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三年级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25:4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年级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探究作业单 课前探究作业:

1、收集李白、苏轼的资料

2、我们学过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课中探究作业:

1、《望天门山》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用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分享给大家。

课后探究作业:

为《望天门山》配一幅图画

1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语文基础差,理解力低下,不愿或不敢发言,不爱动脑筋,只有做成简单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 3重点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2【讲授】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活动3【活动】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

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

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听说大家特别喜欢玩,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是吗?咱们湖州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师最喜欢湖州的莲花庄,尤其喜欢荷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谁能像老师一样向大家介绍你的最爱?

2.就是这迷人的江南风景,让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一边走走看看停停,一边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仿佛这江南水乡就是他们的故乡。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潋滟liàn yàn 亦yì宜yí)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①引入诗歌《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朋友。无穷:望不到边。别样:特别的。

a.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在六月,诗人杨万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b.谁来说说读过古诗,你读懂了西湖在晴天丽日下又有怎样特别的景致?(荷叶在阳光下更加绿,荷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更红了。)

c.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预设:朋友:苏兄啊!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丽啊!

苏轼:是啊,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胧,也是别有一番奇妙之处啊!

朗读:

让我们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说说这变化万千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闭上眼赞美一下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生伴乐齐诵)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方好 亦奇

总相宜

推荐第2篇: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设计

1清明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 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1、请学生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3、画一画,写一写。

2《乞巧》

教学目标:

1.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2.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件放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片,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倾听。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和这个神话故事关系十分紧密,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指名读课题,指导三声连读的变调现象。

3、看到这个“乞”字,我们会想到原来学的什么字?(区别记忆“乞”和气)

4、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乞巧节的资料。

5、谁知道乞巧是哪一天?乞巧是什么意思?

6、谁来介绍一下诗人的资料?(交流资料)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四、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五、指导读出是的韵律美

3登科后

教学目的:

1.了解唐诗的文学地位,背诵部分唐诗。

2.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中所体现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内容的领悟和诗歌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孟郊,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德宗贞十二年(四十六岁)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一生穷困潦倒,不苟流俗。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证兴亡,陈词被风骨”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孟郊登进士第后作。唐制,进士考试春季发榜,新进士在长安城南曲江、杏园一带宴集同年,怡赏春光。诗中所言春风得意,马上看花,乃当时实际情形只写照。前人对次诗颇多贬词,如《青箱杂记》以为从《再下第》到《登科第》诗之一悲一喜,可见孟郊气量狭窄。(南宋曾造《类说》卷四引)然孟郊两次落第,多年困顿,一旦成功,自当喜不自胜,亦毋须深诮也。此诗造句颇工,其中“春风得意”云云已成为后人习用之成语。

三、注释

a) 登科:考上进士叫登科。 b) 龌龊:指穷困局促、不得意。 c) 放荡:无拘无束。

d) 马蹄急:马快跑。疾:快,迅速。

e) 看尽长安花:唐代考中进士,特许春天到长安欣赏牡丹,很是荣耀。

四、译解当年穷困潦倒不值一提,今天登科着是骋心快意。迎着春风得意地让马快跑,一天看尽京城的牡丹花姿。孟郊仕途坎坷,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这时他心花怒放,写出这首七言绝句。

4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学习卜算子 咏梅,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梅花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卜算子 咏梅》。(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3、诗人描写的景物体现什么情感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三.研读悟诗情 四.吟诵入诗境 五.延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5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二)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三)读透诗歌

三、课堂小结

6《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三.研读悟诗情 四.吟诵入诗境 五.延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7《望江南》

一、教案题目:《望江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有感情的诵读诗词和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翻译全文,理解每句诗词的深层次含义。

3、情感目标: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内容:

1、给词划分节奏,并带有感情的朗读。

2、分句解析,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所包含所表达的含义。

3、翻译全文,总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相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而又新鲜的主题,老师这里有一首相思的词,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感悟感悟词的节奏韵律。 你能否准确划出它的节奏?(3分钟)

2、请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温庭筠。(6分钟,花间派,花间鼻祖,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和韦庄齐名,时称“温韦”)

