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谈骨气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9 08:35:5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谈骨气教学设计

《谈骨气》教学设计

河北省隆尧县固城中学 孟晓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2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3联系实际,借用历史知识来证实文中的论据。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故事、朗读、比较、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采用的“讲道理,摆事实” 的论证方法,并认识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思考

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1995年3月7日的下午,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到了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刚刚趴在工作台上迷糊了几分钟,不料外国女老板走进了车间,紧接着是一阵辱骂,之后她又厉声说道:“工人排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女人。女老板吼叫着:“你为什么不跪?”他质问道:“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跪就开除!”他于是把工作卡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国人!”然后愤然离去,这个宁愿失去工作也不跪地中国人叫孙天帅。有人认为,孙天帅一气之下丢了这份好工作,太莽撞,太不明智!那么你们又怎样认为呢? ——学生各抒己见。

(3)在自尊和高薪之间,孙天帅选择了前者。我认为他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不是吗?当然,在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像这样铁骨铮铮的有骨气的,是举不胜举的。今天,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中国人的骨气,领略一下中国人的风采!

(二)解题

出示标题,在“骨气”二字下划上重点符号,思考:在文中骨气指代什么内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三)读文章,理脉络 1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在论证这个观点时,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3请三位同学朗读,品味这三位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 4提问:列举的三个人物,若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穷人——文天祥——闻一多,为何文章不这样排列?

——论据和论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四)拓展迁移

1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史可法,陈子龙,陈真

△其实本文的作者吴晗本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 补充介绍有关材料。

2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算是有骨气的?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3至于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作者已给了我们答案。 齐读最后一节。 4思考:在今天,讲骨气对我们中学生有无意义? ――独立思考 ——大组交流

——教师明确: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就给了我们答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就让我们牢记中国人的骨气,做一个有志的中学生。

(五)作业布置

1、课下搜集有关骨气的名人名言。积累知识。

2、为你心中有骨气的一个人写一段赞词。

推荐第2篇:《谈骨气》教学设计

《谈骨气》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理解骨气的含义,鼓励学生做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怎样选择和安排典型事例,用事实证明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61年,我国正处于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去克服困难,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了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测

简介作者。

作者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去世。

补充介绍有关材料:吴晗(1909-1969年):著名历史学家。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三、朗读范读,学生默读,注意生字生词(扫清文字障碍)。

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明确:

1、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

2、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不能,他们分别是对应孟子:“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说的。

3、(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四、展示提升

研读课文

(一)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进行分析,本文也不例外,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心论点,并概括了骨气的含义以及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

第二部分(第5~9段):通过对三个具体事例的分析证明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10段):结论:提出要有无产阶级的骨气。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文章开篇第一段用一句话提出了论点,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论点的表述有什么特点?明确:①论点一般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②论点应是完整的句子;③论点要简洁。

2、围绕论点,这一部分的其他三段话论述了哪些问题?(1)第二段引用孟子的三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含义是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引用了孟子的话说明了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2)第三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3)第四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引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孟子的三句话在文天祥的身上体现出来,但是从作者举例的意图来看,他着重表现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讨论、明确:富贵不能淫。因为文天祥被捕后,元朝劝他投降,投降了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以自己的英勇壮举为“富贵不能淫”作了最好的注解。

2、其他两个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明确:“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例子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孟子的三句话正好配上了这三个例子,由此可见,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

3、这三个例子的人物分别来自社会中的什么阶层?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什么时代?作者选择这些例子有何匠心?

2 明确: 文天祥 闻一多

封建官僚 现代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

贫者

平民百姓

奴隶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选择的这三个例子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了论点,同时,这三个例子的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典型性强,强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这进一步说明我们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这样有骨气的人。他们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与我们今天的无产阶级骨气有没有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谈文天祥拒绝降元(富贵不能淫)

论证论点:

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暗杀(威武不能屈) 总结归纳: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

(一)分析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明确:第一句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上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孟子的话到现在还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句引出了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二)本文选择了三个事例来作论据,请问:记叙文中记叙的事例与议论中作论据而记叙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明确:记叙文的目的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所以要通过具体的、详细的人或事的记叙使读者受到感染。因此,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所以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比较简明扼要,

3 它们作为事例充当论点的依据,是为议论服务的 目的。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刻画人物,记叙事件多用描写性的语句。记叙文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生动形象。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论证论点只作慨述。比较简明概括,能证明论点就行。

二、无产阶级的骨气是什么?在当前,怎样才能做个有骨气的人?结合自己所见所闻的人或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本题为开放式的题目,可学生讨论、交流后,选个代表来说一说,教师点评。)

三、展示提升

重点段落赏析:(1—2)(5---9)

1、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

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是解释骨气的含义。

2、用简明的话概况三个事例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富贵不能淫)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威武不能屈)

四、课堂讨论:小王同学一次违反校规以后,被老师批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骨气的表现?

有骨气 ≠ 江湖义气

五、检测反馈

1、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激励鼓舞民心

2、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3、选择题

1.富贵不能淫A.富贵了不能骄纵。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C.富贵了不能迷惑。 2.贫贱不能移A.贫贱不能四处流浪。B.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C.贫贱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3.威武不能屈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六、拓展迁移

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

七、课堂小结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提示:课文最后一段。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正确鲜明)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慷慨牺牲。(富贵不 能淫)古

事例论据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古

闻一多拍案而起,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威武不能屈)今

(此之谓大丈夫) 总结归纳:

发出号召

无产阶级的骨气

人物

事迹

骨气

原因 文天祥

拒绝降元

富贵不能淫

民族利益

穷人

不食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

讨厌神气 无产阶级应有自己的骨气 闻一多

怒对特务

威武不能屈

人民民主

推荐第3篇:谈骨气教学设计

《谈骨气》

巨鹿县第五中学

郭云格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确定论点的方法,并了解论点和论据关系;

2、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3、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学习确定论点的方法; 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事例材料的典型性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由名言导入

著名画家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由此可以让学生对“骨气”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以引入新课。标题是论题,论题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0)学习目标展示

(二)、议论文知识再现

1、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论点:作者对论题的主张、立场及见解。

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理据或例子,可分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

2、什么叫论点?

填空:可以从(标题)( 开头 )(结尾)(中间 )找中心论点。

判断: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不需要概括。(

比喻句可以作为中心论点。(

反问句也可以作为中心论点。(

注:反问句跟比喻句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体现的,如果脱离了所在的语段,句子的意思有可能改变,在一般非正式议论文中可以有用这种方式作为论点的。但正式的议论文是不允许的。

3、论据是什么?

填空: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注: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注意数据也属于事实)、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

4、什么是论证?它与论点是什么关系?

论点就相当于你的观点,论证就是用来说明、解析你的论点的,

填空:论证方法有(

)(

)(

)(

) 明确:道理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三)、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是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任教。他一生著述丰富,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皇权与神权》等。

(四)、写作背景:

《谈骨气》写于1961年春,最初发表在同年3月4日《中国青年报》。其时,正当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艰难途程即将结束的时刻。在这之前,“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五)、自主预习展示

1、给划线字注音。

吴晗 (hán) 富贵不能淫

( yín )

嗟来之食

( jiē ) 拘囚 ( jū

qiú

)

慷慨 ( kāng kǎi )

吆喝

( yāo ·hē

) 高官厚禄

( lù

)

2、解释划线词语。

富贵不能淫:迷惑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薪水 拘囚:把人逮捕关押在监牢里 汗青:指史册 拍案而起:桌子 横眉:形容怒目而视

3、解释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意思。 淫:迷惑。

移:改变志向、变节。 屈:屈服。

金钱、地位不能使我迷惑, 贫穷低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 权势、压力不能使我屈服。

(六)、通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概括列举的三个事例,看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 南宋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富贵不能淫 古代穷人宁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

威武不能屈

3、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为什么只选取这三个事例? 明确:不可以。与孟子三句话相照应的。

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当然有代表性。(第12张幻灯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4、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最后一段

5、总结全文

(七)、拓展迁移

在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人岂止三个。请你根据孟子的三句话,任选一个角度,为课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材料连接:

(1)富贵不能淫——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

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史可法,陈子龙,陈真

(八)、作业布置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

【提示:课文最后一段。】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文天祥、闻一多、孙天帅等】

最后:集体朗读王怀让的《中国人,不跪的人》选段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宁死不降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论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古举例论证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威武不能屈今 总结归纳发出号召

推荐第4篇:谈骨气教学设计

《谈骨气》

【教学步骤】:

一.议论文常识复习

论点:一般是判断句、陈述句,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位置:可以是标题,可以在开头,可以由简要分析在文章中间得出,也可以在结尾对全文归纳总结时提出。

论据:要求必须与观点统一,必须是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名言警句、谚语、公认事理。

论证: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二.课文分析

(一)积累以下词语:

嗟:jiē 吆(喝):yāo 拘(囚):jū (吴)晗:hán 折磨

屈辱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囚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1.介绍作者:

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 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二)课文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就撰写了这篇杂文。而吴晗本身就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反动势力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三)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

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指出在何位置?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开头第一句话。

2.什么叫有骨气?即骨气的含义?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3.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

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由此领起了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它们是为论证论点进行过渡。

(第

二、三部分)

1.用三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5~7段的三个事例?(尽量结合论点,用课文的重要词语)

①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②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③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思考:作者在文中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文天祥拒绝降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分析三个材料怎样证明论点。

文天祥:“富贵不能淫”

穷人:“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威武不能屈”

小结:这三个事例中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有代表性。分别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由孟子的三句话又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这就是事例论证

3.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不同?

