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3 08:34:2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丰碑》教学设计语文论文

《丰碑》教学设计 重庆万州区河口小学 张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1.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 : 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 : 同学们见过碑吗 ? 生 : 见过 师 : 一般指什么? 生 : 石碑 师 : “ 丰碑 ” 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 :( 高大的石碑 ) 师 : 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 生 : 不是 .师 : 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 生 : 军需处长 ( 师板书 ) 师 :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 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 , 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 : 十三自然段。生读 .师 :( 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 , 画面下出示句子 :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 : 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 齐 .生 : 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师 :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 生 :1.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 : 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师 : 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 : 读课文 师 :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 : 交流 .

三、感受丰碑。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 7 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 : 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 : 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 , 所以被冻死了 .师 : 理解得真不错 , 谁接着说 .生 : 我还从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师:真能干,还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鉴。你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说明他无怨无悔,不怕牺牲,愿意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板书:镇定、安详) 生 : 我们知道军需处长是专管部队供给的,他牺牲了 , 我体会到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师: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教师相机点拨:把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本以外去,带到生活中去,带到成长的道路上去)。 生 :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却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 ? 搅酥霸稹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 )⑵巡视参与讨论。 师: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你的感想。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家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练习读。 师:谁来读?(抽生读)老师给你配点音乐,配乐播放《沉思曲》 师:谁还想通过读老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抽生) 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让我们把军需处长的形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背诵这一段。 生:读,背。 师:同学们,会背了吗? 生:会 师:会背的同学都站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起立。 师:闭上你们的眼睛,边背边在你头脑里勾画出军需处长的形像。 生:背诵。 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得这么熟,真不错。 师: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准备读哪段? 生:我读 12 自然段(生读 12 自然段) 生:我读了这一段,我体会到了将军很难过,很自责。 师:为什么会自责? 生:因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课文前面说“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愤怒 ] 他以为军需处长没尽到职责。 生:我想是因为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 生: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生:我从这里还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此时此刻可能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生:回答。 师:将军说了些什么? 生:将军什么也没说。 师:他怎么做的? 生:(十二自然段) 师:出示将军敬礼的画面。 师:将军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总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师: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得好啊!来一点鼓励。(带生鼓掌)。 师:谁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男生、女生分别读,看谁读得好。 师: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以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向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 (生敬队礼,师敬礼)礼毕!坐下! 师:同学们,将军这般地感动,是因为他知道了眼前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让我们怀着跟将军同样的心情齐读这段课文吧。齐!(出示 7 自然段的字幕) (生齐读) ( 配乐 )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第 2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现在将军怎么想。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师 :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生: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 生:他听到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 还会于属于谁呢 ? 生: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生 :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师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生写碑文,回答。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终升华主题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 , 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让我们带着必胜的兴心, ( 放影片《长征》片段 )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长征故事,准备参加班上的“再走长征路”故事会。

推荐第2篇:四年级语文创新教学设计论文

作文教学感悟

乐治镇第一小学:史洪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引发我对作文教学的深思,现就四年级作文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与阅读教学相比,四年级作文教学是老大难,少慢差费现象尤为严重,对此,语文教师多感棘手。

二、原因分析

以我的观察,造成四年级作文教学疲软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题目设计与写前指导

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多重视批改与讲评,这原本不错。但是,若忽视了题目设计与写前指导,则必定是事倍功半。题目设计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常见的问题是拟题的随意性。即临近作文课,匆忙从课本或某资料中找一个现成题目,至于题目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写作技能的训练目标是什么,考虑并不多。由于拟题的粗忽,导致作文教学第二个环节——写前指导的草率。其表现,要么是将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即让学生作文,要么是对题目作简单提示,因缺例文而有骨无肉。两种做法,一个结果:写前指导流于形式,学生面对作文题茫茫然,“挤牙膏式”的作文成为一种必然。

(二)作文主体变位

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由于多数教师在平时上课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从原来的主体地位退出,这样作文便成了学生的一项任务,一种累赘,“作文是教师的事”,写作是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有的为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有的干脆抄袭应付;有的为投老师所好,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三)作文思维僵化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是一拿到题目,大脑一片空白,思维处于停顿状态,有的思路打不开,就地打转,有的思维僵化或定势。我曾布置《我的同桌》一题,结果全班60%同学思路类同,如出一辙,并定势在:我的同桌是一名好学生,好学生便要拾金不昧,拾金不昧便是拣到金钱上交。我在作文讲评时曾打趣道:“我们的同学很幸运,全班竟有10余名同学拣到钱,而成为拾金不昧的好榜样;老师好惨,几十年来连一个钱包也没拣到过,不知何时才能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拾金不昧的好老师。”在思维定势的驱使下,作文便成了造文,造文引发了造假。

(四)教学重心前倾

所谓重心前倾,就是指教师将作文教学的重点确立在作文尖子的培养上,把主要精力用在作文尖子的写作辅导上,这样势必造成作文教学成了尖子生的专利,少数人的天地,导致作文教学注重“点”上的选择,而忽视了“面”上的推广。后果可想而知,大部分同学对作文视而远之,敬而畏之,“写作不关我的事”。有的还会因他人习作的发表而妒忌,因妒忌而对作文产生厌恶之情。重心前倾,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五)作文效益低下

作文是细工、是慢活,实现目标周期长,没有速成法。即使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也只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从勤读多练反复修改中踏出一条成功之路来。有的同学写了几次看不出什么进步,便觉得没了劲儿,信心不足。有的怀有文学梦的同学,屡次投稿不中后,败下阵来。

(六)忽视打造精品作文

每次作文,都会出现一些不错的作文。这些作文大都情真意切,反映现实生活,有的立意深刻,有文采,有创新。老师们也往往以此作为主要讲评对象。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就此止步,而没有再向前一步,将其打造成优秀作文,或称精品作文。这种“打造”,其含义是:在老师指导下,由作者对原文进行修改(也可由教师捉刀以为示范),使其成为范文;教师写出较为详尽的评语,在全班讲评,成为广大同学的范文,对大面积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三、解决办法

(一) “趣”字引路,激活作文教学

1、巧设命题,扣开学生心扉。命题鼓励自主性,即学生自己命题,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命题讲究开放性,即题型要多,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命题强调时代性和激发性,即命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时代活水叩动学生心弦。要从课文中提炼命题,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命题。

2、示之以例,“下水”竞赛。一切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学生的捷径。正所谓“始于学步,终于创新”,所以选好例、用好例是避免空洞说教,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同时教师“下水”与学生同台献艺,一较高低。古人说:“亲其师,行其道”实有道理,教师“下水”能使学生产生“近体效应”。这种示范既体现教学民主,又勃发学生热情,一举两得。

3、练之以趣,以活动激发写作。兴趣来自于需要,需要来自于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写作能力是靠“练”出来的,但要变“苦”练为“巧”练、“乐”练。为此,我尝试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练笔。

(二)打造精品作文

批改中发现的好作文,有的文质兼美,只是稍作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即可。修改的重点是那些质美而文不足的作文。所谓“质美”,是指材料新颖或立意深刻;所谓“文不足”,除文字方面,还包括内容方面、结构方面、主题方面,甚至标题拟定等方面。修改既要坚持叶圣陶提出的“多就少改”的原则,尽力保持原貌,又要精雕细刻,使作文力臻典范。

虽然“文无定法”,但拳师格斗,真斗起来实在是拳无定路,出神入化。可初学时就不得不一招一式的依路而练,只有深谙基本招式,又有应时而化,斗起来虽拳拳无定法,究起来即拳拳有来路。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要广大教师遵循作文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改革,总结终验,作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终将迎刃而解。

推荐第3篇:语文教学论文

|

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陈 丽 惠

2014年5月

|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让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现代教学设备不齐全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二、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 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 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 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

推荐第4篇:语文教学论文

2014年度岳西县语文学科

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积极营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毛尖山中心学校吴丽霞 13655569340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呢?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有人认为学不学对考试成绩影响无所谓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的效率太低了,以至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呢?我想就应该在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下功夫。要营造高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

首先,目标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可有所偏废。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

其次,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方好。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

其三,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 1

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纸上谈兵”不行,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话,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热口的散文。文章如诗,诗意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就想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品评语言,通过反反复复的有感情朗读去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感受先生语言的灵动。为此这节课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变换人称去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品评积累语言。感悟时光匆匆。这节课目标明确,又一以贯之,效果十分理想。

二、教会学生思考,激活课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渴求、探索的愿望,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当然,关键是要诱导学生“生疑”,从而打开他们的思维。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等等,或者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说明光让学生敢于质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应该在难点的地方、关键的地方和有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具体来说:①从课题上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②从文章的中心词语上质疑。文章的中心词语是全文的核心,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生命生命》一课可抓住“生命”这个中心词,引导学生提出“文章举了几个事例来感受生命的存在?”“从这几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等问题。③从课文的重点句

段上提出问题。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当质疑问难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而只有我们的学生持有质疑问难这把“金钥匙”,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开展竞赛激情趣。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适时开展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自读课文时,让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结合课后练习,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提问质疑,鼓励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归纳出结果,最后评出优胜者。学生常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在积极有益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知识掌握牢。

采用各种形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真正把被动学习语文变为主动求知,学好语文。

2.创设情境引兴趣。

创设情境,要依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苏轼《明月几时有》一词,可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故事发生在北宋丙辰年的中秋节,都城东京城中,城内月光如水,月亮洁白晶莹,到处是欢声笑语,苏轼一人在月光下舞姿翩翩,他在干什么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图片,接着用《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本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知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们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真不愧为苏州园林的一次旅行。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

