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启发式教学法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19:4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启发式教学法

在春秋时期,老祖先孔子已经对“启发式教学”有了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的条件和时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说的是“启发”的要求和标准。今人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传承和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启发教学二十式”,一起来研究吧。 研讨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各抒己见,共同做出结论。 探究引路式

探究中,“导演”在关键处思想引路,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地“排练演出”,使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民主的色彩,使学生各得其所。 讲练引导式

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是,教师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 语言动作式

指教师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艺术语言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 故谬激思式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要地方,故意“脱轨”让学生纠正,意欲强化而采取的刺激性启发方式。它迂回穿插、曲径通幽,具有灵活的特点,在教师有意的或无意的教学情境中,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巩固。 目标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传授知识绝不仅仅为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 类推启发式

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学习。运用此法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认认的实际出发,达到开发智力和开发能力的效果。 对比启发式

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善于分析比较。对相互关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所以,用对比方式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 自学指导式

“自学能力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特殊的能力。”教师在自学辅导课中研究教法,进行自学的思维引导。这就要求教课前应选择设计怎样区分教材主次,易混淆的知识如何处理、如何审题、怎样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论证、检查、演算、如何优化自学时间、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利用智商等带有启发性问题,课中随时引路。 反诘启发式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理解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诱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叫做反诘式反问法。

教师在运用反诘法时,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所在;反诘的问题应与本题有明确的必然的联系,不要离题太远,使学生感到“茫无边际,摸不着头脑”。 假设式启发

假设式启发是以虚构的事例来说明某一观点是错误的,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接受正确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赞同某一错误观点的不正常情况,这时,教师就不应硬性制止,而应用假设式启发,即用归谬法的论证步骤。

一般是假设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再按错误观点的有关条件进行推理,结果引出矛盾的或是荒唐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肯定正确观点。 激疑吸引式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激疑吸引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比喻启发式

中国古代教育经验和方法中,就有“博喻”“善喻”的说法。孔子就是这方面在的突出的代表之一,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运用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记载。

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激发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进行对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

古代许多学者在百家争鸣中,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驳斥对方的观点,也常用一些发人深省的比喻,写成寓言故事作为论战的武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时,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加以说明。

一般地说,越是深奥、抽象的道理,越需要借助比喻。教师要对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提炼,注意比喻的通俗性、科学性和理想性。 点拨疏通式

是教学中调整学生注意力、纠正马虎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手段。

如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说“现在有的同学已不在教室了”加以提示。

发现个别学生学习马虎则说:“你计算的结果对吗?”如发现有的学生眉头紧皱则给予必要的点拨疏通,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排除定势干扰,培养逆向性和多角度思维。 情境启发式

按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法的要求,搞好教室等教学环境的布置,特别要注意美学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符合教学法要求的形象化材料、标本、照片、实物等;板书、板画、图表等,要有启发作用。

1、情趣结合

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也可以借寓或故事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教学形象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思维。

2、情意结合

教学要提倡“情于心而会于意”。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进而要求编故事进行复述,效果也很好。

3、语言启发

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文科教师的语言声调,更要求能够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诵读,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做到,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情趣横溢。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的情趣出现在教材的开头比分布在后面效果要好。因为在教学开始时出现,可以引起学生长时间甚至是整堂课的积极化,可以提高整堂课的学习质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4、环境启发

教学法的环境设计和布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学生常常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他们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只有在他们的大脑里引起经验的共鸣时,才产生意义,也才能被记住和理解。

因此,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强调把知识和学生们的亲身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自得到结论。 示范启发式

示范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规范化示范来启示学生掌握某一技能的启发方式。它包括潜在型、解题型、操作型、口语型、榜样型等形式。

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规范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示范启发式的本质是向学生展示规范化的过程。 提示启发式

提示启发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突出强调为特征的。它包括关键型、奠基型、例示型、比较型、实验型等形式。不管哪种提示,都是教师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同时也兼有激发学生的性质。

1、关键型提示

是教师指出理解问题的关键词语和关键条件的启发方法。

反映任何事物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其文字表述都有关键的词语,抓住它就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不难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2、奠基型提示

是教师首先重申与新知识有关或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启发方法。 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3、例示型提示

是教师用通俗、直观的事例提示对复杂、抽象问题的理解的启发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例说明。这种举例有时用以阐述某一道理,有时是用以形象说明某一事物。

4、比较型提示

是教师对相近或相似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的启发方法。在各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几个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5、实验型提示

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显示事物的突出特征,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启发方法。 直观图示式

1、体系型图示是连接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勾画展示若干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图示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整体性认识。

2、推理型图示是定向连接有关知识点,以完成某个观点的推理过程。

这种图示化推理的定向制约性非常鲜明、直观,前后的因果联系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高低来灵活安排,既可粗略,又可细微。它可以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明朗化,很容易引导学生去深刻领会。

3、展示型图示是揭示事物的内部构成,反映定理或观点的内容,表明某些知识点的相互制约关系及说明题意等形式多样、作用广泛的图式。情感启发式

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知识。

2、教师在进行教育性教学时,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让学生领会教师的心意。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给予巨大的精神力量。

3、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表情,可制止某些学生的不适当行为,不破坏整个课堂气氛,也不损伤那些学生的自尊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通过恰当表情,使语调抑扬顿挫,面部体态适当变化,也符合注意力规律,有利于学生注意的保持。 提问启发式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1、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

2、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

3、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

4、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

这是启发式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委靡无力。

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问:教材的疑点要问;关键的内容要画龙点睛地问;含蓄的内容要问。

3、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些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的学习。知识要讲得“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启发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使用,而不管适用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形式。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规的启发式教学形式进行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生求知欲渴的动力。

推荐第2篇: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启与发的辨证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教师就要启而得法。借用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了一些不足。

1、误区之一——结果启发式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于是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的把正确答案问出来,便自以为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结果启发式”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势必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提问他就会答,离开教师提问他就不会答。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最终引导至正确结论。但这种方式势必造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就不知从何处入手了。

2、误区之二——“提问”即是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发展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将其简单理解为提问,不管问题简单与否,课堂提问是每节课的惯例,盲目的认为“提问”才是真正的启发。其实,这种情形也可归入结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大范畴,在此将之细化了。 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启发式教学法”的例子,讲的是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啊?”提问甲同学,甲回答:“分为六段”,语文老师摇摇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乙同学说:“分四段”,老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师高兴了,“完全正确”,心想:启发式教学法真是好用啊!看到例子中的语文教师自以为是的“启发式教学法”,我们未免觉得荒唐可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事例确实存在着。

3、误区之三——“少讲多练”

有许多人把启发式教学法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

如果这一堂课是教师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认为这是“满堂灌”。是不是“灌”,客观的说,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能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满四十五分钟,也是好的方法;反之,只灌了二十分钟,后面做了二十五分钟的练习,那也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延续罢了。[4]

三、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几个关键

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深入而获得的。学生利用他原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与新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讲授系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一个好的教学结构是把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过程结合起来考虑而后形成的。教师毫不费力的觉察出来的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探索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却可能是十分隐晦的。“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是没有兴趣和不被同化的”。[5]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

其次,教师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不能抱住教材的顺序一成不改。因为教材的顺序主要是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阐述问题的,他与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近到远,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顺序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将教材及其它有关知识熔为一炉,采用新颖的编排体系,运用多样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此,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序列,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初学者的现有程度,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又要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期造成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才能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

2、分析学生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的过程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有了透彻的分析,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成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对学生来讲,分步式训练更易于掌握;对教师来讲,也更易于引导。就像跳水运动员训练跳水,起跳、腾空、翻腾、入水,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是如果教练示范了这个完整的动作,立即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的动作分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翻腾,怎么入水,一个一个的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地基没有打好,建个空中楼阁,即使能办到,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毫无实际意义。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概念,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数学问题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事实上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6]而反过来,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理解概念,那么运用概念就容易多了。

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梯度”的把握,分阶段对学生加以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7]最后,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由教师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4、少精多博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要让学生获得一桶水,教师只需直接给予学生一杯水。这就是少精与多博的辨证关系。

任何一门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许多门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它若干知识。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中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懂几分,讲几分,没有足够的储备知识,就不能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才尽词穷,无法应付。所以,教师必须努力进修,扩大知识面,特别要注意汲取当代有关科学的新观点、新材料。备课时,对于某个问题的教学,必须掌握大量的丰富的有关材料。教师知识渊博,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接受。只有少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少精,才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应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创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一些,教师教学时,就要教得少一些,但要教得好一些。

5、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校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四、结论

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真善美完满人格的发展,培育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这不仅是真善美合一的完满人格的本质规定,也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因此,着眼于和着力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统一,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协调互补,成为现代乃至未来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模式。 启发式教学所树立起来的理性的、人本的、民主的、主体性的教育精神,反映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规律,因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愈发昭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的真理性,它的教育精神成为现代教育乃至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

启发式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它作用于各个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哪里有教学,哪里就有启发式模式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自古以来各国、各个时代的数学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模式之一。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提出某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它,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即知识与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与前述问题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导,逐步解决,从而形成整体经验。

2.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要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不同的启发方式: ①归纳启发式

归纳启发式是以归纳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从具体到概括或者是从特殊到一般。在归纳启发作用下,学习者运用直观法(和一些逻辑方法)把他所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关条件、技巧或者解题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形成新知。

归纳启发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如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可以通过若干个具体例子来启发发现。在运用归纳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实让学生得到所有必要的具体情况,使他们能有所发现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应当给每个概括提供多个不同的例子,使这种概括得到充分说明。并且,为了避免不恰当的概括,还应有反面的例子。

