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神州谣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08:1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神州谣教学设计

神州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重点、难点:

感受汉字的鲜活生命,准确领悟字义,把复杂的字形形象化、简单化的记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一、音乐渲染,切入主题

1、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三字经》。

2、孩子们,你们真厉害,能背这么长的三字经了。我们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蒙学读本,语言简练,有韵律感。有个作家也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个字三个字一块儿写成了一篇现代三字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神州谣。齐读课题

3、通过展开的动画方式出示中国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字,并放音乐《大中国》)

师:瞧,这是什么?

生:(中国地图)

师:它像什么?

生:(一只大公鸡)

师:对,这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叫做——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字体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再次热情的和祖国妈妈打招呼——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祖国妈妈还有许多响亮的名字。课件出示:(“神州”“华夏”)

4、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名字:神州、九州、华夏、中华

华夏:早在公元前21世纪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禹治水以后,曾把中国划为九州,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个礼仪之邦,所以称为神州。全班再次齐读俩词。

二、识字认字、探究方法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1、自由的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读清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生自由读课文

3、老师检查你们昨晚回家预习的情况。这些来自课文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

4、请小老师带读。齐读。男生、女生读。玩游戏开火车读。

5、加大难度,去掉拼音再读。单个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了不起,每个字都读准确了。对于汉字宝宝,我们不光要读标准,还要记准确。

老师说过,记住生字有四种好方法。第

一、在生活中识字。

二、用换一换的方法,也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

三、编字谜口诀或故事识字。

四、联系具体事物识字。这么多字宝宝,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7、学生自由认字。老师随机归纳总结。

8、识字游戏,我来说,你来猜。

小小耳朵有力气,两只耳朵头上立。(耸)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9、重点引导州、川的字形演变。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宝宝里有两兄弟长得很像?对了,它们是“州和川”,老师要变个魔术给大家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10、生:我猜到了,川原来是河的意思,因为我看见古时候的字就像一条河。师:你真棒!是个善于联想的孩子,说得非常对。那么“州”是什么意思呢?生:„„

师:提示一下大家,三点表示河里有大堆大堆的土。生:我知道了,州就是土地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像这样跟他表示的意思在形状上很像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日、月、火等。

11、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川的第一笔是竖撇、州的三个点,第一个点是段撇,写的上一点。后面是两点,写在中间位置,头朝一个方向。

12、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相信大家对这些字记忆更深刻了,现在再让我们读一读吧。再次集体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三、送字入文,再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4、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指导书写

1、在9个要求写的字里面,有两个字比较难写。“民族“二字。

2、首先看到“民“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第五笔是斜钩。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3、对照田字格,写族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矢字。

4、书写族字

5、生书写,师巡检,展示。

五、再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熟悉,尽量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

一、谈话引入

1、师:孩子们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美吗?

生:美!

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祖国那优美的山川风光。

2、揭示课题:神州谣

二、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1)自读。

(2)说说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祖国几处著名的山川。

(2)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看图片,说说分别是哪儿。

(3)引导观察图片,说说每个地方的特点,相机出示第二句:“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并结合图片读懂句意。

(4)结合图片交流识记“奔、涌、长、耸”的特点。“涌”是形声字,字义与水有关,可以与“勇”比较识记;“耸”字可用会意法结合图片联想识记。

(5)结合中国地图,了解“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地理位置,然后边诵读边体会祖国山川的壮美。

3、第三小节。

(1)观察地图,指认台湾岛,引导认识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关系,告诉学生台湾虽然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但自古以来它都是祖国的一部分。

(2)出示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地图理解句意,然后识记生字。

(3)指名读句子,再引导交流生字识记情况。可用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鸟──岛、夹──峡、写──与;分类识记:隔、陆。

(4)结合地图,诵读体会。

4、第四小节。

(1)谈话:我们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祖国大家庭中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还知道哪些?

(2)观看各民族情谊浓浓、奋发图强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反复朗读、体会,然后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大声诵读。

5、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家庭和睦民族团结

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次体会华夏子孙团结向上的精神。

四、师总结。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中华民族团结图强的故事。

神州谣教学设计

李家镇小学 康三凤

推荐第2篇:《神州谣》教学设计[全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等9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难点:

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出示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这是什么?

对,这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神州等。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识字课《神州谣》。(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过渡:《神州谣》是一首赞美中华的歌谣,歌谣里唱着什么?请打开书29页,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同座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2.检查生字读音。

3.去掉拼音读,师随机指读。

4.读词语。

出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巍巍中华、民族团结、世界大同、奋发图强、繁荣昌盛”八个词,自由读,指名读。

5.自由再读文。

6.指名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全班齐读。

三、品读课文,亲近神州大地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中国为什么叫“神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州”字的演变。

“州”字是象形字,中间的三点是指河流或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州”。我们祖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像人间仙境,所以称为“神州”。

3.文中还有一个字与“州”字很像,你们找到了吗?

出示“川”字,大家能猜猜“川”的意思吗?

原来,“川”指的是大江大河。

4.指名读第一行“我神州,称中华,”

5.读了第一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6.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川大山?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

7.指名回答,指导朗读第一节。

8.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

1.课文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呢?自由读第二节,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词“黄河、长江、长城、珠峰”。

3.再读读,看看这些山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品读“黄河奔”。

(1)出示地形图,标出黄河。介绍:这条“几”字形的河流就是黄河,她起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指名读“黄河奔”,“奔”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一个“奔”字,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写出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齐读“黄河奔”。

5.品读“涌、长、耸”。

自由读第二节,从“涌、长、耸”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看视频: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读“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6.(出示图片)通过朗读和理解,同学们感受了黄河奔腾不息、长江汹涌澎湃、长城蜿蜒绵长、珠峰高耸入云,这正是——师引读第二节。

7.播放祖国名川大山的视频。能一个字来说说你对“黄山、庐山、漓江”的感受吗?同桌讨论。完成拓展练习。

8.课文每句三个字,朗朗上口,像三字经一样,真好听,让我们齐读第一、二节。

9.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风景如画,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

四、指导书写,趣记生字要点

1.出示“州、湾、岛、峡”,读一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人一定要写好汉字,先看看这几个字的结构。(“州”是独体字,“岛”是半包围结构,“湾”和“峡”是左右结构。)

2.说一说写这几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州”和“湾”,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书写作品,师生评价。

6.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认了生字、写了生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神州谣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推荐第3篇:神州谣优质教学设计

一、音乐渲染,切入主题

1、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三字经》。

2、孩子们,你们真厉害,能背这么长的三字经了。我们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蒙学读本,语言简练,有韵律感。有个作家也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个字三个字一块儿写成了一篇现代三字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神州谣。齐读课题

3、通过展开的动画方式出示中国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字,并放音乐《大中国》)

师:瞧,这是什么?

生:(中国地图)

师:它像什么?