推荐第5篇: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课程资源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东山县实验小学 游文旭

语文是最直观的母语教育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获取语文素养。因此,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文本,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作为语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各种实践能力, 迫在眉睫。

一、利用课程资源,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例如学习了《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文中的狐狸有什么看法及读文后的感受。结果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动物,两 只老狐狸与正太郎产生感情是因为利欲心,是为了骗取正太郎的信任,救回自己的孩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动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它们跟人类一样,也同样有父爱和母爱,不管什么样的动物,只要人类善待它们,它们也会与你和睦相处,甚至会主动关心你,保护你。

针对这两种观点,我让学生围绕这个“争议的角色”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各抒己见,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时,学生的思想在交汇、在碰撞、在升华。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人类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共同营造美丽的大家园——地球。从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促进了生命的健康发展。

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留下了空白,给人设置了悬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珊迪》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要求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以“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为开头进行续编故事,并说出这样编的理由。通过一演、一编、一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个感人故事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创新、表演的能力。

三、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编语文教材第十册里面的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大家对春天的景物,又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请你把这些发现、体会写下来。根据要求,我制定了作文教学三步曲:第一步,让学生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然后把观察到的春天的景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看谁说得好。第二步,布置学生阅读课外书,收集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并联系自己的观察所得,将春天里的发现和体会写在周记上,作为一次小练笔。第三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心灵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春景图画在白纸上,再依图写文。无形之中,把口语交际课、美术课、作文课贯穿起来,达到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写作能力。然而,作文教学并不到此结束,还

将继续挖掘、拓展、提升,达到整合利用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我还结合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收集一切与春天有关的资料,设计出版“美丽的春天”的专辑。学生有了习作训练时查找的资料作铺垫,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不亦乐乎。一两个星期下来,一本本设计奇特、内容精彩纷呈的专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亮得逼你的眼。里面融合了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绘画、春天的故事、优美的词句、歌曲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操作和实践能力,做到较好的学科整合。

可见,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巧用语文课程资源,“小课本”一定能变成学生学习的语文“大天地”,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青春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

推荐第6篇:语文教学论文

落实语文教学“三个一” 促进学生素质大提高

--- 李秀芬

【摘要】要想摆脱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应该从教学细节入手,抓牢学生的日常作业,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个一”

提高素质

教过语文的老师都知道,语文学科知识点多,知识面宽,教学内容繁琐。教师劲儿费了不少,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再加上多方面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对理化和外语比较重视,却唯独冷落了我们最基础的学科——语文。诸如把汉语拼音读成英语字母,初二了还不会给汉字注音,到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鲁迅是谁的怪现象真是屡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怎样才能教育这样的孩子学好语文呢?我认为光靠教师的三寸不烂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从巩固基础知识入手,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套“三个一”教学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借此机会共同行们参考。

所谓“三个一”即:每天背写一张字,每天阅读一篇文,每天写一篇日记。因为现在的中学生语文基础偏差,每天背写一张字能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每天阅读一篇文章,日积月累,就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以致用,如果能用心写好日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何愁得不到提高呢?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耐心和责任心。具体实施如下:

一:规范作业、提高认识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就给他们认识日常作业——“三个一”,并逐一讲清要求。

首先是第一个“一”,即每天背写一张字,要求学生用方格本认真背写,所写内容以生字、诗词、重点文言词句为主。可以自己默写或同桌互相提问。写完一页就注明年月日,不能间断。每用完一个本,请老师批阅后自己保存。

每天阅读一篇文,要求学生准备专用的阅读本,每读完一篇文章就记录上阅读的日期及内容。阅读范围以作文书、报刊、杂志和文学名著为主。

至于日记,大家都会写。但我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第一,字数不少于300字;第二,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感情;第三每篇日记都要有题目,围绕题目来写,其实就是个小作文。

让学生认识这项作业之后,老师要着重讲清作业到好处,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然后根据成绩把学生分组(每组5人左右),并选出组长。为“三个一”的落实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严格要求、认真督查

光重视还不够,因为大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坚持去做。那么督促检查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了。

我的督促办法有三种,一是学生自查,二是组长督查,三是老师抽查。这三种办法同时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三个一”中,写字和日记比较容易督查。只要看日期是否齐全,书

写是否认真,书写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就可以了。比较复杂的就属阅读了。这项作业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关键是用心去读。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的读了呢?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了。我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就在阅读本上记下阅读的日期、所读题目、主要内容、心得体会。检查时,组长或老师在该生的阅读本中任意挑选两三个题目,让他口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读后感受。当然,对于一些内容较多的可以适当提醒。这样一来,学生读没读,读的是否认真一查便知。有效防止了有些学生蒙混过关。

我要求学生每周六自查,周一组长检查,组长把检查的结果汇总后交给老师。老师在上课时抽查。检查完后,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个别做得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老师和组长要耐心辅导、帮助,以求该生更快的进步。另外,班与班,组与组之间开展评比,以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解决问题,坚持不懈

刚实施时,也会出现许多问题:有的不能坚持,有的书写太乱,有的抄袭有的甚至找人代写。遇到此类问题,老师绝对不能姑息迁就,而要耐心教育,个别谈心,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另外还要加大督查力度,还要适时表扬,勤于鼓励,不放弃一个学生,更不要半途而废。

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日常作业“三个一”,就像习惯每天吃三顿饭一样,很乐意地去做了。

坚持“三个一”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学生书写规范了,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考试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大提高。

总之,只要老师肯动脑,有耐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会越来越扎实,语文素质会逐步提高。不仅对学生学习其它知识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0.06.01

推荐第7篇: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三感”齐发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同时具备“情感、美感、语感”三个基本因素,才能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 美感 语感

一、课堂应该是有“情感”的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之人,语文课堂则是情深意浓的快乐“大本营”。语文课堂需要激情,只有激情涌流,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徜详其间,滋润其中,并以情语情,将心契心,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样,课堂就会因激情而灿烂。我是一名语文教师,通过新课改和自己对语文课堂情感的理解做了如下的探索。

1、链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构建情谊浓浓的语文教学。用文本情感“热爱自己”,用自己的情感煽动学生,靠学生的情感激活文本。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自己的情感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为文本的原汁原味搭建平台,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的和谐共振。如教学《杏儿熟了》一文,解读文本,品中语情时,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七段,找出奶奶说的话,并标上记号。分小组齐读,男、女生竞赛读,开火车读,读后提问:从刚才朗读竞赛中你听懂了奶奶的话了吗?学生自由争论,揣摩品味,碰撞情感的火花。争论后,我进一步引导:刚才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教师也不禁想读一读。我这样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领会、感受)我继续设问:你们感受到奶奶的快乐喜悦了吗?全班交流后,

师小结:只有让大家分享劳动的成果,才会感受到愉悦和快乐。我又设问:奶奶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样的话呢?请再读

5、

6、7自然段,找出关于“我”“奶奶”动作神态的词语。从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能读出“我”“奶奶”对小伙伴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吗?留下印象如何?生继续读文本,并利用情景剧展示“我”“奶奶”“小淘气”的不同动作、语言、神态。生齐读奶奶说的这句话。通过解读文本与角色换位,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和精神对话,在阅读中构建情感家园,营造情感体验氛围,让学生在共同探索过程中,充分认知的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和谐融洽,和谐共振。

2、点燃学生激情之火的方法

(1)缘情悟文,披文动情。课堂上我以自己的“情感”作教学主线。让情感去整合“知识和能力”整合“过程与方法”。教学时,先以情切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去与文本对话。如教[丰碑一课时,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段录像,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像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载情课文,引发共鸣。课文大多是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学中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不但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以作者的情感的火苗去点燃学生情感之花。在课堂上我挖掘教材内涵,悟出美妙之处,深邃之意。然后创设一种感情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让

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达到“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让激情在课堂上燃烧。如在品读交流《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此时抓住学生的激情让他们谈感受:“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我语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字体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成了一片废墟,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怎样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的无比憎恨之情。

(3)启发想象,体会情感。情感与形象是紧密联系的,而对想象的感知、理解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情感升华的桥梁,是情感的翅膀。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想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文中的情感。如教学《大树的孩子》一文,当阅读到5——8自然段时以大树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归纳为两个探究主题:①大树为什么伤心?朋友们是怎样宽慰的?②大树为什么又感到高兴与自豪?让情境带着学生走进童话,尽情体验课文的5——8自然段,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大树为什么伤心,没有人关心他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出示:小鹿、小鸟、风、河水,让学生带着问题:它们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读5——8自然段,

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试读,充分感受文中相似的地方。并且进一步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它们是怎样带走大树的种子?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不同的动作带来不同的感受,相机理解“叼”“带”“吹”“流”这些词语在宽慰语言中所表达的为文情怀。

二、课堂应该是有“美感”的

语文教材有精美的散文,有感人肺腑的诗歌,有犀利的杂文,有严谨的科学推理。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体会得到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路美与人文美。语文的美是情感价值观的独特体验,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宣泄。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以美的听觉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以美的思想感悟生活中的人与事,以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思想,美的情感,以美的举止形象感染别人。因此,在课堂中,我尽可能挖掘语言学科中美的因素,将其所传授的知识组织在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产生美的升华。让学生在轻重缓急中,在抑扬顿挫中,把坚定与动摇,掘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浮、美丽与丑陋、高傲与卑微、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诉诸于美妙的声音。作一次美丽的心灵远游,奏一曲立体的有声交响。语文的美感是需要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挖掘艺术形象,探究优雅的意境才能获得体验的。

