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7 12:07:4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教案反思

《可爱的校园》。教材的知识简单易懂,大部分孩子都已认知。所以我认为,如何利用本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课上,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根据孩子们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有序地交流信息,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课堂上,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从图画中抽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课本到身体,教室,校园,以及社会,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空间,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教学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注重对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数玩具是低年级小朋友所喜欢和熟悉的,我选取了这一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对图形抽象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的变化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所以我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例如让孩子们在练习题的第1题第二排的图中,找出题目的要求并且从数字中找出排列的规律。结果,学生在第3题的图中也能找出题目的要求,填完方框里的数字后,也能自发地去寻找数字的排列规律了。

在教学“0”的书写时,我在让学生描红后,请学生说明写“0”时的注意事项。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描红时遇到的困难,结合老师先前说过的注意事项,一针见血地提醒其他同学写“0”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0”的意义教学中,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都在哪儿见过0”,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0”的丰富含义。

小组汇报时不允许重复其他小组已经说过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控制。

由于六七岁的儿童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40分,因而教学中设计了中场游戏让学生恢复体力和精神。

数文具这个环节,学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秩序教乱,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写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写出数,有写同学在8书写的时候,顺序不是很对!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标准》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跷跷板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一共有多少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

可爱的小猫

首先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趣导入,设悬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有学生都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教师的问题中去,“0的认识”自然引出。

教师用铅笔进行猜数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作为一个数,表示“没有”的意思。游戏中所隐藏的拆、分数的行为,为以后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同时,猜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猜数游戏

这节课主要利用了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数是6,7的加减法,学生在一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之后,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课一开始,我模仿智慧老人创设情境引入游戏,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气氛相当热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来,进行下面的游戏。又在最后的“练一练”的第三题中,我用了一个比喻,把计算题比喻成敌人,把铅笔比喻成武器,通过一些生动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还体会到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要设法保持住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可爱的企鹅

用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企鹅贯穿整堂课,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整节课都体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帮助“小企鹅”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推荐第2篇: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及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比一比》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 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粗一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大一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和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一根粗,一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一棵粗,一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一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教学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比较粗细),活动一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 ,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本文扩展阅读:比较意思是指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

推荐第3篇: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数学活动感兴趣,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种花》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最近区域活动中,幼儿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通过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浓烈兴趣,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根据花朵的排列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

2、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蝴蝶姐姐小花园的场景布置;蜜蜂宝宝家的种了一些花的花园布置,种花材料(花儿)

【活动过程】

1、发现蝴蝶姐姐小花园里花的排列规律

“蜜蜂妈妈带着蜜蜂宝宝到蝴蝶姐姐的小花园里去玩喽!”

“花儿好看吗?”“长得整整齐齐的还是乱乱的?”

师幼:很整齐,像排着队。

第一排: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排队)

第二排: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轮流排队)

第三排: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轮流排队)

小结:蝴蝶姐姐小花园里的花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

“我们也要在自己家的小花园里种上花了,以后蜜蜂宝宝可以去采蜜的。妈妈已经在空地上先种了一些花,宝宝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再接着往后排,你们愿意吗?”

①空地1:黄花黄花黄花黄花……

②空地2: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

③空地3: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

操作活动: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种花(给花儿排序)。

3、活动评价。

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请两名幼儿去看看花儿长得好不好(检查并纠正)。

带领蜜蜂宝宝高高兴兴去采蜜。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本文扩展阅读:花卉,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是用来欣赏的植物的统称,喜阳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许多种类。

推荐第4篇:小班数学教案《前后》及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前后》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数学《前后》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2、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慢羊羊头饰一个

2、灰太狼头饰一个

3、喜羊羊头饰(与男幼儿人数相同)美羊羊头饰(与女幼儿人数相同)

4、大树一颗(灰太狼藏在大树后面)

5、小兔子和小狗娃娃各一个

6、玩具若干个(分别放在小兔和小狗的前面和后面)

7、创设活动情景:教师的一头坐着孩子,中间放上小兔和小狗,小兔的前面放上点玩具,小狗的后面放上点玩具,另一头放一颗树,灰太狼藏在树后面。

8、经验准备:幼儿对灰太狼与喜羊羊的故事有所了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区分前面和后面。

难点: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前 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的表述,并读准字音。

活动过程:

1、做拍手律动,(上拍下拍 前拍 后拍)

2、小手放腿上,小手藏起来,提问小手藏在了那里,藏在了后面。小手伸出来,现在你的小手在身体的那面,小手在身体的前面。

3、提问:老师在你们的那面,老师在我们的前面,老师转过身去,提问:现在你们在我的那面,我们在老师的后面。

4、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老师的前面,提问:现在xx小朋友在老师的那面,xx在老师的前面,在请一个小朋友站在老师的后面。提问:他站在老师的那面,他站在老师的后面。

5、点一个小朋友,指定,请你过来站在我的前面,在请一个,请你过来站在我的后面,提问幼儿,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

6、引起兴趣:

谈话导入游戏,分配游戏角色。

师: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啊?在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你最喜欢谁啊?为什么?

幼:我喜欢……

师:嗯,那今天啊,韩老师来扮演慢洋洋村长,我们小朋友来扮演小羊,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不好。

7、电话铃响,懒洋洋村长接电话。

师:(铃响后)喂,你是谁啊? 哦,你是熊妈妈啊?你打电话找

我懒洋洋村长有什么事? 哦,你是说你家熊宝宝的玩具被灰太狼给偷走了,你想让我懒洋洋村长来帮你把玩具找回来是不是啊?那我问问我的小羊们愿不愿意帮你们!小样们熊宝宝的玩具被灰太狼给偷走了,你们愿不愿意帮熊宝宝吧玩具找回来啊。(愿意)熊妈妈,你听到了吗?小羊们都说愿意,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准备来帮助你了。

8、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

师:现在这样灰太狼非常的狡猾,我们小样们现在要好好的教训一下他,等会儿和村长一起去抓灰太狼好不好,不过在去抓灰太狼之前,我要先考考你们,你们要是通过的话我才能让你们去抓狼,有没有信心。(有)听命令行动

教师发号口令:

现在所有的小羊听着,小男孩现在是喜洋洋,小女孩是美羊羊,现在听我口令。

1)请所有的美羊羊走到自己的椅子后面。

2)请所有的喜洋洋走到自己的椅子前面。

3)请所有的喜洋洋向前走一步。

4)请所有的美羊羊向后退两步。

(好现在所有的小羊都回到座位上。)

9、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方位词

师:现在我慢洋洋村长要和喜洋洋一起去侦察敌情了,我们轻轻的走过去,看看灰太狼在哪里,然后悄悄的在心里面记着,一起出动去把它抓起来。

村长带着喜羊羊轻轻的走去抓狼。

喜洋洋出动抓狼,要求会说:在什么前面(后面)抓到了灰太狼。

请美羊羊在旁观战,思考在什么的前面(后面)看到玩具的踪迹。

美羊羊出动,寻找玩具,要求会说:在什么前面(后面)找到了玩具。

10、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师:(电话铃第二次响)喂,是熊妈妈啊!我们已经把灰太狼他们抓来了,而且还把熊宝宝的玩具找到了,嗯!你要和我们的小样们说谢谢啊!{熊妈妈说,谢谢小羊们}(不用谢)哦,好的,我知道了!再见!熊妈妈!

