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7 08:36:3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气水平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3.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2.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读图画图分析法 探究发现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那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看看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下面请同学思考并来回答我几个问题。

(ppt放映)1.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请说出热力环流的实例有哪些? 生:A.海拔、大气运动、气温 B.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因为地面冷热不均 C.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请同学画出图示)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不错。那么下面我请同学来猜个谜语,(ppt放映)谜面: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跳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咆哮。打一自然现象?那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谜底是什么? 生:风

师:很好!同学们很聪明哦。答案就是风。的确,风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看到水面上的波纹,会想到风;听到树叶的沙沙声,也会想到风。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现在请同学翻到书本49页,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大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风产生的作用力、风向的三种情况、风向判定的风压定律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作用力。在物理中我们学习过,物体由静止到运动这一状态的改变必然是受到了力的影响。那么影响我们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又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师:上节课我们学到了水平气压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画图】不同纬度的不同地区,由于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同,从而导致地面冷热不均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使得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使大气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接着就形成了风,其实这同一水平面的气压的差异,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简称气压梯度力。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沿着水平方向由高压流向低压,即为风。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原动力。

我们再具体看一下(PPT)这幅图是水平面等压线示意图,(等压线是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两等压线的差值是多少?(5百帕)对,老师现在告诉你两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为d,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大家知道——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水平气压梯度。所以此处水平气压梯度就是5百帕除以d吧。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所以这幅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是由哪里指向哪里?(1010百帕指向1000百帕)对,就是这样的。书本上图2-31左上角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还有它的作用,事实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家把它标注出来。把水平气压梯度也记上。 【板书】○1概念: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形成风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3特点: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力有什么特点。根据图示,我们来看一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指向哪里的?是从高压指向低压?还是低压指向高压? 生:高压指向低压

师:嗯,很好。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并且大家可以看到,它与等压线是垂直的关系对不对,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与等压线的。【边讲边板书特点

1、2: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那么我们初中学习过,力不单单有方向,还有大小对不对。那么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怎么判断呢?请大家看黑板老师这幅图。判断一下A和B 的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生:A>B 师:嗯,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规律,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那么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那么风的速度也越大。不同图上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气压差和距离d了吧【板书特点3: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三个特点分别是【放PPT】

师:我们学习了水平气压梯度力,接下来就来看看另一个力——地转偏向力,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在第一章讲地球的自转的时候学过吧,谁还记得地转偏向力是什么?可以把书翻到18页 【板书】

2、地转偏向力○1概念:

生: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的作用使物体发生偏转。 师:对,风是不是就是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呀,所以它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所以我们说这里的地转偏向力是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板书: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并且我们之前学习过,地转偏向力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也就是垂直于风向,它不改变风的大小只影响风向,风的大小是由我们刚刚学过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请大家重点注意。不过它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板书:○2作用:只影响风向3特点:a.始终垂直于风向】 ○师:之前我们学过地转偏向力南北半球不相同吧?分别是往哪边? 生:不同,南左北右。

师:很好,请坐。【板书:b.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师:还有我们之前学的是不是每个地方地转偏向力都一样啊

生:不是,赤道上物体运动是不偏的,在两极达到最大,所以地转偏向力由低纬到高纬增大。【板书:c.由低纬向高纬增大】

我们再一起总结一下地转偏向力,大家记得做好笔记【放PPT】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力

1概念 【板书】

3、摩擦力○师:摩擦力大家初中都学习过吧,在地面上只要是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就好像我们鞋底的纹路,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防止滑倒。所以摩擦力就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个书上有,既然是阻力,它对于增大风速还是减小风速啊? 生:减小

师:对,摩擦力的作用,就是影响风向和减小风速。【板书:○2作用:影响风向和减小风速】它一般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它与风向是相反的。【板书:点:与运动方向(即风向)相反】

3特○我们学习了这三个力,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三种力对于风的影响和作用原理。

【板书:

二、风向的三种情况

1、理想状态下的风向】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种情况,理想状态下的风。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该情况理论上只在赤道上空存在。

1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向:垂直等压线】 【板书:○师: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我们来探讨第二种情况。 【板书:

2、高空中的风】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看ppt上的图,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最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因为在高空中,水汽 空气分子 尘埃等物质极少,处于近似于真空的状态,摩擦力忽略不计,所以高空中的风向应该与等压线是什么关系? 生:平行关系

师:我们分析了北半球高空大气的风向,那近地面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板书:

3、近地面的风】

师:我们已经介绍了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

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请同学们读课本2-1-8,“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为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而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90°,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所以,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所以近地面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的结果,方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师:好的。我们学习了这三种风的情况,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请同学来回答(ppt第11页的表格) 生:略

师:那么在之前我们都是学习了在知道高压和低压的情况下判断风向,那么如果我们在知道风向的情况下,如何来判断高压和低压呢?让我们来学习一个定律,风压定律。

【板书:

3、风压定律】师:这个定律书上没有,请大家做好笔记。好的大家都已经抄好了吧,那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运用一下风压定律(副板书1.3) 师:今天整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还有三种情况下的风向以及风压定律。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推荐第2篇: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和风

烟台二中 沙莎

怎样运动?(借助蒸汽、孔明灯,学生非常容易想到,热胀冷缩——垂直运动。发生垂直运动后,空气又将有何运动形式?)

2.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热力环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并讲解实验原理。

(1)空气除上升和下沉运动外,还产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①产生水平运动②下/上方水

一、学习目标

平运动方向相反)

知识目标:1.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学会分析常见热力环流现象。

(2)提示:①垂直运动带来了什么连锁变化,才导致水平运动?②上/下水平运动方向相反的原2.理解高空、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绘制风向

理是什么?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生活问题的习惯,提高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讲解为主,老师适当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注意:①造成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 造成空气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水平运动的原因?造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②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二、重难点

即讲即练,动手画图: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应用;风向判读和绘制

(1)画出地表热量分布为“热、冷、热”状态下的热力环流图。(规范学生过程理解及画图中出难点:等压面的分析判读

现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2)试比较近地面的M点与高空的N点,两点气压大小?(以学生讲解为主) 1.教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图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来比较气压大小,进而总结出高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来讲的。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进一步,过渡到等压面变形规律,找出1010hpa的地点连接成线,得出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特

四、课时:1课时 点。(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结合图记忆)

五、教学设计理念

1.抽象知识形象化。大气看不见摸不着,这就给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具有比较高的抽象性,并且需要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小的困难。因此,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将抽象的知识表现的更加具体,情境更加丰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都用多媒体演示,力求增强形象化理解。

