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初中优秀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4 08:34:3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4.2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

x+y=200,

2x-3=7,

3x+4y=3 y+z=5,

x=y+10,

2y+1=5,

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

x= -2

x= -

x=

y=0

y=2

y=1

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

x+y=0 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

x=0 是方程组

x-b=y

的解,求a,b的值。

y=0.5

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

3x+y=8

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浙江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活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活动一:

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正方形、长方形。 (1)让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1)通过具体问题的对比,让学生经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及利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二:

学生之间比一比,赛一赛。 让学生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 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体验应用问题可列方程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过程。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及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序,教材的知识序,结合新课程理念,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 ,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与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5 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呢? 【操作形式】

①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 ②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环节二变题训练巩固新知 比一比,赛一赛 1.方程组的解是(

) A、

B、

C、

D、2.下列哪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 A、

B、

C、

D、

3.你能通过下列表格的填写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吗?

的解

x … 5.5 6 6.5 7 7.5 … y …

… 的解

x … y … 5.5 6

6.5 7

7.5

环节三感受生活运用新知,

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 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小聪一共买了4 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两种胶卷分别买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 , 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A型和B型胶卷的数量.【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继续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组来解决; ②让学生再次经历列表尝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③在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追问:“你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A、B两种型号的卷数吗?”

环节四总结回顾梳理新知

①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___;(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你有什么方法找到这个方程组的解.备用:

1.请编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得此方程组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则a=_____,b=______.

环节五作业布置

①数学作业本(1)号本4.2节 ②课本A、B组练习设计说明:

1.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方形拼折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提炼数学的本质. 2.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并和学生一起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让学生添加形成长方形的条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体会出方程组形成的过程以及方程组解的本质;在“比一比、连一连、写一写”的练习中,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巩固提高.编拟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思维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造创性。

3.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景创设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4.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想中学”,“动中学”的空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流程意图 引 入 新

课 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奥运商品,有昂贵的金属“鸟巢”、有各种金银币、也小到我们所用的奥运笔,奥运书包等。 在奥运主题的大背景下体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讲 授 新 课

1 活动一: 为了响应奥运精神,初一(9)班要举办“迎奥运”知识竞赛,并以福娃玩具和奥运笔作为奖品。因此,黄老师想了解一个福娃和一支奥运笔的价格分别为多少元?

信息一:

信息二:

设问:

1、由信息一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2、有了两个信息,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3、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告诉同学们比较直观的方法------列表尝试法 已知x+2y=56,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已知2x+3y=102,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设问:由这两个表格,你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由活动一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讲 授 新 课

二、概念形成:

(1)由活动一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问:二元一次方程组必须满足几个要求?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①②③ ④ ⑤

(2)由列表尝试求解的过程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能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2、方程组的解是() (A)(B)(C)(D)

3、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①②③④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

(3)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合 作 交

流 活动二:[合作交流] 了解了一个福娃和一支笔的价格分别是36元和10元,黄老师就开始准备知识竞赛的有关事项了。她准备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6名,并且奖品设制如下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买奖品的总费用是198元,如果设一等奖1名,设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x名和y名,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解。

设问: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吗?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

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互 动 游 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5角和1元硬币的问题情境,使该问题可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并把你们编的问题情境让另一个小组来列方程组。 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 结、作

业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

书本上的作业题和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形成,难点是怎样用尝试列表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了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在设计时以“奥运”为主线索,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安排两个活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活动一中,通过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设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法解决,到由两个方程的组成可以达到目的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及时地开展一个合作交流,即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活动二的延伸是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最后安排一个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无论是在概念的形成、发现还是在应用过程中,尽量不采取直接板书或教师灌输的方法,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去观察、猜测、发现,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加以引导、点拨和纠偏示范。 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出新知

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音乐《龙泉之歌》

介绍我的儿子丁丁。

丁丁想利用家里的天平称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问题展示: 一个苹果和一个

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方程吗? 利用这个方程你能帮助丁丁分别求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吗?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你还能列出方程吗?

方程和中,x,y都分别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两个方程合起来,写成,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欣赏音乐

交流讨论得出: 方程

为例题改编为去龙泉山旅游创设情境。

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巩固概念

请判别下列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1)(2)(3)(4)(5)(6)

师生共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①两个一次方程;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 强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举手表决

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甄别,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尝试 探索

再次引出新知 做一做

1、(1)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 。。。 85 90 95 100 105 。。。 y 。。。

。。。 提问:你能从中确定苹果和梨子的质量吗? (2)已知方程,填写下表: x 。。。 85 90 95 100 105 。。 y 。。。

。。

问题:现在你能找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多少g吗?为什么?

问题:(1)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都适合方程组吗? (2)什么是方程组的解呢?

(3)你能说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吗?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自主探索,口答就方程而言有无数组解,也就是说苹果和梨子的质量不能唯一的确定。 自主探索,口答

合作思考、讨论、探索解决问题得出 ,因为

方程和方程中,x,y都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

讨论交流得出: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是。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 反馈练习

巩固概念 (1)(2) (3)(4)

1、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2、请写一个以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自主练习口答

请各位学生都来当老师,同桌同学之间互相评判。 程解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使他成为课堂的主人。 激发了兴趣 提高了能力。

应用 探究 发展能力 例丁丁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丁丁的妈妈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设两种胶卷分别买了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两种胶卷的数量。 指出:因为x,y必须取自然数(为什么?)

x的最小可能性是多少? 所以可以列表尝试如下: x 0 1 2 3 4 y

36x+12y

显然,只有x=3,y=1符合这个方程组,所以方程组的解是

答:买了A型胶卷3卷,B型胶卷1卷。 分组讨论,交流 根据条件可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因为胶卷是整卷卖的,所以x的值可分别取是0,1,2,3,4。 相应的y的值可分别取4,3,2,1,0。 讨论如何列表。

综合运用知识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反馈练习及时调控 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木地板拼成一个矩形,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宽如图,请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你能求出所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吗? 自主练习

分组合作,交流探讨。

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题,可列出多个不同的方程组,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为下节课的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埋下伏笔。 回顾总节

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感,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出于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需要。

(2)由两个不同的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一般有唯一确定的解。

2、布置作业:作业本(2)P18 讨论、整理、口答 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 “帮助别人,收获快乐;勤于思考,体验成功”,使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丁丁的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丰富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通过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探索、启发等几种方法,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 通过邀请学生“到龙泉山旅游,一定来我家作客”,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定义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4.1定义与证明

教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教师

杨慧

学校

宁波市第七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定义的含义; 2. 了解命题的含义; 3. 了解命题的结构; 4. 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过程 与方

授课 法 1. 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 2. 体验命题的含义; 3.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情感 态度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与教学媒体

练习纸、多媒体 教法

及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续)

1.活动1

叫四位同学名字,请四位同学起立; (幻灯: 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 2.活动2 请这四位同学帮忙回答问题: (①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图片说出名称:五星红旗;奥运鸟巢②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名称展示实物:双手;三角尺) 3.小结: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词,让我们能够由实物说出它的名称,也能由名称联想到对应的实物! (幻灯: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 4.活动3 (幻灯:出示正方体,三角形图片,还有无理数和平行线的名词)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图形的名称!)

5 师总结:这些名称,我们知道它们的意义,所以我们能由名称联想到什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数学名词:优弧、劣弧

(师:同学们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同学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意义,所以(幻灯: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总结:所以,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达到某种共识,不造成歧义,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作清楚的规定!

老师叫4名同学名字,叫到的学生起立,并根据幻灯回答分别回答问题.

学生大声说出幻灯上图形的名称

学生摇头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 (一) 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 (二) 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 1.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 2.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3.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4.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续)

(一)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1) 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名称(刚才出现在幻灯中的)为着入点学习定义的含义: ①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而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③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这些语句清楚地规定了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意义,我们就把它称为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定义。) (2)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和术语的定义 (根据这三个定义,你能说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吗?)

2.趁热打铁: 给已学名称和术语下定义 (1)极差

(2)直角三角形 (3)压强 (学生说完)

(二)命题 1.命题的含义

(1)命题的含义的引入

(师:现在你们知道优弧、劣弧的含义了吧?那我们又可以继续交流了)

学生:„„„.师:同学们在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结果,但都是对两条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

(2)命题的含义 引出命题的定义: 命题: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2.练习(辨一辨) (1)

3.命题的结构及命题的改写(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命题的结构

师:我们着重来分析上面第六句: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同学们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学生:„„ 师小结:

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命题的改写

师:再来看这个命题: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呢?

(让学生感受到在连结过程中出现了语句不通顺,自然意识到适当增加语词的必要性) (然后再幻灯出示: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1)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2)怎样适当地补充词语。

例题:请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对顶角相等。

4.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练一练:

1.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学生探索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的呈现形式

学生顺利说出前三个

学生阅读,找出叙述中的定义

学生比较如图两种弧的长短

教师制造小情境先举几例!让学生说说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是什么?

学生练习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说题设和结论,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连结

教师分析,学生尝试

学生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 (一)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形式上是怎样呈现的

(二)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三)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并感知叙述中需要下定义的名称和术语。(特殊 一般)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以及对一些已学名称下定义,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1)解释了刚才学生感到迷惑的生词(优弧和劣弧)(承上)

(2)根据优弧,劣弧定义,教师提示又可以继续交流了(然后接下环节让学生比较如图的优弧,劣弧的长度,引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判断,启下)

在学生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但都是对如图两种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教师此时

引出命题的定义。

很好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练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来识别一句句子是否是命题,有些内容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些命题是下面改写如果那么要用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化。

先出现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命题的目的: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非“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此例的编排意图: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环节3 操 作 演 练 , 内 化 方 法

(三)合作学习

小组争辉:先阅读,再回答: 观察下列各数: 6=1×2×3 24=2×3×4 60=3×4×5 120=4×5×6 „„

我们把6,24,60,120这四个数都叫做“连绵数”

(1)请观察等式右边,给连绵数下个定义。 (2)探索连绵数的性质:

①“连绵数”一定是3的倍数.请把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②对两个连续的连绵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根据你的猜想说出一些命题.

(3)关于“连绵数”遐想 你能把“连绵数n(n+1)(n+2)”的三个因式n,(n+1),(n+2)和三角形的三边联系,说出一些命题吗?

师小结:定义把名词的含义说清楚,不至于引起歧义;可以从探究名词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中找到命题,创造命题。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环节意图: 让学生体会:

(1)给名词适当的下定义; (2)怎样找命题,造命题;

(从名词间的属性和名词间的关系中找、造)

(3)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环节4 收 获 与 感

悟 师生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归纳如学生的认知结构。 环节5 课后 延伸

布置 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同步练习2.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3.课外思考:班级中小组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义与命题,并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通过作业的布置对本节知识复习和巩固,实现对知识的应用的拓展。

设计说明:

1.谈谈我的引入: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 (1)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 (2)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地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整个过程贯穿三句话:①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②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③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过程说明: 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 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 体现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 2.谈谈我对定义这部分教学的处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 (1)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怎样呈现的 (2)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3)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 (特殊 一般) 3. 谈谈我对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的处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下定义,让学生明白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找出某些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优弧、劣弧的定义的叙述,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而这两个词正是情境创设里学生遇到的生词,也是急切想知道其含义的,出现在这里,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是优弧、劣弧的定义让他们理解了其含义,更体现了定义的必要性;二是教师可从这个环节过渡到让学生根据优弧、劣弧的定义比较如图所示的优弧、劣弧的长,从学生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判断中引入“命题”的教学。

4.谈谈我对难点的处理:

本堂课的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的做法是:先出现一个“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把此命题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形式呈现,再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以下几点: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和怎样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5.谈谈我对改写成”如果„那么„”命题的例题的处理: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 3.对顶角相等。

4.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6.谈谈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情感目标的培养,练习里的许多题目都是来自桐乡本土的一些命题,激发学生的“爱我家乡”的情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7.谈谈对整堂课的总的想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从整个案例来看,

通过教师引导在非常自然状态下获得新知,又让学生通过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探究、动脑中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很快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巩固提高、课后作业中均可以使学生感受本节课知识的多样性,以及课外知识的延续,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4.1 定义与命题(浙教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3、课时划分: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硬广告”的问题交流必须引入定义.新课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为了进行有效的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作出定义: x2 – 2x – 1

2x2 + 3x + 1

x2 – 2xy + 2y2 4a2 – 4ab + 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AO与BO应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织学生评价,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定义的严密性和简洁性等.

师生交流 老师引导

强调“次、项”

与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解决问题.既体现定义的价值,有可作为定义到命题的情境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

(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对顶角相等.

(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7)邻补角是互补的.

1、命题含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练习: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

2、命题的深入认识

问题:命题为什么可以判断对错?

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置换,在分析和归纳:

1、语句中的判断不管正确或不正确,都有判断功能,都是命题.

