

(4) 盘中餐:当何苗长大成熟以后就成了这样一粒粒饱满的果实,理解“粒粒”。“盘中餐”。

( 1.1 )盘中餐: PPT 。当何苗长大成熟以后就成了这样一粒粒饱满的果实,理解“粒粒”。“盘中餐”。 你知道这盘中餐是怎么来的吗?

( 1.2 ) PPT 。 PPT 出示图片“禾”。根据字形演变教学生字。锄: PPT ,这就是古代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叫锄头。锄禾就是用锄去田里的杂草,好让禾苗更加茁壮的成长。

( 1.3 )禾下土:看着图你知道禾下土是什么意思了吧?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锄禾、禾下土、盘中餐、粒粒。再读一读古诗,看一看插图,想一想,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

( 5 )、日当午:看图,理解现在太阳正高高地挂在空中,此时就是中午。

( 6 )、皆辛苦:再看看图上农夫的打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创设情景: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位老农,正在劳动,你有什么感觉?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就是诗中

再读读这个词,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读出老农的辛苦。

PPT :可见,我们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老农辛苦换来的。

( 7 )、学到这,想一想,以后你再有吃不掉的饭菜你会怎么做?再有吃了一口就觉得不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

4、小结:是呀,我们应该珍惜粮食,(板书)。你们的改变都是因为今天学了《锄禾》这首诗,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5、引导背诵。

6、评价:老师发现你们把自己的感受都融入到了古诗当中,让诗充满了韵味。

7、指出作者。这首诗就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作品。

他除了写了《锄禾》还写了什么?

8、总结:今天我们学了《锄禾》,用了看一看图,读一读诗,想一想的方法读懂了诗,再试着用同样的方法预习《悯农》。这两首诗就是我们书上的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

三、复习:

1、你们学的多认真啊,连小禾苗都赶着来参加你们的学习,瞧,他们给大家送来了本课的生字。让我们一起读准他们。 PPT 。

2、PPT 。生字“午”。对于这个字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牛字不出头就是午)。看笔顺书空。师范写,生描红。

3、师范写:禾、苦、辛。生描红。

4、配乐写字,关注写字姿势。

板书: 锄禾

珍惜粮食

推荐第9篇:北师大版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姓名:张晓妮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六一”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我们一起来看。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投篮情况统计图。(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

4、

7、

5、

4、5 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

7、

3、

5、9 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 (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你是怎么知道的哪队能获胜?说出理由来。

生1:我认为男生队获胜,4+7+5+4+5=25个,男生队一共踢了25个,7+3+5+9=24个,女生队一共踢了24个,男生队比女生队多,所以男生队获胜。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 生3:25比24就是多1个。

生4:踢毽的总数是多1个,可是男生还多1个人呢?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参赛人数不同,比总数是不公平的,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的方法不太公平,现在,我们有没有比较公平的办法呢? 生1:平均。

生2:算算平均每人踢几个?

生3:不对,应该是算一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

师:是啊,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要想公平地比较哪队获胜,我们就比每个队平均每人踢几个,这个方法能比较公平的比较出哪队获胜?有信心自己试一试吗?

学生齐声回答:“有”。

(经历了一番讨论交流,学生信心大增,都想自己试一试。本环节的设计,通过男生队、女生队参赛人数不同,在比较哪队获胜时,引发出矛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在解决哪队获胜的实际问题的需求中,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尝试

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纸第一个问题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我希望通过教师的充分放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自身丰富的“平均分”的体验,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生1:丁丁踢了7个,他最多,拿出2个给小华和阳阳,这样他们每人就平均了,平均每人踢5个。再看女生队,也把多的拿出来给少的,移动一下,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6个比5个多,女生队获胜。

(利用教师准备的统计图,请生1边说边摆,在生1操作的过程中,组织全班同学认真观察生1的操作过程,帮助同学们理解利用统计图“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的方法。统计图“移多补少”的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 还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直观理解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关系。) 师: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原来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2:我能用计算的方法

男生队:4+7+5+4+5=25个 25÷5=5个

女生队:7+3+5+9=24个 24÷4=6个

女生队获胜。

师:谁能解释算式的意思?

生3:男生队把每个人踢的个数加起来,他们一共踢了25个,再用25除以他们的人数,就是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4:女生队也是这样算的,把丽丽的、小芳的、元元的、旭旭的加起来,一共踢了24个,再除以她们的人数是4人,就得出了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我们先算出每一队踢毽的总个数,然后用总个数除以每一队的总人数,就得出每一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

(在学生讲解算式的意思之后,我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平均数的办法,比较公平地比出女生队获胜,大家真是公正的小裁判。 (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都有些洋洋得意,情绪兴奋。)

3、理解意义

师:我们计算得出女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我想问问大家这个“6”表示什么?

生:是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是丽丽踢6个吗?是小芳踢6个,是元元踢6个,是旭旭踢6个?是谁踢6个?

(随着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摇头,连声说“不是”。) 生1:是平均每人踢的。 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

师:说的太好了,是把多的匀给少的,这样得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这个6表示女生队踢毽的平均水平,是每个人都踢6个吗?

(“不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师:男生队平均每人踢5个,这个“5”表示什么? 生1:“5”表示男生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得到了平均水平。

师:对于男生队来讲,他们一个人踢的个数可能是多少? 生:可能比5个多,也可能比5个少,还可能正好是5个。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与,它叫——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平均数求出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此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出示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1)估计并计算平均每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这是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收集信息。

生:丽丽的体重是23千克,兰兰的体重是22千克,丁丁的体重是26千克,强强的体重是29千克。强强是最重的。

师:请你认真观察,估计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 生1:大约是100千克。 生2:大约是50千克。 生3:大约是24千克。 生4:应该是25千克。

师:刚才,有同学估计大约是100千克。 生5:这也太多了。

生1:我知道了,刚才我估计的是总数。 师:还有同学估计大约是50千克。

生6:我认为这个50千克是不可能的,太多了。

生7:这里最重的是强强,他要把他自己多出来的补给比他轻的同学,所以一定比29少,不可能是50。

生8:如果平均体重是50,那50乘4等于200,我估计他们的总数也就100左右,不会是200。

(生2发现自己有错,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师:(面对生2)你现在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一定怎么样?(耐心的等待。)

生2:一定比强强的29千克少,也比兰兰的22千克多。

生9:我同意,因为最多的补给少的就会变少,最少的也会变多。 师:(面对生2)谢谢你,因为你的发言,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清楚了,我们大家都应该感谢你。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在这热情的掌声中,生2高兴地抬起头,在他灿烂的笑容中,让我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自尊心、自信心。) 师: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进行计算,订正算式,进一步强化算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善待这些错误,因为体验错误对学生来讲同样可贵。走走弯路,也能欣赏路上的风景,对学生而言酸、甜、苦、辣都是收获。)

(2)(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 笑笑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因此淘气得出这样的结论:笑笑的体重一定是33千克。 师:你同意淘气的想法吗?为什么?

生1:淘气想的不对,因为笑笑班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不是每个人都是33千克。

生2:这个33千克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得到的。 师:笑笑的体重可能是多少?

生3:可能比33千克轻,也可能比33千克重,还可能正好是33千克。

推荐第10篇:北师大版三下书法教案

第一课 斜钩

教学内容:毛笔字斜钩的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斜钩的形态特点。

2、掌握斜钩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个笔画的书写方法描模课文中的例字。教学重点:斜钩的运笔方法及比画模仿练习。 教学难点:描仿好以斜钩组合的两个例字。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放轻音乐,稳定学生情绪。

二、引入新课:

在轻松的音乐中,出示范字:氏、代,让学生欣赏,并找出没有学过的笔画,然后导入。

三、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笔画的形态特点,师讲解。

3、进行指导运笔方法。

4、学生书空练习。

5、学生练习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两个例字,师示范写,学生仿写。

7、评比。

四、课堂小结:

1、给“小小书法家”发小奖品。

2、组织学生回忆本课的重点。

第二课 卧钩

教学内容:毛笔字卧钩的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卧钩的形态特点。

2、掌握卧钩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个笔画的书写方法描模课文中的例字:心、必。教学重点:卧钩的运笔方法及比画模仿练习。 教学难点:描仿好以卧钩组合的两个例字。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放轻音乐,稳定学生情绪。

二、引入新课:

在轻松的音乐中,出示范字:心、必,让学生欣赏,并找出没有学过的笔画,然后导入。

三、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笔画的形态特点,师讲解。

3、进行指导运笔方法。

4、学生书空练习。

5、学生练习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两个例字,师示范写,学生仿写。

7、评比。

四、课堂小结:

1、给“小小书法家”发小奖品。

2、组织学生回忆本课的重点。

竖弯钩

教学内容:竖弯钩。 教学目标:

1、认识竖弯、竖弯钩的形态特点。

2、掌握竖弯、竖弯钩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两个字的笔画的书写方法描仿课文中的例字。教学重点:竖弯、竖弯钩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描仿好以竖弯、竖弯钩组合的两个例字。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小黑板出示)竖弯和竖弯钩两个笔画,让学生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点,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竖弯、竖弯钩

(2)、组织学生观察竖弯和竖弯钩笔画的形态特点,教师总结并板书,学生齐读笔画的形态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笔画的书写顺序。 (4)、学生齐读笔画的书写方法,教师示范。

(5)、组织学生练习竖弯和竖弯钩两个笔画,老师巡视指导,最后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向学生展示,并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让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时的运笔、行笔和收笔。

