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7 08:33:1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中学 徐洪利

【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

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

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电荷量

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题: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7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19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价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的多少叫 ,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推荐第2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最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相信老师都跟大家讲过,我们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力、热、声、光、电,以及原子物理的简单介绍,那通过初中二年级一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力、热、声、光的相关知识。那在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习之后,我们将主要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提到电,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以及我们教室用的空调都需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学习电学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想过电是什么?电又是怎样产生的?那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大家就会对电有一个更深沉次的认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这是我们写字所用的圆珠笔,老师现在将它放在我的头上摩擦一下,然后靠近桌子上面的碎纸屑,我们发现圆珠笔吸起了桌子上的碎纸屑。那这也就是我们小学学过的摩擦起电现象,而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又比如我们在秋冬季节脱下我们身上穿的毛衣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摩擦起电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演示,我们不难理解摩擦起电就是指: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而怎样判断摩擦之后的物体是否带电呢?我们通常就是指一些物体通过摩擦之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或者是说带了电荷。此时,我们通常也把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而这里的轻小物体通常是指像碎纸屑、头发丝以及灰尘等等。

刚才我们说了摩擦起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是物体带电,那是不是说只要我们是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就一定可以带上电荷呢。通过前面热学的学习,我们知道木块与木块摩擦,以及我们的双手之间的摩擦能够产生热量,但是却不能够带电。因此,摩擦起电的条件是: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才能够带上电荷。

师:那么摩擦为什么能够带电呢?其实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荷转移。这就需要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的微观结构呢,什么是微观结构呢?就比如说,现在有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无限的放大,再放大,再放大,我们就会发现是无数个分子组成了这张白纸,而分子又是又原子通过一定的排列组成的。而最终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画一个原子的内部结构图,处在中心位置的就是原子核,它是由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正电。而在原子核外面有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就如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一个吸引力,也可以说成是束缚核外电子。通常来说,原子核内的质子的数量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因此,原子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电中性的。但是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一样,就会造成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面,从而失去了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另一个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那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实质。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1747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师:我们把电荷分为两种电荷,其实是因为我们发现电荷与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总结起来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基本规律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们其实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但是因为我们缺乏实验器材,所以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实验视频。

好,看完这个实验,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就知道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的结论啊。而在生活中,人们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发明了验电器。那么什么是验电器呢?验电器就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的构造是这样的。验电器主要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以及外壳组成的。金属箔主要是由金属延展成的薄金属片,很轻,挂在金属杆下面,验电器不带电时,两个金属箔片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而闭合。当用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我们的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之后,带电物体中的电荷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面(因为有电斥力的存在,导体中的电荷会尽可能的远离带电的物体),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带上相同的电荷。那由于刚才我们学过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两张金属箔会张开。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则代表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如果金属箔没有张开,则说明该物体不带电。那这就是我们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在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验电器能不能检验带电体究竟带的是那种电荷呢? 其实是不能的,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荷而不能检验物体带了何种电荷。其次,刚才我们说了可以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的大小来判断粗略物体带电量的多少,并不能准确的判断。那么电荷量的多少我们通常简称为电荷量,或者电量,初中阶段用符号Q来表示,它的单位是C。那么这一个单位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物理科学家库伦来命名的。好,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简单的练习。

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相关物理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上了静电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菜刀的刃做得很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D.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2.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3.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这是因为(

) A.丝绸上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 B.丝绸上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 C.玻璃棒上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D.玻璃棒上正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

4.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A.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同种电荷 D.带异种电荷

5.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发现验电器的两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箔片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 B.金属箔片带负电,金属球带正电 C.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正电 D.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负电

6.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则(

A.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带负电 B.甲、乙两物体均带正电 C.甲、乙两物体均带负电

D.甲物体带负电、乙物体带正电

7.带负电的物体靠近一个轻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这个小球(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8.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种,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9.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很容易吸附灰尘,这是衣服因为摩擦带了(),从而具有了()轻小物体的性质.