生:(一只大公鸡)

师:对,这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叫做——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字体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再次热情的和祖国妈妈打招呼——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祖国妈妈还有许多响亮的名字。课件出示:(“神州”“华夏”)

4、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名字:神州、九州、华夏、中华

华夏:早在公元前21世纪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禹治水以后,曾把中国划为九州,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个礼仪之邦,所以称为神州。全班再次齐读俩词。

二、识字认字、探究方法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1、自由的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读清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生自由读课文

3、老师检查你们昨晚回家预习的情况。这些来自课文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

4、请小老师带读。齐读。男生、女生读。玩游戏开火车读。

5、加大难度,去掉拼音再读。单个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了不起,每个字都读准确了。对于汉字宝宝,我们不光要读标准,还要记准确。

老师说过,记住生字有四种好方法。第

一、在生活中识字。

二、用换一换的方法,也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

三、编字谜口诀或故事识字。

四、联系具体事物识字。这么多字宝宝,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7、学生自由认字。老师随机归纳总结。

8、识字游戏,我来说,你来猜。

小小耳朵有力气,两只耳朵头上立。(耸)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9、重点引导州、川的字形演变。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宝宝里有两兄弟长得很像?对了,它们是“州和川”,老师要变个魔术给大家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10、生:我猜到了,川原来是河的意思,因为我看见古时候的字就像一条河。师:你真棒!是个善于联想的孩子,说得非常对。那么“州”是什么意思呢?生:„„

师:提示一下大家,三点表示河里有大堆大堆的土。生:我知道了,州就是土地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像这样跟他表示的意思在形状上很像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日、月、火等。

11、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川的第一笔是竖撇、州的三个点,第一个点是段撇,写的上一点。后面是两点,写在中间位置,头朝一个方向。

12、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相信大家对这些字记忆更深刻了,现在再让我们读一读吧。再次集体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三、送字入文,再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4、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指导书写

1、在9个要求写的字里面,有两个字比较难写。“民族“二字。

2、首先看到“民“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第五笔是斜钩。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3、对照田字格,写族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矢字。

4、书写族字

5、生书写,师巡检,展示。

五、再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熟悉,尽量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

一、谈话引入

1、师:孩子们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美吗?

生:美!

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祖国那优美的山川风光。

2、揭示课题:神州谣

二、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1)自读。

(2)说说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祖国几处著名的山川。

(2)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看图片,说说分别是哪儿。

(3)引导观察图片,说说每个地方的特点,相机出示第二句:“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并结合图片读懂句意。

(4)结合图片交流识记“奔、涌、长、耸”的特点。“涌”是形声字,字义与水有关,可以与“勇”比较识记;“耸”字可用会意法结合图片联想识记。

(5)结合中国地图,了解“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地理位置,然后边诵读边体会祖国山川的壮美。

3、第三小节。

(1)观察地图,指认台湾岛,引导认识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关系,告诉学生台湾虽然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但自古以来它都是祖国的一部分。

(2)出示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地图理解句意,然后识记生字。

(3)指名读句子,再引导交流生字识记情况。可用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鸟──岛、夹──峡、写──与;分类识记:隔、陆。

(4)结合地图,诵读体会。

4、第四小节。

(1)谈话:我们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祖国大家庭中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还知道哪些?

(2)观看各民族情谊浓浓、奋发图强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反复朗读、体会,然后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大声诵读。

5、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家庭和睦民族团结

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次体会华夏子孙团结向上的精神。

四、师总结。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中华民族团结图强的故事。

推荐第4篇:神州谣优秀教学设计

《识字1神州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等词语的表述效果。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大家,我们是----------。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还有一个名字(神州),今天继续我们来学习《神州谣》。

二、初读课文,复习生字

1、教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座互相检查认读课后生字。

3、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情况,突出重点。

分组认读生字:(1)涌、荣、耸、浓;(2)奋——峰;州——耸;浓——陆。

(4)开火车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教师: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句话都有3个字,读起来很有气势;朗朗上口。

3、教师总结:同学们真会发现!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课文,随文理解字义

1、朗读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神州”和“中华”都指的中国。(板书:我神州 山川美)

(3)齐读第一小节。

2、朗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思考:写了哪些壮美的山川?用横线画出。

用三角画出各自的特点。

(2)学生交流,教师范读。说一说:从“奔、涌、长、耸”几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教师简要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多么壮美!

(4)男女生对读第二小节。

3、朗读第三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地图,让学生指认台湾、海峡、大陆的地理位置。

(3)看图理解“隔”的意思,用“隔”组词。

4、朗读第四小节。

(1)全班朗读。(板书:各民族 情意浓)

(2)我们有多少个民族?我们是哪个民族?

(3)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繁荣”: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四通八达......三、朗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发现停顿时间长短的秘密。

2、学生练习朗读,教师随机点拨。

四、课堂检测。

课后:读一读 记一记

五、课后作业。

1、课文中提到的山川美景,试着在中国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推荐第5篇:《神州谣》教学反思

昨天上午讲了《神州谣》,反思如下:

1、讲到“州”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之前的哪个字?”学生如我预测的,回答了“川”,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学生答到“多了三个点”。我给孩子说了川是河流的意思,让学生推测州的意思。学生猜不出来,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州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字形,学生就猜河上的“点”是什么,学生猜“小船,小鱼,”我说不会动的,学生猜“亭子,房子,山”就是猜不到小岛上。我在反思,是我引导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本应该直接给孩子说出来“州”原义是河流上的小岛呢?

2、经过上次重建课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反思,这节课上我进行了改变,学生没有提出那么多需要讲授的字了,十几个字只提了三个字“繁、隔、耸”,别的同学说的方法最多的是组词、读拼音、加一加、换偏旁等,说方法时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不高。我在想,“新基础”二年级识字总体任务是这样阐述的: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识字量,在学习实践中用活汉字,在了解汉字文华中欣赏汉字。本节课“州”的讲解我认为是在了解汉字文化。但怎么用活汉字?是不是要从汉字本身的含义说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会认字,但不会组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孩子一个字组多个词,然后要求学生在读词中记住这个字呢?

3、本节课我让学生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字。之前只是布置完任务后就等着孩子提问,今天我花费时间下去兜,发现学生划的最多的是“繁荣”,其次是“神州”。所以“兜”完后,我没让学生举手质疑,而是直接讲了这两个词。其他的像“海峡”,“大陆”,极个别学生划出来了,我没有再深讲。可是在读词语理解意思时,还是有学生提出来了。这该怎么处理呢?这两个环节可以合并一起吗?

接着,我再读186页到190页二年级识字教学任务,读到第190页“学习生字不知停留在学生对字形的口头分析上,要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这针对的是一类字还是二类字呢?

推荐第6篇:《神州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神州谣》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谣”“涌”等10个认读字,会写“州“奔”等9个会写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三字经。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景物物同所学的三字经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希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富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会写字,会认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三字经,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祖国的国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州谣》。

2.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板书:1神州谣)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风光图。

图片中,你认识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风景的特点吗?

学生试说: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小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9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你能读正确吗?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shén bēn fèn xiá wān mín zú yì qí

奋 峡

族 谊 齐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平舌音“族”,翘舌音“神”,前鼻音“奔、奋、湾、民”。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yáo yǒng fēng sǒng gé yǔ lù nóng fán róng

隔 与 陆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平舌音“耸”,前鼻音“繁”,后鼻音“涌、峰、浓、荣”。

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课件出示:读书正确姿势图片;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价读。

4.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用田字格课件出示:

神 奔 奋 峡 湾 民 族 谊 齐,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教师指导书写。

“神”部首是“礻”,不是“衤”。

“奔”上下结构,是“大+卉”,不是“大+十+升”。

“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民”的第一笔是横折,第三笔是竖提,不是竖勾。

另外,“峡、谊”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5)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复习巩固

1.小游戏,送词语宝宝回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好了生字,读准了词语,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宝宝要回家,你能不能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

奋发 民族 一齐 情谊

1.各民族人民(

)努力,实现富强、文明、民主的中国梦。

2.祖国各(

)有着深厚的(

)。

拿出练习纸,先读一读,想好了再写。

指名读句子,对照答案。

2.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不仅记住了,会写,也会用,这才是真会了!

