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生物实验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8:2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1、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真正学好基础知识和获得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生物学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还规定生物课在初一年级开始设课。由于初一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这样生物学就是中学生开始学习理科的起始科目,是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理科实验。生物学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理化实验教学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它还能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明白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设计和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

2、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通过3天生物实验课的观摩学习,我对生物实验课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了。我将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a) 对于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常常陷入应试教学的漩涡当中。有些操作步骤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总结分析,只给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强化记忆,在考试中仍能得高分,而且这比实际操作省时省力。可是学生们真正操作起来还是不会。这对学生们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以“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实验为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初步观察;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其实学会使用显微镜最重要。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识记显微镜的结构上,那么同学们自己练习使用的机会和时间就大大减少。尤其是用导学案印上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让同学们填图并提问记忆,这样做倒不如让他们自己拿一台显微镜对照课本插图识记更有意义。还有,在导学案上出示大量的练习题,有判断污点位置的,有移动标本的,有判断细胞大小多少的„„这一些对学生们应付用纸笔作答的试卷非常好,而且效果明显。可惜它们偏离了我们的实验目标,与我们这一节实验课的初衷相悖了。

b) 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要加大力度,点拨辅导要细致到位。如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牙签狠狠的在自己的口腔内侧壁刮来刮去,然后拿下来看看,什么也看不到。再伸进去刮,最后把刮了几分钟的牙签咬在嘴里,像在剔牙。如果教师看到了此情景,能及时点拨并且作为共性问题在班里讲一讲,接下来的操作会更加顺利。滴管的使用:有的同学用两个手指头捏着橡胶乳头,生理盐水在顺利到达载玻片中央之前已经滴满了试验台上任何一个可能到达的角落,幸好不是盐酸!滴碘液染色时也是一样的操作,甚至把滴管倒着拿,碘液一直流到橡胶乳头中,万幸,这只是碘液!还有在盖完盖玻片后,有的同学用镊子或手指不断敲打,挤压盖玻片。原来是在赶气泡!在染色时,有的同学将碘液围着盖玻片滴一圈,连盖玻片上面也不放过。这一些都需要我们老师严格要求,指导到位。

c) 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要让他们对实验结果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知。要想获得理想的授课效果,教师要说清楚,讲明白,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包括语言方面的。如果听到学生描述说“看到一个明亮的

1 光圈”老师应当及时纠错并让他明白“视野”与“光圈”的区别。有时老师要做必要的演示操作。如在讲解“盖盖玻片”的过程中,仅靠语言不能达到点拨的效果,由于盖玻片和载玻片都比较小,如果用大一点的模型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做完一个临时装片后,有很强的观察欲望,那么老师要在学生观察之前给他们出示一个所要观察的标本的清晰物像,而且要讲清楚在显微镜下找到类似的清晰物像才算操作成功。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观察,效果会更好。否则同学们在显微镜下只要看到点东西就兴奋,满足,反而会误入歧途。

d) 在实验课上,有效的管理学生是很重要的。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使这节课流畅,高效,达到预期的目标。同学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看到镊子、滴管、显微镜等都想摸一摸,试一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不加以规范引导,它会使你的实验课偏离目标,同时分散注意力,有时会损坏仪器设备,严重的伤到自己。这一些在我的课堂上都出现过。要想有效地改变,需要我们在平时准备充分,实验课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合理安排,认真指导。

3、综上所述,上好实验课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a) 教师自身的转变很重要。要明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它与应试教学相区别。这样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才能避免越俎代庖“讲实验”的现象出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做多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b) 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写好相应的实验课教案,确定实验具体目的与要求,确定实验的重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自己做一遍实验,以确定实验选材以及关键步骤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并以此安排教学进度,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c) 若是本节实验课较难,除了让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步骤以及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训练实验课的小助手。利用课外时间培训小组长,让他们事先熟练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以便在实验课上充当“小教师”,真正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尤其是在班额很大的情况下,很实用。而一般实验课,教师可以拿出几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了解学生们的知识储备,稍加点拨,选出“小组长”,也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这样更利于深入学生,个别辅导,点拨到位。

d) 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是最重要的。在听课时,我们直接看到的就是这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更能体现学生的素质。因此,在学生上第一节实验课时,老师便要让他们明确实验室里的规则,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处理、解决,以免扰乱课堂秩序。在恰当的时候做好讲解和必要的演示师范也很重要,而且要讲解到位,演示清楚、具体、明白。如果在讲解中漏掉了材料用具的介绍,学生们就会出现“用手指头擦镜头”,“用吸水纸当纱布”的现象。因此,生物学实验课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而时时刻刻关注学生们的行为,及时点拨指导,便能体现老师的价值,使实验课变得精彩高效。

推荐第2篇: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要遵循低起点重过程高要求的原则。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借鲜鲜活活的生物,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起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思,五官并用。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乐趣(重过程);学无止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不是几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高瞻远瞩,从培养21世纪有用之才的角度开展工作,教学内容不拘泥课本,通过联系实际达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课外实验延伸,学生在深入追求生物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热爱生物科学的志趣(高要求)。

这样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就能落到实处,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逐渐得到升华。教学反思《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反思》一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第3篇: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 饲养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实验二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 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和交流: 实验三

动物的绕道取食

背景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在前面介绍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失败的尝试,受到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动物越高级,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假设:

你所做出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所制定的计划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参考课文插图作为示例。 实施计划:

按你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认真统计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解决绕道的问题?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

讨论:

1、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实验四

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

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

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比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他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 你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可以参考课文的探究方案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用大些的鱼缸或其他容器饲养一窝蚂蚁,在离蚁穴不远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会派出一些侦察蚁先进行侦查,然后大批的工蚁就会出来搬运食物。你可以在观察侦察蚁返巢的路上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 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工蚁的行为。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气味了吗?怎样证实它呢/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要走的路径,当侦察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将食物放在圈心处,观察蚁群的行动。 在制定计划时应当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饲养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给蚂蚁提供什么样的食物?把纸片换成其它,如树叶或其它物体可以吗? 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你的结论是:

表达与交流:

你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别有兴趣的现象吗?比如,将侦察蚁爬过的众多的纸片摆成一个圈其它工蚁会不会沿着这个圈不停的转圈呢?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说给同学们听。 讨论:

1、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吗?

2、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实验五: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动物。

2、通过调查,了解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材料工具: 笔、记录本。 方法步骤:

观看课文的插图,是一些同学调查的情景,请你参考他们的做法,通过讨论,制定自己的调查计划。 注意事项:

该项调查活动可以采取访谈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资料的方法,设计调查方案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采访时要提哪些问题才能达到你预期的调查目的?写出你的调查提纲。

2、想一想在调查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怎样才能是别人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3、如何做好采访记录和撰写调查报告。

实验六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

细菌和真菌

提出问题:

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那些环境更多一些?哪些环境少一些?哪种环境根本没有? 探究思路:

如果请你帮助幼儿园的教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知道手上有细菌和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

请大家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分析并作出检验准备。 材料用具:

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的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提示:

1、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

2、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2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3、为什么要有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各做什么用?

4、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室或草地、林中、汽车站旁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又如,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如果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5、应考虑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讨论:

1、为什么用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

2、提示4相当于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3、通过各组的交流,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

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

5、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实验七制作孢子印

实验目的

1、认识孢子是真菌的一种生殖器官。

2、了解真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材料用具:

新鲜的蘑菇、解剖刀、白纸或玻璃板、培养皿或玻璃杯、放大镜。 方法步骤:

1、选取一个较大的新鲜蘑菇或香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烧杯,以避免散落的孢子被风吹散。

3、第二天,拿开培养皿(或玻璃杯)和菌盖,就可以看到在白纸或玻璃板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性孢子印。

4、孢子印是由菌褶上散落下来的孢子组成的。用放大镜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 讨论:

推荐第4篇:八年生物实验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饲养和观察蚯蚓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

2、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

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质疑) 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 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3、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

陆地动物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

除蚯蚓外,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昆虫的气管和兔的肺。

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反应。

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课前你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找到蚯蚓的?