10.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

11.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19-7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价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的多少叫 ,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推荐第3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五、教具准备 1.教师用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铁架台各一只。 2.学生用器材:

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电的发现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贵族妇女们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石,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人们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净,又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注意到挂在颈项上的琥珀首饰在人走动时不断晃动,频繁地摩擦身上的丝绸衣服,猜想奥妙在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

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

(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教师做该演示实验。由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小结: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

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 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

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结构

以课件展示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

教师讲解并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导体与绝缘体

(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三)、学生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四)、课堂练习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 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

3、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 ,异

种电荷互相 。

4、实验室里常用一种叫做

的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原理是 。

5、电荷的多少叫 ,简称 ,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

6、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

7、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8、讨论:有一带电体,当它与另一轻小物体接触时,该物体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我们能否判定轻小物体一定带电?请分析、解释。

9、有甲、乙、丙3个轻质塑料小球,分别悬在细丝线上,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时,甲球被排斥开,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带那种电荷?甲球与丙球是吸引还是排斥?请说明理由。

推荐第4篇:两种电荷(一)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石羔中学彭棠妍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1、今年我担任213班物理教学工作。213班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差生较多,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授的知识和方法较多。

2、学生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做简答题与计算题题感到非常吃力,常常地不会组织语言,导致答题不完整,计算题做题不规范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做题的题量太少.【设计思路】

在设计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针对中考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由于学生人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不够,差生转化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注意到过电器产品外壳被拆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眼花缭乱的电路板吗?是不是感觉很神秘呢?其实这些复杂的电路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起来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这些知识啦。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视频,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现象。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我们先来观察两个实验视频:

师:老师摩擦气球后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用塑料尺在衣服上摩擦。先让塑料尺靠近头发,观察到什么现象?再让塑料尺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课件展示概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师: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再观察一个实验视频学生实验:

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课件展示问题)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玻璃棒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视频:(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接下来我们做几个练习题:

1、有A.B.C三个带电小球,如果小球A带正电,小球C吸引小球B,小球B排斥小球A,那么小球B带____电;小球C带___电.(填“正”或“负”).

2.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

3.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 ( )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

4.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 )

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

C.丙带正电. D.丁带负电

5.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

6.带负电的橡胶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吸引,这说明通草球(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

7、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8、甲、乙、丙、丁四个小球,若甲与经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乙排斥甲,丙、乙相互吸引,丁、丙相互吸引,则丁球(

A、一定不带电 B、不能带正电 C、一定带负电 D、不带电或带负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展示成果)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电荷量

师:实验室中,我们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组实验视频,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观看后,请回答: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19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接下来我们做几个练习题:

1.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所带的电量相等,使它们的金属球相互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都不发生改变,这说明(

)。

A.两个验电器带的都是正电

B.两个验电器带的都是负电

C.两个验电器一定带同种电荷

D.两个验电器一定带异种电荷

2.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当用一个物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大了,则这个物体(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 3.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

)。

A.不变

B.变大一些

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 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

)。 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 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

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 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展示成果)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布置作业

学法大视野:课后提升

推荐第5篇:两种电荷教学反思

两种电荷教学反思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电荷》这节课上完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现在心情仍在起浮之中。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

自己从教五年了,“电荷”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把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上要做到自然。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些出汗,但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达标检测未能安排好。(在学校的试讲时安排了一组试题,并做了讲评)

4、语言上还要更精练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出现一个漏字,还好并不影响知识的准确性,这方面以后还要加强锻炼。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整体上的把握不如在我自己学校里的试讲效果好,参加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第6篇:第一节_两种电荷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知道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5.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32-35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p,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

3233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参看课本p图15.1-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33位.3.阅读课本P原子及其结构,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知道33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4.阅读课本p,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34绝缘体。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3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_________。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指__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指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

4.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___。电量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电子电荷量是最小的,我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e=______________C。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导体:善于_________的物体;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容易导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绝缘体:___________导电的物体;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3个小组同学分别展

1、2;

3、4;5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小组讨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来判断;

例: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或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利用电荷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3)用检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点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投影展出)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检验(吸引时两种情况) 方法三: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如右图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③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讨论: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带电的多少?

四、训练环节

(一)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这个小球( )

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2.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 3.铜常被用来制造导线,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 )

A.良好的导电性 B.良好的导热性 C.金属光泽 D.较高的硬度 4.下列物体属于导体的是( )

A.木片 B.塑料尺 c.橡皮 D.细铜线

5.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_________电荷,互相_________的缘故。

6.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7.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已知丁带正电荷,则甲、乙、丙各带什么电荷?

