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生活中常见盐说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24:1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哪些调味品?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

二、新课学习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

(一).氯化钠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身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途

3.氯化钠的分布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概念。)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活动与探究]:粗盐食盐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教师适当的引导:(作参考)

1.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

①操作过程中液面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②滤纸被玻璃棒捅破

2.产率偏低的原因:

①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②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

③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等。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2

投影:**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大理石)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提问:

1.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演示:盐酸腐蚀含碳酸钙的建材

2.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否也发生类似的反应呢?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

按照[实验11-1]的实验要求,装置按图11-7。两位同学同时演示。

演示[实验11-2]:

设问:上面列出这些反应跟我们前面所学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有那些不同点?再比较这节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具有那些共同特征?上述这些反应,它们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点击图片,播放动画:复分解反应。

讨论: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2.分析上述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讲解: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常见的盐,我们知道,日常生活是离不了各种盐的。

推荐第2篇:生活中常见的盐(推荐)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2课时)

歙县深渡中心学校张卫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复习,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碳酸钠、碳酸氢钠等一类物质也能和盐酸发生反应,并学会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2.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石灰水混合,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碳酸钠和石灰水能发生化学反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三、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班班通、课件)、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试管。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展示图片

生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归纳总结:碳酸钙的用途有:做建筑材料,做补钙剂。 活动探究1:如何证明一种物质中含有碳酸钙?

生:实验方案。将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

归纳总结:碳酸钙的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和稀盐酸反应,高温分解。

课件展示 纯碱、小苏打的图片:

师:讲解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 提出问题:你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多少了解? 学生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归纳总结:碳酸钠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生活中可以用来蒸馒头。

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剂,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

提出问题: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中都含有碳酸根,它们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活动1: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和盐酸发生反应。

聆听学生介绍实验现象并写出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生:探究1现象:都和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它们都可以和含有碳酸根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探究2: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和石灰水发生反应。聆听学生介绍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2现象: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氢钠溶液无现象。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介绍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反应。

提出问题:观察以上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与学生交流三个反应的共同点,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与学生总结复分解反应和其他基本反应类型的区别。

总结四大反应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谈一谈我的收获:

1.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都可以和盐酸反应,碳酸钠可以和石灰水反应。

3.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AB+CD=AD+CB

作业:1.P78/2.3. 2.基础训练册/65--68

推荐第3篇: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

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

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推荐第4篇: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说课+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 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物理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二、学情分析

1. 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

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3.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有关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对乙酸的用途等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为 我们的服务,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乙酸的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讨论—多媒体辅助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

冰醋酸,乙酸溶液,无水乙醇,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NaOH溶液,镁条,CaO固体,酚酞,石蕊,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胶头滴管,带胶塞玻璃导管等。 【教学步骤】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 中的奥妙。

[投影]各种醋的图片,了解生活中常见醋的种类。 [板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讲述]醋的来历的传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无水乙酸样品及乙酸溶液,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乙酸的一些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和气味)。

[实验]分别取样后装入试管中,同时放入冰水浴中,观察现象。

[现象]其中一只试管中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另一只试管无明显变化。

[讲述]在较低温度时,无水乙酸可以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因此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投影]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 气味: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沸点:117.9℃(易挥发)

熔点:16.6℃(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思维延伸: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讲述]在初中阶段介绍醋酸时,其化学式写成为CH3COOH,为什么没有把其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合并写出来,而是写成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书写,说明其结构具体是怎样的呢?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

[投影]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投影]

二、乙酸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 羧基(—COOH)

[讲述]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是由羰基和羟基相连而成的。这 两个基团连在一起,相互影响,结果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官能团,而成为一个统 一的整体。所以羧基表现的性质跟羟基和羰基都不同,而是羧基特有的性质。 [投影]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用久了,内壁会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坚硬难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醋酸除去水垢,利用了乙酸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讨论,并用实验来证明乙酸的酸性

[投影]可供选择的药品:镁条、NaOH溶液、Na2CO3溶液、乙酸溶液、石蕊、酚酞、CaO固体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方案汇总:

[投影]方案一:往乙酸溶液中加石蕊

方案二:往乙酸溶液中加镁条

方案三:往NaOH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方案四:往乙酸溶液中加、CaO固体 方案五:往乙酸溶液中加Na2CO3溶液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上述实验,互相合作,观察各方案中反应现象,共同讨论 乙酸的性质。教师根据各小组所设计出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实验]乙酸与石蕊试液的作用。

实验步骤:向一支盛有少量乙酸的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颜色变红。

结论:乙酸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具有酸性。

[归纳]结合实验设计方案及初中关于酸的性质知识共同回顾。 [投影]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①、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CH3COOHCH3COO-+H+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碱反应: ⑤、与盐反应: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 [设疑]醋酸和碳酸都属于弱酸,你能否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它们的酸性强弱? [实验]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约3mL乙酸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结论:乙酸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板演]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OOH + Na2CO3 → 2CH3COONa + CO2↑+ H2O [过渡]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什么其他化学性质呢?