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各小组是怎样饲养观察蚯蚓的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 生1:纸箱里的土壤中饲养(一边湿土,一边土壤干燥) 生2: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制作观虫器饲养,具体做法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塑料瓶,在里面的塑料瓶壁上扎上一圈能使蚯蚓穿过的孔洞,内圈盛放湿土,外圈盛放比较干燥的土壤,观察蚯蚓的活动区域。

师:你们观察的结果如何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1: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生2:蚯蚓钻到盛放湿土的塑料瓶中。

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各取一条活蚯蚓,根据书上的提示设计探究的提纲。(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补充) 各小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归纳如下: (1)观察描述它的体形,身体是否分节;

(2)用手触摸感觉蚯蚓的体节腹面处,并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 (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1: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2: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协助作用。

生3 :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粘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1:有粘液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 生2: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生:利于蚯蚓的呼吸,体表干燥的蚯蚓会窒息而死。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在运动时刚毛是怎样协助肌肉运动的?有什么好的实验办法证明吗? 生:可以对比观察蚯蚓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情况。 具体的内容如下: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的变化,并与它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作对比。

生1: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

生2: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1: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环境中; 生2:湿润的土壤中„„ 小结环节动物的特征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第2课时: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 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小组中,投票选择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推荐第5篇:生物实验创新教案

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改进

崔家桥中学 滕婷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能够描述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又为学好种子的萌发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的实验材料仅仅只有一种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只能代表双子叶植物种子这一类种子的结构。书本对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其实对学生了解种子的种类以及结构是不利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实验材料换成了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学生可通过观察绿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的异同。

四、实验器材

浸泡过的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碘酒、刀片、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淀粉遇碘变蓝

六、实验过程

1、分别取三粒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置在吸水纸上

2、将一粒绿豆种子的种皮剥开;另外一粒绿豆种子剥去,并用手掰开的两片子叶;

3、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果皮剥开;另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进行纵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对种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用放大镜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观察。

七、实验效果

1、通过观察发现玉米种子一层皮即果皮剥去后,里面还有层皮,就是种皮,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米种子其实是果实。而绿豆只有一层皮即种皮,所以绿豆是种子。

2、通过对比观察两种种子的结构,了解到像玉米这种单子叶的植物和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的结构的异同。

八、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了解到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产品有些是果实有些是种子。

2、通过增加对玉米种子的观察,更加形象生动的补充了学生对种子的种类及结构差异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推荐第6篇:生物创新实验教案

进一步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

一、实验目的:

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取材方面:选用了大鱼肋骨。

2、实验方面:由一个实验——燃烧小麦种子,改为了两个实验,即骨的煅烧及骨的脱钙。

3、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五、实验步骤:

1

1、用镊子夹取鱼骨在酒精灯上煅烧,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并闻煅烧过程中的气味。

骨的煅烧

2、将大鱼肋骨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烧杯中,约过15分钟左右,将大鱼肋骨用镊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盐酸,观察骨的变化特点。

六、实验结果:

1、骨煅烧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了硬脆的无机物。

2

2、骨在盐酸中浸约15分钟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而且将剩下的有机物用镊子取出后,再用清水冲洗,能用手将这一根大鱼肋骨弯曲并打成结。

所以,整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七、小结:

该实验效果明显,取材容易,操作时间短,简单明了,设计严密。通过实验能够给学生直观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推荐第7篇: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4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 2.初步判断动物的运动方式; 3.认识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原理】

去水族馆欣赏海豚和鱼类的游泳,或者去动物园欣赏猛兽的漫步闲游,观察到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材料】

相关的动物运动的视频资料、饲养或捕捉的蜗牛、玻璃板、线、直尺、墨水等。 【实验步骤】 1.观察蜗牛的运动

(1)把一只蜗牛放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将玻璃板举起或竖起,观察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的情况。

(2)在足部肌肉上滴一小滴墨水,观察足部肌肉收缩的动向会更清楚。 (3)观察蜗牛运动后在玻璃板上留下的痕迹,想一想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蜗牛运动的方式 。

(5)尝试用简笔画表示蜗牛的运动,画两个图分别表示足部肌肉的收缩动态。 (6)测量蜗牛运动的速度。

2.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龟、鳖、扬子鳄、蟾蜍、壁虎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运动的特点:

3.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和跳跃,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实验现象】 1.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总是一部分固定一部分伸展运动。 2.蜗牛运动时,足部分泌的黏液起到固定身体的作用。 【实验结论】,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爱护小动物、且实验结束后把它放回大自然。

实验名称: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9—10 【实验目的】

1.解剖观察长骨的主要结构;

2.认识长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实验原理】动物和人的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都属于长骨。人体运动时,长骨起着支持和杠杆作用。 【实验材料】

哺乳动物的长骨、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实验步骤】

1、取一块新鲜的长骨,放入解剖盘里,用手触摸骨表面,体验它的特点。 2.用解剖刀剥离骨表面局部的一层膜,观察膜上分布的神经和血管。想一想,这些血管和神经有什么作用。

3.观察已纵向剖开的长骨,比较骨干与骺端两部分骨组织的致密程度上的差异

4、观察骨干外周部分骨组织的分布特点和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状情况。5.观察骨干中央空腔内的物质,想一想,它是什么?该物质呈什么色,可能有什么作用?

【实验现象及结论】

长骨一般呈管状,中间的骨干梢细,两端的骨骺膨大。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在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有红骨髓和黄骨髓。 【注意事项】

1、应取新鲜的长骨,尽量保证有完好的骨膜。

2、使用解剖刀时要 注意安全 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53 【实验目的】

1.学会用蔗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的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实验原理】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迅速产生大量的新个体。 【实验材料】

鲜酵母或发面用面肥和干酵母粉,锥形瓶、清水、蔗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亚甲基蓝、滤纸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实验步骤】 1.培养酵母菌

(1)将100mL清水倒入锥形瓶中,再加入5g蔗糖,用酒精灯煮沸后冷却。 (2)将一小块鲜酵母(或发面用面肥、少量酵母粉)置于蔗糖溶液中,用棉塞塞好锥形瓶口。 (3)将接种过酵母菌的锥形瓶,放到35℃左右条件下培养2~3天。如果接种的是干酵母,则需要培养5~6天。 2.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1)用吸管吸取少量的酵母菌液,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酵母菌液,然后,滴一滴亚甲基蓝染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除多余的液体。

(2)将酵母菌的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酵母菌出芽生殖形成的菌群,再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细胞的结构,以及芽体与母体的形态差异,并画出酵母菌出芽生殖图。 【实验现象】

1、在高倍镜下看到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细胞,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内有明显的液泡。2.酵母菌的母体与芽体形态相似,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酵母菌的个体比细菌大,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出芽生殖。 【注意事项】培养酵母菌时,要温度适宜,营养充足等条件。

实验名称: 观察霉菌(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56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霉菌孢子和菌丝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菌丝和孢子,认识霉菌的孢子生殖方式。

【实验原理】霉菌的部分菌丝体,可以产生大量的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孢子, 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菌体。 【实验材料】

新鲜馒头或潮湿的橘皮、培养皿、剪刀、镊子、透明胶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实验步骤】 1.培养霉菌

(1)取新鲜馒头或潮湿的橘皮放在培养皿内,让其在空气中暴露2-3小时。 (2)在馒头上浇一点水,盖上培养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放置几天, (3)馒头或橘皮上会生长黑色、青色、黄色等不同的霉菌。 2.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

(1)剪取一小块透明胶条,用镊子夹住胶条,在长有黑色菌丝的部位轻轻地涂一 下,然后将黏着孢子囊的胶条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这种霉菌的孢子囊和 孢子。

(2)用镊子夹取部分长有菌丝的馒头屑,放入滴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直接将载 玻片放在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现象】

1、霉菌的孢子囊呈球形,孢子囊内有许多孢子。

2、通过观察霉菌,可见一条条无色绒毛状向空中伸展的直立菌丝,菌丝顶端有各色成串的孢子。

【实验结论】霉菌由呈线状或绒毛状的菌丝构成,部分菌丝能产生大量的孢子。 【注意事项】观察霉菌时不能用盖玻片覆盖,盖玻片极易碰落分生孢子,影响观 察效果。

实验名称:自制泡菜 (课外活动)

教材页码:61 【实验目的】

1.通过制作泡菜,认识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通过制作泡菜,认识微生物的生活条件。 【实验原理】

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的食文化遗产之一。西餐泡菜也被西方人誉为饮食中的“小香槟”和“小夜曲”。无论制作哪种泡菜都是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 【实验材料】

甘蓝(圆白菜)500g、胡萝卜100g、洋葱100g、黄瓜100g、花椰菜(菜花)100g、芹菜50g、青椒50g、白砂糖300g、白醋70g、食盐15g、干辣椒30g、桂皮25g、丁香5g、白胡椒3g。 【实验步骤】

1.将蔬菜洗净切成片。

2.将甘蓝、胡萝卜、花椰菜朵、青椒、芹菜、黄瓜和洋葱等放入沸水中,反复上下翻动几次;当水即将沸腾时,迅速地捞出浸泡在冷水里,待冷却后捞出沥水。 3.将切碎的干辣椒、桂皮、丁香、白胡椒放入1500mL沸水中,小火继续煮沸20min;然后,加入其余的配料,搅拌均匀,待冷却后滤去残渣制成料液。 4.将上述处理的菜蔬掺合在一起,装入泡菜坛内;把料液注入泡菜坛内,料液应将菜蔬完全淹没;然后,将泡菜坛口密封起来。泡制3天即可食用。 【实验现象】

制作泡菜时主要是乳酸菌发酵作用,它来源于用过的泡菜坛料液,乳酸菌的生活需要糖提供营养。

【实验结论】乳酸菌只有在没有氧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地生活、繁殖。 【注意事项】料液必须淹没蔬菜,泡菜坛要密封好。

1、

实验名称:观察鸡卵的结构(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84 【实验目的】

识别鸡卵的形态结构,认识鸟卵与其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鸡卵、培养皿。 【实验步骤】

1、取一个种鸡蛋,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

2、将新鲜的鸡蛋浸没在40℃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3、将鸡蛋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连同外壳膜除去,对照图19-18,观察卵壳下面的气室和内壳膜。

4、将蛋壳磕打出一条裂缝后掰开,轻轻地将蛋清和蛋黄倒入容器里。对照图19-18,观察识别鸡蛋的主要结构。 【实验现象】

1、卵壳具有一定的抗外力的能力,鸡蛋的钝端敲开后有气室。

2、卵壳上会产生许多小水珠,证明卵壳上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是卵内胚胎发 育时气体进出的主要门户。 【实验结论】

