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高中语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3:3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语文试讲教案《短歌行》

短歌行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大家猜猜看好不好,世界上又是谁跑得最快呢?有的同学们说对了,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好的现在我们看个小纪录片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好的,认识了曹操,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

二、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现在让我们带着这3个目标一起品读这首《短歌行》。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行”这种文体。噢,你举手了。介绍的不错,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三、听读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它的语气、节奏和轻重音。听完朗诵,大家有什么感受?噢,感到一种忧思情怀。好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读出这种情怀。现在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读,读的很好,抑扬顿挫。请坐。

同学们,文有文眼,诗有诗眼,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这首诗的眼睛是什么?对,是“忧”。

四、合作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首诗,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到底为何而忧思,又是如何写忧的?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作者为何而忧?第一小组的同学,举手的最多,派个代表说一下吧!嗯,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天下未统一。说的很准确简练,请坐。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具体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传达他的忧思的。

先看一忧,人生短暂。作者是如何写“人生短暂”的,没错把人生比作朝露,足见人生短暂。显然这首诗,首句起兴,“对酒当歌”,本是乐事,却乐极生悲,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那何以解忧呢?对,酒,杜康是借代,指的是酒。古人喜欢借酒浇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这么多,可见你的文学功底很深。

好,几杯杜康下肚,作者又将笔锋一转,转而思虑贤才难得。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小组交流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人才的渴求的?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你来说,没错,引用了《诗经》中的两个诗句。能为大家读一下吗。好的,请坐。这句是说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我就以礼乐相待,得天下之英才而宴请之。可见对人才的尊重。还有没有体现作者渴慕人才地方,对“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我们再看这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没错。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忧思,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体现了希望能将这些人收入麾下,使人才不再彷徨的情怀。理解的很深刻,请坐。

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有什么来历,你来说,没错,从《管子》《史记》中化用而来。你是怎么发现的,噢,课文注释,这个习惯很好,请坐。那这句大家读出了什么情感?你来说,对,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理解的很透彻,请坐。

由此可见,这首诗流露出的不单单是忧思,这种忧思在他的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消解。好的,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短歌行,感受一下作者的忧思与抱负。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短歌行》,看看哪句诗最能打动你心灵。谁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好的,你来,你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较有感触,让你认识到要珍惜时间。请坐。你呢?你喜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请坐。好的你说,你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体现了曹操的博大胸襟。很好,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颇丰啊!

同学们这首词思路清晰,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大家熟悉一下,然后尝试这背诵一下。谁想挑战一下?你来,很好,看来你的记忆力很好。好的,我们一起尝试背一下,如果忘记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看来大家的记忆力都很好,这么快就背过了。

六、小结作业

这节课通过《短歌行》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了解了他对人才的渴慕以及他的胸襟抱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课下请同学们将这首诗熟读成诵,并搜集曹操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比喻 生命引用

人才 化用

天下

推荐第2篇:高中语文试讲教案 陈情表

陈情表 李密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很多关于孝心的故事,有董永卖身葬父,有王祥卧冰求鲤,有汉文帝亲尝汤药,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充满孝心的故事《陈情表》。

二、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意,理解文中“孝”之真切

3、学会“感恩”

好接下来我们带着这几个目标,一起品读这篇《陈情表》。我们先来看看表这种文体,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出师表》,那谁还记得“表”是用来干什么的?你来说,没错,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给君主陈述己见的文书。看来你的基本功很扎实,请坐。

三、整体感悟

回顾了“表”这种文体,我们就来听一下这篇文章的配音朗诵,在听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语气节奏和部分字词的读音。好,听完朗诵,大家有什么感受,你来说,嗯,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孝心。好,那请你读一下这篇文章,读书作者那种孝的情感。读的很好,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动了。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然后小组合作疏通一下文意。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开始吧。好,时间到,谁可以为大家翻译一下?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举手的最多,派个代表说一下吧!好的,翻译的不错,那谁还觉得他翻译的不准确,想要纠正一下?你来说,不错,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终于原文。

同学们,文中有比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请看大屏幕。比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义为远离。大家在遇到词类活用现象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灵活翻译。

好了,现在我们看一个比较重要的实词“微”,“猥以微贱,当时东宫。”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是的“卑微”的意思,那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还学过一个微的用法,大家还记得吗?没错“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这个微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还经常用一个成语叫做“微言大义”,这里“微”是什么意思?没错,“精妙”的意思。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现象,大家要注意积累。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句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是的这是宾语前置句,那它是宾语前置句的那种类型?你来说一下。没错,这是介词后宾语前置,是以是介词。同学们,文中还有几处倒装句,请看大屏幕,前面再遇到倒装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正常的语序来翻译。

好的,文意我们就疏通到这里。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陈情表,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带着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好,谁可以回说一下这几个问题。靠窗的女生你来说,是的,是李密在向皇上陈情,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不能入朝做官,请求终养祖母的衷情。回答的很完整,请坐。

同学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围绕着一个孝字大做文章,他的孝体现在哪里?谁可以说一下?好的,你最先举手的,你来说。对,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都体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找的很全面请坐。 现在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陈情、成全自己的孝心的。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一下。好时间到。谁可以说一下?第二小组的代表你来说一下。是的,先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再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然后提出孝之大理,最后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说的很准确、很完整,请坐,谢谢你!

那么我们先看看作者历数了哪些不幸?请大家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找找答案。谁可以说一下?靠窗的女生你来说,是的有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祖母夙婴疾病。那,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没错,是为了博得晋武帝的同情怜悯。好,你的理解很深刻,请坐。一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为下文埋下伏笔。好的,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第一段,感受一下作者的不幸。

好,接下来请大家读一下第二段,看看作者写了几次朝廷的征召?几次?四次,哪四次,谁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你来读。谢谢你,请坐。作者写了这四次征召,而且还有这样一句,“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有什么作用?后面的男生你来说,是的渲染了圣命难辞的紧张气氛。很好,请坐。在如此紧张的情形下,而“刘病日笃”,因而作者辞不赴命,可见,他对祖母的孝心有多深。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的进退两难的处境。

同学们,一个臣子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是不是不忠?会不会被杀头?作者又是如何打消皇帝的疑虑的?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读一下第三段,小组交流一下。谁可以谈一下?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对,是的说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为自己不辞不就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还有吗,对作者还极言对朝廷的感激,他怎么这么说的,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没错就是这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个“猥以微贱”、“至微至陋”极尽谦卑,写出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激,打消了皇帝的疑虑。好,我们再一起读一下第三段。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措施?你来说,先尽孝后尽忠,怎么看出来的,是的一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道出了他的初衷:愿乞终养。

同学们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谁想谈一下?嗯,你说是晋武帝是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没错,作者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曲折委婉的感动了皇帝。还有吗?对,是为了,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理解的很深刻,请坐。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再细细的品味一下作者的孝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的很多成语都是出自本文,请大家找找看,有哪一些?

你找到了哪几个?嗯,有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还有吗?还有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还有没有,同桌你来补充一下,对还有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这么多的成语,希望大家能够积累下来。

六、小结、作业

同学们,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学习了《陈情表》我们感受到李密的那份感恩的心。希望大家都能学会感恩。课下的时候,请大家背诵全文,然后读一下这本书《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好同学们,让我们在《感恩的心》这首歌曲中结束本节课。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陈情表 李密 孝

遭遇两难孝理先孝后忠

推荐第3篇:面试试讲教案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2.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涵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涵义及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2.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板书)

(一)商品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1.商品的涵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该商品应是我们所需要的,其次是该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可以用成语概括为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的有关知识。

(二)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3)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4)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我们可得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教师活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假设一下,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如果你准备用工资去市场购物的话,那么你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老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作为财富保存起来是货币的贮藏手段。

(2)购买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需要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是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即世界货币。 3.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教师活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大家可以看书,自己了解一下。

教学过渡:既然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三)纸币(板书)

1.纸币产生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铸币出现了,后来又产生了纸币。由于纸币制造成本低、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教师活动: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2.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3.纸币的发行量

教师活动: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这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页的相关链接,说明假币有什么危害,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归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快乐、健康、自由、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我们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当你有钱的时候,不能任意的挥霍,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电子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量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付款方式?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推荐第4篇: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

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来源于网络整理)

推荐第5篇: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登高》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登高》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面试试讲答辩语音示范,以下是高中语文《登高》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语音示范】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 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答辩题目及解析】

《登高》答辩

问题:你这样设计板书的原因,以及此板书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本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首先由风、天、猿、渚、沙、鸟、木等景物引出作者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心境,最后感悟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板书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本课主要思路呈现给学生。当然,由于备课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能稍显单薄,并不能把本课的更多内容一一呈现。

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推荐第6篇:高中语文试讲教案《锦瑟》

锦瑟 李商隐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说两句诗,大家看看是谁的作品?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的?没错,李商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锦瑟》。

二、目标

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那么带着这三个目标,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你来介绍一下,介绍的很全面,看来你预习的很好,请坐。

三、整体把握

接下来,我们来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它的语气节奏。听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朦胧,不解。确实不好理解。那好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再品味一下。有感觉了吗?嗯,感到一种哀婉。很好。那现在我们想请一位同学们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谁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好的,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读。很好,请坐,谢谢你。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如果把古今关于《锦瑟》一诗的诠释和争论收集在一起,足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这里我们只看其中一部分的说法,请看大屏幕。有这么多。

好,这首诗的立意究竟缘何?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现在我们来细细的品读。待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先看第一联。一起读一下。这句是起兴之笔。同学们,这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好的,你来说,锦瑟清幽哀怨,牵出作者的情丝,令作者回想起往事,一言难尽。说的太好了,请坐。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瑟”这种乐器,请看大屏幕,相传它有五十根弦,后因为它的声音太悲,唐代的时候改为二十五弦。作者写五十弦,一方面是暗示自己年过半百,一方面也道出了悲苦之深。

