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绝句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9 09:06:0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绝句教案

《绝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的节奏美、画面美、情感美。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体悟诗歌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节奏美、画面美、情感美。

2、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体悟诗歌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得《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大家知道唐诗是诗歌中的最高峰,而李白又是高峰中的高峰,其实呀,在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和李白齐名,他就是——杜甫,那就请你想一想,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绝句》 书写课题《绝句》

二、解题: 题为《绝句》,什么叫绝句?有什么特点?每首诗有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这样的诗称为绝句。

三、读出韵律美

1、学生自读诗歌并质疑:

自读诗歌,把不认识的字标记出来问一问。

2、指读,让其他学生评价。

3、思考: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1)要读出节奏(指读齐读)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读懂意思

默读读诗歌,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问一问。 (3)读出感情: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观察老师标红字的字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色彩艳丽,色彩鲜明的春天的景色。

这些景物组成怎样的画面?

这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天空 。 白鹭 。 柳树 。

黄鹂 。

让学生描绘画面,其他孩子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这样的美景面前,诗人的感情应是怎样的?

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指读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 讨论交流展示:用同样的方法读

三、四两句,思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哪些画面?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出来?

推荐第2篇:《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

2、反复吟诵诗句结合插图,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再学习二首杜甫的绝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以前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绝句》(展示第2张PPT)。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3.学古诗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古诗的三步学习法:出示小黑板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二、古诗学习

1.这首诗的题目很特别,什么叫“绝句”?(学生交流)(展示第2张PPT)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就是“七言绝句”。

2.赏音乐,学古诗。(展示第3张PPT),播放PPT内FLASH文件,让学生看着视频初步了解古诗。

3.进入诗内容学习。(展示第4张PPT,接下来每个小步骤根据第4张PPT上的超链接进行) 1)导读,大体上介绍诗的大概内容,让学生先对诗产生映像。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 2)展现古诗内容,播放声音,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录音默读古诗。 3)师:这首七言绝句是谁写的呢? 引出诗的作者,进行作者简介。 课前预习中你了解了杜甫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4)解释部分生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绝句”“千秋雪”“西岭”“泊” 5)解释诗的大意。 6)学习生字。

三、课上巩固练习。

1)诗句填空题(展示第11张PPT)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展示第12张PPT) 3)选择题。(展示第13张PPT)

将学生分小组,每道题目分别请两三个学生起来回答,答对以加分作奖励,最后得分高的将获得老师准备的小礼品。这样能让学生发挥自主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竞赛中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谈体会。(展示第14张PPT)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根据ppt上的问题,抒发奇想,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五、快乐唱歌,巩固知识。(展示第15张PPT)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集体跟着视频学唱古诗。

将古诗编成歌曲,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方式正符合小学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六、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已学杜甫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展示第16张PPT)

八、拓展延伸。(展示第17PPT)

介绍杜甫另外一首《绝句》诗。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绝句这类体裁。

推荐第3篇:绝句优秀教案

《绝句》杜甫 优秀教案

执教者:陈迎春 2013.4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杜甫的《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3、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绝”字。

谁能给“绝”字找找朋友。( 绝种。绝缘 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要求):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请出这些生字的拼音朋友来?(一生带读,师出示拼音)(出示生字,指多名读)

3、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吗?开火车组词

4、出示词语,齐读。

三、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师:上节课,我们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说说都有那几步? ( 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情、悟诗意。)

2、这节课,我们试着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学《绝句》这首诗好吗?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看看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师:哪为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呢?

生:杜甫是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生:杜甫是李白的好朋友,湖北人。

生:......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现在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认识杜甫吧!(师课件出示有关杜甫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诗的吗?(师简介杜甫写此诗的背景)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诗人,接下来我们应该是...... 生:解诗题。

师: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生一片茫然)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课件出示:绝句解释) 引: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8页,杜甫所写的这首绝句是几言绝句。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诗人杜甫在四川成都有一间草堂,叫杜甫草堂,他在他的草堂欣赏美丽的春光,他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草堂,诗文)于是,他就随兴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篇。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什么?不懂得请做上记号。(生自由读)

2、学习第一句

(1)出示第一句,问:谁读懂了第一句,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鸟名,也叫黄莺。板书:“鸣”:叫。) (2)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是什么颜色的?那么“翠”是什么意思呢? (3)能再说说诗意吗?

(4)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5)“柳”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里的位子,看看该怎样写,才写的漂亮。(生:左中右结构、挂下来的柳枝正好写在竖中线上„„)A、师范写,生书空。B、谁能给它找找朋友?(柳条、柳枝„„)

3、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问:谁读懂了这一句,请读懂意思的同学说一说?(生:„„) (2)瞧!这就是白鹭。(出示课件)

(3)古诗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上下的词语相对,我们可以根据这种特征来理解古诗。如“两个”表示数量,“一行” 也表示数量;“黄莺”是鸟,“白鹭”也是鸟。根据这个特点,你能理解“青”的意思吗?