2.理论知识生活化。大气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不能肉眼所有,但却影响巨大,现实中有很多的现象和应用,挖掘这些案例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力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暖气片的安放位置由下方挪到上方,好与不好?无论在上方还是下方都涉及到的问题是,暖气片的热量需要通过怎样的大气运动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房间内的每个角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引入:承接上节课的大气受热后,将造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1.【温故知新】气压、高低压的比较、等压面等预备知识(初中学过的知识,稍作复习即可)

重点厘清:不同高度上和同一高度上气压高低规律

过渡:知识复习完,回到最初问题,太阳能在地表分布不均,造成地表冷热不均,这会造成大气

3.回应开篇暖气片安装位置的问题

过渡: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很多,谁能更快的找出凶手。 4.发现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此部分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学生自主画图,找学生尝试上黑板画,师纠正) (1)画海陆风(提示:陆地比热容较小,升降温较海洋快;山坡升降温比山谷快)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上台画出或课件演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总结:所以滨海地区的气候,通过海陆风调节,气候变得更湿润,温差更小。课后自己画一下山谷风

(2)画城市风,若你是机关干部,帮助规划火电厂和绿化带位置

(3)引导发现生活中其它的热力环流现象(鼓励学生说)如山谷风、超市的中央空调是制热快还是制冷快?

过渡: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蕴含着热力环流的原理,这个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测留意。在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垂直运动我们感受的并不明显,但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却每天都能接触到,例如,一开窗,空气由屋外冷的地方流到屋内热的地方。听主持人预报天气,风的预报起码两个方面:风向与风速,那风向与风速如何确定?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确定风向,需要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2)风的形成,分为三种情况:①理想状态下,没有地球自转且没有摩擦力,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时的风向②高空风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③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三个力共同影响。

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风向的偏转规律,确定稳定状态下的风向。

【图示总结】

【课后思考】(为下节内容做好铺垫)

1.空气上升、空气下沉分别会带来什么天气?

2.热力环流,从小范围扩大到全球,会形成什么现象?

【巩固练习】

1)判断A、B两地温度高低? 2)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提醒:南半球呢?课后自己画一下

总结强调近地面风向、高空风向跟梯度力的角度关系,及与等压线关系

(3)画风向:以中国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为背景,让同学们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尝试甲乙两地的风向及风速比较。

指导风向的画法及看风向的方法

方法:先画 力,根据南北半球定 ,根据高空、近地面定偏转角度 (教师先做示范甲地,然后让学生自主画乙地的风,并找同学回答)

推荐第3篇: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之间的等压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A B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时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教师:但是风一形成就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并且与风向垂直。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板书:地转偏向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垂直于风向;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教师:在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在形成之后就像右偏,直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并且大小相同,二力平衡,这时风向不再偏转,保持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高空由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那么在南半球,情况又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的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教师:在地表,风向不仅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大小与地表情况有关,并且与风向相反。摩擦力会减慢风的速度。

板书: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地表情况有关。

影响——会减慢风速。 教师:在三种力的综合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画图)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时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有时间则讲32页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时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二、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垂直于风向;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的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三、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地表情况有关。

影响——会减慢风速。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时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盐津县第二中学 徐佑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2.高空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活动探究法 3.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及目标呈现

通过与学生分享本人赴昭参赛前利用微信向朋友咨询天气这一经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并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教学主题——大气的运动。板书呈现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2.新知探究及目标达成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原理。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将学生分组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海陆风的规律及成因。

海陆风

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展示探究成果。进而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以便似懂非懂者懂之,懂之者熟之。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有关热力环流的更多案例:山谷风、城市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并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认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征: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高空的风(北半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高空风的风向特征:与压线平行,进而从受力情况探究其原因: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摩擦力忽略不计)。

高空中的风(北半球)

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地面的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近地面的风向特征:与等压线斜交,从高压指向低压,进而从受力情况探究其原因: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的风(北半球)

3.课堂小结及目标检测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 通过针对性的检测练习,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例题1】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例题2】下图为“近地面的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字母)。该力的方向是 。 2.该图是 (南、北)半球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判断理由是 。 3.F

1、F

2、F3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 ,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是 。

附:板书设计

评委建议:

1.热力环流原理讲解不够深入,应进一步介绍受热不均导致的等压面变形规律。2.可通过“长发美女站海边,头发随风飘”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海陆风的印象。 3.风的受力状况分析应深入到各个力对风的具体影响。

4.把山谷风和城市风放到课堂练习中进行讲解,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5.标点解析山谷风的形成原理,需再斟酌。

推荐第5篇: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海阳四中

牟岩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及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气的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明确人类活动应趋利避害,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及风力、风向的判定 3.学会对等压线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采取边讲解边画图的方法,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难懂,要想让学生弄的明明白白需要下一番功夫。本节内容涉及到初中和高中的物理知识,更不好懂。要想讲好、讲透真不容易。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让我们欣赏一下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学朗诵。白天,当我们面朝大海,风是从哪里吹来的?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照片,分析少女的头发被风吹拂起来此时盛行什么风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节我们就来完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大气的运动。 展示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

学习大气的运动,就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 板书 一 热力环流

现在让我们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假设地面上A、B两点,分别受热、冷却,根据热胀冷缩原理,A、B附近的大气将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

(受热处空气由于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将上升向周围扩散;冷却处的空气由于冷缩,空气密度变大,将下沉。)

2.由于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由于空气的上升向周围扩散,使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而对应的高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同理,冷却处,由于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对应

1 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气压。)

3.同一高度处,由于高低气压的差异,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又将如何运动?

(在同一高度,由于高、低气压存在,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小组讨论,呈现一组答案,老师总结)

小结:大家观察,刚才所绘制的两条垂直方向上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及两条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就组成一个“圈”,这就叫做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家一起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请大家完成导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P38第一自然段) 1.根据地面冷热状况绘制热力环流图

2.大气的运动按方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是指大气______运动。

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那么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热力环流应用于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环流。

根据下图信息,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别绘制此时的盛行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画)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别绘制此时的风向,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上为热源,根据热力环流成因,盛行海风。)

那么,开始上课展示的少女面朝大海的长发被风吹拂,此时盛行的是—海风,应发生在一天中的白天了。夜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降温慢,成为热源,根据热力环流成因,盛行陆风。

随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城市热岛效应的环流图。(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画)

探究:根据所学热力环流知识,为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果想植树造林呢?