如果说首句是起兴,那么颔联和颈联则是对往昔的追忆。

好,现在来看诗的颔联,这里有两个典故,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出来,看看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来说,对,庄生梦蝶,千古一梦,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以及望帝化鸟,更转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理解的很透彻请坐。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接着,诗意又转,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看诗的颈联。“珠有泪”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课文注释。鲛人泣泪,化而为珠,人们独爱珍珠之美,却不曾体会鲛人之痛,这其中滋味,大家可以体味一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什么意思?你来说,很好,请坐。蓝田美玉,才美不外现,终将如轻烟散去,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之情。可见这一句透着作者对明珠、美玉的爱慕、执着,却又带着几分哀痛、无奈。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往事如烟,纵使千般美好,而今思之,也只不过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好的,现在请大家再自由的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作者的哀婉伤感。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尾联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前面我们说这首诗朦胧多解,它的主旨和情感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好的,你先说,你觉得是政治诗,表达了他在官场上的失意。好的,请坐。谁有不同的观点,你来。嗯,这是作者的文人自伤。噢,你也想说,噢,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请坐。你怎么认为,噢,你也觉得这是一首爱情诗。

看来,大家都比较倾向认为《锦瑟》是爱情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那好,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首哀婉凄美的歌。

六、小结作业

同学们,一首《锦瑟》朦胧多解,我们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但他确实是一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先锋派”。也许正是这种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再细细的品味这首诗,然后搜集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锦瑟 李商隐 起兴用典 追忆哀婉伤感 悲叹

推荐第7篇:面试试讲教案万能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

推荐第8篇: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一)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一)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一)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推荐第9篇:高中语文面试教案

高中语文试讲模板

一、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2.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四、课时:1 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诵读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1.作者

张若虚,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合称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三)整体感知(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地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问: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问:前八句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自主回答,得出最佳答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五)写作技巧分析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他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六)再次欣赏教师诵读

学生跟随教师,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七)课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略)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介绍词的知识,介绍作者,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对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对它的大体内容有了了解,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呢一共描写了四幅图画,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图画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这位同学,你来说。„„好的,他说啊,诗人是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方面来进行描绘的,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山色。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是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山,“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又与“寒秋”二字呼应,“万”写山之多,“遍”则写出了什么?„„对的,红之广。“层林尽染”四个字,表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了红色,这里就是刚刚我们同学说的山上的景色,是静景对不对?接下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碧透”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百舸”说明船多,“争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出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呢则是动景,这里写的,是江上的景色。接下来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哪两个字用得好?„„“击”字和“翔”字,为什么?好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哦,她说,“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呢则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是的啊,“击”写出了鹰的矫健和疾速,而“翔”字则写出了鱼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底”是不是说水很浅呢?„„对的,不是啊,这里的“浅底”,是因为水清,所以呢才显得浅了,我们要注意体味诗人写作的深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写的分别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就是对上面的总结,万物都是一幅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样子。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里,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等,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说啊,这些意象的画面都很壮阔,是的,有远望,又有近观,有仰视,也有俯视,作者把众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组成一组意象群,动静搭配,远近结合都十分自然,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在从第二幅“湘江秋景图”到“峥嵘岁月图”之间,诗人巧妙地加入了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字,为什么我们说它富有表现力?„„刚刚这位同学说,“怅”本身是不如意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绪。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诗人为什么要发问呢?„„这位同学说啊,这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思绪万端。还有别的说法吗?„„她说,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作哲学的沉思,这种发问表现出诗人情感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这两位同学的见解都很独到,联系下阕,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第三幅图,在哪里?大家找一找。„„嗯,对了,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四幅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完这四幅图画之后,将对诗人借这些图画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第二课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几个主要意象?

2、讨论诗中的“姑娘”究竟代表什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歌,弄清了这首诗歌的字词和节奏韵律等基本的东西,

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等等充分表达诗人忧伤感情的词语,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

3、通过举例(明月、红豆),学习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 )。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学们,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品味这种饶有韵味的情致(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雨巷》中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中最明显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对的。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说„„迷惘、惆怅的感觉,很好。我们可以看到,它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让人产生伤感,这是一条空巷,阴暗潮湿,而且残破,人的伤感惆怅倍增。

接下来看,“撑着油纸伞”,这里有一个什么意象?„„油纸伞?对的。同学们看到油纸伞会有一种什么感觉?„„怀旧、美丽,不错。油纸伞本身就给人怀旧、神秘的感受,而这时呢,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更加增添了怀旧、朦胧的情调。

还有哪些意象?„„丁香、姑娘。还有吗?„„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个“我”的意象。我们先来看丁香和姑娘这两个意象。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着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 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代表着一种愁绪,在诗中作者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是想说明什么呢?„„丁香花姣好但容易凋落,那姑娘„„对的,姑娘美好但转瞬即逝。我们来讨论一下啊,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代表作者喜欢的姑娘吗?还有没有别的含义?„„有的同学说就是姑娘,有的说还有别的意思。这位同学你来说,还代表什么?„„她说还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很好,这里要和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积极响应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峰堕入了低谷。后来戴望舒隐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这个时代的忧郁。所以这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还象征着诗人当时难以实现的一种人生理想。

最后看“我”这个意象,就是指一个有所追求的知识青年,孤身一人,默默彳亍(chi chu)着,“我”既有对丁香姑娘的期盼,也有对眼前现状的迷茫,还有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里的“我”就是代表着大革命失败后理想破灭的一代年轻人。

我们已经对诗中的重要意象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体味诗人那种彷徨又幻灭的情绪。

接下来的任务是通过这些意象来归纳诗歌的象征手法(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我”在雨巷中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心绪的描写,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代年轻人理想破灭后的彷徨和幻灭。

布置作业:将《雨巷》改写为一篇散文。 第三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和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特点。

2、把握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大堰河的深沉的情感。

3、学习并体味本诗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3、学习这首诗的表现特点 (1)叙事性的写实手法

(2)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深化诗意

(3)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倾泻感情

(4)学习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及在形式上的自由表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感情。

2、对诗歌的感情线索有一定理解(怀念与痛悼——眷恋与感激——同情与控诉——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的感情线索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大堰河是怎样一个形象,诗人是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层,也就是一到三节我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部分朗读一下。„„好的,读完了,这一层介绍了什么?„„是的,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吃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她的乳儿。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的深情回忆了。诗人得到了大堰河怎样的关爱呢,我们来看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八个。主画面是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说。„„主画面是“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很好。这八个镜头表现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品质?„„勤劳,很好,还有吗?慈爱?是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很明显地体现了她的慈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八个镜头,也就是八个场面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和慈爱。

我们接下来再看,第五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谁能来说一说,这里这样有什么效果?„„你来说,哦,对的,她说,这是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间接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依依不舍和疼爱。是的,这里的“哭”字, 把大堰河的善良和对乳儿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看,接下来那一节还有对大堰河的描述?„„第7节,是的,依然写的是大堰河劳作的场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这种感情。„„读得饱含深情啊,不错。我们看,这里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描写她进行各种劳动。这里说明了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表现了大堰河对生活的满足。是的,大堰河“为了生活”“流尽了乳液之后”,“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做各种各样的活,十分辛苦,却含着笑,说明她对生活真的是非常容易满足啊。 这一节呢,诗人用了排比的手法,依然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命运悲惨但对生活十分容易满足的大堰河形象。

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他又带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来看第8节,这里还是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切糖,贴画等等,但是这里写到了一个梦,这里的梦有什么作用?„„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为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大堰河的梦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生活幸福美满。那么大堰河希望有“娇美的媳妇叫她婆婆”的愿望实现了吗?是的,没有,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之后还是死了。大堰河死后丈夫和儿子们都很悲伤,但是她死的时候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说明大堰河的一生,其实是悲惨的,生前付出何其多,生后得到何其少?诗人想到这里十分心酸,对大堰河充满了同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命运悲惨但容易满足的大堰河形象,她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形象的代表。诗人用包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应当认真去体会。

分析诗歌的自由形式;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

2、积累“若”“鄙”“微”“之”等重要词语,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处处为秦着想;利用秦晋矛盾)

2、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三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翻译文章,疏通课文的大概内容,弄清楚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2、得出文章内容的大体线索。(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烛之武退秦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借助于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理清了全文的线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好的,他对这篇文章看样子已经很熟悉了,这篇文章遵循事情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退四个部分,大家认为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哪里?„„对的,是“说退秦师”。现在我们就看具体地看一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啊。„„好的,大体上不错,要注意“若”是如果的意思啊。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烛之武态度的冷静,还有呢?谦卑?嗯,好的。他说“郑既知亡矣”,表明他对秦国的臣服,满足了秦穆公横蛮的大国之心啊。接着他又说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的下属了,把自己显得很谦卑,对秦主很恭敬。这是第一层。

接下来,他开始来分析利弊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里分析了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的难处,处处为秦国着想,说出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这里说明了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这是第二层。这样的分析可谓是合情合理,推心置腹,不由得秦伯不动心。

接下来,我们看,由“若”字引领,烛之武提出了他的建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里烛之武是想说明什么?„„是的,他想说明保全郑国才对秦国有好处,郑国可以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随时供给秦国使者缺乏的东西,这是第三层。

接着,烛之武开始追述晋背秦的史实了,他说“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是说,秦穆公曾经有恩于晋文公,晋文公也答应要把焦、瑕两邑送给秦国,但是却背信弃义,一回国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第四层。这里烛之武的意图是什么?„„对的,是为了制造矛盾,以此瓦解秦晋联盟。

