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呼兰河传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1 15:01: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 综述

一、萧红与《呼兰河传》

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鲁迅为书作序,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而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地位。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1935)《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忆鲁迅先生》(1940)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呼兰河传》融进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作品不着力塑造“典型”的人物,也不刻意丰满故事的情节,而从叙述的结构章法上突破传统、另辟蹊径,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并通过作者年幼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二、概要 1.小城故事

在《呼兰河传》这部作者晚期杰作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那个当街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时常闹出乱子:车马倒在污泥中了,救马的与喝彩的,一时热闹非凡,大人们挣扎许久终于过去了,小孩子掉下去又被救起来了,猪淹死了„„大泥坑上总是“盛事”不断,呼兰河人应付着、忍受着,然而,“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因循地生活着: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死了独子,虽然疯了,但依然卖豆芽菜;扎彩铺的伙计们扎出了富丽的阴宅,却依然在人间辛苦地生老病死;小胡同里一篮麻花,可以惹出一家小孩的追打;一块豆腐也能为人们的晚餐锦上添花„„事实上,呼兰河人对于死后的想像,要比生前的实际生活丰富得多,一年之中必有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娘娘庙大会等各式各样的“精神盛举”。对这些以鬼神的名义兴起的人间盛事,呼兰河人乐此不疲。

在自家的后花园内,是有祖父陪伴的多彩童年,后花园外却是荒凉的院落以及穷困租户的别样人生。长蘑菇的草房子里住着几个漏粉的,旁边的小偏房里住着一家赶车的,他们的日子交织着微末的欢喜和沉默的不幸。小团圆媳妇是赶车的老胡家为他们的二孙子娶的童养媳,是一个黑忽忽、笑呵呵的女孩子,然而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与烙脚心的“调教”之后,日渐病倒,又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儿、用大缸洗澡种种奇特的“治疗”,终于死去。有二伯是“我”家的一位古怪亲戚,他无家无业,居无定所,生活窘迫,甚至有些小偷小摸的劣习,但同时却又敏感而自尊。他对砖头和云雀讲话,忌讳人家喊他乳名,他年过六旬却被年轻的主人打倒在地,他感到凌辱而想到死,但又缺乏自杀的勇气,最终他的“跳井”“上吊”成为人们的笑料。临着“我”家后园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他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成了家,刚生下的孩子,在零下的温度里只能盖着面口袋取暖,但这并不妨碍冯歪嘴子对生活的执著,他依然努力拉磨,卖年糕,最终王大姐在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中抑郁而亡,冯歪嘴子和他的儿子们却坚强地活着„„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这样描写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2.内涵丰富的回忆的诗学

有一类作家几乎完全生活在回忆里,萧红可以说是这类作家的一个卓越代表,《呼兰河传》是一篇典型的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之作。

近来学界对《呼兰河传》的研究已充分地探讨了它对于“回忆的诗学”的独特贡献。谢茂松即认为“回忆”对《呼兰河传》具有总体的统摄作用。它是一种生命的和艺术的双重形式。作为生命的形式,意味着回忆构成了萧红的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式,正如普鲁斯特在写作中回忆,在回忆中写作进而把回忆当成个体生命的现实形态一样。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则意味着回忆在小说中承载着基本的结构的和美学的功能。它生成着或者说决定着小说的技巧。人的生理或心理性的回忆往往表现为一种非逻辑性的形态,当这种非逻辑性的形态落实在小说中,则体现为心境与情绪的弥漫,在这种弥漫中小说不断闪回既往岁月留给作者深刻印象的那些记忆场景。这便是人类本真的回忆在小说中的如实反映。《呼兰河传》在这个意义上堪称是考察文本中的记忆形态的不可多得的标本。在《呼兰河传》中想捕捉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情节性的故事线索是不大可能的。小说是一系列场景和印象的连缀,是童年镜头与画面的组接。贯穿的线索不是情节,而是情绪。而回忆的情绪自有其逻辑,在《呼兰河传》中表现为叙事者的心绪总是在悲凉和温暖两极之间循环。 这种情绪的循环昭示了在回忆性的叙述中,作者总是在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不断穿行。任何写作都是一种当下行为,即使是如《呼兰河传》这种童年追忆体小说,在写作时,当下仍然是被作者意识到的一种时空和处境,甚至是有力制约作者正在进行着的创作的现实因素。我们在《呼兰河传》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回忆总是进出于童年和现实之间,一旦叙事者沉浸于童年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时,叙述的调子就逐渐温暖;而每当回忆告一段落,现实处境便乘虚而入,悲凉的情调则氤氲起来,并最终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贯穿性主调,笼罩着叙事者灌注了全部生命和感情的倾诉。读罢《呼兰河传》你可能会忘却小说中的全部细节,但那种弥漫的情绪却会长久地滞留在心中。不妨说,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正是回忆本身固有的机制。

对回忆的模式的归纳并不意味着“回忆”已完全缝合了小说的全部叙述,相反,看看小说中的哪些部分无法被纳入“回忆”框架,是更有意味的诗学问题。在《呼兰河传》中,我们发现小说的第五章很难被纳入“回忆的诗学”的范畴。这一部分讲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叙事者“我”渐渐隐去,而小说回溯性的限制叙述也渐渐有了全知的味道,小说的调子也开始充满反讽、调侃,甚至幽默。与前面的叙述“我”与祖父的故事的个人性话语相对照,这一段叙述他者的故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沿用一种“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这为《呼兰河传》带来了另一种声音。它超出了“回忆”的叙述框架,打破了小说自叙传式的自我生命拯救的命意,从而为小说带来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忆的模式就被纳入了一个更大的结构框架之中。《呼兰河传》由此成为一个几种类型的声音并存的文本。它容纳了民俗学、人类学的话语,国民性改造的启蒙主义话语,以及关涉自我生命拯救的个人性话语。因此,它其实缝合了萧红的多重的文化想像。而多年来对《呼兰河传》各种角度研究之间的歧异也正根源于此。

(选自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三、艺术风格 1.诗化小说

按照传统的小说观念,《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没有贯穿全篇的人物和故事线索,没有波澜起伏的冲突,在叙述上打破成规,以散文笔致和诗歌的抒情格调描写平凡人物、日常生活,于其中显示卓越才华。全书七章虽然可以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从“街头巷尾”到“后花园”,从喜庆殡葬到种种“精神的盛举”,从祖父祖母到我家院里各式各样的人,无不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萧红以她娴熟的叙述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颠峰之作。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中,呼兰河的社会状貌、风俗人情、平凡岁月均传达着一种情绪,酝酿着一种氛围,独特的情调将人们带到呼兰河的土地上,从中仿佛可以嗅到呼兰河畔的泥土芳香,仿佛可以看到一幅幅展开的北疆风情画面,进而便是对凝重历史的思考。

鲁迅曾称赞萧红的小说具有“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这其中“越轨的笔致”可看做是对萧红小说别具一格的行文方式和抒情基调的褒扬。茅盾也曾评价《呼兰河传》的文体风格:“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对这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经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选自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2.儿童视角

《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视角的运用,这种叙述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为呼兰小城的存在方式创造了宽阔的空间。无论从作者的表达还是从读者的接受来看,它都将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

我们阅读《呼兰河传》的第一个直观的感受或许是──这部小说的语言独特,略显稚拙,却又饶有趣味;有点啰唆,却又句式单纯明晰,简洁干净,像一个儿童在絮絮地自言自语。对于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作者也是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的心理视角来做出情感评价,所以常常故意举重若轻。这样,由这种心理视角所做出的情感评价,与作品的客观倾向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悖离,于是出现了艺术的反讽。

在课文节选的“小团圆媳妇之死”一节里,可以切肤地感受到这种艺术效果。只有在还没被尘世干扰过的孩子们的心灵上,还暂时保留着人际关系的纯正。“我”和“小团圆媳妇”之间的对视、微笑等有声无声的交流,都是那么的纯净与可贵,是成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真实。儿童那未被污染的纯洁心灵缩短了他们与人人视为异端的人之间的距离,于是成人所无法体察的真实而残忍的细节落入孩子的视界之中:只有“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只有“我”知道她不是掉了头发的妖怪,她的辫子是“剪刀剪掉的”;只有“我”毫无顾忌地掀开她的棉被,和她玩玻璃球;也只有“我”关心她死去的原因和埋葬的情形„„

而同时,作品中的这种“儿童视角”却又不是一以贯之的,有时作者也会以成年面目插入叙事。《呼兰河传》属于成年人回溯往事的童年回忆体小说,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中的童年往事是在成年叙事者的追忆过程中呈示的,这就使文本中的儿童视角成为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