三、课堂上应该是有“语感”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

字直接的整体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语感就是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去领悟语言文字深处社会的繁荣昌盛,民族的荣辱辛酸,个人的悲欢离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读”中感悟。

语感是读出来的,读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体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意趣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跌宕起伏,气象万千,才能从整体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读中“忆”读中“想”,从而形成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读从三方面入手:①通过诵读,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对文章的遗词练句加以揣摩和比较,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字?带到文中读读。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冒”字?怎样长为“冒”字?②利用诵读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③在诵读中获得文章整体的感悟。

读的要求有两点:①入格。所谓“入格”就是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达到起码的朗读要求,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不唱读;②入情。就是有表情朗读,以声情并茂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2、“练”中提高。

学生的语感培养需要长期训练,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教学中,我通过对词和句的扩展训练,对课文内容的扩展训练来达到这一目标。在扩展训练中强化练字,练中突出实字,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得到巩固和提高。

当然,语感的培养也要求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并茂;说事实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这样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

推荐第8篇:语文教学论文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一、语文课堂应富有诗意。

二、创设趣味性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诗意 趣味 提高 课外阅读效率 语文素养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而语文课堂更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活力、激情的地方。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指说的那样:“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行为等,更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演绎。

一、语文课堂应富有诗意

(一) 教师的语言应富有诗意

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对教师语言修养要求的严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在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浑,闪烁哲理性的光辉,又能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语言的诗意包括导入语等方面。

导入的方法很多,但语言平淡的导入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因此,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导入语,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然,采用什么样的导入语,要视文章的具体内容而定,如果无视实际情形一味追求诗意,倒有可能弄巧成拙。

至于教学语言的连贯性,这更是应该做到的。钱任初老师提出语言应“八戒”: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戒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虚话;戒不懂装懂、模棱两可的混话;戒干吧枯燥、催人欲眠的梦话;戒挖苦讥笑、趣味低级的精话;戒陈词滥调、八股味浓的套话。如果能做到上述“八戒”,真的可以称得上诗意了。

(二) 课堂氛围应富有诗意

氛围的诗意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有序、热烈、活泼的课堂生态。氛围的诗意是以语言诗意为基础的。毫无疑问,在语文课堂上缺少了教师语言的魅力,还妄谈什么氛围呢?语言的诗意主要是指教师素质,教师主导地位所产生的影响。氛围的诗意关注整个课堂,它不仅包括了教师语言的诗恴,也包括学生在老师激励下有意识的语言更新,师生情绪状态、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等等。

要做到语文课堂上有一种诗意的氛围,教师更要讲求艺术性、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一点特别重要。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专注的听,还要激励他们积极认真的思考。老师对学生回答不能简单的以“是”或“否”论处,而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的亲和力在举手投足、一言一语中都有所体现,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受鼓舞、有启发、重益处。除了相关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自己学生时期的经验感受、自己对流行时尚的看法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还要请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质。除了上文论述过的导入、语言,还有如何提问艺术、应变艺术、结构艺术、板书艺术等。如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调适、图片的穿插、字体的美观、布局的得体等,还可以适当的时候插入音乐。高质量的课件、行云流水的课堂语言,这一切岂不令人感到赏心悦目,诗意盎然?

二、创设趣味性的语文课堂

再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极强、富于情感、富于内涵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语言优美、文情并荗的佳作,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情趣性。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性呢?我觉得:

(一)以情激趣

在语文上,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把自己的情感注进去,并融入到课文内容及人物角色中去,以激起学生的情感,诱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出轻松愉快、引人入胜的喜人景象。为了做到这一点,备课时可以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思想、意境等,准确理解文意的思想感情,让自己真正带入到情感氛围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学《背景》时,要体会出父亲可亲可敬的形象和催人泪下的父子情;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则要体会作者对敌人的深刻仇恨和对烈士那种气吞山河、视死如归精神的景仰。

(二) 以知激趣

语文不仅是一门情感性,趣味性很高的学科,还具有极强的知识性,教材中天文地理、人性世故等,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在讲课时除了以情激趣外,还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丰富性、准确性。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如果教师讲课虽然有趣,但缺少知识性,那么,久而久之,也会令他们大失所望。所以语文教师还要注意教学中以知激趣,以增大课堂内容的深度,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面。

(三) 以美激趣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追求美的渴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所以美的教育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历来也是人们所关注的,它可以培养人的高层次的思维品质,陶冶人的美好情操和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性、社会、自然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构思议题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和鉴赏水平,从而达到追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目的。例如,讲授小说《孔已乙》时,不仅应让学生认识到人性中麻木、冷酷、残忍之恶,更应让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人性之可贵,同进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构思、主题之美。讲授诗歌,要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意境和语言之美。这些美的教育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感情。

三、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外阅读也起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受益于课外阅读。”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呢?

(一)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大胆摒弃一切不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堂教学,可以活用一下的方法: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物的成才之道,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课外教学中穿插与之有关的中外诗词,或由课文延伸出来的名家名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余秋雨的《信客》时,为了辅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涵时,教师可布置大家课下查阅余秋雨的有关资料和其他作品。当了解到他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优秀作品时,同学们猛然掀起“余热”,争相阅读一篇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摘抄积累美词佳句,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再回到课堂上来,猛然发现原来与作者这么近。心相通了,还有什么障碍不能逾越,什么困难不能迎刃而解呢?

(二) 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阅读不能盲目。有的学生读书缺乏系统性,只凭个人兴趣去阅读或心血来潮,或随波逐流,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看一本是一本,不注意加以选择,读书效率不高,浪费时间,其结果只是吸收了些杂乱无章的东西。要知道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做出判断: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空间宣扬的是真实还是虚假,是准确还是谬误,是正义还是邪恶?只有养成这种习惯,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三) 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

首先要明确阅读的大目标:一是培养阅读能力;二是培养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两个大目标再分成若干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抓住关键句分析文章、鉴赏文学作品等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列计划:(1)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2)制定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周课外阅读计划》。(3)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

(四)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储存,更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应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圈点批注、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甚至书评,同时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经常翻阅,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除了以上所述外,还需要发挥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语文活动是人们在心理活动和社会交流过程中利用语言的一种思维活动。语文活动的开展,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的大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第9篇:语文教学论文

以下是由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推荐第10篇:语文教学论文

让美驻足心灵

——语文课堂之写作

纪伯伦曾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而爱迪生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由此可见美对于人生来说事多么的重要。而美并不是实实在在摆在那个地方,任何人一见就可以欣赏的,审美是一种能力,罗丹不也说过吗?“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会学生发现美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语文美可以从感受自然美、体验人情美、欣赏音韵美、领略建筑美等方面展开。语文教学当中写作是最直接的体验,同时也让美驻足在语文写作中。如何让美驻足在语文课堂的写作当中,经过两年的实践,我觉得让学生体会欣赏自己这是美的来源。

写作过程往往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没有对自我心理情感的主要积累和积极审视,就不能写好作文。所以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积极人生态度,是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高一年级开学后的第一个作文单元中,我让学生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交流,以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锻炼评议表达能力,并且奠定“为生活而写”“为人生而写”的高中作文教学基础。美好的回忆、未来的憧憬,特别是鲜明的个性、善良美丽的品格,使人如坐春风,流连忘返。作文讲评中,我将每个同学作文中闪光的内容、美的段落都做了介绍。这既是同学和师生的交流沟通,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感受自我教育活动。因为内容本身很靓丽精彩,并且富有启迪意义,再加上我常常就某一问题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改正的方面,学生都沉浸在自我的欣赏和自我的喜悦当中。

语文离不开写作,写作离不开词句。美的文章要有美的语言。我们经常提到“语言的建筑美”,是要句子整散结合,长短错落。整句有整句的美,散句有散句的美,这就犹如鳞次栉比的楼群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整散结合的语言更具有错综的美感。如苏轼的《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散有致,意脉流动,给人以优美的节奏感,而正因如此,加之平仄相间、尾句押韵等,语言又有着异乎寻常的音乐美,声调的高低变换,语调的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如果在写作当中我们运用了这样的语句,美会溜走吗?

为生活而写,作文便成了人际交往和生命感受的过程。这种写作交流,是为生活而写,能够满足人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我欣赏和自我完善的本能,这是学生身上可贵的亮点,教学工作的任务就是开发和张扬这些没有发现和开采是永远不会变成财富的。

例一:

各位亲朋好友、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人生能有几次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今天我才真正从内心里感到无比激动,无比幸福,更无比难忘。今天我和心上人××小姐结婚,有我们的父母、长辈、亲戚、知心朋友和领导在百忙当中远道而来参加我俩婚礼庆典,给今天的婚礼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悦,带来了真诚的祝福。借此机会,让我俩再一次地真诚地感谢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感谢领导的关心,感谢朋友们的祝福。请相信我,我会永远深深爱着我的妻子,并通过我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一定会创造美满的幸福家庭。

最后,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分享着幸福快乐的夜晚。祝大家万事如意、梦想事成!

例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是我与××小姐结婚的大好日子!我感到十分地高兴同时也觉得非常的幸福!首先我要感谢名位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对于你们的到来我们无比的荣幸,有了你们来见证我们的婚礼,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对我的妻子倍加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永远的爱她!并通过我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幸福和谐满的家庭!!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精心的培育,感谢名位领导的关心,感谢各位亲戚朋友的祝福!

祝各位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今晚没啥好的招待大家,还望各位能吃好喝好!谢谢大家!