接着,烛之武又由历史回到现实了,他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他这里呢,陈述了晋国贪得无厌的现实,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说明,如果郑国灭亡,晋国必然会进一步进犯秦国。秦穆公听到烛之武的分析,觉得句句在理,必然会打消攻打郑国的念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烛之武首先以臣服的姿态,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亡郑不利于秦反利于郑,存郑才利于秦,而进一步用历史上晋国的背信弃义和现在的贪得无厌来进一步证明保全郑国的好处,处处推心置腹,句句合情合理,自然能够说服秦穆公。这也提示我们,要想说服别人,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说客。

接下来,可以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等等。

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特点。

2、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2、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2、翻译疏通本文,了解文章大概的结构脉络。(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荆轲刺秦王》的学习,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位同学„„看来他对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临别,秦廷行刺以及行刺失败。现在呢,我从文中截取几个场景和同学们一起来品读,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第一个场景,是荆樊会面,也就是行刺准备,这个场景在文中哪里可以找到?„„是的,第三自然段,现在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好,读完了,同学们,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用了三个问句?对的,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荆轲是怎么发问的。“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这里,荆轲直接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秦国杀掉了樊於期的父母族人,现在又要用重赏获得樊於期的头颅,这里荆轲是站在樊於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的,善于推心置腹,他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触动了樊於期的伤感,对他多了一分亲切信任。在指出了樊於期的困境之后,荆轲接着问了“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这里,他进一步试探,在指出樊於期困境之后跟他说“我现在有一个妙计,可以一举两得,将军要不要听呢?”樊於期自然很乐意听一听,荆轲于是趁热打铁,和盘托出了行刺的打算,发出了第三问“将军岂有意乎?”实际上也是在征求樊於期的意见,樊於期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啊,马上就自刎了。

在这个场景中,荆轲是直接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吗?„„不是,荆轲在这里是采用了一定的策略的,他从樊於期的处境出发,动之以情,然后再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来晓之以义,观察樊於期的反应,当樊於期急于知道办法的情况下,又循循善诱地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建议。他这里使用的策略是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诚感动了樊於期。在这幅画面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沉默)我们看整段都是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是不是?那么„„是的,他使用的就是对话的手法。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场景,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场景,就是秦廷行刺。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行刺的过程,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对的,从课本20页的第二自然段开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和秦武阳一起去面见秦王。我们来看二人的表现:“秦武阳色变振恐”,说明什么?„„对的,说明秦武阳很紧张,惊慌。那荆轲呢?荆轲是“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说明他„„很镇定,还有吗?是的,还有很机智,对秦王说秦武阳是因为天子的威严所震慑,很聪明地圆了谎。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荆轲的镇定和机智?这位同学你来说„„对的,很好,用了对比的手法,荆轲和秦武阳的对比,非常明显。

我们再看,荆轲刺杀秦王的一系列动作:“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这些动作,都表现了荆轲的„„勇敢,对。那么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吧?是不是?荆轲和谁的对比?„„秦王,是的,在荆轲的进攻之下,秦王也显得惊慌失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这些动作都显得秦王的惊慌啊。由此可见,荆轲是既机智冷静,又勇敢无畏的。

综上所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的,他是一个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机智冷静,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人。

好了,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既然荆轲如此的勇敢,那么为什么他的行刺还会失败呢?这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把它作为今天的课后练习题。

讨论:

荆轲为什么会失败?

如何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第六课 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2、积累“因”“如”“谢”等重要词语及词类活用现象,掌握重要句式。

3、理清文中主要人物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5、正确分析评价刘、项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简要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2、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语言精练,富有个性,本文的动作描写即无声的语言,用无声的语言来表现有形的思想)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史记》的相关背景知识,对作者司马迁进行介绍,然后再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简单地介绍。

2、疏通课文,理解新字词的意思,尤其是一些虚词的意思及用法。

3、理清这篇文章的大体脉络。【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刘邦约婚——鸿门宴会(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逃脱,张良留谢——刘邦诛曹】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鸿门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鸿门宴》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理清了这篇文章的大体脉络,今天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鸿门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当听到曹无伤说刘邦有在关中称王之心时,项羽的反应是怎样的?„„“大怒”,对的,接着马上就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里我们看出,听到这样的话,项羽马上就要发兵攻打刘邦的军队,这说明他?„„急躁,是的,简直就是急不可待了,他遇事浮躁,根本就没有深思熟虑就要攻打刘邦。还有没有?„„大家看,项羽说了一句“击破沛公军”,他还没有攻打,就知道自己一定能够击破沛公军了吗?这说明他„„对的,非常自负,又轻敌。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里面有哪些人物?„„项伯,张良,刘邦?我们主要来看刘邦。刘邦听到张良告诉他项羽将要派军攻打他,他的反应是什么?„„“大惊”?很好,他害怕了,马上就问张良“为之奈何”,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抵挡项羽,希望张良呢能给他提些建议,我们看到,刘邦是一方诸侯,而能够向张良不停地发问“为之奈何”,这说明他„„是的,能够虚心求救(板书)。张良提出让他当面和项伯说清楚,接下来,刘邦就开始筹划和项伯见面了,他不断地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又以兄之理对待项伯,要约为婚姻,大家看,他为了取得项伯的信任,不惜做了这么多事,说明他是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的(板书),还说明他„„是的,灵活,随机应变(板书),有心计(板书)。接着,他又对项伯说了一番似乎很“情真意切”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入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大家说,他真的是在等待项羽吗?„„不是。他说自己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事故,大家觉得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假话项伯竟然也相信了。刘邦接着又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他说自己天天都盼着项羽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刘邦就用这样的谎言骗了项伯,说明他真是一个很„„虚伪(板书)对的,这里又证明了他的虚伪。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项伯回去对项羽禀报,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刘邦,项羽竟然马上答应了他,他耳根子很软对不对?之前还是大怒要征讨刘邦,现在马上改变了想法。接下来,在鸿门宴会上,项羽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看第三段。

刘邦来了,继续虚情假意地向项羽表白自己的心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信以为真了,马上就说出了告密者“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几乎没有一点防范意识,说明他是胸无城府,毫无心机的人(板书)。他们接下来饮酒了,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他杀掉刘邦,但是项羽的反应呢?„„“项王默然不应”,我们来说说,这里的“默然不应”说明项羽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额?这位同学,你说。„„哦,她说项羽此刻在犹豫,是的,一边是曹无伤和范增的说法,另一边又是项伯的劝说和刘邦自己的表白,所以项羽犹豫不决(板书),不知道应不应当杀掉刘邦。他的这种犹豫恰好给了刘邦可乘之机,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以上十分钟的内容应该足矣,故不再赘述)

接下来应当继续分析项羽对无理的樊哙的态度,说他礼待义士,显示出他重视义气,大度宽容,不拘小节(板书)

然后分析刘邦的不辞而别,说明他的奸险狡诈,很有心机,后来回去之后马上杀了曹无伤,也说明他狡诈,绝不软弱犹豫,具有战略眼光。

分析完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之后,也可以再顺带提及樊哙、范增的形象。 然后再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出色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在对比中烘托人物形象;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等等)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课文中心。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写人叙事的技巧。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

2、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应如何正确鉴赏本文深刻的内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八一三”惨案的史实。

2、介绍作者鲁迅以及解题“记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3、梳理基础知识,探索文章结构(

1、2节交待写作缘由—3-5节交往始末、遇害事实以及遇害的经过—

6、7节记念对于将来的意义。

4、借助对其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分析,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这是本节课以及整篇文章的重点【痛悼死者——表达无限感慨,再次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悲愤交织)——回忆刘和珍(她时常微笑,故惨死让作者更加痛心)——遇害事实,愤慨以及斗争的决心——展示刘和珍们的伟大崇高,悲愤交织——总结经验教训,清醒的反思——对革命者的讴歌,更多是平静的分析。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清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这节课,我们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值得专门来记念一下她呢?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关于刘和珍的描写出现在哪些地方。„„好了,大家看完了,哪些地方有关于刘和珍的描写?第1节,

3、

4、5节,很好,那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些段落。

首先来看第一节,这一节交待的是„„对的,写作的缘由。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点东西,因为“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从这里我们得到对刘和珍的初步印象是?„„对的,刘和珍喜爱看鲁迅的文章。接下来作者写了“在这样的生活艰难里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毅然”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怎样的青年?„„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很好,鲁迅先生的《莽原》是一部进步的刊物,在当时发行是重重受阻的,但是刘和珍是“毅然”预定了全年的刊物,说明她有一腔热情追求真理。

再看第三节,作者开始回忆,他第一次知道刘和珍的名字,是知道她敢于反抗校长的时候,她是勇敢无畏的,但是作者见到她时,却发现她“常常微笑着”,在偏安于宗帽胡同时,她来听作者的讲课,也是微笑着,这说明她一直很„„乐观积极,不错。可是刘和珍在虑及母校前途时的表现是怎样的?„„“黯然至于泪下”,这说明她„„有责任感?善良?是的,这些品质都可以体现。

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用刘和珍的微笑和蔼与反动政府的暴行作对比,很好。刘和珍是一个“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人,然而却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虐杀”,“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我们看第四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作者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与和蔼,这样一个温和、谦卑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暴徒呢?作者是在从侧面揭露反动政府的谎言,也是对他们进行控诉与批判。

接下来,第5节,作者写到刘和珍去请愿,是怎样的?对的,“欣然前往”,这个词很形象,表现了刘和珍什么样的性格?„„有正义感,勇敢无畏,这些正是刘和珍为代表的请愿者们的品格,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敬佩,赞美?是的。这里表现得很明显,在第3节的第一段他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里有没有矛盾?„„没有?为什么?这位同学„„他刚刚的意思是,因为刘和珍敢于欣然前往情愿,并献出了生命,而我却苟活到现在,与她相比,自觉不如,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们来看看,文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来描写刘和珍?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具体分析)

我们要明确的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什么呢?„„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是为了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评价“八一三”惨案,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先说明写作缘由,再对刘和珍的表现进行描述,最后评价这次事件的教训以及对于将来的意义,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笔力。