推荐第7篇:神州谣说课稿

《神州谣》说课稿

张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神州谣》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识字课。 本 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三字经”儿歌,儿歌共 8句,写的是祖国的山 川河流、台湾是祖国、祖国各族人民感情深厚,共同为祖国富强而努 力奋发。 教学时可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 联系祖国版图和教材中的图 画, 引导学生用多样和有趣的朗读让学生记住字音, 运用平时学过的 记字方法记住字形。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低年级能使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1)认识“州、谣”等 15个生字,会写“州、湾”等 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各族人民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识字教学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况且本课为识字课, 因 此, 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读准字音, 识记字形, 熟读儿歌。 ”

二、说教法、学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 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借助图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采 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观察、谈话,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突出在玩中 学乐中学,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同时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说教学过程

(一 ) 谈话激趣,看图入境。

同学们, 一年级下,我们曾学过《三字经》,《三字经》以三个字三个字的形式,语文精简,韵律感强,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课文《神州谣》,它同样是这种语言形式,请大家大声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写“州”。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欣赏一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师播放图片,看完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汇报。祖国风景如画,我爱祖国。 (三)图中识物,积累语言。

1.读生字词。(自由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 2.去拼音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 3.做游戏:“开走小汽车” 。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 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 (四) 识字写字。

1、结构认识。

2、通过查字典,找到生字的部首、拼音、组词。

3、同学交流说出记生字的方法。

齐读等多种

推荐第8篇:《神州谣》的教学反思

我上《神州瑶》第一课时,重点目标就是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和感受中国的山川美。上完课后,总体感觉,目标是基本达成了,但在上课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不足。正如钟老师所说,语言苍白,不富有童趣,生本意识不强。我也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两个大问题,每次上课,总是容易忽略倾听坐着的学生的“私语”,忽略他们的课堂行为,在抛出问题时,也没有根据儿童特点设计一些更贴近他们的自然亲切的语言。为此,在近期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

一是设计儿童化的语言。就拿这堂课来说,我问了学生中国的美称、别称还有什么?似乎“美称、别称”一词更上档次,但是小朋友听得云里雾里的,如果换成“你们还知道中国有其他响亮的名字吗”,相信小朋友更容易接受。对于低段的孩子们来说,有时候,我应及时地哄一哄,多鼓励;或者在上课时给某个生字编个小故事,给某个内容编个儿歌,相信他们的兴趣会更浓厚。

二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在听了我多堂课后,钟老师和师父也总是指出,每次提问,我的关注点在回答问题的孩子身上,另外的四十多个孩子就被忽略了,长此以往,当听的孩子没兴趣时,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时,他们就容易开小差,游离到了课堂之外。而发言的孩子的回答或许精彩,但坐着的孩子,他们会质疑、会认同,他们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一股脑儿地按着设定环节走下去,把与自己设计无关的都排除了。以后的课堂,我要多点灵动,多点随机应变,把关注点重心移动,关注到全体学生。

另外,文本解读也不能马虎。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总是被教学设计牵着鼻子走,或者当学生出现各种答案我却点到为止,不能再进一步,这都是文本解读不深入的原因,我想,未来我应朝着这些方向努力。

推荐第9篇:猜谜谣教学设计

《猜谜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的演唱《猜谜谣》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模仿动作、问答对唱、创编歌词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猜谜谣》歌曲的学习,拓宽学生认识各种动物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猜谜谣》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不同部分的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电子琴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激情导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喜欢猜谜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猜几个谜语吧!(课件出示谜语,师生问答)。引出课题:将猜谜语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猜谜语。(板书课题)

(三)歌曲教学

1.任务呈现: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曲,在听歌曲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两个小问题!

初步感受歌曲,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歌曲: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开心、高兴等) (2)这首歌曲里面唱到了几种动物?(牛、羊、猫、猴等) 2.再次聆听

带着刚才回答的几个问题再一次聆听歌曲。

熟悉歌词,再听歌曲。

3.自主学习

通过刚才听歌曲 让学生试着找一找歌曲节奏。 (1)按节奏读歌词

请同学门模仿刚才歌曲中唱到的节奏朗读歌词。 (2)教师示范读歌词

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歌曲的节奏。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

(4)分问、答两组读歌词

将同学们分成两组,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歌词。 4.歌曲旋律学习

(1)出示歌谱,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再次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律动。 (2)识谱,把握唱名,音高

请同学们先自己感受音高,适当给予修正。 5.听唱法学习歌曲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听唱歌词。

6.处理歌曲。歌曲采用问答式的演唱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 (1)问答部分用什么样的语气演唱? (2)教师试唱。学生听辩

(3)男女生分组问答演唱

(四)拓展延伸

1.提出新的难题:创编歌词

2.课件出示图片,启发学生找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点。3.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创编。

(五)展示交流

1.学生自己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2.学生评价,小朋友们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

(六)总结下课。

推荐第10篇:《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并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3.学习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情感,把握意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 而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这些诗句,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 明确:乡愁、乡思。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谣》,倾听台湾诗人席慕蓉对故国的一股深情。

1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棵开花的树》。

三、赏析《长城谣》

1.回顾《乡愁(余光中)》的赏析方法,由此引入学习。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⑴正音、释词。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⑵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3.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4.明确诗的体裁: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属于抒情诗。

5.老师提问,启发思考:是抒情诗就要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这个物就叫意象。

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意象?(长城 黄河 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6.探究诗的第

一、二节

⑴提问: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回顾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讨论)

提示:回顾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戮的历史,诉说了诗人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⑵提问:长城是无情的,而诗人却对长城怀有一种复杂的激情,请同学们再深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

2

呀?然后把你思考的结果,填在横线上(屏幕打出)①第一节:长城是 的见证。

②第二节:长城是 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

之情

7.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大家朗读时,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

8.自由朗诵第二节诗,朗读提示:可轻读、慢读第

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9.探究诗的第三节

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⑵齐读,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11.再读全诗,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力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蓉诗歌作品。2.按下列要求仿写: ⑴诗句形式:

①尽管……/尽管……/你……

②为什么……/而……/有……/有……/有……

⑵可以将“①②”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第11篇:猜谜谣 教学设计

猜谜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猜谜谣》。

二、能与同学、老师合作演唱歌曲。2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好奇、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能力强,能模仿教师简单节奏及声势动作。歌曲《猜谜谣》是一首山东儿歌。我主要采用有节奏的读歌词,让学生能读准节奏;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唱准旋律;用律动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用合作演唱的形式来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及重要性。让学生在听、唱、动、演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3重点难点

重点:1.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猜谜谣》。 2.能用柯尔文手势唱准旋律。 难点:歌曲中相似乐句的演唱。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游戏吗? 生:喜欢

师:好,那我们现在一起猜两个谜语。第一个: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蚊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在行。 生:蜻蜓! 师:答对了。那我们来猜第二个: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常吐泡泡。 生:螃蟹! 师:太聪明了,答对了,就是螃蟹。那你们发现了吗,这两个谜语都是有关小动物的。今天啊,我们也要学习一首有关猜谜的歌谣,歌中也唱到了一些小动物,现在让我们边听音乐边看书,看看歌里都唱到哪些小动物。 活动2【讲授】歌曲学习

(1)聆听,回答问题:“这首歌里都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2)随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老师一句,学生一句。 (3)老师加入声势动作读歌词,老师一句,学生一句。 (4)学生自己加入声势动作,完整的、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相信大家通过这几遍读歌词,对歌词已经有所熟悉了。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旋律。 (5)老师范唱唱谱,学生听。

师:旋律好听吗,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旋律,为了能让大家唱准旋律,我们要用柯尔文手势来帮助我们。我们先来一起复习一下 (6)复习柯尔文手势并指导