答案: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

(五)补充材料: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齐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 ,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 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谈骨气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2.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采用的“讲道理,摆事实” 的论证方法,并认识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导入课文,激发思考

(1) 故事:(见材料)有人认为,孙天帅一气之下丢了这份好工作,太莽撞,太不明智!那么你们又怎样认为呢?——学生各抒己见。

(2)在自尊和高薪之间,孙天帅选择了前者。我认为他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我们把这种像骨头一样宁折不弯、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本文的作者吴晗本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补充介绍有关材料:吴晗(1909-1969年):著名历史学家。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三)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四)答疑

1、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

2、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不能,他们分别是对应孟子:“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说的。

3、(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五)重点段落赏析:(1—2)(5---9)

1、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

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是解释骨气的含义。

2、用简明的话概况三个事例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富贵不能淫)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威武不能屈)

3、结构内容(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讨论:小王同学一次违反校规以后,被老师批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骨气的表现? 【有骨气 ≠ 江湖义气】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激励鼓舞民心】

二、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淫: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三、选择题 1.富贵不能淫A.富贵了不能骄纵。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C.富贵了不能迷惑。 2.贫贱不能移A.贫贱不能四处流浪。B.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C.贫贱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3.威武不能屈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拓展迁移 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

四、课堂小结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提示:课文最后一段。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正确鲜明)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富贵不能淫)古 事例论据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古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威武不能屈)今

(此之谓大丈夫)

总结归纳:

发出号召 无产阶级的骨气

谈骨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2.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3.课堂练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故事、朗读、比较、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采用的“讲道理,摆事实” 的论证方法,并认识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导入课文,激发思考

(1) 故事:不跪的中国人:这则诗讲述的是1995年3月7日的下午,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到了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刚刚趴在工作台上迷糊了几分钟,不料外国女老板走进了车间,紧接着是一阵辱骂,之后她又厉声说道:“工人排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女人。女老板吼叫着:“你为什么不跪?”他质问道:“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跪就开除!”他于是把工作卡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国人!”然后愤然离去,这个宁愿失去工作也不跪地中国人叫孙天帅。有人认为,孙天帅一气之下丢了这份好工作,太莽撞,太不明智!那么你们又怎样认为呢? ——学生各抒己见。

(2)在自尊和高薪之间,孙天帅选择了前者。我认为他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我们把这种像骨头一样宁折不弯、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本文的作者吴晗本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补充介绍有关材料:吴晗(1909-1969年):著名历史学家。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三)再读课文,回忆要点。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在60年代初,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3重点段落赏析:(1—2)(5---9)

1、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大丈夫的这些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

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是解释骨气的含义。

4、用简明的话概况三个事例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5、富贵不能淫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6、贫贱不能移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嗟,来食!”这个味道为何是不好受?那幅脸孔,那种神气,让人受到人格的侮辱。

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要替他办事。

7、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明知敌人要杀他,他毫不退却,在被害前的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

8、结构内容

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正确鲜明)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富贵不能淫 事例论据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

( 精当典型)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威武不能屈 总结归纳 发出号召 无产阶级的骨气

(四)课堂讨论:小王同学一次违反校规以后,被老师批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骨气的表现?【有骨气 ≠ 江湖义气】

(五)练习测试

一、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激励鼓舞民心】

二、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从那几个角度论证论点?

【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 【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选择题

1.富贵不能淫A.富贵了不能骄纵。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C.富贵了不能迷惑。 2.贫贱不能移A.贫贱不能四处流浪。B.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C.贫贱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3.威武不能屈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六)拓展迁移1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史可法,陈子龙,陈真

——教师明确: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就让我们牢记中国人的骨气,做一个有志的中学生。

(七)作业布置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提示:课文最后一段。】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文天祥、闻一多、孙天帅等】 诗人王怀让的诗:《中国人,不跪的人》。 附录:文天祥( 1236-1283 ):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灭亡,文天祥兵败被俘,统治者念其才华,以高官厚禄、威胁利诱、对其软硬兼施,迫其投降,但文天祥凛然正气,以诗《过零丁洋》做答,其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伟大志向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英勇无畏的民主革命斗士,历史学家吴晗称他为“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1日,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5日,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最后一次讲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当晚即遭杀害。 中国人,不跪的人

你见过昆仑跪吗? 没有! 昆仑-- 那是我们中国 骄傲的腰背! 你见过长城弯腰吗? 没有! 长城-- 那是我们民族 自豪的脊椎! 不会下跪! 我们母亲的血液中 没有跪的基因! 不会下跪! 我们父亲的骨骼里 没有跪的骨髓

不会下跪! 我们赖以生存的 中国的流水里 含着很多的钙 他只会养育吐气和扬眉 而不会养育下跪-- 因此,我们的每一个头颅 都是经风经霜的 永不低垂的 盛开的花卉! 我的最早走出森林的民族啊! 请打开字典-- 看\'下跪\'的\'跪\' 右边那一个\'危\'字 给我们一声惊雷-- 它警示我们: 下跪民族将要垂危! 下跪人民将要艰危! 我的最早告别愚昧的国人啊 请阅读辞海-- 看\'站立\'的\'站\' 右边那一个\'占\'字 给我们几多教诲-- 它教导我们: 站立,将占有自己的地位 站立,将占有人类的尊贵! 李大钊不会下跪 他那黑色的长衫 让黑色的夜晚在他的面前 打颤后退! 方志敏不会下跪 他那白色的稿纸 把白色恐怖在他面前 焚毁烧碎!

叶挺不会下跪 他的诗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和\'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己成为分开 人与动物的界碑!

江姐不会下跪 她绣出的红旗 和她穿着的红衣 己成为人间 永不凋谢的红梅! 于是,正义站起来了 倒下的只是犯罪! 正气站起来了 倒下的只有败类 真理站起来了 倒下的只有邪恶 人民站起来了 倒下的只有魔鬼。 听,一个洪亮的声音: 激荡于天地之间 回响在千山万水 \'中国人民 从此 站起来了!于是,中国的白天 太阳站起来了 四面都是光辉„„

中国的夜晚 月亮站起来了 八方都是明媚„„

中国的春天 鲜花站起来了 遍地都是芳菲„„

中国的秋天 果实站起来了 到处都是甜美„„

站起来 站起来才能走路-- 我们走出了京广 走出了陇海 又走出了京九 那千重山 万重水„„

站起来,站起来才能起飞 我们飞出了卫星 飞出了火箭 又飞出了\'长二捆\' 那满天风 一声雷„„

站起来! 站起来才能跳高-- 我们跳上了葛洲坝 跳上了三峡 跳上了东方明珠 看人间灯火 天上星辉„„

站起来! 站起来才能跳远 我们跳到了南极 跳到了北极 跳到了没有人际的地方 敲科学的窗棂 扣未知的门扉

站起来! 站起来走进奥运-- 起跑才更振奋 冲刺才更无畏! 今天,在人类的赛场上 五星红旗 是多么的叫人 泪流血沸„„

在这里,我的诗忽然眼前一亮 是什么,是什么让诗熠熠生辉,这是我们的南国 我们南国的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中的我们的一座城 我们的小城之中的 一家外资企业的院内-- 这一天,外国老板 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国工人 一律下跪!!

下跪到同她心一样的冰冷的 水泥地板 下跪到她那高跟皮鞋踩着的 地球的那个部位 沉默,沉默,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来了!站出来了! 一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 站出来了-- 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 他的脚站得很稳 稳当当,踩着地球的经纬! 向着外国老板 也向着全世界的山山水水 \'我是中国人 我,不会,给你下跪

