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大学管理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3 07:56:5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管理学读书笔记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彼得·德鲁克

读完全书的第一感觉,我记住了“大师”的“忠告”: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我的岗位并未涉及企业管理,但是对于每天纷繁芜杂的事情以及全院的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合理的管理、安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才工作不久的新人,德鲁克的书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书的理解: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五种习惯: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不满足于埋头工作,比较注意如何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他们一接手工作,不是立刻一头钻进上作里去,也不是马上考虑工作的办法和手段,而是首先白问道:“别人希望我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来?”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不光善于利用他们自己的长处,而旦也知道如何利用上司、同事及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形势提供的机会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相弱点上面,也决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考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这样一来,上佳的表现便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制订出先后次序,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不这么做必然会一事无成。

(5)最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要这样做首先要解决条理和秩序问题,这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也知道,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种判断,它决不会是“大家意见一致”的产物。他们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很多的决策,就难免会出现错误。机构真正需要的只是数量不多的决策,但它们却是些根本性的决策。组织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大轰大嗡那—套。

2.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时间是个限制因素。任何流程的输出量都会受到最紧缺资源的制约,而在我们称之为“出成就”的这条流程里,这一制约因素就是时间。

(1)管理者在时间使用方面所受到的压力。管理者常常面临一些压力,迫使他把时间花到不产生任何价值的事情上面去。任何一个管理者,不管他是否是经理,往往不得不在那些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好处的事上花费很多时间。很多时间不可避免地被浪费掉了。在组织中的位置越高,他在这方面所感到的压力也就越大。做人事决策时也更需要更多的时间,还有其他的一些决策,往往而且也必须要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决策是相当重要的。

(2)对使用时间情况的诊断,将时间使用的情况记录下来,要对时间进行有序的管理;这里可以应用到两个:首先必须发现并排除那些根本不需要去做的事情和那些纯粹浪费时间而又不产生效果的事情。其次是:“记录上的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的?”,通常来说,浪费时间往往发生在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他自己完全能够消除这种浪费现象。他所浪费的时间往往是别人的时间。

(3)砍掉浪费时间的活动,经理也要关心因管理不善或机构有缺陷而产生的时间流失现象。管理不善不但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特别会浪费经理自己的时间。

首先,必须找出那些因缺乏制度或远见卓识而产生的种浪费时间现象。一个管理得很好的机构介绍起来也是“很乏味的”。在这样的机构里,所渭“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就是为未来做决策,而不是重塑过去的英雄行为。

其次,机构臃肿、人浮于书是产生浪费时间的原因。在精干的机构里,人们都有充分的活动余地,不大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也不需要到处去做解释才能把

工作进行下去。

再次,另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机构功能不健全,其主要症状就是会议过多。会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只能偶尔采用一下开会的办法,决不能将它当成一条规则。倘若一个机构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开会,那就没人干工作了。不管是什么机构,只要时间记录显示会议开得过多,它必然是个消费时间的、功能不健全的机构。

最后一个浪费时间的原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很重视贡献,并懂得要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将重点集中在作出贡献上.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这种工作效率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表现在自已的工作上,其中包活工作内容、水平、标准及影响;2)表现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上,包括上级、同事、下属;3)表现在对会议及汇报等管理手段的使用上。

重视贡献本身就可以为有效的人际关系提供四项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共同协作、自我提高、培养他人。

4.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用人所长;如何调动上司的积极性,发挥上司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5.重要的事情先做: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一次做好一桩事情。

(2)摆脱昨天。推陈才能出新。

(3)要有先后次序。下面有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要看将来,不能只看过去;要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要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能只赶浪头,人云亦云;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6.决策的要素。假如他是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必然就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将决策当成一个有条理的处理过程,一个有清晰的原则、有明确的顺序的处理过程。他们看重决策的结果,而不在乎决策的技巧;他们希望决策合乎情理,而不追求决策的巧妙性。如下五条最为重要的待征:

(1)思想明确。如果问题是一般性的,那么就只能通过一项确立规则或原

则的决策来加以解决;

(2)划定界限。划定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满足的界限.这就是所谓的“界限条件”;

(3)反复推敲。必须反复推敲什么是“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只有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才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妥协、让步以及适度变动等一系列其他措施。采取那些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决策能被大家所接受;

(4)落实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重视“反馈”,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7.有效的决策。决策就是判断.就是在一些不同的可行方案中作出一种选择。我们所说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指“是”与“非”之间的选择,这充其量也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通常经常遇到的却往往只是两种不同行为方案之间的选择。在这两者之间,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正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坚持要求有各种不同的测试办法供他选择,以便他能从中桃出相应的—种方案。必须坚持听取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这是唯一可以保护决策者不被机构的看法所左右的一条措施。每个人都想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决策者,每个人部是一位专门的说客,都希望决策符合自己的想法(尽管常常出于真心实意)。不管决策人是美国总统还是一位正在修改某项设计的初出茅庐的工程师,他所遇到的情况都会是这样。唯一能使决策人摆脱这种特殊呼声以及先入之见的办法,就是在决策之前要先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辩论,让不同的看法提出各自的论据,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充分考虑种种不同意见。

第二,不同意见可以为决策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余地。如果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那么不管他把问题考虑得多么深细,决策就成了孤注一掷式的冒险。决策有时会被证实是错了,这种可能性随时都会有,或许是因为决策一开始就出了毛病,也可能是因为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假如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已经考虑过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那么在情况发生变化时,管理者因为有一些经过思考的、做过研究的、自己深刻理解的方案可供选择,他就能有备无患。如果没有这样的后退余地,一旦发现决策难以执行,他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最后,不同意见有助于激发人的想像力。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公式可以帮他作出正确的决策,然而还是有两条原则可作为指导,因此对具体问题进行决策应该是不难的。这两条原则是:第一,如果采取行动的好处大大超过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所冒的风险的话,那么就采取行动;第二.要么采取行动,要么不采取行动,切忌模棱两可,也决不能搞折衷。“当我觉得思绪纷乱时,我就会暂停任何决策。”

综上所述,我希望自己能充分理解全书的精髓,把读书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本职工作。以后我也会阅读更多更有意义的书籍,在工作之余为自己充电,保证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推荐第2篇: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1 单元 第 4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概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管理的产生过程、管理学研究方法

②了解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二重性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管理的作用。

2.能力(技能)目标:

①逐步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能从管理系统的角度分析管理想象。 ②能有意识地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来处理组织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管理的概念;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管理的性质。

2.难点:对管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何协调有限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特点 ③管理学;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点::①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特点

3、教学难点: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本课学习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在管理实践中探索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规律,以正确地把握管理。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与把握管理的对象。(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管理的定义

②管理的特点

③管理学的定义及特征。 ④管理的研究方法。

2.教学知识点 : ①管理的内涵(10分钟) ②管理的地位与要素(5分钟) ③管理的作用(10分钟)

④管理的要素(10分钟)

3.案例分析: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在哪里?(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对1-2个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结合实际,谈谈对管理的认识与理解?(15分钟)

三、新课小结:

1.管理是协作劳动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管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而日益显其重要性。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组织的管理人员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按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可分为一般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

3.管理人员能否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不同,所需掌握的各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以一般组织的管理为研究对象。本书以管理的基本职能为主线,重点阐述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5.学习和研究管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辩证思维与实践应用(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1 单元 第 6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概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管理者基本素质和技能要求,掌握管理对象的构成与类型。

②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与技能,能从管理的特性和不同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来处理组织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管理者角色、管理者素质; 2.难点:管理者角色、管理者素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情景下通过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等环节来组织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以期更好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以一般组织的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具有一般性、实践性、发展性、软科学性等特征。(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管理职能;②管理者角色与技能 ③管理者职责、素质

2、教学重点::①管理职能 ②管理者职责、素质

3、教学难点: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者职责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本课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在管理实践中探索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规律,以正确地把握管理。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与把握管理者的角色,素质技能。(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管理职能

②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③管理者的概念、角色、技能

④管理者的职责。(10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管理职能的划分

②专业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③管理者的素质(10分钟)

3.案例分析:管理的误区 (15分钟)

(三)技能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对1-2个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看看其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管理职能?谈谈你对该公司管理的看法。(20分钟)

三、新课小结:

1.管理是协作劳动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管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而日益显其重要性。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组织的管理人员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按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可分为一般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

3.管理人员能否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不同,所需掌握的各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也有所不同。(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课本P27,向蚂蚁学习管理,对我们今天的管理有什么启示?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2 单元 第 7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理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演进历程

②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与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从管理思想的高度认识与分析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难点: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演进历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管理可以增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职能具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管理者的基本概念、层次分类、角色和素质要求。(10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5分钟) ②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10分钟)

③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行政管理理论(10分钟)

2、教学重点:①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10分钟) ②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建与应用(10分钟)

3、教学难点: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建与应用(10分钟)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和总结,本节课讲依次介绍中外早起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②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③ 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建与应用

2.教学知识点

①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②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10分钟)

③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行政管理理论

3.案例分析:长虹致胜之道-半军事化管理 (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对1-2个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看看这些企业采取哪些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的日常活动。(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军事、经营、用人、理财、管理和民本等六大方面;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介绍了亚当·斯密和查尔斯·巴贝奇两个著名的人物观点及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思想。(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课本P63,企业怎么样进行有效的管理?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3 单元 第 8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理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各流派的主要理论

②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从管理思想的高度认识分析我国经济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 2.难点: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军事、经营、用人、理财、管理和民本等六大方面;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介绍了亚当·斯密和查尔斯·巴贝奇两个著名的人物观点及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思想。(10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②当代管理理论 ③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2、教学重点: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

3、教学难点: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和总结,本节课在上堂课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管理的现代和当代的学术流派作介绍。(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②当代管理理论

③ 古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2.教学知识点

①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10分钟)

②学习型组织

③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3.案例分析:NEC的跨文化管理团队(5分钟)

(三)技能训练

比较跨国公司和本土的公司在管理方面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各个代表性的学术流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内容以及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课本P64,企业怎么样进行有效的管理?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4 单元 第 9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知觉与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知觉、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概念

②了解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个性差异的表现、价值观的类型、态度改变的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知觉相关理论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觉的基本特征、影响知觉的因素 2.难点:归因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各个代表性的学术流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内容以及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知觉的概念 ②知觉的基本特征 ③影响知觉的因素 ④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⑤归因理论(20分钟)

2、教学重点:知觉的基本特征、影响知觉的因素

3、教学难点:归因理论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员工心理的分析,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做好员工的沟通和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本次课主要讲解知觉的概念和特点、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知觉的概念

②知觉的基本特征(5分钟) ③影响知觉的因素(5分钟) ④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5分钟) ⑤归因理论(5分钟)

2.教学知识点

①知觉的概念(2分钟) ②知觉的基本特征(5分钟) ③影响知觉的因素(10分钟) ④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5分钟) ⑤归因理论(8分钟)

3.案例分析:昆虫学家和他的蟋蟀、臭董事长的眼力、小王的第一印象(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知觉的概念和特点、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四、课后作业:

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对管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4 单元 第 10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个性与管理 情境(或模块)二:价值观与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个性的心理学定义

②了解个性的差异 掌握个性的差异和管理 ④掌握价值观与管理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个性相关理论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个性的差异和管理、价值观与管理 2.难点:价值观与管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知觉的概念和特点、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个性的心理学定义 ②个性差异的类型 ③价值观的类型(10分钟)

2、教学重点:个性差异的类型、价值观的类型

3、教学难点:价值观差异与管理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员工心理的分析,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做好员工的沟通和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本次课主要讲解个性的差异、价值观差异与管理的相关内容。 (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个性的心理学含义 ②个性差异 ③气质差异与管理 ④能力差异与管理

⑤性格差异与管理

2.教学知识点

①价值观与价值体系 ②价值观的类型

③价值观差异与管理(10分钟)

3.案例分析:不夺下属的功劳、管理各种类型的员工、中小企业价值观体系建设的八大误区(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个性与管理的关系、价值观与管理的关系。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说明自己的个性类型?对管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5 单元 第 12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态度与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态度的定义

②了解态度的改变 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 ④掌握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态度相关理论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态度的改变、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2.难点: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个性与管理的关系、价值观与管理的关系。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态度的定义 ②主要的工作态度 ③态度改变的含义

④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2、教学重点:态度改变的含义、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3、教学难点: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员工心理的分析,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做好员工的沟通和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本次课主要讲解态度与管理的相关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态度的定义 ②主要的工作态度 ③态度改变的含义 ④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2.教学知识点

①态度的定义 ②主要的工作态度 ③态度改变的含义

④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3.案例分析:改变员工工作态度的沟通技巧、下属的工作态度(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沟通技巧(15分钟)

三、新课小结: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随着外界的环境、条件及刺激对象的变化,人们的态度也会改变。掌握员工态度改变的方法对管理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态度与工作满足感及工作绩效都有关系。(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如何在工作中给客人留下完美的印象?影响人们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21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6 单元 第 13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计划工作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计划的基本概念

②了解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掌握计划的类型 ④掌握计划的编制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每日日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2.难点:计划的编制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22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相关心理学的应用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计划的基本概念(2分钟) ②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3分钟) ③计划的类型(2分钟) ④计划的编制方法(4分钟)

2、教学重点: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20分钟)

3、教学难点:计划的编制方法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计划是管理的第一项职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运筹帷幄,就必须做好准备,拟定完成战略与目标的实施计划。本次课主要讲解计划的相关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计划的基本概念 ②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③计划的类型 ④计划的编制方法

23

2.教学知识点

①计划的基本概念 ②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③计划的类型

④计划的编制方法(10分钟)

3.案例分析:我要成为有钱人、爱丽丝的故事、世界优秀企业的使命(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计划技巧(16分钟)

二、新课小结:

计划是一种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的工作过程,目的在于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把握未来的发展,是组织获得最大的绩效。计划的任务和内容可以概括为“5W1H”。(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请用“5W1H”简单阐述计划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24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6 单元 第 14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决策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决策的基本原理

②了解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决策的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一般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2.难点:决策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25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计划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决策的基本原理(5分钟) ②决策的基本程序(5分钟) ③决策的方法(5分钟)

2、教学重点:决策的方法(10分钟)

3、教学难点:决策的方法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决策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相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的方案的过程。(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决策的基本原理 ②决策的基本程序 ③决策的方法

2.教学知识点

①决策的基本原理 ②决策的基本程序

26

③决策的方法

3.案例分析:阿斯旺水坝的灾害、选择越多越好、通用电气的全员决策(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决策技巧(15分钟)

二、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可挑选的可行方案,决策要做出分析评价。环境因素、过去决策因素、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组织文化、时间因素是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5分钟)

四、课后作业:

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7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7 单元 第 15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目标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目标的含义

②了解目标的作用 掌握目标的特点

④了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2.难点: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28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决策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目标的含义

②目标的作用 目标的特点

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2、教学重点: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3、教学难点: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一定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目标都起着导向、激励、凝聚与绩效考核标准的重要影响。(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目标的含义(5分钟)

②目标的作用(5分钟) 目标的特点(2分钟)

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3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目标的含义(2分钟)

②目标的作用(3分钟)

29

目标的特点(5分钟)

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10分钟)

3.案例分析:A公司的目标管理为什么推行不下去、石匠的故事、插秧(15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目标管理技巧(15分钟)

三、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通过目标管理就可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它强调自我控制,强调授权,重视成果,执行结果第一方针。(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什么?阐述目标管理的优势和不足。

30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8 单元 第 16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战略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战略的类型

②了解战略选择的原则 掌握决策的基本原则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战略管理的类型

2.难点: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31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目标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战略的类型

②战略的选择原则 战略决策的原则

2、教学重点:战略管理的类型

3、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业务决策同长期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它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战略的类型(5分钟)

②战略的选择原则(5分钟) 战略决策的原则(5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战略的类型(5分钟)

32

②战略的选择原则(5分钟) 战略决策的原则(5分钟)

3.案例分析:几种主要的发展型战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格兰仕的发展战略(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三、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企业战略是以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企业使命定位和以使命定位为核心的企业各项活动的取舍及其匹配。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战略制定时,必须遵循特色鲜明、体系统领全局、整体优于局部、长期成长与短期收益兼顾、由上至下,统一指挥的原则。(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请简述总体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类型。

33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9 单元 第 17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组织工作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

②了解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掌握组织工作设计、人员配备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

2.难点:组织工作设计、人员配备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34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

②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

2、教学重点: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

3、教学难点:组织工作设计、人员配备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21世纪,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化的到来,组织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中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因此,任何组织的结构都不能一成不变,其形式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能快速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10分钟)

②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10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10分钟)

②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10分钟) 3.案例分析:老王的烦恼、管理方法为什么失效、组织结构这样调整合适 35

吗(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大是小,是复杂还是简单,都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基本工作:一方面,需要把工作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性工作。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得组织成为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如何理解组织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什么是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有什么意义?

36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10 单元 第 18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领导工作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 ②了解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2.能力(技能)目标:

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2.难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37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组织工作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 ②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2、教学重点: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3、教学难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领导,领导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组织的兴衰和绩效的高低,而且还能影响到其他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领导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掌握这一管理职能。(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10分钟) ②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10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10分钟) ②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10分钟)

3.案例分析:部门经理的做法、邹思恩的领导方式、拿破仑的“精神激励”

使战斗取得了胜利(20分钟)

38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三、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领导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本章主要介绍了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领导管理系统理论、领导管理方格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的内容,基本观点及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灵活运用。(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什么是法定权力?领导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39

推荐第3篇: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第一篇

总 论

(15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与管理学的含义、性质及管理过程的基本职能,进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各主要管理学家(或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3、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概述

2学时

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2、管理学的特点

3、本书的结构及学习方法

二、管理的基础知识

2学时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性质

3、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7学时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学时

1、管理的基本原理

2、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管理的含义及特征、管理的要素与职能、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的基本原理、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霍桑试验的结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难点: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管理的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管理?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

3、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4、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科学管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科学管理论?

6、法约尔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7、试对泰勒与法约尔的二大理论作一对比?

8、霍桑试验的结论如何?和以前的管理相比,该试验有哪些收获?

9、试用表格形式写出管理发展各主要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

10、根据管理思想发展史,说明管理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2 【基本内容】

一、概述

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60 min ★管理与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宏观)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实现也有赖于管理(宏观) ★管理是决定企业成败存亡的关键(中观) ★个人为什么需要学管理(微观)

2、管理学的特点:

10min (1)一般性 (2)多科性或综合性 (3)历史性

(4)实用性(实践性)

(5)艺术性

3、本书的结构及学习方法

10min (1)本书的结构

设计简明、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主体 (2)学习方法

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安全研究法、演绎法、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学以至用法)

二、管理的基础知识

1、管理的定义

35min ⑴如何给管理下定义

⑵其字面含义是:管辖、处理、管人、管事 ⑶日常意义:被理解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

⑷管理的涵义: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

⑸管理与领导„管理与经营的区别与联系 ⑹理解管理的定义有五个要点 其

一、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二、管理的客体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

3 其

三、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和追求效率

五、管理活动要在一定的组织环境条件下进行

2、管理的性质:

25min (1)管理的性质又称为管理的基本属性,它指的是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挥劳动 ★

社会属性是监督劳动。 注意两点:

一、管理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二、管理二重性原理要求处理的管理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管理二重性原理的两点启示:

一方面大胆学习、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另一方面要注重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

3、管理的职能

20min (1)管理的基本职能

从管理的自然属性来讲,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 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讲,管理具有维护已有的生产关系的职能。 (2)管理的具体职能:五职能、七职能说 可归纳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三、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代表是: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30min 主要内容是 :

4 (1)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2)科学地挑选工人 。 (3)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

(4)采用刺激性的差别计付工资制。 (5)进行一次“精神革命”。 (6)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评

价: 其贡献在于:

①、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奠基者 ②、科学管理的本质是经验知识科学化;

③、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使工人能成为更聪明的工人,而不是更勤奋的工人

④、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管理工作成为一项专门的工作 其缺陷在于:

①、将人看做单纯的“经济人”

②、重视物质技术因素、人及社会因素

2、一般管理理论:

30min (1)主要内容:

一、关于企业界的六项经营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其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其他五种活动也离不开管理。

其二:五大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其三:十四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报酬→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程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

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中值得注意的是:等级制度原则以及“法约尔

5 桥”的创建;强调和谐团结与创造;强调原则是灵活的,没有死板和绝对地东西,全部问题是尺度问题。

四、管理者的六种能力:

☆ 体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敏捷 ☆ 智力:学习的能力、判断力、适应力 ☆ 品质:信心、恒心、责任心、开拓心和忠心 ☆ 一般文化知识:宽广的知识面 ☆ 专业知识: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 经验

五、管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管理理论的普遍性

(2)评

价: 贡

献:

☆第一次系统明确地划分了管理的职能、原则。 ☆ 强调了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

足:

☆只注重了静态的组织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决策和人事管理。 ☆提出的具体原则和职能不尽完善。

3、行政组织理论

30min (1)主要内容: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一般内容: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又被译为“官僚制”

韦伯认为世上有三种权力和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组织形态: 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 传统权力――传统的组织 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具体内容:

明确的职责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建立人员的任用制;聘用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完全理性的人与人的关系。

(2)

价: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提供的是一种高效率、理性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6 丰富和完善了古典管理理论,为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种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典型。

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权威,缺乏弹性。

(二)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可以说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一次否定。

古典管理理论由于时代的特点较多地强调了科学性、精密性、原则性,将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或作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特点。

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梅奥,著名的成就是霍桑试验。

1、霍桑试验:

30min

是指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芝加哥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进行的历时8年的一系列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谈调查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2、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0min 其一: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其二:企业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

其三: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组织的发展,关键在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取决于人的满足度。

3、对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5min 首先、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贡献:他摒弃了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代之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理论研究,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强调意见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强调对管理者和监督者的教育和训练,要求管理者改变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倡导下级参与企业决策、允许职工对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再次,这一理论有过于简单化

7 的缺点

最后,在从物走向人的过程中存在过多强调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过分强调感情因素,而过分否定“物”的因素。

(三)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结果。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将之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其中他认为主要的有六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

后来又将重新归纳为11个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

5min 主要观点是: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协作系统中与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2)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定位、共同目标、信息沟通。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4)管理者必须正确履行职能和权力

2、决策理论学派

15min 认为管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活动贯穿了管理过程始终,管理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都是决策。

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有关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准则、程序化的决策和非程序化的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决策过程的联系等理论原则。

3、系统管理学派

10min (1)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等基于一定目标组成的一体化系统。

(2)企业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 (3)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

(4)管理的作用或目标就是实现整体最优。

4、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

15min 强调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管理的技巧、能力和经验不能移植

8 到其他类型的机构中,主张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管理者通过研究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学会管理。

(四)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企业文化理论

5min (1)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2)企业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全体职工在企业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成熟,较为稳定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 其特征是:

科学性、整体性、时代性、关系性、稳定性。

☆ 关于Z理论

10min Z型组织的特点是:

长期雇佣、缓慢晋升、扩大员工职业发展道路、采用明确与含蓄结合的控制方式,集体决策,以个人负责制为主,对员工全面关心,强调组织的整体观念。

☆ 关于“7S”管理模型

10min 战略(stragtegy):积极、主动、灵活 结构(strcture):集中而又分散的结构 制度(sysrews):层次分明而又公开的体制 技能(skills):技术、技能、技巧

人员(staff):用社会化企业 来管理全体人员 作风(style):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声不响

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作为道德和信仰的总体体现精神和价值观念。

☆ 关于K理论模式

15min

以核心人物(keyholder)、企业目标(kile)、全体职工(kitlu and kin)构成轴心和主干。

外界的联系交流和顾客意识组成外部环境,不断创新和简化的控制为内部机制。

K理论认为:企业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领导,而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职

9 工的凝聚力,而凝聚力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企业文化。

☆ 关于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论

将企业文化的构成归纳为5个要素: 企业环境 价值观(核心) 英雄人物 典礼及仪式 文化网

☆关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论

5min 物层文化层次(硬件――最外层) 制度文化层次(软件――中间层) 精神文化层次(核心层)

2、学习型组织理论

(1)含义:

5min (2)特点:

5min →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远景 →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 →善于不断学习

→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幅度宽、层次少) →自主管理

→领导者的角色(设计师、服务员、教师) (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模型:

★ 关于圣吉模型

10min 第一:自我超越。 第二:改善心智模式。 第三:建立共同远景。 第四:团队学习。

第五:系统思考(修炼的核心)。

★ 关于瑞定等四种模型及学习型企业

10min 第

一、持续准备:战略改革的持续性。

10 第

二、不断计划:提倡设计开放的灵活的计划。

第三、即兴推行:强调员工的主动性,鼓励员工采取即兴创作的原则,创造性地实施改革计划。

第四、行动学习:从行动中学习,不坐等危机和问题的到来,而是及时行动作出反省,并改变改革决策。

★ 关于沃尔纳的五阶段模型

10min 第一阶段:发展初期。学习活动的自发性,不正规性 第二阶段:不正规学习和组织安排并存阶段

第三阶段:组织有意识地开发学习项目,建立学习基地 第四阶段:学习纳入日常工作

第五阶段:学习与工作完全融合,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

1、管理系统原理

10min (1)含义: (2)主要观点: 其

一、整体性观点。

二、开放性观点。

三、动态性观点。

四、综合性观点

2、人本原理

(1)关于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40min 第

一、经济人。

第二、社会人。

第三、自动人。

第四、复杂人。

(2)人本原理的含义

30min 在管理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既是由人进行的,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尊重人。

二、依靠人。

三、发展人。

四、为了人。

前提是尊重、关键是发展、核心是为了人,人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效益原理

15min 效益原理强调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实现最终的管理效益的要点: 第

一、要重视经济效益

二、要有正确的管理战略

三、要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

四、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五、要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4、能级原理

15min 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能级结构中。

第一、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的能级结构。

第二、按层次需要选人用人,使各种人才处于相应的能级。使能者有其位、有其岗、有其资、有其利、且能者之间能优化组合。

5、责任原理

10min 有四个要点:

第一、合理分工(基础和前提)

第二、明确责任(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内容具体,职责中要有横向联系的内容和明确的责任人)

第三、责权利对等。

第四、检查、监督有力。奖惩公正、及时。

6、二八原理

20min 又称二八法则,二八黄金分割定律。指在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却占多数。

(1)要用二八思考法取代五五口考法 (2)找准方向,全力以赴

(3)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兼顾一般。

(二)管理的基本方法

20min

1、法律方法:包括立法,司法,仲裁三个方面的内容。

2、行政方法:

3、经济方法: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利润,工资,资金,罚款等。

4、教育方法

第二篇 计 划 职 能

(14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理解和把握计划工作的方法与技术

2、了解目标管理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目标管理的内容

3、理解决策的概念,了解决策的作用和类型,掌握决策的步骤,了解决策的技术方法以及现代决策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计划工作: 4学时

1、计划工作概述

2、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3、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二、管理目标: 5学时

1、目标的概念和性质

2、目标管理

三、决 策: 5学时

1、决策的概念和类型

2、决策的理性限制和决策原则

3、决策的体制与一般程序

4、决策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及要求、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目标管理

难点: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目标管理、决策方法的掌握、决策理论的应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14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计划?计划工作的特征有哪些?

2、简述计划工作的程序。

3、什么是目标管理?简述目标管理的特征。

4、目标管理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5、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6、什么是决策?决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7、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8、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9、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何谓乐观准则、悲观准则、后悔准则?

12、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哪些艺术?

【基本内容】

一、计划工作

1、计划工作的概念

10min (1)计划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2)计划工作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组织的自身能力,确定出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

2、计划工作的内容:

20min (1)做什么(what to do)

15 (2)为什么做(why to do it) (3)何时做(when to do it) (4)何地做(where to do it) (5)谁去做(who to do it) (6)怎么做(how to do it)

3、计划的种类

20min (1)按计划的期限分类:长期、中期、短期。一般来讲,5年以上为长期,1年以下为短期。

(2)按职能分类:有多少种管理职能就有多少类型,如人事计划、财务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3)按计划的层次分类:战略、战术、作业计划或高层、中层、基层计划。

(4)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目标计划、战略计划、政策计划、程序计划、规则计划、方案计划、预算计划等。

4、计划的重要性和意义

20min (1)计划为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力工具。保证了组织的方向,明确了活动的方式。

(2)计划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规避经营风险。

(3)计划为日常管理以及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保障。

5、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

30min

(1)制定组织总目标并使组织各方面行动指向统一目标。 (2)计划工作应当领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3)计划工作必须讲究效率。(有效地实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组织内部的协调以及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协调。

(4)计划工作应当是一项普遍的工作

6、计划工作的原则

20min (1)可行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原则 (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原则 (3)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4)必要时重新确定使命和目标的原则。

7、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40min

16 (1)PDCA计划循环法

PDCA是英文plan、do、check、action 4个单词的第一字母。 基本原理是:做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计划,然后按计划的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并不断循环前进,可分为四个阶段8个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plan) 第二阶段:执行计划(do)

第三阶段:检查计划执行情况(check)

第四阶段:总结处理(action)

(2)滚动计划法:

它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其编制方法是:

在已编出的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便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从确保实现计划目标出发,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每次调整时,保持原计划期限不变,而将计划期限顺序向前推进一个滚动期。

(3)计划――规划――预算法

完全从目标出发编制预算。

首先由最高主管部门提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并确定实现目标的项目。

其次分别按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阶段所需资源数量进行测算和规划,应保证排在前面的项目的需要。

最后根据各部门在实施项目中的职责和承担的工作量将预算落实到部门。

(4)网络计划图

以网络图的形式制定计划,通过网络图的绘制和相应的网络时间的计算,了解整个工作任务的全貌,对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并据以组织的控制工作的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5)复制图

(6)等程图

二、管理目标

1、目标的概念

30min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

17 的成果。

(1)组织的宗旨是它的最基本目标 (2)组织的使命是区分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准

(3)具体目标项目是组织目的和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他指明组织的奋斗方向、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

2、目标的(性质)特性

30min (1)纵向性 (2)网络性 (3)多样性 (4)时限性

3、目标管理的含义:

40min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目标管理的实质是以目标来激励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员工的自觉性

、主动性、创造性。

(2)目标管理的特点:有四点。

4、目标管理的步骤:

20min (1)确定目标

(2)展开目标(分解、落实目标) (3)实施目标 (4)目标成果评价

5、良好目标应具有的特征:

40min (1)目标具体,应有弹性,但不宜太笼统 (2)具有可衡量性(目标应量化) (3)具有时限性,什么时间完成 (4)不强调过程而强调结果 (5)既切实可行,又具有挑战性。 (6)应尽可能由负责完成它们的人来制定。

6、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40min (1)目标确定较困难。

(2)目标一般是短期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往往具有短期性,很容

18 易导致短期行为。

(3)不灵活的危险:目标管理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保持其明确性和肯定性,这就导致了管理中的不灵活性。

三、决策

1、决策的概念和类型

20min 决策是一个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和确定方案的过程

(1)合理决策的三个条件: ★目标合理

★决策结果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

★决策本身符合效率,满意,有限合理以及经济性原则。 (2)决策的类型 。

2、决策的合理性标准:

30min (1)最优标准。所谓最优是在有条件的有限的情况下的最优。 (2)满意标准。满意就是能足够给出一个近似的比不用数学而单靠常识得出的那种结果要更好的结果。

(3)合理性标准:有四个要件。

由于决策的未来环境包含的不肯定因素,做到完全合理是很难的。

3、决策者的理性限制:

20min 决策的正确合理性除了受到客观环境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外,决策者还会受到自身理性的限制。

(1)知识有限,书到用时方恨少。 (2)预见能力有限 。 (3)设计能力有限 。

4、决策的基本原则:

30min (1)信息原则 (2)民主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效益原则

(5)创新原则 (6)满意原则

5、决策的体制

20min

19 三大系统构成

(1)信息系统:提供综合性的可靠的情报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2)智囊系统:是决策的“外脑系统”

(3)决策系统:是科学化决策的核心,由若干名多谋善断的决策者所组成。

6、决策的一般程序

30min (1)调查研究,分析情报资料,找出决策者期望解决的问题。 (2)确定目标

(3)找出所有可行的方案

(4)确立衡量效益的标准化、测算每个方案的预期结果 (5)方案的评估及方案的选择 (6)实施决策方案

(7)追踪调查方案实施对目标的保证程序

7、决策的方法

50min (1)决策的“硬技术” (2)定性决策的方法

一、头脑风景法,又称畅谈法

二、戈登法,又称抽象提喻法

三、对演法:

四、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3)定量决策方法:确定性决策 、风险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篇

组织职能

(6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了解和掌握组织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基础。

2、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依据、原则。

3、掌握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组织与组织工作

2学时

1、组织的含义(特征)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3、组织工作的含义(特点)

4、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5、组织结构的类型

二、组织结构设计

3学时

1、组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

3、组织设计的原则

4、组织设计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5、部门的划分

6、(职权的基本类型)部门的职权

7、组织图解

三、人员配置

1学时

1、人员配置挑选

2、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

3、人员配置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设计的原则、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人员配置的基本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难点:组织结构设计

21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思考与练习】

1、影响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因素是什么?

2、非正式组织的影响都有那些?

3、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及工作步骤?

4、组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5、组织结构有那些类型?

6、事业部制组织有何利弊?实行事业部制需具备那几个条件?

7、矩阵制有什么特点?实行矩阵制,需具备那几个条件?

8、直线与参谋的冲突表现?如何处理好直线与参谋的关系? 【基本内容】

一、组织与组织工作

1、组织的含义

5min 从英文(organ)的词根来讲,组织是具有功能并自成系统的结构。 从现代意义上讲,组织一是指组织活动,二是指组织机构。 管理学意义上组织是作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结合体。

组织有如下特征:

(1)组织是一个全体成员通力协作的人工系统。 (2)组织有一定的目标性

22 (3)组织活动具有有序性

(4)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5min (1)正式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称为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是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3)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影响。 (4)非正式组织的负面影响

3、组织工作含义

5min 组织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它有以下特点: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3)组织工作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4、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5min ----目标统一性原则 、分工协调原则 ----合理宽度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均衡性原则

5、组织结构的类型

40min (1)高型组织与扁型组织

(2)机械组织结构与有机组织结构。

(3)传统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4)现代组织结构类型 :事业部制 、超事业部制 、矩阵型组织结构 、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 、集体领导制 、网络结构

二、组织结构设计

23

1、组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0min (1)组织规模、结构结构与组织规模大小有密切相关。

(2)技术、不同类别的组织需要不同类型的技术,而不同类型的技术则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相匹配。

(3)环境、环境与组织的关系是互动的。

(4)战略、组织结构的建立或调整是在战略确定的基础上来进行,结构的变化应服从服务于组织战略的需要。

2、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

5min 组织结构设计是执行组织结构的基础工作,组织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3、组织设计的原则

15min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为目标实现的组织设计就是将目标活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

(2)权、责、利对等原则。

(3)命令统一原则。组织设计中应避免的是“多头领导”,指挥不力,越级指挥等。

4、组织设计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30min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含义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3)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

(4)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理论

5、部门的划分

10min 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部门化分是解决组织的横面结构问题。要求将整个组织的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综合,形成不同的部门。

常见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志或方法有七个。

6、(职权的基本类型)部门的职权

15min (1)直线职权

(2)参谋职权

(3)职能职权

24 实际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都兼具有直线、参谋或职能的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三种职权本质上是一种职权关系。

7、组织图解

25min (1)组织图解的特征

(2)组织图解的种类

一、金字塔式组织图表

二、垂直式组织图表

三、水平式组织图表

四、圆形组织图表

五、直线式权责记载图表

三、人员配置

1、人员配置概述

10min 人员配置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1)人员配置的重要意义 (2)人员配置的职能 (3)人员配置的过程

2、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

15min (1)适才适能

(2)赞贤任能,任人唯贤 (3)扬长避短

(4)群体相容

(5)协调发展

3、人员配置的基本内容

15min 人员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得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考评等内容。 (1)人力资源的获得与配置: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人员的招聘和选拔来实现。

(2)培训与开发:培训原则、培训种类

(3)人员考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的过程。

25

第四篇、领导职能

(10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领导,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2、掌握领导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3、掌握激励原理和内容,了解激励的强化理论,掌握激励的一般形式。

4、了解沟通的过程和方式。【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领导理论: 5学时

1、概述

2、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3、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4、领导方法与艺术

二、激励理论: 3.5学时

1、概述

2、激励理论

3、常用的激励方法

三、沟 通: 1.5学时

1、概述

2、沟通的过程及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导作用、领导理论、激励的原理 、激励的内容理论、难点:领导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6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领导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2、成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3、领导行为四分图和管理方格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4、领导的权变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5、如何理解需要、动机和激励的涵义。

6、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应用。

7、试述双因素理论及应用。

8、试述期望理论及应用。

9、公平理论给管理实践带来哪些启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公平?

10、试述强化理论及应用。【基本内容】

一、领导理论

(一)概述

1、领导的含义

5min (1)领导的字面含义率领、引导的意思。

(2)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领导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属实现组织目标。

(3)现代的管理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动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乐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艺术过程。

2、领导的作用

10min (1)指挥作用 (2)协调作用

27 (3)先行作用

(4)激励作用 (5)浇灌作用

3、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10min (1)领导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区别:领导工作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它又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而领导可能利用这一点,但更多的是依靠个人魅力,个人专长及影响力来实施的。

(二)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30min (1)斯托格迪尔的领导个人因素理论 (2)吉赛利的领导品质理论 (3)鲍莫尔的领导品质理论 (4)日本的十大德性与能力理论 (5)三种技能理论

(6)拿破伦·希尔的成功学理论 (7)我国领导者素质构成观点

2、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又称为领导工作作风,它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

(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15min ★专制型领导方式 ★民主型领导方式 ★放任型领导方式

(2)连续统一体理论

20min 由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认为领导行为包含了各种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是多种多样的。

在专制型和民主型两种极端方式的中间,还有多种领导方式,且很难断定哪一种错误,哪一种正确,需要领导者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种

28 因素后,加以选择。

在其模型中提出了七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10min 认为领导行为就是关心人和关心组织这两种行为的组合。 关心人包括建立互相信任的气氛、尊重下属的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

关心组织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明确职责和相互关系,确定工作目标、设立意见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等。

(4)管理方格图理论

10min 在四方图基础上发展而来,由布莱克·莫顿于1964年提出。 管理方格理论提供了一种简便诊断领导行为的维度,可使管理者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领导行为,并指出改进方向,被认为是培养有效管理者的有用工具。

3、领导权变理论

15min 领导权变理论又称情景理论,集中研究的是特定环境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问题。它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管理者的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自身品质和才能,也取决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

(1)菲德勒模型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三)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20min

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

4、专业结构

5、气质结构

(四)领导方式与艺术

1、领导方法

25min (1)充分发挥影响力 (2)提高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3)提高情绪智商

29 (4)正确处理与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

(5)建设坚强的领导团队

2、领导艺术

30min 领导艺术指领导者在其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妙地运用各种领导条件、领导原则和领导方法的一种非规范化的基本技能。

(1)统筹全局的艺术 (2)领导他人的艺术 (3)处理事物的艺术 (4)利用时间的艺术

二、激励理论

(一)概

1、激励的含义

5min 激励的字面意思是激发、鼓励。

管理学定义的激励是:管理者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努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简单地说,激励是一个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的运动过程

10min 人的行动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所源于需要,因此激励的过程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

需要→动机→行动→满足需求→产生新的需要

未满足的需求是产生激励的起点,它引起内在的动机,激励人们去采取行动。

3、激励的特点和作用

10min (1)激励的特点: 第

一、被激励的对象是人

第二、被激励的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愿望和动机

第三,人被激励的动机强弱是一种内在的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2)激励的作用: 激励与组织的绩效密切相关。绩效=f(能力、激励、环境)

30

(二)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10min 马斯洛按时间先后顺序和重要性,把人们最基本需要分为相互联系的五等级层次,并认为这些层次需要是由底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

总结起来其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四:

第一、已被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行为的作用。

二、人的需要是可变而复杂的

三、需要有层次性和向上性。

第四、满足高层次需要比满足低层次的途径更多。

2、ERG理论,即成长理论

25min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归为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1)ERG理论的重要观点:

第一、在同一层次上,少量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更强烈的需要。

二、较低层次需要满足越充分,对较高层次的需要越强烈。

三、较高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小,低层次需要则更加强烈。(2)ERG理论对马斯洛理论的发展

一、马氏理论是基于“满足――前进”;而ERG理论认为应包括“受挫――倒退”。

二、它不认为激发高层次需要一定要先满足低层次需要。

三、它不认为“剥夺”是激发需要的唯一手段。

四、ERG理论认为一个人可同时拥有几个需要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强度上的多大差别。

(3)评价:

ERG理论很好地补充了“马氏”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提出了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需要的激励

二、明确提出了“气馁性回归”的概念。

由此可见,马氏理论所述带有普遍的意义,而ERG理论侧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

3、成就需要理论

25min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认为人类在

31 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三种基本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1)成就需要:达到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三个特点。

独挡一面、不好高骛远、以及希望得到对他们工作业绩的不断反馈。 (2)权力需要:

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愿望,有高度权力需要的人的特征:

第一、寻求得到领导的职位,喜欢与人争辩,健谈,好议论。

二、性格坚强,敢于发表意见,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

三、喜欢教训别人,乐于演讲和公开讲话。(3)归属需要:

指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有高度归属需要的人的特点。 第

一、关心并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

第二、随时抚慰和帮助处境困难的人,并乐意同别人友好交流。(4)不同需要的人对组织的作用:

归属需要强的人有利于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相互合作。

少量权力需要强的人对组织也是必要的。一个组织必然需要组织者、协调者、领导者。

成就需要强的人对组织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织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发展和成长就可能越快,效率就可能越高。

(5)如何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 ★以成功人士为楷模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 ★改变自我观感,增强自信 ★控制遐想,正面鼓励自己 (6)评价:

此理的重点是放在鉴别和培养成就需要上,丰富了马氏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描述,对于管理者发现高成就需要的人及培养下属的成就需要是非常有用的。

4、双因素理论

10min

32 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基本观点有三:

(1)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需求为核心的。

(3)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5、期望理论

10min 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基本观点是:

人是理性的人,对于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准则。一个人决定采取何种行为与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什么、以及结果对他来说是否重要有关,人们是根据他对某种行为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和相应奖酬的重要性的估计来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

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6、公平理论

15min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在组织中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十分敏感。作为社会人的员工,他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经常受关注的不是获得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相比的相对值。

当员工认为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待遇,因而会心情舒畅地积极工作,相反则会产生不公平感,怨气丛生,牢骚满腹,工作积极性自然会受影响。

7、强化理论

5min 强化理论基于一个简单地假设:

一个行为的结果如果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趋向于重复;反之一个行为招致惩罚的后果,该行为就会减少重复。

(1)强化理论改造行为的方式: 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2)强化手段一般可采取的策略是:固定间隔,可变间隔;固定比率与变动比率 。

8、综合激励理论

5min (1)此模式中各因素的主要关系:

(2)模型的主要骨架:奖酬对个人的价值、对努力导致奖酬的主观估计、努力程度构成了期望理论的主要骨架。

33 (3)对奖酬的公平感是公平理论关注的要点。 (4)能力和素质影响每个人努力的效果和质量。 (5)角色感智直接影响工作绩效。

(三)常用的激励方法

10min

1、工作激励

2、成果激励

3、培训激励

4、奖罚激励

5、运用激励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三、沟

1、沟通的含义

10min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2)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沟通作用

一、沟通就如凝聚剂能使组织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有机体;

二、沟通是领导者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三、沟通是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的桥梁。(4)沟通的类别:人际沟通、组织沟通

2、人际沟通:

10min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它是群体沟通和组织沟通的基础。

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人际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符号沟通。 (1)语言沟通: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沟通

(2)非语言沟通:指通过某些媒体而不是语言来传递的信息的沟通,包括身体语言沟通、语调、物体的运用以及空间距离等多种形式。

3、组织沟通

10min 组织沟通以人际沟通为基础,一般分为组织的对外沟通、组织的对内沟通。方式有:

(1)正式沟通:又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

34 沟通四种形式

(2)非正式沟通 :它以社会关系为基础。

(3)组织沟通渠道的类型:正式渠道的类型 、非正式沟通的类型 。

4、沟通的过程:一般包括3个环节

5min (1)信息发送 (2)信息接收 (3)信息传递

5、沟通的方式:

5min (1)电话沟通 (2)网络沟通

6、有效沟通的实现

20min (1)有效沟通的障碍:

★个人因素方面:词不达意、综合知识差距、主观过渡

★人际因素方面:信任度、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结构因素方面:包括地位、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等。 (2)有效沟通的方式 第

一、正确对待沟通

二、学会倾听的艺术

三、相互信任

四、缩短信息传递链

五、在组织中建立特别委员会

六、加强横向沟通

35

第五篇 控 制 职 能

(4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掌握控制的含义、功能、目标及类型。

2、掌握控制的基本过程,有效控制的原则、特征。

3、对控制的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控制概述 2.5学时

1、控制的概念

2、控制的前提条件

3、控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4、控制的类型

5、控制的原则

6、控制的要求

二、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1.5学时

1、控制的过程

2、控制的内容

3、控制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和作用、有效控制系统的构建、有效控制系统的特征。

难点:有效控制系统的构建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3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控制的动态性特点。2.简述现场控制的弊端。 3.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 5.简述控制工作的过程和要素。 6.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同点?

7.简述控制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8.简述纠偏工作的主要方法。 【基本内容】

一、控制概述

1、控制的概念

25min 控制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掌舵术”意指领航者通过发号施令将偏离航线的船只拉回到正常的航道上来。

在管理学史上,最早给控制下定义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享利·法约尔。 作为管理职能的控制,就是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标准去衡量实际完成的情况,发现计划实施中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活动。

(1)控制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

一、控制的依据,即控制的标准;

第二、控制的对象,即偏差信息即与标准要求偏离的信息;

三、控制的方式,采取矫正措施,纠正偏差,保证组织计划的顺利进行。

(2)管理职能的控制与一般意义上控制的区别

第一、信息反馈的复杂度不一样,管理中的控制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信息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单纯的,一个是有计划的、有目的 37 组织起来的;

第三、二者的目的不同,一般控制的目的是求得平衡,管理的控制是求得上升。

(3)控制职能的产生与发展

控制职能是随着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

一、监督控制阶段

第二、沟通控制阶段

第三、科学控制阶段

2、控制的前提条件

15min (1)要有明确、完整的计划

(2)建立相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果控制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就很难实行有效的控制。

(3)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控制力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 (4)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

3、控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15min (1)控制的必要性:其原因在于: 第

一、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二、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及管理权力的分散性;

三、管理者能力的差异。(2)控制的作用:有四点.

4、控制的分类

10min (1)以控制发挥作用的环节来分类: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2)按控制所采用的标准分类:优化控制、跟踪控制、程序控制、自适应控制。

(3)按控制的主体分类:间接控制、直接控制

(4)按信息反馈有无回路分类: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

(5)按控制的分类:综合控制、作业控制

5、控制的原则

20min (1)预见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8 (3)实事求是原则 (4)全面性原则 (5)弹性原则 (6)经济性原则: (7)例外原则

6、控制的要求

15min (1)控制应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2)控制工作应切合管理人员的个别情况。 (3)控制工作应突出重点并强调例外。 (4)控制工作应当客观、及时。 (5)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

(6)控制工作应注重培养组织或员工自我控制能力

二、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1、控制的过程

20min 管理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控制过程在今天来说就是一个系统。他的基本过程是:

(1)确立标准

(2)衡量成效

(3)纠正偏差

2、控制的内容

20min 管理对控制的对象非常广泛,内容极其复杂 (1)生产控制

(2)财务控制

(3)人事控制

3、控制方法

20min (1)预算控制法:运用财务预算对经济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其种类有三: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2)非预算控制法:

39

第六篇

创 新 职 能

(5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了解创新的含义、作用、特征、种类,掌握创新的内容。

2、了解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3、掌握创新的过程和原理,能够应用创新理论进行创新活动和创新管理。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创新概述 2.0学时

1、创新的含义

2、创新的作用

3、创新的特征

4、创新的种类

5、创新的内容

二、创新的过程、原理与方法及管理 3.0学时

1、创新的过程

2、创新的原理

3、创新的原则

4、创新的因素

5、创新的方法

6、创新的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管理创新的概念、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创新的过程、原理与方法及管理、管理创新的过程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40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创新的内容有哪些?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

2、你认为创新主体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3、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各有哪些? 【基本内容】

一、创新概述

1、创新的含义

20min (1) 创新的渊源

(2) 管理学意义讲:创新是指组织或其成员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主客观情况,用新观点、新思想来看待新事物,用新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 创新与创造、革新的关系 ★ 创新与发明的关系

2、创新的作用

15min (1)创新是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需要。 (2)创新是组织维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需要。 (3)创新是组织维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需要。 (4)创新是成功之路。

(5)创新是组织成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3、创新的特征

30min (1)新颖性(首创性)

(2)未来性:一是创新所解决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或没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指一个真正的创新者,总是着眼于未来。

(3)创造性:打破常规、勇于开拓、敢走新路。

41 (4)变革性:不破不立,创新的实质就是变革旧事物,开创瓣事物。 (5)延续性:所有新事物都是从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

(6)价值性:从创新的影响来看,其成果必须是人类社会有用的,或者说是有价值的。

(7)先进性:与旧事物相比较而言

(8)时间性:创新成果的认可与时间是密切相关的,而今天的新在明天就会成为旧。

(9)风险性:创新基础是从已知的条件中去探求未知的结果,因此创新意味着风险。

(10)协同性:在当今时代,创新的协同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说 重大的创新往往产生于协同。

4、创新的种类

5min 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书上将创新分为:连续性创新和非连续性创新、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我们还可以从企业的角度、非经济组织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分类 也可以分为观念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等等

5、创新的内容

15min (1)观念创新 (2)知识创新 (3)组织创新 (4)制度创新 (5)管理创新 (6)技术创新 (7)产品创新 (8)环境创新

二、创新的过程、原理与方法及管理

1、创新的过程

15min 第一步:准备阶段

第二步:寻找创新的机会和时机

42 第三步:提出构想

第四步: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 第五步:不断完美 第六步:形成模式

2、创新的原理

25min (1)启动原理 (2)希望原理 (3)组合原理 (4)比较原理 (5)联想原理 (6)桶板原理 (7)还原原理 (8)综合原理

3、创新的原则

10min (1)实事求是原则 (2)符合规律原则 (3)切合实际原则

4、创新的因素

15min (1)结构因素 (2)文化因素

(3)人力资源因素

5、创新的方法

30min 其

一、创新思维方法

(1)逻辑思维 (2)形象思维 (3)灵感思维

二、创新的技能:有六个方面

6、创新的管理

25min (1)创新过程中个体性障碍的克服

思维定势、策略、价值、感觉、自我形象等障碍的克服 (2)创新过程中群体性障碍的克服:有六个方面

43 (3)创新活动的组织:也有六个方面 (4)国家的创新政策

44

推荐第4篇:管理学教案

第一讲:管理及其理论发展

一、管理的定义

望文生义:管:管辖、管治、处理„„

理:理事、理人、理财„„

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和事物等进行安排和处理。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美)赫伯特·A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美)小詹姆斯·H ·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强调管理是一种工作任务) (美)丹尼尔 ·A ·雷恩:“…可以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的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张尚仁:“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去想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管理· 管理学与管理哲学》

戴金珊:“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东西方不同的管理艺术》

二、管理的特点

①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条件) ②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条件)

(即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随人类社会存在而存在) ③在一个组织体系中(载体)

④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利用和配置相关资源(任务)

⑤计划、组织、指挥、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孔茨)(活动) 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核心)

高层管理者:经营策略层,具财务及行销背景者多,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 中层管理者:战术阶层,如生产经理、营销经理、人事经理、分公司经理 基层督导者:依法行事者,如科长、管理员、组长、主任等

基层作业人员:实际完成作业的人员,如出纳、采购、生产工人等

三、从过程看管理、

管理起源于分工

古典时代:

随着分工的出现,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实践。那时人类的管理知识来源于世代相传和经验教训;管理活动也是凭借经验。

劳动组织:生产活动、社会工程(万里长城)

社会体制:国家机构(秦、唐、希腊)、军队组织(罗马军队“10人编队制”)、教会组织,中世纪的商业行会、手工业行会、工厂制度。

制度律范:罗马法、汉漠拉比法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①系统思想——《始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②管理者与参谋的关系问题——《始计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 ③决策思想——《谋攻篇》”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大工业时代

现代的管理起源近代大工业时代

分工的强化(组织分工、社会分工),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聚集、生存与生活分隔、需要的层次区别),文化的发展 古典管理学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776年发表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 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因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转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劳动分工可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理论(1832年发表的《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利益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他指出,这些原因是:

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生产中包含的工序愈多,则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愈长。例如一个工人无需从事全部工序而只做其中少数工序或一道工序,就只需要少量的学习时间。

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因为在学习中都要耗费一定的材料。实行劳动分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减少了,所耗费的材料也相应地减少。

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道工序的耗费的时间。而且,由于分工后经常作某一项作业,肌肉得到了锻炼,就更不易疲劳。

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在许多手艺中,工具常常是很精细的,需要作精密的调节。调节这些工具所占的时间相当多,分工后就可以大大节省这些时间。

由于经常重复同一操作,技术熟练,工作速度可以加快。

1822年,巴贝奇小试锋芒,初战告捷,第一台差分机呱呱坠地。但是,这一“小试”也耗去了整整10年。

阿达·奥古斯塔

上帝对巴贝奇和阿达太不公平!分析机终于没能造出来,他们失败了。 科学主义管理学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他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由于泰罗在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就,被称之为“科学管理之父”。

(1)对工人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实行工具和机器标准化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根据能力分配工作岗位,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职能分离

(6)职能工长制(管理工作细分,进行职能管理) (7)例外原则 流水作业线

福特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传统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工业化时代的主题,就是追求更多的产量,创造更大的市场。对此,泰罗进行了理论上的创建,而福特采取了实践上的行动。

亨利·福特美国人喜欢做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脍炙人口,传遍世界。但人们似乎不记得,老福特也曾做过梦,他的梦想,就是每一个自食其力的美国人都有一辆福特车,同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创立了流水作业线。 老福特一直不承认他与泰罗制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他的灵感来自于芝加哥的屠宰厂,屠宰厂是把一个个“部件”依次卸下来,他则是把一个个部件装上去。但在实际上,如果没有泰罗倡导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甘特设计的控制图表,老福特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而已。正是泰罗制的广泛推行,为流水作业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1913年,亨利·福特运用当时企业推广泰罗制的技术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不仅设计出完善的装配线和统一精确的通用零部件,还创造出依靠非熟练工人在中心装配线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依照“只需按工序将工具和人排列起来,以便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零配件的装配”(《福特自传》)的装配线工作原理,进一步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工人无须动脑思维就可以完成单一而简单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

由于福特制极大促进了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制成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尤其是花样百出的日用消费品,在流水线上变成了标准化商品,被大规模地制造出来时,规模经济诞生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原来买不起相关商品的人成为新的消费群体,市场被创造出来了。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福特制是对泰罗制改进和完善的生产组织方式。

推荐第5篇:管理学教案

[原创]我用的《管理学》教案2

第四章:计划工作概述 本章考核内容:

(一)计划工作含义 识记:计划工作的概念。

领会:1,计划工作的特征;2,计划工作的意义;3,5W1H

(二)计划的种类和程序

领会:1,按表现形式分类的各种计划;2,计划工作的程序

(三)计划工作的原理

识记:1,限定因素原理;2,许诺原理;3,灵活性原理;4,改变航道原理 应用:举例说明计划工作原理的应用

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 1,计划工作的概念

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5W1H: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计论为什么要做(Why),确定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以及如何做(How),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1H。

做什么:要明确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

为什么做:要论证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要提供制定的依据。

何时做: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

何地做: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谁去做:计划不仅要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和进度,还应规定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

怎么做: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2,计划工作的特征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

(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及其派生计划都是旨在促使组织使命、战略和目标实现。 (2)主导性:计划工作在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之前进行。

(3)普遍性: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因此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 (4)经济性: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3,计划工作的意义 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有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

第二节:计划的种类和程序 1,按表现形式分类的各种计划

按表现形式,计划可以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

2,计划工作的程序

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以下内容:估量机会、制订目标、考虑计划工作的前提、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制订辅助计划,以及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1)估量机会:不是计划工作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计划工作的真正起点。估计机会根据:市场、竞争、顾客的需要、我们的长处和我们的短处。

(2)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第一步。包括:我们要向哪里发展,想完成什么,什么时候完成。

(3)确定前提条件:确定一些关键性的前提条件并取得共识。即:我们的计划在什么环境下(企业内部的或外部的)进行。

(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为了完成目标,哪些是最有希望的方案?