(三)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5.1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原子及其结构 4.导体和绝缘体

推荐第7篇:两种电荷教案设计

两种电荷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橡胶棒、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

1.摩擦起电

【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

推荐第8篇: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 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讲授新课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 所带电多少 不同。

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2)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二)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教师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教师演示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

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小 结 与 检 测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学到了什么?

四、达标检测: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完成学习之友检测练习(练习题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学习之友

家庭作业:课本P35 动手动脑学物理:l、

2、3。板 书 设 计: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5.1 两种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用验电器来检验。

5、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库), 符号:C。

二、原子结构 元电荷

1.原子结构:原子----- 原子核 “+”

----- 电 子 “-”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3.中性:原子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不显电性。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推荐第9篇:两种电荷 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 一节 (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四、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实验:用未经摩擦的靠近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摩擦的塑料笔杆靠近纸屑,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分析:摩擦过的塑料笔杆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引导得出: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教师补充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最好用多媒体课件)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

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归纳: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提出问题: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归纳总结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电荷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分组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学生总结归纳 〈四〉达标检测: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给出相关现象让学生解释,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五〉布置作业: 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

2、3。

六、板书设计

推荐第10篇: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62号讲课教师,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下面我将从教材问题、改进方法、教学过程、实验拓展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问题

本教材在阐述两种电荷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得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未经多次实验验证,过于唐突,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说改进方法

本节课采用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比观察老师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实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亲历探究过程,理解更深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遵循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首先用棉布摩擦气球,将它靠近自由悬挂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吸引,说明摩擦过的气球带了电荷,那么气球带何种电荷?其他的物体摩擦之后所带电荷是否与摩擦过的气球所带电荷相同呢?从而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自然界共有几种电荷?

接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排斥。那么会不会出现其它情况呢?比如,带电体与玻璃棒排斥而橡胶棒吸引;或者既与玻璃棒排斥,又与橡胶棒排斥;又或者是既与玻璃棒吸引,又与橡胶棒吸引呢?从而做出猜想:自然界可能有两种、三种甚是多种电荷。

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当中,引导学生可以先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再让这个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根据吸引或者排斥的实验结果,判断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实验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准备不同的器材: 第1小组:用饮料吸管和餐巾纸摩擦。

用大头针将饮料吸管固定,使其能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饮料吸管使其带电。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饮料吸管一端,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饮料吸管一端,记录观察结果。 第2小组:用塑料小瓶与干燥的毛巾摩擦。

用毛巾摩擦饮料瓶使其带电,把饮料瓶放在光滑的玻璃上。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饮料瓶,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饮料瓶,记录观察结果。 第3小组:用试管与棉布摩擦

用棉布摩擦塑料试管使其带电,把试管放在能自由转动的绝缘支架上。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塑料试管,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塑料试管,记录观察结果。 第4小组:塑料尺与头发摩擦

将塑料尺与头发摩擦,将其放在绝缘挂钩上自由悬挂;

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靠近塑料直尺,记录观察结果。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塑料直尺,记录观察结果。

分析与论证:从实验现象发现,各小组选择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这也就意味着,在同学们所做的实验中,摩擦后的带电体所带的电,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要么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没有三种现象。从而证明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本实验的优点有:

1、实验器材大多取自于生活,容易获得、易操作、形象直观;

2、实验器材大都质量轻,惯性较小,状态容易改变,实验效果明显。

3、各个实验均考虑到绝缘性和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足之处:受空气湿度影响较大,器材不够干燥,应准备烘箱等

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交流实验心得,提出改进措施、新的实验方法等。 除了引导学生做这个探究实验之外,我还带领学生做了以下三个趣味实验:

1、自制验电器:结合课本验电器的模型,让学生用提前准备的饮料瓶,金属箔,等制作一个验电器。

2、电悬浮列车:我们都知道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运作的,既然电荷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能否做一个电悬浮列车呢?先通过摩擦使塑料轨道带电,再通过摩擦使塑料车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即可实验。