(4)晴天的时候,天是什么颜色的?(生:蓝色。)师:对。青天就是蓝天。 (5)那根据古诗的特点,跟(板书:“上”)对应的又是那个字?(生:鸣)

那你能想象,这群白鹭从水面向蔚蓝的天空上去会是怎样的画面呢?(生:边飞边叫 边拍翅膀边唱歌 )

师:想想看,它们可能会怎样叫、怎样唱呢?(生:„„) (6)现在能准确地说说这句是的意思吗?(生:„„)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是靠什么器官感觉到的?(生:„„) “一行白鹭上青天”呢?还能听到吗?(生:只能是看到)

师:当你听到黄鹂鸣叫,看到白鹭高飞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生:„„)

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请看图朗读(出示图)(指

2、3名读,小组读,齐读) (7)要想读出古诗的美,就要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出示有节奏诗)现在再来读读看。(齐读)

4、学习

三、四两行诗句。

(1)出示第

三、四句,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从这两句诗里,你看到了什么?(生:雪)

(2)现在老师可疑惑了,刚才诗人听到黄鹂叫,看到白鹭飞,一派明媚的春光,而现在却看到了雪(板书:雪),这是怎么回事呢?(生:„„)

师: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那么就是说一年只有“一秋”,所以“一秋”也就是一年;那么“千秋”是什么意思呢?(千年) 师:谁能理解“千秋雪”的意思?真的有千年吗? 师:知道“西岭”在那里吗?(课件解释)

师:我们知道: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因为我国西部地区气温较低,所以西岭上积雪终年不化,这“千秋雪”指的就是常年不化的积雪。

(3)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这“窗”字也是“我会写”中的生字,这字谁能教同学们写?(生:上下结构、„„)A、师范写,生书空。B、谁能给它找找朋友?(窗户、窗门„„)

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把这幅“千秋雪”的图,框了起来,镶了起来,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框”“镶”,而用“含”。(板书:含)(生:„„)

师:看看我们教室里的这些框框里的东西,都是静静的,那只是一种静态的美;而“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窗框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把远处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拍下来,展现在作者的面前。

师:可见这个“含”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诗,读出“含”字的韵味悠长。(第一组先来,第二组,第三组,齐读)

5、同学们诗人看罢积雪,向门外一瞥,又看到什么?(板书:船) 师:作者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1)同学们上册的数学中知道“米”、“厘米”,是长度单位;这“里”也是长度单位。1里=500米。我们学校的塑胶跑道长是100米,那么1里就有我们5个塑胶跑道那么长,想想看“万里”该有多远?

(2)现在谁来说说“万里船”的意思?这里的“万里”真的是一万里吗?(对!和“千秋”一样表示虚指。 “千秋雪”写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船”绘出了空间的辽阔。) (3)这“万里船”来自哪里?东吴指什么地方?(生:„„)(课件出示:东吴„„) (4)师:草堂在这里西岭在西边,那么东吴应在哪里?(师板画)万里之远的东吴船只,现在就停在门口,可见这个“停”字就是诗中的哪个字?(板书:泊) (4)回忆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再次出示写作背景)

师小结:同学们因为多年战乱,一些道路和河道被封锁,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现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了,这些可以自由来回的“万里船”又重新停泊在门口了,作者可以坐这些“万里船”回自己的故乡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又将是如可呢?能用你的朗读声,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试着读读看(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生说,师出示课件)

7、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1、2)

五、总结全诗,感悟诗情。(1)(课件出示:引画节奏)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觉得美吗?要想读出古诗的美,就要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你能给这首诗画节奏吗? (2)(出示有节奏诗)师:好!现在我们来读读,看看感觉怎样?(指一二组读) (3)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声,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瞧——(出示看图朗读画面)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魅力。咱们再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课件出示:看图读古诗) (3)(课件出示:引画节奏)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觉得美吗?要想读出古诗的美,就要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你能给这首诗画节奏吗? (4)(出示有节奏诗)师:好!现在我们来读读,看看感觉怎样?(读一次,背一次) (5) 师:杜甫的诗被人称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你能体会到吗?A、(课件出示:)(板书:黄、翠、白、青)

B、(完成《课堂作业》p4,t3)。C、校对。 (6)、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边说边板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作业自选超市(三选一)

1、给古诗《绝句》画一幅插图。

2、读一读、学一学杜甫写的古诗。

3、再给大家背一首自己课外所学的古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它用词精确、凝练,年代相隔久远。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完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配乐朗读,课件的制作,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学法指导是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自己学会知识由此培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我们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更是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生学会这首古诗时,我旨在让他们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等),希望他们在课外能够自学更多的古诗。

三、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在会读的基础上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四、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推荐第4篇:《绝句》公开课教案

绝句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以前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绝句》(板书课题)。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3.学古诗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古诗的三步学习法:出示小黑板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很特别,什么叫“绝句”?(学生交流)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就是“七言绝句”。

2.这首七言绝句是谁写的呢?(杜甫)板书:唐 杜甫

课前预习中你了解了杜甫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3.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1200多年前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1.(出示古诗)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读诗了吧?那就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吧!不过读的时候别忘了带上铅笔,看看诗中哪些字词是你不理解的,画个小问号,哪些字词是你通过预习已经解决的,画个感叹号。开始。 2.学生交流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包括。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3.理解了这些字词,相信大家对古诗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分句理解诗句意思,最后结合起来说。) 4.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四、读诗句,悟诗情。