(5)评价各种方案:哪个方案最有可能使我们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利润实现我们的目标。

(6)选择方案:选择方案就是选择行为过程,正式通过方案。

(7)制订派生计划:制定辅助计划,这些计划有:购买设备、购买材料、雇佣和培训工作,发展新产品。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这些预算有: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计划所需的经营费用、主要设备所需的使用。

第三节:计划工作的原理 1,限定因素原因

含义: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预期目标。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限定因素原理是决策的精髓。

2,许诺原理 含义: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3,灵活性原理

含义: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危险性就越小。

对管理者来说,灵活性原理是计划工作中最主要的原理。在任务重、目标期限长的情况下,灵活性便显示出它们作用。

4,改变航道原理

含义: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第五章:目标与战略 考核内容:

(一)目标的含义 识记:目标的概念

领会:1,目标的SMART特点;2,目标的性质;3,目标的作用。

(二)目标管理 识记:目标管理的概念

领会:1,目标管理的特点;2,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3,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三)战略分析 识记:核心能力

领会:1,战略和重要性;2,五种竞争力量分析;3,核心竞争力的表现;4,价值链模型。

(四)战略设计与选择

识记:1,使命;2,战略;3,政策

领会:1,三个战略层次;2,一体化战略;3,多远化战略;4,其他总体战略;5,总成本领先战略;6专一化战略;7,差别化战略。

应用:分析组织战略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第一节:目标的含义 1,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2,目标的性质

(1)目标的SMART特性:企业(组织)的目标都有独特的属性,通常称 SMART特性,即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Specific);可以度量或测量(Measurable);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avant); 时间限定(Timebond)

(2)目标的性质: A,目标可以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 B,目标的纵向性(即目标是分层次的) C,目标的网络性 D,目标的多样性

E,目标的时间性: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F,目标的可考核性: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

3,目标的作用

目标的作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2)激励作用 (3)凝聚作用

(4)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第二节: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强调“自我控制” (3)促使下放权力 (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2,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一般来说,目标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 (2)组织实施 (3)检查和评价

3,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

(2)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 (3)目标难以确定 (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 (5)不灵活的危险

第三节:战略分析 1,战略的重要性

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战略制定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设计、以及战略部署和展开等环节。制定战略的核心是要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2,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产业分析的方法中,其中美国战略学者波特提出了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决定产业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的模型。五种力量为:潜在替代产品的开发;购买者议价力量;供应商议价力量;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企业间竞争。

竞争对手分析的四个方面:竞争对手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分析;技术经济实力和能力的分析;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领导者和管理背景分析。

3,企业核心能力表现

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核心能力表现在: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到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准确迅速满意顾客定单的系统;整合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

4,内部分析方法: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 P115图5—5:价值链模型

第四节:战略设计与选择 1,战略设计与展开

(1)使命(Miion):使命是社会对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该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

(2)战略(Strategy):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总体规划。

(3)政策(Policy):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2,企业战略层次

企业战略是分层次的,例如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其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总体战略、事件战略和职能战略。由于企业间的直接竞争是在事业层次上展开的,因此事业战略又被称为竞争战略。(详见P117图5—6)

3, 战略选择

企业可供选择的战略类型有许多,包括: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化战略、防御型战略。(详见P120表5—1)

4,波特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如美国麦当劳快餐连锁店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 第六章:预测和决策 考核内容:

(一)前提条件与预测 识记: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2,预测

领会:1,计划工作的内外部前提条件;2,预测的作用;3,预测的步骤

(二)决策的含义 识记:决策

领会:1,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正确决策的特征 应用:分析组织决策的过程

(三)决策的类型

识记:1,程序化决策;2,非程序化决策

领会:1,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2,最优决策、满意决策和合理决策;3,肯定决策、非肯定决策和风险型决策;4,最优决策的条件。

(四)预测与决策的方法

识记:1,计量决策方法;2,主观决策方法 领会:1,预测方法的种类;2,德菲尔法

第一节:前提条件和预测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种类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计划的前提条件是管理者搞好计划工作的重要依据。计划的前提条件按照所涉及的范围、表现方式以及控制程度等可分为组织内部的和组织外部的;定性的和定量的;可控的、不可控的以及部分可控的。见P125图6—1。

2,预测

预测的含义: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预测的作用: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预测的步骤:1,提出课题和任务;2,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3,建立预测模型;4,确定预测方法;5,评定预测结果;6,将预测结果音交付决策。

第二节:决策的含义 1,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换言之,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做的决定。决策是行为的选择,行为是决策的执行,正确的行为来源于正确的决策。

2,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2)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3,正确决策的特征 (1)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3)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4)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5)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作用:决策者只能得到一个适宜或满意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

第三节:决策的类型 1,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1)例行问题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2)例外问题

处理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无论从决策的性质还是方法上来看,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前者一般有先例可循,有政策和规则可依;后者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最终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创新。

2,决策的类型

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决策评价的准则发类,有最优标准、满意标准和合理标准; 按决策的范围分类,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按决策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分类,有肯定型决策、非肯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按决策的依据分类,有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另外还有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处理这类问题需要“现裁现做”,因而,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为“结构不良”决策。

3,最优决策(理性决策)、满意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和合理决策

(1)最优决策:追溯到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并以运筹学家和管理科学家们一贯坚持。

取得最优决策,要满意以下条件:1,问题清楚明确;2,目标单一明确(利润最大化);3,所有方案已知;4,偏好清楚、一致、稳定;5,没有成本时间约束。

(2)满意决策:西蒙提出“满意”标准。

(3)合理标准: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提出“合理性”决策标准。

第四节:预测与决策的方法

1,计量决策方法和主观决策方法概念

一般来说,决策方法有两大类:主观决策方法和计量决策方法。 计量决策方法:计量决策方法亦指决策的“硬技术”,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

主观决策方法:主观决策方法指的是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评价和选择。

2,预测方法的种类

预测的对象和期限不同,所用的预测方法也不同。按内容分类有社会未来预测的技术经济预测;按时间的长短分类有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整体来说,预测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1)外推法: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应用这类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同时考虑到事物发展中随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只凭数据说话,长期预测的可靠性不高。时间序列分析法是其中一种。

(2)因果法: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确定性关系,也称函数关系;一类是不确定性关系,也称相关关系。因果法就是要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预测未来。回归分析预测法是基本一种。

(3)直观法:直观法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其中德尔菲(Delphi)法比较有名。

德尔菲(Delphi)法在我国叫专家预测法,其要点如下:

1, 记名投寄征询意见;2,统计归纳;3,沟通反馈意见;4,多次反复。 各类预测方法的分类与应该对象 (未完待续)

推荐第6篇: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第一篇

总 论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与管理学的含义、性质及管理过程的基本职能,进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各主要管理学家(或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3、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概述

2学时

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2、管理学的特点

3、本书的结构及学习方法

二、管理的基础知识

2学时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性质

3、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7学时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学时

1、管理的基本原理

2、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管理的含义及特征、管理的要素与职能、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的基本原理、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霍桑试验的结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难点: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管理的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1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管理?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

3、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4、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科学管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科学管理论?

6、法约尔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7、试对泰勒与法约尔的二大理论作一对比?

8、霍桑试验的结论如何?和以前的管理相比,该试验有哪些收获?

9、试用表格形式写出管理发展各主要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

10、根据管理思想发展史,说明管理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基本内容】

一、概述

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60 min ★管理与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宏观)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实现也有赖于管理(宏观) ★管理是决定企业成败存亡的关键(中观) ★个人为什么需要学管理(微观)

2、管理学的特点:

10min (1)一般性

2 (2)多科性或综合性 (3)历史性

(4)实用性(实践性)

(5)艺术性

3、本书的结构及学习方法

10min (1)本书的结构

设计简明、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主体 (2)学习方法

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安全研究法、演绎法、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学以至用法)

二、管理的基础知识

1、管理的定义

35min ⑴如何给管理下定义

⑵其字面含义是:管辖、处理、管人、管事 ⑶日常意义:被理解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

⑷管理的涵义: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

⑸管理与领导„管理与经营的区别与联系 ⑹理解管理的定义有五个要点 其

一、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二、管理的客体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

三、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和追求效率

五、管理活动要在一定的组织环境条件下进行

2、管理的性质:

25min (1)管理的性质又称为管理的基本属性,它指的是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挥劳动 ★

社会属性是监督劳动。 注意两点:

一、管理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 其

二、管理二重性原理要求处理的管理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管理二重性原理的两点启示:

一方面大胆学习、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另一方面要注重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

3、管理的职能

20min (1)管理的基本职能

从管理的自然属性来讲,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 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讲,管理具有维护已有的生产关系的职能。 (2)管理的具体职能:五职能、七职能说 可归纳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三、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代表是: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30min 主要内容是 :

(1)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2)科学地挑选工人 。 (3)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

(4)采用刺激性的差别计付工资制。 (5)进行一次“精神革命”。 (6)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评

价: 其贡献在于:

①、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奠基者

4 ②、科学管理的本质是经验知识科学化;

③、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使工人能成为更聪明的工人,而不是更勤奋的工人 ④、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管理工作成为一项专门的工作 其缺陷在于:

①、将人看做单纯的“经济人”

②、重视物质技术因素、人及社会因素

2、一般管理理论:

30min (1)主要内容:

一、关于企业界的六项经营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其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其他五种活动也离不开管理。

其二:五大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其三:十四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报酬→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程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

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中值得注意的是:等级制度原则以及“法约尔桥”的创建;强调和谐团结与创造;强调原则是灵活的,没有死板和绝对地东西,全部问题是尺度问题。

四、管理者的六种能力:

☆ 体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敏捷 ☆ 智力:学习的能力、判断力、适应力 ☆ 品质:信心、恒心、责任心、开拓心和忠心 ☆ 一般文化知识:宽广的知识面 ☆ 专业知识: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 经验

五、管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管理理论的普遍性

(2)评

价: 贡

献:

5 ☆第一次系统明确地划分了管理的职能、原则。 ☆ 强调了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

足:

☆只注重了静态的组织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决策和人事管理。 ☆提出的具体原则和职能不尽完善。

3、行政组织理论

30min (1)主要内容: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一般内容: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又被译为“官僚制” 韦伯认为世上有三种权力和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组织形态: 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 传统权力――传统的组织 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具体内容:

明确的职责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建立人员的任用制;聘用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完全理性的人与人的关系。

(2)

价: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提供的是一种高效率、理性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古典管理理论,为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种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典型。

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权威,缺乏弹性。

(二)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可以说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一次否定。

古典管理理论由于时代的特点较多地强调了科学性、精密性、原则性,将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或作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特点。

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梅奥,著名的成就是霍桑试验。

1、霍桑试验:

30min

是指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芝加哥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进行的历时8年的一系列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6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谈调查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2、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0min 其一: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其二:企业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

其三: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组织的发展,关键在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取决于人的满足度。

3、对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5min 首先、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贡献:他摒弃了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代之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理论研究,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强调意见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强调对管理者和监督者的教育和训练,要求管理者改变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倡导下级参与企业决策、允许职工对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再次,这一理论有过于简单化的缺点

最后,在从物走向人的过程中存在过多强调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过分强调感情因素,而过分否定“物”的因素。

(三)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结果。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将之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其中他认为主要的有六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

后来又将重新归纳为11个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

5min 主要观点是: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协作系统中与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2)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定位、共同目标、信息沟通。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4)管理者必须正确履行职能和权力

2、决策理论学派

15min 认为管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活动贯穿了管理过程始终,管理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都是决策。

7 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有关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准则、程序化的决策和非程序化的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决策过程的联系等理论原则。

3、系统管理学派

10min (1)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等基于一定目标组成的一体化系统。 (2)企业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 (3)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

(4)管理的作用或目标就是实现整体最优。

4、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

15min 强调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管理的技巧、能力和经验不能移植到其他类型的机构中,主张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管理者通过研究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学会管理。

(四)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企业文化理论

5min (1)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2)企业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全体职工在企业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成熟,较为稳定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 其特征是:

科学性、整体性、时代性、关系性、稳定性。

☆ 关于Z理论

10min Z型组织的特点是:

长期雇佣、缓慢晋升、扩大员工职业发展道路、采用明确与含蓄结合的控制方式,集体决策,以个人负责制为主,对员工全面关心,强调组织的整体观念。

☆ 关于“7S”管理模型

10min 战略(stragtegy):积极、主动、灵活 结构(strcture):集中而又分散的结构 制度(sysrews):层次分明而又公开的体制 技能(skills):技术、技能、技巧

人员(staff):用社会化企业 来管理全体人员 作风(style):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声不响

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作为道德和信仰的总体体现精神和价值观念。 ☆ 关于K理论模式

15min

8 以核心人物(keyholder)、企业目标(kile)、全体职工(kitlu and kin)构成轴心和主干。 外界的联系交流和顾客意识组成外部环境,不断创新和简化的控制为内部机制。 K理论认为:企业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领导,而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职工的凝聚力,而凝聚力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企业文化。

☆ 关于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论

将企业文化的构成归纳为5个要素: 企业环境 价值观(核心) 英雄人物 典礼及仪式 文化网

☆关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论

5min 物层文化层次(硬件――最外层) 制度文化层次(软件――中间层) 精神文化层次(核心层)

2、学习型组织理论

(1)含义:

5min (2)特点:

5min →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远景 →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 →善于不断学习

→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幅度宽、层次少) →自主管理

→领导者的角色(设计师、服务员、教师) (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模型:

★ 关于圣吉模型

10min 第一:自我超越。 第二:改善心智模式。 第三:建立共同远景。 第四:团队学习。

9 第五:系统思考(修炼的核心)。

★ 关于瑞定等四种模型及学习型企业

10min 第

一、持续准备:战略改革的持续性。

第二、不断计划:提倡设计开放的灵活的计划。

第三、即兴推行:强调员工的主动性,鼓励员工采取即兴创作的原则,创造性地实施改革计划。

第四、行动学习:从行动中学习,不坐等危机和问题的到来,而是及时行动作出反省,并改变改革决策。

★ 关于沃尔纳的五阶段模型

10min 第一阶段:发展初期。学习活动的自发性,不正规性 第二阶段:不正规学习和组织安排并存阶段

第三阶段:组织有意识地开发学习项目,建立学习基地 第四阶段:学习纳入日常工作

第五阶段:学习与工作完全融合,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

1、管理系统原理

10min (1)含义: (2)主要观点: 其

一、整体性观点。

二、开放性观点。

三、动态性观点。

四、综合性观点

2、人本原理

(1)关于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40min 第

一、经济人。

第二、社会人。

第三、自动人。

第四、复杂人。

(2)人本原理的含义

30min 在管理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既是由人进行的,同时也是对人的 10 管理。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尊重人。

二、依靠人。

三、发展人。

四、为了人。

前提是尊重、关键是发展、核心是为了人,人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效益原理

15min 效益原理强调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实现最终的管理效益的要点: 第

一、要重视经济效益

二、要有正确的管理战略

三、要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

四、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五、要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4、能级原理

15min 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能级结构中。

第一、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的能级结构。

第二、按层次需要选人用人,使各种人才处于相应的能级。

使能者有其位、有其岗、有其资、有其利、且能者之间能优化组合。

5、责任原理

10min 有四个要点:

第一、合理分工(基础和前提)

第二、明确责任(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内容具体,职责中要有横向联系的内容和明确的责任人)

第三、责权利对等。

第四、检查、监督有力。奖惩公正、及时。

6、二八原理

20min 又称二八法则,二八黄金分割定律。指在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却占多数。

(1)要用二八思考法取代五五口考法 (2)找准方向,全力以赴

11 (3)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兼顾一般。

(二)管理的基本方法

20min

1、法律方法:包括立法,司法,仲裁三个方面的内容。

2、行政方法:

3、经济方法: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利润,工资,资金,罚款等。

4、教育方法

第二篇 计 划 职 能

(14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理解和把握计划工作的方法与技术

2、了解目标管理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目标管理的内容

3、理解决策的概念,了解决策的作用和类型,掌握决策的步骤,了解决策的技术方法以及现代决策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计划工作: 4学时

1、计划工作概述

2、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3、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二、管理目标: 5学时

1、目标的概念和性质

2、目标管理

三、决 策: 5学时

1、决策的概念和类型

2、决策的理性限制和决策原则

3、决策的体制与一般程序

4、决策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及要求、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目标管理

难点: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目标管理、决策方法的掌握、决策理论的应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

12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计划?计划工作的特征有哪些?

2、简述计划工作的程序。

3、什么是目标管理?简述目标管理的特征。

4、目标管理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5、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6、什么是决策?决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7、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8、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9、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何谓乐观准则、悲观准则、后悔准则?

12、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哪些艺术?

【基本内容】

一、计划工作

1、计划工作的概念

10min (1)计划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2)计划工作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组织的自身能力,确定出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

2、计划工作的内容:

20min

13 (1)做什么(what to do) (2)为什么做(why to do it) (3)何时做(when to do it) (4)何地做(where to do it) (5)谁去做(who to do it) (6)怎么做(how to do it)

3、计划的种类

20min (1)按计划的期限分类:长期、中期、短期。一般来讲,5年以上为长期,1年以下为短期。

(2)按职能分类:有多少种管理职能就有多少类型,如人事计划、财务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3)按计划的层次分类:战略、战术、作业计划或高层、中层、基层计划。 (4)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目标计划、战略计划、政策计划、程序计划、规则计划、方案计划、预算计划等。

4、计划的重要性和意义

20min (1)计划为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力工具。保证了组织的方向,明确了活动的方式。

(2)计划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规避经营风险。

(3)计划为日常管理以及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保障。

5、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

30min

(1)制定组织总目标并使组织各方面行动指向统一目标。 (2)计划工作应当领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3)计划工作必须讲究效率。(有效地实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组织内部的协调以及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协调。

(4)计划工作应当是一项普遍的工作

6、计划工作的原则

20min (1)可行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原则 (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原则 (3)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4)必要时重新确定使命和目标的原则。

7、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40min 14 (1)PDCA计划循环法

PDCA是英文plan、do、check、action 4个单词的第一字母。

基本原理是:做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计划,然后按计划的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并不断循环前进,可分为四个阶段8个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plan) 第二阶段:执行计划(do)

第三阶段:检查计划执行情况(check)

第四阶段:总结处理(action)

(2)滚动计划法:

它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其编制方法是:

在已编出的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便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从确保实现计划目标出发,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每次调整时,保持原计划期限不变,而将计划期限顺序向前推进一个滚动期。

(3)计划――规划――预算法

完全从目标出发编制预算。

首先由最高主管部门提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并确定实现目标的项目。 其次分别按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阶段所需资源数量进行测算和规划,应保证排在前面的项目的需要。

最后根据各部门在实施项目中的职责和承担的工作量将预算落实到部门。 (4)网络计划图

以网络图的形式制定计划,通过网络图的绘制和相应的网络时间的计算,了解整个工作任务的全貌,对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并据以组织的控制工作的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5)复制图

(6)等程图

二、管理目标

1、目标的概念

30min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的成果。

(1)组织的宗旨是它的最基本目标

(2)组织的使命是区分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准

(3)具体目标项目是组织目的和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他指明组织的奋斗方向、15 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

2、目标的(性质)特性

30min (1)纵向性 (2)网络性 (3)多样性 (4)时限性

3、目标管理的含义:

40min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目标管理的实质是以目标来激励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员工的自觉性

、主动性、创造性。

(2)目标管理的特点:有四点。

4、目标管理的步骤:

20min (1)确定目标

(2)展开目标(分解、落实目标) (3)实施目标 (4)目标成果评价

5、良好目标应具有的特征:

40min (1)目标具体,应有弹性,但不宜太笼统 (2)具有可衡量性(目标应量化) (3)具有时限性,什么时间完成 (4)不强调过程而强调结果 (5)既切实可行,又具有挑战性。

(6)应尽可能由负责完成它们的人来制定。

6、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40min (1)目标确定较困难。

(2)目标一般是短期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往往具有短期性,很容易导致短期行为。

(3)不灵活的危险:目标管理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保持其明确性和肯定性,这就导致了管理中的不灵活性。

三、决策

1、决策的概念和类型

20min 决策是一个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和确定方案的过程

(1)合理决策的三个条件: ★目标合理

★决策结果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

★决策本身符合效率,满意,有限合理以及经济性原则。 (2)决策的类型 。

2、决策的合理性标准:

30min (1)最优标准。所谓最优是在有条件的有限的情况下的最优。

(2)满意标准。满意就是能足够给出一个近似的比不用数学而单靠常识得出的那种结果要更好的结果。

(3)合理性标准:有四个要件。

由于决策的未来环境包含的不肯定因素,做到完全合理是很难的。

3、决策者的理性限制:

20min 决策的正确合理性除了受到客观环境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外,决策者还会受到自身理性的限制。

(1)知识有限,书到用时方恨少。 (2)预见能力有限 。 (3)设计能力有限 。

4、决策的基本原则:

30min (1)信息原则 (2)民主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效益原则

(5)创新原则 (6)满意原则

5、决策的体制

20min 三大系统构成

(1)信息系统:提供综合性的可靠的情报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2)智囊系统:是决策的“外脑系统”

(3)决策系统:是科学化决策的核心,由若干名多谋善断的决策者所组成。

6、决策的一般程序

30min (1)调查研究,分析情报资料,找出决策者期望解决的问题。 (2)确定目标

(3)找出所有可行的方案

(4)确立衡量效益的标准化、测算每个方案的预期结果 (5)方案的评估及方案的选择 (6)实施决策方案

(7)追踪调查方案实施对目标的保证程序

7、决策的方法

50min (1)决策的“硬技术” (2)定性决策的方法

一、头脑风景法,又称畅谈法

二、戈登法,又称抽象提喻法

三、对演法:

四、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3)定量决策方法:确定性决策 、风险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篇

组织职能

(6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了解和掌握组织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基础。

2、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依据、原则。

3、掌握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组织与组织工作

2学时

1、组织的含义(特征)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3、组织工作的含义(特点)

4、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5、组织结构的类型

二、组织结构设计

3学时

1、组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

3、组织设计的原则

4、组织设计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5、部门的划分

6、(职权的基本类型)部门的职权

7、组织图解

三、人员配置

1学时

1、人员配置挑选

2、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

3、人员配置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设计的原则、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人员配置的基本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难点:组织结构设计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思考与练习】

1、影响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因素是什么?

2、非正式组织的影响都有那些?

3、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及工作步骤?

4、组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5、组织结构有那些类型?

6、事业部制组织有何利弊?实行事业部制需具备那几个条件?

7、矩阵制有什么特点?实行矩阵制,需具备那几个条件?

8、直线与参谋的冲突表现?如何处理好直线与参谋的关系? 【基本内容】

一、组织与组织工作

1、组织的含义

5min 从英文(organ)的词根来讲,组织是具有功能并自成系统的结构。 从现代意义上讲,组织一是指组织活动,二是指组织机构。

管理学意义上组织是作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结合体。

组织有如下特征:

(1)组织是一个全体成员通力协作的人工系统。 (2)组织有一定的目标性 (3)组织活动具有有序性

(4)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5min (1)正式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称为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是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3)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影响。 (4)非正式组织的负面影响

3、组织工作含义

5min 组织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它有以下特点: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3)组织工作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4、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5min ----目标统一性原则 、分工协调原则 ----合理宽度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均衡性原则

5、组织结构的类型

40min (1)高型组织与扁型组织

(2)机械组织结构与有机组织结构。

(3)传统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4)现代组织结构类型 :事业部制 、超事业部制 、矩阵型组织结构 、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 、集体领导制 、网络结构

二、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0min (1)组织规模、结构结构与组织规模大小有密切相关。

(2)技术、不同类别的组织需要不同类型的技术,而不同类型的技术则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相匹配。

(3)环境、环境与组织的关系是互动的。

(4)战略、组织结构的建立或调整是在战略确定的基础上来进行,结构的变化应服从服务于组织战略的需要。

2、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

5min 组织结构设计是执行组织结构的基础工作,组织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3、组织设计的原则

15min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为目标实现的组织设计就是将目标活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

(2)权、责、利对等原则。

(3)命令统一原则。组织设计中应避免的是“多头领导”,指挥不力,越级指挥等。

4、组织设计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30min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含义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3)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

(4)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理论

5、部门的划分

10min 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21 部门化分是解决组织的横面结构问题。要求将整个组织的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综合,形成不同的部门。

常见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志或方法有七个。

6、(职权的基本类型)部门的职权

15min (1)直线职权

(2)参谋职权

(3)职能职权

实际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都兼具有直线、参谋或职能的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三种职权本质上是一种职权关系。

7、组织图解

25min (1)组织图解的特征

(2)组织图解的种类

一、金字塔式组织图表

二、垂直式组织图表

三、水平式组织图表

四、圆形组织图表

五、直线式权责记载图表

三、人员配置

1、人员配置概述

10min 人员配置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1)人员配置的重要意义 (2)人员配置的职能 (3)人员配置的过程

2、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

15min (1)适才适能

(2)赞贤任能,任人唯贤 (3)扬长避短

(4)群体相容

(5)协调发展

3、人员配置的基本内容

15min 人员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得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考评等内容。

22 (1)人力资源的获得与配置: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人员的招聘和选拔来实现。 (2)培训与开发:培训原则、培训种类

(3)人员考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的过程。

第四篇、领导职能 (10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领导,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2、掌握领导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3、掌握激励原理和内容,了解激励的强化理论,掌握激励的一般形式。

4、了解沟通的过程和方式。【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领导理论: 5学时

1、概述

2、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3、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4、领导方法与艺术

二、激励理论: 3.5学时

1、概述

2、激励理论

3、常用的激励方法

三、沟 通: 1.5学时

1、概述

2、沟通的过程及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导作用、领导理论、激励的原理 、激励的内容理论、难点:领导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

23 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领导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2、成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3、领导行为四分图和管理方格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4、领导的权变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5、如何理解需要、动机和激励的涵义。

6、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应用。

7、试述双因素理论及应用。

8、试述期望理论及应用。

9、公平理论给管理实践带来哪些启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公平?

10、试述强化理论及应用。【基本内容】

一、领导理论

(一)概述

1、领导的含义

5min (1)领导的字面含义率领、引导的意思。

(2)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领导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属实现组织目标。

(3)现代的管理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动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乐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艺术过程。

2、领导的作用

10min (1)指挥作用 (2)协调作用 (3)先行作用

24 (4)激励作用 (5)浇灌作用

3、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10min (1)领导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区别:领导工作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它又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而领导可能利用这一点,但更多的是依靠个人魅力,个人专长及影响力来实施的。

(二)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30min (1)斯托格迪尔的领导个人因素理论 (2)吉赛利的领导品质理论 (3)鲍莫尔的领导品质理论 (4)日本的十大德性与能力理论 (5)三种技能理论

(6)拿破伦·希尔的成功学理论 (7)我国领导者素质构成观点

2、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又称为领导工作作风,它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

(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15min ★专制型领导方式 ★民主型领导方式 ★放任型领导方式

(2)连续统一体理论

20min 由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认为领导行为包含了各种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是多种多样的。

在专制型和民主型两种极端方式的中间,还有多种领导方式,且很难断定哪一种错误,哪一种正确,需要领导者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种因素后,加以选择。

在其模型中提出了七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10min

25 认为领导行为就是关心人和关心组织这两种行为的组合。

关心人包括建立互相信任的气氛、尊重下属的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 关心组织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明确职责和相互关系,确定工作目标、设立意见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等。

(4)管理方格图理论

10min 在四方图基础上发展而来,由布莱克·莫顿于1964年提出。

管理方格理论提供了一种简便诊断领导行为的维度,可使管理者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领导行为,并指出改进方向,被认为是培养有效管理者的有用工具。

3、领导权变理论

15min 领导权变理论又称情景理论,集中研究的是特定环境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问题。它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管理者的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自身品质和才能,也取决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

(1)菲德勒模型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三)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20min

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

4、专业结构

5、气质结构

(四)领导方式与艺术

1、领导方法

25min (1)充分发挥影响力 (2)提高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3)提高情绪智商

(4)正确处理与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

(5)建设坚强的领导团队

2、领导艺术

30min 领导艺术指领导者在其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妙地运用各种领导条件、领导原则和领导方法的一种非规范化的基本技能。

26 (1)统筹全局的艺术 (2)领导他人的艺术 (3)处理事物的艺术 (4)利用时间的艺术

二、激励理论

(一)概

1、激励的含义

5min 激励的字面意思是激发、鼓励。

管理学定义的激励是:管理者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努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简单地说,激励是一个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的运动过程

10min 人的行动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所源于需要,因此激励的过程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

需要→动机→行动→满足需求→产生新的需要

未满足的需求是产生激励的起点,它引起内在的动机,激励人们去采取行动。

3、激励的特点和作用

10min (1)激励的特点: 第

一、被激励的对象是人

第二、被激励的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愿望和动机

第三,人被激励的动机强弱是一种内在的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2)激励的作用: 激励与组织的绩效密切相关。绩效=f(能力、激励、环境)

(二)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10min 马斯洛按时间先后顺序和重要性,把人们最基本需要分为相互联系的五等级层次,并认为这些层次需要是由底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

总结起来其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四:

第一、已被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行为的作用。

二、人的需要是可变而复杂的

27 第

三、需要有层次性和向上性。

第四、满足高层次需要比满足低层次的途径更多。

2、ERG理论,即成长理论

25min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归为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1)ERG理论的重要观点:

第一、在同一层次上,少量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更强烈的需要。

二、较低层次需要满足越充分,对较高层次的需要越强烈。

三、较高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小,低层次需要则更加强烈。(2)ERG理论对马斯洛理论的发展

一、马氏理论是基于“满足――前进”;而ERG理论认为应包括“受挫――倒退”。

二、它不认为激发高层次需要一定要先满足低层次需要。

三、它不认为“剥夺”是激发需要的唯一手段。

四、ERG理论认为一个人可同时拥有几个需要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强度上的多大差别。

(3)评价:

ERG理论很好地补充了“马氏”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提出了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需要的激励

二、明确提出了“气馁性回归”的概念。

由此可见,马氏理论所述带有普遍的意义,而ERG理论侧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

3、成就需要理论

25min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认为人类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三种基本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1)成就需要:达到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三个特点。

独挡一面、不好高骛远、以及希望得到对他们工作业绩的不断反馈。 (2)权力需要:

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愿望,有高度权力需要的人的特征: 第

一、寻求得到领导的职位,喜欢与人争辩,健谈,好议论。

28 第

二、性格坚强,敢于发表意见,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

三、喜欢教训别人,乐于演讲和公开讲话。(3)归属需要:

指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有高度归属需要的人的特点。 第

一、关心并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

第二、随时抚慰和帮助处境困难的人,并乐意同别人友好交流。(4)不同需要的人对组织的作用:

归属需要强的人有利于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相互合作。

少量权力需要强的人对组织也是必要的。一个组织必然需要组织者、协调者、领导者。

成就需要强的人对组织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织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发展和成长就可能越快,效率就可能越高。

(5)如何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 ★以成功人士为楷模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 ★改变自我观感,增强自信 ★控制遐想,正面鼓励自己 (6)评价:

此理的重点是放在鉴别和培养成就需要上,丰富了马氏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描述,对于管理者发现高成就需要的人及培养下属的成就需要是非常有用的。

4、双因素理论

10min 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基本观点有三:

(1)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需求为核心的。

(3)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5、期望理论

10min 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基本观点是:

人是理性的人,对于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准则。一个人决定采取何种行为与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什么、以及结果对他来说是否重要有关,人们是根据他对某种行为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和相应奖酬的重要性的估计来决定是否 29 采取某种行为的。

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6、公平理论

15min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在组织中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十分敏感。作为社会人的员工,他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经常受关注的不是获得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相比的相对值。

当员工认为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待遇,因而会心情舒畅地积极工作,相反则会产生不公平感,怨气丛生,牢骚满腹,工作积极性自然会受影响。

7、强化理论

5min 强化理论基于一个简单地假设:

一个行为的结果如果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趋向于重复;反之一个行为招致惩罚的后果,该行为就会减少重复。

(1)强化理论改造行为的方式: 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2)强化手段一般可采取的策略是:固定间隔,可变间隔;固定比率与变动比率 。

8、综合激励理论

5min (1)此模式中各因素的主要关系:

(2)模型的主要骨架:奖酬对个人的价值、对努力导致奖酬的主观估计、努力程度构成了期望理论的主要骨架。

(3)对奖酬的公平感是公平理论关注的要点。 (4)能力和素质影响每个人努力的效果和质量。 (5)角色感智直接影响工作绩效。

(三)常用的激励方法

10min

1、工作激励

2、成果激励

3、培训激励

4、奖罚激励

5、运用激励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三、沟

1、沟通的含义

10min 30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2)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沟通作用

一、沟通就如凝聚剂能使组织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有机体;

二、沟通是领导者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三、沟通是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的桥梁。(4)沟通的类别:人际沟通、组织沟通

2、人际沟通:

10min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它是群体沟通和组织沟通的基础。 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人际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符号沟通。 (1)语言沟通: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沟通

(2)非语言沟通:指通过某些媒体而不是语言来传递的信息的沟通,包括身体语言沟通、语调、物体的运用以及空间距离等多种形式。

3、组织沟通

10min 组织沟通以人际沟通为基础,一般分为组织的对外沟通、组织的对内沟通。方式有:

(1)正式沟通:又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四种形式

(2)非正式沟通 :它以社会关系为基础。

(3)组织沟通渠道的类型:正式渠道的类型 、非正式沟通的类型 。

4、沟通的过程:一般包括3个环节

5min (1)信息发送 (2)信息接收 (3)信息传递

5、沟通的方式:

5min (1)电话沟通 (2)网络沟通

6、有效沟通的实现

20min (1)有效沟通的障碍:

★个人因素方面:词不达意、综合知识差距、主观过渡

31 ★人际因素方面:信任度、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结构因素方面:包括地位、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等。 (2)有效沟通的方式 第

一、正确对待沟通

二、学会倾听的艺术

三、相互信任

四、缩短信息传递链

五、在组织中建立特别委员会

六、加强横向沟通

第五篇 控 制 职 能

(4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掌握控制的含义、功能、目标及类型。

2、掌握控制的基本过程,有效控制的原则、特征。

3、对控制的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控制概述 2.5学时

1、控制的概念

2、控制的前提条件

3、控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4、控制的类型

5、控制的原则

6、控制的要求

二、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1.5学时

1、控制的过程

2、控制的内容

3、控制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和作用、有效控制系统的构建、有效控制系统的特征。

32 难点:有效控制系统的构建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控制的动态性特点。2.简述现场控制的弊端。 3.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 5.简述控制工作的过程和要素。 6.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同点?

7.简述控制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8.简述纠偏工作的主要方法。 【基本内容】

一、控制概述

1、控制的概念

25min 控制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掌舵术”意指领航者通过发号施令将偏离航线的船只拉回到正常的航道上来。

在管理学史上,最早给控制下定义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享利·法约尔。

作为管理职能的控制,就是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标准去衡量实际完成的情况,发现计划实施中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活动。

(1)控制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

一、控制的依据,即控制的标准;

33 第

二、控制的对象,即偏差信息即与标准要求偏离的信息;

第三、控制的方式,采取矫正措施,纠正偏差,保证组织计划的顺利进行。(2)管理职能的控制与一般意义上控制的区别

第一、信息反馈的复杂度不一样,管理中的控制表现得更为复杂;

第二、信息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单纯的,一个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组织起来的;

三、二者的目的不同,一般控制的目的是求得平衡,管理的控制是求得上升。(3)控制职能的产生与发展

控制职能是随着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

一、监督控制阶段

第二、沟通控制阶段

第三、科学控制阶段

2、控制的前提条件

15min (1)要有明确、完整的计划

(2)建立相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果控制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就很难实行有效的控制。

(3)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控制力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 (4)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

3、控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15min (1)控制的必要性:其原因在于: 第

一、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二、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及管理权力的分散性;

三、管理者能力的差异。(2)控制的作用:有四点.

4、控制的分类

10min (1)以控制发挥作用的环节来分类: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2)按控制所采用的标准分类:优化控制、跟踪控制、程序控制、自适应控制。 (3)按控制的主体分类:间接控制、直接控制

(4)按信息反馈有无回路分类: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

(5)按控制的分类:综合控制、作业控制

5、控制的原则

20min (1)预见性原则

34 (2)有效性原则 (3)实事求是原则 (4)全面性原则 (5)弹性原则 (6)经济性原则: (7)例外原则

6、控制的要求

15min (1)控制应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2)控制工作应切合管理人员的个别情况。 (3)控制工作应突出重点并强调例外。 (4)控制工作应当客观、及时。 (5)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

(6)控制工作应注重培养组织或员工自我控制能力

二、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1、控制的过程

20min 管理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控制过程在今天来说就是一个系统。他的基本过程是:

(1)确立标准

(2)衡量成效

(3)纠正偏差

2、控制的内容

20min 管理对控制的对象非常广泛,内容极其复杂 (1)生产控制

(2)财务控制

(3)人事控制

3、控制方法

20min (1)预算控制法:运用财务预算对经济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其种类有三: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2)非预算控制法:

第六篇

创 新 职 能

35

(5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了解创新的含义、作用、特征、种类,掌握创新的内容。

2、了解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3、掌握创新的过程和原理,能够应用创新理论进行创新活动和创新管理。【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创新概述 2.0学时

1、创新的含义

2、创新的作用

3、创新的特征

4、创新的种类

5、创新的内容

二、创新的过程、原理与方法及管理 3.0学时

1、创新的过程

2、创新的原理

3、创新的原则

4、创新的因素

5、创新的方法

6、创新的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管理创新的概念、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创新的过程、原理与方法及管理、管理创新的过程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美] H·孔茨,C·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小詹姆斯·H·唐奈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 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 4.[美]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6 5.[美] 德鲁克著;帅鹏等译·管理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 F·W·泰罗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思考与练习】

1、创新的内容有哪些?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

2、你认为创新主体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3、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各有哪些? 【基本内容】

一、创新概述

1、创新的含义

20min (1) 创新的渊源

(2) 管理学意义讲:创新是指组织或其成员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主客观情况,用新观点、新思想来看待新事物,用新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 创新与创造、革新的关系 ★ 创新与发明的关系

2、创新的作用

15min (1)创新是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需要。 (2)创新是组织维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需要。 (3)创新是组织维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需要。 (4)创新是成功之路。

(5)创新是组织成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3、创新的特征

30min (1)新颖性(首创性)

(2)未来性:一是创新所解决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或没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指一个真正的创新者,总是着眼于未来。

(3)创造性:打破常规、勇于开拓、敢走新路。

(4)变革性:不破不立,创新的实质就是变革旧事物,开创瓣事物。 (5)延续性:所有新事物都是从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

(6)价值性:从创新的影响来看,其成果必须是人类社会有用的,或者说是有价值的。

(7)先进性:与旧事物相比较而言

(8)时间性:创新成果的认可与时间是密切相关的,而今天的新在明天就会成

37 为旧。

(9)风险性:创新基础是从已知的条件中去探求未知的结果,因此创新意味着风险。

(10)协同性:在当今时代,创新的协同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说 重大的创新往往产生于协同。

4、创新的种类

5min 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书上将创新分为:连续性创新和非连续性创新、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我们还可以从企业的角度、非经济组织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分类 也可以分为观念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等等

5、创新的内容

15min (1)观念创新 (2)知识创新 (3)组织创新 (4)制度创新 (5)管理创新 (6)技术创新 (7)产品创新 (8)环境创新

二、创新的过程、原理与方法及管理

1、创新的过程

15min 第一步:准备阶段

第二步:寻找创新的机会和时机 第三步:提出构想

第四步: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 第五步:不断完美 第六步:形成模式

2、创新的原理

25min (1)启动原理 (2)希望原理

38 (3)组合原理 (4)比较原理 (5)联想原理 (6)桶板原理 (7)还原原理 (8)综合原理

3、创新的原则

10min (1)实事求是原则 (2)符合规律原则 (3)切合实际原则

4、创新的因素

15min (1)结构因素 (2)文化因素

(3)人力资源因素

5、创新的方法

30min 其

一、创新思维方法

(1)逻辑思维 (2)形象思维 (3)灵感思维

二、创新的技能:有六个方面

6、创新的管理

25min (1)创新过程中个体性障碍的克服

思维定势、策略、价值、感觉、自我形象等障碍的克服 (2)创新过程中群体性障碍的克服:有六个方面 (3)创新活动的组织:也有六个方面 (4)国家的创新政策

39

推荐第7篇: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教学设计文稿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全校公选(通识教育类)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 适用对象:本科、非经管类专业

一、教学背景

1、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学校规定除经管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要选修6学分的经管类课程。

2、授课对象是全校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的学生,大

一、大二学生居多,专业覆盖理、工、文、法、艺术、教育等,不具有管理学专业知识基础。

3、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想要通过通识课的学习对管理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认知和了解,乐于接受活泼有趣、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设计。

4、本微课是根据《管理学基础》第九章沟通中的第三节人际沟通部分的内容设计的,该知识点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容易引发共鸣。

5、沟通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提示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人际沟通中承载了大量的、真实的信息,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们目前的学习、生活,还是未来的工作,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非语言提示的含义。

2、了解非语言提示的类型和特点。

3、理解非语言提示与语言沟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更好地理解沟通中大量存在的非语言提示,在沟通中更好地表达非语言信息,从而提升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教材之外的现象和素材与管理学知识相结合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情感目标:

1、理解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重要性。

2、激发对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深度认知。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设疑导入:采用设疑导入的课堂导入方法,建立旧知识(语言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的思考,对本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产生指引作用。

2、创设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先用2018年央视春晚小品《提意见》的片段情节展开,通过对小品中人物表现的观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共鸣,达到交互。

3、情境导入,引出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视频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其体现的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重要性,进一步导入系列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指示。

4、动画演示,拓展知识点: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展开讲授非语言提示的概念、非语言提示的类型、非语言提示的特点、非语言提示与语言沟通的关系等各个知识点。

5、视频案例分析:采用实例解析法,用一分钟左右的影视片段作为素材,立体化展示上述知识点,对片段中四个沟通瞬间的分析,既是对沟通中非语言提示的基本知识点的多次强化记忆,又是对知识点的应用举例。

6、自然式、总结式、激励式结课:承接视频案例分析,自然地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的一系列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重点说明,并激励学生要善于观察和理解沟通对象的非语言行为反应,进而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沟通。

四、教学特色与总结

沟通除了是管理者最基本的技能之外,对于任何人、任何角色都非常重要。良好的信息沟通会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如果因为对沟通知识和技能的不熟悉、不了解未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对沟通进行认识了解并加以分析是必需要进行开展的一项教学任务。

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和代表性,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作为人际沟通中独立的知识点,要通过一段微课呈现完整的知识点,设计难度很大。本节微课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按照设疑导入-创设情境-知识点导入-知识点讲授和演示-知识点应用-知识点巩固-课程总结的逻辑展开。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适用于选修管理学基础通识课程的非经管类专业、本科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启发思维。

1、问题情境体现生动有效性和适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导入使学生快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辅助导入本节知识点学习。

2、教学资源设计体现生动有效性和适用性,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特点,精心选取和设计教学素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针对性强,有较好的吸引力,视频案例等素材的使用对于知识点的呈现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课件制作体现精细化和适用性,每一张课件的内容都经过反复推敲,从内容到形式力争完美,有条理、形象化地展示出本节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文字、图片、动图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知识点。

4、知识建构体现出逻辑性和完整性,主题明确,聚焦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到内涵、类型、特点及与语言沟通的关系,再到案例分析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环环相扣。

5、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出整体性和实效性,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用问题引导、情境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吸引学生快速引入主题;内容讲授线索清晰,突出主干,明了易懂;总结收尾快捷,让学生清晰感觉到通过本节微课学到的知识。

6、微课视频具有相对短小精悍的特点,有的地方播放比较快,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对象等的需求采用差异化的使用方法。如,本节内容注重基础,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学习,也可以在学习时随时暂停使用,既有普遍适用性,又可以根据个人特点个性化应用。还可以用于教师课堂讲授插播视频,在课堂教学使用时,情境导入部分可以暂停后启发和引导学生讨论,更好地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目标的作用;视频案例演示后也可以暂停,作为学生知识点应用练习素材,并承接下面的分析内容形成即时反馈,能起到非常好的知识点巩固记忆和应用探究的作用。

推荐第8篇:大学管理学课程总结

管理学课程总结

1.管理学的学习和体会

专业非管理类的我,之前一直感觉管理学离我好远,而这学期的管理学课程让我感到管理学原来和我们的生活那么的息息相关,扩大了我的知识面,真的是生活处处有管理。每一个组织里都有不同的文化,小到一个宿舍集体里,如何在宿舍和宿友相处融洽,这里面也有着很多管理学理论,相处不好就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微博上就经常有爆出大学宿舍因矛盾引发命案,如何和宿友相处好,和全面认识自己就显得很重要了。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其背后都有自身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法。

学习了管理学之后,认识到管理学果真是个伟大的学科,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综合了心理学,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等等,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帮助。特别那些管理方法很受用,5W2H法、PDCA法、SWOT分析法,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怎样分析并解决。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其发展上,顺应时代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管理者面对不同地区、宗教、学历层次的人时,与其的沟通、管理都有不同方式,多种方式与人相处。

2.学习和生活上的管理

步入大学生活后,你会发现相比高中,多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在高中,每分每秒都显得如此的宝贵,因为各自都有高考目标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引导你怎么做,而到了大学,身边的男生95%都是在游戏中度过,而女生则是看剧,似乎没了目标,就算有目标,在这样氛围中是很难投入去学习。还记得大一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来宿舍看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说让我们多走出宿舍,别在宿舍呆着。所以,时间管理在学习和生活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管理课上老师也形象生动地讲解了这种方法,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而管理好自己的关键是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一天24小时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好。

简而言之,首先对时间要有充分的认识,时间就是金钱,磨练自己的时间感,制定周计划,月计划等。当你真正对时间有了管理,你的学习和生活才会有充实感,有标才不会迷茫。

3.社团活动中的管理学的应用

管理学来源于生活,终究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个班集体,协会社团,分团委部门等,都里离不开管理。

简单的一个木桶原理,部门间的评优,需要部门每位干事的共同努力,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有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比如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对专业课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不听,想着反正以后不从事这行,不管以后的选择会怎样,学习的过程是锻炼你的思维能力,解决方法的逻辑思维;再如部门的工作等。再简单不过了。

虽然现在还是名在校大学生,还没出去接触社会,跟人打交道,但这个学期的管理课让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虽然这门课已经结束了,不代表我已经学好管理学了,我会继续学习管理学,对于非管理专业的我来说会选择多看一些管理学案例,从中汲取知识,活生生的案例比起理论来得实际些。案例分析法学习管理学,通过分析一些管理学案例,从中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多一种认识,就多一种潜藏在大脑的认知方法。

推荐第9篇:管理学教案1

[原创]我用的《管理学》的教案1 管理学原理

第一篇:绪论

本篇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等三章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考核要求 一,管理及其基本特征

识记:1,管理;2,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领会:1,管理的基本特征;2,管理的任务;3,管理的普遍性;4,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管理的性质 识记:管理的两重性。 领会: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 三,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识记:管理学。

领会:1,管理学的特点;2,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识记:系统。

领会:1,系统的特征;2,系统的观点;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应用: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 管理的概念