2、命题中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逻辑关系),

3、命题的结构特征

例题: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命题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是已知“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个条件,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为了更好的研究命题,我们把命题的结构分为“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练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4、命题的改写

问题:写出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分析:

1、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这样妥当吗?

2、从题设和结论的定义入手思考: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命题的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如果...,那么...”这个关系连词来帮我们更好地确定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题: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练习1:课内练习3 练习2:课内练习4.(你能写出2个数学中的命题,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自主完成.

归纳命题的核心功能

导学生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

强调对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分析

强调大前提的书写,如果不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自主活动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解上的误区,强化认识.

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

准确的找到题设和结论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

体现定义的价值

强调引入“如果„那么„”的原因和作用.

强化认识

强化对改写的认识和巩固.数学 游戏 (小 结) 数学游戏: 三位数黑洞 学生自主探索 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说明: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设想如下: 关键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

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建议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

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题:定义与命题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 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 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 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 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 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 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B)(C)(D) 选C,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B、D选项归为一类,叫做“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B)(C)(D) 选(),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定义为:的叫做。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可以产生很多判断。 如:“是方程。”、“正方形四边相等。”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 (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 (5)是等边三角形吗?(6)若,求的值。 (7)若,则。 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 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

4、7)是否是命题。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正确与否无关。 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一: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么划分? 问题二:划分的两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问题三:能不能给它们加上一组关联词语?

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题设):已知事项,以“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我们给出一些命题,如何区分它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结构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ABC≌△A′B′C′

AB=A′B′

AC=A′C′

BC=B′C′) 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用文字叙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1=∠2

∠2+∠3=90°∠1+∠3=90°) 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用文字叙述)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条件结论之间的关系,符号语言上对应“∴、∵”,文字语言上对应“如果、那么”,体会到条件和结论中存在的因果以及假设关系,也领略到符号语言在数学中体现的强大作用。)

(第三关:幸运考场)

朗读命题并有意识停顿,再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 正数大于零。

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4.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 有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学生活动三:

准备八张卡片,分别写好 (1)三边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 (3)两数相等

(4)两角相等 (5)等边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 (7)对顶角

(8)两数的平方相等 请用这八张卡片作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组成四个正确的命题。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和结论有时互换是正确的,有时互换却是不正确的,当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让学生进行开放的数学思考,体现这节课的“数学味”。)

归纳小结: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 (1)是方程; (2)方程是;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问题一:请找出哪句是在下定义? 问题二:请找出哪些是命题?

问题三: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

问题四:比较其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说明:呼应本节课的课题“定义与命题”,在小结本节课知识的时候,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正确的命题,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命题也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内化和升华。)

布置作业

必做题

P72 作业题

A组 选做题

P72 作业题

B组

《4.1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过程性目标:

1.从生活命题引入数学命题,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总结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初步体验举反例、推理说明等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

判别命题的真假其实已涉及证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表述上,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畅所欲言的模式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以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

教师组织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熟悉、关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教师组织每一位同学先写出一个数学命题,然后请他的好朋友判断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学生的部分命题。学生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正确,也可能有不正确(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在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引入假命题、真命题的概念,并巩固对真命题、假命题的判断。

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定理、公理,从而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所写的命题可能出现不作为公理、定理的真命题(如果没有,则由教师补充)。

通过学生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方法。

2.理一理:

由学生小组讨论: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的回答中相互补充。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相互出题,回答,交流,互动,并总结判断真命题、假命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四者之间的关系。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互动中引出新知,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游乌镇,展风采。分小组竞赛,抢答。 1.判一判: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 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公理。()

2.选一选: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从“

1、

2、

3、

4、

5、6”六个数中任意选一个数,是偶数的概率是0.4 (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 a+b =0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3.辩一辩:

有甲乙两位同学在讨论数学问题时,

甲说:若有>,则一定有>,乙说:若有>,则一定有> .请判断哪位同学说得对?为什么?

4.填一填: 补全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 ,那么两直线平行.

5.推一推

如图,若∠1=∠2,则∠3=∠4.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竞赛,抢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及时巩固学生对真命题、定理、公理的认识。

巩固对真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学以致用:

如图,AB、C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①∠A=∠D ② AC=BD ③ OC=OB ④ OA=OD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和假命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间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畅所欲言:

通过本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后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作业本(2)18页

选做题:课本74页第(6)题 教师布置作业

作业分层布置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六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已致用―――畅所欲言―――作业布置.

2.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组织学生写命题,互相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再通过对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判断过程,引出公理和定理,并由学生归纳出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再由小组讨论得到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学生在互相检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采用分层教学,整堂课的设计既有基础训练,又有能力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6.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加大思维密度,有力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去说、写、想、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的表现提供广阔的舞台!

教材:浙教版八(下)第四章课题:定义与命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判别;公理定理的认识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类比、归纳得到真假命题的判别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一些探索数学知识的初步经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教学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所涉及推理的方法和表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通过学生说身边的广告语入手,并判断下面三条广告语是不是命题.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 温迪汉堡包:“牛肉在哪儿?” 滚石乐队:“感觉是真实的.”

从判断广告语是不是命题过渡到数学命题的判断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C.(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把判断出来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且讲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上节课命题和定义的概念,归纳是不是命题判断的方法,以及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板书命题)

二、新课引入

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并判断是否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 (1)边长为a(a>0)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对于任何实数 x, x2 <0.在上述命题中,学生通过判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自然的获取了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板书真命题,假命题及课题4.1定义与命题(2))

三、巩固新知

下列哪些命题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说说你的理由?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已知∠1和∠2如图所示,则∠1>∠2;

6、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7、会飞的动物是鸟.

8、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角相等.在上述真命题的判断和说理的过程中引出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公理,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定理呢?并引导学生归纳真假命题判别的方法.公理: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板书定理,公理) 公理举例:

1、两点间线段最短.

2、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7、三角形的全等的方法:SAS ASA SSS.以前书本上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用黑体表述的性质都为定理.针对公理,定理和真命题之间的关系 判断: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由学生再一次总结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四、探究提高:

如图,AB、C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①∠A=∠D;②∠C=∠B;③AC=BD;④OC=OB;⑤OA=OD.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请分别写出一个这样的真命题和假命题.让学生感知真命题的推理过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获取了什么数学知识与方法? 六.布置作业:书本后的作业题

2、

4、

5、6及作业本. 板书设计:

4.1定义与命题(2) 定义

公理(公认)学生自由活动区 真命题定理(推理) 命题„„

假命题(举反例)

教学设计说明:

1、基本结构: 判断命题类比真假命题的概念类比定理,公理的概念熟悉命题基本知识的内化 分析命题归纳真假命题的判断归纳定理,公理的判断及简单的推理

2、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为主线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达成对概念的理解与初步的应用.

3、本节课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原始的思维.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表达出对问题的直观感觉,对所学知识用自己的思维去感悟.

4、本节课的教学以知识的形成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情景中寻找命题入手,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命题的各种判断上有真实的认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及教师的恰当引导,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应用的熟练.为学生的几何学习从合理推理顺利地过渡到步步有据的推理论证做铺垫.

4.1 定义与命题

(二)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2.会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真假的概念和判断。 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过程中所涉及的证明方法和表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本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2.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况,有利于增强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题目

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 (1)对于任何实数x,x2﹤0;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第29届奥运会举办国是中国;

(5)如图,若∠1+∠2=1800,则直线a∥b。 生:正确(2)(3)(4)(5)不正确(1)。

师:由此可知有些命题是正确的,有些命题是不正确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呢? 生:命题(1),取x=-1时,x2>0,所以该命题不正确。像这样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反之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师:你能说说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别吗? 生:

真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假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 公理、定理概念教学

师: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几个真命题是如何判断的。

生:命题(2)是不需要证明的是公理,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 生: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师:很好,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 师:你能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理吗?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那么命题(3)呢? 生:定义

师:命题(4)呢? 生:事实(规定) 师:命题(5)呢? 生:依据

∵∠1+∠2=1800 (已知) ∠2+∠3=1800(补角的意义) ∴∠1=∠3 (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等)

生:这种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推荐第2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_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

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

2、9-(-5)

3、-28-(-37)

4、(-13 )+0

5、(-29)+(-31)

6、(-16)-(-12)-24-(-18)

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

6、

7、

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 ②4.5-3.2+1.1-1.4 =1.3+1.1+(-1.4) =1.3+1.1-1.4 =2.4+(-1.4) =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3、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

①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 ②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 ,结果大的为胜

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生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名学生上作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作,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 ) - +(- )+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

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计算 :(1)(+3)-(-9)+(-4)-(+2) (2)-1/3+3/4-5/6+1/2

(3)0.25+(-1/8)-(+7/8)-(+3/4)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方法多样化。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三、达标练习

1、知识巩固:p58 随堂练习T1 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

2、知识加强:计算p58 习题2.7 T1 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P59T2 ,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

4、P59T3 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

可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①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 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所布置的作业要紧紧围绕能运用简便方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通过作业进一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推荐第3篇:初中体育课《足球》优秀教案

导语:足球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材内容:

初中体育课(足球选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

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

3、教学比赛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思想品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足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选修教材。足球运动由于技术动作多样,攻防频繁,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初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2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学生运动意识较强,在课间体育活动中对足球的兴趣很高,大部分喜欢参与,个别学生足球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加以指导、提高足球动作技术。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2’ )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8’ )

1、绕操场慢跑( 3’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慢跑时速度均匀精神饱满,队列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 5’ )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 30’ )

推荐第4篇:初中七年级优秀音乐教案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以下是初中七年级优秀音乐教案,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蓓蕾之歌》

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X和XX.(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歌曲:音乐结构:(AB)

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

演唱形式:(齐唱)

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三、拓展探究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

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

四、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师: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一定深深感受到教师对你们的辛勤栽培,你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会让每一位老师感到幸福。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吧!为你们的梦想扬帆起航吧!每一位老师会真心的为你们保驾护航,让你们在摇篮中茁壮成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中学时代》

【学习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竖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

【学习内容】

1、歌曲《中学时代》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

【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

【教学措施】

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习光阴,竖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

大理想。

【教学准备】

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语

人生道路上最迅丽多彩的年华是在中学时期,它是我们求知、探索、建立友谊、增长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它值得珍爱、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三)视唱练习:《蓓蕾之歌》主旋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学时代》歌曲。

(四)学习过程:

1.作品分析:

(1)作词作曲者:王晓岭和戴于吾;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讲一讲: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推荐第5篇:初中音乐教案:《龙的传人》优秀教案

http://www.daodoc.com

初中音乐教案:《龙的传人》优秀教案模板

龙的传人

一、教学目的:

1、喜爱本单元所选的赞颂中华文明又富于民族特点的曲目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2、通过学唱《龙的传人》,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特点;通过学唱《我是中国人》,领略京剧西皮腔的韵味。

3、了解作曲家聂耳。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感受歌曲

二、学唱歌曲

1、模唱

2、学唱歌谱

(1)复习常用音符、节奏。 (2)复习音阶。 (3)鼓励学生尝试。

3、再唱歌曲,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龙的传人》

二、学唱《我是中国人》,感受并表现京剧西皮唱腔。

三、欣赏教学

1、男声独唱:《乡音乡情》

2、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感受乐曲情绪的同时介绍聂耳生平及作品。

3、管弦乐曲:《红旗颂》

来源:中师教育 www.daodoc.com

推荐第6篇:初中音乐教案:《龙的传人》优秀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龙的传人》优秀教案模板

龙的传人

一、教学目的:

1、喜爱本单元所选的赞颂中华文明又富于民族特点的曲目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2、通过学唱《龙的传人》,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特点;通过学唱《我是中国人》,领略京剧西皮腔的韵味。

3、了解作曲家聂耳。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感受歌曲

二、学唱歌曲

1、模唱

2、学唱歌谱

(1)复习常用音符、节奏。 (2)复习音阶。 (3)鼓励学生尝试。

3、再唱歌曲,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龙的传人》

二、学唱《我是中国人》,感受并表现京剧西皮唱腔。

三、欣赏教学

1、男声独唱:《乡音乡情》

2、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感受乐曲情绪的同时介绍聂耳生平及作品。

3、管弦乐曲:《红旗颂》

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he.zgjsks.com/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微信号:hesydw

推荐第7篇:初中数学三角形优秀教案

愚公教育——北师大版——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第三章 三角形

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2.理解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3.掌握三角形的分类.4.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内角的性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

(1)你能从图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解:(1)能 (2)都有 条边, 内角, 个顶点。 2.多边形的概念:由若干条不在 上的线段 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3.(1)什么叫做三角形? 解: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 线段首尾 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如何表示三角形?