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背诵。

五、拓展阅读,引导写诗。

1.(出示《绝句》)同样是杜甫的描写春天的绝句,读一读,这首五言绝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指名说,有感情的诵读)

2.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3.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4.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六、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推荐第5篇:绝句教案3

《绝句》杜甫

一、复习预习:

1、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诗人杜甫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

2、(好,就到这里。)同学们,春天来了,草长莺飞,唐朝诗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被这一幅十分动人的春景图深深的感染,不禁吟出了一首很美很美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乐园,一起去品味古诗《绝句》吧!(板书课题)

3、请看课题:同学们,绝句是古诗体裁的一种,五个字一行的叫做五言绝句;七个字一行的叫做七言绝句。你知道这首诗是几言绝句吗?(七言绝句)

二、定向自学:

1、对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78页,(老师看看谁的拿书姿势最美?)先静静的听老师朗读,注意要听清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再把课前全出来的生字和同桌同学互相考考字的读音,还可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再给他组组词。(开始)

3、(课件出示生字)a、谁来拼读这些生字?b、开火车读一读,打乱顺序读。C、你能选一个字给他组组词吗?(组词领读)d、真棒,老师考考你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生字。(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E、你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的吗?

4、现在呀,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又跳回到古诗中了,你是否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自己把古诗再读读,把字音读准。

5、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尽量在脑海中想象画面。(2~3名)

6、(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请同学们把书放下看大屏幕,自己读读诗的前两句,边读边结合大屏幕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7、在脑海中有画面的同学请举手,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A、我好像看到了在明媚的春天里,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枝上欢快的唱歌。 (板书:黄鹂)

B、我好像看到了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上蓝蓝的天空。(板书:白鹭)

8、让我们一起高兴的读读这两句吧!

(同学们,古人在诵诗的时候有个特点,总爱摇头晃脑的,你能模仿出来吗?试试看) 谁来试试?一起来试试。

9、就到这里,请看大屏幕,自己读读诗的后两句,在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A、我仿佛看到了江边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驶来的船。(板书:万里船) B、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杜甫透过窗户看着对面西岭上千年不化的雪。(板书:千秋雪)

10、真美呀!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那里景色的美!一起来读读诗的后两句。

三、讨论探究:

1、古诗中单字的意思非常有趣,你们知道吗?“鸣”可以理解为“叫”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唱歌”的意思。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找找诗中其它字或词的意思,然后汇报给大家听。

2、嗯!说的真好,这古诗中单字的意思可真有趣,让我们一起再读读,体会古诗的含义。

3、古诗中除了单字的字义有趣以外,还有对仗,对仗也可以说是对偶。比如说:“鸣对上”,再读读诗,你还能找出一组对仗吗?

4、同学们,诗的对仗使古诗读起来更有节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一读。

5、(课件出示画面)读得越来越好了,老师还想再听一遍,这一次,会背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四、拓展积累:

1、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这首诗也出自杜甫的绝句,先听老师读一遍,注意要听清字音。

2、好,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3、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4、下面自己再读读古诗,边读边结合大屏幕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A、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5、大家说的真棒,就说到这里。同学们,杜甫遇见美景诗兴大发,写下这千古绝句。遇见了如此美丽的景色,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6、古诗就学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9页,我们要学习写生字了,谁来领读本课的生字。

推荐第6篇:《绝句》教案、反思

《绝句》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九个生字,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

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 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 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

二、

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 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

千秋雪

万里船

教学反思: 本课的优点: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推荐第7篇:《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石雪峰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3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近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近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推荐第8篇:三年级下册绝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推荐第9篇:绝句

绝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兴趣。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古诗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古诗的三步学习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绝句》(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简单了解作者。

2、这首诗的题目很特别,什么叫“绝句”?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就是“七言绝句”。

三、抓字眼,明诗意。1.(出示古诗)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读诗了吧?那就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吧!不过读的时候别忘了带上铅笔,看看诗中哪些字词是你不理解的,画个小问号,哪些字词是你通过预习已经解决的,画个感叹号。 2.学生交流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3.理解了这些字词,相信大家对古诗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分句理解诗句意思,最后结合起来说。)

4.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四、读诗句,悟诗情。

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比赛背诵。

五、拓展阅读

1.(出示《绝句》)同样是杜甫的描写春天的绝句,读一读,这首五言绝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指名说,有感情的诵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主题丛书4第4页《春晴》。

六、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七、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绝句》,并搜集其它关于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 板书设计:

绝 句

黄 翠 白 青 ——有声有色

鸣 上 ——有动有静

含 泊

推荐第10篇: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近一行白鹭上青天。--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远 门泊东吴万里船。--近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

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对古诗有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的诗人,以为是李白,享有“诗仙”的美称;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2、绝句的理解:“绝”与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如:绝招 绝技

1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二、古诗讲解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并且带有感情。

2、细读古诗:

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

2

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诗词解释:白鹭:它的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它披着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显得高傲。窗,窗口,窗户。含,包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

3、全诗大意: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的唱歌,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里停泊着驶向东吴的万里船。

4、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欢快、欢愉、欢快的心情,

6、小节: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第11篇:绝句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

2、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赞美大自然美景。教学重难点:

1、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

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 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 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

二、

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杜 甫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 千秋雪 万里船 美

第12篇:绝句

《绝句》整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绝句》,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从小到大,你一定积累了许多古诗吧!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吟诵出一首古诗么?