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 管理的基本特征

可以从四个方面了解管理的基本特征:

(1)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或者管理活动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上必要条件: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协作的有效性是通过(管理活动)完成和实现的,可见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同时任何组织活动,都需要有(计划和目标),管理就是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引导组织成员实现目标,收到组织成员协作的整体效果。

有组织活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就需要管理,所以管理是具有普通性的。 (2)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从面对组织绩效承担重大责任。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为此,管理者应明确我们的组织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对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同时管理者还应该培养其下属;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主要是激励组织成员发挥其创造热情,求得组织的最佳效果。

(3) 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管理者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台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具体来说,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通过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基本职能或工作,来实现管理的任务。

(4)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 管理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础观点。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2,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

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第三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 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科学。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其他各类专门管理(如工商管理、医院管理、行政管理等)都需要把管理学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2, 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3,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 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系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系统是一个实体,例如组织;一个是指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

(1)系统的牲征。系统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和控制性。

(2)系统的观点。系统具有以下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考核要求

一,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领会: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2,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和实践。 二,古典管理理论

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2,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3,管理十四条原则;4,三种权力类型;5,思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领会:1,霍桑试验的结论;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四,管理理论丛林

领会: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五,战略管理 识记:战略管理。

领会:1,3C环境;2,战略管理的特点。 六,全面质量管理 识记:全面质量管理。

领会:1,大质量和小质量的比较;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七,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识记:卓越绩越标准的7个类目。

领会:1,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比较;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3,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思想与实践 1, 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时间 理论 特点 代表

20世纪初—1930 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标准化、制度化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930—1950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重视人的因素 行为科学理论 1950—1960 管理理论丛林 全面、系统、精确 各种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 战略管理 进行长远思考、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 20世纪70年代后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改进 日本企业

20世纪90年代后 学习型组织、卓越绩效模式 突破式改进、创新 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6σ)、业务流程再造(BPR)、标杆超越法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1) 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作”。

(3)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 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

(6)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 实行职能工长制。

(8)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技术、商业、财务、核算、安全和管理。管理是其中之一。管理活动又有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 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作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4, 三种权利类型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德国)提出了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他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秩序。他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5,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能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它的特点: (1) 明确的分工。 (2)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 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 职业管理人员。 (5) 遵守规则和纪律。 (6) 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试验的结论

梅奥等人对霍桑试验的材料总结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2, 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

第四节:管理理论丛林 1,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Karold Koontz)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管理职能具有普通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者。

(2)社会合作学派: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围绕物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社会学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3)经验和案例学派:哈佛商学院几位教授提出,通过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5)群体行为学派: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7)决策理论学派:由于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牲的,所以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赫伯格.西蒙(1978年经济学诺奖得主)。

(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作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家认为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程序、概念、符号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导。 (10)权变理论学派:在经验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通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五节: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和3C环境

(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3C环境:变化(Change);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 a.变化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牲征之一

b.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逆转是企业外部环境第二个主要牲征 c.无所不在的竞争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三个特征

2,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管理与企业的常规管理和运营层次的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见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

第六节:全面质量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

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特点:八项管理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员人的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特征之一。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2,大质量和小质量的比较

条目 小质量 大质量

产品 制造的有形产品 所有类型的产品,无论是否供销售

过程 直接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过程 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 产业 制造业 包括制造、服务和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产业,无论是否是营利性的 质量被视为 技术问题 经营问题

顾客 购买产品的主题 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如何认识质量 以职能部门这种文化为基础 基于具有普通意义的三部曲 质量目标体现在 工厂目标之中 公司的经营计划当中

不良质量的成本 与不良的加工产品有关的成本 若每件事情都能够完美的话,将会消失的所有成本

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 与工厂规格、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 与顾客需要的对应 改进针对着 部门绩效 公司绩效

质量管理培训 集中在质量部门 全公司范围 协调者 质量经理 高层管理者构成的质量委员会

第七节: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1,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对比

有学者把学习型组织模式归结为六个特征,即要有领导远见、要讲求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信息在组织内分离、以及要有强的组织文化。

具体表现方面 传统管理模式 学习型组织模式 组织文化 稳定、效率 变革 技术 机械 电子 任务 体力 脑力

组织结构 垂直 扁平或水平权力分布 集权 分权 资源 资本 信息 关注点 利润 顾客 工作方式 个人 团队 生产方式 福特 戴尔 市场 地方、国内 全球 领导 管理者 领导者

2,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的11条核心价值观包括:领导作用、以顾客为导向、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的合作伙伴关系、灵敏性、关注未来、管理创新、基于事实的管理、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生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和追求卓越绩效的组织提供了哪些是有所为、哪些是有所不为的原则和依据。

卓越绩效标准的七个类目及结构:

类目(Categories) 条目(Items) 着重方面(Areas to Addre)

领导 组织的领导 1,高层领导的导向;2,组织的治理;3,组织的绩效评审 社会责任 1,公众责任;2,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对主要社区的支持 战略计划 战略制定 1,战略制定过程;2,战略目标 战略展开 1,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展开;2,绩效预测

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 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1,顾客关系的建立;2顾客满意程度的确定

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组织绩效的测量和分析 1,绩效测试;2,绩效分析 信息与知识管理 1,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2,组织的知识

对人员配备的注重 工作系统 1,工作的组织与管理;2,雇员绩效管理系统;3,雇佣与晋升 雇员的学习与激励 1,雇员的教育、培训和发展;2,激励与职业发展 雇员的利益与满意 1,工作环境;2,雇员支持与雇员满意 过程管理 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创造过程 支持性过程 支持性过程

经营结果 以顾客为中心方面的结果 以顾客为中心方面的结果 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结果 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结果 财务和市场方面的结果 财务和市场方面的结果 人员配备方面的结果 人员配备方面的结果 组织有效性方面的结果 组织有效性方面的结果 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结果 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结果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本章考核内容

(一)管理与环境

领会:1,一般环境因素;2,具体环境因素;3,外部环境的类型

(二)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识记:1,社会责任;2,管理道德。

领会:1,社会责任的内容;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

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1,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亦称为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环境等。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些对管理者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环境。

(1)顾客:“以顾客为导向”成为许多组织的经营法则,海尔、摩托罗拉提出“完全顾客满意”。

(2)供应商:包括原材料设备提供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高校等。“质量”、“价格”、“交货期”是供应商影响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政府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本组织所在社区机构等。

3,外部环境类型

按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如容器制造商、软饮料生产企业、啤酒经销商等。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如医院、大学、保险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等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等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电子仪器制造商等

第二节: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社会责任

含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内容: 涉及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2,管理道德

含义:道德是指规定行为的惯例或原则。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前惯例阶段;第二阶段称为惯例阶段;第三阶段称为原则阶段。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

第二篇: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是管理各项职能中的首要职能,计划工作中所确定的使命和目标是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未完待续)

推荐第10篇: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土地管理基础与制度

第一课时

一、土地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1、土地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所以,评价土地要进行综合评价,即考虑各种要素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土地的立体观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所以,土地土壤。

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大陆、内陆水域、海洋滩涂。国土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所以,国土土地。

4、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就目前而言,偏远的其下无任何矿藏的戈壁、裸岩,是土地,但不是土地资源。所以,土地土地资源。

5、地产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用来交换的土地才是地产(即财产的土地)。所以,土地地产。

(二)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如坡耕地,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的土地利用不具有永续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产生土地利用上的竞争„产生土地流转。(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易农地建设用地难

(4)土地的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追加投资时,应寻找现阶段在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如水稻施肥不是越多越好,房子不是越高越好。)

(6)重要的社会属性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地关系:

(1)人与地(自然)的关系。(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2)人与人的关系(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关系,即土地产权关系)

二、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理解: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及土地关系;

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4、土地管理的手段,是综合的。

- 1

(三)土地供求关系

1、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土地具有用途的多样性,可以相互转换。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来增加某种用途的土地供给,以适应人们对这种用途的土地需求。)

2、在自由竞争情况下,土地供求关系决定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供求关系。

3、供>求,地价上涨;供

第三课时

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概念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2、三种报酬

总报酬:即总产量,TP。

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AP。

边际报酬: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MP=TP/L。

3、报酬三阶段

1)第一阶段。平均报酬曲线最高点之前,或者说平均报酬从上升转为下降之前,或者说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酬之前。在此阶段,边际报酬曲线先升后降,总报酬曲线和平均报酬曲线是上升的,所以不应该停止投入。

2)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是下降的,总报酬曲线是上升的,所以也不应该停止投入。3)第三阶段。边际报酬=0,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三种曲线都是下降的,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二)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2、土地利用集约边际。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点。

五、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一)规模经济原理

1、规模经济,是指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2、规模经济追求的是具有最低平均成本的经营规模,而不是无限大的经营规模。即生产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3、经营规模扩大后的三种情况

(1)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2)规模收益递减。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规模增加幅度=收益增加幅度。

(二)适度规模和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规模经济变化规律,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要做到适度,即适度规模。

2、适度规模原则: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至少应是规模收益不变。所以,规模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若规模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则应分解为较小的经营单位。

六、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1、概念

- 3性。土地金融是政府推行有关土地政策和其它政策(如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3)安全性。

(二)土地税收

1、概念

(1)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地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手段。(2)地价税,是根据土地价格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一种土地税,包括:土地原价税;土地增值税。

2、我国现行税收体系

(1)流转税类(含附加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2)收益税类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农业税(3)财产税类房产税车船税(4)资源税类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5)行为税类印花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关税•目前,有三种土地税收: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与土地税收相关的税种有:房产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印花税。

八、土地规划管理

(一)土地利用规划

1、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2、作用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3、体系(1)按规划时限划分长期规划:>10年,总体规划属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5年~10年;短期规划: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2、目的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3、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要求;(3)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要求;(4)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层次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宜按行政区划体系分级编制。 包括5个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

前三级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县市级规划则注重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乡镇级规划是最基层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微观规划性质,主要是以落实县级规划内容为重点。

6、评审、报批与修改

(1)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成果评审小组,对各项成果进行评审。(2)审批。分级审批,审批机关为: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报批前,要提交的文件、材料包括:①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②规划图件;③规划专题报告;

④其他必需的文件、资料。(3)修编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规划—实施—修编—再实施”的过程。②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

- 5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3)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6、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7、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二)耕地补偿制度

1、内容

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各省的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2、基本要求

(1)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没有特殊情况,没有例外。如水利、能源、交通、国防等重点投资项目,都应履行此义务。(2)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分三种情况:

①城市建设地区统一征地供地的,承担造地义务的为市县人民政府;②城市建设用地区外的建设项目用地,承担造地义务的为建设单位;③村庄、集镇建设占用耕地,承担造地义务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3)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4)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

(5)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履行造地义务

(三)农用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管理

1、农用地开发 (1)概念

农用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的、生物的、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

(2)《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开发的规定

①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未利用地的开发;②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前提;

③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

2、农用地整理(1)概念

农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2)基本形式①综合整理②专项整理(3)基本内容①平整土地

②农地重划(即归并零散地块,规范地块形状)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④田间道路建设 ⑤农田防护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⑥改良土壤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⑧调整土地关系

(4)具体要求

①编制农用地整理规划,按规划进行整理;

②实行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理;③土地整理原则上应当由县、乡级人民政府组织。

3、土地复垦 (1)概念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2)复垦责任人

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即用地单位和个人承担复垦义务。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3)复垦方式①自行复垦 ②承包复垦 (4)复垦后的用途

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有条件复垦为耕地的,应当首先复垦为耕地。

- 7②日常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①城镇地籍 ②农村地籍

(4)按表现形式分类

①常规地籍。(以图、表、卡、册所表示的地籍)

②数字地籍。(常规的图、表、卡、册都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二)地籍管理

1、概念

注意:①是一项行政措施;

②地籍管理的对象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③其核心是土地权属管理;

2、基本内容

(1)土地调查。包括: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②地籍调查;

③土地条件调查。见[2000年考题]单选题52.(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地籍档案管理

3、原则

(1)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法制制度实施;(所谓统一,是指统一内容、统一政策、统一准则、统一规格)(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现势性。

(三)地籍调查

1、地籍调查的内容(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分为:①农村地籍调查;包括:村庄地籍调查和农用地地籍调查。

②城镇地籍调查。

2、地籍测量的内容

(1)地籍控制测量;(2)地籍细部测量;(3)面积量测。

(四)土地登记

1、概念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据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法律制度。

2、特点

(1)统一性。(在每一分区内,确认土地权属的标准一致,并属一个登记机关所管辖。目前是按行政区划分管辖区)。

(2)唯一性。(同一宗地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土地登记结果)。(3)完整性。(覆盖管辖区内全部土地)。

(4)连续性。(需要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即不断进行变更登记)。(5)强制性。 (6)可信性。(受法律保护,具有很强的公信力)。

3、原则 (1)依法原则;(2)申请原则。 申请方式:①权利人单独申请;

②权利人与义务人共同申请。(3)审查原则。三个层次: ①初审。(由土地登记工作人员负责)

②审核。(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人负责)③批准。(由政府负责人负责) (4)公示原则。(主要体现在登记的公开性。)

4、种类

(1)初始土地登记。(又称为土地总登记)(2)变更土地登记。

4、内容 (1)土地权利主体①国有土地使用者;

②集体土地所有者;包括:村农民集体、乡农民集体、或两个村以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③集体土地使用者;④他项权利者。

- 9①国家鼓励类项目—可以供地,甚至要积极供地;

②国家限制类项目—限制供地;③国家禁止类项目—禁止供地。 (2)根据有关法律,决定供地方式①划拨方式供地; ②有偿使用方式供地;③依法使用集体土地。

(3)根据规划,决定供地的具体位置(4)根据年度计划,决定供地时间(5)根据用地定额,决定供地数量

3、供地方案的主要内容(1)方式;(2)面积;(3)用途;(4)时间;

(5)有偿使用费标准与数额。

(三)建设用地征用管理

1、征地特征

(1)政府行为;(2)必须依法批准;(3)补偿性;(4)强制性;(5)权属转移性; (6)征地行为必须向社会公开。

2、征地的审批

(1)土地征用实行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制度;(2)国务院的批准权限:①基本农田;

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③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3、征用土地的补偿与安置 (1)土地补偿费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见[2000年考题]单选题21。 (2)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菜地是指城市郊区为供应城市居民吃菜,连续3年以上常年种菜或养殖鱼虾等的商品菜地和精品鱼塘。标准:

①城市人口>100万,每亩缴纳7000-10000元;②城市人口50-100万,每亩缴纳3000-5000元;③城市人口

(3)安置补助费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每亩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其年产值的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4)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①其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②凡在协商征地方案后抢种的农作物、树木和抢建的设施,一律不予补 偿。

第八课时

十二、土地市场管理

(一)土地市场及其管理

1、概念

土地市场,是指因土地交易所引起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有形的土地和无形的权益、信息、咨询服务等的统一体。这就是广义的土地市场概念。(狭义的土地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

2、特征

(1)交易实体的非移动性;(2)土地市场的地域性;(3)土地市场的垄断性;(4)流通方式的多样性;

(5)土地供给弹性小。(所以土地价格主要由需求来决定的)

3、主体

- 11第一节地籍的概念与类别

1.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处(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地籍的特性:地籍是土地的户籍,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户籍”的特性。如他的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3.地籍的类别:(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土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可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4)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第二节地籍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一、地籍管理的概念

1.地籍是记载土地基本状况的图册;

2.管理是为实现某种活动的最佳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协调机构内人员的其他,以达到高效运行的综合性活动;

3.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和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简言之,地籍管理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4.土地自然状况——土地的位置、四至、形状、地貌、坡度、土壤、植被、面积大小等;5.土地的权属状况——是指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权属界地、权利状况;6.土地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指土地的等级、评估地价、土地用途等;7.地籍工作体系——指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系统等;

二、地籍管理的性质

1.从地籍管理的发生和发展可看出地籍管理是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为维护和攻固土地制度服务;

2.我国是社会主义地籍管理与资本主义地籍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3.在资本主义国家地籍管理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服务的一项国家措施;是建立地租课税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国家提供有关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精确信息服务;以土地产权为内容,法律登记作为维护土地私有制,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地籍管理为巩固和和发展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有效的组织全国土地的经济,合理利用、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计划,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服务的一项综合性国家措施。(保护产权、开征税收、有偿使用、农用地建管制)地籍管理: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地籍管理必须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并不断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制度相适应。

4.土地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两方面;

5.土地所有制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6.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制状况的反映和体现,也是以法律依据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措施;7.地籍管理制度是国家对地籍管理的各项措施所做的各种规范化的政策规定.即地籍调查制度、土地申报登记制度、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制度等的总称;

它们之间的关系:土地管理制度制约和影响着地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决定了地籍管理制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另一方面,地籍管理制度是实行土地制度的基础。

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地籍管理的任务

- 13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纪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衔接的。

第十一课时

三、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一)行政手段

(权威性、强制性、要求下级贯彻执行上级的规定。优缺点皆而有之。)

(二)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关系

(三)法律手段

(四)技术手段

管理信息化离不开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支持。1测绘手段(普通测量、航测、遥感)2图册手段3计算机手段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分布,所以有称之为土地数量调查。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2.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4.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5.为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提供基础的土地信息资料。

(二)任务

分县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地、省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分类面积。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应提交的成果

(一)调查内容

(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界线;

(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

(3)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类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和行政辖区分别汇总);(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对土地利用状况做出科学评价上述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要掌握个权属单位、各行政辖区、各地类图斑的面积,必须首先查清权属界、行政界、地类界。

(二)调查成果应提交成果

(1)县、乡两级土地边界接合图表;(2)村、乡、县总面积和分类面积汇总表;(3)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岛图;(4)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5)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此外,还有一些过程成果。

(一)调查条件调查依据

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林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国务院[1984]70号文件)的通知。条件:

(1)调查技术骨干;

(2)近期技术图件,农用地1:1万;重点林区1:2.5万;一般林区1:5万;牧1:5万或 1:10万以及相应比例尺航片、影像平面图;(3)调查经费要落实;

(二)调查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2.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3.一查多用的原则;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15同部位上。每个测区至少包括两个公里网格。

当两个测区分化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400时,取其平均值。2.控制面积量算和碎部面积量算(1)查取图幅的理论面积

1/1万的图幅一般为梯形图幅,它的理论面积是以图廓线纬度B为引数直接从《高斯—克吕格投影图廓坐标表》中查如:南图廓纬度30。17,30,北图廓纬度30。20,P0=27.77Km2如为矩形图幅(1/2000的图50×40cm2)P0=50×40×10─4cm×2000×2000×10─4=80hm2 (2)量算以图幅内各村的面积

允许误差F1

1、P

2、P

3、P

4、P

5、P6(八一农场)面积ip61

iipb.闭合差:Δ=ppi如果:△≤F1进行平差,得平差后各村级面积。c.平差求平差系数q理=P理/ΣPi

计算平差后面积 pi=q理×Pi校核Σpi=p0 (3)地类面积量算 允许误差F2≤0.0810000 M2P M图纸比例尺分母;P2分区控制面积(亩)3.使用求积仪注意:

(1)用求积仪量面积,图板要水平、图纸要平整并加以固定;在任何情况下,技术轮均不能越出图廓线;

(2)碎部测量,可用一个极位量两次;也可两个极位各量一次取平均;(3)同一图形绕两次分划数之间允许误差满足

2、

3、4规则;(4)利用两个极位量测控制面积;

第四节调查成果的整理和检查验收

第十二课时

一、面积汇总统计

汇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村、乡、县土地总面积的汇总,可在控制面积量算之后进行,它是第二阶段控制的基础。

第二阶段:对村、乡、县分类面积汇总,在碎部面积量算之后,按权属单位及行政单位汇总统计分类土地面积。

(一) 村、乡、县土地总面积汇总(二)分类土地面积汇总统计

碎部面积量算,按权属单位整理、汇总,统计各分类土地面积及土地总面积。1.权属单位分类面积汇总按村、乡两级进行,先汇总出村级权属单位分类面积(村级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土地,国营农场分场使用国有土地、乡镇级各用地单位使用国有或集体土地的单位);再汇总乡级不同所有制土地总面积及分类面积。2.村、乡、县行政界内分类面积汇总

二、土地现状图的编制(一)编图的基本要求1.成图类型:包括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2.成图比例尺及分幅(二)图的内容各级行政界,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必要的地貌要素,等高线适当少绘。(平原标高程点,丘陵标计曲线) (三)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岛图编制

1.编制方法:转绘底图拼接,磨面聚酯薄膜,连编带绘一次成图。2.绘作业顺序及要素表示法。

3.自检、互检、审核、修改、图幅清绘。4.复制、着色;

- 17地权属调查

通过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调查,在现场标定宗地界线位置,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二)地籍测量

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原图绘制、面积量算。注意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二者的关系。

三、地籍调查的程序

(一)准备工作

(二)外业调查测量

(三)内业作业

(四)成果检查验收、归档。详见图4—1(P101)

四、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归档

(一)成果资料

(二)检查验收:地籍调查成果的评定,文字材料、权属调查、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和地籍 图。

(三)归档: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的地籍调查资料及时归档,便于利用。

第十四课时

第二节土地权属调查

一、土地权属调查内容

(一)权属调查: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 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界线调查是权属调查的关键,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二)土地权属调查内容权属调查主要内容:1.宗地位置:在街道、门牌号及四至

2.界线:界址点及其连线。界址线一般为直线,也有曲线(以河岸为界的)。3.权属状况:权属性质和权属来源。

4.使用状况:土地用途、等级、地价和共用情况。

一宗地内,有不同类别的用地,应将其面积尽可能调查清楚。

一宗地内为多层建筑物,土地以第一层建筑物主要用途确定其土地类型。土地等级:根据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三)权属调查单位

是宗地而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宗地的划分应以方便土地管理为原则。一般将具有独立使用权的一块地划分为一宗地。

二、城镇土地分类

原则上一个宗地一个类别。综合多种用途的宗地,则以宗地的主要用途为分类标准。

三、宗地和界址点编号

(一)宗地编号方法

地籍调查的宗地编号(初始调查前要预编,调查后要正式编)

编号按行政区、街道(或图幅)宗地三级进行,较大城市按行政区、街道(或图幅)、街坊、宗地进行。

(二)界址编号方法1.按宗地编号2.按图幅编号3.按地籍街坊统一编

四、权属调查程序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

1.调查工作用图,正确指导调查工作(注意其作用、要求)2.预编宗地号(区、街道、街坊编号)3.发放指界通知书

(二)实地调查

现场明确土地权属界线,具体内容有4点:

1.指界:指对相邻双方的界址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经邻界双方和调查人员的认可,通过法律手续予以确认的过程。界址的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指界人亲自到现场共同指界。(注缺席问题)2.设置界址点标志(无争议界址点处设置)界址点的类型、作用3.填写地籍调查表

权属界线记载------点—线—点

记录涂改,划改时要在划改处加盖人名章,以示负责。有争议→填写土地纠纷原由书,说明

- 19应在聚酯薄膜原图上量测街坊面积。图面量算宜采用二级控制。1)以图幅理论面积为首级控制

图幅内各街坊及其它区块面积之和与P理之差0025.0P理时,平差。

2)以平差后各街坊面积去控制本街坊内勘丈的各宗地面积,其相对误差不得100/1。在允许范围内平差,但完全用实量数据计算宗地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

注:无论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需独立二次。图上量算时,二次量算较差满足下式: PmP0003.0,P为量算面积(2m);m为比例尺分母。 限差之内取中数,超限重量。

测区宗地面积求算完毕后,汇总统计各类土地面积P121 4.制作宗地图:宗地图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界址示意线。一般用32开、16开、2开纸,从基本地籍图蒙绘或复制,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绘制,也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成宗地图。

第十五课时

第四节变更地籍调查

一、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一)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后,为适应地籍管理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 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权属及其界址点、线的变更调查。

(二)变更地籍调查的意义 1.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2.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3.逐步消除原地籍资料中可能存在的差错4.使地籍测量的质量逐步提高

(三)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

1.恢复界址点、线。例如,为了使新建筑物不超过界线,为了处理土地纠纷,就要恢复界址点、线。

2.精确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3.精确测算宗地的面积。这通常是为了转让、抵押等土地经济活动的需要。4.宗地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活动时的复核性调查。

(四)变更土地调查的特点

1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2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卡、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4任务紧急。使用者提出变更申请后,需立即进行权属调查,变更测量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二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前应准备的主要资料:1.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2.原有地籍图的复印件 3.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性(包括宗地草图)4.有关界址点坐标5.要的变更数据准备6.变更地籍调查表

7.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8.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三、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

(一)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与初始地籍的权属调查基本相同。

(二)变更地籍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包括更改界址和不更改界址两种测量。具体工作可分为两步进行: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四、对变更地籍资料的要求

变更地籍调查后,必须对有关的地籍资料作相应的变更。变更时应遵循用精度高的资料取代精度低的;用现势性好的取代现势性差的。要求以下7项作相应变更:1.宗地号、界址点号的变

- 21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用途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二)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1.依法原则2.书面申请原则

3.审查原则,有三个层次:初审,土地登记人员负责;复审,土地登记机关人员负责;批准,政府负责人负责。

4.公示原则,体现在公开性上:通告、公告、公开查询。

四、土地登记对象

规则: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1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基本形式)2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3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

(三)集体土地使用权(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四)土地他项权利:在已经确定了他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土地上保留的其他利用土地的 权利称为他项权利。主要为抵押权和出租权。

第二节 三种基本的土地登记制度

第十七课时

根据土地登记的要点及登记机关是否对登记进行实质性审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的土地登记制度。

一、契据登记制

(一)契据登记制是指对于土地权利变更的行为,只要当事人意见一致,订立契据即生效力。登记只是为了证明双方的交易关系,从而对第三人起到对抗作用,而不是登记生效的必要条件。

(二)契据登记制的特点1订立契据即可生效2登记只是形式审查3登记不具有公信力 4动态登记:不仅登记现状,也登记变更情况,为动态登记。

(三)实行契据登记制的国家:法国、比利时、苏格兰、意大利、西班牙,源于法国,法 国登记制。

二、权利登记制

(一)权利登记制的概念

权利登记制是指对于土地权利的变更,仅有当事人表示意见一致及订立契据,尚不生效,必须由登记机关按法定登记形式进行实质审查,确认权利的得失与变更,才能生效并供第三者查阅。源于德国,又称为德国登记制。

(二)权利登记制的特点1登记具有强制性2登记是生效的必要条件3进行实质性审查4登记具有公信力

(三)实行权利登记制的国家:德、奥地利、瑞士、荷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

三、托伦斯登记制

(一)概念

是指为便利不动产物权的转移,不动产物权经登记后,具有确认产权的效力。

(二)特点 1土地权利的变更,不经登记不生效。2进行实质审查3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4发给权利证书

5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为此创立登记保证基金)

(三)实施托伦斯登记制的国家:澳大利亚、新亚兰、加拿大、菲律宾。

四、三种登记制度的共同特点1土地及附着物的统一登记2以登记机关的注册登记为准3登记资料公开查询五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我国土地登记是兼有托伦斯登记制度和权利登记制度两者优点的一种登记制度。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政法律行为。具体特点为:1强制登记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3进行实质性审查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颁发土地证书:土地证书是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利的法律凭证。

我国还实行:土地登记年检制、土地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制、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

- 23c.认为对于城市腹地未征用的应自动转为国有,对于城乡结合部和建制镇上成片的农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不宜转为国有。

3.城市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产生方式以1982年《宪法》、《国家建设用地征用条例》和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为依据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1982年以前,较乱

②1982年至1990年9月,有法但执法较差

③1990年5月以后,通过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取得。

二、不同土地产权来源的具体分类

(一)国家土地所有权来源

1.国家依照《土地改革法》和《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没收、征收为国有土地。2.《宪法》第九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3.《土地管理法》书232页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5.其他形式转为国有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来源

1.本集体成员依照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将个人所有转为集体所有 2.1962年《六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3.《宪法》第九条4.《土地管理法》第八条

5.善意占用其他集体闲置土地达20年以上的转为占有者集体所有6.与国家或其他集体调换来的土地。

7.乡(镇)企业已经占用的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8.其他形式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来源

1.城市内单位和个人及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国营工厂企业、交通运输业、学校、医院、监狱、宗教等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应该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从解放前沿用下来的土地。

2.国家机关、国营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接收使用解放前敌伪和官僚地主留下来的土地。3.国家划拨的国有土地4.征用集体的土地5.继承、购买、受赠国有土地上附着物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6.有偿出让、转让的国有土地。

(四)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来源

主要指乡(镇)村企事业用地和农村居民宅基地。1982年以前,无法可依,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管理走向正轨。1.乡(镇)村企事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来源

依法使用集体土地。(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准进行用地补偿和安置)(1)1982年以前与被用地单位签订协议使用(2)1962年以前调用集体土地未退还(3)1982年以前农民集体自行使用本集体土地

(4)经领导批准或同意,并进行了一定土地调整或补偿的(5)沿用已撤销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2.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来源

(1)集体拨用;(2)私有宅基地转来;(3)继承、购买房产使用集体土地。土地产权来源合法是进行土地登记确认权属的必要条件

三、土地产权界址

定义:是指某一产权单位的土地(一宗地)的位置和范围,或者说某一土地产权单位所有或使用的土地产权界线。

在实地上指界址点及其界标物;地籍图上指界址点符号及其连线;调查簿册上指界址点坐标或相对位置说明。

产权界址通过实地产权调查和地籍测量取得,土地产权范围除了用图和坐标记录表上载明的界址点来确定外,还必须在登记簿和土地证上加注四至,表明相邻产权人。

产权界址清楚无争议,是进行注册登记、确认产权的重要条件。

四、土地面积

定义:指一宗地产权界址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土地产权面积是由土地产权界址确定的。土地产权面积精度由测量计算方法决定。

据产权人利用程度分为:独自使用面积、共有使用权面积、共有使用权分摊面积。

五、土地

- 25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的登记领导机构,其主要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审核实施方案;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解决土地登记中遇到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和政策问题。2设立办事机构

主要任务是负责初始登记的日常事务工作,机构名称:登记办公室/登记站,下设若干业务小组。3建立专业队伍

根据初始土地登记的特点,可以分为地籍调查和登记发证两大部分。要求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地籍测绘人员;登记发证要求参加的人员具有1)一定的政策水平;2)土地管理实践经验;3)法律知识。

(二)行政事务准备

行政事务准备工作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初始登记的工作进程。1)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细则。2)准备初始土地登记用的宣传材料和各种表、卡、证等。3)预算经费开支

4)划分登记区:登记区的划分,城镇按街道办事处;农村按乡、镇。一般一个登记区设一个登记站。

(三)业务准备:包括收集资料和宣传培训。

1收集资料:图件(对确定的权属界址有关图件)、文件

2宣传培训:宣传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培训的对象是负责初始土地登记的工作人员和用地大户负责土地方面的工作人员。

第二节初始土地登记申请

第二十课时

该阶段,包括:政府发布通告;申请者申请登记;土地登记机构审查;登记收件。

一、政府发布通告——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布。

(一)通告内容:登记的目的意义;登记范围、期限、对象;申请者应提交的有关证件;收 件地点。

(二)通告发布形式

1通过新闻媒体发布2直接发布3张贴

二、申请者申请登记——权利人据通告交材料,请求政府予以登记,确定其权属合法所必须履行的手续。

(一)申请者

1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个人2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单位3集体土地所有者 4土地他项权利者:他项权利拥有者和他项权利关系者共同提出土地他项权利申请。

(二)申请登记条件

1申请者必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有合法的土地权属证明 3申请者属于登记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项权利者

(三)书面申请

1书面申请是表达土地登记法律行为的最佳形式2书面申请是提出土地权属界限异议的最好方式3土地登记申请,申请书包括四个部分:1)申请者情况

2)申请登记内容,P2093)申请登记依据

4)附图及四至,填写后签名盖章

(四)申请者应提交的文件资料1申请书 2土地登记申请者的身份证明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4土地附着物权属证明

(五)申请代理,申请代理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采用委托代理

2采用法定代理:出示户口簿或身份证3土地登记申请指定代理人以上方式代理时应具有代理授权书

三、初始登记申请审查——文件资料,检查是否齐全、合格,并鉴定其真实性。

(一)审查内容1对法人资格审查

1)对企业法人的审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对社会团体法人的审查:社会团体登记证书

- 27

第11篇:护理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指导、控制五项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管理的功效,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三)管理者

管理者是带领一群完成机构既定目标的人。

分类:组织内的管理者,可以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对象、基本职能与基本方法

(一)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普遍性和目的性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4.管理或管理者任务的共同性

(二)管理的对象

管理的对象 也称“管理五要素”,包括:人(是管理的核心)、财、物、时间、信息。

(三)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是管理最基本的职能。 2.组织 是管理的重要职能。 3.人员管理 也称人力资源管理

4.领导 是使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地实施、运转并取得成效的统率职能。 5.控制

(四)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时效性、具体性、保密性和垂直性等特点。

不足:受决策者水平的限制;容易使行政人员犯简单生硬的命令主义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错误;强调的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利于发挥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2.法律方法

主要形式:国家法,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规范、常规和纪律等。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常用形式:工资、奖金、罚金等。

三、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对象

(一)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的四个特点:广泛性、实践性、综合性、边缘性

(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护理管理学概述

一、护理管理的概念

护理管理是护理管理者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科学的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协调护理工作诸要素(人员、技术、设备、物资、信息、时间等)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的过程。

二、护理管理学的概念

护理管理学是研究护理管理活动中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既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分支学科,又是现代护理学科的一个分支。

三、护理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外近代护理管理的发展 近代护理管理是从南丁格尔时期开始的。

南丁格尔为护理管理的典范。她护理管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①创立了一套护理管理制度。②建立了医院设备及环境方面的管理要求。③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④重视护理人员的训练及资历要求。

(二)国外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护理管理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日趋健全,初步形成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士的管理层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护理有了较大发展。

1979年以后,我国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3 2.护理管理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4.护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护理管理手段逐步现代化 6.护理管理走向法制化

四、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现代化 2.管理人才专业化 3.护理管理人性化 4.管理手段自动化 5.管理方法科学化 6.经营管理企业化

第二章 管理理论与管理原理

第一节 古代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一)系统管理思想

(二)社会管理思想

(三)战略管理思想

(四)用人思想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实行标准化管理。 ④实行激励性的付酬制度。 ⑤精神革命原理。

⑥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⑦实行职能工长制。 ⑧例外管理原则。

二、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亨利·法约尔被西方人称为“经营管理之父”。其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企业存在着六项经营活动,即管理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以及安全活动。

②管理活动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管理的包括14项一般原则。

④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和品质有身体方面、智力方面、精神方面、教育方面。

5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其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内容有: 1.权力与权威是组织形成的基础。 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至少要做到: ①明确的职位分工。

②自上而下的权利等级系统。 ③人员任用通过正式考评和教育实现。 ④严格遵守制度和纪律。

⑤建立理性化的行动准则,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只有职位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和喜好的影响。

⑥建立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使之具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晋升制度。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等人,通过历时8年的“霍桑试验”创建的。

霍桑试验的结论是:

①工人是社会人,有物质和社会、心理的需求。 ②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新型领导能力应重视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二、人性管理理论

6 代表理论为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

X理论是一种关于人性消极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征,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抑制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

Y理论是一种关于人性积极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并不是懒惰,他们对于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取决于认为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三、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以德国心理学家卢因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

①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

②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目标。

③群体的内聚力可能会高于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④群体有自己的规范。

⑤群体的结构包括群体领袖、正式成员、非正式成员以及孤立者。 ⑥群体领导方式有三种:专制式、民主式和自由放任式。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又叫管理职能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

7 (二)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创立的。 (三)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和理查德·约翰逊、詹姆士·罗森茨韦克。

(四)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伍德沃德、弗雷德·费德勒。 (五)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 (六)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它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以美国的伯法等为代表。

二、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再造理论

1990年由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在其发表的“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一文中首次提出。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斯特教授于1965年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提出的。 (三)战略管理理论

1.由安索夫在其出版的《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

第五节 管理原理及原则

一、系统原理及原则

(一)系统原理的基本内容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集体。

组成:一是指系统由一些要素所组成;二是指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集合,它又具有各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

2.系统的特征

特征: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适应性。

(二)与系统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是指管理要从整体功能和整体目标出发,统一领导,在整体规划下实行明确的、必要的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使系统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运行。

2.反馈原则: 控制系统把计划指令传送给执行系统后,还要运用执行系统反馈的信息再做出分析判断,适时调整指令,最终实现管理的目标。

3.封闭原则

(三)系统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二、人本原理及原则

(一)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条件与机会,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的完成工作任务。

思想基础: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的“社会人”,是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要求在管理活动中个人与组织利益协调,适度分权 9 和授权,责权对等,员工参与管理等。

(二)与人本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行为激励原则 2.能级原则

(三)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三、动态原理及原则

(一)动态原理的基本内容

动态原理认为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调整的管理。动态管理原理要求管理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留有余地,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

(二)与动态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弹性原则 2.随机制宜原则

(三)动态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四、效益原理及原则

(一)效益原理的基本内容

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要讲求实际效益,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造的价值一般为:①耗费不变而效益增加;②耗费减少而效益不变;③效益的增加大于耗费的增加;④耗费大大减少而效益大大增加,是最理想的目标。

(二)与效益原理相对应的管理原则

10 相对应的管理原则是价值原则。

(三)效益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第12篇:档案管理学教案

《档案管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 档案概论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一、二种观点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

三、四种观点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

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 1.载体沿革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 (1)“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 ;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2)“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申,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第二节 档案的定义

列宁:“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原始的历史记录。

另外再介绍《档案法》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几种定义,在基本思想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方法不同而已。第一种定义是把“文件”作档案所属,第二种定义是把“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作为档案的所属,这个原始记录指的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 所谓广义的文件,它不仅指常规的机关文书,也包括技术文件、文艺手稿以及其它各种文件材料。

第三节 档案定义的涵义

一、档案来源

从形成者看来源,有三类:机构、组织、个人。 中国大陆以前不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合法性,不重视个人档案,因此许多个人保存的档案,没有集中到一个档案馆保管,相应地削弱了有些档案的利用价值。而国外有些国家则不同,一些档案管理机构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并鼓励个人把档案存入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只起一种代为保管的作用。但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有三种所有形式: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二、档案形成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转化条件有三: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形式

档案信息的记注方式很多,载体也多种多样。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有甲骨、金石、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文字、图像、声音;

从记录方法来看,有手写、刀刻、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

从文件名称上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等。

从类型上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四、档案内容

档案内容反映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即档案内容上的特征是: 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

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记载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机关的档案记载着机关开展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信息。从古到今的档案,数量浩如烟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

2.原始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对于后人来说,它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证作用。

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区别:

从整体上看,档案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具体到每一份文件,大多数是真实的,部分档案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成上不真实,是假造、伪造的档案;

二是档案内容失真,形成是真实的,但其内容不真实;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不加鉴定、不加分析地相信档案的真实和可靠性,但也不能怀疑一切。应当看到绝大部分的档案是真实的、可靠的,有部分档案是假造的、不真实的,但这些也有保存价值,不能随意销毁、涂改。 第四节 档案与相关事物的比较

一、档案与图书的比较

1.不同方面

(1)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2)数量不同。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3)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4)保密性不同。少部分档案含有一定的机密,不能向社会随意开放(但并不排斥向某些人开放);图书基本上是公开发行,不需要保密。(但并不排斥有些“内部交流”之类)。

(5)形式不同。档案以单份和卷宗的形式为主,并且手写体较多,而图书主要是一本本装订完好的,印刷体占绝大多数。

2.相似之处

(1)两者目前都以文字记录为主

(2)都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知识,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都是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 (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弥补。(如利用一些档案资料写成图书,由于种种原因,原档案不见了,就可用所写的图书代为档案)。

二、档案与情报的比较

1.情报的本质属性是:

(1)情报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知识。

(2)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才具有情报价值。

(3)情报是知识运动的过程之一,即情报是传递着的知识。 2.两者的比较

情报比档案的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它始终处于传递过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有图书、资料、档案等多种文献。

三、档案与文物的比较

文物是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

大多数文物和档案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如古文化遗址、建筑、工艺品、墓葬、图书资料等,都是文物。有部分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如历代手稿,部分石刻、简牍、甲骨文、契约、古代书信等,这些事物就具有双重性,部分文物和档案具有交叉性。这些东西,明清以前的一般都保存在文博部门

四、档案和文献的比较

文献的范围相当广,人类历史留下的图书、档案、资料等都称为文献,档案是文献其中一部分或一种文献,因此说“档案文献”是可以的。

五、档案与资料的比较

资料一般具有参考性质,起着推广经验、传播知识,提供某些信息的作用。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在没有档案原件的情况下,就更有参考作用。保存与馆藏有关的资料,可以辅助档案提供作用,补充档案的不足,还可以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第五节 档案的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作用

秦末,刘邦军队入咸阳,萧何取秦之典籍,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明内阁大学士邱濬说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

郭沫若同志在1960年写下《题赠档案馆》一诗,盛赞档案作用之的重要。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 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 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 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总之,档案的作用可概括为: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中国人常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口为空,字为宗”。

198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时,先后出示和宣读档案、信件、日记、笔记、讲话记录、录音等书证和物证共651次。江青等人先是抵赖,但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供认犯罪事实。

档案具有参考作用,档案被称为“未掺水的史料”。 波兰起义者缴获康斯坦丁大公在华沙的一批外交档案,恩格斯认为它是揭露沙皇政府力图分裂和统治西欧各国的那些阴谋的历史的主要资料之一,至少是最可靠的资料。

二、档案的主要作用

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

档案记录了各种机关、单位过去活动的状况,其中包括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依据,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与结果以及管理活动的经验,它是任何一人政府、任何一个机关单位连续工作必须查考的凭据。自古以来,如《周礼》中即不乏执掌王命典法令则,“以考政事”,“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之类的记载。《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藉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办事要实事求是,各种机关单位为了有效地实行管理,必须切实地掌握材料。档案可以为党、政、军等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领导工作和业务管理,提供证据和咨询资料,借以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处理各种问题。否则,只靠记忆处理工作则有时无以为凭,或往往有失准确,对间隔日久的事务难免被人遗忘。

例如,许多机关在建立和健全工作制度、进行改革、落实各项政策和制订规则等各种活动中,大量地查考了档案,顺利地推动了工作。有的地方档案散失,“无案可查”,则给工作造成许多困难。事实证明,大至制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小至处理机关单位的具体事务,档案乃是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当今日益增多的科学技术档案,更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无论普通档案,还是科学技术等专门档案,总的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都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情报信息,对制订经济计划,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防止灾害等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

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切实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查阅了几十年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水利设施、生产建设、气象雨量、管理措施、灾情记录,综合分析研究,制订了适合地区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产计划,促进了大幅度的增产。有些地方,查阅历年档案,汇总分析,找出了本地区发生水旱冰雹灾害的规律和防止经验,据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或减轻了灾害,从而促进了生产,获得了丰收。与此相反,有些地方因为没有档案可考,或“有案不查”,以致生产计划不当、管理混乱、重复劳动、返工浪费、甚至发生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多损失。大量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的档案,对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

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

档案中记载了社会、阶级、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状况,这些原始材料,历来都成为阶级统治和进行各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在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把档案看作“插入鞘中的剑”,君主的“护卫”。民国时期的档案学著作中,也不断载有档案乃“政治之工具”方面的论述。我国现存的大量档案,记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中国所进行的许多罪恶活动以及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情况和有关的历史事实。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重视利用档案,把它作为从事政治斗争的可靠根据和锐利武器。全国人民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的斗争中,有关机关从档案里查取了充分的材料,揭露他们反革命的历史面貌和各种阴谋活动。同时,通过档案也查证了许多同志的历史情况,澄清了有关事实,纠正了冤、假、错案。在国际斗争中,档案也是维护我国主权、同霸权主义进行斗争的一种有力工具。今后,政治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仍须正确发挥档案的政治作用。

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都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据以潜心钻研,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档案可以从两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一方面,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所以,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我国水利、气象、地震等方面取得的某些科研成果,也是利用几百年来大量有关档案材料经过分析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巨著的过程中,曾大量收集、研究和利用过工厂视察员报告、皇家铁道委员会记录、证词以及其他各种文件中有关工作劳动、童工、工资、生活、居住条件等大批原始的档案材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和阐发。所以人们常常比喻说,它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食粮”。

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档案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因为它以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等而见长。

6.档案能够以其内容、涵义和外形特征如实地说明历史上的某些事实,作为证实国家、集体和个人正当利益的书面文件。因为档案在反映社会各种具体活动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事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立法性质的文件,证明文件和相互交往的各种材料。例如法律、法规、协议、合同、名单、记录、报告与批件、书信、账本、单据、存根等等,这些原始材料有的规定了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组成,有的记载了有关事件的过程,各方面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当事人具有的资历、待遇和荣誉。在这些方面发生疑问、争执或纠纷时,档案最能有力地说明权益的归属,成为权威性的法律证书,并有一定的物证作用。长期以来,为了证实国家、机关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档案发挥了广泛的作用。许多单位和个人以档案为证据,解决了债务、产权和著作权等各种纠纷,证实了个人的学历、经历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1.档案对机关的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2.档案机密性的递减律

3.档案科学文化作用的递增律 4.实现档案价值的条件 (1)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2)受公众对档案认识水平的限制 (3)受档案管理水平的限制

第六节 国家档案全宗

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国家所有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按时期结合性质,它可以分类如下:

先以1949年10月1日为界,分为建国前档案和建国后档案,建国前档案按政治性质分为革命政权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革命政权档案,又称为“革命历史档案”,是指“五四”运动至建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档案,旧政权档案是指国民党政府、伪满政权、北洋政府以及历朝历代封建制政权、奴隶制政权的档案。

第二章 档案工作概论

第一节 档案工作内容和性质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1.广义上说,是指档案事业所包括的档案馆工作、档案室工作、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和出版工作等。

2.狭义上说,是指档案室和档案馆所从事档案业务工作,即用科学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二、档案业务工作内容

档案业务工作内容有六环节之说和八环节之说。 1.六环节之说档案业务工作内容可分为: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

其中前五环节为基础工作,后一环节为提供利用的工作。

2.档案业务工作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检索和编研成为独立的工作内容,把它们加上去,六个环节就变成八个环节。

三、档案工作的性质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

(1)档案工作是专门负责管理档案的一项业务工作

(2)是某种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3)是专门管理档案的科学性工作 2.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3.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条件性、科学性”等提法。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996年9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完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便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旧书上采用的是1950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规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我们采用比较新的提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所谓统一领导,就是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统一档案法规和业务标准,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实行统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2.所谓分级管理,是指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分层负责地进行管理。各地方档案事业管理机关,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指导、监督和检查本地区档案工作。

3.所谓分专业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可按照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专业系统情况,制定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指导、监督和检查本系统各单位的档案工作。

4.实行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关于党政档案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档案工作的特点,全世界仅此一家。前苏联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1959年以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后来才高度集中在一起。

其内容是:

(1)一个机关党政、工、团档案,由机关档案室集中管理;

(2)各级党政机关形成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由中央档案馆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集中管理;

(3)党的系统、政府系统的档案工作,由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统一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优点是:党政档案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产生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统一管理便于利用,党和政府的档案工作在管理原则、制度和方法上没有多大差别,统一管理,力量集中,指导统一,党政档案工作统一设置机构,符合精简原则。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是档案管理最起码的基本要求。只有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才能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维护档案的完整,有两方面的含义: 完整包括:

1.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保证应该集中和实际保存的档案不致残缺短少。 2.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从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分散,或者零散的堆砌。

安全包括:

1.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质量延长档案寿 命,即保证档案管理物质安全。

2.要保护档案免遭有意破坏,档案机密不被盗窃,不失密,即保证档案管理的政治安全。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根本目的。

1.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体现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质。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档案利用者尽可能地创造方便条件;

2.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标。全部档案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表现在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这个集中点上。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性必须明确。

3.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出发点,支配着档案工作的全过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等各项工作,都应以便于利用着眼,不能脱离系统总目标。

4.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主要标准。档案工作做得是否有成效,最主要的要看它是否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能否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没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不能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2)离开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把复杂的档案工作现象,高度概括为三句话,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揭示了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它不仅对指导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节 档案机构

一、档案室与机关档案工作

1.关于机关档案工作的性质,历来有不同提法。 第一个提法:

机关档案室是机关秘书部门性质的一种辅助机构,机关档案室工作一般是机关秘书工作的一部分。

另一种的提法: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机要工作或专门工作。 第三种提法:

(1)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 辅助机构。

(2)党、政、军等机关单位的档案室,又是机关的机要部门之一,具有机要部门性质。 (3)从全国档案工作来说,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最普遍、最大量、最基层的业务机构。

第四种提法:

(1)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机构,主要为本单位工作、生产和科研服务。

(2)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体系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 档案室的上述双重性质,支配着档案室的整个工作活动。

2.基本任务

(1)对机关和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机关档案室不直接参加立卷工作,而由文书部门进行,同时也有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的。)

(2)集中统一管理机关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 (3)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各专业主管机关或所属单位和对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①达和贯彻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规定、办法等。 ②定本机关、本系统和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办法等。 ③本专业体系所属单位和本单位的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按规定向档案馆移交应该进馆的档案。 (5)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的档案业务工作。 3.档案室的类型

(1)机关档案室,也称为普通档案室、文书档案室。 (2)科技档案室 (3)音像档案室 (4)人事档案室 (5)综合档案室

(6)联合档案室,有些类似于档案服务中心、文件中心。

二、档案馆

(一)档案馆的性质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我国多数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所以它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机构。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有些是有机密性的。档案馆又具有机要性。

(二)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和具体任务

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史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档案馆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1.接收和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

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 3.参与编修史志工作。

(三)档案馆的种类

1.按地区可分为:

(1)中央级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

(2)地方档案馆,又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县级档案馆,如:北京市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柳州地区档案馆、桂林市档案馆、呼玛县档案馆。

2.按专业可分为:

(1)综合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等。

(2)专门档案馆,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各地城市建设档案馆等。

3.按地区结合专业可分为:中央级综合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中央级专业档案(如:中国照片档案馆)、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如:天津市档案馆)、地方专业性档案馆(如: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1.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行政部门。既是党的机构,也是政府机构。

2.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任务为: (1)制定方针、法规性文件、规章制度。 (2)对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3)制定发展规划,筹建档案馆。

(4)提出鉴定档案的原则和标准,研究和审查保存价值、保管期限等方面的问题,监督销毁。

(5)组织并指导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方案。 (6)召开会议,研究问题,交流经验。 (7)发展档案专业教育,评定职称。 (8)组织档案的利用工作

(9)党和国家领导机关交办的有关档案工作的其它事宜。

四、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 各级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是:

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档案馆和档案室等档案业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关系; 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之间,具有档案交接关系;各级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第三章 收集工作

第一节 收集工作概述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

1.档案室对本单位需要归档的档案的接收。 2.档案馆对所辖区域内现行机关和撤销单位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接收。 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收集工作的意义

1.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积累档案的手段,它为档案工作提供了物质对象。因此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及第一个环节。

2.收集工作是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首要的具体措施。 3.收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的整理、鉴定和利用等工作。

4.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它要求的政策性强,工作方法灵活多样。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丰富馆(室)藏,

(1)我国档案的平均值是相当少的。 从国外比较来看,我国档案数量是很少的,原因在于:很多机关保留有数量庞大的档案,没有归档或没有向档案馆移交,另外,很多二级单位的档案长期没有归宿,有些档案馆的馆藏结构不合理,非常单一。(注意过去文书档案和关于方针政策方面的档案,忽略了收集各种专业档案及历史档案) (2)丰富馆藏的方法。