今天,我受新郎新娘的重托,担任××先生与××小姐结婚的证婚人感到十分荣幸,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能为这对珠联壁合、佳偶天成的新人作证致婚词而感到分外荣兴,也是难得的机遇。

新郎××先生现在××单位,从事××工作,担任××职务,今年××岁,新郎不仅英俊潇洒、忠厚诚实,而且有颗善良的心,为人和善;不仅工作上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而且在业务上刻苦钻研,成绩突出,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好青年。

新娘××小姐现在××单位,从事××工作,担任××职务,今年××岁。新娘不仅长得漂亮可爱,而且具有东方女性的内在美,不仅温柔体贴、知人为人,勤奋好学、心灵纯洁;而且善于当家理财,手巧能干,是一位可爱的好姑娘。

古人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情是缘还是爱,在冥冥之中把他们撮合在一起。使他们

俩相知相守在一起,不仅是上帝创造了这对新人,而且还要创造他们的后代,创造他们的未来。此时此刻,新娘新郎结为恩爱夫妻,从今以后,无论贫富、疾病、环境恶劣、生死存亡,你们都要一生一心一意忠贞不渝地爱护对方,在人生的旅程中永远心心相印、白头偕老,美满幸福。 最后,祝你们俩永远钟爱一生,同心永结、幸福美满。 谢谢大家!

证婚人:×××

最活泼致辞范例

各位来宾:

晚上好!基督教圣经里说,上帝从男人身上抽了肋骨造了女人。我想,这肋骨一定是男人的主心骨,从此,男人便开始了寻找属于他的主心骨——女人并甘愿接受女人的管理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台上的这位兄弟终于找到了。

从今天起,××兄弟就是阿拉上海女婿了。我们相信,他能以在座的和更广大的上海好男人为榜样,成为一个自觉遵守新“三从四德”的新好男人,做到“太太外出要随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以及“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等要求。

台上两位阳光灿烂的新人,使我顿生感慨,年青真好!真情真好!衷心祝愿他们的爱情能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最后,如果法律允许,我还要祝愿他们早日儿孙满堂!谢谢大家!

最常用致辞范例

尊敬的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金色十月,秋高气爽,九州同庆,天合之作。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能代表所有来宾向这对珠联璧合,佳偶天成的新人献上温馨的贺词,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这对新人××小姐和××先生的美满结合表示由衷的祝福和真诚的祝贺。

从今天起,你们将成为人生漫漫旅途中的伴侣。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希望你们倍加珍惜这百年修得的姻缘,恩恩爱爱,举案齐眉,用勤劳智慧之手,创造灿若星河的美好明天。

同时希望你们事业上相互支持,相互勉励。生活上相互关心,相敬如宾。单位上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家庭中孝敬父母,恩爱甜蜜。早日为老张家添一对可爱的龙凤双胞胎。

最后,再次深深的祝福这对新人:家庭幸福!婚姻甜蜜!白头偕老!欢乐永远!也祝愿在座的所有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谢我们的爸爸妈妈。感谢你们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你们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感谢你们二十多年来含辛茹苦的将我们抚育成人。在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在我们感到彷徨、无助的时候你们始终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支撑。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前辈们,在你们的教诲与关怀之下,我们拥有了在这个社会里安身立命的根本,拥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请原谅我们当初的懵懂无知和少不经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学会了应该如何长大,如何去面对生活。

我还要感谢今天在座的,我的那些好同事、好朋友、好伙伴。感谢你们陪伴我一起成长,我非常怀念那些我们一起度过的青葱岁月。怀念那些充满稚气的争吵,怀念那些忘情的欢笑和那些略显荒唐酒后真话。

(面向新娘)最后我要感谢能够在人海之中认识了你,我的(新娘的名字或昵称)。你的出现让我牵挂、让我痴迷、让我疯狂。我忘不了我们的那些欢笑、那些泪水和那些形若如云爱如漫絮的青春年华。我忘不了我们曾有过的那些娓娓的交谈、那些许下的誓言和那些心灵碰撞出的火花。谢谢

(与新娘一起面向所有来宾)谢谢、谢谢、谢谢!(深深地一鞠躬)

新郎:今天是200*年*月*日, 是我们举行结婚典礼的日子。

新娘: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请到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事和亲朋好友,为我们共同见证这个特殊的时刻。 同时也感谢没有能够到场的朋友送给我们的祝福。

新娘:我们相识在大学校园, 共同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新郎:现在,每当我们回忆起那段日子, 都庆幸对方在…...(二)

各位亲朋好友、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人生能有几次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今天我才真正从内心里感到无比激动,无比幸福,更无比难忘。今天我和心上人XXX小姐结婚,有我们的父母、长辈、亲戚、知心朋友和领导在百忙当中远道而来参加我俩婚礼庆典,给今天的婚礼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悦,带来了真诚的祝福。借此机会,让我俩再一次地特是要真诚地感谢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感谢领导的关心,感谢朋友们的祝福。

请相信我,我会永远深深爱着我的妻子,并通过我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一定会创造美满的幸福家庭。

最后,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分享着幸福快乐的夜晚。祝大家万事如意、梦想事成。

(总结)

新人致词力求真情实意,感人肺腑

新郎新娘致感谢词,应当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事先准备好,力争真情实意,力争感人肺腑。

其实记住四个字就行了(如果届时台上怯场的话)“感谢 承诺”

感谢可分三到四个层面,结合鞠躬形式

首先是感谢自己父母的养育恩

其次是感谢对方父母,培养了这么个好——,并放心的交给自己,然后就是向对方父母承诺,今后如何对待他、她,以及如何对待他、她的父母。

再次是感谢亲朋好友,百忙之中出席婚礼,见证这份爱情,同时向大家承诺,今后幸福的生活

最后是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吃的开心、玩的尽兴。

第11篇: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怎样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让孩子在语文乐园中快乐成长

姓名:李东红

单位:伦 叙 小 学

时间:2012年6月

第12篇: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搞好语文阅读

针对初中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各地都实验尝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应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发展的要求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师的实践中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初步了解了阅读教学的原则、模式、策略等方面的操作性的的工具作用。语文教师对开展阅读教学的深层原因,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认识不到位,在自己的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是经验性地简单地按模式去操作,缺乏实践的深层动因和情感因子的融入。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在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把学到的方法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方面总结了些许浅薄的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珍视个性化阅读

1、尊重学生个性选择。文学教育既是教育文学,更是教育艺术。文学教育的价值在于艺术的个性化教育,是活化而不是僵化。比如同样的一篇散文,让三四十名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教师非得让学生对同一篇散文去背诵所谓“规范”理解,那就只能是亵渎艺术、亵渎文学。每个学生成长的语言环境、认知水平、生活经历不相同,他们语言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就很不相同,我们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只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内在需要去采摘花果,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我在组织学生赏析朱自清的《春》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或喜欢花下大小的蝴蝶的飞舞之姿,或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或感触春风的轻柔拂面,或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勃勃,„„由于我没有把自己预设的问题强加给学生,学生能够尽情选其所好,他们在阅读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去构建,获得了春天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想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鉴赏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读者的接受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读者在受作品的潜在影响的同时,又完成了对作品的再创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想象。比如在教《皇帝新装》时,在归结文章结局时,我问:这个童话的结局给我们留下悬念,这个皇帝回宫后会怎样做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学生积极思考后纷纷发言:“他回到宫中会捉捕两个骗子,把他们打入死牢”;“回宫后,自我反省,不再穷奢极欲”;“奖赏骗子,维护自己的权威,仍然专横”„„学生的各种想象依据了自己知识体验和生活认识,再创造出新的意义,实现了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学生的想象有时可能是幼稚、甚至是怪异的,我们不能泼冷水,只要反映正确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就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情感激发阅读

1、朗读激情法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制作。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静思凝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在“情”“声”二字上下功夫,“情”要真挚酣畅,“声”要轻重缓急。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其深刻的感情思想内蕴。如我们在学习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时,我们要启发、引导学生富有

情感的用心潜读,读出语感,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感受境界,引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带领学生朗读描绘紫藤萝花的优美文字之后,让学生凝神遐想:花的开放、花的气息、花的流动。人和花一样在舒展,一样在呼吸。花的芳香、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缓缓流动,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经历了一种特殊的体验。

2、引起联想法。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的骏马纵横驰骋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抑制的迸发出来。教学时,教师运用课文中的精妙之处叩击学生的心扉,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当学生的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教师便推波助澜用真挚的话语引起学生的翩翩联想,从而感知内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短短的两句诗却一连向我们展示出了六种互不关联的独立意象,但在赏析时,这些意象又迭合起来,其结果是产生一种朦胧的意味和体验。我们在学习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整体感受这六种意象构成的审美意境,体味这种意境的凄婉悲凉和诗人作为一名天涯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

三、设置情境阅读

情境教学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提高课堂效率。具体方法是:

1、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

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例如我们在讲《谈生命》一文时,我们借助文中的画面,来感知文中的形象美、哲理美。

2、借助教学媒体直观展示,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如我们在讲《黄河颂》

时,可播放黄河流动的影像资料,引学生去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

3、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例如我们

在讲〈〈天上的街市〉〉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勾画描绘景物语句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发现文中的美。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 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四、导读阅读。

导读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阅读方法主要有:(1)适用于各种文章或某一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例如,属于阅读方式的,有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等。属于技能和习惯的,有符号助读、随手批注等等。(2)只适用于某一篇文章的具体读法。指导阅读的方法,除集中指导外,在日常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是,结合课文的阅读随机进行点拨。

以上几种阅读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成功的效

果。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还会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来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

第13篇:语文教学论文

改革语文教学之我见

—关注母语教学

单位:马额中学 作者:任琳娜

当今,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生存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在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母语教学的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水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母语表达水平。作为一位高中教师,我有责任提高每位学生的母语水平。今年我代高三年级,在给学生复习字音部分时,学生对拼音的掌握程度是我感触颇深,好多学生不会正确书写拼音,在这里我列举两个例子:

1、皈依佛门的“皈”字注音,正确的guī ,而有的学生写成gūn 反应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韵母ui和un分不清楚。

2、给这一组加点词注音,湍流 祥瑞 揣摩 惴惴不安 气喘喘吁吁 ....... 正确答案是: tuān ruì chuǎi zhuì chuǎn 学生对这组词的声母和韵母分不清楚。特别是chuǎi和chuǎn两音, 在复习中教师觉得最基础的知识反倒成了难点,针对我的学生的这部分知识弱项,我在复习时,把声母,韵母,拼读,声调选了些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复习。不仅仅为了高考的三分,更多的是加强学生的母语基础。对此引起我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需要掌握怎样的语文技能?