师:熊妈妈说请美羊羊们把找到玩具放在熊宝宝的前面,请喜洋洋们把抓来的狼放在熊宝宝的后面。

(幼儿上前按要求摆放。)

11、游戏结束:我们的抓狼任务成功,表扬表扬自己。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以后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为了不使整个过程看起来太乱,在去寻找玩具和抓狼的时候我没有请完所有的小朋友,只是请个几个,由于过于紧张还给漏掉了一些个环节,导致整节课看起来过于简单,时间也显得太短,评课的时候领导和老师们提出的错误点和建议对这节课看来都很有用,通过评课这节课也显得条理更加清晰了,谢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加油的。

本文扩展阅读:方向位置指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

推荐第5篇:小班数学教案反思(定稿)

篇1: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组织了数学活动《比长短》,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的长短,学着比较长短,能正确的运用长,比较长,最短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长或短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拿出两根铅笔,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根长,哪根短,接着再拿出中等长的铅笔放在中间,请小朋友反复观察,并能够完整的说出这根铅笔比长的那根要短,比较短的那跟要长。这一环节结束后,我选择三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小朋友上台按高矮顺序站好,以幼儿的高矮来代替长短,这一直观察现象引来幼儿的兴趣,并能准确说出谁高,谁矮,谁最矮,谁比谁要高,谁比谁要矮等短语。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让幼儿上台来比较高矮的这个环节。在这个活动前期,我本想在中间部分运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按长短排序,但从之前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有幼儿,对观察图片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是很长,很容易分散,毕竟现在还是小班的小朋友,并非于中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幼儿都很好动,尤其是做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离老师有点距离,更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经过考虑,我尝试让幼儿做教具的方法,既请个别幼儿上来,大家比一比,谁高,谁比较矮。谁最矮,这一方法,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且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长短,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长和我最短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长短排序,但在第一环节,对彩带进行比较时应该让幼儿在多以些观察,多一些讨论,来加强幼儿对长短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去完成《幼儿用书》的操作,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个活动运用的时间过长,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篇2: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图一张,1只小鸟,2只小鸡,3只蝴蝶,4条小鱼,5朵小花,1—5的点卡;

2、三只礼品盒(内有一个娃娃,二部小车,四本书);

3、幼儿人手一份1-5的点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花园王国里的小动物都醒了,我们来看一看有谁?(出示背景图)天上有1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只),1只小鸟可以用点卡1表示。

2、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2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只),2只小白兔可以用点卡2表示。

3、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只?(3只)。小蝴蝶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点卡2。

4、小鱼们游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条?(4条)。(出示点卡4)

5、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朵),它们的点卡好朋友呢?(出示点卡5)

三、摸一摸

出示三只礼品袋:“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来数数一共是多少份?会是什么好东西呢?她说要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袋子里是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四、动一动。

春姑娘还准备了小花篮,请你们装花送到花园王国去,你们想吗?但是春姑娘有要求的:

1、引出操作要求:(1)看看篮子上的数字是多少?

(2)在花篮里放上一样多的小花。

2、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3、检验操作情况。

(1)你的篮子要装几朵花?

(2)和全体听课老师、幼儿一起帮忙检验。

(3)小结:一边贴一边数,数到和数字一样你就装好花了。

五、活动延伸 :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和点卡宝宝做朋友?请

你找一找,找到后把你手中的点卡宝宝和它们碰一碰做好朋友,并且告诉它们,你们是点卡宝宝几的好朋友。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动态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春天来了,幼儿园里的花儿也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常常引来幼儿前来观赏,他们原本是去赏花的,可却被飞来飞去的小蜜蜂吸引住了,小蜜蜂成了他们探索最多的话题,他们彼此间交流自己的所见,“小蜜蜂飞到那朵红花上了”,“小蜜蜂发出了?嗡嗡嗡?声”,“小蜜蜂飞走了”„„借助幼儿对小蜜蜂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意为幼儿设计了“花园王国”的数学活动。

主要目标为: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从选择内容到活动准备再到活动的组织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做到积极参与。我在展示图片时不够规范,显得画面有点乱,应将数字与点卡贴在图片边上,不但美观也易于让幼儿理解。在最后的环节可加入小动物的叫声等各种丰富形式,让幼儿于游戏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出花朵颜色和小蜜蜂的数量时,要求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可告诉幼儿抽象数字的表示方法,如1只小鸟用数字“1”表示,但不要求幼儿识字,只是让幼儿对数字进行初步感知。

3、在点数时,可启发幼儿用不同方式进行手口一致点数,如从左到右,按颜色点数等等,促进幼儿散发性思维的发展。

篇3: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1: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树叶纷纷飘落给秋天涂上一种神秘的色彩,通过本次活动,我把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树叶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这节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尝试用动作表示大小,并用符号形象的对比初步体验大小的意义。学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并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分类理由。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在整个分类的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如在按树叶的大小分类时则引导幼儿说出“大树叶我送你进有大标记的家里,小树叶我送你进有小标记的家里。”在>数学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了语言领域,做到了个领域的相互渗透。

活动中,我采用是树叶朋友和各种标记图案的箩筐作为教具。通过有大小、形状、颜色区别的树叶,让幼儿目测、对比观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小朋友都能认真的观察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观察出树叶在大小、形状或颜色上的差异,这样让幼儿走在了活动前面,老师跟着幼儿的思维走,不是让幼儿当做听众,而是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活动中大多幼儿都能又快又对的发现树叶大小这一明显的差异,我又通过引导幼儿用有趣的身体动作去表现树叶大小的不同,即加深了幼儿对大小的理解和感受,又增添了活动的乐趣,使整个活动有动有静,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根据树叶形状及颜色的不同为树叶分类时,即巩固了数学分类这一概念,又做到了学习内容上的提升。

另外,我在幼儿操作的时候,一边巡视幼儿的操作情况一边给予不对的幼儿进行指导。乐意参与操作活动。我为每一位幼儿都准备了一份操作的材料,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小朋友们兴趣十足,信心十足的情况下,小朋友们都在“我快乐操作,操作我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但是教育过程中,有时语句还是不够严谨。这让我体会到作为老师,除了要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做到语言严谨,特别是数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幼儿听明白还都有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相结合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技巧!

篇2: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难点是区别大小并进行分类,会用语言表达“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只熊,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只熊大,哪只熊小,这一环节结束后,让幼儿把两只熊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两间房子里,并强调大熊喜欢住大房子,小熊喜欢住小房子,幼儿很快地比较出了房子的大小并把两只熊分别送到他们住的房子里。到了给两只熊送>礼物的环节,我说今天是大熊和小熊的生日,

我们给他们送些礼物好不好,记住了大熊喜欢用大的东西,小熊喜欢用小的东西,我们送礼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大多数幼儿的礼物都送对了。可是由于幼儿刚入园不久,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许多幼儿不会把这句话连贯地表达出来。第三个环节是今天大熊和小熊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想到草地上去玩了,他们邀请小动物们一起玩,大熊和大的动物玩,小熊和小的动物玩,幼儿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送到草地上,这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差不多,幼儿的操作很快地完成了而且兴趣浓厚。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在整个活动中,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过渡时,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老师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应该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的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地方。

篇3: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着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小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数的活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研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趣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情境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中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将《快乐家园》教材游戏化。例如,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活动,教师创设了《小熊请客》这一游戏情境,在活动中,“主人”小熊请小朋友帮助他,给每位“客人”(请来的小动物)送去它爱吃的水果。当幼儿看到教师出示的小熊请来的客人——各种动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每种动物爱吃哪种水果,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摆放方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2、《快乐家园》活动在游戏中的拓展。例如《看谁吃的多》这一活动中后,在“娃娃家”游戏时,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等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等数学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