[投影]俗话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展示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的图片。为什么葡萄酒封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

[讲述]葡萄酒在贮存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这样 葡萄酒就更醇香了。

[设疑]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为什么? [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先加入3mL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 入2mL浓硫酸和2mL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min。.....同时将导管通到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注意产物的气味。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不溶于水,具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 [投影]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讨论]1.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3.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4.蒸出的乙酸乙酯中含有哪些杂质? 5.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6.为什么长导管不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

[投影]共同归纳实验注意点。 [投影]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2.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 + CH3CH2OH CH 3COOCH2CH3 + H2O [讲述]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设疑]思考: 酯化反应中酸和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怎样断裂? [演示]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过渡]性质决定用途,乙酸具有酸性,能够发生酯化反应,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用途。

[投影]

四、乙酸在生活中的用途 [讲述]

(一)调味

(二)防病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酸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乙酸的羧基决定 了乙酸具有酸性、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随堂练习]两道典型选择题目。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P761-8 2.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醋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活中醋的妙用。

【板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COOH)

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酸性强弱: CH3COOH >H2CO3 2.酯化反应: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羟基上的)

四、乙酸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通过乙酸模型、多媒体课件、补充分组实验等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羧基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课件展示分析,共同总结、归纳乙酸的酯化反应实质与分子结构中化学健断裂的关系。但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问题还需要把握好,实验演示要注重面对大部分学生,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本节课虽然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但收效并不是很好。多种教学手段虽然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直观性,但很多学生热衷于美丽的图片和实验探究,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很深入,只是感官理解。

推荐第5篇: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生活中的盐(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活和生产都有广泛的用途。

(2)初步认识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3)鉴别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够简单归纳出反应的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2)按照科学探究训练的基本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式学习,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通过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化学科学对人类有进步的感悟。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酸和碱相关内容之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盐开始,介绍两类重要的盐——氯化纳和碳酸盐。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可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先从生活常识着手,主要介绍食盐的性质,用途和自然界中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得到粗盐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探究粗盐的提纯。第二课时从图片展示开始,介绍碳酸盐在生活中的用途,并且通过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引入正题,以比较碳酸盐和酸,碱反应寻找得出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构建尝试:

6人一组,合作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要让人人有话说,有事干,人人都参与。分工合作,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学得主动,愉快,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体验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创设情景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观察与思考 结 联想与启示 练习与

引出主题 联想与启示 合作实验探究

论 交流与讨论

实践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展现图片或动画,便于创设情景,展开思考与讨论。 图片:(1)美丽的桂林山水——让学生感受到碳酸盐能构成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碳酸盐兴趣;

(2)**华表、豪华酒店的地面、美丽的珊瑚、贝壳等——让学生感悟碳酸钙的不溶性质与自然界的关系;

(3)松软可口的面包、苏打饼干,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碳酸盐溶解性的差异,让学生领悟物质的用途取决于它的性质

(4)大理石雕塑60年的变化的对比——让学生从自然现象体会到碳酸盐在生活中的变化具有普遍性,重点感悟化学腐蚀——酸腐蚀

FLASH动画: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理解,同时引起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际去获得第一手材料:如收集各种可能含有碳酸盐的样品(大理石,贝壳,珍珠,蛋壳等),收集有关碳酸盐的知识,可以借助已经学习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或互联网等),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展示)

一盆石灰石盆景(设问)

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石灰石?

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理石?描述它?想象它是什么样的物质?(穿插图片引导) 美丽的桂林山水(设问)

这种独特的地理风貌是由什么组成,主要成分是什么?(介绍)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设问)

自然界还有很多物质与它密切相关。(穿插图片引导)

**华表、豪华酒店的地面、美丽的珊瑚、贝壳等(小结) 碳酸钙是与人类和自然密切相关的物质: 天然(矿石,贝壳,骨骼等)人工装饰等

我们有必要学习它的性质特点,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对比展示)石灰石与纯净的CaCO3(提问)

你们发现碳酸钙有什么物理特性?(鼓励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碳酸钙是否溶解于水 观看,引发联想与思考 联想自然界的存在思考讨论(观察与思考) 观看图片,思考它的组成 得出结论: 石灰岩(矿石) 石灰石 主要成分CaCO3 思考(学生回答,展示)

各种颜色花纹的大理石样品(解释)什么是汉白玉

观察思考(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学生回答) 观察实验,及时记录现象

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想象之中 让学生感受到碳酸盐能构成美丽的大自然。

消除学生看过图片后积虑在心头的部分疑问

明确学习碳酸盐性质的重要性

感悟碳酸钙的不溶性质与自然界的关系: 性质决定反映存在

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联想与启示 实验,观察与思考 (结论) 小结物理性质 (设问)

生活中是否有可溶的碳酸盐?(图片)

松软可口的面包、苏打饼干,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等(介绍)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溶解于水(提问) 碳酸钠、碳酸氢钠钙的物理特性(小结)

常见碳酸盐的物理特性:突出颜色和溶解性的不同(提问)

矿石中是否可能有Na2CO3,NaHCO3 ?面包中能否加入CaCO3? 思考讨论

观看图片(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

及时记录现象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不同的碳酸盐溶解性的差异而导致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的不同 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生活中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碳酸盐溶解性的差异,并能运用归纳法分类

让学生领悟物质的用途取决于它的性质 承上启下:

创设情境,引入对碳酸盐化学性质的学习,联想与猜测 (图片分析原因) 60年的变化:大理石雕塑的对比:

先出现60年后的面目全非的人物雕塑,让学生猜测他原来是怎样的? 学生猜测后,再显示60年前的美少女雕塑 观察思考,分析造成明显变化的原因? (学生回答)

酸雨的危害及原因 让学生从自然现象体会到碳酸盐在生活中的变化具有普遍性

感悟化学腐蚀——酸腐蚀 观察与思考 活动与探究

结论 (引导学生) 用怎样实验方法验证猜想?

