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海水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4 08:35:5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海水教学设计

《海水》教学设计

尚全邦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准备识字卡片课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音画欣赏,入情境

1、丁丁知道大家非常喜欢他的家乡,特地托老师为大家带来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好吗?

2、师:你觉得大海怎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海水》继续探索大海的秘密。

二、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现在我们翻开语文书28页,先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会的生字圈出来,请同学帮忙读一读。

2、听老师读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4、课文中有许多生字想和大家交朋友。请大家照着屏幕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请小老师领读生字。

6、讨论交流生字的特点及识字方法。

7、同桌合作认读生字。

8、考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小朋友向海水提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蓝、咸

3、指导读第一小节。(读出疑问的语气,并注意停顿)

4、问“海水的怀里抱着天,为什么就变成蓝色的呢”

5、自由读第二小节,注意语气和表情。

6、教师:海那么大,海水那么多,渔人的汗却弄咸了海水?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渔人生活的艰辛)

7、试背课文

课文中休息律动《小螺号》

(三)、课堂延伸:你还想对大海提什么问题?

三、小练习

1、送词语回家。(按课文填空)

2、说出几个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氵(

) (

) (

) 扌(

) (

) (

四、小结:同学们,大海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去探索大海更多的秘密,让大海更好地造福人类,好吗?

推荐第2篇:海水教学设计

课题: 海水 教材分析:

《海水》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趣的短小诗歌,在一问一答中渗透了对大海蔚蓝辽阔景色的赞美和对渔人挥汗撒网辛勤劳动的敬重。本课是听读识字法的小结,同时也是一年级孩子最主要的识字法——随文识字法的综合运用范例,要求会认14个生字,会写1个基本笔画和6个字。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主要运用听读识字法识字,掌握情况较好。随文识字法在本单元第一课开始接触,学生已初步了解,但并未很好掌握,不能熟练运用。对汉字音韵美方面的主动感知意识较弱,要达到朗读出文字韵味的目标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我家住在大海边》这首儿歌,对大海一定有所了解了,谁来说说你知道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2、出示课题:指导读题。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儿歌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指读的习惯)

①请小朋友们自读儿歌。

②同桌互读儿歌。

③指名读儿歌。

④全班齐读。

3、出示二类字

(在学生认读的过程中认识“三点水”旁,感受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①指名读生字词,读正确后带领全班一起读。

②全班齐读。

③开火车读。 ④让字娃娃回到词语中,认读词语。

4、理解儿歌内容。

①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儿歌分几节?

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划出每一个小节有几句话。(标志:。)

③介绍“?”,它表示疑问的语气,向人提问就用“?”,书空感受“?”。

④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这首儿歌一共向大海提出了几个问题。指导朗读。(读疑问的语气时应该向上扬)

⑤从“怀里抱着天”体会到什么?(感受大海的无边无际)

⑥从“渔人流了汗”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渔人的辛苦)

⑦指导朗读,注意?的读法。 ⑧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⑨全班齐读,加上动作。

5、像儿歌一样学着向大海提问,并回答。

三、根据生字特点有重点的学习一类生字。

“回、因”注意区分字形,掌握大口框的写法“先进入后封口”,并结合“语文天地”进行教学。

四、拓展延伸

儿歌积累。

推荐第3篇:海水教学设计

《海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认识笔画“撇折”,会写“问”、“么”、\"为”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我家住在大海边》这首儿歌,对大海有了一 点认识,你们知道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吗?为什么是咸的吗?好,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海水》板书课题《海水》,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听录音朗读这首儿歌。学生听录音

2、学生手指课文,老师范读。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相信这么好听的儿歌,你们一定想自己读一读,对吧?(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的习惯)

4、同桌互读一本书,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个别学生单独展示读课文情况(指名读儿歌)能正确读准儿歌字音的奖励一颗星。看到你们仔细认真的样子,老师真替你们高兴。不过大海想考考大家,为小朋友们设了3/道关卡,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这3关吗?(有)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闯第一关。(齐读课文)小朋友们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现在我们来试试第二关。(会认的词语)海水回答笑着渔人流了汗抱着怀里这么为什么看到你们闯过一关又一关,老师真为你们加油,现在字宝宝可要考考你们了。好,让我们进入第三关(会认的字)你笑着答抱流了汗

5、检查认读情况让字、词宝宝回到儿歌中,全班再读儿歌,听清老师要求,要准确将生字词读正确的

三、拓展阅读

大海 大海,大海, 像个摇篮。 摇过来,白帆点点。 摇过去,鱼虾满船。 大海,大海,

多大多宽!

瞧,太阳月亮,也睡在里面

(1)认读诗(2)认读词语(3)认读字(4)将字词回归到诗中读准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儿歌《海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作者向大海提出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么蓝? 你为什么这么咸? 作者的回答是什么呢? 你为什么这么蓝?

---------

我的怀里抱着天。 你为什么这么咸?

--------

因为渔人流了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学习新笔顺“撇折”,指导书写

3、指导书写“回”“因”

4、师范写,生书空。

5、指名说笔画顺序

6、观察生字的各部分,再添个中的位置(1)生描写,师指导(2)指导书写“回”“为”“什”“么”(3)说笔画,说要点。(4)在作业本上写字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大,收获了词宝宝、字宝宝、读熟了课文,还学会了写字,了解了大海的知识,你们真棒。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仔细,学到更多的知识。

推荐第4篇: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初四化学

第二单元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

3、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饱和溶液的配制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初步认识蒸发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深刻体会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配制方法

2、了解蒸发结晶是结晶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难点

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教学用品

小烧杯(50ml)、小烧杯(100ml)、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玻璃片、金属片、电热吹风机、酒精灯、火柴、带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硝酸钾晶体、食盐晶体、水、海水、硫酸铜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观看“盐田法”晒盐的流程引导学生找出和要学的化学知识相关的联系点。通过“一定量的溶剂里固体溶质能否无限溶解”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观看《闪闪的红星》电影片段,充分体现了现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解释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使之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大家对大海非常熟悉。你知道海水是什么味道吗?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引言)如何把海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课题——海水“晒盐”的过程

(课件展示)请看工业上用“盐田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 通过观察说出海水“晒盐”的几个主要流程

(总结提问)结晶池中的海水经过风吹日晒,首先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继续日晒就会结晶析出食盐晶体。在晒盐过程中提到了“饱和溶液”和“结晶”,那么,什么是“饱和溶液”和“结晶”呢?

(实验探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固体溶质能否无限溶解呢?

学生都认为不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动手实验,检测一下一定量的水中到底能否无限量地溶解食盐和呢?

实验要求

1、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一药匙的食盐或硝酸钾并充分搅拌

2、再加一药匙的食盐或硝酸钾并充分搅拌

3、再加一药匙的食盐或硝酸钾并充分搅拌 (交流汇总)现在请小组同学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

在这个实验中,当加入第3匙食盐或硝酸钾时不能完全溶解,也就是溶解达到了最大限量,我们就称这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而前面加入固体后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称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探究)请大家想办法将实验中没有溶解的食盐或硝酸钾再溶解。

1、

2、3组请向有未溶解氯化钠的溶液中加水,

4、

5、6组给未溶解的硝酸钾溶液加热 (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将加热硝酸钾溶液后的小烧杯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中,过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不难发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能否总结出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提问:那么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又可采用哪些方法呢? 你能说出具备什么条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呢?

让学生观察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取上层清夜,再加入硝酸钾能否继续溶解呢?如果加入硫酸铜能否溶解呢?请观察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在说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要强调以下四点:

1、温度

2、溶剂量

3、溶解温度

4、某种溶质 通过以上分析你能归纳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吗?

(归纳提升)请对照检查一下,并加深印象

海水是不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呢?你知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从海水中分离出食盐呢?学生利用提供的海水和仪器完成此试验,并交流实验的步骤及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此实验中是如何的到食盐晶体的吗

(解释)化学上就把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介绍的“盐田法”晒盐首先将海水经过风吹日晒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就析出食盐晶体,叫蒸发结晶。将加热后的硝酸钾溶液放入冷水中,结果也析出了硝酸钾晶体,叫降温结晶。 (课件展示)

多识一点:请看几种常见晶体的图片: 请回顾反思以下问题 (课件展示)交流共享 (信息连接) (课件展示)

放映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问题)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潘冬子用什么办法把食盐带上山?

(思想教育)潘冬子真是个有勇有谋的机灵鬼,在那个年代就懂得这么多的化学知识。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课件展示)

让学生畅所欲言、盘点收获

(课后延伸)提供网址让学生收集更多的有关海水“晒盐”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以学生特别熟悉的大海为背景,让学生把广阔的大海与其中的盐联系起来,提问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来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固体溶质能否无限溶解呢?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采取让学生温故知新、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自我分析归纳方式,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学中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勇于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展示和构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愉快地获取知识。 讲授本节内容时,按照各个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整堂课以问题、实验、分析归纳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不足之处:

1、老师说的还是有些多,不能充分相信学生,有些放不开。

2、实验设计缺乏创新。

3、探究实验时有些学生并没有参入进去,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自主实验讨论的时间把握的不好,时间有些长,后面的环节较为仓促。

推荐第5篇:《海水》教学设计(版)

《海水》教学设计

临潼铁路小学 马西会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听读识字的能力,准确认 读14个生字,书写6个生字,学校新笔画“∠”(撇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用

一问一答的形式说话,提高表达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文图对照,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

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一问一答句式的表达语气,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儿歌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与大海有关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儿歌《小螺号》动画碟)同学们,听着歌曲,我们仿佛也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听到了海鸥的声声鸣叫,看到了捕鱼归来的渔船。今天,我们要和冬冬一起,继续探寻海水的奥秘。

2.板书课题,齐读,读出一见到大海时那种高兴的语气。

二、复习生字新词

1.冬冬和我们一样,来到大海边也很激动,很高兴,她有很多问题想

1 问海水,但她又遇到了困难,有几个字她不会读了,谁来帮助冬冬?出示课文,在文中认读字词。

2.脱离课文后,你还认识这些生字词语吗?指名认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冬冬感谢大家帮她复习了生字词语,现在,她要向大海提问了,你听: 1.(播放课文录音)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及时评价学生听得仔细,听得用心,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同时纠正光盘上“因为”的错误读音,教育学生不能迷信光盘,自己读音准确,就要相信自己,不要受光盘的影响。

2.这是一首诗歌,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两节,大家数数,每一节各有几句话?