推荐第5篇:谈骨气

谈骨气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

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浅”的文章读出点“深”意来。 生:我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饿人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例证?我认为与其以饿人为例,还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两个例证(文天祥和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饿人却无名无姓,也许只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夹在中间似乎有些不大相称;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离我们很近,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请大家发表高见。 (不少同学赞成把饿人的例子换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文章选用什么例子,应该由写作的目的来定。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证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文章选取的三个人物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那个饿人大概是奴隶社会的,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闻一多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现代,这就证明了“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作者的举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饿人换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写作目的相背了。 生:我同意,想再补充一点理由: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谈中国人的骨气,举的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吴晗也举同样的两个人为例,那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了吗? 生:说吴晗抄袭,说得太严重了,但我认为这篇《谈骨气》至少是一篇没有什么创见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泽东《别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谈骨气》从论题的确定、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整个思路,都是“借用”别人的。 师:我真为同学们眼光的敏锐性高兴!中国过去的文人写文章,有个很坏的“传统”,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没有思想,写文章只是为了阐发圣人的言论。这篇《谈骨气》也不能不带有这样的烙印。不过我相信,吴晗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学者的宽大胸怀,为同学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的。 这里顺便向同学介绍一点有关吴晗的情况。 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积极“响应号召”,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剧本《海瑞罢官》,竟会被诬陷为“大毒草”,并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期间,他先被揪斗批判,后被投入监狱,在残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杀(一说吐血而殉,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吴晗和闻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三、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 师:下面是不是请同学们就那篇网上的批评文章谈谈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多数同学赞同批评文章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是有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显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吴晗是位著名学者,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让。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个说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当裁判,只想提供一点资料,究竟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自己拿主意。 鲁迅有两篇选进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也都说到了“中国人”,对我们判断是非也许有帮助: 1.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卫兵开枪,死伤数百人,刘和珍不幸罹难,接着有人放出流言,污蔑她们是受人利用的。鲁迅就此事发表议论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①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2.另一篇是(中国人②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国人③,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师:鲁迅的文章中用到了三个“中国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三者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吗?然后再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看能不能取得一点共识。 生:鲁迅的文章中,中国人①指的是杀害刘和珍和制造流言的那一类坏人,而中国人②是指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而中国人③则指中国人中的“脊梁”。三个“中国人”都不是指中国人的全体。 师:这对我们解决刚才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吗? 生:我们在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前面不加任何表示限制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某一部分中国人。主要看它出现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可见网上那篇文章对吴晗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生:中国人中当然有优秀的人,也有坏人,吴晗会不懂这个道理吗?还用得着这位网上的作者来教训吗?再说,我们写文章总得给人一点启发或鼓舞,吴晗写这篇《谈骨气》就是要鼓舞人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句子铿锵有力,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改为“有一些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这种表达效果吗? 生:我同意他们的意见,想再作点补充。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处在主流的地位,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鲁迅说的民族的“脊梁”。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我同意你们的分析。“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正是堪称“中国的脊梁”的那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人,正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说,这里其实有一种修辞现象:整体和部分可以互代。吴晗的文章中是用表示整体概念的“中国人”代替一部分中国人。这在修辞学中叫做“借代”。 前面说过,这篇文章让初三的学生读虽然嫌浅,但如果在读的时候不是把眼光局限于课文,而让视野稍稍拓宽一些,也是可以读出深意和趣味的。刚才同学们就是这样读的,我发现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对我们今后读文章是有启发的。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然后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限,形式不拘。完成作业前,可以从网上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咖媒体对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报道、报纸社论等),使你的议论像这篇《谈骨气》一样,有具体的事实作支撑,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 (1)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了,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项目。而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这届奥运会上,许多年轻队员和老运动员一起发挥出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竞技体育又攀登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同时,他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选用什么标题最为合适,有几个词语一直在脑中转动不已,它们就是:中国、中国人、奥运和骄傲。中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自己的国籍感到骄傲。曾经听某人讲起在澳大利亚的一件事,有一位澳大利亚人间一位中国人是从哪来的,他猜过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之后,就是没有谈到中国。而且,在得知对方是从中国来的之后;还抱歉地说如果一上来就猜中国的话,是很没有礼貌的,因为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又邋遢又没文化。先不说在外国生活的华人感受怎么样,在经过了这次悉尼奥运会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我们终于把我们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中国精神带到了悉尼,带到了澳大利亚,展现给了每一个澳大利亚人,展现给了全世界,让所有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精神,让所有对中国人有偏见的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2)穷人搞别的搞不过富人,能在奥运会上拿几块金牌就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儿。得了金牌后举国欢腾,游行上街的一定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单位专门放假让你回家看奥运会开幕式的也一定是第三世界国家。人家发达国家得块金牌是锦上添花,到咱们这儿就变成雪中送炭了。问题是咱们关心奥运会和别人不一样,人家是喜欢运动的人才看,不喜欢的人跟没事似的,在亚特兰大开奥运会那阵子还有人专门在那几天出去旅游,躲开奥运会。中国就非要闹得举国上下除此无大事,平时连奥运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太太,也要对着电视说几句得了金牌,可为咱争气了的话。八八年奥运会没搞好,被说成兵败汉城,全国上下如丧考妣,后来搞好了,又说体育健儿真是最可爱的人。中国足球老也冲不出去,恨得全国人民牙痒痒的,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真像中国足球弄好了就可以超英赶美了。 说到底,把奥运会看成关乎国运的大事,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 2.与邻座的同学一起讨论课文后的练习题,不必做成书面作业。 教学资料: 1.江泽民谈中国人的骨气 中华民族有着从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光荣传统。革命先辈,前仆后继,在外国侵略者面前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抗和斗争。许多革命烈士,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表现了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可是,在去年的*和*中,有些人却同国外敌对势力勾结起来,危害祖国和人民;还有的人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宣传那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哲学。在他们身上,一点民族气节的影子也找不到。一个正直的爱国者,在敌人和外来压力面前,绝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人要有正气和骨气,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参观《中国革命史陈列》结束时的讲话。(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关于闻一多“拍案而起” 1946年7月11日夜,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但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致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不听朋友的劝阻,毅然前往参加。当李公朴先生的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扰乱会场。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原本没有准备发言的他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慷慨激愤地痛斥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主同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推荐第6篇:谈骨气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l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谈骨气》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文章。

(三)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 贫贱不能移:改变。 威武不能屈:屈服。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

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

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

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

3、4段)

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

5、6段)

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

7、8段)

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1.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提问: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提问:第

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2.投影下列思考题 (1)在“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一句中,能否将“坚定不移”和“当时”这两个词语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坚定不移”就是对孟子三句话的概括,突出了“有骨气”在意志方面的特征;“当时”则扣住第3段中的“每个时代”,点明了骨气的社会性。) (3)本文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用孟子的兰句话对“有骨气”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 (4)如何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封建时代的骨气往往同封建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在一起,有骨气的爱国者往往具有忠君的思想,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

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

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六、小结性提问:

A、第

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B、本文作者怎样为达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的呢?用论据证明观点。

二、分析本文论证的特点,研讨下列问题。

本文选用了哪些事例做论据?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何?这些论据(事例)在顺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其顺序能否调整?

研讨并归纳:本文举三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板书)。

因为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①

三个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来排列,逻辑性非常强。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国中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了\"贫贱\",拒绝\"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

②从时问上分,三个事例中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南宋,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这样举例,紧扣了第3段的论述,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③三个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涉及面广,紧扣住中心论点的“我们中国人”这几个字。④三个事例都截取了三个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突出表现,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同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来安排三个事例的,所以没有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

三、结合课文,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本文所举的三个例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都属于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只是充当立论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则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以情动人,表现中心。

四、阅读全文,思考解答下面三个问题。

①同学们能再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吗?课文中的人物能否用其他人物替换?

课文和已经学过的历史人物中去找。如《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话从他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春》、《背影》的作者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刘胡兰则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的人物不能替换。原文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从古到今\"有骨气的中国?都具有典型性,分别代表了士大夫、平民及知识分子这些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体现了\"我们是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一观点。

②学生学习本文有何意义?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讨论并归纳: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

③总结性提问:怎样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义何在?

:全文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层次来安排结构,第10段归纳了\"骨气\"的现实含义(为了……胜利,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深化了中心论点。

③总结归纳本文的结构。

(四)总结、扩展

本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民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引导体会基本论证格式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清楚这个基本的论证格式,认真学会这种写法。

1.精心选择和安排事实论据。

写作特色: 2.说理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理想的阶梯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也可能是事实。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遮挽(wǎn) 翱(áo)翔鞭笞(chī)

废寝(qǐn)忘食 笔耕不辍(chuò)

怨天尤(yóu)人 攫(jué)取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拦住挽回。

翱翔:鸟在天空回旋飞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邀游。 鞭笞:用鞭子、竹板之类抽打。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力于某件事。笔耕不辍:长时间不停止地写作。

怨天尤人:受了挫折或出了问题后,只是一味怨天,归罪别人。 3.学习、分析课文。

(1)本文的题目“理想的阶梯”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阶梯”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阶梯”指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作者以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实现理想必须像登阶梯那样,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2)认真读课文,理解什么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弄清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认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以下的内容都围绕它来展开阐述。

(3)“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的第1段能否略去不写?为什么? 明确:作者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谈起,指出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并针对三种现象提出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的开头一段不能略去,因为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谈起,才能引起青年们的阅读兴趣,达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的效果。

(4)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论述部分与课文第2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方面论述的中心句)三个方面分别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排比段落。各方面的第1句是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分论点。三个方面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结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阐述论证了中心论点。另外,这三个方面又是与第2段中三个“有的……”相对应的,因此三个分论点又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来,它为论证中心论点服服,阐述了“奋斗”的内容。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分论点部分的论述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层(马克思为……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展开论述,列举事例,说明杰出的人物是沿着理想的阶梯刻苦勤奋取得成功的。第三层(今天……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激励青年们刻苦勤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7)集体朗读

5、6段后思考:作者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后,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作者先从正面阐述,文中列举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鲁迅对时间是“惜”如生命,巴尔扎克是如痴如狂地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去“拼”,而爱迪生则是“挤”时间,“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

再从反面阐述,作者先算了一笔时间账,说明“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然后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说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常理,指出有的人至今不知珍惜时光。最后是小结,扣住上一段开头提出的观点,把“有无理想”和“是否珍惜时间”联系起来说理: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对时间自然不珍惜;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8)让学生默读第7段,在分析第

一、二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上,与同桌分析第三个分论点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文章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一观点后,作者分两层论述。首先阐述如何对待困难。以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为例进行论证,详写高尔基,略写伽利略、布鲁诺。第二层主要论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成就。这一层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事例,阐明“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成功”这一道理。最后激励“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要怕困难,要迎难而上,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9)提问:结尾部分是怎样总结全文的? 明确:最后一段从上文三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结出“奋斗,是改变现实的强大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第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谨严。这个结论,紧扣中心,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联系实际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的阐发。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尾提出了极具感召力的言词: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1.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部分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第

1、2自然段):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

第二层(第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问题的共同点,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分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即针对三种现象提出分论点,分析评述,帮助青年解决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自然段):提出第一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并用马克思、诺贝尔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二层(第