鸡卵主要由卵壳、卵壳膜(内、外)气室、系带、胚盘、卵黄、卵黄膜(不太看得清)卵白等组成。

【注意事项】应选择受精的鸡蛋

实验名称:观察关节的结构(演示实验) 教材页码:12 【实验目的】了解关节的基本结构 【实验原理】人体运动的协调自如

【实验材料】哺乳动物的新鲜关节,解剖盘,镊子,解剖刀。 【实验步骤】

1、取一块动物的新鲜的膝关节,用镊子去掉关节外面的肌肉和其 他组织,留下坚韧的关节囊和囊外的韧带。

2、活动两骨,用手牵动关节两端的骨,能轻易地屈伸滑动,用镊子牵动关节囊 和囊外的韧带,感到它们很坚韧、富有弹性。

3、观察关节的结构(对照课本图15-12) 【实验现象】

关节是骨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多为一凸一凹,关节囊由很坚韧的结缔组织膜构 成,关节腔内由滑液 【实验结论】

关节的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组成 【注意事项】

1、关节必须是新鲜的。

2、用镊子去掉关节外面的肌肉和其他组织时不要破坏关节囊。

实验名称:观察牛的腓肠肌(演示实验) 教材页码:14 【实验目的】了解腓肠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实验原理】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

【实验材料】牛的腓肠肌,解剖刀,解剖针。 【实验步骤】

1、取一块新鲜牛的腓肠肌,放在解剖盘内。观察腓肠肌的形态和结构

2、观察肌腱和肌腹的形态和部位,辫别肌纤维的方向。

3、解剖观察分布在肌肉中的血管和神经。【实验现象】

白色的肌腱多位于骨骼肌的两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组成,骨骼肌内有血管和 神经,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实验结论】

牛的腓肠肌是一个器官,由几种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具有收缩舒张的 特性。

【注意事项】腓肠肌要新鲜,解剖时小心用解剖刀。

实验名称: 观察和识别人的生殖系统(演示实验)

教材页码:66 【实验目的】

认识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思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男女生殖系统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 【实验步骤】

1.观察男性生殖系统的模型或模式图(或教材图 ),识别各个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标注下图中主要生殖器官的名称,并思考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2.观察女性生殖系统的模型或模式图(或教材图),识别各个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标注图中主要生殖器官的名称,并思考各个生殖器官的主要功能。 【实验结论】

在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哪些器官产生或输送生殖细胞?

实验名称: 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的标本(演示实验) 教材页码79 【实验目的】

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标本,认识蝗虫生长发育的过程。

【实验原理】蝗虫是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昆虫,通过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标本,你将会了解蝗虫等昆虫是如何生长和发育的。 【实验材料】

蝗虫生活史标本或图解。 【实验步骤】

观察蝗虫及其生活史标本,对照图19-12,识别蝗虫生长发育的过程。 【实验现象】

1、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2、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5次脱皮现象。【实验结论】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推荐第8篇: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 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推荐第9篇: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题:测量1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

实验目标: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1分钟的心跳跳动的次数以及脉搏跳动的次数;

2、认识心跳与脉搏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或药品:橡胶管、钟表

实验设想:一个人一分钟内心脏跳动多少次、人的脉搏速度是怎样的?心跳和脉搏有什么规律?

实验探究过程:

1、把橡胶管连在两个漏斗颈上,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用听诊器与同学互相听心跳的声音,记录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3、与同学互相摸脉搏,记录一分钟脉搏的次数;

4、边听对方的心跳边测他的脉搏,观察心跳与脉搏跳动有什么关系。

现象观察:人的心脏跳动一次,人的脉搏就搏动一次

实验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

1 实验课题:测肺活量

实验目标:

1、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实验器材或药品:气球、卷尺、塑料瓶、直尺、吸管 实验设想:人的肺活量都一样吗?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二、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6、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现象观察:每个人的肺活量不尽相同。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2 实验课题: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

实验目标: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水盆,水,塑料瓶

实验设想: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心脏不停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实验探究过程:

一、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二、观察人体血管图。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3.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三、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现象观察:当我们模拟心脏跳动时,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3 实验课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实验器材或药品:带刻度的平衡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设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臵,看看在不同位臵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臵,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现象观察: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衡尺仍保持平衡尺,这说明杠杆省力与否与着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4 实验课题: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目标:

1、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可以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2、能够识别生活中应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析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实验器材或药品:轮轴套装,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轮轴有什么作用? 实验探究过程:

1、用一个轮轴实验装臵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2、换一个大一点的轮,记录下更大的伦用多少钩码可以是轮轴保持平衡,记录数据。

现象观察: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如果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由此我们也认识到轮轴也是一种机械。

5

实验课题:用定滑轮提起重物

实验目标:初步认识定滑轮,了解定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如何把货物运到高处? 实验探究过程:

1、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

2、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现象观察:

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实验结论: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也改变用力方向。

6 实验课题:用动滑轮提起重物

实验目标:初步认识动滑轮,了解动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好动滑轮;

2.用测力计分别直接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

3.分别在动滑轮上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

比较直接提升和用动滑轮提升升重物用力的不同。 现象观察: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够省力,但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7 实验课题: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目标: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钩码,细线,滑轮组,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想:

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什么? 实验探究过程: 1.组装好滑轮组;

2.用测力计分别直接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

3.分别在滑轮组上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

比较直接提升和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力的不同。 现象观察:定滑轮的特点是: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的特点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8 实验课题:研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标: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弹簧秤、小车、光滑的木板、木块 实验设想:“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实验探究过程:

1.用木板搭造一个斜面,在相同高度下,用测力计提升不同物体需要多大的力,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2.再用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相同的物体,测量需要多大的力,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现象观察: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结论:斜面的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9 实验课题: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标:知道不同坡度的斜面作用不同,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小木块 实验设想:

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过程: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的力与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进行对比,然后改变斜面的不同坡度继续进行试验,做好记录为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

现象观察:

斜面都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

实验结论:斜面能够省力,而且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10 实验课题: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实验目标:知道物体形状与承受力有关,改变其形状,承受力也会改变。

实验器材或药品:硬纸、砖块、厚书等重物 实验设想:物体的承受力真的与形状有关吗? 实验探究过程:

1、用大小差不多的纸做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2、用胶水粘好后竖直放在桌上;

3、将书本、砖分别放在相关的纸筒上,比较它们的承重力。

现象观察:物体形状与承受力有关系。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11 实验课题: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目标: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小车,钩码,纸,木块

实验设想: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

实验探究过程:

1、把纸圈成一圈后松开,做成一个拱形,用木块测试一下它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2、用两本书分别抵住两边的拱脚,使纸拱不会塌下来,测试一下它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3、用较多的书抵住脚拱。再测量能够承受多少个木块。 现象观察: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结论:将纸做成拱形后它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而且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12 实验课题:做简单的框架

实验目标: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实验器材或药品:吸管、胶带、剪刀

实验设想: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

实验探究过程:

1、用三根吸管和胶带做一个三角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2、用四根吸管和胶带做一个四边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3、在四边形框架里面加两根斜杠,再试一试稳定性。与不加斜杠时的框架比一比,哪个坚固。

4、做一个正方体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5、在正方体框架的每个面上都加两根斜杠试一试稳定性。

6、在正方体框架的每个面上都加两根直杠试一试稳定性。

7、比一比,

4、

5、6的不同情况哪种更坚固。

现象观察: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最稳固、最不容易变形的框架。

实验结论:制作框架时,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加稳定。所能承受的压力也就会更大。

13 实验课题:研究影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实验目标: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或药品:不透明物体、光源、白纸、铅笔 实验设想:猜猜看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过程:

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不同位臵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打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现象观察: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实验结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

14 实验课题: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标: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实验器材或药品:白纸,橡皮泥,铅笔,温度计 实验设想: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

实验探究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

3.每到下课的时候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

4.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现象观察: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短→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15 实验课题: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标: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或药品:手电筒,三张小孔纸板,屏 实验设想: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实验探究过程:

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臵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2、把手电筒放臵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

3、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

4、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观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6 实验课题: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小刀,纸盒,铝箔纸,胶布,钉子 实验设想: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吗?

实验探究过程:

1.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2.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3.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4.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现象观察:当孔比较小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会到达屏幕的不同的部分,而不会在屏幕上相互重叠,所以屏幕上的像就会比较清晰。 但小孔小,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不明亮。 当孔比较大的时候,物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线会在屏幕上重叠,屏幕上的像自然也就不清晰。但小孔大,到达屏幕的光线少,像比较明亮。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窗户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

17 实验课题: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导线,电池,小灯泡 实验设想: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 实验探究过程: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保证小灯泡根据需要亮或灭;灯座的两个金属片分别接在小灯泡尾部的锡点部分和金属壳的螺丝部分;电池盒的作用是装电池,先将电池的尾部的负极压在簧片上,再把正极压入电池盒内。

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组成。

18 实验课题:做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标: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小电珠,导线

实验设想: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实验探究过程:

1.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现象观察: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实验结论:连接到没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亮,连接到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不会亮。

19 实验课题: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串并联) 实验目标: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小电珠,导线,回形针,图钉、木板

实验设想:出示二个小组组装的并联和串联的不同电路由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二节电池小灯泡的亮度即相差很多?