刚才学习了热力环流,在热力环流图中有两支水平运动的气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也就是近地面风和高空风,通过观察发现,不论是近地面风还是高空风,大气都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说明在水平方向上高、低气压间存在一个力,这个力叫什么名字,它对风的形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除此之外,风还受哪些力的影响?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 结合课本(P39)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1.气压梯度: 2.气压梯度力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促使大气由____气压区流向____气压区。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受一个力、

3 1.受一个力①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垂直于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hpa1006低压等压线10081008高压1010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受两个力、

2、受两个力的作用(高空中的风)风向与等压(hpa)100010021004100610081010地转偏向力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北右南左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受三个力

3、三个力(hpa)100010021004100610081010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形成一个夹角(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4 的作用下风的形成,给出风向的判断方法。直接跟一练习,并用冬季风图进行讲解,加强学生风向的画法和风向的判断的训练。 本节小结:

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应用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近地风高空风大气运动水平运动—风成因及风向分析 之后做当堂检测题。

当堂检测题

(一)选择题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甲图中盛行海风时,对应乙图中的时间段是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读图回答3-4题。

D 6时至18时

3.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如果仅考虑城市热岛环流,则厂址的位置不能在

5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A 市区

B 郊区

C 远郊

D 农村

(二)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题。

1.N地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探究:

资料:山谷风的成因

谷风山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环流。形成机制: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迅速降温,而谷地中同高度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练习:

1、地面因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下面图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2、(2013浙江高考题)拉萨河流城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推荐第6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怀仁中学 胡绪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 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3. 应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下列类似现象

① 与地表相比月表白天温度更高 ② 与地表相比月表夜晚温度更低 ③ 多云的白天的气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偏低,而夜晚温度偏高(有云是气温的日较差小)

4.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在形成过程中冷热、气压(含等压面)、空气运动的状况(垂直和水平运动)。

5. 能够完成等压面弯曲变化的相应题目。

[教材分析] 意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含三部分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后续部分气压带风带(第二节)和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三节)的基础,与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农业活动及城市规划的一些措施和布局都有关联。其中,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和地面热量的收支对于学生理解大气最基本要素(气温)及其变化影响很大,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与下列现象有关,日气温的高低、日温差高低、垂直方向气温的递减率、出现霜降的规律及相应的农业措施等。热力环流对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理解的基础性作用很突出,也利于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中郊区绿化带的意义。踏实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难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2:热力环流气压的比较和等压面的变化

难点对策:简化讲解,促进思考,辅助思维模型构建,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明1]: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只要引导就可以了。

[说明2]: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①学生首先独立完成读图思考②在独立完成思考题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讲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大部分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称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是太阳的一部分,吸收的更少。获得太阳辐射的地面也向上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波长长是长波辐射,大气将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吸收。

[思考一] 1.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答案: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2.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来源?答案:地面辐射 3.大气的能量的根本来源?答案:太阳辐射

4.叙述大气能量的收支情况。答案: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支:大气辐射

[讲述] 获得能量的大气也向外辐射能量,称之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大气逆辐射。

[思考二] 5.简述地面能量的收支情况。答案: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用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能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6.地面能量的根本来源?答案:

7.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后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将能量反还给地面,将这种作用称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合适吗?

[思考三] 8.大气的存在对白昼的地面和夜晚的地面温度的影响有何不同? 9.晴朗的天气和多云的天气对地面温度影响有何不同? 10.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课堂练习1] 1.(1999年广东卷)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A.气压低

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2.(2000年上海)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 ) 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

B.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C.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D.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岛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 )

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④“高处不胜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有关霜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高岗地上的冻害较轻,低洼地冻害较重 ②阴雨天霜冻多

③只有寒潮入侵时,才发生霜冻 ④冬半年晴朗夜晚易出现霜冻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

[说明]:这一部分的难度较高,可根据授课时的实际情况讲解、思考训练结合进行,使学生切实掌握

第一步 图2.3(教材32页),读a图思考:

[说明]:在第一步中,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气压向上递减’的印象,这是学生无法理解和完成等压面弯曲部分练习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思考一] 1.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温度、气压与高空比较有何不同?

[说明]:首先给学生解释强化映像:a图表示地表性质、冷热均一 2.在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温度、气压有何的变化规律?

[说明]:①空气的密度、气压的递减规律与重力相关;②温度向上的递减规律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适用的范围是对流层(教材中称为‘近地面大气’)

3.图中的等压面为何平行?[近地面性质一致,向上递减变化一致] 第二步 学生读b图 [思考二] 4.图b中A、B、C三处空气的运动及其原因,地面的冷热状况和空气升降有什么对应关系?

[说明]:这部分学生理解难度不大,可以关注的表述用词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上升的原因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下沉的原因是‘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5.图b中A处的近地面气压升高是与谁相比?

[说明]: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就是这一部分,要强调无论近地面的气压是升高还是降低,都是和同一个水平面相比较,与该点的高空比较永远都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6.表述在图b中A、B、C三处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变化的过程(小组先互相讲述)

第三步 学生读c图 [思考三] 7.结合图c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注意顺序是‘冷热不均-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思考四]:归纳思考

8.原来水平的等压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弯曲的规律?

[说明]:①规律是‘高高低低’②这个总结很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形象化,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9.在‘热力环流’图中,‘冷热-升降-高低’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将这个规律找出来?

[说明]:近地面热-升-气压降低-等压面降;热地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升;近地面冷-空气沉降-气压升高-等压面升

[课堂练习2]

高度(米)⑤②③④等压面1.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3000①(1)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图中各点的气压值

2000(2)地面受热点是 。 (3)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1000

2.下图中的虚线是等压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四点的气压高低

④(2)判断A、B两点的冷热

3.图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③②(1)此图表示的 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2)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日变化的是 ,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3)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 曲线,原因是 。

答案:(1)日变化

(2)B 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温度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高,故阴天的昼夜温差小。

(3)A A为晴天的日变化,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容易导致冻害。

推荐第7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平果县铝城中学 覃秋云

[导入]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 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

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新课内容]

问题:大气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是怎么运动的?

结论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板书: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过渡: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引出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

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结论3: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

提问①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空气是否发生运动?等压面有什么特点? ②冷热不均对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

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④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⑤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 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⑦A、B、C三地可能是什么天气? 知识铺垫:

热胀冷缩是大气显著的物理特性,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 板书:提示和规律 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 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 ⑦热,气流上升,一般形成阴雨天气;反之,晴天

结论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课堂练习: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情境引入①你是否曾到海边游玩过,有没有注意到过风向的变化? ②假如一女孩穿着长裙,长裙飘飘的方向白天和夜里会有变化吗?

知识铺垫: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 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

学生活动: ①当场练习绘图②多媒体演示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板书:

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1)海陆风:

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情境引入:

为了保护环境,如果建个绿化带和一个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在一个城市的A、B两处该如何布局?