(7)、组织学生描仿课文中的例字:元、色,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回忆本课的重点。

横折钩

教学内容:横折钩。 教学目标:

1、认识横折钩的形态特点。

2、掌握横折钩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两个字的笔画的书写方法描仿课文中的例字。教学重点:横折钩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描仿好以横折钩组合的两个例字。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中的范字:“司、丹”,让学生欣赏,并找出没有学过的笔画,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横折钩。

2、出示横折钩的笔画,让学生观察笔画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3出示横折钩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笔画的书写顺序。

4、教师示范笔画。

5、组织学生练习横折钩两个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7、学生描仿写字。

四、小结:

书法家王献之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同学们不一定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持之以恒,一定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同学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句话,请看—— 写端端正正的字,做堂堂正正的人。

教学内容:提。 教学目标:

1、认识提的形态特点。

2、掌握提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两个字的笔画的书写方法描仿课文中的例字。教学重点:提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描仿好以提组合的两个例字。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中的范字:“物、如”,让学生欣赏,并找出没有学过的笔画,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提。

2、出示提的笔画,让学生观察笔画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3出示提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笔画的书写顺序。

4、教师示范笔画。

5、组织学生练习提两个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7、学生描仿写字。

四、小结: 回顾重点

了解对临与背临写。

竖提

教学目标:

1.掌握竖提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修身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竖提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三、合作探究

1、板书:提。

2、出示提的笔画,让学生观察笔画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3出示提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笔画的书写顺序。

4、教师示范笔画。

5、组织学生练习提两个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7、学生描仿写字。

四、小结: 回顾重点

五、了解临帖如何求效率。

撇点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撇点的形态特征和运笔方法,基本掌握撇点在具体字中的灵活运用。

2、认识“撇点”,练习“安、如”等 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字帖、毛笔、本子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撇点的形态特征和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撇点在具体子中的灵活运用。 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复习上一节课学的笔画,对上一节课的写字情况进行点评,表扬写字好的同学。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笔画。

3、出示例字:女,引导学生观看,分析。

(二)、分析学习:

1、分析:生字“安、如”

讲解:同学们,你们看“女”的第一笔画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2、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看的很清,说的也很好,这个笔画就叫撇点。今天我们就学习撇点。

3、学习撇点的写法:让学生看图片,老师讲解:

撇点 下笔写撇,不出尖顿笔后折向有下写长点,收笔较重。注意上部撇和下部长点的角度要恰当。

4、老师示范写撇点,学生观看。

5、再次示范写笔画,让学生举手书空练习两遍。

6、师:下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自己写写这个笔画。教师巡回指导。

7、师:刚才这个笔画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很好,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笔画放到一字中,和整个字融为一体写好才行,请同学们来试试看?(叫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写看)

8、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小黑板上的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女”字的一撇要写的长一些,撇点的那个点要写的长一点。

9、请同学看一遍“安、如”的笔画顺序。“女”的写法:先写撇点、再写撇、最后写长横。

“如”的写法:先写撇点、撇、再写横,竖、横折、最后写横“好”的写法:先写撇点、撇,再写横,横折、弯钩,最后写横。

(三)、自主学习:

1、练习笔画“撇点”及“安、如”。

讲解:同学们,学习写字呢,要学以致用,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书写今天这几个带撇折的字,看那个同学写得最漂亮。

2、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集字练习“登高”

教学内容:“登、高”。 教学目标:

1、认识“登、高”的形态特点。

2、掌握“登、高”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两个字的笔画的书写方法描仿课文中的例字。教学重点:“登、高”的书写方法。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中的范字:“登、高”,让学生欣赏,并找出没有学过的笔画,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登、高”。

2、出示“登、高”的笔画,让学生观察笔画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3出示“登、高”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笔画的书写顺序。

4、教师示范笔画。

5、组织学生练习“登、高”两个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7、学生描仿写字。

四、小结: 回顾重点

集字练习“持、重”

教学内容:“持、重”。 教学目标:

1、认识“持、重”的形态特点。

2、掌握“持、重”的书写方法。

3、按照这两个字的笔画的书写方法描仿课文中的例字。教学重点:“持、重”的书写方法。 教具准备:范字、笔画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中的范字:“持、重”,让学生欣赏,并找出没有学过的笔画,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持、重”。

2、出示“持、重”的笔画,让学生观察笔画的形态特点师总结特点。3出示“持、重”的运笔方法挂图,引导学生分析笔画的书写顺序。

4、教师示范笔画。

5、组织学生练习“持、重”两个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6、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例字,引导分析它们的组合规律。

7、学生描仿写字。

四、小结: 回顾重点

第11篇:北师大三年级数学 乘火车 教案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连续进位乘法学习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体验感悟生活中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学设计:

一、火车有5节卧辅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卧辅每节车厢可乘坐7人、硬座每节车厢可乘坐118人。

二、引导学生观察情境,问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会提:

1、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给学生提出的向题给予肯定,加引导、小组合作。

1、70 x 5 =350

7 2 2 x 5=10

X 5 350+10=360

3 6 0

2、100 x 7=700

1 1 8 10 x 7=70

X

7 8 x 7=56

8 2 6 700 + 70 + 56 = 826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57页练一练1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小结: 谁来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乘火车

72 x 5 = 360(人)

118 x 7 = 826 (人)

7 2

1 1 8

X 5

x

3 6 0

8 2 6

答: 5节卧铺车辆可乘360人。

答: 7节硬座东厢可乖826人。

第12篇:《背影》 教案1@北师大版

《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重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三、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一„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1. 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三、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人体会这一特色。

2.现在请大家口头表达,写作交流。

(1)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2)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3)交流写作心得。

本课小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 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 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 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第13篇:北师大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设计说明 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①“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②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③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计一

通过一则游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简单任务的传递”。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最终由学生乙完成此任务。

破解方式:学生甲只要将任务的具体内容写在纸上,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采用趣味游戏的形式导入,旨在建立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快乐教学”的理念。在游戏的实施中,需要通过师生间互动式的交流,共同配合完成,通过学生间的配合,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导入新课设计二

通过游戏导入,游戏名称为“比比划划”。

游戏规则:教师准备部分汉字的图片,由两名同学组成一组,竞猜者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猜出图片上的汉字。

注意事项:表演者不能发出声音,时间是2分钟。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数目最多的一组将成为本轮游戏的获胜者。教师在此基础上同样进一步设疑,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相比“导入新课设计一”,本设计除了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意识,更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且通过猜字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象形含义的理解。

此上两种导入形式都将切入点放到了“文字――甲骨文”上,游戏的形式将“甲骨文”这个相对学生来讲陈旧、遥远、古板的事物,通过趣味游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产生急切找寻答案,细读一番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的形式导入充分体现“寓教于学”的教学原则,形象的展现了“文字”这种特殊的传递符号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授新课

按照教科书的框架结构,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需要讲清“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三个知识点, 具体操作建议:

1.播放F4的《流星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地理课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设计说明:①检验学生自然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种并不局限狭隘学科知识的教学设计,适应了综合学科体系的理念;②F4的《流星雨》在全国非常流行,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流星雨》的播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及学习兴趣。音乐的穿插舒缓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温馨的教学氛围。

2.设疑:在人类文明不发达的远古,人们遇到例如流星雨这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会怎样做呢?由此导入“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的含义

1.“模拟案情分析――侦缉档案”。教师设计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刑警的身份进行模拟、想像,获胜者将赢得“神探福尔摩斯”的称号。此教学环节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什么是占卜?

②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

③他们都向谁占卜?

④王室贵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去占卜?

⑤占卜人是如何进行占卜的?

2.小循环反馈。多媒体展台展示《商朝龟甲》,引导学生观察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呈什么形状,由①~⑤分析得出占卜的含义,并进一步推出“甲骨文”的含义。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相互呼应,这种紧密问题的设计在于培养学生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掌握收集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联系时事,分析鬼神迷信思想的产生根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甲骨文的意义

本环节设计了由“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通过双向的推理论证,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手脑协调能力。

1.甲骨文――汉字。

(1)通过甲骨文十二生肖单字寻找自己属相。此设计使甲骨文以近距离的形式与学生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通过甲骨文――汉字的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分析得出“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这种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教师归纳总结: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 2.汉字――甲骨文。

(1)造字游戏:要求学生由“日”“月”“水”等简单的汉字想像甲骨文的书写,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2)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我国在破释甲骨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是谁?

他一共破译出多少个甲骨文单字?

