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0 08:34:1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自学指导(一)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 缥碧 轩邈 见 横柯 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x x,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习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习二 [解决探究练习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教学反思】

我带着相信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想法走向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妙处,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互动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第二点实验理念,转变方式,我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设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诵读要求。

【板书设计】

奇山 山之峻峭

异水 水之清澈

推荐第2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感悟能力。

4、熟读课文,加强朗读训练,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富春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2、“与”,给。“书”,信。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赞赏识,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当时的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吴均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终年51岁。

3、学习生字:

水皆缥碧(piǎo) 嘤嘤成韵(yīng) 鸢飞戾天者(yuān) ...轩邈(xuān miǎo) 窥谷忘反(kuī) 泠泠作响(líng) ....

三、通假字:

1、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四、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上,名词作动词,向上。

2、互相轩邈:(轩,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向高处伸展;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向远处伸展。)

3、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净尽。

4、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5、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6、横柯上蔽:(上,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古今异义:

1、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过,乖张。)

2、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治理国家的才能。)

3、从流飘荡:(古义:江流。今义:流动。)

六、一词多义:

1、绝:(1)、天下独绝:独一无二。(2)、猿则百叫无绝:停,断。

2、上:(1)、负势竞上:向上。(2)、横柯上蔽:在上面。

3、直:(1)、直视无碍:径直。(2)争高直指:笔直。

4、无:(1)、猿则百叫无绝:不。(2)、直视无碍:没有。

七、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一番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教师朗渎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即: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首先以对偶句开篇,从天山相衬的大处(整体)着笔,写登舟远眺的总体感受。接着作者用两句记叙性的语句点明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船随意飘荡,全不在意,明显地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心情。虽说是“从流飘荡”,但并非毫无目的,总写部分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舟行的路线,表明作者是溯江而上【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并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概括富春江这一段游程的特点,极尽其赞叹、倾倒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由此引发。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顺序。总写用“风烟具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勾勒出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激起了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分写时先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了水的清澈明亮,写“奇山”,突出江两岸山高雄伟。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2段:

1、教师朗读,学生读课文。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明确:这一段从两个层次极力描写富春江水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1)、第一层写水的静态,突出江水的清澈和深邃。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水的清和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具体事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从侧面体现水的清。②此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相辅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静,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鱼细石”;水中游鱼,水底细石,历历可见,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

(2)、第二层写水的动态,突出江水的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通过对比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江水迅急奔腾的气势。

(3)、这一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出江水动静变化的不同形态,而且全面展示了富春江水的特色【水势多变:有的地方江面开阔,江岸平缓;有的地方江面狭窄,江岸陡峭】,体现了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

三、学习第3段:

1、指名读课文。

2、学生思考::前一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明确:分四个层次极力描写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说明山之“奇”。 (1)、第一层写仰视所见的山势之高、之奇。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的树木,可见山色之青葱;舟行江上,山形随着远近正侧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多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仿佛是活动的,因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

(2)、第二层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

作者转换角度,从听觉感受写山之奇——奇妙的音乐世界。作者这样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实际上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工整的骈语本身具有的语言形式的韵律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

(3)、第三层写作者通过沿江见闻而产生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的心志。

作者触景生情,由观赏山水之美联想到关于仕途进退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认为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启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这一层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4)、最后一层又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照应上文的“寒树”,表现出山峰上树木的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

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明确:\"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5、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6、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明确: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五、教师小结(写作特色):

1、全文善于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构思精巧。

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并且善于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本文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以此作为“文眼”统领全篇。接着由此展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分写山水之奇异时,又先从视觉角度着笔,然后侧重写听觉感受,进而产生联想,抒发感情。全文层次井然,布局合理,构思精妙。

2、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

这封书信短小隽永,写景抒情,均极为简练生动(如用“奇”、“异”来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用“箭”、“奔”来比喻水流的迅急;用“竞”、“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以四言句式为主,间以六言,多用骈句,韵律感很强。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22、与朱元思书