接下来应当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最后鉴赏本文的内涵。

第八课 小狗包弟

一、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

学习本文以叙为主、叙中带议的写作方式和白描手法。

揣摩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以及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思索。

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自我反思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作者反映“*”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2.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3.本文风格质朴自然,读来却感人至深,想一想:奥妙之处在哪里? 4.理清作者对小狗包弟感情态度的前后变化过程。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巴金的《小狗包弟》。

同学们家里喂养过小猫、小狗一类的小动物吗?„„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可是,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喂养小动物可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就连花也不能养,菜也不能种,甚至不能读《论语》,不能读《孟子》,不能读唐诗宋词,当然更不能读外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巴金先生讲述的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与一只小狗有关的故事,翻到课本32页,巴金的《小狗包弟》。

首先呢请大家默读这篇课文,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读完了,觉得这只叫包弟的小狗可爱吗?„„可爱?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到,“这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它在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生2:它在主人会客时,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生3:它很亲近主人。巴金夫妇有一年到广州过春节,走时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主人出来,天天如此,从不厌倦。当看到主人回来时,不住地摇头摆尾,非常高兴,十分亲热。

你们看到的这些地方是表现出小狗的可爱。可是第三段写小狗见到陌生人会吠叫,这不也挺令人讨厌吗?这位同学„„她说,后面写了“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这里的“一声”、“就”,可见这小狗很听话,很可爱。

很好,那么,对于这只如此可爱的小狗,作者的对它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呢?„„有?是怎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最开始,包弟初到我家,我们的反映是„„是,“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这说明,我们一家对于包弟的到来是十分高兴的(板书)对吧?接下来呢?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作者一家对它又是怎样的呢?这位同学,你来说„„是喜爱的,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她说,作者写包弟作揖讨糖果吃,显出包弟的可爱;出去吃饭要带点骨头回去给包弟;还有包弟在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每天都在门口等候;还有什么地方?„„是的,还从侧面来表现包弟的可爱,写日本女作家对包弟的询问,这些地方,都可以表现我们一家已经把包弟当做了家庭的一份子,对它十分地喜爱(板书)。接下来呢?作者的感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第7自然段。作者怎么写的?他说啊„„“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我们前面说过,在*期间是不允许养小动物的,这时候,我开始变得„„对的,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听到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这时候,我的心情开始变得忧虑(板书)了。

在忧虑之下,作者作出了怎样的决定?„„是的,把包弟送走了,送到哪里去了?„„送给了医院供科研人员做实验用。在送走包弟之后,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接下来看第10自然段,“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是的,我变得轻松了(板书),因为没有包弟这个“大包袱”了。接下来看,作者一直都这么轻松吗?„„没有,他送走包弟之后,睡不着觉了,“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作者心情变得沉重了(板书)。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看,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里,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是的,是自责和歉疚了。

在这一段话中,我们要着重理解的一句话是“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同学,你来说说。„„很好,她说,作者是在解剖自己的行为。是的,作者呢,是在对自己为保全一家人而送包弟去解剖的行为感到羞耻,是一种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由此处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在*期间,为了保全家人而不得不逆来顺受的事例是普遍存在的,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也就自然不在与小狗包弟,而在与揭示*期间被扭曲的人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勇于反思自己,解剖自己心灵的正直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作者既然是为了反映*的现实,为什么又要写一条小狗呢?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创伤”具体指代什么?(“创伤”有三个含义:一是对物是人非的景色的触景生情,其次是对已故的妻子和包弟的思念,还有当年为了保全全家将包弟出卖而感到无比的忧伤)

风格质朴,感人至深的原因在哪里?(以情见长、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九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理清本文“总-分-总”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注意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情感。

3、品析本文详略得当的材料处理方法和描写人物的精要不繁琐的点睛描写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2、把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文情感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半直接半含蓄地表达;完全含蓄地表达)

4、怎样看待本文简练的文风?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在前面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我们接触到,陶渊明用“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句诗来评价荆轲。那么对像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同样是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进一步走近这位大人物。请大家翻到课本36页,一起来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首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浏览一下这篇文章,我们看一看梁任公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很好,那如果用文章中作者的一句原话来说是怎样的?这位同学你来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很好,那我们就具体从梁实秋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来看,哪些地方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特点。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特点我们比较好理解,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对比衬托?具体哪些对比和衬托?用别人的演讲来与梁任公演讲来对比,还有呢?„„对的,在第二自然段用他的文章和演讲来对比,衬托他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这里都体现了梁任公是以为有学问的学者。

以上提到的是演讲之前,那么我们现在正式来看看这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演讲。我们从梁任公本身的精神气质以及演讲的魅力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现在大家来找一找具体梁任公的演讲有哪些特点。他的外貌是怎样的?外貌描写(板书),他的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是„„风神潇洒,眼神呢?„„光芒四射„„很好,我们在第三自然段可以找到。现在我们看第四自然段,具体来看看他的演讲。他演讲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独特、简短?很好,在文章哪里可以找到?(念第四自然段开场白的内容)这里我们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作者的原话来说是?谦逊又自负,很好。那我们同学自己还从中读出了些什么吗?„„对的,还读出了他的幽默风趣。他演讲的声音呢?„„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的,这样的声音对他的演讲有什么作用?„„是的,增添了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看他演讲的内容,开始讲了一首《箜篌引》,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说他“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景,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而“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这说明,他的演讲内容怎样?„„很好,这位同学说他的演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说明他博学,是的,还生动对不对?讲一首诗的内容都像“活画出了一出悲剧”,说明他的演讲是十分生动形象的。

我们再看梁任公演讲时的表情,作者说这是一种„„对的,是一种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尤其是讲到《桃花扇》和杜甫的诗的时候,他是真的十分投入了,以至于“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从这几句精彩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梁任公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了,是什么?„„很好,是热心肠。这里说的“热心肠”并不是形容对人友善,乐于助人之类的,而是指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联系当时梁任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亲身经历可以看到,这些古籍中的内容感动了任公先生,才使他有这样的表现,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位性情中人,每次演讲都是酣畅淋漓。

文中还有关于梁任公的一些动作描写也非常传神,我们来看他的一连串动作,“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他的这些动作是很连贯而又传神的,还有第7自然段中描写的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了他的演讲十分富有感染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自己来归纳一下梁任公的性格特征,有哪些?„„学识渊博,博闻强识,修养良好,热心肠,风趣幽默,谦逊自负,稳健潇洒等等,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借这次难忘的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以上的性格特征。

接下来将具体分析几个具体的语段,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任公的亲身经历来讨论梁任公为什么在讲到这三篇古代作品的时候会如此动情。

第十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品味语言平实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和内涵。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2.3.4.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这篇文章中,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以及赏析文中重点语句。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四、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同学们,关于新闻文体的要素及特征,以及标题的含义,我们刚刚已经讲过。现在我们要来着重探究的问题是,文章是如何将现实场面与历史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阅读这篇文章。

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描写了几个场景?„„四个?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四个场景的?„„是的,显而易见,按照的是时间顺序。那么第一个场景是什么?„„很好,是“4点30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在这里,现实与历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位同学,你来说。„„他说是由港督府降旗及末任港督的离任联系到港督府的历史,很好。这里由港督府降旗联想到港督府的建立以及历史,在现实场景后补充了历史的材料,使得这种现实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啊。

第二个场景是什么呢?„„是“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这次告别仪式上,开始了当天岛上的第二次降旗。7点45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作者写道“156年,„„降下了米字旗。”这里写了156年前英国军队在香港的升旗,这是历史的场面,又写了今天英国军队的降旗,这是现实。同学们说说,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很好,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不错,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以及一次升旗与降旗的对比,说明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了。这里作者的语言也同样是庄重的,庄重之下还有„„对的,同样是欣喜。

接下来第三个场景,是写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这里和上面用了同样的对比的手法对不对?是的,也是用一升一降,现实的场景,说明香港的回归。

最后第四个场景,是什么?很好,是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者由这艘船的离去,又回顾了英国于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作者着重强调“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着重强调这个具体时间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同学说一下?„„这位同学说,强调时间是为了写香港所受到的殖民统治的时间之久,突出香港的屈辱即将过去,新时代即将开始。很好,这里面是不是同样也隐含了作者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

所以总的来说,作者在记叙香港回归的这一现实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画面,向人们呢重现了历史,让人们记住历史,使文章,也使香港的回归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具有了一种沧桑而厚重的感觉。用过去屈辱的历史,更能突出现今的来之不易和珍贵,也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语句,说明其深层含义。 语言的意味:含蓄而庄重。

推荐第10篇: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词的炼字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伟大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品味意象,体会词中广阔的意境。 【难点】

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秋天的诗词,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一些悲秋的诗词引入这首词写于深秋的却毫无悲情充满斗志的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小组,讨论读过这首词你看见了几幅画面?根据内容分别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

要求: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组内形成统一的答案。

师生共同总结:①独立寒秋;②湘江秋景;③峥嵘岁月;④中流击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以“湘江秋景图”为例展开教学。

(1)词人在上阕当中“看”到了什么?明确:a.山、林、江、舸、鹰、鱼。 (2)词人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哪些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a.“万山红遍”,“遍”写出了红的广阔。 b.“层林尽染”,“染”树经霜后变逐渐变红现象。

c.“鹰击长空”,将“击”换为“飞”,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击”写出了鹰的雄壮有力搏击苍穹的进取精神。

d.“鱼翔浅底”,将“翔”换为“游”,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洒脱之情。与“鹰击长空”形成一天一地的遥相呼应,体现出词人胸襟的阔大。