解:三角形可用符号“△”表示,

如右图三角形记作:

(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

解:如图三角形中三边可表示为AB,BC,AC,顶点A所对的边BC 也可表示为a,顶点B所对的边 表示为b,顶点C所对的边AB表示 。 4.如果我说三角形有三要素,你能猜出是哪三要素吗? 解:角:三角形中有 个角:∠A, ,∠C 顶点:三角形中有 个顶点,顶点 ,顶点B,顶点 边:三角形中三边 AB, ,AC

二、教材精读

1.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 180˚”吗?

1愚公教育——北师大版——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解: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得到了结论,他是这样做的: (1)如图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 ,∠3.将∠1撕下,按图所示摆放,其中∠1的顶点与∠2的顶点重合,它的一条边与∠2的一条 边重合。由 相等可知∠1的另一边b与∠3的一边a平行。

将∠3与∠2的公共边延长,它与b所夹的角为 ,由∠1的另一边b与∠3的一边a平行 可知∠3= 所以∠1+∠2+∠3=∠1+∠2+ =180 ,即三角形内角和为 。

2.下面的图⑴、图⑵、图⑶中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请说明理由。

解:图1,图2露出的角分别是 , ,由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可以得到被遮住的两个角都是 ;当图3露出的一个角是锐角时,另外两个角有 可能,即 个锐角,、一直角,、一钝角。 归纳总结: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三 角 三

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角 形 有一个内角是 钝角三角形 的 分 类

三 角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模块二 合作探究

1.如图1,已知∠A=50°,求:∠1+∠2+∠3+∠4.解:在∆ADE中

∵∠A+ +∠2=180 ,∠A=50° ∴ +∠2=180°-∠A =180°- = 在∆ABC中

∵∠A+ +∠3=180 ,∠A=50° ∴ +∠4=180°-∠A =180°- = ∠1+∠2+∠3+∠4= + = 如图2,已知AB∥CD,∠B=52°,∠AOB=72°,求∠OCD和∠ODE的度数。 解:在∆ABO中

∵∠B=52°,∠AOB=72°(已知)

且∠AOB+ +∠B=180°(三角形内角和为 )

∴∠A=180°-∠AOB-∠B

2中

愚公教育——北师大版——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180°- - = ∵AB∥CD,∠B=52°(已知) ∴∠OCD= =52°( ) ∠ADC=∠A=56°

又∵∠ADC+∠ADE=180°( ) ∴∠ADE=180°- =180°-56° = 模块三 形成提升 1.如图3,(1)图中一共有_____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以AB为边的三角形共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以 A为内角的三角形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ABC中,∠A:∠B:∠C=7:3:5,求∠A、∠B、∠C的度数, 3.如图4,AC∥DE, ∠EBD =64°,∠C=58°,∠A=80°,求:∠E和∠EBA的度数。

模块四 小结反思

本课知识

1.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 线段首尾 2.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 3.三角形有三要素:、、

二、我的困或:

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

3愚公教育——北师大版——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2)

【学习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性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及运用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是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事

2.图3-11中有几个三角形?将找到的三角形按角 解: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来分类。

二、教材精读

1.观察图3-11中的三角形,你能发现他们各自的 什么关系?

解:三角形的三边有的各不相等,有的两边相等,有的三边相等。 有 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式 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总结:三角形按边分

边上之间有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 三角形 普通等腰三角形

 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  

等边三角形

2.(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三边长度,并填空: a=______;b=_______;c=______ (2)计算并比较:

a+b____c; b+c____a; c+a____b a-b____c; b-c____a; c-a____b (3)通过以上的计算你认为三角形的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三角形两边之和 第三边,

4——三角形精讲知识点

三角形两边之差 第三边,

(1)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与装有红色彩灯的电线 哪根长呢?说明你的理由。 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AB+AC BC AB+BC AC AC+BC AB (2)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你知道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 边。第三边大于两边之 ,小于两边之 。

于 第 三

模块二 合作探究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9cm的木棒,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首尾相连能摆成三角形 吗?为什么?用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如要找根木棒与与已知的两根木棒首尾相连成一个三 角形,那么那根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解:取长度为3cm的木棒时,由于 + =7

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 + =13,出现了两边之和 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 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模块三 形成提升

1.⊿ABC三边分别为4,6,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3 x  9 B、2  x 10 C、4  x  6 D、2  x 10 2.等腰三角形一边长9cm,另一边长4cm,则它的第三边是_________ 3.已知三角形三边满足a>b>c且b=7,c=5,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2cm,第三边为奇数,求第三边长.5.已知一个三角形两边相等,周长为56cm,两边之比为3:2,求这个三角形各边的长.

推荐第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通知

关于开展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学:

根据沧州市教科所通知精神,决定开展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教案设计要求

1,知识点准确无误,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3,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体现新理念,富有创新意识; 4,充分体现备教材,备学情,给学生充分参与探究和有效学习的机会; 5,教学容量适当,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有效度高,同时利于向课外拓展延伸; 6,表述清楚,详略得当。字数在2000字左右。

二、申报评选程序

1、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市直各中学需经过认真筛选及初评的基础上报送教育局教研室(报送名额分配:官庄乡、羊三木乡各1篇,其他乡镇、市直中学各2篇) 2,参赛教师需交纸制教案和电子教案。纸制教案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两份。内容设置为小五号字,标题为四号字。并填写“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承诺书”(见附件,可仿照表格样式自制表格)附于教案封面;参赛教案电子稿发至 wubaosenjy@163.com 注明学校和姓名。

3、参赛作品由各单位于3月26日前交教研室吴宝森处。

4、教案参评费为每篇20元

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2年3月6日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1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

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3) 已知

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4.1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衢州市兴华中学

徐勇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

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 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

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二) 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1、概念思辩,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④ ⑤ 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特征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实际上是说明方程的两边是整式。在判断的过程中,②⑥⑦是在书本的基础上补充的,②是让学生先认识这种形式,后面出现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实际上是方程变形;⑥是方程两边都出现了x,强化概念里两个未知数是不一样的;⑦是再次理解―项的次数‖。)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 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3、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 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4、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已知方程3x+2y=10

(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 的值;

(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2,0时,所对应的y 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三) 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

(四)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

1、

2、

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5、6

六、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

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一般——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4.2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虹桥实验中学

陈谱锦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

x+y=200,

2x-3=7,

3x+4y=3 y+z=5,

x=y+10,

2y+1=5,

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

x= -2

x= -

x=

y=0

y=2

y=1

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

x+y=0 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

x=0 是方程组

x-b=y

的解,求a,b的值。

y=0.5

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

3x+y=8

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

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嘉兴市二十一世纪外国语学校

张令 七年级下册(浙江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活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活动一:

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正方形、长方形。 (1)让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1)通过具体问题的对比,让学生经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及利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二:

学生之间比一比,赛一赛。 让学生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核心思想。 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

活动三: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体验应用问题可列方程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过程。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及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序,教材的知识序,结合新课程理念,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 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 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 ,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 与 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5 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呢? 【操作形式】 ①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 ②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环节二

变题训练

巩固新知 比一比,赛一赛

1.方程组 的解是(

) A、

B、

C、

D、

2.下列哪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

) A、

B、

C、

D、

3.你能通过下列表格的填写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吗?

的解x … 5.5 6 6.5 7 7.5 … y …

的解x … 5.5 6 6.5 7 7.5 … y …

环节三

感受生活

运用新知,

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 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小聪一共买了4 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 如果两种胶卷分别买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 , 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A型和B型胶卷的数量.【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继续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组来解决; ②让学生再次经历列表尝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③在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追问:―你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A、B两种型号的卷数吗?‖

环节四

总结回顾

梳理新知 ①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___;(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你有什么方法找到这个方程组的解.备用:

1.请编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得此方程组的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为 ,则a=_____,b=______.

环节五

作业布置 ①数学作业本(1)号本4.2节 ②课本A、B组练习设计说明:

1.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方形拼折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提炼数学的本质. 2.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在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方程组的形成思想,并和学生一起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让学生添加形成长方形的条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体会出方程组形成的过程以及方程组解的本质;在―比一比、连一连、写一写‖的练习中,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巩固提高.编拟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思维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造创性。

3.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景创设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4.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想中学‖,―动中学‖的空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授课教师:舟山南海实验学校 李丰盛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流程意图 引 入 新

课 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奥运商品,有昂贵的金属―鸟巢‖、有各种金银币、也小到我们所用的奥运笔,奥运书包等。 在奥运主题的大背景下体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讲 授 新 课

1 活动一: 为了响应奥运精神,初一(9)班要举办―迎奥运‖知识竞赛,并以福娃玩具和奥运笔作为奖品。因此,黄老师想了解一个福娃和一支奥运笔的价格分别为多少元?

信息一:

信息二:

设问:

1、由信息一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2、有了两个信息,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3、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告诉同学们比较直观的方法------列表尝试法 已知x+2y=56,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已知2x+3y=102,填写下表:

x … 33 34 35 36 37 38 … y

设问:由这两个表格,你能得到福娃和笔的价格吗?

由活动一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讲 授 新 课

二、概念形成:

(1)由活动一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问:二元一次方程组必须满足几个要求?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2)由列表尝试求解的过程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能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对照定义,请你判断:

2、方程组

的解是(

) (A) (B)

(C) (D)

3、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

方程2x+3y=2的解

(3)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合 作 交

流 活动二:[合作交流] 了解了一个福娃和一支笔的价格分别是36元和10元,黄老师就开始准备知识竞赛的有关事项了。她准备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6名,并且奖品设制如下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买奖品的总费用是198元,如果设一等奖1名,设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人数分别为x名和y名,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解。

设问: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吗?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

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互 动 游 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5角和1元硬币的问题情境,使该问题可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并把你们编的问题情境让另一个小组来列方程组。 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 结、作

业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

书本上的作业题和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形成,难点是怎样用尝试列表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了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课在设计时以―奥运‖为主线索,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安排两个活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活动一中,通过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设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法解决,到由两个方程的组成可以达到目的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解决,但可以由两个方程共同解决,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列表求解,让学生归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列表尝试法。

由活动一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并对概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特别对于第3题,很多学生会对这两个椭圆无法理解,要及时分析。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怎样用列表尝试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及时地开展一个合作交流,即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

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列表尝试法解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进行引导;活动二的延伸是通过让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比较,为下节课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伏笔。

最后安排一个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更加体现同学与同学的合作关系,也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无论是在概念的形成、发现还是在应用过程中,尽量不采取直接板书或教师灌输的方法,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去观察、猜测、发现,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加以引导、点拨和纠偏示范。

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江省龙泉市第二中学

夏旭霞 浙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 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出新知 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音乐《龙泉之歌》

介绍我的儿子丁丁。

丁丁想利用家里的天平称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问题展示:

一个苹果和一个

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方程吗? 利用这个方程你能帮助丁丁分别求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吗?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你还能列出方程吗?

方程 和 中,x,y都分别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两个方程合起来,写成 ,像这样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欣赏音乐

交流讨论得出: 方程

为例题改编为去龙泉山旅游创设情境。

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巩固概念

请判别下列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1)

(2)

(3) (4)

(5)

(6)

师生共同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①两个一次方程;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

强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举手表决

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甄别,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尝试 探索

再次引出新知

做一做

1、(1)已知方程 ,填写下表: x 。。。 85 90 95 100 105 。。。 y 。。。

。。。 提问:你能从中确定苹果和梨子的质量吗? (2)已知方程 ,填写下表: x 。。。 85 90 95 100 105 。。 y 。。。

。。

问题:现在你能找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多少g吗? 为什么?

问题:(1)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都适合方程组吗? (2)什么是方程组的解呢?

(3)你能说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吗?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自主探索,口答就方程 而言有无数组解,也就是说苹果和梨子的质量不能唯一的确定。 自主探索,口答

合作思考、讨论、探索解决问题得出 ,因为

方程 和方程 中,x,y都表示同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

讨论交流得出: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 反馈练习

巩固概念

1、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1) (2)

(3) (4)

2、请写一个以 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自主练习口答

请各位学生都来当老师,同桌同学之间互相评判。 进一步体会方程组的解与其中各方程解之间的关系。

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使他成为课堂的主人。 激发了兴趣 提高了能力。

应用 探究 发展能力

丁丁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丁丁的妈妈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设两种胶卷分别买了x卷和y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两种胶卷的数量。 指出: 因为x,y必须取自然数(为什么?)

x的最小可能性是多少? 所以可以列表尝试如下:

x 0 1 2 3 4 y

36x+12y

显然,只有x=3,y=1符合这个方程组,所以方程组的解是

答:买了A型胶卷3卷,B型胶卷1卷。 分组讨论,交流 根据条件可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因为胶卷是整卷卖的,所以x的值可分别取是0,1,2,3,4。 相应的y的值可分别取4,3,2,1,0。 讨论如何列表。

综合运用知识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反馈练习及时调控 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木地板拼成一个矩形,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宽如图,请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你能求出所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吗? 自主练习

分组合作,交流探讨。

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题,可列出多个不同的方程组,不仅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为下节课的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埋下伏笔。 回顾总节

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感,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出于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需要。

(2)由两个不同的一次方程组成,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一般有唯一确定的解。

2、布置作业:作业本(2)P18 讨论、整理、口答 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

―帮助别人,收获快乐;勤于思考,体验成功‖,使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丁丁的三个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丰富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通过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探索、启发等几种方法,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

通过邀请学生―到龙泉山旅游,一定来我家作客‖,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定义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4.1定义与证明

教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授课 教师

杨 慧

学 校

宁波市第七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定义的含义; 2. 了解命题的含义; 3. 了解命题的结构; 4. 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过程 与方

法 1. 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 2. 体验命题的含义; 3.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情感 态度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与教学媒体

练习纸、多媒体 教法

及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1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环节1 创 设 情 境 , 导 入 新 课 (续)

1.活动1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叫四位同学名字,请四位同学起立;

(幻灯: 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 2.活动2 请这四位同学帮忙回答问题: (①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图片说出名称:五星红旗;奥运鸟巢②两同学根据幻灯播放的名称展示实物:双手;三角尺) 3.小结: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词,让我们能够由实物说出它的名称,也能由名称联想到对应的实物! (幻灯: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 4.活动3 (幻灯:出示正方体,三角形图片,还有无理数和平行线的名词)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图形的名称!)

