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吐鲁番故事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6:5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案

4吐鲁番的葡萄沟

回车堂小学 陈小凤

教材分析:全文共分6段,第一段介绍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的原因。第二段写竟如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第三段写一路颠簸,我终于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第四段具体介绍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第五段写我们参观了农舍,解开了“葡萄晾房”的秘密。第六段讲我种的葡萄与葡萄沟的葡萄有着天壤之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0分)

1、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2、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

3、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4、绕题质疑:对于吐鲁番的葡萄沟你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

吐鲁番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葡萄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吐鲁番的葡萄什么样?葡萄干是如何制成的?

5、(出示)自探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时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6、指读提示。

7、学生自学。

师提示:请同学们先完成第一项任务。

这项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下面请完成第二项任务。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

1、你认为在读课文时,哪些词语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

呵护 玛瑙 赫赫有名 颠簸 尘埃

2、这篇课文到底讲了关于葡萄沟的哪些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吐鲁番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葡萄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2、文中是怎样写的?

3、文中是这样写的:

写吐鲁番:吐鲁番是一个盆地,低于海平面,气候干燥炎热,常年酷暑难耐,但紫外线不强。千百年来,吐鲁番靠着著名的坎儿井饮水工程,将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从几十千米外的天山脚引到吐鲁番。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吐鲁番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

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4、吐鲁番的葡萄沟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所画的句子:

1)进入吐鲁番,公路两旁农家庄园的葡萄架上爬满了葡萄藤。 2)这真是一个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除了葡萄还是葡萄。

3)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呀! 4)天啊„„这实在是„„太壮观啦!“

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

5)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沿途还可以看到许多砖砌的房子,形状是标准的长方形,各侧面从屋顶的位置到墙根都开了排得整整齐齐的的小洞。(这就是葡萄晾房。)

(三)过渡: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1、交流画出的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

它们张开嫩绿的销售,轻轻地呵护着一串串的“绿玛瑙”。 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 新疆的葡萄大多是绿色的,葡萄长廊里的葡萄更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什么“无核白”呀,“马奶子”呀,一颗颗都晶莹发亮,玲珑玉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吃上一颗。 (板书:绿葡萄)

2、过渡:新疆的葡萄真是让人一见就馋涎欲滴,可每一个种葡萄的人家建的小屋与这些可爱的葡萄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交流制作葡萄干的过程,了解晾房的作用。

(板书:葡萄干)

3、参观了吐鲁番的葡萄沟,看了葡萄沟的葡萄,作者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想法”——出示最后一段,引领学生齐读。

看了作者的体会,我们肯定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参观感受,大家来谈一谈。(学生自由交流感受,表达对葡萄沟的喜爱 赞美。)

(四)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三、质疑再探:(5分)

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大家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想象对于文章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1)文中提到的“坎儿井”指什么? 2)第二段提到了晾房,可为什么不在此说明晾房的作用,导游为何笑而不答?

四、拓展运用:(5分)

1、学了本课,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2、同学们,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附:板书设计

气候特征 地理位置

绿葡萄

4* 吐鲁番的葡萄沟 喜爱

葡萄干

推荐第2篇:吐鲁番的葡萄沟教案

4 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增强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感受课文中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2、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葡萄干或相关音乐、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预习学案:

1、收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2、预习生字,词语。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吐鲁番的葡萄沟有哪些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导入:葡萄干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吃的食品,它也是新疆有名的特产,其中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其培育的葡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那就让我们去葡萄沟了解一下吧。

二、预习交流:

孩子们,学习一篇课文,咱们得先了解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资料,学会生字词语。这些相信你们经过预习都已经做到了。现在请孩子们拿出预习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收获。

一课时

1、生汇报交流情况。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这里盛产瓜果,矿产丰富。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日照长、气温高、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夏季漫长、酷暑干燥。吐鲁番总是和葡萄连在一起。吐鲁番盆地中的火焰山下就是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的葡萄沟。八九月份是葡萄的丰收季节,人们把收获的鲜葡萄挂在晾房中,约40天,就成了嫩绿透明、甘甜柔腻的葡萄干。

2、师补充。

(1)生字:坎、玛瑙、颠簸、埃、蔓、疆、徐、赫、腐、陌

读音:“坎”字应读“kǎn”,不能读作“kǎi”。“颠簸”一词的读音为“diān bǒ”,不能读作“diǎn bō”。“藤蔓”中的“蔓”的读音为“wàn”,不能读作“màn”。

书写:“瑙”字的右下角要注意。“腐”字的内容是由“付、肉”组成。 (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呵护:爱护;保护。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赫赫有名:形容名声非常显著。 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

名副其实:名称或者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三、探究展示:

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它的独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孩子们在小组内认真的读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收获,在文中寻找答案(提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这样的顺序仔细找一找)

1、生汇报交流情况。

(1) 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是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2) 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3) 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长廊里的葡萄都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

(4) “葡萄晾房”是用来制作新疆特产葡萄干的特殊房子。

师: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之处,吐鲁番的葡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那么本文的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特色的葡萄呢?请孩子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找出描写有关葡萄沟的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内合作学习。

小组代表展示:

(1)“进入吐鲁番,公路两旁农家庄园的葡萄架上爬满了葡萄藤。它们张开嫩绿的小手,轻轻地呵护着一串串的“绿玛瑙”。

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 (“爬满了葡萄藤”说明这时是葡萄的世界。作者运用拟人、借代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葡萄的可爱、诱人,心中的喜爱之情流露无遗。)

(2)“但我一抬头,立即把整张脸都贴了上去:“天啊、、、、、、这实在是、、、、、、太壮观啦!”瞧,我看见什么了!

(这里的两个省略号,都表示声音的延续,这样使用增强了语气的表达效果,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惊喜。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出作者意料之外的惊喜与诧异。)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 (3)“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葡萄沟。刚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钻进葡萄长廊。这真是一个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

(“赫赫有名”写出了葡萄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指导学生朗读。)

3、师小结:是啊,葡萄沟的葡萄可爱、独特,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达标检测:

1、学习了《吐鲁番的葡萄沟》这篇课文,我们收获了葡萄沟的独特之处。现在来考一考大家,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葡萄沟的独特之处呢?

2、现在我们再来来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些葡萄干,谁能给老师讲一讲这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呢?

五、总结拓展:

1、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2、拓展: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孩子们回忆一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回家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收获也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六、布置作业:

1、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选择喜欢的一种水果,思考它有哪些特点(颜色、形状、味道等),完成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吐鲁番的葡萄沟

介绍成因 :地理位置特殊

气候条件适宜

所见所闻: 石头房子

绿色长廊

葡萄晾房

葡萄王国

所想 :

特产给人特殊享受

推荐第3篇:吐鲁番火焰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

众所周知,全国最热点的地方是吐鲁番,而吐鲁番最热的是方当推火焰山。荒山秃岭 、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夏季最高气温达47.8℃以上。每当盛夏,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烟云缭绕,十分壮观。

火焰山的得名→山体特色

游客们,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前方那座东西,犹如火龙横卧在吐鲁番盆地中央的赫红色山体就是焰山。

火焰山的得名,主要源于其外观形态。瞧!火焰山基岩裸露,赤褐色的砂岩在烈日的照耀下灼灼发光,炽热的气流滚滚上升,宛如万道烈焰熊熊燃烧,“火焰山”之名,即由此而来,火焰山在古书上称为赤石山,维吾尔语中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红山。唐代诗人岑参次经过火焰山,写下了“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明代旅行家陈诚也曾写诗描述道:“一片青 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末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可以称得上是对火焰山的生动写照。

火焰山的山体呈东西走向的狭长状,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为831.7米。别看火焰山外表寸草不生,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在山体处,却隐藏着许多道浓阴蔽日、田园如画的沟坎峡谷,著名有葡萄沟、吐峪沟、桃儿沟、木头沟、胜金口峡谷等。在这些谷中,溪涧萦回,瓜果飘香,花木葱茏,景色迷人,俨然一派“火洲”中的“花果坞”景象。

火焰山的形成→最佳观察点胜金口

或许有的游客会问:火焰山是怎样形成的?距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要追溯到1.4亿年前,当时由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出现短小的褶皱,地壳发生变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的雏形。此后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加上特殊的气候环境,就呈现出如今的地质形状。

