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30:1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教学难点: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3.

教学用具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4.

标签

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回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回答: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2、引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学生回答: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学生回答: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学生回答: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2、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朗读吟诵

1、先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听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学生回答: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学生回答: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点评。

5、指导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6、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7、音画欣赏

四、研读感悟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4、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学生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学生回答:“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学生回答:“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

5、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

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学生回答: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学生回答: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学生回答: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

五、拓展提升

1、《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学生仿写: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学生仿写: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学生仿写: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学生仿写: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

2、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3、阅读欣赏

4、集体背诵

板书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推荐第2篇:乡愁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 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推荐第3篇:1.1 乡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简单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投影演示)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投影显示)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同: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et]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圆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 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推荐第4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

之情。

三、课时设计: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简介作者及其创作,播放相关的小影片)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让我们静心聆听,感受全诗。

1、听读

2、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推荐优读(教师点拨)

4、集体诵读

(三)理解:

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道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请在诗中找出依据)

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怎样升华的?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 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 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 、“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五)演绎

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 ,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赛一赛,

哪个组表述的最好(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好笔录。) 范例: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夏天的早晨,一位风尘扑扑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把第2节的时间放在中秋节。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第3节。“我”的形象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六)创造

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去体验、去想像,还要去再创造。诗人用四个形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放飞想像,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 比如说,

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多情的柳丝,心永远垂向她的根本。

(学生讨论,气氛活跃)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把你们的成果记录下来 ,作为这堂课的收获。

(七)总结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

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板书设计:

理解 品味 乡 演绎 愁 创造 说感受的话。 说发现的话。 说想像的话。 说联想的话。

《乡愁》教学设计

横沥中学初三级 张华伟

2011-7-5

推荐第5篇: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学习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吗?(学生积极回答)

„„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的缕缕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想认识余光中吗?请看屏幕,谁来读读?(学生读)提问:“短短20分钟写出此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的生活积淀,二十一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是他的精神归宿,灵魂的家园。

二、赏析全诗:

(一)朗读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划分节奏,点出重读的词语,体会诗的内容和感情。

2、你认为在语速和节奏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3、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背全诗。

(二)赏析:

1、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从哪些时间词可以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你知道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一]赏析第一节(课件展示少年余光中与母亲)

1、通过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邮票?

3、邮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二节(课件展示青年余光中与新娘)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船票?

2、船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三节(课件展示中年余光中与母亲的坟墓)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坟墓?

2、坟墓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四节(课件展示老年余光中与台湾海峡)

1、而现在,海浪滔滔,老人坐在海边,在想些什么呢?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海峡?

3、“浅浅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概括全诗(课件展示)

诗人的乡愁在最后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在这里,乡愁已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我们期待着,海峡上空架起血脉的桥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想象练习(课件展示)

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从“童年、思念”中任选一题,写几句话或一首诗。

(四)拓展迁移

欣赏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做的歌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欣赏席慕容的《乡愁》配乐朗诵。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写写心得,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6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抚在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古诗词中抒写乡愁的诗句。

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 。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

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 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抚在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集体(读诗):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 (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望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 (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 (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教师小节:《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

1、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2、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如时间有限,可留做作业)

愁》 教 学 设

佳木斯三中

刘艳红

计《乡

推荐第7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实录

2013-12-02 19:26:58| 分类: 九上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陶树坤《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湖北武汉六中 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 )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昧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推荐第8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

南昌市新才学校

廉爽

教学目标:

1.诵读:注意朗读基调,感知内容

2.品读:说说本诗好在哪里

3.解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4.联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乡愁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写愁的诗句:愁是一种无形、无味、很难触及的情感,但在诗人李煜的笔下,“愁”是有长度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笔下,“愁”是有韧度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李清照笔下,“愁”是有重量的,“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乡愁是愁绪诗中较为难写的一种,诗人余光中又是怎样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现出来的呢?学习《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就一个字:读。但是老师通过不同的读的方式中达到不同的目的。

三.下发自主学习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先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交流。

1.诵读。注意基调。

齐读,学生评读。引入作者背景,听录音读、学生再读。 感知: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2.品读: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处。同小组交流后交流,归纳。