二、操作性数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幼儿动手实践,体验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进行《小猫钓鱼》的活动时,幼儿亲自将小鱼粘到小猫的鱼竿上,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一一对应,而且能用并置的方法比较出小猫和鱼的多少,开始小猫和鱼一样多,幼儿又粘上一只小猫后,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发现出小猫多,小鱼少;又粘上一条鱼后,发现小猫和小鱼又变得一样多了。

还有就是我们幼儿园发明的数学书,孩子们在翻翻(翻开书)、看看(看清书中的标记)、做做(按标记进行操作)中,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并理解了数学知识。

其实,我所说的这两种游戏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我觉得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玩有所得。 篇4: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意图

生活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

1、

2、

3、

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为了让小班的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

1、

2、3,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数的感知力、想象能力和同伴合作的意识,锻炼幼儿的小手灵活性。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

1、

2、3。

2、幼儿学会用手指表示数字

1、

2、3。

三、教学重难点:

感知并认识数字

1、

2、3。

四、教学准备:

1、卡通数字

1、

2、3。

2、数字

1、

2、3的大卡片以及相应图片。

3、魔术口袋,各色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4、各色数字

1、

2、3小卡片幼儿人手一套。

5、数字儿歌磁带。

6、自制数字箱三个。

五、教法

游戏法、情景法、练习法,赏识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认识数字

1、

2、3

1、听数字儿歌,引出数字

1、

2、3 儿歌: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上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秤钩秤东西,6像口哨嘟嘟响,7像镰刀来割草,8像葫芦爬上房,9像勺子能盛饭,10像筷子加鸡蛋。

今天我们请来了数字宝宝

1、

2、3,我们看看他们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像铅笔、小鸭和耳朵吗?(分别出示卡通数字

1、

2、3,让小朋友观察数字形状)

2、让小朋友大胆想像数字

1、

2、3还像什么,感知字形。(对大胆想象,积极回答的幼儿给予掌声鼓励)

3、感知数字

1、

2、3 分别请出大数字宝宝

1、

2、3(出示数字大卡片),将数字和卡通图片相对应,让幼儿看看数字是否像歌曲中唱的一样,加深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随意出示大数字卡,让幼儿念出卡片上相应的数字。

4、用手指表示数字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灵巧的小手,告诉我你的小手都有那些本领?(幼儿自由回答)那么你会用小手表示

1、

2、3吗?教师出示不同个数的实物,让幼儿点数,并用手指比划

1、

2、3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同时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势。

教师说出数字,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同时也可以选择幼儿担任小

老师。

游戏:看实物出手指。

教师从魔术口袋中拿出相应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让幼儿点数,说出数量同时用手指头来表示其数量是几。

七、活动延伸:

1、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加强对字形的感知和认识)

(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数字宝宝请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带领幼儿随音乐走出活动室,在草坪上撒上

1、

2、3的各色数字小卡片,让幼儿将数字

1、

2、3捡起来分别送回他们的家里。

2、数字找朋友比赛:

(草坪上摆放有数量是3的:积木、小桶、盒子;数量是2的:苹果、香蕉、梨子;数量是1的:帽子、鞋、衣服。)将小朋友分做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把自己的数字卡片放在摆的实物下,看哪一组摆的快而正确。

八、活动反思:

把对

1、

2、3?数字的感知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幼儿的点数数的能力,又达到了幼儿游戏的目的,整个活动幼儿情绪高涨。再通过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对数字进行形象化的比喻,加深了对数字的记忆。利用魔术口袋变换不同图形的卡片,练习让幼儿用手指表示个数,慢慢让数所表示的意义深入幼儿的心里。最后利用“数字宝宝回家”、“数字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一个数所表示的是物体的个数。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篇5:小班数学活动《按大小排序》活动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按大小排序》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小班幼儿爱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小兔生日会”的游戏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排序活动与游戏充分结合,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积极、主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看小熊一家大小找衣服的能力,同时发展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环节流程较流畅,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较高,活动效果良好,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开展的几点反思:

一、活动内容安排,体现较好的情境性和趣味性。

本次活动中围绕着参加小兔子的生日会这一情景开展。其中有三个亮点:第一,以小兔的生日会引入,并告诉幼儿小兔的生日会邀请了“小熊一家”,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置难题,“小熊一家”可多人了需要帮忙找对“小熊一家”的衣服为游戏,再次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让原本较单一的数学活动富于乐趣;第三,创设良好的小兔生日舞会背景,并提出从小到大排队跳舞、从大到小排队跳舞的形式,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游戏。

二、活动材料提供,体现较好的操作性和层次性。

操作活动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提供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已成为教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1、材料的操作性:本次活动设计了3个让幼儿帮“小熊一家”的环节,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小熊一家”一是让幼儿观察小熊一家大小,让幼儿帮助小熊一家从小到大进行排队;“小熊一家的新衣”二是为幼儿提供小熊一家漂亮的衣服,让他们观察衣服是根据小熊一家大小提供的;“小熊小熊穿新衣”三是让幼儿小组操作帮助小熊一家穿新衣。幼儿园小班数学“按大小排序”是锻炼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内容。看实物大小,重要让幼儿有说和比较大小的机会。而小组操作中提供幼儿一人摆弄,一人按大小排队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乐意操作材料。

2、材料的层次性: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我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注意使材料从易到难,从形象具体到抽象,暗示性、游戏性强,主要以幼儿集体操作和独立操作为主。体现在提供五只小熊,让幼儿自由观察小熊一家大小,并引导幼儿可以帮他们排队;再为幼儿提供小熊一家大小的上衣,让幼儿观察衣服的大小,并尝试为小熊“穿衣”;最后为幼儿小熊一家的裤子、鞋子和手套,从衣服大好观察到鞋子、手套小应仔细观察,增加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充分体现了材料的层次性。当然,游戏中为了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饮料瓶子,让幼儿帮小熊一家大小分饮料。

三、师幼互动过程,体现较好互动的有效性。

活动中,我设置了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观察小熊和衣服的大小,引导幼儿帮助小熊一家穿衣服,衣服大小是否合适,让同伴互相检查、纠错,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摆正教师活动中的辅助角色。

活动后的反思与调整: 在活动中可能对个别幼儿的观察和指导的还不到位,今后,我将更注重观察幼儿活动中的情况,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的个别指导或提出问题、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小班科学活动:《按大小排序》(数学)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及排列关系。

2.能将5个以内物体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小熊的一家”。

2.学具准备:“小熊的一家”中的小熊和衣裤;大小、高矮不同的旧瓶子及瓶盖;大小不同的纸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手指一家。幼儿走完线后取小垫子坐好后一起念儿歌《手指一家》,边念边做相应动作。

二、操作探索活动。

创设情境:兔子要过生日了,他邀请了小熊的一家去参加。这一天,小熊的一家早早的就起床了,他们哪,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兔子的生日派对。但是兔子有个要求:小熊的一家必须排好队,因为他为小熊的一家准备的食物也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好队的。这下小熊的一家就犯难了。小朋友,请你帮小熊们排好队,再帮他们穿上好看的衣服吧。

(一)教师出示5只小熊,引导幼儿观察5只小熊的大小,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并按大小顺序排列好。然后让幼儿说一说这些小熊是怎样排队的。

(二)教师出示小熊们的上衣,让幼儿观察5件上衣大小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请幼儿将上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教师小结:他们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熊穿新衣”。每次请两名幼儿玩游戏,全体幼儿一起说:“小熊小熊穿新衣”。当说到“穿”字时,两名幼儿同时拿起衣服和小熊相碰,如衣服与小熊大小正合适,表示成功。

四、分组活动。

教师:兔子也正在家里紧张的为小熊们准备着食物,因为小熊的一家有大有小,所以装食物的瓶子和盒子也是大小不一样的,小熊们马上就要来了,兔子没时间把这些瓶子和盒子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好,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帮助兔子吧!

