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端午节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1:40:5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端午节》教学设计

《端午节》教学设计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历史。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端午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端午节》教学设计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师的准备: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生: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来自: 校园 生活网:端午节教学设计)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

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亲手包一只粽子,让他们吃得又香又甜,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推荐第2篇:端午节教学设计

《端午节》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七小学

任会玲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节的由来与相关习俗,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通过了解端午节香包的特点与用途,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包。 难点:对香包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三:学情分析: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能力,但他们对祖国的民俗文化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本课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的同事又使学生了解香包与民俗文化内涵。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课件、香包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提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提问:你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香包等)

3.欣赏关于屈原的美术作品《屈原江畔行吟图》。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中国画)?作者是谁?创作于1944年距今已有71年了,画中的屈原给你怎样的感受?教师小结:屈原之所以很孤独,很伤心,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自己也得不到重用。画家用他精湛的笔法把屈原当时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在美术创作中需要学习的。

4.端午节有很多的活动,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制作香包。板书课题:端午节——香包

二、讲授新课,欣赏视频香包。

1.视频欣赏庆阳香包,激发自制的兴趣。

教师小结: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铜钱或中草药等,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挂香包是吉利吉祥的象征。

2.展示纸折香包实物,请你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3.请学生上台拆香包。

教师提问:拆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纸条,尾端为三角形)课件展示示意图。

4.教师提问:有已经会折香包的同学吗?请你上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折。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5.学生试折香包,教师指导。

6.游戏“找朋友”,讲解平面变成立体的关键折法。学生继续折香包。

三、感悟,启发。

1.香包好像缺少什么?(装饰)如何装饰香包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手工艺大师他们在香包上绘制了什么图案?(课件欣赏)

教师小结:提问:我们可以在香包上画什么图案?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这些香包是属于你自己最有特色的作品。

2教师提问:除了装饰香包,我们还挂上吊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挂吊坠的?(再次拆香包,挂上吊坠折香包)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练习制作香包,并对香包进行有创意的装饰。2.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包。

五.展示香包,将香包挂在黑板上,学生互相欣赏,说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香包,体验自制香包的快乐。

六.课后拓展:继续练习制作香包。在端午节到来时,把做好的香包带上你的祝福送给你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祝她(他)们平安快乐。

推荐第3篇:四年级 端午节 教学设计

【标题】

浙江摄影出版社 四年级 端午节 教学设计

一课时

【署名】

嘉兴市友谊小学、张叶飞、31400

1、0573-829258

59、zhangyef@qq.com

【正文】

一、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下)的第11课《端午节》,属于网络应用单元,整个单元主要是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体现一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而本课侧重于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下载管理。

1、猜词游戏——激趣导入、实用体现、锻炼能力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猜词游戏,要求学生根据端午节的三个习俗猜节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掳取学生的学习心。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学生相对陌生的习俗,提升猜测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搜索来获取正确答案。一方面由于未知,才需要搜索,为用而学,进一步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关注学生关键词的选择,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搜索能力。

2、主题探究——感受文化、激发思维、自主探索

本课的重点是主题性应用,而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说一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自主提出希望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教师则从由来、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充分体现出主体性。

3、竞赛比拼——寓教于乐、合作奋进、显现评价

本着快乐学习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赛龙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每组主题搜索文件资料的质和量决定着龙舟前进的速度,所以组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定会合作奋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巧用小程序将比赛结果显现展示,有效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评价更为量化,更加显现化。

4、对比体验——落实技能、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不同关键词对搜索效率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键词提炼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操作技能。同样,通过文件归类前后的不同,让学生充分领会分类保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二、教材分析

《端午节》位于四年级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共6课,由两个综合任务组成,本课在第一个综合任务中。在教学中,由于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网上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都要体现一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本课侧重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端午节的资料,并下载保存相关的资料,同时要求资料的保存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使整个学习过程主题明确、步骤清晰、节奏明快。因此在导入部分以猜的形式,自然引入端午节,让学生从了解的端午节知识出发,讨论决定主题研究的方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辅助明确研究的几个过程,然后以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开展主题内容的搜索和保存。