5、6自然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用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具体事例和朱自清的名言作论据进行论证。第三层(第7自然段):提出第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并用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和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 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它们是每一层的论点,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因此,显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什么样的关系? 分析:本文出现了这样几个论点: ①奋斗,是理想的阶梯。②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④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上述四个论点中,②③④是并列关系,均从属于论点①,这三个论点从不同角度——目的、态度、意志三个方面深入论述论点①。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论点①是中心论点,②③④是分论点。分论点对所论述的那一侧面内容来说是论点,而对中心论点来说,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3.《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展开论证的? 分析:《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实现四化这一理想比喻成一座高峰,要攀上这座高峰,就一定要架设起一架阶梯,人们踏着这架阶梯往上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之巅。这架阶梯就是奋斗。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本文的结构可以图示为:

(一)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二)是本论部分,把中心论点剖分为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识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部分的意思是说,奋斗这座阶梯有三个梯级,一个是刻苦勤奋,一个是珍惜时间,一个是迎难而上;奋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他说,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就是实行奋斗。(三)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是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这三个分论点没有先后之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因此,我们说本文的结构形式是“并列开拓式”。

4.《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论据能不能互相调换? 三个分论点中都举出了事实论据。第一个分论点讲勤奋刻苦,举了马克思、诺贝尔废寝忘食,刻苦奋斗的事;第二个分论点讲珍惜时间,举了巴尔扎克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爱迪生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的事;第三个分论点讲迎难而上,举了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却迎难而上的事。 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可不可以互相调换呢?我们先看第一个分论点中所举的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这两个人的事中有没有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因素呢?当然也有,但是作者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把座位下的水门汀地面磨掉了一层和诺贝尔废寝忘食整整4年做了几百次试验的事,这样的事只能证明他们刻苦勤奋,并没有说明他们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样,第二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迎难而上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珍惜时间;第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珍惜时间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他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按作者现在这样取材的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不能调换的。

当然,如果改变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可以调换的。如果用第一个分论点“刻苦勤奋”中所举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会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抢时间,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连续工作多少小时,不肯浪费一刻时间,视时间如生命的事;如果用第二个分论点中“珍惜时间”中所举巴尔扎克的事去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迎难而上”,那就应当写他如何废寝忘食、如痴如狂地奋笔疾书的事;如果用第三个分论点“迎难而上”中所举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等人的事去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在和常人同等的时间内取得了常人所不可企及的成果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重点论证几个不同的论点,关键是要找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论据与论点统一在一个角度里,使其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初学写议论文时,常常只在论点后随便写上一个事例,而不注意这个事例与论点的结合,出现论点与论据错位的毛病,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便知道这一毛病以现的原因和今后在写作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一毛病的出现了。

5.《理想的阶梯》在逻辑推理上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引论部分(

1、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要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青年首先要有为四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但是仅仅有理想而不为实现理想去艰苦奋斗,理想也只能是幻想而已;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先确立的大前提是“只有树立理想,才能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接着用“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规则进行推理,论述青年不树立理想必然不能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树立理想还只是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是不能实现的,要使理想变成现实,还必须艰苦奋斗,所以说“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接下来三个分论点的提出,也都是采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逻辑推理形式:刻苦勤奋(第一个分论点)是奋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不刻苦勤奋就不算是奋斗,但是仅仅刻苦勤奋了,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奋斗,还必须珍惜时间(第二个分论点),还必须迎难而—二(第三个分论点);只有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才能算是完全的奋斗。

本文采用这种辩证剖析的推理形式,把思想不断地往前推进加深,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把读者的认识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使人感到有一种无可置疑的逻辑美。

6.《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各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证? 本文第3段,第一句“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是段首中心句,结构上称为段的“起始部分”,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是这一段的“展开部分”,是对起始部分所提分论点的论证,所用论证方法是科学归纳法中的求同法。“求同法”是以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为主要依据的,具体步骤是“由异到同”,即先分别阐述几个事例在各个侧面的不同点,再归纳起来分析它们在本质上的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论点成立的原因。这一段先分别阐述马克思、诺贝尔各自所从事的不同事业、所作的不同努力、所取得的不同成就,然后总起来分所阐明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不仅都有崇高的理想,而且都有刻苦勤奋的行动,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可以得出结论:刻苦勤奋的人是能实现理想的。最后两句是这一段的“终结部分”,联系当前青年的实际,对起始部分提出的论点作了重申和深化。 第

4、5段是对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的沦证,第4段仍然用““求同法”展开论证,第5段改用了”反证法”。“反证法”就是在展开论证时,提出一个与论点相矛盾的判断,并阐明这个判断是虚假的,然后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谁知论点的真实性。这一段首先提出“要珍惜时间”,然后提出一个与之相矛盾的判断“有人不珍惜时间”,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是“没有理想”,是“不懂人生的意义”,接着断定:这样的人是不能实现理想的;反之,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奋斗,就能实现崇高的目标。 第6段第一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是全文的第三个分论点。“奋斗的必要……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论证的展开部分,采用了“选言排他法”。所谓“选言排他法”就是在段的起始部分确立分论点以后,在段的展开部分首先构成一个包括论点作为一个选言支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然后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中“否定肯定式”,论证其他选言支都是假的,从而断定论点的真实。这一段是这样论证的,首先构成一个包括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作为一个选言支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遇到困难以后,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以“客观条件差”为借口,遇难而退;有的人以“岗位平凡”为理由,回避困难。然后在展开部分,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中的“否定肯定式”,论证论点以外的两个选言支的虚假性。这样,在终结部分就有充足理由对论点加以重申和深化: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迎难而上的人,必将取得令人欣慰的硕果。 总之,本文三个分论点在论证过程中,都运用了准确的概念、真实的判断和无可置辩的逻辑推理,充分揭示了理想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不仅使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在思想上得到到了启发,认识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情感上得到激励,使人产生一种为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渴望。这是本文在理论论证上的最大成功之处。

推荐第7篇:谈骨气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1.什么是论点?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要做到正确、鲜明,有现实意义。(鲜明,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论点常在议论文的首句或首段出现。本文的论点就出现在开篇第一句,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克服暂时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2.什么是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文章要有说服力,光有正确的论点不行,还必须有确凿有力的材料来说明它。论据不可靠,论点就站不住脚;论据不充分,论点就缺乏说服力。本文主要论据是三个典型事例。

3.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文中举了三个具体事例,都表现了我们中国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其中,南宋抗敌英雄文天祥的事例,着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古代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的事例,着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易志的高尚品节;

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首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4.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那么作者对引述的事例是如何进行分析的?

本文叙述的三个事例,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这三个事实论据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互相照应,读起来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这三个人物是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有骨气的范例。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5.想一想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开篇第一句,而且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不仅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全文论述的中心,而且极为醒目、突出,加上这句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句,读起来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很有气魄,充满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句话,十个字,既明确了观点,又表达了感情,放在篇首,又独立成段,确实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6.全文得出怎样的结论?

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骨气,不向困难低头,并号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胜利一定属于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

谈自制力

什么是自制力呢?

所谓自制力,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

有一本专门描写打猎的书,其中写到有一只红狐狸,它为了捕获野鸭子。常常可以连续几天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地,它是那样顽强而有耐心,慢慢地毫无声息地贴在地上接近野鸭于。当野鸭子无意中游开了,红狐狸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处等侯着。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红狐狸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连续三几天,直到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逮住为止。这只红狐狸不是很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吗?实际上,这只是狐狸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猎获食物的本能。

如果说,连动物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能控制自己,对于有思想感情的人来说不更应该善于驾驭自己吗?

自制的反面是放任。

我们看一个淘气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宠爱下,有时会说一些没大没小的话,做一些颠三倒四的事。家有客人,他更是调皮捣蛋,无一刻安宁,这就是所谓的“人来疯”。

当然,儿童的自制力本来就较弱,发一点“人来疯”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有的青年,到了已经懂事的年龄,还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呢?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放任自己。

比如抽烟,在开始不过是抽抽玩玩的,但有的人却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而只是盲目地听凭自己抽下去。于是一根两根,一包两包,直至

成为嗜好,积习难改。这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如果说,盲目纵欲是自制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制力又是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描写的保尔〃柯察金戒烟的故事。有一次,青年们就习惯能不能改掉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习惯比人厉害,养成了就改不掉,抽烟就是一例。保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不然的话,岂不要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吗?这时,有人挖苦保尔,说他吹牛皮,因为他明知抽烟不好但并没有戒掉。保尔沉默了一会儿,从嘴角拿下烟卷,把它揉碎,斩钉截铁地说:“我决不再抽烟了.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从此,保尔果然不抽烟了。每一个不想使自己变得“毫无价值”的青年.都应该像保尔一样,下决心依靠自制力跟自己的坏习惯作斗争。

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

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控制自己需要意志。意志和思想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要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就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磨练。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青年时代曾经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诱惑”。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道德计划,逐条实行。比如,为了矫正女谈和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除非于人于已有利之言谈,避免琐屑的谈话。”后来有一位朋友说他常常显露骄傲。于是他又把“谦逊”加入表中。他晚年撰写自传时,曾经谈起青年时代锻炼自制力的计划,认为他的成绩应归功于节制。

赏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的任务。本文正是围绕:

什么是自制力,自制力为什么是必需的,怎样增强自制力三个问题展开议论的。

文章的论题和生活中习惯的作用力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方法来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既生动又明晰。比如,论述什么是自制力时,举红狐狸猎野鸭的小故事,用狐狸的行动和人的行为作对比,有力地阐明:人更应有自制力。同样举保尔〃柯察金这样有“钢铁”意志的战士和富兰克林这样的大物理学家的事