第一组:操作“小熊的一家”,教师:穿好上衣的小熊们还要穿上漂亮的裤子,请你们帮助小熊把裤子穿好吧。但是小熊们必须排好队这样才能进兔子家的门。

第二组:操作各种瓶子。教师:小熊一家是按大小排好队的,所以这些装饮料的瓶子也应该是按大小排好队的,可千万不能排错了,不然小熊们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饮料了。

第三组:操作大小不同的盒子。说明同上。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可请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排列的规律,请全体幼儿互相看一看。引导幼儿收拾学具,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有序的收拾好。

推荐第6篇:四年级数学教案单元反思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的是四则运算,关于四则运算在四年级下学期才正式出现,新课程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利用生动的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学生在体验后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都能做,当老师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大家说得又对又快,但是做作业时,错误却五花八门,在老教材对于四则运算是比较简单的,可现在正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着学生的错误,一是粗心的的原因,学生经常把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看错,计算错误。二是计算顺序的错误,在学习了同级计算和“先乘除,后加减”后,学生出现了相互干扰。有先加后乘的,从右往左计算的,真是错误连篇,不可想象。三是递等式格式出错,如:296-7×36÷6 =252 -296÷6学生知道先算7×36,但却不知道写在那了。四是不会变通。书上没有见过的四则运算不会解答。如:75+(360÷20-5),197-12×6÷3,部分学生不知所措。

四则运算的教学实质上抓住计算顺序、递等式的写法和认真计算的习惯,但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错误,我觉得主要是平时的教学中孩子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审题的习惯没有养成,而且书上相应的练习太少。既然学生出现这些错误,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接受学生出错的现实,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其实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学生思维的真实表现,教师要采取正确的策略,要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错误原因,在错误中反思,让错误开“花”,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成长。

教学片断 师:列式 25+75×12-12 26×4-125÷5 提问:有的同学这样算对吗? 生:第一题算错了。 师:错在哪里?

生:他先算25+75和12-12,再用加得的和相乘,这里算错了。 师:这样算为什么是错的呢? 生:违反了运算顺序。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的?

生:他看见“25+75”这两个数加起来正好得100,“12-12”减一减正好是0,好算。 师:找到了错误的原因。那么第二题对吗?这两题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

师:所以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一定要严格按运算顺序先分析,然后确定第一步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不能贪图好算而违反运算顺序,把题目算错。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算题,请大家一定要观察仔细。

对于普遍性错误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把错误亮出来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找错、认错、改错,使个别同学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从明晰学生的计算思维。

又如 “四则混合运算中两级运算被加减隔开,可以同时计算”时,有的学生就是不会同时计算。于是我分组让学生用不同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比赛。如下例: 66×38-987÷21 66×38-987÷21 =2508-987÷21 =2508-47 =2508-47 =2461

=2461 通过5题这样的计算题的比赛,学生通过检验比较,感受到了那种计算比较简便和快速。在体验中将学生引向简便计算中来。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见的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数学,学生学习中感到学数学好困难。面对学生出现错误,老师要善待学习中出错误的学生。面对错误无需大惊小怪,无需生气急躁。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不要害怕错误,更不要把错误藏着,捂着,把错误当作难得的生成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将错就错地引导和化解,让错误开“花”。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观察物体

(二) 教学反思

取得的成绩: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四年级下册的一个知识点,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更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本节课主要从学生的直观思维入手,理解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可能会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不同的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可能会出现相同或不同的结果,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1.层次分明,从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学生先观察一个小正方体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情况怎样,再让学生搭四个小正方体,有几种搭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什么?让学生经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2.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疑惑中引思,观察中解惑,形成感受,获得新知。

存在不足:

观察物体的方法表达的不明确,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说说摆的方法,怎么摆的,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展示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边摆边说,或直接用实物,可以节省时间。

改进措施:

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困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这部分学生大胆的表达,逐步训练这部分学生表达完整,表达有序,会正确使用学科术语。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前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的方法进行回顾,利用相同的方法验证乘法运算定律。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进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时,放手不够,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规律,学会利用学过的加法结合律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

点向左移动3位。

÷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推荐第7篇: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7+5=

30+15=

43+4= 学生完成后,师生分析每一组算式的不同点。

2、引入新课: 在刚才的练习中, 43+4=你是怎样想的?14+2呢?(强调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如果把“14+2”改成“28+5”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学生操作,形成表象

。 ⑴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桌上用小棒摆出28+5(左边放两捆小棒和8根小棒,右边放5根小棒)

⑵想一想: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启发:要把两部分小棒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根,应该怎样做?

⑶说一说: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桌同学再摆一摆,边摆边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归纳算法。

⑴请两名同学分别向大家说一说操作过程,教师依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个位数先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的算理形成表象。 ⑵归纳:根据演示图,你能说说口算28+5 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28+5的计算过程。学生在书上把例题补充完整。

⑶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个位数相加,再用得到的数与整十数相加。或者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和余下的一位数相加。

3、反馈练习。

⑴45+5=

83+8=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上答案。

⑵6+35=

7+63= 先让学生联系本课的知识议一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把个位数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与整十数相加。 ⑶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 教师放手让学生谈谈收获,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和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

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教师在课题上补充“进位”两字。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 ),再算( ),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 )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说一说、练一练中学习,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习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推荐第8篇: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1.编制

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

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编制

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

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教学难点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看:(投影P76的插图)“你会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帮他们算算吗?”

二、问题探究

1.你能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

2.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3.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体验感悟

组织学生对口令;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四、实践应用

小组玩“对口令”游戏(1题)手指游戏(2题) “口算游戏车”(3题)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比一比,看谁能用8和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资源与评价》两页 板书设计

买球(

8、9的乘法口诀) 8×8=64 八八六十四 8×9=72 八九七十二 教后随记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

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

9、十位依次增加

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董哲伶

教学目标1.编制

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

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2.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编制

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

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教学难点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看:(投影P76的插图)“你会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帮他们算算吗?”

二、问题探究

1.你能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

2.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3.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体验感悟

组织学生对口令;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四、实践应用

小组玩“对口令”游戏(1题)手指游戏(2题) “口算游戏车”(3题)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比一比,看谁能用8和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资源与评价》两页 板书设计

买球(

8、9的乘法口诀) 8×8=64 八八六十四 8×9=72 八九七十二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

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

9、十位依次增加

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推荐第9篇:【最新】幼儿园数学教案反思

【最新】幼儿园数学教案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案反思(一)《认识时钟》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

12、

3、

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园数学教案反思(二)我身上的数

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中班上学期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我确定的这个活动的目标是:第一,复习数字1—5,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第二,引导幼儿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连线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表格的记录,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活动中,我合理设计了4个游戏,根据教学顺序,分层递进,使得本活动能连贯起来,层层深入,逐渐升华。 游戏手指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照相游戏是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数字宝宝要让你给照相!”举数字,“咔嚓、咔嚓”让孩子们给数字“照相”,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给老师照相环节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最后以“小青蛙”的游戏结束,是想向孩子传达这样的理念:引导幼儿寻找分散和隐蔽在我们生活周围的数字,善于发现数字,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中,我觉得自己做的不足的是在时间的分配上没有调配好,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二环节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给数字找朋友上。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幼儿寻找与