(设问)

碳酸盐+酸?(归纳) (1) 碳酸盐+酸-----CO2 +H2O+可溶性盐 (2) 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 (实验探究) CaCO3粉末+酸

(书写化学方程式,小结) CaCO3+2HCl=CaCl2+ CO2+H2O↑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合作实验探究一) Na2CO3粉末 + 酸 NaHCO3粉末 + 酸

(书写化学方程式,小结)Na2CO3+2HCl= 2NaCl+CO2 +H2O↑ NaHCO3 +2HCl= 2NaCl+CO2 + H2O↑ 实验探究

亲身体验

用实验方法寻找规律,用原理解释理解规律,训练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帮助理解和掌握规律

目的:探究碳酸盐化学性质的共同点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启发实践,练习与巩固 (引言)

以上我们发现了碳酸盐与酸反应的规律,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何检验出来这些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盐?建筑市场常常鱼目混珠,区分真假大理石?

(引导学生) 用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展示实物)

学生课前收集大理石,贝壳,珍珠,蛋壳等 (合作实验探究二)

学生自己带收集大理石,贝壳,珍珠,蛋壳等,验证是否含碳酸盐? (小结)

大理石,贝壳,珍珠,蛋壳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理解: “性质”“检验”

的关系,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

目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验证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哪些含碳酸根离子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构建尝试,分工合作,人人都参与。 设置情景,引出新问题 (设问)

可溶性的碳酸盐能否转化为不溶的碳酸盐(如:把Na2CO3溶液中的CO32- CaCO3沉淀下来)我们加入含有大量Ca2+ 溶液:如Ca(OH)2溶液试试 (合作实验探究三)

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书写化学方程式,小结) Ca(OH)2+ Na2CO3= CaCO3 +H2O↓

实验探究中,学生还可能提到加入CaCl2,Ca(NO3)2等 阶段性总结:

在Na2CO3溶液中加入含有大量Ca2+ 溶液:如Ca(OH)2,CaCl2等都可得到CaCO3 分析思考,寻找规律 (设问)

今天我们在学习碳酸盐中接触到一些新的化学反应,大家仔细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⑴引导学生摆弄复分解反应模型

⑵演示复分解反应动画 对比前面所学习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有哪些不同之处?

寻找几个方程式的共同点,尝试归纳。

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建构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模型 归纳概念 (归纳)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理解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寻找规律 (设问) 酸,碱,盐之间是否都有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酸+碱 碱+盐 酸+盐

(引导)

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的离子,当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离子,如生成物中有气体时,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就会发生改变(各组展示模型模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 讨论交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合作实验探究五)

1.桌面上有碳酸钠溶液,还有酸、碱、盐的溶液(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钾溶液),两两混合,观察现象分析是否能够反应。

2.用模型(如磁铁等)表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对象

通过合作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模型分析,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发生变化的微观实质 归纳总结 (动画分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归纳)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有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产生,从微观上分析则决定于是否减少反应物的离子浓度。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得更多! 听教师讲解

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理解,同时引起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

硝酸钾溶液和碳酸钠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掌握方法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碳酸盐: 1.重要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溶解性 可溶性: Na2CO3,NaHCO3 难溶性:CaCO3 2.重要的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 :CaCO3+2HCl=CaCl2+CO2 +H2O↑ Na2CO3+2HCl=2NaCl+CO2 +H2O↑ NaHCO3 +2HCl=2NaCl+CO2 + H2O↑ 碳酸盐 + 酸 - CO2↑

(2)与碱反应: Ca(OH)2+ Na2CO3= CaCO3 +H2O↓ 3.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4. 复分解反应发生: (1)概念:

(2)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产生,从微观上分析则决定于是否减少反应物的离子浓度。

推荐第6篇:11.1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考官上午好,我是化学组

号考生,我叫潘永坤。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⒈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学手段

电脑、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钠离子燃烧实验

细心的同学可能在做饭是会发现天然气燃烧时有时会有黄色火焰,我们知道天然气燃烧应产生蓝色火焰,想知道是“谁”在燃烧吗?请看实验: (将食盐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讲解]食盐是我们最熟悉的盐,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有关知识。 倾听----引起思考 观看实验

揭开谜底: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是食盐导致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⒈氯化钠的用途 投影图片: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g水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⒊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妙用。 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⒉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而钠离子摄入过少会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 聆听讲解 让学生了解氯化钠重要的生理作用。

⒊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⒋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海水晒盐: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投影图片:盐田

你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制食盐的吗?

②播放录像:工业制食盐的过程。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⒌盐与食盐

你听说过盐中毒的事情吗? 播放录像:

①用工业盐烹调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资料。 ②不法商贩用工业盐腌渍食品的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

亚硝酸钠(NaNO2)硫酸铜(CuSO4)

讨论,交换信息。 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为什么食盐可以食用而有些盐不能食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盐与食盐的区别:食盐不等于盐,食盐是一种物质,而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 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具体实物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碳酸钙的用途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⑷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小结: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 回答问题,交流

展示生活中收集到的含有碳酸钙的实物,介绍实物的用途。(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 思考、联想、大胆猜测 提出结论:

石灰石和牙膏没有任何联系。 ②

石灰石和牙膏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

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讲解]我们碳酸钙能够与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那么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投影]实验探究: 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思考、讨论 观看投影

分组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完成表格

学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 作业:P75 第1题 第2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设计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清楚认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的黄色火焰是食盐造成的,为今后学习颜色反应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九、教学反思

1、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要善于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十、板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三、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氯化钠的用途 2.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3.氯化钠的分布 4.食盐的制取 5.盐与食盐

二、碳酸钙的用途

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大量用于建筑业 2.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领导、考官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7篇:《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反思

《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反思

黄峪中学 祁慧颖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推荐第8篇:1.1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说课稿

黄池初中

束学彬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于本课题容量较大,所以将它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几种盐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理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⒈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学手段

电脑、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七、教学过程

[视频引入]抢盐风潮

从最近一系列的抢盐事件入手,让学生体会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抢盐风潮? (2)盐是不是就是食盐? (3)盐都是咸的吗?