讲解:“?”表示疑问,心中不明白,向别人发问时就用“?”,问话读↗升调,答话读↘降调。

创设妈妈做饭的情境,练习问、答句的升降语气,练读诗歌。 3.(指书读)同桌组合,一人问一人答,再交换角色,注意读出不同语气。如果你同桌读得好,就夸夸他并向他学习。

4.指名几组同桌展示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评价。

5.海水本来就很蓝很咸吗?再读,看你读出大海蓝和咸的特点了吗? 6.(出示海水图,播放轻音乐)全体起立,表演读,可加上动作,练习背诵。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部分:

大家朗读兴致这么浓厚,老师真感动。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首小诗,都跟海水有关,大家来试着读一读吧。

先教生字:“如、潮、熟、鼾、声”。(及时评价学生认识的字可真多!) 1.出示诗歌《浪花》,这首诗写得很可爱,朗读时要读出问答句的升降语气。(男、女生对比读)

2.出手诗歌《大海睡了》,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感受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提醒学生要读出轻柔的语气,注意连词断句。)(学生练习,指名交流,及时评价学生的朗读。)

小结:大海时而温柔平静,时而怒吼咆哮,真像个孩子一样。作者仔

2 细观察,用心体会了,写出了这么优美的诗歌。如果我们也能认真观察,认真动脑,也会写出美妙的诗来。现在,让外面模仿课文语句,也来向大海提问吧!

出示模仿句式,先是生问师答,接着生问生答。向大海问完后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海水》这首诗歌,会读问答式语句,还会提问和回答。现在,我们来放开提问的范围,你可以向人、动物、自然界中任何事物提问,练习一问一答的句式。

学生模仿说话,指名交流。

五、结束语:

XXX,你的这首诗写得真美,大家一起来学学他的这首诗吧! 起立,全班学生齐读刚才这首自编小诗。

今天,你们就是一名小诗人,竟写出了这么优美的诗,还读出了问答的句式,现在,我想送你们三个字----“你真棒!”

宣布下课。

附板书:

海水 问? 答。

蓝 抱着天

咸 流了汗

(此设计2010年5月获西安市教学设计二等奖,临潼区一等奖。) 3

推荐第6篇:海水 教学设计 集锦

单元训练目标:

1、感受大海的魅力景色,了解大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28个;学会写字11个;学习笔画“提”“横折钩”“撇折”;学习书写规则:先进入后封口,初步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正确意识和方法。

3、训练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

5、正确认识偏旁“单人旁”“三点水”,初步感受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6、通过“照样子说一说”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习“动词+不+怎么样”,“那里有作或者什么”等句式表达方法。

7、通过“向大海提问”的题目丰富学生关于大海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题:海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开火车认读生字。

二、引入新课

1、看课件:大海的资料(让孩子们了解: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了解大海的特色。

2、有一首儿歌,给我们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让我们来听一听:大海有几个特点?

三、学习课文

1、听课件的读。听读识字,请你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问了几个问题?(讲了大海有几个特点?)(蓝、咸板书)

2、再听一遍,边听边想一想:每一个字音应该怎样正确地读?

3、好,这么好听的儿歌,您一定想自己读一读了。清你请你打开书P28:

⑴自己指读儿歌:读准每一个字音,读好每一句话,直到可以读给大家听。

⑵请你再读一读儿歌,练习在儿歌中间找到认字条中的字(用圆圈圈出来),找到方格中的字(用三角符号标示出来,这些字,我们不但要会认会读,还要记住字的形状,写好字。))

⑶同桌检查:互相读给对方听。儿歌:读的对,夸夸她;读错了,帮助他。

⑷请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指着课件,全班跟读。

男女分读;大组比赛读;分句子读。(给孩子说明?也可以代表一句话的结束,表示疑问的语气。)

读的时候,遵守:读到哪儿,指到哪儿;指到哪儿,读到哪儿。

4、老师小结

5、随文识字:

⑴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认字条里的每个生字,还有生字格里的生字。

⑵再和同桌合作,不按顺序,互相考考,认读完所有的生字。

⑶老师抽查:用生字卡片,开火车。大组――小组――个人

6、了解儿歌分小节以及“?”的知识。

⑴大家看书,请小老师教读儿歌。其他人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首儿歌分几节?(用空行作为分节的依据。)男生、女生分节比赛读书(准确流利。小节之间有明显停顿)

⑵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划出每一个小节有几句话。(标志:。)

⑶介绍“?”表示疑问的语气。书空感受:“?”

⑷请你找一找这首儿歌有几个“?”读出疑问的语气。

①从“怀里抱着天”体会到什么?重新看课件资料,感受大海的无边无际。

②从“渔人流了汗”体会到什么?(感受渔人的辛苦。)

③分句来朗读和感受。

7、小游戏

自己朗读感受,加上动作。

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作示范。同桌互相表演体会,背诵(课间操)。

8、课件出示词语。认读后,请学生教读。开火车读。

9、课件出示认读的字,请学生教读。开火车读。

10、再返回句子中、课文中认读、巩固。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比较好地利用了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会读文章,所以我也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会的孩子当小老师,在班上、在小组中去教别人。一方面避免了他们的开小差,另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抓住孩子朗读时的可爱动作,让他们作示范,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孩子们背诵的热情。取得了课堂的有效性。

但是,我在细节的把握,突出重点,从“文――句――词――字”的层层推进还不够。主板书的设计和书写也要改进。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我家住在大海边》这首儿歌,对大海一定有所了解了,谁来说说你知道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照片等来介绍自己了解的大海)

二、讲授新课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同去了解大海的更多奥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着汹涌澎湃的海浪声,让我们一同乘上小船出发吧!(侧耳倾听海浪声,出示课文挂图)

我们已经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冬冬来到海边有特别多的问题想问大海,大海高兴地回答了冬冬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听录音朗读这首儿歌。(老师指课文挂图,学生边看边听)

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相信这么好听的儿歌,你们一定想自己读一读,对吧?(对)不过大海想考考大家,为小朋友们设了4道关卡,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这4关吗?(有)

1、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P28。我们先来闯第一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指读的习惯)

①请小朋友们自读儿歌。

②同桌互读儿歌。

③指名读儿歌,能正确读准儿歌字音的奖励贝壳激励卡。

④全班齐读。

2、小朋友们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现在我们来试试第二关。

(在学生认读的过程中认识“三点水”旁,感受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①指名读生字词,读正确后带领全班一起读。

②全班齐读。

③开火车读。

④让字娃娃回到儿歌中,再读儿歌,能够将生字词读正确的,奖励贝壳激励卡。

3、理解儿歌内容。

①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儿歌分几节?

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划出每一个小节有几句话。(标志:。)

③介绍“?”,它表示疑问的语气,向人提问就用“?”,书空感受“?”。

④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这首儿歌一共向大海提出了几个问题。指导朗读。(读疑问的语气时应该向上扬)

⑤从“怀里抱着天”体会到什么?(感受大海的无边无际)

⑥从“渔人流了汗”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渔人的辛苦)

⑦指导朗读,注意?的读法。

⑧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读的好的奖励激励卡。)

⑨全班齐读,加上动作。表演好的上台示范。

4、小朋友们又闯过了第三关,现在我们要进入第四关了,谁能像儿歌一样学着向大海提问,并回答呢,大家试一试吧。(能正确提问并回答的奖励贝壳激励卡)

5、根据生字特点有重点的学习生字。

“笑、答”字形相近,“流、汗”两个字都是三点水旁。“回、因”注意区分字形,掌握大口框的写法“先进入后封口”,并结合“语文天地”进行教学。

一、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

这首儿歌原来是在学完拼音以后出现的,后来移到了第六单元中,课文共有8句,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拼音,但通过多种途径,已经认识了一百一十多个生字,会写二十多个生字,再加上学生已有的基础,优秀的学生基本能够读下来。因此,为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鼓励更多的人爱上学习,爱上识字,我决定先让学生进行读书展示,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笔画“撇折”,学习先进入后封口的写字规则。其中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生字有些在前面已经接触,在教学时要有所侧重。而对怀、咸、渔等字只要能结合语境读下来就行了。

二、主要环节设计。

(一)读书识字。

1、出示“大海”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大海你有哪些了解?请告诉大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给他们展示及交流的机会。)

2、自己先试着读读这篇写海水的儿歌,然后读给大家听。(尽管是一年级学生,还是应该顺学而教,作为老师要认真听读,找出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地方。)

3、跟着老师读一遍儿歌,再互相读给同桌听。

4、提问:“我”是谁呀?我向大海问了什么?找一找,读出来。(带着问题读书,也就是带着思考学习,老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能够找出正确的答案。这较之单调重复的比赛读、齐读等更受学生欢迎,也更容易落实北师大版教材整体推进的编写思想。)

5、同桌一个是“我”,一个是“海水”,试着相互问一问。(看似活动,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既和生字多次接触,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又为下面的背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集中识字。

1、学生自己按顺序指读生字。(速度稍微慢一点,遇到读不出来的,允许他们回到课文中复习,也鼓励会拼音的学生看着拼音认字。)

2、利用卡片或者绿色通道及田字格里的生字,老师读一个,学生找一个。

3、选择合适的生字组词、说话。组词:答、抱、流、回、因等,用“因为”、“为什么”说话。(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的练习,首先要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然后扩展到生活中,但不要逢字就组词、解义,应从实际出发,不是多多益善,有些特殊的字本身就只有固定的几个词语,有的字在生活中也不常用,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做,可能有负面的作用。更要避免的是不论三七二十一,每个字写两遍,组两个词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出现。)

(三)写字。

重点指导几个字的笔顺和带有新部首的字。如:问、为、么三个字的笔顺,因、会两个字的第二笔及先进入再封口的规则。

1、先让学生书空,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为了把字写好,帮助学生去找关键的笔画(处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2、描红、仿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在下面照样子写一个。

3、在生字本上写字。(纸上练兵很必要,训练学生的手感,建立和强化他们对本子及田字格的概念。)

(四)背诵。

1、简单理解词句。“我的怀里抱着天”、“因为渔人流了汗”两句。前句最好能再提供图画,让学生看映在水里的蓝天,启发他们想一想,蓝天躺在大海里,就像孩子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后句则了解是否有学生品尝过汗水的味道,如果有,则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知道海水是咸的,汗水也是咸的,渔人整天在海里打鱼,流了很多汗,好像把海水也弄咸了。

2、试着背诵。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背过,可采取同桌结对背诵的形式,先互相问答背,然后每人一小节,在熟练的基础上,还可以用手打着节奏背、和着音乐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检测。

1、填空。(既检查了课文背诵情况,又检查了生字书写情况,一举两得。)

2、结合随堂练习,给学生评价,进行证明的鼓励。如背诵、写字等内容。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