2.面对如此充满生命跳跃音符的绚丽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个“怅”字写出了万千,宇宙自然万物尽收于作者之笔作者之眼作者之心,怅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深思的是当时千万的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是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是祖国未来的命运。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要问的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看到万物在经历着物竞天择的考验,很像当今的革命形势,作者要问的是“主”,是谁来主宰革命乃至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4.纵观本词,上阙重写景,下阙多抒情,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抱负。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创作于革命爆发时期,试想在那么一个不确定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诗词的教学是需要在诵读的过程中来完成的,通过对于意象的逐层分析去体会词中蕴含的意境,所以本首次在教学当中应当在分析之前和之后都需要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诵读,在课程的最后也需要学生继续的开展诵读,所以在后面的设计中应该加强诵读教学。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1篇: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归去来兮辞》试讲答辩语音示范如下: 【面试备课纸】

【语音示范】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1.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3.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①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注意语调。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词:四个重点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 ②虚词: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③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五、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问题:“恨晨光之熹微”中“恨”和“实迷途其未远”中“实”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这句话中的“恨”意为遗憾。“恨”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表示“遗憾”,这句话的意思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在文言文字词中存在着很多古今异义的现象,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区分记忆。

“实迷途其未远”一句中“实”是确实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教材中对这句话给出了注释,在教学中可进行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自学能力训练。

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第12篇:北京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教师试讲经验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http://

北京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感

一、北京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流程先抽题

我抽到的是《再别康桥》,抽到的那个题目的纸条自己带着,试讲前交给评委老师。然后就被叫到备课室去准备一小时,课本、教案、复印资料都可以带进去,老师们不查的。内容就是写教案,如果有多余时间就可考虑一下本课试讲完老师可能会问什么问题。我大约四十分钟写完的,然后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试讲的思路。至于说课,我提前准备的是10分钟的内容

二、北京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内容准备及考题演讲

考试时,进去门,老师们都在忙自己的,一个老师在点她的平板电脑,具体做什么我不知道另外两个老师都在低头写自己的东西。我走到他们面前,交上那个抽题的纸条,准考证自己拿着,他们不看。然后我就走上讲台,他们还在忙自己的,于是我就轻声问现在是否可以开始老师依然低着头,一个低头说可以了。但是那个计时的老师(就是那个桌上放着平板电脑的老师)还是忙着弄她的电脑。

我想:这可怎么进行下去呢?他们不计时我怎么开始讲呢?

于是我就又轻声问:“老师,是否需要计时啊?”(其实我后来想想我这一问挺傻的,也许那位老师是等我开口说话就开始看表呢,我何必要自讨苦吃去提醒她看表呢)

那位老师忽然停下了,说可以了可以了(语气中带着些许埋怨,至少当场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愿是错觉)

这时另外两个老师中,有一个年龄较大的抬起头来看我,我也开始巴拉巴拉说起来。 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的,幸好我准备的就是导入、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诵读这三个部分。具体内容我都写教案上了,所以可以在突然脑袋短路时瞥上一眼 后来说着说着就不紧张了。就这么比较顺畅地进行下来了,老师们时不时会抬起头看一下(我想他们也是坐了一天,估计也有些累了把),15分钟到了他们就喊停了。

然后是5分钟的教学构思,那个老师强调说教学构思,不必按说课那么规范来 主要说本课如何设计教学。我顿时有些慌张 因为具体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我本来准备得很笼统,都是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提倡什么的,具体怎样在具体的课文中体现我还真没考虑,复习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试讲上了,所以一时真的有些晕菜了,再加上紧张,有好几句话都没有表达流畅这么稀里糊涂得过去了 。

下了考场考虑一下,其实如果不紧张的话还按原来我准备的思路来另外随便补充上一些教案上的内容,也可以讲的很自然的,五分钟的内容也没多少,老师们几乎也不抬头看,哎,只是当时太紧张了以至于脑子瞬间有些空白,哎实在是不应该啊!

三、北京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答辩环节

再接下来就是答辩环节,老师们提问了几个问题,先让我朗读了一遍,然后问你认为本篇诗歌美在何处,我就按要求进行,自由发挥了一通,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满意,看不出他们的表情。

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主要是考验考生的心理素质、大脑反应能力,考生只有从容面对,才能给考官留个好影响。也许你进入看到的场景感觉像是考官们设的一个‘局’,那你就随机应变,看你怎么‘破’了。欣瑞在此预祝学员顺利通过考试。

第13篇:试讲+面试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讲+面试)

拿上以上三个证(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外加毕业证、身份证、体检合格证、申请表,就可以去认定了。认定的时候教委会安排说课--也就是“试讲+面试”。认定的时候你要选好级别和科目了。说课30分钟,分为试讲15分钟和面试15分钟。如何在教师认定考试中出奇制胜?

首先,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其次、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当然,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最后,要有板书,板书就是你的教课大纲,是有始有终的,最后别忘了布置作业。(如果对粉笔字不自信、或者无要求板书,可以减少板书或者不板书)。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通常是可以加分的,也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讲时不允许呈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试讲完成以后还会有提问,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如何安排你所教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该如何等等。不要慌张,首先肯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予以适当的重复和肯定,与此同时思考应对的策略。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提纲,分几点来说明你的观点,显得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点到即可,除非特别自信,不要过于展开。

第14篇: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沁园春·长沙》,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沁园春·长沙》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全词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也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毛泽东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主要让大家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词中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难点: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沁园春·长沙》课时安排为3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

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首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意境;然后请同学们重点诵读文章。诵读文章时,请大家注意,文章中的“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好,我们可以看出,词中描述了四幅画面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下面我们分别重点来看一下: 第一,独立寒秋图

请大家看开头三句词,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大家想一下,文章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主要有山、林、江、舸、鹰、鱼,通过这些来由点到面的进行勾勒万物。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三)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文中诗人回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其实,我们知道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大家品读一下文中最后三句,这三句话主要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好了,以上是《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的讲授内容。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

第15篇: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讲教案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介绍词的知识,介绍作者,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对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对它的大体内容有了了解,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呢一共描写了四幅图画,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图画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这位同学,你来说。„„好的,他说啊,诗人是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方面来进行描绘的,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山色。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是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山,“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又与“寒秋”二字呼应,“万”写山之多,“遍”则写出了什么?„„对的,红之广。“层林尽染”四个字,表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了红色,这里就是刚刚我们同学说的山上的景色,是静景对不对?接下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碧透”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百舸”说明船多,“争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出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呢则是动景,这里写的,是江上的景色。接下来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哪两个字用得好?„„“击”字和“翔”字,为什么?好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哦,她说,“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呢则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是的啊,“击”写出了鹰的矫健和疾速,而“翔”字则写出了鱼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底”是不是说水很浅呢?„„对的,不是啊,这里的“浅底”,是因为水清,所以呢才显得浅了,我们要注意体味诗人写作的深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写的分别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就是对上面的总结,万物都是一幅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样子。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里,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等,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说啊,这些意象的画面都很壮阔,是的,有远望,又有近观,有仰视,也有俯视,作者把众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组成一组意象群,动静搭配,远近结合都十分自然,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在从第二幅“湘江秋景图”到“峥嵘岁月图”之间,诗人巧妙地加入了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字,为什么我们说它富有表现力?„„刚刚这位同学说,“怅”本身是不如意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绪。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诗人为什么要发问呢?„„这位同学说啊,这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思绪万端。还有别的说法吗?„„她说,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作哲学的沉思,这种发问表现出诗人情感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这两位同学的见解都很独到,联系下阕,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第三幅图,在哪里?大家找一找。„„嗯,对了,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四幅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完这四幅图画之后,将对诗人借这些图画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第二课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几个主要意象?

2、讨论诗中的“姑娘”究竟代表什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歌,弄清了这首诗歌的字词和节奏韵律等基本的东西,

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等等充分表达诗人忧伤感情的词语,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

3、通过举例(明月、红豆),学习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 )。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学们,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品味这种饶有韵味的情致(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雨巷》中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中最明显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对的。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说„„迷惘、惆怅的感觉,很好。我们可以看到,它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让人产生伤感,这是一条空巷,阴暗潮湿,而且残破,人的伤感惆怅倍增。

接下来看,“撑着油纸伞”,这里有一个什么意象?„„油纸伞?对的。同学们看到油纸伞会有一种什么感觉?„„怀旧、美丽,不错。油纸伞本身就给人怀旧、神秘的感受,而这时呢,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更加增添了怀旧、朦胧的情调。

还有哪些意象?„„丁香、姑娘。还有吗?„„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个“我”的意象。我们先来看丁香和姑娘这两个意象。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着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 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代表着一种愁绪,在诗中作者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是想说明什么呢?„„丁香花姣好但容易凋落,那姑娘„„对的,姑娘美好但转瞬即逝。我们来讨论一下啊,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代表作者喜欢的姑娘吗?还有没有别的含义?„„有的同学说就是姑娘,有的说还有别的意思。这位同学你来说,还代表什么?„„她说还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很好,这里要和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积极响应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峰堕入了低谷。后来戴望舒隐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这个时代的忧郁。所以这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还象征着诗人当时难以实现的一种人生理想。

最后看“我”这个意象,就是指一个有所追求的知识青年,孤身一人,默默彳亍(chi chu)着,“我”既有对丁香姑娘的期盼,也有对眼前现状的迷茫,还有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里的“我”就是代表着大革命失败后理想破灭的一代年轻人。

我们已经对诗中的重要意象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体味诗人那种彷徨又幻灭的情绪。

接下来的任务是通过这些意象来归纳诗歌的象征手法(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我”在雨巷中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心绪的描写,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代年轻人理想破灭后的彷徨和幻灭。

布置作业:将《雨巷》改写为一篇散文。

第三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和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特点。

2、把握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大堰河的深沉的情感。

3、学习并体味本诗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3、学习这首诗的表现特点 (1)叙事性的写实手法

(2)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深化诗意

(3)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倾泻感情

(4)学习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及在形式上的自由表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感情。