总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

1、异水:清澈(静);湍急(动)。

2、奇山:山势之奇,情趣之奇。

————厌倦政治,寄情山水。

推荐第3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文体常识。

2、掌握文中文言词、通假字、活用字,并能疏通文意。

3、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学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删、补、换、调、变。

2.朗读品味想象法:

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质疑法:

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准备质疑问难,然后在课堂上针对疑难,提出疑问,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加以解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二、【自学指导】(5分钟)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yang)。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2)“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本文是一篇骈(pian)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

)碧

轩(

)  邈(

)  泠(

)泠

千转(

)不 穷  鸢(

) 飞戾(

)天

经纶(

) 窥(

) 嘤嘤(

)成韵(

3.朗读课文3遍,划分节奏,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三、【组内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生: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然后读一读。

风烟俱净(

一百许(

)里

猛浪若奔(

蝉则千转(

)不穷

窥谷忘反(

横柯(

)上蔽

经纶(        )世务者   鸢飞戾(         )天者

2.逐段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完全/都;净:消散;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着)(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许:表约数,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奔:动作名,飞奔的马)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

生:齐读全文,然后将一二段的翻译再读、再背一遍。(时间3分钟)

四、【当堂检测】

1、通假字:窥谷忘反“反”(

千转不穷“转”

2、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皆生寒树(

互相轩邈(

3、

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

百叫不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4、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一百许里:

蝉则千转不穷:

经纶世务者:

猛浪若奔: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及注释,以及一二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借助工具书,疏通第三段文意,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流程】

一、

【温故知新、检查复习】

1.生回答下列词语的含义:(点名、分层抽检)

以书上注释抽问

2.背诵课文情况抽检。

二、【疏通文意】

1.生齐读课文,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第三段: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夹岸:两岸;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负:凭借;竞:争着;轩邈:轩,高;邈,远。这里都用做动词,争高,比远)

(激:冲击;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好鸟:美丽的鸟;相鸣:相向和鸣;嘤缨:鸟鸣声;成韵:和谐的声音;转:通“啭”;穷:尽)

译文: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和谐动听。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绝:停止;戾:至;息:平息;经纶:筹划、治理)

(窥:看;反:同“返”

;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犹: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合作探究】

生: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点拨: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1)水色——缥碧

(2)水清——见底、无碍(夸张)

(3)水急——甚箭、若奔(比喻)

教师点拨:这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明确:“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教师点拨:视觉——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

4.主旨探究:

(1)从首段“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义?

(2)主旨句:作者观山赏水,自然流露人生感悟的句子是?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含义:这几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的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四、【拓展延伸】

将课文改写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点,体现作者情感。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及其夹岸的奇山,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的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当堂检测】

七、【板书设计】

具体写:“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具体写:“奇山”

“看”

(高山,寒树,横柯,疏条)

“听”

(泉响,鸟鸣,蝉噪,猿啼)

八、【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微课教学设计

设 计 者: 颍阳镇初级中学 关晓岗 学 科: 语 文 适用对象: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

教学背景:通过反复朗读,在掌握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总分式的写作方法,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二、新课讲解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朗读,

教师提示: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注意优美的写景句子。

(二)分析课文。

1、前三句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可作为全文的第一层。

中间三句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可作为全文的第二层。

最后这几句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这是文章的第三层。

课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写,后分别从水和山两个方面,详细的写出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点。层次清晰。

2、第一层: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第二层写水,从清和急两个方面,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水的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3、第三层写山,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奇山,(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这些是视觉方面。

(泠泠的泉声 ,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这些是听觉。

4、文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蔑视功名、鄙弃名利”的思想?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复诵读)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途中的风光:奇山异水,既表现富春江的魅力,又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最后,让我们再次领略富春江的美景吧!(播放幻灯片,学生欣赏)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导游词。

推荐第5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沈阳市敬业中学 马秀娜

一、导入

课前放《富春山居图》视频。

刚才同学们课前看到的视频就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绘出了富春江一带优美的景色。说到富春江的景色,早在唐代,诗人韦庄就写下了“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的诗句,大文豪苏轼也有“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的感慨,就连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时候,都是捧着自以为是真品的《富春山居图》仿本,边赏景边题诗,由此可见富春江一带的景色是如何的引人入胜了。其实,除了这些名人,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有一个人独具慧眼,发现了这里独特的山水并将其诉之于笔端,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板书课题,解题: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给朱元思的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提示生字)

3、全班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通译全文

1、学生分小组,结合学案翻译全文。

2、由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学生或教师解答。如无,根据预习情况提问掌握不好的句子。

3、归纳多义词。

四、赏析课文

1、结构美:

▲本文一共三段,这三段分别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写奇山。 总分关系。 ▲为什么先写水而后写山呢?