例来论证论点更典型、更透彻,也使文章通畅自然,水到渠成。

比较阅读:这篇文章与《谈骨气》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两篇文章都是比较规范的议论文,都是按议沦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安排结构。先提出问题(论点),然后分析问题论证论点,最后总结归纳,解决问题。《谈骨气》先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举三个事例从二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归纳。《谈自制力》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自制力,然后分析问题:自制力为什么是必需的,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增强自制力。两篇文章都是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在论证方法上,两篇文章都采用了举例论证,说服力强。《淡骨气》举了文天祥、穷人、闻一多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沦点。《谈自制力》论述什么是自制力时,举红狐狸猎野鸭的小故事。又举了保尔〃柯察金和富兰克林的事例论证论点,说理透彻。

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谈自制力》还采用了对比论证。例如:用狐狸的行动和人的行为作对比,有和地阐明:人更应有自制力。

推荐第8篇:谈骨气

题目:谈骨气

当今世界,富甲一方者有之,富可敌国者亦有之,“福布斯”、“福润”整天搜索探秘公布排名皆为孔方兄。如此风潮,使大多数人开始觊觎他人钱包——是不是比自己的鼓一些了?但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却在人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日渐黯谈,所以我要说:“骨气者,真财也!”

何为骨气?即一个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秉性。而现在的我们,缺乏的正是如此。几日前,我偶过天桥,发现乞讨者众,其中不乏有身强力壮的青年,却跪于路边,等人施舍 。这些“专职”乞讨的人,貌似整日吃喝不愁,实则欺骗着他人的爱心和同情心,丢弃着自己最珍贵的品性——骨气。区区小钱,买下的是温饱,卖出的是人格: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去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做的:齐国饥荒,一有钱人在路上摆出酒食,对一个蹒跚而来的究人喊:“嗟!来食!”而穷人宁死不吃,最终虽饿死于路边,却没有丢掉自己的骨气。我认为,穷人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文钱,却有“真财”——骨气。

古往今来,多少中华儿女有自己的骨气:李太白举杯痛饮,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愧为千古诗仙。一生迁谪无数,流放四海,只因有骨气,不侍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流露出他的狂傲,他的不羁,但这些都是他一身傲骨的佐证;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直指敌人痛处,只因有“一身硬骨头”,引领中国人于祖国为难之时再不敢彷徨,发出呐喊之最强音,他的骨气是可钦可佩的;一代文豪朱自清是“嗟来之食”的现代版,冒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堪为骨气者的一代楷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骨风气竹为先。”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苍翠挺拔有骨气。正可谓:竹,不是因为有用而有骨气,而是因为有骨气才显的有用,人亦如此。一个再平凡再卑微的凡夫俗子,即使他囊中羞涩,即使他饥肠辘辘,但他不会向他人卑躬屈膝,也不会捡到钱而尽收囊中,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最有骨气的人,他就是最富有的人!

做为当代中国人,做为当代的中国学生,我们所要传承的,不仅是祖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骨气——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骨气——炎黄子孙的民族魂!只有拥有骨气,我们才可以长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需要骨气。拥有骨气,我们才会拥有完整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以骨气为财富,我们才有奋斗的资本;以骨气为财富,我们方可获得成功。真的,你真的会发现:“骨气者,真财也!”

推荐第9篇:谈骨气

谈骨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纵观历史的长河,有骨气者,上至三皇五帝,下至于兹,数不胜数。 汉代的苏武,一边是高官禄位,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犹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有骨气的地活下去,给人性涂抹上浓重的一笔,怀有匈汉和睦的夙愿,他挺直了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南北的飞虹,他用铮铮傲骨敲响了千秋绝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又如那乱世的嵇康,隐居的五柳,不愿为那五斗米粮而向乡里的小人折腰……

再如那盛唐的李白,一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天山而下,直奔长安而来,等待他的虽有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的殊荣,却只愿一壶酒,一把剑,笑傲走天下;一轮明月,一路狂饮,饮出一位诗坛谪仙;只因不为虚名而来,不图荣华而去;喜笑悲歌骨气傲,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笑弄扁舟,怎可“摧眉折腰事权贵”;誓取楼兰,杀敌报国的李白,怎会卧于金殿陪君王,诗歌美酒蚀傲骨?

是那“捡尽寒枝不肯栖”的高人么,被贬于外,空有报国心,却无报国门的何止你一人;零丁洋上的囚客,一怒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乱世出英雄,英雄皆傲骨,或非,你是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或是那为中华之崛起而弃医从文的鲁迅?还是那“我自横刀向天横,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苏武,一个为完成自己夙愿的人坚守了自己那高傲的骨气,嵇康,守卫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傲骨,五柳,不向乡里小人折腰的高尚的骨气,盛世的太白,不愿花天酒地,虚度光阴,只叹生不逢时的怒气之骨,乱世的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怨气从他高傲的躯体里散发出来,融入历史的车辙之中……

有骨气者,数不胜数,何不谨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有骨气者也。

推荐第10篇:《谈骨气》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目标

1、掌握“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2、背诵孟子的名言。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初步学习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训练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学习写议论文。 教学设想

1、本文在思想上对青年人有积极意义,而且它是一篇体制短小、行文规范的文章,便于初中生学习。这就为结合文体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基本的教学方法应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安排三节课。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

扫清字词障碍,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激情唤志

同学们,诗人王怀让曾创作了一首长诗《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现在选择其中的一段念给同学们听:

这是我们的南国, 一家外资企业的 院内一一 这一天, 外国老板 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国工人 一律下跪一一

沉默。沉默。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来了! 站出来了!

一个二十四岁的我们的 中国的小伙子

站出来一一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他的脚跟站得很稳 稳当当

踩着地球的经纬!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 不会

给你下跪!”于是他被开除了。

同学们,这位不跪的人叫孙天帅,他在高薪和自尊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我们说孙天帅真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那么骨气的含义是什么呢?吴晗同志的《谈骨气》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介绍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一)、一般来说,读一篇文章,大致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议论文来说,了解其内容也就是把握它的中心论点,了解其结构就是把握它的写作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写法,就是看作者怎样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了解其语言就是看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前三方面的方法。 一读

扫清文字障碍,查字典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理解重点词义。 二读

学习阅读方法 问题:

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根据这些个问题,列出简单清晰的阅读提纲。

(二)、讨论交流阅读体会

板书: 结构——写作思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解决问题

论据1:文天祥拒绝投降 做新时代有

内容——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

2:穷人拒食嗟来之食 举例子 骨气的人

论据3:闻一多勇对特务枪口

写法——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学习

1、深入理解历史人物与孟子的话的对应关系,明确顺序不能颠倒的原因;

2、逐层深入的论证层次;

3、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1、知识链接: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第四册中,我们学过了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征。在《谈骨气》这篇课文中,作者同样举了三个例子,读一读课文中关于这三个例子的内容,由三个同学分别口述这三个例子。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口述课文中三个事例的效果。

3、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①三个事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代?各侧重于哪类矛盾斗争?上文与之相照应的话是哪几句?其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②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三个事例。

③研读这三个事例前后的文字,看一看“骨气”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

④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中国石拱桥》比较,这三个事例在本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4、反馈讨论结果。明确:三个事例发生的时代分别是南宋、“古代”和现代的;顾及了各类矛盾斗争,第一个事例侧重于民族矛盾,第二个事例侧重于社会矛盾,第三个事例侧重于阶级矛盾。与之相照应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为如此,其顺序不能调换。“骨气”这个词在三个事例前后出现了多次,说明这三个事例与“骨气”有紧密关系。三个事例可分别概括为:文天祥拒绝投降;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由于文体不同,文中例子的作用也不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事例是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品质和精神;《中国石拱桥》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本文是议论文,文中的三个事例是为了证明论点的论据。

5、讨论深化: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论据,它们分别要证明的是什么?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6、师生共同评价讨论效果。明确:第一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第二个论据要证明的是“贫贱不能移”;第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威武不能屈”。三个事例所处的时代不同,印证了课文中的“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因此,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见解和主张,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7、阅读经验小结: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议论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找论点的方法,即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还有一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这样找论点的方法必须是建立在对文章反复阅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找论点也可以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来反推,因为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如本文就可通过分析三个论据,逐一弄明白各个论据要证明什么,进而理出头绪,从外围向核心逼近,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种通过论据反推论点的阅读方法可以作为阅读议论文的一种思路。

二、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课文中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是文中三个论据的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都是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的;有人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孟子的这几句话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还有人认为,孟子的话在文中既充当论据,又分别是三个事实论据的论点。

第11篇:《谈骨气》教学反思

教后方之如何教

没上完一节课,每每回味着一个个教学环节,总感觉有许多缺憾,总在构想如果再重新讲这节课怎么讲才能讲得更好?教后方之如何教,免不了一声叹息,埋怨自己教学水平低,又后悔课前备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到„„上完《谈骨气》这课,我又思前想后,课堂上一幕幕在脑中闪现。

这篇课文是为了配合第三单元议论文教学,补充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构清晰。不管是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过程,还是文章的结构,是非常适合作为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示范教学与阅读训练的典型范文。本文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反思本文的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论证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议论文的结构,之后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本文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型的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 ,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对三个事例的概括还不错,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最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接着引导学生三个实例的代表性,从时间上来分析,又从所处的社会层次来分析,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的选择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二、局部阅读 明确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运用要求。