2、对诗歌的感情线索有一定理解(怀念与痛悼——眷恋与感激——同情与控诉——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的感情线索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大堰河是怎样一个形象,诗人是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层,也就是一到三节我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部分朗读一下。„„好的,读完了,这一层介绍了什么?„„是的,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吃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她的乳儿。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的深情回忆了。诗人得到了大堰河怎样的关爱呢,我们来看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八个。主画面是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说。„„主画面是“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很好。这八个镜头表现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品质?„„勤劳,很好,还有吗?慈爱?是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很明显地体现了她的慈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八个镜头,也就是八个场面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和慈爱。

我们接下来再看,第五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谁能来说一说,这里这样有什么效果?„„你来说,哦,对的,她说,这是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间接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依依不舍和疼爱。是的,这里的“哭”字, 把大堰河的善良和对乳儿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看,接下来那一节还有对大堰河的描述?„„第7节,是的,依然写的是大堰河劳作的场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这种感情。„„读得饱含深情啊,不错。我们看,这里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描写她进行各种劳动。这里说明了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表现了大堰河对生活的满足。是的,大堰河“为了生活”“流尽了乳液之后”,“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做各种各样的活,十分辛苦,却含着笑,说明她对生活真的是非常容易满足啊。 这一节呢,诗人用了排比的手法,依然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命运悲惨但对生活十分容易满足的大堰河形象。

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他又带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来看第8节,这里还是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切糖,贴画等等,但是这里写到了一个梦,这里的梦有什么作用?„„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为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大堰河的梦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生活幸福美满。那么大堰河希望有“娇美的媳妇叫她婆婆”的愿望实现了吗?是的,没有,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之后还是死了。大堰河死后丈夫和儿子们都很悲伤,但是她死的时候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说明大堰河的一生,其实是悲惨的,生前付出何其多,生后得到何其少?诗人想到这里十分心酸,对大堰河充满了同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命运悲惨但容易满足的大堰河形象,她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形象的代表。诗人用包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应当认真去体会。

分析诗歌的自由形式;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

2、积累“若”“鄙”“微”“之”等重要词语,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处处为秦着想;利用秦晋矛盾)

2、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三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翻译文章,疏通课文的大概内容,弄清楚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2、得出文章内容的大体线索。(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烛之武退秦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借助于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理清了全文的线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好的,他对这篇文章看样子已经很熟悉了,这篇文章遵循事情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退四个部分,大家认为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哪里?„„对的,是“说退秦师”。现在我们就看具体地看一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啊。„„好的,大体上不错,要注意“若”是如果的意思啊。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烛之武态度的冷静,还有呢?谦卑?嗯,好的。他说“郑既知亡矣”,表明他对秦国的臣服,满足了秦穆公横蛮的大国之心啊。接着他又说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的下属了,把自己显得很谦卑,对秦主很恭敬。这是第一层。

接下来,他开始来分析利弊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里分析了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的难处,处处为秦国着想,说出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这里说明了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这是第二层。这样的分析可谓是合情合理,推心置腹,不由得秦伯不动心。

接下来,我们看,由“若”字引领,烛之武提出了他的建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里烛之武是想说明什么?„„是的,他想说明保全郑国才对秦国有好处,郑国可以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随时供给秦国使者缺乏的东西,这是第三层。

接着,烛之武开始追述晋背秦的史实了,他说“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是说,秦穆公曾经有恩于晋文公,晋文公也答应要把焦、瑕两邑送给秦国,但是却背信弃义,一回国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第四层。这里烛之武的意图是什么?„„对的,是为了制造矛盾,以此瓦解秦晋联盟。

接着,烛之武又由历史回到现实了,他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他这里呢,陈述了晋国贪得无厌的现实,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说明,如果郑国灭亡,晋国必然会进一步进犯秦国。秦穆公听到烛之武的分析,觉得句句在理,必然会打消攻打郑国的念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烛之武首先以臣服的姿态,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亡郑不利于秦反利于郑,存郑才利于秦,而进一步用历史上晋国的背信弃义和现在的贪得无厌来进一步证明保全郑国的好处,处处推心置腹,句句合情合理,自然能够说服秦穆公。这也提示我们,要想说服别人,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说客。

接下来,可以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等等。

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特点。

2、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2、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2、翻译疏通本文,了解文章大概的结构脉络。(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荆轲刺秦王》的学习,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位同学„„看来他对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临别,秦廷行刺以及行刺失败。现在呢,我从文中截取几个场景和同学们一起来品读,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第一个场景,是荆樊会面,也就是行刺准备,这个场景在文中哪里可以找到?„„是的,第三自然段,现在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好,读完了,同学们,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用了三个问句?对的,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荆轲是怎么发问的。“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这里,荆轲直接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秦国杀掉了樊於期的父母族人,现在又要用重赏获得樊於期的头颅,这里荆轲是站在樊於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的,善于推心置腹,他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触动了樊於期的伤感,对他多了一分亲切信任。在指出了樊於期的困境之后,荆轲接着问了“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这里,他进一步试探,在指出樊於期困境之后跟他说“我现在有一个妙计,可以一举两得,将军要不要听呢?”樊於期自然很乐意听一听,荆轲于是趁热打铁,和盘托出了行刺的打算,发出了第三问“将军岂有意乎?”实际上也是在征求樊於期的意见,樊於期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啊,马上就自刎了。

在这个场景中,荆轲是直接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吗?„„不是,荆轲在这里是采用了一定的策略的,他从樊於期的处境出发,动之以情,然后再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来晓之以义,观察樊於期的反应,当樊於期急于知道办法的情况下,又循循善诱地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建议。他这里使用的策略是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诚感动了樊於期。在这幅画面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沉默)我们看整段都是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是不是?那么„„是的,他使用的就是对话的手法。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场景,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场景,就是秦廷行刺。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行刺的过程,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对的,从课本20页的第二自然段开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和秦武阳一起去面见秦王。我们来看二人的表现:“秦武阳色变振恐”,说明什么?„„对的,说明秦武阳很紧张,惊慌。那荆轲呢?荆轲是“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说明他„„很镇定,还有吗?是的,还有很机智,对秦王说秦武阳是因为天子的威严所震慑,很聪明地圆了谎。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荆轲的镇定和机智?这位同学你来说„„对的,很好,用了对比的手法,荆轲和秦武阳的对比,非常明显。

我们再看,荆轲刺杀秦王的一系列动作:“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这些动作,都表现了荆轲的„„勇敢,对。那么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吧?是不是?荆轲和谁的对比?„„秦王,是的,在荆轲的进攻之下,秦王也显得惊慌失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这些动作都显得秦王的惊慌啊。由此可见,荆轲是既机智冷静,又勇敢无畏的。

综上所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的,他是一个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机智冷静,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人。

好了,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既然荆轲如此的勇敢,那么为什么他的行刺还会失败呢?这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把它作为今天的课后练习题。

讨论:

荆轲为什么会失败?

如何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第六课 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2、积累“因”“如”“谢”等重要词语及词类活用现象,掌握重要句式。

3、理清文中主要人物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5、正确分析评价刘、项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简要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2、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语言精练,富有个性,本文的动作描写即无声的语言,用无声的语言来表现有形的思想)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史记》的相关背景知识,对作者司马迁进行介绍,然后再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简单地介绍。

2、疏通课文,理解新字词的意思,尤其是一些虚词的意思及用法。

3、理清这篇文章的大体脉络。【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刘邦约婚——鸿门宴会(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逃脱,张良留谢——刘邦诛曹】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鸿门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鸿门宴》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理清了这篇文章的大体脉络,今天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鸿门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当听到曹无伤说刘邦有在关中称王之心时,项羽的反应是怎样的?„„“大怒”,对的,接着马上就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里我们看出,听到这样的话,项羽马上就要发兵攻打刘邦的军队,这说明他?„„急躁,是的,简直就是急不可待了,他遇事浮躁,根本就没有深思熟虑就要攻打刘邦。还有没有?„„大家看,项羽说了一句“击破沛公军”,他还没有攻打,就知道自己一定能够击破沛公军了吗?这说明他„„对的,非常自负,又轻敌。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里面有哪些人物?„„项伯,张良,刘邦?我们主要来看刘邦。刘邦听到张良告诉他项羽将要派军攻打他,他的反应是什么?„„“大惊”?很好,他害怕了,马上就问张良“为之奈何”,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抵挡项羽,希望张良呢能给他提些建议,我们看到,刘邦是一方诸侯,而能够向张良不停地发问“为之奈何”,这说明他„„是的,能够虚心求救(板书)。张良提出让他当面和项伯说清楚,接下来,刘邦就开始筹划和项伯见面了,他不断地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又以兄之理对待项伯,要约为婚姻,大家看,他为了取得项伯的信任,不惜做了这么多事,说明他是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的(板书),还说明他„„是的,灵活,随机应变(板书),有心计(板书)。接着,他又对项伯说了一番似乎很“情真意切”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入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大家说,他真的是在等待项羽吗?„„不是。他说自己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事故,大家觉得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假话项伯竟然也相信了。刘邦接着又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他说自己天天都盼着项羽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刘邦就用这样的谎言骗了项伯,说明他真是一个很„„虚伪(板书)对的,这里又证明了他的虚伪。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项伯回去对项羽禀报,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刘邦,项羽竟然马上答应了他,他耳根子很软对不对?之前还是大怒要征讨刘邦,现在马上改变了想法。接下来,在鸿门宴会上,项羽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看第三段。

刘邦来了,继续虚情假意地向项羽表白自己的心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信以为真了,马上就说出了告密者“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几乎没有一点防范意识,说明他是胸无城府,毫无心机的人(板书)。他们接下来饮酒了,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他杀掉刘邦,但是项羽的反应呢?„„“项王默然不应”,我们来说说,这里的“默然不应”说明项羽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额?这位同学,你说。„„哦,她说项羽此刻在犹豫,是的,一边是曹无伤和范增的说法,另一边又是项伯的劝说和刘邦自己的表白,所以项羽犹豫不决(板书),不知道应不应当杀掉刘邦。他的这种犹豫恰好给了刘邦可乘之机,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以上十分钟的内容应该足矣,故不再赘述)