3、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词中有哪些景物,表现了思妇什么样的心情?(7分钟,愁苦,相思)

4、分句解析,“梳洗罢”“独”“皆不是”等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思妇的心理变化过程。(20分钟,体会作者的用词的精炼及所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4分钟)

望江南

梳洗罢 时间 早上

地点 室内 希望

人物 女性

皆不是 失望

白蘋洲 肠断

8凉州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班内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寄宿,让学生谈谈刚开始住校时想念家人的感受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二)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三)读透诗歌

三、课堂小结

9嫦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10金缕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诗句,齐读古诗。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介绍作者:杜秋娘, 系金陵人,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杜秋娘“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朗读诗词。

(一)初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字,把诗读准。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

(二)、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11、题金陵渡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祜的诗题金陵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祜的诗《题金陵渡》。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张祜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2)津:渡口。(3)宿:过夜。(4)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5)可:当。 (6)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7)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8)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3、教师讲诗意: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2、偶成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饶节的诗《偶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饶节的诗《偶成》。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偶成:偶然成咏。(2)闭绿苔:诗人所居倚松庵院内已长出绿苔。(3)双飞:成双成对飞来。(4)两股:一作“两脾”,二者同,指密封储存花粉的地方。

3、教师讲诗意:松下柴门紧闭长满一院子青苔, 只有那蝴蝶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蜜蜂两腿上的花粉团大的如蚕茧, 大概是前面山上春花又盛开。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3、霜月

教学内容:【唐】李商隐的《霜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霜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注释

(1)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2)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3、教师讲诗意: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4、桃花溪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旭的诗《桃花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旭的诗《桃花溪》。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2)飞桥:高桥。(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4)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5)尽日:整天,整日。(6)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3、教师讲诗意: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5、春词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春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春词》。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3、教师讲诗意:

译文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6、春雨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周邦彦的诗《春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周邦彦的诗《春雨》。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

3、教师讲诗意:长着小树林的土丘上传来耕田人的笑语声,姹紫嫣红的花丛外,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知道入春以来,到底下了多少雨,野塘水四溢,已可来回荡舟。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7、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其一)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唐庚的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唐庚的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2)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3)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4)尽:尽头。

3、教师讲诗意: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8、晚春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韩语的诗《晚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语的诗《晚春》。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不久归:将结束。(2)杨花:指柳絮。 (3)才思:才华和能力。 (4)解(jie):知道。

3、教师讲诗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9、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3、教师讲诗意: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20、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3、教师讲诗意: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推荐第3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文档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推荐第4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永乐镇双溪小学

李艳

教学目的 :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以背带动阅读和理解。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 预习探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 学习《咏柳》。跟读、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合作交流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 ”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4、背诵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二)、学习《春日》。

跟读、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 背诵古诗。第三课时

四、巩固延

1、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识字写字(利用《咏柳》、《春日》动画课件中识字部分)

3、重点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4、自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5、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6、“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7、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咏柳 春日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

不知细叶谁裁出, 无边光景一时新。 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7年4月10日

推荐第5篇:三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乞巧

篇1: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

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

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

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

(一)初读全诗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

(二)品读第一个诗句

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2.指名读第一句诗

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深入体悟诗情,同时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4.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指导诵读。 5.学习生字“霄”

6.说一说这个诗句的意思;齐读这个诗句。

(三)品读第二句诗

1.出示图片(乞巧场面),引导学习“资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风俗”

【设计说明:由于不能事先布置预习,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习,初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哪个句诗写的是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呢?指名读。 3.想像:七夕节里,姑娘们会许下什么样的心愿呢?

4.回扣诗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到姑娘们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书:穿尽几万条) 5.指导诵读。

三、小结

1.有感情地吟诵《乞巧》。 2.回顾学法:

①了解诗里的故事;

②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

③展开想象,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便有效迁移,高效学习第二首诗。】 3.背诵《乞巧》。

嫦娥

过渡语:在这七夕的夜晚,当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同样是在这片夜空之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幽暗的烛光照出了一个孤独的影子。

【设计说明:在同样的场景中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一、初读

1.师范读全诗

【设计说明:这首诗的语言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 2.导入,板书课题。 3.视频播放《嫦娥奔月》

二、品读

1.迁移学法,自读《嫦娥》,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像: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交流: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一个诗句体会到的?