为什么城市的气温较周边地区高? 学生活动:画图并回答问题

板书:(2)城市风

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 高空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情境引入: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为什么巴山(四川、重庆地区)多夜雨? 案例探究

(一)孔明灯、热气球升空的原因

(二)“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

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本课小结]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二、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

结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提示: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水平地面平行。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⑦热,气流上升,一般形成阴雨天气;反之,晴天 热力环流的模型:图略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示意图):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案例探究:

推荐第8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可为日后朝正确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提供指引通过许老师的提醒,让我认识到,教学太急躁,不注意时间的掌控,重难点便难以突出,如本节先松后紧,末段太赶忙了,显得本节好像不是在实际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而是在专讲形成和改变风向的力,偏离了原有的目标。因此应当围绕中心来展开过程,严格把握住主线,控制好节奏,面向全体学生,练习时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以免为讲课而赶课,学生的思考过程还没完成,便以某个别学生最好的答案和结论展示出来,忽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他们头脑里直接灌入结论,不利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也不符合从知识学习转向素质培养的新课标理念,此点尤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一些板图绘画技能和多媒体课件要实现有效运用,还要多从基本功去练去着手,实现真正通过课件或板图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这还需要多加锻炼。而本课运用实际天气作为引入,本来如果能更深入的控制和运用它,作为案例分析的话本节那些较多的理论性的知识,学生便可从生活中直接联系与感知,达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推荐第9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过渡】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1页至32页)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4.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合作探究一】

(1)气压的概念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等压面的概念

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面的判读,比较B、C两点气压值的大小

【师生合作探究二】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下图假设地表A、B两地冷热状况相同,则地表上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_________(相同、不同),等压面呈

(水平、倾斜)状态。

(2)下图地表A、B两地冷热状况不同。A地空气

(膨胀上升、

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

(低压、高压);B地空气(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

(低压、高压)。高空气压状况与低空相反。

(在图中画出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箭头,并在括号内注明高空和低空的气压高低状况,用虚线画出等压面的变化。)

(3)由于空气发生上升与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气压、气温)产生差异,空气由气压 (高、低)的地方水平流向气压 (高、低)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环流。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高空和低空空气流动的方向,完成A、B两地间热力环流过程示意。

(4)在热力环流中,大气运动包括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先发生的是________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气流_______或气流_________,引起这种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联图并总结规律: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2.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渡】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读图比较教师出示的两幅图中海陆间温度的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提问】海岸边白天和夜晚分别吹什么风?

学生回答: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提问】山坡和山谷中会不会出现冷热差异?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白天山坡的升温速度快于山谷中,因此在山坡上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的降温速度快于山谷中,空气沿山坡冷却下沉,形成山风。

【承转】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在海边,也不是山谷中,对海陆风和山谷风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却有这样的感受,市区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市区和郊区景观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展示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

【学生讨论】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3.思考: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为什么?

推荐第10篇: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课件、讲义及补充材料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3.读图理解并说出大气的保温原理?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

【教师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 【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归纳】 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 (1)请同学们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导】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二、大地暖大气

地面通过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增温

三、大气返大地 近地面大气层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第11篇: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3. 教学用具

课件

4.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师:(新课导入)同学们,请设计一则洗发水的广告,情境: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水后,来到美丽的海边。为了展现出在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作为导演的你,是选择白天还是晚上? 生:白天,晚上

师:有的同学认为选择白天,有的同学认为选择晚上,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你学完这节课就有了答案。 (板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 师:思考: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在几点? 生:12点

师:一天中气温最高是在几点? 生:14点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边演示边讲解)

(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达地球表面。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太阳将热量传递给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小部分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叫大气辐射,向下的部分叫大气逆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又将热量还给了地面。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用三句话归纳就是? 生: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师:大气受热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第一棒是太阳,第二棒是地面,第三棒是大气。所以太阳辐射最强是在12点,气温最高是在14点。也就是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主要、直接热源。

师:为了让同学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咱们班的三位同学精心准备了一个舞台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展示。 【舞台剧—大气的受热过程】(见附录)

师: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谢。

【点拨1:大气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气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吸收、反射、散射。

师:对,白天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即吸收、反射和散射,注意:吸收:水汽、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反射:云层或颗粒较大的尘埃;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但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

师:大气除了削弱作用,还有保温作用,大气是如何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生:通过大气逆辐射。

(板书)大气的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合作探究1—与地球相比,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

师: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与地球相比,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 生: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 师:先自己思考,将答案写在学案上,再小组合作进行讨论,选一位代表进行展示,时间4分钟。

生:(小组展示)。

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注意答题规范,要抓住关键词,白天无削弱作用,晚上无保温作用。(答案: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球温度升得很快,气温很高。夜晚,由于没有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月球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板书)大气的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白天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夜晚 【生活体验】

师:(展示霜冻图片)大家都知道在晚秋和寒冬多出现霜冻,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生: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易出现霜冻。

师:(展示农民焚烧秸秆图片)有一位农民为了预防霜冻,在自家田地焚烧秸秆制造人工烟雾,请问他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 生:不正确,造成大气污染。

生:正确,燃烧秸秆产生烟雾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气温升高不易出现霜冻。

师:要注意审题,该农民燃烧秸秆是为了预防霜冻,燃烧秸秆增加烟雾就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可以增温。所以该农民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你可以把这个预防霜冻的小方法告诉你周围的人。

师:由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热力环流

【知识储备—气压、等压面】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思考1】师:比较A、B、C气压

生:A>B>C 师:通过A、B、C气压的比较,你可以得出气压和海拔的什么规律?

生:【规律1】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即海拔与气压成负相关。 (板书)规律1海拔与气压成负相关

【思考2】师:(展示热气球和孔明灯图片)思考热气球、孔明灯升空的原理? 生:热胀冷缩。

师:当老师对你说:你不但人长得漂亮,还且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老师很喜欢你时,你什么感受?

生:感觉很温暖,有点飘飘然。

师:这正是受热,膨胀上升。当老师对你说:因为„(此处略去100字),老师就是不喜欢你时,你什么感受? 生:感觉心里哇凉哇凉的。

师:这正是冷却下沉。当空气上升时,下面的一部分空气分子跑到上面去,思考空气密度如何变化?气压如何变化? 生:密度变小,气压变小。

师:所以从热气球、孔明灯升空,我们可以归纳出气温与气压的什么规律?