扩大收集范围,档案馆不仅要接收一级单位的档案,同时还应接收二级单位的档案,如县档案馆就应注意接收乡级档案,还应接收一些有代表性的生产村、生产组的档案。

注意接收机关的全部档案,既要接收文书档案,又要接收科技的、专门的档案,既要接收有关党组的档案,又要接收人事、保卫、财会和其他一些专门档案。馆藏结构要全面、齐全。

加强个人档案的收集,个人档案与人事档案有区别又有联系,档案的个人所有权已经被确认,从人事档案看,对省级以上的干部的收集有一些工作。但总体来说重视不够,人事档案只局限于高、中级干部的档案,而对于学者、名人的档案则没有意识地接收。应重视个人档案的接收,如民间的验方,本单位著名人物的书信、手稿等。

要注意接收和档案有关的资料,包括丛刊、旧著、文物、其他一些实物(主要指印章、锦旗、锦标、证件、样品、标本等)。

2.收集工作必须抓住重点

重点应是: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档案。这类档案不是以上级来文为主。如会议 纪录、总结报告等。一定要避免只保存上级来件而不保存本机关文件。要注意保存收集原稿原件。

3.推行入馆档案的标准化

1987年底颁发了文书档案案卷格式标准,对于卡片、案卷目录、卷皮都有具体规定。 4.保持全宗和全宗群的不可分散性

全宗群这个概念只在档案馆使用:档案馆经过挑选。按性质不同,把全宗分成若干全宗群进行管理。

5.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档案的保存时间应较准确20年左右,省辖市、州、盟和县级以下的机关应将永久保存和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连同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的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

第二节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

一、归档制度

1.归档制度

各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不断产生的文件,处理完毕以后,经由文书部门或文件工作人员整理,定期移交给档案室收集保存,称为归档。在我国,这是党和国家规定的一项制度,称为“归档制度”。

2.归档时间

第二年上半年(次年6月底)前。也可灵活处理。 3.归档范围:《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于2006年12月18日公布,在这一文件中有详细规定。各单位可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

该归档范围规定如下:

第一条

为便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以下统称机关)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使所保存的档案既能反映机关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维护其历史面貌,又便于保管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的机关文件材料是指机关在其工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

(一)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工作、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

(四)其他对本机关工作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第四条

机关文件材料不归档范围是:

(一)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二)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三)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

(四)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第五条

凡属机关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机关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移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六条

机关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 第七条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

(五)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

(六)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第八条

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

(六)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九)下级机关报送的年度或年度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第九条

机关形成的人事、基建、会计及其他专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机关对应归档电子文件的元数据、背景信息等要进行相应归档。

机关应归档纸质文件材料中,有文件发文稿纸、文件处理单的,应与文件正本、定稿一并归档。

第十一条

机关联合召开会议、联合行文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原件由主办机关归档,其他机关将相应的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副本归档。

第十二条

各机关应根据本规定,结合本机关职能和各部门工作实际,编制本机关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执行。

有垂直领导关系的中央、国家机关应依据本规定,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编制本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经国家档案局审查同意后执行。 第十三条

在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应全面分析和鉴别本机关或本系统文件材料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准确界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划分档案保管期限。

第十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颁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同时废止。

4.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

(1)归档案卷的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具体要求

归档的文件材料种类、份数、页数都应齐全完整

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当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文件、多种文字形成的同一文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立卷。

不同年度的文件一般不得放在一起立卷,但跨年度的请示与批复,放在批复年立卷;跨年度的规划放在针对的第一年立卷;跨年度的总结放在针对的最后一年立卷;跨年度的会议文件放在会议开幕年立卷;非诉讼案件放在结案年立卷;其它文件材料的立卷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卷内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重要法规性文件的历次稿排在定稿之后;非诉讼案件卷结论、决定、判决性文件在前,依据性材料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特点,按有关规定排列。

卷内文件应按排列顺序,依次编写页号或件号。装订的案卷,应统一在有文字的每页材料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填写页号;不装订的案卷,应在卷内每份文件材料的右上方加盖档号章,并逐件编件号;图表和声像材料等也应在装具上或声像材料的背面逐件编号。

永久、长期和短期案卷必须按规定的格式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对文件材料的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没有题名应拟写题名,有的虽有题名但无实质内容的应重新拟写;没有责任者、年、月、日的文件材料要考证清楚,填入有关项内;会议记录应填写每次会议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填写的字迹要工整。卷内文件目录放在卷首。

声像材料应用文字标出摄像或录音的对象、时间、地点、中心内容和责任者。

有关卷内文件材料的情况说明,都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情况可说明,也应将立卷人、检查人的姓名和时间填上以示负责。备考表应置卷尾。

卷内文件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材料的修裱。

归档的文件材料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简明确切,便于保管和利用。

案卷标题,如:

关于XXXXXX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关于XXXXXX等地区粮食问题的报告 “等”字表示省略,“等”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输入计算机,利用查找不便,可以尽量把名字罗列出来,计算机才能显示出来。另外,“本机关”、“我校”中的“本”、“我”也是模糊概念,同样是不确定的,不要使用。

三种保管期限的案卷必须按规定格式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对于文件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标题不符内容的,需要重写,如无标题,就应加上。 如果文件无责任者(文件撰稿者、承办者等)以及年月日的,要考证清楚并填入有关项目。

会议纪录应当填写时间、主要内容。

声像材料应当用文字标明声像或录相的时间、对象、中心内容以及责任者(谁录制、拍摄的)。

卷内文件材料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要进行托裱。 (3)归档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话答复重要问题、会议纪录、一些高级领导人的即席讲话应当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并要标明作者(责任者)、时间、地点、办理情况等。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

注意基层单位的收集工作,一般收集会议纪录、决议、请示 和报告、计划总结、生产统计报表、分配方案、财会凭证和财务簿、单位的简史等。

要求归档制度的标准化,即用于档案管理的各种图表的外形尺寸、大小、用纸应当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档案行业标准>已经颁布,从2001年1月1月起施行。

该规则如下: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 DA/T 22-2000 2000年12月6日国家档案局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归档文件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归档文件

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 2.2 归档文件整理

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2.3 件

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可为一件。

3.整理原则

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4.质量要求

4.1 归档文件应齐全完整。已破损的文件应予修整,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文件应予复制。 4.2 整理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 5.整理方法 5.1 装订

归档文件应按件装订。装订时,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原件在前,复制在后;转发文在前,被转发在后;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复文在前,来文在后。 5.2 分类

归档文件可以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或保管期限——年度——机构(问题)等方法进行分类。同一全宗应保持分类方案的稳定。

5.2.1 按年度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年度分类。 5.2.2 按保管期限分类

将文件按划定的保管期限分类。 5.2.3 按机构(问题)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或承办机构(问题)分类(本项可以视情况予以取舍) 5.3 排列

归档文件应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事由结合时间、重要程度等排列。会议文件、统计报表等成套性文件可集中排列。

5.4 编号

归档文件应依分类方案和排列顺序逐件编号,在文件首页上端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并填写相关内容。归档章设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图A1。图中*号栏内选择项,不选用时无须设置。以下同)

5.4.1 全宗号: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

5.4.2 年度:文件形成年度,以四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如1978。 5.4.3 保管期限: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简称或代码。 5.4.4 件号:文件的排列顺序号。 件号包括室编件号和馆编件号,分别在归档文件整理和档案移交进馆时编制。室编件号的编制方法为: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文件排列顺序从“1”开始标注。馆编伯号按进馆要求标注。

5.4.5 机构(问题):作为分类方案类目的机构(问题)名称或规范化简称。 5.5 编目

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方案和室编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

5.5.1 归档文件应逐件编目。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只对复文进行编目。归档文件目录设置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备注等项目(见图A2)。

5.5.1.1 件号:填写室编件号。

5.5.1.2 责任者: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即文件的发文机关或署名者。 5.5.1.3 文号:文件的发文字号。

5.5.1.4 题名:文件标题。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规范的,可自拟标题,外加“[]”号。 5.5.1.5 日期:文件的形成时间,以8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年月日,如19990909。 5.5.1.6 页数:每件归档文件的页数。文件中有图文的页面为一页。 5.5.1.7 备注:注释文件需说明的情况。

5.5.2 归档文件目录用纸幅面尺寸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宽为297mm×210mm)。 5.5.3 归档文件目录应装订成册并编制封面。归档文件目录封面可以视需要设置全宗名称、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等项目(见图A3)。其中全宗名称即立档单位的名称,填写时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5.6 装盒

将归档文件按室编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填写档案盒封面、盒脊及备考表项目。 5.6.1 档案盒

5.6.1.1 档案盒封面应标明全宗名称。档案盒的外形尺寸为310mm×220mm(长×宽),盒脊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20mm、30mm、40mm等(见图A4a)。 5.6.1.2 档案盒应根据摆放方式的不同,在盒脊或底边设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起止件号、盒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图A4B.图A4c)。其中,起止件号填写盒内第一件文件和最后一件文件的件号,中间用“—”号连接;盒号即档案盒的排列顺序号,在档案移交进馆时按进馆要求编制。

5.6.1.3 档案盒应采用无酸纸制作。 5.6.2 备考表

备考表置于盒内文件之后,项目包括盒内文件情况说明、整理人、检查人和日期。 5.6.2.1 盒内文件情况说明:填写盒内文件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情况。 5.6.2.2 整理人:负责整理归档文件的人员姓名。

5.6.2.3 检查人:负责检查归档文件整理质量的人员姓名。 5.6.2.4 日期:归档文件整理完毕的日期。

第三节 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一、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1)本级各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长期保存的档案。

(2)属于本馆应当接收的撤销机关、团体的档案

(3)属于本馆应当接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各种档案 (4)档案馆之间交接档案 2.保管期限

(1)省级以上档案馆接收立档档案单位保管20年左右的永久保存的档案。 (2)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

二、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一)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1.对现行机关档案的形成要进行预测,包括内容、形成特点、档案 现状、数量、整理质量、保管条件、利用情况。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是应当注意的。

2.移交前的业务指导要统一内容,各种做法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3.交接双方必须根据移交目标清点核对,并且在交接文据上签名、盖章,有关资料也应要向档案馆移交,但资料移交这项工作做得不够好。曾经有一个趋势:追求案卷的厚度200-300页。这种作法,不可取,主要应根据案卷内容来立卷。

4.实事求是地灵活掌握入馆时间

除了10年、20年的原则要求外,还有例外。

(1)在非和平环境、*(*)期间的档案,边远地区保管条件恶劣的档案可以提前接收。

(2)一些专门档案可以在机关多保存一些时间,如国防档案、外交档案、公安档案、法院诉讼档案,人民银行的财会档案。

(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机关撤销或合并必须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进行认真清理,妥善保管,不得分散,并依照规定进行移交和适当的处理。

1.由撤销机关组织人力,负责整理好,然后再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

2.撤销机关的业务分别划归几个机关的,其档案材料不得随之分散,仍作为原机关档案的一部分,按全宗整体移交有关档案馆,或由其中一个机关完整地代管。一个机关交入另一个机关,或几个机关合并为一个新的机关,其档案材料仍按原全宗为单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或由新机关代管。

一个机关内一部分业务或者一个部门划给另一个机关接收,其档案材料不得由原全宗中抽走而带入接收机关;如果接收机关需要利用,可按手续借阅或者复制。

3.机关撤销或者合并时,如有尚未处理完毕的文件,移交应受理这些文件的新机关继续处理,并作为新机关的档案加以保存。

三、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

1986年2月7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第2号文件《各级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

第三条:各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收集现行档案的范围

1.本级中共委员会的、顾问委员会的、纪检委的、人大及其常设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和直属的临时性单位形成的档案。经协商同意,接收或代存同级民主党派机构形成的档案。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乡、镇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形成的档案。

2.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的派出性单位形成的档案,一般作为派出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

3.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所属的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水利工程局、种植公司、文化馆、剧团、专门学校、专科医院、生产地方传统名优产品或者具体生产特种工艺的工厂等形成的单位。一般工厂、普通中小学校、商店以及村委会等单位可以选收其中若干代表性的单位形成的档案。

4.属于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的单位形成的以反映地方某项事业或建设活动为主的档案。

5.经协商同意、收集或代存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典型的个体户、专业户形成的有进馆价值的档案和本级管理权限内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

6.撤销单位的档案。

7.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收集和保管解放前中共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军事机关、部队、院校形成的革命档案。

8.地方各级综合性档案馆收集、保管建国前本地方革命历史档案及旧政权机关和其他单位形成的档案。

第三节 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历史档案的概念

习惯所称的历史档案,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革命历史档案,以及民国时期档案和历代王朝的档案。

二、收集的历史档案意义 1.收集历史档案是保护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党和国家历史面貌的重要措施。

2.收集历史档案是党和国家当前与长远利用的需要。 3.收集历史档案带有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

三、征集途径

档案征集的途径有:

1.向有关单位征集代管的建国以前的档案和材料 2.向兄弟档案馆征集

3.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征集 4.向古旧书店、废品收购部门征集 5.向寺庙、古迹保管部门征集 6.向个人征集

7.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的征集

第四章 档案整理工作

第一节 整理工作概述

一、整理工作的意义

档案整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利用。

档案整理工作,在档案总体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档案利用、开放,发挥档案作用的一项前提条件,是整个档案工作中重要的基本建设。

它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档案整理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优化具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二、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一)内容包括

区分全宗、分类、组卷、卷内文件整理、编目、装订(或“装盒”)、排列案卷目录的编制。

(二)步骤可分为

1.了解情况,拟订方案 主要应了解立档单位的情况(其成立、撤销和变化的时间以及原因、职能、其隶属关系、其内部机构、负责人情况、文档工作情况、印章和标记),还应了解全宗的数量,所属年代(形成时间),主要内容、保管状况、完整程度、混杂情况、整理质量、提供利用时间。

2.区分全宗和分类

3.细分和组卷、草拟案卷标题

4.初步排列案卷顺序,检查分类是否合理,弄进行适当调整。 5.全面审查修改标题。 6.固定排列位置、编制案卷目录以及文件的张号、页号、件号。

对某些破损的文件进行裱糊。案卷的排列以全宗为单位,按照不同的分类、载体或保管期限分别排列。排列方法要统一,不能随意变动。

三、整理工作的原则

(一)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1.充分地重视和利用先前的整理基础,以确定档案整理的任务和要求,不要轻易打乱重整。

2.在整理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和利用原来整理的成果,不要轻易破坏以往整理和保存的历史状况。

(二)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主要体现在文件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几个方面。

1.文件在来源方面的联系。文件是以一定的机关及其内部组织机构或一定的个人为单位,有机地形成的。形成文件的这些单位,使文件构成了来源方面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文件在时间方面的联系。形成档案的机关和个人所进行的具体活动,都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使文件之间具有自然的时间联系。

3.文件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文件是机关或个人在履行一定职责的各种活动中,为了解决一定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形成者的特定活动,使文件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

4.文件在形式方面的联系。文件的内容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文件形式,包括它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两方面:种类、名称和载体、记录方式等。这也构成了文件之间一定联系。

对于保持文件之间的联系,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

四、便于保管和利用

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不是整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所以不能为联系而联系,便于保管和查找档案,才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要求。

第二节 全宗和立档单位的划分

一、全宗概念及含义

(一)全宗定义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全宗解放初称为“芬特”。1955年改为“全宗”。

(二)全宗的含义

1.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

同一全宗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能混杂。 2.全宗是在一定历史活动中形成的

全宗的这种整体性具有客观性,而不是纯粹人为的(即任意的)。全宗的整体性,是由其内部的历史联系所决定的。

3.全宗是以一定的社会单位为基础而构成的 全宗是以产生它的机关、组织和个人为单位而构成的。这就为档案全宗这种整体确定了一个时空范围以及纵向和横向间的区分标志。

二、为什么要按全宗整理档案?

(一)这种方法符合档案的形成规律和特点。

同一个全宗教的档案不能任意分散,不同国家的档案不能随意混杂,科学 理解文件的历史联系。档案都是围绕一个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而形成的。此方法还便于保管利用。

(二)全宗是组成国家全部档案的基本单位。

一个机关的活动体现着一定的职能,执行一定的任务,发挥一定的功能。

1.在我国,全部国家所有的档案为国家档案全宗,这是由于许多小全宗组成。另外,全宗也是档案馆的统计单位。

2.全宗,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苏联理论,它包括全宗、档案馆全宗、国家档案全宗三个概念,我国一般取第

一、三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则很少提。一个档案馆收集的若干全宗数为档案馆全宗,我国则称馆藏。并且苏联的提法是若干档案馆全宗形成国家档案全宗。

(三)全宗在档案整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保证整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

区分全宗是整理工作的第一步。

(四)全宗为档案提供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如果全宗划分准确,全宗档案完整齐全,就会为利用带来方便,准确研究每个机关的活动情况和历史面貌。

(五)全宗是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是一个单位和整理档案的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原则理论,苏联更把它称为一种思想。

三、立档单位及其构成条件

立档单位也称为“全宗构成者”。 它的构成条件是:

(1)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

(2)设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 (3)设有管理人事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三个条件中,第一条最重要。判断一个单位是否立档单位,不能只依单位人数、级别大小来确定的,而是以第一个条件来判定。

四、立档单位的变化和全宗划分。

(一)政权的变化和立档单位的划分

1.政权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就要另立全宗。(但在西藏,这方面分得不是很清楚)

2.政权发生了变化,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如明、清朝更替、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更替等,虽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政权各自的领导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具体的阶段内容不同。因此也应当另立全宗。

各党派、人民团体、宗教团体的全宗,只要其主旨和组织成分的基本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档案,无论在何时何地形成,应构成一个全宗;地方割据政权的更替也不影响全宗的划分。

(二)生产关系的改变和全宗的划分

这个方面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如工厂、商店、学校、银行等一个解放前后都存在的企事业单位,其性质确有根本不同,但它们的档案在工作生活中是有连续性的,其任务没有根本变化,它们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能较完整地体现此单位的变化发展,也更有利于查考利用。

(三)基本职能方面考虑

在立档单位的政治性质无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主要是分析它的基本职能是否有根本变化。

1.凡是新成立的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关,就是新的立档单位,它的档案构成新的全宗。

2.凡属下列情形,均非机关基本职能的根本变化;机关职能与工作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机关工作地点的变更,领导关系的改变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机关曾暂时停止一段时间的工作等。

3.临时机构一般不单独建立全宗,其档案应纳入其主管机关档案全宗统一管理,但属于党委、政府直接领导,执行全面性的任务,为期比较长的,应建立单独全宗。

4.如果两个机关合署办公,而文件是分别处理的,它们所形成的档案,应该分别构成全宗。而合署办公前后各形成的档案,一般应属于一个全宗。

五、人物全宗

人物全宗是著名人物在其一生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注意两点: 1.不得收入官方档案原件

2.一个人一生无论身分、政治立场如何变化,只构成一个全宗。 人物全宗的收集问题:个人全宗与公共全宗的关系问题。因为许多个人档案都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

个人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原件应放在立档单位全宗中,复印件或附件可归入个人全宗;另外,个人在他非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原件应归入个人全宗。

六、全宗的补充形式

(一)联合全宗

就是两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立档单位形成的,难以区分而统一整理的档案整体。 1.密切继承关系的机关,文件彼此混杂; 2.职能互有密切联系的机关,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二)全宗汇集

是按照一定的特征组成的、档案数量很少的若干全宗的集合体。 1.从相同类型的基层单位选择接收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小全宗 2.残缺不全的一些全宗

XXXXXX时期XX地区工矿企业全宗汇集 联合全宗和全宗汇集的区别: 1.它们的构成不同 联合全宗的档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档案难以区分,其组建的客观依据较强;全宗汇集不一定富有联系,而只是把数量少的小全宗汇集在一起,便于保管和统计,人为性相对地较大。

2.它们的性质不同

联合全宗是永久性的单位,整理之后再变动,而全宗汇集是暂时性的其中其个全宗增加了大量的档案,就可从中分出去,另立全宗。

七、判定档案所属全宗关键在于确定档案的形成者——立档单位。

要区分两个概念:档案的形成者、文件的作者。 (1)①对内部文件和发文,“档案的形成者”就是“文件的作者”。

②对收文,“档案的形成者”是“文件的实际收受者”。

(2)判定的对象是案卷时,要注意,卷皮上往往都标明了立档单位。 (3)没有标明作者或收文者的,要分析和考证。

(4)经几个立档单位办理,归入最后承办完毕的立档单位的全宗。

八、全宗群

全宗群是具有某些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 如:党群、行政

工业交通系统

农林水利系统

财粮商业贸易系统

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系统 如:XX地区政法系统全宗群

解放战争时期党政机关全宗群

第三节 分类

一、分类的意义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对于整个档案整理工作的组织和质量以及日常的档案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档案经过区分全宗之后,如不经过分类,还不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只有对全宗内档案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提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使全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系统地提供利用。

其次,就整个整理工作的程序而言,只有经过分类,其后的一系列环节才易于着手和逐步深入。

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优化,可为档案的全面管理创造有利条件。_

二、分类的要求

1.分类方法要从档案的形成特点和规律出发,符合文件的历史状况,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 2.分类应当具体科学性、思想性、统一性、排斥性、伸缩性

(1)科学性:分类时,要按档案本身的内在联系来进行,项目(类目)的设制力求合理,层次分明,层次一般分一层,大型机关可分到二层三层(层次不宜过多)

(2)思想性:分类时注意政治思想性,体现有关的方针、政策,反对纯客观主义倾向和忽视政治内容思想的倾向,对历史档案更要注意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

三、分类的一般方法有

1.时间分类法

(1)年度分类法

(2)时期分类法 2.来源分类

(1)组织机构分类法

(2)作者分类法

(3)通讯者分类法 3.内容分类法

(1)问题分类法

(2)实物分类法

(3)地理分类法 4.形式分类法

(1)按文件种类分类

(2)按载体形态分类

(3)按形状规格分类

四、常用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种:

(一)年度分类法

(二)组织机构分类法

(三)问题分类法

五、复式分类法的选择和分类方案的编制

(一)年度—组织机构分类法

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组织变化不复杂的单位。

(二)组织机构—年度分类法

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

(三)年度—问题分类法

多用于组织变化复杂,或由于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确、文书工作不正规等原因难以区分文件所属机构,以及没有内部机构或内部机构非常简单而无必要按组织机构分类等情况。总之,在不可能和不适于按组织机构分类时,往往采用它。

(四)问题—年度分类法

多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和历史档案。

第四节 立卷

立卷工作内容包括:

组成案卷单位

拟写案卷标题

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号

填写卷内文件目录与备考表

案卷封面的编目与案卷的装订(或“装盒”)

一、立卷的方法

文件六特征立卷法:

按作者立卷

按时间立卷

按问题立卷

按地区立卷

按文件名称立卷

按收发文机关立卷

二、案卷标题的拟制及封面编目

(一)要求:

1.历史观点和政治上的正确性。 2.文字简练,表达准确。 3.题名基本结构力求完整。

题名的基本结构包括文件的责任者(作者)、内容(问题)和名称(文种)三部分。必要时须标明地区、收发文机关和时间。

(二)历史档案案卷封面的要求

1.机关名称。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的某一个机关,是历史事实的反映,不能随意改动,应保留原来的名称。

2.人物职务、称号。不宜改成现代的称呼。

3.历法和纪元。在案卷封面的编目中,应以公历和公元为标准。如果文件上使用的是其它历法年号,则在公历和公元年份日期之后用括号注明。

4.文种。历史上的文种,如奏、咨、指令、训令等应保留原貌。

5.地名。应照原文标写地名,酌情在括号内注明现地名或相当于现在地理范围的地名。 6.文件的内容和其他用语。对统治阶级诬蔑人民的一些内容和词语,不能机械地照搬。对非政治性的名词、术语,应照原文沿用。如将薪俸改为工资,地籍整理法改为土地法令,是不必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立卷工作逐步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辅助立卷发展。电子档案是否要“立卷”,学术界有争议。请参考有关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 “GD2000档案管理系统”简介 第五节 卷内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与档号

一、卷内文件目录

1.卷内文件排列

时间、重要程度、作者、问题、地区、文件名称 2.卷内目录及备考表

二、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就是案卷的名册,是著录案卷内容和成分并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览表。

三、档号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档案馆不编档号,或档号残缺不全,从而影响了档案的查找利用。 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件号) 1.全宗号

序时流水编号法

按进馆档案的先后顺序编号

系统编号法

如党群、政法、工交、农林、财贸按立档单位重要程度编号 系统流水编号法

G002.J011.A024.X136

2.目录号 3.案卷号 4.件号或页号

第五章 档案的鉴定

第一节 鉴定工作的内容和制度

一、内容

1.制定标准 2.确定期限

3.找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销毁。

二、制度: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确定统一的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

鉴定标准是: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次要的还有《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1987年底又颁布一个《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规定1983年的表作废。2006年底公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宣布1987年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作废。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新规定精神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新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如下: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1 本级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工会、共青团、妇联代表大会的文件材料

1.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议程、报告、领导人讲话、选举结果、讨论通过的文件、决议、纪要、公报、主席团会议记录等文件材料

永久

1.2 大会发言,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人大议案及答复,政协委员提案及办理结果,简报,快报

永久

1.3 重要的贺信、贺电,筹备工作、选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小组会议记录、会议服务机构的计划、总结等文件材料

30年

1.4 讨论未通过的文件

10年

2 本级党委、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纪律检查委员会、共青团、工会、妇联的常委会、执委会、主席团、全体委员会会议,政府常务会、办公会议的文件材料

2.1 公报、决议、决定、记录、纪要、议程、领导人讲话、讨论通过的文件、参加人员名册

永久

2.2 讨论未通过的文件

10年

3 本机关党组(或实行党委制的党委)会议和行政办公会的纪要、会议记录

永久 4 本机关召开工作会议、专题会议的文件材料

4.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

永久 4.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

30年 5 机关联合召开会议的文件材料 5.1 本机关为主办的

5.1.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

永久 5.1.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

30年 5.2 本机关为协办的

5.2.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的复制件或副本

30年

5.2.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的复制件或副

10年 6 本机关承办国际性会议、大型展览会、博览会的文件材料

6.1 请示、批复、申办和筹办组委会主要活动安排、议程、名单、主报告(原文及译文)、辅助报告(原文及译文),上级领导人贺辞、题词、讲话,会徽设计

永久

6.2 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新闻报道

30年

6.3 委员会、分会会议和学术会的讨论记录,会议代表登记表、接待安排

10年 7 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检查、视察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时形成的文件材料 7.1 重要的

永久 7.2 一般的

30年

7.3 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汇报材料

30年 8 本机关业务文件材料

8.1 本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性、法规性、普发性业务文件,中长期规划、纲要等文件材料

永久

8.2 本机关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 8.2.1 重要业务问题的

永久 8.2.2 一般业务问题的

30年 8.3 同级机关、下级机关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8.3.1 重要业务问题的

永久 8.3.2 一般业务问题的

30年

8.4 本机关代上级机关起草并被采用的重要法规性文件、专项业务文件的最后草稿

30年

8.5 机关联合行文的文件材料 8.5.1 本机关为主办的

8.5.1.1 重要业务问题的

永久 8.5.1.2 一般业务问题的

30年 8.5.2 本机关为协办的

8.5.2.1 重要业务问题的

30年 8.5.2.2 一般业务问题的

10年 8.6 本机关编辑、编写的文件材料 8.6.1 大事记、组织沿革等

永久

8.6.2 简报、情况反映、工作信息等

10年 8.7 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8.7.1 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程序、规定等文件材料

永久 8.7.2 执法检查情况汇总、通报,整改通知等

永久

8.7.3 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审批、审查、核准等文件材料 8.7.3.1 固定资产投资、科技计划等项目的审批(核准)、管理、验收(评估)等文件材料

永久

8.7.3.2 不动产、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确认的文件材料

永久

8.7.3.3 20年(含)以上有效或未注明有效期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

永久

8.7.3.4 20年以下有效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

30年

8.7.4 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备案文件材料

10年

8.7.5 行政处罚、处分、复议、国家赔偿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8.7.5.1 重要的

永久 8.7.5.2 一般的

30年

8.8 计划、总结、统计、调研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8.8.1 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

永久 8.8.2 年度以下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

10年

8.8.3 重要职能活动的总结、重要专题的调研材料

永久 8.8.4 一般活动的总结、一般问题的调研材料

10年

8.9 出国或出境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接待来访等外事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 8.9.1 发表的公报,签订的协议、协定、备忘录,重要的会谈记录、纪要等

永久 8.9.2 出国审批手续、执行日程、考察报告、一般性会谈记录

30年

9 本机关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党、团、纪检、工会、保卫、信访工作文件材料

9.1 机构设置、机构撤并、名称更改、组织简则、人员编制、印信启用和作废等文件材料

永久

9.2 人事工作制度、规定、办法等文件

30年 9.3 人事任免文件

永久

9.4 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文件材料 9.4.1 受县级(含)以上表彰、奖励的

永久 9.4.2 受县级以下表彰、奖励的

30年 9.5 对本机关有关人员的处分材料

9.5.1 受到警告(不含)以上处分的

永久 9.5.2 受到警告处分的

30年

9.6 职工录用、转正、聘任、调资、定级、停薪留职、辞职、离退休、死亡、抚恤等文件材料

永久

9.7 人事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文件材料

永久

9.8 职工调动工作的行政、工资、党团组织关系的介绍信及存根

永久 9.9 职工名册

永久

9.10 党、团、工会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9.10.1 工作报告、总结,换届选举结果

永久 9.10.2 重要专项活动的报告、总结等

永久

9.10.3 党团员、工会会员名册,批准加入党团、工会组织的文件材料永久 9.10.4 情况反映、工作简报

10年

9.11 纪检、监察工作中形成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材料 9.11.1 重要的

永久 9.11.2 一般的

30年

9.12 保卫部门的安全检查、调查记录

10年 9.13 本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文件材料 9.13.1 有领导重要批示和处理结果的

永久 9.13.2 其他有处理结果的

30年 10 本机关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10.1 房产、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文件材料

永久

10.2 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定、协议、议定书等文件材料 10.2.1 重要的

永久 10.2.2 一般的

10年

10.3 接待工作的计划、方案 10.3.1 重要的

30年 10.3.2 一般的

10年

10.4 机关财务预算

30年

10.5 机关物资(办公设备及用品、机动车等)采购计划、审批手续、招标投标、购置等文件材料,机动车调拨、保险、事故、转让等文件材料

30年

10.6 国有资产管理(登记、统计、核查清算、交接等)文件材料 10.6.1 重要的

永久 10.6.2 一般的

10年

10.7 职工承租、购置本单位住房的合同、协议和有关手续

永久

10.8 职工住房分配、出售的规定、方案、细则,职工住房情况统计、调查表、职工住房申请

30年

11 上级机关制发的文件材料

11.1 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文件材料 11.1.1 重要的

永久 11.1.2 一般的

10年

11.2 上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10年 11.3 上级机关制发的关于本机关机构设置、领导人任免、人员编制等文件材料

永久 12 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10年 13 下级机关报送的文件材料

13.1 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

30年

13.2 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

10年

(二)确定了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鉴定工作分工阶段进行:

1.机关文件归档时特别剔除一部分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剔除的文件主要参照2006年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来执行。不归档的范围主要有:

(1)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2)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3)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 (4)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 对于不归档的文件处理是:各个机关每年在归档时应当清理不归档的文件材料,并且要加强保管,不要随意堆放,以免造成汇密,需要销毁的应即时销毁(但具体那些需及时销毁并未明确规定),销毁时对密级较高的文件应按照保密规定办理;一般的文件材料可以采用简便方法进行登记,经过本部门有关领导人批准后即可销毁。

2.对归档文件要确立保管期限。

应当根据2006年的期限表进行,对专门单位(地质部、煤炭部、石油部等)就制定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或者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要经过本机关领导审批后执行,并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保管期满的档案应当剔除销毁。

(三)档案的销毁

机关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机关分管负责人批准后,由二人在指定地点监销,并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情况特殊的专门档案,另有销毁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档案的销毁一定要慎重。

第二节 档案鉴定的方法

一、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因素

1.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状况

档案的内容、来源、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情况,影响着档案是否有保存价值,有什么样的保存价值。

2.社会利用需求

国家各项事业、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档案利用的需求,影响着档案的保存价值。

上述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档案客体,是档案社会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利用档案的需要,是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两方面的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观点

(一)全面的观点

1.在鉴定时,不仅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整体,既要考虑到本单位的利用,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机关档案的鉴定存在的问题,往往只顾到本机关的利用。

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我们对档案的价值考虑时要从它的多个作用出发。 2.从档案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分析价值。鉴定时,还要看到全宗之间及全宗群的联系,甚至要考虑到国家全部档案。

3.要从把档案移交到档案馆的角度来考虑,既要考虑到进馆档案的完整性,也要考虑避免馆内档案的过多的重复。重复在档案馆是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允许少量的重复、必要合理的重复。

(二)历史的观点

档案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鉴定时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档案的价值。根据档案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的事件、本身的历史作用等方面来预测档案的历史价值、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观点。

(三)发展的观点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决定了档案的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在鉴定时,不仅要看到档案在当前的作用,并要估计和预测档案在将来的作用,为子孙后代利用档案着想。

(现在我们应以怎样的眼光来预测档案的价值呢?国外出现了档案成为大众的文化中(媒)介的功能,而不仅局限于学术的利用了)

三、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方法:

总方法:档案保存价值的确定应当以反映本机关的主要职能活动为出发点,以分析档案内容为中心,结合考虑档案的作者,形成时间,名称,完整程度、可靠性、有效性以及外型特点等因素。研究过去档案的被利用情况,全面地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正确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方法:直接鉴定法——要求鉴定人员逐件逐张地审查档案材料的价值,从它的内容、作者、名称、可靠程度等方面,去全面考查它的价值。

四、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也有的书上称为"方法")

1.来源标准

档案的来源是指档案的形成者。档案形成者在社会上以及机关内的地位、作用和职能要影响甚至决定档案的价值。

2.内容标准

档案内容是决定档案价值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对档案内容的分析可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档案内容的重要性; (2)档案内容的独特性; (3)档案内容的时效性;

(4)除上之外,对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完备性等也要加以考察,以准确地把握档案的价值。

3.形式特征标准

档案的形式特征是文件的名称、责任者、形成时间、载体形态、记录方式等。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形式特征也可能对档案的价值发生影响。

4.相对价值标准 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通常的方法是分析全宗和全宗内档案的完整程度。

在根据上述标准分析档案价值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机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其他。

五、方法论问题

1.研究利用规律,预测未来利用需要 2.研究档案保存的效益

3.重要性与保管期限长短的关系 4.弹性原则

保存从宽,销毁从严;孤本从宽,复本从严;本机关从宽,外机关从严;两可之间的,就高不就低。

暂缓销毁

历史档案从宽,现行档案从严;解放前档案从宽,解放后档案从严;首脑机关从宽,一般机关从严;上机机关从宽,下级机关从严;撤销机关从宽,现行机关从严。

六、在鉴定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当以全国统一规定的鉴定原则和标准作为依据,不能够自行其事。

(二)应当考虑各方面的作用。这里主要指出应当考虑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正面作用和反面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和形式上的作用。

(三)对重要的设备的档案和基建档案应当由使用设备和建筑物的机关档案部门保存复制件,原件移交到档案馆保存。

(四)宽严问题:“宽”:指鉴定的标准放宽,多保存一些;“严”指标准严格一些,少保存一些。

第三节 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作用

1.能够统一鉴定认识,避免人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鉴定有章可循。(表虽是主观制度,但较接近于客观)

2.能够保证鉴定工作质量。(表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 3.能够提高鉴定工作的效率,加快档案鉴定速度。(根据表把档案对号入座,较为方便,速度又较快)

4.可以防止任意销毁档案文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有保管价值的文件一般都归入了保管期限表) 5.立卷时可以据此考虑文件的价值,把具有相同价 值、联系密切的文件材料组合在一起,不同价值的文件材料分开组卷,保证案卷质量,为日后进馆复查打下了基础。

二、类型

1.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 2.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

3.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4.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5.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保管期限

(一)过去曾经用过的方法:永久、长期、短期

(二)专门档案的保管期限

1.人民法院的诉讼档案 分为永久、长期(60年)、短期(30年),刑事案件的证物不宜长期保管的至少也要保存十五(证物有些是档案,有些则不是);案件的结案时间是终审判决结案后的第二年算起;档案的销毁是将其中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取了一份,按年度审判级别整理立卷、永久保管。

2.书稿档案

其保管期限与文书档案一致。 3.会计档案

其保管期限分为两种:

定期(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五年)、永久

其保管时间是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会计档案中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是和文书档案一致的。

四、保管期限的划分原则

机关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

(五)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

(六)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

(六)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九)下级机关报送的年度或年度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

五、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保存本机关形成的文件材料为重点,永久和长期卷中上、下级文件也应有一定比重,全面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需要,不能硬性划分上、本、下级文件几种保管期限的百分比。(实际工作中的有的作法是极形式主义的,不可取,不合理。)

(二)正确处理完整与精炼的关系:在完整的基础上求精炼,不必过于强调少而精。

(三)对档案的鉴定要相对稳定,不宜反复进行。即文件鉴定之后,不到期则不再次鉴定。

(四)保管期限不宜划分很精确的年度。

第四节 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和组织

一、档案室工作制度和组织

成立鉴定小组

二、档案馆工作制度和组织

成立鉴定委员会

三、销毁档案的批准和监销制度

机关领导批准

主管领导机关批准

销毁1949年前的档案,须报国家档案局。

两人以上监销

四、销毁

1.编制销毁清册

二~三份 2.立档单位和全宗简要说明

3.销毁方法

“火烧”或“打成纸浆”

第六章 档案保管工作

第一节 档案保管工作概述

一、保管工作的含义

1.库房管理

2.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 3.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

二、保管工作的任务

1.防治档案的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 2.延长档案的寿命;

3.维护档案的政治安全 ,防止泄密。

三、基本要求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加强重点,照顾一般 3.自力更生,勤俭节约 4.立足长远,保证当前

四、意义

档案保管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对象,提供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节 档案保管的基本物质条件

一、档案库房

二、档案装具

1.档案箱

2.档案架

3.档案柜等

三、包装材料 1.卷皮 2.卷盒 3.包装纸等

第三节 档案库房管理

一、库房编号有两种方法:

1.为所有库房编一总的顺序号 2.分区编号

二、排架和编号

1.整齐一致

2.避光通风 3.空间利用

4.统一编号,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三、全宗的排列和档案的存放

1.全宗的排列

一个全宗的档案放在一起

按全宗号流水排列法和全宗分类排列法两种

按全宗群排列的方法

全宗编号和在库房的实际排列顺序 2.存放方式

竖放和平放

四、档案存放位置索引

五、档案代理卡

为了便于库房管理员掌握流动情况和安全检查,可以填制一种卡片放在档案原来存放的位置上,这就是“代卷卡”或“代理卡”。

六、全宗卷

全宗卷是在管理某全宗过程中形成的,以全宗为单位组成的说明全宗历史情况的文件材料专卷。

通常包括:移交和接收全宗的文据,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考证,全宗整理工作方案,立卷说明,全宗内档案数量和状况的检查登记和报告,档案鉴定的报告和销毁清册,全宗指南、档案利用的重要登记等。

全宗卷应单独集中,按全宗顺序保管。当全宗转交给另一档案馆(室)保管时,其相应的全宗卷也随同全宗移交。

七、温湿度调节和清洁卫生

请详见《档案保护技术学》。

八、保卫和保密

九、防火

十、档案在搬运中的保护

一、安全检查

第七章 档案检索工作

第一节 档案检索工作的地位

一、检索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的地位

1.检索是提供利用的先期工作

档案馆(室)为提供利用所作的直接的准备工作,具体解决每个案卷或每一份文件的查找,是通过检索来实现的。

2.检索是提高档案馆(室)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3.检索形成了档案业务工作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环节

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要求是

1.全,指信息存储丰富。 2.准,指检索准确。

3.快,指迅速。

4.便,指检索要方便 。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在重要的档案上下功夫,不要平均使用人力物力。

1.一般的可著录到案卷级,重要档案则可著录到文件级。 2.强调检索工具 按照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以供查找咨询。

四、排检方法

(一)分类法 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结合档案的内容和特点,运用概念

划分的方法,把性质相同的档案线索汇集在一起,分门别 类地组成一个检索体系。

优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个专业的档案线索汇集在一起,便于查找利用。

(二)按作者排检法

现又称责任者,把同一个作者形成的文件线索集中在一起。此法一般在机关档案室用得较多。

(三)按文号排检法

即按照文号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一般有文号目录、文号对照表。在机关档案室此法也较受欢迎,而在档案馆却用得不多。但对一此历史文件或文号不全的文件档案进行文号排检则有困难。

(四)按字序排检法

编制人名、地名之类的检索工具,一般采用部首偏旁、四角号码、笔数、笔形与笔数结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1.部首偏旁法:采用不多,因为它在排列上有相当难度,很多偏旁难以掌握。 2.笔数、笔形法:其困难在于繁,简字的问题。

3.四角号码法:全国的人名、地名卡片采用此法较多。但此法的普及面不广。

4.音序法:按汉语拼音顺序进行排列。多用于以作者、文件名称、地区为编制对象的检索工具。此法较简便,但对于年纪较大的人却有不便之处。

(五)按地序排检法

按照文件形成的地区排列。此法在历史档案和一些专业档案的检索工具中采用较多。如清代的奏折、地质档案、农业档案等。

(六)主题法

按主题排检一般是编有主题词的检索工具采用的。严格来说,此法与第

(四)种方法是一致的,是按主题词的字序进行排检。对于外文档案,一般是按外文字母进行排检。

目前在档案界,比较推崇的是分类法和主题法,两者各有优缺点。

第三节 中国档案分类法

1987年出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一版。 1996年出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二版。 《中国档案分类法》由编制说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新民主主义档案分类表、民国档案分类表、清代档案分类表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由主表和辅助表(综合复分表、世界各国和地区表、中国地区表、中华民族表以及科技档案复分表等)组成。

《中国档案分类法》虽然设有检索方法,但手工翻阅,检索速度不快。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分类法》。

第四节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1989年8月出版了《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试行本。 1995年11月出版《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正式版本。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主要由主表及词族索引、范畴索引、首笔画检字表和附表组成。主表主题词款目如下例:

Renmindaibiaodahui„„„„„款目主题词及汉语拼音 人民代表大会„„„„[BB]„„范畴号

D 人代大会„„„„„„„„代项

F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S 国家权力机关„„„„„„属项

会议*

Z 国家机构*„„„„„„„„族项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参项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词间关系表 词间关系

含义

简称 符号 等同关系 正式主题词

用项

Y

非正式主题词

代项

D

属分关系

下位词

分项

F

上位词

属项

S

族首词

族词

Z 相关词

相关关系

参项

C 族首主题词注以“*”符号。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纸质词典式《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虽然设有几种检索方法,但检索效率仍不高。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纸质词典式《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虽然设有几种检索方法,但检索效率仍不高。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第五节 档案著录

档案著录是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赋予其分类标识的过程,称为分类标引。赋予其主题标识的过程,称为主题标引。

表格式著录格式直观,易于掌握,用计算机著录一般都用表格式。

练习:

文件名称:关于印发《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的通知

文件内容:"经请示内容国务院,现将《档案馆开放政策档案的办法》发给你们,请按照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贯彻执行。" 有关数据:

分类号:A-236

档号:2-1-3-3

文号:国档发(1986)2号;

保管期限:长期

文本:正本

发文日期:1986年2月7日

附件:《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

规格:16开,3页

第六节 档案检索工具

一、作用

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报道和查找档案的工具。它的基本职能有两个方面:1)存储。即把档案的有特征著录下来,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或进行客观的描述,以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的形式将档案信息集中起来;2)查检。即向利用者提供档案的线索,借利用者了解和查询档案时使用。档案检索工具既是存储结果的最终体现,又是查检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检索效率具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

档案检索工具在档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作用。

(一)桥梁作用

档案的数量庞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内容繁杂,涉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于利用者来说犹如档案之海,如果不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便无法从中获取所需档案。档案检索工具在档案和利用者的特定需要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沟通了二者的借需关系,利用者借助检索工具便可以较为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档案。也有人将这种桥梁作用比喻为“打开信息宝库的钥匙”,使用它才可以开户档案信息宝库之门,满足特定的需求。

(二)交流作用

档案检索工具中存储了大量的档案信息,它不仅可以提供查询,同时可成为档案馆(室)与利用者、档案馆(室)之间的交流工具。利用者借助它可以了解档案的分布、内容、价值等信息,档案馆(室)借助它可以互相了解馆藏情况,互通有无,提高服务质量。

(三)管理作用

档案检索工具记录了档案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征,集中、浓缩地揭示了馆藏情况,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检索工具概要了解馆藏档案的内容、形式、数量等情况,为档案管理业务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尤其是馆藏性检索工具反映档案实体顺序,在库房管理、档案数量统计等管理活动中直接发挥作用。各种检索工具还是档案工作人员查找档案、提供咨询、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必要手段。

上述3个方面的作用是就档案检索工具的整体而言的,某一种检索工具可侧重于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

二、档案检索工具的分类

档案检索工具的种类较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编制方式分为 目录、索引、指南。 2.按载体形式分为 书本式检索工具 卡片式检索工具 缩微检索工具 机读式检索工具 3.按检索范围分为 全宗范围检索工具 档案馆范围检索工具 专题范围检索工具 馆际检索工具 4.按功能分

馆藏性检索工具 查检性检索工具 介绍性检索工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很多传统的手工式的目录被计算机数据库形式所取代,它们已经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不需要单独编制了。但了解一下传统的目录,对建立数据库还是有帮助的。

三、常见档案检索工具

1.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是以案卷为单位,依据档案整理顺序编排的检索工具。 案卷目录一般采用书本式,其目录表包括:顺序号(案卷号)、案卷标题、年度、卷内文件页数、保管期限、备注等。

表中的备注是用来记载案卷中某些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如移出、销毁、卷内文件的增减、霉烂、字迹模糊等。

2.全引目录

案卷文件目录亦称“卷内文件目录汇集”或“全引目录”。它将一全宗内的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汇编成册,兼有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之功能。

3.全宗目录

全宗目录是一种介绍档案馆所有全宗状况的检索工具,它的内容包括全宗的名称、全宗号、全宗内案卷数量及起止年代。其编制目的是向利用者概要地揭示本馆所藏档案的范围,以及用于档案的统计和保管工作。全宗目录适合于档案数量较大,全宗较多的大中型档案馆。

4.分类目录

分类目录是根据体系分类法的原理,以分类号为排检项,依据档案分类表的体系组织起来的一种检索工具。分类目录的主要特点是系统地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具有较强的族性检索功能。各档案馆的手工检索分类目录大多采用卡片式。

5.主题目录

主题目录是根据主题法的原理,将档案的主题按字顺序排列的一种目录。主题目录的主要特点是能够集中地揭示有关同一事物的档案的内容,具有较好的特性检索功能。

6.专题目录

专题目录是集中、系统地揭示档案馆内有关某一专门事物、某一专门内容档案的检索工具。

7.文号索引

文号索引是揭示档案的文号和档号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提供了一条按文号检索档案的途径。文号索引一般采用表格形式,所以通常称之为文、档案对照表。也有的档案室以文号为检索项设置较为全面的项目,形成文号目录。

8.人名索引

人名索引是揭示档案中所涉及的人物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在档案利用中检索人物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在标题中很少反映人名,以所只有编制专门的人名索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人名索引包括人名和档号两部分,即把人名引向所在档案的档号,利用者通过索引的指引,可以查到某一人物的材料。 人名索引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种。综合性人名索引是将馆藏档案中所涉及到的全部人名编成索引,专题性人名索引是根据所列专题范围,如任免、奖励、处分等对涉及该专题的人名编制索引。

9.地名索引

地名索引是揭示档案中所涉及的地名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以编史修志为目的的利用者往往需要反映某一地区各方面情况的档案材料,地名索引可较好地满足这一类利用需求,从地区角度提供较为全面的档案线索。

10.档案馆指南

档案馆指南是一种全面、系统介绍馆藏档案情况的工具书,又称档案馆介绍。它是档案馆面对社会的一种宣传、报道性工具,借助这种工具,利用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馆藏档案情况及利用档案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信息。

档案馆指南从揭示馆藏的详简程度上可分为简明指南和详细指南,从揭示档案馆的范围上可分为单一档案馆指南。

档案馆指南一般应包括6部分内容。

.说明或序言

.目录

.档案馆概况

.馆藏档案情况介绍

.馆藏资料情况介绍 .附录 11.全宗指南

全宗指南是揭示档案馆内某一全宗档案情况的工具书,又称全宗介绍。全宗指南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立档单位和全宗的历史概况 在档案利用活动中,对立档单位历史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对档案内容的理解。因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不了解档案产生单位的性质、职能及机构设置情况,就难以全面认识该机关档案的价值。这一困难尤其发生在后代人利用前代人形成的档案,同代人利用其他机关形成的档案等情况中。对立档单位情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单位名称、隶属关系、性质、任务、内部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人等方面的情况和沿革。

(2)全宗内档案概况

主要包括档案的来源、数量、进馆日期、整理、保管、鉴定情况、完整程度、所编制的检索工具等。

(3)档案的内容与成分

一般依原整理体系加以介绍,如果是按组织机构分类的,可按照机构逐一介绍,如果是按问题分类的,可按原划分的类目逐一介绍,这样介绍起来比较方便,而且由于与整理情况相对应,也比较清晰。介绍档案内容时原则上是以案卷为单位,亦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于若干个问题相近或相同的案卷可合并介绍;对有特色和价值较大的文件可单独介绍。

12.专题指南

专题指南是介绍报道档案馆中反映某一特定题目档案的工具书,又称专题介绍。专题指南的基本结构可由以下3部分组成。

.序言

.档案内容介绍 .附录

第八章 档案编研工作

第一节 档案编研工作概述

一、编研工作的内容

1.历史档案和现行文件的编纂 2.编写档案参考资料 3.参考编史修志工作

二、编研工作的意义

档案馆(室)编研工作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 2.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3.有利用档案原件的保管和流传

三、特点

1.研究性

档案编研工作中“编”与“研”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而是互相统一的,即编中有研,研中有编。

2.思想性

档案编研不仅是对档案原件的简单照录,它必然反映编研人员的观点和认识,具有明显的思想性。

3.政策性

档案编成果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用,从而涉及到许多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注意。

第二节 档案参考资料

一、大事记

1.大事记的种类 (1)机关工作大事记

如:《中共北京市委大事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大事记》 (2)国家和地区大事记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解放后西藏大事记》 (3)专题大事记

如:《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4)个人生平大事记 也称为年谱

如:《李大钊年谱》、《张太雷年谱》

大事记的名称较灵活,有的称:大事年表、大事纪要、大事辑要、纪年、月表、日志等。 2.编制 大事记由两部分组成:大事时间和大事记述。 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大事突出、要事不漏,小事、琐事不取。

二、组织沿革

1.种类

(1)机关组织沿革

如:《辽宁省人民政府组织沿革》 (2)地区组织沿革

如:《内江地区直属机关机构演变》 (3)专业系统组织沿革

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2.内容

(1)机关、地区或专业系统的历史概况、行政区划、建制变更情况; (2)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范围、隶属关系;

(3)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变化情况; (4)机关领导人的任免情况;

(5)机关名称的变更、印信的启用与作废、机关办公地点的迁移等。 3.体例 (1)编年法

即按年度记述某一机关(地区、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 (2)系列法

即以组织机构或问题形成系列,分别记述其沿袭变化的始末概况。 (3)阶段法

即根据机关(地区、专业系统)发展变化的特点划分为若干个历史阶段。

三、专题概要

专题概要是以文章叙述的形式简要地说明和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生产或其它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如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代会简介》 《XX大学获奖科研成果简介》 《嫩江县中小学教育概要》 《吉林省克山病概况》

四、会议简介

1.会议简介是简要叙述会议过程和基本情况的参考资料。 2.内容包括

(1)会议名称及届次。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代会简介》。 (2)会议的时间、地点及主持人。 (3)会议参加人员。