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破译的甲骨文单字有多少?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郭沫若的刻苦钻研精神,并向全体学生提出要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完全破译甲骨文,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明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3)设疑:“为什么说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这种教学设计有“承上”“启下”两方面的作用,“承上”在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甲骨文意义”,“启下”的功能在于导入下一框题“甲骨文的出土地点”,这种设计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在结构上趋于紧密性,更显教学设计的严谨性。

3.小循环反馈。

(1)讨论: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论证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导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结论。

(2)游戏――“挑刺先生”。游戏规则:教师说出一句话,由学生找出错误,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句话的错误。

设计说明:两个活动的设计,前者是在于结论式的小结,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后者是在于检测式的小节,以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以这种特殊的小节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由商朝开始”的理解。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

由上一框题导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

1.设疑:为什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呢?此设计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回答,学生提高把握历史脉络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2.进一步设疑:“千里马虽好,也要有伯乐来识”,发现甲骨文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甲骨文的?由此导出“王懿荣与甲骨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设计一个教学失误,教师似无意间将讲台上的课本碰到地上,借此提出六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书本为什么要落到地上,而不是往上面掉呢?”“牛顿是怎样发现地心引力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坐在苹果树下,又有多少人曾经被苹果砸到,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同样在王懿荣之前又有多少人也见到过‘龙骨’,为什么也只有王懿荣发现了‘龙骨’的奥秘呢?”这个似乎有些“歪打误撞”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恰恰是以一种非正式的、轻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习惯。

4.多媒体展示《金文》: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甲骨文与金文,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并初步把握我国文字演变的发展趋势,起到承上的作用;②通过学生对“刻在青铜器上文字――金文”的简单了解,导入下一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起到启下的作用。这种设计在于巧妙的将教学内容呵成一体,使得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住历史线索。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首先从框题上分析本目需要讲清三方面内容:“青铜”“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遵循了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原则,把握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青铜

1.观察:教师要求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铜制品,观察铜的特性。考虑到学生要了解青铜,首先要了解铜,而且铜制品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此此环节设计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这种生活式的教学设计,也容易与学生形成近距离的交流。

2.设疑:金属铜有哪些缺点?

3.模拟空间想像:“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你该怎样做才能既解决铜软的特性,又降低铜的熔点?”这种设计从语言上较具亲和力,容易与学生形成沟通,假设情境的设计,使学生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融入特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想像能力,使学生自己分析得出青铜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青铜器是怎样铸造的?”由此导入下一框题“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设计的巧妙性在于教师在各个问题、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注意相互的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握住线索,逐层推进。

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本目的重点应放在两个词上,即“发展”与“高度”。

1.发展。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复述商朝铸造业的发展。通过这种设计锻炼学生通过相关的信息渠道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种过程的锻炼使学生能够自己较为清晰地把握住历史脉络。

2.高度发展。

设疑: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青铜艺术达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

(2)你们有什么证据呢?

设计说明:首先,两个问题的设计,前一个重在承上,以形成内容的上下连接性,后一个重在启下,以体现“高度”两个字,采用反问的形式加大强调的语气;其次,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资料,从种类、纹饰、造型等各个方面对商朝的青铜器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搜集材料效果的检测,培养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归纳、综合的能力,及系统化、条理性的表述能力。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设计说明:此问题设置是在总结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司母戊铜方鼎、四羊方尊的图片展示,即是对商朝青铜器高度发展的最形象的证明,也由此导入下一框题“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1)评选活动――“最佳评论员”:引导学生观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进行描述,并解释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评论员”。

设计说明:评选的形式使得教学内容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学生的描述过程实际上是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流畅、生动的表达能力,此外在描述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2)现场实验:为了使学生形成对“世界上最大的”形象认识,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体重称,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

(3)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重在点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设计说明: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创造活动的能力。学生思考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培养了他们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评选“最佳工程创意奖”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操作:

①两道数学题的计算:提问形式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风格。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保登Э思扑悖?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通过学生自己的计算,能够较为形象的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复杂。

②铸造过程的六项工程难题:

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设计说明:这六项工程难题设置的意图并不是在于真正要求学生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并试着解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司母戊鼎铸造的复杂,由此对商朝的工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宏伟的青铜器感到钦佩,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根据六个“同时”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即司母戊鼎铸造的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聪明才智与协作劳动,同样对于今天的我们,无论是一个班级体,一所学校,还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去打造。

4.欣赏青铜器――青铜立人像。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尊铜像有什么特点。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其次是通过对“青铜人的两只手握成圆圈,应该拿着什么”的想像,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对断臂维纳斯缺憾美的讨论,使学生树立初步的美学观念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5.小循环反馈。

(1)通过一道判断题的形式进行此框题小循环反馈:即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播放“中国入世”“申奥成功”和“中国足球队冲入世界杯”录像剪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是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由此加深学生对“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说明:两个环节的设计一个从“古”着手,立足课本,一个从“今”着手,立足现实,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拥有着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同样也必将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今天与明天。

小结

要求学生以“每课一得”的形式进行小结,这种设计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又是对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锻炼,体现了师生互动式教学原则。 〖教案设计说明〗

1.在教案设计中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2.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对教学内容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在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3.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案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F4的《流星雨》;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辞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教案点评〗

这是一节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比较有创意的新授课。教师独具匠心,巧妙构思,精心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求新知,谋求发展,初步形成一种可贵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谜语竞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14篇: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有龙的的图文资料,这样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延伸至深课外,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既提出了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又抓住了重点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此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个体认知的快乐,意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等的机会。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重点内容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生情,大手笔处理教材,以学定教。]

(四)、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3、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培养。]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深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一个空间,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播放课件(欣赏与龙有关的图片):在工艺美术作品、建筑名胜、影视歌舞,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中,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越、奋飞等多种形式,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播放课件:(欣赏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

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江南丝竹《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他亲自指挥乐队演奏,灌成唱片,广为流传。乐曲寄寓了作者对新中国美好

前程的坚定信念,表现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龙的精神是团结凝聚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奋发开拓的精神、与天和

谐的精神。

播放课件(与龙有关的词语):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虎踞龙盘 龙潭虎穴 龙凤呈祥龙精虎猛 降龙伏虎 画龙点睛 龙马精神 矫若游龙 龙舟竞渡等

播放课件(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有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气概。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一脉相连,都以“龙的传人”自豪。《龙的传

人》20年前曾在中国广泛流行。歌曲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鲜明,富有想象

力。感情从较为深沉含蓄转为振臂疾呼,富有历史感和号召力。

学生分析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演唱歌曲。要求感情投入地演唱歌曲,唱出华夏游子对祖**亲刻骨铭心的爱恋。

反思:本节课围绕“质疑、解难,读书、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教学,通过听歌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通过自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的相机点拨,又突出了重点。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第15篇:《背影》 教案3@北师大版

背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坐着及其相关的经历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行为描写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珍视亲情,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交流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质朴、含蓄、动人的语言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围着,但大多数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地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在开始讲课前,就用孟郊的《游子吟》带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由感受母爱到谈论父爱,为诵读、品悟父亲的背影蓄势。或是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即兴改编为《世上只有爸爸好》

二、播放《背影》的朗读录音,以质朴的文字,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再自由诵读,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在学生听录音带的时候板书文内重要的字词

簌簌(sù)

赋闲(fù)

踌躇(chóu chú) 差使(chāi) 颓唐(túi) 蹒跚(pán shān) 琐屑(xiè) 交卸(xiè)

三、作者及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诗集《毁灭》《踪迹》 散文:《匆匆》(七年级学过)、《荷塘月色》(高一学)、《背影》

四、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点出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

五、具体研习课文内容(主要运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方式)

1、教师提问:《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共有四次,即: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

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

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六、总结梳理全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16篇:北师大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元宵节

教学内容:‚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 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2)同座互读。(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 3.学习生字。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1)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谁愿做小老师。 (4)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二.背诵课文。 1.自己背。

2.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学习偏旁‚方框‛ 教具: 生字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元宵节》,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检查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用多种形式读字音:指名读、开火车、集体读、学生A读字音,学生B组词

二、识字、写字: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学生A:按结构进行分类学习。‚节‛是上下结构的,‚欢‛‚吃‛是左右结构的,‚庆‛是半包围结构的,‚围‛是全包围结构的…… 学生B:‚节‛的偏旁是‚草字头‛…… 学生C:正的笔顺是: ……

学生D:我会给节组词:‚节日‛……

2.重点直到‚欢、吃、团‛三个字,请学生当小老师

欢 ‚又‛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第四笔是横钩,书写时左宽右窄 吃 ‚口‛字旁要写的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注意区别‚ ‛ 团 写方框时注意距离天字格上下、左右距离要相等 3.课件显示生字结构笔画

三、范写生字、个别指导

四、作业

看花灯

教学要求:

1.思想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知道‚元宵节‛也叫‚灯节‛ 2.知识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并能正确规范书写

3.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花灯的样子。 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识字和写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在了解课文基础上,想象或说一说自己看过的花灯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灯样子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谁还记得他还叫什么节? 2.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花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2.自由读课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边读,边画出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读音 ⑴.齐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小组长抽查用生字卡片进行学习⑶.猜字游戏

三、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灯?请你介绍给同学 2.指导朗读

当你看到这么多花灯时,你想说什么? ⑴.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 ⑵.各种彩邓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灯。

⑶.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一种花灯?能画出他的样子吗? ⑷.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明年我也做花灯‛,要做什么样子的?

⑸.我们也动手做花灯,元宵节的时候把他挂在家中,挂在大街小巷,你能说一说你的心情吗?