5 师总结:这些名称,我们知道它们的意义,所以我们能由名称联想到什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数学名词:优弧、劣弧

(师:同学们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同学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意义,所以

(幻灯: 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总结:所以,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达到某种共识,不造成歧义,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作清楚的规定!

老师叫4名同学名字,叫到的学生起立,并根据幻灯回答分别回答问题.

学生大声说出幻灯上图形的名称

学生摇头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 (一) 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 (二) 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 1.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 2.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3.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4.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续)

环节2 实 践 活 动 , 探 索 新 知 (续)

(一) 定

义 1.定义的含义

(1) 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名称(刚才出现在幻灯中的)为着入点学习定义的含义: ①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而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③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这些语句清楚地规定了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意义,我们就把它称为三角形,无理数,平行线的定义。) (2)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和术语的定义 (根据这三个定义,你能说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吗?)

2.趁热打铁: 给已学名称和术语下定义 (1)极差

(2)直角三角形 (3)压强 (学生说完)

(二)

题 1.命题的含义

(1)命题的含义的引入

(师:现在你们知道优弧、劣弧的含义了吧?那我们又可以继续交流了)

学生:……….

师:同学们在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结果,但都是对两条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

(2)命题的含义 引出命题的定义: 命题: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2.练习(辨一辨) (1)

3.命题的结构及命题的改写(改写成 如果。。。那么。。。的形式) (1)命题的结构

师:我们着重来分析上面第六句: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同学们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学生:…… 师小结:

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命题的改写

师:再来看这个命题: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呢?

(让学生感受到在连结过程中出现了语句不通顺,自然意识到适当增加语词的必要性) (然后再幻灯出示: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1)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2)怎样适当地补充词语。

例题:请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对顶角相等。

4.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练一练:

1.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学生探索一个名称和术语定义的句子结构的呈现形式

学生顺利说出前三个

学生阅读,找出叙述中的定义

学生比较如图两种弧的长短

教师制造小情境先举几例!让学生说说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是什么?

学生练习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说题设和结论,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连结

教师分析,学生尝试

学生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 (一)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形式上是怎样呈现的

(二)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三)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并感知叙述中需要下定义的名称和术语。(特殊 一般)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以及对一些已学名称下定义,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1)解释了刚才学生感到迷惑的生词(优弧和劣弧)(承上)

(2)根据优弧,劣弧定义,教师提示又可以继续交流了(然后接下环节让学生比较如图的优弧,劣弧的长度,引出正确和不正确的判断,启下)

在学生比较中出现了正确的,也出现了不正确的,但都是对如图两种弧的长度作出了判断,教师此时

引出命题的定义。

很好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练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的关键要领来识别一句句子是否是命题,有些内容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些命题是下面改写如果那么要用到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化。

先出现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命题的目的: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非―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此例的编排意图: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环节3 操 作 演 练 , 内 化 方 法

(三)合作学习

小组争辉:先阅读,再回答: 观察下列各数: 6=1×2×3 24=2×3×4 60=3×4×5 120=4×5×6 ……

我们把6,24,60,120这四个数都叫做―连绵数‖

(1)请观察等式右边,给连绵数下个定义。 (2)探索连绵数的性质: ①―连绵数‖一定是3的倍数.请把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②对两个连续的连绵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根据你的猜想说出一些命题.

(3)关于―连绵数‖遐想 你能把―连绵数n(n+1)(n+2)‖的三个因式n,(n+1),(n+2)和三角形的三边联系,说出一些命题吗?

师小结:定义把名词的含义说清楚,不至于引起歧义;可以从探究名词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中找到命题,创造命题。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合作环节意图: 让学生体会:

(1)给名词适当的下定义; (2)怎样找命题,造命题;

(从名词间的属性和名词间的关系中找、造)

(3)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环节4 收 获 与 感

师生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归纳如学生的认知结构。 环节5 课后 延伸

布置

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同步练习2.选做题: 书本作业题

3.课外思考:班级中小组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义与命题,并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通过作业的布置对本节知识复习和巩固,实现对知识的应用的拓展。

设计说明:

1.谈谈我的引入:

本环节设计包含两层意思: (1)已经有的有其明确含义的名词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的方便; (2)含义不明确的名词给交流带来的不便,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楚地规定一些名称和术语的意义(下定义),整个过程贯穿三句话:①名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认识了!②名称,让刚刚认识的我们沟通了!③生词,让正在沟通的我们中断了! 过程说明: 由叫同学们的名字,让同学们意识到取名字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名称和术语定义必要性作了铺垫) 四同学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已有的名词和术语给我们的沟通带来的方便(为名称和定义的必要性又做了铺垫) 正方体,三角形,平行线,无理数是学生熟悉的并知道其意义的数学名称,而优弧,劣弧一下子又难倒了学生,这样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给名词定义的必要性!

在以上几个步骤层层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对某些名词和定义的必要,自然引入到定义的教学! 体现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 2.谈谈我对定义这部分教学的处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包含三层意思:

(1)已经有的熟悉的名称和术语是怎样定义的,定义的句子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是怎样呈现的 (2)模仿熟悉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给学过的名词下定义 (3)在一段叙述中要会找出名称和术语的定义 (特殊 一般) 3. 谈谈我对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的处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下定义,让学生明白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找出某些名称和术语的定义,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优弧、劣弧的定义的叙述,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段叙述中找出定义,而这两个词正是情境创设里学生遇到的生词,也是急切想知道其含义的,出现在这里,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是优弧、劣弧的定义让他们理解了其含义,更体现了定义的必要性;二是教师可从这个环节过渡到让学生根据优弧、劣弧的定义比较如图所示的优弧、劣弧的长,从学生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判断中引入―命题‖的教学。

4.谈谈我对难点的处理:

本堂课的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的做法是:先出现一个―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把此命题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形式呈现,再让学生找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以下几点:

(1)一般的上课思路是直接让学生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只是机械接受,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2)先出现―如果。。。那么。。。‖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果。。。那么。。。形式下的命题找题设和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而学习命题就要学会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所以让学生领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必要性

(3)而且有些命题找出题设和结论比较困难,那么先以―如果。。。那么。。。‖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此形式下找出题设和结论的方便的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下的同一个命题,让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感受到此命题要适当加上和怎样加上一些省略的词语!

5.谈谈我对改写成‖如果…那么…‖命题的例题的处理: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 3.对顶角相等。

4.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改写是最基础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改写第二个命题,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的结论其实也是一个命题,而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形式上也为下一句对顶角相等的命题的分析作好铺垫!

6.谈谈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情感目标的培养,练习里的许多题目都是来自桐乡本土的一些命题,激发学生的―爱我家乡‖的情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7.谈谈对整堂课的总的想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从整个案例来看,

通过教师引导在非常自然状态下获得新知,又让学生通过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探究、动脑中

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很快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巩固提高、课后作业中均可以使学生感受本节课知识的多样性,以及课外知识的延续,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4.1 定义与命题(浙教版) 台州市临海外国语学校 王志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3、课时划分: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必须引入定义.新课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作出定义:

x2 – 2x – 1

2x2 + 3x + 1

x2 – 2xy + 2y2 4a2 – 4ab + 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AO与BO应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织学生评价,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定义的严密性和简洁性等.

师生交流 老师引导 强调―次、项‖

与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解决问题.既体现定义的价值,有可作为定义到命题的情境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

(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对顶角相等.

(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7)邻补角是互补的.

1、命题含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练习: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

2、命题的深入认识

问题:命题为什么可以判断对错?

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置换,在分析和归纳:

1、语句中的判断不管正确或不正确,都有判断功能,都是命题.

2、命题中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逻辑关系),

3、命题的结构特征

例题: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命题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是已知―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个条件,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为了更好的研究命题,我们把命题的结构分为―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练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4、命题的改写

问题:写出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分析:

1、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这样妥当吗?

2、从题设和结论的定义入手思考: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命题的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如果...,那么...‖这个关系连词来帮我们更好地确定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题: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练习1:课内练习3 练习2:课内练习4.(你能写出2个数学中的命题,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自主完成.

归纳命题的核心功能

导学生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

强调对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分析

强调大前提的书写,如果不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自主活动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解上的误区,强化认识.

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

准确的找到题设和结论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

体现定义的价值

强调引入―如果…那么…‖的原因和作用.

强化认识

强化对改写的认识和巩固.数学 游戏 (小 结) 数学游戏: 三位数黑洞 学生自主探索 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说明: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设想如下: 关键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

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建议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

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题:定义与命题

(一)

授课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 朱成敏

教材: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 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 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 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 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 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 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

小组合作

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B)

(C)

(D) 选C,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B、D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B)

(C)

(D)

选(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叫做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可以产生很多判断。 如:― 是方程。‖、―正方形四边相等。‖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 (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 (5) 是等边三角形吗?

(6)若 ,求 的值。 (7)若 ,则 。 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 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

4、7)是否是命题。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正确与否无关。 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一: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么划分? 问题二:划分的两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问题三:能不能给它们加上一组关联词语?

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题设):已知事项,以―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我们给出一些命题,如何区分它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结构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 △ABC≌△A′B′C′

AB=A′B′

AC=A′C′

BC=B′C′) 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

,那么

。(用文字叙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 ∠1=∠2

∠2+∠3=90°

∠1+∠3=90°) 条件:

结论:

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

,那么

。(用文字叙述)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条件结论之间的关系,符号语言上对应―∴、∵‖,文字语言上对应―如果、那么‖,体会到条件和结论中存在的因果以及假设关系,也领略到符号语言在数学中体现的强大作用。)

(第三关:幸运考场)

朗读命题并有意识停顿,再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 正数大于零。

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4.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 有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学生活动三:

准备八张卡片,分别写好 (1)三边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 (3)两数相等

(4)两角相等 (5)等边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 (7)对顶角

(8)两数的平方相等 请用这八张卡片作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组成四个正确的命题。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和结论有时互换是正确的,有时互换却是不正确的,当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让学生进行开放的数学思考,体现这节课的―数学味‖。)

归纳小结: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 (1) 是方程; (2)方程是 ;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问题一:请找出哪句是在下定义? 问题二:请找出哪些是命题?

问题三: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

问题四:比较其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说明:呼应本节课的课题―定义与命题‖,在小结本节课知识的时候,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正确的命题,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命题也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内化和升华。)

布置作业

必做题

P72 作业题

A组 选做题

P72 作业题

B组

《4.1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邵玉良 教材: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过程性目标:

1.从生活命题引入数学命题,并通过小组活动 ,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总结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初步体验举反例、推理说明等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

判别命题的真假其实已涉及证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表述上,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畅所欲言的模式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以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

教师组织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熟悉、关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教师组织每一位同学先写出一个数学命题,然后请他的好朋友判断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学生的部分命题。学生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正确,也可能有不正确(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在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引入假命题、真命题的概念,并巩固对真命题、假命题的判断。

所写的命题中可能有定理、公理,从而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如果没有上面的情况,则由教师补充)。

所写的命题可能出现不作为公理、定理的真命题(如果没有,则由教师补充)。

通过学生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方法 。

2.理一理:

由学生小组讨论: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的回答中相互补充。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引入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并例举公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相互出题,回答,交流,互动,并总结判断真命题、假命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四者之间的关系。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互动中引出新知,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游乌镇,展风采。分小组竞赛,抢答。 1.判一判: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 。

) 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公理。

2.选一选: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从―

1、

2、

3、

4、

5、6‖六个数中任意选一个数,是偶数的概率是0.4 (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 a+b =0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3.辩一辩:

有甲乙两位同学在讨论数学问题时,

甲说:若有 >

,则一定有

> ,乙说:若有

,则一定有

> .请判断哪位同学说得对?为什么?