2、课件配乐出示《春晓》《咏柳》《草》的相关图片,学生根据所给画面说出古诗题目,并吟诵出。

3、同学们深情的吟诵,仿佛把我们带回到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一首歌。(播放:古诗新唱:《绝句》)

4、师:好听么?想学么?其实歌中所唱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一草堂,就是现在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在草堂先后居住4年,留下诗作240余首,绝句就是其中一首。

(二)初读古诗,尝试感悟

1、课件出示带音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课件出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根据节奏读读看。

3、引读:瞧,是不是有小诗人的感觉了?古人吟诵古诗时会做什么?(摇头晃脑)我们也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的读读看!(摇头晃脑地读) 师:可我们不是古人,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读,如:拍手读,也可以两个人玩拍手歌。(拍手读)我们还可以踏歌,用脚打节拍。(踏歌)。师:好了,同学们,读得快乐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你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是一幅特别美妙的画。

(三)披文入境,领悟全诗

1、整体感知

(1)春天到了,草长莺飞,杜甫草堂前一片欣欣向荣。是怎样的春景把诗人深深地感染,吟诵出这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佳句呢?请同学们自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自由读)

(2)沿着诗人的视线,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根据学生回答板画)

(3)多么丰富的画面啊!你是否也想走进杜甫草堂,一睹这美好的春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杜甫草堂。(教师配乐范读) (4)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那些颜色?

(根据学生回答,一次出现:黄鹂、白鹭、翠柳) 重点引导“青天”: a、常用的“青”是什么意思?这里用来形容什么? b、青指蓝,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让你想到了哪里的天空? c、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天空么?

d、诗人所看到的天空正如拉萨的天空这般蓝,在诗人的笔下,就是——“青天”(课件出示:“青天”)

2、感悟前两行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是怎样的一幅黄绿相间,青白辉映德画啊!这幅画就融化在前两行。读一读(课件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耳畔仿佛听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黄鹂的叫声)黄鹂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什么? (3)多美的春天啊!面对这幅有声有色的春景图,你最想说什么?

(4)此时,你们已经与诗人心灵相通,诗人也同我们一样沉浸在这绿柳垂丝、莺歌燕舞的美好春景中,他不由地吟诵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感悟后两行

(1)此时,诗人放眼远眺:另一番景色映入眼帘,是什么?来读诗的后两行。(课件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在这两行诗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解释: a、“西岭”:指位于成都以西的岷山。 b、“泊”:停泊 c、“东吴”:指现在的江浙一带。 重点指导: a、“窗含”:要想理解这个词,我们不妨体会一下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外面的景色?(窗前)

师:孩子们,扭过头来,透过窗户往远处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观察、描述)鳞次栉比的楼房、蔚蓝的天空、宽阔的操场构成了一幅多美的图画啊!这幅画还有画框呢!是什么?(窗户)孩子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透过窗户,你可以看到外面千变万化的世界。 (课件出示窗框中的美好:“绿荫如毯”“祖孙同乐”“山花烂漫”)这一处处美景不正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么?

师:那么“窗含”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样说来,远处雪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不正是镶嵌在杜甫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吗?(课件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 b、“千秋雪” 师:“秋”在字典里有五种解释。(课件出示)在这里应该选哪种解释呢?这山上的雪是整整一千年么?(点明:虚指) C、“万里船”

师:作者身在成都,船从江浙一带来,路途遥远,因此说是“万里船”

4、走入背景

(1)此时,诗人心中仅仅是未看到如此美景而激动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背后。(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2)在诗人心中,除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还暗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愫?(思念、欣喜)

(3)让我们带着这份思念与欣喜再读古诗的后两行。

(4)喜爱、赞美、思念、欣喜,种种心情交织在一起,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来不及为古诗想个题目,干脆以古诗的体裁“绝句”为题。

5、诵读古诗

(1)诗人不是画家,却胜似画家,短短的四句诗, 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此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来,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古诗。 生齐读古诗。

(2)真美啊!让我们一起欣赏着这美丽的画面,和着动听的音 乐,再次吟诵这首《绝句》。 生配乐诵读《绝句》

(3)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绝句》。播放音乐

(四)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许多孩子意犹未尽,其实杜甫的古诗还有许多,这只是其中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更是不胜枚举,这也只是其中一首。孩子们,走进股市乐园吧,那里有更多的美景等你去欣赏,更多的美文等你去品味。

第13篇:绝句

绝句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

2、

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述的情景,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3、初步体会绝句诗句的对仗。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古诗图画,诵读录音,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诵读激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活动以来,相信同学们都积累了很多古诗文,能展示一下吗?