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遍儿歌 朗读儿歌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来。

四、试背儿歌:

五、课堂作业: 1.读词语:

2.先读课文,在填空 3.画一盏花灯 4.猜、编灯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偏旁‚火字旁‛‚目字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你们看过什么灯笼?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 这节课,我们就和这些汉字朋友交朋友。

二、识字、写字

1.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表。 2. 检查汇报,给汉字找家 3. 巩固生字读音,建立音形联系 4. 小组自学

⑴.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⑵. 说一说你帮助了谁,谁帮助了你

5. 重点指导‚灯‛、‚金‛‚真‛三个字书写。

灯 ‚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是注意做高右低,左窄右宽 金 ‚金‛字是上下结构的字最后一笔长

真 三横,而且距离要相等 6. 范写生字,独立书写 7. 个别指导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拼音田字格 2. 看一看,填一填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立正家家户户欢庆花灯金鱼真好一年

二.抄写aoiuü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 )( )( ) 灯:( )( )( )( ) 年:( )( )( )( ) 三. 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我觉得很好吃。

,我觉得 。 四. 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 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 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五、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看日历,了解‚华人‛的含义。口语交际:节日待客。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背诵《元宵节》。 2.用‚圆、灯、年‛扩词。 3.用‚觉得‛造句。 二.学习看日历。

1.拿出准备的日历讨论:阳历、阴历。

2.‚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阴历的什么时间? 3.讨论:你知道世界上那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讨论后汇报。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虽然他们离开祖国很久,但他们还是按照华人的习俗过华人的节日,比如元宵节、春节。 三.口语交际:学习招待客人。

1.看图说一说:元宵节那些人道家里来了?你欢迎他们来吗?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 3.全班表演。 4.评比。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又了解了那些知识?你学得高兴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口、火、目‛字旁。猜谜语,集体续编灯谜。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习偏旁

偏旁 表示的意思 例字

口 围起来 围、圆 火 ___________ 1.组内讨论。 2.填表。

目____________

3.小结。 二.续编谜语 1.自学《猜灯谜》

(1) 字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 说一说:什么是灯谜?灯谜跟普通谜语有什么不同? (3) 师小结。 2.续编灯谜。

每小组商量编一个谜语。

汇报。

三.课堂总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二单元 家园

思想教育:

1.了解祖国从北到南的迷人风光

2.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知识教育:

1.抄写单韵母,拼读音节

2.学会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3.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要求:

1、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利用插图感受情感的能力

小山村

教学要求:

1、向学生展示祖国北方的迷人风光,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2、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课文

3、培养读书能力 重点:识字和写字

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并合理想象课文内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 指导学生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见过什么样子的山村?

2.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下读不准的字

2.再读课文,不仅把字音读准,还要想一想小山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子的印象/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

3.指名一学生读课文,另一个学生指图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 小结:观察图画的方法,从上到下,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一片、开满‛想象满山鲜花。 5.教师范读

6.这就是你的学校,你想对城市的孩子说什么? 7.读出你此时的心情来 8.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⑴.自由读课文

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⑶.集体读课文

三、扩展想象:

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山间公路,会给小山村带来什么?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五、引导学生阅读《野鸭回家》:

通过阅读,了解山村近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山村未来

六、齐读课文,整体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三点水‛、‚提手旁‛和‚单人旁‛ 3. 重点指导‚果、条‛两个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词语,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山坡漂亮抬头望小山村果树林清澈见底 时间修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2. 集体读词语

二、识字、写字: 1. 学生听读

老师或学生读字音,另一个学生选出认读字中的生字。同时其他学生在书中选择标画 2. 小组自学生字

⑴.选择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齐读、指名读、抢读 ⑵.讨论识字方法:(小组汇报)

①.把‚村‛和‚果‛字中的木字进行比较 ②.‚间‛的笔顺,先写‚门‛后写‚日‛ ③.‚公‛是‚八‛字头,不要写成‚人‛字 ④.重点学习‚条‛字第五笔是竖钩 ⑶.选择3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

果:‚日‛要写的扁一点

那: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注意指导偏旁的写法 条: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位臵,指导老师来书写 3. 指导学生抄写生字并及时反馈

)果(ɡuǒ)那(nà)条(tiáo)时(shí)间(jiān)公(ɡōnɡ)

水乡歌

教学要求:

1. 思想教育要求: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突出水乡的四个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 2. 知识要求:识字、写字是本单元重点

3.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和看图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重点:

1. 识字和写字是本单元重点 2. 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难点:体会南方迷人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拼音帮助下,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 2. 指导学生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题:

1. 同学们,还记得小山村写的是哪里的风光吗? 2. 今天,我们一起到祖国南方去看一看 3. 齐读课题,读后有什么感受 4. 除了水多还有什么多/

二、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1.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 画出生字

3.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 4. 学生集体读课文

5. (出示挂图)边看图,边读课文想一想南方的水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读出感受 6. 水乡还有什么多指图读一读,说一说

7. 水乡变了!变美了,变富了,谁能读出感受?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评选最佳语气奖。 8. 同学们知道什么地方水乡多吗?

三、扩展练习

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地方美丽?

四、小结

我们不仅了解自己的家乡,还看过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风光的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美,带着这种感情读课文《小山村》《水乡歌》

五、课堂作业 1. 背儿歌 2. 读词语

3. 说一说你的家乡哪里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自己填写常用偏旁表

3、重点指导书写‚南、面、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谁能把字音读准?

⑴.学生自己读一读 ⑵.领读 ⑶.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二、识字写字:

1. 学生听读,学习生字(小组学习)

由一个学生读出字音,小组其他成员拿生字卡片迅速选择所读生字 2. 讨论识字方法

3. 你能用这些字组一些词语吗/ 4. 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 重点指导书写

6.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进行反馈评价

南:第一笔写的短,第二笔竖撇,中间是羊字少一横 面:注意第三笔竖,第四笔横折略向里收 首:第三笔最长

三、总结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拼音格了规范抄写声母。

2、学习三点水、提手旁、担人旁。

3、使用常用的量词书面造句。

4、练习使用几个修饰名词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用生字组词 二.学习新课: 1.抄写声母bpmfdtnl 要求在拼音格里规范抄写。 2.学生抄写。

3.学习三点水、提手旁、单人旁。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偏旁表示的意义。

(2)互相说一说带有这些偏旁的字,看谁说得多。 (3)动手写一写。 4.用量词说话。

例。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

方法:学生先读例句。在组内说一说。动笔写一写。 5.填括号

粉红的( ) 雪白的( ) 清澈的( ) 弯曲的( ) 漂亮的( ) 奇妙的(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自己的家乡,能抓住主要景物,画图。

2、背诵《静夜思》,指导思想情。

3、自读《野鸭回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粉红的( ) 雪白的( ) 清澈的( ) 弯曲的( ) 漂亮的( ) 奇妙的( ) 二.画你家周围的样子。 1.先说一说你家周围的样子。 2.动手画一画。 3.评比。

三.学习《静夜思》

1.观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对图读古诗。

3.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4.背诵古诗。 四.自读《野鸭回家》 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变化?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第三单元 春天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

教学目标:

1、初步阅读课文。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7个。

3、学习‚日‛字旁,扩词。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词,熟练的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独立的找到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臵,进行书写,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第一课时

一、请学生谈一谈发现与感受,引入课题。

春天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多的变化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朗诵诗文,学生倾听。学生评价。

2、学生小声跟老师再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诗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同桌互读,互教生字,争取读熟。

4、根据学生学习生字情况,教认普遍感觉困难的生字。

同桌摆生字卡片,找朋友认读‚温暖‛‚轻柔‛‚抚摸‛‚肩膀‛‚健壮‛

做动作学习‚传‛‚拍‛‚拉‛‚抚摸‛: 开火车等检查认字情况。

三、学习写字

1、学习‚日‛字旁:

观察‚春‛的部首:‚日‛字旁,春天,春季,一年里头三个月,天气由冷渐渐变暖。

你还知道哪些‚日‛字旁的字?暖、阳、晒、明、映、晓……

2、学写其他生字

重点指导:乐、树

乐:第二笔是竖折,用红笔标出。书空。

树: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要写得细长。

以上两字老师范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生字词、扩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扩词:

抽读生字卡片,认读生词。

春天、温暖、轻柔、抚摸、传来、拍着、肩膀、活泼、健壮、拉住

3、根据读词情况有重点认读生字、扩词

春:春天、春日、春光、春风、春色满园、春夏秋冬、满面春风

轻:轻柔、轻巧、轻风细雨、轻重(反义词)

柔:轻柔、柔美、柔软、柔弱、温柔、柔和、刚柔(反义词)

泼:活泼、泼水、泼辣

二、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共有几小节。

2、指6名学生读诗文,每人一节。其他学生听完后评议(注意:要先说优点,再说不足,让学生示范怎样读更好。)

3、指名读诗文。配乐朗诵(学生)。

三、理解诗文内容:

1、你感觉到‚春天的手‛了吗?读读有关语句,请你说说‚春天的手‛指的是什么?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怎么抚摸?‚新绿‛是一种什么样的绿?你还见过哪些新绿?(下面的三节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学法学习)

2、表演读课文。

3、试着背诵课文。

四、扩展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你还知道有关‚春‛的成语吗?(春意盎然、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色满园、春风得意、满面春风……)

插秧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映、云、树、农、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再进行续写。

4.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老师要送一个小礼物给大家,这是一则小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比作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已知预习过,预习过生字吗?

请生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自读课文和生字。

3.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到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

片,用‚开火车‛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先齐读,再开火车生字组词。

4.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请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诗里面把谁比作了镜子?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生回答,引读一小节。(相机板书)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从哪知道的,读出来。

生回答。读第二小节。(板书)

连起来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

师: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蓝的天空,读到白云就会想起雪白的云朵,这样自然就能读得有感情了。不信,你们也试试。请愿意试试的孩子起立读。

2.学生练读。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指名背。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2)会背的站起来背。

第二课时

一、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儿、彩虹、花儿……

2.现在,让我们也做个小诗人,自己做几句诗。小黑板出示: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 ),映照着( )。

农民在插秧,插在( )上,插在( )上。

二、学习生字,游戏:多彩水稻我来插

1.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出示:插、秧、镜、映、农、民。

组长带领组员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2.讨论:你们是怎样记字的?