一、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一)氯化钠的用途 投影图片: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g水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⒊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妙用。 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二)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否则会引起高血压,而钠离子摄入过少会又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并出现水肿,浑身乏力,红军当年反围剿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聆听讲解 让学生了解氯化钠重要的生理作用。

(三)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四)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①海水晒盐: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②简介我国食盐的主要来源:

目前全国的食盐里面,海盐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家平时吃的大部分都是井矿盐,主要原因:一是海盐中含杂质较多,要提纯成本较高,不经济;二是海盐场占地 太大,现在海边的滩涂都很值钱,都在逐步转向海鲜养殖和土地开发,制盐利润率太低了。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海盐场早就式微了,这纯粹是经济规律使然。井矿盐的储量非常非常非常丰富,随随便便一个盐矿的储量就几亿吨几十亿吨,全国人民吃个几百年不成问题,分布也很广,四川、湖北、湖南、陕西、江苏、河南、江西这都是大产区,运输不成问题,所以大家不必担心食盐短缺的问题。

二、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知道哪些物质中含有碳酸钙?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4.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小结: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 展示生活中收集到的含有碳酸钙的实物,介绍实物的用途。(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

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讲解]我们碳酸钙能够与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那么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分组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现象: 分析: 思考、讨论 完成课本表格

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 小结: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作业:P75 第1题 第2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设计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清楚认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的黄色火焰是食盐造成的,为今后学习颜色反应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九、教学反思

1、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要善于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十、板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三、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氯化钠的用途 2.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3.氯化钠的分布 4.食盐的制取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用途

1.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2.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领导、考官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指的就是食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用途;能说出初步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其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学习食盐的用途,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氯化钠的用途及提纯方法,激发好奇心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化钠性质以及用途;粗盐的初步提纯及原理。

【难点】粗盐的初步提纯及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提到盐,大家首先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食盐。

【教师引导】没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指的就是食盐。在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咱们的化学中,所说的盐,指的是一类物质,除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碳酸钠、碳酸钙、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食盐作为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盐,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体的用途有哪些呢?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到食盐的呢?本节课我们来具体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食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化学式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氯化钠,NaCl。

【自主阅读】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70-P71页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氯化钠的用途。

【师生总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教师引导】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分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

【教师提问】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使粗盐得到初步提纯?需要哪些具体步骤?”小组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播放视频】观看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视频,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多次用到玻璃棒,每次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实验室中将粗盐制成精盐的三个步骤溶解、过滤和蒸发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在溶解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加快溶解;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引流溶液;蒸发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加快蒸发。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思考:过滤和蒸发结晶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过滤操作注意的问题:一贴、二低、三靠;蒸发结晶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干。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查阅资料,搜集氯化钠的其他特性。

推荐第10篇: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第11篇: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1.2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侯德榜事迹)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1)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2)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3)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2 教学难点

(1)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2)归纳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3. 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剪刀、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纸、试管、带导管的塞子、滴管; 药品:粗盐、碳酸钠、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氢钠。

4. 标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化钠。

[复习]什么叫盐? [回答]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生活中的盐常指的是哪种物质? [回答]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追问]食盐与盐是什么关系? [回答]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钠、亚硝酸钠,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滤]生活中的盐除食盐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板书]

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 [学生]NaCl、俗名为食盐。

[板书]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设问]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那么通过大家的预习及生活经验,说一说食盐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 [板书]2.食盐的用途

[学生发言]如:1.食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 2.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3.农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4.食盐可以用来腌渍蔬菜、鱼、肉、蛋等,腌制成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 5.公路上的积雪也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教师给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介绍](通过播放录像,向学生展示NaCl的生理作用) 人体内所含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起主要作用;氯离子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人们每天都要摄入一些食盐来补充由于出汗、排尿等而排出的氯化钠,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教师补充]除了以上用途外,食盐还有很多用途。如:1.清晨起来喝一杯淡盐开水,可治大便不通。

2.用盐水洗头可减少头发脱落。 3.茄子根加点盐水洗脚,可治脚气病。

4.皮肤被热水烫了,用盐水洗一下可以减轻疼痛。 5.演讲、作报告、唱歌前喝点淡盐水,可避免喉干嗓哑。 6.洗衣服时加点盐,能有效防止褪色。

7.把胡萝卜咂成糊状,拌上盐,可以擦衣服上的血迹。[ 8.炸东西时,在油里放点盐,油不外溅。

[过渡]食盐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们是否有必要了解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制取情况呢? [设问]食盐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学生发言] [介绍](播放录像,提高学生兴趣) 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都蕴藏着大量的食盐。 人们通过晾晒海水或者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其水分,得到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粗盐。将粗盐再次经过加工提纯即可得精盐。

[板书]3.粗盐提纯 [讨论]1.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通过哪些步骤来制取精盐? 2.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当补充)1.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将这些可溶性杂质反应掉,同时又不产生新的杂质。

除去泥沙的方法主要是以前学过的过滤法。涉及到的步骤有:溶解、过滤、蒸发。 2.过滤应注意:(1)叠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后,应紧贴漏斗壁,中间不要有气泡。否则过滤速度过慢。