②演绎启发式

演绎启发式是以演绎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特点是从概括到具体或者是从一般到特殊。在演绎启发式的作用下,学习者运用逻辑方法(和一些直观方式)去构成一个以抽象概念和其他概括为基础的概括。

演绎启发式首先指明欲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空间,然后运用预先评价方法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演绎启发所必要的技能、知识、概念及原理,这可以通过全班讨论等方式进行,然后着手引导演绎。演绎启发式比较适合于从定义、公理和其他定理推导出新定理或组织新定理的证明,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因为演绎需要运用数学逻辑和抽象概括。演绎启发比归纳启发需要更多的时间,更易于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引导性问题或其他暗示)。

例如,讲过三角函数的定义后,可以演绎启发学生得到三角函数的关系。首先就应表明目的:寻找各三角函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若中间发现不了平方关系,教师可给予暗示,让学生注意关系式。

③类比启发式

类比启发式是借助类比思维进行启发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确定各种对象或者现象之间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相似为基础的。它既不是从概括到具体,也不是从具体到概括,而是从相似的一方到另一方,是从具体到具体,从特殊到特殊。

类比启发式是一种很重要的启发方式,它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的数学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推理,建立假设,并加以检验。可用于类比启发的内容很多,如分式的性质可由分数类比出来:

第一步启发: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 师问:(1) ;(2) 。

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略) 第二步启发: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

师问: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我们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通分或约分,那么,在分式的运算中也需要通分或约分,分式有什么性质? 生答:(略) 第三步启发:应用新的数学结构,进行思维同化。 师问:(1) ;(2) 。

这两个等式是怎样从左到右的?应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略)。

同样地,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由等差数列类比,立体几何中许多定理可由平面几何类比出来等。

④实验启发式

数学虽非实验科学,但观察和实验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所研究的对象的某一数学性质或者对象本身,可以用来判断所研究的性质是否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和实验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1986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也提出“有必要去选择那些鼓励和促进实验方法的数学课题或领域”。的确,有些课题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是很有效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度量、拼补或旋转)。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研究问题,如探索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并且通过对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操作,进行数学的发现。

在运用实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需做三项特殊活动: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实验材料;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和使用的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计划;第三,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操作。如有必要,可提供给学生如下活动程序: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陈述你的收获;分析和评价你的方法和过程。

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度量直线和角,比较几何图形以及用纸构造和折叠出图形,发现平面几何中的许多定理。近年来,江苏常州教研室杨裕前等人在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中运用实验启发式进行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不论采取何种启发方式,教师应当引导与协同学生把启发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通过应用把它与有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而且应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启发式谈话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影响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当学生因启发而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开始把那种按“现成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工作看成是乏味和枯燥的事情。在课堂上或在做家庭作业时,一旦独立“发现”题目的某种解法,就会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时刻。如果某种作业,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学生对这类作业的兴趣就会明显增长。

当然,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可能所需的教学时间较长,所以不可能在每节课上完全采用这一模式,而是结合教师讲授模式或其他复合模式来实现教学任务的。

讨论式教学法(资料)

什么是讨论法?

(1)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讨论法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何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只是何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求辨明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知能力。

(3)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或称演讲式)教学法相对应的概念。顾名思义,与讲授式(或称演讲式)教学法不同,讨论式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它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学者指出,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指以讨论为基本教学方法的教学。[2]这是个较为简洁的定义。展开来说,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甚至包括进行适用于讨论式教学的教材的编撰),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教学流程:

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保证。因此,定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拟定这些问题的时候,基本遵循了下列几个原则:

1、具体性、准确性原则:好的讨论题首先必须表述准确,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其次是具体,有代表性。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具有讨论的价值,题目要源于基本教材,但要适当高于基本教材。

2、启发性原则。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

3、量力性原则。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讨论题要有不同的深度。在遵循量力性原则基础上的讨论,会使学生参与的面广,同时又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兴趣性原则。在选择讨论题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照顾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锋就会积极、主动。当然,鉴于宪法学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可能不是每次讨论都能够遵循到这个原则。但是实际上,和枯燥乏味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学生对讨论本身就已经有足够的兴趣。

5、师生共同参与原则。在进行课堂讨论题的优化设计过程中,如果有可能,应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学生还可就讨论的时机、讨论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等提出建议。

讨论法的优缺点: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经。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民主和讨论都隐含这样一些过程:奉献与索取,讲述与倾听,言语描述和亲身经历。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加强相互理解。讨论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增强民主的天性。

具体来说,可以把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心胸博大,多方听取和思考他人意见,并容易理解他人。因为,讨论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就是给人们提供了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机会,讨论可以使我们暂时忘记自我,得到许多新的体验。

第二,讨论式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讨论要求参与者思考问题时,既要变通又能应对突发事件。一些人害怕讨论,就是觉得自己很难应付针对他们的发言所提出的众多质疑。既然自己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构想得非常完美,使每个人对自己所讲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自己讲的肯定会遭到别人的挑战,辩驳乃至否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的点子,或用全新的观点来反击对方,正是这样才加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非常需要学生应有的学习品质。

第三,讨论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因为,在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互相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和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有时候讨论是力求达到共识的,但这不可能轻易就能达到。共识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就可以了,它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争论及妥协。在某种程度上讲,达成共识的观点既超越了个人观点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事实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第四,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一场讨论中,学生不仅要顾及其他人不同的观点,还要思考某个专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综合分析的习惯,从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2)讨论式教学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效率不能保证,并且对于一些问题,教师无法控制其总体流程,有些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办法让学生行成新的见解。

思考问题:

讨论法适合应用于怎么样的课堂呢?

答:我觉得讨论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的课堂中,因为两难问题等在任何的学科都会出现。

讨论法在中小学真实的应用情况如何呢?

答:据我了解高中,尤其是三年级应用得非常少,基本不用,而开展情况视教师教学风格所定。

推荐第3篇:“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一、什么是“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评价总结”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挖掘问题并引导转化,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即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技巧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

1、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怎样从问题开始,是运用好“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第一步。只有选择好适当的问题,并使用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语言来讲述,才是成功的第一步。首先,应从生动的、典型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入手。例如,笔者在讲授行政领导艺术一章的内容时,首先列出一个部门行政领导者一天可能要处理的多项行政事务,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待处理的行政事务进行先后排列。对这个实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自然会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且此实例能够引发学生互相比较个人的排列结果,进行激烈辩论与再思考。

2、展开问题,理清知识脉络。将学生吸引到问题上来后,他们必定会对问题进行主动的分析思考,寻求答案。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尤其是对新知识还是一片空白,此时讲授应采取启发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笔者在讲授《行政管理学》这门课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有:第一,以实例为靶子,对其进行解剖。如前例,我通过简要提示行政工作任务的安排需遵循轻重缓急原则,使学生对行政领导艺术中的授权艺术、用人艺术、处事艺术等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修正最初的排列顺序,重新对上述工作任务进行排列与完善。第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些问题较为复杂,难以理解,此时应该寻找问题的切入点,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式对问题进行剖析。例如,在谈及“为什么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找不到就业单位,而许多基层单位、企业却找不到适用的行政管理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时,结合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我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经济结构与政府体制过渡与制度衔接等方面详解答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并得出了积极的结论。

3、在问题展开过程中,要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积极地而不是怠慢地接受知识。通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课堂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组织互动式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笔者会不时以点睛的方式,给学生以启发,特别是在思路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的发展去想像,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教师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体系。教师的归纳总结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行政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会认真做好充足的课下准备工作,以便对课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做精辟的概括。同时,还会对正在完善、已经创新、可以超越的地方进行重点提示,对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研究的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文献,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要求。当然对讨论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也做出总结,帮助学生不仅对理论体系有深入的认识,还从整个组织过程中得到体验,受到相应的启发,为今后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推荐第4篇: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

高校声乐教学事业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局限,导致教学质量长期无法得到质的突破。为了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工作,教育界提倡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本文探讨了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的相关问题。文章从阐述启发式教学方法概念入手,分析了运用该方法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了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最后研究了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方法

艺术的教学是讲究情感与个性领悟的教学类型,比如声乐教学事业的开展,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阶段都用心感悟,不止是单纯地灌输和接收理论,依样画葫芦地练习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带着情感去演唱。声情并茂,才能演唱出美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传递音乐的魅力。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大范围推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发音方法深入解读和把握的能力。老师加强对学生发音的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兴趣在教学中是老师应该大加利用的手段。在声乐教学领域,加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氛围;老师多多分享多媒体资料,让同学们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感受到声乐的美好。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传授大量的抽象理论,在教学中,老师不善于利用生活化、具象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就很难读透教学内容。而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会更多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声乐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的学习对象,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内容,把握重点,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的发散性思维习惯。和传统的教学办法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借助提问、师生互动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意义重大。该教学事业的宗旨在于,在艺术教育的引导下,帮助同学们实习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它是各个高校完成审美教育启迪的重要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相关活动,最终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高校声乐教育的一大优势,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但是,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声乐教学事业中,尚且存在诸多发展不完善之处。老师不能忽视同学们在自己的性格与技能水平上的差距,而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完成教学与指导。因此,声乐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在教学技能与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科学地实施个性化的歌唱技巧培训。在以前的声乐教学方法影响下,声乐教学领域的许多抽象概念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缺乏对发声办法、唱歌技巧的科学认识,难以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被老师强调的一点是气,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调整气息的方式,在整个声乐教学任务中都是很关键的一点。唱歌的支撑点和动力便在于呼吸,调整呼吸也是演唱的基本功。教学中,老师需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若需要学习的曲目是以山川和河流等为主题,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同学们创造漂亮的山川河流情境,从而加强大家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感受这首歌的内涵。引入情境之后,无疑更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调节气息的规律,抓住调整呼吸的关键方法,明确学会该技巧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阶段,也要根据深呼吸的要求完成对应的气息训练工作,老师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让同学们沉浸到各种环境中去,培养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深呼吸,唱歌时,人可以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张嘴进行,学会更好地调整气息。学生在进行气息练的过程中,抽象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学生的练习和深入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在启发式教学的教导下,创设相关艺术情境,从而使学生把握核心。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乐教学的重点要素在声音方面,把握好声音是强化学生的发声技能的一大关键手段。就之前的声乐教学习惯而言,发声训练选歌基本是往上和往下的音节,旋律比较单一,美感不足,许多刚刚涉足到声乐练习中的学生,可能掌握的技巧不多,大多数时候店铺只能依靠机械学习的方式,对于有难度的连音和跳音技巧,学生把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就很容易丧失继续钻研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发声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添加启发性元素的内容,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发声要领。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