说得好的到黑板前插一棵稻秧。

学生说哪个字,教师就往黑板上粘哪个字,说完后带领学生齐读。

将学生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块稻田,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正确就可在自己小组的稻田里插一棵稻秧,哪个小组插的稻秧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3.游戏:照镜子

方法:教师举生字卡片,学生读出来并举出生字卡片。

4.同学们,看,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插上了多彩稻秧,虽然有的小组多有的小组少,但这都是我们积极学习换来的,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习,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写字

1.出示‚农‛。

2.描描书上‚农‚的笔顺,边说边描。

3.自己描描书上的‚农‛,说一说怎么写才好看。

4.教师指导写。

5.大家评议。

6.自己写‚民‚的笔顺,描红,写字,同桌评议。

7.在生字本上写字。

四、总结

第四单元 植物

教学内容:两篇主体课文《老树的故事》和《一粒种子》,一篇自读课文及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1。识字30个,写字13个。

2.熟练的用学过的认字法认字,检查和交流偏旁表。 3.练习用词造句,练习问答句,注意问号和句号。 4.能背诵《老树的故事》,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续编老树的故事。

教学难点:续编老树的故事。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老树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字15个,理解课文的内容,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那些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树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2.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 (1)你怎么知道这是一课老树? (2)老树为什么笑?

(3)什么样的小鸟在老树上安家? 3. 学生自读课文。

4. 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准。 5. 推荐读的最好得到前面读。 6. 齐读课文。 三. 认识生字。

课件展示课文,把生字的颜色设定位红色。

1. 请几位同学读生字。

2. 找出生字的‚邻居‛,他们还能与谁交朋友? 3. 出示生字,小组合作学习。

4. 讨论交流,说说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 5. 出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四.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 齐读课文。

2. 提问小朋友对老树说些什么?

3. 讨论: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4. 鼓励学生创新:为老树编故事。 五. 背诵课文。 1. 自己试背课文。

2. ‚开火车‛背诵课文,一人背一节。 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学得很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写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老树的故事》。 2. 出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 这些百岁身穿安家谈话礼服音乐告诉所有童话 3.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写字。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老 故 百 岁 安 家 来 2.齐读生字。

3. 观察这些字,讨论这些字的笔顺、结构。 4. 示范写‚老、岁‛。 5. 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6. 交流看谁写得好。

三.课堂总结:根据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总结。

21

一粒种子

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酉字旁,理解‚种子、泥土、暖和‛等词意。

3、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通过看实物或看图说话,初读课文,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自学生字词,指导写字。

一、揭题。

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及生字教学。听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录音,标出段落。

2、说说种子怎么样才钻出地面。

3、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评议。

5、卡片抽读生字词。

A、读准字音。醒xǐng 暖和hua 挺tǐng 泉quán

B、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

C、指导书写,扩词练习。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22

3、扩词,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第二课时

要点:讲读课文,懂得种子生长的三个基本条件,能用自己的话说不得说种子,怎么样才能钻出地面。

过程: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

‚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

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

3、‚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分学习小组)

1、分角色自由朗读3-8段

2、讨论:说说你学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讨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A、这部分是谁和谁的对话?

B、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C、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D、种子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

E、如何朗读?

四、小结:种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六、作业

1、读课文。

23

2、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3、完成课堂作业第

二、三题。

第三课时

要点:完成第九段的学习任务,总结全文,完成课练人业,背诵课文。

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新词。

3、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二、学习第九段。

1、自由朗读、思考‚突然一亮‛‚亮‛与前面哪个词相对应。(黑)

光明的近义词(光明)反义词(黑暗)

2、小种子如今成了什么样?

3、她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三、指导全文朗读。

四、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说说怎样背得快。方法指导。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

五、说话训练。

除了课文里写到的春天热闹景象,种子还看到什么?充分展想象,描述春天绚

丽多姿的景色。

六、全文小结,说说小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条件。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

24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抄写整体认读音节,知道可用拼音代不会写的字。

2、练习用词造句,练习问答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复习: 想一想、填一填。

王+元=玩 立+日= 走+干= 门+日= 二.学习新课:

1.抄写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zhi chi shi ri 要求:先读,在抄写。 2.选词造句。

热闹光明赶快高兴童话暖和音乐口渴 (1)先读一读。

(2)学生选一个词语造句后组内交流。 (3)选举代表班上交流。 (4)有基础的学生写在本上。 3.练习询问和回答 外面有什么声音?。 外面是什么样的? 。

三.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认识植物的几个主要部分,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用手势配合朗读。

2、观察种子发芽经过,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用‚高兴‛说一句话。 二.自读诗歌并了解一些有关植物的知识。 1. 学生字读诗歌。

2. 说一说‚唱不完的歌‛,后面应当是什么?

25

3. 观察图了解植物的一般知识。认识根茎(藤)叶花果实(西瓜)种子(瓜子) 三.学习加动作朗诵。

1. 朗诵‚老树的故事‛,边读边加动作。 2. 指名到前面表演。

3. 练习给前几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加动作。 四.综合活动:种植种子并写观察记录。 日期 活动 变化

要求学生天天观察,没有变化的可以不记,有变化在记。 活动总结: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一首唱不完的歌

根茎(藤)叶花果实(西瓜)种子(瓜子)

第五单元 动物

教学内容:以‚动物‛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和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1。学习29个生字,写字13个。 2.学习反犬乓、鸟字旁、虫字旁。用替换偏旁的方法学字。

3.积累ABB类的形容词,初步感知这类词语的形式,学习成对使用几组单音反义词。

4.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法。

26

小鱼的梦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3个字。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和感情。试背喜欢的句子。

3.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培养识字能力。

2.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1、你喜欢小动物吗?你养过什么动物?你是怎么和小动物交流的?

2、激趣导入:小鱼睡得可真香呀!它会梦见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小鱼的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自学生字

1.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 2.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3.复习识字方法:谁来说说平时在语文课上咱们都是怎样学习生字的,有什么好方法?(读拼音识字法、跟老师同学读一读、把生字分部分来记、查字典)

(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复习拼音认识一些生字,再自愿结成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学字方法自学生字。(明确要求把生字表里的字音读准确,把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 2.齐读课文。

3.同桌互读(1人读,1人指文听;再轮换。) 4.指名读文(同学间评读)

三、学词学句,读中感悟。

(一)请愿意读文的同学齐读课文。教师在学生读文的过程中,贴出词语卡片。 睡、落下来、珍珠被、波浪、摇篮、推、摆尾巴

27

(二)请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词语。

(三)质疑:这些词语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这个词出现在哪个句子中,你能先读读句子吗?

珍珠被――星星的影子落在池塘里,给它盖上了一床闪着星光的,像珍珠一样的被子。

摇篮――小宝宝通常睡在摇篮里,体会妈妈的爱,温暖幸福。 落下来、推――可请学生演示、做动作来理解。

(四)句中学词,指导朗读。学生练读喜欢的句子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一)游戏,巩固识字。

1.给小鱼找家:鱼背面有字,把它放到黑板上相应的拼音下,读一读。 2.两人一组,玩翻牌游戏。(同时举牌抢答)

3.识字友谊赛:各个学习小组选派一名选手,认读电脑中出示的生字。

(二)指导书写。

1.看师演示‚为‛的书写过程。 学生说笔顺——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2. 说说‚鱼‛字的记忆方法——看图片(分鱼头-鱼身-鱼尾)——学生书空 3.引导观察‚把‛与‚巴‛的区别。

4.学生书写‚为、鱼、把‛ ,教师巡视指导。 5.评议学生作品。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进到了小鱼甜甜的梦中,我们克服了好多困难,认识了很多生字,你们可真棒呀!现在你会背这首小诗了吗?

28

大熊猫

教学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特点;是我国特有的、最可爱的珍奇动物。

2.产生喜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大熊猫的意识。

3.认字15个,写字8个。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会评价别人;及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了解大熊猫,树立保护大熊猫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种动物,它‚身穿黑白袍子,足蹬黑色靴子,戴副黑边镜子,爱吃嫩绿竹子。‛猜猜它是谁?

出示大熊猫照片:

二、新授

导入:大熊猫是我国众多珍奇动物中的一种,非常可爱,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熊猫》。

(一)朗读课文

1.指读课文。

2.范读,学生听读并进行评价。

3.学生初步试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

(2)在认字表、写字表中找出来读一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同桌互读、互评;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声音宏亮。

2.小老师教生字。

3.交流识字好方法:用拼音识字、利用查字表识字、编顺口溜识字、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等。

4.小组验读,互相检验正误。

5.小组朗读竞赛。提出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29

6.朗读汇报:咱们比一比谁是‚朗读冠军‛,指名朗读,学生听后进行评价,选出优胜者。

(三)理解课文

1.关于大熊猫你都知道什么?可以介绍课文中的,还可以把你从网上、书上、电视上收集的小知识介绍给大家。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1)小时侯很活泼,喜欢爬上爬下;长大不爱活动。

图片展示:

(2)喜欢圆形的东西;喜欢玩水,经常在水里嬉戏。

图片展示:

(3)性格温柔,能精心保护自己的孩子;大熊猫生双胞胎很少见。

2.大家看录像,刚出生的小熊猫多可爱!

可见,熊猫妈妈要养活小熊猫多不容易呀!也正是这个原因,大熊猫才会成为国家保护的珍奇动物,为此我国在甘肃、四川一带建立了‚卧龙保护区‛,并发起了保护大熊猫的倡议,大家看,这是老师写的一份‚关于保护大熊猫‛的倡仪书。(出示并朗读)

同学们,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我们和平的使者,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咱们要热爱它、保护它、珍惜它!