(2)滤纸的边缘要比漏斗口稍低;倾倒液体时,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下,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盛有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中部;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防止滤纸破损,滤液浑浊,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4)过滤时最好先让上层滤液滤过,然后再将混有大量沉淀的溶液倒入漏斗,以免沉淀先行进入漏斗后可能堵塞滤纸纤维的间隙,使过滤速度过慢。

[引导]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新的操作——蒸发,在蒸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讲解]蒸发一般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蒸发时应注意:(1)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2)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为宜,防止加热至沸腾时易进溅。

(3)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提问]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分别起什么作用? [回答]溶解:玻璃棒起搅拌作用,目的是加速溶解。过滤:玻璃棒起引流作用。蒸发:玻璃棒起搅拌作用,防止局部受热时液滴飞溅。 [过渡]了解了上述操作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活动与探究]粗盐提纯 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

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5.将你的实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分析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与讨论]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 2.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1)过滤时滤纸破损。(2)倾倒液体时,液面超过滤纸边缘。 2.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1)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产率降低。(2)溶解时加入的粗盐过多,未完全溶解,使精盐产率降低。(3)过滤时,液体洒出或未洗涤玻璃棒、烧杯而使NaCl损失,从而产率降低。(4)蒸发时没有及时搅拌或停止加热太晚造成液滴飞溅,从而使产率降低。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第12篇:人间生活教案&说课

《人间生活》(外国部分 /作品欣赏/)【说】 教学目标

了解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其后期的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国外绘画风格、创作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术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应当对这一时期的主流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2、人间生活题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艺术家的创作是不能脱离生活的 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如何在短时间内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绘画及后来的演变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PPT 内容结构

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回顾和引入部分 回顾中国画中的生活并与西方绘画

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为赏析部分 赏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岩间圣母》

三幅作品 简析《维吉·勒·布兰夫人和她的女儿》

第三部分为欣赏和互动部分 通过对维米尔作品的赏析分析文艺

复兴时期和之后作品的区别并与学生进行创作设想的互动

第四部分为延伸欣赏部分 欣赏布歇和列宾部分作品做为知识的

扩充

最后小结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导入 回顾上节的中国画中《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和《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 然后给出《圣母子》与《》设问:让学生对比中西方绘画作品中描述的场景有何不同 (画面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更早之前的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了许多,更加贴近生活,但仍然有很强烈的宗教性质。)

二、

1、赏析《最后的晚餐》同学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态、神态、场景等。然后教师给出具体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造型、表情和神态以及画面通过构图透视等结构方式所要阐述的内在含义: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2、赏析《岩间圣母》首先给出两幅作品,同学讨论二者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然后教师总说作品的创作的来源——《圣经》中《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的故事。然后阐述两幅画的创作背景和表现内容的不同 以及原因(画家由于自身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彻底摆脱宗教对作品的

约束,从而人间生活没有最本质的反映出来。)

3、简析《维吉·勒·布兰夫人和她的女儿》(表现了人间崇高的母爱,作品手法简洁,人物神态自然流露。)并提出: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中,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性的影响,开始逐渐回归生活。

三、进入欣赏和互动部分

1、欣赏维米尔的《窗前读信的少女》和《厨妇》提出思考:这时期的画家们的创作发生了什么改变?提供《岩间圣母2》和《厨妇》做对比参考。(画家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

2、互动 提出讨论问题 如果你是画家 画一幅有关生活的作品 你会选择什么场景进行创作呢?学生讨论后 教师给出一下场景参考校园 社区 公园 旅游景点

四、延伸欣赏部分 欣赏布歇的《布歇画蓬巴杜夫人》12和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做为知识的扩充

五、小结 西方绘画中的主要题材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性向后期的生活化市民阶级转变。而到17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多种创作风格,有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巴洛克、罗可可风格样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等。从中都难以再看到曾经左右欧洲艺术长达数世纪之久的宗教神性了。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尝试完成一幅以生活为表现主题的作品 创作方法不限(素描 色彩 漫画 摄影均可)欣赏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期的绘画作品,并去了解这些风格在其它领域的延伸。

《人间生活》(外国部分 /作品欣赏/)【教】

教学对象 高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PPT 教学目标:

1、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

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2、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3、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习的潜力,探讨并交流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

1、了解从中世纪以来国外绘画风格、创作思想的变化;

2、人间生活题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中国画中的生活(课程导入)

1、欣赏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和《捣练图》,让学生简略的回顾不同的历史时代,画家在画中表现的内容及其创作背景。

2、设问:西方艺术家的笔下是如何表现人间生活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有没有受到当时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引入下节)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重点)

1、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

(1)欣赏拉斐尔作品《圣母子》中的母子造型,比较人物形象、表情与中世纪绘画作品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其它人物形象的创作来源; (2)分析尼德兰画派作品《逃亡埃及途中休息》

先出现画面,学生尝试讨论画中人物和情节,教师小结,分析创作题材和背景; 小结:画面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中世纪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了许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 (3)达芬奇的创作一: 分析作品《最后的晚餐》,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造型、表情和神态,

小结:艺术家们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最后的晚餐》更生动的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从外表上体现有血有肉的人。 (4)达芬奇的创作二:分析作品《岩间圣母》前后两幅,学生从图画中寻找不同点,教师设问:分析画家前后作品更改原因? 小结:画家由于自身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彻底摆脱宗教对作品的约束,从而人间生活没有最本质的反映出来。

2、《维吉·勒·布兰夫人和她的女儿》,作者维吉·勒·布兰,表现了人间崇高的母爱,作品手法简洁,人物神态自然流露。

小结: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中,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性的影响,开始客观真实的反映身边的生活细节。