从题材来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根据作者的游踪。由近及远,作者是先坐船赏景,然后再下船游山。

2、意境美

▲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异水”呢? 富春江:水清而深急 小石潭:清缓而浅 三峡:急深而浊

看起来有一种柔美与壮美并存,如同外柔内刚的女子,有清爽通透之美——清目 ▲富春江的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奇山”呢? 山之形:高直

山之声:婉转和谐——悦耳 林之密:幽暗——静心

不同于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也不同于滁州琅琊山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秀美,如同侠骨柔情的男子,奇在外刚内柔。 ▲总结:作者笔下的富春江的山水柔美与壮美并存,视觉上清新悦目,听觉上悦耳动听,并且能使观赏者内心放松平静的效果。 清目——悦耳——静心

3、志趣美

我们要了解一个作家在文中所表达的志趣,通常要先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如要了解《行路难》的内涵,就先要知道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经历;要了解《小石潭记》的情怀,就先要知道柳宗元因政治斗争被贬永州的经历。所以要了解这篇文章的志趣,就应该先了解一下吴均这个人。 (给出作者简介)

▲文中哪几句话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总结:志趣高洁

4、语言美

体会本文语言美之前,先了解两个小常识。 (给出“骈文”和“吴均体”) ▲本文哪里体现了骈文的特点?哪些词体现了“清拔”的特点?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泠泠”“嘤嘤”“净”

▲总结: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清新。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与施从事书》,说说与本文的相同点。

推荐第6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本课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体会描写山水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的情感。【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品味感悟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山清水秀,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秀美的富春江。(板书课题)

1、解题

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2、走进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zhá)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3、写作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

1 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

1、

2、听配乐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缥( piǎo )碧 急湍( tuān ) 窥(kuī)谷 轩(xuān)邈( miǎo ) 泠泠(líng )作响 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 jīng lún) 横柯( kē )上蔽 嘤(yīng )嘤成韵 千转( zhuàn)不穷

3、读准节奏

(1)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2)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3)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风烟俱净:都 自富阳至桐庐:到 一百许里:大约 猛浪若奔:奔马

负势竞上:依恃 鸢飞戾天者:老鹰;到达 缥碧:青绿色。急湍:急流的水。负:凭依。

2、结合注释,同学之间讨论,疏通文意

风停了,烟雾完全消失,天空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水流飘浮移动,任凭小船随意地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左右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都是青绿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水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马一样飞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令人产生寒意的树;这些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猿猴也不停地啼叫。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会

2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到阳光。

四、赏析课文

1、试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

3、找出“奇山异水”的特点?并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奇山”?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所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检测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句是“ ”

2、解释词语

风烟俱净( ) 一百许里( ) 百叫无绝( ) 互相轩邈( ) 负( )势竞( )上

窥谷忘反( )( )

3、翻译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熟读并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富春江的美景。

推荐第7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平凉八中教师:李正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文章主旨。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声韵美、风景美、志趣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花样握手。手与手相握,心与心相连,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希望同学们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一、猜诗导入,激发兴趣。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猜一猜:这是哪首诗歌描写的景色?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山中杂诗》:(闭上眼睛诵读,回想诗的意境)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写了诗人的山居之乐和恬淡超然的心境。)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描写富春江独特风光的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生齐读课题《与朱元思书》。师提问: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与……书”中“书”是“书信”的意思;朱元思是作者吴均的朋友;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作者写给朋友的信中到底讲述了什么内容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原来此信不同于一般的书信,没有叙述日常事务,也没有客套的问候语,寥寥百余字,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奇山异水”。

3.朗读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帮老师推荐三个同学分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的倾听,看看哪些字音和停顿等朗读时应该注意?