接下来应当继续分析项羽对无理的樊哙的态度,说他礼待义士,显示出他重视义气,大度宽容,不拘小节(板书)

然后分析刘邦的不辞而别,说明他的奸险狡诈,很有心机,后来回去之后马上杀了曹无伤,也说明他狡诈,绝不软弱犹豫,具有战略眼光。

分析完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之后,也可以再顺带提及樊哙、范增的形象。 然后再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出色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在对比中烘托人物形象;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等等)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课文中心。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写人叙事的技巧。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

2、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应如何正确鉴赏本文深刻的内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八一三”惨案的史实。

2、介绍作者鲁迅以及解题“记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3、梳理基础知识,探索文章结构(

1、2节交待写作缘由—3-5节交往始末、遇害事实以及遇害的经过—

6、7节记念对于将来的意义。

4、借助对其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分析,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这是本节课以及整篇文章的重点【痛悼死者——表达无限感慨,再次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悲愤交织)——回忆刘和珍(她时常微笑,故惨死让作者更加痛心)——遇害事实,愤慨以及斗争的决心——展示刘和珍们的伟大崇高,悲愤交织——总结经验教训,清醒的反思——对革命者的讴歌,更多是平静的分析。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清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这节课,我们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值得专门来记念一下她呢?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关于刘和珍的描写出现在哪些地方。„„好了,大家看完了,哪些地方有关于刘和珍的描写?第1节,

3、

4、5节,很好,那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些段落。

首先来看第一节,这一节交待的是„„对的,写作的缘由。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点东西,因为“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从这里我们得到对刘和珍的初步印象是?„„对的,刘和珍喜爱看鲁迅的文章。接下来作者写了“在这样的生活艰难里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毅然”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怎样的青年?„„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很好,鲁迅先生的《莽原》是一部进步的刊物,在当时发行是重重受阻的,但是刘和珍是“毅然”预定了全年的刊物,说明她有一腔热情追求真理。

再看第三节,作者开始回忆,他第一次知道刘和珍的名字,是知道她敢于反抗校长的时候,她是勇敢无畏的,但是作者见到她时,却发现她“常常微笑着”,在偏安于宗帽胡同时,她来听作者的讲课,也是微笑着,这说明她一直很„„乐观积极,不错。可是刘和珍在虑及母校前途时的表现是怎样的?„„“黯然至于泪下”,这说明她„„有责任感?善良?是的,这些品质都可以体现。

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用刘和珍的微笑和蔼与反动政府的暴行作对比,很好。刘和珍是一个“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人,然而却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虐杀”,“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我们看第四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作者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与和蔼,这样一个温和、谦卑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暴徒呢?作者是在从侧面揭露反动政府的谎言,也是对他们进行控诉与批判。

接下来,第5节,作者写到刘和珍去请愿,是怎样的?对的,“欣然前往”,这个词很形象,表现了刘和珍什么样的性格?„„有正义感,勇敢无畏,这些正是刘和珍为代表的请愿者们的品格,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敬佩,赞美?是的。这里表现得很明显,在第3节的第一段他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里有没有矛盾?„„没有?为什么?这位同学„„他刚刚的意思是,因为刘和珍敢于欣然前往情愿,并献出了生命,而我却苟活到现在,与她相比,自觉不如,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们来看看,文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来描写刘和珍?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具体分析)

我们要明确的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什么呢?„„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是为了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评价“八一三”惨案,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先说明写作缘由,再对刘和珍的表现进行描述,最后评价这次事件的教训以及对于将来的意义,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笔力。

接下来应当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最后鉴赏本文的内涵。

第八课 小狗包弟

一、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

学习本文以叙为主、叙中带议的写作方式和白描手法。

揣摩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以及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思索。

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自我反思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作者反映“*”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2.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3.本文风格质朴自然,读来却感人至深,想一想:奥妙之处在哪里? 4.理清作者对小狗包弟感情态度的前后变化过程。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巴金的《小狗包弟》。

同学们家里喂养过小猫、小狗一类的小动物吗?„„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可是,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喂养小动物可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就连花也不能养,菜也不能种,甚至不能读《论语》,不能读《孟子》,不能读唐诗宋词,当然更不能读外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巴金先生讲述的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与一只小狗有关的故事,翻到课本32页,巴金的《小狗包弟》。

首先呢请大家默读这篇课文,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读完了,觉得这只叫包弟的小狗可爱吗?„„可爱?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到,“这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它在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生2:它在主人会客时,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生3:它很亲近主人。巴金夫妇有一年到广州过春节,走时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主人出来,天天如此,从不厌倦。当看到主人回来时,不住地摇头摆尾,非常高兴,十分亲热。

你们看到的这些地方是表现出小狗的可爱。可是第三段写小狗见到陌生人会吠叫,这不也挺令人讨厌吗?这位同学„„她说,后面写了“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这里的“一声”、“就”,可见这小狗很听话,很可爱。

很好,那么,对于这只如此可爱的小狗,作者的对它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呢?„„有?是怎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最开始,包弟初到我家,我们的反映是„„是,“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这说明,我们一家对于包弟的到来是十分高兴的(板书)对吧?接下来呢?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作者一家对它又是怎样的呢?这位同学,你来说„„是喜爱的,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她说,作者写包弟作揖讨糖果吃,显出包弟的可爱;出去吃饭要带点骨头回去给包弟;还有包弟在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每天都在门口等候;还有什么地方?„„是的,还从侧面来表现包弟的可爱,写日本女作家对包弟的询问,这些地方,都可以表现我们一家已经把包弟当做了家庭的一份子,对它十分地喜爱(板书)。接下来呢?作者的感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第7自然段。作者怎么写的?他说啊„„“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我们前面说过,在*期间是不允许养小动物的,这时候,我开始变得„„对的,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听到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这时候,我的心情开始变得忧虑(板书)了。

在忧虑之下,作者作出了怎样的决定?„„是的,把包弟送走了,送到哪里去了?„„送给了医院供科研人员做实验用。在送走包弟之后,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接下来看第10自然段,“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是的,我变得轻松了(板书),因为没有包弟这个“大包袱”了。接下来看,作者一直都这么轻松吗?„„没有,他送走包弟之后,睡不着觉了,“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作者心情变得沉重了(板书)。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看,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里,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是的,是自责和歉疚了。

在这一段话中,我们要着重理解的一句话是“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同学,你来说说。„„很好,她说,作者是在解剖自己的行为。是的,作者呢,是在对自己为保全一家人而送包弟去解剖的行为感到羞耻,是一种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由此处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在*期间,为了保全家人而不得不逆来顺受的事例是普遍存在的,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也就自然不在与小狗包弟,而在与揭示*期间被扭曲的人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勇于反思自己,解剖自己心灵的正直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作者既然是为了反映*的现实,为什么又要写一条小狗呢?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创伤”具体指代什么?(“创伤”有三个含义:一是对物是人非的景色的触景生情,其次是对已故的妻子和包弟的思念,还有当年为了保全全家将包弟出卖而感到无比的忧伤)

风格质朴,感人至深的原因在哪里?(以情见长、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九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理清本文“总-分-总”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注意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情感。

3、品析本文详略得当的材料处理方法和描写人物的精要不繁琐的点睛描写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2、把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文情感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半直接半含蓄地表达;完全含蓄地表达)

4、怎样看待本文简练的文风?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在前面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我们接触到,陶渊明用“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句诗来评价荆轲。那么对像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同样是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进一步走近这位大人物。请大家翻到课本36页,一起来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首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浏览一下这篇文章,我们看一看梁任公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很好,那如果用文章中作者的一句原话来说是怎样的?这位同学你来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很好,那我们就具体从梁实秋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来看,哪些地方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特点。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特点我们比较好理解,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对比衬托?具体哪些对比和衬托?用别人的演讲来与梁任公演讲来对比,还有呢?„„对的,在第二自然段用他的文章和演讲来对比,衬托他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这里都体现了梁任公是以为有学问的学者。

以上提到的是演讲之前,那么我们现在正式来看看这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演讲。我们从梁任公本身的精神气质以及演讲的魅力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现在大家来找一找具体梁任公的演讲有哪些特点。他的外貌是怎样的?外貌描写(板书),他的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是„„风神潇洒,眼神呢?„„光芒四射„„很好,我们在第三自然段可以找到。现在我们看第四自然段,具体来看看他的演讲。他演讲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独特、简短?很好,在文章哪里可以找到?(念第四自然段开场白的内容)这里我们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作者的原话来说是?谦逊又自负,很好。那我们同学自己还从中读出了些什么吗?„„对的,还读出了他的幽默风趣。他演讲的声音呢?„„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的,这样的声音对他的演讲有什么作用?„„是的,增添了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看他演讲的内容,开始讲了一首《箜篌引》,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说他“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景,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而“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这说明,他的演讲内容怎样?„„很好,这位同学说他的演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说明他博学,是的,还生动对不对?讲一首诗的内容都像“活画出了一出悲剧”,说明他的演讲是十分生动形象的。

我们再看梁任公演讲时的表情,作者说这是一种„„对的,是一种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尤其是讲到《桃花扇》和杜甫的诗的时候,他是真的十分投入了,以至于“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从这几句精彩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梁任公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了,是什么?„„很好,是热心肠。这里说的“热心肠”并不是形容对人友善,乐于助人之类的,而是指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联系当时梁任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亲身经历可以看到,这些古籍中的内容感动了任公先生,才使他有这样的表现,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位性情中人,每次演讲都是酣畅淋漓。