⑴读诗句,谈体会。

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体验,引导想像。

⑶指导朗读。

3.引导想像,练习说话(选择一句,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①七夕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人聚在______________,而嫦娥却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______________,而嫦娥却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在此处设计说话练习,目的有二:其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诗意。】

4.回读诗文:人间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啊!而嫦娥为什么会失去这些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呢?再读读诗句,诗中的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嫦娥此时的心情?(板书:悔夜夜心) ①理解“悔”:“悔”什么意思?嫦娥“悔”什么?

②想像: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后羿又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嫦娥会怎么做呢? ③理解“夜夜心”:可是时光是不会倒流的,所以,每一个夜晚,嫦娥都有着怎样的心情?

【设计说明:理解“悔”和“夜夜心”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也是难点,而引导想像,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有效手段。】 5.指导诵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语:同学们,你们瞧,咱们中国人民多有智慧啊!同样的一片星空,却能想像出《牛郎织女》和《嫦娥》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来!许多诗人也像林杰和李商隐一样,被这些美丽的传说深深打动,他们也把这些故事写进了诗句里。 2.推荐古诗《秋夕》、《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鼓励课外积累

四、布置作业

1.把《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关于神话故事的诗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夜夜心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

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四、参考资料

林杰 (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 (813—858)唐代文学家。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歌 有条件可参阅叶圣陶创作的《牛郎织女》,因篇幅过长,这里从略。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13年)曾拟作了《织女赠牵牛》诗,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庾信、谢眺还作过《七夕赋》。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最

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关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

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人人敬仰。后来,他娶了个妻子叫嫦娥。非常美丽,温柔贤慧。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美满。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乡亲们。乡亲们都非常喜爱她,夸后羿取了个好媳妇。

有一天,后羿射猎途中碰见一个老道士。这老道钦佩后羿的神力和为人,赠给他一包不死药,说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乡亲们,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嫦娥把药藏在了床头首饰匣里。

那时候,因为羡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着他拜师学艺。其中有个叫蓬蒙的,是个奸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自己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射猎去了。天近傍晚,蓬蒙却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迫不得已,把不死药全部吃下,立时,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上云天。可她一心还恋着心爱的丈夫,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

后羿回家后,不见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圆,就像心爱的妻子在看着自己。他心似刀搅,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到不了跟前。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泪,无奈,只得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水果,遥祭善良的嫦娥。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圆。后羿和乡亲们怀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传。

篇2: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2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2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通过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乞巧》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嫦娥》说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偷吃仙丹而在月宫孤苦几千年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段学习古诗,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借助注释和古诗背景理解古诗内容,能够在课堂中融入到古诗之中,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能够区分“宵”与“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懂得读故事的方法。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冬日的火炉旁,在夏日的星空下,爷爷奶奶有没有给我们讲过 神话故事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几个神话故事,如果说不出来,老师适时引导) 师:说得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师讲故事)。这个美丽的故事被诗人林杰写在了诗中,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的 29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乞巧》。板书:乞巧。乞,乞求的意思。 师:一起写“乞”,不要与“气”混淆。

(学生书空、练写,老师指导。)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读这首诗,参照注音把诗读正确。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检查朗读效果。)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正确,在诗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字,音同字不同,能找到吗?

(学生找出“宵“与”霄)

师:它们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板书“宵”和“霄”。同学们能大胆地猜一猜这两个字的意思吗?老师讲解两个字的区别,(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宵是夜晚的意思,霄是天空的意思。)

(三)二读古诗,有眼有板

师:我们再来读古诗,读古诗,要有节奏,按照老师标记的来读。 (学生读古诗,指名读)

师:老师来读一遍。

(指名读古诗)

师:让我们带着故事,走进诗的字里行间,体味诗的意境。

师:在七夕节晴朗的夜空下,小河边的人们„„山坡上的人们„„小村庄里的人们„„ (引导学生读古诗前两句)

师:就在天空中织女一家沉浸在幸福中的同时,凡间的姑娘们也在为他们祝福,向织女乞取智巧。(学生读后两句)。

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

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

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 是一家的姑娘吗?(不是) 是多少?(家家) 师: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姑娘都在乞求什么?