1、2相对应的数量很容易,但寻找与数字

3、

4、5相对应的数字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年龄小,经验越有限,如果让他们按数取物或者按物取数,很直观且一目了然,他们一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寻找隐藏在自己身上的数量,生活中的形象再现是具体的,这需要他们去寻找和探索,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会去探索和寻找扣子,穿衣服的件数与

3、

4、5相对应,而能力弱的孩子,面对表格寻找数字“

3、

4、5”的时候会比较茫然。因此,在孩子们完成表格记录之后,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分享孩子们的发现上,积极肯定的能力较强的孩子,隐性引导能力较弱的孩子去有更多的发现,对孩子的发现做一个完整的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很多,得到了两个心得。第一,通过活动,实现了这样的数学理念:数学知识不是靠传授从外部灌输到幼儿身上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自主建构起来的。数学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领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是幼儿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对物质、操作材料,对自身思考和同伴交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第二,数学教师引导的策略是尤为的重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时刻明确活动的目标,既然给孩子创设学习的情境,就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堂中产生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数学教师,这点是需要我继续去努力和磨练的! 幼儿园数学教案反思(三)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坚持师生间、生生间双主体多边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任他们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可用几表示,一枝铅笔用几表示,一筐苹果又用几表示?让学生知道了“1”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不同的事物;“1”它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有时它还不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如运动服上的数并不表示运动员的人数,而是表示运动员顺序的序号或代号。

通过这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虽然学生的年龄较小,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当我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单个“1”和整体“1”时,他们都非常踊跃地抢着回答。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推荐第10篇:小班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1: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图一张,1只小鸟,2只小鸡,3只蝴蝶,4条小鱼,5朵小花,1—5的点卡;

2、三只礼品盒(内有一个娃娃,二部小车,四本书);

3、幼儿人手一份1-5的点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花园王国里的小动物都醒了,我们来看一看有谁?(出示背景图)天上有1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只),1只小鸟可以用点卡1表示。

2、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2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只),2只小白兔可以用点卡2表示。

3、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只?(3只)。小蝴蝶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点卡2。

4、小鱼们游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条?(4条)。(出示点卡4)

5、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朵),它们的点卡好朋友呢?(出示点卡5)

三、摸一摸

出示三只礼品袋:“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来数数一共是多少份?会是什么好东西呢?她说要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袋子里是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四、动一动。

春姑娘还准备了小花篮,请你们装花送到花园王国去,你们想吗?但是春姑娘有要求的:

1、引出操作要求:(1)看看篮子上的数字是多少?

(2)在花篮里放上一样多的小花。

2、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3、检验操作情况。

(1)你的篮子要装几朵花?

(2)和全体听课老师、幼儿一起帮忙检验。

(3)小结:一边贴一边数,数到和数字一样你就装好花了。

五、活动延伸 :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和点卡宝宝做朋友?请

你找一找,找到后把你手中的点卡宝宝和它们碰一碰做好朋友,并且告诉它们,你们是点卡宝宝几的好朋友。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动态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春天来了,幼儿园里的花儿也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常常引来幼儿前来观赏,他们原本是去赏花的,可却被飞来飞去的小蜜蜂吸引住了,小蜜蜂成了他们探索最多的话题,他们彼此间交流自己的所见,“小蜜蜂飞到那朵红花上了”,“小蜜蜂发出了?嗡嗡嗡?声”,“小蜜蜂飞走了”„„借助幼儿对小蜜蜂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意为幼儿设计了“花园王国”的数学活动。

主要目标为: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从选择内容到活动准备再到活动的组织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做到积极参与。我在展示图片时不够规范,显得画面有点乱,应将数字与点卡贴在图片边上,不但美观也易于让幼儿理解。在最后的环节可加入小动物的叫声等各种丰富形式,让幼儿于游戏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出花朵颜色和小蜜蜂的数量时,要求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可告诉幼儿抽象数字的表示方法,如1只小鸟用数字“1”表示,但不要求幼儿识字,只是让幼儿对数字进行初步感知。

3、在点数时,可启发幼儿用不同方式进行手口一致点数,如从左到右,按颜色点数等等,促进幼儿散发性思维的发展。

篇2: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意图

生活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

1、

2、

3、

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为了让小班的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

1、

2、3,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数的感知力、想象能力和同伴合作的意识,锻炼幼儿的小手灵活性。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

1、

2、3。

2、幼儿学会用手指表示数字

1、

2、3。

三、教学重难点:

感知并认识数字

1、

2、3。

四、教学准备:

1、卡通数字

1、

2、3。

2、数字

1、

2、3的大卡片以及相应图片。

3、魔术口袋,各色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4、各色数字

1、

2、3小卡片幼儿人手一套。

5、数字儿歌磁带。

6、自制数字箱三个。

五、教法

游戏法、情景法、练习法,赏识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认识数字

1、

2、3

1、听数字儿歌,引出数字

1、

2、3 儿歌: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上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秤钩秤东西,6像口哨嘟嘟响,7像镰刀来割草,8像葫芦爬上房,9像勺子能盛饭,10像筷子加鸡蛋。

今天我们请来了数字宝宝

1、

2、3,我们看看他们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像铅笔、小鸭和耳朵吗?(分别出示卡通数字

1、

2、3,让小朋友观察数字形状)

2、让小朋友大胆想像数字

1、

2、3还像什么,感知字形。(对大胆想象,积极回答的幼儿给予掌声鼓励)

3、感知数字

1、

2、3 分别请出大数字宝宝

1、

2、3(出示数字大卡片),将数字和卡通图片相对应,让幼儿看看数字是否像歌曲中唱的一样,加深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随意出示大数字卡,让幼儿念出卡片上相应的数字。

4、用手指表示数字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灵巧的小手,告诉我你的小手都有那些本领?(幼儿自由回答)那么你会用小手表示

1、

2、3吗?教师出示不同个数的实物,让幼儿点数,并用手指比划

1、

2、3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同时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势。

教师说出数字,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同时也可以选择幼儿担任小

老师。

游戏:看实物出手指。

教师从魔术口袋中拿出相应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让幼儿点数,说出数量同时用手指头来表示其数量是几。

七、活动延伸:

1、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加强对字形的感知和认识)

(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数字宝宝请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带领幼儿随音乐走出活动室,在草坪上撒上

1、

2、3的各色数字小卡片,让幼儿将数字

1、

2、3捡起来分别送回他们的家里。

2、数字找朋友比赛:

(草坪上摆放有数量是3的:积木、小桶、盒子;数量是2的:苹果、香蕉、梨子;数量是1的:帽子、鞋、衣服。)将小朋友分做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把自己的数字卡片放在摆的实物下,看哪一组摆的快而正确。

八、活动反思:

把对

1、

2、3?数字的感知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幼儿的点数数的能力,又达到了幼儿游戏的目的,整个活动幼儿情绪高涨。再通过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对数字进行形象化的比喻,加深了对数字的记忆。利用魔术口袋变换不同图形的卡片,练习让幼儿用手指表示个数,慢慢让数所表示的意义深入幼儿的心里。最后利用“数字宝宝回家”、“数字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一个数所表示的是物体的个数。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篇3: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1: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树叶纷纷飘落给秋天涂上一种神秘的色彩,通过本次活动,我把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树叶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这节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尝试用动作表示大小,并用符号形象的对比初步体验大小的意义。学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并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分类理由。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在整个分类的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如在按树叶的大小分类时则引导幼儿说出“大树叶我送你进有大标记的家里,小树叶我送你进有小标记的家里。”在>数学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了语言领域,做到了个领域的相互渗透。

活动中,我采用是树叶朋友和各种标记图案的箩筐作为教具。通过有大小、形状、颜色区别的树叶,让幼儿目测、对比观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小朋友都能认真的观察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观察出树叶在大小、形状或颜色上的差异,这样让幼儿走在了活动前面,老师跟着幼儿的思维走,不是让幼儿当做听众,而是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活动中大多幼儿都能又快又对的发现树叶大小这一明显的差异,我又通过引导幼儿用有趣的身体动作去表现树叶大小的不同,即加深了幼儿对大小的理解和感受,又增添了活动的乐趣,使整个活动有动有静,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根据树叶形状及颜色的不同为树叶分类时,即巩固了数学分类这一概念,又做到了学习内容上的提升。

另外,我在幼儿操作的时候,一边巡视幼儿的操作情况一边给予不对的幼儿进行指导。乐意参与操作活动。我为每一位幼儿都准备了一份操作的材料,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小朋友们兴趣十足,信心十足的情况下,小朋友们都在“我快乐操作,操作我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但是教育过程中,有时语句还是不够严谨。这让我体会到作为老师,除了要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做到语言严谨,特别是数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幼儿听明白还都有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相结合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技巧!