游客们,前面就是观察火焰山构造的最佳位置胜金口,请各位下车,在有“火焰山”标志的石座前摄影留念,然后再听我讲解。

胜金口西距吐鲁番市30公里,连接新疆与内地的312国道,依傍木头沟河横切火焰山而过。胜金口山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胜金口的名字,还有这么一段来历:从前当地的老百姓把胜金口叫做“渗尽口”,那是因为木头沟河水流出天山后,越来越少,到了胜金口一带的戈壁滩,河水几乎渗得干干净净,因此称它为“渗尽口”。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吉利,便取其谐音改名为“胜金口”,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火焰山的故事:《西游记》神话→维吾尔民间传说]游客们,火焰山的得名,不仅由于它独特的外观构造,其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智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和第六十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描述虽系夸张,但四季皆热、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的实际状况完全吻合,可见作者不是凭空臆造的。

在老百姓的眼里,善是最高的美,因而发生在火焰山的故事结局仍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在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有了详尽的表述。相传在很早以前,天山深处有条恶龙,专吃童男童女,为此人们惶恐不安。当地的最高首领决心为民除害,屠杀恶龙,于是派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勇士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哈拉和卓挥剑力劈恶龙,终于将恶龙制服,恶龙受伤后沿山旋转,整座山脉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因此,维吾尔人便把此山叫做“红山”。

美好的传说,深刻的含义,令人遐想。游客们,当我们面对火焰山,停步仁立,凝思遥想,一定会觉得火焰山的奇景赏不够,火焰山的故事听不完。为使大家不留下遗憾,接下去游览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景点,都要从火焰山旁经过,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方位充分观赏到火焰山的奇姿异彩。但愿火焰山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推荐第4篇: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由于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 , 吐鲁番的无霜期平均每年达到 268.6 天 , 最长的年份达到 324 天 , 是我国长城以北无霜期最长的地方 十分有利于葡萄、棉花、瓜果和蔬菜的生长。吐鲁番人利用这一优势 , 大力发展温室果菜栽培 , 是乌鲁木齐春菜生产基地。

以建设“精品绿洲”为重点,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精品、优质、高效绿洲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葡萄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地区葡萄总面积39.05万亩,围绕葡萄产业已形成了楼兰酒业、红柳河葡萄开发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出了楼兰、驼铃等一批名牌产品。吐鲁番葡萄是酿制上好葡萄酒的原料。全地区 四大葡萄酒厂 , 年生产 50 多种葡萄酒 , 总产量在 5 万吨以上 。\"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吐鲁番葡 萄酒自古有名。如今走俏市场的无核干白葡萄酒 , 称 得上 \" 酒中之王 \" 。其它的 \" 玫瑰香 \"、\" 无醇葡萄酒 \", 也为广大消费者青睐。葡萄汁利乐包畅销国内 , 是夏天清热怯暑的饮 料。吐鲁番的葡萄干饮誉海内外。吐鲁番葡萄干 年产量为 1 万吨 , 占全国的 75% 。特别是由无核白 葡萄晾制而成的绿葡萄干 , 更是享有世界声誉。鄯善县与日方合作生产的巧克 力葡萄干 , 为葡萄干的市场开辟了新途径。进入 90 年代 , 呈棕黑色的马奶子等大葡萄干 , 以物美价廉走俏市场。

吐鲁番是中国长绒棉基地 , 县县乡乡村村都种 植棉花。但是吐鲁番种植长绒棉的时间却不长 , 直到 1954 年才从国外引进。吐鲁番长绒棉产量 , 占我国 总产量的 95% 以上 , 其特点是纤维长、含糖度低、生 育期短 , 是世界棉花市场上的佼佼者。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养殖业和大畜牧业。全地区牛羊育肥2002年达到212万头只,仅此一项人均增收78元。积极引导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业、运输业,创办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旅游业和流通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牧民增收开辟更多的渠道。预计2002年

二、三产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5%。全地区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2509万元,人均65元,同比增加30元。

推荐第5篇:吐鲁番市政协民主监督

吐鲁番市政协

民主监督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赋予人民政协以民主监督职能,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而采取的战略举措。是政协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的方式进行监督。如何切实加大政协民主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直是吐鲁番市政协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吐鲁番市政协通过实践和摸索,不断丰富和完善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吐鲁番市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做法

民主监督作为吐鲁番市政协的一项主要职能,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吐鲁番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民主监督的形式不断完善与规范。吐鲁番市政协注意学习和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结合吐鲁番市的实际,不断探索完善民主监督的形式。目前主要运用的有:一是提案。这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最直接和有效的形式。吐鲁番市政协成立以来,提案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办理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二是信息。这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形式。政协委员反映的社情民意,以信息专报的形式,报送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为党委、政府了解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实施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三是

1 视察。这是政协提高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吐鲁番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视察。将视察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报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这样做有利于把委员的个人监督上升为政协组织的监督,把分散的监督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把零星的批评意见上升为集体的监督建议,有利于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和影响力的提高。四是建议案。这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一种高规格形式。一般以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的名义提出,运用比较慎重。五是民主评议。主要是组织政协委员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二)民主监督的作用不断影响和扩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了党委、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在2008年,通过采取调研课题与全市重点工作相结合,听取情况通报与深入座谈讨论相结合,实地视察与建言献策相结合等方式,集中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和政协委员开展了“城市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节水农业”的调研视察,先后两次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修建的五条道路升级改造后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视察调研,形成了《关于对城市五条升级改造道路视察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加大城市管理急需重视的几个问题》等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如对我市特色农业建设提出了《关于发展壮大葡萄、瓜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吐鲁番特色农产品品牌》等建议,都得到

2 了地市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采纳。三是促进了城区文明程度的提高。如在今年年初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市政协对市区内的道路秩序进行明查暗访。在暗访中,发现市区内相当一部分市民横穿马路乱闯红灯问题,及时写出了《提升吐鲁番市城市管理水平》的民主监督专题报告,引起了市文明委的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了“吐鲁番市文明使者”活动,在全市开展了治理横穿马路乱闯红灯活动,使问题迅速解决。四是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机关效能建设。近年来,市政协部分委员分别担任政府有关部门的机关作风、行风建设监督员,开展了民主监督评议工作,重点对市林业局、畜牧局、卫生局、教育局、民宗委、胜金乡五个职能部门和一个乡镇进行民主监督评议,制定了评议方案,及时召开了动员会,划分了六个评议小组,评议各组组织政协委员通过深入评议单位、听取工作汇报、座谈、民意测评等方式了解情况。针对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评议单位进行了意见反馈,得到评议单位高度重视,提交了整改报告,狠抓整改落实。

吐鲁番市政协通过实践和摸索,民主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在民主监督方面出台的专门制度措施较少,实施不够规范。二是个别被监督单位对民主监督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意见和建议表面重视,实际轻视、文字上重视,行动上轻视,存在应付思想。

二、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无疑将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因此政协当前要搞好民主监督工作,必须在以

3 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建立完善民主监督工作的组织保障

在政协中建立民主监督委员会,从组织上作保证,使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民主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把政治协商中提出的各种建议、批评,形成建议案和提案,移送有关部门办理;组织开展视察、调查和咨询、论证活动,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受理政协委员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发生的违纪违规现象实行举报,转交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2、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工作的有效机制

“协商容易监督难”是政协履行职能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为做好民主监督工作,我们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政协委员通过提案、信息、调研报告等渠道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对其采纳处理情况要及时予以反馈,政协要及时将委员意见的落实情况再反馈给委员。二是建立健全跟踪督办机制。对重要的民主监督意见、要运用会议、视察、走访等方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督促办理落实。三是建立健全委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积极维护委员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充分保障委员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

3、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工作的督办制度

建立政协民主监督的督办制度,同时,要加大个案监督的力度,逐步将政协协商监督引向深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对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提案,必须认真研究、负责处理及时答复。对拒不接受监督,顶着不办的,建议其上级主管机关予以追究,从而,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

4 作用。

总之,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逐步完善积累的过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分析民主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规律,使民主监督朝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逐步完善与发展,推动人民政协工作上新台阶。

推荐第6篇:吐鲁番歌舞文化

吐鲁番歌舞文化

吐鲁番也是维吾尔文化的两大中心之一。作为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九世纪进入西域后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当地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礼仪、餐饮和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各个方面,都独具魅力。这里自古就是歌舞之乡,《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曾风靡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吐鲁番纳兹库木、木卡姆、麦西来甫等都是了解维吾尔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吐鲁番这片歌舞奔放的土地上,无论是在田野边还是庭院里,只要有人群聚集,就能听到琴声悠扬、鼓声激昂,从古至今永不停歇,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让人魂牵梦绕,像在梦里,又仿佛来自天簌,余音袅袅。美妙的歌声就像永不枯竭的坎儿井水一样蜿蜒流淌;热情的舞蹈犹如跳动的火焰一样热情炽烈。