4.填一填: 补全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

,那么两直线平行.

5.推一推 如图,若∠1=∠2,则∠3=∠4.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竞赛,抢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及时巩固学生对真命题、定理、公理的认识。

巩固对真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假命题的判断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巩固对真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学以致用:

推荐第10篇:初中教案

初中

I\'m watching TV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词汇

Clean, on, read, apartment

watching TV, eating dinner, cleaning, shopping, reading, doing homework, talking on the phone

2)语法 现在进行时(Present progreive tense)

3)句子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What’s he doing? He’s doing his homework.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cleaning the room.

2.能力目标:学会用英语谈论人们正在做什么

(To freely talk about or learn about what they are doing)

3.文化目标:培养用英语获取信息,与人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中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基于对教材和教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To grasp the structure of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 What are you doing ? I’m watching TV.What’s she/he doing ? She/he’s „„

教学难点

①现在进行时中现在分词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e verb adding “ing”)

②能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Using this tense to describe and communicate)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教学,创设英语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英文歌曲,创造英语教学环境,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操练现在进行时。接着,进行一段听力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查和练习。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和猜测,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兴趣,操练所学句型。

四、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g-in(听音乐创设情境)

1.Greetings.(为了沟通师生关系,进行相互问候)

2.回顾上节课内容,抽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现在进行时结构

3.本节课学习目标展示。

Step 2 结合教材,展示图片学生完成1a,各组依次说出答案。

Step 3 Practice

1.Show some pictures and let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各组轮流进行).

e.g What are you doing ? I am reading.etc.

2.Get some pairs to practise in cla.

Step 4 Presentation

(1) 出示图片,教师问:“What is he/she doing?”并帮助学生回答“He/She is„„.

(2)然后出示图片,进行问答练习。老师领读。

A: What is he/she doing?

B: He/She is„„.(ect.)

Step 5 Game

1.猜动作Show a picture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gue what he is doing.

2.接着教师叫一些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来做一些动作,让其他学生来猜他或她正在干什么。直到猜对为止。

Step6 Listening (目标听和精听结合)

1.say:There are many people living in the apartment.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 “What is Jenny doing? What are Dave and Mary doing? What is John doing?”

2.Check the answers in cla like this:

A: What is Jenny doing? B: He is watching TV.

A: What are Dave and Mary doing? B: They are eating dinner.

A: What is John doing? B: He is doing homework.

(通过听力训练,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得以很好的落实)

Step 7

“how to add –ing to verbs”in cla.And do some exercises.

Step8学习目标回顾

Step9 Homework: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总体不错,教学计划进行的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小的瑕疵。

简单有以下几点:

我在课堂上习惯一句话或一个知识点多次重复,有无意的也有特意的,本想通过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可事实上,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课堂上学生名字有时点中文名有时英文名,如果能全部用上英文名,英语情景的气氛更浓一些。所以要尽快记住学生的英文名,在英语课堂上尽量提问学生的英文名字。

在学生表演-猜动作的环节中,学生有的使用的汉语,如果课堂上教师点拨一下,告诉他如何用英语表达,这样更好些。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弥补不足,更好的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第11篇:初中教案

Module2 Unit1

Made by Lvting 1.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 junior high students of grade1 2.Teaching aims 1.本节要求掌握的

词:bag book claroom chair desk map pen window 重点句型: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pen.2.能与同学相互询问教室内的物品及生活中见到的物品,能熟练运用句型: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an----- 3.介绍我们的教室,培养大家对自己学习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加爱护公物。

3.Teaching content: vocabulary sentences talking 4.Teaching aids: blackboard chalk 5.Teaching procedures:

StepI: Free talk T: Cla begins! Stand up! Hello, boys and girls.My family name is Huang, so you can call me...Ss: Mi Huang.T: Yes.How are you today?(Are you fine or not fine?) Ss: ....T: This is my first time in your cla,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 too! T:OK, let’s begin our cla.How many things you can see in your claroom? Can you list them in English? (2min) Step2: 教授单词 bag book claroom chair desk map pen window (5min) Step3:老师用句型提问

e.g.: What’s this in English? Ss: It’s a pen Step4: 根据汉语或首字母提示完成单词 1.There is a m of China on the wall.2.My book is on the c .It isn’t on the desk.3.--- What’s this in E ? ---- A pen.4.It’s a (教室).5.---- What’s this ? --- A (窗户). Step5: 英汉互译

6.我的教室 7.一张书桌 8.用英语 9.a chair 10.a bag Step6: talking (work in pairs ) 同学互相提问,关于今天所讲的教室里的事物。(3min) 6.Difficulties and Importance: 句型是重难点,应该反复操练!

第12篇:初中教案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时间久远、只有考古材料,需学生想象 导入:人类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教授:

(一)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讲述)

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与古猿、现代人的头像模型对比)

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3、北京人的生活 群居:自然环境恶劣

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图片或学生想象,怎么用石头做工具) 火种(想象怎么得到的,有什么意义)

(二)山顶洞人

1、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比较生活,有哪些进步?

3、氏族概念(讲述)

有血缘、财产共有、平等(共同劳动、享用食品)

二、原始农耕生活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难点:阶级的出现、私有财产的出现 导入: 教授:注意

1、河姆渡、半坡农耕的共同特点。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2、不同地域条件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

4、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5、阶级: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四、夏商、西周的灭亡

重点:夏朝的建立、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 教授:

(一) 夏朝的建立

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 分封制

建议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

重点:青铜的高超技艺 难点:青铜文明

教授: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重点: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授:

七、大变革的时代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授:

背景: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到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上述问题,由此正确理解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变法内容、作用:

八、中国文化勃兴

(一)

重点: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九、中国文化勃兴

(二)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授:

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制度,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则他提出“仁”的学说。学习“仁”的概念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关于“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以便加深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了上述内容后,应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成就:第一,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第二,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第三,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第四,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十、秦王扫六合

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授:

(一) 秦的统一做法

(二) 封建社会的形成

十一、伐无道、诛暴秦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授:

(一) 农民战争

原因——陈胜、吴广起义——结果

(二) 战争性质变化

引导学生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让学生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十

二、大一统的汉朝

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授: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十

三、两汉经济

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授

(二)发展原因: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四、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授:

(一) 冒顿统一蒙古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 十

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重点: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授:

(一) 丝绸之路

原因: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二次出使联合乌孙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二)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十六、昌盛的秦汉文化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 教授:讲述地动仪之前,可由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少年时好学,17岁离开家乡去关中一带游历,又到洛阳学习五六年。后来,他回到家乡专心研究学问,写成了著名的文学作品《二京赋》。他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研究。33岁那年,他被召到洛阳做起草文书的郎中,几年以后升任太史令。他进一步钻研天文、历法,精心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把前人制造的天文仪器加以改进,造出比较精确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后来,他又注意研究地震。公元132年,设计制造出可以测知发生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制作动态地动仪震动示意图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它是通过多人之手,经过长时间的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定本。

华佗:麻沸散,五禽之戏”,即摹仿虎、鹿、熊、猿、鸟等5种禽兽动作姿态的保健体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十

七、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授:

(一)佛教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

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为该国太子乔答摩·悉达多(后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所创立。其基本教义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痛苦的原因由每个人自身的“惑”(指贪、痴等一切烦恼)、“业”(指一切身心活动)造成的。“惑”“业”引起的善恶行为,又产生轮回报应。摆脱痛苦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佛教经典,遵守戒律,打坐静修,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涅槃”或“解脱”。这种教义,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而追逐虚无的“不生不灭”。它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二)道教的思想,主要渊源于道家思想和方士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术,此外还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以及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等等的思想资料。

十八、三国鼎立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授: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1.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十

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开发

教授: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氏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十、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授: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黑龙江境内的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魏晋之际,迁移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前秦统一北方时,拓跋部的政权曾遭到前秦军队的打击而灭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纠合旧部,在今呼和浩特一带即代王位。

(一)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关于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阳的繁荣与发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僻处平城,不利于对于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文中提到的“文轨未一”“非可文治”,说明孝文帝想要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统一了的中原地区。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建都洛阳获得为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一, 禁用鲜卑语。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 第二, 禁穿胡服。

第三, 禁用鲜卑姓氏。将鲜卑族原来的复音姓氏改为近似的单音汉姓

第四,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的联姻。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第五,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二十一、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二十二、魏晋南北朝文化

重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范缜:《神灭论》,范缜所著的一部无神论著作。

一、繁荣一时的隋朝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授: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三、贞观之治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授:.“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教师提问:“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

教师提问:“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 14岁时,唐太宗召其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655年,立为皇后。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遂专国柄,威势日重。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取代李唐王朝的趋势日益明显。徐敬业、越王李贞等相继起兵反对,皆遭失败。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zhào)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三、开元盛世 重点:盛世的经济繁荣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教授:1.讲新课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讲“开元之治”一目时,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3.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4.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1.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

四、科举制的创立

重点:一种是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授:

第13篇:初中教案

第一课时

wǒ ài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文有拼音和汉字两部分,知道拼音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初步了解拼音中的四个声调。

2、认识声母b、p、m、f、w;韵母a、o、ai;学会用声母和韵母拼读拼音

3、对中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产生对中文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掌握拼音中的几个声母、韵母

三、教学难点

准确发出韵母的四个声调,掌握拼读方法

四、教学准备

声调符号四色球、声母、韵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出示一个泰语单词,问学生看到什么,由什么组成,怎么念,从而引出中文中的拼音和汉字,知道中文由这两部分组成。

(二)知道拼音中有三个部分:声母、韵母和声调。认识几个声母和韵母,知道拼音中的四个声调,学习拼读。

1

1、知道拼音由三个部分组成:声母、韵母和声调

泰语中有辅音、元音和声调,同样的中文中也由这三部分组成,叫做声母、韵母和声调。

2、了解中文中有23个韵母,借助准备的卡片学习韵母a、o、ai,正确发音并掌握书写的笔画。

3、知道中文有四个声调

泰语中有五个声调,而中文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第一声调、第二声调、第三声调、第四声调,出示红、黄、蓝、绿四色卡片代表不同的声调。

带入韵母,拼读四个声调 ā á a à o o o o ai ai ai ai

4、知道声母也有23个,今天学习b、p、m、f、w,知道他们的发音和书写要领(特别注意与英语的区别)。

如同泰语一样,中文的拼音是先读声母,再读带音调的韵母,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练习拼读练习。

5、学习生词,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学习拼读māmā、bàbà、ài、wǒ,并且知道他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

6、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意思,初步接触中文的汉字。

7、学生做课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学生回想今天已学的知识,教师小结结束

2

第二课时

nǐ hǎo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中文的方式向身边的人:陌生人、老师、爸爸、妈妈、朋友说你好。

2、认识声母n、l、h、sh、y、韵母i、ao、eng、ou,整体认读音节shi yi

3、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

认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教学难点 sh、Shi的正确发音

四、教学准备

声母、韵母卡片、声调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知识,谈话导入新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陌生人会说些什么话,你们是怎样打招呼的?

(二)学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及课文(区别于英语的发音、书写)

1、借助声母卡片学习n、l、h、sh、y A:教师讲解你的发音规则,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B:教师讲解声母的书写要求

2、借助韵母卡片学习i、ao、eng、ou(区别于英语的发音、书写) A:学习韵母的发音 B:学习韵母的书写

C:借助声调卡学习带声调的韵母 D:带入声母拼读

3、认识整体认读音节

我们知道拼音中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一个音节的发音是通过拼读来完成,即先读声母,再读带声调的韵母完成,但是今天老师告诉你,在中文中有一些音节是不需要拼读的,他的名字叫做整体认读音节。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拆开声母和韵母来拼读他,所以我们需要记住它的读音,看到它就直接读他的读音。比如:shi yi 学习他们的发音和书写,带入声调做发声练习。

4、学习生词

学生练习拼读生词,教师范读矫正,然后练习书写 5:学习课文

Nǐ hǎo!nǐ hǎo!

mā mā hǎo!

bà bà hǎo! 你好!你好!

妈妈好!

爸爸好! Lǎo shī hǎo!

nǐ hǎo,pãnɡyǒu!

wǒ ài nǐ! 老师好!

你好,朋友!