2、逐幅出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画,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那首古诗?引导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分别是:《悯农》、《登鹳雀楼》、《宿建德江》、《江畔独步寻花》。

3、走近作者,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四首诗有什么特点?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什么是绝句。 刚才我们背诵的《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谁?你了解杜甫吗?谁来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另一首七言绝句。 (板书:绝句)(齐读)

【多媒体出示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诵古诗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自主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诗句中的生字,把诗句读通顺;结合文中插图,图文联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交流。(1)、指名读。师生集体点评,读得怎么样?有什么优点?你认为什么建议? 师小结:古诗要读得正确流畅,还要有音韵美,这就要我们注意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2)、师范读。

(3)、练读体会,再指名读,齐读。

3、过过渡:要想真正读出这首古诗的韵味意境,还需要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所描述的情景中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读诗的愿望。】

三、合作探究,解诗入境

大文学家苏轼说:杜甫的诗就是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那么在这首绝句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呢?快速读诗,找一找。

那么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呢?让我们去细读品味。

(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话,通过看图想象,指名说。

出示留白诗句:两个()鹂鸣()柳,一行()鹭上()天。

2、指名填写,说说所填的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 你聪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吧。

3、多形式读:如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师生分读等。

【诗句意思直白,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不觉就感受到诗句描述的景色,形式多样的朗读更是让师生沉浸在这无边的美丽之中。】

(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青翠的柳树、高远的青天,真是色彩明丽,美不胜收。此时诗人透过窗户,向远处望去。。。。。。

1、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什么是“千秋雪”,“万里船”?

启发理解:为什么这雪含在了窗户里?为什么这船泊在了门里?

2、你觉得这两句诗美在哪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的优美和巧妙。【诗句中,千和万均为虚数,是一个泛指。教学中借用成语“千山万水”、“百里挑一”等词语去类比理解,感悟语言表达的方式。】

四、朗读提高,体会特点

1、诗句中所写景物有动有静,有远有近,你能分清吗? (认识诗句描写中的远近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特点。)

2、了解对仗。

这首诗对仗工整,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你还能找出诗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对仗?

从这些对仗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关于对仗的常识:词义必须同属一类,词性必须基本相同等。) 【诗词的对仗体现古诗绝句的特点,在这首绝句中尤为明显,特别典型,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既明白了这一特点,更感受到了诗句的魅力所在。】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1、播放课件录音欣赏,展示课文插图,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2、播放古筝配乐,看图,请学生尝试诵读。

3、全班练读,通过录音自我欣赏对比找差距。

六、练笔诵读,拓展延伸

1、我来对一对。

黑对() 红对() 千对() 山对()

2、你还能写出哪些对子?

3、读读杜甫的另两首绝句。并说说《绝句》其一中是如何对仗的。 《绝句》(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读读杜甫其他的诗句,说出其中的对仗词句,既是拓展,又是巩固,可谓一举两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杜甫的诗,细细品读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用自已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述的景像。

板书:

绝句

画 美

人 悦

《绝句》教后反思

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入新课时,我创设情境,面对春天图景领着孩子吟诵《村居》等描绘春天的古诗;体会写法时,我带着孩子们回忆学过的带有虚指数字的“一片孤城万仞山”等诗句;感悟诗情时,我向孩子们介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对比《春望》里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将下课时,我又给孩子们推荐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句。40分钟不仅仅学习一首新诗,更融入了大量的经典古诗,课堂教学的密度增加了许多。

第14篇:绝句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第15篇:绝句

《绝句》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庄培芳

教学内容: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学说明:

本诗是《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

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

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

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

2、-

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

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

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

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

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第16篇:《绝句》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佚名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

2、-

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

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

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第17篇:六年语文夏日绝句教案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诗题

师:孩子们,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来读一读好吗?非常棒!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知道你们将来长大了也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脊梁!那同学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出现在语文书第四单元的什么地方?对,单元导读,那么通过这段话你知道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吗?非常聪明!民族之魂,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几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学习他们的品质,

2.了解作者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杰出的人物,她是(李清照)学习她的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板书,夏字在书写时要注意,横下面是自己的自,不要写错了。

师:对于李清照,有同学了解她吗?2生。(师介绍李清照)。

二、读准《夏日绝句》

1.初读古诗。要求:轻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说到这里,那同学们想不想读读这首诗?请你轻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师:谁想给大家读读这首诗?3生,评价(字音,节奏、韵味) 3.齐读,师生合作读

师:老师也想读读,要不咱们合作读怎么样?谁想跟我合作?老师读一三句,你们来读二四句。我有要求,我的节奏就是你的节奏。行吗?谁还想跟我合作?孩子你读的太棒了!谁想和他合作试试?咱们一起来一遍行吗? 4.男女生赛读,齐读

师:读的有味道了!比一比行吗?女生男生比比,看谁读的有节奏有韵味。读得都不错!真棒!齐读一定更好!咱们一起来试试吧!