搜索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关键字综合搜索的高级技巧,进一步提高搜索的有效性;对于课后练习,可以结合即将到来的儿童节,也可以根据本地的一些节日开展。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已经近两年了,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一般都能较好的完成操作,尤其是本单元的网络部分知识,学生感兴趣、也乐意去学,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能较好的完成;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就靠一周一次的课堂,没有其它时间的练习,因此相对而言掌握的较不充分,对于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分小组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的设计中,为操作较好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并且不影响小组的成绩。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分类保存;

技能目标:1.能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分类保存;

情感目标:1.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题性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七、课前准备

端午节PPT、龙舟赛课积件、电子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今天我要考考大家,(出示PPT)这是一个节日的一些习俗,在这个节日里有的人会进行画额,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等画上特殊的符号,达到避邪的目的;有的人会在家里悬挂上钟馗的画像,钟馗是我们古代传说中的鬼王,人们悬挂他的画像也是为了驱魔避邪;有的人呢会用癞蛤蟆皮洗澡,因为据说这样能有效防止夏天长腓子,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有可能、也许、大概是的„„)

2、答案真丰富啊,但正确的只有一个,谁能说说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快速的揭开迷底呢?

3、学生操作,教师掌握学生操作的情况

4、谁愿意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如何查找到的?(学生操作)(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比较补充,主要是关键词的选择上)刚才的查找中,我发现了XX同学也是对XX的查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搜索如怎样操作的,有没有发现两位同学的不同之处?谁能评价一下?

(二)确定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2000多年以前„„

能说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的哪些知识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欲望:同学们关于端午节了解的比较多,但并不全面,刚才张老师的三个端午节习俗就难倒了很多的同学,端午节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要保护它,就需要我们全面的了解端午节;今天到场的几百位老师同样的对端午节不是非常的了解,现在由你们来向我们到场的老师介绍端午节,你会选择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端午节?(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性归纳:传说、由来、习俗、文化„„,省略号千万不要忘记)

3、确定了主题,将资料查找到以后,将它保存下来,方便下次使用,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才我们查找了画额,谁能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该如何将查找到的资料有条理的保存下来。(要引导学生在保存的过程中创建文件夹)

(三)竞赛比拼

1、让学生确定查找的内容;并且在电脑中建好“端午节”的文件夹: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首先请各位小组长安排好你们小组关于端午节的这四个主要内容由哪位同学来查找,要确保每个方面至少有一位同学;然后在你的电脑中给将要查找到的资料安个家,建立好端午节的文件夹。

2、龙舟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比赛,今天的张老师把它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有没有兴趣来赛一回?!但是,比赛之前,请大家仔细阅读比赛规则,就像跑步比赛,违反了规则,跑的再快,也是无效的。(PPT出示规则)

3、准备好了吗?开始!

4、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保存(10分钟)。巡视学生具体操作情况。

5、还有最后两分钟,请大家抓紧将查找到的资料保存到指定的位置。

6、说一说在查找对端午节的新发现:时间到!让我们来看一看,暂时领先的是XX龙舟队;下面我们进行龙舟赛的第二部分,将你查找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新发现介绍给到场的老师,介绍出色有前进一步的奖励。(选择3-4名学生,说一说)

7、今天获胜的是我们XX龙舟队,请获胜的龙舟队上来领取奖品,让我们一起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四)总结

1、通过网络搜索,我们对端午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资料的查找中我们一起感受了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气息;将查找到的资料有条理的保存下来,能为我们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民族节日提供宝贵的资料。

2、同学们可以使用今天课堂上的方法,对其它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会是个很好的题材,同学们将保存下来的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发给张老师,我们可以继续一起学习、研究。

下课,谢谢大家!跟后面的老师一起说声再见!