关于这一方面,有学者做了更深入的论述,节录如下,供参考。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当成年叙事者沉浸于童年往事的缅想之中的时候,小说的儿童视角呈现给我们一种令人震惊的儿童所固有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萧红笔下童年之“我”那天真无邪的目光所展示的儿童情趣几乎不受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浸染,从而使《呼兰河传》中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普泛的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并构成小说中最具有生命和美学认知价值的一部分。 „„

回溯性叙事在叙述层面最突出的特征是存在着一个或隐或显的成年叙事者的声音。尽管这个成年叙事者并不一定在小说中直接露面,但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他必然要控制和干预他所回忆的往事。这意味着笼罩在回溯性的叙事框架中的儿童视角其实是一种悖谬性的存在,就是说它不过是成年叙事者所拟设的。我们的困难在于无法确凿地判定究竟哪些是出自儿童本真的感受与观察,哪些更明显带有成年叙事者当下的干预的痕迹。这涉及了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在诗学上的一个基本性难题。毕竟是回忆者在回忆,这就是回溯叙事的当下性特征。叙事者的回忆在叙事层面指向的是过去的儿童天地,而在本质上则指向“此在”。回溯性叙事中再纯粹的儿童视角也无法彻底摒弃成人经验与判断的渗入。回溯的姿态本身已经先在地预示了成年世界超越审视的存在。尽管儿时的记忆在细部上可以是充满童趣的,真切的,原生的,但由于成年叙事者的存在以及叙述的当下性,决定了儿童视角是一种有限度的视角,它的自足性只能是相对的。纯粹的儿童视角或许像保罗·瓦雷里界定“纯诗”那样,只是一个虚拟化的理想存在状态。只要存在成人世界与儿童所象征的“蒙昧”世界之间的价值分裂,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就永远不可能彻底合一。 „„

„„从《呼兰河传》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过去的生命境遇如何向此在生成,现时态的生存如何在战争年代依靠向往昔的回溯而获得一种真正的支撑,一个柔弱的女性如何借助童年的记忆在与生存的虚无抗争。在这个意义上,童年往事不再是一个只滞留在过去的时空中不与当下发生关联的自足的世界,回忆本身照亮了过去,使个体生命的发源地显得如此炫目,并进而使过去的生命融入“此在”而获得一种连续性。所谓“生命的流程”的字眼儿从而超越了其比喻性内涵而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具体性与生存的本体性。《呼兰河传》由此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构成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的大记忆的历史的一个缩影。小说的儿童视角在呈示儿童世界的单纯的美感之外汇入了“回忆”这一更大的诗学范畴。它讲述的是永恒的关于复乐园与失乐园的故事。

(选自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四、深层意蕴 1.女性的空间

萧红的一生在漂泊动荡中度过,生活的压迫、传统习俗的束缚以及女性所独有的人生的苦痛始终伴随着她。她曾经感慨:“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聂绀弩《在西安》)

萧红在发自内心的深沉喟叹中,以自觉的女性意识,以自身“独特的处境和观察事物的角度”深刻地审视着自己以及身边的女性,在其早期的作品里已非常关注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而《呼兰河传》在这方面尤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课所节选的章节,是表现“女性空间”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女性的声音尚显薄弱,但是它毕竟发掘出了《呼兰河传》所不同于以往的其他侧面──那就是对于导致女性悲剧根源的思索,并把这种思索与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相融合。

小团圆媳妇刚到胡家来的时候单纯、活泼、健康,却因为“吃得多”“走得快”被认为“不知羞”“不像个团圆媳妇”,从而遭到婆婆的打骂。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她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她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萧红以敏感的灵魂和细腻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与死,同时她更深刻地意识到,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这种心理成为她们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自觉地来规范约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就是被女人异化的典型。

萧红笔下的女性是旧中国社会最常见最普通的女性,不像一个艺术形象,而就是生活中人。这群浸没在男权思想里的女人与封建意识一起构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吃人网,女人同时既是被吃者又是吃人者,她们是男权传统樊篱中的牺牲者、殉葬者和异化者。 2.悲悯情怀与国民性批判

呼兰河城似乎凝固在时间之外,呼兰河人平凡卑琐的日子,也是一天天,一年年,循环往复,亘古如斯: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死了,不过在城边的地上埋了,活着的人哭过以后回家照旧过着日子──“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老胡家的二孙子娶团圆媳妇了,儿子媳妇就成了婆婆,婆媳之间的折磨与反抗,代代相传;有二伯愤慨着“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居然看上了磨房的磨倌,有二伯不成功的“跳井”和“上吊”,又成为老厨子和小城人长久的谈资,不幸与不幸,也互相推波助澜。小说呈现的是呼兰河人在历史与命运中因循反复的死水般的生存状态,用茅盾的话说,《呼兰河传》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虽然他们的本质是善良的、“极容易满足”,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他们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生活着,不预约希望,也看不到光明,这种巨大的历史惰性,为呼兰河人原本就灰暗的日常生活笼上了地久天长的悲凉气息。萧红对呼兰河人的生存状态充满了悲悯的情怀,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小说中的这种基调,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呼兰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作者深深地体验着而不单单是呈现着那浓厚的人生悲凉和空虚,并以她特有的沉郁和永恒的忧患意识发出了慨叹和责问:“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而《呼兰河传》更深层的悲剧意蕴在于揭示出一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下的相互同化和异化、扼杀人性。这在前面“女性的空间”中已有所涉及,这里再作补充说明。

呼兰河人认同环境,实际上是认同它包蕴的所有的历史惰性、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所以比起《生死场》中的愚夫愚妇来,他们的灵魂被更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痕。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小团圆媳妇只因“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两个眼睛骨碌碌地转”,就被好心的人们放到开水里活活烫死;那个本来口碑很好的王大姐,仅仅因为自己选择嫁给穷苦的磨倌,便一变而为“坏女人”,最终在不绝的奚落中死去„„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锁又去劈杀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与《生死场》中受难后的凄呼厉号不同,这里的一切杀戮都是平静而安然地发生的,发生了就好像没发生一样,这是怎样一个病态的民族灵魂、木然的悲寂世界! (选自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呼兰城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惰性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小城在传统文化覆盖下的丑陋和保守,经由萧红的笔触得以生动而令人触目惊心地展现出来,并且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萧红有意识地在追随鲁迅,有着把深广的忧愤投射于人类愚昧和国民劣根性的创作取向。

鲁迅的影响,“五四”文学精神的传承,马列主义理论书籍的烛照,使得作家对自己生活过的故乡,对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对桎梏妇女解放的封建礼教,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于是,萧红开始了痛苦的反思──探求中华民族如何走向新生,民族性格何以能够得到重塑。她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决绝的态度揭示了封建道德、传统痼疾的无比丑陋,由此自然铸成了鲁迅式的、幽默反讽的喜剧风格,《呼兰河传》就是其贴近《阿Q正传》风格的代表作。在她看来,这种风格,不只能使人们产生浓郁的沉重感,而且也能让人们获得战斗的愉悦感;对于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这种风格是再合适不过的利器了,舍它其谁! „„

对于集闭塞、保守、愚昧之大成的呼兰城,萧红没有采取疾言厉色、匕首投枪般的正面批判,而是把穷形尽相的揭露和鄙视憎恨的态度,包藏在调侃反讽、苦涩悲凉的乡土叙述之中。综观全书,大半以上的叙述,都是调侃反讽的语调,都有弦外之音、弦外之旨。“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才”,呼兰河的人大概都有夜郎自大的恋乡情结,连街市捡粪的孩子也为“我们的呼兰河”而洋洋自得。萧红调侃道:“可不知道呼兰河给了他什么好处,也许那粪耙子就是呼兰河给他的。”那给呼兰河人民带来无数灾难的大泥坑,萧红总结了它的两条“福利”:“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是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读到这里,谁都会哑然失笑,并陷入对国民性格的审视和沉思。此外,对卖麻花、看野台子戏、养鸡发财的梦想等的叙述,都配有画龙点睛的调侃式议论、反讽式的抒情,显现了作者倾向鲜明的爱憎和犀利诙谐的锋芒,并告诉我们,阿Q远没有寿终正寝,他的幽灵正在我们中间游荡! „„

揭示病态的国民灵魂,是萧红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和书写不尽的母题,《呼兰河传》是她这种追求的完美实践。萧红文学观念的形成,虽然有她自己的艰辛探索,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鲁迅的影响。鲁迅的一生创作了无数揭示国民灵魂的经

推荐第2篇:呼兰河传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教学应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要注意对文中那些充满感情色彩语句的理解和品析,特别是文中表现作者童年美好生活的语句体悟,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见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能力。

3.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百度搜索、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探究阅读、赏析品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

1.同学们,舒缓的音乐流淌在记忆的角角落落,曼妙的歌声使我们又回到了祖父的后花园,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祖父后花园的魅力,欣赏了一幅幅生机勃勃、旺盛灿烂的生命画面,祖父的后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萧红去细细地看一看后园的景致,用心聆听那美妙的生命之音。