(7)教师将歌曲中难唱的不同音连在一起,与学生一起练习。 (8)学生随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学习旋律,老师一句,学生一句。 (9)学生随老师用柯尔文手势完整唱出旋律。

师:我们用柯尔文手势已经唱准了旋律,那现在我们不加柯尔文手势,你们能直接唱出谱子来吗?我们一起试一下。 (10)师生一起完整唱谱。

师:太棒啦,那现在旋律唱准了,歌词我们之前也读熟了,你们现在能将歌词带入旋律,我们一起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吗? (11)加入歌词演唱。

(12)教师指导不易唱准的部分。 (13)改正后再次演唱。 (14)跟音频演唱。

师:学会了这首歌曲,现在我们来一起学学这首歌的律动吧。 活动3【活动】律动

(1)教师教做律动。 (2)学生自己做律动。

(3)合作表演,教师唱歌,学生做律动。 活动4【练习】合作演唱歌曲

(1)找两名同学领唱。 (2)男生女生对唱。 (3)师生对唱歌曲。

(4)教师弹伴奏,学生演唱。 活动5【作业】小结下课

师:通过这几种合作方法,我们的歌曲唱的更好听了。老师希望你们今后无论做什么都能运用合作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做的事情又快又好,你们说对不对呀?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生:(齐背音乐课课规)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第12篇:猜谜谣 教学 设计

猜谜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以及为歌曲加入节奏,增加歌曲的欢快气氛。

2、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勇敢的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识谱的能力较弱,又活泼好动,在这节课上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重难点设计的由浅入深,有趣生动,在识谱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将简单的旋律学生演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掌握节奏

2、唱准 i 5 ︱ 3 5 ︱i 5 ︱ i 5︱;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播放《猜谜谣》的伴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生: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入教室。

师:今天老师邀请了可爱的小动物来和大家一起上课,你猜猜是哪些小动物?师:播放《猜谜谣》的伴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生: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入教室。 活动2【导入】感受体验

1、猜谜语

1、猜谜语

师:●头上没帽子,说话伸脖子,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 走路摆架子。(打一动物) 生:鸭子

师:出示节奏,并用鼓敲击节奏。 x x x︱ 嘎 嘎 嘎

生:听辨并用“嘎”的叫声模仿。

师:能用动作表现吗? 生:边说节奏边模仿鸭子的动作 师:播放伴奏 生:随音乐感受。

教师:看看下一位被邀请的是哪个小动物? ●耳朵大,脚儿小, 身体肥胖爱睡觉。(猪) 师:出示节奏,并用鼓敲击节奏.x x x x 呼 噜 噜 噜

生:听辨并用“呼噜噜噜”的叫声模仿 师:能用动作表现吗? 生:边说节奏边模仿小猪的动作;学生也可以模仿老师做一做。 师:播放伴奏学生随音乐做。

教师:看看下最后被邀请的是哪个小动物? ●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小狗) 师:出示节奏,并用鼓敲击节奏, x x x x 汪 汪 汪 汪

生:听辨并用“汪汪汪汪”的叫声模仿。 师:能用动作表现吗? 生:边说节奏边模仿小狗的动作也可以模仿老师的动作做一做。 师:播放伴奏学生随音乐做。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增强趣味性,通过不断的聆听音乐为歌曲的学习做了铺垫,也和本课的主题一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3【导入】学唱歌曲

师:出示课件

生:按动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按节奏模仿叫声。 师:教师播放《猜谜谣》的音乐。 生:边做动作边说节奏。

(设计意图:先易后难,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做起来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师:下面我们给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加上了好听的音符,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师:分析整首旋律有四个乐句,小朋友看前两个乐句,有黑色的和蓝色的音符,小朋友演唱蓝色的部分,谁能唱唱。

生:随琴唱然蓝色部分的旋律。

师再和学生接龙演唱一二乐句的旋律。 师:观察

三、四乐句找出不同的旋律

师:采用动作辅助的形式让学生唱准音高。

生:模仿教师做双手高举然后双手抱肩、双手展翅位再双手抱肩。 师和生随琴完整演唱曲谱。

(设计意图:降低了演唱的难度,学生容易把握,又不觉得识谱的枯燥,增强趣味性)。 师:播放一首歌曲,请大家仔细聆听歌曲的情绪、速度怎样? 生:聆听并回答。

师:总结中速稍快、欢快活泼。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琴填词演唱。

师:这首歌曲是山东风格的歌曲。多从山东地方方言的音调上把握歌词的演唱。因此重点摹唱带圆滑线的地方例如:抱着头、爬树头、是老牛、是小猴。不是山羊这一句学生唱不准音,教师采用多读词再填词唱。

生:模仿老师的演唱,把握好难点。 师:再弹奏旋律学生从头演唱。

师:这首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在歌曲里找一找。(问答的对唱形式和齐唱的形式) 活动4【导入】合作表现

1、师问生答

2、男生问女生答

3、老对之间问答

4、老师问女生回答男生唱齐的部分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进一步巩固歌曲,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师:歌中唱到的几个小动物你能用动作表现吗? 生:用动作表现小动物。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教师随歌曲表演。 师:你能跟着做一做吗? 生:随音乐模仿老师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小动物的动作提升学生的创编意识,模仿教师的动作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活动5【导入】教学反思

《猜谜谣》是一首问答对唱歌曲,通过一问一答唱出牛、羊、鸭、鹅、猫、猴、猪、狗八种动物。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第

一、第二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每个乐句又有两个乐节构成,音乐形象统一。第四乐句变化重复了第三乐句,最后结束在主音上,在变化中形成统一。

为了跟贴近歌曲,我的第一个环节是猜谜语,教师敲击节奏学生模仿。因为没加入音乐所以感觉比较平淡。在第二课我进行了改动,学生随音乐加入节奏。由于音乐速度快,学生按音乐的节奏说就感到很忙乱。针对这一点我又进行了第三次改动,说一次节奏就加一个律动,通过这次修改,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并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在歌曲的学唱中,教师提问歌中都唱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用动作模仿吗?学生做的五花八门,教师不好收场。经过思考,进行了第二次改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我在动作的设计上尽量简单化、还要有趣味性,经过改动之后学生能很好的随老师做出来,接着我又说,小朋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动作做,这样既有了学生的自主又有了老师的引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歌曲填词演唱时,有的地方学生始终唱不准,我在教学中,从歌曲的山东风格入手,让学生先读词,按照曲调读词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并很有兴致的学唱这首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这次的教学中,通过摸索、反复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上课的路子和风格,这是我这次参加评优课最大的收获。

第13篇:小树谣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写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第二节写小树在春风里摇红了花蕊和花苞;第三节写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本课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诗歌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书,主动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表演、想象、说话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认识“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3个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理解课题

1.教师导言:春天到了,山青青,水青青,树也青青了。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春天,去认识那一棵棵可爱的小树。 2.板书课题:小树谣(学生齐读课题)

3.认识生字“谣”,并组词。理解题意:小树谣就是小树的歌谣。(过渡)小树会唱什么样的歌谣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为了让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在上课伊始,结合课题,认识“谣”字,并通过给“谣”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课题,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要求: (1)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

(3)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小节,标上序号。 2.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出示文中生字组成的新词。

嫩芽 树梢 花苞 召唤 狂风 吹不倒 温暖

(3)巧巧嘴:谁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再读课文。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2)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每一次读书都能有目的地去读;在字词教学上,以“ 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形式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字,学会运用,积累语言。】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课文有三个小节,谁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 2.学生交流。

3.师:现在就请大家好好练读自己喜欢的小节,看看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自由读书。

5.汇报读书情况。预设:

(一)学生交流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一小节里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理解:“绿了嫩芽,绿了树梢。” 还可以怎么说?——嫩芽绿了,树梢绿了。 3.插图激情,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快来看看课文上的插图,小树上长出了好多好多的嫩芽,让树梢都变绿了。看到这刚刚发芽的小树,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回答)那就让我们读出对小树的喜爱吧!