九、板书设计

11、端午节

传说

由来

屈原

习俗

粽子、赛龙舟、香囊„„

文化

……

十、作业设计

查找“六一”儿童节的资料,并分类保存

十一、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教师有怎样精细的预设,课堂教学永远是不可预测的。在上完课后,我更是体会深刻,涂鸭几笔感受,以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第一,课堂生成永远是最美的。在本课中,让学生保存搜索到的文字信息,虽然是旧知,但是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建立文件夹来保存资料。而课堂中两位学生演示的不同保存操作,正好是一个好的生成点。我马上抓住这个点,通过设问“你们会选择哪位的操作?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体验,感受到建立文件夹的必要性。学生的一句“建立文件夹,可以使得保存的文件查找方便”,使问题解决那么的自然。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的生成。

第二,学生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有些细节,我想大家也都关注到了。一位同学在进行复制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但是我并没有马上中止他的操作,而是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并不断地鼓励他。很多人觉得不应该在这里浪费时间,但是我想,我们对学生的尊重,就要体现在对他的信任上。而且我清楚地发现他的方法其实正确的。过早的中断,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实事上,学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第三,竞赛形式要与内容统一。“快乐龙舟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组内的合作交流,这点不容质疑。但是学生往往会因为求快而忽视质量,可能有老师也和我有同感。所以,我在设计比赛规则中,就要求学生浏览搜索到的资料,并按选择有用信息下载。并在比赛中设置了一个专门的环节,说一说搜集到的资料,以评定学生对质的把握。

第四,文化体验要源于生活。本课中的情感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而我觉得所有的体验都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出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将情感体验融入于技能操作中,并在交流环节使得情感进一步升化。

同样,这节课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值得我进一步思考。如在任务的布置的清晰度,还有对环节时间的把握上等等,都有待提高。

推荐第4篇:《端午节》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端午节》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1、读懂文中所给资料,并能作适当的补充。

2、初步学会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3、学会口头向别人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风俗。

4、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1、让学生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

2、准备相关实物资料或图片资料。

3、把相关资料做成小卡片。

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呀?

能把你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以及相关内容。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

1、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用投影打出来)。

小朋友,这里是一个同学找来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了解了解资料上所介绍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师生共同探讨,相互质疑问难。

3、指名读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有能力补充的资料。

①请把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②指名读,互相交流。

4、把资料归类。

①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磨方”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八张卡片,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师指板书)可以参照这个板书。

②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5、选择资料,说说“端午节”。

①先说给同桌听听。

②指名说。

1、学生写草稿。

请小朋友把刚才介绍的话写下来,留给更多的朋友看,好吗?

(学生自主写作文。)

2、点评。

①朗读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互相纠正,互相表扬、肯定。

②推荐好习作或自我推荐读给大家听。

③交流、评议。

3、学生修改、誊写。

推荐第5篇: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缘由,通过屈原的言行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课件。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2.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3.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边上。

三、自学课文,展示交流。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四、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五、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推荐第6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三---六自然段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屈原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人们对他的崇敬、爱戴与怀念之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屈原的爱国忠心。用自己的话说端午节的由来,会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资料〈怎样复述课文〉

一、谈话入题

上节课我们就开始学《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了。谁来告诉我你通过上节的学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把握课文脉络

师:端午节是因什么而引起的? 板书:起因: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后人们主要做了什么事?板书:人们:投食物祭奠 后来呢?(每年五月初五都投放粽子) 结果怎么样?板书:结果:形成了端午节

三、深入学习课文

过渡:理清了课文的基本线索,我们现在来深刻领会课文的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师注意学生的发音、语气等,并相机指导。) 师:独立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A 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B 他对国对民的贡献

C 遭到权贵诬陷,被楚王流放

D 流放时依然爱国爱民(《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尤能表达屈原对处于苦难生活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哀怜。) 分别读出描写这几方面的内容,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抽小组读后提问: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抓住“悲愤”来理解。) 他因何而悲?(报效祖国无门,自己和祖国同胞都成了可悲的亡国奴。)因何而愤?(为昏庸的楚王和祸国殃民的奸臣权贵们。)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屈原不愿苟且偷生,具有真正忧国忧民的情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表达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因此更加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过渡:如此忧国忧民深受人们崇敬爱戴的忠诚之士突然投江自尽,人们有什么反应?