歌曲的架构包括了旋律和文字,因此为了完美地演唱出一首歌曲,咬清文字就显得尤其重要。咬文嚼字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咬字吐字和半音二者,不管是怎样的音乐,都会用对应的语言和声音来传递情感与内涵。优秀的演唱者不仅发音基础良好,更会在咬字吐字上驾驭得相当成熟。当演唱者面对的是一首温柔浪漫的爱情曲目,就会在演唱中显得很婉转缠绵,曲调和文字相得益彰,声音和形体高度融合,将观众带入一种逼真的环境中去。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情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启发训练。如果是性格比较外向、爱动、主动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往往会爆发出比较强烈的渲染力,继而营造出激情感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更多的豪迈的声乐作品加以演奏。相反,性格比较沉寂内敛的学生,则会倾向于抒情、舒缓、细腻的声乐作品风格,同时用婉约的方法加以诠释和表达,当然他们也可能更具有深入挖掘声乐曲目潜在内涵的能力。

(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让学生自己感悟音乐,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合作。老师要转化角色,不只是课堂上一板一眼不可侵犯的权威,要走进学生的日常和生物学习生活中,亲切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学习音乐的意义。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空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的研究,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是做好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266.

[2]王丽春.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通俗歌曲,2015,05:94-95.

[3]杨颖迪.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音乐大观,2014,06:72-73.

推荐第5篇:启发式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浅析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对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传递、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性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区别。

1、传统的体育教学法一般是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体系。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过程,是以体育动作技术形成为重点,只以传授动作技术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进行重复练习达到巩固定型和提高运动素质的目的。而启发式教学主要以动作技术形成的过程为重点,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有秩序,时间安排合理的就是好课,对学生只是根据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程度,某一运动项目的成绩好差来评价,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启发式教学的评价则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如何帮助学生去认识动作的形成原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而对学生则以学生对动作原理的认识及自我锻炼意识(包括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认真指导,过程中不是教学生只学会某一个动作,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会这一个动作,是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过程中教的不仅是动作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的成功与乐趣,达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

1、教学中应用提问的方式,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如:推铅球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最佳的出手角度是几度,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由于出手点高于落地点,因此出手角度略小于45°。

2、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索和实践所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要通览各科教学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才能融为一体。

2、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并明确这一动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物理学力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的原理分析跑的动作与身体姿势,分析呼吸在跑的过程中对身体机能的作用等重要因素,让学生明确怎样跑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3、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法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6篇:比一比的教案(启发式)

比大小教案示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

2、

5、

3、

1、4。

2.

4、

2、

5、

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推荐第7篇: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声乐教学也要在旧的教学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从上层结构上改变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启发式教学法因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探究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

现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即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的理念相悖,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能促进学生声乐学习的发展。而声乐学习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采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识,切实通过应用,能够提升教学实效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为何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及情景,从而利用感染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最终在相对集中的精力下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的内容。

(二)声乐教学内在需求。声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发音技巧以及情感控制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此两者在理念上深度契合。另外,声乐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教学术语非常抽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运用更为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理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舞蹈以及角色扮演等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今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大班化的传授歌唱技巧,对于声乐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只是念念书本上的内容,对于发声方式以及歌唱技巧,没有从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准确的传授,因此从根本上无法完成现今声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三、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提出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从基础出发,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歌唱发音。在声乐课堂中,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音这一部分教学而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模仿去掌握,选择一些旋律较为单调但容易模仿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机械重复让学生学习如何发声,教师对于发声原理以及技巧等知识的讲授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只学会了单首歌曲的演唱,对于声乐整体的学习丝毫没有掌握,最终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通过设计有一定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发声的本领。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菜市场的吆喝声,剧场里的京剧演唱等,通过不同场景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发声模式可以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教师在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课前播放的场景声音。比如在讲授如何演唱跳音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吆喝声,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观察演唱跳音时的发声位置以及相应的技巧,最终让学生通过训练使得腹部肌肉更具弹性。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以及掌握技巧。

(二)培养歌唱气息。教师在完成了发音技巧等知识的讲授后,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气”。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气息调整是非常关键的。在歌唱过程中,其支撑点和动力都来源于呼吸,调节呼吸是各项训练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内容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会显得非常枯燥。而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其中,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教学场景。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气息的训练与仰卧起坐这一运动相结合,给学生传授了一些仰卧起坐过程中调节气息的技巧,从而启发学生,使得他们对于调节气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获得基本认识后,再结合声乐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对于调节气息非常有帮助的歌曲,如《花非花》等,结合歌曲的演唱,为学生讲解如何调节气息以及调节气息的技巧。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让学生对于调节气息有了基本认识,再加上专业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对气息的掌控以及调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传授歌唱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了学生发音以及气息调控的基本功后,就要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很多歌唱技巧不仅有利于保护嗓音,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唱。而对于技巧的传授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逐步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摸索掌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化记忆,那么,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会忘记技巧的应用,导致这一部分知识没有达到应用的目的。在歌唱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引导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刚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演唱,在学生对于歌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歌唱技巧的应用,往往能将歌曲演唱得更好以及更省力气,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对于技巧应用的渴望。教师结合学生以及自身演唱过程中的差异,给学生讲解技巧知识的运用,在完成技巧知识的讲授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不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以及纠错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歌唱技巧,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四)培养歌唱情感。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从技术上能够把歌曲诠释得很好以外,对于情感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歌曲在编写的过程中,希望传递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化演唱,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情感,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情感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歌曲能够有更深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歌曲创作背景后,往往对于歌曲能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歌曲。例如在教授《小河淌水》等民歌的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因为只有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情感,最终完美演唱歌曲。

(五)启发歌唱表演。学生在完成了个人歌唱基本功训练后,就要侧重于整体歌唱表演的训练了。因为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外界影响以及内心紧张等因素,从而能够将自身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而在这一部分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平常训练时给学生构建不同的场景。例如,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进行声乐演唱的训练等,让学生适应不同的演唱环境以及演唱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声乐表演的经验,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场景,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训练对于学生整体适应性以及自身对于歌曲的掌握,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能够从夯实学生发声、气息等歌唱基本功开始,进而培养学生歌唱的技巧,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情感,从而最终掌握歌唱表演。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轻松愉悦地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以及歌唱训练的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

[2]王丽春.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通俗歌曲,2015(05).

[3]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4]武潇.浅析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推荐第8篇:“启发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启发;课堂教学;数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认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种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作用,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逐步地会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地论证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启发性教学有其重要的一面。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的要求: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被领受。”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应当注意,进行这种教育,要联系实际,不能搞空洞的说教。

2、贯彻启发性教学方法,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的整个体系,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还有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这是启发的必要条件。

3、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这是启发的关键。

4、教学中要尽量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理想氛围中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成功与进步的机会,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

二、数学课堂上启发学生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便可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做好准备。教师要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最后探究完毕,教室要记得将原先学生想做而不会做的正确做法,想说而说不出的正确想法用精炼而明了的语言重述或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供示范。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1、激疑启发

“思源于疑”,新知识总是在怀疑中产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巧设疑”,让学生在不断地“激疑”和“释疑”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2、引喻启发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来引喻,这不

2 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由一个浅显的“比方”,揭示出数学知识中那深刻、奥妙的内涵本质。

例如对于“充要条件”的教学,学生对“充分条件”易于理解,而对“若B则A”定义A是B的必要条件颇为费解,其潜意识认为:A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能成为B的条件呢?对此疑难,教师若适当给出比喻:一个人努力学习,并不一定能成功;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努力学习,因此努力学习是以后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此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必要条件”,而且可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努力学习是将来来成功的“基石”(即必要条件)。

3、情境启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教师可引入以下问题情境: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节日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效益2万元;在商场外如果促销中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如果促销中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9月30日天气预报国庆节当地有雨的概率是40%,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可启发探究,寻找什么样的量才能很有说服力的帮助商家做出选择?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旦被引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

此外,还有讨论启发、描述启发等,总之,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而又富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会学生什么是真理,这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出版社,[3]

张奠宙,李士绮、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2003.4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十三院校协编组编,高教出版社.

推荐第9篇:教学法教案

教学法教案

The Leon Planning of a Text

班级:09级英本一班

学号:014001091024

姓名:许景飞

Singapore may be small, but packs in quite a punch.Only about 655 square kilometers in area, it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cities in the world, with about 6430 people per square kilometer.Although it is one of the 20 small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s economy is a world leader, and has the world\'s busiest port in terms of tonnage handled.

Today the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hub of South East Asia, Singapore was once a sleepy Malay fishing village, which came into its own as a British trading colony in the 1800\'s.The population is a mix of Malays, Chinese and Indians with a smattering of other ethnic nationalities.There are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in Singapore - Mandarin, Tamil, Malay and English.The Chinese ethnic population is originally from South-east China from the provinces of Fukian and Guangdong.Immigrants from the Malaysian peninsula, Sumatra, Java and other islands of the Malay Archipelago have thronged the state.About two-thirds of the Indians are Tamil, with a smattering of Malayalis, Punjabis and Gujratis.