说明:这几个环节相对简单,也尽量突出重点,至于怎样的调整更有效果,那就要看学生的实际了。

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些想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情况很特别,一是基础不齐,但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又使他们较之过去的新生多了些许油滑和浮躁;二是由于家庭给他们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失利或与目标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及对自己的不相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估计学生的现状,选定合适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线性向面性转变。在一年级教学时,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备用方案,在好多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在什么地方引导以及怎样引导,要比教学内容更加重要。不能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的学生,尽管他们有幼儿园学习的经历,但还只是支离破碎的点滴知识,有的可能还是错误的。在教学《小书架》后,我让学生用“每天”说句子,出乎预料的是她们不会从生活中找例子,于是,我引导她们想象家里人每天都什么,然后说出来,这样就有了“妈妈每天都要到体育场去锻炼”、“爷爷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干活”,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谈话扩展到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甚至到未来的学校生活。我曾和两个小朋友接触过,用“海”组词,除了大海外,几乎不知道还有什么。

二、鼓励学生多实践。我觉得不论是学课文还是学写字,最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和观察者,根据实情再进行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时机和次数,我的看法是学生先行,读正确流利是一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要用装模作样的所谓有感情来花费过多的时间。比如在写字方面,让她们手口并用,逐笔说写笔画,不仅如此,还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多练习,找出关键的笔画,(在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写好了,字就有了坚实的骨架,不至于东倒西歪。)找出每笔在格中的位置。

三、适时给学生一些帮助。我在教《海水》时,先让他们每人读一遍,不认识的字我帮助他们,基本上能读下来时,我问:问大海什么?找出两个问题的句子读读,然后让他们互相问答,有兴趣,也达到了识字和读书的目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不能盲目地回答,尽量到书上找答案。这是习惯,也是能力。

对于组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安排,不可逢字就组词,要结合具体内容教给他们方法。如用“海”组词,我就在小黑板上画了大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在不同的地方添画内容,其实就是围绕“海”想开去。这样就有了海面、海水、海浪、海底、海鸥、海军、海带、海边等的词语,多次这样做,他们再遇到一个字时就有了初步的方法。

四、让学生多积累。学生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他们多积累好文章,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较多知识模块。让学生多积累这是一个教学原则,但不能建立在反复地枯燥地读书上,如果能帮助他们对文字有一点的理解,或者在教学时做一些渗透性的铺垫,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朗月行》学生对白玉盘、瑶台镜是比较陌生的,把它们和月亮联系起来更是困难,如果老师不作为,学生背诵起来就有较大的难度。我是从盛菜的盘子和家里用的镜子入手,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用月亮的颜色和盘子比较,又简单讲了有关瑶台的故事,学生就可能对飞在青云端有点印象了。背诵《我家住在大海边》时,我让两个小朋友在读中去发现写法上的规律,如第二句到第四句,每句最后的一个字词又是下一句的开头。

五、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有的时候,我们稍微进行一些拓展训练,也是必要的。教《咏鹅》时,我充分利用书上的图画,让他们把“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解的过程。当时,我有意地增加了一些学习的难度:诗中在写鹅时用了哪几个表现颜色的词?想一想,在水中,鹅的动作是什么?孩子经过自己动脑筋,还是能够说出正确答案的,对这类练习要适度,采取渗透的原则。《做早操》一文,四个小节结构相近,所写事物学生也有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背诵,如果换一种角度检查,就会受到更好的效果,我指着楼外一颗椿树,让一个孩子也仿照着说说,她竟然很有兴趣,也很快说出来了:小椿树,起得早,摇来摇去,在院子里做早操。

教学目标

1、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会写“回、因”两个生字,知道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准备识字卡片课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音画欣赏,入情境

1、师:同学们,上周末,丁丁和妈妈旅游去了,今天他带来了美丽的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想知道他去的是哪里吗?丁丁说,听了这个声音你们就知道了?(播放音乐)

2、师问:知道是哪里吗?(大海边)想看看大海怎样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他带来的照片(播放相应的图片)

3、师:你觉得大海怎样?

二、相互问答,学会读

1、师:大海真的很美很大,今天老师想介绍刘饶民爷爷写的一首儿童诗给大家,知道诗的名字吗?

2、教师板书:海水。请大家大声的读两遍。

3、现在我们翻开语文书28页,先自己读一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

4、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了,那么现在同桌三人一起读一读课文和生字宝宝,注意要互相帮助。学生读书,教师相机指导。

5、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遍,看看还不认识的字,能不能马上被你记下来,注意要怎么听呀,对了手指着听。

6、现在有没有勇敢的孩子能来到讲台上指着屏幕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得认真听,等一下老师请人来评一评。

7、同学们让我们学着他们的优点一起来读课文吧。

8、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也就是说刘饶民爷爷向海水提了两个问题,分别是教师板书:蓝咸

9、师:老师现在请女生来问,男生来回答,老师读旁白。(读的很大声,可是大海是怎么回答的呀?(笑着)那我们就再来一次,记得笑着来回答。

10、男女生分角色读,并询问“海水的怀里抱着天,为什么就变成蓝色的呢”

11、教师继续问:“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生回答要答出表情。

12、教师:海那么大,海水那么多,渔人的汗却弄咸了海水?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渔人生活的艰辛)

三、体会艰辛,认字词

1、师:“老师,真想为渔人做件事,让他们少留些汗,你们想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到海里寻找其中的宝物,给渔人带来更多的惊喜吧!”(海里有好多鱼,你们捕到它的时候就大声读出它身上的词语,让渔夫高兴高兴吧)——在这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会“回”和“因”字的正确写法。

2、“收获这么多渔夫一定很高兴,他在家里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几道菜呢,让我们去他家做客吧。咦!渔夫家吗,门前有这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3、生齐读生字。

4、小朋友们让我们进去吧。渔夫端出一盘盘点心招待你们,猜猜第一个盘子上写着什么吧。教师说字学生猜,“什回因汗流笑抱”等

5“流了汗”中“流汗”有什么共同点还能说出什么字。

6、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家吧。

四、拓展延伸,学编诗

1、师“听你们这么有感情的读后,老师觉得自己也能像他这样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诗了,你们行吗?

2、老师先请你们看图然后也来编一编诗歌。教师予以鼓励

3、小结:从你们的问答中,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像个诗人了,老师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啊他可能会让你成为一个很棒的诗人哦。

4、现在让我们一年三班的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遍课文吧。

5、自由背诵课文。

五、书写生字“回”和“因”

《海水》的教学设计

一、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

这首儿歌原来是在学完拼音以后出现的,后来移到了第六单元中,课文共有8句,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拼音,但通过多种途径,已经认识了一百一十多个生字,会写二十多个生字,再加上学生已有的基础,优秀的学生基本能够读下来。因此,为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鼓励更多的人爱上学习,爱上识字,我决定先让学生进行读书展示,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笔画“撇折”,学习先进入后封口的写字规则。其中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生字有些在前面已经接触,在教学时要有所侧重。而对怀、咸、渔等字只要能结合语境读下来就行了。

二、主要环节设计。

(一)读书识字。

1、出示“大海”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大海你有哪些了解?请告诉大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给他们展示及交流的机会。)

2、自己先试着读读这篇写海水的儿歌,然后读给大家听。(尽管是一年级学生,还是应该顺学而教,作为老师要认真听读,找出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地方。)

3、跟着老师读一遍儿歌,再互相读给同桌听。

4、提问:“我”是谁呀?我向大海问了什么?找一找,读出来。(带着问题读书,也就是带着思考学习,老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能够找出正确的答案。这较之单调重复的比赛读、齐读等更受学生欢迎,也更容易落实北师大版教材整体推进的编写思想。)

5、同桌一个是“我”,一个是“海水”,试着相互问一问。(看似活动,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既和生字多次接触,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又为下面的背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集中识字。

1、学生自己按顺序指读生字。(速度稍微慢一点,遇到读不出来的,允许他们回到课文中复习,也鼓励会拼音的学生看着拼音认字。)

2、利用卡片或者绿色通道及田字格里的生字,老师读一个,学生找一个。

3、选择合适的生字组词、说话。组词:答、抱、流、回、因等,用“因为”、“为什么”说话。(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的练习,首先要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然后扩展到生活中,但不要逢字就组词、解义,应从实际出发,不是多多益善,有些特殊的字本身就只有固定的几个词语,有的字在生活中也不常用,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做,可能有负面的作用。更要避免的是不论三七二十一,每个字写两遍,组两个词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出现。)

(三)写字。

重点指导几个字的笔顺和带有新部首的字。如:问、为、么三个字的笔顺,因、会两个字的第二笔及先进入再封口的规则。

1、先让学生书空,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为了把字写好,帮助学生去找关键的笔画(处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2、描红、仿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在下面照样子写一个。

3、在生字本上写字。(纸上练兵很必要,训练学生的手感,建立和强化他们对本子及田字格的概念。)

(四)背诵。

1、简单理解词句。“我的怀里抱着天”、“因为渔人流了汗”两句。前句最好能再提供图画,让学生看映在水里的蓝天,启发他们想一想,蓝天躺在大海里,就像孩子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后句则了解是否有学生品尝过汗水的味道,如果有,则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知道海水是咸的,汗水也是咸的,渔人整天在海里打鱼,流了很多汗,好像把海水也弄咸了。

2、试着背诵。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背过,可采取同桌结对背诵的形式,先互相问答背,然后每人一小节,在熟练的基础上,还可以用手打着节奏背、和着音乐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检测。

1、填空。(既检查了课文背诵情况,又检查了生字书写情况,一举两得。)

2、结合随堂练习,给学生评价,进行证明的鼓励。如背诵、写字等内容。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

说明:这几个环节相对简单,也尽量突出重点,至于怎样的调整更有效果,那就要看学生的实际了。

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些想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情况很特别,一是基础不齐,但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又使他们较之过去的新生多了些许油滑和浮躁;二是由于家庭给他们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失利或与目标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及对自己的不相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估计学生的现状,选定合适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线性向面性转变。在一年级教学时,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备用方案,在好多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在什么地方引导以及怎样引导,要比教学内容更加重要。不能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的学生,尽管他们有幼儿园学习的经历,但还只是支离破碎的点滴知识,有的可能还是错误的。在教学《小书架》后,我让学生用“每天”说句子,出乎预料的是她们不会从生活中找例子,于是,我引导她们想象家里人每天都什么,然后说出来,这样就有了“妈妈每天都要到体育场去锻炼”、“爷爷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干活”,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谈话扩展到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甚至到未来的学校生活。我曾和两个小朋友接触过,用“海”组词,除了大海外,几乎不知道还有什么。

二、鼓励学生多实践。我觉得不论是学课文还是学写字,最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和观察者,根据实情再进行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时机和次数,我的看法是学生先行,读正确流利是一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要用装模作样的所谓有感情来花费过多的时间。比如在写字方面,让她们手口并用,逐笔说写笔画,不仅如此,还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多练习,找出关键的笔画,(在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写好了,字就有了坚实的骨架,不至于东倒西歪。)找出每笔在格中的位置。