(二)学生交流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一小节里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理解: “红了花蕊,红了花苞。”——花蕊红了,花苞红了。(老师画简笔画,让学生了解认识:红红的花蕊,红红的花苞) 3.插图激情,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看课文上那满树红红的花蕊,红红的花苞,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回答)那就让我们读出自己的感觉吧!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此环节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有效资源,通过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生交流第三小节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一小节里读懂了什么? 2.以演促说,想象体验。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一棵棵小树,我来读课文的第一二小节,你们就在我的读书声中慢慢长大,好吗?(老师一边读一边教孩子们做动作)哎呀,看着这一棵棵小树发芽,开花,把我这只小鸟也吸引过来了,有哪棵小树想让我飞到你身边去?(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理解“召唤”) 师:多会说话的小树呀,现在我也要做一棵小树,你们就是一只只会唱歌的小鸟,你们听了我的话,会说什么呢?(拓展思维,想象说话)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表演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四、升华情感,背诵课文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树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多么可爱的小树,它在这美好的春光里,长叶、开花,不断长大。它要让自己长成大树,挡住狂风暴雨,让小鸟们有一个温暖的家。其实,小树不仅关心、保护着小鸟,它还让我们呼吸新鲜空气,我们更应该好好爱护小树。 3.学生有感情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把课堂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通过背诵课文再次让学生积累语言。】

第14篇:小树谣教学设计

篇1:小树谣教案

小树谣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 12 个生字:“谣、摇、芽、召、唤、唱、歌、等、狂、倒、温、暖”;会写 6 个生字:“成、对、叶、红、它、间”,学习新部首“绞丝旁”、“又字旁”、“门字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3.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小树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重点、难点分析:

1.图文结合,以读为主,从读中感受小树的成长,体会小树的可爱与坚强。 2.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选择空旷的地方种树,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指名回答,总结:??它让我们生活的更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一棵棵可爱的小树吧!

(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三)认识“谣”字,理解题意:“谣”是儿歌、歌谣的意思,“小树谣”就是写小树的歌谣。

二、初读全文

(一)播放全诗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不认识的字如何发音,检查自己的拼读是否准确。

(二)自己读读课文,我们来比比哪位同学认字认的最准。(开火车认读生字)体会“摇”,就是摆动的意思。与“谣”进行辨析:二者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是同音字。

(四)同学们认的真好,不知道这些生字宝宝藏到课文里,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小树在春风里有什么变化?

三、学习儿歌第一节

(一)看老师把小树带进了教室,春天像慈爱的母亲,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拂过大地。在春风的吹拂下,说说小树有什么变化?(用“小树——”说完整的句子)指名反馈。

(二)点击出现文本,看课文第一节也是这个意思,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朗读:原本光秃秃的小树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显得那么生机。当你玩耍的满头大汗的时候,走在树荫下,突然吹来一阵阵风,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指名读。读的时候哪个字最能体现你的高兴?(绿)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齐读。

四、学习儿歌第二节

(一)看,春天又像一个魔术师,小树在春风里又有了什么变化?指名汇报。

(二)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找出相关小节,指名朗读。

(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走在一片桃林,春风呼呼一吹,突然花开了,传来阵阵花香,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名回答(兴奋,高兴)这种兴奋的心情是通过读体现出来的,指名读,根据第二小节,你觉得这小节哪个字应该重读?“红”。再次齐读课文。

(四)这一小节咱们要学习一个会写的字“红”。它是左右结构“绞丝旁”:这个偏旁的笔顺是“撇折、撇折、提”,书写时要注意写紧凑些,并将它安排在田字格的左半格;观察字的占格和笔顺,书空写。指名给生字组词造句。

五、品读儿歌第三节

小树绿了嫩芽,绿了树梢,红了花蕊,红了花苞,是谁帮助它的?小树也是歌热心肠的孩子,它帮助了谁?你从第几个小节发现的?这个小节有两个它,谁能告诉我“它”分别指的是谁?

小树召唤来了小鸟,谁知道召唤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叫来,找来)

小树找来小鸟对它说了什么呢?轻声读,用横线画出来。指名回答。(男女生赛读) 温暖的同义词?指名回答。

小鸟在温暖的家,它会对小树说什么?小树为什么能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因为小树长得很浓密,能遮风挡雨。如果你是那只会唱歌的小鸟,我是那片浓密的森林,你会对我怎么样?带着这种感情来读出小树对小鸟的话,齐读,逐步高涨学生的情感。

学习会写生字“它”:上下结构,“宝盖头”:点、点、横撇;观察字的占格和笔顺,书空写。指名给生字组词造句。

六、小结作业

小树能够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我们也可以给小树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想一想要怎样保护小树,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课下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它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小树谣

绿 嫩芽 树梢

红 花蕊 花苞

召唤

筑巢

篇2:小树谣 教学设计

《小 树 谣》——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讲的是春天小树发芽了,

第二节讲的是小树开花了,第三节讲的是小树对小鸟唱的歌。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课文以朴实的语言,简明的节奏向我们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同时,结构的反复,叠词叠句的运用,让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

设计理念:

以读促悟,重在体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得到了落实。对学生的想象和体会训练扎实。

教学目标:

1、会认“谣、摇、芽、召”等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爱惜树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1、识字是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味,激发学生对春天和大自然的喜爱、对树木的保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难点。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说起春天,我们就会想起无数优美的词语和诗句去赞美它,你能说说描写春 天的诗句或词语吗?

2、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挂图:春天来了,沉睡了一冬的小树发芽了,它在高兴地唱着歌呢。小树在唱什么歌呢?这节课就来学习第2课《小树谣》。。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多读几遍读准确。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3、同桌互相认读画出来的字,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错音。

字词。齐读,开火车读。出示字词卡片,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5、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6、师读每节第一句,同学们接后边的句子。

7、玩点名游戏,点到哪位同学就请他读一小节。

8、男孩读一小节,女孩读二小节,合读三小节。

三、再读感悟

1、理解

一、二小节。春天来了,小树有什么变化?小树心情怎么样?边读课文边看图,找找小树的变化。指导朗读,体会小树的喜悦心情。

2、重点学习第三小节。指名读这一节,思考这小节讲的是什么?

3、画出小树对小鸟说的话,反复读一读。

4、小树长成大树,会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用处?抓住“召唤”一词,理解小树愿意为小鸟遮风挡雨的思想。

5、小鸟听了小树的话会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说一说。

6、小树不仅能为小鸟遮风挡雨,它还有很多用处,谁来告诉大家?(如果有同学表现出对树的厌烦,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切不可盲目批判。

7、树有这么多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引导学生爱惜树木,保护环境。

8、多可爱的小树啊!它不仅关心、爱护着小鸟,还让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我们更要好好地爱护小树

9、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回归整体

学了课文,你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2、小树谣

绿 红

嫩芽 树梢 花蕊 花苞

长成大树——小鸟筑巢

4、指名读生 篇3:2_小树谣_教学设计_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 语文( s)一年级下册

课 文: 2 小树谣

板 块: 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1.基于诗歌前两节结构相同的现状,让学生从学习第一节的方法中总结规律, 从而学会自学,体现出从扶到放的动态学习过程。

2.充分朗读,以读代讲,帮助学生感受小树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3.运用换词法让学生感受到小树充满信心,了解小树的蓬勃生长以及对小鸟的 情意,体会小

树的可爱、坚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 12 个生字:“谣、摇、芽、召、唤、唱、歌、等、狂、倒、温、暖”;会写 6 个生字:“成、对、叶、红、它、间”,学习新部首“绞丝旁”、“又字旁”、“门字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3)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小树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2.过程与方法:

(1)图文结合,朗读感悟,培养语感;

(2)参与角色,引导想象,抒发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体会小树的蓬勃生长以及对小鸟的情意; ( 2)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

重点、难点分析:

1.图文结合,以读为主,从读中感受小树的成长,体会小树的可爱与坚强。 2.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 展示课件第二屏)展示两棵树的图片,教师结合图片旁白导入:春天 到了,山青了、水绿了,小树也抽出了嫩芽,多么让人喜爱呀!今天,就让我们 来认识这样一棵棵可爱的小树吧!