二、进入新课,研读文本

板块一:我为课文重命名

《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呼兰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所以单看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题目定为《呼兰河传》是不妥当的。如请你给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1.我思故我在

教师点拨:快速浏览文本,力争有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2.集体我最好

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尝试着修改并整理出本组最好的一个或几个题目并且要附上推荐理由,以备在全班交流时使用。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3.我来当评委

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4.教师来导航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

板块二:感受童年的乐趣

1.感受与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1)从28段中的一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请从文中找出更多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事例或句子,把他们圈划出来并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边读边记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栽花拔草、浇菜、摘吃黄瓜、种小白菜、睡觉”等几件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感悟出我在这个园子里的自由快乐。

(3)想一想,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自由的根源,从而学会深入挖掘文本。

(4)如何理解“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理解文中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童年时的那种全身心的自由,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

(5)教师归结: “我”的童年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这自由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原作《呼兰河传》。

【百度搜索】

《呼兰河传》全文电子阅读

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

播放背景音乐:《童真》

【投影】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

3.想象与表达

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

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

(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呼兰河传》写祖父与“我”。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3)希望

现实的残酷依然没有打倒萧红,她用她的笔,用她丰富的情感记录下了美丽的呼兰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孕育生命和智慧的摇篮,那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故乡就是萧红心中的希望。

三、网络传音,内化文本

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

请同学们课后登陆“8090童年”网站,注册会员,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栏目中发表投稿。

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从文字到内容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要深入引领,做到浅入深出。为此,教学之前笔者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呼兰河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网站搜索与文本主旨意趣相契合的相关音乐,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情感;用百度网上搜索资源引读名著;通过百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童年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是语文课堂的致命伤,人云亦云的学生和没有独立思考的课堂注定是肤浅的,也是缺乏活力的。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以情感激发为基点、以品味感悟为主线、以交流点拨为手段”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文本情境,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为学生的倾吐交流搭建便捷的表达平台,引领学生品味美的语言、感知美的人物、领悟美好情感,获得审美乐趣。

推荐第3篇:呼兰河传 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品味清新活泼而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曲《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流淌在我们记忆的角落,它将一起我们带回那些年我们拥有过的童年。那些年,也许,我们和少年鲁迅一样在神奇的百草园中聆听蟋蟀的弹琴,油蛉的低唱;也许,我们和天真的贾平凹一样,在皎洁的月夜和小伙伴们一起追寻月亮的足迹。那些童年的记忆,就像作家萧红所说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童年,走进《<呼兰河传>节选》 [板书] 《呼兰河传》 萧红

二、整体感知,拟写课题。

自读课文,拟写课题:

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 可根据内容拟写,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文中的语句。

师分析:“祖父和我”,——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

三、探访我们家的后园。

1、指读2-6节,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这是一个---------的园子。指名交流,说说理由:

比较赏析: 原文: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改写: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

好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事的新奇和下兴奋。 归纳: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视觉、听觉)

2、赏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 分角色朗读,师用不同语气领读(舒缓-读出诗意)(急促—读出天真)(叫喊—喊出自由) 板书:美丽花园

四、感受“我”的乐园 读一读,品一品:

1、“我”在园子里度过了怎样的时光? 自学,指名交流,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比较表达效果:

原句: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改句: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我和祖父各戴一个大草帽。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原文更能表现出“我”对祖父的那种依恋和小孩那种爱模仿的天性,看似重复的语言表达,却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五、感悟祖父的慈爱

过渡:是谁给了“我”这样的快乐自由?

1、自读课文,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祖父的慈祥?

2、、指名交流,出示PPT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地我: “这是什么?” 我()地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地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地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地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地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地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指名填词,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出慈祥,女生读出天真。 链接材料: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

\"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总结:这是\"我\"的祖父,童年里是他给\"我\"带来欢乐、带来慈爱、带来温馨,爱笑的祖父,健康的祖父,充满着童心的祖父,你是照耀\"我\"童年天空的太阳„„这些细节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慈爱的而又充满童心的老人。

六、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过渡:祖父用暖暖的爱包围着作者。

齐读第一节,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为什么不写“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 为什么记述祖父的年龄呢?你读出了怎样的意味呢?

讨论,交流:这段的描写和全文的内容不是很和谐。好像她的生活里只有祖父陪伴,其中“已经”、“就快”两个词语,看似平淡,却流露出“我”感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祖父却在一天天无可挽回地老去时的无限不舍和遗憾。

过渡:是啊,在这一段无忧的时光里,人和景物都是自由的,我就在这充满爱和自由的大花园里“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画卷就此合上,她走出园子,走进了另外一种人生。

链接材料: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3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过渡:写下彩色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黑白的;写下温暖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冰冷的;写下自由童年的萧红,她一生不断逃离,直到无处可逃。 链接材料: (出示PPT7)

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爱”和“温暖”的一生。2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极不安宁的生活。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最后孤独一人客死在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

七、拟写标题,升华感情。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意味着什么?请带着新的感悟为课文拟写一个题目。 (出示PPT12)

师: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尽管萧红再也回不到童年,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在她的心底深处,这个院子始终存在,它是萧红生命的精神家园。 板书: 精神的家园(温暖的 )

八、用心疑 静水深流

为什么身世如此悲惨的人, 会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缺少爱,向往爱,回忆美好。心中有爱,眼中自有爱。 „„

结束语:萧红,在悲惨的现实中,用她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萧红的生命在她给我们的文字中永存!我们一样忘却不了她美丽的文字,难以忘却她——一代才女萧红!

推荐第4篇:《呼兰河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

之趣”的神异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

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生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体现童真童趣。

推荐第5篇:呼兰河传教案

①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带给她无限的遐想,这就是——

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我们自己去读读,自己去想想,自己去发现,我们以自学的方式完成,你们只要把自己的想法都大胆地说出来就可以了。

③我们通过初读,对园子有了大概的了解,一起看着板书说说,这是一个—— 生: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园子。④难怪这个园子会深深地烙印在萧红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我们还得第二遍读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 ⑤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呢?一般说来,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往往就承载着这份自由和快乐。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圈一圈,萧红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⑥这十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中,写得最具体的是哪件事?

⑦( 幻灯片)你们看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把这件事情写具体的? ⑧由此看来,我们要让一件事写得比较具体,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把一件事写得详细!

⑨那我就纳闷了,我们刚才不是梳理过了,萧红在园子里做着多少件事情?

十这仅仅是写出来的,还有好多好多没有写出来的,那萧红为什么单单把这件事情写得那么具体?其她事情也挺有意思的,是不是?比如说浇水,我读过一遍就有印象了。萧红怎么浇的?拿着个什么?然后呢?

十一师:那当然。那为什么独独对这件事情萧红印象极为深刻呢?

生:她把草当做了谷,把谷当做了草,其实是做错了一件事,可她爷爷没怪她。因为她爷爷很爱她。

师:你真会读书!同学们,知道吗?爷爷为什么要在园子里种谷穗?是种着玩的吗? 师:为了什么?

师:拿来吃的,拿来养家糊口的。而现在,萧红却把一畦的谷穗给铲了。这将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这是一般的调皮吗? 这是一般的捣蛋吗? 师:这可是犯下了——师:呵呵,这道不能说是滔天大罪?这可是犯下了大错。同学们,当你们犯下这样的错误的时候,不要说这样的错误,就说在家里吃晚饭,啪嗒——碗打破了,你妈妈会怎么对你?

十二但是萧红呢?犯下了这样的大错,她的祖父,也就是她的爷爷,还是怎么样对待她?(笑)

十三这就是祖父对孙女儿的——关爱、宽容

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祖父的园子)表达了对祖父的——怀念是祖父让萧红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十四连这样的大错,爷爷都能够原谅,都能够宽容,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宽容和原谅呢?因为有了爷爷的疼爱,萧红犯了错都能够被原谅,都能感受到快乐,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让她感受到快乐呢?所以,萧红要把这件事情写得特别详细。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我和你们的合作读,来体会一下萧红的这种快乐,来感受一下,爷爷的那种宽容和爱。好吗?