①读准字音: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鸢yuān、戾lì、窥kuī、柯kē、缥piǎo

②语气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③突出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④停顿节奏: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四字句一般以“二二”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骈散结合,琅琅上口)

4.很好,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全班齐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解释不了,作好记号。

相邻的两个同学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课堂交流:你觉得哪些词、句解释比较重要,值得关注的,(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或者太难,你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质疑解答,教师点拨。) ..

①通假字: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

②词类活用: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消散) 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漂流) ..

③一词多义:天下独绝(绝妙) 百叫无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上面) ..

④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 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⑤其它:风烟俱净(全、都)从流飘荡(顺、随) 缥碧(青白色) 急湍..

甚箭(急流) 负势竞上(凭借) 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课下注释非常多,大家课后多积累,聚沙成塔,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选读佳句,品味妙处。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自富阳至桐庐,水碧山青。同学们,你喜欢富阳的“奇山”还是“异水”呢?把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描写画面、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任选一点,揣摩其妙处。)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空明净高爽,峻山挺拔秀劲,天与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开篇别开生面,从大处着笔,给下文的写景勾勒出一幅背景。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水自然奔流,舟任意东西,人飘逸恬淡。写出了作者放舟游览的轻松、自由、无拘无束、心旷神怡。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之色——缥碧;水之深——千丈;水之清——见底;水之物——鱼石。(夸张)水的清澈透明。

⑤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比喻)水的急湍壮美。

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却突出了山的遮天蔽日、横云割雾。“寒树”因为没有温暖的阳光,因为山之高。“负、竞、轩、邈、争、指”写出了树之奇,显示了山之奇。(视觉)

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声、鸟鸣、蝉叫、猿啼,汇成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听觉)⑧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看到这样的美景都会放弃自己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这到底是在写人还是写景?(侧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富春江的山水“奇异”、“独绝”的魅力。

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乘船继续前行,江面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景观——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见阳光。文章有意以平稳的四字句写景收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反复渲染、照应前文)

四、归纳主旨,品志趣美。

富春江之美,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形声兼备、虚实相生、动静互见)当真无愧于吴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可是作者本文仅仅是写景吗?

——不是。

对,作者随兴而游,文随兴而发,景中有情,寓情于景。那么,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读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了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鄙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吴均生活的南朝梁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过于写实,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后来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与朱元思书》就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其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

五、诵读全文,课堂小结。

“文章不厌百回读”,本文吴均绝赞富春江山水抒归隐之心,今天的富春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黄金旅游线。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回味今天的“富春江之旅”吧!

(陶醉)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杂念顿消!原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六、布置作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课后试着写一段话

推荐第8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张建伟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下划线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何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旬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一)结构美

2.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

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3.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提示: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2.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三)志趣美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四)语言美 1.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拓展探究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恰,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2.“丰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当代作家叶文玲的笔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试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 叶文玲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竞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

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看”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儒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浙江仅两年,两次连了与她相亲的心愿。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条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浆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合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然还是千里洞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掉,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岸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见。

[注]《乌篷摇梦到春江》原载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个别文字有改动。

三、古文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集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推荐书目 《论骈文之所长》 《富春江名胜诗集》 《桐庐行》(柯岩)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选》 《历代诗人咏富春》(蒋增福)

推荐第9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山异水 分写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板书设计 总写 奇山异水 分写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推荐第10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009~2010学年度 第二学期 初二年级 集体备课稿

21、与 朱 元 思 书

吴 均

潘海苗3月24日周1八(4)第4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美点,以此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味作者笔下的美景,并去探讨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美景表现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作者: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文体:本文是一篇书信,但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腁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急湍 (tuān) 轩(xuān)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第一自然段

1、字词: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自然段

1、字词 ①缥碧:青白色;缥(piǎo)。②急湍:急流的水;湍(tuā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教学第三自然段