3、静电摆:如图,在(两侧各有一个铁片)的塑料罐里悬吊一只回形针,与两侧罐壁距离都保持在1cm左右。现在把气球吹大并扎紧。用干燥的毛衣或尼龙布等材料摩擦气球,然后把气球接触罐子外面的铁皮。这时,回形针就开始象钟摆一样左右摆动起来。这是因为气球经摩擦后带上静电荷,当靠近或接触罐子时,一部分静电荷转移到罐子上。这时,原本不带电的回形针受到带电罐子的吸引,使它靠近并接触带电罐子后,获得电荷,带电罐子的吸引力消失,回形针受重力作用回到原位;但是所获得的电荷又使它受到另一个不带电铁片的吸引,向另一方向摆动,这样反复几次,直到三者之间的静电荷接近中和,无法再引起回形针摆动为止。

第11篇: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也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对以后的电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有小游戏导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我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上课自己有点紧张导致自己口误比较多,教学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把两节课内容融合成一节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时间把握的不准确训练题没有来得及做,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有的演示实验没有做成功,有硬件上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总之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比较多,今后还需向各位同事请教。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第12篇:教案两种电荷

两种电荷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荷。

2、知道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单位。

3、知道原子结构,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和电子的定向移动。

4、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和认识绝缘体和导体。

二、过程与方法:

1、生活引入,提高学习兴趣。

2、实验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出电荷的种类,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入课题时应该引入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或者现代高端科技,减少学生压力,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

2、实验过程应该与学生相互合作,让学生感受实验的乐趣,实验老师主在领导,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与学生互动时应该语气幽默,潇洒,让学生搞到愉快。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摩擦起电认识两种电荷,以及原子结构和原子得失电子的本领。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3、电荷量以及单位。

(三)教学难点:

1、知道电子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四)教学器材:玻璃棒,橡皮棒,丝绸,毛皮,金属棒,验电器两个,ppt

(五)教学方法

一、引入新课

1、让同学们欣赏一下生活当中一些有趣的静电现象(如“怒发冲冠”现象,毛衣在夜晚发亮的现象)。

2、提出为什么氢气球在靠近头发时为什么头发会竖起来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天气干燥时,在夜晚使劲抖动毛衣会有发亮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组实验,现在我的桌子上有两根玻璃棒,有两根橡皮棒,有一块丝绸和一块毛皮,现在我把两根玻璃棒都用丝绸摩擦两根橡皮棒用毛皮摩擦。我把这些玻璃棒和橡皮帮都靠近小纸屑,有些纸屑是不是被吸引起来了啊,那么说明玻璃棒带有电荷或者说玻璃棒带电啊。现在我用橡皮棒靠近小纸屑,是不是同样被吸引啊,那么说明这两根橡皮棒也带有电啊。那么实验证明摩擦是不是可以使物体带电啊。(摩擦好的棒子让两位同学给我拿好)好现在拿有玻璃棒的男孩把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不接触,问他有什么感觉。

学:有被排斥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说有排斥的感觉,我们知道这两根玻璃棒都是用丝绸摩擦的,都带有同样的电荷,且为正电荷(板书),那么说明什么啥子?是不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啊。(板书)

师:现在我们用这两根橡皮棒相互靠近呢?

学:也有被排斥的感觉。

师;这两根橡皮棒是用毛皮摩擦的,带有同样的电荷,我们把用毛皮摩擦过得橡皮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板书),我们把玻璃棒与他接触,有什么感觉啊。

学:有吸引的感觉。

师:说明是不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啊。(板书)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摩擦会使物体带电,或者说带有电荷,那么他带有电荷量的多少我们用符号C表示,这个C我们把他叫做库伦,以后说带电量的多少就说带有多少库伦。

师:刚才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判断出了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物理规律,现在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电荷量为1.6*10*-19次方)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带正电)和中子构成。(板书)一个原子他带的质子数越多那么他约束电子的能力就越强,(板书,用NACl解释)所以说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子,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是不是啊?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有电呢?我们又来做一个实验,我现在桌子上的试验器叫做验电器。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出疑问用玻璃棒和橡皮棒都带电的情况下接触验电器观察金属铂会张开吗?用金属棒接触验电器A(带电)和验电器B(不带电)再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带有电荷的玻璃棒和橡皮棒与金属球接触后不张开,只有验电器B金属铂张开,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而玻璃棒和橡皮棒中的电荷不能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可以导电,叫做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而玻璃和橡皮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我们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常见的绝缘体和导体啊。

学生:金属,人体,石墨都是导体。塑料和干布是绝缘体。

(六)课时:1课时

(七)学习小结:

1、摩擦起点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3、原子结构,导体与绝缘体

(八)板书设计:

1、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

2、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

3、同种电荷与异种电荷的作用?