十五十六自然段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园子是自由的。(课件)

十六透过这段文字,萧红她一定在诉说——课件出示:我愿意(摘黄瓜),就();我愿意(),就();()愿意(),就();

十七这样的事例举得完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概述——在这样的园子里,我—— 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18学到这儿,你们一定明白了,这份快乐的源头就是—— 自由 19关于倭瓜,关于玉米,虞老师也写了这样一段话,请看。

20你看,同样描写的是这些景物,但是写法不同,我们的感受也不同。从这段话里面,我们读出了景物的什么? (美)

萧红的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园子的——(自由)

21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难道仅仅在倾诉景物的自由吗?它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自由)

萧红借景物的自由来表达她自由的心境。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22。(幻灯片)

23同学们,童年是美丽的歌谣,童年是动人的诗篇,童年是人生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萧红用文字记录她的童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刻录她的童年。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歌手,叫——罗大佑,他有一首歌叫《童年》。

萧红用笔刻录童年,罗大佑歌刻录童年,虞老师向萧红学习,从我学会写字的那天开始,我就写日记,用笔刻录我的童年,

师:一些老旧的照片,加上用笔记录的一些往事,虞老师的童年就永恒了。聪明的孩子们,好好地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永恒呢?想一想,再想一想,然后用实际行动来回答,

推荐第6篇: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详案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读书氛围。(幻:课前准备:大声朗读,预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萧红吗?有没有读过萧红的文章?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萧红(课件)。

(幻)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曾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

她,在流亡之际,患病期间,完成了艺术上的巅峰之作——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

她,就是女作家萧红。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出自于她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节选部分。这篇文章你们已经读过了,有什么感受?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请大家先谈谈。(喊3-4位学生)

(点评:(强化学生发言中的某一点)是这样的吗?再读一读。/很质朴/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2.显然,同学们预习得都不错。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老师有一样的感觉,童年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个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活动舞台,你看,鲁迅的童年就生活在百草园中,那里有“油蛉的低唱,蟋蟀们的弹琴”,萧红的童年生活在哪里?——大花园。(板书)

那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子呢?(出示幻灯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大花园。 课前我们不是预习过课文了吗,如果大家不看书,能否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大花园中的哪些自然景物? 明确:

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羊、蚯蚓、蝙蝠等;

植物: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小白菜、狗尾草、韭菜、谷穗、花、黄瓜、玉米等; 还有:风、雨、太阳、白云等。

(点评:你很机灵、反映也快。/没关系,把文章拿出来再看看。) 教师总结:哎呀,园子里的景物还真是挺丰富的。

3.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么多的景物,它们有一个的共同特点——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告诉了我们。学生回答: 自由 。

4.真棒,这么细致的问题都被你们一语道破了。你们看,小动物们、小花小草们都是自由的,那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说说理由?(主要目的:理清事件)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自由快乐、天真烂漫、调皮 都做了哪些自由、快乐的事?

(点评:调皮捣蛋中的自由快乐/泼水顽皮中的自由快乐„„)

5.追问:这种自由快乐、天真烂漫的生活与祖父有关系吗?说说你的发现。

(点评:祖父很细心/这是一个慈爱的祖父/祖父没有责骂我,循循善诱„„) 总结:“我”是在祖父的关爱、呵护下成长的。

6.同学们,渐渐地,文中的这个大花园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了。现在我想请你们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这个园子?你会在横线上填写什么内容!(鼓励一位同学说出多个答案)

1 (备用答案:美丽的、有趣的、热闹的、神奇的、五彩斑斓的、有生机的、自由的、有活力的、快乐的、温暖的、充满着爱的„„)板书(学生说到什么,就写什么)

二、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这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园子,一个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世界。

通过刚才的检查,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那你们能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

作家用儿童的视角,为我们描写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篇文章,才能读出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把那种童真童趣读出来?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知道该怎么样设计吗?要注意些什么?——重读、语气、语调、缓急等等。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语段,现在就来试一试! (3分钟左右准备)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快乐?或问:哪位同学愿意向我们展示一下你的设计?

点评:读得真好,读出„„/(不好的)哎呀,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设计?说的不错,可你没有读出来,其他同学帮他一起想,来读一读。/如果„„就更好了。

三、品读词句,鉴赏语言。

感谢大家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了童年的快乐、自由、幸福之中。 文章内容我们大体领悟了,又会读了,下面干什么呢?

写得这么有趣,主要原因是什么?萧红她写得好。对呀写得好就得靠语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语言。

(一)积累语言

1.先让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工作——摘录。同学们你们平时读书有摘录的习惯吗?有,那可好了,你们掌握了一个很有用的读书习惯。(没有。那有点可惜了,摘抄是一个很有用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平时读书啊,除了圈点勾画,还要有目的的摘抄,比如大家就可以按照老师幻灯上的提示,分类摘抄词语和句子。抄在笔记本上,边抄还可以边体会其中的妙处。 (幻)

写色彩的词语和句子; 写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含叠词的句子; „„

(4分钟左右)

向周围同学展示一下你摘抄的成果,我们大家前后左右看看,有好的推荐给老师看看;

(点评:字迹清秀,书写工整/如果我来写的话,我还会把这些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2.师生交流共享。把你积累的这些句子我们大家读读。 总结:根据文章内容好人语言特色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以后一定要多注意积累啊。

(二)理解语言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语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第28小节,其实有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字,你来看看这段文字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①出示幻灯。我来读幻灯上一句,你们读书上原句一句好吗?

(幻)花开了,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做什么;要怎么样,怎么样。倭瓜愿意爬 2 上架,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爬上房。„„ ② 多种方法读(男女、师生等)。

你觉得加了这些 “就”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体会总结: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③当堂背诵这一段(利用课件的提示)

(三)运用语言

萧红把这段写得自由自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写几句和萧红比一比?

写什么呢?以什么为对象写呢?——就写在文中提到的,但是本段没有的这些自然景物,比如:韭菜、小白菜、狗尾草;蜻蜓、蜂子、蚂蚱等,附加在这段后,发挥想象,也写出他们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四、知人论世,理解主旨。

理解了文章内容,品析了文章优美鲜活的语言,我们就要往深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大花园?她把大花园写得这么美丽、充满生机,她的目的是什么?

先请1-2个学生说说。 介绍萧红背景。

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1942年创作本文之际,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在战火纷飞中她亡命香港,生活中又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此刻已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

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所以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这个大园子及其里面的一切,是作家想像再造的精神空间,是她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一个现实生活中无家可归者的精神家园,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五、寄语萧红,结束全文。

曾经住在呼兰河的萧红,最后长眠于那千里之外寂寞的浅水湾。也许《呼兰河传》就是她的最后一封家书,沉淀着她有些苦楚的思念和那有些绝望的希望。可是,在《呼兰河传》里,她毕竟还是回到了那童年的呼兰河小城,回到了那个开着倭瓜爬玉米长、蜂戏蝶舞的后园里,把思念融化在了祖父那笑盈盈的眼里。

我想改用一下大家熟悉的一首歌《稻香》的歌词送给萧红:那童年的后园是你唯一的城堡,随着呼兰河继续奔跑,微微笑,不要哭,让蝴蝶蜻蜓带着你逃跑,小城里的祖父是你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推荐第7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语言本身的情感/语言本身等同的某种情感表现方式——内容同形式之间无法分开。

举例:、

小说的第一章,人物都没有名字,他们只有某种身份,是一种非特定性的人物——呼兰河城某种生活的样态,同样也可以看出小城时间的某种常态化的状态。(同《边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刚开始的描写中似乎没有特定的主人公,句法、词法:常态化的表达生活惯性的)。小说无疑是散文式的,当小说的情节、结构都被冲散的时候,传统小说那种强烈的目的性就消失了——这是对于小说形式的越轨与犯规,消失之后,其意义又在什么地方?

1.“馒头从箱子中一个个地跑了出来”pk“馒头一个个地滚了出来” 2.“大冒星亮咚咚的”pk“亮晶晶”(变得更为规范、准确)——可以让我们看到赵园所说的“简单的、稚拙的语法、句法的特点”(简单重复、非常不规范的) 概括性的句法实际上是更加成熟的一种句法。

萧红感受世界的不由自主的本色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就阅读的质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童心世界的反应。这就是小孩子看到景色时冲口而出的,仍没有被理性和规范整理过的形容词,这样的感受十分敏锐,带有某种儿童的质感。萧红如此直接的、不忌讳的进入到了童心的世界,但将其放置于一个语言文字的组织之中,确实成熟的,这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成熟的,无法被替代的感觉。(星星不仅仅是异样的,同样也是响亮的,似乎加了一层感觉一样)——直指其背后童趣、童心的世界。小说的视角并非儿童的视角,但它有一个儿童的眼光——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儿童所感受到的对象。——童心的意味:“萧红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儿童世界。”;当说到“美学意味”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儿童视角”的问题。——写作的笔调、词、语言组织内容。(语言本身所体现出的某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呼兰河传》的尾声:经不起转述的语言文字的层面——“媒介”的作用!!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尤其的重要!从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来看,“功能、信息”表达的很少,完全可以用一种更为成熟的话语方式来转化。——“稚拙”是因为简单、句式的重复与单调,同意反复、有着某种回旋的节奏感。(对称的效果);年龄差——被拉伸后的时间断片的组合。(其实可以将这些信息组织在一个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的语言组织之中)——但现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情调、味。所以,《呼兰河传》的抒情方式:语言本身就淡化了句子可能具有的目的性,也淡化了情节背后的线性的、向前发展的时间意识。其标识出:一个个时间的断片/一个个物象的碎片,营造出记忆的回旋感——它牵扯到叙述者、本身的情思。“情“并非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在特别的文字组织方式中一点一点渗透出来的一种弥漫性的情绪,这是《呼兰河传》文字本身的特点。淡化情节、淡化叙事的某种目的性,从而酝酿某种弥漫性的情味、情思。