(4)会议的主要议程及内容。

五、统计数字汇集

统计数字汇集又称“基础数字汇集”。 如:《XX县基础数字汇编》

《舒兰县农业基础数字汇集》

《莱芜县牲畜和家禽变化情况汇集》

第九章 档案统计工作

第一节 档案统计工作概述

一、档案统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1.档案统计,就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内容很多。包括档案的基本登记和综合统计两部分。 从统计的对象来看,分为两方面:

(1)对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状况的统计; (2)对档案事业的组织与管理状况的统计;

目前,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统计,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全国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 其二,专业系统档案工作情况统计;

其三,地方(包括省、市、地、县各级)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 其四,档案馆、档案室档案工作情况统计。 2.任务是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二、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要求和步骤

1.意义

(1)是认识档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2)可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3)是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可以为制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编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提供依据。 2.要求

(1)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

(2)遵循全国统计工作现代化的要求,须达到:

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

统计分类标准化,

统计调查工作科学化,

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现代化,

统计服务优质化。 3.步骤包括 (1)统计调查

(2)统计整理 (3)统计分析

三、档案统计调查

1.统计表报 2.专门调查

四、档案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分组:简单分组和复杂分组

五、统计表

六、综合指标

1.绝对数 2.相对数

第二节 档案的登记

一、档案数量和状况登记

(一)案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

(二)档案收进登记簿

这是专门记录档案进入档案机构情况的一种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规模较大的档案室。其具体形式一般为簿册式。其基本登记进以档案进入档案机构的次数为单位进行登记,即每收进一次档案,无论其数量及全宗所属情况如何,都要在收进登记簿上登记为一个条目。

(三)全宗名册

档案馆和规模较大且保管了多个全宗的档案室,对其所管全宗进行逐个登记的一种形式。

(四)全宗单

详细登记每一全宗情况的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保存了较多全宗的档案室。其形式为单页式。每一张全宗单登记一个全宗的详细情况。其登记内容比全宗名册要详细得多,一般分为3个部分。

(五)全宗卡片

它是档案行政机关要求档案馆报送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和目的是为了随时掌握各档案馆中所存档案全宗的基本情况,且与“档案成分和数量变化情况报道表”结合使用。

(六)档案成分和数量变化情况报道表

档案成分和数量变化情况报道表是档案馆按要求向档案行政机关报送的一种登记形式,旨在随时报告其所管档案(以全宗为单位)的变化情况。档案行政机关根据报道内容,随时在全宗卡片上进行补充性登记。

(七)案卷目录登记簿

案卷目录登记簿是对所有案卷目录进行登记的一种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案卷目录数量较多的档案室。其登记方法是以案卷目录的本册为单位进行登记,每一本(册)案 卷目录登记为一个条目。

(八)总登记簿

总登记簿是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档案的收进、移出情况及档案数量变化情况的一种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室。

二、档案工作状况登记簿

(一)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是许多重要的社会行业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工作登记形式。其作用与目的在于逐日记录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及其进程问题,积累详尽的工作原始记录,为日后的查考和总结提供素材。一般应包括日期(年、月、日、星期),时间(上午、下午或具体时刻),工作内容,工作量与进度,工作中的问题及处置情况,每周或每月的统计、小结等。

(二)人员进出库房登记

人员进出库房登记是库房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一般采用登记本形式。登记本一般应放置在库房入口处。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每次进出库房均应在登记本上登记。登记项目一般应包括日期、进出库房人员姓名、进入库房时间(时刻)、进库事由、出库时间(时刻)等。

(三)档案出入库登记

档案出入库登记这也是库房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一般也采用登记本形式。其具体的登记项目一般应包括档案出库的日期、时间(时刻)、档号及数量、原因(即用途),归入日期及时间(时刻)、经手人,等等。

(四)档案清点、检查登记

档案清点、检查登记是对档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点、检查过程中及清点、检查完毕之后所进行的登记。其登记内容应涉及清点、检查的日期,原因,清点、检查过程所发现的情况及问题,清点、检查的结果(结论),从事清点、检查的工作人员姓名。

(五)档案利用登记簿

它是一种全面、系统地记录档案提供利用情况的综合性登记形式。它既是档案机构记录、掌握提供利用情况的一种登记形式,同时又是档案机构向利用者具体提供档案时履行交接手续的一种交接凭据。

(六)利用者登记卡

利用者登记卡是档案馆和规模较大的档案室对利用者进行记录、掌握的一种登记形式。

(七)档案借出登记簿

档案借出登记簿是专用于对档案被借出档案机构之外的情况进行登记的一种登记形式,档案馆和档案室均可使用。

(八)档案复制、摘抄登记

档案复制、摘抄登记是专用于对在利用中被复制、摘抄情况进行登记的一种登记形式。同时具有提出复制、摘抄申请,履行批准手续和确认复制、摘抄事实的凭据性质。

(九)利用效果登记

利用效果登记实质上是档案机构对每一次利用的成效结果所进行的跟踪调查。这种跟踪调查性质的登记,对于档案机构调整、改进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档案馆的基本统计

一、档案构成统计

总的说来,档案构成统计是档案馆全部档案材料现有数量和状况的一种统计。要求将档案馆内的全部档案以其来源性质分组,即分成: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清代以前档案、民国档案等部分,并以此说明现有档案数量和状况。

二、档案利用统计

档案利用统计它是一种对各种类型档案被各机关、各项工作利用的情况和程度的统计。

三、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

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是它对于研究档案馆工作售货员的需要量,各种干部的比例,各档案馆干部的对比分析和平衡,培训工作的安排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

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任务之一,负责档案馆网的规划与筹建。这种统计对研究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资料。

五、档案室建立情况统计

档案室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行机关档案集中保管的机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及时了解档案室建设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对档案室的建设情况进行统计。

第十章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第一节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概述

一、含义

档案工作的总目的,是提供档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一系列的工作,其中直接传递档案信息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的环节,称为“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或简称“档案利用工作”,又称“提供利用”。档案利用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介绍和报道馆(室)藏档案的内容和成分,通过各种方式为利用者实际提供文献材料和情报信息,进行咨询服务。

二、利用工作的地位

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直接手段,它是兼承档案工作内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档案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

它是档案工作联系社会的一个窗口,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界利用档案的需要,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检验和推动作用。

总之,它是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环节。

三、注意问题

1.服务思想

(1)全面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2)及时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3)准确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4)有效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2.正确处理提供利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

提供利用和保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提供利用时要注意保密,保密是限定了利用的对象和范围,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澄清“利用危险,保密保险”以及“历史档案无密可保”的错误思想。

要认真深入地审定档案内容,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情况,调整档案的密级,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减少烦琐的批准手续,方便广大利用者的正常利用。

第二节 档案提供利用的途径与方式

一、基本途径有

1.提供档案原件 2.提供复制品

3.提供档案信息加工品

二、几种主要的方法有

1.档案阅览服务 2.外借服务 3.制发复本

4.展览与陈列服务 5.制发档案证明服务 6.档案目录信息服务 7.档案咨询

第三节 档案用户调研工作

档案用户需求分析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在深入调查、掌握用户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揭示各类用户的需求特点与规律的一项业务活动。

一、档案用户需求调研的原则

第13篇:公共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 公共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一)公共管理的涵义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二)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主体: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 一是社会公共事物;二是公共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3、公共管理的手段多样化: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4、注重管理外部环境,强调战略管理,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 (Effectivene),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管理的主体不同。私人管理的主体是私人部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2、管理的对象不同。私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其私人组织内部事务,

公共管理则不仅针对公共部门,也针对私人部门。

3、管理的目标不同。公共管理是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目标多元化,

私人管理主要所示私人利益目标,利益最大化。

4、管理方式不同。私人部门主要是市场化方式 ,公共部门则复杂得多。

5、管理的权力不同。一个是公权力,一个是私权力。

(四)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行政管理)的区别

• ①管理主体方面。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体就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 • ②管理客体方面。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它的管理范围既包括了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了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还有,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难以见到的客体,诸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也出现在公共管理的客体中。 • ③管理目标方面。公共行政是一种“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公共行政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1 • ④管理手段方面。公共行政重视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则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 ⑤管理思想方面。公共行政强调执行规范,强调“政策科学化”;公共管理则将更多的企业管理思想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强调“管理市场化”。

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在“什么”与“为何”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二、公共管理学演进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公共管理时期。

 公共行政时期( 1887-20世纪70年代末)

1、传统公共行政时期(1887—1960)

2、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 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重塑政府理论

3、治理理论

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三、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1、西方国内经济和政治因素

(1) 政府规模庞大和职能膨胀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

(2) 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将政府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3) 社会问题和政府治理失灵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

2、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的变化

3、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

4、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私营部门管理的成效为政府改革提供了压力和示范

6、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公共行政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实促使人们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一是确定政府应当干什么;

二是即回答政府应当“如何做”。

四、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欧文·休斯:“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官僚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两分法。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有两方面,它们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学理论

1、古典学派理论:泰勒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2、行为学派理论

3、决策学派理论

4、系统学派理论

5、新管理主义理论:企业再造理论;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

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经济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以布坎南为代表,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如果说亚当·斯密告诉了我们政府应当做哪些事情,即“ 是什么”的问题,布坎南则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的问题。

由于政府官员与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具有相同的经济理性,他们首先追求个人利益和所在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关心公众的利益,因而政府失败不可避免。

2、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从政府部门看,政府是受托人即代理人,公众是委托书人。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部门的代理成本(监督成本)更难衡量,且缺乏有效手段来制约代理人行为。 3.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公共部门管理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即只要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政府部门就是完成了工作,而丝毫不考虑政府部门甚至整个社会付出的成本。

公共部门存在的交易费用,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还影响到公共部门管理者的行为选择。

五、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出现的学科新趋势,它把当代经济学、管理理论、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中,使之成为一个跨学科或交叉学科。

《公共管理学》在MPA教育中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应用性于一身,含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于一体、具有“导论”性质的课程。

第14篇:档案管理学教案

档案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档案概论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1、2条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

3、4条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

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

1、载体沿革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

A、“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 ;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B、“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a、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b、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 :“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c、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1 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d、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伸,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第二节 档案的定义

列宁:“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原始的历史记录。

另外再介绍《档案法》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几种定义,在基本思想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方法不同而已。第一种定义是把“文件”作档案所属,第二种定义是把“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作为档案的所属,这个原始记录指的

2 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 所谓广义的文件,它不仅指常规的机关文书,也包括技术文件、文艺手稿以及其它各种文件材料。 第三节 档案定义的涵义

一、档案来源

从形成者看来源,有三类:机构、组织、个人。

中国大陆以前不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合法性,不重视个人档案,因此许多个人保存的档案,没有集中到一个档案馆保管,相应地削弱了有些档案的利用价值。而国外有些国家则不同,一些档案管理机构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并鼓励个人把档案存入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只起一种代为保管的作用。但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有三种所有形式: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二、档案形成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转化条件有三: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形式:

档案信息的记注方式很多,载体也多种多样。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有甲骨、金石、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文字、图像、声音;

从记录方法来看,有手写、刀刻、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

3 从文件名称上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等。 从类型上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四、档案内容:

档案内容反映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即档案内容上的特征是:

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

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记载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机关的档案记载着机关开展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信息。从古到今的档案,数量浩如烟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

2、原始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对于后人来说,它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证作用。

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区别:

从整体上看,档案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具体到每一份文件,大多数是真实的,部分档案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成上不真实,是假造、伪造的档案;

二是档案内容失真,形成是真实的,但其内容不真实;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不加鉴定、不加分析地相信档案的真实和可靠性,但也不能怀疑一切。应当看到绝大部分的档案是真实的、可靠的,有部分档案是假造的、不真实的,但这些也有保存价值,不能随意销毁、涂改。 第四节 档案与相关事物的比较

一、档案与图书的比较

1、不同方面

A、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B、数量不同。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4 C、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D、保密性不同。少部分档案含有一定的机密,不能向社会随意开放(但并不排斥向某些人开放);图书基本上是公开发行,不需要保密。(但并不排斥有些\"内部交流\"之类)。 E、形式不同。档案以单份和卷宗的形式为主,并且手写体较多,而图书主要是一本本装订完好的,印刷体占绝大多数。

2、相似之处

A、两者目前都以文字记录为主

B、都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知识,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都是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弥补。(如利用一些档案资料写成图书,由于种种原因,原档案不见了,就可用所写的图书代为档案)。

二、档案与情报的比较

1、情报的本质属性是: A、情报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知识。

B、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才具有情报价值。

C、情报是知识运动的过程之一,即情报是传递着的知识。

2、两者的比较

情报比档案的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它始终处于传递过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有图书、资料、档案等多种文献。

三、档案与文物的比较

文物是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

大多数文物和档案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如古文化遗址、建筑、工艺品、墓葬、图书资料等,都是文物。有部分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如历代手稿,部分石刻、简牍、甲骨文、契约、古代书信等,这些事物就具有双重性,部分文物和档案具有交叉性。这些东西,明清以前的一般都保存在文博部门

四、档案和文献的比较

文献的范围相当广,人类历史留下的图书、档案、资料等都称为文献,档案是文献其中一部分或一种文献,因此说\"档案文献\"是可以的。

五、档案与资料的比较

资料一般具有参考性质,起着推广经验、传播知识,提供某些信息的作用。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在没有档案原件的情况下,就更有参考作用。保存与馆藏有关的资料,可以辅助档案提供作用,补充档案的不足,还可以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第五节 档案的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作用

秦末,刘邦军队入咸阳,萧何取秦之典籍,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内阁大学士邱濬说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

郭沫若同志在1960年写下《题赠档案馆》一诗,盛赞档案作用之的重要。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 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 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 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总之,档案的作用可概括为: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中国人常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口为空,字为宗”。 198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时,先后出示和宣读档案、信件、日记、笔记、讲话记录、录音等书证和物证共651次。江青等人先是抵赖,但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供认犯罪事实。

档案具有参考作用,档案被称为“未掺水的史料”。

波兰起义者缴获康斯坦丁大公在华沙的一批外交档案,恩格斯认为它是揭露沙皇政府力图分裂和统治西欧各国的那些阴谋的历史的主要资料之一,至少是最可靠的资料。

二、档案的主要作用

6 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

档案记录了各种机关、单位过去活动的状况,其中包括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依据,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与结果以及管理活动的经验,它是任何一人政府、任何一个机关单位连续工作必须查考的凭据。自古以来,如《周礼》中即不乏执掌王命典法令则,“以考政事”,“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之类的记载。《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藉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办事要实事求是,各种机关单位为了有效地实行管理,必须切实地掌握材料。档案可以为党、政、军等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领导工作和业务管理,提供证据和咨询资料,借以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处理各种问题。否则,只靠记忆处理工作则有时无以为凭,或往往有失准确,对间隔日久的事务难免被人遗忘。

例如,许多机关在建立和健全工作制度、进行改革、落实各项政策和制订规则等各种活动中,大量地查考了档案,顺利地推动了工作。有的地方档案散失,“无案可查”,则给工作造成许多困难。事实证明,大至制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小至处理机关单位的具体事务,档案乃是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当今日益增多的科学技术档案,更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无论普通档案,还是科学技术等专门档案,总的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都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情报信息,对制订经济计划,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防止灾害等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

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切实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查阅了几十年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水利设施、生产建设、气象雨量、管理措施、灾情记录,综合分析研究,制订了适合地区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产计划,促进了大幅度的增产。有些地方,查阅历年档案,汇总分析,找出了本地区发生水旱冰雹灾害的规律和防止经验,据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或减轻了灾害,从而促进了生产,获得了丰收。与此相反,有些地方因为没有档案可考,或“有案不查”,以致生产计划不当、管理混乱、重复劳动、返工浪费、甚至发生事故,给国家和

7 人民造成很多损失。大量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的档案,对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

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

档案中记载了社会、阶级、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状况,这些原始材料,历来都成为阶级统治和进行各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在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把档案看作“插入鞘中的剑”,君主的“护卫”。民国时期的档案学著作中,也不断载有档案乃“政治之工具”方面的论述。我国现存的大量档案,记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中国所进行的许多罪恶活动以及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情况和有关的历史事实。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重视利用档案,把它作为从事政治斗争的可靠根据和锐利武器。全国人民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的斗争中,有关机关从档案里查取了充分的材料,揭露他们反革命的历史面貌和各种阴谋活动。同时,通过档案也查证了许多同志的历史情况,澄清了有关事实,纠正了冤、假、错案。在国际斗争中,档案也是维护我国主权、同霸权主义进行斗争的一种有力工具。今后,政治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仍须正确发挥档案的政治作用。

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都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据以潜心钻研,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档案可以从两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一方面,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所以,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我国水利、气象、地震等方面取得的某些科研成果,也是利用几百年来大量有关档案材料经过分析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巨著的过程中,曾大量收集、研究和利用过工厂视察员报告、皇家铁道委员会记录、证词以及其他各种文件中有关工作劳动、童工、工资、生活、居住条件等大批原始的档案材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和阐发。所以人们常常比喻说,它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食粮”。

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8 档案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因为它以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等而见长。请看下面声像档案,你有何感想?

6、档案能够以其内容、涵义和外形特征如实地说明历史上的某些事实,作为证实国家、集体和个人正当利益的书面文件。因为档案在反映社会各种具体活动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事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立法性质的文件,证明文件和相互交往的各种材料。例如法律、法规、协议、合同、名单、记录、报告与批件、书信、账本、单据、存根等等,这些原始材料有的规定了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组成,有的记载了有关事件的过程,各方面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当事人具有的资历、待遇和荣誉。在这些方面发生疑问、争执或纠纷时,档案最能有力地说明权益的归属,成为权威性的法律证书,并有一定的物证作用。长期以来,为了证实国家、机关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档案发挥了广泛的作用。许多单位和个人以档案为证据,解决了债务、产权和著作权等各种纠纷,证实了个人的学历、经历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1、档案对机关的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2、档案机密性的递减律

3、档案科学文化作用的递增律 4、实现档案价值的条件 A、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B、受公众对档案认识水平的限制 C、受档案管理水平的限制 第六节 国家档案全宗

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国家所有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按时期结合性质,它可以分类如下:

先以1949年10月1日为界,分为建国前档案和建国后档案,建国前档案按政治性质分为革命政权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革命政权档案,又称为“革命历史档案”,是指“五四”运动至建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档案,旧政权档案是指国民党政府、伪满政权、北洋政府以及历朝历代封建制政权、奴隶制政权的档案。

第二章 档案工作概论

第一节 档案工作内容和性质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1、广义上说,是指档案事业所包括的档案馆工作、档案室工作、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和出版工作等。

2、狭义上说,是指档案室和档案馆所从事档案业务工作,即用科学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二、档案业务工作内容

档案业务工作内容有六环节之说和八环节之说。

1、六环节之说档案业务工作内容可分为: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

其中前五环节为基础工作,后一环节为提供利用的工作。

2、档案业务工作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检索和编研成为独立的工作内容,把它们加上去,六个环节就变成八个环节。

三、档案工作的性质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

A、档案工作是专门负责管理档案的一项业务工作 B、是某种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C、是专门管理档案的科学性工作

2、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3、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条件性、科学性\"等提法。

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996年9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完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便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旧书上采用的是1950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规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我们采用比较新的提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0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_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所谓统一领导,就是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统一档案法规和业务标准,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实行统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2、所谓分级管理,是指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分层负责地进行管理。各地方档案事业管理机关,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指导、监督和检查本地区档案工作。

3、所谓分专业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可按照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专业系统情况,制定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指导、监督和检查本系统各单位的档案工作。

4、实行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关于党政档案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档案工作的特点,全世界仅此一家。前苏联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1959年以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后来才高度集中在一起。

其内容是:a、一个机关党政、工、团档案,由机关档案室集中管理;b、各级党政机关形成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由中央档案馆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集中管理;c、党的系统、政府系统的档案工作,由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统一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优点是:党政档案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产生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统一管理便于利用,党和政府的档案工作在管理原则、制度和方法上没有多大差别,统一管理,力量集中,指导统一,党政档案工作统一设置机构,符合精简原则。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是档案管理最起码的基本要求。只有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才能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维护档案的完整,有两方面的含义: 完整包括:

1、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保证应该集中和实际保存的档案不致残缺短少。

2、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从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分散,或者零散的堆砌。

11

安全包括:

1、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质量延长档案寿 命,即保证档案管理物质安全。

2、要保护档案免遭有意破坏,档案机密不被盗窃,不失密,即保证档案管理的政治安全。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根本目的。

1、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体现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质。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档案利用者尽可能地创造方便条件;

2、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标。全部档案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表现在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这个集中点上。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性必须明确。

3、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出发点,支配着档案工作的全过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等各项工作,都应以便于利用着眼,不能脱离系统总目标。

4、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主要标准。档案工作做得是否有成效,最主要的要看它是否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能否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A、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没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不能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用;B、离开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把复杂的档案工作现象,高度概括为三句话,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揭示了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它不仅对指导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节 档案机构

一、档案室与机关档案工作

1、关于机关档案工作的性质,历来有不同提法。

第一个提法:

机关档案室是机关秘书部门性质的一种辅助机构,机关档案室工作一般是机关秘书工作的一部分。

12 另一种的提法: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机要工作或专门工作。

第三种提法:A、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 辅助机构。B、党、政、军等机关单位的档案室,又是机关的机要部门之一,具有机要部门性质。C、从全国档案工作来说,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最普遍、最大量、最基层的业务机构。

第四种提法:A、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机构,主要为本单位工作、生产和科研服务。

B、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体系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 档案室的上述双重性质,支配着档案室的整个工作活动。

2、基本任务

(1)对机关和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机关档案室不直接参加立卷工作,而由文书部门进行,同时也有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的。)

(2)集中统一管理机关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 (3)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各专业主管机关或所属单位和对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a、传达和贯彻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规定、办法等。 b、制定本机关、本系统和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办法等。 c、对本专业体系所属单位和本单位的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按规定向档案馆移交应该进馆的档案。

(5)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的档案业务工作。

3、档案室的类型

(1)机关档案室,也称为普通档案室、文书档案室。 (2)科技档案室 (3)音像档案室 (4)人事档案室 (5)综合档案室

(6)联合档案室,有些类似于档案服务中心、文件中心。

二、档案馆

(一)档案馆的性质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我国多数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所以它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机构。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有些是有机密性的。档案馆又具有机要性。

(二)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和具体任务

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史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档案馆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1、接收和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

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

3、参与编修史志工作。

(三)档案馆的种类

1、按地区可分为:

A、中央级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

B、地方档案馆,又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县级档案馆,如:北京市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柳州地区档案馆、桂林市档案馆、呼玛县档案馆。

2、按专业可分为:

A、综合性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等。

B、专业档案馆,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各地城市建设档案馆等。

3、按地区结合专业可分为:中央级综合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中央级专业档案(如:中国照片档案馆)、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如:天津市档案馆)、地方专业性档案馆(如:包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1、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行政部门。既是党的机构,也是政府机构。

2、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任务为: A、制定方针、法规性文件、规章制度。 B、对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C、制定发展规划,筹建档案馆。

D、提出鉴定档案的原则和标准,研究和审查保存价值、保管期限等方面的问题,监督销毁。 E、组织并指导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方案。 F、召开会议,研究问题,交流经验。 G、发展档案专业教育,评定职称。 H、组织档案的利用工作

I、党和国家领导机关交办的有关档案工作的其它事宜。

四、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 各级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是:

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档案馆和档案室等档案业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关系; 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之间,具有档案交接关系;各级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第三章 收集工作

第一节 收集工作概述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有

1、档案室对本单位需要归档的档案的接收。

2、档案馆对所辖区域内现行机关和撤销单位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接收。

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收集工作的意义是

1、、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积累档案的手段,它为档案工作提供了物质对象。因此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及第一个环节。

2、收集工作是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首要的具体措施。

3、收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的整理、鉴定和利用等工作。

4、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它要求的政策性强,工作方法灵活多样。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丰富馆(室)藏,

(1)我国档案的平均值是相当少的

从国外比较来看,我国档案数量是很少的,原因在于:很多机关保留有数量庞大的档案,没有归档或没有向档案馆移交,另外,很多二级单位的档案长期没有归宿,有些档案馆的馆藏结构不合理,非常单一。(注意过去文书档案和关于方针政策方面的档案,忽略了收集各种专业档案及历史档案) (2)丰富馆藏的方法

a、扩大收集范围,档案馆不仅要接收一级单位的档案,同时还应接收二级单位的档案,如县档案馆就应注意接收乡级档案,还应接收一些有代表性的生产村、生产组的档案。 b、注意接收机关的全部档案,既要接收文书档案,又要接收科技的、专门的档案,既要接收有关党组的档案,又要接收人事、保卫、财会和其他一些专门档案。馆藏结构要全面、齐全。

c、加强个人档案的收集

个人档案与人事档案有区别又有联系,档案的个人所有权已经被确认,从人事档案看,对省级以上的干部的收集有一些工作。但总体来说重视不够,人事档案只局限于高、中级干部的档案,而对于学者、名人的档案则没有意识地接收。应重视个人档案的接收,如民间的验方,本单位著名人物的书信、手稿等。

d、要注意接收和档案有关的资料,包括丛刊、旧著、文物、其他一些实物(主要指印章、锦旗、锦标、证件、样品、标本等)。 2、收集工作必须抓住重点:

重点应是: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档案。这类档案不是以上级来文为主。如会议 纪录、总结报告等。一定要避免只保存上级来件而不保存本机关文件。要注意保存收集原稿原件。

3、推行入馆档案的标准化

1987年底颁发了文书档案案卷格式标准,对于卡片、案卷目录、卷皮都有具体规定。 4、保持全宗和全宗群的不可分散性

16 全宗群这个概念只在档案馆使用:档案馆经过挑选。按性质不同,把全宗分成若干全宗群进行管理。

5、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档案的保存时间应较准确,时间过长,有害于档案的保护。按规定,省级以上的机关应将永久保管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20年左右,省辖市、州、盟和县级以下的机关应将永久保存和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连同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的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 第二节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

一、归档制度

1、归档制度

把档案向档案室移交,称为归档。在我国归档成为一种制度,称为归档制度。

2、归档时间第二年六月份以前。也可灵活处理。

3、归档范围:《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于2006年12月18日公布,在这一文件中有详细规定。各单位可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 该归档范围规定如下:

第一条为便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以下统称机关)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使所保存的档案既能反映机关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维护其历史面貌,又便于保管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的机关文件材料是指机关在其工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

(一)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工作、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

(四)其他对本机关工作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第四条机关文件材料不归档范围是:

(一)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二)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三)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

(四)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第五条凡属机关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机关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移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六条机关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 第七条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三)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

(五)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

(六)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七)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第八条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

(六)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九)下级机关报送的年度或年度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第九条机关形成的人事、基建、会计及其他专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机关对应归档电子文件的元数据、背景信息等要进行相应归档。

机关应归档纸质文件材料中,有文件发文稿纸、文件处理单的,应与文件正本、定稿一并归档。

第十一条机关联合召开会议、联合行文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原件由主办机关归档,其他机关将相应的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副本归档。

第十二条各机关应根据本规定,结合本机关职能和各部门工作实际,编制本机关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执行。

有垂直领导关系的中央、国家机关应依据本规定,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编制本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经国家档案局审查同意后执行。

第十三条在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应全面分析和鉴别本机关或本系统文件材料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准确界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划分档案保管期限。

第十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颁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同时废止。

4、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

(1)归档案卷的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具体要求有:

A、归档的文件材料种类、份数、页数都应齐全完整

B、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当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文件、多种文字形成的同一文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立卷。

19 C、不同年度的文件一般不得放在一起立卷,但跨年度的请示与批复,放在批复年立卷;跨年度的规划放在针对的第一年立卷;跨年度的总结放在针对的最后一年立卷;跨年度的会议文件放在会议开幕年立卷;非诉讼案件放在结案年立卷;其它文件材料的立卷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D、卷内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有前,定稿在后;重要法规性文件的历次稿排在定稿之后;非诉讼案件卷结论、决定、判决性文件在前,依据性材料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特点,按有关规定排列。

E、卷内文件应按排列顺序,依次编写页号或件号。装订的案卷,应统一在有文字的每页材料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填写页号;不装订的案卷,应在卷内每份文件材料的右上方加盖档号章,并逐件编件号;图表和声像材料等也应在装具上或声像材料的背面逐件编号。 F、永久、长期和短期案卷必须按规定的格式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对文件材料的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没有题名应拟写题名,有的虽有题名但无实质内容的应重新拟写;没有责任者、年、月、日的文件材料要考证清楚,填入有关项内;会议记录应填写每次会议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填写的字迹要工整。卷内文件目录放在卷首。

G、声像材料应用文字标出摄像或录音的对象、时间、地点、中心内容和责任者。 H、有关卷内文件材料的情况说明,都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情况可说明,也应将立卷人、检查人的姓名和时间填上以示负责。备考表应置卷尾。 J、卷内文件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材料的修裱。

K、归档的文件材料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简明确切,便于保管和利用。 案卷标题,如:

关于******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关于******等地区粮食问题的报告

\"等\"字表示省略, \"等\"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输入计算机,利用查找不便,可以尽量把名字罗列出来,计算机才能显示出来。另外,\"本机关\"、\"我校\"中的\"本\"、\"我\"也是模糊概念,同样是不确定的,不要使用。

(a )三种保管期限的案卷必须按规定格式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20 (b)对于文件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标题不符内容的,需要重写,如无标题,就应加上。

(c)如果文件无责任者(文件撰稿者、承办者等)以及年月日的,要考证清楚并填入有关项目。

(d)会议纪录应当填写时间、主要内容。

(e)声像材料应当用文字标明声像或录相的时间、对象、中心内容以及责任者(谁录制、拍摄的)。

(f)卷内文件材料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要进行托裱。 (3)归档中应注意的问题

A、电话答复重要问题、会议纪录、一些高级领导人的即席讲话应当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并要标明作者(责任者)、时间、地点、办理情况等。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 B、注意基层单位的收集工作,一般收集会议纪录、决议、请示 和报告、计划总结、生产统计报表、分配方案、财会凭证和财务簿、单位的简史等。

C、要求归档制度的标准化,即用于档案管理的各种图表的外形尺寸、大小、用纸应当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档案行业标准>已经颁布,从2001年1月1月起施行。 该规则如下: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 DA/T 22-2000 2000年12月6日国家档案局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归档文件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2.1 归档文件

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 2.2 归档文件整理

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2.3 件

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可为一件。 3.整理原则

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4.质量要求

4.1 归档文件应齐全完整。已破损的文件应予修整,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文件应予复制。 4.2 整理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 5.整理方法 5.1 装订

归档文件应按件装订。装订时,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原件在前,复制在后;转发文在前,被转发在后;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复文在前,来文在后。 5.2 分类

归档文件可以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或保管期限——年度——机构(问题)等方法进行分类。同一全宗应保持分类方案的稳定。 5.2.1 按年度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年度分类。 5.2.2 按保管期限分类 将文件按划定的保管期限分类。 5.2.3 按机构(问题)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或承办机构(问题)分类(本项可以视情况予以取舍) 5.3 排列

归档文件应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事由结合时间、重要程度等排列。会议文件、统计报表等成套性文件可集中排列。 5.4 编号

22 归档文件应依分类方案和排列顺序逐件编号,在文件首页上端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并填写相关内容。归档章设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图A1。图中*号栏内选择项,不选用时无须设置。以下同) 5.4.1 全宗号: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

5.4.2 年度:文件形成年度,以四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如1978。 5.4.3 保管期限: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简称或代码。 5.4.4 件号:文件的排列顺序号。

件号包括室编件号和馆编件号,分别在归档文件整理和档案移交进馆时编制。室编件号的编制方法为: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文件排列顺序从“1”开始标注。馆编伯号按进馆要求标注。

5.4.5 机构(问题):作为分类方案类目的机构(问题)名称或规范化简称。 5.5 编目

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方案和室编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

5.5.1 归档文件应逐件编目。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只对复文进行编目。归档文件目录设置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备注等项目(见图A2)。 5.5.1.1 件号:填写室编件号。

5.5.1.2 责任者: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即文件的发文机关或署名者。 5.5.1.3 文号:文件的发文字号。

5.5.1.4 题名:文件标题。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规范的,可自拟标题,外加“[]”号。 5.5.1.5 日期:文件的形成时间,以8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年月日,如19990909。 5.5.1.6 页数:每件归档文件的页数。文件中有图文的页面为一页。 5.5.1.7 备注:注释文件需说明的情况。

5.5.2 归档文件目录用纸幅面尺寸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宽为297mm×210mm)。 5.5.3 归档文件目录应装订成册并编制封面。归档文件目录封面可以视需要设置全宗名称、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等项目(见图A3)。其中全宗名称即立档单位的名称,填写时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5.6 装盒

将归档文件按室编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填写档案盒封面、盒脊及备考表项目。 5.6.1 档案盒

23 5.6.1.1 档案盒封面应标明全宗名称。档案盒的外形尺寸为310mm×220mm(长×宽),盒脊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20mm、30mm、40mm等(见图A4a)。

5.6.1.2 档案盒应根据摆放方式的不同,在盒脊或底边设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起止件号、盒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图A4b、图A4c)。其中,起止件号填写盒内第一件文件和最后一件文件的件号,中间用“—”号连接;盒号即档案盒的排列顺序号,在档案移交进馆时按进馆要求编制。 5.6.1.3 档案盒应采用无酸纸制作。 5.6.2 备考表

备考表置于盒内文件之后,项目包括盒内文件情况说明、整理人、检查人和日期。 5.6.2.1 盒内文件情况说明:填写盒内文件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情况。 5.6.2.2 整理人:负责整理归档文件的人员姓名。 5.6.2.3 检查人:负责检查归档文件整理质量的人员姓名。 5.6.2.4 日期:归档文件整理完毕的日期。

第三节 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一、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1)本级各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长期保存的档案。

(2)属于本馆应当接收的撤销机关、团体的档案

(3)属于本馆应当接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各种档案 (4)档案馆之间交接档案 2、保管期限

(1)省级以上档案馆接收立档档案单位保管20年左右的永久保存的档案。 (2)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

二、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一)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24 1、对现行机关档案的形成要进行预测,包括内容、形成特点、档案 现状、数量、整理质量、保管条件、利用情况。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是应当注意的。 2、移交前的业务指导要统一内容,各种做法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3、交接双方必须根据移交目标清点核对,并且在交接文据上签名、盖章,有关资料也应要向档案馆移交,但资料移交这项工作做得不够好。曾经有一个趋势:追求案卷的厚度200-300页。这种作法,不可取,主要应根据案卷内容来立卷。 4、实事求是地灵活掌握入馆时间

除了10年、20年的原则要求外,还有例外。

(1)在非和平环境、*(*)期间的档案,边远地区保管条件恶劣的档案可以提前接收。

(2)一些专门档案可以在机关多保存一些时间,如国防档案、外交档案、公安档案、法院诉讼档案,人民银行的财会档案。

(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机关撤销或合并必须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进行认真清理,妥善保管,不得分散,并依照规定进行移交和适当的处理。

1、由撤销机关组织人力,负责整理好,然后再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

2、撤销机关的业务分别划归几个机关的,其档案材料不得随之分散,仍作为原机关档案的一部分,按全宗整体移交有关档案馆,或由其中一个机关完整地代管。一个机关交入另一个机关,或几个机关合并为一个新的机关,其档案材料仍按原全宗为单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或由新机关代管。

一个机关内一部分业务或者一一个部门划给另一个机关接收,其档案材料不得由原全宗中抽走而带入接收机关;如果接收机关需要利用,可按手续借阅或者复制。

3、机关撤销或者合并时,如有尚未处理完毕的文件,移交应受理这些文件的新机关继续处理,并作为新机关的档案加以保存。

三、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

1986年2月7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第2 号文件《各级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 第三条:各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收集现行档案的范围

25

1、本级中共委员会的、顾问委员会的、纪检委的、人大及其常设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和直属的临时性单位形成的档案。经协商同意,接收或代存同级民主党派机构形成的档案。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乡、镇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形成的档案。

2、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的派出性单位形成的档案,一般作为派出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

3、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所属的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水利工程局、种植公司、文化馆、剧团、专门学校、专科医院、生产地方传统名优产品或者具体生产特种工艺的工厂等形成的单位。一般工厂、普通中小学校、商店以及村委会等单位可以选收其中若干代表性的单位形成的档案。

4、属于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的单位形成的以反映地方某项事业或建设活动为主的档案。

5、经协商同意、收集或代存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典型的个体户、专业户形成的有进馆价值的档案和本级管理权限内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

6、撤销单位的档案。

7、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收集和保管解放前中共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军事机关、部队、院校形成的革命档案。

8、地方各级综合性档案馆收集、保管建国前本地方革命历史档案及旧政权机关和其他单位形成的档案。

第三节 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历史档案的概念

习惯所称的历史档案,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革命历史档案,以及民国时期档案和历代王朝的档案。

二、收集的历史档案意义

1、收集历史档案是保护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党和国家历史面貌的重要措施。

2、收集历史档案是党和国家当前与长远利用的需要。

3、收集历史档案带有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

三、征集途径 档案征集的途径有:

1、向有关单位征集代管的建国以前的档案和材料

26

2、向兄弟档案馆征集

3、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征集

4、向古旧书店、废品收购部门征集

5、向寺庙、古迹保管部门征集

6、向个人征集

7、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的征集

第四章 档案整理工作

第一节 整理工作概述

一、整理工作的意义

档案整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利用。 档案整理工作,在档案总体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档案利用、开放,发挥档案作用的一项前提条件,是整个档案工作中重要的基本建设。它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档案整理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优化具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二、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一)内容包括:

区分全宗、分类、组卷、卷内文件整理、编目、装订(或“装盒”)、排列案卷目录的编制。

(二)步骤可分为: 1、了解情况,拟订方案

主要应了解立档单位的情况(其成立、撤销和变化的时间以及原因、职能、其隶属关系、其内部机构、负责人情况、文档工作情况、印章和标记),还应了解全宗的数量,所属年代(形成时间),主要内容、保管状况、完整程度、混杂情况、整理质量、提供利用时间。 2、区分全宗和分类

3、细分和组卷、草拟案卷标题

4、初步排列案卷顺序,检查分类是否合理,弄进行适当调整。5、全面审查修改标题。

27 6、固定排列位置、编制案卷目录以及文件的张号、页号、件号。

对某些破损的文件进行裱糊。案卷的排列以全宗为单位,按照不同的分类、载体或保管期限分别排列。排列方法要统一,不能随意变动。

三、整理工作的原则是 (一)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1、充分地重视和利用先前的整理基础,以确定档案整理的任务和要求,不要轻易打乱重整。

2、在整理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和利用原来整理的成果,不要轻易破坏以往整理和保存的历史状况。

(二)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主要体现在文件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几个方面。

1、文件在来源方面的联系。文件是以一定的机关及其内部组织机构或一定的个人为单位,有机地形成的。形成文件的这些单位,使文件构成了来源方面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文件在时间方面的联系。形成档案的机关和个人所进行的具体活动,都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使文件之间具有自然的时间联系。

3、文件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文件是机关或个人在履行一定职责的各种活动中,为了解决一定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形成者的特定活动,使文件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

4、文件在形式方面的联系。文件的内容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文件形式,包括它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两方面:种类、名称和载体、记录方式等。这也构成了文件之间一定联系。

对于保持文件之间的联系,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

四、便于保管和利用

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不是整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所以不能为联系而联系,便于保管和查找档案,才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要求。

第二节 全宗和立档单位的划分

一、全宗概念及含义

(一)全宗定义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28 全宗解放初称为“芬特”。1955年改为\"全宗\"。

(二)全宗的含义

1、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

同一全宗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能混杂。

2、全宗是在一定历史活动中形成的

全宗的这种整体性具有客观性,而不是纯粹人为的(即任意的)。全宗的整体性,是由其内部的历史联系所决定的。

3、全宗是以一定的社会单位为基础而构成的

全宗是以产生它的机关、组织和个人为单位而构成的。这就为档案全宗这种整体确定了一个时空范围以及纵向和横向间的区分标志。

二、为什么要按全宗整理档案?

(一)这种方法符合档案的形成规律和特点。

同一个全宗教的档案不能任意分散,不同国家的档案不能随意混杂,科学 理解文件的历史联系。档案都是围绕一个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而形成的。此方法还便于保管利用。

(二)全宗是组成国家全部档案的基本单位。

一个机关的活动体现着一定的职能,执行一定的任务,发挥一定的功能。

1、在我国,全部国家所有的档案为国家档案全宗,这是由于许多小全宗组成。另外,全宗也是档案馆的统计单位。

2、全宗,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苏联理论,它包括全宗、档案馆全宗、国家档案全宗三个概念,我国一般取第

一、三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则很少提。一个档案馆收集的若干全宗数为档案馆全宗,我国则称馆藏。并且苏联的提法是若干档案馆全宗形成国家档案全宗。

(三)全宗在档案整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保证整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区分全宗是整理工作的第一步。

(四)全宗为档案提供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如果全宗划分准确,全宗档案完整齐全,就会为利用带来方便,准确研究每个机关的活动情况和历史面貌。

(五)全宗是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是一个单位和整理档案的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原则理论,苏联更把它称为一种思想。

29

三、立档单位及其构成条件 立档单位也称为\"全宗构成者\"。 它的构成条件是:

A、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 B、设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 C、设有管理人事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三个条件中,第一条最重要。判断一个单位是否立档单位,不能只依单位人数、级别大小来确定的,而是以第一个条件来判定。

四、立档单位的变化和全宗划分。

(一)政权的变化和立档单位的划分

1、政权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就要另立全宗。(但在西藏,这方面分得不是很清楚)

2、政权发生了变化,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如明、清朝更替、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更替等,虽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政权各自的领导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具体的阶段内容不同。因此也应当另立全宗。

各党派、人民团体、宗教团体的全宗,只要其主旨和组织成分的基本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档案,无论在何时何地形成,应构成一个全宗;地方割据政权的更替也不影响全宗的划分。

(二)生产关系的改变和全宗的划分

这个方面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如工厂、商店、学校、银行等一个解放前后都存在的企事业单位,其性质确有根本不同,但它们的档案在工作生活中是有连续性的,其任务没有根本变化,它们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能较完整地体现此单位的变化发展,也更有利于查考利用。

(三)基本职能方面考虑

在立档单位的政治性质无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主要是分析它的基本职能是否有根本变化。

30

1、凡是新成立的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关,就是新的立档单位,它的档案构成新的全宗。

2、凡属下列情形,均非机关基本职能的根本变化;机关职能与工作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机关工作地点的变更,领导关系的改变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机关曾暂时停止一段时间的工作等。

3、临时机构一般不单独建立全宗,其档案应纳入其主管机关档案全宗统一管理,但属于党委、政府直接领导,执行全面性的任务,为期比较长的,应建立单独全宗。

4、如果两个机关合署办公,而文件是分别处理的,它们所形成的档案,应该分别构成全宗。而合署办公前后各形成的档案,一般应属于一个全宗。

五、人物全宗

人物全宗是著名人物在其一生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注意两点:

1、不得收入官方档案原件

2、一个人一生无论身分、政治立场如何变化,只构成一个全宗。

人物全宗的收集问题:个人全宗与公共全宗的关系问题。因为许多个人档案都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

个人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原件应放在立档单位全宗中,复印件或附件可归入个人全宗;另外,个人在他非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原件应归入个人全宗。

六、全宗的补充形式

(一)联合全宗

就是两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立档单位形成的,难以区分而统一整理的档案整体。

1、密切继承关系的机关,文件彼此混杂;

2、职能互有密切联系的机关,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手工业局

**省联合全宗手工业联社

(二)全宗汇集

是按照一定的特征组成的、档案数量很少的若干全宗的集合体。

1、从相同类型的基层单位选择接收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小全宗

2、残缺不全的一些全宗

****时期**地区工矿企业全宗汇集_

31

联合全宗和全宗汇集的区别: 1、它们的构成不同

联合全宗的档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档案难以区分,其组建的客观依据较强;全宗汇集不一定富有联系,而只是把数量少的小全宗汇集在一起,便于保管和统计,人为性相对地较大。

2、它们的性质不同

联合全宗是永久性的单位,整理之后再变动,而全宗汇集是暂时性的其中其个全宗增加了大量的档案,就可从中分出去,另立全宗。

七、判定档案所属全宗关键在于确定档案的形成者――立档单位。要区分两个概念:档案的形成者、文件的作者。

(1) A、对内部文件和发文,\"档案的形成者\"就是\"文件的作者\"。 B、对收文 , \"档案的形成者\"是\"文件的实际收受者\"。

(2)判定的对象是案卷时,要注意,卷皮上往往都标明了立档单位。 (3)没有标明作者或收文者的,要分析和考证。

(4)经几个立档单位办理,归入最后承办完毕的立档单位的全宗。

八、全宗群

全宗群是具有某些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 如:党群、行政 工业交通系统 农林水利系统 财粮商业贸易系统 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系统 如:

* *地区政法系统全宗群 解放战争时期党政机关全宗群 第三节 分类

一、分类的意义

32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对于整个档案整理工作的组织和质量以及日常的档案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档案经过区分全宗之后,如不经过分类,还不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只有对全宗内档案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提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使全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系统地提供利用。

其次,就整个整理工作的程序而言,只有经过分类,其后的一系列环节才易于着手和逐步深入。

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优化,可为档案的全面管理创造有利条件。_

二、分类的要求有

1、分类方法要从档案的形成特点和规律出发,符合文件的历史状况,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

2、分类应当具体科学性、思想性、统一性、排斥性、伸缩性

(1)科学性:分类时,要按档案本身的内在联系来进行,项目(类目)的设制力求合理,层次分

明,层次一般分一层,大型机关可分到二层三层(层次不宜过多)

(2)思想性:分类时注意政治思想性,体现有关的方针、政策,反对纯客观主义倾向和忽视政治内容思想的倾向,对历史档案更要注意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

三、分类的一般方法有

1、时间分类法 A、年度分类法 B、时期分类法

2、来源分类 A、组织机构分类法 B、作者分类法 C、通讯者分类法

3、内容分类法 A、问题分类法 B、实物分类法 C、地理分类法

33

4、形式分类法 A、按文件种类分类 B、按载体形态分类 C、按形状规格分类

四、常用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种:

(一)年度分类法

(二)组织机构分类法

(三)问题分类法

五、复式分类法的选择和分类方案的编制

(一)年度--组织机构分类法

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组织变化不复杂的单位。

(二)组织机构--年度分类法 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

(三)年度--问题分类法

多用于组织变化复杂,或由于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确、文书工作不正规等原因难以区分文件所属机构,以及没有内部机构或内部机构非常简单而无必要按组织机构分类等情况。总之,在不可能和不适于按组织机构分类时,往往采用它。

(四)问题--年度分类法

多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和历史档案。 第四节 立卷 立卷工作内容包括: 组成案卷单位 拟写案卷标题 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号 填写卷内文件目录与备考表

案卷封面的编目与案卷的装订(或“装盒”)

一、立卷的方法 文件六特征立卷法: 按作者立卷

34 按时间立卷 按问题立卷 按地区立卷 按文件名称立卷 按收发文机关立卷

二、案卷标题的拟制及封面编目

(一)要求:

1、历史观点和政治上的正确性。

2、文字简练,表达准确。

3、题名基本结构力求完整。

题名的基本结构包括文件的责任者(作者)、内容(问题)和名称(文种)三部分。必要时须标明地区、收发文机关和时间。

(二)历史档案案卷封面的要求

1、机关名称。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的某一个机关,是历史事实的反映,不能随意改动,应保留原来的名称。

2、人物职务、称号。不宜改成现代的称呼。

3、历法和纪元。在案卷封面的编目中,应以公历和公元为标准。如果文件上使用的是其它历法年

号,则在公历和公元年份日期之后用括号注明。

4、文种。历史上的文种,如奏、咨、指令、训令等应保留原貌。

5、地名。应照原文标写地名,酌情在括号内注明现地名或相当于现在地理范围的地名。

6、文件的内容和其他用语。对统治阶级诬蔑人民的一些内容和词语,不能机械地照搬。对非政治性的名词、术语,应照原文沿用。如将薪俸改为工资,地籍整理法改为土地法令,是不必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立卷工作逐步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辅助立卷发展。电子档案是否要“立卷”,学术界有争议。请参考有关文献。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 “GD2000档案管理系统”简介

第五节 卷内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与档号

一、卷内文件目录

1、卷内文件排列

时间、重要程度、作者、问题、地区、文件名称

2、卷内目录及备考表

二、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就是案卷的名册,是著录案卷内容和成分并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览表。

三、档号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档案馆不编档号,或档号残缺不全,从而影响了档案的查找利用。 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件号)

1、全宗号

序时流水编号法按进馆档案的先后顺序编号 系统编号法如党群、政法、工交、农林、财贸 按立档单位重要程度编号 系统流水编号法 G00

2、J0

11、A0

24、X136

2、目录号

3、案卷号

4、件号或页号

第五章 档案的鉴定

第一节 鉴定工作的内容和制度

一、内容

1、制定标准

2、确定期限

3、找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销毁。

二、制度:

36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确定统一的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

鉴定标准是: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次要的还有《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1987年底又颁布一个《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规定1983年的表作废。2006年底公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宣布1987年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作废。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新规定精神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新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如下: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1 本级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工会、共青团、妇联代表大会的文件材料

1.1请示、批复、通知、名单、议程、报告、领导人讲话、选举结果、讨论通过的文件、决议、纪要、公报、主席团会议记录等文件材料永久

1.2大会发言,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人大议案及答复,政协委员提案及办理结果,简报,快报永久

1.3重要的贺信、贺电,筹备工作、选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小组会议记录、会议服务机构的计划、总结等文件材料30年 1.4讨论未通过的文件10年

2 本级党委、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纪律检查委员会、共青团、工会、妇联的常委会、执委会、主席团、全体委员会会议,政府常务会、办公会议的文件材料

2.1公报、决议、决定、记录、纪要、议程、领导人讲话、讨论通过的文件、参加人员名册永久

2.2讨论未通过的文件10年

3 本机关党组(或实行党委制的党委)会议和行政办公会的纪要、会议记录永久 4 本机关召开工作会议、专题会议的文件材料

4.1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永久 4.2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30年 5 机关联合召开会议的文件材料 5.1本机关为主办的

5.1.1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永久

37 5.1.2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30年 5.2本机关为协办的

5.2.1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的复制件或副本30年

5.2.2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的复制件或副10年 6 本机关承办国际性会议、大型展览会、博览会的文件材料

6.1请示、批复、申办和筹办组委会主要活动安排、议程、名单、主报告(原文及译文)、辅助报告(原文及译文),上级领导人贺辞、题词、讲话,会徽设计永久 6.2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新闻报道30年

6.3委员会、分会会议和学术会的讨论记录,会议代表登记表、接待安排10年 7 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检查、视察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时形成的文件材料 7.1重要的永久 7.2一般的30年

7.3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汇报材料30年 8 本机关业务文件材料

8.1本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性、法规性、普发性业务文件,中长期规划、纲要等文件材料永久

8.2本机关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 8.2.1重要业务问题的永久 8.2.2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8.3同级机关、下级机关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8.3.1重要业务问题的永久 8.3.2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8.4本机关代上级机关起草并被采用的重要法规性文件、专项业务文件的最后草稿30年 8.5机关联合行文的文件材料 8.5.1本机关为主办的 8.5.1.1重要业务问题的永久 8.5.1.2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8.5.2本机关为协办的 8.5.2.1重要业务问题的30年

38 8.5.2.2一般业务问题的10年 8.6本机关编辑、编写的文件材料 8.6.1大事记、组织沿革等永久

8.6.2简报、情况反映、工作信息等10年 8.7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8.7.1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程序、规定等文件材料永久 8.7.2执法检查情况汇总、通报,整改通知等永久 8.7.3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审批、审查、核准等文件材料

8.7.3.1固定资产投资、科技计划等项目的审批(核准)、管理、验收(评估)等文件材料永久

8.7.3.2不动产、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确认的文件材料永久

8.7.3.320年(含)以上有效或未注明有效期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永久

8.7.3.420年以下有效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30年 8.7.4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备案文件材料10年

8.7.5行政处罚、处分、复议、国家赔偿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8.7.5.1重要的永久 8.7.5.2一般的30年