是谁在交河故城的落日里弹奏独它尔?是谁在边塞明月下舒展双臂圆舞而旋?使这里早已成为残垣断壁的街道土巷、民居宅院悄然间有了生机?也许是这绝美的十二木卡姆唤醒了历史沉睡的记忆。因此,吐鲁番人崇尚十二木卡姆,因为它是吐鲁番民族歌舞的魂魄,是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流传千年的东方音乐史上的巨大财富。因此,吐鲁番人始终会铭记着鲁克沁镇,因为它是孕育吐鲁番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影响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包括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幻化成为歌者,在漠风的抚摸下,轻唱着纳瓦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几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粗糙而干裂的手指拨动着琴弦、敲响了手鼓。也不管是顺境或是逆境,这些纯朴的人一旦唱起来、跳起来,个个如痴如醉,久久沉浸在古老优美的旋律之中。

吐鲁番木卡姆制造“天籁之音”

他们是极为普通的农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又是勤劳聪明的艺术家,将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喊融入血液,震撼着听者的灵魂。在吐鲁番,只要有木卡姆高亢激扬的旋律飘飞,寂静的村庄顿时有了生气,人们都会陶醉其间,忘记所有的烦恼与苦难。就这样,吐鲁番木卡姆演奏了一年又一年,传唱了一代又一代,经过历代诗人、乐师和民间艺术家不断地加工整理完善,最终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的“音乐之母”、“生命之光”。

举世闻名的十二木卡姆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和艺术绝唱。据考证,十二木卡姆是古代新疆“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伊州乐”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唐宋大曲类似的大型歌舞套曲。“木卡姆”的意思是指“大型套曲”,但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融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也可看作吐鲁番人文化心理的载体,经过历代的发展、变化、传承和反复的整理、完善、提炼,最终达到目前的形态。

十二木卡姆融合了东西方乐舞文化的精髓,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撞击、交融的历史。所以十二木卡姆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中国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元素,也受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地区音乐的影响,堪称研究古代新疆人及周边族群及现代维吾尔民族的生活哲学、伦理道德、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诸文化表现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资料。

吐鲁番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古代的吐鲁番郡王十分喜欢木卡姆演出,而吐鲁番郡王府的所在地鲁克沁镇,曾一度是吐鲁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百姓们传唱木卡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促成了吐鲁番木卡姆的兴起、发展与传播。

《吐鲁番木卡姆》由《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萨巴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巴亚特木卡姆》多郎木卡姆》等11个部分组成。

“无鼓不歌,无鼓不舞,鼓变乐变,乐变舞变”是吐鲁番木卡姆的最显著特点。艺人们善于利用花哨多变的鼓点、跌宕起伏的曲调、悠扬欢快的弦乐、复杂多变的节奏、激情澎湃的舞蹈,营造出一种热烈狂欢的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卡姆在乐器的使用上也别具特色,除沙塔尔、独它尔等传统乐器外,还有唢呐、冬巴鼓、手鼓等打击乐器。各种乐器夹杂使用,互不干扰,音乐时而婉转、时而激昂,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犹如天籁之音。

令人感动和羡慕的是,当地那些劳作忙碌了一天,似乎已经精疲力尽的农民朋友,只要听到优美的歌声,放下手中的农具即能起舞。他们一贯粗厚结实的脚板,即刻间,在窄小的田埂上就能变换成轻盈的舞步,那欢乐的源泉浇灌着沃土,滋润着绿洲一派勃勃生机;即使在北京、英国伦敦等大都市演出,亦能展示吐鲁番独具一格的舞姿与歌声,优美的乐曲陶醉了许多热爱生命的人。因此,鲁克沁镇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聪明的鄯善人在城区建设了融商业、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木卡姆民俗街。民俗街占地600亩,分十二个区段,对应着吐鲁番木卡姆十二种分类。主题包含着三个内容:一是揭示木卡姆的由来、缘起、演变过程和分布特点;二是展示木卡姆艺术特征、形式、技巧与乐器知识;三是表现木卡姆艺术的保护、申遗、传承与教育。木卡姆大街宽为29米,是一个准步行街。民居地域风格鲜明,街景独特迤逦,反复播放的木卡姆优美的旋律,犹如天籁之音般从远古传来,继续丰厚着楼兰古国的记忆。

“麦西莱甫”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手鼓敲响了,热瓦甫弹起来了,一场盛大、欢快、热烈的麦西莱甫就要开始了!

伴随着轻快活泼的旋律,一群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款款起舞,她们的舞姿如春燕展翅,优美、舒展;一群维吾尔族小伙子则迈着奔放、矫健的舞步跟随姑娘们旋转起来,身姿是那样挺拔、刚劲。很快,在他们的带动和感染下,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跳起来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跳起来了,汉族大妈跳起来了,回族大叔跳起来了,还有很多蓝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也跳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场麦西莱甫„„一时间,吐鲁番城内鼓乐齐鸣、歌舞翩跹,阳刚之美与柔和之美交相辉映,吐鲁番各民族群众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振奋人心的是这次在新疆第三届国际旅游节暨第十五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期间举行的万人麦西莱甫大联欢活动创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1571人共跳麦西莱甫的庞大场景成为世界的一个经典动作。

“麦西莱甫”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是“集会”“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其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极富感染力,凡听到音乐声赶来的人都可以参加,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跳舞娱乐,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麦西莱甫从形式上有节日麦西莱甫、野游麦西莱甫、婚庆麦西莱甫、轮流举办麦西莱甫等多种区别,从功能上有欢庆麦西莱甫、道歉麦西莱甫、游艺麦西莱甫、劝戒或惩罚麦西莱甫等等区别。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丰收麦西莱甫”。

吐鲁番是新疆著名的歌舞之乡,麦西莱甫是吐鲁番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更是他们释放喜悦的一种娱乐方式。平时,维吾尔人家中举办婚礼、割礼、满月或聚会等活动时,除了备有极富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外,一场喜庆热闹的麦西莱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席间,客人们边用餐畅饮交流,边欣赏歌舞,情到高潮时,麦西莱甫活动便会在一阵激越高昂的鼓乐声中隆重开演。这时,客人们大多不经邀请,也不分男少老少,纷纷自动进入舞池翩翩起舞,人们的舞姿随着鼓乐的节奏时而舒缓轻柔,时而奔放激烈,整个活动高潮迭起。

唐代人曾对西域歌舞有过描绘:“举止轻飚,或踊或跃,乍动乍息,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腾跃时“跳身转轮”“弄脚缤纷”,旋转时如“火轮炫”“逐飞星”。特别是鼓点急骤、节奏欢快时,就形成了“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的效果。

如今,麦西莱甫早已跨越了民族习俗的定位,成为吐鲁番各族人民都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因为它独特的感染力,不但姑娘、小伙子爱跳、老头、小孩也爱跳;不但维吾尔族群众爱跳、其他民族群众也爱跳。逢各类聚会活动,如果没有安排麦西莱甫,那将会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因此,吐鲁番人从不放过这样的机会,只要遇到聚会活动,一定会玩得尽兴,淋漓尽致地释放情怀,就像诗人描绘的那样:“扬眉动目踏花毡”“醉却东倾又西倒”„„

其实,麦西莱甫除歌舞外,还包括各种娱乐形式,如猜谜语、说笑话、即兴滑稽表演或带竞技性的杂技表演等。间或有人顶着果盘或茶碗上场表演,有人拿出花腰带,招揽舞者相互争抢,当地人叫做抢“菜黛”。如果发现谁头顶的茶碗里的水洒出来,大家就会罚他单独表演节目。

如今在吐鲁番,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麦西莱甫。为此,吐鲁番市专门在市区建立了一个占地27.5亩的大型“麦西莱甫”广场,周围古木参天、长廊掩映,迷人的风景,醉人的麦西莱甫,成为吐鲁番民族文化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诙谐幽默的纳孜库姆

秋季的吐鲁番,空气中飘洒着葡萄的芬芳和甜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欢愉和喜庆色彩。