(学生回答姑娘们在乞求什么?)

(学生回答)

师:我们的愿望都是多么美好。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能最快的把缺少的古诗补充上。

(课件出示古诗的一部分,学生填空。)

(五)学习第二首古诗

师:这首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二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嫦娥》这首古诗,想刚才刚才我们读第一首诗的方法来读。 (学生自由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师:看,小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课件出示)

师:嫦娥是多么后悔呀,这时,你想对嫦娥说些什么?

(六)总结古诗,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

宵:夜晚

霄:天空

古诗原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李商隐

篇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二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推荐第6篇:古诗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

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 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 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青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

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

一、二两行。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

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

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

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背诵《红梅》和《秋菊》。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范诵“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

二、初读,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四、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

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

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五、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六、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七、知识链接

屏幕出示,诗歌赏析方法,推荐给大家。

板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人杰

有骨气

鬼雄

有气节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二、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 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三、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拓展阅读

1.比较下面两首诗,分析刘禹锡的性格.

赠梦得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刘禹锡作品欣赏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校本教材

诗文赏析教案

(五年级)

劳动街小学 马海燕

推荐第7篇:古诗教学设计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 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古诗内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理解“蹊”、“留连”、“戏”、“娇”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根据古诗想象出景象,领悟意境。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成语?

2、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五彩动人的季节,它的优美怡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色,学习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同学们,有兴趣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3、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呢?

4、请学生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5、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同学们,你们会读这首诗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谁来给他评一评?

2、你们的评价真棒。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朗读啊?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同学请举手。那在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出现了什么?(花、小路、蝴蝶、黄莺)

4、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词或是句子请你画下来,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跟同桌研究研究。

5、指名朗读。让学生评价。在你读古诗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地方到目前还不明白,咱们大家来帮助你。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你们能不能自己独立学会呢?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用不同方式来读一读。一会儿要讲给大家听一听(同桌、小组齐读、一人一句读等)。

2.学生交流、汇报。

(1)说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2)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

(3)谁愿意朗读?想怎样朗读?

(4)评议。教师指导朗读。

(5)练读。

a.请同学们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轻声地读。结合音乐练读。个人或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配乐朗读。

b.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仿佛眼前就有这么一幅美丽的画,咱们踱步走在这美丽景色当中,一起来吟诵。(配乐 背)

(四)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同学们真棒,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有的同学已经能背诵了。那么,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

2、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3、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为什么?(重点指导:“留连”、“戏”、“自在”、“娇”等词)

4、同学们理解真好!面对着如此动人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齐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份美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改编、绘画等等)

2、学生自由准备,汇报。

3、今天这堂课,老师不仅被古人的诗歌所吸引,更为大家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所陶醉,更对同学们的智慧和才华表示钦佩!谢谢大家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六)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花多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的意境。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这首诗。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描绘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景诗导新课

1、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歌很多,你能背几首吗?

2、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题目叫做《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范读好再读。

4、从课题中,你看出了什么?

5、这个在江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的人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杜甫生活在晚唐的战乱时代,他一生颠沛流离,关心百姓疾苦,创作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大家熟悉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这首诗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这首诗就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流寓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漫步江边诗兴大发,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六首。)

二、感受诗歌文字美、意境美

1、怎样的美景吸引着杜甫?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诗的停顿和重音。

2、谁来读?注意听他的停顿和重音。(我听出来了,你是这样停顿的:)

再读,要比他读得更好。

谁还愿意挑战?