1、字词: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寻美迹,课文淘金

1、细读课文,要求学生从描写角度、内容、情感、结构、手法等角度搜寻美点,分别用“本文美在„„”一句话表达感受。

【示例:本文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角度丰富,绘声绘色;美在画面优美,有静有动„„】

2、教师小结:本文美在色彩、声响、情态、意境;美在山势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至;美在山音之妙,泉水鸟鸣,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天籁之音;美在山意音之妙,沉醉于山水间,能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美在山林之异,寒树横柯上蔽„„本文之美,美在布局、层次、角度、手法、语言„„体现了“吴均体”散文的精美特色。

六、赏美点,揣摩写法

1、探究思考:富春江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作者是如何描摹这一“奇山异水”让我们如临其境的?试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文中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之秀,且逗游人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

2、教师小结:《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

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七、全文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八、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 水绿、水深、水清、水净、水急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山之形:高峻、挺拔、茂密、雄奇

奇山

山之声: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山之色:忽明、忽暗、

第11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1:《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魏岗学校 王泽维 2014年12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受情韵,理解自由洒脱的诗人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赏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古人说“人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体会音韵美,节奏美 (多媒体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正音、节奏、重音等 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师生互相质疑,疏通文句,质疑赏析:

1、点拨赏析 第一自然段:清秋风物图 (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赏文句之美:教师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写得美,不仅写出了天与山的颜色,而且还有一种形象感,青青的山霭渐渐溶入蓝蓝的天空,境界阔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写得美,读着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这一段在文中起总说作用,与下文构成总分式结构。

2、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异水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缥碧:青白色;缥。②急湍:急流的水 。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赏文句之美:(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读第二段第一层,我们感受到了秀美:“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澈明净。

读这一层第我们也感受到了壮美: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若奔马,既现波浪翻滚的气势,又描摹振耳欲聋的声响,突出江水飞动雄奇。

读这一层我们还感受到了动静美:这一段从两个层次,表现江水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拍岸的状态,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3、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二层:奇山图

(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 ⑩交映:互相掩映。

赏析第二段第二层:(学生讨论归纳、回答)

这一层句句精美。第一句不仅画出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美。再看,写山奇却写树生寒、竞长、繁多,以树奇来衬托山奇;写山的幽静,却写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各种音响,以声衬静,表现出映衬美。第四句抒写感受,流露出一个失意文人对庸俗官场和*社会的厌恶之情,传达出高洁的情趣美;也侧面表现奇山的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实写人,虚写山,呈现虚实美。结尾看似多余,却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 可见作者的运思美。

三、再次品读,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板书明确:

与朱元思书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感”

(望峰息心 ,窥谷望返)(感觉)

四、作业布置

1、积累写景名句。

2、背诵课文

3、导游篇:写“美丽的富春江”导游词。

4、预习:探究文中的借景抒情,含蓄地表现作者高雅的志趣,文中深谙的生活哲理。

第二课时:(略)

篇2: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篇3:《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教学设计

()

一、概述

《与朱元思书》是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该课文计划2课时完成教学,本教案设计为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即时训练”的方式教学,学生主要是在“读—积累—感悟—运用”中学习。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 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多媒体展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及文体简介

(1)学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作者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补充明确(多媒体展示):

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文体: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1)听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播放朗读视频)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多媒体展示)

(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C、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合作探究,互相质疑,疏通文意。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即时训练

多媒体展示训练题,学生当堂完成。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长期以来,因为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

学生欢迎的。加之,过去的老教法又过分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要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读—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特别注意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

八、帮助和总结

(一)要求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针对成绩差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其补习,把基础抓牢;

(三)针对成绩好的同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第12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推荐【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分写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写景训练

七、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2、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3、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课后反思】

长期以来,因为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加之,过去的老教法又过分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要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特别注意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比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主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的开头对富春江山水特点的概括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后面为何先写水,后写山?文章的标题显示文体是书信,而文章的内容却是写景的,这是否矛盾,可否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可见多读,就有感悟,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解决记诵,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又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更培养了文言语感。用沟通古今的方法拉近了古今距离,积淀了典雅语汇,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最好办法。本课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制作明信片,将课文的语句或名人赞美富春江的语句配合画面,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发掘美、享受美,体会收获美的成就感。