(1)抽生读第4自然段

(2)同桌讨论:屈原自杀后,人们做了什么?

(抓住“放声大哭”、“大声呼唤”、“沿江打捞”、“投”、“祭奠”“祈祷”„„) (3)理解重点词句。看课文后面第三题,比较句子,体会哪句好,为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万分悲痛,崇敬爱戴、怀念„„) (4)小组有感情地读这一自然段,评价.

(5)师:后来,人们怎么又往江里投放粽子?默读第六自然段,回答。 (6)理解重点词句子看课文后面第三题,比较句子,体会哪句好,为什么? 小结:从中表达了人们热爱屈原的思想感情。

4、端午节的形成

全班齐读“从此„„等习俗”

五、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 1学习资料《怎样复述课文》,掌握复述技巧。 2小组练习复述本文。

3上台来复述给大家听。(可以参照课文和资料)

六、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我们应当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才能让这些传统节日过得有意义。)

六、家庭作业

回家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人听。

推荐第7篇:家乡的端午节教学设计

家乡的端午节

——口语交际与习作(如何选材)指导教学设计

庄浪县实验小学 孔国平

设计背景:

1、教材方面:五年级第八组所选课文是异国风情,口语交际是“聊一聊最近大家关注的大事小事”,习作要求是“写之前先写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也就是如何选材)。是当前自己和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需要尝试和推广。

2、学生方面:无话可说,主要是不会选材。

3、教学现状:口语交际和写作是当前自己和我县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因无从下手而被忽视的部分。

4、培训方面:我参加国培最大的收获就是想极力推广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教学。

5、实时性方面:端午节刚过,学生因亲历而记忆犹新,有话可说。课时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初步学会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选材。 2.激发有话想说的写作激情。

活动:

1、写自己的小组名片。

2、展示自己的端午节礼物。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给每生发一张彩色卡片,以组为单位,写上自己的姓名、小组序号和组内编号(四人小组,1-4编号)。

一、照镜子游戏。

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老师举左手,举右手,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等。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捕捉手腕上绑花线的学生,让其展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说说家乡的端午节

1、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大家是怎么过的?让学生七嘴八舌说。

2、然后教给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凌乱的思维形象具体化。指名让学生说家乡端午节的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学生在纸上和老师一起画思维导图。 (1)、饮食方面:吃甜醅,花馍馍,凉粉等。 (2)、佩饰方面:绑花线,带荷包等。 (3)、悬挂:插柳梢,挂艾叶等。

(4)、(回娘家)走舅舅家 (5)旅游:云崖寺,陈家洞,朝那湫

3、扩展:师出示有关端午节的歌谣,引导学生说出有关传说(屈原)。[设计意图]

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归纳作文选材的方法

1、发散思维画大树。

2、缩小范围选亲历。

3、以小见大写真情。举例插柳梢,由乡下自己割柳梢联想县城居民哪里来的柳梢,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县城居民、景区管理员和乡下种植柳树的人的身份大胆想象。适时出示水上公园湖畔垂柳,景区主动为居民送柳梢,乡下人进城卖柳梢的图片,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服务意识和商业意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结合亲身经历,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选取一点大胆联想想象,学会“发散思维-缩小范围-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让学生有话想说。