我爱你

6、认识两种笔画横和竖,并学习相关的汉字一二三十土,掌握笔顺。(三)教师小结,学生做课后练习结束

4

第三课时

dìdì hē niúnǎi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家庭的成员称呼:yãyã、nǎinǎi、ɡēɡē、dìdì,认识饮料的名称可口可乐、牛奶、咖啡、水、冰水

2、认识新的声母:g、k、d、t,韵母e、iu、ui、ei、ing、ui,整体认读音节ye,认识两种笔画撇和捺和相应的生字。

3、看图说话,培养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新的声母韵母、巩固拼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哥哥喝可口可乐的发音,区别iu和ui

四、教学准备 四种饮料的样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的知识,品尝饮料导入活动。

1、特别注重对声母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2、请学生品尝饮料,说说名称导入活动。

(二)学习新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课文

1、学习声母:g、k、d、t的发音和书写。

5

2、学习韵母韵母e、iu、ui、ei、ing、ui,注意区分ui和iu的发音和书写的区别

3、整体认读音节ye的发音和书写

4、认识家庭成员的称呼:yãyã、nǎinǎi、ɡēɡē、dìdì,知道他们的发音和书写

5、认识饮料的名称:kěkǒukělâ、niúnǎi、kāfēi、shuǐ、bīnɡshuǐ掌握他们的发音和书写

6、掌握新课文

特别注意ɡēɡē hē kěkǒukělâ的训练,这也是区分g、k、h的有效训练方式,注意先分开来读,先读ɡēɡē hē,再读kěkǒukělâ,当分开来读可以读得连贯时才连起来读,但注意范读时可以将速度减慢。

7、复习已学的笔画横、竖及相关汉字,学习新的笔画撇和捺。认识生字人、

八、入。

(三)学生做课后的练习,教师讲解,小结结束

6

第四课时

Jiějiě xǐhuān xiǎoɡǒu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家庭成员的称呼:jiějiě和mâimâi,区分大和小,认识几种动物的名称

2、掌握新的声母:j、q、x韵母:u、ǖ、an、ang、ie、en及整体认读音节yu,区分前后鼻音,认识新的笔画横折、竖折

3、在游戏中体验中文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辨别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及书写

三、教学难点

j、q、x发音的区别以及ǖ和知道y和ǖ在一起时要去掉两点,懂得yu的发音

四、教学准备

声母韵母卡片、声调卡片、笔画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知识,导入新知识。

1、复习已学的声母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2、听声音、辨别动物的叫声导入活动

(二)学习新的声母韵母及笔画

7

1、认识新的声母:j、q、x,区别他们的读音及其书写

2、认识新韵母

A、认识新的韵母:u、ǖ、an、ang、ie、en B、通过学习an、ang和en、eng辨别前后鼻音

C、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u,知道当y和ǖ相遇时,头上的两点要去掉,变成yu,及y+ǖ=yu

3、学习新课文,在此区分大和小,认识动物的名称

4、认识新的笔画

A、复习已学笔画横和竖,认识新的笔画:横折、竖折 B、复习人、

八、入,认识生字四和五。

(三)学生游戏巩固已学知识

1、游戏:

游戏一:模仿声音猜动物教师总结学习情况 游戏二:看图书画

2、做课后练习

3、教师小结

8

第五课时

复习一:nǎinǎi xǐhuān hē ch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已经学习的家庭成员的称呼及饮料、动物的名称

2、能够已经学习的声母、韵母顺序表,基本掌握标声调的规则。学习两个生字泰和水

3、在复习中有成就感,增加对学习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声母、韵母表

三、教学难点 韵母的书写与发音

四、教学准备 声母、韵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经学习的名词

1、复习家庭成员的称呼:bàbà、māmā、yãyã、nǎinǎi、ɡēɡē、dìdì、jiějiě、mâimâi

2、复习饮料的名称:kěkǒukělâ、niúnǎi、kāfēi、bīnɡshuǐ、shuǐ认识一种新的饮料chá

3、复习动物的名称:ɡǒu、xiǎoɡǒu、yú、xiǎoyú、qīnɡwā、dàxiànɡ

9

4、动词:xǐhuān、ài

5、人称代词:nǐ、wǒ,学习新的代词nǐmãn、wǒmãn

(二)背诵声母韵母表格

1、背诵声母表

A:复习声母读音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y w sh B:全班齐读、个别学生读 C:背诵声母表 2:背诵韵母表

A:复习读音及书写a o e i u ǖ ai ei ui ao ou iu ie an en ang eng ing B:全班齐读,个别学生读 C:背诵韵母表

3、学习声调歌,基本掌握标声调的规则

(三)复习已学笔画及生字,学习生字

1、复习已学笔画:横、竖、撇、捺、横折、竖折

2、复习已学生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十、土、

八、人、入,学习生字:水和泰

3、教师总结前几周的学习情况,提出新的学习要求。

10

第六课时

chī shuǐɡuǒ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果的名称,学习三中新的笔画及相关的汉字

2、学生新的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区分它们与sh的发音

3、学习翘舌,知道拼音的发音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认识新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教学难点 区分于sh发音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zh ch sh声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活动

(二)学习新内容

2、

1、学习新声母:zh、ch A:学习新声母的发音,区别zh、ch和sh B:学习新声母的书写 C:练习书写声母

3、学习新的整体认读音节:zhi、chi

A:学习新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却别zhi、chi、shi B:认识翘舌音 C:学习新声母的书写 D:练习书写韵母

4、学习水果的名称及课文 A、学习生词 B、学习课文

C、做课后的巩固练习:看书写拼音

5、认识新的笔画及生字

A:认识新的笔画:横沟、竖钩、横折钩 B:认识笔画的书写

C:认识生字:丁、

七、儿、

九、

(三)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做巡回指导,小结结束。

12

第七课时

chī fàn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食物的名称,掌握指示代词这和那

2、认识新的声母、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会写一种新的笔画:点。

3、学会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新的声母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三、教学难点

r和ri的发音,区别z、c、s与zh ch sh

四、教学准备

声母、韵母卡片,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声母韵母名称,观看图片导入活动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声母r、z、c、s A:学习声母的发音,特别强调r的发音, B:区别zcs和zhchshi C:学习声母的书写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ri、zi、ci、si,强调ri的发音

13

A:学习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B:学习整体认读音节的书写

3、学习韵母ong A:学习ong的发音,复习后鼻韵母:ang、eng、ing、ong B:学习ong的书写

4、学习事物的名称和代词 A:学习动物名称:猪、羊、牛

B:学习事物名称:猪肉、羊肉、牛肉、饭、蔬菜 C:学习他们的发音和书写 D:完成课后的练习,看图写拼音

5、学习代词:这和那

6、学习课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7、认识新的笔画:点及生字:

六、文、小、雨 A:认识新的笔画

B:学习新的汉字,知道他们的读音和笔画顺序 C:学生完成生字的练习

(三)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结束

14

第八课时

shǔ yì sh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línɡ、bǎi、qiān,认识0-1000的数字,会读、会写

2、认识一个新的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wu,学习一种新的笔画提

3、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增加对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wu,认识100以内的数字

三、教学难点

1000以内数字的读和写,er的发音

四、教学准备

1000以内读写的训练题、韵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字导入活动

复习数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十,导入对数字的学习

(二)学习新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认识新笔画 1:学习新的与韵母:er A:辨别er和e的却别并正确发音 B:知道er的书写要领

15

C:完成课后相关的er的书写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A:复习已经学习的整体认读音节,学习新的整体认读音节:wu B:掌握整体认读音节wu的书写 C:完成练习wu的书写

3、学习línɡ、bǎi、qiān,会读、会写0-1000的数字 A:学习0、100、1000及其读音 B:学习1000以内的数字的读音

C:借助准备好的训练题,书写1000以内的数字

4、学习新课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A:学习领唱地朗读课文 B:学习歌曲《汉语数字歌》

5、认识新的笔画及生字

A:复习已经学习的笔画点,认识新的笔画提,知道它的读音及书写要领

B:认识生字,知道他们的读音、含义及书写要领

(三)学生继续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6

第九课时

天上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天上的星体名称,学习一个形容词圆圆的

2、认识新的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掌握一些生字:个、人、从、众、大、天

3、进一步强化拼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声母韵母

三、教学难点

知道当y遇到ǖ、ǖn、ǖe时要去掉两点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声母、韵母卡片、形象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形象图片,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引发孩子的思考

(二)学习新内容

1、学习韵母in、un、ǖn、ǖe A:学习韵母的发音

B:认识其书写,区分un——ǖn、ǖn——ǖe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7

A:学习他们的发音yin、ying、yun、yue、yuan、B、区分yin——ying,懂得前后鼻音的区别,

C:区分yun——yue,知道知道当y遇到ǖ、ǖn、ǖe时要去掉两点 即: y+ǖ=yu y+ǖn=yun y+ǖe=yun

3、学习生词星体的名称,并掌握课文

A:分小组学生自学生词,进一步巩固练习拼读的能力 B:小组展示学习效果,并从从中或许学习的自信 C: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D、学生完成课后的看词填空练习

4、认识生字 A:复习人字

B:复习笔画:横、竖、撇、捺

C:认识生字:从、个、众、大、天,学习通过改变已学生字认识新生字的能力。

D:学生完成课后生字书写的练习

(三)学生齐读课文,会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小结结束

18

第十课时

复习二:nǎinǎi xǐhuān shūcài(上)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生字中和国,

2、背诵声母韵母表

3、在复习中回忆半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有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背诵声母韵母表格

三、教学难点 背诵声母韵母表格

四、教学准备 声母韵母表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习的名词,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知识,并在其间体验成功的喜悦。

1、水果名称:芒果、菠萝、山竹、香蕉

2、食物名称:饭、蔬菜、猪肉、牛肉、羊肉

3、形体名称:月亮、圆圆的月亮、星星、云、

4、学习用已学知识朗读课文

(二)背诵声母、韵母表格

19

1、背诵声母表

A:齐读声母表,了解声母表的顺序 B:完成练习,理解顺序

C:教师带读,学生学习如何分段、分节背诵声母表

2、背诵韵母表 A:书写拼音韵母

B:齐读韵母表、了解韵母表的顺序。 C:根据背诵声母表的方法背诵韵母表

3、认识生字:中和国 A:认识他们的读音

B:学习书写生字,掌握他们的笔画顺序

C:掌握他们的含义,利用已学知识,学习短句:我爱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泰国人爱泰国,中国人和泰国人是朋友等等

(三)学生完成练习,复习已学的内容。教师总结学习情况

20

第十一课时

复习二:nǎinǎi xǐhuān shūcài(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堂用语

2、背诵整体认读音节表

3、通过学习课堂用语,掌握教师的课堂要求,并逐渐实现全中文教学

二、教学重点

背诵整体认读音节表,了解简单的课堂用语

三、教学难点

能够听懂教师的课堂指示

四、教学准备

整体认读课堂表、听说读写图片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背诵整体认读音节表

1、全班齐读整体认读音节表

2、复习其书写

3、背诵整体认读音节

4、抽检学生背诵

(二)学习课堂常用语(因为在此前的课堂中常常会使用这些句子,

21

所以学生不会太过陌生,在这里只要教师稍稍解读,学生便可掌握。但是由于内容稍多,所以讲解可相对减慢速度)

1、看图理解,认识tīnɡ、shuō、dú、xiě

2、学习跟,认识:tīnɡwǒshuō、ɡēnwǒdú、ɡēnwǒjiǎnɡ、ɡēnwǒxiě、tīnɡxiě;

3、学习再、遍,认识zài tīnɡ yì biàn、zài shuō yì biàn、zài dú yì biàn、zài xiě yì biàn

4、学习安静和举手,认识bù dǒnɡ de qǐnɡ jǔ shǒu

5、训练学习的知识,教师说学生做

(三)学生做课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2

第十三课时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中文歌词

2、能够完整地歌唱歌曲

3、通过学习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戴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中文歌词

三、教学难点

个别字词的发音:怀抱、投进、找、世

四、教学准备 歌曲音乐、歌词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活动,认识歌曲的名称

(二)学习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体验对母亲的敬意。

1、完整听音乐,知道歌曲分为两段

2、出示歌词挂图、学习歌词

A:学生拼读歌词,教师范读,解释歌词的含义。学生通过理解歌词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学生跟读歌词 B:强调对怀抱、投进、找、世读音的学习

23

C:学生完整朗读歌词

D、轮流读,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

3、听音乐跟唱

4、教师一句一句教唱

5、学生完整演唱音乐

(三)歌曲轮唱,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教师小结学习情况结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中文的乐趣。

24

第十四课时

上山、下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千、上、下、午,知道时间的表述:上午、中午、下午

2、区分上山、下山、山上、山下

3、通过学习了解词义的广泛,增强对中学学习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

三、教学难点

区分上山、下山、山上、山下

四、教学准备

山的教学挂图、生字看片

五、教学过程

(一)背诵声母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表,引出学习的内容汉字

(二)学习生字,知道白天三段时间的表述,区分上山下山、山上山下

1、学习生字

A:教师出示图片,学生拼读,认识生字上、下、午,知道他们的读音和笔画顺序

B:认识一日时间的表述:上午、中午、下午

C:教师出示图片山,学生拼读,认识山字。在教室的引导下认识上

25

山、下山,山上、山下。这是一个难点,所以时间要相对延长,讲解详细,结合图片和动作,让学生理解。通过学习上和下,知道它们既可以表示时间的早晚、也可以表示位置的差别,了解中文词义的广泛 D、复习雨字,根据图片认识下雨,下大雨,下小雨。 E、学习课文,能够识别课文中的汉字,流畅地朗读课文