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论据或论证的材料,叙述式要简明概括,紧扣论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并通过找能紧扣论点的词语来体会其要求。

同时让学生明确:三个实例叙述完之后,体会对事例评析的语句的作用。 这样学生对事实论据的运用就有了明确的把握。

三、联系实际,迁移升华。

课文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在学到第三部分,“无产阶级的骨气”时,我让学生围绕“威武不能屈”的角度举出”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典型事例,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明确如何运用典型实例,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设计“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学习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我所设计的三步导读思路,也是我有意训练并努力使学生形成的阅读思路。如果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而拿到开启议论文的钥匙,必将为其今后议论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在这一课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议论文,并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

第一、在把握结构在这个环节,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竞答的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有的答不上来,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才想起来,看来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掌握的并不好。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也并不顺利,有好多学生把第一段划为第一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也是不知如何说好。

分析原因,文体知识在教学中未能给予充分重视,讲完之后,未能及时复习,结构把握不准确,除了学生自身阅读水平有限,对一个初学议论文的学生,给他五到十分钟来把握一篇文章的思路,有点勉为其难,如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那么课上用五到十分钟来把握结构还能完成

第二,由于课前学生对文本没有足够的预习,课上给学生的时间又有限,学生质疑、探究体现的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有一种牵着学生走的感觉,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等。 第三,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以致在讲第三部分时,时间比较紧,没能联系写作背景来深入感知文章内容,很是遗憾。

总是在上完课后,才知道如何教更好,作为老师,我们也总是在遗憾中自责,又在自责中加倍努力工作来减少我们的遗憾,以不负课堂上那一双双期待我们的眼神。 我相信,一节课的遗憾,将是我更好完成下一节课的动力。

第12篇:谈骨气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1.学习本文用充分的事实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

3.理解\"骨气\"的内涵,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第二课时

1.把握严密的层次结构。

2.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

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

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

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

3、4段)

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

5、6段)

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

7、8段)

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

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 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在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三个例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释,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天祥例子与论点的关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着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层次结构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帅论据,叙议结合,说理就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引导体会基本论证格式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清楚这个基本的论证格式,认真学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1.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

2.分析本文议论方法的特点。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笔记。

二、指名在黑板上听写字词并注音释义。

三、教师归纳并投影展示。

四、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合上课本,说说你对\"骨气\"这一词义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刚强不屈的气概。

讨论并明确: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五、阅读第

3、4自然段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讨论、归纳并板书: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

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六、小结性提问:

a、第

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讨论并归纳:用论据证明观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第5至9段并复述三个事例的梗概。

二、分析本文论证的特点,研讨下列问题。

本文选用了哪些事例做论据?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何?这些论据(事例)在顺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其顺序能否调整?

研讨并归纳:本文举三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板书)。

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国中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了\"贫贱\",拒绝\"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

三、结合课文,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研讨并归纳:本文所举的三个例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都属于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只是充当立论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则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以情动人,表现中心。

四、阅读全文,思考解答下

第13篇:谈骨气教学反思

谈骨气教学反思

(一)

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宋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谈骨气教学反思

(二)

吴晗的《谈骨气》历来被大家誉为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赞歌。但是,这样一篇万人仰视的文章在我的学生那里都遭遇了一次滑铁卢。

导火线就是那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展开讨论,有位学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务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来吃了活命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呀!”我正想反驳他,他以不客气地“扔”出一个“重磅炸弹”:“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屈尊向战胜者吴王求和,替吴王喂马,回国以后,忍辱负重,每天卧于薪草之上,饮食前必先尝苦胆,以磨砺意志,思考制胜对策。如果他兵败之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如何做到振兴越国而不再受人欺侮呢?”

听了学生的话,我哑然。我笑了笑对他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听你这么一说,别说你想不通,连我也想不通了!”

从以上课例中我明白,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敢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法行使民主权利,仅仅想要对课本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也不能,更不敢让学生去左右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选择自己的学业发展趋势!这种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学生只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记好笔记,下课后再背好笔记,稍不听话就被定义为“坏小孩”。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如何创建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想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新型教师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促进和创造人类文明的使者,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负有极为重要和难以替代的使命。新型教师不甘做平庸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塑造美好灵魂的工程师。

二、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无数事业成败的实例证明,非不能为,乃不敢为。只有敢想人所未想,敢做人所未做,敢言人所未言,不守旧,不从众,不随俗,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才能冲破旧的理论、观念的束缚,才能有所创新。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魁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四、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努力拼搏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要构建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只有坚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也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偏见,不开明的领导者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障碍,常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能够顶住这种压力,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事业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因此,新型教师要具有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品质,顶住种种压力,创建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这种交往是民主、平等、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我们既要努力完善教学活动,也要努力完善个性。

谈骨气教学反思

(三)

《谈骨气》是吴晗先生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生的课本,基本上人人读过,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直到现在,很多老师会用这篇文章来讲议论文的写法,我想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作为议论文,就要说下写作目的。我们辅导学生写作,往往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是要针砭时弊的。就算是写个“论毅力”,其实也是在进行批评别人(或自己)的缺点。

那么《谈骨气》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候讲“骨气”,是要让老百姓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再细想一步,老百姓有了骨气就行了吗?有了骨气就能不被饿死了?三年困难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没有骨气,而是决策者的重大错误。也就是说,吴晗这篇文章开错了药方,简直是在愚弄蒙骗老百姓。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原稿和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删去了第四节“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了这一句,就是为了泯灭这篇文章的时代性,也动摇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吴晗举出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是装在“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个大口袋里面的。也就是说,吴晗不是在空洞地谈骨气,而是把骨气定义为:“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题小做”,一个大的题目,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做文章,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吴晗的第二个例子,却不能证明 这一点。第二个例子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无关于“当时进步事业”,举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这点是文章的重大败笔,不能不引起重视。

按照现在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要有例子,然后要论证。学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例子,没有论证。是不是议论文一定要这样写呢?其实未必的。但是因为学生不会论证,只有例子太空洞了,所以老师不得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论证。但是这篇文章,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个指导议论文写作的好例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我们的要求改写这篇文章,也许让学生去修正名家名作,他们会有点兴趣的。

第14篇:《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说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二、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三、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在搜集、筛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

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或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提示自读要求:

(一)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

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二)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疏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一)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要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ìng)正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等成语。

四、疏理文章内容:

(一)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疏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FONT>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FONT>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一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论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FONT>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意见没有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二)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

3、4段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人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

1、文天祥《过零丁洋》;

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

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一)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二)《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三)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请大家再细读文章,要求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可以把本来较“浅”的文章读出一点“深”意来。 生:我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饿人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例证?我认为与其举饿人为例,还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

理由是:

1、文中的另两个例证(文天祥和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饿人却无名无姓,也许只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夹在中间似乎有些不大相称;

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离我们很近,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请大家发表高见。(不少同学赞成把饿人的例子换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文章选用什么例子,应该由写作的目的来定。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证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文章选取的三个人物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那个饿人大概是奴隶社会的,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闻一多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现代,这就证明了“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作者的举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饿人换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写作目的相悖了。

生:我同意,再想补充一点理由: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谈中国人的骨气,举的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吴晗也举同样的两个人为例,那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了吗?

生:说吴晗抄袭,说得太严重了,但我认为这篇《谈骨气》至少是一篇没有什么创见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泽东《别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谈骨气》从论题的确定、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整个思路,都是“借用”别人的。

师:我真为同学们眼光的敏锐性高兴!中国过去的文人写文章,有个很坏的“传统”,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没有思想,写文章只是为了阐发圣人的言论。这篇《谈骨气》也不能不带有这样的烙印。不过我相信,吴晗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学者的宽大胸怀,为同学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的。

这里顺便向同学们介绍一点有关吴晗的情况。

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积极“响应号召”,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剧本《海瑞罢官》,竟会被诬陷为“大毒草”,并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期间,他先被揪斗批判,后投入监狱,在残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杀(一说吐血而死),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吴晗和闻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3.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

师:下面是不是请同学们就那篇网上的批评文章谈谈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多数同学赞同批评文章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是有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显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吴晗是位著名学者,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让。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个说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当裁判,只想提供一点资料,究竟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自己拿主意。

鲁迅有两篇选进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也都说到了“中国人”,对我们判断是非也许有帮助:

(一)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卫兵开枪,死伤数百人,刘和珍不幸罹难,接着又有人放出流言,污蔑她们是受人利用的。鲁迅就此事发表议论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①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竞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二)另一篇是《中国人②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中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国人③,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师:鲁迅的文章中用到了三个“中国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三者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吗?然后再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看能不能取得一点共识。

生:鲁迅的文章中,中国人①指的是杀害刘和珍和制造流言的那一类坏人,而中国人②指的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③则指中国人中的“脊梁”。三个“中国人”都不是指中国人的全体。

师:这对我们解决刚才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吗?

生1:我们在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前面不加任何表示限制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某一部分

中国人。主要看它出现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可见网上那篇文章对吴晗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生2:中国人中当然有优秀的人,也有坏人,吴晗会不懂这个道理吗?还用得着这位网上的作者来教训吗!再说,我们写文章总得给人一点启发或鼓舞,吴晗写这篇《谈骨气》就是要鼓舞人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句子铿锵有力,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改为“有一些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这种表达效果吗?