(评价语预设:字音、节奏掌握得很好、有点韵味、有小诗人的感觉。有自己的感悟等等)

三、读懂《夏日绝句》 1.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不仅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人们都说,声能传情,那么情从何来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这首诗我们读了很多遍了吧,那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请你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好了与同组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出示小组合作提示) 2.小组内交流古诗意思

师:刚才我看到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同学们都能做到自学认真,合作有序,非常棒!好,读明白了吗?真的吗?那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汇报诗意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大家说对吗?还有想说的吗?解释的很完整了。

四、悟《夏日绝句》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出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师:“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而且像这样的对偶,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孩子们,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它呢?我们再来读一读。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师:通过这两句我们了解作者用什么词来赞颂项羽? 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那么项羽是谁呢?,谁能介绍一下他? 生介绍项羽。

师:那么老师有个疑问: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

(学习方法提示:结合历史背景、抓住关键词)

师: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本诗的后两句李清照借用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件来体现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当时南宋的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偷生,逃跑妥协。同学们,古诗中借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把它叫做运用典故,简称用典,那么用典有什么好处呢?(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比如杜牧的这首泊秦淮。(课件出示杜牧的泊秦淮)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深刻而精辟。李清照借用项羽乌江自刎,就想要达到借古讽今的艺术效果。

3.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感受了解古诗创作背景的意义。

师:我们在介绍李清照时,说过她的作品分为前期和后期,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她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呢?

生回答(后期作品)

师:李清照在后期为什么创作这首诗呢?这与她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我们知道宋代有一段屈辱的历史,那就是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当时宋朝北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那么,作者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历史背景介绍)那么同学们,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悲愤、激昂„„)。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指名根据自己所感悟的感情基调来朗读。

(从你理解了李清照的悲伤,你真是李清照的知音,你走进了她的内心等去评价)

师:所以这一定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在学习中,通过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以诗引读,学生朗读训练

师:孩子们,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学生接诗句”,“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学生接诗句”。

师: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他们想说——学生接诗句。

师:他的《示儿》有这样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他八十六岁去世,在这八十多年的时光里,还是没有统一中原,他也更想说——学生接诗句。

师:可就是这样,南宋的统治者却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们想说——学生接诗句。

师: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个抗金英雄,他就是岳飞,这是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满江红》,就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抗金英雄,最后也含冤而死,这件事虽然发生在李清照之后,但是如果李清照知道,她也一定会说——学生接诗句。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师;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师: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好书推荐:介绍李清照和她的词 1.世人评价李清照

师:同学们,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其实李清照让人佩服的不只是这些,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我们看看世人对她的评价。(课件出示世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2.好书推荐

师:李清照文辞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华精神文明史声的一座丰碑,我们前面说过她的作品分为前后期,比如:(课件展示李清照的词),她的前后期作品正是当时历史背景的产物,也是她人生经历,性格的写照,那么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推荐同学们一本书《李清照词》,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去领略不同时期不一样的李清照!好,下课!

六、拓展李清照的诗词

第18篇: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评价性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2、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能对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到过杜牧的《清明》有谁能来背诵一下。(请同学背诵此诗)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分析课文第

一、二段

请同学朗读课文

一、二两段,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有没有展开对这首诗的解释?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作者在这两段中,没有在赏析〈〈清明〉〉那么这两段作者主要是在交代什么内容呢?

明确: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杜牧在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地位,他是与杜甫齐名,人称“小杜”,杜牧是晚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通俗清新,流传甚广,有名的象〈〈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对于分析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标题中用了“浅说”,用了一种谦虚和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今天要说的〈〈清明〉〉也是杜牧的代表作,谁能说说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啊?(学生各抒己见),那么杜牧所处的清明是如何的呢?请在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虽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正值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让读者进入到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创作诗歌时的一种特定情境中,也只有在那样的清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首诗。

三、分析四个重要词语

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哪几个?“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1.“纷纷”

我们对“纷纷”这个词的一般理解是怎样的?

明确:“纷纷”常用在形容气候中,用在下雪的气候中,指的是雪下得大,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形容雪下得大,就用了“纷纷”。但在春雨的气候中,却是形容雨下得细小。“雨纷纷”写出了清明雨的特点和精神。象征了春雨细而缠绵,凄迷而又美丽。

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2.“断魂”

“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 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

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3.“遥”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

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4.“杏花村”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明确:一般的理解就是杏花村是个村名,那里一定是出产美酒的。作者认为不一定,如果真是是个村名,那就与前三句不协调,同样应放在一起,整体分析。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也可能只是一座美丽的杏花村,而无酒可解愁。也就是解愁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

四、分析整体结构

作者在挖掘完四个字后,又把眼光从局部放到了整体。他认为全诗可以分做哪四个部分?