3.解读: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她需要我们插上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去飞翔。短短四节诗,每一节都凝聚着作者的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请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4.联读:在这四幅画面中,我也最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4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的涌现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请全体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必须在21世纪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啊!同学们,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5.拓读:其实像同学们这个年龄,还没有亲自品尝乡愁的滋味。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离家这么远,这么久。那时真是无忧无虑,每天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记忆最开心的是放学背着书包到田野按挖野菜;后来上高中,大学虽也住校离家,但毕竟在本省,感受不深。每次回家,爸爸知道我爱吃鱼,每次都会不声不响地买满一浴池 着。等到我到南方来时,妈妈在我身边默默流

泪,我竟然还没心没肺地认为这有什么好哭的呢?只到离家远了,久了,那种思乡的感觉竟然就是定格在了那么多不经意的画面上。因此,廉老师对乡愁的理解是:乡愁是响彻在上学路上的串串欢笑;乡愁是篮筐里弥散着泥土气息的颗颗野菜;乡愁是回来时爸爸养在水池里的尾尾鲜鱼;乡愁啊更是黑土地上空飘舞的片片雪花。同学们,你们有一天可能会离开南昌、离开江西、甚至中国。那时候,也许你现在经历的每个瞬间都会成为一种乡愁的定格。请同学们试着写写你对乡愁的理解。

6.作业:今天我们学习的〈乡愁〉诗,只是余光中乡愁诗系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四韵〉在整个华人世界也广为传唱。请同学们课下用这节课的读法,仔细品读。(赏乡愁四韵歌曲,结束。)记住,有一种滋味叫乡愁。

附:学生自主学习案

一、我们应该用

的语调来读,为什么?

二、这首诗中,作者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来表达乡愁?所表现的乡愁有怎样的不同?

三、这首诗在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语句运用、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许多精美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好在哪里。

四、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发挥联想和想像,用自己语言描绘余诗中所营造的画面。

五、我也写乡愁:请你模仿“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这一排比句式,借用具体事物来写一写乡愁。

推荐第9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及学案

汉川市脉旺镇初级中学

李振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领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步骤:

感情地朗读-----细腻地品读-----丰富地想象------诗意地仿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乡愁的文章、诗词、歌曲、成语或俗语。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曾有诗云“月是故乡明”,游子无论走多远,人生风筝的线永远在故乡的热土上扎着根。著名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创作的《乡愁》诗可谓是眼含热泪,深情吟唱。这一节课我们就走进《乡愁》诗去感受思乡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深情诵读。

1、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师提示余光中简介,大屏幕出示)

余光中,(1929——)祖籍大陆。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28年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2、生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师作诵读提示)(大屏幕出示节奏、重音划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3、教师示范朗读。生想象,体会画面美。

配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生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中,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生作答,师明确)

诗歌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想想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同阶段的美丽图画。

1、哪一节最难想象?(生可能觉得

三、四节比较难)

请生齐读。老师描绘画面。

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听儿子的喊“娘”声,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晚上的情景:母亲在昏黄灯下给自己密密地缝着衣服,“意恐迟迟归”,谁又想到这一迟就几十年!总算回来了,却不见了母亲,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亲的恩情如三春之阳,一生也报答不完,但是总可以服侍妈妈养老送终呀。可是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2、哪节最易想象?

生自选,听朗读欣赏,听完后写,3分钟。

4、合作研讨,细腻品读。

(学生四人小组研讨后回答,师巡视,明确) 1.这首诗歌的四个小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诗人所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效果。这四种对象前的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来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歌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4.小结。

5.再读诗歌,寻美。

《乡愁》诗歌很美,美在-------- (1)从整体结构看,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看,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看,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I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生个性阅读,然后同桌研讨,师点拨)

①背景相似。②席慕容的乡愁缠绵悱恻,意境深幽,比喻新奇,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自选角度欣赏《乡愁四韵》。

四、学以致用,大显身手。(全班分两大组)

一组: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像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 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书时,乡愁是一线细细的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二组:丰富地想象。(MTV制作大赛)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副画面,选好背景音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先小组同学合作,然后向全班展示。 背景音乐:

画面:

解说:

(成果展示,全班共享)

五、激情小结,教师寄语:

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不能没有诗意。

我们也许不再年轻,但是不能失去诗情。

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推荐第10篇:《乡愁》教学设计

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乡愁》教学实录

执教:常作印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伴着《思乡曲》,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初读感受跟着一起读诗歌。教师提醒师: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试着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二、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师: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你认为诗人借助了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乡愁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诗人借助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生: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小时候想妈妈时,可以写一封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家乡;船票虽窄,但却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这两个事物都融入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坟前时,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纵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诉说呢?读这一节时,我们一定要把那种“哀”读出来。而第四个“海峡”则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通过以上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会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和感受,再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读出每个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但似乎还缺点什么。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展示课件: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 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 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写下了这首《乡愁》。余光中说:“对这块土地来讲,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 岁,我受过《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生:我感觉,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朗读中缺少一种人生沧桑感,显得单薄了一些。

师:是啊!写出《乡愁》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椎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余光中说:“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一切文学皆人学。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杜鹃啼血式的悲鸣。“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力。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之处,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表明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

师:你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非常好!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用得好,它们准确地表现了人的成长历程,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师:你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很好!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也用得好,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精彩!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它们准确地形容了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叠音词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师:了不起!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佩服你!(老师竖起大拇指) 生:我认为这首诗的结构安排得很好,寓变化于对称统一之中。全诗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比如我读到第一节我会想到我小时候离开妈妈到十东小学读书的场景……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先生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我选择的是第一节。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的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 (师生齐背《游子吟》)

生:我选择的是第二节。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起与妻子的相识、相依,又想到相互

离别的情形,潸然泪下。如果能配乐的话,我选《送别》这支曲子。

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创意很好!

生:我选择的是第三节。到了后来,“我”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冰冷的坟墓,而不是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

(学生哽咽,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投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学生热烈鼓掌)

师:在这四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地涌现出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 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据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家乡看一看,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不能回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他在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 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 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二十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 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时,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先生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 年9 月17 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 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 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希望早日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共同努力啊!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学生深情地朗读)

四、迁移拓展,感受诗歌的创造美 师: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思乡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

这一句式,写一写乡愁,体会一下创作的快乐?(学生思考、写作)

生:乡愁是深秋的枫叶,飞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舞蹈着我的双眸,壮烈着我的文字,

超脱成寻根的红色感叹号。

师:非常有诗意,意境很美!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师:能和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错!

生:乡愁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乡愁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师:好凄美的思乡曲!富有音乐美啊!

生: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 的心扉……

(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没想到咱们班有这么多的诗人,把我又一次带入了思乡的愁绪。乡愁是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系列乡愁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诗在华人世界也广为传诵,那就是《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课件展示诗歌)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愿把它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让我们用一生一世去品味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同学们一起来唱,好吗? (在师生同唱中下课)

《乡愁》教例

洪镇涛执教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 读得不错, 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教师范读。掌声)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 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 语调:深沉节奏:舒缓”)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 :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 :我觉得是按照把“ 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 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 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 :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 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一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一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 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 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 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 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 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 他也说过: 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第四节中“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 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 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家赞不赞成? 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 !)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 :因为“ 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 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国人,台湾与大陆是“ 统一”问题,不是“ 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 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 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 :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 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归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 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小时候, 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 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1 :改过以后,感觉这首诗显得很浅显, 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 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 :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 :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 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 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余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 :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 是”,把所有的“ 是”全改为“ 像”,“ 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

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 为什么?

生1 :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 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 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 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 是”就深刻,改个“ 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 :我觉得改为“ 像”给人臵身事外的感觉,用“ 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 邮票上”“ 船票上”“ 坟墓上”和“ 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 是”是可以改为“ 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 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跟“ 邮票”有相似关系吗? 有没有? 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 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 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 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第11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 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 读——美美的读 品——美美的品 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听是为了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例:如诗歌的第一个章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比如,让学生通过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指导。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一是声音层面上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最后是说,让学生试着说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 仿照乡愁是„„的句式来造句。比如: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12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

一、主题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赏析理解、创造、表达能力为主线。

二、导学提纲: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学习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美点赏析,感受诗歌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学生对于诗歌朗读时节奏感的把

诗中内容由思家升华至思国的思想转化过程

五、课时设计: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 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乡愁,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书写乡愁的?(学生回忆,教师多媒体展示1)

现在让我们与余光中一起唱着乡愁永不老去。(多媒体展示2-3)

(简介作者及其创作4)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读出感情:(教师指导,多媒体展示5-6-7)

2、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3、分组读(8-9-10-11)

4、集体诵读

5、听看朗读视频(多媒体播放12)