在这个意义上,再观呼兰河传的结构与叙事。在其叙事中,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可以整理出一些内在的脉络。1.小说中的时间感——???(情节结构在最根本上就是一个时间的结构,线性、向前发展的时间观念在起作用——现代性的时间观念,并非前现代的时间观念:轮回的、循环的)2.叙述者的层面(人的层面):叙事中作者的层面会被提出。在很多小说侦破那个,作者同叙述者、主人公之间是有着一个非常严格的界限的,包括隐含作者(不等同于作者)。但《呼兰河传》中的作者有时候可以将其等同于萧红。作者流露出来的心理层面与心理内容是非常非常繁复的。(自我流露时呈现出一个非常繁复的心理层面)。小说中是有一个很明显的叙述者。(三者同时在作品中显示出来,以及三个叙述因素之间的弹性的调整) “我“是在小说中的第三章才出现的。“我”是在第三章之后的叙述者的存在的形态。严格的限制在“童年”中的“我”是不存在的。——小团圆媳妇中“我”的视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可以进入到任何的空间。作者对记忆中的现象,是有她的评判的,这是一个成年的启蒙知识分子才可能有的评判。

叙述/展示: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会带入她的评判,而这一评判就是对她所见到的现象的解读。例如:“跳大神”,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调侃、讽刺的口吻——见多识广的启蒙知识者的身份,脱离了呼兰河黑暗的、蒙昧的世界,一边叙述一边解读/主人公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儿童视角”,这是一个展示的方式,并非一个叙事的方式,因为叙事是要对她所看到的现象作评价的。)在展示的过程中会有局限性,这是由于儿童的理解力有限所造成的局限,“现场”以它本然的状态展现出来,没有一个外在的视角对于现象的“穿透”。(儿童似乎直接回到现场,会有一个返乡的主题,思想、寻根的感觉,她不会去穿透那个世界的一切,仅仅是展现、展现——同萧红心理层面的复杂性有关。)返乡/启蒙(回家同漂泊有时会混杂在一起,因为无家可回——引发对人生、历史的形而上的感慨)——主题同其叙述的方式,叙述层面的弹性调整的关系——最后成为一种“叠合”的状态。

(古老的乡土社会让人感到的压抑的、黑暗的内容——这确实是萧红写作的主题,不仅仅是她写《呼兰河传》的主题,也是她作为一个左翼作家所一直坚持的主题。(对于人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方式要有一个现代的、合乎理性的改变的强烈的愿望一直都在,当然也会有其他的情调——主题之间混合的、杂糅的关系是《呼兰河传》中非常有魅力的一点))

小说批判国民性(小说最明显的主题):大泥坑、小团圆媳妇(启蒙主题);小说中有许多零散的批判与讽刺。在这个主题的表述当中,叙述者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已经离开了愚昧、停滞不变的环境、见多识广的启蒙知识分子的形象。(用平淡、调侃的口吻对记忆中的现象做出解读,同时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启蒙的批判立场相吻合的——有一个相对应的时间观:不是我们熟悉的现代的现代的时间观(线性的、往前进的),而是一个循环的、轮回的时间观。(小说的散文化与这个特点也是有关系的)——生活的含糊与粗糙竟然到了这样一种层面,叙述者站在外面。这样的主题与方式带给我们一种文明的停滞感,这个世界有非常强大的历史的惰性。整个压抑了人的精神状况生活状况有可能改观的可能性。——启蒙者:一个非常中性的叙述者。——这个主题也一直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学史、思想史根深蒂固的东西。关于老中国的“个体”的生活价值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民族生活方式的一种非常热烈的愿望一直是她特别重视的,而且她的写作也同样正视这个主题。

回到轮回的时间观,除了与启蒙实践的对应——历史的停滞感,还有没有其他主题?(萧红的作品——繁复的心理层次,一层一层叠加渗透的一种状态。)——小说非常特别的结构。——梳理小说第一章的结构顺序:

整个是一个轮回、循环的。但第一章是一节一节的情境/事件的连缀,它呈现出一个基本的时间的结构。除了整体上是循环的、轮回的。小说开头“大地满地裂着口”,并未直接写呼兰河“大地”是一个意象,她选择东北大地自然时间最严酷的时候。——会给我们整体的感觉:萧红在小说开头所确定的萧红个体生命的起点。萧红的第一章节没有明显的抒情(没有情感充沛的抒情主人公),但同时又能感受到那种情调、情味,弥漫在文字的组织之中。所以这样的意象的组合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个人与故土之间的非常深刻的精神的联系,这个精神的联系已经超越了好、坏、优美、丑陋。大地独特的风貌、特点不让人愉快,但我们可以看出萧红与这个意象之间的非常深刻的精神的联系。(40年代的时候,作家们写启蒙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仍然有与五四之间的深刻的联系,但是同时也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她要回到那样一个并不优美的山川大地,她要回到大地中的人民中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二百、冯歪嘴子的故事被重写了。(萧红写阶级主题有她自己的方式)用呼兰河传的书写去重温土地。在这样一个大地的背景下,出现了呼兰河的小城。小城联系着周边的乡镇,提供最为日常的生活。萧红并没有过分的渲染它,她反而让我们觉得这个“城”特别的普通、无聊。(呼兰河小城的性质、象征意义得以突出),接下来她开始绘制小城地图——大泥坑则是启蒙主题的直观体现。开头从冬天开始——她把大泥坑的四季都写了,时间完全不受约束。写完大泥坑之后,她开始写底层的人物——伙计等人的命运,时间上又变成一生了,呈现出生命的贱如草芥的命运,她是以笼统的、覆盖他们一生的庸常、辛苦、悲凉的状态。之后写小街、小胡同,写了它们的一天——夏秋之交的时间点;卖豆腐——很夸张的,带有调侃的意味慢慢转变为某种深情(味觉记忆,被唤醒的乡情),并不是否定式的讽刺。“火烧云”那一段是童心世界的最早的绽放。(人和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时间有特别敏感、严肃的态度才能够感受到的诗意)。最后第一章的第九节,时间完成了一个循环,又回到了冬天的状态之中。——轮回的时间感觉可能带来的封闭的感觉又被散文化的叙事打散了,它既开放又灵动,在这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星星点点的活力——小说的独特的写法所带给我们的。在开放循环的时间中,是有不断地回望、回味故乡的记忆的情绪在里面的。

小说中寻根/返乡的主题: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跳大神”;叙述者的其他状态。理性的状态被返乡的状态冲散了。(记忆的一部分,流露出一种审美、抒情的口吻,能感觉到一种对于回家的暗示——但家指向不明,所以散化为同漂泊感混合在一起的状态。——对人生、历史形而上的感慨的状态。)——混入了作者自己的声音(回不了家的伤感弥漫在段落当中)不同的心理层面和不同的视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混糅的美学风格。

——叙述者的声音和作者越来越接近的状态(避难于香港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贴得十分近)。在贴近作者的过程中,表现出微妙而繁复的心理状态。

童心状态——“我”出现,写作对象就是以后花园为核心,一遍遍地写,同前面的写法完全不一样。

现代性的因素——一种是细节性的提示:关于现代的特征、时间感觉(在第一章就有——小城的街道上有机器磨面、西医的牙医、现代的学堂——全新的东西对小城带有的固有的冲击,小城同样也会回击。它们存在于强大的历史惰性之中,无被人当真,甚至完全被人忽略。但是作者会有意无意的点明了现代性因素的存在在一潭死水的表象下已经有暗潮在涌动了。它们必然会搅动现在看起来循环的、轮回的时间。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些细节——呼兰河始终处于一个现代化的历史之中。祖母的房间有西式的钟,有二伯讲的是日俄战争时期,这是现代的历史。惰性如此之大的呼兰河小城已经被卷入这个历史的变化之中,它无法同其隔绝,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线性向前的时间十分明显——“我”在成长。尽管成长的很缓慢但成长必然出现(不可逆的、线性的、向前的)——变为了小说的一条时间线索,它最终指向的是离开。在尾声的部分,“我”与“作者”重合了。空间每写一遍,个人的主观的体验在发生非常微妙的变化,同她个人的成长有关系。但同时,这种线性的线索也会有变异的方式——“我”、“叙述者”、“作者”三者之间在不断地交换记忆、体会、意见。(视野的重叠——离开和回归的紧张关系的场域,回归其实是一个不可能的回归)但在这个场域之中,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呼兰河传的书写的过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阶级主题,同启蒙主题混在一起——对《家族外的人》的翻写,在翻写过程中,它强调的是有二伯的不平之气。重复之中会有某种反抗性,它没有成为一种有力量的主体意识,但“气”已经存在了。