第13篇:与朱元思书

风停了,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随心所欲地随船所致],欣赏景色。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其间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注释

与朱元思书(1) 吴均

风烟俱(2)净(3),天山共色(4)。从流飘荡(5),任意东西(6)。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水皆(9)缥碧(10),千丈见底。游鱼细石(11),直视无碍(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7),负势竞上(18),互相轩邈(19),争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响(23);好鸟相鸣(24),嘤嘤成韵(25)。蝉则千转不穷(26),猿则百叫无绝(27)。鸢飞唳天(28)者,望峰息心(29);经纶世务者(30),窥谷忘反(31)。横柯上蔽(32),在昼犹昏(33);疏条交映(34),有时见日(35)。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一作《与朱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书:信函

(2)俱:全,都。

(3)净:消散。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从,顺,沿。

(6) 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并非实指,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17)寒树:耐寒而常绿的树

(18)负势竞上: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唳(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戾,到达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 见:看见

[1] 1.通假字

①转:通“啭”(zhuàn),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声。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②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例句:窥谷忘反。

2.古今异义

①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③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④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①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 ②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③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④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⑦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②倒装句 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⑵互文 奇山异水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相关练习

(一)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2.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 负势( )上

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斜体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_

3.第三段加斜体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_

(北京四中网校)

答案:

(一)

1.piǎo tuān líng zhuàn yuān lún

2.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3.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课文结构示意图

水:①缥碧,见底→清澈

②游鱼:直视无碍→清澈

③急湍甚箭,猛狼若奔→水流湍急,速度快

山;①高山;寒树

②互相轩邈,千百成峰→山的陡峭,山多

③听觉;泠泠作响,嘤嘤成韵,蝉叫不穷,猿啼不绝

④视觉;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4、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入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

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

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

刘嗣绾) 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

2、作者作品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语速、语调,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什么景色?试找出最能抓住景物特征的中心句。

3、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翻译句子。

三、精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异水”:“清”和“急”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奇山”:峻峭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2、思考: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茑飞„„窥谷忘反”的感叹,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说说:如何描写景物?概括本课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拓展延伸

1、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习《五柳先生传》 附介绍词:

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这条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带,尤以桐庐境段最为秀丽。

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上游七里泷, 水如染,山如削, 峰紧流窄,鸢飞鱼跃,称“富春江小三峡”。自严子陵钓台至窄溪,江流宽阔,两岸绿树烟花,小桥流水,山庄错落,更兼有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春、“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也有耐人寻味的底蕴。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泷,其旖旎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又象一条历史的长河,包孕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泷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峡”之誉。

富春江七里泷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途有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自有一番怡然之……“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富春江小三峡就是以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历代文人墨客如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0多名诗人不仅游历了富春江小三峡,而且还留下了2000多首传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峡又被称之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

七里泷上游有一道溪流从北岸汇入,这就是著名的胥溪,相传春秋时楚国伍子胥避楚平王谋害,逃奔吴国,后经此渡口吴国都城姑苏。渡口石壁危立,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个大字。 此处江面开阔,悄悄寂寂,古道萦回,故名“胥江野渡”。

“葫芦飞瀑”在七里泷南岸坌柏湾内。沿坌柏溪500米,迎面山崖鞍部有一飞瀑,瀑高百米,从陡壁直泻而下。壁间有一形似葫芦的石窟,瀑布先泻入葫芦口中,再从底部冲出,飞珠抛玉,直注深潭,腾起层层白雾雨花,璀璨濯目。

第15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当堂训练

考号 姓名字迹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 ...

鸢飞戾天()()轩邈()()嘤嘤()成韵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风烟俱尽() ()从流飘荡()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

互相轩邈()()鸢飞戾天()()经纶事务(),......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

人所编辑的《》。

2、课文理解。

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

“、”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三

字写江水的颜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写江水的湍急。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3、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

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4、将文中横线上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并翻译成现代文。

(1)

(2)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

拟稿:李彩艳讨论人:邓志兵 邹运冰审稿:

第16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的资料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赏析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师生共议法。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大屏幕投出泰山美景,苏杭秀色,定格在富春江图上,讲述我们国家有许多秀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随着吴均到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去旅游一番。(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解题:

吴均字书,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吉安),南朝梁文学家。朱元思是作者的友人。书是信,但又不合信的格式。

三、揭示目标。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语言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3、自读,结合注释及资料解决字词,疏通文意。而后指名一读一译。 4速读课文,思考:(大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⑴. 能总领全文的语句是那几句?