三、适时给学生一些帮助。我在教《海水》时,先让他们每人读一遍,不认识的字我帮助他们,基本上能读下来时,我问:问大海什么?找出两个问题的句子读读,然后让他们互相问答,有兴趣,也达到了识字和读书的目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不能盲目地回答,尽量到书上找答案。这是习惯,也是能力。

对于组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安排,不可逢字就组词,要结合具体内容教给他们方法。如用“海”组词,我就在小黑板上画了大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在不同的地方添画内容,其实就是围绕“海”想开去。这样就有了海面、海水、海浪、海底、海鸥、海军、海带、海边等的词语,多次这样做,他们再遇到一个字时就有了初步的方法。

四、让学生多积累。学生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他们多积累好文章,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较多知识模块。让学生多积累这是一个教学原则,但不能建立在反复地枯燥地读书上,如果能帮助他们对文字有一点的理解,或者在教学时做一些渗透性的铺垫,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朗月行》学生对白玉盘、瑶台镜是比较陌生的,把它们和月亮联系起来更是困难,如果老师不作为,学生背诵起来就有较大的难度。我是从盛菜的盘子和家里用的镜子入手,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用月亮的颜色和盘子比较,又简单讲了有关瑶台的故事,学生就可能对飞在青云端有点印象了。背诵《我家住在大海边》时,我让两个小朋友在读中去发现写法上的规律,如第二句到第四句,每句最后的一个字词又是下一句的开头。

五、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有的时候,我们稍微进行一些拓展训练,也是必要的。教《咏鹅》时,我充分利用书上的图画,让他们把“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解的过程。当时,我有意地增加了一些学习的难度:诗中在写鹅时用了哪几个表现颜色的词?想一想,在水中,鹅的动作是什么?孩子经过自己动脑筋,还是能够说出正确答案的,对这类练习要适度,采取渗透的原则。《做早操》一文,四个小节结构相近,所写事物学生也有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背诵,如果换一种角度检查,就会受到更好的效果,我指着楼外一颗椿树,让一个孩子也仿照着说说,她竟然很有兴趣,也很快说出来了:小椿树,起得早,摇来摇去,在院子里做早操。

推荐第7篇:开发利用海水资源 教学设计

姓名:黄丽微 学号:2008031258 班级:08化学2班

第二课时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海水提取金属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物质的提取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巨大潜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资料展示】

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洋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态,将海洋资源分为 6个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药物资源、珍稀物种资源);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和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板书】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讲述】本节我们仅以海水资源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海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前景。 【阅读教材及资料并思考】

1、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哪几部分?

2、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

【资料展示】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领域。据预测, 2000年时美国工业用水的1/3将由海水提供。我国今后也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海水冷却方法,同时推广在生活领域中使用海水,如冲洗、除尘、消防、灌溉、印染等。目前青岛市已有20多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用海水量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67%,上海石化总厂每小时用海水量达100×10 4 t,青岛、大连、天津等城市的发电、石油、化工等部门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达50×10 8 m 3 。 海水淡化现有 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蒸馏法即通过将海水加热蒸发,再把蒸汽冷凝得到淡水。这是传统的方法,目前生产能力最大。这种技术正朝着容量大型化(日产10×10 4 t以上)和目的多重化的方向发展,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提取有用物质,利用发电厂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等。我国已进行了日产百吨的淡化装置试制,具备了设计和研制大、中型蒸馏淡化装置的技术能力。

我国的海水化学资源

【讲述】 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板书】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即海水的循环冷却。

2、海水的淡化。【讲述】 水淡化的方法已有十几种,主要的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此法耗能大成本较高,因此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蒸馏淡化。

蒸馏装置图

要点解析:

1、圆底烧瓶不能直接加热,需要石棉网

2、需要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3、冷却水的方向:下进上出

4、圆底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不超过容积的二分之一并且不少于三分之一。

5、圆底烧瓶不带支管

【讲述】 海水中溶存着 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板书】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实验探究】 海水中几种重要元素的提取:

1、海水提溴流程 海水→酸化、浓缩→氯气置换溴离子得到溴单质→通入吸收塔富集→氯气氧化→溴单质

2、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实验4-2)

2g干海带→剪碎并用酒精润湿→灼烧只完全变为灰烬→冷却→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煮沸2-3min过滤→加入几滴稀硫酸和月1mlH2O2→加入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

3、海水晒盐

海水→蒸发结晶苦卤石和粗盐→粗盐溶解后依次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过滤→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蒸发结晶→氯化钠 ●

4、海水提镁

海水→加入适量石灰乳→氢氧化镁→盐酸溶解得到氯化镁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无水氯化镁→点解→金属镁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写出有关海水提溴利用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2、描述“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作业】 课后习题

3、

4、5 【板书设计】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1、海水提溴流程 海水→酸化、浓缩→氯气置换溴离子得到溴单质→通入吸收塔富集→氯气氧化→溴单质

2、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实验4-2)

2g干海带→剪碎并用酒精润湿→灼烧只完全变为灰烬→冷却→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煮沸2-3min过滤→加入几滴稀硫酸和月1mlH2O2→加入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

3、海水晒盐

海水→蒸发结晶苦卤石和粗盐→粗盐溶解后依次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过滤→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蒸发结晶→氯化钠 ●

4、海水提镁

海水→加入适量石灰乳→氢氧化镁→盐酸溶解得到氯化镁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无水氯化镁→点解→金属镁

推荐第8篇:海水教学设计文档 副本

《海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 “你、笑、着”等8字,能认会写“问、为、什、么、回、因”6个字。

2、正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3、向大海提问,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用随文识字法识字,以准确流利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主动有效的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双流蛟龙港海滨城图片,让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地方,海洋馆里面的各种海鱼本来住在哪里?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看看这是哪里? 生:海滨城,蛟龙港等

师:那么海洋馆的各种好看的海鱼他们原来的家在哪里? 生:海洋

2、出示大海的图片。

师:给孩子们描述,大海里是蓝蓝的,是那样大那样宽,海面上还航行着各种各样的船,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生):观看大海图片

3、板书课题 师:蓝蓝的海水,点点的白帆,邀请我们去探索大海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和冬冬一起投进大海妈妈的怀抱,学习一首与大海有关的儿歌——海水,(出示ppt课题)和老师一起来写。

(生):举起右手,空书海水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读课题。

师:跟我读——海水。 生:海水。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图片,海水多蓝多美丽,我们读课题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

师:我们想着美丽的大海,再读一次课题。 生:海水。

2、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师:在你们的读声中我看到了多么蓝,多么美的海水,好想把儿歌读给你们听,请翻书28页,小眼睛看书本,小手指书本,小耳朵仔细听,听老师怎么读每个字!

(生):老师读到哪里,生指到哪里

师:多美的儿歌呀,想读吗?那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老师大声一点,孩子们小声一点,不会的字跟老师读。

(生):跟着老师小声读,读到哪里手指指到哪里。

师:学得真快,孩子们指的好,读得也很认真,那现在老师小声一点,你们大声一点,我们再来读一读。(表扬指读认真的小组,加星。)

3、学生自读 师:老师老师想听孩子们读一读儿歌,现在请孩子小眼睛(看书本),小手(指书本)自己小声读一读儿歌,会读的可以快一点,不会的也没关系,你就慢慢读。

(生):自己指读儿歌

师:我看到好多孩子都指读得特别认真,儿歌从书上跳到大屏幕上和你们交朋友,请关书,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愿意读的孩子都站起来,暂时不敢读的孩子也没关系,你就再仔细听一听,用冬冬送给我们的金钥匙随文听读识字哟,大家都小眼睛看(屏幕)。(出示ppt)

(生):读儿歌

师:哇,每个字很准确很清楚。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像她们这样,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老师指你们读一个字一个字,老师指到哪里,你们读到哪里。

(生):读儿歌

4、指导朗读,并随文识字。

师:(过渡)儿歌会读了,很棒,能把儿歌读好,还能把生字宝宝记住那就更棒,孩子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信心 (1)第一小节

师:聪明的冬冬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面对大海,他满脑子都是小问号,他怎么问大海的?出示ppt(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指句子,全班读。

(生):读第一句话(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

师:我觉得你们还不想海水妈妈回答问题,要读出好想问海水妈妈问问题的心情,师范读: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贴“为什么”,“我问你”词条,大家当冬冬问一问海水妈妈,男生当冬冬问一问,女生当冬冬问一问。

(生):带着疑问,好奇读 师:问得真好,打动了海水妈妈的心,海水妈妈喜欢爱问问题的孩子,海水妈妈笑了,师读—— 师笑着回答: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海水妈妈怎么来回答的,出示词条“笑着”。

(生):海水笑着来回答:

师:女生笑得多甜,带男生笑着再读一读。 (生):笑着

师:海水妈妈笑着来干什么——师出示词条“回答”。 (生):回答

师:看你们那么认真,海水妈妈笑得多甜呀,“海水笑着来回答”,回答的什么。

生:我的怀里抱着天。

师:师指“我的怀里抱着天”,出示词条“抱着天”。齐读——某组。 生:抱着天。

师:谁的怀里抱着天——海水,谁常常把你抱在怀里。 生:妈妈。

师:对啦,蓝蓝的天映在海水里,海水就像妈妈一样,把蓝天抱在自己的怀里。孩子们当当海水妈妈,要笑着读哟。现在老师来当冬冬问,你们当海水妈妈回答,记住要笑起来回答哟。

(生):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师:老师也想当海水妈妈笑着来回答,那请孩子们像冬冬那样来问。 生: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 师: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师:问得多好呀,现在同桌一个人问,一个人答.(注意别人读到哪里,你的手指指到哪里) 师:现在男生当东东,女生当海水妈妈.来问一问,答一答.(2)第二小节:

师:东东是个好问的孩子,这次冬冬问的:你为什么这么——咸.冬冬好想知道答案啦,咱们和冬冬在一起问一问大海妈妈吧。(出示ppt) 生: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师:因为渔人流了汗。海水为什么这么咸的原因是? 生:因为渔人流了汗。

师:出示字卡“因为”,教读。因为什么? 生:因为渔人流了汗。 师:出示字卡“流了汗”。 生:流了汗

师:渔人辛勤的汗水洒在大海里,把海水都染咸了,多辛苦呀!想着渔人的辛苦。

生:流了汗

师:老师当冬冬问,你们当海水妈妈答,要笑着哟。

师:请男孩子当冬冬问,女孩子当海水妈妈笑着回答,要笑着回答哟! 师:问得好,答得也好,我们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次,大家来问,老师答,老师问,大家答。

(3)在整理感知课文,圈画生字

师:读得真好,儿歌回到书上,还会读吗?请孩子们翻书28页,小眼睛(看书本)小手指(指书本)把儿歌读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听。