生:【规律2】受热,空气上升气压低;遇冷,空气下沉气压高。即气温与气压成负相关。 (板书)规律2 气温与气压成负相关 【教具演示】

在教具上画图:A点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比原来低,高空气压比原来高;A点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压比原来高,高空气压比原来低。

师:A点和B点由于冷热不均,发生垂直方向的运动,使得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产生差异,那水平方向上大气会如何运动? 【实验感悟】

要求:认真观察实验中烟雾的流动方向,并用铅笔画在学案上。

师:实验用材: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

师:实验步骤:⑴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⑵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⑶点燃香,垂直从小孔插入适当深度,观察烟的运动情况。

师:请注意观察,动画演示两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其余的同学画在学案上,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图进行点评。

师:(教具演示)如果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现在A点受热、B点遇冷,等压面还能与地面平行吗? 生:不能。

师:(教具演示)如A点原来近地面的气压为1020百帕,现在受热上升气压变低了,不到1020百帕,我还想用这条线表示1020百帕,等压面就需要向上还是向下弯曲? 生:向上,向下。

师:(教具演示)我们前边归纳的气压与海拔是什么关系? A点不到1020百帕,我们现在要找到1020百帕的点,等压面需要向上还是向下弯曲? 生:向下。

师:(教具演示)同理B点遇冷下沉,气压变大,大于1020百帕,我还想用这条线表示1020百帕,等压面就需要向上还是向下弯曲? 生:向上。

师:(教具演示)那么A点高空气压高,等压面需要向上弯曲,B点高空气压低,等压面需要向下弯曲。

师:(将教具放到一边)请将你刚刚观察到的画在学案,找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图。 【画一画】要求:(用铅笔作图)

1、标出A、B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

2、用平滑的曲线,画出A、B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师:进行点评,【思考3】观察同一水平面上,风是如何吹的? 生:【规律3】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师:注意:气压的高低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板书)规律3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师:【思考4】等压面的弯曲有什么规律? 生:气压高向上弯曲,气压低向下弯曲。

师:【规律4】等压面的弯曲遵循“高高低低”规律。即等压面向高处弯曲气压高,向低处弯曲气压低

(板书)规律4等压面“高低低高”规律 【课堂探究2—海陆风】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画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先自己画,再小组讨论。 提示:陆地比热容小,即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 师:选择一个小组上黑板画

师:记忆有妙招-白海夜陆

师:回到我们上这节课时的那个问题:为了展现出在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作为导演的你,是选择白天还是晚上?为什么? 生:白天,因为白天吹海风。 (板书)应用——海陆风:白海夜陆 【课堂小结】

【附录】《大气的受热过程》舞台剧

太阳辐射:HELLO,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魅力四射的太阳辐射。(pose) 地面辐射:嗨,我是脚踏实地,坚实温暖的地面辐射。(pose) 大气辐射:同学们好,我是活泼可爱,灵动智慧的大气辐射。(pose)

太阳辐射:我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我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我将热量传给地面,使地面增温。(热量传递)

地面辐射:我接受太阳的热量并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我是长波辐射。少数的我透过大气返回到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我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热量传递)

大气辐射:我接受来自地面的热量,增温之后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我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热量传递)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我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学生: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对了,你们简直太聪明了,我是长波辐射,因为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我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我是长波辐射。 学生: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哈哈,你们猜错了,其实我是长波辐射,因为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我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我是长波辐射。 课后习题 安全教育

第12篇:《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2、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3、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重点:

1、

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

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

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教学方法:

1、

收集资料,分析总结造成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2、

补充大量事实,以事实服人。

3、

用漫画的呈现方式给同学以启发和触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和酸雨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大气环境保护。

【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

【提问】地球为什么出汗了?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全球气候变暖) 录像引入全球变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1、为什么全球变暖了?

2、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

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结论

【讨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大家知道,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比如气候一直处在冷暖交替变化之中,这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还有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引起气候变暖。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是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所以,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多。

【提问】温室气体有哪些种类?

【讲述】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

【材料】根据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讨论】为什么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

【讲述】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原因:(1)燃烧矿物燃料行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2)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讨论】温室气体增多,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小结】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是因为一气温在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可能上升0.2—1.4米;另一方面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现在全世界有1/3的人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发达的地方,海平面升高会淹没许多临海城市和港口。其次,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例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为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代农业发达的地方将退化成草原。这样荒漠化将扩大,土地侵蚀更加严重,森林退向高纬地区,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加干旱,迫使原有的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当然高纬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尽管变暖对局部地区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但从全球来说,人类社会将为调整经济结构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提问】那么人类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呢?

【提问】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呢?

【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1988年11月联合国大会已作出一项决议,号召国际社会“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而努力。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生产时,要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技术,防止甲烷、氟里昂等气体的外溢,其次要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最后,还要开拓各种途径减少矿物能源的总消耗,尽量采用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此过程中,需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与国际间的合作。

【承转】中国古代有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现在科学家观察发现,在北极、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地球的臭氧层正在不同程度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出现“空洞”,科学家正研究“补天”。

【提问】臭氧层在大气中的什么位置?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述】臭氧层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分子,密集在离地面22—27千米的平流层,臭氧层好比是地球的“生命保护伞”,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圈。

【读图】2.29“南极臭氧空洞”

【材料】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深又宽,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但1989年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春季南半球都出现很强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相当于1毫米厚度。

我国科学家近来也发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的大幅度下降现象。

【提问】臭氧为什么会减少?

【讲述】人类在使用制冷设备、化学制品时间向大气排放氟里昂、氟氯烃化合物等气体。

【补充】当人类使用制冷剂、消毒剂、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氟里昂、溴等气体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此外,自然因素也影响臭氧层,太阳黑子爆发时会产生许多带电粒子轰击地球上层大气,对臭氧层也有破坏作用。

【展示】表格

臭氧层浓度

太阳紫外线浓度

皮肤癌患者

白内障患者

大豆

减少1%

增加2%

增加7%

增加0.6%

减产1%

【提问】通过表格总结臭氧层破坏带来影响。

【小结】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紫外线辐射还会杀死水中鱼卵和单细胞藻类,还会引起塑料制品老化、开裂。

【提问】面临臭氧层遭到破坏,我们人类的保护措施是什么?

【阅读】材料“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小结】减少并逐步禁止氟里昂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实际联系:你是否注意过,家庭用的冰箱、冰柜、致冷剂的变化?新飞冰箱为何被称为“绿色冰箱”?(一些制冷剂不含氟氯烃;新飞冰箱因为是无氟冰箱,被称为绿色冰箱)

展示“雨中垂钓”图,垂钓者为何钓上来的是死鱼?(分析讨论该漫画的含义)

读课文及图片,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酸雨?它是怎么形成的?(配以自制动画)

2.我国酸雨的分布有何特点?(展示我国酸雨分布图)

3.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如何防止酸雨?