就像他这样读,我读课题,你读诗。

3、简单说说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一千个人读这首诗就有一千个杜甫。请你结合注释,画出你喜欢的字或词或句,写下你的体会和感受。写好之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注意倾听他人的见解。

5、全班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补充。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a) 蹊?

b) 花满蹊?都有什么花呢?

c) 有矮矮的野花,也有高高的桃花、杏花,那么“花满蹊”可以怎样理解?(小路上开满了野花;桃花杏花把小路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让人仿佛置身花的海洋。)

d) 我们无法得知一千多年前的杜甫看到了什么,但是透过一个“满”字,我们感受到的是繁花似锦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e) 到底有多少花呢?(读:千朵万朵)

f) 这句诗哪几个字把沉甸甸的花写活了?(压、低)花多到什么程度?(把枝条都压弯了)

g) 同学们再想一想,沉甸甸的花压弯枝头的形态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沉甸甸的花垂下来,仿佛是害羞的少女低着头;春风和小花说了一句悄悄话,花羞红了脸。)

h) 花是诗人最爱写的景物之一,杜甫眼中的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妩媚。你还知道哪些写花的诗句?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写花的名句。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诗中写了哪些花?将你最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写到书上。习作中恰当的使用这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i) 花很美,语言也很美,你能不能把杜甫的这两句诗也读出美?练习读一遍。

j) 你为什么这样读?你再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a) 不少同学都勾画了这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美吗?

b) 蝴蝶和黄莺为什么不忍离去?蝴蝶陶醉了,黄莺陶醉了,诗人也陶醉了。此时他觉得蝴蝶煽动的翅膀为他而舞,黄莺清脆婉转的歌声是为他而唱。

c) 与其说蝴蝶留连,娇莺自在,不如说,诗人自己留连自在。

d) 你能否用一个词形容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升华情感写春天

1、引导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跟随老师走进杜甫,走进春天。(音乐起)在饱经战争的离乱后,杜甫一家搬到了成都浣西江畔的草堂居住。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独自漫步江边踏青寻花,不知不觉来到了黄四娘家。小园香径,花满林梢,处处透露出春的气息。鲜花遍地,芬芳扑鼻。那高高低低的枝头上,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如云似霞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引来了成群的蝴蝶,它们在花间叶下翩翩起舞,嬉戏追逐,恋恋不去。诗人完全陶醉,他一会儿赏花,一会儿观蝶。忽然,一阵动听的啼鸣声传入诗人耳中,他抬起头只见几只黄莺在枝头歌唱,它们唱得那么自由自在,恰恰的歌声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多美好!

2、同学们都陶醉了。让我们再次轻声吟诵这首诗。看大屏幕。

3、寥寥数语,诗人将我们带入了梦幻般的春天。请你把刚才想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4、生展示,同学们把笔放下闭眼用心去体会,配乐读。师评价。(你的语言很美,文学功底很深厚)(感谢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到了美好的意境里)(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四、小结学法铺垫新诗

学习古诗就要反复推敲词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绪。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著名的有《三吏》《三别》。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像这样抒发喜悦之情的很少。然而在杜甫生平中,有一件事不但让他“喜”,而且更让他“喜欲狂”,到底是什么事呢?下节课让我们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去寻找。

推荐第8篇: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闻秀梅

[教材简析]

课文是由《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都是和读书有关的,都是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千古名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教学过程]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导入。

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一首古诗《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许多同学能够背诵这首诗,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示儿》。

2、简介作者。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爱国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歌,题目是“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陆游一定会有更深的了解。就让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采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二研读 读懂诗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出示)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会儿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3、友情提醒:这首诗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于表示本领。

1 2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检查读通古诗、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闻鸡起舞-----)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

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

三、四句的含义。

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指名读后两句。

“终觉浅”的“觉”与“绝知此事”的“绝”不仅是字形不同,它们的含意也是不相同的??

从“觉浅”到“绝知”,这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坚持苦读”、“亲自实践”、“持之以恒”)

在诗中“觉浅”和“绝知”这两个词靠得很近,可是在人的求学过程中,这两个词之间却有着多么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啊!齐读后两句。

“拿出课堂练习本来,让我们来默写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看看你到底懂了没有。”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请问,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走进陆游,走入他的内心想一想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预设一些学生见解)

a:陆游想到自己就是这样从小饱读诗书,现在才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栋梁之才。 b:也许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他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时间结合起来。

c: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也许那个冬夜里陆游在读书时突然碰到一个困惑,他想马上去调查和实践,可是一时没有这个条件,他很难受,于是想到“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告诉自己的儿子这个读书的好方法。??