生:读儿歌

师:小朋友读得真好,儿歌里的生字宝宝都笑红了脸,想跟我们做朋友,赶快和一个一个的打招呼吧,我们读一个就在书上把儿歌中红脸蛋的字宝宝圈出来吗?请拿小铅笔,边读边圈,同样的字只圈一次,圈出字宝宝就提醒我们以后读课文时注意不要把字宝宝的读错了。

(生):勾画生字 (4)认读生字

师:你们圈得真好,海水妈妈准备给孩子们准备了礼物,他要把海星送给孩子们,哪些孩子想要这些字后面的海星。读准字词了,海星就会被摘下来。读准了,你们要跟着读两遍。

生:教读,跟读

师:你们读得好,读得真准,字宝宝高兴地从儿歌中跳到卡片上,他们想考考你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没有,跟老师读。(出示生字卡,老师带拼音教读)

生:跟读。

师:字宝宝要考考他们的朋友分清他们没,这次老师不教你们读。 生:看字卡,读字词。

师:字宝宝感谢你们把他们的名字记得那样牢,他们排好队伍来和大家做开火车的游戏了,火车火车哪组开?哪组端正哪组开。

(生):某组读生字卡。(表扬读的认真,听得认真的小组) (5)写生字。

师:这些生字宝宝里有两个长得可像了,他们是——出示因、回。读,你怎么记这两个字。用学过的字来记新的生字是学生字的好方法。仔细观察,细心地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有一个口和一个大组成,回有两个口。

师:那写的时候可得注意哟,冬冬还要提醒我们,这两个字的外面口不能写的太大,外面的口像两间屋里,大和口要先从小门进去了再关上,冬冬教给大家一个新笔顺“先进入后封口”,我们一起来写。

(生):书空回

三、我会背,我会说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些淘气的生字宝宝跳到了儿歌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读到那里手指指到哪里)

生:指读儿歌。

师:现在我们读了很多遍儿歌。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会背了吗?(出示ppt)

生:背儿歌

师:同学上课都很认真,一节课下来都会背了!同学们是认真的孩子,东东是个好问的孩子,对海水妈妈提了两个问题。同学们也愿意成为好问的孩子吗?你们还能对海水妈妈,或者大海提其他问题吗?先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出示ppt图片)

(生):向海水提问

师:真是好问的孩子?你们不仅好问,认真。还是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现在我把这些笑脸表情送给获得最多星星的小组。掌声送给这组的孩子。

四、总结写字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和冬冬一起到大海边看到了美丽辽阔的大海,我们知道了海水是——指板书生——蓝,海水也是——生——咸,我们又和14个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我们还会写问、回、因三个字。因为你们的认真,你们的热情今天邓老师很高兴邓老师谢谢你们。祝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天天开心,愉快。剩下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把这首大海的儿歌读给同桌听听。

推荐第9篇:开发利用海水资源 教学设计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的教学设计.............王学兵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王学兵 时间:2009-2-11 11:36:09 点击次数:724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材分析

本课程的内容是“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先通过海水资源的概况介绍使学生了解海水资源的利用广阔前景和重大的利用价值,然后具体从两个方面来感受海水资源的开发:一是海水资源中水的利用,二是海水资源中其他成分的开发利用,最后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来研究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物质,初步了解一些开发的方法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科学难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科学研究精神。

2 教学设计思路

本着“先概括、后具体”的演绎教学思路,具体分三部分逐层递进:首先通过录像、图片和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从感性方面了解前景广阔的海水资源,初步认识海水资源的多样性、分散性、海水资源加工开发的技术性;接下来通过幻灯片展示海水综合利用联合工业体系的具体实例,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知识视野,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海水资源同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感概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对人类贡献的重要性;最后完成课本“科学探究”和“实验4-2”部分,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模拟化工解决资源开发的问题,学生多了一份实际体验,将知识和感受具体化,认识知识原理和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过程

4 教学反思

围绕“化学方法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教学重点来展开,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海水资源的丰富巨大,有充分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又将知识的落脚点回到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基础知识(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单质的置换、蒸馏实验、物质的检验实验等),在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做好了充分的指导,督促他们准确表达化学用语,规范操作化学实验。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有充分的自信,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

附件:学案(含答案)

[知识疏理]

1.海水资源的利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在海水中提取Br

2、I2?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

海水中提取溴单质:

海水中提取碘单质:

3.蒸馏操作过程:

(1)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_____,以防止____;

(2)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________,也不能少于_______;

(3)冷凝管中冷却水从____口进,______口出。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____________混合物的方法,此过程是__________变化。

4.[实验4-2]

(1)用____称量3.0g的干海带,刷去表面的附着物,用剪刀剪碎,用____润湿,放入_____中。点燃酒精灯,灼烧至完成成灰,停止加热,冷却。

(2)将海带灰转移到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____、煮沸约2-3min,过滤。

(3)在滤液中滴加几滴_____,再加入1mL的_________,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现象为______,说明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写出第三步的反应:_________,氧化剂还可以选用___________。

[学习训练]

A.基础训练

1.下列海洋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海底石油、天然气 B.潮汐能

C.滨海砂矿 D.锰结核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实现海水的淡化()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电解法

3.下列属于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的是()

A.海水淡化B.海水提盐

C.海水提溴D.海水发电

4.通入氯气,把海水中的溴化物氧化成单质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5.将吸收溴单质的溶液加入过量的硫酸酸化,即可得溴单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6.把生成的溴从溶液中吹出,用纯碱(Na2CO3)溶液吸收(生成NaBr、NaBrO

3、CO2),这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7.海水中含有氯化镁,是镁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海水中制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干燥产物,④将得到的产物熔融后电解。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进行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

C.第④步电解制镁是由于镁是很活泼的金属

D.以上制取镁的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B.提高训练

8.人造光卤石(KCl·MgCl2·6H2O)是盐化工生产的中间产物。以光卤石为原料制得金属镁,需下列步骤:

①过滤, ②溶解, ③加入适量 Ca(OH)2, ④蒸发,⑤用盐酸溶解,⑥电解熔融MgCl2,⑦在HCl气流中强热;正确的顺序是()

A.⑤③①②④⑥⑦B.②③①⑤④⑦⑥

C.②④①③⑦⑥⑤ D.⑤③①④②⑥⑦

9.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无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中从海藻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____;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提供选择的有机试剂为()

A.酒精、四氯化碳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醋酸 D.汽油、甘油

(3)为使海藻灰中的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

10.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所需淡水日益增多,甚至超过人类所能支配的淡水量,使地球上淡水资源发生危机,这就把海水淡化问题提到了科学家的面前。磺化煤(代表式NaR)是一种钠型离子交换树脂,它能使海水中的Ca2+、Mg2+交换除去。

现代海水的淡化方法:使海水按顺序通过两种离子交换树脂,其流程如图所示。

(1)最早用于海水淡化的方法是蒸馏法,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HR)和羟型阴离子交换树脂(ROH),则离子交换柱中应分别装入的离子交换树脂(填其代表式)为: A柱:_______,B柱_____。

(3)说明按上述顺序装柱的理由是_________。

学案答案

[知识疏理]

1.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于冷却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2.海水浓缩→苦卤→氯气→溴或碘

3.(1)碎瓷片暴沸(2)2/31/3(3)下上可互溶的液体物理

4.(1)托盘天平酒精坩埚

(2)搅拌

(3)稀硫酸双氧水溶液颜色变深淀粉变蓝有碘单质生成

H2O2+2I-=I2+2OH-氯气

[学习训练]

A.基础训练

1.B2.D3.B C4.Cl2+2Br-=2Cl-+Br25.Br-+BrO3-+6H+=Br2+3H2O6.3Br2+3Na2CO3=5NaBr+NaBrO3+3CO27.D

B.提高训练

8.B。提纯光卤石制备MgCl2的步骤为:先将光卤石溶解于水,因为KCl、MgCl2均易溶于水,先后沉淀Mg2+;Mg(OH)2的溶解度比Ca(OH)2更小, 故加入适量的Ca(OH)过滤后得Mg(OH)2, 洗涤后溶于适量的盐酸发生反应:Mg(OH)2+2HCl=MgCl2+2H2O,蒸发溶液得MgCl2·6H2O,由于加热MgCl2·6H2O的过程中,会有部分MgCl2又与H2O反应生成Mg(OH)2。而MgCl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MgCl2+2H2O

Mg(OH)2+2HCl。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在HCl气氛中加热MgCl2·6H2O,使MgCl2与H2O的反应得到抑制,故能得到纯净的MgCl2。

9.(1)过滤;2NaI+Cl2 2NaCl+I2(2)B(3)漏斗、分液漏斗

10.(1)蒸馏原理:加热蒸发海水,盐不挥发而留在残余物中,水蒸气经冷凝而得淡水。

(2)HR ROH

(3)若在A中装ROH,则海水先通过ROH,溶液中就会有较多的OH-与海水中的Mn+生成M(OH)n沉淀,造成堵塞现象,而在A中装HR,在B中装ROH,海水通过A中生成的H+与B中生成的OH-中和,生成水而呈中性

推荐第10篇: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画面都不陌生,泰坦尼克号。这是一个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这部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我们将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解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之谜。让我们伴随着永恒的经典《我心永恒》预习今天的内容:带着一下两个问题1洋流的定义、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播放《我心永恒》 师:洋流的概念?

生:海洋中的海水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海水流动

师:很好,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大规模这些条件要同时满足。洋流的分类? 生:按照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师:如何区分寒流和暖流?

生: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叫做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叫寒流

师:非常棒,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法理解,从纬度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是暖流,什么样的是寒流?

生:从低纬度流向高位的的是暖流,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一下洋流,请在图上找出暖流和寒流并说出具体的流向?

生:南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被太平洋暖流,家里福利亚寒流…… 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是哪个半球?暖流还是寒流?

生:南半球寒流,因为水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加的,也就是从赤道想南北增加的,水温向南增加是南半球,向北增加是北半球。 师:很好,那么,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盛行风的吹拂,陆地形状,地砖偏向力 师: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 生:盛行风

师:那么,盛行风到底怎样影响洋流的,大家动过手画出全球风带图

第一步 画出全球风带示意图 生:展示全球风带示意图

师:接下来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完成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完成的好的个人小组得分,四个小组的任务,这一组北纬60度为中心的洋流,……表现好的小组所在大组得一分, 生:成果展示,

师:指导学生,并展示模式图。这是我们主要依据风向和地转偏向力画出来的。是否符合实际的洋流图呢?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图观察?