篇2: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难点是区别大小并进行分类,会用语言表达“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只熊,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只熊大,哪只熊小,这一环节结束后,让幼儿把两只熊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两间房子里,并强调大熊喜欢住大房子,小熊喜欢住小房子,幼儿很快地比较出了房子的大小并把两只熊分别送到他们住的房子里。到了给两只熊送>礼物的环节,我说今天是大熊和小熊的生日,

我们给他们送些礼物好不好,记住了大熊喜欢用大的东西,小熊喜欢用小的东西,我们送礼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大多数幼儿的礼物都送对了。可是由于幼儿刚入园不久,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许多幼儿不会把这句话连贯地表达出来。第三个环节是今天大熊和小熊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想到草地上去玩了,他们邀请小动物们一起玩,大熊和大的动物玩,小熊和小的动物玩,幼儿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送到草地上,这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差不多,幼儿的操作很快地完成了而且兴趣浓厚。

篇3: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着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小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数的活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研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趣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情境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中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将《快乐家园》教材游戏化。例如,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活动,教师创设了《小熊请客》这一游戏情境,在活动中,“主人”小熊请小朋友帮助他,给每位“客人”(请来的小动物)送去它爱吃的水果。当幼儿看到教师出示的小熊请来的客人——各种动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每种动物爱吃哪种水果,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摆放方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2、《快乐家园》活动在游戏中的拓展。例如《看谁吃的多》这一活动中后,在“娃娃家”游戏时,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等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等数学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

二、操作性数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幼儿动手实践,体验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进行《小猫钓鱼》的活动时,幼儿亲自将小鱼粘到小猫的鱼竿上,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一一对应,而且能用并置的方法比较出小猫和鱼的多少,开始小猫和鱼一样多,幼儿又粘上一只小猫后,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发现出小猫多,小鱼少;又粘上一条鱼后,发现小猫和小鱼又变得一样多了。

还有就是我们幼儿园发明的数学书,孩子们在翻翻(翻开书)、看看(看清书中的标记)、做做(按标记进行操作)中,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并理解了数学知识。

其实,我所说的这两种游戏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我觉得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玩有所得。 篇4: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组织了数学活动《比长短》,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的长短,学着比较长短,能正确的运用长,比较长,最短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长或短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拿出两根铅笔,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根长,哪根短,接着再拿出中等长的铅笔放在中间,请小朋友反复观察,并能够完整的说出这根铅笔比长的那根要短,比较短的那跟要长。这一环节结束后,我选择三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小朋友上台按高矮顺序站好,以幼儿的高矮来代替长短,这一直观察现象引来幼儿的兴趣,并能准确说出谁高,谁矮,谁最矮,谁比谁要高,谁比谁要矮等短语。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让幼儿上台来比较高矮的这个环节。在这个活动前期,我本想在中间部分运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按长短排序,但从之前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有幼儿,对观察图片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是很长,很容易分散,毕竟现在还是小班的小朋友,并非于中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幼儿都很好动,尤其是做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离老师有点距离,更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经过考虑,我尝试让幼儿做教具的方法,既请个别幼儿上来,大家比一比,谁高,谁比较矮。谁最矮,这一方法,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且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长短,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长和我最短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长短排序,但在第一环节,对彩带进行比较时应该让幼儿在多以些观察,多一些讨论,来加强幼儿对长短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去完成《幼儿用书》的操作,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个活动运用的时间过长,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第11篇: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送礼物》及教学反思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送礼物》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调动快乐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会8的形成,知道7添上1是8,8里面有8个1,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送礼物》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调动幼儿快乐与活动的积极性。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会8的形成,知道7添上1是8,8里面有8个1。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小动物的卡片各8个,动物食物卡片各8个。

2、8种不同颜色的小旗子,插塑片、各种珠子若干,幼儿操作用卡片若干。

3、在活动室布置数量是8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各种卡片,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各种动物是多少。让幼儿数一数来了几只小猴?几只小熊?让幼儿比比谁多谁少?知道8比7多1,7比8少1。

请幼儿玩游戏“为小猴和小熊送礼物”,(教案出自:星星教案网)让幼儿操作食物卡片并对应比较,送给两只小动物的礼物一样多吗?谁多谁少?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们一样多?引导幼儿用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的办法变成一样多,并说出7添上1是8。

教师出示7种不同颜色的小旗子,让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然后添上另一种颜色的旗子,请幼儿回答现在是几面旗子?观察一下,这8面旗子的颜色一样吗?引导幼儿理解8里面有8个1。

游戏“听口令”,请幼儿从许多插塑片和珠子中取出比7多1的珠子,然后数一数一共是多少,送给小动物。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讲评幼儿表现。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中,让幼儿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数量是8个,互相说一说观察结果,幼儿可以相互评判,比比谁找的多又对。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贴近幼儿的经验,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等不同形式开展;孩子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物体的数量和点卡之间的匹配关系。幼儿思维活跃,大胆发言,尝试说出完整的话,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制作动态,富有童真童趣,吸引幼儿;老师设计问题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活动,气氛活跃,富有激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本文扩展阅读: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

第12篇:大班数学教案《写信给洋洋》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写信给洋洋》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理解数的意义,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并积极与材料互动,能不受物体的影响,正确感知5~8的数,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写信给洋洋》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上学期我班幼儿对数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用小棒、圆点表示5以内物品的数量。开学后,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们找数,但在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经常会发生错误。昨天,在给洋洋妈妈打电话后知道,这个月洋洋不来了,孩子们知道后,都想知道他不来的原因,从中我看到了孩子们有多么想念洋洋,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考虑到孩子们刚接触5以上的数,且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我在材料的投放上注重了生活化、多样化、层次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满足也成功。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影响,正确感知5~8的数。

2、能理解数的意义,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并积极与材料互动。

3、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数卡、实物卡若干,信封若干(其中的大信封上贴有动物头像和数字5~8)、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

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正确的操作。

【活动难点】

能按照信封上的数字画上相应数量的礼物。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师:昨天,老师打电话给洋洋的妈妈,知道他这个月不能来了,你们听了以后都不停地问为什么他不来?

我知道你们很想洋洋了。有什么办法告诉他我们很想他?

幼儿自由讲述:打电话,写信。

师:洋洋有一段时间没来幼儿园了,他很想知道我们最近学了什么本领,你们愿意写信告诉他吗?

师:你们想到了写信给洋洋,老师也想到了,我呀已经给他写了三封信。

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数与实物的配对(利用课件)

1、这个信封上有几个三角形?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信封上是几个三角形就放数卡几)请一幼儿到前面来操作。

2、我们在来看这个信封,上面是数字,里面放了许多实物,它要我们做什么呢?