在举世闻名的葡萄沟风景区一座农家院落里,一群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维吾尔族男女青年正在为中外游客表演经典的纳孜库姆《再吐娜汗》。潇洒的小伙子以各种刚劲风趣的舞姿在姑娘面前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美丽的姑娘则以轻盈的舞姿始终保持着矜持与清高。这时,一名叫再吐娜汗的姑娘故意将头上戴的鲜花抖落在地上,引得小伙子们争先恐后地去抢。整个过程幽默风趣,最终,只有一位小伙子经过施展绝技以身伏地,用嘴衔起鲜花献给再吐娜汗。他边舞边唱:“花朵一样的再吐娜汗,花骨朵时就让我迷恋,能和她生活在一起,我将爱她到永远„„”虽然,观看表演的人者来自海内外不同的地方,但从舞台上姑娘、小伙子的舞姿和表情里都能读懂,这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随着鼓点节奏的加快、舞蹈动作的热烈,台上台下的人都沉醉其中,不分民族、不分国度、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论会与不会,大家一起步入舞池,随之舞蹈起来,此情此景让很多人难以忘怀。

纳孜库姆舞,是麦西莱甫中最富娱乐性的精彩节目,也是维吾尔歌舞中原生态艺术的充分展示。现今流行全新疆的这种舞蹈,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吐鲁番,后来传到天山南北。它继承了“高昌乐”的基本特点,也吸收了汉族的鼓点节奏和跨腿跳转技巧,还融合了蒙古舞动肩等。舞蹈模拟劳动与日常生活动作,极尽诙谐、幽默、滑稽。是一种非常富于生活气息,又非常轻松有趣的舞蹈形式,也是麦西莱甫中压轴的节目。纳孜库姆舞的音乐节奏明快、曲调通俗,常用热瓦甫、弹拨尔、艾介克、唢呐、纳格拉、手鼓等,有的地方只用唢呐与纳格拉鼓。

据说,“纳孜”是古代一位民间艺人的名字,“库姆”是击鼓声。很久以前,吐鲁番有一位国王的儿子患有残疾,不能走路。王宫里有一位叫纳孜尔的仆人,他经常模仿鸡、鸭等动物的样子逗小王子开心,小王子觉得有趣,也极力模仿,时间久了,居然可以走路了。国王大喜,举行大型舞宴以表示庆祝。后来,这种舞蹈在吐鲁番地区流行开来,并以“纳孜库姆”命名。

纳孜库姆风格热烈奔放,节奏欢快,动作诙谐幽默,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发挥舞者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每当唢呐、热瓦甫、艾捷克等乐器欢快地奏响,人们就会欢快地旋转起舞,舞蹈动作各种各样,有的以跨腿、耸肩及独特的蹲步为主,有的辅以挤眉弄眼、摇头晃脑等动作,诙谐、欢乐,极具喜剧色彩,有人称其为是维吾尔版的“迪斯科”。由于纳孜库姆不需要特殊的技艺,只要有点节奏感的人,就能随音乐起舞,因此,在吐鲁番各景点的民族歌舞表演中,此舞最受欢迎。这是吐鲁番独有的一大特色,当地维吾尔族姑娘轻巧自如的舞姿,身着艾德莱丝裙潇洒翻卷、亮黑的长辫子自由甩动、从柳叶眉中传递出来的柔情,火一般温暖着每位观者的心。

如今,纳孜库姆已由过去的男子独舞、领舞、群舞发展成为以男子为主、女子为辅的集体舞蹈,成为吐鲁番地区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中保留的传统经典歌舞节目。

高昌乐舞:西域歌舞对中原的影响十分深远。据记载,隋朝的“九部乐”中,三部出自西域;唐代的“十部乐”中,五部出自西域。吐鲁番是当时有名的歌舞之乡。《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更风靡了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吐鲁番地区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

西域盛行乐舞,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高昌吸纳西方和中原的乐舞文化,创造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高昌乐舞。早在南北朝时,代表高昌乐舞体系的《高昌乐》就已形成了。

公元609,隋炀帝西巡河西走廊时,高昌国王麴伯雅就率王子麴文泰到甘肃张掖一带晋见皇帝,并跟随隋炀帝征讨高丽。其间,随行的艺人将《高昌乐》传人中原地区。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大业六年(610),西域各国派使前来长安,向凯旋的隋炀帝朝贡。这时,高昌国正式派了一个高昌乐舞团到京城献演《圣明乐曲》。著名的高昌乐舞轰动朝野,倾倒京华。为了保留来自异域的歌舞艺术,隋炀帝还命宫廷乐队学习排练高昌乐《圣明乐曲》,在仁寿宫演出。这两次别开生面的演出,在都城掀起一阵高昌乐舞热潮,演出盛况被载入历史文献。

至唐太宗时,侯君集率唐朝大军挥师西进,征讨叛逆,平灭高昌,从高昌带回《高昌乐》及其表演艺人。原先在隋代宫廷音乐七部乐和隋及唐初宫廷音乐九部乐中,都没有列入《高昌乐》。

这次从高昌带回的高昌乐舞,又一次在京都引起热烈反响,所以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决定废除原九部乐中的《文康乐》(又称《礼毕乐》,即结束时演奏的乐部),除增加燕乐外,又补充《高昌乐》,使唐朝宫廷音乐成为十部,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旧唐书·音乐志》对《高昌乐》的编制阵容作了如下记载:“《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二,横笛二,筚篥二,琵琶二,五弦琵琶二,铜角一,箜篌一。”可见舞人和乐队均为高昌人打扮,所奏乐器中箫和腰鼓是中原乐器,铜角是高昌创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其余都是西域各国或来自波斯、印度的乐器。

《高昌乐》吸收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所以才使高昌乐舞的内容和形式格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受到朝廷和中原观众的青睐。

当时的北庭(今吉木萨尔一带),也是高昌国疆土,北庭也有自己创制的大曲类乐舞(北庭乐),其音乐结构是歌词、人破各五遍。《北庭乐》也传人中原,后又传人日本,并在日本安家落户。至今,日本雅乐仍有以《北庭》命名的乐曲。

公元840年年漠北回鹘进入新疆,在吐鲁番和吉木萨尔地区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这时的高昌国仍然保持着喜好音乐的风尚,高昌乐舞又有了新的变化和进展。

宋太宗于981年派王延德出使高昌,高昌回鹘国王在欢迎宋使的宴会上举行了高昌乐 舞盛会。国王还陪同宋使王延德在湖中泛舟游览,这时鼓乐齐鸣,数十名乐师身穿民族盛装,演奏琵琶、箜篌、羯鼓、铜角,歌手们随着悠扬的乐曲声放开歌喉,高唱西域民歌,使王延德大开眼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也有了高昌人喜歌善舞、“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的记载。

西域歌舞对中原的影响十分深远。据记载,隋朝的“九部乐”中,三部出自西域;唐代的“十部乐”中,五部出自西域。吐鲁番是当时有名的歌舞之乡。

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还有霓裳羽衣舞、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等。

《吐鲁番盛典》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舞剧之一,诗化般的剧情,融合了典型的吐鲁番风情与维吾尔族音乐舞蹈精华,包含吐鲁番的千年历史、神话、传说与爱情,展现了古代吐鲁番最为神秘、唯美的印象。缠绵悱恻的爱情、如梦似幻的传说、永恒不息的生命启迪,在充满活力、激情的舞蹈与美轮美奂的舞台空间中,使每一位观众赏心悦目,心迷神醉,让观众最纯真的自我,在触动心灵的音乐与舞蹈中得到完全的释放。《吐鲁番盛典》已连续演出4年,高水准的演出,受到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目前,舞团已在吐鲁番、西安、泰国等地连续演出1000场,每年250场,每天2-3场。现场观众超过10万人,连续4年创下新疆所有剧场演出,年观众人数第1的演出纪录。2014年新升级版的上演,将会更具有艺术震撼。

《吐鲁番盛典》通过音画艺术,立体的渲染出跨越时空的辽阔场景。音乐与舞蹈完美的结合,使吐鲁番传统音乐在激昂的鼓声中,迸发出最原始的激情,在优美的旋律中,传送出远古的无限深情。

《吐鲁番盛典》的巨型液晶屏幕阵列,将剧情烘托的淋漓尽致。全剧4幕15节表演,每一节的剧情,都配有春晚视频制作团队精心设计制作的动态主题背景画面,与剧情结合的丝丝入扣,与音乐、舞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感觉。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场从未经历过的视觉、听觉震撼。

《吐鲁番盛典》成功的展现了作为东西方文化汇集地的吐鲁番,特有的音乐、舞蹈精华,内容异彩纷呈,看后使人赏心悦目。 一位对传统新疆民族舞蹈已很了解的观众,在观看表演后,这样形容他的感受“太震撼了,完全没想到,新疆民族的舞蹈能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推荐第7篇: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

各位游客: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也是我国栽培葡萄的发源地。据调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个品种。尤其在吐鲁番,到处种植着葡萄,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简直成了“葡萄的王国”。吐鲁番的葡萄勾起了我们无限遐想。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的美妙歌词,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葡萄的赞美之情。葡萄被人们誉为“珍珠和玛瑙”,成了新疆“瓜果之乡”的象征。下面就让我们前往吐鲁番最美丽的地方葡萄沟,去体会一下阿娜尔罕陶醉的心情吧!