【承转】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是有害气体污染世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提问】什么样的雨水被称为酸雨呢?

【归纳】PH

【提问】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提问】大气中哪些酸性气体可形成弱酸的雨水呢?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形成硫酸性和硝酸性酸雨。

【资料】

1、我国全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超标的城市为全国城市的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为16%,我国冬季采暖期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二氧化硫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

2、我国大气污染的突出特点是煤烟型污染。目前,我国大气中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空气中二氧化硫总量的87%,氮氧化物占一半以上。

3、我国民用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仍占90%以上,每年所消耗的煤炭中有80%以灰分高,含硫量高的形式直接燃烧。

4、我国燃煤设备以中小型为主,全国35T以下的中小型锅炉中4T以下的小锅炉占70%,中小型锅炉和众多民用锅炉是直接燃烧原煤,热效率较低,又无除尘脱硫设备,因而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较多。

【提问】通过以上资料可知,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酸性气体从何而来?

【讲述】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

【补充】燃烧石油以及汽车、飞机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

【提问】依据我国能源消费特点我国酸雨属于哪类酸雨?

【讲述】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因此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提问】从以上资料分析我国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

【讲述】

1、我国许多城市消耗的煤炭忠高硫煤占很大比重。

2、燃煤设备小而分散,无除尘脱硫设备,而是直接向大气中排放。

【读图】2.31“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

【找出】(1)ph值

(2)ph值

【讲述】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南方还出现了大片重酸雨区。

【提问】为何我国南方的酸雨程度重于北方呢?

【讲述】我国长江以南个城市消耗的煤炭重高硫煤占较大比重,况且南方土壤、大气颗粒物质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碱性物质区中和,因而南方的酸雨危害较大。

【提问】酸雨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展示】图片和材料

1、

酸雨会造成土壤酸化,影响植物生长,家宏治污的病虫害,对农业产生很大危害,估计全国受酸雨危害的农田面积达到300万公顷,仅广东广西就有10%的耕地遭受严重污染,减产幅度为5%—10%,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2、酸雨对我国森林的危害最为明显,是造成长江以南马尾松省长衰退,生产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重酸雨区,森林大面积死亡现象接连发生,四川奉节芸林坝林场6000公顷华山林已经死亡96%,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死亡近半,峨眉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到40%。

3、

酸雨对露天金属结构、建筑材料的腐蚀及对古迹的损害也较明显,仅1982年重庆遭受酸雨造成的算是估算为4776万元。

【提问】酸雨如何防治呢?

【讲述】发展清洁燃煤技术,加强燃料燃烧后废弃的消烟除尘,改造锅炉,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实行关、停、并、转。

【列表小结】

产生原因

危害

解决措施

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

酸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和酸雨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该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行动中。

【课堂活动】讨论课本活动 1

板书设计 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本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重大影响有哪些?防止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2)臭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臭氧层遭破坏的后果有哪些?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酸雨危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归纳】本节课主要围绕这三大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预防或治理措施来学习的。:

第13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青州市何官初级中学

张振辉 电话:3571040

三、《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三节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有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故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拟以自主探究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为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2)了解抽气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3)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难点: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数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四、教学资源与器材准备

(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物理

(2)相关实验器材,如:水杯,硬纸片, 底部铺有沙子的瓶子,纸条,火柴,剥了皮的熟鸡蛋,塑料可乐瓶、针、开水、塑料吸盘、玻璃板。 (3)多媒体课件,如: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气的流动特点与液体对比引入课

题。

(二)、新课学习

1、演示覆杯实验,引入新课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学生活动:动脑思索,回答问题,考虑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

2、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塑料瓶变形”实验和“瓶吞熟鸡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原因。

3、历史重现,引人入境。

利用多媒体放映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回顾历史,感受著名的大气压存在实验。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1)什么是大气压强?产生原因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注射器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强的? (3)你能将吸盘附着在墙壁上吗?试解释吸盘挂钩原理。

5、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学生活动:学生用弹簧秤去拉开在光滑桌面上的塑料挂钩的吸盘,并让他说出他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大小,然后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1)、讲解“托里拆利实验”,

(2)、对比当年托里拆利实验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大气压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出:760mm汞柱就是物理学中规定的一标准大气压的值,等于1.013×105Pa。继续播放实验中的拓展部分,设疑:接下来的实验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原因。 (1)、玻璃管倾斜,水银柱怎样变化?你怎样理解高度? (2)、玻璃管提起些又怎样? (3)、向槽内再倒入水银结果如何?

分析:水银柱高度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外界大气压强没变,等于液柱产生的压强,而液体压强只与密度、高度有关,密度不变高度自然不变与其他因素无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液体压强公式与本节内容相联系,弄清实验过程,突破难点。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在此环节要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6、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生活中怎样测量大气压强?讨论后同学发言。 (1)、课本上用注射器粗测大气压的方法。 (2)、常用气压计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3)、简单介绍金属盒气压计。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的能力。

7、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导言:大气压是我们的朋友,大家生活在城市里,一定没见过活塞式抽水机和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离心式水泵,想了解吗?一起来吧!

先播放视频资料,了解离心式水泵。再请同学自主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演示动画,共同探究,明确问题。

学生活动:自由浏览,利用信息资料学习。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8、反馈练习:请同学点击“想想做做”,自我检测,分组讨论,提出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三)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

(四)达标反馈(幻灯片放映)

(五)、课外作业

1、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2、结合课本P88页“想想做做”自制一个气压计,并用它测一测某一天中早晨、中午和晚上的气压,看看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效果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 “大气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14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叶慧

江西省九江市第十一中学 332000 )

一、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概念;

2. 通过实验分析,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概念和1标准大气压的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启发、点拨、图片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2.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选择最佳方案及探究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教学内容里充分利用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压的存在(施教策略: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介绍和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等方法来得到大气压存在的结论。)

2.运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现象(施教策略: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清楚地解释有关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应用该知识来解释现象更显得困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和学生积极参与等形式,让学生初步知道解释现象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3.1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施教策略:通过学生对各实验的分析,引导利用最佳方案来测量大气压的数值,采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的值。)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个大的知识点:大气压的存在和1标准大气压的值。要求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并会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对于这部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好奇中动脑动手来探究其知识。1标准大气压的值这个知识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选择最佳方案来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五、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没有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有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有对想不通事物强烈的兴趣,而这,正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因为如果简单地讲授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会使十

二、三岁的孩子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出发,抓住他们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探”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让学生放开思路,再由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回到本节课内容上来,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强调互动及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克服了信息少、抽象等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再结合教师点拨及学生分组实验,多种手段并用,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教具:

易拉罐、酒精灯、玻璃杯、硬纸片、注射器、试管、水槽、皮碗、旧日光灯管、饮料瓶、废笔芯等

六、教学过程:

1 课题引入:

我这儿有一个空的易拉罐,用手捏可以把捏瘪,如果我不用手捏,不用脚踩,不直接接触它,也能让它变瘪,你们相信吗?