生3:我同意他们的意见,再想作点补充。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处在主流的地位,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鲁迅说的民族的“脊梁”。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我同意你们的分析。“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正是堪称“中国的脊梁”的那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人,正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说,这里其实有一种修辞现象:整体和部分可以互代。吴晗的文章中是用表示整体概念的“中国人”代替一部分中国人。这在修辞学中叫做“借代”。

前面说过,这篇文章让初三的学生读虽然嫌浅,但如果在读的时候不是把眼光局限于课文,而让视野稍稍拓宽一些,也是可以读出深意和趣味的。刚才同学们就是这样读的,我发现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对我们今后读文章是有启发的。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下面两段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然后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限,形式不拘。完成作业前,可以从网上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如媒体对二十七届奥运会的报道、报纸社论等),使你的议论像这篇《谈骨气》一样,有具体的事实作支撑,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

1.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了,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项目。而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这届奥运会上,许多年轻队员和老运动员一起发挥出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竞技体育又攀登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同时,他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选用什么标题最为合适,有几个词语一直在脑中转动不已,它们就是:中国、中国人、奥运和骄傲。中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自己的国籍感到骄傲。曾经听某人讲起在澳大利亚的一件事,有一位澳大利亚人问一位中国人是从哪来的,他猜过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之后,就是没有谈到中国。而且,在得知对方是从中国来的之后,还抱歉地说如果一上来就猜中国的话,是很没有礼貌的,因为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又邋遢又没文化。先不说在外国生活的华人感受怎么样,在经过了这次悉尼奥运会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我们终于把我们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中国精神带到了悉尼,带到了澳大利亚,展现给了每一个澳大利亚人,展现给了全世界,让所有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精神,让所有对中国人有偏见的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2.穷人搞别的搞不过富人,能在奥运会上拿几块金牌就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儿。得了金牌后举国欢腾,游行上街的一定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单位专门放假让你回家看奥运会开幕式的也一定是第三世界国家。人家发达国家得块金牌是锦上添花,到咱们这儿就变成雪中送炭了。问题是咱们关心奥运会和别人不一样,人家是喜欢运动的人才看,不喜欢的人跟没事似的,在亚特兰大开奥运会那阵子还有人专门在那几天出去旅游,躲开奥运会。中国就非要闹得举国上下除此无大事,平时连奥运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太太,也要对着电视说几句“得了金牌,可为咱争气了”的话。八八年奥运会没搞好,被说成兵败汉城,全国上下如丧考妣,后来搞好了,又说体育健儿真是最可爱的人。中国足球老也冲不出去,恨得全国人民牙痒痒的,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真像中国足球弄好了就可以超英赶美了。

说到底,把奥运会看成关乎国运的大事,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

(二)与邻座的同学一起讨论课文后的练习题,不必做成书面作业。教学资料

关于闻一多“拍案而起”

1946年7月11日夜,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但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致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不听朋友的劝阻,毅然前往参加。当李公朴先生的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扰乱会场。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原本没有准备发言的他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慷慨激愤地痛斥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主同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教后随想

《谈骨气》过去是初一教材,现在用作初三的教材,似嫌太浅,尤其作为议论文的范本,文章没有提供多少值得“咀嚼” 的东西。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可以引起争议的材料,以适当增加学习的难度。从教学的实施过程看,互相对立的观点引起了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热情,在思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兴趣,使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本案例总结出两点认识:

1、无论课文是难是易,是深是浅,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务使保持适当的难度与深度,太易太浅或过难过深,都不易激发学习兴趣;2.议论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对立的观点,可以加大训练力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15篇:《谈骨气》阅读

《谈 骨 气》

吴 晗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⑦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⑧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⑨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⑩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标题有什么作用?

3、本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三个例子各从什么方面选取的?

5、第三段主要从 的角度指出 ,从论据的角度考

虑,是 论据。

6、本文的结构特点:

第16篇:《谈骨气》教案

《谈骨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养成利用工具书、积累名言等良好习惯。

3、学习前人的优良品质,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教学过程:

一、导课:

(写“人”字)同学们,这是一个“人”字,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谈骨气》(板书)

二、简介作者,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提出预习思考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吴晗,他就是一位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骨气的人写的这篇“谈骨气”。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通常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单元提示已告诉我们,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那么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举例证明部分,按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和结论给文章划分层次,并且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三、检测预习情况。

⑴检测字词。(出示卡片)丞:chéng强调职位高。

禄:lù强调古代有高官就有厚禄。

⑵结构。(板书)

四、学习主体内容:

㈠学习提出论点部分。

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部分。(回答,板书)

⒉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同桌小声商量) ------很明显,原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一感情始终贯穿全篇文章。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论点齐读一遍。

⒊提出论点后,作者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齐答,从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请同学们把孟子的话背下来。(师板书)

第二段用孟子的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第

三、四段指出了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骨气的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既是对论点的补充,同时又领起了下文。

㈡学习证明论点部分。

⒈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乎简洁的话概括出来。(板书)

⒉学习“文天祥拒不降元”的事例。

⑴为了使同学们更具体介绍文天祥的事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引出《过零丁洋》时,请学生背诵(已学习过),释典故“汗青”。

课文中记叙得较简略,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只需简明概括即可,而在记叙文中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以情动人。这也是议论中的记叙和记叙中的记叙的不同外。

⑵思考,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坚决拒绝。

⑶文天祥的事例从哪个角度证明了论点?-----富贵不能淫,他后来写下的《正气歌》就是他有骨气的再次体现。

㈢学习“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⑴默读课文,提出要求,复述事例。要求:准确、清楚、完整。⑵请学生动笔画出“摆”“吆喝”“显然”三个词,思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人格受到了污辱。⑶请学生带表情冒号后描摹穷人面对污辱性施舍时心里要说的话。⑷事例的作用: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㈣学习“闻一多宁死不屈”的事例。⑴找出叙议分界处。女生读记叙,男生读议论。出示幻灯片,介绍闻一祥一事迹。

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段的议论与前两个事例的议论相比,有什么特点?强调支撑论点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这样更具说服力。

⑵事例作用: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㈤小结:第三部分用了三个事例,各突出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时代跨度大,纵横古今,从身份上,务阶层都有,有代表性。且顺序不能调换。时按从古至今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且与论证孟子的话相一致。

㈥学习最后一部分。

⑴齐读最后一段。总结无产阶级的骨气。

⑵联系时代背景,讲本文的意义。

①让学生列举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岁月中有骨气的人画。②联系当代有骨气的人:河南邓州十林镇王河村的孙天帅。出示幻灯片材料。结合书后题,请学生谈看法,然后,介绍孙天帅的近况。⑶让学生列举身边有骨气的人,并且思考,当代中学生怎样做才算有骨气呢?设计情景,讲座发言。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②遇到生活的困难时③遇到外宾时④遇到别人污辱时等等。

小结:我们要弘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㈦布置作业

⑴结合本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⑵积累本课中认为好的词语。

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把感受写在日记上。

板书设计:

谈骨气

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结论

我们中国人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拒不降元 发扬民族传统

是有骨气的

贫贱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做有骨气的人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第17篇:《谈骨气》教案

一、授课对象:由于版本不同,这篇课文编进的年级也不同,所以假定为七年级上册,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

二、课型:讲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感受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不同 2,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 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体会所举的三个例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论点的提出 (2)、论点、论据、论证及三个事例的典型性

2、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介绍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论点的特点,位置

3、论据的分类

4、论证的方法

5、议论文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议论文知识 三要素

论点:见解和主张(灵魂)(证明的是什么) 论据:论述论点的材料(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的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 本论——分析问题(用论据) 结论——解决问题

二、新课导入: (基本知识)

1、简介作者: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2、写作背景:时间1961年1959年到1961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处于一种非常困惑的时期

原因:党的政策失误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苏联无理撤销援助(重点)

造成一大批人面对困难,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动摇的想法,甚至产生畏惧和退缩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时刻,作为历史学家,吴晗站出来,用这篇文章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意在与告诉全体中国人我们是有骨气的子孙,我们应该发扬这种有骨气的精神去克服当前面对的困难(体现议论文的针对性)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4)引论(提出问题) (5-9)本论(分析问题) (10)结论(解决问题)

4、学习引论部分: (1)、第一自然段: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固定句式“是„„的”:增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假设提问:去掉两个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你们觉得那一句话更具有自豪感呢?原因:作者把自己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一员,自豪地代表全体中国人来说出这样的口号,所以说这是更增强了作者的那种自豪感。

过渡:作者吴晗没有一上来亮明观点之后,就跳入到第二部分,5到9的举例论证,而是用了

2、

3、4自然段对骨气的含义,以及对骨气的发展演变做一个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解释了论点的基础上,才进入了论证的过程。第二自然段:骨气的含义

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骨气,引用了孟子的一短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之迷惑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之动摇

威武不能屈: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大丈夫(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男人,对于现在已不仅指男人) 作者的解释:高官厚禄收买不来,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来进一步解释了孟子的三句话。 第三自然段:骨气的相关问题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意在说明有骨气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四自然段:骨气的相关问题

骨气的具体含义根据社会,阶级的不同,而不同(举例:抗日时期)

但是评价骨气的原则是不变的,坚定不移的为当时的进步事业而服务,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我们要学习我们祖先的骨气。

(1-4)段意:亮出观点,用孟子的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指出有骨气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号召我们向祖先学习。 第三课时(讲授内容)

一、回顾议论文知识 三要素:

论点:见解和主张(灵魂)(证明的是什么) 论据:论述论点的材料(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的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用论据) 结论——解决问题