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幼儿相互讨论。(数字是几就放几个实物)

3、哟、这个信封上有数字,里面放了笔和纸,要我们做什么呢?(要我们看数在纸上画上相应数量的自己喜欢的东西)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

1、介绍做法及要求:幼儿每人拿三封信,先看清信封上分别是什么?

2、第一封信的信封上有几个图形就放几个的数卡。

3、第二封信的信封上是数字几就放几个实物卡,有的信封里的事物卡是多的,(教案出自:星星教案网)你应该拿出来,有的少了,那你就到篮子里找相同的事物卡补上。

4、还有一封信需要你们看着信封上的数字自己画礼物,礼物的数量和信封的数字一样。

5、教师个别辅导。(教师可用抽卡片形式帮助幼儿将数与实物配对)

6、幼儿互相交流、检查。(说说信封上数字几或是几个实物卡,里面就放几个实物卡片或数字几)

7、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测。(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讲讲为什么这样放,其他幼儿帮助检测操作得对不对,如不对帮助纠正。)

四、游戏:送信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及要求:全体幼儿带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坐“火车”去动物园。

2、幼儿根据要求送信(小朋友送的信要和动物身上的数一样多)。

3、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信送得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可以说是预设和生成的整和,在活动前一天,我因班中的洋洋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来了,所以给他妈妈打了个电话询问一下情况,没想到这个电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都想到了要写信给洋洋,无意中孩子们的想法契合了我的预设活动,就将原本的活动做了一下调整。调整后的活动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中,第一部分幼儿对于多媒体课件非常感兴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能让幼儿有一个较清晰的思路。第二部分,老师的要求交代地还不够清楚,导致幼儿在一开始的操作中有些无从下手,有些幼儿在操作中有了一些困难,在老师的反复强调和帮助下,能完成操作。最后的一部分,让幼儿根据信封上的数字或图形数量送信,幼儿基本都能送对,在共同检查中发现只有一封信送错了。

本文扩展阅读:写信,写出寄给或捎给某人、某单位的文字。

第13篇:大班数学教案《剪“春”》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剪“春”》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有大胆的想象,自由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通过剪\"春\"活动,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春天美丽的事物,通过幼儿自主的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剪“春”》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春\"活动,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春天美丽的事物。

2、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自由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3、通过幼儿自主的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1、能大胆想象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2、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幼儿已经学会剪\"春\"字

2、工具:剪刀、固体胶、手工纸(每人数量不同)方形铅画纸

3、5以内的减法题(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纸,看看春姑娘都带来是什么颜色的纸?那绿色代表什么?

2、今天春姑娘又要请你们剪\"春\",上次你剪\"春\"字的时候,\"春风\"遇到了谁?

二、幼儿剪\"春\"要求:

1、在剪之前先数数春姑娘给你带来了几张纸?

2、每个\"春\"字都要不一样。

3、将剪好的\"春\"字贴在铅画纸上。

(在幼儿剪几张纸后老师示意停下。老师给的纸不一定剪完)

三、比较\"春\"字1、请幼儿介绍一下,你的几个\"春\"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教师总结幼儿变化的地方,及时肯定幼儿的大胆想象。

四、找题目:

1、师:今天春姑娘一共给你们几张纸?现在还剩下几张纸?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可以用哪种计算方法来表示?为什么用减法?

师概括:当剩下的东西比原来的总数少了时,我们就用减法来表示。

2、请幼儿根据自己剪\"春\"字的用纸情况找相应的题目表示,并在等号后写上答案。

3、提问:你为什么选这道题?(师生共同总结题目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五、延伸:

引导幼儿向同伴、客人老师介绍自己剪的\"春\"字和相应的减法题。

教学反思:

剪纸“春”是我结合季节特征和剪纸的深厚艺术文化设计、开展的一个艺术活动。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一内容,不仅是因为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更是想让幼儿通过欣赏、感知和动手剪纸,感知春天的美、体会到剪纸的快乐和魅力!

1、选材新颖独特——激发幼儿兴趣的策略。

剪纸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班幼儿在使用剪刀上已经比较熟练了,而且在尝试窗花、雪花等剪纸活动后,对剪纸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剪纸的技巧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因此,我结合季节特征设计了这个剪“春”字的活动,不仅想让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获得动手、语言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又想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艺术。从幼儿剪纸的作品来看,他们对此次的剪纸活动很感兴趣,能认真地欣赏剪纸作品、大胆地构图和尝试剪纸,剪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稚嫩和富有童趣的“春”字,激发了他们剪纸的兴趣,也提高了自身的剪纸技能。

2、作品鲜艳精美——让幼儿获得美的熏陶策略。

此次剪纸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红色的手工纸,剪好了八幅不同大小、字型的“春”字剪纸。

本文扩展阅读:春季,四季之一。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第14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玫瑰花》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玫瑰花》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会丰富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引导幼儿学习用剪刀制作玫瑰花,体验动手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玫瑰花》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大班幼儿比较好动且动手能力强。为了让幼儿能体验到动手的快乐,并能理解劳动的辛苦、伟大。特别是对父母的付出的体会。由于我园幼儿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且父母又大多不在身边。让她们能体会活动意境。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主要是让幼儿养成知恩、感恩得的优秀品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剪刀制作玫瑰花,体验动手活动的快乐。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动手做的过程。体验意义和品质的培养。

活动准备

1、剪刀、色卡纸若干。

2、教师用剪刀制作的玫瑰纸花一朵。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已经剪好的玫瑰花花,提问引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玫瑰花)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教师用剪刀现场制作玫瑰花,一边做一边讲解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3、请幼儿动手制作玫瑰花。教师分别给予指导。幼儿学会制作以后,鼓励幼儿用其他颜色的卡纸制作。

4、制作完毕,幼儿用制作的玫瑰花开展“为我最亲的人”献花的活动。请幼儿回家后把花送给天天为自己成长默默付出的亲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教学反思

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如我们一再强调的一定要折好后再剪,有些小朋友还是乱剪,又如个别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不是很好,显得拘束,出现了不肯动手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算通过个别谈话、老师在旁给予其安全感等手段解决其问题,也相信一回生,两回熟,多次以后这样的情况会随之减少;另外,在颜色的选择上,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建议。因此在对我班孩子进行‘教学’时还是应该考虑的再周详些。虽然是刚开始尝试但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同时也激起孩子剪纸花的兴趣。

当然,在活动中还会存在其他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一边实践,想办法会把问题解决好的,也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在剪纸花中找到快乐的!