⑵. 本文写山写水,分别抓住山和水的什么特点?

⑶. 这样的环境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用原句回答)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明确并板书:

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⑵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山高树茂、泉音、鸟鸣、蝉嘶、猿叫)

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五、赏析语言特点:

讨论:你认为什么地方写得好?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提示:可以从语言、修辞等不同角度来谈)

六、总结:

这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大自然真是值得我们去热爱啊。

七:达标测评题:

1.给下划线字注音。

(1)水皆缥碧()(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4)泠泠作响()

(5)嘤嘤成韵()(5)鸢飞戾天者()()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天山共色共色:()

(2)天下独绝独绝:()

(3)水皆缥碧缥碧:()

(4)互相轩邈轩:()邈:()

(5)争高直指指:()

3、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九:板书: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水清、水急

山:山高、树茂、泉音、鸟鸣、蝉嘶、猿叫

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口技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

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失去了自持能力。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第17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二、默写

三、词语解释

四、课文翻译: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霄,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五、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本文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理解性默写:

① 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的句子:“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② 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 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 从听觉写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的句子:“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异水: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水流之湍急,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奇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句触景生情,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

6.本文写景的特点: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写景时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景时动静相结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马说》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二、默写:祗辱

骈死

槽枥

三、词语解释:

1、食:食不饱(吃)

食马者(通“饲”,喂)

2、策:执策(马鞭子)

策之(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3、其: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难道) 其真无马(其实)

4、能: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四、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

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2、结构层次及理解性默写:

第1段:写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2段: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强烈谴责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3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辛辣的讽刺。 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具体表现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食马者的愚妄浅薄进行辛辣讽刺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全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3、全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 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 的统治者。

4、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 “伯乐”对“千里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所以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

② 人才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去发现,而应该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结构虽然短小,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给以强烈的谴责。

第18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

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获得美的享受。(重点)

预习展示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给下列加横线字加拼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

嘤嘤()鸢飞() 窥谷()横柯()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是____代文学家。字 ___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

导学示标

我们曾学过《 山中杂诗 》(吴均)齐背。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探究点拨

1.理解文中文言词、通假字、活用字,疏通文意。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5、读课文,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6、默读课文,分别画出文中的骈句和散句。

7、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当堂训练

1、写出和下列加下划线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横何上蔽,在昼犹昏()

2、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3、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

征。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中哪句话与它有

异曲同工之妙。

5、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第19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模式:

朗读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学生分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

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教学反思:

第20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骈体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骈句是骈体文的句式,也叫骈偶句。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句一般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世称“四六文”。

骈体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使得文章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独学、对学、群学:给白文断句,加上标点符号。

三、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

韵 ( ) 柯( ) 飘荡( ) 负势 ( ) 轩邈(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四、熟读成诵。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引出下文)

(2)课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总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1)解释重点词语: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写“异水”,采用动静结合写法,表现水之清之急)

(2)本段写水清澈,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找出原文抄下来。

正面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的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1)解释重点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横柯上蔽

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段意:(具体描绘了山之奇:高耸、陡峭、群峰相聚,山间景色优美,各种鸣声和谐成韵)

(2)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请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根据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5)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设计是2个课时,但上了3个课时。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完全投入吧,还有就是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合作交流花费时间多,效率低。再有就是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度不是把握得很好。

尽管用时较多,但还是有所收获的。第一次用了“白文断句”方法让学生加标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都跃跃欲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锻炼,因为要加标点,必须联系上下文,揣摩意思。用这种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学习难点, 我发现,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是会思考问题的。一课书究竟教多久,决定权不在教师的设计,而在学生的生成。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