(三)内容理解: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

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那么阅读一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回忆,教师归纳,点拨意境,多媒体展示13-14)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多媒体展示15) 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之间的关系如何? (多媒体展示16-17)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情感升华) 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家国之思)

3、探究乡愁诗的特点(多媒体展示18)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

怎样升华? 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 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

的形象。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

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诗歌的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

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

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板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育源中学

谷博

第13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附:板书设计:略

附阅读材料: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附学生作品:[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感情深沉,意境感人,适合与“情境学习”,即可以配乐朗读,延伸思考。我让平时文学感悟比较深的几位同学回家听音乐朗读后,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音乐自己选。] 乡 愁 作者:西安中学初

二、十班 王锦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教学反思: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古今中外许多海外游子的诗文朗读、听读,让学生实际感受。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7年继续教育培训专业课岗位实践研修

交岔乡初级中学

王兴亮 2017年12月20日

第14篇:《乡愁》教学设计

14、乡愁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媒体展示:(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优美地解读: 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1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第二课时

一、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三、联想迁移: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时间线索 意象

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进 现在- 海峡- 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第15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

石华馨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中之情,情中之理。掌握赏析诗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诗人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表达的特定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情中蕴含着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理”。

四、教学蓝图:

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板块:

1、朗读。

2、诗歌欣赏。

3、探究性学习。朗读作为重点,想景悟情作为难点。这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做到读品结合。由于高中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己体察。

五、课前准备:相关课件制作

课前预习:通读《乡愁》;收集古诗词中有关“乡愁”的诗句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故乡的云》音频、出示幻灯片以创设情境。

2、教师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感觉它的曲调如何?此时你的心里又在想些什么?(深切地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白玉苦瓜》等。早年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浸染但始终未能改变他的中国心。在1972年的一个夜晚,思乡之情不可遏止,他挥毫泼墨,仅用20分钟写就了一篇名诗佳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乡愁》。(出示幻灯片以整体感知全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中情感。

1、示范朗读:放《乡愁》配乐朗诵

2、明确诗歌诵读方法

3、学生自由朗读、示范朗读、齐读

4、师生总结诗歌特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三)、浅尝乡愁

1、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感,而诗又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为了哪些可以感知的事物呢?

2、引导学生感悟每种意象包含的感情(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3、原因何在?

(四)、细品乡愁

1、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思乡情又不尽相同,我们师生共同探讨每一阶段的思乡情感有哪些不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想象每节诗的画面,并自由品读。

4、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五)、探究诗歌情感美

1、诗中四个意象能否颠倒?

2、诗中能否不用叠词?

(六)、吟诵乡愁

1、欣赏余光中的朗诵(播放视频)

2、学生朗读展示

3、背诵、在《乡愁》的背景音乐声中小结全诗

(七)、课堂链接

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

(八)、课外延伸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乡情结,对 “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古人又有怎样的思绪呢?

(九)、专题推荐

(十)、抒写乡愁

请同学们调动文学积累,寻找合适的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写下你此时此刻对乡愁的理解并将你所写的内容深情地读给大家听

(十一)、作业布置:查找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写一篇学习心得。

(十二)、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借物抒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爱国情思

七、教学后记:

1、诗歌教学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氛围。为此,我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其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故乡的云》、3

《乡愁》mp3的播放,;其二是在教学语言上狠下功夫,力争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相关的拓展迁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容量大,时间紧,所以对学生的自主发挥难免会有所限制。

第16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

(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 (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4.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三)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 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

(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

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

(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记忆、童年”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板书设计】

小时候

童年

长大后

青年

后来啊

中年

而现在

老年

愁 ——余光中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家愁

国愁

(母子分离)

(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游子与大陆分离)

第17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罗平县罗雄一中

郑丽

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读全诗,感受诗境。

2.结合诗中意象,感知诗意。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意境(伴着《思乡曲》音乐)

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生听)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诗,读两遍,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学生试读、互评,教师点拨朗读方法: 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3.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2、质疑思考:诗歌第

1、3小节都写了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那请同学们捧起课本,读

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3、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女生再读, “——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

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

船票--夫妻情——

一个异国孤客的乡 坟墓--生死别——

一个悲痛孝子的乡愁 海峡--家国恋——

一个期归游子的乡愁

师小结:诗人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意象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乡愁,通过时间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是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写乡愁,这些,都是诗人的爱!