二、学习本论部分: 论据

1,南宋的文天祥

处境:关在狱中,元诱投降拒绝降元“富” 论述:正气歌 2,古代的穷人

处境:饿得快要死了,拒绝施舍。 给的方式:丢,嗟,来食带侮辱性

施舍者的嘴脸:慈善家的面孔,哟喝一声“喂,来吃” 为人办事:有背良心的事,有违人格的事

评论: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心理活动)——夹叙夹议“ 贫”

3、民主战士闻一多

处境:明知有人暗杀他,还有继续工作

体现骨气的一句话: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 用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赞扬闻一多,“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体现骨气) “威”

分析三个事例:

1,、由古及今,古代——现代

2、地位阶层涵盖大,封建士大夫——下层人民——知识分子 (代表性)

曾想过用朱自清的例子。

朱自清的例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投放救济粮的时候,朱自清当时是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愿领美国的救济粮,后来贫病交加去世了,去世之前还立下了遗嘱,叫家里的人绝对不要去领救济粮。

选择穷人的原因:论据的涵盖力,普通来百姓独具有这样的骨气,何况知识分子呢

三、学习结论部分

归结上文,无产阶级骨气的含义

七、整体板书设计

引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本论:

1, 文天祥,拒绝降元“富贵不能淫”

2, 古代穷人,不吃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 3, 闻一多冷对暗杀分子“威武不能屈”

林惠珊

第18篇:谈骨气教案

《谈骨气》教学设计

o04211071

先泽然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二]、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 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 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三]、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1 二.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2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

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臵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臵探究性作业 。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浅”的文章读出点“深”意来。

生:我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饿人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例证?我认为与其以饿人为例,还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两个例证(文天祥和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饿人却无名无姓,也许只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夹在中间似乎有些不大相称;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离我们很近,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请大家发表高见。

(不少同学赞成把饿人的例子换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文章选用什么例子,应该由写作的目的来定。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证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文章选取的三个人物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那个饿人大概是奴隶社会的,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闻一多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现代,这就证明了“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作者的举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饿人换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写作目的相背了。

生:我同意,想再补充一点理由: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谈中国人的骨气,举的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吴晗也举同样的两个人为例,那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了吗?

生:说吴晗抄袭,说得太严重了,但我认为这篇《谈骨气》至少是一篇没有什么创见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泽东《别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谈骨气》从论题的确定、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整个思路,都是“借用”别人的。

师:我真为同学们眼光的敏锐性高兴!中国过去的文人写文章,有个很坏的“传统”,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没有思想,写文章只是为了阐发圣人的言论。这篇《谈骨气》也不能不带有这样的烙印。不过我相信,吴晗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学者的宽大胸怀,为同学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的。

这里顺便向同学介绍一点有关吴晗的情况。

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积极“响应号召”,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剧本《海瑞罢官》,竟会被诬陷为“大毒草”,并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期间,他先被揪斗批判,后被投入监狱,在残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杀(一说吐血而殉,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吴晗和闻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三、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

师:下面是不是请同学们就那篇网上的批评文章谈谈看法。

4 (学生发表看法。多数同学赞同批评文章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是有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显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吴晗是位著名学者,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让。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个说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当裁判,只想提供一点资料,究竟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自己拿主意。

前面说过,这篇文章让初三的学生读虽然嫌浅,但如果在读的时候不是把眼光局限于课文,而让视野稍稍拓宽一些,也是可以读出深意和趣味的。刚才同学们就是这样读的,我发现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对我们今后读文章是有启发的。

四、布臵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然后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限,形式不拘。完成作业 前,可以从网上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咖媒体对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报道、报纸社论等),使你的议论像这篇《谈骨气》一样,有具体的事实作支撑,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

(1)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了,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项目。而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这届奥运会上,许多年轻队员和老运动员一起发挥出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竞技体育又攀登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同时,他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选用什么标题最为合适,有几个词语一直在脑中转动不已,它们就是:中国、中国人、奥运和骄傲。中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自己的国籍感到骄傲。曾经听某人讲起在澳大利亚的一件事,有一位澳大利亚人间一位中国人是从哪来的,他猜过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之后,就是没有谈到中国。而且,在得知对方是从中国来的之后;还抱歉地说如果一上来就猜中国的话,是很没有礼貌的,因为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又邋遢又没文化。先不说在外国生活的华人感受怎么样,在经过了这次悉尼奥运会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我们终于把我们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中国精神带到了悉尼,带到了澳大利亚,展现给了每一个澳大利亚人,展现给了全世界,让所有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精神,让所有对中国人有偏见的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2)穷人搞别的搞不过富人,能在奥运会上拿几块金牌就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儿。得了金牌后举国欢腾,游行上街的一定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单位专门放假让你回家看奥运会开幕式的也一定是第三世界国家。人家发达国家得块金牌是锦上添花,到咱们这儿就变成雪中送炭了。问题是咱们关心奥运会和别人不一样,人家是喜欢运动的人才看,不喜欢的人跟没事似的,在亚特兰大开奥运会那阵子还有人专门在那几天出去旅游,躲开奥运会。中国就非要闹得举国上下除此无大事,平时连奥运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太太,也要对着电视说几句得了金牌,可为咱争气了的话。八八年奥运会没搞好,被说成兵败汉城,全国上下如丧考妣,后来搞好了,又说体育健儿真是最可爱的人。中国足球老也冲不出去,恨得全国人民牙痒痒的,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真像中国足球弄好了就可以超英赶美了。

说到底,把奥运会看成关乎国运的大事,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

泸县玄滩镇玉河学校九年级

先 泽 然

2009年9月22日

第19篇:《谈骨气》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能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 过程和方法:教师以讲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文的写作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教学难点:论据的选择(代表性、概括性)、基本的写作方法 【道具使用】

课本、多媒体 【课前准备】

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标出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包括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等 教师:1.制作PPT,列出文本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2.分析文本,标注出学生阅读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解决的对策

3.写好教案备好课 【教学内容】 1.生字词的解释

2.议论文的三要素

3.理论文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

4.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1.提出问题:“什么叫做骨气”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本写了哪几个人的哪几件事?

2.这些人的事情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品质?

3.为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通过多媒体投射出来)

4.学生文通字顺之后,提出问题:作者写这么多人与事的目的是什么?

5.由教师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进行具体的阐述。对于作者对论据的选择,列举了不同时代、不同职位的人的不同事情,提出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论据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涵括面尽可能要广阔一些。

6.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能够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7.总结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课后作业】

让学生进行一次议论文的练笔:写一篇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议论文,要求论据不得与书本重合,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七、【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富贵不能淫 南宋 文天祥 宁死不降 贫贱不能移 春秋 穷人 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近代 闻一多 宁死不屈

第20篇:谈骨气教案

谈骨气教案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本文用充分的事实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3.理解骨气的内涵,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第二课时

1.把握严密的层次结构。

2.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 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 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 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

3、4段) 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

5、6段) 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

7、8段) 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

其特点之一,即它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比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刻画三个人物,而是要从三个方面证明作者提出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的。

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 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在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三个例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释,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天祥例子与论点的关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着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之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quot;富贵不能淫。

层次结构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帅论据,叙议结合,说理就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引导体会基本论证格式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清楚这个基本的论证格式,认真学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1.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2.领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 2.分析本文议论方法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笔记。

二、指名在黑板上听写字词并注音释义。

三、教师归纳并投影展示。

四、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合上课本,说说你对骨气这一词义的理解。讨论并明确:刚强不屈的气概。 作者对骨气又是怎样阐释其含义的?

讨论并明确: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以上阐释是作者的观点么?(明确:是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直译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使之迷惑,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五、阅读第

3、4自然段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讨论、归纳并板书: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 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六、小结性提问:

A、第

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B、本文作者怎样为达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的呢? 讨论并归纳:用论据证明观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第5至9段并复述三个事例的梗概。

二、分析本文论证的特点,研讨下列问题。

本文选用了哪些事例做论据?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何?这些论据(事例)在顺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其顺序能否调整?

研讨并归纳:本文举三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板书)。 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国中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了贫贱,拒绝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

三、结合课文,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研讨并归纳:本文所举的三个例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都属于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只是充当立论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则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以情动人,表现中心。

四、阅读全文,思考解答下面三个问题。

(学生各自带着问题诵读,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并修正)

①同学们能再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吗?课文中的人物能否用其他人物替换? 讨论并归纳:此类例子并不难找,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读过的

课文和已经学过的历史人物中去找。如《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话从他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春》、《背影》的作者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刘胡兰则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的人物不能替换。原文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从古到今有骨气的中国?quot;,都具有典型性,分别代表了士大夫、平民及知识分子这些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体现了我们是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一观点。 ②学生学习本文有何意义?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讨论并归纳: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应当鼓励学生独立发表各自的见解)

③总结性提问:怎样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义何在?

研讨、归纳并板书:全文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层次来安排结构,第10段归纳了骨气的现实含义(为了……胜利,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深化了中心论点。 ③总结归纳本文的结构。

探究活动

课文为什么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集中意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指导解题: 为什么说《谈骨气》这篇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解说: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侵入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先生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证。三个论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述,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战士,再叙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率论据,叙议结合,说理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探讨文中的两种说法

文章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又说: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quot;。这两种说法是否有矛盾?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两种说法不矛盾。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慨,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对于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异族的入侵,就都是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继承。

谈骨气优秀教学设计
《谈骨气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