(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三)认识“谣”字,理解题意:“谣”是儿歌、歌谣的意思,“小树谣”就

是写小树的歌谣。

二、初读全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儿歌,给不认识的字做标记,并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这些 字的字音。

(二)( 展示课件第八屏)出示儿歌全文,并同时播放全诗录音,学生边听边 注意不认识的字如何发音,检查自己的拼读是否准确。

(三)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儿歌,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和感情,读出欣 喜与热爱的感情。

(四)数一数,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学生回答)

(五)指名分节读诗歌,全班评议朗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正面评价。

三、学习儿歌第一节

(一)( 展示课件第九屏)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认识“嫩芽”、“树 梢”。

(二)点击出现文本,学生自由朗读。

(三)体会“摇”字,就是摆动的意思。与“谣”字进行辨析:二者读音相

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

(四)指导朗读: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天, 小树终于迎来了充满生机的春天! 在春风里,它抽出了嫩芽,呵,树梢返青了,它的心里多么激动呀!如果我们就 是一株这样的小树,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回 答)

(五)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激动、欣喜:语调渐高,语速渐快)。

四、学习儿歌第二节

(一)学生自由朗读,比较第二节与第一节结构上的异同。

(二)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刚才学习诗歌的第一节,我们了解到——在春风里,小树有怎样的变

化,心情怎样,接下来,我们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本节。在春风里,它不仅

长叶了,而且——(学生回答:开花了)它的心情更加——(学生回答:激动、高兴)怎样读?(学生朗读,教师评价)——生机勃勃。

(四)学习生字 “红” : 1.“绞丝旁”:这个偏旁的笔顺是“撇折、撇折、提”,书写时要注意写紧

凑些,并将它安排在田字格的左半格; 2.学生给“红”字组词并选词造句。

五、读、背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品读儿歌第三节

(一)(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出示第三节文本,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二)进入超级链接,学习生字“对”、“成”、“叶”、“间”: 1.“又字旁”:第二笔是点不是捺。 2.“对”:右边是“寸”不是“才”。 3.“成”:这是一个独体字,它的笔顺是“横、撇、横折钩、斜钩、撇、点”, 斜钩要写长一些,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撇,也不要漏写。 4.“叶”:可用拆字法记忆,即“口”+“十”=“叶”。 5.“门字框”:这个偏旁的笔顺是“点、竖、横折钩”,第二笔竖要写直写

长。

6.“间”:也可用拆字法记忆,即“门”+“日”=“间”。

(三)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召唤”是什么意思? 1.换词读:“引来”可以替换“召唤来”吗?为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 3.教师小结:“引来”是小鸟自己飞过来的,而“召唤来”是小树叫小鸟过

来,说明小树充满信心,十分热情。不可以换。

(四)区别儿歌中两个“它”,分别指的是什么? 1.学习生字“它”:这个字在百花园一中刚刚学过用法,在此可以引导学生 复习一下,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不要错写成捺。 2.学生思考后全班讨论,集体评议。

3.教师小结:前一个“它”指的是小树,后一个“它”指的是小鸟。

(五)思考:儿歌中的“我”、“你”分别指的是谁? 1.学生汇报,并说清楚原因。 2.教师小结:“我”指的是小树自己,因为这是小树说的话;“你”指的是

小鸟,因为这是小树对小鸟说的话。

(六)学生齐读,体会“狂风来了/也吹不倒”表现了小树怎样的特点?(学 生汇报,教师小结:小树蓬勃生长、无比坚强。)

(七)指名读,说一说“你就在/我的枝叶间/筑温暖的巢”表现了小树对小 鸟怎样的情意?(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小树坚信自己将可以蔽护小鸟、造福他 人。)

二、图文结合,拓展练习

(一)(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出示练习一:“小树对小鸟说了什么?小鸟听了 小树的话,会说什么呢?”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讨论,选择回答较好的参加全班讨 论,并进行集体评议。

(二)出示词语卡片:“长成”、“红花”、“召唤”、“它们”、“爱护”、“人间”,

学生开火车读。

第15篇:长城谣教学设计(共)

篇1: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

席慕容

班级:八(2)班

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课室

授课人:张丽芬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 ; 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 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荒莽(mǎng) 焚(fén)起 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 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 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 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 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 小结

(七) 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2 篇2:长城谣 初中音乐教案 《长城谣》

学校 北潞园学校

姓名 李雅鹤

日期 2014.4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在学唱歌曲《长城谣》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积极、自信的参与歌唱实践活动,有感情的演唱《长城谣》,并尝试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表现歌曲《长城谣》过程中,通过体验、模仿、练习等方法,学习歌唱方法,逐步提高演唱技能和歌曲演唱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长城谣》。

2、掌握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处理歌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长城谣》。

准确把握歌曲各部分情绪变化,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用歌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

1.“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一乐句的换气及演唱速度与力度的把握。 2.歌唱的呼吸与咬字、吐字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声练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采用《长城谣》中的部分旋律有助于提高歌曲学唱的效率。《长城谣》中以开口字居多,用“a”母音做声音训练有助于本歌曲的学唱。】

(二)导入

以歌曲《长城谣》为背景音乐,播放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教师加画 外音,导入歌曲。

(画外音:一段耻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回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中华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世界中晃动、消失。祖国有难,汝当前锋,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强烈的爱国情,献出了他们不屈的灵魂与宝贵的生命。那段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每当我们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仍然甚表沉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处理做铺垫】

(三)新授

1.简介《长城谣》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来历和词曲作者】 2.初听歌曲

教师:弹唱歌曲

学生:初听歌曲,体验歌曲情绪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比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直观,更亲切】 3.复听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录音,对学生提出复听要求。学生边打拍子边小声哼唱旋律,并找出渐慢乐句。

(2)教师对该乐句(渐慢乐句)做节奏处理,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带着任务聆听使学生精力更集中,打拍子有助于学生感受歌曲速度的变化,从而找出歌曲中的难点乐句,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4.学唱歌曲

(1)视唱乐谱、打拍子、填歌词

【设计意图:识谱、打拍子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唱歌课中不容忽视,应作为常规训练】

(2)教师带学生演唱,熟悉歌曲

(3)对比聆听童声合唱《长城谣》,请学生自己找差距 (4)教师通过示范、讲方法,辅导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问题

(5)运用tt作曲软件辅助教学,请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词

【设计意图:作曲大师软件有伴奏音响和词谱同步走的功能,应用起来十分方便,也弥补了教师弹琴时顾及不到更多学生演唱效果的不足。】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实践、练习

(7)运用方法解决演唱问题:

预设问题一:开口字容易唱浅唱白的问题,采用搭上气先读后唱的方法解决。

预设问题二:气息浅及中低声区的歌唱位置不容易控制的问题,采用带学生做“哈气”训练,找歌唱位置的方法解决。

(8)随教师伴奏,用教师所教方法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速度、力度、音色)入手,分析处理歌曲,表现歌曲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歌词内容,体验歌曲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歌曲的演唱速度、力度(及音色),并大胆表现。

在此环节,教师要通过引领、启发、给予学生适当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与实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表现歌曲,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对歌曲演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

(五)表现歌曲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长城谣》的分析和处理,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教师作简短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

篇3:《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配乐)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列举)

九、作业布置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 篇4:《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设计

教师 xxx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具准备: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

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

青春》。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

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

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

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1、根据讲义上诗歌节奏的划分,生默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诗歌,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诗歌,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 轻读)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

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感情) 2. 重音重读 主要方法 作用

(表达明朗的态度)(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 (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2夺 还

(“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的场景,人的心情往往感到非常沉重。这里运用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的朗读方式,正

与深切、沉重的心情的相契合。) 2无情(长城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虽言无情,○1○

实则饱含了痛苦和血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这个词语朗读时,既要加长音节又要加强音量,一则启发思考“无情”的真正含义,二则强调,

在诗人心中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表达明朗的情感态度。) ○1总(总——经常性的,用以突出诗人日夜思念牵挂故乡。这里用加长音节法,传达出诗人对..

故乡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挚。)

重音轻读 (一般用于表达深沉、含蓄的细腻感情)

云 树 风 (云、树、风在中国的古典意象中均表示思乡之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正如那落叶对根的眷念。读这三个词语的时....

候,音量要低,而且气息、声调渐弱,感受越来越浓思念之情。)

3、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课文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

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你”, 仿佛长城就在眼前,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情感,感情强烈。) 重音重读 (强调重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凸显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同“无情”) 倒——顽强,这正如数千年磨难中仍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因祖国而产生的自豪感,身居异乡的诗人,体会更深。

重音轻读 水 (感觉有水从心中趟过,感受诗人想象中故乡优美的月色) 梦 (跟随诗人一同感受睡梦中故乡的美好)

4、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师个别指导)

5、生读诗歌,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6、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

(三) 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板书诗歌主题)

预见性回答:

(1)思想内容总结:诗为心声,诗人通过对长城的讴歌,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1作者的故乡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作者现在人在哪呢?台湾 (2)主题升华:○

2因为命运的安排,作者从未回过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家是否期盼诗人有一天能真正回 ○

3作者的归乡之情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祖国统一) ○

4那我们能为诗人、为这些漂泊他乡之人做些什么呢?虽然,现实中我们不能做些什么 ○

但,我们可以,衷心的祝愿骨肉同胞早日团聚,母亲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三、本课总结与作业迁移

1、(参照板书)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的认真、学的非常的好。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2、作业:要求,根据今天所学,有感情的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为下节课的朗诵比赛做准备。

附注——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情感

主题: 讴歌 赞美长城

热爱 思念祖国

篇5:1《长城谣》教案 教学内容:

《长城随想》

1.学唱《长城谣》。教材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知识与技能:练习卡农节奏,用轻柔的自然圆润的声音,适当的情绪演唱这首歌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长城谣》 教学难点: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长城的相关信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长城随想》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6:《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 地品味诗歌。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学习会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一、以“境”导读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吟唱)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而现在,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 乡思)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二、以“法”引读

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

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

3、推荐学生朗读。

三、以“情”赏读

1、你认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2、教师范读

⑴学生关上课本,体会诗的感情。(思乡)

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

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

四、以“议”品读

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黄河 长城)

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

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

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

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

五、以“听”背读

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

2、学生背诵。

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

六、以“仿”创读

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

“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

⑴诗句形式:

⑴尽管„„

尽管„„

你„„

⑵为什么„„ 而„„

有„„

有„„

有„„

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板书设计】

板书1: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板书2:

爱 国

长城——

祖国 民族

具体可感 家乡 爹娘 的事物 敕勒 阴山

月色 黄河

篇7: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迎宾学校 周彦飞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境之美和作者强烈的感情。 2.难点:把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课时安排 :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歌曲《长城长》,让同学们试着记住一句歌词,并思考这首歌跟什么有关系。(长城)

是呀, 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更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拥有大量读者。

(三)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尽(jǐn)管 焉( 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 jù ) 荒莽(mǎng) 山巅(diān) 敕(chì)勒

(四)老师配乐(思乡曲)范读

(五)学生再读

(六)学生配乐齐读

(七)指导朗读技巧

1、注意字音、重音和节奏。

2、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八)朗读节奏训练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

冷眼/看人间/恩怨 ..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

写你/不能成篇 .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

(九)学生配乐示范读

(十)诗歌赏析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一节,全班同学思考第一节写了长城怎么样? 历次战争与“长城”

明确要点: 恩怨荣辱与“长城”

千年历史与“长城”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全班再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 ,全班思考这一节写了诗人对长城什么样的情感? 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和着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第16篇:音乐课《猜谜谣》教学设计

音乐课《猜谜谣》教学设计

音乐课《猜谜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猜谜谣》歌曲的教学,拓宽学生对各种动物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模仿动作、问答对唱、创编歌词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中不同部分的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激情导课

1、谈话:小朋友喜欢玩猜谜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猜几个谜语吧。(课件出示谜语,师生问答)

2、引出课题:将谜语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猜谜谣。(板书课题)

(三)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初步感受歌曲,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歌曲:

(1)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里唱到了几种动物?

2、再次聆听

再听歌曲,熟悉歌词

3、自主学习

﹙1﹚按节奏学习歌词

(2)教师示范读歌词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

(4)分问、答两组读歌词

4、学习歌曲旋律

(1)出示歌谱,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2)识谱、把握唱名、音高

5、听唱法教学歌曲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听唱歌词。

6、处理歌曲。

(1)问、答部分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演唱?

(2)教师试唱、学生听辨 (3)男女生分问、答两组合作演唱

(四)拓展延伸

1、提出新的难题:创编歌词

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猜谜谣,那么你们能自己创编一段新的猜谜谣吗?

2、课件出示图片,教师启发学生找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3、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创编。

(五)展示交流

1、学生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2、评价 小朋友们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总结、下课。

第17篇:《卢沟谣》教学设计

《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过程与方法: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知识与技能: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教学重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教学难点

唱准音域较宽的乐句,从5到低一个八度5。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北京都有哪些建筑吗?(出示图片) 2.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3.生观看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朗读歌词

1.师播放伴奏音乐,并朗读第一段的歌词 2.师带生一起朗诵第一段歌词。

三、学唱第一段

1.音乐播放歌曲第一段,生聆听。2.练声开嗓,用lv模唱第一段乐谱。 3.生尝试用声音表现卢沟桥的美景。

四、解决第一段难点

1.师逐句示范“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2.“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五、处理歌曲

1.师再次范唱第一段,并在强调的地方加上手势。2.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3.师小结:卢沟桥的景色非常美,你们的歌声也非常美,老师真的很满意。

六、学唱第二段

1.观看七七卢沟桥事件图片。2.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让生聆听并谈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感?