3、我们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五、咀嚼赏读,读出诗情。

1、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写得很美,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美,美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意境美:

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用具体的物像含蓄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由家到国,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2)语言美:

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有空间上的变化;在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如果改用“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发音也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反衬了思乡情浓。

(3)结构美:

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4)韵律美。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5)画面美:

读到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让人联想到一副朦胧而又美丽的图画,“夕阳西下,诗人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走向家乡的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诗人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师小结: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让我们一起再次吟诵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放飞心灵,抒写乡愁。

请以“乡愁”为话题写一两句话,力求感情真挚,语言优美。

七、布置作业,收束全文。

作业:

1、课后比较阅读相关诗作《望大陆》和席慕容的《乡愁》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小结:乡愁是一种美丽的故乡情结,不论你漂泊何处,身在何方,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你心灵最深处。而这种故乡情结,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最后,请同学们深情诵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下课!

第18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前多媒体播放著名歌唱家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同学们说说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学生谈自己的听歌感受。(旋律优美动听,感情深沉,充满忧伤,对家的思念„„)

这首歌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铁鑫演唱的,歌名叫《乡愁》。歌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作者台湾诗人余光中。

2、了解诗人。(多媒体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福建永春人,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当然,现在海峡两岸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交流密切。余光中先生也多次来大陆探亲讲学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他内心的呼唤吧。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两遍。体会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好。

学生自由朗读,个人展示读。

指导:有个词需要注意一下,第三节根据普通话读音规则,当“啊”前面的韵母是i的时候要变调为“ya”,“后来呀”

学生作评价。提出建议。

如果读得好,请他介绍一下,怎么把这首诗读得这么好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去读?(缓慢的)语调是怎样的(低沉的)。

有哪些词语需要特别突出一下。

1、写作对象的词。

2、修饰语的词,叠词,绵长,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美。每一节差不多,只换几个词。这种形式叫复沓,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种音乐的感觉,使得感情能得到尽情抒发。

学生齐读

2、问题:刚才说到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的程度很轻,用表达的程度轻的叠词来表达深沉的情感,不矛盾吗?

学生讨论

重点理解“浅浅的”,包含无奈,悲伤,绝望和爱,在这里感情是复杂的。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诗人用这些程度很轻的词语,以小见大,表面上读起来风平浪静,而内心里却是激情澎湃。

分组朗读展示。

三、析读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四个画面,画面中有四个物体从我的眼前划过,你们看见了吗?是什么?

这四个物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透过那张小小的邮票,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少年,趴在桌子上含着泪给妈妈写信。这小小的邮票里寄托着对母亲长长的思念。透过那张邮票,我们也看到了母亲深沉的爱。这些渗透着作者情感的事物,我们就叫它意象。透过这些意象,原本抽象的情感就变得具体了,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想象了。

到这里,我忽然有了一个疑问:引发思乡之愁的事物有很多,比如可以是故乡的老屋,可以是门前的大树,可以是故乡的小河,就大里说有长江黄河,可作者为什么会选取这四个意象,而没有选别的,有什么考虑吗?

(整首诗表现离别的情感,是乡愁。所谓乡愁,大都和时空的阻隔有关系,没有时空距离的乡愁就是无病呻吟了。无论是邮票、)

那么这几幅画面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共同品味乡愁。体会画面里所蕴含的深沉的情感。先看第一节,

生读第一节: 同学评价。

我们共同看一段资料。

资料:余光中为何对乡愁这样深刻,在他所写《思蜀》一文中,记述了青少年时那段难忘的生活。他说:“最难忘是那盏不时抖动的桐油灯,母亲在灯下纳着鞋底,我就在灯下捧着线装的《古文观止》,吟咏着《留侯论》《出师表》,尽管一灯如寐,母子默默相守之情与夜同深。”这个材料让我们不由的联想起一首诗,孟效的《游子吟》。师生齐背。

读完诗词后,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读出有了一种淡淡的惆怅,平淡的回味的感觉。

第二节: 学生展示。

读出愁绪中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这首诗先后两次写到了母亲,在这一节特别感人。余光中是个孝子。他母亲曾带着他在战乱中从南京到安徽,然后到上海,又到了香港,去了越南,最后辗转回到昆明,直到两年后才和他的父亲在重庆相会。在颠沛流离中,母子俩相依为命。他母亲后来因病去逝,那一年诗人30岁。他含泪写下了一首诗《招魂的短笛》,在诗中这样写到:“”。请同学朗读第三节。