现在我把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把它倒扣在冷水中,易拉罐怎么啦? 是谁把易拉罐压瘪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大气有压强吗?

地球的周围有一层厚厚的空气层,我们就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前面我们学过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压强。空气呢?

学生根据液体压强得出大气有压强。老师给予肯定。非常好,空气受到重力并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1.教师解释引入实验。易拉罐就是大气压把它压瘪的。开始里面也有空气,里面的气压和外面的气压相等,加热后,空气受热膨胀,有一部分空气从罐里出来,冷却后里面的压强减小,外面大气压大于里面的压强,就从四面八方把它压瘪了。 2.学生举例并解释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

3.请同学们动动手,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也来感受一下大气压强。【学生分组实验】 〖课件展示〗

(师)巡视、指导同学们的实验。

(师)同学们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现在请你们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 〖学生上来演示所做实验并讲解〗 1.覆杯实验 (师)请第1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实验。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用到了一杯水,一张纸片。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实验:用这个注射器的针筒来代替杯子做实验,解决纸片不是被水粘住的。

2.注射器的实验

(师)第2组的同学们,你们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用到了注射器,水,先把活塞推到底,排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小管放入水中,向上提活塞,水就上来了,大气压就把水支撑住了,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倒插试管的实验

(生)我们实验器材有:试管一只,水槽一个,水适量。先将试管中装满水,用手指堵住后,倒放在水中,看到试管中的水不下落。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大气有压强。 4.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生)这是两个吸盘,相互挤压一下,排出里面的空气,里面的压强小,外面大气压就从各个方向把它们紧紧的压在一起了

小结: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咱们同学们都很牛,都能通过实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在很早以前,有一位牛人也做了一个很牛的实验。故事发生在1654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的广场上,他们的市长奥托格里克把人们召集起来,说要给大家做个实验,一大批人围在广场上,吵吵嚷嚷十分热闹.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市长想干什么?只见格里克把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的铜半球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空气,两边用马来拉这两个半球,直到两边各用8匹马,才把这两个半球拉开,拉开时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人们很惊奇,为什么这两个半球会贴合地这么紧,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请学生进行分析。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里面接近真空,外面的大气压就从各个方向把两个半球

2 紧紧的压在了一起。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还能说明大气压很大。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大气压有多大呢?我们怎么测大气压呢?可不可以利用前面的实验来测一测。

提示:这是个难题,大气压不好测,在物理学中,当我们遇到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我们会用什么方法?(转换法)我们能不能也转换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挂图进行分析〗

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说出水柱是大气压托起来的,大气压强与液体产生的压强有关,只要测出液体压强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强 (师)液体压强怎么测?

(生)用p=ρgh,水的密度已知,小g是常数,用刻度尺测出h h是从哪到哪?引导学生分析判断h.我们已经把测大气压转换成了测液体的压强,并且确定了这一段水柱是大气压托起来的,现在我们就研究水柱下端的液片。

(师)此时液片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状态。

(师)静止说明了什么? (生)压强相等。

(师)此处液片受到向上的压强等于向下的压强,谁给它向上的压强? (生)大气压。

(师)向下的压强呢?

(生)上面的水产生的压强。

(师)我们确定了是h2 向上提试管现在呢?再向上提一点?h2呢?我们现在测哪个h2呢?

(生)上面的试管顶挡着水了,如果没有试管顶,水面还会上升,说明试管顶对它有向下的压强。 (师)大气压强应该等于试管顶对它的压强和水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强之和。水的这个压强很好求,顶对它的压强呢? (生)不好求。 (师)怎么办?

(生)增大水的压强,减小试管顶的压强,当试管顶的压强减小到0,大气压就等于水的压强。 (师)什么时候试管顶的压强才能为0? (生)水和试管顶脱离。

(师)那我们就需要更长管子。 【教师实验】:

老师这有一根很长的塑料管,不知道行不行,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这根塑料管已经装满了红色的水,现在我把它放入水中,打开一端的夹子,另一端让它封闭,我把封闭端向上提,这么高,水还是在顶部,再高一些,还是在顶部,再高一些,还是在顶部,管子不能再伸长了,这大气压到底能撑多高的水柱呀? 〖播放视频〗

(师)大气压能支撑十米高的水柱,我们来算算大气压强有多大?

5学生计算:10pa。

(师)这10米高的水柱比三层楼还要高,这在室内肯定做不了。在大气压不变时,如果我想在室内做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办法? (生)增大液体密度。 (师)液体中谁的密度大? (生)水银。

(师)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因为水银有毒,所以不在课堂上演示了,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3 〖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显现,托里拆利实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银面 (生)水银开始在下降。 (师)为什么会下降?

(生)因为水银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 (师)后来呢?

(生)水银静止不再下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水银的压强与大气压强相等。

(师)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那我们可不可以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是多少帕斯卡?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我们把它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

用公式计算: P=ρgh=13.6×103×9.8×0.76=1.013×105(Pa) 课堂反馈:

1.双试管实验,我想让这根试管大气压的作用下,能自行上升,同学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2.制作迷你小喷泉。

第15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会解释生活中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3、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4、知道大气压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教学重点、难点

1、

2、

3、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会分析与大气压相关的现象 说明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乡村大世界》牛人表演视频,指出:这其中的奥妙跟大气压强有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二、新授

(一) 大气压的存在

1、学生趣味实验:观察易拉罐有什么变化

结合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

2、生活中的大气压 活动1:看谁能喝上饮料

活动2:你会用注射器和胶头滴管吸水吗

1 活动3:你能拉开压紧的皮碗吗 小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

通过活动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是存在的,且很大,问: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二) 大气压的测量

1、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思考:为什么管内水银柱下降至760mm的高度不再下落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空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 此时大气压的数值就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常把这样大小的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用P0表示。

P0=P水银柱=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2、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三) 大气压的变化

1、学生观看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视频

2、学生得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思考:高山上为什么要使用高压锅?