(三)游戏

1、学生拼读拼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根据汉字写拼音

4、看图说话

5、教师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孩子回家复习,并常常练习使用,巩固学习的汉字。

26

第十五课时

身体hǎo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偏旁部首,学习单人旁,并掌握生字。

2、运用单人旁和和独自结合成新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构字方式:部首+独字。学习新的笔画:横沟、横折钩

3、震撼于中国的汉字,知道一笔一划就可以改变其含义,所以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新笔画和生字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中文汉字的构字方式:部首加独字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部首卡片及笔画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经学习的内容:人,认识变形的人,既单人旁,认识它的名称和书写

(二)学习新内容

1、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字由偏旁和独字构成,简单了解中文的构字方法

27

2、复习已学的笔画:横、竖、横折、竖折、竖钩、竖弯钩、横折弯钩,学习横钩、横折钩,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笔画

3、运用已学的汉字和单人旁拼接,构成生字,认识:你、们、他、休、身、体、什、么的拼读书写及含义(在这里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没完成一个生字的讲解,学生练习书写笔画顺序。学生掌握生字后再进行下一个生字的学习) A:学习单人旁和独字拼的构字原则 B:认识生字的读音 C:认识生字的书写 D:认识生字的含义 E:区分休和体

3、朗读课文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 C:分组朗读 D:男女生对读

(三)游戏

1、看拼音写汉字

2、看汉字写拼音

3、看说话

4、找朋友:一些学生拿部首、一些学生拿独字,找到朋友后拼读。

5、教师小结结束

28

第十六课时

他们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口字旁及相关部首的汉字。

2、巩固已经学习的构字规则、部首加独字

3、通过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教学图片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的笔画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活动

1、学生看图片找出相同点,图片为一张嘴巴、一个学生唱、一个学生吃、一只小狗叫

(二)学习新内容

(三)游戏,学生做课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9

第十七课时

早上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时间名词,

2、学习日字旁掌握生字,知道其笔顺及含义

3、学习灵活运用学习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掌握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的笔画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偏旁,出示汉字日,认识日字旁

(二)利用已学的汉字,利用构字原则组成生字,知道其含义及书写的笔画顺序。

(三)游戏,教师小结

30

第十八课时

复习三:你叫什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介绍自己的名字

2、认识生字我、吗,复习已经学习的汉字

3、在复习中有成就感,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 复习已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认识生字

四、教学准备 已学汉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集,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内容

(三)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小结

31

第十九课

复习:汉字的笔画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已经学习的基本笔画

2、背诵汉字的笔画顺序

3、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规则

二、教学重点 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

三、教学难点 背诵汉字的笔画顺序

四、教学准备 笔画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结合汉字,复习基本的笔画 横、竖、撇、捺、点、提、

横折、竖折、撇折、横撇、横沟、竖钩、斜钩、横折钩

(二)结合已学汉字,了解汉字的笔顺规则

1、了解汉字笔顺

32

A、先横后竖 B、先撇后捺 C、从上到下 D、从外到内 E、先里头后封口 F、先中间都两边

7、背诵笔顺规则 A、全班齐读 B、开火车读 C、各自背诵 D、全班背诵 E、抽查背诵

33

第二十课时

一、观看视频,了解中国

二、学生自由复习,尚未完成练习的做练习,已经完成的根据的自己的学习情况复习尚未掌握完全的知识点。

34

第14篇:初中教案)

教案(教学方案)即预设的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必须以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为基础。教案的构成包括总案(也叫做“总貌”)和分案(分课时教案)两部分。总案是一个课题的总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分案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有“教学要点、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设计”等项目。

按详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详案、简案之分。详案接近于讲稿,不仅写出问题解析的内容要点,还写出讲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语言。简案只列明各环节、具体步骤及其内容要点,讲述语言则从略。

教案的写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实际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种种的便于施教的写法。新教师宜按规范格式写详案。教案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但内容是一样的。

按照教学规范,不论什么课型,上课前都应编写教案。下面主要介绍阅读课教案的基本项目和写法(作文课教案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内容”部分有区别)。

课题(居中书写)

——即所教课文的题目,如“社戏”。一般不须注明课文作者姓名。

教学目标:

——即通过本篇课文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结果。教学目标要具体,忌浮泛。一般说来,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可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如某教师拟设的《背影》阅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体会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特色。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通常以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不同情况,重、难点可分述亦可合一;与教学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与目标有较密切的联系。重、难点的陈述角度(隐含的主语)也因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规范表述,如“讲读法”。运用多种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讲读法,辅以讨论法”。不必展开说明。

教学时数:

——本课题教学的计划时数。如“2课时”。

预习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未安排预习则无此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在“预习内容”前增列“教具”等项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页面可分为两个区域:在右侧留出1/3宽的纵向空间,作为“板书内容”栏,列出伴随教学进程出现的板书内容。

第×课时

教学要点:

——指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主要内容,其实质是本课时的“总案”。教学要点的表述应具体、切实、扼要。如教学仅1课时,则无须标注“第×课时”,“教学要点”也可省略。

根据需要,这里还可增列“教学设想”、“多媒体手段”等项目。

教学过程和内容: ——也称“教学内容和步骤”。按预设的教学进程,依次列述教学各环节、步骤及其具体内容。总案所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预想,应在分课时教案中加以落实。分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安排的时间长度应在45分钟内。

各步骤中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选用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步骤大体有:

一、检查预习或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导入语应精心拟制,能较好起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作用;

三、学习新课(或讲读新课),此部分应按实际环节实写详列,如介绍时代背景、朗读全文、齐读第×段、讨论××问题、讲解或分析××部分(或问题);如有讨论或提问,除列出所提问题外,还应写上执教者预设的讲述内容。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以上环节可有所变通。“学习新课”部分应做到纲目清楚,条理分明。尤应注意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附:板书设计

——即关于预设的板书内容在黑板上最终形成的结构状态。通常指主体板书,有时也包括预设的辅助板书(如语文知识要点、作家作品常识等),但不包括教学中的临时板书。

板书内容应揭示出课文精要所在,体现教学基本思路,能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把握重点,便于记录、利于记忆。

板书设计讲究直观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美感效果),以简洁为上。主体板书安排在黑板中间的主要区域,左右两端安排辅助板书或临时板书。

一般情况下,板书按课时设计。如果有课题的统一板书设计,也可附列于最后课时的末尾。

下面是我院某学生实习时实际执教的教案及课堂简要实录,含总案和第一课时分案。附上供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全文气势雄浑的特点,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语言洗炼、详略得当、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及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气势雄浑特点;

2、新闻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全文,感受它的气势,查询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问法导入。

3、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定义;四个特点;结构五部分;消息六要素)。

4、解题(气势)。

5、背景介绍。

6、课文讲读(电头、导语、气势)。

7、小结。

8、布置作业。

(按:此为备忘式要点。)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请同学上台给生字词注音:

荻、锐不可当、歼灭、要塞、阻塞、堵塞

2、正音、正字、正义

荻港 dí 锐不可当dāng

获得 huò 当真dà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阡陌qiān 阻塞sāi

纤维 xiān 堵塞sāi

敷衍塞责sè

(二)讲读新课

1、导入:

同学们,一个星期前我给大家朗读了关于美国9·11事件的报道,这一个多星期来,同学们一定又看了不少新闻,下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这一个星期来他看过哪些新闻,看谁知道的事件最多!

(按:从近期重大新闻入手,导入简洁。)

2、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新闻单元了,我们所说的“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新闻评论、通讯、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165,把消息的定义划下来,通过这个“消息”的定义并结合大家所看过的新闻,大家想一想,新闻(消息)有哪几个特点?(按:实际授课还引入“街谈巷义”对比,并由学生议论、归纳)

明确:

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有价值

4、简明扼要(板书)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消息的结构有五个部分,都是哪五部分呢?(学生回答)不清楚的同学请看课后练习题第二题。那消息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同时也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3、解题

现在开始讲读课文。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主谓句)主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谓语?(横渡长江)说明的对象?(人民解放军)数量?(百万)地点?(长江)标题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百万、横渡)这个标题准确、简炼地概括了内容,可谓“点晴之笔”或者说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按:提出气势提问,抓到本篇要妙。当堂学生齐声回答:横渡,百万;执教者还临场发挥,板书两行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4、电头及导语讲读(插入时代背景、朗读全文,感受全文气势、情感):

(1)下面请大家注意注释①,再看看课文的第一行“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叫“电头”,说明了消息的来源地点?(新华社)时间?(22日22时),体现了消息的什么特点?(迅速及时)

(2)大家知不知道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歼敌一百多万,取得全国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垂死挣扎,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主席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按:此处插入时代背景,设计得好。实际授课改为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末了,又引导学生用“胜利在望,势如破竹”八字归纳。)

(3)下面请一位同学充当我新华社的播音员,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出对我解放军取得硕硕战果的喜悦之情和我军胜利在望、势如破竹的昂扬风貌。其他同学注意思考一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按:朗读与文章特点“气势”结合,与情感体验结合,好。当时一生读后,全场鼓掌。)

(4)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的划分。(导语、主体)

导语:第①、②句。主体:第③句到完。

(5)导语中,哪一句话表现了参加战役的人数之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说明战线之长的是?(“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表现了攻势之凌厉的是?(“冲破敌阵”)写出了渡江范围之广的是?(“西起”“东至”)。短短两句话,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展现了文章的气势,语言简洁流炼,体现了新闻简明扼要的特点。(按:此设计最好,再谈气势,却非简单重复,而是进入分析,分析遗词造句如何表现出了气势雄浑、势如破竹。执教育还将“人数之多”“战线之长”“攻势之凌厉”“范围之广”写到黑板上,每写一句,学生齐声回答文中相应句子,真有点群情激动。)

(6)齐读导语,加深体会(按:(6)紧接(5)而来,再次感受文章的特点和用笔的要妙。当时朗读效果甚佳,教学达到一个高潮。)

5、归纳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闻的相关知识,有新闻的四个特点,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消息的六要素(集体回答),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电头和导语,了解了消息“迅速及时”和“简明扼要”两个特点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文章的雄浑气势如何体现在标题和导语中。

6、布置作业:

①把生字词注音一遍,抄五遍;②做课后练习

三、四;③体会主体部分“势如破竹”“气势磅礴”的特点,以便第二课的讨论。

(三)板书设计

(此从略)

(按:“气势磅礴”或“气势雄浑”,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授课者自始至终注意把握这一点,处处呼应。这就是 “美”在此处,“美”的发现。授课者还不自觉运用了文体学的文本分析理论。知识、能力、情感也都有体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简明得当,教学活动丰富,“朗读”处理得好,“问题”设计得好,教师解读点拨的语言也准备得好。教学环节完整,教案内容条理很清楚,操作性强。)

第15篇:初中教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合作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8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 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9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

40 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

第16篇:初中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课题: 班级: 授课教师: 课时: 学习

目 标 重点确定

难点确定

教学工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方法

随堂练习:

体会与交流

1、数学知 识:

2、数学思 想方法: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反思

第17篇:初中美术教案:《鱼(线条装饰画)》优秀教案

http://www.daodoc.com

初中美术教案:《鱼(线条装饰画)》优秀教案模板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教学:感受鱼的特征及美态

1、教师示意学生观赏玻璃缸里的热带鱼,提问:A、玻璃缸里是什么鱼?(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鱼) B、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2、猜谜语导入 新课:出示写有谜语的投影片“花衣裳,飘彩带,成圆,成角,成方块;有嘴巴,不说话;没有脚,会玩耍;小朋友,喜爱它,见了笑哈哈;小花猫更爱它,见了伸手抓。”

3、指导学生在猜读谜语、欣赏、联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热带鱼特征的认识和记忆:鱼外形的几何特征,鱼身花纹及色彩特征。

4、在上一教学步骤 进行的同时,依学生回答的内容,板示各种热带鱼的外形。 5、播映录像,欣赏分析水底中形式多样的热带鱼,通过活动,巧妙地点出热带鱼的美感特征(板书:外形美、花纹美、色彩美)。

(三)基本技能的讲授----学习装饰的绘画方法

1、对比赏析:出示三条装饰鱼和一条写实鱼的范画,让学生区别装饰鱼与写实鱼的不同表现方法。

2、观察实物(有花纹的手帕与白手帕)作比较和欣赏,理解装饰的意义。并出示投影片,展示几种有对比的线条排列、组织纹样(解决难点的关键)。并出示“线条装饰画”的课题。 3、教师讲授与示范作画步骤(先读课文的作业 要求,然后教师示范作画步骤) A、先画鱼的外形(要求用线大胆、肯定、流畅,并作适当的夸张)。