生读。

指导这节读时应该用颤音,读出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感觉。师范读。余光中先生写了许多悼念母亲的诗,母亲在他的心目中是那样的神圣,所以他才写出这样感人的诗篇。(生再读)

第四节:

析:作者写这首诗时,两岸已经隔绝了20多年,多少像余光中这样的游子有家难回。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种民族的悲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纽约会见华侨人时说,祖国要统一,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现在只剩下台湾问题:“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余

光中在《当我死时》这首诗中这样写“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结,可是诗人却无法实现,为了安眠故土,纵是死亡也满足,这是怎样的悲哀,可又是怎样的爱呀。

(齐读第四节)

2、学生到这里,你发现诗中诗人流淌的脉搏了吗? 学生讨论。

这首诗的情感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如果说前面的邮票船票所寄托的乡愁只是年少时亲情的思念和爱情的忧伤,这种愁绪随着以后的相聚就可以化解,而到了第三节,坟墓的隔绝就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痛。最后诗人把个人的乡愁升华为民族的悲痛,诗歌感情也就达到了高潮。

请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递进的层次。(配乐) 老师范读,学生合乐齐读(深情朗读)

四、悟读

后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采访过余光中,他问了一个问题:“听说您这首诗只用20分钟就写成了?”余光中先生回答,“可我整整酝酿了20年!”那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海内外的游子争相诵读这首诗?

(可具体一点,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在诗中,乡愁到底指得是什么,“乡”仅仅指得是故乡吗? 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就是乡。

台湾和大陆有许多习俗都是一样的,他们都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至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保留比大陆还要重视。(这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哪里才是他们的根?)是大陆,再往深处说就是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余光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灵魂故乡”

在这里,乡就是故乡,是亲人,是民族文化,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余光中作为一名爱国诗人也让我们明白,爱国就是爱家,爱亲人,爱故乡,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当白发苍苍的余光中回到故乡时,故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这种由于时间流逝,物是人非所带来的失落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愁呢?

再来深情朗读这首诗,四位同学,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和读每小节后面三个字。最的一节是两句话。

学到这里,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了吗?背诵

六、结束语

60多年后,余光中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啊,总要当一回浪子。离开家的时候,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

现在青春年少的你们,还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乡愁,也许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你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也会离开家,甚至呢也会远渡重洋。到那时,你们也许会想起这首诗,也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愁。理解乡愁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

第19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张三寨中心校

王振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3、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余光中生于南京,21岁时赴台居住,他的乡愁究竟要表达对什么地方的思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乡愁,品乡愁,说乡愁,写乡愁。

二、初读乡愁

1、播放示范朗读

2、初听乡愁,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语速如何? 那我们就低沉缓慢地读一下第一小节,试着标出节奏。

3、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二三四小节,并自行标出节奏。

4、指名示范

三、品味乡愁

读准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乡愁。

1、小诗一共可以分为几小节?

2、这四小节之间可以互换位置吗?

3、这四小节分别代表诗人哪四个阶段?诗人又分别因什么而愁呢?请同桌互相交流意见。

4、指名展示

5、教师指导:

第一个时期:小时候

与母亲分别

第二个时期:长大后

与妻子分离 师补充指导:与分别相伴的是深深的思念,要读出思念的感觉,但这种分别只是距离上的分离,还有相见的时候,所以不可以过于沉重。 生自由练读第一二小节,指名展示,其他同学给出建议 第三个时期:后来 因什么而愁?与第一小节是否重复?

师补充指导: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这位生他养他的母亲、战乱时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昆明到重庆也不放弃教育儿子的母亲,却永远的阴阳两隔了。这种伤痛是揪心的,所以这节的“母亲”要比第一小节更有力度,读出凄凉、荒芜之感,最后的“头”可以用颤音。 生自由练读,指名展示,其他同学给出建议

第四个时期有因什么而愁呢?乡不能归。那个乡不能归?