4、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第二天,他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5、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6、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7、评读。

8、背诵。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五)、“涵泳”古诗的情境

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也午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观书有感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估计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鉴、徘徊、渠、哪得、如许、为。)

先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自学所得。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

(3)引导学生理解

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 ,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

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

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这首诗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板书:理)这样的诗就叫(板书:说理诗)

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板书:借喻)。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 《游山西村》

??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宋〕朱熹

师:“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

课后自学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推荐第9篇:古诗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了解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为这人间天堂的美景所倾倒。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谁能来背一背?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两首》第二首(板书题目)

3、解题:指名读---理解(晓出)---介绍净慈寺----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

4、设疑:一说到送别,你脑海中就出现了哪些词?这首诗也是描写的这个画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老师读诗,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去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提问;美吗?美在哪?自由说-----出示《小池》感受不同的美里,(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作者语言美,重点想想无穷碧和别样红。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读后两句。

4.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你从这两句体会到什么?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5、过渡:这两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与荷花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非常美。有同感吗? 美在哪里?看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诗的对仗美。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6、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结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不高兴吗?

7、齐读并背诵!

五、拓展

1、同学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2、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3、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朗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推荐第10篇:古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著名。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为题的组诗有二十三首,均为五言体。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这篇课文,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相信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

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

三、四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写景

抒情

杀敌报国

《房兵曹胡马》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古诗,谁来读读课题?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2、古人对马可谓情有独钟,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将士,还是尚武弄墨的文人,都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吟咏骏马的佳作不胜枚举。诗人杜甫又是怎样描写房兵曹的这匹胡马的呢?

二、预习古诗,整体感知:

1、请你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想,这匹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范读。

2、远观胡马,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走近些,再去看看吧。请你自己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

三、品味古诗,感受意境:

1、读了这么几遍诗了,那胡马到底来自何处呢?大宛是个什么地方?

2、传说大宛产一种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奔跑的时候脖子上会流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水。为了得到它,汉武帝曾两次派兵远征西域。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写到了汗血宝马。房兵曹的胡马虽然没有这样神奇,却也是一匹良驹。我们来看看胡马什么样。

3、请你找出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好好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

4、指名汇报。这匹马瘦骨棱棱好比山峰,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匹骏马呢?和杜甫同一时代的诗人李贺告诉了我们答案。

5、(出示《马诗》)请四人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学习这首诗。先自读《马诗》,再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交流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指一小组汇报。

7、通过这首《马诗》的补充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古人选马以两耳竖立,骨骼清峻挺拔者为上品。这里的“瘦”并非瘦骨嶙峋,而是指胡马体态俊健。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一起来读读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

8、这样一匹骏马跑起来什么样呢?这里的“入”字可否换成“吹”或者别的字?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骏马疾驰,似奔雷、似闪电,“入”字形象地将一匹夹裹着凌厉之风的骏马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诗人用笔之妙啊!

9、诗人用短短的两句就将胡马之神之灵写得入木三分。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句诗。面对这样一匹骏马,杜甫感叹道——

10、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一匹战马竟然可以让主人将生死托付给它,这是怎样一种感情啊!我不由得想到了《三国演义》中那匹赫赫有名的赤兔马。这马浑身上下火红,只有四蹄雪白。人们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极言这匹马之神勇。但赤兔马在主人关羽死后,极度悲伤,数日不食而死。少年时候,每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被马对主人的忠诚所打动。那么你在课外阅读中,又有哪些马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拿出你的摘录笔记,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11、马是忠诚的,马是高贵的,马是将士最值得信任的伙伴。所以杜甫感叹——

12、杜甫还想对房兵曹说——(指名读)。

他想说什么?房兵曹有这样的好马,当然可以横行万里为国立功。你知道吗?此时年仅29岁的杜甫更渴望骑上这样的骏马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我相信,当你了解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后,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谁来读?全班读。

1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神骏,诗歌的后两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灵感勃发,创作出了这幅形神兼备的“胡马”图。千年之后再读这首诗,我们仍然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壮阔胸襟。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还原这副雄壮的“胡马图”,好吗?