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怎样才算听好、读好?怎样才算是说好、好

- 1

词汇和语法的运用最重要。词汇方面就是词语的选择,包括在某段话中改用哪个词语,不该用哪个词语,用哪个词语最恰切,也就是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这两方面,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段话中应用哪个词语,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为什么最好用这个词语。我们经常会举到的例子是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的好的原因,让学生尝试着换一个字来对比诗句的效果。这一点说明在说话和写作中词语的选择和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改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有表现力。我们知道,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句式表达出来的风格色彩,效果不完全一样。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第三自然段里对“我”在街上遇到祥林嫂,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如改写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有一个破碗的空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高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试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学生通过这段描写对小说的主题也就领悟到了,这段特定的描写会引发学生对祥林嫂的同情,对那个社会的憎恶。事实上从段落、词句进入分析课文要比直接讲解课文收效大。

词语教学、其他的语法教学也应采取随机教学,充分利用课文的丰富资源,把母语教学的知识技能渗入其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决不能把语文知识的讲解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讲解是一种负担二本能地加以拒绝。

第14篇:语文教学论文

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遵照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效较大。

我的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是自学——读讲——练习,简称“读讲”法。这是把加强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自学,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给学生读书规律和读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人人做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兴趣

运用“读讲法”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离开了学生的积极性将一事无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强烈,必定促进积极学习,自觉探索学习语文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用有趣的故事,生动的事实,喜闻乐见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认识很好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学好语文的雄心。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时时处处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同他们一起学习、活动、生活,一起读课文、查字典、背古诗、讲课文、议论问题、讲故事、谈感想、看电影等等。根据学生特点,我常常用新颖的形式同学生比赛,看谁读得好,讲的准,改的对,背得快,写得妙。为了培养兴趣我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备课,在朗读、讲解、复述、背诵中声色并茂,给学生以示范和感情的陶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大胆心细,用于和老师比高低。表扬能敢于及时指出老是错误的同学。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向更深更远进军。有些学生受到表扬后,情绪高昂,求异思维不断发展,其他学生也力争上游。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展。

二、教给方法

1、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和读讲的方法。

运用“读讲法”需要学生熟练的使用工具书,掌握勾画圈点的预习方法和紧扣课题、顺着文章脉络读读讲讲理解课文。为此,我鼓励和帮助学生备齐工具书。在巩固拼音、偏旁、数笔画三种查字典的方法后,把主要气力用在指导学生因文选义上。我结合教学进行指教,并搞一些单项训练、评比、竞赛,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学习中,使用教学工具书的能力迅速提高。十几秒可以查出新字。一分钟之内可以正确选义。熟练的使用工具书,为学生自学字词解疑排难,丰富词汇,理解文意,提供了条件。

2、指导学生勾画圈点掌握自学方法

我教学生读书要四动:动眼、动口、动笔、动脑。指导学生对照教师提示的思考性问题

勾画圈点,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勾(勾够请层次和段落)画(画出重点词汇、难句)

圈(圈出中心句、佳句)点(点出重音字、多音字)

批(批好段意的主要内容)注(注释字音、词义)

问(质疑问难,打上问号)

在自学课上,联系实际一步一步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摸到规律。有时教师示范,师生对照比较,从中掌握勾画圈点方法。学生明确了自学是先读书,结合查字典,再对照思考题勾画圈点。当他们体会到这种自学方法对理解课文内容行之有效时,自学兴趣越来越浓,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3、指导掌握独立读讲课文的方法

学生独立读讲整段文章,对学生自己读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我授之以法,扶着学生读见课文;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到读讲课文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

我向学生讲清自己读讲课文的意义,让学生配合老师,然后交代读讲课文的方法。

开始,学生只能读,不会讲,不是一提了之,就是抓不住重点,讲个没完。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组织小组,指点一部分人先会读讲课文尝到甜头,有兴趣,在逐渐在全班中扩展。

我首先教给学生基本方法,让学生对照课题边读边重点讲出重点词、中心句的意思,在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去读讲,明确读什么,讲什么,并做好示范,然后再指导学生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从形式入手讲清内容,反过来再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形式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没讲一篇文章我都向学生提出读讲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读讲。这样,学生便摸到了学习方法,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对于较长的文章的读讲,要慎重考虑,精心设计富于启发式的思考题,指导读、思、议,然后再读讲文章。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二段内容多,咋一看觉得很乱,不易读讲。我提出小女孩在什么情况下擦亮火柴,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热烈议论。再指名读讲,就比较顺利。学生既掌握了文章条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当然,教师指导要精心,培养要耐心,训练要有恒心。

三、课堂结构

自学——读讲——练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课堂上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以读为基础,读、思、议、讲、练紧密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学,自读课文,学习部分知识,扫除障碍,初步理解课文能容。

每教一篇文章,首先组织学生上自学课,通过生动活泼的导言,把学生引进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对照课后作业题,按课程标准要求,抓住教材重点、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的布置思考题,让学生顺藤摸瓜,认真自学。学生按教师要求遵循自学方法,有目的有层次的读书、查字典、找资料,分段分层理解文章内容。他们边读边思,眼看口读动手勾画圈点,质疑问难,逐渐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课上,教师巡回指导,以放为主。学生自学了部分知识,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便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多想象,为下一步读讲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打下基础。

自学课,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点、检查。学生在自学实践中,不仅要学会某些知识,也要学会自学课文的方法,掌握规律。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难度较大,但课文反映了少年儿童时代的生活。恰当引导,学生学习兴味很浓。

开课,我拿几种贝壳,高兴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拾过贝壳吗?夜间看过瓜吗?接着我有声有色的简述了课文内容,很顺利的把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了课文。学生欲读心切,迅速地对照教师布置的自学提纲,读起课文。他们读书查字典,不时向老师发问不明白的问题,并畅谈个人看法。

我重点检查作业题,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1)从题目入手,看少年闰土的光辉形象。

(2)作者与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3)闰土谈论了几件事?重点看“看瓜刺猹”。

(4)几个难句的理解。

通过自学检查,了解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自学方法,读讲课文,猛攻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指导学生自己读读、思思、议议、讲讲、练练,做课堂的主人。读讲教学中,我重视教给学生读讲方法,让他们自己独立读讲整段文章,然后组织学生评议、补充、订正,教师画龙点睛的指点,并给予示范。

课堂上以读为基础,读分为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和有感情读。重点内容多人多遍读,难解部分教师指导读、示范读,在读中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句,讲清段与段、段与全篇的关系,从而理解文章内容。读讲课文,我指导学生本着文道统一的原则,既理解文章内容,又受到思想教育。

如《少年闰土》第一段,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解题入手

抓住闰土的形象,重点讲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启发学生理解闰土出现的环境是在月光下、海边、沙滩、瓜地中。形象是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手持钢叉刺猹。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当堂熟读成诵。

第三段为重点段,在四件小事中,着重引导学生读讲“刺猹”中闰土的动作形象,把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海边少年英雄形象读讲清楚。对于此段中几个难解的句子如“四角天空„„”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背景去理解其深刻含义及其所反映的“我”的思想感情。

最后,再让学生对照上下文议论段与段、段与全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摸清文章的思路。这一讨论学生明确了第一段先展现闰土的少年刺猹形象,有引人入胜的作用,然后再写如何见面,再写讲故事就有了基础。学生理解了课文,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还掌握了读讲文章的方法,一举几得,受益终身。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充分证明,学生独立读讲整段文章是完全可能的。这对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有效的。

练习,指渡江课后的整节练习,巩固已学知识,新旧知识结合形成技能。能力是练出来的,语文能力也是如此,练习要引导有方,启迪学生独立自觉。内容要广泛,有读说的训练,听写的训练,包括字、词、句、章、点,有各种形式的读、复述,有各种形式的写、注音、组词、造句、改错,有句段的训练,有章节练习,有写作等,形式灵活多样,如词的练习,有填空、造句、选词、比较词、找近义词、反义词„„

练习课不可忽视,他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课节。

总之,自学——读讲——练习的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采用此法之后,学生长知识长能力。智力也得到了开发,思想觉悟高,几年毕业班的纪律井然,语文成绩全部合格,并以优良的成绩升入中学。文章有法,但文无定法,要因文而异。

第15篇: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

能说会写,口笔兼长,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这已成为标志现代实用人才综合实力的两大基本能力。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及人才管理活动的日益加强和深入,口才这一被誉为与原子弹、美元或电脑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武器”,其传导沟通、交际协调功能愈益显著。不善言谈,拙于表达,“敏于思而讷于