阶段小结:宗教神权下的基督教美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而自然。

三、西方绘画中的生活(次重点)

1、画家笔下的人间生活,分析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细节表现;(1)分析《窗前读信的少女》,学生畅谈画中人物特点,从人物形象、心理世界、信件内容谈看法; (2)《厨妇》,分析人物特点,考虑与圣母像的区别,教师陈述维米尔的系列作

品的特点及创作背景,并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

小结:画家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

五、延伸欣赏(知识补充)

1、陈列法国罗可可时代画家布歇的作品《蓬巴杜夫人》和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说明:17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多种创作风格,有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巴洛克、罗可可风格样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等。从中都难以再看到曾经左右欧洲艺术长达数世纪之久的宗教神性了。

课后作业:赏析这些绘画作品,并去了解这些风格在其它领域的延伸。

第13篇:人教版化学九下11.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12)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 那些调味品?

解答小结: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介绍导入: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

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投影:有关食盐的图片或录象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① 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投影: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途 3.氯化钠的分布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概念。)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活动与探究]:粗盐食盐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教师适当的引导:(作参考) 1.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 ①操作过程中液面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②滤纸被玻璃棒捅破2.产率偏低的原因: ③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④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 ⑤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等。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投影:**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大理石)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提问: 1.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演示:盐酸腐蚀含碳酸钙的建材

2.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否也发生类似的反应呢?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 按照[实验11-1]的实验要求,装置按图11-7。两位同学同时演示。 演示[实验11-2]:

设问:上面列出这些反应跟我们前面所学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有那些不同点?再比较这节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具有那些共同特征?上述这些反应,它们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 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讨论: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2.分析上述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讲解: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

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知道了那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14篇: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德惠21中

吴爽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在本节课中学习完毕。所以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内容的一个升华与深化。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中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盐的用途和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问题。这对本节内容中的常见盐的用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之前学习的CO2的制取反应和灭火器的原理中牵涉到的反应,正是本节课所学的盐与酸的反应。而盐与碱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内容则是学生以前接触较少的,或是虽然接触到但是却没有形成相关观念的新内容。所以本节课应将此项内容定位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2、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

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去验证物之间的相互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情境引入,解决问题】

投影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用途的图片,并介绍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先生的制碱工业过程。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常见物质的用途设计成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以我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的图片引入意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学生对纯碱的认识。

第二环节: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与酸的反应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回顾旧知】 学生活动:回顾实验室中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投影出示相关化学方程式 【情境问题的提出】

如果将石灰石换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还会不会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呢? 【探究实验】

投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视频 【学生总结】

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替换石灰石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描述实验现象。 【展示交流】

学生板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点评。 【提出问题】

投影: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有二氧化碳生成?前面的这三种物质在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都含有CO32- 【教师引入】

因为这个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要想验证一种物质中是否含有CO32-我们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学生总结】

CO32-的检验方法:取少量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设计理念:本环节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再者引导学生从三种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讨论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经验不多,所以补充设计了检验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的探究实验。总之就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指导生活。

第三环节:盐与碱的反应 【教师导入】

以上共同探讨了盐与酸的反应,那么盐能否与碱反应呢? 【探究实验】

投影进行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

1、实验现象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环节:复分解反应及其特点 【教师导入】

投影本节学习到的4个化学方程式,思考是否属于以前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观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这些反应,都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效果演示两种物质是如何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

设计理念:复分解反应强调的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成分的交换实际上是离子的交换,而多数同学对离子概念的建立仅仅停留在初步阶段,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这一新的反应类型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第五环节: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能相互交换成分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是否是有条件的呢? 【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H2SO4 Ba(NO3)2 NaOH K2CO3四种物质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的是哪几组?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1AgNO3 + HCl===

2、K2CO3+ H2SO4 ===

3、Na2CO3+ CaCl2 ===

4、Na2SO4 + HCl -------

5、H2SO4 + BaCl2===

6、Ba(OH)2+ KCl ------

7、HNO3 + NaOH === 【引入】复分解反应要什么条件才能发生呢? 【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探究实验和投影出的本节课接触到的化学方程式观察、讨论。

【成果展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有水生成时 【教师引导】有关物质是否是沉淀,要借助于上节课已经学习过的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梳理整合】结合本节内容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梳理总结

1、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2、盐的某些化学性质(与酸、碱的反应,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3、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达标测试】

1.下列与生活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可以代替食盐用于烹任

B.氯化钠所提供的氯离子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C.碳酸钙可以用作补钙剂

D.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2.鉴别碳酸盐常用的试剂是(

)。

A.硝酸银溶液

B.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HCI和Ca(OH)

2 B.H2SO4和Na2CO3

C.AgNO3 和 BaCl2

D.KCl和CuSO4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C.两种物质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物质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D.盐是组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H2CO3 == H2O +CO2↑

B.CaO + H2O == Ca(OH)2

C.Fe+CuSO4 == FeSO4 +Cu

【布置作业】

D.HCl+AgNO3==AgCl↓+HNO3

第15篇:课题1_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

②知道氯化钠的用途。

③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粗盐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①氯化钠的用途;

②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学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ppt展示,进行物质的分类。

〔学生〕:思考并回答,

〔导入〕:由食盐的重要性,引入盐。

〔讨论〕:学生了解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73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

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学生回答〕NaCl、俗名:食盐。

〔板书〕:

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

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73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提问〕: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如何将粗盐提纯呢?

〔板书〕:

3、粗盐的提纯:

〔讨论〕:⑴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通过那些步骤来制取精盐?