3.读读课文,能把你喜爱大熊猫的感情读出来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出示填空练习,检查阅读效果:

(1)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毛茸茸胖乎乎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身上有许多令人喜爱的地方,请你说一说,大熊猫什么地方最令你喜欢?

大熊猫的身子(),尾巴(),皮毛(),头和身子(),头上长着()。它小的时候(),长大以后(),你去逗它(),它最爱吃(),我真喜欢大熊猫呀!

三、小结

30

第二课时 大熊猫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一说大熊猫的样子。生活习性。

2.指名读词语。熊猫许多动物最胖胖乎乎很短黑眼圈时候 爬过来爪子抱着睁眼多香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国物爱毛四耳两爪 2.指名读。

3.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笔画、笔顺。 4.认识竖弯。

5.师知道‚

四、爪‛。

(1) 先示范‚四‛的写法。并用红笔标出竖弯这一笔。 (2) 写‚爪‛字时,先课件演示,让学生说出笔顺再书空一遍。 6.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7.评比,奖励进步的同学。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字,写时一定要注意‚四‛字中间一笔是竖弯,‚爪‛字第三笔是竖。

31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抄写音节,积累ABB立的形容词,初步感知这类词语的形式。

2、学习成对使用几组单音反义词。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抄写音节,y w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要求:1。小组讨论怎样写。

2.复习有关生字。

3.抄写完后,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这些音节里,有的只有y,有的既有y,还有i,有什么方能记住他们呢? 二.变换部首复习生字。

1.课件出示:谁-(扌)+ (隹)

推 2.学生练习:晴-(

)+(

)→ (

) 抱-(

)+(

)→ (

爬-(

)+(

)→

三. 联系使用叠词,同时体会叠词表达的效果。 胖乎乎毛茸茸--------------- 说一说,好的学生可以动笔写一写。 四. 填写反义词。 长短高矮大小

大象的鼻子--,小兔的尾巴很--。 长颈鹿的个子很--,毛的个子--。 蚂蚁的身体很--,牛的力气很--。 (1) 学生读一读,填一填。 (2) 再选用一自己造句。 (3) 再找出几组造句。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32

第六课时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自读《谁来了》,感受课文叙述的语言特点,并模仿续编。 2.背诵《绝句》,体会词语和句子如何对应,指导杜甫。 3.为动物分组,比较鸟,昆虫、兽等的区别。 4.从背诵的角度培养自检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1。看谁说得多?

胖乎乎毛茸茸--------------- 2.用‚长短‛造句。

二.学习分类。 猫狗蝴蝶鹅猴子 喜鹊鸭子蜜蜂黄鹂蜻蜓 1. 学生先说一说怎样分? 2. 按字的偏旁分类,学生填表。 三.读背古诗。

1. 学生看拼音背诵,互相检查。

2. 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时中描写的景物,边看边背。 3. 讨论:‚窗‛和‚门‛在哪?

4. 读一读。翠对青白对黄黄鹂对白鹭两个对一行 窗对门西对东千秋对万里图画有风景 5. 师简介杜甫:唐代伟大诗人。 五. 歌并续编。 1. 学生看拼音读课文。 2. 续编

六. 回顾自检。

开学以来我们已经学会了背诵不少课文,你会了吗? 会了,就为树叶图上颜色。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们学得很棒!

33

第六单元 爱护

教学内容: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学习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及识字、写字、理解词义、口头表达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1。识字30个,写字15格。学习四点底、言字旁,自己填偏旁表。 2.熟读《特别的作业》和《珍贵的纪念》,能回答课后问题,背诵《鸟》。 3.是学生了解认与自然怎样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识字卡片、录音机。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6-8课时。

第一课时 纪念

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纪念,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的良好习惯。

2.识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这才是最珍贵的纪念‛?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动物们自己盖了一件小亭子,大家都想在上面留下纪念,它们都留下什么纪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听录音,听清生字的读音。 2.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3. 自学生字:互教互学。 4. 指名读生字词。

5. 对图读课文。出示四幅图,边读课文,边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文字。 6. 标出自然段落。

四. 再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读第

一、而自然段。

34

2. 讨论(1)小动物们都留下了什么样的‚纪念‛? (2) 刺猬为什么不动。 3. 汇报、总结。 4. 学习

三、四自然段。5. 指名读课文。

6. 讨论:小刺猬到底留下什么样的纪念?为什么这是最珍贵的纪念? 7. 讨论汇报。

8. 师总结:最珍贵的纪念不是不是刻什么字,而应像小刺猬那样在亭子周围种上花草,爱护它,美化它。

9.学生自由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短。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纪念

教学目的:学习写字7个。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看这是谁?今天由冬冬来叫我们学写字好吗? 二. 学习写字。(课件演示)

1.冬冬:‚同学们,这7个字你们都认识吗?请读一读吧!‛屏幕上同时出现写在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

2.冬冬问:‚你觉得那个字难写呢?‛学生指出自己认为的难写的生字,冬冬就教 这个字。如一学生指出‚阶‛最难些。鼠标点击后,屏幕上出现‚阶‛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并强调左耳儿旁也是横撇弯沟和竖两笔组成,但比右耳儿旁窄一些,写的要高一些。再由学生书写。

3.让学生比较‚该、刻‛两个字。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书写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讨论怎样改进才把字写的漂亮。 5..学生抄写。 三. 巩固练习。

1.描一描,该、刻两个字。(G) 2.生字组词。

35

第一课时 特别的作业

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要自觉的爱护花草树木。 2.识字15个。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布臵同学到大自然去找春天,同学们纷纷找来桃花、桑叶、小草等作业,可小丽却交上一份特别作业,它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 学习新课。

1. 听读课文。(听清字音) 2.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3. 互教互学生字。

4.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 给生字找‚邻居‛。

6. 再读课文,思考(1)老师布臵了一项什么作业?

(2)同学们都交了什么?小丽交了什么?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

7. 讨论上面问题。 8. 汇报。

9. 师总结: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 木的人。

10.指导朗读课文。 三. 巩固练习1. 指名读词语。 2. 朗读课文。

课堂总结:你们知道特别作业是什么了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特别的作业

作 业 昨 带 指 桌 幅 怪 代 表 院 玉 兰 护 评

36

第二课时 特别的作业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分角色读课文。 2. 指名读词语。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 业 昨 桌 画 玉 兰 让 2.齐读生字。

3.学生分析结构、笔顺。

4.示范写‚昨、作‛。学生分析为什么它们的偏旁不同?这两个字都是左边偏旁占格少,右边占格多。再描红。

5.‚画‛学生观察‚田‛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臵,并说怎样才好看?然后描红。 6.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 7.评比。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生字,同学们写得很认真。

第五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的:能正确抄写音节,学习四点底、言字旁。学习使用近义词,练习使用修饰词。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抄写词语的音节。 1. 复习ü的拼写规则。 2. 一个音节内字母要靠近。 3. 讨论:o 和uo的区别。 4. 抄写。

二.学习使用近义词。

37

1.出示例:高兴 快乐

让学生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体会近义词的意义。 2.写出:温暖、美丽、珍贵的近义词。 三.练习使用修饰词。

的桃花

的桑叶 的小草

的纪念 的柳枝 的作业

四.复习四点底、言字旁的字,填写偏旁表。 1.灬: 讠 :

2.填写偏旁表

偏旁 表示的意义 例字 灬

第六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的:讨论怎么爱护动植物,并进行写话练习。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

1. 观图:说一说图上都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 2. 讨论:我们应怎样爱护公园里的小动物? 3. 为牌子写句话。

4. 选出有创意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二.听故事《一棵小树》。

三.课堂总结:我们应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38

七、八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的:能背诵《鸟》,体会时句怜惜动物的情感。能听故事,讲故事。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说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高兴、温暖、美丽、珍贵。 2.填括号

( )的桃花 ( )的桑叶 (

( )的纪念 ( )的柳枝 ( 二.听故事《大皮鞋的故事》。 1. 听两遍。 2. 请同学复述。

3. 讨论:这只小猫从哪里来的?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它了?4. 汇报总结。 三.自读故事《鸟》 1. 先读古诗。

2. 见解:白居易是唐朝伟大诗人。 3. 对图师讲解古诗的意思。 4. 生背诵古诗。

四. 学习看上下文猜字。

读金钥匙的话,看一看冬冬是怎样猜不认识的字?

猜一猜下面的字念什么? ‚盖、建、住、鹿、丛、柱‛。 总结:这一单元我们学完了,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39

)的小草)的作业

第七单元 认真

燕子妈妈笑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的生字,认识‚金‛字旁

2、用认真说一句话

3、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课文训练;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认真‛说话 教学难点:理解燕子妈妈笑了的原因,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2.自然段读,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燕子三次观察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初步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3.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按自然段读,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小燕子三次观察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一些词语的理解,如:发现、细毛、柄上、小刺。 教具准备:生字卡、图片、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教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全课。

要求:(1)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2)读后在书上标出自然段序号。

2.反馈生字词及自然段。三.细读课文: 讲读第一自然段。

40

1.读书边思考: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2.理解"躺"、"挂"(采用演示法)

(1)教师贴图提问:冬瓜是怎么"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怎么"挂"在枝上的? (2)学生演示。(突破"躺"、"挂") 3.指导朗读。 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投影片,问: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问:他们在说什么呢? 3.读燕子妈妈的话。

4.问: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干什么?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讲读第三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

过渡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几次? 1.请学生分别读

三、

四、五自然段。2.回答去了几次。(板书)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 4.小组讨论质疑。

5.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看到了什么?