言”的人,不能算作合格人才。注重说话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口头实际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同仁的共识。

未来的创业者不但要有文才,还要有口才;不但要能说会道,还要有敏锐的听说能力和洞察能力。从未来着眼,口语训练实在不可忽视,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听话和说话能力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的说话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说话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是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同时,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说话训练是各种教学活动及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贮存大量的语言词汇。这些词汇,不仅要让学生牢记,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含义。理解大量丰富多彩的词汇,不仅是说话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其次,作为教师要组织好课堂上的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背诵、多说来提高,使之达到清、巧、美。

一、背诵——培养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重视背诵教学。中学阶段,学生中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性格都未定性,可塑性很强,头脑灵活,最易接受新事物,加强背诵训练是非常适宜的。绝不能认为“死记硬背”已不合时代潮流了,万不可把这一传统丢掉,对待它正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传一样,主要重视它,创造性的运用它,就会丰富学生的头脑,掌握大量的语言词汇,说起话来才会有底气才能滔滔不绝。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怎么能形成语文能力呢?对绝大数学生来说,的确不必担心其不会思考,没有能力,不会说话,而是担心他们因语言文化素养不够而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做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严重阻碍。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强化背诵的训练,是郁闷教学的重要方法。如古代的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把《论语》《孟子》《礼记》《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精通背熟,此外还要看是原文数十倍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史料。古代的先生正是抓了“背”这一关键,他们并不对学生大张旗鼓的高谈理论,而是充分地让学生模仿,积累,训练,自悟,老老实实地读,抄,背,一篇又一篇,一本有一本,直到最终学富五车,成名成家,能说会道。再看今天的大学问家,那一个不是熟读成诵的行家高手呢?巴金十二三岁就能背几部书,茅盾先生能有他人抽考背诵《红楼梦》的任何一章节。可见,语文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认真抓好“背诵”教学入手,才能真正弥补学生“腹中空”“根底差”的缺陷。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可见背诵的重要性。

二、小说话课——训练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和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学校开展的每项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但语文教师起着特殊的,别科教师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下面,具体说说我们是怎么理由课前的“小说话课”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的。

到了中学,本来学生说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只要初一基础上还保持着小学时候踊跃发言的特点,从初二起,发言的积极性逐渐减退;到了高中举手争取发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有的人即使被老师点名叫到,说起话来也是支支吾吾,声音很低,好像生怕别人听到似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里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不是说话能力降低了,而是紧张畏惧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干扰和障碍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到了少年时期,自尊心、荣誉感积极地增强了,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要顾及说话的后果,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美好形象;越是想要充分表现自己,越容易担心由于自己说的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担心答错了会受到同学的耻笑,甚至答对了还担心同学说自己逞能。这样发起言来,必然顾虑重重,紧张畏惧,久而久之,就不愿在同学面前发言了。

所以,要想组织好五分钟的“小说话课”活动,首先的就要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紧张、畏惧的心理障碍,调动和激发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他们第一次发言是成功的,精彩的,是受到同学热烈欢迎和老师充分肯定的。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教师在决定开展“小说话课”活动后,要做好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要充分的向学生讲解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听,说在学习语文和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发展和练习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向学生讲解说话的基础要求,语音要标准,口齿要清楚,语速要适当,语句要连贯,表情要自然,还要注意

声调的抑扬。要具体教给方法,反复讲明注意事项。

第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人人都有新鲜而有趣的说话内容。初上说话课,内容以自选为主,不论课内、课外阅读材料的内容,通话、寓言、故事等等,只要是新鲜有趣的,就可以选择来讲。

第四,要选好“打头炮”的人。如果第一次说话的几个人水平不高,不但影响本次说话课的效果,也将对以后的说话课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必须选出说话大胆、口齿清楚、表情自然的学生打好第一炮。

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小说话课”就可以正式开展起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学生当众说话的胆量消除障碍,激发兴趣,这一时期的说话课内容,以自我介绍,讲述现成的故事、通话、寓言为主。目的是保证人人有的讲,避免想讲因为内容可讲,平添一层困难。在打响“第一炮”后,同学的积极性会逐渐高涨起来,紧张和畏惧的心理障碍逐渐得到消除。

第二阶段,扩展内容,鼓励创造。第一阶段说话课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这一阶段则要求以自编为主。为了准备好下一次说话课的内容,同学们必须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反复筛选,精心组织,选出新鲜、有趣而有意义的内容说给同学和老师听。选出的内容完全由说话人自己加工、整编、编排、组织,他们在确定要讲的内容后,还要具体安排结构,排列顺序,组织语言,研究如何说得更生动,更巧妙,更有吸引力。有的内容,不但要叙述情况,还要说明问题,阐述道理,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出丰富复杂的内容的能力。

第三阶段,现场出题,即兴说话。在自选内容、自编内容说话的基础上,为了锻炼学生机智敏捷的说话能力,说话课进入到现场出题,即兴说话的阶段。做法是由老师或同学提出与同学生活范围有关的问题,用“点将法”或自己举手的办法,略作思考,当场迅速回答。有一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练习说话的做法和体会将给大家听听?几个同学一起举手,争相发言。还有一次,一个同学说:“王某是个足球迷,请他预测一下即将举行的世界杯赛的前景如何?”这是一个很多同学都非常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王某讲的生动活泼、有理有据,听的人热情高涨、兴味十足。

“小说话课”,每次只有五分钟,占用课堂时间不多,但是对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畏惧心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机智而有条理的口有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多年来,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习当众说话的时间,我利用讲读课的前五分钟,每天安排小说话课。

三、准、清、巧、美——说话能力的最高境界

说话训练不仅仅是一个口头表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训练以及文字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还要指导学生说的“准”“清”“巧”“美”。

“准”:要准,必须在“读”上下工夫,从“记”字上连能力。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之与口,如之于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朗读诗歌、散文、习作,读准多音字、异读字、冷僻字、通读字的字音,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然后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的记“准”训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入手,标准描述事物特点,所遇事理,得于心,应于口,用于手。同时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为书面作文尊定良好的基础。

“清”:让学生用评述、简述、摘述及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复述自己所读书籍的故事情节,复述有情节的课文,锻炼他们的思维概括性和条理性,直接锻炼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表达水平。训练前有的学生前后矛盾,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语言生涩,训练后,学生拟提纲,能做到“意”在“说”先,因而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连贯流畅。

“巧”: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所谓“巧说”,就是恰当、得体、巧妙。有效的方法是开展辩论、演讲、座谈等常用说话能力的训练,突出各种形式的重点,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从练习中提高,让那个具体生动的思维的敏捷性大大提高,让学生及增长了知识,又增强了勇气和自信。这样,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简明、得体语言表达方式,便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说话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这是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最高标准。“美”也就是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为,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平日训练中,加强了学生美学知识的积淀,每日补充一首唐诗、宋词、元曲的名家名篇,结合对歌、对对子、口头评诗、一句话影剧评等形式,要求突出语言的形象新、生动性、情趣性。这样,学生在长期稳定的熏陶渐染中,形成了感性能力,为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文化品味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听、说、读、写本是密不可分的,“说”和“听”的培养更是紧密相连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⑤从“共时”的观点看,听、说、读、写是相通的。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百川归大海,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最终还是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16篇: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 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 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积 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 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 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 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 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 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 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 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 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 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 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 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 五方面的探究:

I. 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 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 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 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 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 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 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 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 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 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 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 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 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 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 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 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 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 未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 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 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 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 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 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 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 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 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 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 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 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 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 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 课堂的无限活力。

2. 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 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 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 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 轻一点头,微微一笑?6?8?6?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 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 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 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 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 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 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 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 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 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 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 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 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 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 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 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 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 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 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 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 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 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 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 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 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 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 力迸发。又如《两A,JL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 文意在争辩。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 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 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 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 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 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 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 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 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 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 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 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 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 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 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 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 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 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 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 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 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 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 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 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 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 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 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 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 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 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 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 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 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 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 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 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 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 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 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 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 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 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 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 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 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 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 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 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 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 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 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 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 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 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 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 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论文网-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17篇:语文教学论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何仁清

我是在上学期接手五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刚进入这个班时,因为班上留守子女多,学生纪律差,语文基础薄弱,我心理压力特别大,也很着急。但我不埋怨、不气馁,认真分析班情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教学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学生纪律明显好转,学习成绩快速提升。下面我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从班风转变着手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保证。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有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有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有安静有序的课堂纪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利用班会、平时的交谈对班上出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经常在课间开展师生对话,通过说理教育,不但让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而且明白错在了哪里。这样,天长日久,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班风,学习风气浓了,教学成绩提升了。

二、找准出发点,在培优转差上下功夫

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重视优秀生的培养,还要注意学困生的转化。对于优秀学生,我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做好自身的学习任务,还要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在完成一般的学习任

务的基础上,还要求他们多读课外书,以便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片段,对新课中的生字新词,要求优秀生自主学习掌握。

在初接这个班时,发现部分学困生书写潦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爱搞小动作,不主动回答问题,对学习没有兴趣,不遵守纪律。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二是接受能力弱;三是逆反心理大。对此,我首先做到不离不弃,从心里接受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其次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让他们逐步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三点工作:一是主动找学困生谈心,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弄清楚他们学习差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帮助他们走出低谷。在学习上对他们不提过高的要求,密切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一有进步及时表扬,通过表扬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在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发现班上的何立、苏良英在学习上欠主动,作业时常不能按时完成,面对这点,我先是找他们谈心,了解原因,通过谈心我知道何立是因为速度慢,而苏良英是因为贪玩,于是我减轻了他们两人的作业量,同时,随时提醒苏良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他们两人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积极的回答问题,通过测试,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三是尽力提高学习成绩。为了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我在班上成立了帮带小组,为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个优秀生负责帮带。上课时,优秀生随时监督学困生是否认真听讲,发现他们开小差或搞小动作,及时提醒。做作业