14、自古以来,人们对马观察之微、刻画之细、感情之深,令人赞叹。人们还将马的印象延伸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课前,你又收集到哪些关于马的艺术品呢?

第11篇:古诗教学设计

2.《四时田园杂兴》 侯丽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 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动物 蜻蜓

蛱蝶

植物 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九、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九、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一、生字集合

1、读读写写

nuó yí zhēng róng kū wěi duàn liàn fù hâ ( ) ( ) ( ) ( ) ( )

2、去伪存真

(1)幸(而、尔) (幅、副)度 (坐、座)无虚席 (2)薄(bó báo)弱 刹(shà chà)那间 转(zhuǎn zhuàn)化

二、遣词炼句

1、仿写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无缘无故 无声无息、、

2、选词填空

欣赏 观赏 玩赏

(1)当我敲门进去的时候,他正在(

)一幅书法作品。 (2)我正在(

)刚买的遥控飞机,妈妈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听见。

不知所措 惊慌失措

(1)碗又一次掉下来,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他有些( )了。 (2)警笛划破夜空,正在珠宝店作案的盗贼一下子( )。

3、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

(1)你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你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2)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 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 三根据你的的积累补充句子。

(1)、,白雨跳珠乱入船。 (2)、更无柳絮因风起, 。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荷叶罗裙一色裁, 篇章记忆

阅读小天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2.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 妙处。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12篇: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朝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江碧鸟逾白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北宋

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

三年级下册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破阵子

宋代晏殊的一首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

宋·洪迈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岁寒知松柏,出自《论语》

患难见真情 ,出自《醉醒石》(清,东鲁古狂生)(是谚语不是诗句)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歇后语)

第13篇:三年级古诗

山行 唐:杜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近黄 昏。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 苏 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春江 水 暖 鸭 先 知。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南宋: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

(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 寒雨连江夜入吴,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平明送客楚山孤。

壮士发冲冠。 洛阳亲友如相问,

昔时人已没,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今日水犹寒。

长歌行 宿建德江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唐·孟浩然)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移舟泊烟渚,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日暮客愁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野旷天低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江清月近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秋浦歌 (唐·刘长卿) (唐·李白) 日暮苍山远,

白发三千丈,天寒白屋贫。

缘愁似个长。柴门闻犬吠,

不知明镜里,风雪夜归人。

何处得秋霜。

迢纤终河盈

杂诗 马诗

(唐·王维) (唐·李贺) 君自故乡来,

大漠沙如雪,应知故乡事。

燕山月似钩。来日绮窗前,

何当金络脑,寒梅著花未?

快走踏清秋。

遗爱寺 竹石 (唐·白居易) (清·郑燮)

弄石临溪坐,

咬定青山不放松, 寻花绕寺行。

立根原在破岩中。 时时闻鸟语,

千磨万击还坚劲, 处处是泉声。

任尔东西南北风。

望岳 题李凝幽居 (唐·杜甫) (唐·贾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迢纤日汉盈牵擢不清一迢迢牵牛星 送别

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王维) 素手,札扎弄机杼。

山中相送罢, 成章,泣涕零如雨。

日暮掩柴扉。 且浅,相去复几许?

春草明年绿, 水间,脉脉不得语。

王孙归不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14篇: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叶绍翁古诗文

叶绍翁 南宋中期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于1194年,卒,不明。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三年级下册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古诗文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有“诗狂”之称。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古诗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

(一)、《水调歌头》

(一)、《南乡子》、《忆秦娥》

(二)等。其中以《菩萨蛮》

(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注释

题、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

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古诗文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注释】:

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第1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2、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的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书”是什么意思。

3、出示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5、错助字典和注解,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画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2、小组比赛背《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解、看图的方法来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赛诗会: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小组背得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2、背诵、默写古诗。【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慎行)、《泊船瓜洲》(宋·安石)、《杂诗》(唐·维)三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