8.8计划、总结、统计、调研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8.8.1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永久 8.8.2年度以下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10年 8.8.3重要职能活动的总结、重要专题的调研材料永久 8.8.4一般活动的总结、一般问题的调研材料10年

8.9出国或出境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接待来访等外事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 8.9.1发表的公报,签订的协议、协定、备忘录,重要的会谈记录、纪要等永久 8.9.2出国审批手续、执行日程、考察报告、一般性会谈记录30年

9 本机关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党、团、纪检、工会、保卫、信访工作文件材料

9.1机构设置、机构撤并、名称更改、组织简则、人员编制、印信启用和作废等文件材料永久

9.2人事工作制度、规定、办法等文件30年

39 9.3人事任免文件永久

9.4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文件材料 9.4.1受县级(含)以上表彰、奖励的永久 9.4.2受县级以下表彰、奖励的30年 9.5对本机关有关人员的处分材料 9.5.1受到警告(不含)以上处分的永久 9.5.2受到警告处分的30年

9.6职工录用、转正、聘任、调资、定级、停薪留职、辞职、离退休、死亡、抚恤等文件材料永久

9.7人事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文件材料永久

9.8职工调动工作的行政、工资、党团组织关系的介绍信及存根永久 9.9职工名册永久

9.10党、团、工会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9.10.1工作报告、总结,换届选举结果永久 9.10.2重要专项活动的报告、总结等永久

9.10.3党团员、工会会员名册,批准加入党团、工会组织的文件材料永久 9.10.4情况反映、工作简报10年

9.11纪检、监察工作中形成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材料 9.11.1重要的永久 9.11.2一般的30年

9.12保卫部门的安全检查、调查记录10年 9.13本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文件材料 9.13.1有领导重要批示和处理结果的永久 9.13.2其他有处理结果的30年 10 本机关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10.1房产、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文件材料永久

10.2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定、协议、议定书等文件材料 10.2.1重要的永久 10.2.2一般的10年 10.3接待工作的计划、方案

40 10.3.1重要的30年 10.3.2一般的10年 10.4机关财务预算30年

10.5机关物资(办公设备及用品、机动车等)采购计划、审批手续、招标投标、购置等文件材料,机动车调拨、保险、事故、转让等文件材料30年 10.6国有资产管理(登记、统计、核查清算、交接等)文件材料 10.6.1重要的永久 10.6.2一般的10年

10.7职工承租、购置本单位住房的合同、协议和有关手续永久

10.8职工住房分配、出售的规定、方案、细则,职工住房情况统计、调查表、职工住房申请30年

11 上级机关制发的文件材料

11.1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文件材料 11.1.1重要的永久 11.1.2一般的10年

11.2上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10年

11.3上级机关制发的关于本机关机构设置、领导人任免、人员编制等文件材料永久 12 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10年 13 下级机关报送的文件材料 13.1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30年

13.2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10年

(二)确定了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鉴定工作分工阶段进行:

1、机关文件归档时特别剔除一部分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剔除的文件主要参照2006年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来执行。不归档的范围主要有:

(1)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2)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

41 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3)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 (4)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 对于不归档的文件处理是:各个机关每年在归档时应当清理不归档的文件材料,并且要加强保管,不要随意堆放,以免造成汇密,需要销毁的应即时销毁(但具体那些需及时销毁并未明确规定),销毁时对密级较高的文件应按照保密规定办理;一般的文件材料可以采用简便方法进行登记,经过本部门有关领导人批准后即可销毁。

2、对归档文件要确立保管期限。

应当根据2006年的期限表进行,对专门单位(地质部、煤炭部、石油部等)就制定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或者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要经过本机关领导审批后执行,并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保管期满的档案应当剔除销毁。

(三)档案的销毁

机关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机关分管负责人批准后,由二人在指定地点监销,并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情况特殊的专门档案,另有销毁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档案的销毁一定要慎重。

第二节 档案鉴定的方法

一、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因素

1、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状况

档案的内容、来源、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情况,影响着档案是否有保存价值,有什么样的保存价值。

2、社会利用需求

国家各项事业、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档案利用的需求,影响着档案的保存价值。

42 上述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档案客体,是档案社会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利用档案的需要,是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两方面的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观点

(一)全面的观点

1、在鉴定时,不仅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整体,既要考虑到本单位的利用,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机关档案的鉴定存在的问题,往往只顾到本机关的利用。

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我们对档案的价值考虑时要从它的多个作用出发。

2、从档案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分析价值。鉴定时,还要看到全宗之间及全宗群的联系,甚至要考虑到国家全部档案。

3、要从把档案移交到档案馆的角度来考虑,既要考虑到进馆档案的完整性,也要考虑避免馆内档案的过多的重复。重复在档案馆是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允许少量的重复、必要合理的重复。

(二)历史的观点

档案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鉴定时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档案的价值。根据档案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的事件、本身的历史作用等方面来预测档案的历史价值、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观点。

(三)发展的观点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决定了档案的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在鉴定时,不仅要看到档案在当前的作用,并要估计和预测档案在将来的作用,为子孙后代利用档案着想。

(现在我们应以怎样的眼光来预测档案的价值呢?国外出现了档案成为大众的文化中(媒)介的功能,而不仅局限于学术的利用了)

三、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方法:

总方法:档案保存价值的确定应当以反映本机关的主要职能活动为出发点,以分析档案内容为中心,结合考虑档案的作者,形成时间,名称,完整程度、可靠性、有效性以及外型特点等因素。研究过去档案的被利用情况,全面地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正确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方法:直接鉴定法——要求鉴定人员逐件逐张地审查档案材料的价值,从它的内容、作者、名称、可靠程度等方面,去全面考查它的价值。

43

四、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也有的书上称为\"方法\")

1、来源标准

档案的来源是指档案的形成者。档案形成者在社会上以及机关内的地位、作用和职能要影响甚至决定档案的价值。

2、内容标准

档案内容是决定档案价值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对档案内容的分析可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A、档案内容的重要性; B、档案内容的独特性; C、档案内容的时效性;

D、除上之外,对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完备性等也要加以考察,以准确地把握档案的价值。

3、形式特征标准

档案的形式特征是文件的名称、责任者、形成时间、载体形态、记录方式等。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形式特征也可能对档案的价值发生影响。

4、相对价值标准

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通常的方法是分析全宗和全宗内档案的完整程度。

在根据上述标准分析档案价值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机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其他。

五、方法论问题

1、研究利用规律,预测未来利用需要

2、研究档案保存的效益

3、重要性与保管期限长短的关系

4、弹性原则

保存从宽,销毁从严; 孤本从宽,复本从严; 本机关从宽,外机关从严; 两可之间的,就高不就低; 暂缓销毁

历史档案从宽,现行档案从严;

44 解放前档案从宽,解放后档案从严; 首脑机关从宽,一般机关从严; 上机机关从宽,下级机关从严; 撤销机关从宽,现行机关从严;

六、在鉴定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当以全国统一规定的鉴定原则和标准作为依据,不能够自行其事。

(二)应当考虑各方面的作用。这里主要指出应当考虑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正面作用和反面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和形式上的作用。

(三)对重要的设备的档案和基建档案应当由使用设备和建筑物的机关档案部门保存复制件,原件移交到档案馆保存。

(四)宽严问题:\"宽\":指鉴定的标准放宽,多保存一些;\"严\"指标准严格一些,少保存一些。

第三节 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作用

(一)能够统一鉴定认识,避免人为的局限性和片面 性,使鉴定有章可循。(表虽是主观制度,但较接近于客观)

(二)能够保证鉴定工作质量。(表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

(三)能够提高鉴定工作的效率,加快档案鉴定速度。(根据表把档案对号入座,较为方便,速度又较快)

(四)可以防止任意销毁档案文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有保管价值的文件一般都归入了保管期限表)

(五)立卷时可以据此考虑文件的价值,把具有相同价值、联系密切的文件材料组合在一起,不同价值的文件材料分开组卷,保证案卷质量,为日后进馆复查打下了基础。

二、类型

1、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

2、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

3、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4、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5、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保管期限

45

(一)过去曾经用过的方法:

永久、长期、短期

(二)专门档案的保管期限

1、人民法院的诉讼档案

分为永久、长期(60年)、短期(30年),刑事案件的证物不宜长期保管的至少也要保存十五(证物有些是档案,有些则不是);案件的结案时间是终审判决结案后的第二年算起;档案的销毁是将其中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取了一份,按年度审判级别整理立卷、永久保管。

2、书稿档案

其保管期限与文书档案一致。

3、会计档案

其保管期限分为两种:

定期(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五年)、永久

其保管时间是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会计档案中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是和文书档案一致的。

三、保管期限的划分原则

机关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三)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

(五)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

(六)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七)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46

(二)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

(六)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九)下级机关报送的年度或年度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

四、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保存本机关形成的文件材料为重点,永久和长期卷中上、下级文件也应有一定比重,全面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需要,不能硬性划分上、本、下级文件几种保管期限的百分比。(实际工作中的有的作法是极形式主义 的,不可取,不合理。)

(二)正确处理完整与精炼的关系:在完整的基础上求精炼,不必过于强调少而精。

(三)对档案的鉴定要相对稳定,不宜反复进行。即文件鉴定之后,不到期则不再次鉴定。

(四)保管期限不宜划分很精确的年度。

第四节 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和组织

一、档案室工作制度和组织 成立鉴定小组

二、档案馆工作制度和组织 成立鉴定委员会

三、销毁档案的批准和监销制度 机关领导批准 主管领导机关批准

销毁1949年前的档案,须报国家档案局。 两人以上监销

四、销毁

47

1、编制销毁清册

二、三份

2、立档单位和全宗简要说明

3、销毁方法“火烧”或“打成纸浆”

第六章档案保管工作

第一节 档案保管工作概述

一、保管工作的含义为:

1、库房管理

2、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

3、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

二、保管工作的任务有:

1、防治档案的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

2、延长档案的寿命;

3、维护档案的政治安全 ,防止泄密 。

三、基本要求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加强重点,照顾一般

3、自力更生,勤俭节约

4、立足长远,保证当前

四、意义

档案保管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对象,提供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节 档案保管的基本物质条件

一、档案库房

二、档案装具有

1、档案箱

2、档案架

3、档案柜等

48

三、包装材料有

1、卷皮

2、卷盒

3、包装纸等

第三节 档案库房管理

一、库房编号有两种方法:

1、为所有库房编一总的顺序号

2、分区编号

二、排架和编号

1、整齐一致

2、避光通风

3、空间利用

4、统一编号,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三、全宗的排列和档案的存放

1、全宗的排列

一个全宗的档案放在一起

按全宗号流水排列法和全宗分类排列法两种 按全宗群排列的方法

全宗编号和在库房的实际排列顺序

2、存放方式 竖放和平放

四、档案存放位置索引

五、档案代理卡

为了便于库房管理员掌握流动情况和安全检查,可以填制一种卡片放在档案原来存放的位置上,这就是“代卷卡”或“代理卡”。

六、全宗卷

全宗卷是在管理某全宗过程中形成的,以全宗为单位组成的说明全宗历史情况的文件材料专卷。

49 通常包括:移交和接收全宗的文据,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考证,全宗整理工作方案,立卷说明,全宗内档案数量和状况的检查登记和报告,档案鉴定的报告和销毁清册,全宗指南、档案利用的重要登记等。

全宗卷应单独集中,按全宗顺序保管。当全宗转交给另一档案馆(室)保管时,其相应的全宗卷也随同全宗移交。

七、温湿度调节和清洁卫生 请详见《档案保护技术学》。

八、保卫和保密

九、防火

十、档案在搬运中的保护

一、安全检查

第七章档案检索工作

第一节 档案检索工作的地位

一、检索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的地位

1、检索是提供利用的先期工作

档案馆(室)为提供利用所作的直接的准备工作,具体解决每个案卷或每一份文件的查找,是通过检索来实现的。

2、检索是提高档案馆(室)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3、检索形成了档案业务工作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环节

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要求是

1、全,指信息存储丰富。

2、准,指检索准确。

3、快,指迅速。

4、便,指检索要方便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在重要的档案上下功夫,不要平均使用人力物力。

1、一般的可著录到案卷级,重要档案则可著录到文件级。

2、强调检索工具 按照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以供查找咨询。

三、排检方法

50

第15篇:《管理学:领导艺术》教案

第五节 领导艺术

知识回顾(5m):

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领导效果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活动情境相关。领导方式要根据下属的特点和情境的不同,灵活变化领导风格。

领导权变模型:费德勒;三种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组合8种情境,对应选择2种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关系导向),情境处于最有利和最不利选择任务导向性,情境处于中等水平时选择关系导向性。

生命周期理论:赫塞、布兰查德;根据成熟度(不成熟、较不成熟、较成熟、成熟)选择四种领导风格(命令型、说服性、参与型、授权式)。

目标——途径理论:豪斯;激励下属实现目标,并为下属实现目标扫清道路,清除障碍和危险,帮助下属实现目标。

本节学习要点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三、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一)用人艺术

(二)人际关系艺术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导入案例:唐僧的用人艺术

《西游记》里,孙悟空,容易冲到,自大、自恋、不服从领导指挥、经常欺负同事、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自由散漫,但是个“猴精”,本领高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七十二变,和如来、观音、太白金星、诸位天神关系比较好,都是哥们了,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危难时刻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猪八戒经常搬弄是非,喜欢背后打小报告,在忠诚度方面也差,动不动就要散伙走人,回高老庄娶媳妇,还好吃懒做,好色,见个美女都是姐姐长姐姐短的,但却有不失风趣的个性,在长达十几年的取经路上起到了缓解压力、消烦解闷的开心果作用,如果没有猪八戒,这个旅途还真无聊。沙僧老实本分、勤勤恳恳、任劳

1 任怨,途中担当挑夫的工作,不叫苦不叫累,但太过于本分,木讷(ne)所以淡忘了身边的事情,负责守着行李,似乎生怕出意外,就没丢过任何东西。其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个成员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僧的坚定信念、孙悟空的勇于创新、猪八戒的幽默机智、沙僧和白龙马的任劳任怨,在成就西天取经路上,缺一不可。

为什么不会武功、只会念紧箍咒的唐僧能够带领比他能力强的三个徒弟取回真经?主要是唐僧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

在管理实践中,也一样,领导要有效的开展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掌握基本的领导方法,而且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这样才能创造性的完成各项领导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讨论:根据上述案例,什么是领导艺术? 谁?领导者

在什么场合?在管理过程中 作用?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 归根结底是什么?是一种领导方法、技能

艺,指技能、技术、技巧;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所谓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也可以说,领导艺术就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管理原理和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活动效果,促进组织实的技能。

“领导艺术”既然称为“艺术”,就意味着它与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不同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是一种超越了一般化领导方式和方法的、具有创造性的、达到完美程度的、技巧性的领导方式方法,或者说是具有艺术性的领导方式方法。

领导工作一旦达到艺术的高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提高领导艺术,对于搞好领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2 领导艺术是一种无固定模式可循的既确定又不确定的领导技能,是领导者个人品德、才能、情感、知识、经验、气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与领导方法相比,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1、创造性

领导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于创造。其实质是领导者对领导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是领导者在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的标新立异。如;古人论行军打仗,把“实以虚之,虚以实之” 作为迷惑敌人的一条原则。但三国时期,诸葛亮偏要“虚以虚之”,以空城计吓退了统兵15万、兵临城下的司马懿。而解放战争时期(大决战),毛泽东转战陕北,却又“实以实之”,在自己进山的路口插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的标牌,结果,胡宗南扯去标牌,带着队伍偏要向另一个路口追击。可以说,领导艺术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造性。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别出新裁,反其意而为之;或者在判断的结论上,独辟蹊径,发人之所未发;或者在行为方式上,选择机动、迂回,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

2、非模式性

领导方法是众多领导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一般性和共同性;领导艺术则主要是个人经验、智慧的积累、提炼和升华,具有鲜明的个性。领导艺术可以借鉴,但绝无现成的模式可以机械地照抄照搬,也很难单纯从讲台、书本上套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和艺术的关系正如同“菜谱” 和烹调艺术的关系。按照同一张菜谱,不同的厨师炒出来的菜肴肯定大不一样,这里就有经验的因素,重点是对火候的把握。领导艺术就是《孙子兵法》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的艺术。因此,可以说领导艺术没有万能模式,同一种领导艺术,由不同的人掌握效果各异,不同的领导艺术被同一个领导者应用,效果也会相差甚大。

3、灵活性(灵活性、权变性)

领导艺术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的。因此,领导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1987年6月,大兴安岭发生建国以来的最大火灾,火灾发生地的林场场部烧得只剩一个,事后调查,这个林场场长是个退伍军人,性格暴躁,很专制,职工告状,上级正准备撤销他的职务,火灾发生时他只让老弱病残撤走,其他人员按战时管理,砍 3 伐隔离带,事后上级、职工都要求他继续当场长。

三、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一)人际关系艺术

讨论:如果你是副班长,如何处理与班长的关系? 做好本职工作,团结一心,支持班长工作„„

1、如何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①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越位。明确自己的职、权、责,遵守角色规范,出力而不“越位“。在决策上不要越位,在重大问题上坚持请示汇报。在表态上不越位,还要注意在公共场合上不要越位。

②尊重上级,维护上级威信

对待上级的指示,一要态度坚决,二要认真负责,这是下级应尽的职责,是尊重上级、维护上级威信的具体表现,令行禁止,落实到位。

③理解上级,支持上级工作

当上级决策出台时、当上级工作出现失误时、当受到上级批评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上级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上级的难处和出发点。

④要主动调适与上司的冲突。若在工作中和上司发生分歧或冲突,我们要能做到顾大局,识大体,求大同,以对上司忠诚、服从、尊重的态度主动调适与上司的冲突。

2、如何处理好与下级关系 ①平易近人

要尊重下属。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得到下级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尊重自己的下级。作为领导,必须摈弃敬上易、敬下难的心理,经常换位思考,充分认识到虽然在领导体系中下级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但在真理面前和人格上,下级和上级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

要真诚相待。对下级在政治上要支持,工作中要配合,生活上要关心,让下级有安全感;对自己授权的工作,要敢于为下级负责,敢于为下级承担责任,当下级工作出现失误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要勇于把责任揽过来,给下级改正的机会,让下级工作有依赖感;对和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下级,只要是对工作有利的,要鼓励下级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对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正 4 视错误,勇敢纠正。

②信任对方

信任下属,下属便会努力工作,下属与领导的距离也会更近,员工的积极性往往建立在领导的一句不经意的言语、动作之中。只要愿意建立彼此的情感,那么下属也会成为领导心目中的“九头牛”。经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作为领导,既然你选择用此员工,那就要给他一定度的发挥的空间,不要常常想着这个员工有没有努力的工作,有没有在磨洋工,有没有拿着你的薪水干别人的事„„如此以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便提高许多。

③关爱下属

上级要了解下级的性格、特长、爱好、生活状况等基本情况。这是上级与下级相处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先天遗传不同,形成独立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个体。比如,有的下属郁郁不乐,有什么心思?有人脾气暴躁,气总是不顺,是怎么回事?有人未能提拔,有何想法?有人子女就业问题解决不了,怎能帮助一下?有人生了病,是不是关照一下?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实际困难,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应该及时了解群众情绪,把握下属思想脉搏,既去力所能及地帮助部属解决具体问题,又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体贴人,关心人,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关心下属,重要的不是说,而是做,让下属感觉到你真正在为他们的期待而努力,而行动。

同时,要正确对待下级的要求,对待部属的合理要求,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尽快地予以满足,不能久拖不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行不通的。对部属的不合理要求也应耐心答复,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往往产生很不好的效果。部属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在他自己看来可能认为是合理的,如果上司置之不理,他就会有意见,闹情绪,影响工作,甚至造成上司与部属关系中的隔阂和紧张。所以,对待部属的不合理要求,务必向他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解决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

④一视同仁

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下级与上级产生离心力机会最多的环节。这就要求上级在处理与下级关系时做到:一视同仁,不搞“圈子”、“带子”,避免资历、关系、感情产生的负效应;赏罚公平,当赏则赏,当罚则罚,避免有功 5 不赏,有过不罚。使下级处于一种公平的工作竞争环境中。

(二)用人艺术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做大,就要重视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有一句经典对白:"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想把企业做大,不想当一个小作坊主,那就必须重视人才。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上,询问群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大臣们当然说他能干。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强调人才是很重要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更值得我们深思。他接着又说:“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什么意思呢?我呀,出主意,斗心眼,我不如张良,排兵布阵、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内部管理,我不如萧何。但我会用人,他们都听我的,叫我老板,为我们老刘家打工。这是我的本事。

刘邦是个不爱看书不会武艺的市井之人,但他精通识人用人之术,最后夺取了天下。刘邦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项羽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礼,武艺高强,但他不会识人用人,最后只好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了事。

作为领导者,不一定要有很深的专业知识,但要懂得领导知识,特别是识人用人知识,越精通越好。

1、知人善任

要善于用人,首先必须“知人”,即对人的了解。孔子说:“赦小知,举所知”。 什么意思呢,赦小知就是用干部,不能小心眼,在乎人的小毛病,不能求全责备,太挑剔。这叫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后面再详细讲。举所知,就是用自己了解的干部。一个人纵使名扬天下,如果你不了解他,他的优点你不了解,得试,有成本,与风险;缺点不知道,还得试,没有办法防,又有风险。了解他的优点、缺点,所以,用一个人,要知根知底。优点在什么地方,我知道,可以用得恰当,到位;缺点是什么,我知道,可以防。这叫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韦迪调水军到足协任职。用了解的干部能发挥其长,避其短,少走弯路。

6 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不但要善于知人,还要善于任用人才。领导者用人应该坚持量才任职、量能授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力戒识人不准、用人失误、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

2、爱才惜才

一个领导者,即使是一个天才,也不可能掌握现代化的一切知识,了解那么复杂多变的情况,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包揽各种事物,处理各项工作。如果手下没有若干富有才华的干将,大批具有专门特长的人才,就会孤掌难鸣。刘备再开明,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参谋,没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帮将领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也就难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毛泽东再伟大,如果没有周恩来、刘少奇辅助处理内政外交,没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贺龙等一班老帅南征北战,血染疆场,很难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才之心,就要有“求贤若渴”的深厚感情。领导同志只有深怀爱才的真情,才能从思想认识、根本态度、感情深处视人才为“宝贝”,千方百计地做好发现、选拔、引进、培养人才的工作。

刘备三顾茅庐

福特为求一人买下一公司

美国的福特公司有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未能修好。只好请来一个人,这个人叫思坦因曼思。他原是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流落到美国后,一家小工厂的老板看重他的才能雇用了他。福特公司把他请来,他在电机旁躺了三天,听力三天,然后要了一架梯子,一会爬上去,一会爬下来,最后在马达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几个字“这儿的线圈多了十六”。把这十六圈线圈一拿,电机马上运转正常。福特公司给了他一万美元。福特队这个人非常欣赏,一定要他到福特公司来,这个德国人说原来的公司对我很好,我不能见利忘义。福特说,我把你所在的整个公司都买过来就是了。所以,为了这个人把整个公司都买过来了。福特公司就是如此重视人才

失败的项羽

楚汉战争中的项羽,自幼熟读兵法,力大过人,自封西楚霸王。但他刚愎自用,没有爱才之心,容不下贤能之士,放走了韩信,赶走了陈平,逼走了范增,项羽把贤能之士放走之后,任命了一批和他沾亲带故的人,比如,姓项的家人, 7 老婆的亲戚,不管有没有能耐,都给个官当当。结果如何,兵败垓下,乌江自刎。项羽呀项羽,你不爱惜人才,不珍惜人才,欲凭一己之力取天下,可能吗?项羽现在时间很多,估计在九泉之下反思了不少,已经有所明白了吧。

现在有的单位留不住人才,那里的领导往往说是“单位待遇低,没有吸引力”造成的。这方面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领导爱才之心不诚,对人才的关心、尊重不够。古人曰:“士为知己者死”。一般来说,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不会太多地计较待遇的高低,他们所看重的是待人的态度、干事业的环境,尤其是否得到尊重和重视。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有爱才之心,真正把人才当作“宝贝”,带着感情去呵护他们,支持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当好龙的叶公,成天喊人才好,人才少,却拿边的人才不当回事;也不能当齐宣王,好赖不分,让有些个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3、用人所长

一位老姑娘到婚姻介绍所,对工作人员说:“我要找一个丈夫。他必须是讨人喜欢的、有教养的、能说会道的、爱说爱笑的、爱好体育的、消息灵通的„„还有一条,我希望他终日在家里陪着我,我要他讲话,他得开口;我感到厌烦,他得住口!”“我懂了,小姐。”工作人员回答,“我劝您买一台电视机。”

这则笑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甚至才能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到扬长避短,适才适用,善于用人所长,包容短处,要把那些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毛病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4、用人不疑

这是古训,但对今天的管理工作也不无借鉴。管理者在“疑人不用”的前提下,既用人,则不疑,应给予应有的信任,以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不然的话,一方面让人家去干,另一方面又不信任人家,处处提防人家,让人家怎么去干?“任”而不信,边用边疑,明用暗疑,长此以往,就会妨害上司与部属之间建立正确的信任关系,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担心自己不知何时遭猜忌,使部属精神压力增大,弄得大家疑神疑鬼,互有提防,人心涣散,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管理者务求信任部属,这是取信于部属所必须注意的。

魏征:

8 先后追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魏征曾建议太子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却未被采纳,让李世民占了先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审问魏征时问道:“你为何要离间吾兄弟,与吾作对?”魏征坦然答道:“人各为其主,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不会有今天!”李世民见其机警刚直,便不计前仇,委任谏议大夫。魏征在李世民即位不久,天下未定之时出使河北,河北是乱子最多的地方(窦建德),去完成天下和解的使命。魏征出使河北是最佳人选,不少人认为这是放虎归山。李世民力排众议,起用魏征。魏征一到河北,就将地方官押解进京的原东宫的人,就地释放。有人又告发魏征联络太子旧党谋反,李世民置之不理,继续信任魏征。魏征释放东宫的人,影响极大,河北很快安定下来。

魏征去世,唐太宗感到损失巨大,说出一段响彻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去世,遂亡一镜矣!”

天京之变: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国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突然发生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以下官员2万余人死在韦昌辉的刀下。原来传说有天王密诏杀杨的说法,但洪秀全始终否认,所传杨秀清逼封万岁和天王密诏迄今没有确切的证据,因而近人一般认为是韦昌辉矫诏。太平天国前期共封了五个对起义和建朝有过贡献的外姓王。这五王为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战死了的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肖朝贵;在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杀了的东王杨秀清;随后又被天王洪秀全捕杀的北王韦昌辉;天京事变后五个外姓王就只剩下翼王石达开一个人了。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朝辅政,受到满朝文武臣民的拥护。可是此时洪家兄弟在东王死后急于封王,先由天王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出狱不久的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忿然带走10万太平军脱离天京出走,石达开西征,发誓不再回来。

5、敢用比自己强的干部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卡内基之所以成为钢铁大王,并非由于他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敢用比自己强的人。那些生怕下级比自己强,怕别人超过自己、威胁自己,并采取一切手段压制别人、抬高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效的领导者。敢用比自己强的能人不仅是一个肚量问题,也是一个信心 9 与能力的问题。楚汉相争中,不会打仗的刘邦能得天下,是因为他有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内助,韩信的善战;卖草鞋的刘备能在三国鼎立中独占一席,是因为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个别领导同志缺少用人的气度,凡是“我”的部下,都不能比自己才能高,他们奉行的是“武大郎开店”的哲学,害怕下属超过自己,拒绝“高个子”进门,选个二级经理一米四,三级经理一米三,门童一米,工会活动武大郎打中锋,我个头最高我最牛,这是嫉贤妒能;要有勇气把姚明招来,让姚明一进门,鞠躬,大哥,我听您的,这是水平,这是一种是比强者更强的心态,更是一种超我的能力。

凡是排斥比自己才能高者,只能成为才能低下的孤家寡人。刘邦讲得好,“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是,为什么我能够取得胜利呢,就是因为我善于使用这些杰出的人才,当然楚汉相争——楚败汉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邦用人之气度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原因。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和批评是思想工作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也是管理者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最基本的领导艺术。下属有了成绩,管理者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和赞扬,促其再接再厉不断进步;下属有了缺点和错误,管理者也应及时指出并加以批评,促其醒悟,以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出现更大偏差而影响全局工作。

1、表扬

表扬是一种积极的鼓励、促进和引导,能够调动部属的积极性,激励部属工作热情,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善用表扬的管理者,就不会满足于对个人或集体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作简单地肯定与赞扬,总是善于挖掘表扬的潜力以努力提升表扬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

①善于寄希望于表扬之中

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面对下属某个方面的不足,一般不会轻易说:“希望你„„”,而往往是把这句话留在下属因某方面的工作做出了成绩受到表扬之后,再话锋一转,提出相应的希望。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感到心情愉快,还能使其自信心大增。表扬不能满足于对 10 成绩的肯定,而应注意趁热打铁,在表扬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给受表扬者以新的目标。如:对工作中成绩一贯突出、积极向上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不断提出新的希望目标,促使其更加发奋努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接再厉做出更大贡献;对受到表扬就沾沾自喜,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歇脚了,甚至居功自傲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提出带有挑战性的希望,促使其戒骄戒躁,不断攀登新的台阶;对工作中有成绩也有问题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把其存在的问题作为希望明确地提出来,促使其自觉地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②善于授经验于表扬之中

聪明的管理者在表扬下属时,绝不会简单地说一句:“干得不错”,而总是善于借表扬将成功者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众下属,以实现以点带面与资源共享。。凡是受到表扬者,或是正常工作比他人更为突出;或是突击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或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果断有效;或是紧急情况之下能够挺身而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受表扬者领先一步,高人一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与智慧;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经验和更为有效的方法。作为管理者在对受表扬者进行表扬之前,就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以便表扬时能够向众下属详细介绍受表扬者一事当前是怎么想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关键时刻是如何做的。不仅要让众下属受其感悟,更要使大家能从受表扬者的经验与方法中有所得益。

③ 善于寓道理于表扬之中

精明的管理者在表扬下属时,绝不会“杨柳水大家洒”,也不会有事没事频繁地作廉价的表扬,因为他懂得:个个都表扬就等于没表扬,不能天天表扬,处处表扬,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良好行为时硬找点什么来表扬,而频繁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鼓舞士气,往往会使人们丧失新鲜感、严肃感,被表扬者也不会增加多少光荣感,还会招来其它下属的反感,减弱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一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时,心里就堵得荒、不服气。既是表扬,就应注意以事论理、以理服众。如须公开表扬,一定要在下属取得公认的成绩时再采取这种方式,以免让其它下属感到管理者偏心、不公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扬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善于抓住事情的精神实质,用实 11 例与数据说话,用事实来化解某些人的消极逆反心理;还可穿插运用名人名言、打比方、讲故事等方法,增添事情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众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④善于融鞭策于表扬之中

表扬意味着肯定了某种行为和做法,也意味着不符合被表扬的行为做法是不被鼓励的。为他人树立了一个标杆,要求他人以此为标准,向被表扬者看齐、学习,对先进的表扬,本身也就意味着对他人的批评。尽管这种批评是婉转的、委婉,但往往比直接的批评更有说服力,更能够激发落后者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管理者在表扬先进的同时,要善于不点名地指出落后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启示他们在对比中看到差距,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求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2、批评

批评也是引导,是一种警醒性的引导。它对教育和帮助部属,使管理工作和部属本身摆脱错误言行羁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们更容易喜欢表扬而反感批评,所以某些部属往往听到表扬高兴,听到批评扫兴,甚至得不到表扬不以为然,若受到批评则如坐针毡。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对部属实行批评时,必须讲究方法和艺术。

①目的要端正,批评要准确,语言有“温度”

目的要端正,说的是出发点问题;批评要准确,说的是根本态度问题;语言要有“温度”,说的是一个具体方法问题。三者共同构成了在批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持有的基本观点。

目的要端正。

管理者批评部属要持有大公无私的立场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切不可公报私“仇”,夹杂个人恩怨。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借部属犯错误之机而泄私愤,图报复,更不好。

批评要准确。准确是批评的生命。所谓批评要准确,是说管理者对部属的批评一定要有根有据,切不可主观臆断,想当然,或者凭“小报告”,听到风就是雨;更不能别有用心,无中生有。如果管理者只顾指责部属错了,但到底错在哪里却没有搞清楚,或者与事实有很大出入,这样的批评不仅没有积极意义,还会 12 带来负作用,引起部属的抵触和反感,以至同管理者疏远和对立。管理者批评部属,一定要切忌乱“上纲上线”。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并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有多大错误就是多大错误,真正做到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事实确凿,定性准确。

语言有“温度”。语言要有“温度”,是说管理者在把批评信息传导给被批评的部属时,其语言应该是“热”的,而不应该是“冷”的。固然,批评是否定,然而,要使这种否定达到目的,就不能没有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在语言上,就应该“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批评过程中始终充满暖人肺腑的话语,使对丑的东西的否定通过美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使批评的内容为受批评的部属所接受,成为一种催其奋进的激励因素,达到启发人、引导人、转化人的批评目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管理者批评部属时,切忌冷嘲热讽,语言粗暴,没完没了,翻老帐。

②找准时机,选定场合,把握分寸

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场合和分寸,是实现优化批评结果的三个重要因素。前两个是环境因素,最后一个是质量界限。

找准时机。所谓时机要找准,是说管理者批评部属要适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若实施过早,条件不成熟,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例如,两位部属刚吵过架,情绪因受刺激正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时若管理者对双方马上施以劈头盖脑的批评,不但对问题解决无益,还会“引火烧身”,招致自身麻烦,导致他们迁怨于自己,使自己不得超脱、陷入部属的矛盾纠纷。正确的办法应是先“挂”起来,进行“钝化矛盾”的“冷处理”。待到双方都心平气和时,再顺势着手解决。

选定场合。所谓选定场合,是说管理者批评部属时,场合要适合于错误的性质,要适合于纠正错误的需要。例如,部属存在的错误和缺点是生活方面的,最好是背后谈心,一般不要当众指责,以防止破罐子破摔,产生逆反心理;两位部属心存芥蒂,情绪对立,就不能当这个批评那个,这样容易使一方认为上司是在支持自己,而另一方则认为上司是在协助对方压制自己,从而使矛盾更加剧烈,情绪更加对立;当一个人的错误涉及到其他人时,不应当着被涉及人的面去批评,这样往往会使被涉及的人产生上司是在“敲山震虎”、“杀鸡给猴看”的误解, 13 等等。

把握分寸。所谓把握分寸,是说管理者批评部属的深浅要适度,而不能无度、缺度或过度。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尺度,超过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毁灭。”管理者对部属的批评也是如此。它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旦这种批评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超出了某个“临界点”,那么批评就会发生质变,就会走向反面。

本课小结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三、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一)用人艺术

(二)人际关系艺术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第16篇:文化管理学教案

《文化管理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文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和管理模式,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脑力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构成中的比重日益加重,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前提下产生的。文化管理模式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工作的管理模式。最近20多年来,文化管理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从研究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出发,揭示组织管理的内在客观规律,阐明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核心竞争力、性质、管理原则、管理职能以及应用范围。; (2)回答关于文化管理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凝聚对文化管理的共识,推动我国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对我国用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材与参考书 : (1)《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第一版).魏文斌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知识管理》(第一版),(《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杨开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第一版).佛洛蒙德·马里克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

四、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一章 引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在文化产业中,立项时很重要的方法是准确而及时的抓住社会思潮,实现的方法是采用信息搭载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与管理现代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英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和世界工厂的建立

2、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铁路建设的热潮和职业经理层的诞生

3、日本经济的发展 儒家企业文化风土的行程

第二节 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思想的早期发展

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里程碑

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

2、工作定额

3、能力和工作相适应

4、标准化

5、差别计件工资制

6、管理职能专业化

三、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的里程碑

1、重视人的因素

2、动机决定行为

3、影响动机的因素

4、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5、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三节 文化管理实践的兴起

一、文化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行程

二、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趋势

1、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2、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和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3、服务制胜时代的到来和理性管理的误区

4、战略管理的崛起和企业哲学的导航功能

5、分权管理的发展与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

6、网络经济的兴起于虚拟企业的合作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管理实践的兴起 【作业】

1、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有几个阶段?

2、论述科学管理的基本观点?

3、论述文化管理实践兴起的原因?

【课题】

第二章 文化管理的研究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基础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互动的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管理概念的行程。

二、文化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三、文化管理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第二节 文化管理的研究述评

一、管理的文化属性研究;

二、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假设研究 第三节 文化管理的性质研究

一、文化管理的性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人性与物性

2、非理性与理性

3、软管理性和硬管理性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人性研究有哪些。 【作业】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题】

第三章 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假说。

【教学重、难点】 以人为本、观念人假设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中心

一、从管理学角度的探讨

1、企业文化的兴起表明,管理必须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3、剖析管理的要素可见,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的中心。

4、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出发,生活组织理论认为人是企业的立足点和归宿。

二、从哲学层面进一步剖析

三、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内涵

1、是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上的。

3、树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内在动力。第二节 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回顾

1、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2、人的本质是可以认识的

3、对人性的认识和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观念人假设及其内涵

1、挂念人是复杂的人

2、观念人是变化的人

3、观念人是主观能动的人

三、观念人假设是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观念人、人性假说、以人为中心。 【作业】结合以人为本,谈谈你对观念人假设的认识。 【课题】

第四章 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其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管理的理论模型。 【教学重、难点】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

一、管理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二、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分析

1、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假设,是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前提。

2、矛盾的两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追求的全面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和谐是文化管理的目的。

3、这对矛盾是现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课题。

4、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既是组织管理的现实矛盾,也是管理面临的永恒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特点;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创造的过程。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组织管理的目的和结果辩证统一的过程。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组织文化建设成为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

第二节 文化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2、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

3、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二、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来源

1、核心技术、工艺和产品

2、市场保护与管制

3、金融渠道和能力

4、规模经济

三、文化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冲要条件

1、文化力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力、核心竞争力 【作业】

1、什么是文化力?

2、如何理解核心竞争力?

【课题】

第五章 文化管理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文化管理原则是对文化管理主要矛盾运动规律的解释和反映,是文化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学重、难点】 文化管理原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原则

一、现代管理“铁的法则”

二、树立和实践科学的企业观

1、树立正确的企业史观

2、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3、树立平等思想和民主意识

4、树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观 第二节 价值观群化原则

一、价值观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

2、群体价值观行程一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

3、群体价值观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

二、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以核心价值观选聘员工

四、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支持系统

1、理念支持系统

2、制度支持系统

3、物质支持系统 第三节 文化竞争原则

一、培育文化力;

1、发挥企业哲学对企业重大决策的指导作用

2、企业经营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3、重视企业道德,建立诚信经营的导向机制。

二、塑造企业形象

三、实施品牌战略

1、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2、努力实行品牌管理

3、不断提升品牌品质 第四节 创新发展原则

一、企业文化创新

二、组织与制度创新

三、知识与技术创新 第五节 系统优化原则 第六节 时间效价原则

一、资源因素

二、生产率因素

三、竞争因素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作业】 研读教材案例:价值观群化原则,准备发言提纲,课上进行讨论,分析价值观群化具备的因素。 【课题】

第六章 文化管理职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管理的主要职能。 【教学重、难点】 创意方向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战略管理职能;

1、战略管理职能立足于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基础

2、战略管理有赖于文化竞争优势

3、战略管理符合文化管理的性质

4、战略管理遵循文化管理原则

二、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建立在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基础上

2、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3、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培育和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自我控制职能

1、自我控制职能建立在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基础上

2、自我控制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有效手段

3、自我控制的方法手段完全符合文化管理的原则

4、实行自我控制依赖优良的组织文化做保障

四、育才型领导职能

1、育才型领导是坚持文化管理两个理论假说的必然结果

2、育才型领导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3、育才型领导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内在激励职能

1、内在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激励方式

2、内在激励完全基于观念人假设

3、内在激励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之一

4、内在激励促进组织文化建设,提升组织文化竞争力

5、内在激励方式符合文化管理原则

第二节 文化管理职能的共同点

一、文化管理的各项职能具有特殊性和一般性。

二、文化管理的职能既是对管理实践的总结,又是理论研究的成果

三、文化管理职能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四、文化管理职能具有相应的普遍性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职能。

【作业】 搜集有关自我控制职能的文章,每人至少一篇,老师随机抽查。

【课题】

第七章 文化管理的性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管理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文化管理的内在属性。

【教学重、难点】 文化管理的性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一、原因有以下几点构成;

1、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

2、文化管理尊重管理的物性

3、文化管理是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一、文化管理的实践性

二、文化管理的理论性

三、文化管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性质。 【作业】

1、什么是文化管理的性质?

2、文化管理的实践性的含义?

【课题】

第八章 文化管理的理论定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管理既是管理实践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教学重、难点】 文化管理学说的科学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学说的科学性

一、文化管理理论述要;

1、理论假说

2、主要矛盾

3、核心竞争力

4、理论模型

5、管理性质

6、管理职能

7、管理原则

8、应用条件和范围

二、文化管理学说的科学性分析

1、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2、理论的内在对立统一性

3、理论的系统性

第二节 文化管理学说的理论定位

一、文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传承关系

二、文化管理在管理科学中的理论坐标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规律与方向

1、来自于人类的管理实践,又服务于人类的管理实践,是管理科学的最根本特点。

2、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室生产力的发展

3、管理科学史应用科学,它以其他科学为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4、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日益呈现出交叉与融合的趋势 第三节 文化管理学说与创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学科性质分析。 【作业】文化管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课题】

第九章 文化管理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管理的实践意义和运用前景,并将用于实践中的发展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创新内容、创新内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与文化管理

一、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1、个性

2、主动性

3、独立性

4、创造性

5、学习性

二、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特点

1、权变管理

2、创新管理

3、和谐管理

4、多赢管理

5、系统管理

三、知识经济下的管理之道——文化管理

1、知识型组织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重视和开发智力资源

3、人的全面发展是知识型组织发展的手段

4、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知识型组织发展的目的。第二节 组织生命周期与文化管理

一、组织生命周期;

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形态

1、创办期的组织特征

2、成长期的组织特征

3、成熟期的组织特征

4、衰退期的组织特征

三、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

1、创办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2、成长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3、成熟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4、衰退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四、文化管理——企业成熟期的管理选择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与文化管理

一、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学习型文化;

1、学习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2、组织学习室组织文化持续改变的过程

3、建设学习型文化既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前提,又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

二、学习型组织与育才型领导

三、学习型组织与自我激励

四、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工资

五、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

2、转变领导方式

3、循序渐进

第四节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

一、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竞争

三、和谐社会与社会责任

四、和谐社会与精神升华

1、社会和谐必须建立在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

2、社会和系诶必须建立在人们内心和谐的基础上

3、社会和谐必须建立在以和谐为核心的道德风尚上

五、文化管理是和谐社会的管理主旋律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业】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课题】

第十章 文化管理的案例分析与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了解文化管理的具体应用。 【教学重、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管理案例研究

一、案例一;甲公司的和谐管理

1、科学管理奠定了实施和谐管理的基础

2、和谐管理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

3、和谐管理立足于文化管理的观念人假设

4、和谐管理追求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和谐发展的统一

5、和系诶管理验证了本书提出的文化管理理论模型

6、和谐管理坚持了文化管理的原则

7、和谐管理发挥了文化管理的职能。

二、案例二;乙公司和三角管理。

1、乙公司的发展历程

2、乙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

三、企业实行文化管理的共同点

1、企业基本实现了科学管理

2、企业主要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战略远见

3、企业文化应成为社会的先进文化 第二节 大学管理案例研究

一、丙大学的管理演进。

二、文化管理师大学管理的现代化趋势

三、大学实行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1、现代大学管理基于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

2、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就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主要矛盾

3、优良的大学文化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 医院管理案例研究

一、案例四;丁医院的管理选择

二、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三、医院实行文化管理的冲要条件

1、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

第四节 文化管理理论的应用

一、文化管理的应用条件

1、组织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2、组织以知识生产为主体,或组织成员以脑力劳动为主

3、组织管理基本实现了科学化

4、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明确

二、文化管理的适用范围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应用能力检测 【作业】搜集一个关于文化管理的具体案例。

第17篇: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

1、培养与形成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管理历史的理解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分析能力;对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对管理科学发展的洞察能力。

2、

2、培养与形成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与形成计划管理能力基础:是指对组织战略、预测、目标、决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4、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5、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的领导能力基础:指对有关领导的激励理论、协调沟通、领导理论等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管理学原理》 主编: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参考书有:

《管理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 主编:卜军、姜英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学原理》 主编:徐晓黎,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主编: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原理》 主编:杨文士、张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学》 主编:【美】斯蒂芬·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四、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一章 管理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 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

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史前的积累

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要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第二节近代管理发展

一、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

二、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

(二)工人是社会人

(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四)行为科学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理论的史前积累、古典管理理论和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作业】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法约尔和韦伯的主要贡献?

3、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题】

第一章 管理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近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管理层次、管理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期的实践活动,便在一些人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思想,而众多管理思想经过总结、提炼并系统化为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当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

1、管理过程流派: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含激励)、控制职能。

2、管理科学流派: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内容和可数量化的侧面。

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4、行为科学流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

5、经验管理流派:重视管理经验的传统古已有之。作为管理学体系中的一种主张,经验管理流派是以大企业成功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经验借鉴、重视案例分析,强调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和提高的一个流派。

6、其他学说和主张: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按照孔茨的划分,还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学说和主张。

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理论

2、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第二节 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一、管理思想发展与历史发展:技术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和过程发生变化,科学管理泰罗制出现,行为科学理论,制度层/战略、营销、竞争、社会责任意识形态、文化层次。

二、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 1.科学化、理性化线索 2.重视人的趋势 3.管理过程线索 4.实证分析线索

三、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

1、五侧面:社会、技术、经 济、政治、文化

2、三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当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作业】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课题】

第二章 组织管理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个体假设理论、行为与学习理论理解能力,及正确处理正式组织于非正式组织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体假设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管理学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对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作了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

一、个体假设:传统的看法: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管理人假设。上述各种假设, 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

二、行为和学习

1、行为的含义:行为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活动、所作所为的状态和程度。

2、学习:个体通过行为过程,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获得新的技能、知识,会导致新的判断,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这种由于时间、场合、情境变化和行为过程以及结果导致的行为改变,我们称之为个体的学习过程。

三、组织中的学习

1、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

2、两类学习的区别

3、组织层次的学习

四、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为组织努力工作的协作意愿、工作热情。

1、组织整体能量

2、整体力量形成的协调机制

五、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及其要素:

1、正式组织的概念: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2、正式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共同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信息沟通:组织内部上下左右之间情报信息传递、沟通、反馈、处理的过程和体系。

3、非正式组织

4、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辩识性差。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5、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非正式组织赋以组织活力,促进信息沟通,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维护个人人格完整.

6、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二、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

织的本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结合程度,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一体化程度.

2、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理性的部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手段和方法维护个人人格完整,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思想,揭示了组织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假设、行为与学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作业】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对正式组织的作用,在组织管理中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课题】

第二章 组织管理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管理的职能,提高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环境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环境间的平衡、管理的职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组织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为了共同目标,内部成员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组织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分。 【教学内容】 第三节 组织平衡

一、组织内部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1、个人的需求、动机和标准

2、诱因的分配过程

3、组织目标实现过程

二、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方面,是适应性行为。从环境侧面看,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在于组织是否在环境系统中承担了部分必要职能,以及实现职能的状况。是否环境系统一个合理组成部分。从组织侧面看,是

组织是否适应环境、确定合理的目标和战略,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即组织效率如何

1、组织与目标环境的适应性

2、目标实现程度

三、组织动态平衡:组织平衡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蹴而就的。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除组织内外平衡外,组织动态平衡也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 第四节 管理概念与管理职能

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包括目标战略决策、调整、转化、实现过程的行为,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

二、管理的职能:按照巴纳德关于组织三要素的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确保必要的活动、领导过程。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管理职能思想:计划、组织、人员配置、领导、控制。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的三种平衡、管理的含义与职能。 【作业】

1、如何处理组织平衡?