4、电荷量,单位

5、原子的简单结构

(九)课堂练习:见PPT

第13篇: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概述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

用.②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③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④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⑤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⑥知道电流, 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④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本章课时安排

【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10课时.第1节 两种电荷„„„„„„„„„„„„„„„„„„„„„1.5课时 第2节 电流和电路„„„„„„„„„„„„„„„„„„„„1.5课时 第3节 串联和并联„„„„„„„„„„„„„„„„„„„„2课时

第1课时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2课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第4节 电流的测量„„„„„„„„„„„„„„„„„„„„1.5课时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课时

第1课时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2课时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本章复习和总结1.5课时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

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 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 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飞舞”,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教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因为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互相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因为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教师不需着急解答,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实验:

实验1:教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

实验2:教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

师 请同学们说说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 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 (多媒体展示)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如果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 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缘故.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 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个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实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

实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

实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3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互相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互相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生2:既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说明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

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例题2(多媒体展示)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

A.B可能带负电 B.A、B一定都带正电 C.B可能不带电 D.A一定带负电

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验电器 1.认识电荷量

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荷量.板书: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认识验电器

教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

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 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 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 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

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

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及其结构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 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

(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非常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入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

甲:原子结构 乙:原子核结构

(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

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

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

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不带电

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 C.原子带正电荷

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 2.电荷守恒定律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展示)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

师 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教师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个实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

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 (多媒体展示)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 )

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 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 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 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4 导体和绝缘体

师 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说:

①第一个实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容易导电.这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②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容易导电,我们把这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

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展示)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及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

例题6(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 )

A.灯头后盖、螺旋 B.玻璃泡、锡块 C.螺旋、金属片 D.灯头后盖、玻璃泡

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 教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好电学知识.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知识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知识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认识,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

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

避雷针的发明,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2.巧防静电污染

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

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燥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2)卧室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的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冬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5)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3.现代静电技术

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地捕集空气中粒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静电分选主要用于选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粒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

第14篇:15.1两种电荷 教案

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

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三)重、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把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四、教法设计

参与式教学:一是做好实验,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五、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分析):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思考、回答:摩擦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7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①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①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②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①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②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③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④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向学生展示具体直观的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负电的最小电荷量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实验: ①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②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达标检测

-7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完成检测练习(练习题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五)布置作业

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

2、3。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5.1 电 荷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 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用验电器来检验。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库),符号:C。

二、原子结构 元电荷

1.原子结构:原子----- 原子核 “+”

----- 电 子 “-”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3.中性:原子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不显电性。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教学反思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较,有较大的变化,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显得非常关键。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渡上要做到自然。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彻到教学中去。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但教师充分利用了提问方法,合理叫答和理答,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要恰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必须处于辅助地位。幻灯片宜简洁,不使用不必要的音响和动画,使课件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放幻灯片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严重束缚了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时我们是不能预知的,这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按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课,教师会被课件牵着走,影响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仅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元电荷”时使用了课件,而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演示实验上。

第15篇: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一)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 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三)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你有过这种体会吗?

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

1、摩擦起电

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根据刚才的实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做几道习题。

课堂习题:

1、带正电的A小球靠近轻质小球B,发现两小球相互排斥,判断轻质小球B的带电情况

2、带正电的A小球靠近轻质小球B,发现两小球相互吸引,判断轻质小球B的带电情况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有正负两种电荷,还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如果一个物体带了电荷,我们知不知道它带了多少电荷呢?这里我们将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带了多少电荷 电荷量:表示物体带了多少电荷 符号:Q 单位:库伦(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7有10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也大约只有几十库仑。

过渡:如果现在给你一个物体,你知不知道它带了电呢?我们除了可以看它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我们可以借助仪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 A、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玻璃外壳。

B、检验方法:检验时,把物体与金属板接触,如果物体带电,就有一部分电荷传到两片金箔上,金属箔由于带了同种电荷,彼此排斥而张开,所带的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越大。

3、原子及其结构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分子又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分子又由原子组成,那原子又由什么组成的呢?