Singapore consists of one main island, and 58 smaller ones.The terrain is flat lowland, the highest point being Bukit Tima Hills, standing at 164 meters.Its climate is hot (ranging between 22 and 30 degrees centigrade) and muggy (humidity remains at 75%).The rainy season is from November to January, although being near the equator, intermittent rains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Although about 50% of the land is occupied by vertical urban settlements in modern skyscrapers, Singapore has a thriving agricultural economy specializing in rubber, copra, fruit, orchids, vegetables, poultry, eggs and fish.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of ornamental fish.It has thriving industries of electronics, chemicals, financial services, oil drilling equipment, rubber proceing, food proceing, ship repair and other industries, with the economy heavily dependant on its electronics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s.

With typical Singapore control and determin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made up for its lack of natural flora and fauna by building gardens and zoos, waterfalls and underwater parks.Singapore has one of the best zoos in the world, and has the world\'s highest man made waterfall in Jurong Park, standing at 30 meters.The Bird sanctuary in Jurong even has simulated tropical thunderstorm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 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de 3

Leon duration: 45 minutes

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the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Singapore.2 know about the basical condition of Singapore.3 memorize th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 of describing a country. 4 try to write an article of China.

Teaching content: the basical condition of Singapore

Teaching aids: blackboard, chalk, PPT, pictures Type of the leon: vocabulary, sentence pattern, cultur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Review (5 minutes) a) Warm up: a short TV clips of Singapore(with flash) b)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the changes of Singapore.c) Students use their own words to describe the change in different aspects.d) Teacher summarizes the main aspects of Singapore, and writes some words on board.

Step2 Learn the new words (10 minutes) a) Use the pictures and action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b) Students learn to speak the words with the record.c) Teacher teaches them to say and the use of words.d) Teacher let th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main words and find the mistakes to correct them.Step3 Learn the text.(25 minutes) a)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following it.b) Students read the geographic name after the teacher.b) Teacher lets some students read the text.c) Students find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words to ask the teacher to answer.d) Teacher sums up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e) Teacher find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ndition with the former one, which students answered.Step4 More understanding (5minutes) a) Teacher ask for the students to memorize the writing structure of describing Singapore b) Students think about how to write the condition of China.

Optional activity and homework: Optional activity: students retell the part of the text they are interested in.with their own words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to introduce one aspect of China.

Introspection after cla Through the leon, I know about much knowledge of Singapore.Students should memorize many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And they should know the method of describing a country.So in the cla I learn a lot.And I get much experience.I believe I will do better in the future study.

推荐第10篇:教学法教案

Holiday fun Mike: Hello, Liu Tao!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I called you, but you weren‟t at home.Liu Tao: I went to Shanghai and visited my aunt.Mike: What did you do there? Liu Tao: We went to the Bund and visited the Shanghai Museum.I saw many interesting things.How was your holiday, Mike? Mike: It was great fun.Our family went to a farm near Star Lake.We picked some oranges and went fishing.Liu Tao: Did you catch any fish? Mike: Yes, I did .I caught a big fish.Liu Tao: That„s great.Why did you call me? Mike: Because I wanted to give you the fish.Liu Tao: Where‟s the fish now? Mike: I ate i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 40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Grade 6 Leon duration: 45 minutes 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Say in English the names of different places; 2.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with “did” and “was”; 3.Talk and write about the things they did for the holidays; 4.Present the interview results confidently to other students; 5.Learn to be a good listener and brave to ask questions in English.Teaching Contents: Vocabulary of different places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I went to...How was your holiday? It was great fun.Teaching aids: tapes, blackboard, chalk, PPT, pictures, Type of the leon: vocabulary, speaking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Review (10minutes) a) Free talk: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Say sth about it.b) Students write down the names of places they already know on paper.c) Students draw pictures of places and share them in groups.d) Students volunteer to present their pictures and words.e) Teacher summarizes and writes the words on board.Step2.Learn the new words (15minutes)

a) Use pictures and actions to introduce the words.Use the structure: where did he/she go.He/she went to...b) Students learn to say the words with the help of pictures.c) Pair-work.One point at one picture, the other guees the name of the place.Step3.A task: Use what is learned to talk about one‟s travel experiences(10 mins) a) Group-work.Talk with their partners about their travel experiences.b) Volunteer to present the result.Step4.More practice (10minutes) a) Ask and answer.Work in groups of four.One student ask questions with the structure: when/where/what/why...do, the other answer questions with the structures learned from the story time.b) Use PPT to show different places of pictures and ask students do they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beautiful places.Optional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Optional activity: Work in pairs and your partners‟ ideal place to go.And ask your partner to explain why.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about your National Day holiday.Reflection: There is a little time left.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s a bit low.More activities are needed.

第11篇:教学法教案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

Teaching Plan: PEP4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 Topic: Is this your skirt? Aim: By the end of the whole uni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paage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unit and use them in our daily life.(2) To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  New

Words:jacket,shirt,skirt,dre,sweater,jeans,pants,socks,shoes,shorts. New Phrase: Put on…, Hang up…, Take off…, Put away…, etc. New sentences: I like the…and…/Is this your …? Yes, it is./No, it is not./Whose is this? It is…/What color is it? It is…  Pronunciation:i (3) Language

skills: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writing,understanding.Difficult Point: Let the students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target language well.

Methodolog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ural-oral Method

Situational Approach Task-based Method

Audio-Visual Method

Student-Centred Method

Aids: recorder picture tape

There are four period in this Unit

Period one: Learn some new words, play games, use the sentence.And phrase. Period two: Review the target.Languages and consolidate the sentences and words, at the same time, Prepare the new leon and proactive.

Period three: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teach how to chant. Period four: Pronoun citation, listening /task and spend a lot of time on storytelling to make students.Underst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and learning skills.

Content The first leon

(叶斯斯) Part A Let’s learn, let’s do.

Teaching plan

Topic: Is this your skirt?

Aims: By the end of this period, students are able to

A: Learn the key vocabularies of this Unit.

B: Use the sentence “What color is it? What is it?”

“I like… with…”, and make dialogue

C: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New words and how to use the sentence.Teaching Preparation: Pictures, different colors, words card,

radio.

Teaching Procedure Warm-up (approx 5 min) Sing a song “Color Song”, students say the color they have heard

Show color cards to students and they read them.Presentation Let’s learn, let’s do

Step 1(approx 5 min) A: Teacher is wearing a T-shirt, and tells the students that she is wearing a T-shirt today.B: Teacher show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 leading in –What is this? -It is a…

Use the same sentence to teach others new words.C: Write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yellow T-shirt, red shirt, white sweater, brown jacket, green skirt, blue dre.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Step 2 :( approx 10 min) A: Teacher shows a picture, a clothes shop on the blackboard and say that she want to go shopping, then she go shopping with a student and leading in “I like…with…”

B: 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 with their partners.

Step 3(approx 15 min) A: Listen to the radio, teacher do the action put on… take off…hand up…wash…, etc, and students follow.

B: Teacher says, students do the action, a student say, other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do the action.C: Groups Competition: every member in the group do the action one by one according to the in struction, which group is correct and quick, they will be the winner.

Step 4: Homework

A: Write the new words in the notebook, 5 times a word B: Remember the phrases and do the correct action.

Blackboard layout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Yellow T-shirt

what’s this? Red shirt

It is a … White sweater

I like …with… Brown jacket Green skirt Blue dre Content

The second Leon

(叶榕榕) Part A let’s talk /Let’s play/ Read and write

Teaching plan Topic: Is this your shirt? Aims: a.To teach students the target languages.

b.To let students know how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well.

c.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Let students learn the target language well.Sentence: 1 –Is this your skirt? -No, it is not/Yes, it is.

2 –Whose is this?

- It is ….’S

Teaching procedure

Stage1 Revision (approx 5 min) a.Revision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last leon, present the pictures of the cloths, students say the words.b.Teacher say the actions, students do them.(set up a funny atmosphere) Stage2 Presentation (approx 30 min)

A:a.Teacher comes to a student and pick up her picture, which she had drawled before cla.Teacher ask her” Is this your…?” student answer: “Yes, it is”

b.Teacher repeats the sentences, students follow.c.Teacher writes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and teaches students.

B:a.Teacher point to the picture, which is sticker on the wall before cla and ask one student “Is that your…?” but that isn’t hers.So she answers: “No, it is not.”

b.Teacher asks another two students, they answer: “No, it is not.”

c.Teacher repeats the sentence, students follow.d.Teacher writes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and teaches students

C: a.Teacher collects pictures from students, and leading in “Whose is this?” and students can gue like: “Is that…’s?” who is being gueed, should answer: “Yes, it is/No, it is not.” Student who guees the right person will get the reward.(a red star)

b.asks a student to be the little teacher, Practice the above sentences, and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c.have a challenge: ask a student come to the platform and face the blackboard.All the students ask her “Whose is this?” she can gue like: “Is that…s?” However, we will give her three chances, if she can’t get the right person.Then teacher tell her, she can ask her clamate “whose is this?” They will answer: “It is …’s.”

d.Teacher teaches “Whose is this? It is …’s.”

D: a.Teacher comes to a student and pick up her picture, ask her: “Is this your…?” student answer: “Yes, It is.”

Teacher asks: “Whose is this?” answer: It is …’s.

b.Make a dialogue with the above sentences.

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1.What color is Alice’s skirt? 2.Whose is the T-shirt? (Approx 3 min) 3.Sing a song: Is this your shirt? Is this your shirt? Is this your shirt? No, it is not.No, it is not.Whose is this? Whose is this? It is Tom’s.It is Tom’s.