白智(1)请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板书:→大、小 白智(2)燕子妈妈先是怎样说的?读妈妈的话,回答。理解"不错"这个词语。 白智(3)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 白智(4)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白智(5)总结学习方法:

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看到什么--说了什么。 6.学生自由读第

四、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

讨论题:①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②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 7.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第二次看到了什么?(板书:青、紫) (2)妈妈是怎样说的?理解"很好"。 (3)指导朗读。 8.第三次看到什么?

(1)问: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板书:皮上细毛、柄上小刺)

41

(2)观察实物:"冬瓜"、"茄子",解决"细毛、小刺、柄" (3)小燕子是怎样看到的?理解"发现"。 (4)指导朗读。 讲读第六自然段

1.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联系前面,看着板书想一想。2.小组讨论。

3.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去菜园观察了三次? 4.对比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两种方法:①对比说 ②分类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布臵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找一些有关小燕子的资料进行阅读。(选择你有兴趣的作业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记忆字型

2、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书写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还记得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吗?

2、这节课,我们要象小燕子一样认真观察,好吗?

3、检查生字读音并组词 ]

4、多种形式读字音

二、识字、写字教学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2、重点指导‚屋、错、细‛三个字

3、屋:尸字旁,第三笔要写成竖撇

4、错:重点知道金字旁写法

5、细:两个撇折方向要相同

三、个别指导

42

丁丁写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质疑探究。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指名反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教师归纳整理。丁丁是怎么学写字的? 最后,丁丁写的字写得怎么样?

4、教师创设语言情景,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丁丁和你们一样喜欢学写字,他怎么学写字的?字又写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着读。

2、学生自读生字,然后自由读文。

3、反馈学生认字的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评议。 (2)教师强调生字的要点。

‚纸‛‚正‛‚身‛是卷舌音,‚换‛‚跟‛‚身‛是前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读好字,再读好文。 同桌互相读、互相纠正,并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生字的识记方法。 (5)开火车读,巩固小朋友对生字的认读。

4、朗读课文。

(1)小组自由读,读好生字、读好课文。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学生自由读。

43

(4)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读文的情况。 (5)小组比赛读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丁丁的字写不好,一开始他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可是丁丁和冬冬换了座位,还借了冬冬的笔和纸,结果还是写不好。这说明了什么呢?

4、教师小结:是呀,这都不是丁丁写不好字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写好字的秘诀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指导学生读好一到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继续学习课文,知道丁丁后来是在怎么把字写好的。启迪教育学生。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全班看生字词语卡片认读。

3、检查第一课时的作业,复习课文内容。

4、教师导:丁丁的字写不好,和他的笔、纸以及座位没有关系。那到底丁丁的为什么写不好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继续学文,明白道理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教师导:同学们,,丁丁‚明白了‛。他明白了自己字写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3、教师追问:他是怎么明白的?

4、指名说一说冬冬是怎能么写字的呢?

44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丁丁明白了,他的写不好不是因为自己的笔、纸和座位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座姿不好,态度不够认真。

6、教师指明:明白了原因后,丁丁是怎能么做的?

7、教师导读:多么认真的丁丁呀!让我们带着赞叹的感情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教师启发学生交流:学习班了这一课,你想对丁丁或冬冬说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引导,总结:小朋友们吸要你们认认真真地写字,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

4、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教师教写‚写‛、‚丢‛。

3、学生自己领悟其他字的书写。

4、作业展示。

45

第八单元 车的世界

教学目标: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认识交通工具,了解他们的功能,并对学生进行交通工具的安全教育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乘车情境,

2、构建角色意识

1、师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去玩,那儿藏着许多的知识和秘密,你们想去吗?

2、解除悬念,揭示课题:这个地方叫‚车的世界‛(板书课题)。‚车的世界‛在‚车城‛(贴出卡片,教读两遍)。

3、构建角色意识:

(1) 想办法:怎样去车城(出示‚乘车‛卡片,(2) 贴出‚公共汽车‛图片);到哪儿去乘车(认识‚站牌‛,(3) 并了解其作用)。

(4) 分配角色:老师当司机,(5) 学生当乘客(分别出示‚司机‛、‚乘客‛卡片,(6) 并认识它们)。

(7) 司机解说去车城的路线:第一站‚说一说‛;第二站‚看一看‛。(贴出站名(8)) (引入下一个环节)渗透礼貌乘车教育:各位乘客你们好!这里是去汽车城的26路公共汽车,欢迎你们乘坐!请依次排队上车,主动买票,请坐稳了,站着的乘客请拉好扶手,汽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谢谢合作。(配乐)

二、第一站‚说一说‛

1、司机解说:我们现在已到第一站‚说一说‛,请各位乘客说一说旅途中看到了哪些车?(生说车名,教师逐一贴出图片和车名)

2、让学生认一认这些车的名字,看看能记住哪些车的名字,教大家读一读。

3、学生识记字形:根据自己的情况先找出难记的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它们,然后在全班交流。(重点指导‚轿‛、‚救护‛、‚拖‛、‚摩托‛的字形)

4、检测学生识字情况。(先认读单张生字卡片,再指读车名)

46

5、在小组内汇报交流收集的有关车的图片和模型:先介绍资料的来源,再说说该车的名字和用途,然后教小组其他成员认识这种车的名字,最后把自己喜欢的车名写在黑板上,教大家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黑板上没有的车名)

6、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随机启发引导。

7、抽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一定的补充。

(引入下一个环节)各位乘客你们好!欢迎你们乘坐去车城的26路公共汽车!请坐稳了,站着的乘客请拉好扶手,汽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谢谢合作。(配乐)

三、第二站‚看一看‛

1、创设情境,认识交通信号灯:咦,车怎么停了?(贴出信号灯图及名字)谁知道车为什么停了?(生答)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路口)你在行走时遇见了它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生发表看法)

2、司机解说:绿灯亮了,各位乘客我们的汽车又开始继续前进了。请各位乘客仔细看看车厢内的标语,请按要求去做。

(1)车厢(教室墙壁)里面贴有一些字,请大家找一找。(‚老弱病残孕专座‛等标语)

(2)请大家想办法认一认这些字。(学生展开自学活动)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进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3、创设情境,认识人行横道线:车到站了。各位乘客请拉好扶手依次下车。汽车城在马路的对面,我们怎么过去呢?(贴出人行横道线的图及名字)过马路为什么要走这条线呢?你记住它的名字了吗?读给同桌听一听。

四、复习总结

我们终于来到了汽车城,哇!这儿的车可真多呀!有……(引读黑板上出示的车名) 说说今天玩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

记住去车城的路线了吗?能不能自己去?(看板书复述乘车路线)

五、拓展思维训练

今天我们到车城去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车,还学会了怎样有礼貌的乘车。现在老师想知道小朋友们最想干什么?(学生汇报)

师小结:有的孩子想当设计师设计出新型的汽车,为我们人类造福;有的孩子想当书法家,把我们祖国的汉字发扬光大……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现在就开始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吧。(学生活动:设计新车、书写车名……)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47

第九单元 朋友

教学内容:学习以‚朋友‛为主题的两篇课文和一首古诗,两项综合活动,和识字、写字、造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并且通过讲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识字27个,写字16个。学习足字旁、双人旁、走字旁、走之儿,自己填偏旁表。 2.能正确使用‚再、也、又‛。

3.熟读《冬冬读课文》和《池塘边的叫声》回答课后问题。背诵《赠汪伦》。 4.培养学生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认27个生字,正确书写16个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友情的美好与可贵。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6-8课时。

第一课时 冬冬读课文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后问题。 2.识字12个,能正确读、认。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题。 教具准备:识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朋友吗?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冬冬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圈出不认识的字。 2. 生自读课文,互教互学生字。

3. 课件展示课文,把生字的颜色设定为红色。 (1) 请几位同学读生字。

(2) 找出生字的‚邻居‛,他们还能与谁做朋友? (3) 讨论交流记生字的好方法。

(4) 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生字情况。

48

4.小组合作读课文,看别的小朋友读得准不准。 三.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 2. 标出自然段。 3. 分段读课文。

4. 讨论:当冬冬读不下去时,丁丁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5. 师总结: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6. 指导朗读。注意丁丁说的那句话:老师,让冬冬再读一遍,好吗?是一句请求句, 要读出请求的语气。 7. 朗读课文。 四. 巩固复习。 1. 找朋友游戏。

2. 联系实际想一想,看到同学有了困难,或犯了错误,自己是‚笑‛的人,还是同学的朋友呢?写在练习本上。

五.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冬冬读课文

第二课时 冬冬读课文 读 胆 害 越 脸 喜 教 室 遍 鼓 勇 掌

读课文 胆子 害怕 越读越小 脸红 喜欢 教室 一遍 勇气 鼓掌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 指名读课文。

2.读词语。读课文 胆子 害怕 越读越小 脸红 喜欢 教室 一遍 勇气 鼓掌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读 课 文 师 请 红 站 这 2.齐读生字。 3.认识‚辶‛

49

4.指导‚这‛字,用红笔标出走之儿旁,走之儿的横捺难写学生在桌面上多练几遍,强调走之儿后写。学生描红。

5.‚课、读、请‛这三个字都是什么旁?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三个字。 6.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 7.评比。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生字,同学们写得很认真。

