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7 07:44:35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力争合格率达到40%以上。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

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课文(宋体字) 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 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实施教学目标的措施:

1、学习跨越式教学模式,更新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

和谐的课堂氛围。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九——十周:复习、中期考试

第十一——十六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七——二十周:复习备考,期末考试

推荐第2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内容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分钟的利用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情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推荐第3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赵合风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2个班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

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四、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推荐第4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5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对外交流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的统治》《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2个班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

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四、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课时 预备周,开学准备工作 1 第1.2课,开运河,创科举。贞观之治。 2 第3.4课,开元盛世 唐朝的民族关系 2 第5.6课,唐代的中外交往,隋唐的科举制度 2 第7.8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编辑历史手抄报 2 单元综合复习考试 2 第9 .10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宋金对峙 2 第11.12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2 第13.14课 宋元的科举技术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2 复习练习2

期中考试 2 第16.17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2 第18.19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2 第20.21课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绘制历史插图 2 第22课 盛世危机 2 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2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2 单元综合 2 练习、复习2 期末考试 2

2011

制订人: 陈景中 年2 月

推荐第6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2013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教师职业素质,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末的考试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部分学生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

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西方文明之源,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法美日俄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下册的内容包括: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及挫折,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外历史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对中外历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学习他们的报国热情和优良品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四、教学措施

1、细读中考说明,课程目标,进一步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脉搏。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4、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5、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整体优化。注重拓宽历史教育的情感功能,教书育人并重。

五、教学进度安排

1、新授课内容:《世界历史》上、下两册,计划28课时。

2、综合复习,训练,测试以及讲评,计划2周,4-6课时

推荐第7篇: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李保芳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有所进步。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2、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历史老师将继续努力,以学校的工作方针为指导,踏实敬业,潜心教学,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现结合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对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薄弱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

1 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其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在教学中也要尽量缩减。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

2 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

3 教法、备学法。

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历史故事会、历史剧,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1.具体时间安排以学校大事安排表为准。2.课时数

七年级历史下册共三个单元,22课,总课时数31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三个课时,总复习四课时,附录两个课时。

推荐第9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113班 许云国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3、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入学教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第5周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

第一单元讲评;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

复习5-8课 第10周 复习9-12课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第13周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

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8周 期末复习第19周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推荐第10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

三、

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两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四、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五、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 第1课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2周: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第3周: 第4课唐代的边疆各族;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周: 第6课文成公主与西藏—探究活动

(一);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第5周:第8课经济中心的南移;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第7周: 第10课元朝的统一;

第11课宋代的社会生活—探究活动

(二)

第8周: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复习5-8课

第10周:复习9-11课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第13周:第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试卷讲评;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周:第16课闭关锁国;第17课郑成功收复台湾—探究活动

(三) 第16周:第18课思想文化;第19课文学艺术(上)

第17周:第20课文学艺术(下);第21课科学技术(上)第22课科学技术(下)时

第18周 :期末复习

第19周:期末复习

第22周:期末考试

第11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第二学期

李维华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1)、(2)、(3)、(5)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

三、

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四个班中有三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7、课堂上加强法制渗透、安全教育和德育教育。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八、教学安排(行事周历)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第5周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

会风貌

第8周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复习5-8课

第10周复习9-12课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第13周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

第17周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

21、22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8周期末复习

19、20周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第12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年度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

三、

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两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八、教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第5周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复习5-8课

第10周复习9-12课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第13周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19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

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2014/2/26

第13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教分别围绕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讲了该阶段历史发展的线索、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每课的“思考与讨论”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参与园地”、“历史小常识”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学校提倡的“学—议—导—练—思”教学模式以及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法,通过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经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上学期约40课时,下学期约32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上册教学进度

九月份: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4、

5、

6、7四课

十月份:第二单元

8、

9、

10、11四课,阶段测试

十一月份:复习、期中考试

十二月份:第二单元

12、

13、14课,第三单元

13、

14、

15、16课

2015年元月份:第三单元

17、

18、19课,复习,期末考试

(二)下册教学进度

三月份:第一单元

1、

2、

3、

4、

5、

6、7课

四月份:第二单元

8、

9、

10、11课,复习,期中考试

五月份:第二单元

12、

13、14课,第三单元

15、

16、

17、18课 六月份:第三单元

19、20、21课,期末考试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南阳市官庄工区官庄二中 马荣英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官庄二中