本文扩展阅读:玫瑰(学名:Rosa rugosa Thunb.):原产地中国。属蔷薇目,蔷薇科落叶灌木,枝杆多针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有边刺。

第15篇:大班数学教案《找对称》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找对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高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找对称》含反思教案吧。

教村分析:

《找对称》是一个科学类的数学活动,主要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此教学教师并不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而是用看一看、折一折、找一找、做一做的几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如,在让孩子们找三角形、花朵、蝴蝶这三张图片左右两边的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提醒着他们\"三角形的角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不过,这样说也不是很清晰,为了突出方向,就画了方向明显的图案,让幼儿看得更清楚。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通过各位老师的研讨及商量,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得到了解决。在设计活动中,采取了由易到难过程,在设计教案中,刚开始从认识简单图形,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了解对称的图形,接着是\"找一找\"的环节,即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让幼儿在认识简单图形对称的基础上,来找一找对称的有趣图案。大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最后是一个\"找一找\"的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巩固\"对称\"的理解,从而更多的发现物体的对称性,由于第一研幼儿操作下来,对于飞机的图案,幼儿材料书上画的飞机跟现实生活中的飞机有所差异,因此,不能直接看出它是对称图案,必须通过实际去联系,幼儿很难理解,后来,我就在第二研中,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把对称的飞机形象的画出来,当做例题讲解,但在幼儿操作时仍没有好的效果,一直认为是不对称图形,因而,对我的教学带来了困惑,令我不知所措。

还有一些地方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对于数学自己本身了解的不够透彻,教学活动准备前,没有认真去研究一些细微的地方和复杂的图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一笔带过的现象,而造成了幼儿的不易理解。

一课二研活动,对于课前的准备如教师对教案的熟悉,教师的回应能力,还有教具等都需要认真准备,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二研之后,虽然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的地方,但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免会令自己感到开心。

设计意图:

从幼儿经验需求的补助与点拨方面来说,处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趋于单一的数字或者是简单的加减法这一模式来套用,他们需求的是多元化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灌输,所以在本次大班数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我选用了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对大班幼儿在入学前做一简单的数学知识的点拨,没有过多的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但至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他们对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不再陌生。

活动目标:

1、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2、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重点:

1、难点: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2、重点: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3.剪一剪

三\"找一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教学反思: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 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本文扩展阅读:对称,就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

第16篇:大班数学教案《数积木》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数积木》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数积木》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话建筑,赢积木。

导语: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和新建筑,你喜欢怎样的房子,为什么呢?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

二、争回答,数积木。

(一)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导语:听清题目哟!(出示相同数量积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出题:我用积木造了4幢房子,请你们用好方法数一数,每幢房子各由几块积木建成的?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积木被其他积木挡住了,我们不容易发现,点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不多数,也不漏数看不见的那些积木。

(二)找找躲起来的积木块。

导语:有的小组领先了,有的小组暂时落后,不过没关系,我又造了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些积木很顽皮,像玩捉迷藏一样躲了起来。让我们仔细观察,把藏起来的积木找出来。

出题:准备好了吗?请问这幢房子有几层?每一层有几块?共有几块积木建成?

重点:移去屋顶,拆层演示,帮助幼儿学会数隐藏起来的积木块。

小结:房子一层层往上造,如果上层有几块积木,那这些积木下一定也有几块积木

三、造房子,数“砖块”。

(一)造幢房子把分数。

导语:经过两轮的比赛,哪一队的领先了呢?请每组朋友用你们现有的积木造一幢房子,然后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房子由几块积木建成,共得到了几分。

重点:鼓励各组建造出点数上有难度(有多层、有重叠)的房屋

集体点数时一层一层数清楚。

(二)学做小小建筑师。

导语:(出示建房图纸)你们造房子、数积木的本领都那么大。那你们能不能在根据图纸上的建房要求,在5分钟内造出与图上一模一样的房子,并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他是由几块积木建成的呢?

要求:每队派一个代表挑选喜欢的图纸,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验证:他们搭的房子与图纸上的一样吗?记录的对不对呢?

小结:虽然各队拿到的图纸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幢房子从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小小建筑师们让我们回去建造更多独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们你是用几块积木建成的好不好!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较为顺利的开展了,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还成为了我园计算专题组的“一课多研”研讨的课例,反思一路走来获得成功的的原因,我觉得有:

a)关注细节的设计

计算活动教具多,对环节间的小结语要求也高,在这一次组织活动前教案在我的脑海中一次次的“过电影”,把握了每一个环节的细节要点(孩子合作中可能的状况、每一次小结重点提炼和梳理的内容、重难点落实的方式)。“细节决定成败”,活动前我让一个个环节都顺溜了,我想这也是活动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b)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和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本文扩展阅读:积木通常是立方的木头或塑料固体玩具,一般在每一表面装饰着字母或图画,容许进行不同的排列或进行建筑活动积木有各种样式,可开发儿童智力,可拼成房子,各种动物等。

第17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学习6以内的加法,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青蛙》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本文扩展阅读: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第18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做客》及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做客》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数学《做客》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5的点卡表示;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 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

(三) 游戏“包糖果”——练习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 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教师掷有数字的 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教学反思: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此次活动目标设定为: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为了使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我在教学具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围绕目标,我将活动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三)游戏“包糖果”——练习按数取物 。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在教学中,孩子们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多幼儿达到了目标的学习。但也有个别幼儿产生了困难,我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由于此节活动以复习游戏为主,再加上与生活密切相连,很投幼儿的胃口,上起来较轻松。另外,我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以引路人的身份出现,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扩展阅读: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

第19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的关系,认识并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的关系。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PPT农耕园(6颗花生、5个玉米、7个芋艿、8个番薯的图片)。

2.数字卡片及“>”、“

3.数字卡片若干。

4.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茄子、西红柿、青菜、青椒、土豆等多种不同数量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农耕园参观,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好不好?”

教师播放PPT,认识农耕园的农作物。

二、认识“>”和“

1.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在农耕园里看到了这么多农作物,出示花生图片:“看到有几颗花生呢?”出示玉米的图片:“看到有几个玉米呢?”。

幼儿逐一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花生和玉米比,谁多?谁少?”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等号表示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6”大于“5”。

2.认识“

教师:“还有什么农作物呢?”教师出示7个芋艿、8个番薯的图片,“芋艿和番薯比,谁多?谁少呢?”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等号表示吗?”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

三、启发幼儿找出“>”和“

1.教师:“>”和“”还是“

2.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四、游戏:学做“>”和“

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请两名幼儿做数字,一名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运用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用身体姿势表演“>”或“

2.全体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幼儿三人一组合作),教师出示数字,请扮演数字的幼儿取好相应的数字,一名幼儿扮演大于号(小于号),表现数量关系,并一起念出声来。

五、巩固练习。

1.交代操作要求

教师:农耕园里还有好多农作物呢,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们,并用请你们先比较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想一想,在中间空格里填一个什么符号?”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集体讲评幼儿的操作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物质条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思维训练比较严格,农耕园的一些农作物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也容易让幼儿接受,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带领幼儿去农耕园参观引入课题,然后再并结合PPT图片观察、比较、交流,让幼儿初步感受小于号的方向性和外形特征。以比较的方式,运用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感受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性与外形特征。用儿歌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最后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理解了符号的含义,并在数的比较中学习两个符号的运用,从中培养幼儿比较、判断的能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灵活运用新知识。活动后我感觉如果能用实物放入到我的这个教学中来的话,可能会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能促进幼儿对事物有较全面深刻的印象,效果可能会更加好的。

本文扩展阅读:“大于”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当一个数值比另一个数值大时使用大于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20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对称》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对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操作体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致了解“对称”这一含义,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对称》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致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2、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1.没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开始撕,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2.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看一看这些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小结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对折左右两边都相同,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

教师提出概念:像这种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A.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幼儿想象结合另一半,会是什么图形

B.教师用对称的方法对两幅图进行裁剪(示范)

3.剪一剪

C.幼儿自己动手裁剪老师已经勾画出来的对称图形

D.幼儿自己想象裁剪对称图形

三.“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通过帮小昆虫找翅膀,激发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感知对称的图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对称的事物。此设计是一个整合了语言、科学、艺术、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活动。由此活动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探索活动,以开阔幼儿视野,激发幼儿主动观察事物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自我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环境的美好情感。此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如果在中班进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活动来完成。

本文扩展阅读:对称,就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晶体具有对称性,这表现在晶体外形上是相等的晶面、晶棱和角顶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晶体具有对称性的原因不同于其他物体。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