2、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课题】

第三章 企业管理环境研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环境与企业的关系的理解能力;对企业环境管理地目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组织内部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一、市场上的企业: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处于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销售市场、政府之间。

二、企业面临的三种选择:以市场为中心对相关者进行分类,企业面临三类选择:与销售市场的关系、与供应市场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

1、与销售市场的关系

2、与供应市场的关系

3、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

一、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是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稳定。经济利益并非企业的全部。企业要为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服务。

一般而论,既要谋求企业发展,又要设法降低风险,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企业发展所需的决策:企业战略决策、企业制度决策

三、企业适应变化的途径:从降低风险、增强稳定性的出发考虑,竞争战略和多种经营战略也是两个基本的杠杆。

四、企业如何转移风险。

五、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框架: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 【作业】 研读教材案例:小饭馆—交换关系,准备发言提纲,课上进行讨论,分析小饭馆的环境因素。

【课题】

第四章 经营目标与竞争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竞争的必然性、经营目标的作用、经营的涵义、主要竞争战略、非竞争战略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经营战略、非竞争战略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与企业发生关系的主要对象有:交换关系:(1)顾客(2)资金供应者(3)劳动者(4)原材料、设备、商品供应者(5)政府;竞争关系:竞争对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目标与企业战略

一、经营目标的概念和意义: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二、企业战略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而制定的较长期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它是企业组织活动长期性质的基本设计图,主要解决企业组织与市场环境结合的问题。

1、经营范围

2、资源配置

3、竞争优势

4、协同作用

二、企业战略的层次

1、公司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它根据企业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经营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公司战略描述公司总方向,主要是在增长、多种业务和产品种类的管理等方面的选择。包括总的战略方向、业务组合选择、内部资源配置。

2、经营战略:就是具体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战略。经营战略也叫业务战略。经营战略是在公司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的战略层次。经营战略通常发生在事业部或战略经营单位层次,重点强调公司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包括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

3、职能战略:是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目的在于使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更清楚地认识到本职能部门在实施公司战略中的职责和要求,有效地运用研究开发、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战略。

第二节 企业竞争战略

一、市场竞争的优劣

1、市场竞争的本质

2、市场竞争的意义: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活动的自主性、合理分配资源、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市场竞争的局限性:不确定性、不公平竞争、资源浪费、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

二、非直接竞争的战略态势:对企业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减轻或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获得发展和盈余。回避直接竞争或者说非直接竞争的战略态势成为企业竞争的基本手段。企业竞争战略问题根本上说来就是一个如何把握竞争与非竞争的平衡的问题。

三、基本的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就是瞄准较宽的大规模市场的低成本竞争战略,要求积极建立高效大规模生产设施,通过经验曲线与严格的成本和费用控制努力寻求成本削减,避免边缘客户定单,在研究开发、服务、销售队伍、广告等方面成本最小化。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瞄准较宽的大规模市场,生产在整个产业来看都比较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产品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化战略并不意味着公司可以忽略成本,但此时成本不是公司的首要战略目标。

3、集中差异化战略:

1)成本集中成本集中是针对某一购买群或区域市场采用低成本战略,只服务于这一市场空隙。

2)差异化集中差异化集中是针对某一顾客群、产品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采用差异化战略。

这两种选择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链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

4、合作战略:是通过与其他公司一起行动,而不是针锋相对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很多公司除了在独自追逐和实施各自的基本竞争战略外,都已经开始同其他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追求在各自战略行动方面的互补,以及加强它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合作战略的主要类型是战略联盟。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目标与企业战略、企业竞争战略。 【作业】 搜集有关竞争战略方面的案例和理论文章,每人至少一篇,老师随机抽查。

【课题】

第四章 经营目标与竞争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竞争的必然性、经营目标的作用、经营的涵义、主要竞争战略、非竞争战略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差别化战略、经营资源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企业经营目标包括:经济收益、企业组织发展。企业战略则主要研究其构成要素、战略层次、企业战略。 【教学内容】 第三节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确定在哪些方面,或把哪些要素差异化。差异化战略已逐步发展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武器。

一、顾客需求核心,需求束:顾客是感觉企业间差别、识别企业优势的主体。因此,企业实行差异化必须立足于顾客的需求,把顾客需求作为差异化的起点。顾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是一组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束。

1、价格

2、产品

3、服务

4、形象

二、超越单纯差异化

1、微妙差异化:是将顾客的需求核心作为企业招徕顾客的要点,试图在这些要点上进一步找出与其他企业的微妙差异。这种微妙的差异,是顾客选择企业产品的根本动机。微妙差异化可以针对某个特殊的顾客群,也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用途的产品。这种战略的市场面很窄,但在这一部分市场上,企业却可以取得较其他企业优越的地位,保证企业获得平均利润率以上的收益。如不同风格的咖啡店,酒吧。

2、个性差异化:是在以顾客需求核心为中心进行差异化的同时,找到一个或几个能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的点,在这个点上形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色。这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战略。企业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将需求束中重要的顾客群吸引向自己的企业。这种情况下,顾客到企业购买的不是特定的产品,而是在“买企业”。

3、追求成本优势:

三、明确竞争对手:许多竞争对手是企业意想不到的,有些竞争对手的出

现,甚至是企业自己选择的结果。无论哪种情况,差异化战略既然是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告诉顾客,就必须首先认清竞争对手是谁。在意想不到之处出现竞争对手,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是顾客自身,对于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在于顾客,这种情况下,企业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就是顾客自身。另外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是提供与自己产品和服务功能相同的替代品的企业,市场上所有企业都要与提供替代品的企业进行竞争,替代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润的获得。

四、确定市场范围

五、为保持比较优势,可以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五种竞争力量

1、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

2、潜在的进入者或新加入者的威胁

3、替代品的压力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六、竞争领域的选择 第四节 经营资源

一、按经营资源的通用性和固定性对企业经营资源进行划分

企业的经营资源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通用性指某种类型资源适用的范围。

1、资金

2、物质资源

3、人力资源

4、信息资源

二、什么是核心能力,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企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组织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核心能力是企业主要的价值创造技能,它能使企业比其他人做的更好,并且有着重要的竞争意义。

核心能力使公司拥有某种竞争能力,从而是一种真正的公司强势和资源。它对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能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可能指公司技术诀窍的范围和深度,也可能指那些能够产生具有很大竞争价值的生产能力的一系列具体技能的组合。通常来说,核心能力的产生是组织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是个体资源整合的结果。

三、经营活动的产出有哪些

1、资金

2、信息

3、人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经营资源的分配。 【作业】 什么是差异化战略?为什么说差异化战略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课题】

第五章 多种经营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多种经营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多种经营的阻力和误区的认识能力;对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经营结构决策与经营资源配置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变化与经营范围的选择、多种经营的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差异化战略已逐步发展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武器。如果企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组织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使公司拥有某种竞争能力,从而是一种真正的公司强势和资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变化与经营范围

一、多元化经营战略

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1、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1) 速度效益 :企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即称速度效益。包括:有效利用未开发资源、优化产品成本结构、激发职工士气

2) 范围效益:与单一经营活动相比,多元化经营活动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这就是范围效益。追求范围效益的途径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产副产品。 3) 分散风险:为了避免风险,许多企业采用证券业界常用的分散投资策略,将全部资源分散投资于若干经营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后,即使某一领域发生危机或亏损,还可以由其他领域的经营来弥补,企业可由此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多元化经营战略

1) 进入新业务领域:购并一个已经存在的公司、内部创业、合资

2) 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进入价值链上存在与公司当前业务有战略匹配关系和战略匹配点的业务。相关多元化最常用的方法:进入能够共享销售队伍、广告、品牌和销售机构的经营领域;开发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专有技能;将技术秘诀和专有技能从一种经营转移到另一种经营;将企业的品牌和信誉转移到新产品和服务方面;购并非常有助于巩固公司目前经营地位的新业务。 3) 不相关多元化:在不相关多元化中,新业务不需要与公司现有业务有战略匹配关系。企业关注的是:新业务是否可以实现公司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的目标;新业务是否需要注入资金以更新固定资产、扩充资金和提供流动资金;新经营是否处于有充分增长潜力的行业;新业务能否对母公司的利润做出重大的贡献。

不相关多元化的吸引力在于:在不同的行业中经营和发展可以分担经营风险;通过投资于任何有利润前景的行业可以使公司的财务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形成稳定的获利能力;能购并到使股东财富增加的具有利润上升潜力的廉价公司等等。

4) 剥离和清算: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某项业务不再适合继续发展或者剥离是一种更有利的选择时,就应该考虑剥离这项业务。当某项业务失去发展潜力,不能给公司发展带来任何好处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公司利润或发展时,早日清算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所有者或股东的损失,以避免最终的破产。

5) 公司转变、紧缩和重组:公司转变战略。该战略努力使公司的亏损业务变得能够获利,而不是剥离。其目的是通过解决导致整体业绩下降的关键问题,使整个公司摆脱困境。公司紧缩战略。指将多元化经营的范围减少一种或几种业务的战略选择。业务重组战略。该战略是对公司业务组合中各项业务的种类和比重进行根本调整的战略选择。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环境变化与经营范围选择、进入新业务领域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不相关多元化战略。

【作业】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中产品的特征及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课题】

第五章 多种经营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多种经营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多种经营的阻力和误区的认识能力;对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经营结构决策与经营资源配置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经营结构决策、企业经营资源的平衡配置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企业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选择

一、经营方向决策:经营方向决策,就是要确定企业经营活动的界限。经营方向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基本经营特征及经营范围的广度。其意义在于:有利于集中经营决策者的注意力、指导经营资源蓄积、创造组织一体感。

二、经营方向的选择方法:以市场为中心,向顾客提供一揽子服务,即以服务项目为经营方向;以功能为中心,将企业自身功能的作用范围确定为经营方向;以技术为中心,将企业骨干技术能力的辐射范围确定为经营方向。

三、经营结构选择:在对经营领域作出选择之后,要对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选择。选择企业经营结构关键是要对广度、密度和距离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节 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基本方法:预算式预算式是在各经营单位自己申报所需经营资源量的基础上,由总公司统一对其做出削减,或在上年度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做出一定量的递增。分散式分散式视各经营单位(如事业部)为投资决策主体,由其独立自主地配置所拥有的经营资源。各种资源尤其是资金,也几乎都要由自己来筹措。

二、资源的平衡配置:平衡配置方式由两个步骤的工作组成:首先,给出企业整体经营布局图(资源分布图),包括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经营发展前途等;其次,根据资源分布图,找出最佳资源分配方案。

资源分布图,是一个以经营事业的增长率——发展前途为纵坐标,以市场占有率——竞争力为横坐标而构成的二维平面图(如图)。图中的每一个小圆圈均代表一种经营事业或产品,圆圈的大小则表示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多使用营业额指标。

资源配置的第二步工作是要依据定量化的资源分布图,选择可行的配置方案。实践证明,资金是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因为资金流向代表着竞争的战略指向。

三、波士顿矩阵:波士顿矩阵,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统筹分析方法,它把企业经营的全部产品或营业的组合作为一个总体所作的分析,适用于具有多种产品和市场的企业。BCG矩阵将公司业务标在一个2×2维的矩阵中(如图),以便确定哪项业务可以提供较高的潜在收益,哪项业务在消耗公司的资源。矩阵的横轴表示市场份额,纵轴表示预期的市场增长。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的阻力和误区

一、认识上的偏差:人们不习惯于在资源丰富、经营顺手的时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缺乏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紧迫性。信息资源最充裕之时,也就是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最佳时机,但很多企业却缺乏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为暂时的竞争力迷惑,视多元化经营为徒劳无益。

二、竞争风险的压力:对新的经营领域的选择总是充满着矛盾、对经营资源的利用充满矛盾、对进入策略的选择充满矛盾。

三、与组织惯性的冲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总是很难在组织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取得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因为组织具有极强的惯性,并且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变革。但是,环境变化要求企业相应地变革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于是,冲突也就在所难免。须尽力完善经营战略,并对经营范围、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等重要问题做出明确的选择。

四、多元化经营的误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缘故,目前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方面最大的误区,是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有的表现为原有产品市场地位尚不稳固,经不起市场冲击,就急于向相关产品拓展,有的跟着经济气候跑。还有的企业,只是为了多元化经营而多元化经营,不从企业事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阶段需要出发考虑问题。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公司转变,紧缩和业务重组战略、波士顿矩阵、企业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选择、经营资源平衡配置、多元化经营的阻力和误区。 【作业】 说明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的应用意义,解释市场占有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含义。 【课题】

第六章 国际化经营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认识国际化经营的特有问题,理解国际化经营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转移。 【教学重、难点】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国际化经营的特有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

一、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动机 :寻找市场、寻找资源、寻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协调、寻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协调、提高管理效率。

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进出口业务即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购入市场开始国际化。原材料输入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国际市场直接购入;二是开发输入,如矿石的开发输入和食品的加工输入等。

第二阶段: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可避免与所在国政府的各种保护政策发生摩擦,确保现有的市场地位。其分为两种形态:发达国家型,即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产品的冲击,发达国家开始制定一些保护政策,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增强本国产品的销售竞争能力。发展中国家型,针对这些国家致力于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和来料加工出口的政策,要开拓市场就需在这些国家开设生产或加工企业,以帮助其振兴当地产业并赚取硬通货。

第三阶段:为追求低成本而在国外投资开设生产企业为了取得低于国内生产甚至低于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的成本优势,除了人工费用低外,税率差异和汇率变动等因素也是形成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

第四阶段:在销售市场建立生产经营基地从形式上看,它与第二阶段相似,但从投资目的看,第二阶段旨在避免贸易摩擦,属防御性策略;而本阶段旨在使生产经营活动更适合于当地市场需求,属进攻性策略。

第五阶段:全球经营阶段当一家公司在经历了上述各阶段后,伴随着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员、产品、资金和技术的不断扩大,公司已发展成为在全世界进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其国内业务只是全球经营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 国际商务环境分析

一、制度和市场环境

二、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国际经营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府政策等,具体包括政府体制、政治稳定性和政府对外资的态度等内容。

三、法律环境:国际商务的法律环境相当复杂,企业经营往往面临着众多法律的限制,这些法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内法律、国际法律、国外法律。

四、社会文化环境:

五、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所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等经济方面的环境。经济环境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完善和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和物价的稳定程度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六、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指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通常反映在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现状、科技结构、科技普及程度、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质量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制造工艺、能源、技术装备等相关的科技发展动向等方面。

第三节 跨国企业的组织设计

一、国际销售分部结构:这种结构是一种拥有出口部的国际企业层次结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在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设立从事出口业务的国际销售分部。

二、产品分部结构:这种结构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定产品或者优势产品先行出口,甚至因为这种产品而在国外设立了生产分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三、地区分部结构:在世界地区结构中,地区或国家成为多国公司以地区划分的分部。不同地区的企业,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战略,所以需要跨国企业针对自己发展的地区特点,采取灵活的组织设计。

四、职能管理结构:职能管理结构中,企业的关键部门有较高的地位,可以对世界各地的公司分部进行适当的管理,这样就加强了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特别是管理的效率。

五、混合结构:在跨国企业的混合结构中,企业可以通过跨地区、跨产品等灵活的方式在跨国企业内部任意地获取管理资源,取得最优的业绩。

六、世界矩阵结构:跨国企业的世界矩阵结构是跨国企业在地区和产品两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在这种结构中,跨国企业同时采取了产品和地区两种授权方式,使得跨国企业的战略同时兼顾了地区战略和跨国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一种很有效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一、多国战略:多国战略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是自我封闭的,其特点是分权管理。不同国家的购买者有着不同的期望与喜好不同的款式和特色,这个国家的竞争同那个国家的竞争是相互独立的,随着国家市场的不同,其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存在着差别。

二、全球战略:全球战略中国家之间的价格和竞争环境有着很强的联系,国际或全球市场才有真正的含义。对于一个全球行业来说,其公司在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既影响着它在其他国家的竞争地位,也受到它在其他国家的竞争地位的影响。

第五节 国际化经营的难点

一、政治与经济的矛盾: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相互矛盾,常使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矛盾的根源仍在于国际化经营成果这张“大饼”在国家之间的分配比例问题。国际化经营不仅会引起对外经济摩擦,也会招致国内某些人士的担忧甚至反对,因为他们担心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和技术的空洞化,实质上还是害怕肥水流入外人田。

二、企业管理的矛盾:企业管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企业环境管理与组织内部管理的冲突。从适应环境变动的角度看,企业应抛开政治逻辑的纠缠,按经济逻辑的要求,扩大企业经营的国际范围,即具有较强的离心力。从组织活动的内部管理角度看,国际化经营不利于人际沟通和相互协作,海外企业普遍缺少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一沟通的前提条件,人际交流困难,向心力较弱。矛盾遂由此而生。

三、经营观念:上述两对难解的矛盾,也常令企业在国际化经营问题上举棋不定。事实证明,摆脱这种困境,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指导。但仅有一个战略又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统一的经营观念。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跨国企业的组织设计、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的难点。 【作业】 案例分析:通用与福特迥异的跨国并购战略及成效

提前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公布了1999年度的美国500强企业的排名。通用汽车公司连续12年名列500强之首,年收入达到1890亿美元。1998年排在第二位的福特汽车公司以年收入1625亿美元跌到第四位。

1999年亚洲经济开始复苏,去年美国500家大公司的销售总额比前年增加了10.2%,盈利增加了28.7%。通用汽车缘何能连续12年屹立在龙头老大的位置不动摇?而福特汽车不仅未保住以往的经营业绩,反而跌落到第四位,这与他们迥异的跨国经营战略是紧密相关的。

1、通用:尊重被并购方的优势及自主权

通用汽车公司早就在摸索如何在全球实行最佳的并购战略。它最初收购了欧

宝汽车公司,后来入股五十铃、铃木汽车公司。它谋求在美国的生产上与丰田汽车公司在引擎上进行合作。就是说,它实行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并购战略,尊重各家公司的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微型汽车、商用汽车到中高级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各种类型的汽车几乎都生产,但与福特汽车公司相比,在高级轿车的生产上却略逊一筹。

通用汽车公司推行的并购战略,在确立各自的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自主经营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目前还不能说在共享汽车车底盘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上取得了很大的整体效果。

2、福特:统一树立自己品牌

与通用汽车公司相比,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却大不相同。除了最近收购美州虎、阿斯顿马丁等汽车公司之外,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是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走批量生产之路。它收购马自达汽车公司也是为了全面统一事业,比如开发利用福特汽车底盘和引擎,实现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等。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公司还在管理上鲜明地打出了福特色彩。

在对欧洲福特公司和美国福特公司的组织与领导权实行统一之后,福特公司的这种战略更加明确,进一步加快了在全球实行统一的步伐。在产品开发上,美国福特公司、欧洲福特公司、美洲虎公司和马自达公司分工明确,立足于全球化的角度统一使用汽车底盘。福特汽车公司在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全球化上也花费了很大气力,这几年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此外,福特汽车公司还对错综复杂的经营体制、开发工序和生产线进行了调整和统一。

然而,最近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调整了方针,重新恢复了欧洲福特公司的组织,对各地区的经营进行区别对待;在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之后,建立了高级轿车部门;加强服务和金融等与汽车相关的事业,向顾客提供全面服务;实行销售改革,计划建立为顾客着想的零售店网以及重建销售连锁店。 思考题:

1、请分别叙述通用、福特公司的并购战略。

2、请分析通用、福特公司并购战略的不同之处,它们各有何利弊? 小论文:结合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发展过程以及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风险、障碍,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开展国际化经营(可就某一具体行业或企业具体展开)。 要求:字数2500-3000,有理有据,两周内交上。

【课题】

第七章 企业制度选择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的特征、企业制度的内涵、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的特征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的概念与特征、企业制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寻找市场、寻找资源、寻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协调、寻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协调、提高管理效率等动机开始实行国际化战略。但仅有一个战略又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统一的经营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

一、传统的企业观: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假定(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价格信号做出理性决策的企业家):企业是黑盒子。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提出交易费用说: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某种替代物而存在。

二、企业的特征:传统的特征

1、自负盈亏

2、独立的经济组织

3、财产支配关系

4、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三、企业的多面性:经济方面的内容赋予企业以企业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具有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性质。企业性质方面的不同特点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的差异, 与工业化的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关。 第二节 产权

一、所有权: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

二、产权及其功能:

I.I.产权定义:指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II.II.基本内容:行为主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 产权制度:

1、私有产权

2、共有产权

3、国有产权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特征、产权及其功能和产权制度。 【作业】

1、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产权?产权制度有哪几种?

【课题】

第七章 企业制度选择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的特征、企业制度的内涵、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的特征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公司制企业的特征、企业组织形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同样是民营企业,几乎同时开始创业,沈阳“远大”和珠海“巨人”的发展历程差异巨大。一个稳步发展,成为中国民企500强第38名;一个却在辉煌之时轰然倒塌。两相对比,企业制度建设和资本结构选择的不同,是造成两者迥然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三节 私营企业发展阶段

一、私营企业的类型

1、私人企业

2、合伙公司

3、两合公司

4、无限责任公司

二、中小企业的特征

1、中小企业的特征:中小性企业经营具有统一性、弹性、创造性;强烈的个人色彩;人际关系色彩浓;单独支配;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合一;组织不发达等特征。

2、中小企业适合的范围: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的领域;适合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事业;适合手工业的和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行业;需求量小、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的项目;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活动。

第四节 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有限责任制、资本证卷化、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公司帐目公开。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和缺点

1、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1)保持公司的持久发展2)吸收大量资本3)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有利于吸引管理人才4)保护创业者利益。

2、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1)股东难以掌握足够的企业信息2)随着股权

的分散和经营活动的复杂化,股东已失去对企业的支配力。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私营企业的类型及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和缺点。 【作业】 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什么区别?

【课题】

第七章 企业制度选择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的特征、企业制度的内涵、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的特征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股东构成、资本构成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中小性企业经营具有统一性、弹性、创造性;强烈的个人色彩;人际关系色彩浓;单独支配;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合一;组织不发达等特征。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有有限责任制、资本证卷化、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公司帐目公开等。 【教学内容】 第四节 股东构成

一、股东结构的影响因素:

1、出资大小

2、股东的安定系数。

3、股票保有的激励效应事前标准的意义

理想的股东为:

1、金融企业

2、关系企业相互持股

3、企业内部职工 第五节 资本构成

为了使自身经营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对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金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内部资金(留存收益)的结构,又叫资本结构。

与财务结构的关系:财务结构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右侧的所有项目的构成情况(包括所有的长、短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而资本构成(结构)则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情况

财务结构–短期负债= 资本结构

一、资本构成理论:穆迪格莱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教授的MM理论。

资本构成的影响因素:企业规模、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企业盈利能力、行业因素因素、其他因素(包括:企业成长性、资产担保价值、盈利变动等)。

二、运用资本构成(结构)理论,优化资本构成(结构),提高企业利润、企业(股东)价值。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股东构成和资本构成分析。 【作业】

1、影响股东构成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优化资本构成?

【课题】

第八章 外部关系协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队企业外部关系与社会责任的认识能力;对协调主要的利害者关系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环境意识与环境管理、各种外部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湖南中康公司的“长沙水”和法国的“碧绿波”都是矿泉水品牌,也都遇到过质量问题。但由于两者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处理有关外部关系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四面楚歌,一个塑造了更完美的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协调企业外部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外部关系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正确选择、处理、调整和改善与利害者关系集团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及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的行为。

一、协调好外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

二、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

四、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五、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 第二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指企业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特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对股东:保护股东及其他出资人的投资,并使之得到合理的收益。

对新闻媒介: 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及时,维护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原则,并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对社区: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益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持环境清洁。 对政府:认真遵守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或管理,自觉履行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各项义务。

对消费者:把满足消费者需要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担负起教育、引导消费者的职责。 第三节 环境意识及环境管理

一、环境意识

二、环境管理

1、环保理念政策化

2、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降低产品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

3、改造或更新设备,改革工艺和材料,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实行对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5、加强对能源、资源消耗的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6、多方面交流,发展环保技术

第四节 股东关系:指企业与投资者以及投资相关者的关系,也称投资者关系。

一、股东关系中包括的公众对象

二、股东关系对企业的制约

1、协调股东关系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

2、搞好股东关系可以使企业获得有益的咨询和建议

3、股东关系还影响到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三、协调股东关系的方法

第五节 消费者关系:指企业面临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公众群体。

◆ 加强与消费者联系的措施

1、及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企业的信息

2、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

3、保护消费者权益

4、加强对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科学分析

第六节 交易伙伴关系:指企业与在经营活动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组织的关系。

一、供应商关系:为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的其他企业组织。

1、建立良好供应商关系的优势

2、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的措施

二、经销商关系:以经销、代销、批发、零售等方式为企业销售商品的各种企业组织。

1、建立良好经销商关系的基本要求

2、协调经销商关系的具体途径 第七节 政府关系

一、政府关系对企业的影响作用:

1、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实行间接调节和控制

2、政府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分配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3、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信息导向功能

4、政府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客户。

二、政府关系协调:及时了解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研究政府政策法令的变动,准确掌握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宏观意图,正确接受,积极配合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指导。自觉遵守法规条令,主动协调和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维护和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经常联系,协调关系。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企业经营情况,争取政府部门的了解与理解,为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令提供依据。邀请政府官员到企业参观访问,或出席企业庆典仪式、成果展览、新闻发布会等,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增进对企业的了解和支持。主动协助政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供就业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等,以求得政府的信赖。

第八节 媒介关系:又称新闻界关系,指企业与掌握和运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机构、人员的关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实体,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

一、媒介关系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

二、媒介关系协调:尊重新闻媒介的基本权利,与新闻界人士建立依赖关

系;了解各种新闻媒介的特点和要求,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受众情况、报道重点和范围等,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及时向新闻媒介提供各种真实准确的信息;保持与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力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及企业与各种外部关系的协调。

【作业】 企业协调外部关系至关重要,如消费者关系,政府关系,媒介关系等,结合教材案例“雀巢公司婴儿奶粉的遭遇”(也可以自己举例)阐明企业正确协调外部关系的重要性,并说明雀巢公司如何正确应对,摆脱危机。字数在1500左右。

【课题】

第九章 企业组织管理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界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协调的基本类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协调好外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

1、分工与配合

2、有没有激励

3、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安排

4、领导

5、人力资源管理

6、企业文化

二、组织的本质在于协作:组织是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的系统,组织行为中这种有意识的协调行为就是管理,管理作为组织协作行为

整体中一种有意识的协调行为,其作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 第二节 组织管理的机制和过程

一、业务技术层面

1、技术方面

2、经济方面

3、专业化及分层等级结构

二、权威关系

1、权威的主观侧面和客观侧面:一项命令或指示为下属接受的原因;权威能够得到维持的原因。

2、领导权威:领导者个人拥有的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领导者出众的个人品质和道德力量;组织的文化背景以及领导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会和熟练运用。

三、人的管理层面——诱导、规范和内化

1、诱导及其基本手段:诱导即运用各种需求因素来诱发和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式分层等级结构。

2、规范及其特点:规范指运用各种强制性力量约束和强制个体行为界限的方式。

3、内化及其方式:内化指通过心理作用过程使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觉行为的方式。

四、管理协调

1、管理协调的实质:就是适应变化,消除紧张,实现目标,寻求发展。管理作为协调行为,意味着管理有其限度,可为的范围;管理协调以组织的目标作为依据和标准。

2、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的特点、对技术问题的协调。

3、力量问题:力量问题涉及不同经济力量、利害关系、社会政治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问题,力量问题的协调总原则,协调力量问题的环节。

4、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涉及价值判断的协调问题。

5、综合协调: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包含各类各层次的局部协调在内的综合协调体系。

第三节 组织管理的职能

一、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

1、设计和确定基本的管理框架

2、发挥垂直影响作用

3、利用横向的相互影响

二、管理者的职能

1、管理体系的设计

2、管理体系的运用

3、利用横向的相互影响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组织管理的机制和过程、组织管理的职能。

【作业】 课下复习组织管理的职能,包括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和管理者的职能两大方面,第二节课运用搜集案例进行分析,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自由组合讨论小组。老师将试讨论发言情况给予考核成绩。

【课题】

第十章 组织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组织结构的一般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常见组织结构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工与部门化的方式、权限关系确定、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各国家(地区)公司的经理定期从一个国家调往另一个国家,因 为公司鼓励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工作。在这种模式下,某些单位采取本土化的形式并享有很高的自主权,而另一些则采取超级全球化和中央集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工与协作

一、分工关系

1、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工作简单化、使工人掌握专业化技能、工作高度专业化。

2、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工作单调化、阻碍内部人员流动、助长组织内部冲突。

协调分工的方法很多,市场协调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市场协调借助的是看不见的手,而组织中的协调则以看得见的组织系统为手段。

二、部门化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能够有效控制的直接下属人员的数量界限。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即部门化问题。

2、部门化的方式:按职能划分、按产品划分、按顾客划分、按地区划分„„为正确选取划分部门的方式,必须涉及部门的自我完整性这一问题。

三、权限关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是正确处理决策权限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沟通与协调:信息传递路线数量巨大,简化信息传递路线带来的问题:信息失真、费时、信息传递负荷过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横向沟通与协调。

五、程序化:例外原理。

程序化的好处:加快工作进度、降低管理者协调工作量、公文化。组织的程序化离不开程序的公文化。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确定

一、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1、信息沟通:组织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畅通、清晰、高效的信息沟通体系。

2、技术特点:最早对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工业社会学家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通过研究,她发现:不同的技术类型和相应公司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且,组织的绩效与技术和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密切相关。

3、经营战略:最早对战略与结构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他对美国100家大型公司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考察,详细分析了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以及西尔斯等公司的历史案例资料,明确探讨了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服从战略。

4、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制约力不可忽视。

5、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

6、环境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特点,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划分和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二、组织结构的调整:当出现以下问题时,组织结构需及时调整:分工不合理、职位系统不清晰而造成的上下左右职责关系不明确,工作相互干扰;信息系统不流畅,沟通不良;决策周期长,行动迟缓,贻误时机,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手续繁琐;本位主义严重,部门间协调困难,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系统;多头领导,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授权不当,权责不对等;组织缺乏创新,难以发展。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工协作与组织结构的确定。

【作业】

1、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如何?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使组织扁平化?

2、集权和分权各有合利弊,怎样判断一个组织分权的程度?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课题】

第十章 组织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组织结构的一般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常见组织结构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有: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当出现问题时,组织结构需及时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三节 组织结构形式选择

一、理想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定义、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2、直线职能制

3、事业部制: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总原则。

4、矩阵制:矩阵制结构由纵横两个管理系列组成:职能部门系列、项目小组系列。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5、子公司与分公司:定义、子公司的四种界定形式、子公司与分公司的区别、适用范围。

6、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是指公司将主要职能(如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职能)分包给外部独立的公司,并以一个小型的总部组织协调这些公司分担的活动。

7、虚拟组织:美国《商业周刊》在1993年2月8日的封面报道中对虚拟组织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虚拟组织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它运用技术手段把人员、

资产、创意动态地联系在一起。通俗的讲,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抓住市场机遇,在特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

特征:高度灵活性、成员核心能力共享、成员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

二、组织结构的辩证法

1、集权与分权

2、集中与分散

3、调和与对立

4、效率与战略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典型组织结果形式的特点及优缺点。 【作业】 各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课题】

第十一章 制度规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组织制度控制的基本原理理解与一般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制定制度规范的要求、制度规范的制定和调整、制度化管理的特征及优越性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991年,海尔集团在贯彻IS09001国际标准时,针对内部事务未能及时清理以及生产作业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了一种“日日清”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即OEC管理。“OEC”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具体地说就是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不漏项;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的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时事控制,确保事物的发展向预定目标前进。这是一种促使企业及每个员工、每项工作都能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良性循环轨道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可以概括为:“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制度规范的类型

一、制度规范的种类: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

1、企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和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2、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

3、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

4、业务规范: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

5、个人行为规范: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的统称。

二、制度规范的特点

第二节 制度规范的形成与调整

一、制定制度规范的基本要求:

1、从实际出发;

2、根据需要制定;

3、建立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

4、系统和配套;

5、合情合理;

6、先进性。

二、制度规范的制定和调整

1、制度制定者

2、制度规范制定程序

3、制度规范的调整:

修改管理规范的情况:有关的国家法令、政策有变化,原制度出现与国家法令、政策不一致的地方;企业管理基本决策有大的变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制度本身不合理、不完善时。

废除管理制度的情况:企业组织破产倒闭,制度规范自然消除;由于某些基本法令制度的废除使企业有关制度规范失去依托,失去意义;制度年约束的事项已告结束;同一事项有了新的制度规范,原制度自然作废。 第三节 制度化管理

一、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二、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承担责任的个人应有素质、能力等要求;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所

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

三、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个人与权力相分离;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的体现;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四、制度化与人性

五、“经”与“权”的关系

六、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充分依靠他律,发挥制度规范的作用,将他律控制在必要限度内。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制度规范及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作业】

1、制定制度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制度约束的基础是什么?

3、与传统的以个人权威为主进行的管理相比,制度化管理有哪些优越性?

4、如何和处理好制度化与人性的关系?

【课题】

第十二章 激励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激励的实质与功能的认识能力;对主要的激励理论模式的理解、分析、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激励的实质功能、激励过程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世纪良科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连接器、区域网络接插器为主的大型企业,员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由于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新生产的发展,管理部门开始建立新工厂,包括最新的复杂技术和机器设备。向工人公布这一规划时,他们很乐观,因为他们相信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应用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新工厂完工后,工人们从事的工作特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工人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以往四人一组的工作单位被取消,代之以沿着装配线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干活,不允许替换或者离开;工人们不再负责检验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衡量自己的生产率如何。产品从流水线的终端被整理和运输部门统一处理。新工厂运转几个月以后,

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开始下降。公司在新设备和技术上巨大的投资并没有以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利润,反而工人那里出现不断的抱怨,旷工率也上升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层决定增加工资,以期望激励员工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实行新的工资方案以后,员工的生产率和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励的作用机制

一、激励的实质和功能:激励的实质:激励,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激励过程总是与人的行为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在行为过程中发生和进行的。 激励的功能: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

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多样性、结构性、社会制约性、发展性。

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动机的行为功能:始发功能、导向和选择功能、维持与强化功能。 目标:目标是行为所要实现的结果。目标在行为过程中的双重意义:目标表现为行为的结果、目标表现为行为的诱因。

三、激励过程 第二节 激励理论模式

一、需要激励模式: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三种需要理论。

二、动机—目标激励模式:期望理论

三、强化激励模式:强化理论:通过强化改变行为。

四、权衡激励模式: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在企业环境中,职工更为关注的不是报酬的绝对值的大小,而是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以及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第三节 激励系统设计

一、个人的期望与组织的给予: 物资的激励、评价的激励、群体的激励、观念的激励、自我实现的激励。

二、激励系统设计:对激励系统设计的要求、激励系统设计要点、激励的经济性。

三、工作设计:工作设计的方法-授权

四、激励应避免的陷阱:防止激励一部分人打击一部分人,把握竞争与调和的平衡,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效果。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激励理论模式的应用及激励系统设计。 【作业】 案例分析:华东输油管理局的激励模式

华东输油管理局有8000多名职工,10000余名职工家属,管理着沧临、濮临和鲁宁三条输油管线,担负着华北、胜利、中原三大油田生产原油的输送任务。这样一条地下大动脉,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管线建成投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职工不安心泵站工作、劳动纪律松懈等问题。基层单位的领导常常花费很大气力做思想工作而收效并不大。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从客观原因上看,输油生产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点多、线长和分散等特点,四个输油公司和20多个输油泵站,70%以上建在远离城镇的乡村。正是这种特殊性,给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如购粮买菜、子女上学、幼儿入托、家属就业、食堂伙食花样少和质量差,以及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等。从主观原因上看,一些单位的领导片面的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甚至把生活后勤工作和生产对立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落后的生活后勤和广大职工、家属生活方面的需要不能相适应的矛盾,并逐渐上升为影响职工思想情绪、影响生产的主要矛盾。例如在几个问题比较突出的泵站,有20%以上的职工向领导提出请调报告;有的由于食堂办的差,50多个职工竟有30多个煤油炉,做小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食堂就餐的人数;有的由于吃菜困难,职工中脱岗买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为了买一斤盐、一支牙膏也要跑几里路。通过分析知道,广大基层职工对搞好生活后勤工作,解除后顾之忧的需要是当时的主导需要。

华东输油管例局着重把握住职工及其家属主导需求的满足,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个各单位必须把职工的生活后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利用各泵站站内的空闲土地发展蔬菜生产,解决职工吃菜难的问题;选送了几批炊事员外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烹调技术水平;选送了一批具有高中、初中文化水平,有一定特长的青年职工到师范学校培训,充实教师队伍,为各幼儿园、托儿所配备了必须的教具、玩具和用品,解决了入托难的问题;组织各单位的职工家属兴办集体福利是事业,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积极联系生活物资送货到基层;各单位积极进行绿化,为职工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还积极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逐步解决基层业余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原来存在的问题陆续的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保证了生产。 思考题:

请你根据需要和激励理论分析华东输油管理局的行为?

【课题】

第十三章 计划与控制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计划与控制系统的设计的认识能力;对制定评价标准意义、作用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计划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两种控制、评价标准的制定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李维斯公司十分重视对消费心理的分析,并制定计划来实现是消费者满意的目标。公司还根据市场调查获得的各种有关用户的信息资料,制定出五年计划和第二年度计划。虽然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但由于李维斯公司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市场调查经验,所制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同市场实际销售量只差1%~3%,基本做到了产销统一,从而实现在很好的产销平衡。李维斯公司的销售网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他们对所属的生产和销售部门实行统一领导,从而实现了有效的控制。他们认为产销是一个共同体,二者必须由一个上级来决定,工厂和市场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情报联系,使工厂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保持统一。为此公司设立了进行市场调查的专门机构,在国内、外进行市场调查,为公司的计划和控制提供依据。通过对信息充分把握和运用有效的控制和计划工具,李维斯公司在一次有一次的市场竞争中实施了正确的计划和控制。这些为李维斯公司带来了的蓬勃的发展。1979年,李维斯公司在美国国内总销售额达13.39亿美元,国外销售盈利超过20亿美元,雄居世界10大企业之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计划和控制

一、计划和控制系统

二、计划和控制的基础 第二节 计划系统

一、计划和目标概要:计划是对组织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实现和实现目标途径的安排与筹划,它具体阐明了必要的资源分配、时间进程、任务划分及其他相关活动。

二、计划类型

1、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作业计划

2、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3、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4、一次性计划和重复计划

三、制定计划的意义

四、计划系统设计

1、计划制定者

2、计划范围

3、与资源配置的协调

4、与业绩评价的协调

5、计划形式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计划的类型及计划系统设计。 【作业】

1、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2、论述计划工作体系?

【课题】

第十三章 计划与控制系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计划与控制系统的设计的认识能力;对制定评价标准意义、作用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评价标准的制定、计划与控制的协调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计划是对未来的安排。所谓计划,就是指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方针,制定和选择方案,并制定具体计划,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里所指的计划职能是广义的,它包含了预测和决策。

控制也称监督。控制就是在计划和指令发出后,把执行的情况及时反馈回来,与原定的计划、指令相比较,发现差异,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类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如生产控制,质量控制,库存控制、成本控制、财务控制等。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控制系统

一、控制过程:控制是监视并衡量各种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在出现重大偏差时加以纠正改进的过程。

1、衡量实际绩效

2、同标准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

二、控制类型

1、前馈控制、并行控制、反馈控制

2、正馈控制和负馈控制:正馈控制:使执行结果符合控制标准的要求,为此需要将管理循环中的实施环节作为控制对象。负馈控制:使控制标准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符合内外现实环境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管理循环中的计划环节。

3、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间接控制:又称外在控制、影响控制,它由他人和单位承担控制工作从而保证目标和标准得以顺利实现,作业人员只负责检测、发现问题和报告偏差。直接控制:又称内在控制,它是一种自我控制,作业人员不仅检测和发现问题,还要订立标准并纠正偏差。

三、控制系统设计

1、目标变量

2、目标变量的测定方法

3、事前标准的确定方法

4、测定结果的沟通方式

5、事后评价标准的确定方式 第四节 评价标准的确定

一、事后标准

二、事前标准的意义

三、事后标准的难度

四、控制和计划的协调

五、计划和控制的反面 第五节 计划和控制的工具

一、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 )又称标的管理,成果管理。它是一种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系统的管理方法。

二、全面质量管理

三、平衡记分卡

四、盈亏平衡分析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的类型、控制系统设计、评价标准的确定及计划和控制的工具。

【作业】

1、简述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2、什么叫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课题】

第十四章 组织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认识组织文化的性质、功能、构成的认识能力;对共同价值观、思维模式、共同行为规范形成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文化的构成、组织文化的性质、组织文化的功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电视机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濒临倒闭,老板决定请一名日本人来接管。七年后,在这位日本人的管理之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令美国人赞叹不已。那么日本人靠的是什么呢?就是靠尊重人的优秀企业文化。这突出表现在他们所采取的三项措施之中:第一,接管之初,新任经理把职工们召集在一起,不是指责嘲笑他们的失败,而是请他们喝咖啡聚会,向每个职工赠送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同时也诚恳地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第二,日本经理不像美国资方那样与工会闹对立,而是主动地拜会工会负责人,希望“多多关照”,力图使美国工人解除心理戒备,在感情上与日本人靠拢。第三,工厂生产有了起色以后,需要增加劳动力,日本经理不是去招收年轻力壮的新人,而是把以前被该厂解雇的老职工全部找回来重新任用,以培育工人们的“报恩之心”。这家企业正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起死回生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功能

一、经营目标与经营理念

二、企业文化及其构成

1、企业文化的缘起: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这一严峻挑战引起美国各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重视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此,他们提出要借鉴日本社会和企业中许多独特的文化因素,培育和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各方关注,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2、企业文化的构成:

1) 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及全体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企业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共同认识或看法。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反映了企业内部衡量事物重要程度及是非优劣的根本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

2) 思维方式:共同的思维方式表现为组织的模式化,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组织成员的判断和行为。

3) 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抽象事物的具体化。表现为组织的规程、制度、管理体系等。 4) 共有的意义

三、企业文化的性质

1、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作为人类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与其载体共生的。企业文化依赖于企业的存在,没有企业就没有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亦不可能有堪称企业的企业。这是由于文化根归结底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制约。企业文化必然与企业相伴而生,共其始终。

2、计划形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现实反映: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成员之一,存在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渗透和影响,带有浓重的社会文化印迹。社会中主要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群体心理特性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职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对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发生影响,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3、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人是企业的物质、制度及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企业文化的主旨与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企业文化既注重人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把人视为企业的成功之本,同时也注意到企业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力求使企业成为人的价值实现的舞台,二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同时达到企业兴旺发达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

4、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或独特性: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或群体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除受所属社会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熏陶而带有明显的本社会、本民族文化特性和烙印外,还受到本企业组织环境和群体特性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的这一性质使每个企业形成仅为本企业认可和通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使企业在与众多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独特的形象和风格。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

1、价值观的功能:价值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励,作为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促进沟通和理解三方面。

2、共有的思维方式

3、行为规范的功能:在领会企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约束行为的功能。它可以起到在没有明确规范约束条件下调节行为和明确规范未能规定范围内起约束作用的功能。共有的规范有助于迅速决策。组织成员有在什么条件下该如何处事的共有观念,思考、调整的过程可以大大缩短。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形成

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共有:管理者、创业者基于某种信念获得初步成功后,将这种信念抽象化而成为价值观,经由进一步的成功得到大家赞同,成为共有价值观。再经由渗透、传承的过程,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1、用易懂、能表述理想或追求的语言来表述

2、体现到共同的、具体的行动当中去

3、强调共有的象征

4、持续的教育和学习强化

二、思维模式的生成和共有化

1、工作及技术的影响

2、市场的影响

3、管理方式的影响

4、企业的有形载体

1) 符号:符号是向他人传递意思的一种物体、行为或者事件。与企业文化相关联的符号能够向公众传递公司的重要价值观。

2) 传奇故事:故事是基于组织和员工之间频繁复述和分享的真实故事所讲述的事情。给员工讲述公司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司的主要价值观能够不断的流传下去。

3) 英雄人物:英雄是代表强势文化的行为、品行和特征的化身,英雄人物是员工学习的榜样。

4) 标语口号:口号是表达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简洁的句子或短语。许多公司利用口号或者某种说法向员工传达特殊的意思。

5) 仪式:仪式是为了纪念特殊事件而举行的有计划的活动。通过举行仪式,公司管理者可以为员工们树立起公司价值观的典范。

三、共同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和规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和延续的基本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以共有的价值观体系为

宗旨,围绕实现企业目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规范网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礼仪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习俗化。把礼仪建设贯穿和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工作秩序、办事风格、会议形式、待人接客、信息沟通方式以及内部公文格式等各种活动中充分体现本企业特有的习俗礼仪。

四、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面

1、整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公司价值观:整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价值观,首先是现代的。即反映了现代社会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科学理性观念的、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它又是充分利用了优秀传统因素的, 与民族传统的、在现代社会仍有激励、鼓舞作用的价值结合在一起的。

2、牢固树立制度规范的权威:牢固树立制度规范的权威,是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熔合意义上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特别是中国有深厚的“人治”传统,有“权变”的传统,有史以来没有树立起形式化、制度化理性的权威,制度和规则在现实中常常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被变通,流于形式和摆设。树立制度理性权威就显得尤其重要。

3、管理者个人身体力行:主要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倡导者、推行者、主要影响者。主要管理者自己对自己推行的企业文化是否坚信不移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言行一致,强调“做事先做人”,由于传统的道德化、情感化管理、以人的权威为中心的管理,形成群体行为中看重领导人的“言行一致”,强调“修己安人”,要求领导人成为榜样和表率,发挥“身教和言传,身教重于言传”的影响作用。在管理熔合初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4、有效运用情感融通:以情感心理作为出发点,以亲子之爱以及兄弟之爱,亲情作为中心和前提构建社会的一切,由伦理而引伸到政治,引伸到宗教,形成中国传统“情理交融”的思维和管理特征。

五、企业文化的运用

1、理想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失败的企业文化。关键在于文化是否适宜企业的战略和环境,是否给企业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例如,甲乙两个企业。甲企业,人人都早到晚走,办事认真,有板有眼,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工作勤勤恳恳,听从领导指示。乙企业,人人上下班时间随意,办事强调自己主见,随意性强,个人想法、个人创造性为主。一般来讲,似乎甲企业比较理想。但要看企业类型才能下最后结论。如果企业是广告公司、报社而不是普通企业,或许乙企业更有优势。所以,文化的适宜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业务性质、战略和环境特点。

2、让企业文化真正发挥作用

1) 主要管理者的确信和身体力行 2) 共同的经历和体验

3) 管理方式与文化精神的渗透

3、企业文化的反面:企业文化同样存在反面效应。企业文化的反面效应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同质化上。即当企业内部形成同质化的思维方式后,就会丧失在变化面前的反应能力;就会压制不同意见,压制多样化,反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大家都只能做出同样反应,从而对市场、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变化置若罔闻,丧失时机;同时会压抑个性,压抑个人的创造性,挫伤个人的努力热情。同质化的思维方式另一种后果是陷入一种偏执的境地,形成一种自我保存本能。类似个人较顽固、偏激的思维方式,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不到最后关头,不承认自己的偏颇和失误。特别是经历了上一阶段成功的组织,更易陷入这种境地。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构成、性质、功能及运用。 【作业】

1、企业文化的构成是怎样的?

2、企业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3、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4、怎样运用企业文化?

5、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课题】

第十五章 人员配置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组织管理中有关人员配置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人员配置的重要性、组织中的三种“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陈峰是求索咨询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正在负责四海公司的咨询项目,这天,他让四海的中高层领导从各自的角度谈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与人有关的主要问题。研究发展部的王经理说:“技术人员跳槽的太多了。他们说其他公司的工资高,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我感到很困惑。”营销部经理葛洪旗说:“现在公司销售分为几个大区,但是每个大区经理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司的不公正待遇,我该怎么办呢?”生产部经理梁超对人力资源部经理赵健很不

满:“你们没有给那些原本技术较差的员工培训提升的机会,却给了那些业绩较好的,这让那些技术较差的人怎么提升自己?”赵健说:”我们这么做就是要让员工知道,只有好好工作才会有培训的机会,这样做不对么?“梁超反驳说:“这样我们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要求,那些技术差一点的员工根本没有积极性。”听了上述经理的谈话,陈峰心里明白了,目前四海公司只有人力资源部有一个简单的人事计划,而且这个计划仅仅涉及到招聘和薪酬两个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公司的人事管理要求,难怪公司很多方面工作的开展会遇到阻碍。看来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个大的变革势在必行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培育人材、形成非正式组织。

二、组织当中的三种“场”:信息情报相互影响的“场”、学习的“场”、感情交流的“场”。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一、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发展和内外条件的需要,为了在适当的时候,为适当职位配置合适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确保企业战略有效完成,而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和估计,确定问题、明确目标、采取措施、监控运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性工作规划。

1、工作系统分析:对企业内每一工作岗位的设计都要进行具体的描述,对这一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或任务范围、工作条件以及所需的工作设备工具、材料等都要详尽的了解和说明。

2、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是对企业目前和将来一定时期所需的人才数量、类型,以及获得所需人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能适时获得所需人才的计划。

3、长远人事规划 :根据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对人员的需求缺乏状况,拟定人员招聘计划。按照人才来源的不同,招聘计划又可以具体分为内部招聘计划和外部招聘计划两种。

二、人员招聘和甄选:企业制定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和招聘收益水平以后,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吸引策略来招聘合适的员工,并通过有效的甄选途径进行筛选找到最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真正做到“事得其人”。

1、人员招聘决策:人员招聘是针对具体人力资源计划,安置、确定和吸引有能力的申请者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2、发布招聘信息:

3、人员选拔测试:人员甄选是企业通过评估求职者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判断工作与求职者个性特征之间的适应性,进而对求职者做出最优的筛选。

4、人事决策

三、人员培训:企业的人员培训就是给新员工或者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1、职工技能种类

2、人员培训过程

3、人员培训方式

四、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通过合适的考核标准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人力资源决策的过程。

1、绩效评估步骤

2、绩效评估方法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过程。

【作业】 结合具体企业实例体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组织中的三种“场”所发挥的作用。

【课题】

第十五章 人员配置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组织管理中有关人员配置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人员配置的基本要求与计划、人员招聘与人的组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企业制定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和招聘收益水平以后,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吸引策略来招聘合适的员工,并通过有效的甄选途径进行筛选找到最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真正做到“事得其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的配置

一、人员配置

1、人员配置意义: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2、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人的能力决定决策的水平,个人的性格、气质影响决策的质量,个人拥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决策的质量,个人的协作愿望、工作热情制约决策的质量。

3、难度:因素难以量化、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4、非正式组织:决定工作场所的行为规范、决定组织中的权力关系、决定工作场所的心理状态和气氛、决定培养人的环境

二、人员调整

■ 人员调整的必要性:防止过度专门化;有利于蓄积人际关系资源;有利于尽快发现人材;激励作用;防止人员配置固定化、稳定化、官僚化;使组织富于活力。

三、人员组合

1、人员组合状态

2、人员组合方式

四、人事难题

1、人事难题:组织作为三种“场”的矛盾,人员组合矛盾,肯定与否定的矛盾。

2、解决方式:机会均等、评价公正。第二节 管理人员配置

一、管理职位的设计与评价

1、比较法

2、职务系数法

3、时距判定法

二、对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1、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

2、良好的道德修养

3、专业技术技能

4、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5、综合能力

三、管理群体结构:管理群体是由企业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在共同的管理活动中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组成的管理队伍。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企业经理为首组成的

领导群体。

■ 管理群体结构配置:包括专业结构、能力结构、个性结构、年龄结构等。

四、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评

1、实践中培训管理人员:有计划的提升、职务轮换、委以助手职务、临时提升。

2、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开办短期培训、举办知识讲座、定期脱产轮训、选送高等院校接受正规教育、组织专题研讨会、进行敏感性训练

3、管理人员的考评:企业内部考评、行业组织考评、政府或民间权威机构考评、社会公众考评、管理人员自我考评。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人员的配置,尤其是管理人员的配置。 【作业】

1、结合企业具体实例谈谈你对企业人员配置的理解。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管理人员需要那些方面的素质?

3、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配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如何系统、有效地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课题】

第十六章 领导与沟通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组织管理过程中领导与沟通的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权力、影响与职权、领导的职能、领导权力类型与影响方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高速发展的土星电脑公司是硅谷众多高科技公司中的一家。在面临财务危机之前,公司的管理风格随意而放松。为了扭转财务危机,公司聘入了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Jones。鉴于他来自一家风格严谨的老牌公司,许多人都认为:在他上任之后,矛盾冲突一定是不可避免的了。果然,此后一个月内,土星电脑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Jones颁布了几项指令性政策,使已有的工作程序改弦易辙,试图在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关键领域形成统一的战略。。他还对公司的福利待遇制度进行了全面复审,然后将全体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削减了15%。这项措施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某些人提出辞职,但大多数人还是在Jones的激励下留了下来。尽管遇到了许多波折,土星电脑公司最终在Jones的领导下恢复了元气。管理人员普遍承认Jones对计

算机领域了如指掌,对各项业务的决策无懈可击。Jones也渐渐放松了控制,开始让设计和研发部门放手活动。然而,对于生产和采购部门,他仍然勒紧缰绳。土星公司的员工们对他形成了共同的评价:Jones并不是对我们这里的情况很了解的人,但他确实领着我们走上了轨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的功能

一、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的职能:履行集团的职能、维持和提高集团的经营能力、构建管理框架体系,酝酿企业文化、协调外部关系、连结上级集团。第二节 领导的权力和影响

一、领导权力及其来源:领导权力,是指领导者有目的地影响下属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二、领导的影响方式:

外在影响:以领导的外在性权力为基础主要通过推动、强制等方式发生作用带有强迫性和不可违抗性。

内在影响:以领导者的内在性权力为基础上以领导者的良好素质和行为吸引、感化被领导者不带有任何强制、压服性因素。 第三节 领导的有效性和领导方式

一、领导者的素质:关于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未能取得明显成果,原因在于无法证实某些特性与领导效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领导者应具备的一般素质:品德高尚、个性完善、富于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博学多识、多谋善断、知人善任、沟通协调能力强等。

二、领导的有效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

三、领导方式

1、基于职权运用的领导方式划分:民主型、任务型、关系型、兼备型。

2、基于行为与态度取向的领导方式划分(领导方格论)

3、基于权变思路的领导方式划分(路径-目标理论)

四、领导的两难境地:履行集团职能方面、维持和提高集团经营能力方面、文化建设方面、外部协调关系方面、与上级的连结方面。

解决领导两难境地的思路:主张普遍主义还是相对主义,一般意义上讲,相对主义优于普遍主义。

五、情境理论:与特定情境相适合的领导方式,可以成为有效的;与特定情境不适合的领导方式,则往往是无效的。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领导的功能、权力和领导方式。

【作业】

1、企业组织内某个高级管理者的助理是领导者吗?他主要依靠什么权力来影响他人?

2、9.9团队领导方式的成功运用,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气氛与之匹配?