游客们,我们的汽车行驶在火焰山旁,山的西端就是葡萄沟。

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脉中一块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其间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的果农。倘若您走进葡萄沟,就会看到源于天山的人民渠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炽热的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举目望火山,低头看绿地,真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园→无核白葡萄→葡萄干晾房 我们现在来到了葡萄园内,只见这里的葡萄似遮天的绿云、铺地的绿毯,片片相接,架架相连,绿阴蔽日,硕果累累。 葡萄沟内的葡萄园占地约400多公顷,主要品种有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索 索葡萄等。此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京早晶、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等优良葡萄品种。其果形各异,有球形、卵形、圆柱形、椭圆形等,有的鲜艳似玛瑙,有的晶莹如珍珠,而有的碧绿若翡翠。这里年产葡萄逾6000吨,晾制葡萄干300余吨,堪称是“世界葡萄植物园”。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无核白葡萄,葡萄沟内就普遍种植着这种葡萄。瞧!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椭圆、果呈浅黄绿色的“绿色珍珠”就是无核白。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24%以上,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的含糖量,成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由于它没有籽,最适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达75%以上,并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等多种养分,是营养丰富的干果佳品。晶莹如玉的无核白葡萄干,色泽碧绿鲜艳,食之酸甜可口,被称为“中国绿珍珠”。

葡萄沟中栽培面积居第二位的是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长柱形或纺锤形,果皮薄而韧,汁多而肉质松脆,没有香味,但特别甜。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势低洼、气温高、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等独的自然条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没有病虫害,更不需喷洒农药,从而使新疆葡萄干这一品牌名扬海内外,成为难得的天然无毒果品。

游客们,漫步在绿色长廊之中,望着这诱人的葡萄,真是无比地惬意! 刚才有的游客问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瞧!前方那平顶、长方形、土木结构的小房子就是专门为晾制葡萄干而盖的晾房。晾房墙壁是由土块砌成的有孔花墙,长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风的作用。晾房的门多设在北边或东边,这样一方面可减少阳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运输葡萄时,如晾房一 时容纳不下,可暂时放在晾房外北墙边,数小时内不会被阳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质不变。在吐鲁番,这样的晾房随处可见,但多数建造在山坡高处或沟岸上地形开阔平坦、通风和干燥等条件良好的地方。说到这里,游客们或许已经明白了吐鲁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独特之处,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利用阳光曝晒,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温烘干,而完全是凭借干燥温暖的气候自然风干的。这样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实中的叶绿素,使葡萄呈干绿色,这在世界年产约印万吨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一种独占望头的佳品了。

吐鲁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 而且酿制历史十分悠久,唐代诗人王翰曾有诗赞道:“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的名句,将葡萄美酒的神韵与驰骋疆场的将军的豪迈气概描述得出神入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葡萄沟的北部,前面一块大理石碑上写着“葡萄沟”三字,这是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的手迹,大家可在此摄影留念。

这里流水潺潺,葡萄满架。我们漫步在葡萄长廊,宛若畅游江南园林,浑然不知身处烈日炎炎的火焰山中。穿过石桥,置身在葡萄王国中,只见悬崖绝壁的砂砾层中渗出的泉水,汇流成池,池中游鱼,仿佛也和游人一样,怡然自乐,鱼乐人亦乐,泉清心更清。

游客们,现在我们在葡萄沟长廊下憩息片刻,大家围坐一起,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观,一边品尝色彩各异、大小有别、味道不同的各种现摘葡萄和瓜果,尽情地过把吃葡萄瘾。顺便介绍一下,从1990年开始,每年的8月20日至26 日,“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都要在吐鲁番隆重举行。 吐鲁番的葡萄已突破了自身的界限,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经济贸易往来的纽带。

旅游区内还有葡萄博物馆、葡萄酒品尝点、民俗馆等其他参观设施,以及维吾尔族民乐表演,休息片刻后我们再去参观欣赏。

推荐第8篇: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英文] Turpan Karez English guides words Members tourists :

To Turpan, people can not help asking : who is known as \"Fire Island,\" \"the wind, known as\" climate of extreme dry place, how there will be a large oasis? What is the secret of these? Mystery is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the Xinjiang Karez group, It is like the human body\'s blood veels, part of the vast Gobi Desert, irrigation of vast tracts of land in Xinjiang.The wonders of the bank wells in Turpan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s Drop of Life, evergreen source creating a lounge Turpan grapes and sweet melons.Now let us visit the world-famous irrigation.

Karez structure → Karez construction methods

Visitors, we went to the desert paradise I begin with the museum to Karez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arez.

Karez were living in Xinjiang working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under the local climat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creation of a clandestine diversion project, some Karez 1600, Turpan up with the most concentrated,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 total of Turpan of Karez 1158, a total length of 5,000 km, the distance from Urumqi to Harbin milestone.Ancient Chinese Karez his greatest one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geographic academic experts as the \"underground canal\" with the Great Wall and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n ancient China known as a three projects.

For Kaner Well you probably heard, but its structure may not be very clear.Now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about.Karez in ancient times known as \"drainage wells\", the bank is \"well Point,\" and by the shaft (shaft), culverts (underground channels), nullah (surface channels) and logging dam (reservoir) four components.

Karez has been able to build a large number of Turpan, 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here inseparable.First Turpan Basin lying low, below sea level below 2,085 square kilometers area alon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Turpan, the annual mountain snow melts after the inflow of large valley.When the snow running through the desert to seep into the ground when it formed the undercurrent, which Karez to provide a rich source of water.

Karez then what is built? Take a look : Karez construction method is in the mountains, the snow valley undercurrent, finding water, Then every 20 meters to 30 meters to fight a shaft, the depth ranging from 10 meters to tens of meters of underground water pool to increase water potential, again according to the terrain heights, in the bottom of the well was completed culver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lls, drainage Pavilion, has been connected to the remote oasis only water channel leads from the ground to be irrigated.A Karez, general about three kilometers, the longest of several Karez often linked to dozens or even hundreds of kilometers.During shaft mouth ranged from dozens to more than more than 300 mouth.The upper shaft deeper, individual up to 100 meters from top to bottom, the junior downstream, usually a few meters.Karez role is to avoid evaporation, the project is adapted to a dry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a great creation.Particularly praiseworthy is that the local people relying on their hands and simple tools, the hammer hits the Sham Tseng, EXCAVATED subsurface drainage, the mammoth projects, Structure clever and people alike.

I would like to ask you recall, when we travel near the Turpan City, It was then green and luxuriant oasis on the fringe of the Gobi, you can see the site of the pile and the pile of soil round package, and orderly manner toward the oasis.Karez which is the shaft mouth.If you a bird\'s-eye view, those objects like a pearl necklace string Guitar, Turpan bedecked with the oldest still youthful glow place.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英文] Turpan Karez English guides words(2)

Karez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 → Karez

Members tourists Now let us talk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Karez.As Xinjiang region to suffer from drought, evaporation, and Karez underground culvert, water evaporation and the small amount of flow stability be perennial gravity irrigation and the soil here is a calcareous clay, dug Karez very strong, not collapse.Mountain snow temperature is very low, if irrigation directly adverse to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high surface temperature Turpan, After running through the snow desert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which is perfect for watering crops.Therefore,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with the long-term drought, the struggle of this invention Well Irrigation methods.A Karez is not a dry springs, a naturally Karez, constitutes the lifeblood of Fire Island and lifeline Xinjiang to make the scarcity of rainfall with water accumulation, so people living in Xinjiang as an indispensable Spring of Life.

Turpan Karez on the origin have always been three versions : one is the Chinese Han Guan said drainage wells.In this view the Han Dynasty when it was invented by the \"drainage wells\" into Xinjiang, as is now the Karez.The second argument is with the Lin Zexu.Lin Zexu,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banished Xinjiang, in 1845 after Turpan, aware of local hot dry.So there is a careful investigation of water lying to guide their people in Xinjiang under the physiographic features, This invention Well Irrigation methods.A third view is Karez 2,500 years ago from West Asia before the first Persian transmiion Xinjiang.Of course, these three points have yet to be verified.