四、我想写一写

创设情境:我有一个生长在外地的外甥,也上五年级,他很想知道家乡的孩子们是怎样过端午的,请同学们帮我给他介绍一下吧。 出示写作提示和要求:相信此刻关于“家乡的端午节”你有很多话想说,请赶紧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设计意图]

创设交际语境,给学生一个读者,让他们有话想说。

推荐第8篇:三年级美术端午节教学设计

第12课 端午节

(共 3 课时 )

教材分析:

本课融欣赏、制作、游戏、知识为一体,通过儿歌、实景图片再现了人们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同时展示了多幅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学生作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工具材料等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作业的表达方式。 教 学 目 标:

1、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节的来由与相关习俗,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通过了解端午香包的特点与用途,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教学重难点:

1、学习“菱角”香包的折法

2、如何装饰香包。教法学法:

欣赏感受、方法学习、自主表现、展示评述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看图猜节日。(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讲授新课: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学生查资料回答)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板书课题)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生: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活动。

2、欣赏感受

欣赏各种端午节香包的图片及庆祝物件

3、方法学习

(1)展示纸折香包实物,请你仔细观察: ①纸折香包有几个面? ②还有哪些小配件? (2)请学生小组拆香包观察并讨论:

①拆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纸条,尾端为三角形) ②纸条上装饰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4、教师示范折剪纸香包

①剪掉尾端三角形,将靠近尾端的六个小三角形进行装饰后,沿折叠线朝箭头方向折叠,包折成六面体。

②将香料放入小三角锥里,继续朝箭头方向折叠。 ③将尾端三角形插入口内,折叠成香包。 ④装饰完成。

三、自主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37页学习活动一,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分组进行扎粽子比赛。尝试用卡纸折叠一两个纸香包,做到棱角分明。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欣赏评价:

1、自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评作品。

2、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

五、总结本课内容:(儿歌结束)

端午节

五月五,过端午;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 纪念屈原永记牢。

六、知识延伸:

香包因地域不同,工艺也各具特色,有缝制、刺绣、包扎等。小结:纸粽有美好的寓意,可作为礼物过节时送给亲朋好友。

推荐第9篇:端午节活动设计

小学综合活动课方案设计 活动主题:粽叶飘香,品味端午

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但是同学们对端午节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陌生。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对象: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 活动条件:

1.物质条件:粽叶,粽米,棕绳,剪刀,电饭煲,一次性用具,照相机,摄像机,小奖品,有关端午节和包粽子的资料(视频)。

2.其他条件: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学生家长陪同。

活动目标:

1.加强对端午节的了解认识

2.加强继承传统文化意识

3.体验端午节传统活动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体会劳动最光荣。活动地点: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

1.活动内容:A、讲解有关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B、讲解粽子的做法

C、包粽子比赛

D、吃粽子,分享今天主题活动的心得体会 2.活动形式:

文字资料(ppt呈现),视频讲解,包粽子比赛。

3.活动阶段:

A、准备阶段:星期六早上8:30分指引五年级的学生和其家长到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集合。在多媒体教室里,准备好主题活动的各种工具和资料。

B、实施阶段:

a:星期六8:30分,学生与家长一同在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集中。

b:同学生从端午节的传统历史讲解起,再讲解包粽子

的过程,利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直观呈现。

c:在了解包粽子的过程后,学生同家长合作进行包粽

子大赛,角逐出优胜者,奖励关于端午节的书籍。

d:大家一起围坐着吃刚才比赛包的粽子,同时分享今

天对于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收获。

e:活动结束,大家集体留影纪念。

C:总结阶段:组织者对今天活动的一个总结,感谢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同时再次宣传我们应该秉承传统文化。活动参与者根据活动中的录像视频和照片写一份活动总结报告。

推荐第10篇:端午节活动设计

小学综合活动课方案设计

活动主题:粽叶飘香,品味端午

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但是同学们对端午节的认识

越来越淡薄,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陌生。本活动的设计主要

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对象: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

活动条件:

1.物质条件:粽叶,粽米,棕绳,剪刀,电饭煲,一次性用

具,照相机,摄像机,小奖品,有关端午节和包粽子的资料

(视频)。

2.其他条件: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学生家长陪同。

活动目标:

1.加强对端午节的了解认识

2.加强继承传统文化意识

3.体验端午节传统活动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体会劳动最光荣。

活动地点: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

1.活动内容:A、讲解有关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B、讲解粽子的做法

C、包粽子比赛

D、吃粽子,分享今天主题活动的心得体会

2.活动形式:

文字资料(ppt呈现),视频讲解,包粽子比赛。

3.活动阶段:

A、准备阶段:星期六早上8:30分指引五年级的学生和其

家长到重师附小多媒体教室集合。在多媒体教室里,准

备好主题活动的各种工具和资料。

B、实施阶段:

a:星期六8:30分,学生与家长一同在重师附小多媒

体教室集中。

b:同学生从端午节的传统历史讲解起,再讲解包粽子

的过程,利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方

式直观呈现。

c:在了解包粽子的过程后,学生同家长合作进行包粽

子大赛,角逐出优胜者,奖励关于端午节的书籍。

d:大家一起围坐着吃刚才比赛包的粽子,同时分享今

天对于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收获。

e:活动结束,大家集体留影纪念。

C:总结阶段:组织者对今天活动的一个总结,感谢参与活

动的学生和家长,同时再次宣传我们应该秉承传统文

化。活动参与者根据活动中的录像视频和照片写一份活

动总结报告。

第11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3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

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克

知识改变命运

还看今朝。

只识弯弓射

第12篇:端午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

10端午节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0课《端午粽》,请大家伸出手指书写课题。 来齐读课题。 生:《端午粽》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到的生字词,老师这里有一组生词, 谁能把它们的读音读准确?(大屏幕出示一组词语)

生:端午、十分、纪念、中间

师:你读得非常准确,能说说这些词中红体字的读音有什么共同点 |吗?

|生:它们都是前鼻音

师:不错,这些字的读音要特别留意。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做个小游戏,看图读词语,(出示图片和词语) 【讲授】分段朗读,基体感知

师:看来大家做了充分的复习,词语根本难不倒大家,那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课文吧。同学们,本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4个自然段

师:我来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4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 中哪句话描写了粽子的外形? 【讲授】分析长句子,读好长句子

|师:这4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吐学清晰。同学们思考得如何 了,究竟是文中哪句话描写了粽子外形呢? |生:第2自然段第1句”粽子是用青青的著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 |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非常好,我们将这句话画下来。 生画句子

师:通过读这句话,我们知道:包综子之前,需要准备哪些原材料? 国:著竹叶、糯米、枣

师:大家想不想看着这三样材料怎么包成香甜可口的粽子的?(播 |放视频,讲述包粽子过程)

|师: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文中,作者在介绍粽子外形的时候,先写 了(),再写(),最后写()。是以怎样的顺序写的? |生回答:先写了(青青的落竹叶),再写了(白白的糯米),最后写 (红红的枣)。是从外到内的顺序。

师:那我们现在合作着来读一读这句话,验证一下是不是从外到里的 顺序。(师生共读句子)

|师:这句话除了讲粽子的外形,还讲了粽子的什么? |生:粽子的颜色(板书:外形颜色) 师:哪些词写了粽子的颜色? |生: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师:这三个词可不可以替换成”青的、白的、红的“,小组交流,说 说为什么?