时,一方面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困生讲解辅导。通过多方面努力,久而久之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

三、找对关键点,重视课堂教学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学成绩的提升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所以我历来十分重视备课。对于各种内容的教学,我在备课时都要做到“明确目标任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始终围绕目标任务和重、难点开展教学。例如,在字词教学中,就把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字词的应用作为教学的难点来安排;在阅读教学中,写作方法和情感教育是重点,应用是难点;作文教学中,构思是重点,写作是难点,等等。同时,对于同一类型的不同节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不尽相同,我在备课时都会根据情况进行设计,力争课堂上解决问题,课后不留“尾巴”。

四、找准训练点,作业设计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提高。科学合理的练习题,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讲究“发展性”,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性目标则是开发学生心智,交给学生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所以课堂练习中特别要重视发展性的学习设计,尤其复习时更要做到一题多练。就拿句子练习来说吧,比如:“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改成反问句,改成感叹句,改成双重否定句。总之,课堂练习的设计

必须以落实双基、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为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设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大大提高,学生才能每课均有所得,从而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促成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五、落实复习点,查漏补缺

上课时要按教学计划扎扎实实地抓好每一课的教学,尽量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还要做好复习查漏补缺工作。本册教材共六单元,其基本结构是,每一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阅读课文,每单元之后有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日积月累及口语交际三大板块。对于本期教学和复习工作,我做了如下安排:中期考试前完成前18课的教学任务,一边上新课一边复习。在上新课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弄懂课本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多查阅课外资料,多做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拓视野。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归类复习,一般的生字词语只作为检测内容,把重点放在句型教学上,而句型教学的重点又在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修改病句、反问句与肯定句的互换、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缩句扩句上,这些都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同时,段落教学也是复习的要点。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抓班风,二要求真务实,三要多奉献。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关注优秀生,不冷落、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找对方法,抓住关键,再加上艰辛的努力,就会结出累累硕果。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多学习,多探索,力争能够有更好的成绩、更出色的表现!

第18篇:教学设计论文

编号: 组别:

2017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案例大赛

所在单位(盖章)

1.

者 2.

3.

指导教

填 表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分会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直接打印。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封面编号:由大赛秘书处统一编制填写。 3.组 别:填“教师组”或“未来教师组”。

3.参赛者单位盖章:可以是各有关学校、或校教务处、或学生处、或研究生院、或院级学院(系)盖章,及相关专业部门盖章,均有效。

4.作 者:至多为三名。

5.指导教师:教师组不用填写;未来教师组可以填写。

4.2017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计案例的标题用小二号粗体字,节标题用小三号粗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字。

目 录

1.教学内容解析 2. 教学目标设置 3.学生学情分析 4教学策略分析 5.教学媒体支持 6.教学过程设计 7.参考文献

统计与概率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其一就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其二是统计与概率理论课教师讲授环节,其三就是统计与概率总结与评估活动环节。一共需要三个课时。

(2)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统计与概率基础知识,重点就是其中涉及的公式以及其具体含义,包括其后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的思路与科学的策略,用数学语言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技能:通过对统计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与归纳,初步掌握一定的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性知识,并且在脑海中有一定的关于数学统计学理念,学会运用一定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来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以此形成可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相关问题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第二阶段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以及小型比赛来达到进一步有效掌握统计与概率全部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可以学会去与合作学习,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来进一步有效加强思考问题的基础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学化统计思维。

3.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表现在学生在第三阶段中在教师十分钟提问活动中对于不少的问题,难以做出比较正确的解答:

(2)学生虽然已经经历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但是还难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经过第三环节课堂十分钟基础性试题检测发现,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在课前十分钟预习过程中没有用心。

4.教学策略分析

1、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是显然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传授过程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实际的生活,从而给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感觉,比如引入QQ群教学法,采用疑难问题同学投票,视频协商解决难题,教师只需要监督管理即可。

2、显然作为教师而言,有效地拓展课堂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学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并且可以在“做”中进一步有效培养能力,发展他们各自的个性。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只是教育的指导者,意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教师不可完全的参与到学生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细节的解决,而需要学会合理的分配精力,尤其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方法,让各类的学生可以做到基本的记住学习,最后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再学会学以致用,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与科学的价值观。

3、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显然教师不再仅仅只是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而应该做到进一步放来知识的垄断之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交流与谈论,尤其是为优秀的学生以及另类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使得这些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融入集体中,让集体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并真诚接纳这些学生。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学生不可能也将会不再仅仅只是被动的真理接受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国王,掌握所有的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运用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但是教师保留监督管理与任务布置与验收等的一些基础性环节。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而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一定的“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这些基础的思想之外,在此基础之上当然还需要进一步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并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一步有效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但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将教师的思路真正融会贯通。

5.教学媒体支持

(1)多媒体放映装置、智能手机以及其相关数学软件、配套的网络名师的讲解视频,关于统计与概率相关视频。

(2)校园全程录像录音装置,360拍摄于监控装置,超清晰立体化影音响系统装置。

6.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预习,了解知识

(一)问题引入,开启课堂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知识?

2、你认为我们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是运用哪些方式方法解决的?关于解决这个难题的心得体会有哪些呢?

(二)知识引导,对比深入

1、各种统计图有什么特点?适合什么情况下使用?

2、请问哪位同学可以盖上课本在黑板上画出你经过预习学会的统计学图,并且加入相关数学公式,最后再用自己的话一一说明呢?

3、你对于某位同学的观点有何理解?

二、进入讲授,深入知识

(一)课堂合作,集体学习,问题引导,全面提高

1、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你对于制表有哪些感想体会?

2、进入讲授环节,教师运用课前备课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以生动幽默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举手发言,鼓励打断老师的教授,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观点与认识体会。

3、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之下,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程设计的内容分工合作,进行课堂问题的合作解决与问题的归纳分析。

三、开展活动,形成竞争

1、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术辩论,课堂问题竞答等活动,教师将这些活动进行时间科学分配,并将这些活动中变现出色的学生活动团队计入平时分奖励行列中,或者可以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

2、教师在第三环节中,需要进一步思考有关的典型的试题,并且在经过整理之后,再列在相关纸上,在课前就让班干部发放至学生手中,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并且及时回收批改,掌握学生课堂实际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借此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3、教师在最后的环节当中也需要在充分的备课选题基础之上,找出最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投入其中,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学到最多的最有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出的题目可以作为本次课堂的基础性作业,以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作为基本指导,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业提高与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只有自己的作业做到最优秀了,结合考试的成绩才有资格接受更加难度的作业。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李勇.积极开展“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九次课题会成果综述[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0,(04):1-3+7.[2017-09-11].

[2]任敏龙.“统计与概率”教学新体系的整体设计说明[J].小学教学设计,2007,(Z2):12-13.[2017-09-11]. [3]俞正强,陈安娜.“统计与概率”总复习教学设计及错例分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02):16-19.[2017-09-11].

[4]廖延芳.整理回顾统计知识 提高统计应用意识——“统计与概率”复习课教学设计与说明[J].新教师,2016,(04):71-73.[2017-09-11].

[5]张馨心.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6]舒美玉.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7]沈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8]张飞.中小学生概率思维与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9]段晓君.概率统计课程情景实践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04):86-89.[2017-09-11].DOI:10.16740/j.cnki.cn43-1421/n.2016.04.018

第19篇: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论文

一、从“猴子竞食”看师生角色转变

通过有趣的“猴子竞食”实验,我突然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环节,而是实验前的试验品准备阶段。“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以“猴子竞食”的试验做形象阐释的话,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类似于准备猴子这个实验品的饲养员,面对实验对象,如何给他们“填充食物”是第一目标,即让他们吃得多、消化得好、养得健康,以最佳状态参加高考系最终目标。这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胃口和消化功能,不断茁壮成长,蓄积能量。诚然,如此日积月累的“喂食”和“取食”必定也有所得———教师尽责,学生适应高考,取得高分而金榜题名也是可能的。但是,高分低能的教学思路早被新课改的思潮拍在了沙滩上。回顾第三个房间猴子取食的过程:猴子先从底层开始,再向上面架子继续取食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获取过程;要吃到最高层的食物,需要猴子之间相互协作,获取足够食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这种设置下应该是顺理成章,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努力,使得猴子取食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合理联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是使其“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变死学为乐学好学,才能达到“猴子活蹦乱跳”的教学效果。底层的食物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面架子上的食物要获取,则要求有更高的技能和水平,且需要一定的动力。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跃扑食,这是学习中学生间的协作和探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不难看出,第三个房子里“猴子竞食”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强调猴子自身的体验与提高,发挥了猴子自身的聪明和才智。同样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内外因角度讲,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外因,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则从前边所说的“饲养员”的身份,转化为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从“饲养员”到“学者”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设计者,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断开发课程。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演员”转变成“导演”。这种转变,是不是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并没有滑向教学中心的边沿。相反,教师需要做更多工作,思考更多问题,能力也需要更大的提升。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猴子”找到更多“食物”