文中还有关于梁任公的一些动作描写也非常传神,我们来看他的一连串动作,“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他的这些动作是很连贯而又传神的,还有第7自然段中描写的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了他的演讲十分富有感染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自己来归纳一下梁任公的性格特征,有哪些?„„学识渊博,博闻强识,修养良好,热心肠,风趣幽默,谦逊自负,稳健潇洒等等,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借这次难忘的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以上的性格特征。

接下来将具体分析几个具体的语段,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任公的亲身经历来讨论梁任公为什么在讲到这三篇古代作品的时候会如此动情。

第十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品味语言平实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和内涵。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2.3.4.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这篇文章中,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以及赏析文中重点语句。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四、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同学们,关于新闻文体的要素及特征,以及标题的含义,我们刚刚已经讲过。现在我们要来着重探究的问题是,文章是如何将现实场面与历史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阅读这篇文章。

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描写了几个场景?„„四个?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四个场景的?„„是的,显而易见,按照的是时间顺序。那么第一个场景是什么?„„很好,是“4点30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在这里,现实与历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位同学,你来说。„„他说是由港督府降旗及末任港督的离任联系到港督府的历史,很好。这里由港督府降旗联想到港督府的建立以及历史,在现实场景后补充了历史的材料,使得这种现实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啊。

第二个场景是什么呢?„„是“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这次告别仪式上,开始了当天岛上的第二次降旗。7点45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作者写道“156年,„„降下了米字旗。”这里写了156年前英国军队在香港的升旗,这是历史的场面,又写了今天英国军队的降旗,这是现实。同学们说说,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很好,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不错,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以及一次升旗与降旗的对比,说明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了。这里作者的语言也同样是庄重的,庄重之下还有„„对的,同样是欣喜。

接下来第三个场景,是写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这里和上面用了同样的对比的手法对不对?是的,也是用一升一降,现实的场景,说明香港的回归。

最后第四个场景,是什么?很好,是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者由这艘船的离去,又回顾了英国于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作者着重强调“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着重强调这个具体时间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同学说一下?„„这位同学说,强调时间是为了写香港所受到的殖民统治的时间之久,突出香港的屈辱即将过去,新时代即将开始。很好,这里面是不是同样也隐含了作者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

所以总的来说,作者在记叙香港回归的这一现实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画面,向人们呢重现了历史,让人们记住历史,使文章,也使香港的回归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具有了一种沧桑而厚重的感觉。用过去屈辱的历史,更能突出现今的来之不易和珍贵,也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语句,说明其深层含义。 语言的意味:含蓄而庄重。

第16篇: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采薇》

2017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采薇》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语文《采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的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戍边战士的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主旨。 【难点】

感受戍边战士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无数的的战士因为戍边而与家人分离不得相聚,归期变得最不确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这位战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从《采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通过三遍的读,我们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体现整首诗的情感? 明确:“忧”字,全诗有以下句子出现“忧”字,“心亦忧止”“忧心孔疚”“忧心烈烈”。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我们知道这位战士是要返乡的,我们通常认为归乡是让人快乐的、兴奋的,那么这位士兵的忧愁是什么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1)回忆之“忧”。这位战士的“忧”是源于对于以前无数次归乡延期的一次汇总,从薇菜刚刚冒出地面到薇菜长出软嫩的枝叶再到薇菜变老,每一次都希望返乡,每一次又被战事所拖延,时间长了便郁结于心,成为忧愁的一个来源。(2)战事之“忧”。诗歌没有从正面上去描写战争的惨烈而是描写了大量的战马装备从侧面来描写战事的频繁,引出戍边的艰苦生活。(3)景色之“忧”。当初的“杨柳依依”和如今的“雨雪霏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戍边战士看到现在的哀景,联想起自己的戍边经历,不由得产生了交织在一起的忧愁。

2.诗歌中的战士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愁的呢?仔细品读,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明确:诗经中最主要的手法——赋、比、兴。比、兴往往连用,在写回忆之“忧”时,作者用薇菜的生长变化来暗示归乡之期被不断的推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3.通过刚刚我们的分析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诗经的写法,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背诵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明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思考,假如你是这位返乡的战士心中还会想起什么呢?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要求真情实感。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7篇: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大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作者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写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写作的方法。 【难点】

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写作背景导入,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古代的选官制度各个朝代均有不同,从世袭、察举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了以门第取仕的形式,门阀士族逐渐垄断政权,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从师的程度。对于这种“学风日下”的形势,在唐德宗年贞元十八年,韩愈批判了这种风气,提出了从“道”而学的观点,那么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说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韩愈生平介绍。

明确: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

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各段大意,明确中心论点。

明确:(1)老师结合课下注释为学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实词(如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虚词(如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等。

(2)本文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深入研读

1.默读文章第一段,说一说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能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老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说出学习无长幼尊卑贵贱之分,点明道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从正面论述了师和道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从哪些方面论证师道的“存”与“不存”的?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1)把“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的从师而问和不耻学师对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区别是是否尊师重道。(2)把为孩子择师而自己不学习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错误观点。(3)把巫医乐师百工等人和士族门阀对比,批判轻视师道的风气。

3.赏析文章第三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满而要勤学好问。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说一说最后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确:引用李蟠从师好学的事例,再次批判不耻从师的社会风气。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明确:作者运用对比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呼吁当时的人们要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这对现如今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2.对比手法是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谈一谈它的好处以及以后如何去运用。

明确:本题较活,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课下小练笔: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写一篇以“师道”为主题的议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较难,因此在课前应当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文章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教学重点,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的运用。本文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8篇: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真题

2016年5月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真题 1.《登高》朗读,第三联的八层含义;悲从何来。

2.《宇宙的奥秘》,朗读第三段,讲解电视片解说词的特点。 3.《烛之武退秦师》所在单元的【单元说明】。

4.专题讲解,走进文学大师,阅读经典,还要介绍三部文学作品。 5.《寡人之于国也》分析条理谨严的结构特点 6.《师说》:

1)根据文章写作背景解题 2)朗读

一、二自然段 3)流畅地讲明文章主旨 4)写作意图

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什么要先传道。 7.《窦娥冤》片段,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8.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朗读关于鲤鱼的两个自然段,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9.《动物游戏之谜》,朗读一二段,说明语言严谨简练

10.必修三第一单元说明;中外小说单元说明。指导学生重视单元说明;讲解重点。 11.《春江花月夜》

1)有感情诵读《春江花月夜》全诗; 2)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3)合理的板书 12.《林黛玉进贾府》林贾初见 性格 13.《荷塘月色》品味叠词 14.《老人与海》 15.《声声慢》思想感情 16.《拿来主义》论证方法 17.《蜀道难》难在哪?

18.《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分析 19.《过秦论》的语言特色;最后一段对比;词类活用。 20.《氓》起兴手法。

21.《劝学》,设计活动指导背诵最后一段;论证思路。 22.廉颇蔺相如传,字词分析 23.《再别康桥》指导诵读 24.《雨巷》指导诵读 25.离骚 26.祝福

27.《鸿门宴》刘邦项羽的形象 28.《逍遥游》庄子的思想对学生? 29.《烛之武退秦师》“之”的用法 30.荆轲刺秦王

3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的典故 32.《寡人之于国也》,5-7段,分析结构特点 33.《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为什么被休还要“严妆”? 34.李商隐诗两首,指导学生写“我眼中的李商隐 (1)列举李商隐的作品 (2)有感情朗读锦瑟 (3)指导学生行文思路 (4)合理板书

36.《论度量》,指导写作

37.《纪念刘和珍君》,范读和指导诵读,“真的猛士”两段 38.《逍遥游》的对比关系,答辩:你对逍遥游怎么理解? 40.囚绿记 41.游褒禅山记

42.动物游戏之谜,说明文的语言 43.《沁园春长沙》的朗读重音和停顿 44.宇宙的边疆,议论与抒情 45.《滕王阁序》,诵读,藻饰。 46.《春江花月夜》的诵读指导 47.《梦游天姥吟留别》诵读指导。 48.《鸿门宴》,项王刘邦形象分析 49.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50.闻一多的也许----葬歌的朗诵指导。 51.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 52.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第19篇:高中语文《过秦论》试讲答辩

高中语文《过秦论》试讲答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通过诵读法,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感。

3.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品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这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二)疏通文意

1.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学会本课文言知识。(1)通假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2)词类活用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3)顺势让学生理解标题中“过”的意思。 2.概括文章核心观点。

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深入研读

1.朗读第三段并概括内容。

【明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 2.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分界线在哪? 【明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3.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同桌为一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4.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原文并加以解释,然后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原句,学生代表自主朗读,学生理解并体会语句) 【明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四)拓展提升

说一说历史上其他由于“仁义不施”导致亡国的例子。 (五)小结作业

思考本文的语言特点,下节课交流。

第20篇:辅导员面试试讲

辅导员岗位试讲试题

一、试讲试题

背景材料1:2017年8月2日,教育类媒体“芥末堆”爆出东北大学学生李文星因在求职APP“Bo直聘”上找工作,误进一家天津传销组织,最终死亡。2017年8月6日,天津警方已查明李文星被诱骗入传销组织,5名涉案人员已被抓获刑拘。

背景材料2:2017年8月15日,湖南钟祥警方向媒体披露了一起陷传销溺亡案有关情况,即湖南长沙南方职业学院20岁大二女生林华蓉应学长之邀,2017年7月12日被骗到了湖北钟祥的传销窝点。2017年8月4日,3个人陪着林华蓉步行到距租住地约5公里远的直河边,期间曾对林华蓉有言语上的侮辱,最终林华蓉跳河溺亡,从骗入传销组织到溺亡仅有24天时间。

请根据上述背景材料,结合辅导员工作,阐述召开主题班会的方案,时间6分钟,主题班会题目自拟。阐述主题班会方案时可以借助PPT、音视频等形式辅助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求目的鲜明,做到分析判断准确、过程安排合理、方式方法多样。

1 / 1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高中语文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高中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