But I 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Karez on Earth i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cation-cultural Silk Road linked.For example, in Pakistan, Iran and the Caspian Sea coast, people found Karez.So we said Karez is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of a pearl, is not exceive.Even today, also in Xinjiang Karez Turp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ys a pivotal role. Karez channel → Karez culverts

Karez visiting museums, the Museum is out, we can see Road to plain Qingquan, This is Karez channel which flows from the snow-capped mountains of pure water, clean and Translucent, if your hand touches, it will be cooler blowing and really \"arts, through gloating over.\"

Karez culvert from the cave to be seen, I saw foul the water flow on them, the people are extremely pleased.This drainage wells in the whole Xinjiang land as many as 1,000.its underground rivers combined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 longer than doubled, far exceedi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s \"underground canal.\"

Tourists, the desert is not only important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are happy to watch a big cultural landscape.Karez especially within the park filled with a rich Xinjiang Uygur ethnic love for the music and dance, would you mind rippling.That crisper rhythm, a lithe and graceful melodies, warm and lively emotions, so that you appreciate apart will be moved to join their ranks and to learn Uygur girl and boy image, singing and dancing, That feeling of dancing village pure fun.

Members tourists Karez Paradise within that cough-melodious songs have chorus, the following please go quickly we appreciate it!

推荐第9篇:吐鲁番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初中及新闻专业技术人继续教育

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5月16日至21日,在地委宣传办、地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安排我参加了2014年度地区初中级新闻专业技术人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这短短的六天当中,认真聆听了吐鲁番日报社长沙坤等老师们的授课。授课内容包括新闻报道的策划的魅力、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还观看了吐鲁番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巴哈德尔·阿不都艾力木的宣讲民族宗教知识和新闻采编规范、防止虚假新闻,有关新闻理论,世界新闻理论研究历史和现状,我国新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新闻规律概念,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等知识。培训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对我的启发很大,收获不少,感触颇深。

因为我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我对新闻专业接触才8个月,现在因工作需要在乡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做宣传工作,但是作为宣传工作者,我们就是里群众最近也可以听到群众的声音,因上岗时间不长也没有经验通过这次初中及新闻专业技术人继续教育培训,学到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应知而我却不知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有了提高,对这份工作的责任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次培训,我感触最多的是沙坤老师讲解的新闻规律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真实性、价值性、客观性。

在课堂上,观看许多vcr视频生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节目案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原来语言类节目也有很多高深的学问,访谈、谈话、对话、辩论、聊侃等节目形式也各不相同,提问题同样很讲究,要把问号作为一个小结式作为陈述后再提下一个问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我以前的工作我发现,自己平时在发现场报道的时候,往往对采访对象事先设置了很多个问题,而被采访者在回答完上一个问题后,作为记者的我并没有先对此小结甚至没有仔细倾听而是将下一个问题马上抛了出去,这是非常不得当的。(

在上岗以后参加这样专业培训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所以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格外珍惜。om,请保留此标记。)

作为一名宣传者,除了要有新闻业务,知识框架之外还有一点也显得非常重要,那就是形象塑造,记者经常要外出采访,言谈举止,沟通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要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会使得采访过程进展顺利,我个人认为,好的第一印象是从初见对方的礼仪开始的。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最基本的礼仪礼节,但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淡忘了礼仪礼节,或者是礼仪礼节做不到位,或者无法明显地表达出来,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会了仪表塑造,用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来塑造个人形象,展示良好个人修养,因为个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整个台的形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累。很感谢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也很荣幸跟我们地区的优秀记者和编辑一起参加此次培训。我也会一直努力下去,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今后的岗位中提升自我,发挥更大的作用!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

现在,我已是托克逊县伊拉湖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一名新的工作者,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工作经验,通过这次培训,明白了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培养职业精神,热爱新闻事业,勤于新闻实践。

推荐第10篇: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 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 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新疆概况导游词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 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 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第11篇: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1: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2: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新疆吐鲁番,我是来自太阳旅行社的导游张家旖,今天由我带大家参观神秘的“坎儿井”,在游览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现在我们在坎儿井的入口处,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儿井的水,冰冰凉凉的,它特别神奇,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像这样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一共有一千多条,全长五百多公里,现存的坎儿井多数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

我将带大家参观一条完整的坎儿井,它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我们先看到的是竖井,它是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的通气口,最深的竖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里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百个,井口一般是长方形或者圆形。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处挖。暗渠一般宽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长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根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明渠又称为龙口,它是暗渠与竖井的交接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底层渗透,透过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涝坝了,涝坝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水就送到哪里。

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地区生态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已大大减少,目前仅有七百多条了,如果不再加以保护,三十年后坎儿井可能将不复存在。

坎儿井的参观已经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讲解,再次谢谢大家光临“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3: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民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第12篇:吐鲁番坎儿井的导游词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1: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2: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3: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民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第13篇: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导游词

新疆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火焰山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吐鲁番火焰山导游词,欢迎参考!吐鲁番火焰山导游词篇1

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属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位于吐鲁番市东侧连霍高速旁,距离市区车程约30公里,是一处以火红色的赤褐砂岩地貌为主的地貌景区。这里历史上是高昌古国的所在地,而在传说中,这里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借芭蕉扇用以扇灭大火的火焰山所在地。在景区里可以观赏壮观的地貌、观看高昌古国的历史展示、观看西游记主题的雕塑等,是很多游客到吐鲁番旅游的必去之地。

火焰山景区分为地下、地上两个部分,游玩一圈下来大约需要1—2小时左右。一般游客来此都会先前往地下部分,这里是一座长廊式的展厅,展厅的棚顶被设置为天空样子的灯饰,很有特色。展厅内有与高昌古国相关的人物雕像和介绍等,都可以参观一下,了解高昌古国的历史。在展厅里还有纪念品商店和餐吧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入消费。

走过地下景区后即可前往地上部分,地上部分的景观便是火红的岩石和山崖地貌,十分壮观,拍照十分合适。地上的广场上有很多西游记主题的雕塑,还有名为金箍棒的巨大温度计,十分有趣。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的吐鲁番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之一,而且气候十分干燥。来此游玩要注意多带饮用水,并且要准备遮阳帽、墨镜、头巾等防晒防尘装备,以免中暑。

吐鲁番火焰山导游词篇2

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火焰山是全国*热的地方,虽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一边看着奇景,一边说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变得兴趣盎然。

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灸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更给火焰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书中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描写显系夸张,但高热这一基本特征与火焰山是完全符合的。

唐僧取经群塑形态生动,表情逼真。来此观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连不断,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点之一。遗憾的是群塑人为的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形同囚犯,令游人驻足长叹。

吐鲁番火焰山导游词篇3

大名鼎鼎火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由吐鲁番向东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红色山峰。这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7~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故名火焰山。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

唐朝边塞大诗人岑参有诗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诗云:“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明代大诗人陈诚有诗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第14篇: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04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08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的对外交流→ 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的能城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建筑,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风格与交河故城相似,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为吐鲁番一奇。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 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17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

第15篇: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1

各位旅客:

大家好!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也是我国栽培葡萄的发源地。据调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个品种。尤其在吐鲁番,到处种植着葡萄,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简直成了“葡萄的王国”。吐鲁番的葡萄勾起了我们无限遐想。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的美妙歌词,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葡萄的赞美之情。葡萄被人们誉为“珍珠和玛瑙”,成了新疆“瓜果之乡”的象征。下面就让我们前往吐鲁番最美丽的地方葡萄沟,去体会一下阿娜尔罕陶醉的心情吧!