⑵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选择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将杂质反应掉,同时又不引入新的杂质。除去泥沙可用前面学过的过滤法。

2、一贴、二低、三靠。

〔引导〕: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新的操作——蒸发,蒸发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讲解〕:蒸发一般用加热的方法将溶剂蒸去,操作时应注意:

1、蒸发皿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放在实验桌上;

2、蒸发皿里的液体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

3、加热时用 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当蒸发 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过渡〕:了解了上述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活动与探究〕:

粗盐的提纯

1、溶解

用药匙取适量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食盐水是否浑浊。

2、过滤

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两次后仍浑浊,应查找原因。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交流与讨论〕: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过程中,都用到玻璃棒,分别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讲解〕 〔过滤〕:刚刚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展示〕: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图片展示 〔板书〕: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2-73页 〔回答〕:学生完成PPT展示的内容,完成表格。 〔反馈〕: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氯化钠等四个盐,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的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作业〕:1.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2.思考

:滤液中的可溶性杂质,我们应该怎么去除呢?(比如:

氯化镁、氯化钙)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生活中粗盐提纯的方法应用,下一节课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2、食盐的用途

3、粗盐的提纯: 1)溶解 2)过滤 3)蒸发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第16篇: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成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实验活动——学习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单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通过化学实验来认识到盐的化学性质。进而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谈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分为2课时。

二、设计思想

本单元主要是酸碱盐部分盐的学习,包括常见盐的认识、盐的化学性质的掌握,其中重难点是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内容主要是认识食盐、粗盐的提纯,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盐,每家每户每天都会用到食盐,借助于这样的生活体验,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课本归纳、总结食盐有哪些用途、食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对于粗盐的初步提纯,学生能理解为何要进行提纯,但对如何进行初步提纯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此,引导学生从溶解性思考:是不是可以先将粗盐溶解再将固液分离?过滤后的到溶液,如何将其转化成固体呢?这样一步步找出提纯的步骤、方法,最终达到提纯的目的。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 2.学会如何对粗盐进行初步提纯。

3.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粗盐的初步提纯。 【课前准备】

① 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托盘天平、粗盐、水。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以“盐城“一词引入,盐城自古与盐有着紧密联系,到现在依然如此,在我们盐城很多地方有盐场,如滨海、响水。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吃盐。那这里所说的盐是我们化学上的盐吗? 问题引导:

1.化学上的盐是什么?(盐的定义前面已经提及过,现在引导学生回忆)

2.家里的盐是化学上的盐吗?(明确食盐是盐,盐不仅仅是食盐的观点)

3.家里炒菜每天都要用食盐,我们知道没有盐就会食之无味。也就是食盐可以做调味料,那食盐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用途呢?(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总结归纳出食盐的用途) 4.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那这些食盐哪里来的呢?(自然界中资源丰富)

5.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而我们食用的是精盐,不禁让人思考:怎么从粗盐得到精盐呢?(学生阅读课本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1.讨论:(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 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② 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③ 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交流,形成方案。 教师示范:简要说明溶解、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分组讨论: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4.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争论,教师引导)

教学小结: 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课后活动: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食盐 1.用途 2.分布

3.粗盐的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食盐的用途、分布的理论知识,练习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对于关于食盐的理论知识,因为有生活体验,学生理解起来还可以;在粗盐提纯这一块,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所遗忘,感觉学生学习的知识还是要及时进行巩固,这样课堂上可以减少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的时间,能给新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时间。

实验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前面的基本操作已经遗忘,如:过滤时,滤纸的折法都不会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是物理上学过的,但学生在称量固体质量时,不知道先在两边各放大小一张相同的纸片再称;用酒精灯加热时,不知道如何调节铁圈的高度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薄弱、缺少实验操作的实战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实验这一块,我们多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第17篇: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说课教案01

我是同学,说课题目是《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主要选自人美版第13册第9课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范畴的,通过学生研究学习色彩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熟练的运用多媒体的特征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显著区别的一课,所以它的位置很重要。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练习色彩搭配,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白恰当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主要手段。

3、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知各种色彩现象,体验不同的美感文化艺术内涵,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它的形成受色彩规律制约,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使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生活中的色彩无处不在。好的色彩搭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漂亮的建筑、优雅的服装、赏心悦目的绘画、清新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活中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好的色彩搭配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里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里学生的思维。

2、学法设计: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色彩搭配知识的同时,又激起学生的艺术表现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少些条条框框,多一些情感的发泄,是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师首先创立一种开放性的氛围,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和发现,根据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掘这两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通过引导学生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投入到新课中来 ,所用时间为2分钟,在导入新课中,导入4分钟,进入正式讲课30分钟,以上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当中插入幻灯片演示让学生看,讨论,并再逐个讲解。最后3分钟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作业1分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我将通过上下课起立形式、清点人数,把学生的心收拢,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新课:设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无色的,那将是什麽情景呢?生: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自由讨论发言。

师:对,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里。那麽在生活中,色彩如何搭配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设疑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本课

(1)、首先,(展示大自然图片数幅,让学生能够对于自然界原本色彩有直观的感受)。师问:看了这么多大自然的图片,我们的世界美不美?是什么把我们的

世界装扮的那么美丽?