请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猴子“找到食物”,不是第一个房间里的“抢食物”,也不是第二个房间里放置太高根本无法拿到的食物,而是第三个房间里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的食物。“食物不同层次的摆放”将是教学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目标、构建互动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等等,就如同试验中第三个房子食物的放置,看似平常却独具匠心。首先,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的外延很广泛,应该包括教师自身、基本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学媒体,同时,也应增加情境创设、教学协作、与资源共享等。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环节的顺利进行。环境的设置中我们要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其次,教学实施的环节就是构建互动课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一名教师坚守的阵地,是教师职责所在的体现,是一位教师成名的教学效果基石。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四十分钟将是教师厚积薄发的环节,是一个教师为之奋斗所有职业生涯、不懈追求的历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乏教师简单明了的点拨,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不厌其烦的答疑,更有学生感性或理性的发言;有超越预定目标之外的欣喜,有即时即兴的合理互动,有意犹未尽的合理想象,还有鼓励与探索等等。教学中交往的气息、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体验等让师生共享。“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一线教师孜孜不倦地不懈追求,持之以恒地伏案备课,所要展示的也不过是这四十分钟凝聚的智慧与创新。再次,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学习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中,其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猴子“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轮流垫底、跳跃着扑食”的这种协作,散发着青春朝气,充满着智慧,更能体现出学生间的友爱与和谐。我们倡导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共同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共享与发展吗?我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所“捕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重难点,更是生活中的谦让、礼仪与合作。

三、结语

最后,我们反思教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关怀学生的成长,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在反思中希望能够再次形成获取知识的动力,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应在反思中更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开诚布公地、平心静气其相互评价。评价带给师生的友情的表示,是彼此帮助的信息,是相互关怀的人文情怀。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统一起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评价中不断延展。四十分钟的课堂一晃而过,但这节课带给师生的是学习上的启迪,方法上的指导,精彩的点拨和师生意犹未尽的享受。“猴子竞食”的实验,让我深受启发,一堂好课之所以出彩,引人入胜,就在于其教学设计的巧妙和教学实施的合理。新视角、新角度的选材,匠心独具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合理实施,必将成就四十分钟的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尝试着去做,无论对自己、对学生,还是对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是有所裨益的。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知不足而后进,才能领略改革的艰辛与重塑的魅力。

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论文

一、创作思路

除尘工艺设计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计算烦琐、讲述内容较多,学生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讲授法效果较差,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讨论法、对照讲解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启发式为主导,利用动画对照讲解,观看实物照片,检索工艺设计国家标准,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简单旋风除尘器设计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趣味,丰富空间想象力,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化。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策略、运用专业技术指南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旋风除尘工艺的设计及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咨询→计划→实施→检验的设计能力。

二、设计内容介绍

(一)布置任务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布置课堂任务,本课例任务为:设计简单旋风除尘器。根据已知参数,计算和选择相应尺寸、除尘效率等。用提问、设问、反问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

(二)复习回顾知识点要完成以上课堂任务,必须用到之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生动展现旋风除尘的原理,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参数,包括颗粒的分离直径、半分离直径dc、捕集效率等。生动逼真的网络动画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既能直观地回顾所学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三)使用网络资源实例导入课程主题教师继续播放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视频短片“冲泡茶叶”、“神奇拖把”这些生活常见的现象来设问:视频中的现象源于什么原理?辅以大量图片资源,教师加以提示。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旋风除尘如何达到除尘的目的。

(四)任务实施分组教学,每5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相互提问、讨论、分工计算和选型。教师负责解释疑难问题,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程度。学生讨论,寻找疑难确定绘图重点。教师根据学生实施过程分组解答遇见的困难和问题,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五)课程评价针对重点和难点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学生自检:完成检验评分表的填写,学生各组内开展互评。评估本次教学的效果: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评定,指出不足之处,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对相应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

(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两道题,分别为一道简答和一道计算,从而巩固新知识。

(七)课后拓展教师提供为学生收集罗列若干个环境类的相关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网络相关的知识和新闻。

(八)时间分配课程复习5分钟,导入新课5分钟,布置任务5分钟,任务实施45分钟,学生自评5分钟,教师评价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三、特色介绍

本课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延伸教学时间,这样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能使能力与知识点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环境工程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学过程应该多利用任务驱动或理实一体化,设计课堂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所需的课堂情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参与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互动和开放的课堂;以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在任务驱动过程中应注意对任务涉及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有目的的设计提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思考,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优化思维品质。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只要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就会有所发现,而且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创新思维的结果,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的思维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例在教学的各环节中,依据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新大纲的要求,使任务驱动法应用贯穿于教学始终,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变“教学”为“导学”,调整教学程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生生互动协作,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形成性练习,重视实践设计能力的即时训练,有助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形成。

透析高效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方法设计要突出“主体性,融合“主导性”

“主体性”是指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主动性是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创造性是创新思维、求新求异。自主是学员学习的关键,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学方法设计应突出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引发学员自主活动,启发学员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突出培养学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导性”是指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密切联系其它课程,最大限度地促使所学知识向其它课程迁移,为其它课程服务,启迪学员的思维,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调“主导性”并不与“主体性”相矛盾,关键要处理好教员所扮演的角色。

教学手段设计要突出“现代性”,融合“继承性”

“现代性”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具有直观性、集成性、交互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点,具有动画模拟、支持学员个性发展等功能,是教学手段的首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减轻学员靠理性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减轻试验其器材、教学场地的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压力,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继承性”是指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语言、粉笔等)进行教学。

板书、板画具有提纲挟领、化龙点睛、激发思维、示范等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被削弱,特别是在理科的教学中,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规律的得到、例题的演算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只有板书才能更好体现其逻辑推理过程,才更便于理解和掌握。语言运用得好不但能激发学员的思维,培养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同样能起到直观的作用,多媒体运用过多或不合理,一方面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造成视觉疲劳,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阻碍学员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倡导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角色设计要突出“主配性”,融合“灵活性” “主配性”是指教学活动学员是主角,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员是配角,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也就是说教员的教始终要面向学员的学,要面向学员的发展。因此,教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时时都要以学员为本,以学员的学为本,以学员的发展为本,使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但是主角与配角、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伴随着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角色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该唱主角一定唱主角。特别是对士官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着在某些教学内容只有教员唱主角,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员的发展。

教学评价设计要突出“诊断性”,融合“反馈性”

“诊断性”是指突出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功能。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为优质、高效教学提供依据。因此教学评价设计应突出评价教员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员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合格与否、水平高低等。由于学员的学习质量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体验、经历、参与程度、思考水平、动手操作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评价也需要对学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能力等进行测量,从而全面反映教学现状和学员的学习情况。

“反馈性”是指将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员和学员,使教员和学员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并制定出补救措施,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为评价而评价,评价与反馈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施优质高效地教学,必须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并且将“诊断性”与“反馈性”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中地理教程的建构

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

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扬帆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融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地理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第20篇:教学设计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特征,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预案、教学评判等几个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设计,给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案例,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最优化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数学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知识的解题以及运用能力,掌握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学数学教学也成了教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指导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地引入新思维、新方法,从而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素质水平。

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众所周知,教学的四个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占主体地位的,由教师主导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内心喜爱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1.2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根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图像、视频、小故事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2、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2.1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式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教师在某个宏观的教学进度设计的条件下考虑每一课时的微观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认为,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整个宏观教学任务下的一个“子任务”,然而这个“子任务”又是整个“教学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而作为教师又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颗“棋子”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整个教学设计将会前呼后应,否则,可能因为散乱而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2.2教学对象

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而言,教师了解学生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三是了解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学习兴趣及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比较具体全面的对某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

2.3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可分为: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如《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活动经验;体会其他学科与数学之间、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各种联系,运用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2.4教学预案

任何教学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教学效果,进而就会有教学预案的出现。教学预案是教师在理解教材、了解了学生并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才开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教学设计真正的开始。在这一环节的进行中,有的教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进行设计,唯恐出现什么纰漏,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前草草的打个“腹稿”,然而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这就是说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误区:设计执行两极化、选择内容教条化、方法思想保守化、教学信息单项化等。所以在开始预案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宏观把握,灵活运用;以人为本,调整心态;抓住关键,提高素养;认真反思,科教双收。

2.5教学评判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评估,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

3、案例分析

案例1:某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问题的时候,设计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将一块三角形的煎饼,怎样切割才可以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的引入题,这道题是以实际应用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个案例的优点在于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紧密,题目简短,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思考。同样,这个案例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教师首先要说明所谓的“大小相同”具体指什么,否则学生会联想到饼的厚度、面积等问题,那样的话就会很难把问题转移到“三角形的高”的问题上来。通过这个案例的引入,给我们一定的思考,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表述准确,生活化的语言和数学的专业逻辑用语必须明确,不可以模棱两可,使学生偏离主题。

案例2:某教师在进行《代数式》这一节课的讲授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某个名人纪念馆的照片,老师扮演“导游”的角色,一边向学生展示照片,一边引入字母,比如用来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参观的人数等。教师设计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解答。而解答过程中就会引入字母,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教师列出一组式子,由学生判断其是不是代数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进一步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举出一些代数式的例子,再让其他同学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教师在一旁点拨引导。

点评:1.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上册,而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是在引入部分,并且由引入的内容(参观名人纪念馆)开始,贯穿了整节课,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旅游”,这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进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的思维也会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具体的一个过程。2.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展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精彩的内容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自主的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构。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亮点是由学生自己编题(举出代数式的例子),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建构主义教学观一样,认知主义也同等重要。让学生举出代数式的例子,就要要求学生知道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在对数学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把握,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教师若要设计好某节课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整体俯瞰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了学生之后再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方均斌,蒋志萍.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刘三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教育时空,2013(04).[3]奂文英.数学教学设计案例[J].教育科学,2010(03).[4]翁昌来.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1).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