明确: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作者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加以赏析。并提出了向古人学习和借鉴。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不但要学习古人这种写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学会怎样去鉴赏一首古诗,怎样去发掘别人所忽视的关键所在的地方。我们要学会两点,一要抓住几个关键的词,深挖内涵,看到别人所不留意的东西。二是每句诗不能割裂地分析,而应互相照应,互为解释,从整体上去分析。这样就能收获别人收获不了的东西。

千万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而要敢于抒写自己的见解。当然,自己还要多读诗,以及别人的鉴赏文章,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五、写作特点

1. 先描述诗的环境氛围,让读者体会路上行人的心情。然后重点抓住四个字进行分析。最后从诗歌的形式上用“起—承—转—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绝句的特点。

2.点面结合,文章中既有四个重点字的分析又有整体的结构分析。

六、板书

春雨的细而缠绵,凄迷而美丽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景)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 (情) (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 (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作业

课外找一首自己熟悉的古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要求:模仿本文的写法,能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进行分析,并有一定的新意,体现自己的见解。不要求逐句翻译。字数300字以上。

第19篇:《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赏析古诗的方法,懂得如何赏析古诗。

2、

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如何展开丰富想象来赏析古诗。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期中考的一篇阅读理解引入

诗歌的字面意思是明确的,但诗歌的可以想象引申的内容是”无垠”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自己的再创造。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周汝昌的《清明》再创造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读一首诗,就是品味一段历史,就是体验一份哲理,就是感受一种人格。这堂课,我们要来品读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清明》,做诗者是被称为“小杜”的唐代诗人杜牧。先请同学们来诵读这首诗。

1、出示《清明》绝句,学生自由诵读一分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3、教师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发言,激发兴趣。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浅说:既表明了文体属于议论性,同时表明作者谦虚态度。

是肤浅或简单谈一谈的意思。因为《清明》是一首名作,杜枚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为人所共知,许多间评价赏析过这首诗。因此,作者用谦虚、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整体阅读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速读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说”的顺序。第二段 清明时节 第

三、四段 雨纷纷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七段 雨纷纷

第九段 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

十、十

一、十二段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深入探究,感悟写法。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一)研读第2-8自然段。速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前两句,在赏析时,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抓住“纷纷”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比较法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2、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等。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随之舞动的美景描绘得生动细致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沟通了视觉和听觉,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仿佛看到了到花丛中蜂蝶飞舞,听到了春鸟和鸣,渲染出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3、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4、“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5、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

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6、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行人”一词则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则从情感、心绪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加以品味。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研读第9-14自然段。

根据第2-8自然段的学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讨论题目:

1、第9-14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后两句,在赏析时,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进行赏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赏析的?

2、赏诗,跟写诗一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作者是如何在评析中展开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确:

1、

抓住“遥指”一词,运用联想法——把动作进行定格处理,将无形化做有形,由抽象的文字化做生动的画面,引导人们想像客人与牧童的问答,体会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

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杏花村——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是虚名不是实名,就像山水画里的远山,朦胧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运用了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民间戏曲传统剧目《小放牛》中“用手儿一指„„”是联想。《红楼梦》中“在望”的神情应是“遥指”的最好注脚;而“小放牛”的动作则声情并茂,传神鲜活地注释了“牧童遥指”的绝妙意境。接下去,文章写小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剩下的行人之心情、动作、神态的描写全是赏析者的想像;丰富的想像把雨中行路人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极有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三)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四)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五)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

1、从意境方面

2、从语言方面

3、从篇法方面

(六)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泳语言,抓关键词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板书

春雨的细而缠绵,凄迷而美丽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 (景) ↕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 (情) (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 (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诗人用“纷纷”两字来形容清明雨,真是好极了。怎么见得?“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暴雨,也和那种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雪纷纷”和“雨纷纷”中的“纷纷”一词的不同:

雪纷纷——

雨纷纷——

3、“天街小雨润如酥”的作者是 代的

;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作者是 代的 。

4、作者认为“纷纷”一词妙在何处?

答:

5、联系上下文和原诗,“纷纷”一词仅仅是下雨吗?

第20篇:《绝句》教案 说课 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激情导入

1、复习

(出示画面1)师引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一定跳出了不少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吧。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同学们,你们又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呢?

2、简介绝句

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很好的习惯。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绝句。出示课题《绝句》。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绝。简介绝句。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写的。他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新回到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他心情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

二、初读感知

学习生字

1、老师范读(课件出示古诗)

2、学生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识记生字

齐读

重点强调岭的读音

交流识字方法

齐读

认读词语

4、练习按节奏读诗

指导画节奏 指名读

小组练读

齐读

过渡语:真不错,我们又读出了诗的节奏,但这还不够。为什么呢?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的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所以我们还要能从诗中读出美的图画,读出诗的韵味来。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

三、品读诗句

感悟意境

(一)学习第一二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引导学生结合课件理解诗句,品读诗句。

师引入:谁来读读这两句。我们一起去杜甫的成都草堂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吧。一天早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唱歌。一行白鹭飞上了蓝天。)

可爱的小黄鹂在唱什么呢?小黄鹂,你能唱唱吗?画面色彩明丽杜甫巧妙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多美啊。你们看,给小黄鹂配的是垂柳的翠绿,给美丽的白鹭配上了天空的蔚蓝。多美啊!谁来读读?