对可怜、可恨之人的不忍之情。

小说的第七章——《后花园》的翻写。《后花园》:乡土世界中典型的人物——是一个关于个人存在的哲理思考。——冯突然觉醒了,感觉到他对一个女人的懵懂的爱,这个时候他的整个意识都觉醒了。他会有某种深度;心理纵深感——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启蒙叙事。(并不是在乡土社会的农民的内在成长的轨迹上写的)——而是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迅速地带入到冯的心里才发生的。——“获得个人意识,进一步有了困惑、反思,进而寻求新的安宁”——小说的主题。所以小说写的并不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伦理模式,而是冯觉醒之后开始思考、困惑、感到不完满的过程。——同王寡妇结合“庄严”得很。后来妻子、儿子都去世了,他最后平静地活着。——这是“活着”叙述方式。它是追问一个人在荒诞的世界上觉醒之后怎样坚强、平静的活着——个人维度、心理维度,而且这个故事带入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以知识分子的叙述主题主导冯的心理轨迹以及生活轨迹。(不属于他们的世界的内心独白——具有深度的哲理抒情)(关于个体生存意义)

《呼兰河传》,更接近赵树理,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伦理的故事。在乡土世界中,人们如何生存、结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并没有揭示人物内心的深度性,呈现出平面的、生活表面的状态。但它的情节本身又比后花园更为传奇,不呈现人物内心的深度性,而是呈现现实日常生活的伦理关系和人际关系,但是情节上又有着传奇的方式。

同时,情节交代的不清楚——讲这个事,作者所采用的是儿童视角(限制的非常严格——懵懂无知:1.直接性——物质上的阶级差距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了;2.不懂成人世界的复杂、无奈,她看到的都是表像——可以推测冯和王结合的原因。3.儿童视角的局限性避免作者过分左右冯的行为。似乎也承认了自己视野的局限、理解力的局限,作者似乎不能完全理解冯的生命状态。——结尾非常奇幻,其实在结尾的时候已经不是儿童视角了,但是限制始终在那里,叙述者不能完全理智地去分析他。(外人完全看不出小孩的长大,小的会笑了、会摇头了„„)及其绝望的感觉——冯却觉得有希望/作者在此处并没有解读——似乎冯确实是有这种力量,这些都是可能性。(作者无法用分析的方法穿透,但同时作者又正视了冯表现希望的方式——但“我”是不理解的。)萧红:开始非常怜悯,但之后——不配怜悯。——40年代写出的阶级主题/启蒙主题的延伸,这同40年代的整体的状态是有关系的。全民抗战、民族危机——使得启蒙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乡土世界/乡土世界中的民众有新的认识。他们会有很多毛病,而且这些毛病在之前的启蒙话语中会被揭示出来,但是在这样一个极端危机的时刻,知识分子看到了带着国民劣根性的民众们身上所带有的源自生活、源自土地的坚忍的力量。这股“气”可能是在这种危难时刻中被激发出来的。——短暂的醒过来,但同时有可能重新回到愚昧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该怎样赋予它一种形式?——启蒙在新的历史时期感到的新的可能性/方向。知识分子/愚昧群众二元对立的方式被打破了,它需要重新被组织。(在危机中被激发出来的民众的力量——启蒙的某种新的可能性知识分子们是感受到的(大泥坑吞马))启蒙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吸取新的内容。

推荐第8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也曾说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然而她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她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不幸中的更不幸者。萧红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一生所承受的不幸、屈辱和痛苦,至少有一半来自她的“爱人”。

我刚开始读《呼兰河传》的时候,脑子里始终有个词“愚昧”,呼兰河里的人们是愚昧的,他们在自己荒唐错误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做一些愚昧的事情。越往后读,我觉得其实自己更多的是一种心痛,对呼兰河城人民悲苦命运的心疼。他们生病不知道就医,而是去请所谓的大神来跳一跳,很多人最初只是小病,拖到最后以至于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更有甚者,文中的“团圆媳妇”被婆婆鞭打多次之后神志有些不清醒,她婆婆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婆婆扒光了衣服,用热水烫,名为治病。当她被烫晕什么也不知道之后,她婆婆反而替她着想,给她找了衣服盖住身体。《呼兰河传》中贯注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贯注,她将自己强烈的女性意识熔铸与作品之中。

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因为缺少学习,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理念长久迫害下,很多女性便自觉用这种思想来约束自己以及其他女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当今社会的竞争的确是很激烈的,但是对于某些女性依附于男性生存的思想我不敢苟同。男权社会下女性为何被鱼肉被剥削,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没有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机会,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拥有了这个机会,缘何要去放弃它呢?马诺有句很出名的言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里笑”相对于宝马和自行车,我不否认我喜欢的是宝马,但是我喜欢我自己挣得的宝马,只要努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我自己想要的。尚未努力之前,就放弃了成功的可能,在我看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

推荐第9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溧阳余桥实验学校姚国美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园生活,感悟“后园”的丰富内涵。

2、深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到童年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

2、教师引入

二、初感知,童年的后花园。

1、一读:大声跳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词句,说说后园的特点即吸引我的原因。

2、二读:请选择你喜欢的几句话或一小段文字大声、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再领悟,精神的后花园

1、后园的这方土地,让它的小主人感受到了自由、生机、亲情、爱、温暖,而在《呼兰河传》四次提到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整部小说共七章,除了这写后花园的第三章是温暖的,其他六章都是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那么,到底是怎样的身世和经历让这位“30年代的文学洛神”、让这个被鲁迅认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感到如此孤寂与苦闷呢?请看材料。结合课文和材料,用你的心触摸萧红的心,你认为萧红内心渴求什么?

2、出示链接材料:

3、她渴求——,而这一切,她全部寄托在哪里?(后花园、祖父)。所以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后花园啊,这分明是萧红精神的后花园!心灵的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正是因为有了祖父才熠熠生辉,让她的童年有了一丝温暖,而这丝温暖也成了她以后人生路上的慰藉,为她筑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所以萧红说,“在后花园中,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4、所以作者开篇第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用这句话开篇?

5、这正如萧红自己所说的,因为不能忘却,所以永远记住,在她生命结束前的一年一个月零两天的时候,这位文学洛神用这段文字祭奠她精神的后花园,以及那位老主人。

四、用心读,情感升华

三读:在用我们诚挚的内心触摸了萧红的内心世界之后,相信你对这些文字有了更深

的感悟,你认为哪小节最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渴望和呐喊?(学生各抒己见)关于28小节,有人认为应当用舒缓的语调读,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有人认为应该“喊”出来,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选择自己认可的朗读方法,沉浸其中读,再次感悟萧红的内心世界。

五、用心疑,静水深流

当一个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这篇文章文字看上去浅显易懂,但很多地方却是值得我们推敲的。小组交流,解决组员的疑问,并准备交流一个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六、用心悟,名家点评

课后阅读《呼兰河传》,结合茅盾的点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就其中一点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要求:结合相关情节,250字左右。

推荐第10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写于1940年,发表于1941年,而作者萧红于1942年逝世,时年31岁。不知道在我们生命将终止的时候,我们会留恋的是什么,是青涩的爱情,完满的婚姻还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在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她把美好与留恋赋给了童年,而这童年的美好又多半展现在了作品《呼兰河传》之中。

呼兰河共七章,写了呼兰河的民俗风情,呼兰河人的各种生活,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故事等,都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描述的,与作者童年最密切相关的是作者和祖父在一起的甜蜜时光,祖父的爱像春日的阳光,照耀着作者的童年。

后院有一颗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别的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颗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这是节选自作品中的一个片段,祖父就是作者童年的玩伴。

和祖父在一起的时间那么美好。祖父不在乎作者小时候的任性,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烤乳猪,烤鸭,煮苞米,教她背诗,为她讲解意思。在祖母去世后,祖父就带着她住。那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地主家庭,父母把爱给了弟妹,对作者来讲,祖父的爱构造了她童年的天堂。

作者的童年是美好而孤单的,我们的呢?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我们的童年里,也是这样的,花的红,柳的绿,蝴蝶的纷飞,玩伴的嬉闹,点缀着白纸一样的时光,它是我们记忆里最柔软的部分。童年是我们窖藏的葡萄酒,时光越是流淌,它越是醇香。

《呼兰河传》不是一部让人读完觉得愉悦的作品,而是一部让人读完觉得沉重的作品。农村人的愚昧、落后、无知尽显其中。她在思考人生性,它在辨别是非,,它在寻找存在的意义,它也在呼唤生命里的温暖,。

我们对生命的希望、失望、绝望;我们对不熟知事物的好奇、胆怯、迷惘;我们对无法判定是非的观念的质疑、反抗、屈服。《呼兰河传》不是圣经,给不了我们太多的哲理,但它也不逊色于任何哲理名著,因为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思考什么才是幸福的定义。

第11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陈辉圆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相对集中,情节相对较为完整,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本文回忆了童年时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师生互动,反复诵读,探究、品味、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捕捉作者单纯而又复杂的情感,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捕捉信息,掌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寂寞凄凉的人生中回忆天真童年时复杂的情感。

二、教法

1、谈话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

2、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的读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1

3、讨论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学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进入情境,体验、感悟情感。

2、勾画、批注法:读书时动脑动笔,留下阅读的心得。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理念

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简介,便与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老家的屋后有一个很大的堆,堆上堆下满是树,树林里有野兔子,还有鸟窝。夏天下过雨,树根旁就会有一窝窝又肥又白的蘑菇„„这是我的童年家园,常常在梦境重现,每个人都有童年的回忆,许多作家用文字再现童年,怀念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

二、自主阅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张迺(nai)

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卢隐、张爱玲、石评梅)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景、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反馈交流:

1.用一句话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童年时我和祖父在后园无忧无虑的生活。

2.我家的后花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A.生读课文,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B.齐读2-6节,说一说这座园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美丽 生机勃勃)

C.文章怎样表现园子的美丽与生机的?