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

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第16篇: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

(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四句。

三、四句跟

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

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

雨——亦奇

第17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陈信敏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

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阅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

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

(一)初读全诗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

(二)品读第一个诗句

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 2.指名读第一句诗

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深入体悟诗情,同时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4.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指导诵读。 5.学习生字“霄”

6.说一说这个诗句的意思;齐读这个诗句。

(三)品读第二句诗

1.出示图片(乞巧场面),引导学习“资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风俗”

【设计说明:由于不能事先布置预习,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习,初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哪个句诗写的是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呢? 指名读。 3.想像:七夕节里,姑娘们会许下什么样的心愿呢? 4.回扣诗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到姑娘们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书:穿尽 几万条) 5.指导诵读。

三、小结

1.有感情地吟诵《乞巧》。 2.回顾学法:

①了解诗里的故事;

②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

③展开想象,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便有效迁移,高效学习第二首诗。】 3.背诵《乞巧》。 嫦 娥

过渡语:在这七夕的夜晚,当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同样是在这片夜空之中,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幽暗的烛光照出了一个孤独的影子。

【设计说明:在同样的场景中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为第二首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一、初读 1.师范读全诗

【设计说明:这首诗的语言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

2.导入,板书课题。 3.视频播放《嫦娥奔月》

二、品读 1.迁移学法,自读《嫦娥》,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像: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交流:嫦娥在月宫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一个诗句体会到的?

⑴读诗句,谈体会。

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体验,引导想像。

⑶指导朗读。

3.引导想像,练习说话(选择一句,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①七夕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人聚在 ,而嫦娥却 。

②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 ,而嫦娥却 。

【设计说明:在此处设计说话练习,目的有二:其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诗意。】

4.回读诗文:人间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啊!而嫦娥为什么会失去这些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呢?再读读诗句,诗中的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嫦娥此时的心情?(板书:悔 夜夜心)

①理解“悔”:“悔”什么意思?嫦娥“悔”什么?

②想像: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后羿又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嫦娥会怎么做呢?

③理解“夜夜心”:可是时光是不会倒流的,所以,每一个夜晚,嫦娥都有着怎样的心情?

【设计说明:理解“悔”和“夜夜心”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也是难点,而引导想像,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有效手段。】 5.指导诵读。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语:同学们,你们瞧,咱们中国人民多有智慧啊!同样的一片星空,却能想像出《牛郎织女》和《嫦娥》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来!许多诗人也像林杰和李商隐一样,被这些美丽的传说深深打动,他们也把这些故事写进了诗句里。

2.推荐古诗《秋夕》、《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鼓励课外积累

四、布置作业

1.把《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关于神话故事的诗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

第18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乞巧)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

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 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反馈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再诵读诗句。

四、拓展感悟: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

一、体会

1、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二、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读句子联系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呀。)小结:当她每晚只能看到(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当她想亲人却又见不到亲人,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对(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5、她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反复吟诵前两句诗句,感受当时嫦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处境,想象说话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闷的心情。)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为什么后悔呢?再次联系上文,通篇理解诗句,引起共鸣。) 6.有感情朗读诗。 (1)生练读。

(2)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7.古人常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你觉得作者借《嫦娥》表达了什么?(师简介李商隐:因为政治原因,李商隐的爱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借此理解诗人正是借助嫦娥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再说,我们常把月亮称为嫦娥,猜想一下,当夜色渐浓,诗人面对当空的一轮皓月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反嚼诗句,深入诗景,体会诗意。)。

8、拓展:说不定天上嫦娥的“云母屏风”此时在作者屋里就只是(绳床瓦灶,破桌烂凳……)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他(孤单、寂寞)就步出庭院,发出(再诵古诗,反复品味。涵咏)

9、同是一轮明月,诗人张九龄会说:( );诗人李白会说:( )还有那些诗人也会在明月夜抒发情怀呢?课外再去找找吧。

10、完成作业。

第19篇:[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

第20篇: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 (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秋夜因 倍感孤独寂寞

三年级 古诗教学设计
《三年级 古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