实验探究过程: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比较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3、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并接法连起来。比较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现象观察: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板书:电池串联电压是两节电池之和,二节电池并联电压和一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的小灯泡比串联电路的亮。

20 实验课题: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目标:检测区分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路检测器,钥匙,木梳,纸板,橡皮,回形针等待检物品

实验设想: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探究过程:

一、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二、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3.边实验边记录。

现象观察:生活中,人们利用导体把电流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地方。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钥匙、回形针、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纸板、木头等。

21

实验课题:磁铁能吸哪些物体

实验目标: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纸板、铁钉、玻璃、橡胶、木块等

实验设想: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实验探究过程:拿磁铁依次靠近纸板、铁钉、玻璃、橡胶、木块等材料,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实验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材料制成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不是铁材料制成的。

22

实验课题: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目标: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白纸,细铁屑 实验设想: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实验探究过程:

1、在一张纸上面放上细铁屑。

2、把磁铁放在纸的下面,来回移动,看看能否吸住回形针。

3、记录观察的现象。

现象观察: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实验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白纸,也能吸铁。

23 实验课题: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

实验目标:认识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学会正确运用“磁力” 进行表述。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回形针

实验设想: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一样吗?

实验探究过程:把磁铁分成四段,标上A/B/C/D/E,用磁铁的各部分去吸回形针记录各部分吸引回形针的个数。

现象观察:磁铁两端磁力最强、中间磁力最弱,科学家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

实验结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磁铁上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4 实验课题:磁铁两极的研究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明白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

实验器材或药品:磁铁,水槽,泡沫

实验设想: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实验探究过程:把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将它们相互接近,观察结果。 用符号“→←”表示相互吸引的情况,用符号“←→”表示相互排斥的情况,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现象观察:B和C排斥,B和D相吸,A和C相吸,A和D排斥。

实验结论:当两块磁铁的磁极接近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现象,吸在一块儿我们就叫做互相吸引,推开去叫做互相排斥。

25 实验课题: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实验目标: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或药品:条形磁铁,铅笔

实验设想: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

实验探究过程: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S极与S极排斥;N极与N极排斥;S极与N极吸引;N极与S极吸引。

现象观察: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26 实验课题:探究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实验目标:知道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磁铁,大头针,电池,粗细不同的导线,粗细铁钉

实验设想:怎样使我们的自制电磁铁吸引更多的回形针?

实验探究过程:

1、用同一个电磁铁,改变电池个数的多少分别来吸引回形针,比比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2、用导线匝数不同(铁钉粗细相同、电池个数一样多)的电磁铁分别去吸引回形针,看看哪个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用铁钉粗细不同的电磁铁(导线匝数相同、电池个数要样多)分别去吸引回形针,看看哪个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现象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导线匝数有关。

实验结论: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导线匝数多,磁力大,导线匝数少,磁力小。

27 实验课题:制作铁钉电磁铁

实验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试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大铁钉、电池、电池座、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实验设想:学生动手制作铁钉电磁铁。接着引导认识电磁铁的结构,他由哪几部分构成?(铁芯、线圈两部分)

实验探究过程:

1.将带有绝缘层的细导线紧密绕在铁钉上,至少30圈;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2.用自制电源接触回形针,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是利用电流获得磁性的装臵。

28 实验课题: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研究电和磁的关系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强、线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

实验器材或药品:大铁钉、电池、电池座、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实验设想:你觉得电和磁之间有关系吗?电路中放入电池灯泡会亮,如果把磁铁接在导线上能让灯泡发亮吗?磁铁不能让灯泡发亮。如果把导线接近指南针会怎样?电能不能产生磁?怎样证明电能不能产生磁?(如果指针偏转说明能产生磁。指针没动说明没磁性。)

实验探究过程: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现象观察:电能产生磁,没电就没磁。

实验结论: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9 实验课题: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目标: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并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猜测,得出电磁 铁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线圈绕向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电磁铁,指南针

实验设想: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实验探究过程:

(1)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不偏转 (2)导线接上电池靠近指南针,指南针偏转

现象观察: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实验结论: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0 实验课题:岩石的观察记录

实验目标: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实验器材或药品:不同的岩石标本、放大镜、烧杯、钉锤、滴管、稀盐酸

实验设想: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应当引导他们认识要从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来研究岩石的特征)

实验探究过程:

1.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2.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3.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现象观察:

岩石的结构比较复杂,同学们在观察时可以利用放大镜来判断岩石是层状的,还粒状的;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是由同种颗粒构成的,还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构成的。

实验结论:花岗岩,花斑状,很硬块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较软,薄层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较硬,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31 实验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实验目标: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实验器材或药品:各种常见的岩石标本

实验设想:我们来看一看地质学家是怎样描述岩石的?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等;

2、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按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

4、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

5、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

6、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现象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实验结论:岩石不都是粗糙的石块,表面光滑、色彩鲜艳、纹理美丽的鹅卵石、雨花石也是岩石,只是由于风化、流水的冲击摩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她的模样。

32 实验课题:观察、描述矿物(条痕、软硬、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实验目标: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实验器材或药品:各种矿石标本,钥匙,小刀,放大镜等

实验设想: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各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 状、片状、致密块状等集合体)和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等)

2、还可以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对矿物进行分类。

现象观察:很多的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

实验结论:在识别矿物时,清楚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的矿物具有相同的色彩,知道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一部分同学能适当举出例子。

33 实验课题: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地球仪,电灯等

实验设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假如太阳和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

实验探究过程:

1、将实验室窗户适当遮挡。

2、在地球仪的中国北京贴上小红旗。手电筒代表太阳,六名同学围成圆圈,圆圈中间站一同学手中擎起地球仪。

3、假设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并模拟,做好记录。现象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34 实验课题:太阳运动与影子变化模拟实验

实验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继续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实验器材或药品:竹篾,电筒,橡皮泥,铅笔 实验设想:太阳每天从什么方向升起?在什么方向落下?阳光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过程:1.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3.固定电筒位臵,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现象观察:太阳的位臵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35 实验课题:模拟月相变化

实验目标: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集体模拟,同时学生能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的运行位臵以及初一的月相;利用模拟实验,清楚观察到月相,明白月相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或药品:月相盒套装

实验设想:月相怎样变化?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过程:

1、把塑料球的一半用黑墨水涂黑;

2、在地面上画上直径一米和0.5米的两个同心圆,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名同学站在同心圆的圆心上;

3、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臵上,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

现象观察: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向右;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向左。

实验结论:观察到塑料球的西半边先看到,而且越来越大,直至整个满月的出现,然后再是东半球亮,然后越来越小,直至什么也看不到。

36

推荐第10篇:生物八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生物八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7.1.1 植物的生殖 —— 扦插材料的处理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1

一、目的要求:

1.进一步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 2.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材料用具:

剪刀,葡萄枝,花盆,肥沃湿润的土壤。

三、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适宜扦插的材料,需要怎样处理才容易成活呢?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1)、准备生长健壮的植株材料,还有插器、基质、剪刀及标牌等。 (2)、要注意设置对照,还要注意实验的样本不要太小,以便减少统计误差。 (3)、确定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当同时观察和照料。 (4)、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每次观察的情况。 (5)、判断扦插的枝条是否成活。

4、实施计划:

实验组 对照组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四、讨论:

1.为了扦插成活,影响它成活的外界因素还有哪些? 2.通过这次实验,你获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3、为什么扦插葡萄枝上端切口角度要45度?

4、我能否可以将枝条倒过来扦插?

对变量的处理 10天后 20天后 7.2.5 生物的变异 ——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2

一、目的要求:

学会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研究生物变异问题

二、材料用具:

大小花生各30粒,一把直尺,两个直角三角板。

三、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① 为什么同一个品种的花生有大有小呢? ② 为什么大花生里有小花生,小花生里有大花生哪?

2、作出假设::① 是环境引起的,是营养问题;② 是基因变异引起的

1、制定计划:

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和用具进行实施实验。

教师点拨学生绘图时,可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绘制,这样便于分 析问题,提醒学生 将测量的数据统计并记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

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选择绘制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和大小花生 果实平均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4、实施计划: 长度

5、得出结论:

四、表达与交流:

1、引起变异的原因很多,首先决定于 的基础不同,其次与 也有关系。单纯由于 引起的变异,是不会遗传给后代的。

2、每种生物都能够基本上保持稳定,并且丰富多彩,向前发展,其原因是生物都有 和 的特性。

3、某种自花受粉植物连续几代只开红花,在一次突然性冰冻后,偶尔发现一株开白花,且其后代均开白花,这种变异是由于 发生改变引起的,属于 变异。

个数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过程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3

一、目的要求:

学会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研究生物变异问题

二、材料用具:

大彩纸一张,四种不同小彩纸(其中一种与大彩纸颜色相同或相近)。

三、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形成保护色,保护色又有什么用? 2.作出假设。

保护色可以起到使捕食自己的动物不易发现自己,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 3.实验步骤。

(1).准备一块可以模拟草地的彩纸、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长约2cm的小彩纸各

100张;

(2).从小彩纸中任意拿出100张(每种颜色都要有),并记录各种颜色小彩纸的张数; (3).将小彩纸撒在草皮上,以最快的速度捡起最易发现的小彩纸,直到草皮上剩余25张,并记录剩余各种颜色小彩纸的张数;

(4).向草皮上撒剩余25张小彩纸各种颜色小彩纸数4倍的小纸,并记录各种颜色小纸的张数;

(5).重复

3、4两步骤三遍。

4、实施计划: 纸片 颜色 第一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第二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第三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第四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第五代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5、得出结论:

四、表达与交流:

1.为什么最后幸存者数最多的是与环境相同的个体? 2.与与环境相同的个体能否再生出与环境不同的新个体?