游客们,我们的汽车行驶在火焰山旁,山的西端就是葡萄沟。

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脉中一块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其间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的果农。倘若您走进葡萄沟,就会看到源于天山的人民渠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炽热的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举目望火山,低头看绿地,真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园→无核白葡萄→葡萄干晾房我们现在来到了葡萄园内,只见这里的葡萄似遮天的绿云、铺地的绿毯,片片相接,架架相连,绿阴蔽日,硕果累累。葡萄沟内的葡萄园占地约400多公顷,主要品种有无核白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索索葡萄等。此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京早晶、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等优良葡萄品种。其果形各异,有球形、卵形、圆柱形、椭圆形等,有的鲜艳似玛瑙,有的晶莹如珍珠,而有的碧绿若翡翠。这里年产葡萄逾6000吨,晾制葡萄干300余吨,堪称是“世界葡萄植物园”。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无核白葡萄,葡萄沟内就普遍种植着这种葡萄。瞧!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椭圆、果呈浅黄绿色的“绿色珍珠”就是无核白。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24%以上,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的含糖量,成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由于它没有籽,最适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达75%以上,并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等多种养分,是营养丰富的干果佳品。晶莹如玉的无核白葡萄干,色泽碧绿鲜艳,食之酸甜可口,被称为“中国绿珍珠”。

葡萄沟中栽培面积居第二位的是马奶葡萄,它果粒呈长柱形或纺锤形,果皮薄而韧,汁多而肉质松脆,没有香味,但特别甜。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势低洼、气温高、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等独的自然条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没有病虫害,更不需喷洒农药,从而使新疆葡萄干这一品牌名扬海内外,成为难得的天然无毒果品。

游客们,漫步在绿色长廊之中,望着这诱人的葡萄,真是无比地惬意!刚才有的游客问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瞧!前方那平顶、长方形、土木结构的小房子就是专门为晾制葡萄干而盖的晾房。晾房墙壁是由土块砌成的有孔花墙,长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风的作用。晾房的门多设在北边或东边,这样一方面可减少阳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运输葡萄时,如晾房一时容纳不下,可暂时放在晾房外北墙边,数小时内不会被阳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质不变。在吐鲁番,这样的晾房随处可见,但多数建造在山坡高处或沟岸上地形开阔平坦、通风和干燥等条件良好的地方。说到这里,游客们或许已经明白了吐鲁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独特之处,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利用阳光曝晒,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温烘干,而完全是凭借干燥温暖的气候自然风干的。这样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实中的叶绿素,使葡萄呈干绿色,这在世界年产约印万吨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一种独占望头的佳品了。

吐鲁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而且酿制历史十分悠久,唐代诗人王翰曾有诗赞道:“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的名句,将葡萄美酒的神韵与驰骋疆场的将军的豪迈气概描述得出神入化。

谢谢大家!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2

各位旅客:

大家好!

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沟里四处都有令人向往的地方。它位于火焰山的西端,呈南北走向,全长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布依鲁克河(葡萄沟河)横穿其间。沟中郁郁葱葱,栽种了无核白、白加干、红玫瑰、索索等近百种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葡萄沟里有旅游接待站,两米高的葡萄棚架成的长廊藤蔓交织,串串葡萄伸手可及,崖壁间渗出的泉水汇成养鱼池,安静幽雅,你只须花上几块钱,就可以将新鲜的葡萄摘下来吃个够。

葡萄沟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景区内现建有葡萄沟游乐园、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达瓦孜民俗风情园、绿洲葡萄庄园和展示维吾尔族建筑特色、民俗民风、体验维吾尔族农家生活的民族村等。

风光秀美的葡萄沟以广栽葡萄闻名于世,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葡萄沟沟谷狭长,溪流环绕,草木芳菲。沟谷两岸悬崖陡峻,峭壁叠嶂,沟下河边山坡上种植的就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整个葡萄沟就像一条甜蜜的河,处处滴翠流蜜,时时甜美酣畅。由于新鲜的葡萄不宜存放,可考虑买些葡萄干回家。大约每公斤15-20元,价格比吐鲁番市区的稍微贵一些,不过比乌鲁木齐的价格要便宜。

在葡萄沟通看维吾尔族舞蹈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歌舞表演会发展成集体的“麦西来甫”,歌舞演员会邀请你和他们一起跳。在看表演的时候,你会被安排坐到院子里一个专门的位置,一边吃新鲜水果一边看表演,舞台是搭在葡萄架下的一个简易的高台。跳舞的青年男子和姑娘都是村里最漂亮。

葡萄沟内有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每年5月开馆至当年10月底闭馆,开馆期间完全免费。馆内陈列着百余幅历史图片和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详实的向游客介绍王洛宾先生60余年音乐成就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吐鲁番除了有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风光及民族风情,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仅国家和自治区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四个。

沐浴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历经沧桑风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画,藏有千年古尸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结构独特的清代伊斯兰建筑苏公塔,《西游记》中那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火焰山,宏伟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儿井,葡萄园里葡萄姑娘动人的情歌,别具风味的“巴扎”风情,葡萄架下风情浓郁的维吾尔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万年前举世无双的巨犀化石,使吐鲁番成为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和融“火洲”、“风洲”、“沙洲”、“绿洲”为一体的自然地理历史博物馆。

谢谢大家!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3

各位旅客:

大家好!

吐鲁番的葡萄沟隶属于吐鲁番市葡萄乡,座落于吐鲁番市东北,距城市中心10公里。地理坐标为T89;15′,E43;02′,海拔300米。葡萄沟系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狭长平缓。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

说起吐鲁番的葡萄沟,当然吐鲁番的葡萄最负盛名。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犁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据《史记大宛列使》和《汉书;西域使》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并将其引人内地。

《明史;西域使》说此地“有桃李枣瓜葫芦之属,而葡萄最多”,《西域闻见录》记载吐鲁番“土产麦、谷、胡麻,而甜瓜、西瓜、葡萄种类最多,无不佳妙,甲于西域。”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382)号的出土文献》中,曾发现有任命管理浇葡萄的官方文件《攻曹条任行水行官文书》。文中提到较多的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反映了当时种植葡萄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又从出土的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6年)民间记事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农家栽培葡萄的面积和风虫对葡萄的危害。古墓的殉葬品中还出现较多的葡萄果穗、葡萄干、葡萄种子和葡萄枝条。

迷人的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这是为中外宾客开辟的游览场所,依山旁水,安静、幽雅,景物天成,数条葡萄长廊深邃、幽静,有的游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尽情观尝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人坐在葡萄架下品尝鲜葡萄。

园内有民族风味的食堂,有卖工艺品的蒙古包,还有划船游玩的地方。二是葡萄山庄。这是葡萄沟里设备齐全、级别较高的度假村。这里有高档次床位120个,有供120人就餐的饭厅,还有卡拉ok厅、游泳池等。三是吐鲁番葡萄展览馆。四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民俗馆。五是中新公司,该公司是以葡萄为主要原料生产葡萄酒和饮料的中外合资厂家。六是葡萄乡的度假村。

人工引来的天山雪水沿着第一人民渠穿沟而下,潺潺流水声给葡萄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两面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葡萄园连成一片,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在这绿色的海洋中,点缀着桃、杏、梨、桑、苹果、石榴、无花果等各种果树,一幢幢粉墙朗窗的农舍掩映在浓郁的林荫之中,一座座晾制葡萄干的“荫房”排列在山坡下、农家庭院上,别具特色。夏天,沟里风景优美,凉风习习,是火洲避暑的天堂,旅游季节,中外宾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1994年沟里种植葡萄315.6公顷,生产鲜葡萄8601吨。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而有的绿若翡翠。

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新疆有一首歌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来到吐鲁番,不到葡萄沟品尝葡萄的甜美和清凉,便不能领会吐鲁番火辣辣之外的那份清凉惬意。

谢谢大家!

第16篇:吐鲁番监狱五四篮球赛讲话稿

在“激情红五月青春展风采”篮球

比赛活动上的讲话

吐鲁番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 韩思甜

2011年5月4日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五月的花海映红大地,五月的激情催人奋进。值此光辉的“五〃四”青年节和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之际,由吐鲁番监狱团委精心筹备的“激情红五月青春展风采”篮球比赛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在此,我代表监狱党委向广大团员、青年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工作在监狱一线岗位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向前来参加比赛的各位领队、运动员、裁判员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五.四运动即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一种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青年运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血脉相连、共同奋进的历史起点。今天,在这里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传统,发扬五〃四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志们,“五〃四” 运动的历史经验和伟大精神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实践,筑牢成才之基。要继承和发扬“五四”青年崇尚科学、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努力成为监狱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要锐意创新创业,走好奋斗之路。把创新创造与创优创业结合起来,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让事业在奋斗中发展,在监狱规范化管理、先进科技应用、监管改造等各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不断增强体质、锤炼品德,提

高自身素质。发扬“五四”的光荣传统,完善人格品质,强健自身体魄,以新的姿态,新的行动,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奋发图强的朝气,以永不言败的锐气,继续发扬“团结 实干 争一流”的吐鲁番监狱精神,在推进监狱持续安全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荣事业中奉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此次篮球比赛是结合我监开展的“十个一”工程、“发扬传统 坚定信念 执法为民”“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丰富监狱文娱生活,为民警职工提供一个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增强团结合作、攻艰克难意识,营造我监狱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比赛期间,希望各参赛单位和运动员要发扬友谊第