多角度有形、有声、有色的描写,大量的动植物的列举

D.你能想象出面对这许多动植物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吗? (专注、好奇、热爱、亲近大自然)

E.自读课文27—30节,思考怎样读符合你对文章的理解。

F.指名同学朗读这部分文字,感受园子的特点。

(自由无拘无束)

3.结合课文说说“我”和“祖父”的形象

•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

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

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4.展开想象用你的话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画面

示例:

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图。在美丽、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园子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

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没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5.用二三句话准确概括文章中心,提示关键词:回忆 表达

四、深入探究

1、如果童年的你生活在这座院子里,想象一下你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幼小的萧红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这样的童年除了无拘无束有没有别的滋味?

2、回忆性文章写的是过去的事,但文章是当下写的,不可避免要流露当下的情感,让我们再来看看萧红写作时的境况。

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挫折,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凉与寂寞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

3、两种基调的共存:虽然节选部分无疑充满了孩子般的热闹和童趣,但贯穿小说全篇的成人叙事者那悲凉、荒原般的气息在节选部分是潜隐的,它体现在孩子在雨雪天、冬季及无人陪伴日子里的孤单和寂寞里,体现在家人的漠视中,也体现在后园热闹的景致的反衬中。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鼓励创作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七、板书设计

后园生机勃勃、美丽

我天真、活泼、好奇

祖父慈爱、宽容、勤劳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梳理文章,整理人、事、情,由浅入深,准确概括文章中心。并且反复诵读,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微妙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关注生活,表现生活的写作激情。

第12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实验小学(南校区)六(7)班王语兮夏日的一个夜晚,我倒上一杯可乐,懒懒地躺在椅子上,随手翻开《呼兰河传》,细细地咀嚼着文中每一个字。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镇上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有二件事。一是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它有六七尺深,光秃秃、滑溜溜的。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这儿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人就要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 二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了,她长的大大方方,白白净净,她才十二岁,和我们的年纪一样大,本该是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年龄,却因为家境贫寒,过早地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受到他们家人的歧视,经常挨打,在外人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吓得没胃口,而迷信的老胡家以为她被鬼附上身,听信“大神”的话用开水烫,就这样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活活的烫死了。让她的婆婆心疼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却做了个一个赔本的买卖。

《呼兰河传》虽然讲的是这个村庄里的人和事,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整个旧社会的缩影呢?书里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多么的麻木不仁,思想是多么的落后,他们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却从没想到挣脱。没文化、没思想,整天就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看不未来,让人觉得可怕、着急、心痛!我憎恨这个万恶的旧社会,很庆幸自己生在新社会!我们吃着鸡腿,喝着可乐,捧着书,玩着电脑,整天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有自己的梦想,懂得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指导老师顾建峰)

第13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阅读考级试题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B)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D)

A.黑龙江B.呼兰河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C )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B)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C)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

灯,还有(D)。

A、电灯B、华灯C、彩灯D、莲花灯

7.那时,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B)留看。

A.野草B.谷穗C.白菜D.菊花

8.粉房子里的人常常以苦作乐,边漏着粉,边(C)。

A.跳着舞B.打着拍子C.唱着歌D.狂叫着

9.祖父常常教我念这首古诗:“春眠不觉晓”,下句是(A)

A.处处闻啼鸟B.黄河入海流C.报得三春辉D.床前明月光

10.火烧云上来了,颜色变化极多,而且变化极(B)

A.大B.快C.广D.慢

11.萧红的《呼兰河传》完稿是在(C)

A.呼兰河B.黑龙江C.香港D.上海

12.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最多的是(B)

A.男子B.女子C.孩子D.儿子

13.天时.地利.人和,最要紧的还是(A)。人和了,天时不好也好了,地利不利也了。

A.人和B.天时C.地利D.财旺

14.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清空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D)„„

A.舞狮子B.划龙船C.耍龙灯D.唱秧歌

15.提着喷壶在浇花的使女叫“花姐”,那漂亮得和新郎似的车夫叫(D)

A.快腿B.顺平C.妙算D.长鞭

16.东二街道上有两家学堂,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龙王庙里学的是养蚕,叫做(B)

A.全日制学校B.农业学校C.龙王庙学校D.呼兰河学校

17.呼兰河有个规矩,一年只有两个月是搬家的时候,春天二月是搬家的时候,还有(C)

A.五月B.九月C.八月D.十一月

18.我家的有二伯,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大家都说他的性情真(A)

A.古怪B.温顺C.暴躁D.刚烈

19.呼兰河的不少盛举,是规定时间里做的,四月十八烧香磕头祭鬼七月十五放河灯。而跳秧歌是在(D)

A.九月九日B.三月三C.五月五D.正月十五

20.也有的男女两家的公子,小姐都还没有生出来,就给定下亲了,这叫做“指腹为亲”。这里“腹”的意思是(A)

A.肚子B.胸膛C.后背D.鼎.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凸的部分

第14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6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18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永宁县李俊中学:谢辉 教材分析:

本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整部作品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这里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参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恶的世界。在前一个世界里,祖孙二人在花园里自由自在的养花、种菜、读诗、游戏,人性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另一个世界则被“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主宰着,他们借助风俗文化的力量施展威力,让呼兰人只把希望寄托在阴间和来世。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民间集会上,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盛举都是为鬼而做而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会,也不过揩油借光的意思,人们不难看出作品的文化批判锋芒来源于“五四”传统。

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小说中的后花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在这里,她自己就能找到快乐,在作者眼中,园里的一切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表现出儿童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那个后花园走出来后,作者历经国难家愁,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让她漂泊孤独的心回到了故园,怀想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的童年生活,故园便如同天堂。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及向往自由纯真生活的情感在作者鲜活灵动的笔尖下流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

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生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体现童真童趣。九.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动物:蜜蜂(嗡嗡,胖圆圆,小毛球)蝴蝶(黄、白、红,满身带着 大花园里:金粉)蜻蜓(金的)蚂蚱(绿的)小鸟(飞)虫子(叫) 植物:大榆树、花、草、小白菜、狗尾巴草、倭瓜花、黄瓜

“我”:摘花、追蝴蝶、“锄草”、绑蚂蚱、“浇菜”、尽情玩耍

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故乡、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第15篇:呼兰河传读书会教案

《呼兰河传》班级读书课设计

《呼兰河传》设计 课前谈话——聊作者

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对吗?(很高兴,为什么?是不是以为我要问你读什么书,错了)我要问的是哪位作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是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作家,才有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才有了流光溢彩的文字。你知道下面这些文字是来形容哪位作家的吗?

他的文字像投枪,像匕首,直刺黑暗势力。(鲁迅)

——毛泽东 含泪的微笑。(欧.享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萧红)

——鲁迅

一、漫谈《呼兰河传》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1、读了这部小说,有什么想说的吗?

2、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矛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 师:怎样理解矛盾的话,同桌间相互交流一下。

二、亲近文字

版块一: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1、师:这部小说像画一样美,画中的哪些特有的风景,独特的风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预设:

(1)严寒中“冻裂”了的万物。(奠定了全书的冷色调) (2)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师:因这大泥坑,还发生了很多趣事呢? 救马 吃瘟猪肉

出示: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3、链接背景资料

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二)小城盛举

1、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

小城人的生活元素——跳大神 放河灯 野台子戏 看火烧云 吃瘟猪肉 救马 逛庙会 当“看客” 出示: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2、《呼兰河传》将这座东北小镇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对于这小城,对于这些盛举你有什么看法? 小结: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无论是小城,还是人们都无法逃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一切都是可谅解的。

版块二:一首凄婉的歌谣

师:《呼兰河传》如果可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为什么?