3、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8.3.2探究 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4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理解酗酒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

2、实验方法:学会设计相互对照实验,相互对照与统计方法。

3、学会运用数学统计方法,绘制曲线图: 以水平轴为溶液浓度,以纵轴心跳次数。

二、材料用具:

显微镜、不同浓度酒精溶液、载玻片,吸管、量筒,计时器, 水蚤等

三、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作出假设:如果酒精加入到含水水蚤的水中,水蚤的心率加快了,说明酒精对水蚤

生命活动有影响。如果酒精加入到含水水蚤的水中,水蚤的心率没有受到影响,说明酒精对水蚤生命活动没有影响。

3、制定计划: (1) 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水蚤,或在花鸟鱼虫市场购买水蚤。 (2) 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跳动并 记录速率(次/分)

(3) 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5%、10%、15%、20%)滴加到载玻片上。 (4) 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4、实施计划: 酒精液做实验:

10 s内心跳次数 清水 1% 3% 5% 8% 10% 15% 20% 将以上数据转换为如下图表(图14)。

5、得出结论:

四、表达与交流:

1.吸烟或吸毒有哪些危害? 2.酗酒有哪些危害?

第11篇: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学校:榆林市第七中学

生物组

2015年9月6日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阅读课文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的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

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教学过程:

介绍叶片的结构

阅读课文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目标

1.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探究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2.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植物的器官一种,设计实验,探究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同时,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查找常见的蔬菜和水果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的资料。

2.教学器材:实验所需仪器和材料。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若干。 教学过程:

1.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答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学生分组演示实验-全班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3.呼吸作用 4.分析归整

第12篇: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九

实验十

实验十一

侯美娟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观察心脏的结构

实验四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药品)

馒头、清水、棉絮、碘液、与体温相近的温水

三、方法步骤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

1、

2、

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五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九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目的要求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材料用具

显微镜

人血的永久涂片

三、方法步骤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2.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3.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分几层?有什么成分?其功能如何?

实验十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目的要求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材料用具

显微镜

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实验十一

观察心脏的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

二、材料用具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解剖刀、镊子、水、多媒体课件

三、方法步骤

1.学生观察哺乳动物羊或猪的心脏,结合书本上的图辨别心脏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向不同的血管内灌水,发现有的水能够灌入心脏,有的水不能灌入,推测能灌入水的可能是静脉,因为静脉血管的血是流向心脏的,不能灌入水的可能是动脉,因为动脉血管的血是从心脏向全身流的。

2.学生观察、解剖

学生边解剖边观察,结合心脏解剖示意图总结结合心脏解剖示意图总结

四、实验小节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心脏的位置、结构和作用。由于心脏的壁主要是由心肌构成,使其具有自动节律性,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的两组瓣膜的活动,控制血液 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第13篇: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

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

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

1、

2、

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

消化和吸收 ——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

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实验

血液 ——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实验

血管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

实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

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1、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②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第14篇:七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卢氏县杜关中学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

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

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3、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以后要注意。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随机叫学生,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教案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案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六、学生布置作业:报告册P20四,P22四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种子植物教案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

1、介绍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玉米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怎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教案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

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图示:种子萌发成植株)

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 幼根的生长

幼苗的根如何向下生长呢?回忆根尖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新细胞 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

播放动画:根的生长,动态了解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

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

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看动画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

芽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缺无机盐的症状:播放影片。植物中主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而植物的主要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介绍无土栽培

人们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就是无土栽培。同学小组讨论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点,说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有人觉得无土栽培好,省人力物力,而且较易管理,有人觉得无土栽培成本高,不易普及…

练习:

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生区细胞__________,有很强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组织。

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________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_________期,并且要尽量带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教学过程:

一、介绍叶片的结构

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表皮,叶肉,叶脉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光合作用。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二、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三、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四、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五、布置作业

报告册P34,第四大题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觉得书本上第3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只要在切成的叶片中找出比较细小的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了,而找出这个最细小的叶片并不一定在培养皿中才能找到,在木板上同样可以,找到后用毛笔取出就能观察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第15篇: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

观察验证类实验

【考纲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梳理】

一、物质鉴定类实验:一个。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主要通过这类实验4个“特定的”复习(“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明确:什么是对比(对照)实验?实验中如何排除干扰因素?怎样选择合适的材料与试剂?为何要设置空白对照组?(课题4)。

二、物质提取鉴别类实验:一个。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不同的物质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与提纯,掌握层析法分离物质的方法。(课题23)。

三、观察类实验:需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六个。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主要考核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课题7),“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必修一P47,课题1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课题3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必修二P21,主要考核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必修二P88)。明确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基本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课题1);理解对照实验中的自身对照。

【基础训练】

1、下面是围绕显微镜的实验操作题:显微镜镜盒中有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长5cm(标有40/0.64),乙长3cm(标有10/1.05),丙长3cm(标有16×),丁长6cm(标有10×)。

(1)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B )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丙

D、乙与丁

(3)这台显微镜放大的最大倍数为( B ) A、1000

B、640

C、160

D、100 (4)现在选择乙与丁这组组合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视野中有一呈直线相连的40个分生组织细胞。若乙转换为甲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D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甲、乙、丙、丁、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

(一)

(二)两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

(一)转换为图

(二),所列A、B、C、D4种操作顺序中(甲为转动粗准焦螺旋;乙为转运细准焦螺旋;丙为调节光圈;丁为转运转换器;戊为移动装片),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戊→丁→丙→乙 D、丁→戊→甲→丙

(6)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B )

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2、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3、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5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回答: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B ),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D ),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A )。(请从下列序号中选择)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步骤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使用低倍镜,找到细胞分裂图像后,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使用高倍镜。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观察部位不正确(该生看到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

(4)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想要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最佳组合是 B 和 C 。

【高考模拟】

4、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 D ) ①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③分次加入少量无水酒精提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②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酒精提取 ④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第16篇:七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 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情境引入

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师生归纳总结 系统总结 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 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

B、生活环境

C、比大小多少

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实验设计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吸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

4、如何正确盖盖玻片?

5、为什么制好的玻片要染色?怎样染色?

五、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过程(课件演示,分组实验)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4.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将它的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

5.在盖玻片的一侧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用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投影注意问题)

先想一想怎样使用低倍显微镜?再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中所看到的边缘整齐的扁平细胞,就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辨认它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七、绘图:

依照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并且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八、交流讨论: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个部分?与动物细胞是否相同?与植物细胞有何区别?

九、实验总结:

多媒体技术与新课改生物实验的整合,不仅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加深理解和巩固了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目的要求:

1、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方法。

2、完成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了解鱼各种鳍的作用。

4、培养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珍爱生命的情感。材料用具:

活鲫鱼、玻璃缸、细线、木板、清水。 实验注意事项:

捆扎时不要过于用力,动作要轻缓,以免使鱼受伤。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在游泳中起到什么作用?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在游泳中起到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作用。 3.制定并实施计划: (1)、取3条大小相当的活鲫鱼分别放入水质水温相同的三个鱼缸里,并标明

1、

2、3号,然后观察此时鱼在有完整鱼鳍下的情况。(2)、用细线捆扎1号鱼右侧的胸鳍,观察鱼的游泳情况。 (3)、用细线捆扎2号鱼左侧的胸鳍,观察鱼的游泳情况。 (4)、再用细线捆扎1号鱼的背鳍和腹鳍,观察鱼的游泳情况。 (5)、用细线和木板捆扎2号的尾鳍,观察鱼的游泳情况。 (6)、用细线捆扎2号的臀鳍,观察鱼的游泳情况。 4.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鱼鳍类型

观察结果

鱼鳍作用

背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臀鳍

5.表达与交流:

与全班同学交流后,关于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

修改前用剪刀剪掉鱼鳍的方法做实验,这种方法太残忍了。

1、使鱼体受伤,得出的实验结论没有说服力,体现不出实事求是的真正内涵。

2、对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有直接的影响。修改后用细线或木板捆扎的方法做实验避免了上述的不足之处。 《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建立在“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下,怎样上好生物实验课所进行的教学尝试,以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思想:通过搭建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蚯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技能目标:采集、饲养蚯蚓。 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由创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采集饲养蚯蚓、观察蚯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观察蚯蚓的外形、及运动方式 难点:学生实验前的蚯蚓采集与饲养

教学方法:步骤:教学导入——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学生互动——相关知识测评 课前准备:学习小组实验一周前寻找蚯蚓并进行饲养(3—5条为宜);预习课本P14—P15内容;通过网络了解有关蚯蚓的资料。 实验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吸水纸或纸箱片)、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实验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大家基本知道了,对蚯蚓的饲养和观察。你们有哪些发现和疑惑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略。今天我们就以教材给我们提出的探究问题来进行研究,同学们的问题也可依据我们的方法自己尝试!