总结叠词”青奇的、白白的、红红的“好处(叠词的好处) 对比读、指名朗读长句子。

【讲授】把握文幸脉络,积累词语

师:作者写了粽子的外形、颜色,那么接下来要向我们介绍粽子的什 么呢?我们来着一着课文第二自然段第

2、3句。(指名朗读课文第 二自然段第

2、3句)

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私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这句写了 粽子的替气。

师:哪些词写了香气? 生:一股清香

师:抓得真准。谁再来说说,第3句写了什么? 生:介绍了燃子的味道。 师: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生:又黏又甜

师:你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粽子的味道。(板书:香气、味 道) 生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又黏又甜”是作者用哪里感觉到的味道? 生:嘴巴品尝到的味道 师:一股清啥呢? 生:是用鼻子闻到的味道,一种香气。

师:非常好。文中的”又粘又甜““为”又A又B式“词语,生活中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 (做游戏)

师:介绍了棕子的外形、颜色、香气和味道后,作者还介绍了什么? 谁未读读第三自然段前两句话?(指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前两句, 忍考作者介绍了棕子的什么?) 生:(粽子的花样)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杂棕还有红豆棕和鲜肉粽,标子的花样怎 么样? 生:花样多。(板书”花样“)

是:用我们在以前学过的一个词,种类特别多叫什么? 生:各种各样

师:作者吃了这样的然子是怎样的心情? 生:关滋滋

积累词语“美滋滋”(复习ABB式词语) 【讲授】讲述历史,升华感情

讲述屈原与棕子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屈原是中国有名的爱国诗人 【讲授】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书写汉字“叶”“米” 2.展示学生作品,自评互评

第13篇:端午节的由来 教案 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第14篇:端午节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选题背景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学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从2016年5月末开始到6月15日结束,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

2、活动实施阶段(一周)

3、活动阶段小结(一周)

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

四、活动目标

一、活动总目标: 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标: (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人民以及渊源历史的端午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五、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选定主题,生成子课题,设计并完善方案,为实施研究作好设想。

二、活动过程

1、产生主题,展开讨论 听听端午歌谣、欣赏端午漫画视频、说说过端午的情景,引起了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以往过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 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有多长的历史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归纳指导,将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归在一起,生成子课题 ① 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 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制作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③ 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包粽子。 ④ 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引申出:挂菖蒲艾草、挂钟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龙舟等。 ⑤ 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 子课题一:端午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端午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端午活动大搜索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兼顾同组异质。 ②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a、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① 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② 准备好一些必要的设备; ③ 调查、采访或拍摄时要注意提前预约时间,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同时需提前设计好采访提纲; ④ 各小组需依据制定的计划,团结合作,共创佳果。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时间:课外1周

一、活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采访调查有关人员。

二、活动过程: 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学生基本掌握,教师只需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按照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 a确定采访内容,设计好采访问题; b确定采访记录形式; c组内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参加。 学生实践活动具体情况: ⑴学生到办公室采访学校的语文老师: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由来大探秘组)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听说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怎么和屈原有关系呢?除了屈原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传说吗? 端午节有重五节,端阳节之称,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⑵学生到办公室上网搜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关视频及端午节的别称。 ⑶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然后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美食,了解粽子的品种、形状等。 ⑸假期学习包粽子,认识苇叶,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亲手学包粽子。 ⑹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端午节的诗词童谣,并诗歌整理材料。 第三阶段 阶段小结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整理并完善资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2、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3、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第四阶段 成果汇报阶段

一、活动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标准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共同进行了《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的研究性学习,今天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日子了。 下面我宣布:《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小组汇报 展示成果 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汇报如下: 第一小组:端午由来大探秘 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的传说 走近屈原 第二小组:端午美食大荟萃 说明调查结果 了解五黄餐 了解粽子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品种、营养 第三小组:端午活动大搜索 采访了解端午习俗 认识艾叶和菖蒲 班级端午节手抄报展示与欣赏。

(三)收获感言 点评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的展示汇报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2、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参与了,体验了,从而提高了,成长了。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端午文化已经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究,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吧!