Stage4 Aignment a.Practice the dialogue with others.

Blackboard layout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 Is this your…?

— Yes,it is.— Is that your…?

— No,it is not.— Whose is this?

— It is _____′s

Content The third leon

(叶泉)

Part B Let′s learn.Let′s chant.Let′s talk.Let′s find out.Topic: Is this your skirt? Aims : By the end of this period, children are able to a.learn and 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 in development.b.Use the sentence “Where are my…?” skillfully.c.Improve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Emphasis and Difficutty:How to use复数and the use of be动词.

Teaching Procedure.A.Warming up (approx 3 min) Revision: Teaching→students — What is this ?

— It is a______.— What colour is it ?

— It is________.— Is this your…?

— Yes, it is/No, it is not.B.Presentation 1.New words a.①Teaching point to her own shoes and say: “Look at my

shoes,my shoes is black.”

②Teach them read new word:shoes↑shoes↓.and 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③Teacher ask“Look at your shoes,what color are your shoes?” Student answer“My shoes are___.”At the same time, teacher ask“Where is my shoes?” and she answer“Look, there are my shoes.”

b.Socks.Teacher present a pair of old socks and say:“My socks are white.My socks are old.Then present a pair of new socks and say:“My socks are new.”

c.Short/pants.Teacher present the pictures of shorts and pants and say:“They are shorts/pants.”

d.Jeans.Teacher present the picture and ask:“What are they?” students answer:“They are jeans.” 2.Practice a.According to teachers′口形and gue what is the word.b.Look at the picture and put the correct words there.c.What is miing? P111.Let′s find out.拍起来.3.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ogether.4.Let′s chant.a.show the new chant on the small blackboard to the students.

My socks are white,

My shoes are too, My pants are old, My short are new.b.Teach the chant step by step.c.All students chant together.5.Homework:Let′s find out.

P32 拍起来 a.Choose what do you want to wear and colour.b.Make a diologue with your partner.

Blackboard layout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Words:

Sentences: shoes

— Where are my socks? socks

— There are_____________.pants

— What color are they? shorts

— They are_____________.Jeans

Content

(黄雅欣) The fourth leon.Part C.Pronunciation/Let′s check/Let′s sing/Story time Topic: Is this your skirt? Aims: A.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pronun the words with

I.b.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Emphasis and Difficulty: How to pronun I in a correct way.Pronunciation Teaching Procedure.

(approx 10 min)

Step1.a.Read the words on the book groups by groups, and ask student listen to them carefully and find the common points.b.Tell the student how to pronun I .c.Practice it by yourself.

Step2.Let′s check.

(approx 8 min)

a.Tell the student what they should do in this part and ask them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Listening two times.b.Let students choose the best answer.c.Tell them the correct answer by listening the third time and analyze the sentences.

Step3. Let′s sing : My clothes

(approx 10 min) a.Listen to the tapes first.b.Follow the tape sentence by sentence.c.Sing the song together.

Step4. Story time

(approx 12 min) a.Tell the story with the action.b.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story.c.Listen to the tapes and follow.d.Role play.

第12篇:教学法教案

Content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eaching different point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Leading-in

Step Two: Aociation method Step Three: Homophonic method Step Four: Etymology

Step Five: Practice

Step Six : Home work

Step Seven: Reflection

(3mins) (3mins) (3mins) (3mins) (2mins) (1min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Students: junior 2.Leon duration:15mins 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on,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Using aociation method to remember new words .2.Using homophonic method to remember new words.3.Using etymology to remember new words.Teaching contents:vocabulary Teaching aids: PPT, blackboard,chalk.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Remember new words with special skill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Using etymology to remember new word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Leading-in

a) Showing a picture and let students using one word to describe it.

b) Ask students to gue something that is related to this word .C)Introduce one method to remember this new word. Step Two: Aociation method

Courage (勇气) 联想C 长得像一轮弯弯的明月,our 是我们的意思,age 是年龄的意思,在一轮弯弯的明月下,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你牵着我的小手,我牵着你的小手,你一个眼神的肯定我的爱就有了意义,原来爱真的需要勇气。 Chill

(寒冷) 联想 C 长得像是一轮弯弯的明月,一轮弯弯的明月下,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你孤身一人站在山上,明月孤悬,感觉很冷。

Step Three:Homophonic method

pest害虫(拍死它) ;

ambition雄心(俺必胜) ;

agony痛苦(爱过你) ;

ambulance救护车(俺不能死); bale灾祸(背噢) ;

hermit隐士(何处觅他) ; strong强壮(死壮) ;

sting蛰(死盯) ;

aby深渊(额必死) ;

admire羡慕(额的妈呀) ;

flee逃跑(飞离)

ponderous(胖的要死) 肥胖的 ; sentimental(三个馒头) 多愁善感的putrid (飘臭) 腐烂; squander (死光的) 浪费 ;

shun (闪) 闪躲 ;

temper脾气(太泼);

addict上瘾(爱得嗑它); economy经济(依靠农民);

ail 疼痛(哎哟); coffin 棺材(靠坟);

appall惊骇(我跑); Step Four: Etymology

1、a- 加在单词或词根前面,表示\"不,无,非\" acentric 无中心的(a+centric 中心的)

amoral 非道德性的(a+moral 道德的;注意:immoral 不道德的)

apolitical.不关政治的(a+political 政治的)

2、be- 表示\"使…成为\" befriend 友好对待(be+friend 朋友)

befool 欺骗(be+fool 笨蛋→使人成笨蛋→欺骗别人)

belittle 小看(be+little 小→小看人)

3、co-表示\"共同\",通常放在元音词根前

Cooperation 合作(co+operation 操作→共同操作→合作) Coexist 共存(co+exist 存在)

Cohere 附着;粘着(co+here 粘→粘在一起)

4、contra-表示\"反对,相反\"

contrary 相反的(contra+ary→相反的)

contradict 反驳;矛盾(contra+dict 说→反着说→反驳)

contravene 违反,违背(contra+vene 走→反着走→违反)

5、di- 表示\"两个,双\"

dichromatic 两色的(di+chrom 颜色+atic→两色的)

dioxide 二氧化物(di+ox 氧+ide→二氧化物)

dilemma 进退两难(di+lemma 争论→二种争论→进退两难)

6、em-,en- 表示\"进入…之中,包围\" embrace 拥抱(em+brace 胳膊→进入怀抱)

empathy 感情相融的(em+pathy 感情→进入感情)

embarra 使难堪(em+barra 套子→进入套子→难堪)

Step Five:Practice Gue the meaning : Chill , pest , ambition ,agony ,

ambulance ,bale

,hermit , aby

contradict , dichromatic, empathy

Cohere,

belittle, befool , Step Six:Homework

Review the words t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Step Seven:Reflection(to be writt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leon).

第13篇:教学法教案

仁爱英语七年级(下)Unit5 Topic2 Section A

授课人:081040609谭秋云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学校各种建筑物的生词和其他一些生词:playground, gym, dormitory, lab, computer room, dining hall, claroom building, swimming pool, make, card, soon, dance, sleep, clean, run ②学习现在进行时态的含义和基本用法 (2) 能力目标:

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爱护学校的设施和公共财物,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现在进行时态的含义、用法,学习本课生词。

(2)教学难点: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及其灵活运用,15个单词的掌握。

三、教学策略及教具

(1).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问答游戏,合作对话,小组活动等),让全班都能大声开口说英语; (2).录音机,PPT。

四、教学过程

Step 1 Review:提问两三个同学,复习巩固上次课的内容,即一般现在时态的含义及用法。

T (teacher):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S (student): I often go to school by bus. T: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Sunday? S: I often play basketball.Step 2 Presentation:播放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动态图片,先让学生齐声回答所表示的短语怎么说,并把相应的短语写在黑板上,带动整个课堂氛围。然后Repeat the questions in step 1,and ask: Where do you often play basketball? And where do you usually swim? Help the Ss answer and write down: on the playground, in the swimming pool.Present the other new words in 3 of Page 10 in the same way.

Step 3 Presentation 再次播放Step 2 的动态图片。导出What do you do? I am playing basketball.给学生直观讲解现在进行时态的基本结构是be+v-ing。

Step 4 Drill (操练):锻炼学生的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Work in pairs.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riding a bike/playing basketball/swimming.A: Are you swimming? B: Yes, I am./No, I’m not.

Step 5 Listening and practice(听与练):提高学生的听说综合能力。

Page 9 1a Show a picture and 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find the answer Qs: What is the girl doing? What is the boy doing?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Ask several pairs to act it out.

Step 6 Review and Consolidation(巩固)

Page 10 Ask the students to close books and show them pictures one by one, point to the girl and ask: Where is she? Is she singing? What is she doing? All the Ss answer.