二、学生活动自学内容

1、小组长引导小组学习目标和查验实验材料用具。

2、认真阅读P14—P15实验方法及步骤、注意事项(时间10分钟)

3、介绍小组采集蚯蚓的过程、饲养装置的设计。

4、经过讨论完成P15

1、

2、

3、4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师、学生互动学习

1、学生介绍自己的实践过程记录,介绍实验器材----------略 教师总结:

采集 蚯蚓的生活环境很广泛,在田间、草丛、路旁、庭院等地方的土壤里都可能有蚯蚓。采集蚯蚓最好在夏季大雨过后,到池塘、河渠边的湿润土壤里或肥沃的菜田土壤里挖掘。(如果地表有蚓粪,你可以根据蚓粪颗粒的大小来判断蚯蚓的大小。

饲养 饲养的容器可选择木箱、鱼缸或花盆,在里面装上潮湿、松软、肥沃的泥土,把采集到的蚯蚓放在土上,然后将容器放置在阴暗、通风的地方。可在容器上盖一块湿布,以防水分蒸发太快。要定时在泥土上洒水,并且投放一些饲料,如枯叶、烂叶、泡过的茶叶、煮熟的土豆块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把蚯蚓放置在装有腐熟猪粪或牛粪的饲养箱内饲养。)

学生活动: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小组完成)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颜色,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认清蚯蚓的头部、尾部、环带所在部位?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是否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如果有,它有什么作用?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

2、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能否听到“沙沙”声响? 学生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 ------------略

四、完成实验报告册。------略 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初步掌握鼠妇的生活习性。

2、通过探究实验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所包括的环节、过程,使学生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教学难点:

让学生情感投入,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引导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鼠妇若干,实验报告单(每组一份)。

2、学生准备: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干土、纸盒、纸板(要遮光)、玻璃板(透明)、表、笔,学生自制统计表格。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在栽培植物时,要根据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不同来进行管理,才会生长良好,我们还知道种庄稼时,遇到病虫害时必须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否则庄稼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可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必然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窑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影响鼠妇分布、生活的环境因素(教师出示鼠妇),同时也叫学生观察实验桌上已准备好的鼠妇。教师提问: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环境吗?影响鼠妇生活环境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二、教师引导分析、从而作出假设:

师:你们观察到了鼠妇有哪此行为特征?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归纳后让每小组的一位代表说明本小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1、当我们一掀开砖头、花盆时、它们会四处逃窜,往别的缝隙里窜,它们似乎很怕光,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教师应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答案,并继续引导: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在砖头、石块、花盒下捕捉鼠妇时,它们喜欢的环境阴暗,而且潮湿,还有的同学说:鼠妇的生活环境还会受温度、水等因素的影响。

师:那么: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

作出假设: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思考,有的同学说可能是光、水分、气候,也有的说可能是光、温度、人、食物等因素,也有的同学说可能是光、水份、阴雨天、或是其它小生物等,学生各抒已见、众说纷纭,此时和大家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共同来验证同学们的假设。虽然大家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在验证时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光照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有影响,我们为了确认实验结果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之外,温度、湿度等其它条件都相同条件下进行探究。即: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变量,从而可引入对照实验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

三、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收集资料,逐步验证:

设计实验时,应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实验装置: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

1、全班分成6个小组进行实验。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青置2分钟后认真观察。

3、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统计10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作好记录填入自制统计表格中。学生自制统计表

时间 环境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10分钟

11分钟

明亮

阴暗

4、计算出全班各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对全班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让学生表达和交流:

让学生向全班汇报各小组的平均值,写在黑板、实验报告单上,让学生一起分析和思考本小组探究的结果是否与本小组的假设是否相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得出结论后还要通过每小组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并让他们自己总结和反思探究的一般过程,以得出与假设一致的结论。

五、让学生反馈信息、拓展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结束后,请同学们就光对鼠妇的影响进行的探究作自由讨论并回答:基中有的小组说: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通过我们进行探究,可以提出鼠妇不喜欢光照,它们都喜欢阴暗的环境,也有的小组说: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通过我们探究发现,以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有些因素(如土壤的湿度)对鼠妇也有影响,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出答复,再给他们提出问题,哪些是我们如何保证实验结果只能由你们确定的变量而引起的呢?

学生自由拓展问题、讨论、交流后回答: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我们是采用设计对照实验,可经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估探究实验?如果只有1只鼠妇做实验有吗?教师向学生解释:如果只有1只鼠妇做实验,可能使用的只数越多,就可以减少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的误差。采用10只既能说明问题,也不会增加实验的难度。教师最后告诉大家,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可以难影响鼠妇生活的非因素是“光”,除了光以外,许多同学还提出了:湿度、温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对照实验,同样可以完成这样类似的探究性实验。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材分析:显微镜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精密仪器,学生刚开始有浓厚的兴趣,但使用方法繁杂,学生因记忆不牢固而在今后使用时不按一定的程序使用,无法观察到物像,从而失去兴趣。教学中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编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法:引导、演示、指导。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动手练习。 课前准备:

教师:

1、准备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自定组长。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看书35页图及阅读课文,指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先来了解细胞。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绝大多数细胞非常小,要想了解细胞的结构,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引出主题:练习使用显微镜。 出示学习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介绍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擦镜纸等

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师: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课本彩图及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师:随机抽取一位学生上台前指认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重点介绍显微镜的镜头、反光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等。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7—39页,时间5分钟,并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思考题:

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

2.实验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着物镜?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

4.玻片标本“上”看到的物像是什么?

5.把玻片左右移动,看一看视野中的图像如何移动?为什么? 6.如何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对照书中要求,规范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二)教师提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具体说一说操作步骤并演示过程,边演示边叙述。

(三)教师演示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边强调重点边演示,边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

学生按老师要求分组开始练习使用显微镜。学生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

分组:两人一组,边看书边按步骤动手操作。两人互相纠正指导,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可以先观察“上”字玻片。

(五)教师提示强调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2.对光

(1)安物镜时,先上升镜筒,最低镜头与载物台4厘米左右,再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注意:手指不能扳动物镜,要握住转换器边缘。当有“咔”的声响时,物镜正好对准了通光孔。

(2)对光圈:转动转换器,选择光圈(光弱用大光圈,光强用小光圈)

(3)对光:①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左眼看右眼睁;

③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④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观察

(1)放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压住,标本正对通光孔。

(2)调焦:先下降镜筒,物镜接近玻片但不能挨着。

注意:镜筒下降眼睛必须从侧面看着物镜。

再慢慢上升镜筒,左眼注视目镜内,直到看清物像。

(3).观察:上下左右移动玻片,看像如何移动。 师提问:“上”字看到的像是什么? 生回答:是一个倒像,上下左右都颠倒。 4.清洁和收镜

师提示学生: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生回答并动手操作:擦拭---转动---下降---放镜---送回原处

师强调:先上升镜筒,取玻片,再转动转换器两物镜偏两旁,缓缓下降镜筒到最低处。

(六)随机抽一名学生上台前边说过程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其余学生认真观看并指出不正确之处、并纠正。

教师再次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

(七)检测思考题: 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 一.取镜与安放 二.对光 三.观察

2.实验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着物镜?

镜筒下降时眼睛必须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镜头压碎玻片或损坏镜头。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 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4.玻片标本“上”看到的物像是什么? (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5.把玻片左右移动,看一看视野中的图像如何移动?为什么?

如果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像就向左下方移动;如果玻片向右下方移动,像就向左上方移动。 因为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6.如何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八)学生继续动手操作,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并注意观察,注意规范操作步骤,默记操作要领.显微镜操作要领: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头细观察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九)小组竞赛,限定时间,评出等级。

三、小结:

学生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是什么?

1、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2、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3、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个数就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个数就越多。

教师给予评价、肯定,启发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拿到实验室来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第17篇:七年级上册实验教案——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设计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1)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以后要注意。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教案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

10、

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案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六、学生布置作业:报告册P20四,P22四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种子植物教案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

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教案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

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图示:种子萌发成植株)

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

幼根的生长

幼苗的根如何向下生长呢?回忆根尖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新细胞

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

播放动画:根的生长,动态了解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

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

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看动画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

芽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缺无机盐的症状:播放影片。植物中主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而植物的主要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介绍无土栽培

人们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就是无土栽培。同学小组讨论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点,说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有人觉得无土栽培好,省人力物力,而且较易管理,有人觉得无土栽培成本高,不易普及… 练习:

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生区细胞__________,有很强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组织。

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________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_________期,并且要尽量带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介绍叶片的结构

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表皮,叶肉,叶脉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

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布置作业

报告册P34,第四大题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觉得书本上第3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只要在切成的叶片中找出比较细小的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了,而找出这个最细小的叶片并不一定在培养皿中才能找到,在木板上同样可以,找到后用毛笔取出就能观察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第18篇:七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学校:长乐乡初级中学

姓名:

年级:

学科:

2016年 秋季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年级:

日期: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年级: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年级: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阅读课文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课后反思: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的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观察草履虫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

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观察叶片的结构

年级:

学科: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介绍叶片的结构

阅读课文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

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第19篇:七年级新版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赵华琴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1) 实验目的:了解食物中的能量 问题的提出:

花生(或其他)的种子中含有能量吗?

所需仪器用品:

花生种子、核桃种子、锥形瓶、酒精灯、试管夹、温度计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自制一个加热装置。

2、注入30ml的水。

3、称量一枚花生或核桃种子并点燃加热水。

4、测水温。

实验结论:

不同的食物中能量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刘静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2)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问题的提出:

维生素C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有没有差别呢?