B、把鱼的各部位用线作装饰(要求线条精工、齐整,才会得到装饰美的效果) ,并示范引导学生对彩色水笔的使用和各类线条的表现方法。 C、对作品作调整。

http://www.daodoc.com

4、布置课堂练习内容:用线条画一条带装饰性的鱼。

5、学生个人作业 ,教师巡回辅导:播放儿童音乐,学生作画,老师注意提示以下几点:A、构图饱满;B、线条要有装饰的整齐及变化; C、鱼在画纸上的方向不要都向左方。

6、作业 评议:教师要求学生画好装饰画后,用剪刀沿着鱼的外形剪下来,挂到黑板前的线上,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挑选自己认为好看的“鱼”,并向大家说明“评选”这些“鱼”的原因。

(四)情境教学:师生共同创作画面

1、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绘制的半成品画面----海底世界。

2、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挑选的鱼摆到“海底世界”上去;教师帮助学生按鱼儿游玩的一条主线布局;再鼓励其他学生“加摆”其他小鱼儿丰富画面。

(五)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装饰,课堂上以“赏鱼--画鱼--剪鱼--评鱼--摆鱼”的审美活动主线,学会用各种线条装饰鱼的方法:许多同学完成得很好,相信大家以后会画出更好、更多的装饰画,美化我们的生活。

来源:中师教育 www.daodoc.com

第18篇:常熟市初中信息技术评优课优秀教案

常熟市初中信息技术评优课优秀教案.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探究实验法和评价促进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来解决实际碰到的困难,老师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练中学”,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字,图片,网页和文件等各种信息的下载和保存方法。

了解网络中的常用下载工具的功能和使用。

2.过程与方法:

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网上信息的查找,获取,保存和管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除了可以与他人协商,还能求助于互联网,到网上去搜索,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研究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习本课首先要使学生产生从网上下载信息的需要,有了下载信息的需要,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各类信息下载的基本操作。教学难点是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的综合操作。其间,通过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中恐龙片断的录像。

师:大家知道录像上的是什么生物吗?

生:恐龙!

师: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种类呢?

生:霸王龙,梁龙,剑龙,翼龙„„

师:你想更多的了解恐龙吗?你能做一个有关恐龙的电子小报,帮助其他同学来认识恐龙吗?现在就请大家结合前几节课学习的搜索知识,从网上找出恐龙的图片来,比一比,哪个同学找的多。

学生开始自己搜索网页。(屏幕监看,教师巡视指导)(5~7分钟)

二、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师: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恐龙图片,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保存到我们自己的计算机里呢?

生:回答自己找到的方法。

引出下载的概念:所谓下载,就是将网上的资料(文字、图片、网页、音乐、影片、游戏、软件等)保存到自己的电脑(硬盘)上。(板书:下载)。

师:下载前,先在自己电脑的桌面上建立一个名叫“恐龙”的文件夹。

1、图片的下载

教师强调关键点:指向,右击,图片另存为。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小任务: 在Internet上,查找并下载6~7张关于恐龙的图片,并把图片保存到桌面上的“恐龙”文件夹中。

边看书边操作,不明白的地方先在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有学生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全班进行汇报解答。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刚保存的图片找不到了,那么教师在练习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保存的位置。要把自己下载的图片放在自己的文件夹内,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5分钟)

2、文字的下载

师:除了图片,还有各种各样关于恐龙的文字介绍,我们如何把这些介绍文章也下载到电脑里面呢?

生:选中文字,复制,粘贴。

师:直接粘贴是无法完成保存操作的,需要把复制的文字在word中(或者写字板、记事本等文字编辑软件)粘贴,然后再保存word文档。

学生练习:分组练习,第一小组围绕恐龙化石这个主题,第二小组围绕恐龙种类这个主题,第三小组围绕恐龙食物这个主题,第四小组围绕恐龙灭绝之谜这个主题,每个小组围绕自己的主题搜索相关图片和文字,把下载的图片插入到word里,然后在旁边配上文字说明,做成一个简单的电子小报,并把小报保存在桌面的“恐龙”文件夹内。(10分钟左右)

让学生自由练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突出本课与word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3、页面的下载保存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打开http://www.daodoc.com/down/3.htm ,这个网页是关于不同恐龙种类的图片和介绍文字,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最快的把这些图片和文字全部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里呢?

生:把整个网页都下载下来。

师:下载网页的方法是什么?

生:“文件”菜单——“另存为”命令。

师:细心的同学你发现它和保存文档有什么不同吗?

生:同时生成两个东西—— htm文件和同名文件夹。

师:如果选择的保存类型是“网页,全部”(板书),就会生成两个东西,一个htm文件和一个同名文件夹。文件夹里面保存的都是这张网页上的图片。

如果选择的保存类型是“文本文件(*.txt)”,会生成什么文件呢?

学生练习:分小组下载,把这张介绍恐龙种类的网页下载到自己桌面“恐龙”文件夹中。一半小组保存成“网页”类型,另一半小组保存成“文本文档”类型。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可以再完成另一小组的任务。下载完成以后打开这两个文件查看。组长向全班汇报下载了什么文件,并比较两者的区别。(5分钟)

通过具体实践,比较差异,领会不同保存类型的区别。提高学生识别、选择合适信息的能力。

师:刚才大家已经带着目标开始主动地去尝试下载这些相关的信息了,有很多同学找到了下载的方法,下面就请两个同学分别来给我们演示一下他们的下载过程。

学生1上来演示文字、图片的下载方法。点评学生1的下载方法。

学生2上来演示页面的下载方法。点评学生2的下载方法。(4分钟)

前面三种下载过程让学生先尝试地去完成任务,从任务中体现需求,在需求中摸索知识点----下载。教师评价操作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4、提高:文件和软件的下载(分层次教学) 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给予评价和鼓励,没有完成刚才任务的同学继续完成,已经完成好的同学,请思考下面的任务。

屏幕投影(简单讲述要求): 为了使你的恐龙专题更富有特色,我们可以在网页或者课件中加入一段声音或者视频,这会带来更好的效果。请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下载一段有关恐龙的mp3。(提示:注意搜索的关键字)

学生练习: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和恐龙相关的mp3并下载。

(屏幕监看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指点和帮助) 同时请学生3到讲台上来演示下载mp3。

播放声音片断,验证下载正确性。并点评学生3的下载方法。(5分钟)

(分层次)师: 下载文件常用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左键直接单击下载链接,选择“保存”。另外一种方法是:右击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这也是同学们普遍使用的下载方法。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我们接触网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很多软件或文件如果直接下载,常会出现下载一段时间以后连不上服务器的情况,或者文件太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下载完成。这时,我们就要用到一些专用软件来下载。相对前面介绍的下载方式,软件下载有很多优势。

常用的下载软件有flashget,影音传送带,bt,迅雷,电驴等。这些软件的下载功能,能大大提高我们的下载速度和扩大我们的下载范围。这里呢,老师向大家推荐flashget。可以通过这个地址下载:http://www.daodoc.com/down/fg173.exe 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可以通过网址http://www.daodoc.com/down/help.htm自学。

三、利用掌握的操作 完成任务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做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向其他同学介绍“恐龙”。小组内如果有未完成该任务的同学,可以在本组已完成任务的同学指导下完成。

完成好的同学请你去尝试着完成下面的选修任务:自主摸索或者小组共同探讨下载软件flashget的使用,并能用它从华军软件园下载一个软件:winrar。

四、评价总结

转播几个已经完成作品的小组的屏幕,展示他们一节课下来的劳动成果。对于小组内做得好的,对整个小组都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

当学生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并让其作品得以展示,学生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们的称赞,更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课带给他们的自信,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通过幻灯片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各种信息的下载方法:

文字类:选中文字---复制文字---粘贴到文档中---选择路径进行保存;

图片类:右击图片---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选择路径进行保存;

网页类:点击IE浏览器\"文件\"菜单---选择\"另存为\"---选择路径进行保存;

文件类:点击文件下载链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保存”---选择路径保存。(5分钟)

通过总结加深印象,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

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做了一个漂亮的小报,你能想什么办法把这个小报给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看呢?(和下一节“收发邮件”联系起来)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要着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其它学科的学习。

第19篇: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优秀教案《男儿当自强》

《男儿当自强》教案

教材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授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标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___音乐情绪与情感

内容标准: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领域二:表现与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教材分析】歌曲《男儿当自强》是电影《黄飞鸿》的主题歌,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起于五声羽调式,结束于徵调式,乐句之间变化强烈,但却有很强的对称、对应感,在给人强烈的动感之时又给人一种稳定感;第二乐段比较简短,前半段节奏短促、后半段节奏放宽,表现了强大的气势。

【学情分析】我校七年级学生刚入校,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需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在欣赏课和歌唱课学习过程中对几种演唱形式较生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活动,感受《男儿当自强》的阳刚之美,树立自信的人生观。

2.聆听音乐,发现歌词的对称美、旋律的对应美、伴奏的气势美、力度的对比美等。能用打击乐器、声音、身势动作等表现歌曲的意境。

【重点难点】

1.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表现音乐。

2.教师如何运用通俗易懂的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表现手法,并感受其带来的美的效果。【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评价要点 针对目标

分组齐唱展示歌曲任意一段整体完整齐唱歌曲。 音色统一 音准 节奏 速度 力度准确。 目标1 小组合作 简单动作 符合本歌特征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乐曲《将军令》主题音乐。

师:请同学们聆听一段音乐,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同学们听过吗? 学生回答:在古装功夫片的武打中有这种音乐…… 2.师生律动(模仿武术动作),感受中华武术的魅力。

(1)同学们喜欢这段音乐吗?能否模仿几个武功动作?其他同学一起为他配音。(嗨!哈!) (2)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模仿武术动作。(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将军令》主题音乐。) 师: 这段音乐威武、雄壮,是来自民族吹打乐《将军令》中的一个片段。

二、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 1.初听歌曲《男儿当自强》。 (1)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请同学们完整地聆听这首歌曲,边听边思考: ① 乐曲《将军令》与《男儿当自强》的旋律有没有相同之处?(有相似之处。) ②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情绪威武、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歌曲《男儿当自强》是根据《将军令》曲调改编的。由黄霑(文本)老师填词。 2.复听歌曲《男儿当自强》,概括歌曲表现的主题。

复听歌曲。听完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歌曲的主要内容,注意歌词。 歌曲充满阳刚之气,威风、气势宏大,表现了武士们的博大胸怀、惊人胆识和铁骨傲气。一句话“男儿当自强”!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怀一起来读部分歌词。(教师出示歌曲谱例。)

3.再次聆听歌曲《男儿当自强》,感受歌曲的伴奏之美。聆听第一段并设问:

(1)歌曲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充满阳刚、气势宏大的情绪体验呢?(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第一段。)

(2)歌曲的伴奏,运用了哪些打击乐器,你能听出来吗?(鼓、小镲。) 4.听歌曲片段,感受人声伴唱的和谐之美。

师:在这首歌曲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伴奏,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师:人声伴唱的运用给人一呼百应之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支庞大的武术队伍。 5.分析歌词的对称美。

武术健儿们个个胆似铁打、骨如金刚,正如歌词中所描绘的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歌词,注意读出气魄、气势来。(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寻找歌词的特点。

总结并提示:这样的歌词就像是对联一样,无论是朗读还是演唱都容易上口,易于传唱。 6.完整聆听歌曲《男儿当自强》,感受旋律、节奏的线条美、对应美。 (1)视唱歌曲,小组合作演唱(一个小组演唱一句歌词),感受歌词“一问一答”式的对应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第一乐段中,每一句后的休止符,思考休止符的作用。 (聆听《将军令》中,相同旋律处对休止符的处理。) 尝试在《将军令》中休止符处加上“呼”“嗨”或打击乐器(鼓),感受休止符“亮相”“填空”的作用。

7.师生共同总结歌曲的特点。

互动式总结:词曲作者正是抓住了歌词、旋律、节奏、伴奏等这些要点,再加上男声高亢、刚劲的音色,使得这首歌曲有一种气势磅礴、胸襟万丈之势,非常好听。

8.简要介绍《黄飞鸿》。

(1)教师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黄飞鸿》的主题曲。

(2)播放视频电影片段《黄飞鸿》并介绍,辅助理解歌曲的意境。

三、课堂小结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影视、音乐作品也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课下搜集相关音乐作品,仔细聆听、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学生的激情,把知识教学与歌曲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音乐的能力,学生也在《男儿当自强》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第20篇: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精品教案[优秀]

2018年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精品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逐渐形成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以及提高类比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建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回顾之前学习过哪些方程,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回顾。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326580002

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初中阶段的最后一种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二)探索新知

提问:请同学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文字描述。

学生解决问题。

追问: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 提问:你们能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吗? 出示题目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追问: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 提问:请同学们利用前面的多个方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什么样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并派代表进行回答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326580002

四、板书设计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326580002

初中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优秀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