马荣英

今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号召下,我校深入学习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倾听“三疑三探”、感受“三疑三探”、走近“三疑三探”,我们在学习中思考着,在思考中感受到了真正的“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教育的春天,我们每个人都被“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吸引着。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理解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阶段的四个主要环节,即:1.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4.运用拓展: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二、对“三疑三探”教学观摩课的认识

听了西峡县学校的三节课后,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节课的内容是讲会,还是学会,是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于渔的问题,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不同的是,新课改实验中依然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三疑三探”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探究答案,后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教育的悲哀,由学生自己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思考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3.增加了教师教学的乐趣; 4.解决了课程改革的难题。

我认为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以前优秀的教学模式,例如,“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我们可以考虑有机地将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法融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形成更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偏离“三疑三探”的精神实质---即:“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疑三探心得体会

官庄二中 马荣英

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后,使我受益匪浅。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三疑三探”的好处就在于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三疑三探”为改革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条先进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从课堂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争取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融入每节课。

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学习和探讨,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富有创新型的教师,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分数,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地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因此创新性的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能力,培养方法之中,变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为培养能力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2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

3变教条式、灌注式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创新性的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主体性和自觉性,就不能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1)教学中要给与学生的积极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手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如采用“解疑合探”的这一模式教学,是指通

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二是讨论。三是讲解。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不自觉的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的。

(2)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要学习西峡县探索了多年的“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品德。

(3)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思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第14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马桥中心学校七年级组2014.春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本书的新特色之一是活动课和课文后活动与探究的设置。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地图和图画的大量使用,目的是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并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学习历史的本领。

五、教学措施:

1.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2.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每上两节新课,让学生复习、背诵一节,做到及时掌握新知,避免因积累而糊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下《历史》课程设置为 2 课时/周(每周设有一节自习课,可用于及时巩固每周所学知识),全学期约 32 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二至三月份: 第

一、二单元

四月份: 第二单元

五月份: 第三单元

六月份: 复习迎考

第1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0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总复习附录6课时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第16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0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第17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详细内容见安排

2017--2--12

第1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上学期的学习,由于自己对学情把握不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对学案的使用不自如,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在继续培养学生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

三、

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三、教学措施:

1、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

3、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四、教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

第2周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3周第5课“各同为一家”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4周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第5周第一单元测验第一单元讲评

第6周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7周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8周期中复习1-4课复习5-8课

第9周复习9-12课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10周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第11周第二单元测验试卷讲评

第12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3周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4周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5周第

21、22课时代特点 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6周期末复习

第17周期末复习

第18周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第19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文 章本文;内容摘自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来件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周次具体计划第1周(3.8-3.14)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周(3.15-3.21)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3周(3.22-3.28)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第4周(3.29-4.4)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第5周(4.5-4.11)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第一单元测验第6周(4.12-4.18)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7周(4.19-4.25)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8周(4.26-5.2)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第9周(5.3-5.9)复习5-8课第10周(5.10-5.16)复习9-12课第11周(5.17-5.23)期中考试第12周(5.24-5.30)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第13周(5.31-6.6)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第二单元测验第14周(6.7-6.13)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5周(6.14-6.20)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6周(6.21-6.27)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17周(6.28-7.4)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

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第18周(7.5-7.11)期末复习第19周(7.12-7.18)期末复习,期末考试周次具体计划第1周(3.8-3.14)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周(3.15-3.21)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3周(3.22-3.28)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第4周(3.29-3.12)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第5周(3.13-3.19)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第一单元测验第6周(3.2-3.26)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7周(3.27-4.2)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8周(4.3-4.9)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第9周(4.1-4.16)复习5-8课第10周(4.17-4.23)复习9-12课第11周(4.24-4.3)期中考试第12周(5.1-5.7)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第13周(5.8-5.14)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第二单元测验第14周(5.15-5.21)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5周(5.22-5.28)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6周(5.29-6.4)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17周(6.5-6.11)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

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第18周(6.12-6.18)期末复习第19周(6.19-6.25)期末复习第20周(6.26-7.2)期末复习,期末考试文 章来件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第20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大昌汗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①②班历史教学计划

——栗新林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及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历史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历史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浓厚。

二、教材分析

(一)学期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 1 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学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

2 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根据教材内容所需的教具、实验器材以及电教媒体的运用

历史挂图、电子白板、电视机、DVD、光盘等。

五、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