3.请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4.讲解结束句

5.出示乐谱,让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并整理歌曲结构:

A一B—B(加一句)—结束句。

6.师引导生用隐忍、压抑——愤怒——宣泄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

7.师前两句动作提示生感情,后指示乐谱注意反复与结束句

七、完整演唱歌曲。

八、总结

现在的卢沟桥依然很美丽,但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第18篇:《卢沟谣》教学设计

《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3.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教学重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教学难点

音域较宽,从1到低一个八度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2.生观看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朗读歌词

1.师播放伴奏音乐,并朗读第一段的歌词

2.师带生一起朗诵第一段歌词。

三、学唱第一段

1.师范唱第一段歌词,生聆听。

2.生尝试用声音表现卢沟桥的美景。

四、解决第一段难点

1.师逐句示范“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

2.“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五、处理歌曲

1.师再次范唱第一段,并在强调的地方加上手势。

2.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3.师小结:卢沟桥的景色非常美,你们的歌声也非常美,老师真的很满意。

六、学唱第二段

1.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让生聆听并谈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感?

2.请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

3.比较两段的结束句:

万古卢沟佑安澜(二段)——清唱——起伏较大

卢沟晓月照大川(一段)——清唱——平缓

4.讲解结束句

5.出示乐谱,让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并整理歌曲结构:

B—B(加一句)—结束句。

七、处理歌曲

1.师引导生用隐忍、压抑——愤怒——宣泄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

2.师前两句动作提示生感情,后指示乐谱注意反复与结束句

八、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生喜欢的动作表达。

同学们已经学会唱这首歌了,那么我们要在唱这首歌的基础上,加上几个动作。

①歌词:写江山

②歌词:浴血战

③歌词:中国人,意志坚

这三个地方,我们要加上三个动作。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学生们学。然后跟着音乐大家一起边唱边加动作。这样学生跟着肢体动作可以使歌曲演绎得更形象,演唱得更有感情。)

五、总结

现在的卢沟桥依然很美丽,但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第19篇:2 水果谣 教学设计

水果谣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偏旁‚大(打字头)‛正确书写‚梨、苹‛等6个字。认识‚葡萄、哈密‛等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葡萄、夸‚等8个生字和音节‚什‛。2.认识偏旁‚大(打字头)‛正确书写‚梨、苹‛等6个字。认识‚葡萄、哈密‛等词语。

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德育目标:感受家乡的地产丰富,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梨、苹‛等6个字。

2.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教学难点:

1.书写‚梨、夸、枣‛等笔画较多的字。

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教学准备:

图片及生字卡片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1.猜谜: (1)没吃之前是绿的,吃的时候是红的,吐出来是黑的。(西瓜) (2)几个兄的在一起,个个穿着黄衣服,都像弯弯的月亮。(香蕉)

2、新课。

(1)回忆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 ①问:你们喜欢什么水果呢?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②小组交流。

(2)观察、分析水果的外部特征。 出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学生认,并分析水果的外部特征。

(3)请学生表演吃水果的样子。 问:你上次吃水果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是甜甜的很陶醉还是被酸掉了牙?表演给你们组的同学看一下吧!让大家也分享你的快乐。 ①小组表演。 ②全班交流。

(4)出示各种水果想象画,学生欣赏。

二、图片导入,梨、苹‛等6个字。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中都有什么水果。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水果的歌谣。

三、听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歌谣,让学生先听一遍歌谣。2.教师领读歌谣,注意停顿。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 阿克苏的苹果/和田的枣, 阿图什的无花果/顶呱呱。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地名用圆圈圈自由练读。4.同桌互读,看谁读的字音准确又流利,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语境中复现生字。

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朗读歌谣,在语境中体现生字,体会家乡地产丰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上节课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谁来朗读歌谣?(让几名学生读歌谣)

二、认读生字

(一)出事生字

1.出事词语‚葡萄、枣、无花果‛教师领读。A:学生自己认读 B:练习说( )的葡萄,( )的枣。 ( )的无花果。 C:指导‚枣‚的笔顺,强调上部不封口… 词语示例:枣树,红枣,冬枣 D: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

2.出示词语‚哈密、阿图什‛教师领读。A:学生自己认读。 B: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3.出示词语‚人人夸‛教师领读。A:学生自己认读。 B:讨论:‚人人夸‛的意思,歌谣中指什么‚人人夸‛生活中还有谁‚人人夸‛。 用上‚……(谁)做……人人夸‛练习说话。 C:指导书写‚夸‛字认识偏旁,大(打字头)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4.指导书写‚梨、苹‛两个上下结构的字。学生自主观察教师随机指导。

小结:这节课主要书写汉字笔顺及重点字指导。 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背诵歌谣 板 书:

水果谣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 阿克苏的苹果/和田的枣, 阿图什的无花果/顶呱呱。

第20篇:卢沟谣 教学设计

卢沟谣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 掌握“(中强、强、很强、渐强)力度变化,反复,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3学情分析

高音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重点难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历史故事。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要进入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驻华日军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 日本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开始了。这次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的永定河上,是一座古老的石造多拱桥,词作家李明圣、曲作家鄂矛在这里共同完成了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卢沟谣》,这首歌曲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的歌。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歌曲.(书写标题)师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

师:你真有欣赏水平,你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真强,你很有想法

歌曲前面是读童谣,后面是唱童谣,这种读唱结合形式你们喜欢吗? (出示歌词)那我们也先来读童谣吧!要读好童谣,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呢?(读音位置要高,还要注意童谣的节奏,读清楚等)老师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读音的位置要高,让我们来试试吧!教第一句,再齐读,没读好的地方再示范,轻轻的往上朗读

二、朗读歌词

师带生一起朗诵歌词。

师:同学们读的很有节奏感(有声有色,有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体会歌词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同时找出这首歌曲中最有挑战性的那句旋律.师:想听老师唱吗?想。老师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读前面的童谣,你们愿意吗?(间奏)王老师特别想得到同学们的鼓励

师:谢谢孩子们(安静的聆听或掌声) 2.通过练声,解决歌曲难点。

师:你们找到了最有挑战性的那句旋律了吗?(出示PPT)

找得非常准确,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你们就可能会通过挑战,请起立,注意口型,气息 (由低到高练习结束句)加上歌词再来唱一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这么高的音都难不倒你们,那第一段你们就很容易完成了。 3.学唱第一段

现在我们就来学唱第一段,老师唱一句歌谱,同学们填一句歌词。这种写在音符左上角的小音符叫前倚音,它不占后面音符的时值,注意听它是怎么唱的。(解决咬字吐字、归韵的问题,)

4.同学们的音准和节奏都很不错,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轻声的唱一唱。请同学们用余光看老师的指挥。

5.进行强弱处理(复习mf、f、ff和渐强)

师:现在可以说同学们会“唱”了,要想“唱好”就要理解这些力度记号的意思,还要会用我们的歌声表现这些力度变化。这个符号„mf‟叫中强,他表示让我们用中等的力度来演唱,这个“f”叫强,强不是声音大,更不是吼唱,他是语气的加重,"<"这个符号叫渐强,表示力度从中强渐渐推动到强,每句歌词都有语气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开始语气重一点,结束时渐弱,有特别要求的地方它会标出力度记号提示我们。

6.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歌声来表现卢沟桥优美的地理环境,以及它悠久的历史。(跟伴奏,老师指挥)

四、学唱第二段

1.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相信第二段也难不倒你们。

请跟琴填第二段的歌词,要特别注意和第一段旋律不一样的地方。 2.反复记号 师:孩子们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这是前反复记号,这是后反复记号,表示这一段要唱两遍,第二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语气的强调。列强的践踏只会让我们中国人的意志更加坚强,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现在我们有感情的演唱第二段。

五、完整演唱歌曲。

刚才我们分段学唱了歌曲,下面我们有感情的完整演唱这首歌曲

七、课堂总结

师:你们唱的真美。今天学了这首歌,有什么收获呢?

师: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热爱和平,热爱祖国。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随音乐有序的离开教室。

神州谣教学设计
《神州谣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