生:实际洋流南半球中高纬度未形成环流。因为南半球中高纬只有大洋,没有受到陆地形状的影响。

师:是的,很好。那么我们的模式图就要改成这种。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一条规律一分。

生:北半球中高纬度逆时针,东暖西寒。中低纬度顺时针,东寒西暖。南半球中低纬度逆时针,东寒西暖。南半球中高纬度连续的西风漂流

师:中低纬度北逆南顺,东寒西暖。中高纬度北逆南无----北8南0。课堂练习:我指定位置,大家找组成环流的具体洋流 生:……

师:并不是所有的洋流都不改变方向,有一种洋流随着盛行风方向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印度洋的季风环流。请大家 先看图解。为什么风向在冬季和夏季不同?对洋流是怎样影响的?

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气压低风从海到陆,冬季反之。所以风向也会随着改变

师:很好,可以总结为冬逆夏顺。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泰坦尼克号撞上的冰川哪里来的?和洋流有关吗》可能是哪个洋流?

生:拉布拉多寒流由北向南,将格陵兰脱落的冰山带到低纬度。 师:很好,大家学会学以致用了。那么就检验一下你们的实力吧 生:回答相关问题

师:同学们很棒,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

1洋流的概念,分类(寒流,暖流)

2洋流的成因(盛行风、陆地形状、地砖偏向力)

3洋流的分布规律(北8南0,中低纬东寒西暖)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真实洋流

下课

第11篇: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地理授课年级高一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1.说明学生所在地区:资阳学校:资阳中学,年级:高一2.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以通过行星风系图猜想出大洋环流图,从洋流分布图里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及 解决措施

学习重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解决措施:让学生首先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的复习,然后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先绘制理想情况下的洋流分布情况,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实际的全球洋流分布图,总结出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解决措施:复习前面知识打好基础,为这节课做好铺垫。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转抽象为形像。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的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合作。让学生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依据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杜威、罗杰斯为代表的课程中心论。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难度一般,重点学习

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学生观看

良好

洋流的成因

重难点,要求较高

风海流动画 全球洋流分布图

播放风海流动画,然后让学生上来识别全球洋流图中哪些属于风海流

良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图,洋流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的实例

展示分布图片,并让学生分析器原因

良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引用一个小故事:

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东的海域。经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情景激疑

设置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讲授

1小时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带有颜色的漂流瓶到达了美国的西海岸呢?

这时学生能回答出漂流瓶是随着海水的运动到达美国的西海岸的。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教师总结:这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了世界大洋是一个连续运动的整体。

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对大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不要害怕失败

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 海水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61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学生按照教

师的要求进行总结

对于简单

概念,指导学生自己掌握

引用“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可达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这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看书的同时,书写板书)(多媒体展示概念中的要害词语是“常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

学生总结完关键词语后,教师展示出自己总结的要害词语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

指导学生理解分析概念

讲解洋流的分类,指出按温度性质将洋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暖流

指导学生理解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

教师指导:分析洋流的成因:复习三圈环流中风带的分布于洋流模式图

学生通过对比,明确风向是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

洋流的其他成因:除了风向是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外,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海路轮廓的影响。同时得出洋流的另外一种分类方式: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的结论进行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师指导:要特别明确密度流的典型分布区域: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的密度流流向以及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

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再举例分析理解密度流的成因,比如分析曼德海峡两侧的红海和亚丁湾附近水域的密度流,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密度流等等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会总结分析相同问题的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洋流的成因,从而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做好知识的铺垫

课件展示: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flash动画,并结合教材第62页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总结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

教会学生巧记规律的方法

课件展示问题:观察太平洋洋流系统,在大陆东岸低纬和高纬洋流性质有什么不同,西岸呢?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讲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学会太平洋系统洋流分布以及北印度洋的洋流季节变化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答案,修改自己的错误。教师指导学生对照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思考课本62页的三个思考题

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可以同纬度不同海区,或不同纬度同海区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其共同特征和差异,并落实到分布图,逐步得出规律,进而绘制出相应模式图;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来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

教师指导学生记住大洋两岸洋流性质的区别

通过老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航行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

设置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

设置情境,方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在学生处于“愤”、“徘”之间时,引导学生说出海水运动对航行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也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性呢?我们将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设计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板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指导:看教材第63页的图3.6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让学生在左图上找到“卑尔根”这个地方,说出它的地理纬度,然后让学生看右图,自己分析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到一月份卑尔根的平均气温值。并且对比一下我国北方城市哈尔滨的气温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哈尔滨大致的地理纬度是45°N,但它的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0度

通过学生分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卑尔根的纬度高于哈尔滨,而它的一月份平均气温远远高于哈尔滨呢?引导学生找到在卑尔根这个地区有大西洋暖流的经过,并让学生总结出大西洋暖流对卑尔根这个地区有增温的作用。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对比两个城市,体会暖流的增温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卑尔根的降水量远远高于哈尔滨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北大西洋暖流对卑尔根起到增湿的作用

学生找到卑尔根一月份的降水量,是150 mm左右,而哈尔滨的一月份降水量是30 mm左右。

学会对比手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总结寒流对气候的影响。并留给学生课下思考的问题:秘鲁寒流是怎样影响着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

指导学生总结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总结寒流对气候的影响。并留给学生课下思考的问题:秘鲁寒流是怎样影响着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

通过实际例子的对比,总结出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

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以及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用物理学上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原理,解释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将上、下做垂直运动。进一步解释,海水在扰动后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两种洋流的汇合处易形成大的渔场。

学生通过教室讲解深刻领会寒暖流处渔场形成的原理

掌握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巧。

多媒体展示:纽芬兰渔场大概分布在哪些地区,让学生对照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找到经过纽芬兰渔场的寒、暖流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北海道渔场大概分布的地区,让学生对照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找到经过北海道渔场的寒、暖流各是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讨论,总结出具体洋流对世界著名渔场的影响

深刻体会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

教师指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再读课本62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明确洋流的流向。同时举出泰坦尼克号失事的原因就是撞在了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的南下冰山上。

让学生体会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水航行速度加快,逆流则速度减慢。同时,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在海上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

通过老师指导,解决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实例,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答案。

学生通过实例,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答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难点,尤其是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自己完成本节的知识架构。使知识自成一体

强调重难点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课堂总结

10分钟

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学生跟着老一起回忆两节课所学内容

加深知识记忆

作业布置

2分钟

布置的作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做作业中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巩固知识,活血活用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 学 反 思

在新的教育理念要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活动的机会,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造成了前紧后松,可能发生的情况还没有在备课过程中设想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提高的方面。 优点:

1.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故事,让学生们积极思考,既吸引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活动题及探究问题设计较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开始是让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图,一来复习前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天所讲的内容作铺垫;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合作探究绘出理想情况下的样流分布图,通过理想的洋流分布图最终落实到实际中去,层层递进,并结合图3.2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布规律,教师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作补充和总结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融洽。一节课中老师通过提问,学生积极回答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4.课件设计合理,既符合了本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课件中生活实际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地理对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缺点:

1.教学课件中还缺少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课件的排版,主体不够鲜明。

2、对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锻炼不够。

3、教学语言不是很规范,教学术语使用的不够多。

4、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是特别到位,同时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不是很恰当,造成了后面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第12篇:海水 教学反思

《海水》教学反思

《海水》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短小诗歌。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朋友与大海之间的有趣对话。全文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叙述了大海的蔚蓝辽阔、渔民的辛勤。我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有成功之处,亦有不足。

成功之处:

1、音图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组海水的美丽图片,并播放海水的音频,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讲台下的小朋友全都被海水的美丽风景吸引住了,于是我紧抓住这一契机,马上提问:“海水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接着我总结设问导入“想知道为什么海水看起来是一片蓝,为什么海水尝起来是咸的”,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的基础上,与老师一起走近《海水》。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热情高涨。

在这一环节上,我通过播放配有本课课文录音的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看海水汹涌的动画,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自由读边找出在藏在课文中的调皮的生字宝宝,并圈出来。小朋友最喜欢当小发现家了,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小探秘活动。通过同桌之间读,将我们的生字宝宝记下来。接下来,我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如指名读,全班齐读,小组比赛读等,学生参与程度高且热情高涨。

3、随文识字效果好。结合初读课文中的圈、认生字,在学生在对生字宝宝有一定印象的情况下,出示词语,让学生自己抢读,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记读词宝宝,从词过渡到多种形式展开生字教学,在学生熟读词语、生字的基础上,回到课文,将生字生词等变为红色突显出来,让学生在朗读文中加深记忆。这种随文识字方法能够从句到词,从词到字,不脱离课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存在问题:

1、未做到备学生。

课前备学生这一重要工作没做好,过高地估计学生、依赖教案,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提前备好学生,课能上得更好。

2、未充分利用教材。

记得之前参加语文教研时,有位老师说要处理好“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而我在上课时仍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可将课文这一问一答的有趣形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表现出来。相信如果本节课加上这个,这节课可以上得更好。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利用教材,处理好“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力求把每一节课上到最好。

3、未重视教学方面的细节。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未注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自然衔接,导致某些教学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在教师的语言体态上还不够凝练、流畅。课堂语言方面还处于一种平淡化的语气,不够童趣。当学生回答出出乎意料之外的问题后,有的处理还行,有的简单敷衍,教学机智性明显不够灵活。今后应多注重细节方面的问题,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4、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导致课堂环节没有进行完。

第13篇:0k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课标要求

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这是课标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3、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识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3最后通过案例探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的形成与盛行风的内在关系。 2.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 1.通过分析洋流的成因,对已有知识点进行整合。

2 .通过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形象思维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1、洋流的形成与盛行风的内在关系。

2、洋流对气候和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思考引入] 重达四十六万五千吨的铁达尼号,当时被称为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华游轮,在从英格兰南安普敦驶往纽约的处女航中,不幸地撞上了冰山,沉没在大西洋的洋底。你知道大西洋的这些冰山是怎么样来的吗?

[答案] 跟洋流有关,是拉布拉多寒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 [思考回答] 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归纳并板书] 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按性质分类:暖流、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读图思考] 展示读图题,要求学生思考判断洋流的性质。 [读图思考] 学生读课本62页的图3.5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 [归纳并板书]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反气旋型)

(2)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气旋型);南半球西风漂流自西向东 (3)南极洲周围的南极环流----从东向西

2 (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夏顺冬逆) [思考] 思考洋流的形成与盛行风有何内在关系?

[答案]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的方向会发生改变。

[思考] 播放全球风带和全球洋流模式图并引导学生思索洋流的形成。 [归纳并板书]

4、洋流的形成

在赤道两侧,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较高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

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另一部分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

[画图] 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的模式图

[思考] 为什么在实际中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而北半球相应纬度海区形成极地环流?