【课题】

第十六章 领导与沟通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组织管理过程中领导与沟通的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沟通的过程、作用、原则、和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领导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职能之一,没有领导,管理活动就如同一盘散沙而达不到目标。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致力于实现这一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 【教学内容】 第四节 沟通

一、沟通的概念、过程和作用

1、沟通的概念: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获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2、沟通渠道的选择:编码和译码是产生沟通错误的潜在根源。沟通渠道的选择,对加强沟通效果也具有重要作用。

3、沟通的目的和作用:

沟通的目的:促进变革,使组织向更为有利的方向行动

沟通的作用:使组织成员认清形势;使决策更为合理、有效;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

二、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的信息流向

2、正式沟通的形态: Y式、轮式、环式、直线、所有渠道。

第18篇: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与形成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管理历史的理解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分析能力;对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对管理科学发展的洞察能力。

2、培养与形成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与形成计划管理能力基础:是指对组织战略、预测、目标、决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4、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5、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的领导能力基础:指对有关领导的激励理论、协调沟通、领导理论等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管理学原理》 主编: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参考书有:

《管理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 主编:卜军、姜英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学原理》 主编:徐晓黎,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主编: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原理》 主编:杨文士、张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学》 主编:【美】斯蒂芬·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四、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管理是人类重要活动之一,管理的基本形式是组织,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时间活动的总结;对管理有利于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 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

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管理,热门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就会变得有目的、有秩序和顺利的进行。 (一)管理的特征

1、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管理是一个系统,有时一个过程。

3、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管理的基本形式是组织。

5、现代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二)管理的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的管理

2、农业社会的管理

3、工业社会的管理 (三)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现代管理的新趋势 第二节 管理学 (一) 管理学的性质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学科。

4、管理学在方法上时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科。

5、管理学是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

(二)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三)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从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市里中不难看出,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是推动管理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在于管理时间的相互影响下,管理学本身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1、管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2、管理学的理论化、哲学化体系。

3、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

4、管理学将更多的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结合。

5、挂力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

6、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第三节 学习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首先,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其次,学习管理学有助于合力组织生产力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中的进步作用。

最后,学习管理学也是个人谋职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准备。

二、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管理学、学习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业】

1、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

2、论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3、论述管理的历史类型?

【课题】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近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管理层次、管理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期的实践活动,便在一些人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思想,而众多管理思想经过总结、提炼并系统化为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前管理科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一)在管理国家方面,有着系统的治国策略。

(二)在组织管理方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办法。

(三)在人事管理方面,出现了“选贤任能”的主张。

(四)在军队管理方面,包含着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

(五)在农业管理方面,非常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六)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经营要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违背他必然遭到失败的思想。

(七)在工程管理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规模宏大的工程。

二、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记载于埃及、巴比伦河古罗马的史籍和宗教文献中。《圣经》记载了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管理是人们常常提起的管理范例。

三、近代西方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经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泰勒提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管理:

1、制定标准定额

2、挑选一流工人

3、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层。

4、实行新的奖励制度。

5、例外原则。

二、一般管理理论:

(一)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职能。

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存在六种基本活动,这六种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管理活动、安全活动、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

2.管理中最具普遍意义的14条原则。

包括: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和团结精神。

3.进行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

三、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离伦敦额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韦伯。他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权威的类型

权威的类型包括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和合理合法的权威三种类型。

(二)官僚组织制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的产生

行为科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以及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 需要层次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

三、期望理论

四、XY理论

第四节 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二、社会系统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系统管理学派

五、经验主义学派

六、权变理论学派

七、经历角色学派 第五节 当代管理理论

八、目标管理理论

九、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十、绩效管理理论

一、知识管理理论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当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作业】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课题】

第三章 管理的主要理念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管理理念是关于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管理理念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行程的。 【教学重、难点】 管理理念、管理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管理学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对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作了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理念概述

一、管理理念的性质管理理念的形成有一个确立、演变、成熟的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二)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

(三)组织历史的经验教训。

(四)组织的外部环境极其变化。

(五)组织性质。

(六)社会文化背景

二、管理理念的特点

1、抽象性。

2、实践性

3、稳定性。

三、管理理念的价值

1、有助于增强机体凝聚力

2、对管理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3、组织成员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

4、对沟通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节 合作理念

一、合作理念的概念:

合作理念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

二、合作在管理中的意义

1、合作是人类社会一切管理活动中的普遍意义.

2、合作贯穿于管理全过程

3、合作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

4、合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5、合作促进管理系统的优化。

三、组织内部的合作

1、上下级之间的合作

2、统计之间的合作

3、组织外部的合作 第三节 效率理念

一、效率是管理的生命

二、效率理念的历史性

三、效率管理 第四节 公平理念

一、公平是管理的目的

二、公平理念的内容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 【作业】结合管理实践,谈谈你对管理理念价值的认识。 【课题】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管理原则是对管理实践的科学抽象,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管理原则、人本原则、系统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组织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为了共同目标,内部成员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组织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原则概述

一、管理原则就是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体现,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组织的基本目的,在处理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则。管理原则具有以下特征;

1、稳定性

2、灵活性

3、系统性

二、管理原则在管理学中的地位

1、是管理科学性的体现

2、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艺术性 第二节 人本原则

一、管理学关于人的假说。

1、工具人。

2、经济人。

3、社会人。

4、自我实现人。

5、复杂人

二、人本原则的内容。

人是管理的目的以及人是管理的中心。

二、坚持人本原则的意义 第三节 系统原则

一、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二、管理系统的特性

三、管理原则对管理的要求 第四节 效益原则

一、效益、效率与效果

二、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

三、效益原则对管理的要求

四、效益原则的实现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原则、人本原则、效益原则和系统原则。 【作业】

1、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理解管理原则在管理学中的地位?

【课题】

第五章 管理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管理环境的能力,熟悉挂历环境具有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管理环境是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一切要素总和。 【教学重、难点】 管理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组织内部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环境概述

一、管理环境的概念:管理环境是指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影响着管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二、管理环境的特征。

1、客观性

2、整体性

3、复杂性

第二节 管理的政治环境

一、政治因素

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管理系统的诸多政治因素之总和主要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公共政策、政府机构和相关的政治规范。

二、政策因素

三、法律因素。第三节 管理的经济环境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市场经济

三、生产要素

第四节 管理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冲突域融合

三、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管理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环境、跨文化管理。

【作业】 研读教材案例:跨文化管理,准备发言提纲,课上进行讨论,分析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因素。 【课题】

第六章 组织类型及其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是描述人类社会中的一定的社会群体结构及其活动方式的重要范畴。 【教学重、难点】 学习型组织、官僚制组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与企业发生关系的主要对象有:交换关系:(1)顾客(2)资金供应者(3)劳动者(4)原材料、设备、商品供应者(5)政府;竞争关系:竞争对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切社会管理或送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组织工作的含义

组织工作失职在组织目标以确定的情况下,对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管理的宽度的原理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3、组织工作应该重视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 组织类型

一、组织分类

二、传统组织。

三、官僚制组织

1、权利和职务分层。

2、因事设职、专人专职。

3、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4、规章成文,按章办事

四、学习型组织 第三节 组织结构理论

一、组织结构理论的历史演进

二、组织结构的本质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类型、学习型组织。

【作业】 搜集有关组织结构理论的文章,每人至少一篇,老师随机抽查。

【课题】

第七章 组织的运行与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运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围绕组织目标,确立组织运行体质,以特定的组织文化为依托,对组织进行常态管理和危机管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组织目标、组织体质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企业经营目标包括:经济收益、企业组织发展。企业战略则主要研究其构成要素、战略层次、企业战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运行

组织运行实际上就是组织围绕组织目标确立组织运行体系,并以特定的组织文化委依托最组织进行常态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管理过程。

一、组织目标。

1、组织目标位组织的成员的开合提供了基本依据,根据这些依据又会反过来使组织的各个部门以及每一个成员都获得正确的工作方法与准绳。

2、组织目标可以为管理者管理人财物等资源提供依据和标准。

3、组织目标可以成为组织凝聚力的核心。

二、组织体制

1、集权制与分权制。

2、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3、完整制与分离制。

三、组织文化。

四、组织的常态管理与危机管理

第二节 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委达成组织目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动,不断的对组织人员、技术、制度、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调整。

二、组织变革的原因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1、来自个人方面的阻力

2、来自团体方面的阻力

3、来自组织运行方面的阻力 第三节

组织设计

一、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权责对等原则

2、统一指挥原则

3、精干高效原则

4、目标导向原则

5、分工协作原则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目标、组织体制。 【作业】

1、什么是组织文化?

2、危机管理的原则与秩序?

【课题】

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了解招聘的程序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差异化战略已逐步发展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武器。如果企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组织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使公司拥有某种竞争能力,从而是一种真正的公司强势和资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1、人力资源的特点 1)能动性 2)社会性。 3)资本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 宏观性和微观性相结合 2) 引导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3) 开发性和增值性相结合。

第二节 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1、审视组织内外部环境

2、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归类

3、人力资源供需预测

4、制定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

5、人力资源规划的控制和评价

三、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

第三节 招聘、培训与开发

一、招聘的过程与方法

1、员工推荐

2、求职者自荐

3、招工广告

4、就业代理机构

5、校园招聘

二、培训与开发的意义

三、培训与开发的原则

四、培训的评估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

【作业】简述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课题】

第九章 财务管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有哪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财务管理、财务目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二、财务管理的特点

1、具有价值管理和行为管理二重属性

2、具有决策和控制的多样化手段

3、具有管理服务和独立行使职权的二重地位。

三、财务管理的目标。第二节 财务管理过程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1、筹资管理

2、投资管理

3、分配管理

二、财务管理的环节。

1、财务预测

2、财务决策

3、财务预算

4、财务控制

5、财务分析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财务管理、财务关系、财务管理机构、财务控制和财务目标。

【作业】 什么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有哪些特点。 【课题】

第十章 信息管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管理者提供其所需信息的系统。 【教学重、难点】 信息、信息的属性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管理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属性:

1、客观事实性

2、交流共享性

三、管理信息的类型

3、战略计划信息

4、管理控制信息

5、作业信息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类型。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处理

3、信息的存储

4、信息的传输

5、信息的输出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信息、信息源、信息解读、管理控制信息。 【作业】

1、简述管理信息的类型。

2、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课题】

第十一章 管理决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决策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现代组织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教学重、难点】 战略决策、决策方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寻找市场、寻找资源、寻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协调、寻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协调、提高管理效率等动机开始实行国际化战略。但仅有一个战略又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统一的经营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概念。决策就是对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做决定的过程,它包括认识现状、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择方案、使方案生效等一系列环节。

二、决策的作用

1、决策是管理的起点

2、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3、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4、在现代管理中决策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

三、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与战术类型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竞争型决策。

四、决策中的预测 第二节 决策的原则与过程

一、决策的原则

1、信息准确全面原则

2、科学预测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对比选优原则

5、弹性原则

6、系统原则。

二、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

2、确定目标

3、开发备选方案

4、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5、方案选择

6、实施选定的方案

7、评估决策结果 第三节 决策方法

一、决策的“软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

3、电子会议

4、“鱼缸法”

二、决策的硬技术

1、期望值法

2、决策树法

3、边际分析法

4、现值分析法

5、运筹学法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决策和决策者、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作业】

1、组织的决策主要有哪些类型?

2、在决策过程中,个体认知偏见的类型有哪些? 【课题】

第十二章 管理计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划的基本性质,了解计划的作用以及可以指定计划的程序。

【教学重、难点】 计划、开发计划、计划功能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同样是民营企业,几乎同时开始创业,沈阳“远大”和珠海“巨人”的发展历程差异巨大。一个稳步发展,成为中国民企500强第38名;一个却在辉煌之时轰然倒塌。两相对比,企业制度建设和资本结构选择的不同,是造成两者迥然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计划概述

一、计划的概念;所谓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已定的决策目标而对各项具体管理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所进行的设计和谋划。

二、计划的性质

1、目的性。

2、普遍性

3、适应性

4、经济型 第二节 计划工作

一、计划工作体制

二、计划的内容;

实际上,切实可行的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目标

2、措施

3、步骤

4、约束条件。

三、计划的种类。

四、计划工作的要点。第三节

制定计划的过程

一、制定计划的原则;

1、统筹原则

2、重点原则

3、弹性原则

4、连续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二、制定计划的要求;

1、重视协调性

2、加强灵活性

3、消除“计划隔阂”

4、填补“计划空隙”

三、制定计划的程序;

1、估量和分析机会

2、确定目标和分解目标

3、确定实现分支目标的机构和人员

4、预测分析组织实现目标的资源条件和客观环境

5、拟定具体行动方案

6、制定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制定计划的方法;

1、定额法

2、比较法

3、整体总和法

4、滚动计划法

5、网络计划法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计划、计划的性质和作用。

【作业】计划有哪些基本种类? 【课题】

第十三章 管理控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控制是一个与计划紧密相关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控制、自动控制、人员控制、作业控制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中小性企业经营具有统一性、弹性、创造性;强烈的个人色彩;人际关系色彩浓;单独支配;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合一;组织不发达等特征。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有有限责任制、资本证卷化、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公司帐目公开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概念:

1、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

2、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实际工作于计划一致。

3、控制的程序必须遵守一定的科学程序。

二、控制的特性:

1、整体性

2、动态性

3、以人为本 第二节 控制系统

一、控制的类型

1、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2、见解控制和直接控制

3、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

4、任务控制和预算控制

二、控制的过程

1、确立目标

2、衡量实际绩效

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三、控制系统设计。

1、计划导向

2、适宜、适度

3、客观性和灵活性

4、控制关键点

5、把握趋势

6、例外原则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以及控制的基本特征。 【作业】

1、控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控制的作用?

【课题】

第十四章 战略管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战略、以及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 战略管理、战略实施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湖南中康公司的“长沙水”和法国的“碧绿波”都是矿泉水品牌,也都遇到过质量问题。但由于两者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处理有关外部关系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四面楚歌,一个塑造了更完美的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略的概念

一、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指一个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特定环境而选择的一系列行动。

二、战略管理的含义

1、战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

2、战略管理是一个长远性的管理活动

3、战略管理是一门“决策的科学与艺术” 第二节 组织战略

一、组织战略的意义。

二、组织战略领导:

1、战略目标与实现能力的统一

2、外部机会与内部能力的匹配

3、眼前生存与未来发展的互动

4、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衔接

5、战略刚性与战略柔性的兼容

三、组织战略的层次

1、组织整体战略

2、事业部战略

3、职能层战略

第三节 战略管理过程

一、战略分析

1、组织外部环境分析

2、组织内部条件分析

二、战略制定

1、确定组织使命与目标

2、进行战略选择

三、战略实施

1、结构追随战略

2、文化适应战略

3、资源围绕战略

四、战略控制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的特点。 【作业】

1、什么是战略管理?

2、什么是战略决策。

【课题】

第十五章 领导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界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协调的基本类型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协调好外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

1、群体活动构成了领导这一活动的前提。

2、领导与其追随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动的主体。

3、组织结构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的平台。

4、手段是领导者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

5、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二、领导与管理:

1、权威基础不同

2、存在空间不同

3、思维方式不同

4、目标态度不同

5、对待下属和他人的态度不同。

三、领导活动的实质

1、综合性

2、全局性

3、战略性

4、行为与组织目标的间接性

四、领导活动的作用

1、制定规划和组织的远景目标上

2、保障组织远景目标的实现上

3、实现组织远景目标提供动力 第二节 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理

三、领导权变理论

1、确定领导风格

2、确定情景变量

3、领导者与激情的匹配 第三节 领导活动中的指挥

一、指挥的作用

1、权威性

2、统一性

3、明确性

4、强制性

二、指挥的内容

1、下达目标任务

2、确定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

3、处理例外事项

4、适时调整资源配置

5、协调管理行为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领导的内涵、领导活动的实质、领导活动的作用。

【作业】

1、什么是领导的特质理论。

2、领导活动又哪些环节构成

【课题】

第十六章 管理中的激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激励的认识,了解激励的机理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机理因素、保健因素、强化理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各国家(地区)公司的经理定期从一个国家调往另一个国家,因 为公司鼓励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工作。在这种模式下,某些单位采取本土化的形式并享有很高的自主权,而另一些则采取超级全球化和中央集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作为管理手段的激励;

1、激励有着明确的目的

2、通过控制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发生作用

3、激励是一门艺术

三、激励的机理

1、是完整的连锁反应过程

2、调动人得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

4、全面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

5、激励对整个社会的作用

第二节 激励过程

一、把握人的需要

二、认识行为的动机

三、对行为进行引导

四、激励的原则

1、为你自己和员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

2、员工能在管理者决策前有适当的参与

3、努力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

4、经常向员工交流情况

5、员工告诉你什么都需要努力听

6、真诚的关怀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7、表扬要坦率、真诚

8、经常沟通

9、思想开放

10、必要时给与申诉

11、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愿意干

12、敢放权

13、消除不必要的威胁与惩罚

14、宽宏大量

15、支持员工

16、鼓励和帮助员工制定目标 第三节 激励的重点

一、需要与目标

1、资源的性质和规模

2、资源的结构

二、公平和惩罚

1、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

2、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

3、同时改变双方的

4、调换一个比较对象

5、情绪发泄

6、员工离开组织

三、参与管理与工作的丰富化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以及激励的手段和特点。 【作业】

1、激励的作用是什么?

2、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19篇:《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

授课人:韩永军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二O一O年九月---二O一一年七月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管理学原理》教案

主讲人:韩永军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与形成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管理历史的理解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分析能力;对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对管理科学发展的洞察能力。

2、培养与形成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与形成计划管理能力基础:是指对组织战略、预测、目标、决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4、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5、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的领导能力基础:指对有关领导的激励理论、协调沟通、领导理论等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管理学原理》 主编: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参考书有:

《管理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 主编:卜军、姜英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管理学原理》 主编:徐晓黎,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主编: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原理》 主编:杨文士、张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学》 主编:【美】斯蒂芬·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四、教学内容:

1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一章 管理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 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

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史前的积累

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要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第二节近代管理发展

一、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

二、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

(二)工人是社会人

(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2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四)行为科学 第三节 当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

1、管理过程流派: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含激励)、控制职能。

2、管理科学流派: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内容和可数量化的侧面。

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4、行为科学流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

5、经验管理流派:重视管理经验的传统古已有之。作为管理学体系中的一种主张,经验管理流派是以大企业成功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经验借鉴、重视案例分析,强调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和提高的一个流派。

6、其他学说和主张: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按照孔茨的划分,还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学说和主张。

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理论

2、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一、管理思想发展与历史发展:技术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和过程发生变化,科学管理泰罗制出现,行为科学理论,制度层/战略、营销、竞争、社会责任意识形态、文化层次。

二、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

1.科学化、理性化线索 2.重视人的趋势 3.管理过程线索 4.实证分析线索

三、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

1、五侧面:社会、技术、经济、政治、文化

2、三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3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当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作业】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4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二章 组织管理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个体假设理论、行为与学习理论理解能力,及正确处理正式组织于非正式组织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体假设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管理学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对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作了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

一、个体假设:传统的看法: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管理人假设。上述各种假设, 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

二、行为和学习

1、行为的含义:行为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活动、所作所为的状态和程度。

2、学习:个体通过行为过程,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获得新的技能、知识,会导致新的判断,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这种由于时间、场合、情境变化和行为过程以及结果导致的行为改变,我们称之为个体的学习过程。

三、组织中的学习

1、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

2、两类学习的区别

3、组织层次的学习

四、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为组织努力工作的协作意愿、工作热情。

1、组织整体能量

2、整体力量形成的协调机制

五、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及其要素:

1、正式组织的概念: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 5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2、正式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共同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信息沟通:组织内部上下左右之间情报信息传递、沟通、反馈、处理的过程和体系。

3、非正式组织

4、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辩识性差。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5、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非正式组织赋以组织活力,促进信息沟通,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维护个人人格完整.

6、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二、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结合程度,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一体化程度.

2、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理性的部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手段和方法维护个人人格完整,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思想,揭示了组织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三节 组织平衡

一、组织内部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1、个人的需求、动机和标准

2、诱因的分配过程

3、组织目标实现过程

二、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方面,是适应性行为。从环境侧面看,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在于组织是否在环境系统中承担了部分必要职能,以及实现职能的状况。是否环境系统一个合理组成部分。从组织侧面看,是组织是否适应环境、确定合理的目标和战略,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即组织效率如何

6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1、组织与目标环境的适应性

2、目标实现程度

三、组织动态平衡:组织平衡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蹴而就的。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除组织内外平衡外,组织动态平衡也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 第四节 管理概念与管理职能

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包括目标战略决策、调整、转化、实现过程的行为,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

二、管理的职能:按照巴纳德关于组织三要素的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确保必要的活动、领导过程。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管理职能思想:计划、组织、人员配置、领导、控制。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的三种平衡、管理的含义与职能。 【作业】

1、如何处理组织平衡?

2、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7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三章 企业管理环境研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环境与企业的关系的理解能力;对企业环境管理地目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组织内部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一、市场上的企业: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处于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销售市场、政府之间。

二、企业面临的三种选择:以市场为中心对相关者进行分类,企业面临三类选择:与销售市场的关系、与供应市场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

1、与销售市场的关系

2、与供应市场的关系

3、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

一、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是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稳定。经济利益并非企业的全部。企业要为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服务。

一般而论,既要谋求企业发展,又要设法降低风险,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企业发展所需的决策:企业战略决策、企业制度决策

三、企业适应变化的途径:从降低风险、增强稳定性的出发考虑,竞争战略和多种经营战略也是两个基本的杠杆。

四、企业如何转移风险。

五、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框架: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 【作业】 研读教材案例:小饭馆—交换关系,准备发言提纲,课上进行讨论,分析小饭馆的环境因素。

8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四章 经营目标与竞争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竞争的必然性、经营目标的作用、经营的涵义、主要竞争战略、非竞争战略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经营战略、非竞争战略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与企业发生关系的主要对象有:交换关系:(1)顾客(2)资金供应者(3)劳动者(4)原材料、设备、商品供应者(5)政府;竞争关系:竞争对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目标与企业战略

一、经营目标的概念和意义: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二、企业战略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而制定的较长期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它是企业组织活动长期性质的基本设计图,主要解决企业组织与市场环境结合的问题。

1、经营范围

2、资源配置

3、竞争优势

4、协同作用

二、企业战略的层次

1、公司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它根据企业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经营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公司战略描述公司总方向,主要是在增长、多种业务和产品种类的管理等方面的选择。包括总的战略方向、业务组合选择、内部资源配置。

2、经营战略:就是具体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战略。经营战略也叫业务战略。经营战略是在公司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的战略层次。经营战略通常发生在事业部或战略经营单位层次,重点强调公司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包括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

3、职能战略:是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目的在于使职能部 9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门管理人员更清楚地认识到本职能部门在实施公司战略中的职责和要求,有效地运用研究开发、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战略。

第二节 企业竞争战略

一、市场竞争的优劣

1、市场竞争的本质

2、市场竞争的意义: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活动的自主性、合理分配资源、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市场竞争的局限性:不确定性、不公平竞争、资源浪费、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

二、非直接竞争的战略态势:对企业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减轻或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获得发展和盈余。回避直接竞争或者说非直接竞争的战略态势成为企业竞争的基本手段。企业竞争战略问题根本上说来就是一个如何把握竞争与非竞争的平衡的问题。

三、基本的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就是瞄准较宽的大规模市场的低成本竞争战略,要求积极建立高效大规模生产设施,通过经验曲线与严格的成本和费用控制努力寻求成本削减,避免边缘客户定单,在研究开发、服务、销售队伍、广告等方面成本最小化。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瞄准较宽的大规模市场,生产在整个产业来看都比较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产品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化战略并不意味着公司可以忽略成本,但此时成本不是公司的首要战略目标。

3、集中差异化战略:

1)成本集中成本集中是针对某一购买群或区域市场采用低成本战略,只服务于这一市场空隙。

2)差异化集中差异化集中是针对某一顾客群、产品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采用差异化战略。这两种选择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链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

4、合作战略:是通过与其他公司一起行动,而不是针锋相对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很多公司除了在独自追逐和实施各自的基本竞争战略外,都已经开始同其他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追求在各自战略行动方面的互补,以及加强它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合作战略的主要类型是战略联盟。

10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节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确定在哪些方面,或把哪些要素差异化。差异化战略已逐步发展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武器。

一、顾客需求核心,需求束:顾客是感觉企业间差别、识别企业优势的主体。因此,企业实行差异化必须立足于顾客的需求,把顾客需求作为差异化的起点。顾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是一组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束。

1、价格

2、产品

3、服务

4、形象

二、超越单纯差异化

1、微妙差异化:是将顾客的需求核心作为企业招徕顾客的要点,试图在这些要点上进一步找出与其他企业的微妙差异。这种微妙的差异,是顾客选择企业产品的根本动机。微妙差异化可以针对某个特殊的顾客群,也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用途的产品。这种战略的市场面很窄,但在这一部分市场上,企业却可以取得较其他企业优越的地位,保证企业获得平均利润率以上的收益。如不同风格的咖啡店,酒吧。

2、个性差异化:是在以顾客需求核心为中心进行差异化的同时,找到一个或几个能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的点,在这个点上形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色。这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战略。企业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将需求束中重要的顾客群吸引向自己的企业。这种情况下,顾客到企业购买的不是特定的产品,而是在“买企业”。

3、追求成本优势:

三、明确竞争对手:许多竞争对手是企业意想不到的,有些竞争对手的出现,甚至是企业自己选择的结果。无论哪种情况,差异化战略既然是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告诉顾客,就必须首先认清竞争对手是谁。在意想不到之处出现竞争对手,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是顾客自身,对于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在于顾客,这种情况下,企业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就是顾客自身。另外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是提供与自己产品和服务功能相同的替代品的企业,市场上所有企业都要与提供替代品的企业进行竞争,替代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润的获得。

四、确定市场范围

五、为保持比较优势,可以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五种竞争力量

1、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

11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2、潜在的进入者或新加入者的威胁

3、替代品的压力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六、竞争领域的选择 第四节 经营资源

一、按经营资源的通用性和固定性对企业经营资源进行划分

企业的经营资源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通用性指某种类型资源适用的范围。

1、资金

2、物质资源

3、人力资源

4、信息资源

二、什么是核心能力,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企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组织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核心能力是企业主要的价值创造技能,它能使企业比其他人做的更好,并且有着重要的竞争意义。

核心能力使公司拥有某种竞争能力,从而是一种真正的公司强势和资源。它对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能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可能指公司技术诀窍的范围和深度,也可能指那些能够产生具有很大竞争价值的生产能力的一系列具体技能的组合。通常来说,核心能力的产生是组织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是个体资源整合的结果。

三、经营活动的产出有哪些

1、资金

2、信息

3、人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经营资源的分配。 【作业】 什么是差异化战略?为什么说差异化战略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12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五章 多种经营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多种经营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多种经营的阻力和误区的认识能力;对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经营结构决策与经营资源配置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变化与经营范围的选择、多种经营的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差异化战略已逐步发展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武器。如果企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组织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使公司拥有某种竞争能力,从而是一种真正的公司强势和资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变化与经营范围

一、多元化经营战略

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1、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1) 速度效益 :企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即称速度效益。包括:有效利用未开发资源、优化产品成本结构、激发职工士气

2) 范围效益:与单一经营活动相比,多元化经营活动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这就是范围效益。追求范围效益的途径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产副产品。 3) 分散风险:为了避免风险,许多企业采用证券业界常用的分散投资策略,将全部资源分散投资于若干经营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后,即使某一领域发生危机或亏损,还可以由其他领域的经营来弥补,企业可由此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多元化经营战略

1) 进入新业务领域:购并一个已经存在的公司、内部创业、合资

2) 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进入价值链上存在与公司当前业务有战略匹配关系和战略匹配点的业务。相关多元化最常用的方法:进入能够共享销售队伍、广告、品牌和销售机构的经营领域;开发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专有技能;将技术秘诀和专有技能从一种经营转移到另一种经营;将企业的品牌和信誉转移到新产品和服务方面;购并非常有助于巩固公司目前经营地位的新业务。

13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3) 不相关多元化:在不相关多元化中,新业务不需要与公司现有业务有战略匹配关系。企业关注的是:新业务是否可以实现公司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的目标;新业务是否需要注入资金以更新固定资产、扩充资金和提供流动资金;新经营是否处于有充分增长潜力的行业;新业务能否对母公司的利润做出重大的贡献。

不相关多元化的吸引力在于:在不同的行业中经营和发展可以分担经营风险;通过投资于任何有利润前景的行业可以使公司的财务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形成稳定的获利能力;能购并到使股东财富增加的具有利润上升潜力的廉价公司等等。 4) 剥离和清算: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某项业务不再适合继续发展或者剥离是一种更有利的选择时,就应该考虑剥离这项业务。当某项业务失去发展潜力,不能给公司发展带来任何好处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公司利润或发展时,早日清算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所有者或股东的损失,以避免最终的破产。

5) 公司转变、紧缩和重组:公司转变战略。该战略努力使公司的亏损业务变得能够获利,而不是剥离。其目的是通过解决导致整体业绩下降的关键问题,使整个公司摆脱困境。公司紧缩战略。指将多元化经营的范围减少一种或几种业务的战略选择。业务重组战略。该战略是对公司业务组合中各项业务的种类和比重进行根本调整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企业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选择

一、经营方向决策:经营方向决策,就是要确定企业经营活动的界限。经营方向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基本经营特征及经营范围的广度。其意义在于:有利于集中经营决策者的注意力、指导经营资源蓄积、创造组织一体感。

二、经营方向的选择方法:以市场为中心,向顾客提供一揽子服务,即以服务项目为经营方向;以功能为中心,将企业自身功能的作用范围确定为经营方向;以技术为中心,将企业骨干技术能力的辐射范围确定为经营方向。

三、经营结构选择:在对经营领域作出选择之后,要对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选择。选择企业经营结构关键是要对广度、密度和距离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节 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基本方法:预算式预算式是在各经营单位自己申报所需经营资源量的基础上,由总公司统一对其做出削减,或在上年度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做出一定量的递增。分散式分散式视各经营单位(如事业部)为投资决策主体,由 14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其独立自主地配置所拥有的经营资源。各种资源尤其是资金,也几乎都要由自己来筹措。

二、资源的平衡配置:平衡配置方式由两个步骤的工作组成:首先,给出企业整体经营布局图(资源分布图),包括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经营发展前途等;其次,根据资源分布图,找出最佳资源分配方案。

资源分布图,是一个以经营事业的增长率——发展前途为纵坐标,以市场占有率——竞争力为横坐标而构成的二维平面图(如图)。图中的每一个小圆圈均代表一种经营事业或产品,圆圈的大小则表示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多使用营业额指标。

资源配置的第二步工作是要依据定量化的资源分布图,选择可行的配置方案。实践证明,资金是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因为资金流向代表着竞争的战略指向。

三、波士顿矩阵:波士顿矩阵,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统筹分析方法,它把企业经营的全部产品或营业的组合作为一个总体所作的分析,适用于具有多种产品和市场的企业。BCG矩阵将公司业务标在一个2×2维的矩阵中(如图),以便确定哪项业务可以提供较高的潜在收益,哪项业务在消耗公司的资源。矩阵的横轴表示市场份额,纵轴表示预期的市场增长。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的阻力和误区

一、认识上的偏差:人们不习惯于在资源丰富、经营顺手的时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缺乏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紧迫性。信息资源最充裕之时,也就是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最佳时机,但很多企业却缺乏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为暂时的竞争力迷惑,视多元化经营为徒劳无益。

二、竞争风险的压力:对新的经营领域的选择总是充满着矛盾、对经营资源的利用充满矛盾、对进入策略的选择充满矛盾。

三、与组织惯性的冲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总是很难在组织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取得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因为组织具有极强的惯性,并且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变革。但是,环境变化要求企业相应地变革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于是,冲突也就在所难免。须尽力完善经营战略,并对经营范围、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等重要问题做出明确的选择。

四、多元化经营的误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缘故,目前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方面最大的误区,是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有的表现为原有产品市场地位尚不稳固,经不起市场冲击,就急于向相关产品拓展,有的跟着经济气候跑。还有的企业,只是为了多元化经营而多元化经营,不从企业事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阶段需要出发考虑问题。

15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公司转变,紧缩和业务重组战略、波士顿矩阵、企业经营方向和经营结构选择、经营资源平衡配置、多元化经营的阻力和误区。 【作业】 说明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的应用意义,解释市场占有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含义。

16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六章 国际化经营战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认识国际化经营的特有问题,理解国际化经营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转移。 【教学重、难点】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国际化经营的特有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大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从其发展轨迹看,走的是一条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旨在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更是寻求机会,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

一、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动机 :寻找市场、寻找资源、寻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协调、寻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协调、提高管理效率。

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进出口业务即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购入市场开始国际化。原材料输入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国际市场直接购入;二是开发输入,如矿石的开发输入和食品的加工输入等。

第二阶段: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可避免与所在国政府的各种保护政策发生摩擦,确保现有的市场地位。其分为两种形态:发达国家型,即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产品的冲击,发达国家开始制定一些保护政策,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增强本国产品的销售竞争能力。发展中国家型,针对这些国家致力于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和来料加工出口的政策,要开拓市场就需在这些国家开设生产或加工企业,以帮助其振兴当地产业并赚取硬通货。

第三阶段:为追求低成本而在国外投资开设生产企业为了取得低于国内生产甚至低于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的成本优势,除了人工费用低外,税率差异和汇率变动等因素也是形成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

第四阶段:在销售市场建立生产经营基地从形式上看,它与第二阶段相似,但从投资目的看,第二阶段旨在避免贸易摩擦,属防御性策略;而本阶段旨在使生产经营活动更适合于当地市场需求,属进攻性策略。

17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阶段:全球经营阶段当一家公司在经历了上述各阶段后,伴随着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员、产品、资金和技术的不断扩大,公司已发展成为在全世界进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其国内业务只是全球经营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 国际商务环境分析

一、制度和市场环境

二、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国际经营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府政策等,具体包括政府体制、政治稳定性和政府对外资的态度等内容。

三、法律环境:国际商务的法律环境相当复杂,企业经营往往面临着众多法律的限制,这些法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内法律、国际法律、国外法律。

四、社会文化环境:

五、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所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等经济方面的环境。经济环境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完善和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和物价的稳定程度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六、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指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通常反映在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现状、科技结构、科技普及程度、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质量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制造工艺、能源、技术装备等相关的科技发展动向等方面。

第三节 跨国企业的组织设计

一、国际销售分部结构:这种结构是一种拥有出口部的国际企业层次结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在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设立从事出口业务的国际销售分部。

二、产品分部结构:这种结构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定产品或者优势产品先行出口,甚至因为这种产品而在国外设立了生产分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三、地区分部结构:在世界地区结构中,地区或国家成为多国公司以地区划分的分部。不同地区的企业,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战略,所以需要跨国企业针对自己发展的地区特点,采取灵活的组织设计。

四、职能管理结构:职能管理结构中,企业的关键部门有较高的地位,可以对世界各地的公司分部进行适当的管理,这样就加强了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特别是管理的效率。

五、混合结构:在跨国企业的混合结构中,企业可以通过跨地区、跨产品等灵活的方式在跨国企业内部任意地获取管理资源,取得最优的业绩。

18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六、世界矩阵结构:跨国企业的世界矩阵结构是跨国企业在地区和产品两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在这种结构中,跨国企业同时采取了产品和地区两种授权方式,使得跨国企业的战略同时兼顾了地区战略和跨国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一种很有效的组织结构。第四节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一、多国战略:多国战略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是自我封闭的,其特点是分权管理。不同国家的购买者有着不同的期望与喜好不同的款式和特色,这个国家的竞争同那个国家的竞争是相互独立的,随着国家市场的不同,其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存在着差别。

二、全球战略:全球战略中国家之间的价格和竞争环境有着很强的联系,国际或全球市场才有真正的含义。对于一个全球行业来说,其公司在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既影响着它在其他国家的竞争地位,也受到它在其他国家的竞争地位的影响。

第五节 国际化经营的难点

一、政治与经济的矛盾: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相互矛盾,常使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矛盾的根源仍在于国际化经营成果这张“大饼”在国家之间的分配比例问题。国际化经营不仅会引起对外经济摩擦,也会招致国内某些人士的担忧甚至反对,因为他们担心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和技术的空洞化,实质上还是害怕肥水流入外人田。

二、企业管理的矛盾:企业管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企业环境管理与组织内部管理的冲突。从适应环境变动的角度看,企业应抛开政治逻辑的纠缠,按经济逻辑的要求,扩大企业经营的国际范围,即具有较强的离心力。从组织活动的内部管理角度看,国际化经营不利于人际沟通和相互协作,海外企业普遍缺少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一沟通的前提条件,人际交流困难,向心力较弱。矛盾遂由此而生。

三、经营观念:上述两对难解的矛盾,也常令企业在国际化经营问题上举棋不定。事实证明,摆脱这种困境,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指导。但仅有一个战略又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统一的经营观念。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跨国企业的组织设计、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的难点。 【作业】 案例分析:通用与福特迥异的跨国并购战略及成效

提前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公布了1999年度的美国500强企业的排名。通用汽车公司连续12年名列500强之首,年收入达到1890亿美元。1998

19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年排在第二位的福特汽车公司以年收入1625亿美元跌到第四位。

1999年亚洲经济开始复苏,去年美国500家大公司的销售总额比前年增加了10.2%,盈利增加了28.7%。通用汽车缘何能连续12年屹立在龙头老大的位置不动摇?而福特汽车不仅未保住以往的经营业绩,反而跌落到第四位,这与他们迥异的跨国经营战略是紧密相关的。

1、通用:尊重被并购方的优势及自主权

通用汽车公司早就在摸索如何在全球实行最佳的并购战略。它最初收购了欧宝汽车公司,后来入股五十铃、铃木汽车公司。它谋求在美国的生产上与丰田汽车公司在引擎上进行合作。就是说,它实行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并购战略,尊重各家公司的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微型汽车、商用汽车到中高级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各种类型的汽车几乎都生产,但与福特汽车公司相比,在高级轿车的生产上却略逊一筹。

通用汽车公司推行的并购战略,在确立各自的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自主经营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目前还不能说在共享汽车车底盘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上取得了很大的整体效果。

2、福特:统一树立自己品牌

与通用汽车公司相比,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却大不相同。除了最近收购美州虎、阿斯顿马丁等汽车公司之外,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是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走批量生产之路。它收购马自达汽车公司也是为了全面统一事业,比如开发利用福特汽车底盘和引擎,实现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等。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公司还在管理上鲜明地打出了福特色彩。

在对欧洲福特公司和美国福特公司的组织与领导权实行统一之后,福特公司的这种战略更加明确,进一步加快了在全球实行统一的步伐。在产品开发上,美国福特公司、欧洲福特公司、美洲虎公司和马自达公司分工明确,立足于全球化的角度统一使用汽车底盘。福特汽车公司在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全球化上也花费了很大气力,这几年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此外,福特汽车公司还对错综复杂的经营体制、开发工序和生产线进行了调整和统一。

然而,最近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调整了方针,重新恢复了欧洲福特公司的组织,对各地区的经营进行区别对待;在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之后,建立了高级轿车部门;加强服务和金融等与汽车相关的事业,向顾客提供

20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全面服务;实行销售改革,计划建立为顾客着想的零售店网以及重建销售连锁店。 思考题:

1、请分别叙述通用、福特公司的并购战略。

2、请分析通用、福特公司并购战略的不同之处,它们各有何利弊? 小论文:结合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发展过程以及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风险、障碍,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开展国际化经营(可就某一具体行业或企业具体展开)。

要求:字数2500-3000,有理有据,两周内交上。

21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七章 企业制度选择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的特征、企业制度的内涵、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的特征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的概念与特征、企业制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寻找市场、寻找资源、寻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协调、寻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协调、提高管理效率等动机开始实行国际化战略。但仅有一个战略又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统一的经营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

一、传统的企业观: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假定(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价格信号做出理性决策的企业家):企业是黑盒子。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提出交易费用说: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某种替代物而存在。

二、企业的特征:传统的特征

1、自负盈亏

2、独立的经济组织

3、财产支配关系

4、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三、企业的多面性:经济方面的内容赋予企业以企业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具有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性质。企业性质方面的不同特点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的差异, 与工业化的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关。 第二节 产权

一、所有权: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

二、产权及其功能:

I.I.产权定义:指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II.II.基本内容:行为主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 产权制度:

1、私有产权

2、共有产权

3、国有产权

第三节 私营企业发展阶段

一、私营企业的类型

1、私人企业

22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2、合伙公司

3、两合公司

4、无限责任公司

二、中小企业的特征

1、中小企业的特征:中小性企业经营具有统一性、弹性、创造性;强烈的个人色彩;人际关系色彩浓;单独支配;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合一;组织不发达等特征。

2、中小企业适合的范围: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的领域;适合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事业;适合手工业的和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行业;需求量小、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的项目;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活动。

第四节 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有限责任制、资本证卷化、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公司帐目公开。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和缺点

1、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1)保持公司的持久发展2)吸收大量资本3)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有利于吸引管理人才4)保护创业者利益。

2、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1)股东难以掌握足够的企业信息2)随着股权的分散和经营活动的复杂化,股东已失去对企业的支配力。

23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八章 外部关系协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队企业外部关系与社会责任的认识能力;对协调主要的利害者关系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环境意识与环境管理、各种外部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湖南中康公司的“长沙水”和法国的“碧绿波”都是矿泉水品牌,也都遇到过质量问题。但由于两者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处理有关外部关系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四面楚歌,一个塑造了更完美的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协调企业外部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外部关系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正确选择、处理、调整和改善与利害者关系集团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及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的行为。

一、协调好外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

二、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

四、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五、协调外部关系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 第二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指企业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特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对股东:保护股东及其他出资人的投资,并使之得到合理的收益。

对新闻媒介: 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及时,维护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原则,并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对社区: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益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持环境清洁。 对政府:认真遵守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或管理,自觉履行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各项义务。

24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对消费者:把满足消费者需要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担负起教育、引导消费者的职责。 第三节 环境意识及环境管理

一、环境意识

二、环境管理

1、环保理念政策化

2、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降低产品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

3、改造或更新设备,改革工艺和材料,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实行对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5、加强对能源、资源消耗的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6、多方面交流,发展环保技术

第四节 股东关系:指企业与投资者以及投资相关者的关系,也称投资者关系。

一、股东关系中包括的公众对象

二、股东关系对企业的制约

1、协调股东关系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

2、搞好股东关系可以使企业获得有益的咨询和建议

3、股东关系还影响到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三、协调股东关系的方法

第五节 消费者关系:指企业面临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公众群体。

◆ 加强与消费者联系的措施

1、及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企业的信息

2、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

3、保护消费者权益

4、加强对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科学分析

第六节 交易伙伴关系:指企业与在经营活动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组织的关系。

一、供应商关系:为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的其他企业组织。

1、建立良好供应商关系的优势

2、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的措施

二、经销商关系:以经销、代销、批发、零售等方式为企业销售商品的各种企业组织。

1、建立良好经销商关系的基本要求

2、协调经销商关系的具体途径

25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第七节 政府关系

一、政府关系对企业的影响作用:

1、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实行间接调节和控制

2、政府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分配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3、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信息导向功能

4、政府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客户。

二、政府关系协调:及时了解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研究政府政策法令的变动,准确掌握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宏观意图,正确接受,积极配合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指导。自觉遵守法规条令,主动协调和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维护和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经常联系,协调关系。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企业经营情况,争取政府部门的了解与理解,为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令提供依据。邀请政府官员到企业参观访问,或出席企业庆典仪式、成果展览、新闻发布会等,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增进对企业的了解和支持。主动协助政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供就业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等,以求得政府的信赖。

第八节 媒介关系:又称新闻界关系,指企业与掌握和运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机构、人员的关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实体,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

一、媒介关系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

二、媒介关系协调:尊重新闻媒介的基本权利,与新闻界人士建立依赖关系;了解各种新闻媒介的特点和要求,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受众情况、报道重点和范围等,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及时向新闻媒介提供各种真实准确的信息;保持与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力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及企业与各种外部关系的协调。

【作业】 企业协调外部关系至关重要,如消费者关系,政府关系,媒介关系等,结合教材案例“雀巢公司婴儿奶粉的遭遇”(也可以自己举例)阐明企业正确协调外部关系的重要性,并说明雀巢公司如何正确应对,摆脱危机。字数在1500左右。

26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九章 企业组织管理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界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协调的基本类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协调好外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

1、分工与配合

2、有没有激励

3、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安排

4、领导

5、人力资源管理

6、企业文化

二、组织的本质在于协作:组织是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的系统,组织行为中这种有意识的协调行为就是管理,管理作为组织协作行为整体中一种有意识的协调行为,其作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第二节 组织管理的机制和过程

一、业务技术层面

1、技术方面

2、经济方面

3、专业化及分层等级结构

二、权威关系

1、权威的主观侧面和客观侧面:一项命令或指示为下属接受的原因;权威能够得到维持的原因。

2、领导权威:领导者个人拥有的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领导者出众的个人品质和道德力量;组织的文化背景以及领导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会和 27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熟练运用。

三、人的管理层面——诱导、规范和内化

1、诱导及其基本手段:诱导即运用各种需求因素来诱发和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式分层等级结构。

2、规范及其特点:规范指运用各种强制性力量约束和强制个体行为界限的方式。

3、内化及其方式:内化指通过心理作用过程使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觉行为的方式。

四、管理协调

1、管理协调的实质:就是适应变化,消除紧张,实现目标,寻求发展。管理作为协调行为,意味着管理有其限度,可为的范围;管理协调以组织的目标作为依据和标准。

2、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的特点、对技术问题的协调。

3、力量问题:力量问题涉及不同经济力量、利害关系、社会政治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问题,力量问题的协调总原则,协调力量问题的环节。

4、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涉及价值判断的协调问题。

5、综合协调: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包含各类各层次的局部协调在内的综合协调体系。

第三节 组织管理的职能

一、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

1、设计和确定基本的管理框架

2、发挥垂直影响作用

3、利用横向的相互影响

二、管理者的职能

1、管理体系的设计

2、管理体系的运用

3、利用横向的相互影响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组织管理的机制和过程、组织管理的职能。

【作业】 课下复习组织管理的职能,包括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和管理者的职能两大方面,第二节课运用搜集案例进行分析,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自由组合讨论小组。老师将试讨论发言情况给予考核成绩。

28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

第十章 组织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组织结构的一般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常见组织结构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工与部门化的方式、权限关系确定、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各国家(地区)公司的经理定期从一个国家调往另一个国家,因 为公司鼓励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工作。在这种模式下,某些单位采取本土化的形式并享有很高的自主权,而另一些则采取超级全球化和中央集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工与协作

一、分工关系

1、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工作简单化、使工人掌握专业化技能、工作高度专业化。

2、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工作单调化、阻碍内部人员流动、助长组织内部冲突。

协调分工的方法很多,市场协调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市场协调借助的是看不见的手,而组织中的协调则以看得见的组织系统为手段。

二、部门化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能够有效控制的直接下属人员的数量界限。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即部门化问题。

2、部门化的方式:按职能划分、按产品划分、按顾客划分、按地区划分„„为正确选取划分部门的方式,必须涉及部门的自我完整性这一问题。

三、权限关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是正确处理决策权限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沟通与协调:信息传递路线数量巨大,简化信息传递路线带来的问题:信息失真、费时、信息传递负荷过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横向沟通与协调。

五、程序化:例外原理。

程序化的好处:加快工作进度、降低管理者协调工作量、公文化。组织的程序化离不开程序的公文化。

29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确定

一、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1、信息沟通:组织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畅通、清晰、高效的信息沟通体系。

2、技术特点:最早对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工业社会学家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通过研究,她发现:不同的技术类型和相应公司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且,组织的绩效与技术和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密切相关。

3、经营战略:最早对战略与结构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他对美国100家大型公司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考察,详细分析了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以及西尔斯等公司的历史案例资料,明确探讨了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服从战略。

4、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制约力不可忽视。

5、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

6、环境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特点,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划分和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二、组织结构的调整:当出现以下问题时,组织结构需及时调整:分工不合理、职位系统不清晰而造成的上下左右职责关系不明确,工作相互干扰;信息系统不流畅,沟通不良;决策周期长,行动迟缓,贻误时机,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手续繁琐;本位主义严重,部门间协调困难,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系统;多头领导,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授权不当,权责不对等;组织缺乏创新,难以发展。

第三节 组织结构形式选择

一、理想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定义、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2、直线职能制

3、事业部制: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总原则。

4、矩阵制:矩阵制结构由纵横两个管理系列组成:职能部门系列、项目小组系列。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5、子公司与分公司:定义、子公司的四种界定形式、子公司与分公司的区别、适用范围。

6、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是指公司将主要职能(如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 30 《管理学原理》教案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职能)分包给外部独立的公司,并以一个小型的总部组织协调这些公司分担的活动。

7、虚拟组织:美国《商业周刊》在1993年2月8日的封面报道中对虚拟组织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虚拟组织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它运用技术手段把人员、资产、创意动态地联系在一起。通俗的讲,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抓住市场机遇,在特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

特征:高度灵活性、成员核心能力共享、成员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

二、组织结构的辩证法

1、集权与分权

2、集中与分散

3、调和与对立

4、效率与战略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典型组织结果形式的特点及优缺点。【作业】 各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1

第20篇:信息管理学教案

一、理论教学内容

如何确立课程体系结构、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开设的关键。

课程体系结构:

信息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信息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的规划、组织与控制。本课程定位于社会组织机构(以工商企业为主)中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从其信息系统建设的角度考虑,力求揭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促使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有机结合。

具体地说,本课程从管理科学领域出发,以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战略的信息管理问题和信息管理的组织问题,着重介绍信息管理过程和信息管理系统。最后,还提供信息管理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内容。

知识模块顺序:

第1章和第2章:管理学背景/信息学基础

第3章:信息管理学学科体系

第4章和第5章:信息管理原理/信息管理方法

第6章和第7章:战略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组织

第8章和第9章:信息管理过程/信息管理系统

第10章和第11章:信息管理实证研究/信息管理案例分析

重点:重点章节为1-4章,7-9章。重点内容包括信息管理课题的提出、信息科学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发展历程、信息管理学的实用体系框架、信息管理的基 本原理、信息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信息系 统开发与管理知识概述。

难点:难点章节为5-6章。难点内容包括从国外引进的两个信息管理方法、战略信息管理理论和内容。

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确保全面介绍信息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力求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侧重点放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过程新理念和新模式的介绍上,要求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具体的信息管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将来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教师讲授。教师采取讲解、讲述、点评、引导等方法,既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又做到系统、科学、全面,并在讲授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思考,从而自觉地领悟知识;

(2)案例分析。提供大量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通过介绍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和诠释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二、实践教学内容(辅助环节)

包括参观管理软件公司和信息化实施企业、系统演示与操作、上网访问专业网站和搜集相关资料等。

(1)上机练习,通过亲自感受管理应用软件,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有初步的认识;

(2)参观考察,使学生了解政府部门、工矿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感性认识;

(3)调查分析,布置上网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指定经典和最新信息管理方面的教材和专著,提供信息管理专业网站,供学生阅读、参考、检索和浏览。

第一章课堂随笔

1.引出后面将要讨论信息\\信息管理\\MIS\\IRM等概念, 2.指出BPR\\ERP\\CRM\\SCM\\EC等将来要涉及的方向.第2章课后随笔

请大家去图书馆借信息论\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系统工程\控制论\管理控制方面的书籍翻阅.也许对提高自己信息\\系统\\控制方面的素养.有很大帮助.1 我们是围绕信息开展活动的,所以我们要对信息有进一步的认识.2 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区别和联系,不仅是观念上的或名词上的,更重要的是影响将来到实际工作中对研究对象的要素和范围的考虑.第3章课后随笔

不仅知道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了解信息管理学的实用体系,知道信息管理学涉及的主要内容,对信息管理学的全貌有所把握.

第4章课后随笔

要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基本原理.第5章课后随笔

国内的是基本作业的方法,国外的是战略全局的方法.某种程度反映了国内外信息文化和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第6章课后随笔

本章是提高部分,最好看看战略管理的书籍,首先要树立战略的意识.结合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案例学习.第7章课后随笔

假设将来要找工作,去了解企业或软件公司岗位需求等.第8章课后随笔

结合一具体问题,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运用,从而掌握信息管理的全过程涉及的具体环节和工作内容.第9章课后随笔

考虑到该年级开设了后续的MIS课程,所以本章不作为考核重点过多要求. 2

大学管理学教案模板
《大学管理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