生答:色彩。

师:生活中离不开色彩,不同的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分别展示红色、黄色、绿色图片,并让大家说出不同色彩带给大家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同色彩在世界上的不同寓意。)

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

师小结:红色给人热闹、喜庆的感觉;在世界范围内它也有警示的作用(如车的尾灯、十字路口的红灯);黄色给人以明亮轻盈的感觉同时古时皇帝的龙袍运用的金黄色,象征地位和权势;绿色是环保色,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绿色也有着安全的含义(如十字路口的绿灯象征安全;中国环保标签,全球环保标章运用了绿色,象征健康环保)。 (2)、色彩的基础知识:

师:好的色彩搭配能满足人的情绪和审美两方面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色彩感觉, 但想要创造和谐的色彩效果,就要认识和运用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指色彩本来的相貌。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叫明度。在有色彩系列中,最深的颜色是蓝紫色,最浅的颜色是柠檬黄。有色彩是以无色彩的明度为基准来判断的。 纯度:指色彩中色素的饱和程度。色彩的相对纯度取决于色彩中加入黑白的多少。 (3)、色彩搭配方法

1、色相搭配:

不同相貌的色彩被运用到一起,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展示一组体现色相搭配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2、明度搭配:

同一色相的色彩进行变化统一,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的色彩,是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给人以亲和感。(展示一组体现明度搭配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讲授知识和欣赏图片的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联系实际,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展示休闲装扮和西装装扮的两组人物,把他们分别放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3、纯度搭配

暖色调搭配: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这种搭配能给人以热烈、温暖、激情等感觉。

冷色调搭配:是以蓝、绿等冷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能给人以清凉、冷静、亲和的印象。

小结: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会因人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及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让人感到活跃。黑、白、金、银、灰是无彩系,能和一切色彩搭配。

(4)、想一想:医院、儿童乐园、图书馆、马路环卫工人的穿着„„的色彩搭配应是怎样的?

医院(墙刷成蓝色或者绿色 属于冷色调 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儿童乐园(纯度高 色彩鲜艳的颜色 符合儿童快乐天真的心理特征)

图书馆(浅色 冷色 绿色植物 宁静 简洁)

环卫工人(橙色和黄色 对比强 易于辨识 避免交通事故)

你认为生活中友那些事物的色彩搭配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4、总结:好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是需要认真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的。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色彩感受和表现能力是学习色彩搭配的最好途径。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充分的去体验它,享受它。好的色彩也需要同学们在课下留心观察,反复训练,希望这节课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5、作业布置 : 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搭配方法搭配居室图一幅。

第18篇:《生活中的比》说课方案

《生活中的比》说课方案

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比”

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已经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三个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

2、理解比的含义,会读写比;

3、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4、能把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能把除法算式改成比的形式。

五、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少数基础不好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仍然感到很困难。

六、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又设计了三个情境。情境一:观察图片、进行图形分类。

1、我先课件显示5张照片,请学生分类,让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2、课件显示方格图,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情境二:我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看谁的比值大,比值大的速度就快。情境三: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比值小的就便宜。

(二)、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师生互动来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然后把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三)、第三个环节:全课小结。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整理当天的新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四)、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见教学设计中的“练习预设”)利用本班的人数请学生写出比和比值,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判断题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并巩固新知。

第19篇:酸碱盐讲评课教案

教学过程:

[讲解]下面我来小结一下昨天同学们做的练习:100分6人,90分以上35人,80分以下18人,总体上讲是可以的,但也有部分题目做得不尽如人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题目,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相关内容,本章我们接触最多的两种反应类型是(学生齐答) [板书]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投影]简单说明金属 + 酸、金属 + 盐对金属的要求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提问]碱 + 盐、盐 + 盐对反应物有何要求?如何判断一个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呢?

[板书]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投影]常见沉淀、气体

[过渡]这些知识同学们掌握得都比较好,为什么部分题目不够理想呢?我认真分析了同学们的试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审题不够仔细(如

8、18题……)

投影、讲

2.简答题专业术语使用不够准确(如

17、21题……) 3.反应条件、原理不能灵活运用(如

8、

11、

15、

17、19题……)

投影、讲 学生讲分析

4.有关题型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如

9、

17、

18、

19、20题……) [板书](常见题型有) 鉴定:先观察、后相互反应(讲

6、9)

检验:(讲18,所加物质能否起到除去Na2CO3的目的呢?)

除杂:不增、不减、易分(让我们再来分析一道推断题)

推断:(讲19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实验方案评价:(讲20得出)理论、操作、经济、环保 [讲解]对做对的题目,我们也要仔细思考,比如数据、条件、问题发生改变了,我们能否顺利完成,分析16题

[总结]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学们还有哪些不太清楚的?有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一下?……试卷中同一类型的题目我没有逐一讲解,请同学们回去思考,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订正试卷,下课!

第20篇:酸碱盐复习课教案

酸碱盐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2、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重点教学】

1、物质的分类。

2、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及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会归纳

1、物质的简单分类。

2、本章常见的化合物

二、学会比较

1、物质的颜色

2、物质名称

3、学以致用:写化学式,归类。

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铁和稀硫酸

银和稀盐酸

铁和硫酸铜溶液

铜和氯化银 镁和硝酸锌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碳酸钙和稀盐酸 硫酸锌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三、酸碱盐的性质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五、练一练

六、学会归纳、归纳提高

1.金属跟酸、金属跟盐是否能发生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 2.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生成亚

铁盐。

3.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且即使活动性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也能和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钠、钾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5.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6.盐跟碱、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是可溶的。

七、初中化学制盐的八种方法

(1) 金属+酸→盐+氢气

(2)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3)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 酸+碱→盐十水

(5) 酸+盐→新盐+新酸

(6)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7) 碱+盐→新碱+新盐

(8) 盐+盐→两种新盐

八、练习提高

1.写出制取ZnCl2的可能方法的化学方程式。

生活中常见盐说课教案模板
《生活中常见盐说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