[答案] 极地环流的形成是由于西风漂流受到陆地的阻挡,一部分沿陆地向高纬度运动而形成的。南半球纬度400----600没有大块的陆地,因此无法形成极地环流,西风漂流持续向东运动形成环绕地球的大洋环流。 [课堂小结]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反气旋型)

2、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气旋型)

南半球西风漂流自西向东

3、南极洲周围的南极环流----从东向西

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堂上活动]阅读64页 [堂上练习]>60页

第二课时

[复习] 洋流的分布规律.[引入]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板书] 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思考] 展示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的气候效应图和自然带分布图,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归纳并板书]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思考] 展示世界渔场的分布要求学生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归纳并板书] 寒暖流交汇或者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水产丰富的渔场。 [思考] 播放哥伦布环球航行实例和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事件要求学生分析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归纳并板书]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寒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航行不利。洋流携带冰山运行会威胁海上航运。

[思考] 展示海洋污染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推出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归纳并板书]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课堂小结] 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或者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水产丰富的渔场。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加速;逆流,减速。寒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航行不利。洋流携带冰山运行会威胁海上航运。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堂上活动]讨论64页的活动题,思考归纳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课堂练习]

1、秘鲁附近海区成为著名渔场的根本原因是: A 有寒暖流交汇 B有暖流经过 C 有寒流经过 D与上升流有关

2、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洋流是:

A 日本暖流 B 北大西洋暖流 C 巴西暖流 D 北太平洋暖流

[布置作业]1 思考:郑和七下西洋为何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2>59页

第14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高考目标定位】

最新考纲 目标在线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的类型2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应用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知识梳理】

一、世界好样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暖流:从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2.按性质分

寒流:从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3.洋流成因与分布

(1)洋流的成因

(2)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点名师讲解】

一、洋流形成与环流模式分析

1.洋流的形成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2.大洋环流模式图解分析

二、图表结合对比寒、暖流的特征

寒流和暖流因其流向不同,流经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也不相同。

【例题】

读图,回答1~2题。

1.某航海爱好者乘船从A到B,若从尽量利用自然条件考虑,应沿哪条航线航行(

A.a B.b C.c D.d

2.图中M,N两地沿海降水不同,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环流不同②地形条件不同 ③洋流影响④海陆位置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1.结合洋流流向及盛行风分布应选择d航线,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顺盛行风东北信风。2.M地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和暖流影响降水丰富。N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高和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

【答案】1.D 2.D

3.下图是某海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纵横直线是经纬线 , 曲线是海水温度曲线 ( 单位 : ℃ ), 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 读图回答 。

(1) 判断图中洋流的性质是暖流还是寒流 。

(2) 图中相邻两条纬线间的纬度间隔为 5o。, 中间一条纬线的度数为 20度 , 判断 A 点的纬度位置为 。

(3) 假如该图所示洋流在太平洋某海区,说出这支世界著名洋流名称,简述它对周围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洋流的性质、分布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认识理解能力。等温线数据向南减小,说明图中向南纬度升高,因此该海域位居南半球 ,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说明该区域比同纬度海区冷,因此为寒流的影响。中间一条纬线度数为 2Oo, 该海域又位于南半球 ,相邻 两条纬线纬度差为 5o,往南纬度升高,故 A 点为 25oS。若该图为太平洋 某海域 , 说明该海域位于南太平洋上,大洋的东岸为秘鲁寒流,西岸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故这支洋流为秘鲁寒流。它对地理环境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影响气候。秘鲁寒流流经的沿岸,将受到降温减温作用的影响,因此对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第二,秘鲁寒流是离岸风作用下形成的上升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上层,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第三,影响轮船航行速度,海轮沿此洋流向北顺流航行,可加快航行的速度,反之向南逆流航行,则减慢航行速度。第四,洋流可以加快海洋污染净化的速度,但也使污染的范围扩大了。

【答案】:(1) 寒流 (2) 南纬 25o (3) 秘鲁寒流 减温减湿对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起一定的影响 ; 上升流把海底有机盐带到上层 , 形成著名的渔场 ;海轮向北航行的速度,比向南航行要快得多,加快污染的净化速度 , 但也使污染的范围扩大。

【感悟高考真题】

(2010?江苏高考)

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 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地理组

李 纯

【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

5.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6.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

(三)学生基础分析

1.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对一些战争(二战、海湾战争)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在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对寒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没有感性认识。【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二)重难点突破

1.教师给出具体的学法指导、指导分组并给出局部洋流图,通过对地图(对比图

1、

2、

3、4)有针对性地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对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这两个不符合分布规律的洋流的成因的探究,与全球风带图相对应,得出形成洋流的主要驱动力。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空跨度比较大,通过展示西欧和俄罗斯东部沿海的气候图、世界大渔场分布图、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的来回航线图等来直观地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实物展台。

(二)学具准备

对比图1:以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对比图2:以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对比图3:以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对比图4:以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地图,设疑导入 1.展示太平洋局部地图。

设置情境: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引出矛盾:其舰队航线没有选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2.展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局部地图。

设置情境: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大量的原油泄漏和燃烧,导致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对海水污染,对周围海域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危及到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产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

引出矛盾:出事地点在印度洋,怎么对我国和日本的渔业产生影响?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出洋流──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知道的,现在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朝着同一个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3.展示天气图:2000年11月14日西欧、俄罗斯东部天气状况(摩尔曼斯克(MURMANSK):69° N──-4~1℃;阿扬(AYAN):56 °N──-3~0℃)

引出矛盾:同在北半球,按照太阳辐射在各纬度的分布情况分析,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注: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是北冰洋的不冻港。)

同时展示洋流图(西欧沿岸是暖流、俄罗斯东部沿岸是寒流)。

提问:洋流对同纬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是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呢?

(二)问题探究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

通过课件展示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气候和沿岸洋流分布,得出结论:洋流分布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欲望。

第一步:教师出示归纳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观察;

2.分组对比分析;

3.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其共同性。4.应用。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让自主学习有方法可依。 第二步:

1.观察──学生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熟悉洋流的名称、流向;2.分组对比分析。 分四组:

第①组:观察对比图1:以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②组:观察对比图2:以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③组:观察对比图3:以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④组:观察对比图4:以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提示: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

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使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3.归纳共同点:各组根据学法指导归纳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

通过学法指导,明确归纳的内容,课堂任务饱满。 4.应用和评价。

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学生绘图的结果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课件展示“评价标准”:学法指导中前4项内容各为20分,局部模式图20分,共100分。 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评价过程是强化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认识过程。

第三步:把通过评价、经过修改的局部模式图汇总到一张图上,并添加“赤道逆流”等(如右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如下: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 方向:北顺南逆, 大洋东岸是寒流, 大洋西岸是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 方向:逆时针, 大洋东岸是暖流, 大洋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第四步:把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与归纳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学生归纳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与图3.4中所示的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不同的。 学生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模式图和专家画的一比,发现大部分是符合的,肯定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不同的,是怎么回事呢?

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三)过渡: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是由什么力量驱动的?

(四)问题探究2:西风漂流、南极环流的驱动力是什么? 第一步:教师出示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1.猜想──通过读图3.4解决; 2.验证──运用图3.5来验证猜测; 3.交流; 4.结论。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让自主探究学习有方法可依。

第二步:学生分组合作寻找驱动力──盛行风的吹拂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五)问题探究3:西风漂流、南极环流的分布为什么与图3.4的分布规律不符合? 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影响洋流分布的其他因素──陆地形状的限制。

(六)问题探究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步:利用洋流图3.5,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 1.展示太平洋局部地图。

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其舰队航线没有选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顺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展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局部地图。

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大量的原油泄漏和燃烧,导致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对海水的污染,对周围海域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危及到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产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出事地点在印度洋,怎么会对我国和日本的渔业产生影响?这是为什么?(洋流可以加快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但是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3.展示2000年11月14日西欧、俄罗斯东部天气状况图,让学生分析摩尔曼斯克(MURMANSK):69° N──-4~1℃比阿扬(AYAN):56° N──-3~0℃气温偏高的原因是什么?(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前后遥相呼应,学生的疑惑得到解决。课堂结构完整,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第二步:课件展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分布,分析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成因是什么?(课件展示秘鲁渔场的分布、东南信风、南太平洋中低纬度洋流的分布。)探讨秘鲁渔场的成因和上述2个渔场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和渔场的分布影响很大: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冷海水上涌的海域特别容易吸引鱼类并形成渔场。)

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到学习的地理规律对生活是有用的,从而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七)课外问题探究:阅读“厄尔尼诺现象”,运用本堂课归纳的洋流分布规律和探究学习方法,分组合作探究后面的4个问题。

巩固学习方法。 【教学后记】

本节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的内容少了很多。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本堂课的设计和以往的上课模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截然不同。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吃透教材、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2)关注学生的基础、心理、思维特点、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事前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3)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适应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的特点。

(4)关注教学评价设计的完整性:认知目标评价。(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操作目标评价(画出模式图)、情意目标评价(时时能用一双“地理眼”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

(5)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①能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②设计中运用自我评价、认知冲突等方式是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

③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 ④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协调有序。

第15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在设计时应让学生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可选取“鸭子舰队”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培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性质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归纳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鸭子舰队”漂游记]

(事发地点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鸭子舰队”怎么“入侵”夏威夷、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甚至大西洋海域的加拿大、美国的东海岸、英国等?引出矛盾。)

【生】 洋流

【师】 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三章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引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57页,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请同学们结合学案的提示,阅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类以及海水运动的动力。阅读完可以举手回答。

【师】谁来说说。

【生】„„

【师】很好!请坐!在洋流的概念中,有几个关键词,你抓住了没有?第二位同学,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关键?

【生】„„

【师】好,常年的、沿一定方向、大规模。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比如:墨西哥湾暖流的流量相当于世界陆地径流总量的20多倍。

(让学生看教材57页的内容,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教师展示自己的关键词,供学生参考。引用“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可达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这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根据性质,洋流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其中,暖流是?

【生】„„

【师】一般来说,较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所以,一般来说,暖流也就是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

【师】好!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平整的海平面上,海水怎么会流动?

【生】盛行风!

【师】好,盛行风!在盛行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随风漂流。表层海水会带动下层海水流动,最终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洋流的方向与盛行风的方向一致。

(学生通过阅读,在课本上找出基本概念,教师小结、强调关键部分的理解)

【师】同学们还记得地球上有哪些全球性的盛行风?请同学们看到学案,图中椭圆内表示均一的海洋,椭圆表示海岸线。请在左边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

【师】好!谁来说说全球风带分布情况。

【生】风带

【师】好,请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风带的方向,在右边的洋流模式图中推测画出箭头,表示洋流方向。

(复习风带分布,温故知新,并让学生思考在盛行风的吹拂下,海水将如何运动,进而引入下一个问题——大洋环流的形成。)

【师】好了没?好!同桌之间相互交换看看。一致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大洋环流分布图的。

【生】„„

【师】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赤道南北两侧附近的海水受哪个风带的影响?