一、比赛第二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赛出友谊,赛出风格,赛出成绩,赛出水平,取得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各位裁判员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原则,严肃、认真、准确地执行裁判工作;各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热情服务。

最后,再一次祝广大青年朋友们节日快乐!并预祝此次篮球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17篇: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的对外交流→ 高昌文化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 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17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

回国后,玄奘的境遇与出国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唐高宗李治在为纪念母亲而建的慈恩寺内造了一座大雁塔,专门用来供放玄奘带回来的历7部佛经。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经伊吾(今哈密),当高昌王麴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时,便派人把玄类请来,专门安排在王宫内居住,与玄奘结为兄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但不能动摇玄类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玄类讲经一月后再走。

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义泰抱住大师失声励哭,亲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话,以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以火焰山等为场景而衍化出的美丽传奇。

各位游客,高昌故城的参观即将结束了。望着这屡经岁月剥蚀的故城,在领略它的古老、苍茫和凝重之余,您还将作何观感呢?“曾经的辉煌将永远让人铭记”,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吧!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18篇:吐鲁番交河故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

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

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

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公元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率领铁骑12万进攻交河,交河 城损失惨重。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新疆概况导游词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一个个高原土垣的坊市,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我们先来参观一下东区,只见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十几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完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东门南方,有一座地下庭院,气字不凡,占地约3000平方米,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门通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达60米,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分析,此处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所在地。

再看西区,建筑比较密集,从发现的陶窑遗存来看,可能曾是车师国的手工作坊区和居民住宅区。 游客们,在刚才的参观中,您是否觉得城中纵横连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为若干小区,颇似内地宋代以前城市的作坊和街巷?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如今游客到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寺院→增林遗址

位于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的那幢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与东面的官署区,西面的手工作坊区、居民住宅区呈“品”字结构,鼎足而立。现在我们已来到寺院遗址前,它南北长88米,东西宽59米,主体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寺院佛殿中央是一方形柱塔,大殿东、西两厢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土质高台,站在台上,整个城市景致一览无余。各位猜一 下,这个土台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究竟哪种说法对,还有待考证。传说,汉代名将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曾在这里交河之水饱蘸浓墨写下了他们戎马生涯中的重要诗篇呢!

大殿东北面,还有一组排列整齐壮观的塔林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长方形的大佛塔,高约5米,巍然屹立。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著名的地下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两部分,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这些可贵的历史遗存,为西域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游客们,当你们登高俯视交河故城时,可以发现这座古城的建筑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古城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望着这呈柳叶形的古城的雄姿,吟咏起古人“黄昏饮马傍交河”,“紫驼夜渡交河月”的诗句,不禁使人思绪联翩,感慨万千……

第19篇:《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

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励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

2.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

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体验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

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板书:独特)

(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用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板书:绿葡萄)

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板书:砖砌房子)

(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

(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板书:葡萄干)

(6)最后一段,作者对特产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

三、升华

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3.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4.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5.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下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附:板书设计

第20篇:故事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知道“夜莺”是什么

2.通过故事知道什么是自私,我们不能做一个自私的人

活动准备:故事《夜莺》的PPT

[ 关于故事《夜莺》的动画片(可能用不到)]

活动过程:

• 导入: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呢我要先给你们看一张小鸟的图片,然后再听一听这种小鸟的叫声,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小鸟。

[展示PPT] 这是夜莺,那老师今天讲的故事就和这种小鸟有关,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夜莺》。

• 讲故事

• 提问:1.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这只小鸟最后没有答应皇帝的要求留下来是为什么呢?

2.故事中的皇帝做的对不对?(用一个词来形容皇帝的行为)

活动总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和小朋友相处也不能自私,不然的话其他的小朋友也会像故事中的夜莺一样离开你,不和你一起玩耍,你们就没有朋友了。

附:

夜莺

很久以前,有一个中国的皇帝,住在一座十豪华的宫殿里。他的御花园里长满了各种珍奇的花草,花草里有一只歌声美妙的夜莺。

夜莺的歌声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他们一个个赞叹不已。游客回国后,写了大量的文章来赞美这只夜莺。这些文章传到了皇帝的手里。

“真奇怪!我花园里有这个宝贝,可我怎么不知道呢?”皇帝很吃惊。他命令大臣们去找夜莺,可大臣们找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找到夜莺的踪影。

皇帝发火了:“你们这群蠢货!找不到那只可爱的鸟儿,我就将你们统统杀掉!”

大臣们只得又去寻找,他们碰见了一位女佣。女佣说她知道夜莺在哪里,大臣们像见了救星:“快带我们去找吧!”

女佣带他们进了森林,这时,正好有一头母牛在叫。一个大臣听了说:“啊!这叫声准是夜莺。”女佣说:“这时母牛,它的叫声不动听!”说完她指了指水塘。大臣们按照女佣指的方向,来到水塘边。

一个大臣趴在水塘边说:“啊!听啊!者呱呱的叫声准是夜莺!” 女佣说:“这是青蛙,它的叫声不美妙。”说完,走到池塘边的一刻大树下。 只见一只小鸟停在枝头欢快地叫着,女佣问:“夜莺,你愿意去见皇帝吗?” 夜莺点点头,大臣们纷纷跪在地上磕头,齐声说:“神鸟儿,你可救了我们的命啦!” 夜莺被带到皇宫里,皇帝命令在大殿中央竖起一根金枝,让夜莺站在上面。夜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仅皇帝喜欢它,连宫女们也舍不得离开它。

京城到处传着夜莺的故事,有11个小贩的孩子都起了“夜莺”这名字。很多大臣一早就到皇宫来,借口有重要的事情向皇帝报告,其实是想听听夜莺的歌声。 一天,皇帝受到一个包裹,上面写着“夜莺”两个字。他打开一看,原来是只人造夜莺,它浑身镶满钻石,漂亮极了。轻轻上紧发条,它立刻唱出一段真夜莺唱的歌儿。皇帝很高兴,命令把人造夜莺和真夜莺放在一起,让它们比赛。天哪,这下可苦了真夜莺,因为人造夜莺不知道什么叫累呀!它能整天唱歌。

当夜真夜莺便悄悄地从窗子里飞走了,飞到它原来生活的森林里去了。所有的大臣都咒骂这只真夜莺,说它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可皇帝却说:“不过,我总算有一只最理想的鸟儿了。”

皇帝又开始喜爱人造夜莺了,他让它站在床头边,听它不停地唱,他还把金子和宝石赏给它,甚至封它“高贵的皇家夜间歌手”的称号。

有一天,人造夜莺的身体里发出一阵“吱吱”响声,接着,便不再唱歌了。皇帝立即跳下床来,命令找到御医给它诊断,御医哆嗦着说:“陛下,我只会给人治病,不会„„”

“混蛋!我命令你马上把它治好!”皇帝发火了。可御医摆弄了半天,也没能使夜莺重新唱起歌儿来,皇帝气得把御医赶了出去。皇帝听不到夜莺的歌声,感到很寂寞。后来,便病倒了。他躺在华丽的大床上,身体冰凉,脸色惨白,他是多么希望再听听夜莺的歌声啊!

月亮照在窗口,这时,一只可爱的小鸟飞来,落在窗外的树枝上,它就是那只飞走了的真夜莺。此刻,它欢快地唱着,唱着美丽而又动听的歌儿。

一阵悦耳的歌声把皇帝唤醒了,“啊!这不是我那可爱的夜莺吗?多谢你还记得我,请原谅我的过错吧,我不该那么无礼。”皇帝的病一下子全好了,便对夜莺说:“宝鸟儿,请别离开我,好吗?没有夜莺的歌声,我会活不下去的!留下来吧,我的心肝,我的宝贝儿!”

夜莺摇摇头说:“不,森林那边很多农夫都喜欢我,他们也等着我唱歌呢!” 皇帝有些生气了,他呵斥道:“我是皇帝!那些农夫是我的奴隶,他们听什么歌!” 夜莺说:“我的歌是为了让大家快乐,你虽然是皇帝,可你只有一个人呀!”皇帝换了一副笑脸并拿起床头的一把金剑说:“你答应我,我把这把金剑赏给你!”

夜莺没说话,拍拍翅膀,头也不回地飞走了,飞到农夫中间去了。皇帝气急败坏地抓住那只人造夜莺“砰”的一声把它摔得粉碎。

姓名:王漪 学号:38

吐鲁番故事教案模板
《吐鲁番故事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