练习朗读,读出春天的美和生机。 指名读后,分男女读,再齐读一二句。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莺歌燕舞,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看着看,他推开窗户,又被远处的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

3、介绍西岭,(出示岷山图)师简介:它就是现在四川的岷山,那里终年积雪,所以诗中说“西岭——”。

重点理解“含”字意思。这雪山美吗?西岭的雪景美得就像一幅画一样镶在窗户上了,这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分男女读,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1、结合图理解诗句意思。

重点理解“泊”“东吴”的意思。句中哪个字是停的意思? 师简介东吴。师设问:东吴是个地名,有没有同学在哪本书里读到过或是听说过?东吴在现在的江苏一带,杜甫在四川,两地相隔很远,所以诗中说“门泊东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愉快的心情。

师设问: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

指导学生练习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

指名读,女生读三句,男生读四句。

四、吟诵诗文,感受韵律美

1、齐读全诗。

2、师生与生对对子。

3、练习背诵。

五、歌曲吟唱

拓展欣赏

同学们,其实一首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就把这首诗谱了曲,唱出来了,想听一听吗?播放童声合唱《绝句》同学们,放开你的歌喉,我们也来唱唱吧。

小结:同学们,这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另外三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找来读读。其实,不仅是杜甫草堂,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绝妙的美景,让我们带上明亮的双眼,插上快乐的翅膀,,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板书设计:

绝句 美 高兴

愉快

创设情境 品读诗句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绝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绝句》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诗虽短,但其境无穷。四句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远景有近景,而且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春意盎然。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品味诗句,训练学生的朗读、阅读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

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学法:在古诗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读诗、品诗、背诗,从而在古诗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2.教法:我力求抓住古诗凝练的语言,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理解诗句含意;并借助想象进行感悟,引导学生说诗意、品诗情,读出韵味,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欣赏图片

激情导入

开课时,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我出示了十幅有关春天的图片伴着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后,说说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背诵学过的古诗。 然后出示课题,板书课题。简介绝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对于后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是如何的欢欣,也为后面理解诗句的含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

学习生字

生字虽然不多,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师生读书,自学生字后,检查生字的认读。重点强调岭的读法,交流识字方法时注重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在学“鹭”时,学生分析字形后,我出示白鹭图,让学生帮白鹭做自我介绍,一是让学生了解白鹭,感受白鹭的美,同时也是一个说话训练的点。

三、感悟诗意

品读诗句。

学生先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强调声断气不断再着重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读懂诗句。二年级孩子比较小生活阅历浅,要避免过多进行讲解分析,我力求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让学生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读懂诗中的情感。

一二句诗,描写了春天草堂前美丽的春色,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扮演小黄鹂唱唱春天,从展翅飞翔白鹭体会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从颜色词感受春天鲜明的色彩,然后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出春光的美。

三四句中,“含”字的理解是个难点,虽然“含”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只要能大致了解即可。 我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窗外远处的雪景,感受西岭雪山之美。西岭的雪景美得就像一幅画一样镶在窗户上,这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谁来读读这美妙的雪景?然后让学生朗读,我想也就意会了吧。

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平台。学习过程中,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使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在脑海中动起来。婉转啼唱的黄鹂,振翅翱翔的白鹭,千年不化的积雪,万里而来的船只,都为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和创造的广阔空间,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四)吟诵诗文,感受韵律美 师生,生生对对子后,练习背诵古诗。

(五)歌曲吟唱

拓展欣赏

诗的美在优美的旋律再一次得到彰显。伴着美丽音符的慢慢流散开来,学生或认真聆听,或轻声哼唱。那景那情不得不让人感慨诗之魅力。相信,古诗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四、板书设计

绝句 美

愉快、开心、、、、、

山芋烫手,香味浓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绝句》教学反思

没想到这次优质课竞赛课题竟然是古诗教学,真是出其不意。本来诗歌教学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特别是低年级,很难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再加上我从来没执教过古诗公开课,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挑战。这烫手的山芋怎么吃呀?所以备课时,我首先在学习目标上进行了仔细琢磨,最后把吃山芋的目标定位在认识5个会认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初步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读背诗句上。执教后,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诗的美,人的情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呢?

“以生为本”真的很重要。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孩子。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困难,有情感地诵读古诗更是有些枯燥。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学习。我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我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生字教学还算比较扎实,因此学生很快能读正确,读出节奏。因而读出意境,读出韵味便是重点了。

怎样让学生读出意境呢?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比如要学习一二句诗句时,我让学生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黄鹂的活泼可爱,白鹭的姿态优雅,画面明丽的色彩,意境的高远,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美的吟诵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语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一是创设情境,扮演角色,如学小黄鹂唱歌,学白鹭飞翔等,二是多种形式诵读。如开火车识字说词,男女赛读,欣赏图画,背诵古诗等。三是多维评价。比如“你真善于积累”“你真聪明”“你的办法真妙”等,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信心。

山芋烫手,品尝后觉得还是很有味的。执教《绝句》后收获多多,遗憾问题也多多。课堂上总是放不开,我心中老想着教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地方学生的风采没充分彰显出来。比如,“白鹭”的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多说说,当学生唱到《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我让学生多唱唱多好啊,不应在学生正有兴致时戛然而止。当时完全可以作为课中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得到了轻松。这也说明我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我还要多磨练。还有比如当时白板画不出节奏线,就让学生在书上画画不是也挺好吗„„

总之,感谢这个“山芋”,山芋烫手,香味浓啊„„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