师补充指导: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21岁到台湾,从此以后四处奔波迁徙,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多次萌生回乡念头,但都因两岸的政治原因而不能归,只能梦回故乡,用他自己所说:“掉头去时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1971年,回乡无望的他用了20分钟的时间写下这首诗,写的确实20多年的思乡之情。这节已从家愁上升到国愁,所以读时音调要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结尾处是全诗感情的升华,要读得深沉,且有延音,给人荡

气回肠,余音袅袅的感觉。让我们放声朗读吧。齐读全诗。

四、畅说乡愁

读时觉得这乡愁美吗?乡愁看不到、摸不着,要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形象,请同学们找找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乡愁?

小时候,母子分别,为什么要用邮票呢?

少年幼时求学,思念母亲只能在灯下写家书来寄托思念之情,为什么不说是一封薄薄的家书呢?(更含蓄,更能引发人的联想)

一首好诗往往可以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一个好的读者也要会展开联想,来填补诗人诗中留下的空白,请从二三四小节中任选一节,想象诗中展示的画面,并用笔写下来。

五、感受乡愁之美

咱们大家都是优秀的读者,这想象是独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意象美是这首诗为大家所喜爱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你还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自由发言,师总结:

这首诗还有结构美与音乐美。 再读诗歌,感受它的美。

六、再续乡愁

令人欣慰的是,1992年,64岁的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浅浅的海峡,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回到了故乡,所以,《乡愁》这首诗又有了新的篇章: 未来啊

乡愁是一座短短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七、写写乡愁

同学们,乡愁之情是天下人共有的,可经历不同,用来寄托乡愁的载体也不同,马致远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寄托,李白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你觉得乡愁还可以寄托在那些意象上呢?写下来吧。

八、教师小结

感谢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份美丽的乡愁,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张三寨中心校

王振霞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以下宝贵的教学经验。

1、语文教学无差生

面向全体学生必然涉及“差生”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按照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理所当然的被划为“差生”之列。而实际上,经过几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已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人善于遣词造句,有人善于布局谋篇,有人长于书面表达,有人善于口语传情。在我的眼中语文学习无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语文教学无差生。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他们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教法,让学生始终在新异刺激下投入学习。其次是贯彻成功教育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优秀生走向渊博,让大多数学生坚定学好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老师肯定性评价的愉快。

3、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最好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进入中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要放眼社会,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的“五多”做法,并严格要求,这样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普遍能够迅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取得理想的成绩。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整体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效率

目前,作文教学还没有一套完整成体系的教材,作文教学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的

方法,课堂作文抓规范抓时效,练笔作文抓基础抓思想,收到了较好效果。

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课堂作文紧扣人生思考、社会现实、课文内容、单元写作训练几个主要方面,力求让学生写出思想,写出生活。练笔作文重在抓基础,重在让学生通过作文去认识生活,去理解人生。形式不拘一格,这样一来练笔作文成了学生驰骋思想的原野,成了师生畅谈交流的渠道与平台。

规范化的要求,写作源泉的开掘,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第20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读。

2.理解本诗的深刻主题、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品味语言,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比较——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

1、重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赏析作者想象和比喻的魅力。导入

我说:思想史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李白的笔下,思乡是床前如水的月色,在王安石的眼中,思乡是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在张籍的诗里,思乡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的家书。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思乡又是什么呢?

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朗读——品味——比较——拓展”。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法则是结合教学中的的中大模块: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意境——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分析手法——感受诗歌的建筑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拓展””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乡愁》这首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赏析现代诗歌的方法,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

2、品味意境——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这个环节主要是赏析意象,体验情感,把握主题。 我把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安排在这个环节中。因为学生在前面的朗读铺垫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便起到了水到渠成,豁然开朗的效果,也为下面的赏析做了充足的铺垫。

赏析后我又安排了一个朗读环节,以弥补刚才朗读的遗憾。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的朗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可谓声情并茂。

3、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这首诗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叠词、量词及比喻的运用上。经过我的稍加点拨,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充分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

4、分析手法——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第三步:一种相思,两样乡愁

——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对席慕容的《乡愁》赏析也很到位,异同点把握也非常准确。既突破难点,又提高了能力。

表达上: 从内容上 从结构上 从语言上

第四步:拓展延伸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阅读赏析舒兰(台湾)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圃 乡愁也满

学生想起的都是一些写乡愁的古诗词,我又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现代诗歌中写乡愁的经典作品。这一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五步:课堂总结

首先由学生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我提出希望。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 “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