(一)有这样一群人——悲哀 落寞(命运多舛 麻木不仁)

1、人物素描:你来说我来猜

2、小城人的“看客”精神(他们充当着自己生活和别人生活的看客,他们不怨恨也不憎恶生活,也不期盼热爱生活。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就是为了死。“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1) 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

它带给呼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狗,显得非常热闹,可以让人们一饱福,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可以让瘟猪变成淹猪,这样人们就能既经济又心安理得地吃瘟猪肉了。看到这些人们得所思所说所为,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是一种多么无聊、呆板、封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的生活状态啊!让人看了既可笑又可气。 (2) 跳大神

自欺欺人的无赖举动都算是呼兰河城盛举,可见这“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背后所反映的呼兰河人平时单调刻板的生活和生命的寂寞和荒凉。但呼兰城人却仍是乐此不疲的担任着“旁观者”的角色,赶赴着各种无赖而陈腐的迷信活动。

(3) 王家大姑娘 (4) 团圆媳妇

师:在众多的人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

3、团圆媳妇

(1)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 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

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麻林地活着,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这凄婉的歌谣里还有谁?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

(二)

1、童年是快乐的

(1)后花园是我快乐的天地。 (2)祖父是我的“忘年交”。

角色日志——如果你是文中的“祖父”或是作者,你想对你的这位忘年交说点什么?(课堂上交换后变成一组对话。)

2、童年是寂寞的

师:这么说来我的童年倒也是多资多彩呀!真的是这样吗 (1)出示结尾相关语段: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 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师:读这段文字有不同的意见吗?

有人说“十年一个代沟”,而我和我的祖父却整整差了六十多岁,祖父或许可以陪我玩,或许可以给我爱,但他却不能给我——

其实童年的我更需要的是——

此时,你觉得我的童年是——寂寞的。 (2)出示描写我童年寂寞的语句。

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我家是很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

3、创作时心境是寂寞的。

过渡:这凄婉的音律中又岂只作者的童年,有人说“写作是作者为自我心灵寻找归宿的一个过程。”从萧红的中你读懂了她写作时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呢?

是呀,萧红笔下流泻的每一个文字都烙印着或淡淡的或哀哀的伤感。

1、学生自由谈。

2、链接萧红创作背景。

结语:萧红,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我们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 女子,她终于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处归宿——《呼兰河传》 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

第16篇:呼兰河传公开课教案

呼兰河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特点

2、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内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2、教学方法:质疑、讨论、交流结合点拨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有关有效信息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2-2-4)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自读感知

三、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四、再读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又如:“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第17篇:《呼兰河传》的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课时。

教学设计(A)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

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

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

“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

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第18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呼兰河传读后感】

书的海洋,是令人留恋的,是令人向往的,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今天,我就怀着这种心情,读了《呼兰河传》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讲了呼兰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冬天呼兰河的情景,讲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呼兰河的四季的景象,(尤其是严冬)。同时还描述了一段段呼兰河人们生活的片段,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给大家。虽然是一个个很普通的故事,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流连忘返,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那时候四周一片黑暗,可呼兰河的冬天确是纯洁的,美丽的,光明的。作者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位,但也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呼兰河传》师小红的一篇长篇小说,我虽然只读了很少一部分,但是我透过这一部分,已经看到了过去黑洞洞的社会背景,但是这黑暗暗的四周还留有一片净土,那就是呼兰河。

美丽的呼兰河,美丽的风土人情还有那一片片景色,那些一草一木都牵引着我的心。

【篇2:呼兰河传读后感】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文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好,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当读到\"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这句时,我心里就会有一丝愤怒,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还让别人随意践踏,那人世间还有良知存在吗?还有人性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护栏喝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好得多。

【篇3: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一篇伟大的杰作!

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场》,哎,如此悲伤、凄凉,令人心痛。

《呼兰河传》是立体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读了一篇故事,这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有点只是灰白的画面,可是从灰白的画面中,我分明听到了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能让我听到这笛声的恐怕只有这《呼兰河传》了!

【篇4:呼兰河传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的样子。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家萧红写出了自己的童年。

书中有一处,我很难忘。是他们迷信七月十五日是鬼节,那天出生的男女被认为是鬼托生后的人。说明了他们的市井气。虽然,他们也知道是没有鬼的,可他们还是迷信。萧红细心的记下了这一切。

哪里的生活充满了迷信,什么海龙王之类的他们都觉得有这种存在。那里的人是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了鸡皮蒜毛的小事斤斤计较。刻画出了一个灰暗的世界。没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没有伟大的抗日英雄,没有优美的故事,却把小城镇里的死气沉沉写了出来。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那里的愚昧、落后、迷信等等。

【篇5:呼兰河传读后感】

课余生活中,我很喜欢读书。今天,我买了一本新书,名叫\"呼兰河传\"。读完后,我的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祖父的院子里和祖父一起玩耍的故事。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别人眼中,作者小时候,是非常幸福,非常无忧无虑的。作者有爸爸妈妈陪着,有外祖父伴着,自己还有那么多的街坊邻居,成天的玩,还有一个大园子,种了那么多的东西,多好啊!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作者是可怜的,在这个家中,几乎没出来过,就那么一次,祖母死了,亲戚们把她带了出来,仅仅一次而已。作者失去了自由,就如笼中的鸟一样,失去了本应属于你的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也是寂寞的,生活在呼兰河这小城,每天也没什么事,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儿死了,冯歪嘴子有孩子了,还有什么事呢?只有这些事了。

在作者的家中,作者最喜欢的就是她的外祖父了,说起她的外祖父,让我羡慕,作者的外祖父十分好,对作者很有耐心,难怪作者很喜欢外祖父,至今也十分怀念他。

作者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呀!

对于作者而言,在胡兰和这个小城里,更多的怀念是关于外祖父的,关于外祖父的一切都令作者难忘,即使有着许多不好的回忆,即使并不美好。

在作者描述的小城市中,虽然有些无聊,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有趣的。跳大神,逛庙会,卖麻花,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多么奇妙呀!

‘呼兰河传’这本书,令我难忘!作文

【篇6:呼兰河传读后感】

童年,在我们眼中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想,现代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当我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时,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所写的。那篇课文所描写的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萧红的父亲对她很冷淡,母亲对她很凶,祖母对她很不好,她只能和祖父在一起。

这本书最让我深刻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主要讲了胡家养了个童养媳,他就是年近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胡家经常无端打她,邻居还没有一个出来制止的。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的事。

小团圆媳妇是个较典型的童养媳,这个事例更加表现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愚昧。这些人还很迷信,认为只要请了法师来,一切灾难都能解决。

当读到\"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这句时,我心里就会有一丝愤怒,为那些愚昧的人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还让别人随意践踏,那人世间还有良知存在吗?还有人性存在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吧!因为比起护栏喝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好得多。

【篇7: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们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诗、一支欢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画。萧红的童年却有如一首枯燥的诗、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画。

萧红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们回味一生。然而,萧红的童年是永远令她害怕的噩梦。

春天,萧红却只能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过往买卖的人们。夏天,萧红只能蜷缩在墙角听蛐蛐无聊的鸣叫。秋天,萧红只能在麦地里帮大人收割麦子。冬天,萧红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发抖,因为她的大地都已被冻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萧红的童年又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第19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

当我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时,被这首唯美的诗深深感动,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我看到了为了生活,天真烂漫,勤劳能干的小团圆媳妇千里迢迢卖给老胡家做童养媳,只因爱笑吃的多,使她婆婆觉得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

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为她好!后来小团圆媳妇给他们吓出病,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滚开的热水澡,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烫,烫了三回,不能动弹了。读到这里,我多想冲上去大喊:“住手!”一个只有12岁的小女孩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度过童年,却成为童养媳,最后被那些所谓好心帮她治病的婆婆们折磨而死,就像还未盛开的花朵,早早凋零了。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呼兰河传》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描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人间冷暖,萧红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够听见萧红在哭泣,在呐喊,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

读《呼兰河传》由感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了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第20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萧红用细腻朴素、幽默诙谐的笔触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还原了她童年时的家乡生活的情景。《呼兰河传》这部自传体小说所使用的语言也十分简洁流畅,在作者童年时期的园子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这些语言无不体现出萧红在语言运用上的睿智与对之前她跟自己的祖父在一起时生活的深切怀恋。细细的品读这篇小说,让我感觉到仿佛那条呼兰河正在我心里缓缓地流淌着,不时溅起几朵诉说河岸两边人民的生活的浪花。

《呼兰河传》在揭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贫穷落后、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充满讽刺的幽默感使人感到悲凉。它好比是当前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其中饱含了萧红童年时的寂寞。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当读完《呼兰河传》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时,它也让我好好珍惜我们这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为我的寒假生活添上了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笔。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