所需仪器用品:

蔬菜汁液、苹果汁液、小烧杯、试管、滴管、

所需药品:

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分别把两种汁液中逐滴滴2ml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褪色为止,记下滴数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

不同汁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孟峥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是的变化(3) 实验目的:了解馒头在口腔是的变化 问题的提出:

馒头在口腔中咀嚼时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吗?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吗?

所需仪器用品:

馒头、消毒棉花、试管、唾液、

所需药品:碘液 实验步骤: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将馒头碎屑或馒头放入试管中,在分别注入清水或唾液,进行搅拌或不搅拌,同时放入370C的温水中,十分钟后加稀碘液,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

唾液使淀粉消化,咀嚼有助于消化。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赵荣华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4) 实验目的:认识小肠内部结构 问题的提出:

小肠的内表面适应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有哪些?

所需仪器用品:

小肠、镊子、培养皿、放大镜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取3-4cm长的小肠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

实验结论:

小肠内襞有皱襞和绒毛,增加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孙付连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5) 实验目的:

通过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关心长辈的饮食。

问题的提出:

怎么样的饮食才算营养合理的饮食?

所需仪器用品:

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司桂华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胸围差(6) 实验目的:

1、练习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了解自己的胸围差。

问题的提出:

如何测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情况? 所需仪器用品:

软尺、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乳头上缘平齐,后因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

2、记下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

3、测量3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同学的胸围差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7) 实验目的: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教室内外空气的尘埃粒子会一样多吗?(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外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所需仪器用品:

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缝衣针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在载玻片上均匀地涂上薄层凡士林置空气中。

2、在显微镜下计数。

实验结论:

不同的环境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多少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8) 实验目的: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3、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

教室内外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会一样多吗?(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所需仪器用品:

载玻片、宽为2厘米的透明胶带,剪刀、凡士林、记号笔、培养皿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教室内外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不一样多。(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不一样多。)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9) 实验目的: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的提出: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小鱼鳍内的血液流动吗?

所需仪器用品:

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包起来,放在培养皿中,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论:

血液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流速度不一样,毛细血管只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膝跳反射(10) 实验目的:

1、通过做膝跳反射实验,知道什么是反射。

2、学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叩击膝盖下方韧带时,小腿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所需仪器用品:

椅子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2、用手掌内侧迅速击上面的那条腿膝盖下的韧带。

实验结论:

小腿跳起来,这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定反应速度(11) 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反应速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是男生的反应速度快还是女生的反应速度快呢?

所需仪器用品:

尺子、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12) 实验目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酸雨对生物真的有不利的影响吗? 在实验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所需仪器用品:清水、培养皿、汤匙、吸水纸、标签、喷壶、浸泡过的种子、pH试纸

所需药品:模拟酸雨(食醋)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13) 实验目的:

探究废电池内的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废电池会对生物产生危害吗?

所需仪器用品:

废电池、雨水、培养皿、标签、浸泡过的种子、幼苗、小桶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用废电池浸出液的稀释液来泡种子或浇幼苗。

实验结论:

废电池内的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第20篇: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下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无性生殖

一、教材分析

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很多,平时学生们经常看到,只是没有特别认真地研究过,教材中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植物,介绍了营养繁殖的主要方法,如甘薯、马铃薯和落地生根等植物的营养繁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的重点是学习利用茎繁殖植物体的方法(嫁接、扦插和压条)。 教材在探究竟中,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意在使学生了解组织培养是大面积、快速繁殖植物品种的新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植物的繁殖方法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进行繁殖。第一个探究活动是练习一种嫁接的方法。教材中给出了芽接和枝接的操作图示,学生照着图示就可以自己练习了。教师要重点辅导学生认识“小辞典”中给出的知识背景,具体找出形成层所在的位置,认识形成层的功能。关于枝接和芽接的区别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很容易理解,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提醒学生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更多的认识无性繁殖的方法,教材中所选用的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一些当地常见的植物的营养繁殖方法,例如葡萄、草莓、秋海棠、月季、吊兰等,丰富课堂教学。 第三个探究活动安排的是观察组织培养过程的图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练习组织培养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组培实验室。重点认识这种繁殖方法与其它繁殖方法有何不同。

三、无性生殖有哪些方式?你尝试过哪几种 无性生殖的应用:

栽培农作物,园林植物例:甘薯,土豆,苹果,梨等果树的优良品种。 方式:扦插——甘薯,月季,葡萄,菊等。 嫁接——苹果,梨等果树。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嫁接——一个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体,使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 接穗—芽或枝— 芽接 讨论嫁接有什么好处?

好处:保持优良性状,缩短生长期等。

四、扦插该如何处理呢(除去光,温,水,湿等环境因素) 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材料:紫背天葵

一般操作:紫背天葵的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斜向,上一节去部分叶,下部从叶柄处全部去掉,下一节埋入土中。

提出问题:适宜扦插的材料,怎么样处理才能容易成活。 制定并实施计划:

1.准备生长健壮的植株材料,还有插器,基质,剪刀及标牌等。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样本不要太小,以减少统计误差。 3.确定观察时间,次数。 4.设计一表格,记录观察情况。 5.判断扦插的枝条是否成活。

讨论:(1)在你对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扦插材料生根快而多。

解析讨论:(1)取茎段时,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为斜向,下方切口位于节处。温度,光照,湿度均要适宜。

(2)添加生长激素,注意光,温,水,湿等条件的变化等等。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五、教师应让学生心中记忆几个概念。

1.营养繁殖:绿色开花植物不仅能够通过种子繁育后代,有些植物体的营养器官也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植物依靠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现象。 2.扦插:是在适宜的季节,剪取一段带芽的枝条,插入土壤中,及时浇水。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出一个新植株。

3.压条:是把枝条从植株上弯下来,并且把枝条中部的书皮剥去下半圈,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端漏出地面;等埋进土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和新叶后,再与母体分开。

4.嫁接就是把一种植物的芽或枝接在另一种植物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一部分组织放入特制的培养基中,培育出完整植物体的方法。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关于昆虫生殖方面的知识。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一些关于昆虫生殖的图片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应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比如:冬季很少看见苍蝇、蚊子,但是到了春暖花开就开始多起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诗句科学性的判断等。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完全变态和非完全变态的概念。同时这也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可结合有关代表昆虫的生殖过程加以阐述。

“实际用”“开眼界”部分,可安排学生自学。“想一想”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果蝇)等实践活动,研究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情感目标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概念及代表动物。

四、教学媒体 图片,视频剪辑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昆虫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多媒体放映结束了,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刚才的画面?

学生:刚才画面上出现了辛勤的蜜蜂,飞舞的蜻蜓、蝴蝶,还有蚊子、苍蝇„„我觉得它们都属于昆虫。

教师追问: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

学生: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膀。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很好!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种类超过100万种,几乎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有分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昆虫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那么,这种会飞的无脊椎动物我们了解多少呢?思考并讨论:

1.冬季几乎看不见蚊子、苍蝇,为什么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起来了? 2.食用物品中,如何就长出了“肉虫子”

3.在太阳地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的。“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

4.“旱极而蝗”大家如何来解释?为什么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中,蚊子就比较多

学生:夏季天气比较炎热,适合蚊蝇生活;冬季天气寒冷,蚊蝇就被冻死了,所以冬季我们看不到蚊蝇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学生:在食用物品的制作中,不小心被放进去了虫卵,所以有时候就长出了“肉虫子”。

学生:“旱极而蝗”的意思是天气干旱了,很长时间不下雨的话就会闹蝗灾。

„„„

教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那么,大家的回答是否正确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许有些问题,你们就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我们以可爱的蚕宝宝来分析说明。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

(教师播放有关家蚕生殖发育的多媒体课件。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蛹、成虫四个时期,比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教师:你回答的太好了。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我要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教师: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

(1)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吗?(出示蝗虫的图片) (2)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学生: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

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七、板书设计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蚕的发育过程

卵、幼虫、蛹、幼虫四个阶段。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明显不同。 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蝇、蚊、金龟子等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二、蝗虫的发育过程 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若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别不大。 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蟋蟀、蝼蛄等也属于不完全变态。

三、实际用 1.防治害虫

2.昆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有重大意义。如饲养家蚕,授粉等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酸奶的简易制作

一、内容分析

酸奶为常见的纯绿色食品,它是由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除具有鲜牛奶的营养价值外,因内含乳酸菌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及B族维生素(B

2、B

6、B12)等,可促进人体消化呼吸,提高人的免疫力,长期饮用即可保证钙质的需求,又可健肠胃,调节人体代谢,提高人的抗病能力,使人健康长寿,对儿童、老年人尤佳。其主要生产过程离不开微生物的发酵。教师教学时可从学生熟悉的酸奶类型入手,逐步引入制作酸奶需经乳酸菌的发酵。

二、教学目标

以制酸奶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物培养的应用,说明酸奶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酸奶的制作,分析影响酸奶品质的条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酸奶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酸奶的制作。 难点:在实践中注意影响酸奶品质的条件。

四、基础知识分析与教学建议

知识要点: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利用关于酸奶制作方法,结合旁栏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认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总结酸奶制作的过程。