Step 7 Summary(小结) Ask: What do we learn in this cla? 现在进行时态: be+v-ing 含义: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发生的事情。

帮助学生梳理当堂课所学知识内容,复习巩固所学单词和短语。

Step 8 Homework(作业) (1)、Ask the Ss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2)、做练习册上相应的现在进行时态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第14篇:启发式教学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1引言 ............................................................................................................................................1 2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背景与界定 ................................................................................................2 2.1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背景 ................................................................................................2 2.2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2 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4 3.1客观性 ............................................................................................................................4 3.2主动性 ............................................................................................................................4 3.3互动性 ............................................................................................................................4 3.4发展性 ............................................................................................................................5 4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实施要领 ....................................................................................................6 4.1因材施教 ........................................................................................................................6 4.2启发动机 ........................................................................................................................6 4.3加强方法指导 ................................................................................................................7 4.4促进能力发展 ................................................................................................................7 5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8 5.1学生观的改变 ................................................................................................................8 5.2启发式的核心问题 ........................................................................................................8 5.3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 ....................................................................................9 5.4启发式教学的反馈 ........................................................................................................9 6启发式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中的运用 ......................................................................................10 6.1提出问题 ......................................................................................................................10 6.2理论分析 ......................................................................................................................10 6.3实验探索 ......................................................................................................................14 6.4归纳总结 ......................................................................................................................15 7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i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家对启发式教育有许多发展与创新。由于语言文字对自然界规律的解释存在局限性,所以,他们极力倡导“不言之教”,让学生通过自身知识形态去探索规律,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初形态。随着时间的流失,启发式教学也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角。尤其是在物理教学中,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背景分析来阐述启发式教学最初在教育领域内的意义,以及对以后教育的影响。针对启发式教学的客观性、主动性等特征,总结出启发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要领。同时,通过对物理设计实验《电动机的原理》的讲解,列出了启发式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中的实施步骤,并对各步骤的实施结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提问;互动启发;理论分析

ii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fucianism, Taoist, Buddhism have made a great developments and innovation to Enlightening teaching.Because of the limit of language and words in explaining nature regulation, they had made every effort to initiate \"do not talk it to teach\", which had encouraged students to explore regulation by their own knowledge, that’s the original state of Enlightening teaching.So far,Enlightening teach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physics teaching.By the analyses of its histor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original significant of Enlightening teaching in education field, and the impact on education in future.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ity, active, and the other characteristic of Enlightening teaching, the gist on it has acquired.By means of the explanation of Physical experiments Electric motor′s Principle, the steps of Enlightening teaching in Physical experimental leons, and the relatively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m have been summed up.

Key words: Enlightening teaching; putting questions; the interaction of enlightening;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iii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引言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提问、分析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钻研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教学方法很多,比如讲授法、实验法、探索发现法、物理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法在物理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教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缺乏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是与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塞硬灌的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中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式教学包括了很多教学方法。另外,启发式教学涉及到教学中许多关系,如教师与学生、学生被动前进与主动发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听课与自学等。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就可以处理好这些关系。可见,启发式教学是教学的首选方法,是各教法的综合,在教育领域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背景与界定

启发式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是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它可使学生由被动前进变为主动发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中国的早期教育中,一些教育家就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儒家、道家就是通过不同的启发方式来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

2.1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启发”一词最初的涵义是来源于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通过“正言”的方式教育他的弟子。对他的“启发式”教育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其二,强调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其三,强调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深深的影响了无数代教育家,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了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对启发式教学也有许多发展与创新。当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倡“正言若反”,由于他对事物的辨证发展变化有深刻的体会,也对语言这个形式的表达方法及其局限性有足够的了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于是,老子开辟了用“反言”来进行启发式教学。这也是今天教育者常用的反面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将错误的结果分析出来,让学生寻找错因从而启发学生思考。

2.2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原则。许多教育者在对它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所谓启发式就是问答式,认为只要教师多提问,学生多发言,就是启发式。这只注重了操作形式,忽视了启发式的真正内涵。在新课程概念下,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得到了新的界定: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用一定知识和思维方法通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过提问、设疑、师生互动、演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原则)[3]。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其中,一些教学方法有相同之处,它们的特点都很相似。但是对启发式教学来说,它的特点更为独特,包含的内容也更多。并且,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之间各有侧重点,这对教育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3.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教学内容、方法设计和具体实施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这个实际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学生实际的需求、水平、特点、兴奋点等[4]。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教育作为一种造就人的实践活动,对教育者来说首先必须对造就的对象——受教育者取得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获得教学的主动权。从实际经验来讲,广大教师总结出来的“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都是客观性的体现。但是,凡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思想、知识、能力、个性诸方面实际的做法,或单凭教师的“主观臆断”,都必然使得教学不和谐。

3.2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4]。它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采取主动进取的态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动力和方法两方面,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谈不上主动,因为二者是紧密相关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是很难实现的。广大教师的成功经验就是调动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3.3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4]。它是同主动性有联系而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又相对独立的一个特征。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作用是随各种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而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不是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其一,它是针对学生的问题、需要等所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其二,它是教师指点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简单地告诉给学生。启发式从来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离开了“启”,就无从论“发”,启发也就不存在了。教师的作用在于有针对性地点化、引导,一方面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方法。这两点正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条件。

3.4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能有效地促进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成效[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机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启发式教学能使“发展性”富有成效,并具有“发展性”这种规定。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使教与学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相辅相成。客观性是前提条件,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才能使学生有所进步。主动性是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有高涨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动性是过程,是外在条件。发展性是目的。可见,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特点,才称得上是启发式教学。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4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实施要领

在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固定模式,在实施中也有很多方法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教学语言、教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等。下面谈谈在物理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要领。

4.1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来学习的,只有了解其认知模式,才能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调动其认知的运转。了解学生的实际,是指要全面了解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实际发展。重点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结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兴趣与态度等。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可以通过课外的交往或通过课堂的问答、实验等,并对学生建立档案。在教师熟悉的专业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备课。讲解时,教师通过概念记忆、问题的解答方式进行提问,然后针对其问题进行“点化”,做到“有备而来”。

4.2启发动机

无论教育心理学或学习心理学都强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任何教学方式或方法都无济于事。尤其是物理课的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思考,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主动思考的自觉性。在物理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方法一:设置问题情景。许多教师常常习惯于直接陈述。其实,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表叙,效果会很不一样。因为物理知识就像竹笋一样,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方法二:创设物理竞赛情景、操作情景,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情景。 方法三:利用评价反馈,给予表扬批评。

方法四:利用物理学史或自然科学等典型事例说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勤学好问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态度。

方法五: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会学则爱学,不会学则易厌学。 方法六:变换教学方式,多让学生自学、思考、活动、讨论,使其产生兴趣,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以发挥其能动性。

4.3加强方法指导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强调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最好的传授途径。首先,教师要作导向工作,对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相应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接着利用教学中的问答、讨论等让学生领会问题的原由,形成一种有层次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4.4促进能力发展

物理教学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要求很高,因此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开发学生潜力,锻炼学生的意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所问问题要具有层次,语言要精炼。同时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其他方面也能得到发展。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应用时不是盲目激发学生“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但有的教育者往往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在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互动启发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而启发式教学中的误区,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5.1学生观的改变

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及核心要素是学生观,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来看,中小学的教育本质仍是应试教育,这就形成了对学生的分层或淘汰。特别一些教师和家长被传统教育所影响,压抑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力。比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高度稳定的个性特征。要是学生智力成正态分布,则智商高的学生可以解决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而那些智商中等或偏下的学生,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都是徒劳的。因此,在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中,只有对学生观的彻底改变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5.2启发式的核心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有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出一些本来就不具有多大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像这种没有层次的提问根本就谈不上是启发式教学,这是教学实践中最为严重的误区。对启发式教学来说,只要我们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适时设问并指导答疑解难,针对知识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有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去。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3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

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是思维活动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启发,而不仅仅是思维结果的启发。对思维教学过程的忽略,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而目前教学中“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主要表现在:首先“讲风太胜”。教师用整堂课来“讲”从而替代了学生的“学”,这样耗费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其次“负担偏重”。许多教师都喜欢用大量的作业或重复的练习进行大规模的机械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这样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劳累和焦虑的抑制状态,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启发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5.4启发式教学的反馈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强化反馈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化,启发的效果必须依据某种信息的反馈去核实,看它是否达到或正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启发式教学中,许多教师忽略了教学信息的反馈或不能正确利用反馈信息及时地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这样就很难让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建立反馈观念并及时回授、调节,对启发式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乐于接受,善于接受并利用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教师还要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状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能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反映状况来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6启发式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中的运用

通过上面对启发式教学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启发式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十分重要。而将此方法运用到物理实验课堂,更能发挥它的优势。下面就以物理实验中《电动机的原理》为例,谈谈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即提出问题,激发兴趣;理论分析,启发思考;实践探索,加深认识;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四个阶段。

6.1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在教学时,提问一定要创设情景,所问问题要有层次感,不要太单

一、死板。在《电动机的原理》讲授中可以这样提问:“我们在中学学习了电磁场,知道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而交流发电正是通过磁生电来实现的,那么交流发电机是如何将磁转化为电的呢?”“通电直导线放于磁场中,它将受到安培力的作用。那么我将一通电线圈放于磁场中,这线圈受力情况又是怎样?”“线圈所受安培力会使它转动吗?要是能转动,原因是什么?”“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是否与线圈转动相同呢?”这些问题都可引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要是长期坚持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

6.2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过程是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已掌握的物理规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推导和判断,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以《电动机的原理》为例,对其原理进行分析。

通过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因此在磁场中线圈的感应电动势[5]应为

NΦ (1) t其中,N为线圈匝数。如图1所示,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成角的平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则磁通量Φ[5]为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ΦBScos (2)

图1 磁通量的描绘

然而磁感应强度B、平面面积S、面法线方向和磁场强度方向的夹角均可变化,所以磁通量的变化可写为

Φ(BScos) (3)

由(1)、(3)两式可得磁场中电路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

NΦ(BScos) (4) Ntt从式(4)中我们可知道,当磁场强度B与线圈面积S不变时,改变线圈面法线方向与磁场强度方向的夹角时线圈可产生感应电动势。发电机就是通过外力使线圈在磁场中旋转,从而改变线圈面法线方向与磁场强度方向的夹角来发电。如水电站就是通过水的冲力使涡轮机转动,涡轮带动发电机的线圈在磁场中发生转动,这样使发生了变化,线圈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实现发电。反之,电动机的原理正好与发电机的原理相对应。如果将一通电的正方形线圈放于磁场中,通过实验会发现线圈要转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既然线圈要转动,那么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安培力,磁场中通电直导线所受安培力[5]为