第三课时 池塘边的叫声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后问题。 2.识字15个,能正确读、认。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扮演小青蛙给小鱼讲故事。 教具准备: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放青蛙的叫声。谁知道这是什么声音?青蛙在说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吧。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听课文录音。 2.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3. 互教互认生字。

4. 指名读生字卡片。塘 遇 娃 岸 半 洗 澡 好 趴 背 背 讲 亲 肚 5. 游戏:找朋友。

6. 找出生字的‚邻居‛读一读。再给生字找朋友。 7. 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三.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分角色表演课文。

2. 注意:‚好奇‛地问,‚高兴‛地游到青蛙身边说。应怎样读,学生练一练。再表演。

50

第17篇:北师大版 第一堂课教案

北师大版《第一堂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

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

3、

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五、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六、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

[板书设计]

上课前: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 课堂上:沉默、严肃 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逃离

第一堂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2、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课后完成)。[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卢沟桥事变视频导入(时代背景)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 “*”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包括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故事描写的是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的生活。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儿子祁天佑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被日本人逼得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出城当了八路军。祁老太爷的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或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管辖 颤动 咳嗽 堵塞 安慰 门坎

五、精读课文,交流探讨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祁瑞宣老师的句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师生归类,总结:

心理描写的句子: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 *狠了狠心 。

*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

*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行为描写的句子: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六、分组讨论

根据人物描写的内容,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明确:害怕、痛苦、紧张、矛盾、耻辱、惭愧„„

七、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通篇写到了祁老师紧张,祁老师之所以如此紧张,即就是祁老师内心痛苦的最深层的那个原因:身陷沦陷区,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他为自己无所作为而感到羞耻。换言之,这是亡国奴的痛苦,这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八、拓展延伸 我们是在和平、安宁,条件优越的环境里学习的,对比《最后一课》和《第一堂课》里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九、课后作业

1、你认为《第一堂课》与《最后一课》有哪些异同,以小组为单位罗列出来,完成后提交给语文老师。

2、请把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分类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附:板书设计

第一堂课

老舍

人 物:祁瑞宣老师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 情:害怕、紧张、痛苦、矛盾、耻辱、惭愧

第18篇:《陋室铭》教案(北师大九年级课堂实录)

城关一中张英芳 教学目标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全班交流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9篇: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观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难点:体会平均数在统计的意义上的理解。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需求

1.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师:咱们在美术课上学会了剪各种各样的窗花,上周有个班举行了剪五角星的比赛,这次比赛很激烈,你们想知道这次比赛的结果吗 生:(齐)想! 师: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把这次比赛的结果给大家说道说道,让大家帮老师参考参考。到底哪个小组该得冠军? 生:(齐)好的

师:剪纸班分成了四个小组,比赛就在这四个小组进行。首先是1小组,1小组有三个人,我呢就随便从这三个人中抽出了一个人。瞧,他一分钟剪了几个? 生:5个。(出示ppt第一组)

5 (后一次点击)

师:我用这个人的成绩代表1小组1人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合不合理?如果你是我,你会同意我这样做吗? 生:我不同意。万一其他人剪得比他多,那不是不输了。

师:呵呵,当时老师就让其余2个同学也参加了比赛,有趣的事情是他们的比赛成绩很有意思

(师出示后两次剪纸成绩:5个,5个) 师:还真巧,现在你觉得用几表示1组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了呢? 生:用5。

师:为什么这回用5就行了? 生:因为每个人都是在1分钟剪了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2通过两组求平均数方法,强化对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

(第2组)师:说得有理!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剪纸剪得一样多,用5表示他们这1分钟的剪纸水平很合理。看着大家的剪纸水平产不多,在第二组我就随便点了一个参加比赛。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第二组的,你有什么话想跟老师说吗? 生:凭什么让他剪,我也想剪,我剪得可能会比他多。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还要2个人会比他剪得多。

师:那老师应该同意那2个人参加比赛了吗?既然1组都有3个人参加了,2组也应该有3个人参加。那看看,另外2个人的剪纸情况 (出示后两次成绩:5个,4个) 这下你觉得用几表示2组的成绩比较合理呢?

(出示ppt第二组)

5(第二次点击出示后两次成绩:5个,4个) 生:(齐)不同的答案有2 3 4 5 生:4 师:用4来表示你们的成绩,你们服气吗? 生:不服气,应该用5

师:在上节课,他们就是这样争论起来的。我就不明白了刚才用5表示一组的成绩大家都没有争论,表示2组成绩的时候怎么就有争论了呢? 怎么回事

生:一组的成绩都是一样的,二组的成绩有的多有的少。 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用最多的来表示。

生:我不同意用5来表示二组的成绩。另外两个人分别剪了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一组来说—— 生:(齐)不公平!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

3、

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二组的成绩,看二组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这样我们就没有争论了。 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那么,这个同学说,把多的拿走一个补给少的,这样就一样多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二组每分钟看起来剪了几个? 生:(齐)4个。

师:能代表二组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师:刚才有个人说4不合理,现在4怎么又合理了呢?刚才二组的不服气,现在二组的又服气了,说一说为什么二组又服气了呢? 生:这次他们一样多了

师:那么现在这个4(平均数4)和那个4(单个数4 )(手指),他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这个4表示一个人剪了4个,上面那个4表示移多补少,每个人剪了4个

师:表示一个组的整体水平,用一个人剪的4个来表示是不合理的。他剪得快,他剪得慢,快的补贴慢的,三个人匀一匀,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几个呢?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现在我们用4表示二组的成绩,看,一组和二组比谁赢? 生:1组 (第三组)

3 引入计算结果是小数的平均数,再次加深对平均意义和特征的理解

师:现在第三组出场,来看第三组的成绩。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表示第三组1分钟剪纸的整体水平?比较合理,没有争议。(出示ppt第三组)

2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二组1分钟的剪纸水平。第二个人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人,再移2个给第三个人,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剪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师:奇怪了,他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剪了4个,怎么用4来表示第三组的整体水平。这个4是谁剪的?

生:谁都没有剪,是移多补少来的。

师:那个这个4是不是谁剪了4个,是他们三个人剪得平均水平。这么参差不平的,那我们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第三组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第三组1分钟剪纸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剪纸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第三组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 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

3、

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

3、

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看来,用平均数表示这个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师板书:一般水平) 第一组的一般水平是5,第二组的一般水平是4,第三组的一般水平是4,那么,到底哪个赢就看第4组的一般水平?

4借助具体问题体会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大小与这组数据个数无关与每一个数据的具体大小密切相关 (第四组)师:第四组参加比赛有个小问题,他们是4个人。老师想让这4个人都参加比较,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不同意!他们都是3个人参加,四组4个人参加,我觉得不合理。 师:如果你是第4组你们想把谁刷下去,不要他比赛了。 生:我们想吧剪得最少的人刷下去

师: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参加比赛的权利,我就让4个人呢全上。觉得我偏心的人举下手。这么多人觉得我偏心啊?真正我偏不偏心,看下比赛的结果来说,现在我们来看。 (ppt)第一个人 5 第二个人 7 第三个人6

(出示ppt第四组)

6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让第4个人出来比赛了

生:我觉得可以让第4个人上场,万一第4个人剪得很差呢?

师:看,跟刚才的意见正好相反了,刚才说我偏心的人,现在还觉得我偏心吗?其实啊大家有没有体会,要算平均数的大小跟参加的人数有没有关系?(没有)是不是3个人参加一定输,4个人参加一定输呢?(不一定) 那跟什么有关系?(跟每一个人的数字有关系)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知道第4个人剪了多少个?

2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第4个带着大家的期望隆重2出场了(出示ppt 1个数)

1 生:(全班惊讶)我感觉第4组会输。

师:你先不算,你先估计下第四组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我觉得是2 3 4 5 6 师:有没有可能是1,它最少的就是1其他随便给个什么数都比1大。有没有可能是7(没有可能)如果移多补少是话,有没有给7补了(没有)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5+7+6+1=19(个),16÷4=4.5(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在哪儿第4组没有战胜第1组,他们输在哪儿了? 生:最后一个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几个,或许第4组就会赢了。

3一组数据中任意一个数发生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师:试想一下:如果第4组最后一个人如果剪得稍微多一点,哪怕是2呢?张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算一算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2 生:如果最后一次剪了2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平均能剪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5+7+6+2=20(个),20÷4=5(个)。

师:你们看一个数稍微有点变化,整体的平均数都会发生变化。

二、深化理解 师:现在,老师换下第4个人,我剪了10个。请问现在第4组的平均数增加了几个?

10 生:8个

生:10-2=8 8÷4=2( 个 ) 师:强化增加了2个不是8个,因为增加的8除以4个人,4份等于平均数增加了2个 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第四组三图并排呈现) (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2再变到10,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我还发现,总数增加的数要除以4才是增加的平均数。

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 生:不会,应该增加4。

4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与算术平均数之差(离均差)的总数为0 师:真是这样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 生:想! 师:以(图3 45)(图3 7 2)(图5 7 6 2 )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

7、图8)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师: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练习

1书上69页,男生女生示意图

2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平均数呢 生:一分钟我可以些多少个字 生:运动会中的平均成绩

3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那池塘边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请学。生指一指平均水深,处于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第20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矛与盾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

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

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 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 学生汇报。

(7) 齐读第3-6 自然段。

(8) 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 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课后反思:

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文章主人公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2.通过学习了解叙利奥的内心变化,体会叙利奥家庭成员之间深深的爱。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叙利奥内心的痛苦原因。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北师大教案模板
《北师大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