【生】信风带

【师】对,信风带。在信风的吹拂下,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促使海水自东向西流。由于它们分别位于赤道南、北两侧附近,所以我们称之为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

【师】赤道洋流会这样一直向西运动吗?洋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会怎么样?

【生】„„

【师】对,方向会发生改变!好,自东向西的南、北赤道暖流受地形阻挡,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大部分向高纬地区流动。还有一小股自西向东回流。由于它的方向正好与南、北赤道暖流的方向相反,所以我们称之为赤道逆流。

【师】而向高纬地区运动的洋流到达北纬40度附近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里有什么风带?

【生】盛行西风

【师】好。盛行西风和地转偏向力挟持洋流向东流动。由于这股洋流主要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所以我们称之为西风漂流。

【师】西风漂流继续向东,又会遇到陆地阻挡,其中大部分海水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低纬度海区流动,补偿了南、北赤道暖流。这样在赤道和南北纬40度之间的海区,也就是中低纬海区分别形成一个闭合的大洋环流。

【师】西风漂流还有一部分海水向高纬地区流动,受高纬地区的极地东风吹拂,又向南流动,汇入西风漂流。这样在中高纬海区也形成一个大洋环流,构成全球的洋流分布模式。

(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为后面归纳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画的也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生】盛行风向,地形轮廓,地转偏向力。

【师】好!我们知道根据性质,洋流可划分为暖流和寒流。现在根据洋流模式图,请你分析哪些是暖流,哪些是寒流?你来说!

【生】„„

【师】好,请坐!我们课本上是怎么描述洋流性质的?好,下一位同学给我们说一下。

【生】从纬度判断。

【师】好,请坐。请同学们课后据此,分析赤道暖流、西风漂流的性质。

【师】这是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分布状况。那么,实际洋流是怎么分布的?请同学们结合洋流模式图,阅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注意实际洋流分布与洋流模式图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了解各海区洋流名称。我们分一下工。

第一组:观察太平洋海区洋流的分布状况;

第二组:观察大西洋海区洋流的分布状况;

第三组:观察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状况;

(对比洋流模式图和实际洋流分布,加深理解。)

【师】谁来给我们说说太平洋不同海区有哪些洋流分布?

【生】„„

【师】好,下一位同学来说说大西洋?

【生】指图答。

【师】好。南印度洋海区呢?

【生】指图回答。 【师】好,我们发现,同学们在说的时候,有些洋流的名称比较顺口,有些洋流的名称较陌生。一般地,洋流是用流经地区或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说,(指图读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师】洋流的命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同样,在洋流的分布上,也应该有规律可循。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问题和学法指导,读图思考。

【师】谁来回答第一题?

【生】顺逆时针。

【师】好,那我们大家一起来验证一下,中低纬度海区有没有他(她)说的这个规律啊?

【师】这个大洋环流大致以什么纬度海区为中心?

【生】30度附近。

【师】对!30度附近,靠近热带地区,我们称之为副热带海区。也就是说,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流向有什么规律?

【生】逆时针。

【师】好!逆时针。

【师】这个大洋环流大致又以什么海区为中心?

【生】副极地海区。

【师】好,我们把目光移到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有没有形成闭合的大洋环流圈呢?

【生】没有!

【师】那分布的是什么洋流?

【生】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师】为什么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没有形成闭合的大洋环流呢?请同学们从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去思考。我们知道,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除此之外,还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阻挡的影响。和北半球相比,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面积怎么样?

【生】„„

【师】所以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有没有形成闭合的大洋环流?而分布的是?

【生】西风漂流穿越了太平洋、南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海区。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归纳规律。)

【师】好,接下来我们到北印度洋海区看看,北印度洋洋流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注意到了什么?这里用了两幅图向我们解释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分别是冬季的和夏季的。冬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生】冬季风作用形成逆时针环流 夏季风作用形成顺时针环流

【师】好,我们把北印度洋海区随季节变化的洋流的运动方向有规律发生变化的洋流称为季风洋流。那么为什么会形成季风洋流呢?其实就是盛行风在作怪。我们一起来看,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夏季北印度洋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生】„„

【师】很好。现在我们结合右图,来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有哪些规律。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8字型和0字型抽象概括,便于学生记忆理解。)

【师】作为地球水体最主要的部分──海水的大规模运动,促成了不同海区间大规模的水热交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至于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

授课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内容和以往的人教版的老教材的内容少了很多。但是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本堂课的设计和以往的上课模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截然不同。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吃透教材、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基础、心理、思维特点、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事前与学生的谈话等方式来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适应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的特点。

关注教学评价设计的完整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评价(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画出模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能用一双“地理眼”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①能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②设计中能运用自我评价、认知冲突等方式是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

③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

④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协调有序。

第16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结构

内容点析

1.对洋流成因内容的选择。洋流的成因实比较复杂的。细致分析的话,洋流大体上有三种:(1)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全球绝大部分洋流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水运动,如大西洋表层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则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3)补偿流:是由于某种原因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既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每一种洋流都讲,内容势必繁杂,而且有些知识略深,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只以风海流为例,论述洋流的概念和成因。

2.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的设计意图。风海流的形成与全球风带是分不开的。为了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教材设计了这幅图。从图上不难看出,洋流分布有以下特点:

(1)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围绕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组织。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巨大的大洋洋流系统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而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2)洋流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与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都有显著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同时,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潮峰”,是鱼类游动的障壁,鱼群集中,形成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西北欧的北海渔场和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处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此外,有明显上升流的海域也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3)洋流对海洋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海轮顺洋流航行时,航速要比逆洋流航行快得多。当然,有些洋流对海上航行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北大西洋西北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域同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冷暖流交汇,形成一条茫茫的海雾带影响海上航运。另外,每年从北冰洋或格陵兰海有数百座高大的冰山随着寒流漂浮南下,有的进入湾流或北大西洋暖流中,也给海上航运带来严重的威胁。(4)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陆地上的许多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海洋,洋流又把污染物携带到更加广阔的海洋中,从而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但同时,由于洋流的运动,近岸海域的污染物被输送到远离陆地的大洋中,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4.“厄尔尼诺现象”研讨活动的设计意图。近年来人们对“厄尔尼诺”一词越来越熟悉。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研讨活动。教材给出了关于厄尔尼诺的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初步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有些问题,可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找材料、思考。

5.对“波浪和潮汐”内容的安排。波浪和潮汐是海水运动的另外两种形式。为使教材重点突出,但是又不影响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是以阅读的形式呈现的,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教学设计建议

【引入新课】

1.从海洋的重要性引入。海洋是大气的水源——海洋水量大,是地球上的“水库”;海洋是大气的热源——海洋热容量大,因而,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海洋和海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研究海洋、研究海洋的运动。

2.多媒体视听材料引入。播放一些讲述海洋的视频材料,引发学生对探究海洋的兴趣。 【学习新课】

1.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有如下教学建议。

(1)为了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建议用两种方式处理教材。

第一种:一边看课本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一边学画风带示意图和洋流形成图,并看课文分别说明各是什么洋流?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样形成的表层洋流环流是以副热带、还是以副极地为中心?洋流环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同时要求分清大洋的东岸和大洋的西岸的洋流特点。然后以北太平洋为例,说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引导读图3.5,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并明确环流方向。

第二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上述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

(2)及时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一定要落实在图上(模式图)。 ①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②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围绕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

(3)通过读图思考,总结归纳出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洋流模式在大洋中的具体体现。

①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分别分布着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其成因决定了它的流动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由于受到陆地轮廓的影响,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而在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由于分布着广大的海洋,不受陆地轮廓的影响,所以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③北印度洋海区狭窄,南亚季风对它的影响很大,因此,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受到季风的影响,呈现出季节变化: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沿岸海水向东运动,与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沿岸海水向西运动,与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2.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如下教学建议。

(1)在洋流分布图上分别找到秘鲁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边指图,边讲解。在了解这两个案例的基础上,秘鲁寒流要为后面的厄尔尼诺现象作好铺垫。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其他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澳大利亚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与洋流的分布密切相关。

(2)从渔场的形成看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在讲清渔场形成原因之后,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探究可以形成渔场的地方。

(3)从古到今,有许多利用洋流航海的故事,顺风顺水可以节约时间和节约能源;但是也有不利于海上航行的情况。

(4)洋流对于海洋污染物的影响要全面看待。对于污染区域来讲,洋流可以扩散污染物,使被污染区消除污染;对于其他海区来讲,洋流增加了其他海区的环境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5)厄尔尼诺是目前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习目的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后面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同教师一起研究学习这个问题。

【部分“活动”参考答案】 活动1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秘鲁附近海区。该海区在在秘鲁寒流的控制下。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使秘鲁渔业遭到严重损失。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受此影响,世界有些地方连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地方则连续干旱,形成旱灾,并引发森林大火。

(3)厄尔尼诺现象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形成原因尚未解释清楚。 (4)1998年我国夏秋季节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与尔尼诺现象有关。

第17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王明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创设一个情境:哥伦布两次航海所用时间的差异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读图,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通过绘制各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板书设计: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的定义

(二)洋流的分类

(三)洋流的成因

(四)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第18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2、学习在叙述故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2、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在叙述、说明过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手法。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

一、提问导入,引发兴趣。

1、启发提问,畅所欲言。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概述课文内容,强调“好奇心”的作用。

拉曼受充满好奇感的稚童的触动,唤醒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1、思考:拉曼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

明确要点:1)他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是“好奇心”将他领上了神圣的奖台。

2、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讨论: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呢?

1)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例证。(重点研读11——15节) 2)归纳事例,思考举例意图。

作者以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机会的事例作为反例,与拉曼的好奇求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失去“好奇心”带来的恶果,从而强调“好奇心”在探究科学知识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具有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圈划课文中心语句(18节),讨论句子含义。

明确要点: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3、学生再举日常学习生活实例,了解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五、作业布置:

学习课文在叙述故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写一则类似的生活故事。

第19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20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1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根据议论性散文的特点,紧扣“好奇心”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中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研读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受拉曼的心路,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4.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教学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印度科学家拉曼的资料。 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板书课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拉曼的资料。

【从海水是蓝色的这一常识性的问题导出课题,引出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并介绍拉曼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讳(huì) 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先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再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最后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在学生充分自由读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的条理性。】

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由男孩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这为学生步步深入学习全文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 A.交流汇报: 预设:

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 B.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师: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结:

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好奇心对拉曼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海水看上 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研读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时,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还有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后,举例说明科学家失去好奇心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家拉曼的相关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给人以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

13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 → 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海水教学设计
《海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