FBIL (5)

如图2所示,我们对线圈进行受力分析可知正方形线圈的四边都分别受到方向不同的安培力[5],其大小为

F1F2BIL (6)

F3F4IBLcos (7)

其中F

3、F4相对转轴的力臂为零,故不产生力矩,而F

1、F2相对于转轴有力臂,故二力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要对线圈产生力矩,其大小为

M1F1Lsin (8) 2FLsin (9) M222对线圈整体分析可知线圈将所受合力矩的大小为

MF1LsinF2LsinBISsin0 (10)

所以,线圈在力偶矩的作用下发生转动。通过(10)式可以知道线圈转动的快慢与磁场大小、通电电流、线圈面积、线圈面法线方向和磁场的夹角有关。

图2 磁场中线圈的受力分析

当线圈处于图2所示的位置时,受到力矩的作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3(a)所示,当线圈转过半圈后,由安培定理可知,线圈此时受到反向力矩的作用,最终将停止转动。为了能使转子持续转动,可以作以下处理:

(1)可设计一带有换向器的单线圈。如以逆时针转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当线圈转过前半圈后,中断回路中的电流。如何中断呢?如图3(b)所示,将线圈一端的接口用漆包线连接,且漆包线一半导通,一半绝缘,线圈另一端用导线连接。这样,线圈在前半圈的转动中,回路导通。而线圈转到后半圈时,回路中断,此时线圈不再受安培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线圈将继续转动,当再次转到前半圈时,回路导通,线圈重新受到正向力矩的作用而继续转动。如此循环,线圈就可以持续不断的转动。

(2)还可设计一双线圈作为转子,如图3(c)所示。仍以逆时针转动方向为其正方向,当线圈面法线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在[0,]时,线圈1导通,线圈2断开,此时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线圈1受正向力矩而带动线圈开始转动。当线圈1转过半圈后,即在[,0]时,此时线圈2导通,线圈1断开。这样线圈2将受正向力矩的作用而继续带动线圈转动。在等于0或时,线圈

1、2同时导通,此时组合线圈所受合力矩为零,线圈将由惯性而继续转动,如此循环,线圈就可以在持续的正向力矩的作用下连续转动,这样就设计出了目前最新式的无刷式(无需换向器)直流电动机示教仪。

以上是对电动机原理的理论分析[6-10]。可见,理论分析这一环节在物理启发式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此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同时也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与发展性,并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图3 线圈的组成与受力分析图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6.3实验探索

实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使之能供学生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能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所以此阶段是用实验去验证前面的推论,判断理论是否正确。对《电动机的原理》的实验演示,可以先由教师示范一次,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此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实验目的:加深学生对安培定律与力矩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线圈、导体支架、磁石、导线、电源、实验桌、开关。

实验内容:此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完成仪器的组装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其主要步骤为:(1)将导体支架固定在表面绝缘的实验桌上,并用导线将电源、开关、导体支架按图4连接起来。(2)将线圈放在导体支架上,并将磁石放于线圈的正下方。(3)闭合开关之前,教师可以将前面所提问题和理论分析简略地重复一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实验。通过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让学生在实验中寻找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注意事项:将线圈放于导体支架上时,线圈平面应与桌面垂直,且处于导通状态。

图4 电动机原理实验装置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6.4归纳总结

此阶段是对所学新知识的整理归纳,使学生能系统地认识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问,解决问题的过程。前面通过理论分析和演示实验分析了电动机工作的原理,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对该知识进行延伸。下面通过启发式教学来讲解《电动机的原理》的结尾部分。

“通过理论分析和演示实验,相信同学们对电动机的原理有了深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个实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由于线圈所受力为非共点力,在这些力的作用下线圈将受到一力偶矩,力偶矩使线圈绕某一转轴转动。电动机正是利用这一原理,使其转子在力偶矩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既然,电动机发生转动,必然存在能量的转化。那么,电动机转动过程中是哪些能量在相互转化呢?水电站是利用水的冲力来发电,这证明是将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火电站则是将煤炭燃烧所产生的内能转化为电能。而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正好与发电机相反,它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内能。”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结束语

教学中,教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全灌输给学生,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面、高质量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如我们所设计的目前最新式的无刷式(无需换向器)直流电动机示教仪,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启发式教学的普遍化和优化,以后的物理课堂会变得更精彩,更具有特色。广大学生会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相信在将来,启发式教学将成为教育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4:45.

[2] 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26-27. [3] 尹德今.论启发式教学[J].绥化师专学报,1995,2:66-67.

[4] 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1996,4:42-43. [5]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7-198,191. [6] 杨前哨.简易直流电动机教具的制作[J].物理实验,2000,21(8):32-33. [7] 蔡德容.自制一具多用的教具[J].实验教学与仪器,1996,12:33. [8] 张丽.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子换向装置[J].微电机,1998,31(1):49-52.

[9] 李书训,姚郁.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的一种摩擦补偿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

1、31(1):55-59.

[10] 白起瑞.对电机示教板的改进[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1995,5(3):34.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忠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邵毅全副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进行指导,他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孜孜不倦的工作热忱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我将铭记在心。感谢物电系各位老师这四年来对我的栽培和教导。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使我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最后感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我提供查找资料的场所和优质的服务。18

第15篇: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化,便于学生思考,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内容的编排一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避免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对其内容进行灵活、适当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感受。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善于设问,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经常性的“茅塞顿开”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和所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加工、创造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才可能见效。

(六)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与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掘和依靠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实验教学、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既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使启发性原则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第16篇: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论述

学号:2013123034 姓名:于晓婷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一、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善于设问,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经常性的“茅塞顿开”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和所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加工、创造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才可能见效。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难,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收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行为协调。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S--0--R过程。就是说,R(反应)不直接取决于S(刺激),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强反应。教师的刺激能否引起学生的反应,关键因素是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点燃学生炽热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协同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交往和谐、情绪稳定。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性。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合作之中。在这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启发式教学的针对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健全发展。

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既重视了解学生,又注意分析教学内容,然后才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了解学生,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二,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启发教学的要求。第三,在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全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

总之,从现代教学意义上讲,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结合;引导好学员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中,启发式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师生的欢迎。

第17篇: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

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妈恩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结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里,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考试问启发式问题。

提问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启发式提问的指导原则:

1、不要预设答案

要真正的好奇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平静下来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用智慧指导孩子,表达同情和理解

命令型家长:

去刷你的牙

不要忘了带你的外套

去上床睡觉

做你的作业去

把你的玩具捡起来

赶紧起床并穿上衣服,否则你就迟到了

提问型家长:

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的牙齿保持清洁

外面风大,想想穿什么衣服才能出门保暖

看看你的作息时间表,想想现在该做什么呢?

你对完成家庭作业有什么计划?

玩完了玩具,怎么样收拾才好呢?

看看你能有什么办法保证不迟到?

第18篇:启发式教学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整套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可说是浩如烟海,庞杂繁复。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初、高中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

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题目《我的小桃树》,作者怎样表现小桃树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 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树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处?(答:两者都是瘦弱的,都经历了风雨、生活的磨难,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小桃树的枝头“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坚信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④作者把“小桃树”的遭遇与“我”的遭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⑤题目《我的小桃树》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小桃树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它“蓄着我的梦儿”。)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恰到好处》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我们学过《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战国末期的《学记》要求教师做到“善喻”。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水漫过经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讲出“漫”一词的好处,就可让学生设想情境,“水漫过”可见水的速度不急,轻缓的;用“水流过”是较为一般的用法,“漫”与之相比可见面积之广,而经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轻缓而面广,象一匹轻纱,“纱”薄而字见,显得很有诗意,写出了经石峪的美景。用“冲”则太急,用“淹”失之轻妙,且水也太深,

1 意味全无。

三、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功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备课时要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外,还应辅以一定的检查。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有适量的双基训练。学生不会总是那么自觉,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而教师更是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缺少检查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检查,学期考试、单元测试、口头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检查,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检查与“减负”并不是对立的,相反,适当的检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检查落到实处,必须运用一定的奖惩。奖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切形式的评价。诸如:表扬、鼓励、肯定、打高分,批评、训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师对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调都属于这个范畴。任何的奖惩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在运用奖惩时应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恰当的奖励,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说:“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相反,奖而失当,容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进一步的进步;罚而失当,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形成对抗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造成消极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表示就不要惩罚,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对检查无所谓,因此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比如,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让其留下继续完成是应该的。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前提,“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加强检查,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是其保证。经过这三个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便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最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好学善问,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教给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为着给学生一种能力,凭借自己以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说,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诱导时,要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被动跟着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是由教师强迫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学习的有用理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砌起来的,而是一个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复杂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只能在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只有学生对各门学科都能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启发性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目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学生的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和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学生能动的过程,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创造性开发,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要受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启发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思维总是伴随问题产生的,否则就没有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也就没有思维的必要了。如果学生还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这本身就标志着学生还在进行着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对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借助个别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启发大家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在独立分析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几种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大量的经常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来实现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进程体现了教师的思维方法,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求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内容,或举例说明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开展调查活动、实验作业,学科小组活动、查阅文献书刊和运用工具书等。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能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同教师配合,学习积极也就难以发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师生的努力,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启发性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处理好了教与学,学与思,学与用的关系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真

二OOO年九所谓的教学原则,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这一双关的作用,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最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根本方法。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直观的、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师和学生双边学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习惯。现行的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了新的编排。因此,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灵活地体现启发性教育原则,依据中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笔者的一贯做法或观点是:

一、认真钻研政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钻研教材是写好教案,上好课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有关的参考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政治课教材的结构,知识相互联系、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运用自如,教好学生;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和思想性溶化在一起。另外,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意了解当前的形势任务,结合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讲述重点突出,讲释难点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搞好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检验教师的劳动成果。市、县的教研部门,应积极地组织评选、推广、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既是对一般教师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鞭策和鼓舞。

二、设计生动导语、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课的成败,对于上好一堂品德课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我们常用的是“以旧引新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前一课讲过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或老师复述一遍,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为新的讲授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达到启动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带问题阅读教材、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再围绕着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思考问题、巧妙提问学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句古语叫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教师解之,责无旁贷;学生不疑,教师应该设之,这是善教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设置疑问,适时地提出疑问,就会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之后,教师再作解释,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设疑就是:或提出疑问,先得出结论,然后再细细分析,这样可以先声夺人;或设而不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老师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稍加解释,往往效果更佳;或化大疑为小疑,解其一疑又设一疑,进而深入解之,这样解中有设,设中有解,如同引导学生

一、重视班级干部人选。

既然班干部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在人选上应慎重行事;

1、注重班干的任选过程,可采用班级学生选举和班主任直接任命相结合,在 此期间,应注意会同班级上部分学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意见,多方面结合。

2、注重班干的素质,本人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②品学兼优,尽管成绩不是衡量班干称职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班干部必 须要服众,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的

3 加强班

学生毕竟是孩子,很少接触社会,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缺少主见,因此必须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让他们能够以身作则,本人实行班干考评积分制,对一段时间下来表现较好、积分较高的班干进行全班表扬,以激励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反之,对一段时间下来,不能以身作则、带头违反校纪班规、同学反映不好(通过与班级其他学生谈心了解)、积分较低的班干给予临时撤换,毫不手软。

三、大胆“放权”,给班干充分发挥自身管理才能的机会。

要想用好班干,必须给班干树立在班级的绝对权威,要大胆“放权”,要让全班

学生知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就是班主任,所有同学必须无条件服从”,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予以配合处理,这样班干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那么整个工作就无法开展。

四、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相互协作

一个班级班干有好几个(如班委:正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

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团支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如果职责不明,做起事来就会相互推诿,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职责明确,各人该做什么事都有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事),那么效率就会提高,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必须强化班干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这样可以在班级上形成较好管理网络,实现良性循环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集体的好坏。班主任工作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班主任工作一定要严

班主任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班主任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还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要教以正,管以严。“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开学的时候要给他们立规矩,教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二、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成功班主任的秘方。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很注重和老师的感情,老师关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有一份感激的。爱需要用心去爱,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就尊重老师,就相信老师,就听老师的话,就按老师的要求做。同时了解一些家里的情况和学习上的一些情况,从点滴做起。例如本班的张强同学,他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考试成绩下降。我立即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原来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单靠其父亲打工艰难过日子。我主动找他谈话。学习上细心辅导,并安排一位优等生同桌,在生活上帮助他,及时为他送上作业本及笔,让他感到老师时刻关心她。一段时间后。终于能从该同学的脸上看到了笑容,考试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三、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才高为师。身正成范”。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班级才会和谐,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责任心。做班级的主人,首先班主任要有责任心,把班级看成自己的家。每天,提早几分钟到校,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另外平时无课时,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正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的。如果班主任做事拖沓。学生也会拖沓。班主任老师说话要算数,不能说了不做。不能言而无信,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班主任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四、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放手

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要班主任去管,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管不好。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手。因此,一开学,我就选思想好的、学习好的、群众基础好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他们具体的职责,并教给他们工作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利用班干部更多地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具体的情况。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工作有失误时,我就更细心地引导他们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平时多些同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老师的小帮手,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使班集体越来越好

五、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后进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或平时的课堂板演也经常让“后进生”也一显身手等。总之,要转化“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只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教育工作,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一定能进步,最后成为一名好学生。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充满信心、倾注心血,则一定会有收获。

第19篇:启发式教学

启 发 式 教 学 的 求 索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12-28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茹贡忠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

内容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其着眼点是通过设疑、点拨、解疑、再质疑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启发式、

教学、

提高思维能力。

 一次既定的教研组活动,听几位老师发言谈及自己是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会的,引起我好几天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怎样的教学才是启发式教学?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是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教师教的轻松应手。经本人的探索,实践和总结,认为启发式教学的本义是以下几点;

第一、启发式首先是永恒的教学思想。即只要教学活动存在,启发式就永远成为指导教学活动的原则,不可或缺,不能脱离和违背。

第二、启发式是贯彻始终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它不是权宜性手段,它是所有教学方法的统揽,是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很多老师把它经常作为一般方法来使用,这完全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

第三、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提高学生的学

2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式和设问式,有许多老师把启发式理解为提问式教学,认为提问越多越好,这是片面的。

四、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导演”学生学习的能力。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而不要成为讲台上的“演员”。(导演的角色是指导演员演好戏,而演员则只管自己的演技发挥,而不必考虑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第五、启发式的本质是教学“问题”的求索和解决过程。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节课的主要矛盾展开,围绕欲知与未知的心理矛盾性问题为突破口,切忌平铺直叙的灌讲淡说。下面就如何启发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从备课开始,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适宜的思考点、悬念点、联想点,然后启发点拨,引导思考方向,和学生共同讨论,解疑释义。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分析、归纳、判断、想象、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先入为主,由老师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之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高超的临场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提出的问题或讲解、或点拨、或分析、或演绎,教师始终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即敢于放开,又能合适时机的收拢回来,即能提出问题,又不能使问题成堆,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更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问题,而是围绕重点、难点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之二。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和学生合作教学。创造愉悦民主的心理空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或幽默、或风趣、或激奋、或低吟,铿锵轩昂,抑扬

3 顿挫。或讨论、或咨询、或老师演讲、或学生诘问,课堂充满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气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之三。

二、做好教学互补,以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

(一)多侧面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围绕教材中的疑难概念,多角度提问,多侧面提问。即从正面提问,也从反面提问,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善于发散思维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靠老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最主要的活动环境去培养。

(二)、做好教学互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有许多互补性,这些互补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巨大的裨益,必须善于择机运用。如师生情感互补、情绪互补、认知互补、态度互补等。互补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的共融与合作,是认知能力与态度的交融与促进,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三) 激趣启智,训练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要限定时间,提高效率,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多数问题的结论由学生自己作出,并有效控制学生问题讨论的范围。

三、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贯彻启发式教学还要处理好师生双向的角色关系,要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着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要由老师的“主导”代替学生的“主体”,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辨。并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一) 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启发式”教学在文科教材的教学中,大多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比较法”、“讲授法”、“练习法”、“质疑思辨法”等教学方法。解决好了这几点,将会使一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轻松而又高效。

(二) 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讲方法只能具体,不能抽象。如:读书的方法、做札记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理解运用知识的方法、知识迁移与互补的方法、作业练习的方法等,好的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力杠杆。

(三) “精神胜利法”与“能力强化法”。要消除学习能力差和自卑心理重的学生的畏惧感和怯懦感,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相信自己是最强的。老师要经常巧妙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原理鼓励差生,并给予差生学习能力的强化训练。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体验启发式没有止境,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亦无止境,上面的观点愿意和同仁们继续商榷。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作 者:茹贡忠

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

第20篇: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等院校对声乐教育给以了高度重视,声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便促进声乐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本文就启发式教学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即:情感表达方面的应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气息和连声方面的应用等,以便有效提高声乐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声乐艺术人才。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声乐教学 应用

现代化建设中,声乐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得到最大优化,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努力学习本专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启发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专业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扩展,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将发音、情感表达和吐字技巧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要领练习,致使声乐教学处于很浅薄的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发音、情感和体态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变换出各种音调,使声乐教学的感染力得到很大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声乐发音、情感、气息等方面的转换,对即兴出现的环节给以高度关注,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更多的声乐作品,在不经意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对不同作品带有的情感进行领悟和创新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的理解,在实践中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时,对不同声乐具有的特点有更充分理解,启发学生更用心观察生活,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在声乐创作中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感表达方面的应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必须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创作能力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通过采用情景情感的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来进行声乐教学,从创设情景和激发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喜、怒、哀、乐等方面的训练。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方式的贯彻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不同情感的理解情况,以及不同状态情绪的把握和投入情况,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创设情景一般通过生活行为情境、实物演示行为情境和影像再现情境等三种方式来进行,以达到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在进行生活行为情境创设和用于时,教师会将学生带到实际生活、大自然中,选取最合适的场景,让学生进行仔细、客观的观察,在教师的语言描绘引导下,将实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社会上和大自然发生的事前无法用一般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在进行生活行为情境设置时,不能一时半会儿就将其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表达能力,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二)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

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体验和发现创造两种形式来进行声乐教学,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演出、影像资料来产生创意,在表演现场和影像资料的播放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吐字和咬字技巧,从中体会到声乐艺术的要点,从而获得意外的收获。例如:在演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姗娜的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此过程中,不断练习对白的吐字和咬字以及观看演出和影像资料,对苏珊娜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揣度,而捕捉人物个性和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达到最佳演唱的目的。

(三)气息和歌唱的连贯方面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气息和歌唱的连贯方面的应用,需要通过示范、观摩和不断练习等方式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其中教学前的准备和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学生和教师之间要具备一定的信任、了解,通过合理的调整,使声乐收发有力和完美。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演唱更加标准、生动和流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培养学生稳定、沉着的情绪,使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通过观看划桨的过程,让学生领悟连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的发声。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在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展现专业技能和专业评价,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才能使学生的声乐表演更加完美。

三、结语

由于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并非是固定的、机械的模式,它是某种抽象的感觉意识,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启发式教学法一旦在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机的应用,就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指导舞声乐教学的重要思想,对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声乐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向。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启发式教学法教案模板
《启发式教学法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