第15篇:端午节教学反思

让生活孕育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反思

长兴县培智学校 沈剑宏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把这样的理念贯穿生活语文课《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教学中。

本课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辅读学校实用语文第九册,适应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本教材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挖掘其潜能,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半自立社会或自立社会的人。本课为本教材第八单元第15课《清明 端午 中秋》。课文介绍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对于学生而言,节日显得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应积极利用生活资源,尽量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本课时为本课第3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端午节,能说一说端午节的习俗,认识并会区分三大传统节日的习俗。

一开始,我用一张2017年5月的日历导入,让学生看看有些什么节日,这样的设计不仅自然的引出端午节,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对学过的节日再次回顾,恰好现在正是5月,5月日历的展现让原本抽象的时间变得直观性。在教学词语: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时我充分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特别是我校蒋镇丹老师去年端午节划龙舟的图片和视频播放,立马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教学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景,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

我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理想,在尝过粽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尝到了怎样的粽子?A组学生要求会完成地说:我吃的是XX的X粽。B组学生要求会说:我吃的是X粽。C组学生有一个没有语言能力,能指认图片,其他两个学生会说:X粽。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是我们培智教学的魅力所在。

根据生活实际性,我对教材进行补充,加入戴香袋、插菖蒲、吃绿豆糕和咸鸭蛋,对于我们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一本课本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知识。然而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就相对突出了,生活的技能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随之语文这门学科也于生活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

正常人要过生活而培智学校的学生也要过生活,要过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生活包括了语文,语文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注重教育的年代,我们特小将更加注重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有生存的能力,培智的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要学习的是生存,语文的重要性也就相对凸显出来,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生活,生存,那么我们自然要将教学回归到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融入这个社会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才能让社会更好的发展。可

以看出这是以小见大。社会的发展靠这些祖国的新生花朵,无论是普小还是特小,将语文教育生活化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已经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我校有很多地方做的还是不足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作为我们教师将总结经验改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不足的地方。把这种教学方法尽量的完善,让孩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16篇:端午节教学反思

端午节教学反思

(课件展示)本课新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在一定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表演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在整个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上

①、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②、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

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参与学习,达到初步运用

英语交际的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演课文。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三个注重:

通过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赛,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享受竞争的乐趣;

采用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17篇:端午节教学反思

《端午节》教学反思

石嘴山市第七小学 任会玲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2)在折叠时,由平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平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平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

1、

2、

3、

4、

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第18篇:端午节的节目设计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包粽子、吃粽子制作玩划学唱《过端午》 ( 延伸)

------- ─→ ------------- ─→─→─→ 画画故事生活龙舟龙舟赛龙舟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棗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第19篇:端午节主题宴会设计

中原地区除吃粽子之外还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另有其他活动——吃焦叶。它是将面、鸡蛋、芝麻一起添入适当的盐和成面团,经过细细揉压,而后用面杖擀成薄薄的皮,切成小块,在150摄氏度油中炸黄,成品吃起来焦脆。经过历史的传承,现已经成为厨师之乡——长垣的地方风味小吃。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人用艾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又名牛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用火烤熟或用水煮熟,称之为竹筒饭,此习俗在今天仍能见到。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家宴

• 冷菜:仙桃祝庆

银色三丝

繁华似锦

有凤来仪

• 热菜:瑞雪丰年

吉庆有余

金色汤圆

心甘情愿

多彩聚会

交全始终

• 甜食:八宝锅蒸

• 汤菜:欢聚一堂

这个宴席的主料是鱼和鸡,很平常。但是充分利用了鱼和鸡的不同部分,制作了不同名字的多道菜品,使宴席显得较为丰盛,又十分家庭化。

第20篇:端午节 主题班会设计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和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到来营造良好氛围,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教室待定

四、活动时间:2011年6月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比如来自福建、东北、安徽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浣溪沙 端午》宋 苏轼

(2)《端午日》唐 殷尧潘

(3)《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4)《端午》唐 文秀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打算怎么过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我们的党有什么话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党的工作朝那些方面进行?(学生交流)

3、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4、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看了此次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中。

端午节 教学设计
《端午节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