五、制作酸奶所用的仪器、材料

灭菌设备、发酵罐、加热罐、紫外线灯、玻璃瓶、鲜牛奶、白糖、乳酸菌种等

六、实验过程

1.玻璃瓶等消毒灭菌。玻璃瓶在灭菌器内灭菌半小时,如用蒸锅灭菌需45分钟,接种室内需紫外线灭菌50分钟,接种工具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内灭菌30分钟。

2.牛奶灭菌。把鲜牛奶装入加热罐,并加入10—12%的白糖,在85—90℃下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灭菌30分钟或用其它方法灭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以不破坏牛奶原有营养成分为佳,灭菌后冷却。在灭菌前或灭菌过程中最好除去上层油脂,使牛奶脱脂。 3.接种。把温度低于43℃的灭菌牛奶分装于灭好菌的玻璃瓶中,按牛奶2%—4%的接种量在接种室内接种并搅拌均匀,注意罐装要满,不留空隙,接好后立即封口,以保证乳酸发酵的厌氧条件。然后再送入0—5℃的冷藏室内进行冷藏后熟8-10小时,即可食用。经后熟酸乳因含酯类,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4.质量标准。优质酸乳外观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色,表面光滑,凝乳结实,组织细腻,质地均匀,允许有少量乳清析出,无气泡,酸甜适度,不得有辛辣味及其它异味。

如果酸乳中有气泡或瓶盖上鼓或有辛辣味及其它异味,说明鲜乳在发酵过程中已被杂菌污染不能食用。如在适温下超时,乳凝很少、乳清分离,甚至不乳凝,出现大量悬浮物并出现臭味,说明菌种衰退严重或菌种已被杂菌污染,应停止使用。

注意事项

1,冷藏的作用一方面可防止酸度增加,防止杂菌污染,另一方面可使质地结实,乳清回收,从而使酸乳质量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2.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

六、成果评价 1.是否完成酸奶的制作

检验标准:是否具有酸奶的特性,能直接饮用

2.酸奶质量的评价。

优质酸乳特点:外观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色,表面光滑,凝乳结实,组织细腻,质地均匀,允许有少量乳清析出,无气泡,酸甜适度,不得有辛辣味及其它异味(

3.能否总结不同条件对酸奶风味和质量的影响。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学生能从菌种质量、鲜奶质量、是否受杂菌污染、冷藏超时或时间不足等因素来说明其对酸奶风味或质量的影响。

对本节课的评价依据:

一.实验方案是否具备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二.能否将实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观察鸡卵的结构

鸡卵与其他鸟类的卵一样,外面有卵壳,卵壳上有许多微细的小孔,卵壳里有两层壳膜,在卵的钝端的两层膜之间的空腔为气室,壳膜内有卵白、卵黄。

【问题情境】

鸡卵与其他鸟类的卵一样,外面有卵壳,卵壳上有许多微细的小孔,卵壳里有两层壳膜,在卵的钝端的两层膜之间的空腔为气室,壳膜内有卵白、卵黄。在卵黄的表面有一层卵黄膜并且上面还有一个小白点叫胚盘。在卵黄的两端有带状物质叫卵带。有的书上说“卵带一端固着在壳膜上,这样可以使卵黄稳固地悬浮在卵白的中央,不会因为卵的移动而受到剧烈的振荡(图4-1-16)。

鸡卵的结构真是这样复杂吗?

这种结构对它有什么意义?

其他鸟类的卵与鸡卵有什么区别吗? 【面临任务】

设计一个解剖实验,探究鸡卵的构造。

【探究建议】

知识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卵生动物的有关知识以及卵的生理知识。

2.预先学习相关的解剖技术和知识。

材料准备:新鲜鸡蛋、剪刀、镊子、小碟等。

组织准备:

1.组建3~6人的探究小组,推选组长。

2.组长再将小组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探究步骤:

1.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用清水冲洗手、实验材料和器具。

2.分工协作,由甲组同学在鸡卵的钝端开口,乙组同学在鸡卵的尖端开口,丙组同学在鸡卵的一侧中间开口。

3.开口时,一手持鸡卵,另一手持剪刀在解剖点处轻轻敲鸡卵壳,使其出现细碎裂纹,然后再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取下,观察卵壳,同时感受卵壳的脆性和硬度。

4.用手轻轻触摸露出的卵膜,并轻轻按压,感受卵膜的弹性(注意观察钝端的气室),然后用剪刀将卵膜剪掉、夹出。观察内部结构和各部分的着生状态。重点观察卵黄和卵壳膜是否与卵带相连。

5.转动鸡蛋或用镊子轻轻拨动卵黄(注意不要让镊子尖划破卵黄膜),观察卵黄的位置变化及卵黄上的胚盘的方向。

6.组内同学互换不同解剖点的鸡蛋,观察卵黄、卵带的位置及胚盘的方向是怎样的?

思考:

(1) 卵带的作用是什么?

(2) 为什么卵黄的位置会保持不变?

(3) 卵带是分别与卵膜、卵黄都相连,还是只与卵黄相连?

(4) 胚盘方向保持不变的意义是什么?

7.将开口处再继续扩大,将卵白、卵黄等物质倒入碟内,看一看是否与图4-1-17C一样。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8.最后用镊子先拨一拨后夹破卵黄上的卵黄膜,感受卵黄膜的存在,想一想它具有什么作用?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你观察到的鸡卵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议绘出鸡卵的简图。

【交流与讨论】

建议讨论涉及:

1.卵壳、卵自、胚盘各有什么作用?

2.卵带是否固定在卵壳膜上、胚盘是否始终朝上?卵黄在鸡卵中是否处于自由活动状态?根据是什么?

3.建议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交流探究成果。

你注意了吗?

1.用剪刀敲鸡卵壳时和拨动卵黄膜时要轻轻的,每一个开口处的洞口在不使壳内的物质流出的情况下,尽量开大一点,以便更清晰地观察鸡卵内部的结构和状态。

2.在转动鸡卵观察时,在不使壳内物质流出的前提下,尽量去转动,以便观察卵黄、卵带、胚盘的着生位置和所处的状态。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3.在将卵白、卵黄等物质倒入小碟前,应把洞口处的多余的壳去掉。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无性生殖

一、教材分析

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很多,平时学生们经常看到,只是没有特别认真地研究过,教材中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植物,介绍了营养繁殖的主要方法,如甘薯、马铃薯和落地生根等植物的营养繁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的重点是学习利用茎繁殖植物体的方法(嫁接、扦插和压条)。 教材在探究竟中,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意在使学生了解组织培养是大面积、快速繁殖植物品种的新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教学建议

(1)引言部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这节课的引言可以联系农业生产和家庭养花等活动,让有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学生介绍经验,如常见植物月季、吊兰等植物是如何繁殖新植株的。并与前面学过的有性生殖进行比较,由此引出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有其他的繁殖方法,引入新课。

(2)关于“探究竟”部分的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植物的繁殖方法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进行繁殖。第一个探究活动是练习一种嫁接的方法。教材中给出了芽接和枝接的操作图示,学生照着图示就可以自己练习了。教师要重点辅导学生认识“小辞典”中给出的知识背景,具体找出形成层所在的位置,认识形成层的功能。关于枝接和芽接的区别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很容易理解,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提醒学生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更多的认识无性繁殖的方法,教材中所选用的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一些当地常见的植物的营养繁殖方法,例如葡萄、草莓、秋海棠、月季、吊兰等,丰富课堂教学。 第三个探究活动安排的是观察组织培养过程的图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练习组织培养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组培实验室。重点认识这种繁殖方法与其它繁殖方法有何不同。

三、无性生殖有哪些方式?你尝试过哪几种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无性生殖的应用:

栽培农作物,园林植物例:甘薯,土豆,苹果,梨等果树的优良品种。 方式:扦插——甘薯,月季,葡萄,菊等。 嫁接——苹果,梨等果树。

嫁接——一个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体,使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 接穗—芽或枝— 芽接 讨论嫁接有什么好处?

好处:保持优良性状,缩短生长期等。

四、扦插该如何处理呢(除去光,温,水,湿等环境因素) 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材料:紫背天葵

一般操作:紫背天葵的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斜向,上一节去部分叶,下部从叶柄处全部去掉,下一节埋入土中。

提出问题:适宜扦插的材料,怎么样处理才能容易成活。 制定并实施计划:

1.准备生长健壮的植株材料,还有插器,基质,剪刀及标牌等。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样本不要太小,以减少统计误差。 3.确定观察时间,次数。 4.设计一表格,记录观察情况。 5.判断扦插的枝条是否成活。

讨论:(1)在你对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口东街道黑狼口中学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

主备人:王林

(2)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扦插材料生根快而多。

解析讨论:(1)取茎段时,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为斜向,下方切口位于节处。温度,光照,湿度均要适宜。

(2)添加生长激素,注意光,温,水,湿等条件的变化等等。

五、教师应让学生心中记忆几个概念。

1.营养繁殖:绿色开花植物不仅能够通过种子繁育后代,有些植物体的营养器官也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植物依靠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现象。 2.扦插:是在适宜的季节,剪取一段带芽的枝条,插入土壤中,及时浇水。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出一个新植株。

3.压条:是把枝条从植株上弯下来,并且把枝条中部的书皮剥去下半圈,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端漏出地面;等埋进土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和新叶后,再与母体分开。

4.嫁接就是把一种植物的芽或枝接在另一种植物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一部分组织放入特制的培养基中,培育出完整植物体的方法。

生物实验课教案模板
《生物实验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