原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正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中和,原子显中性,整个物体也显中性)

中和: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都恢复成不带电的情形,这种现象就是电荷的中和(注意:必需是等量) 举例:氢原子的结构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 电荷量:1.6×10-19C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会从束缚能力弱的物体转移到束缚能力强的物体上,由于电子带负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4、导体与绝缘体

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容易导电的物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 我们把容易导电物体叫做导体 导体容易导电原因: 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很小,能够从导体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我们把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溶液导电:靠的是自由离子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橡胶、玻璃、塑料、陶瓷(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电子) 我们把不容易导电物体叫做绝缘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板书: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第16篇: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 两种电荷

一、教材分析

《电荷 摩擦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巩固小结(板书设计): 5.1 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

-7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5.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第17篇:15.1两种电荷(教案)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15.1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摩擦起电的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丝绸、验电器、水、矿泉水瓶、梳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课题:15.1两种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水

189123539.doc

第 1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流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摩擦以后梳子能吸引水流?因为摩擦起电,梳子带了电荷,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摩擦后的梳子等能吸引小纸屑)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带电的物体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1)演示实验: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②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并对照课本回答。学生:玻璃棒与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师: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2)师:根据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说说2种电荷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练习: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什么电,C带什么电。

(3)师: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A、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B、检验方法:检验时,把物体与金属板接触,如果物体带电,就有一部分电荷传到两片金箔上,金属箔由于带了同种电荷,彼此排斥而张开,所带的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越大。

C、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原子及其结构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 师: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4、导体与绝缘体

189123539.doc

第 2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1)、演示实验: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三)学习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4、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四)课堂练习

1.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 A.库仑

B.伏特

C.欧姆

D.瓦特

2.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 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3.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负电

D.一定不带电 4.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球一定是(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C.不带电D.带与B球相同的电荷 5.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三球都带电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只有一球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6如右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都放在绝缘支架上.A带大量负电荷,B带大量正电荷,用铜导线C连接两球,则(

A.电子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B.电子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C.正电荷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D.正电荷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189123539.doc

第 3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7.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8.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9.如右图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个金属夹A和B,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硬币和橡皮

B.硬币和铅笔芯 C.橡皮和塑料尺

D.铅笔芯和塑料尺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P35 1-3题 2.补充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4、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教学反思】

189123539.doc

第 4 页

第18篇: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见解

教学反思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讲学稿内容不够好。

4.语言上速度快了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不够工整,有点零乱.有待改进.

第19篇: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电学的初始课,因此上好这一课,对于学好电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对电学课的第一印象,所以,它不仅担负着掌握电荷初步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激发学生对电学兴趣的任务。 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尽可能的设计了实验,而且把它设计成探究性试验,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电学的兴趣。如果使用验证性试验,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因为那样就缺少了神秘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虽看似浅显,但知识点多,给人凌乱而繁杂之感。而且由于化学知识滞后,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因此课堂容量还是不小的。听了同事们的点评,再细细回想本课的过程,我觉得在以下地方可加以改进。

1、导学案的设计:我在设计导学案时,把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的重点问题写了上去,以至于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绞尽脑汁的想怎样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耽误了时间。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学生在观察时已经口头回答了,不必写出来,即导学案个别问题指代不明。另外,对于一些不需要背诵的冗长概念,设计成让学生只填写重点词就可以了,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对于上面提到的难点,应使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

3、小结中的题目设计兼着当堂检测的任务,还应再仔细斟酌。

第20篇: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作者: 夏维军 (初中物理

贵州黔东南物理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2 / 70 发表日期:

2011-01-10 21:05:39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重、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分析):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思考、回答:摩擦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2)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4)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

自己从教十年了,“电荷 摩擦起电”一节课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些出汗,但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达标检测未能安排好。

4、语言上还要更精练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出现一个漏字,还好并不影响知识的准确性,这方面以后还要加强锻炼。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整体上的把握不如在我自己学校里的试讲效果好,参加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