三、小结

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 2.动手动脑学物理:

2、4题

2

第16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三、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说明: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 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5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pa,这也

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第17篇: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 陈 晞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知识的探究,更重视学生探究方法、探究四维、探究习惯的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②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②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③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值及单位换算。 3.教学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产生压强的大小就是大气压强的大小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和日常生活已经接触到许多大气压的现象,但学生对现象只能是表面认识,对其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知道较少,这种表面现象认识既是我们学习大气压的生活基础,同时生活现象的表面错误认识也为我们学习大气压设置思维障碍,通过学习深层次理解正确的认识,改正生活认识中错误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四、教具准备:

( 1 )教师教具:两个试管(试管内径不同)、鸭蛋、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棉布。镊子、酒精、热水、塑料瓶、水槽、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水杯、塑料片 ( 2 )学生用具(按小组准备):吸盘式挂钩 2 个、水槽、小杯子、塑料片、烧杯、水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今年的春晚大家有看吗?有一个人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谦。他以英俊的外表,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了许多人,当然也包括了老师。今天,老师也来牛刀小试。

演示实验 1 ——取大小不同的两个试管,将大试管套在小试管外面,提问学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试管将下落。)如果在大试管里装一半的水,然后将小试管放入其中,倒置过来,小试管将会如何运动呢? ( 设计意图:通过激趣方法,创设问题情景 )

(学生可能回答: 1.试管会下落; 2.试管不动)实际会出现的情况:里面的小试管会倒吸。

( 板书: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

(设计意图:用比较新颖的实验,学生会感到十分惊讶、好奇。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2:瓶吞鸭蛋

问题探究:哪位同学能将这个鸭蛋塞入瓶子,但鸭蛋不裂掉?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法: 1.鸭蛋被塞入瓶子,但鸭蛋裂掉。

2.仿照引课实验的方法,将集气瓶装满水,将鸭蛋放在瓶口,并倒置过来 3.束手无策)并由学生上台验证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 老师也来作这个实验,信不信鸭蛋不会破?

教师演示:将点燃的棉布塞入集气瓶中,后迅速把鸭蛋放在集气瓶口,鸭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吸入集气瓶中,而鸭蛋的形状没有被破坏。 演示实验3:冷水浇塑料瓶实验

在老师的手上,有个佳得乐的瓶子,佳得乐的瓶子十分坚硬,无论是用热水还是冷水都不能使瓶子发生变形,但是老师确有办法使瓶子变形,大家相信吗?

教师演示: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振荡后倒出,迅速将瓶子盖紧,将塑料瓶放在水槽中,用冷水浇塑料瓶外部,塑料瓶变瘪。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前面发生现象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 :瓶子中的空气被排出瓶子,当盖紧瓶子并用冷水浇,瓶子内的水蒸气受冷而凝结为水,压强大为降低,瓶子在瓶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而塌陷。而鸭蛋也是一样的道理,集气瓶内部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鸭蛋在瓶外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挤入瓶中。这都说明了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周围围绕着空气,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成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 板书:

一、大气压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的能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体会大气压强。) 对于大气压强,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 1.大气压强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大气压强作什么用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感受下大气压强的力量:

实验探究 1 :空气的“力量”取 2 个小吸盘,将 2 个吸盘对接,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拉开吸盘,感觉拉开吸盘时所用的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力量的强大,老师这里有 2 个更大的金属铜球,现在老师将 2 个铜球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其中的空气,请两位同学上台,试着拉开这两个铜球。 演示实验 4 :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 2 个学生试着来拉开半球,实验结果:无论学生用多大的力量都无法拉开) 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铜球内部的气体被抽出后,内部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两个铜球被紧紧的压在一起。)

可见,大气压确实很大。其实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做过了这个实验。 ( 视频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 德国马德保市市长,他将两个他将 2 个直径为 30cm 的铜制空心半球紧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空气,然后用 16 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 16 匹马费了很大的劲才拉开铜制空心半球并发出了像“放炮”一样的响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 板书:

二、马德堡半球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深学生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理解。) (学生回答:在重力的作用下,纸片下落)

现在,我们将杯子里面装满水,还用刚才的那张纸片盖住,用手压紧,一样的倒置过来,我们将看到什么现象呢?和刚才的情况是否相同?大家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 实验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纸片没有盖紧,实验会失败。此时可以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学生回答:由于漏气,空气进入杯子内,使得内外的大气压强相等,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告诉学生,实验要成功,要防止漏气。 )

(学生回答:可以改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来代替水完成这个实验)

托里拆利正是选用了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水银来测量大气压值的,成功的测出大气压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纸和杯子的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 板书:

三、托里拆利实验

现在,请大家带着黑板上的问题,来看段模拟的托里拆利实验。 (播放视频) 思考问题:

( 1 )为什么要灌满水银 ? ( 2 )管内水银面为什么会下降 ? ( 3 )水银下降后,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 ? ( 4 )水银面为什么下降一段后又不再下降了 ? ( 5 )怎样通过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设计意图:由于水银有毒,现场演示存在危险性,利用视频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水银的危险性,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物理,能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画出截面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管内的水银高度为 760mm ,会产生很大的压强,那为什么在这么大的压强下,水银面不会下降呢?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大气压将这段水银柱支撑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知道, 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相当于外界的大气压强。 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数据,我们也来动手来计算下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p= ρ gh =13.6 × 103 kg /m3 × 10N/kg × 0.76m =1.013 × 105 Pa ( 板书:

四、大气压强: 1.01 × 105 Pa )

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来回顾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想办法在不破坏瓶子的前提下把鸡蛋从瓶子中取出。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空气的力量第一课时,习题量较少,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布置与生活实践有关的题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的兴趣布置课后作业,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

二、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托里拆利实验

四、大气压强: 1.013 × 10 5 Pa 附录:

空气的“力量”课堂分组记录表

第18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九资河中学 高学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14.3-1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4.3-2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 最后让学生观察图14.3-6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将分别以“马德堡半球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两实验为重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其中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用视频播放和动画结合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拓展开来,让学生从资源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资源

1、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2、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 注射器等。

3、多媒体教室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表演“小魔术”,学生揭秘。

2、考考你:有一两端开口的试管,谁能帮我用它起一些水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师生互动实验

2、学生实验(自选器材,分组探究)

①“钢笔吸水”实验; ②“吸管吸饮料”实验;

③“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 ④“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 ⑤“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

3、师生分析实验:

(1)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各组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资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4、学生列举其它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或事例。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提出问题:从前面的活动中你感觉大气压强很大还是很小?有没有办法能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呢?

2、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把塑料吸盘吸在桌面上,然后用力拉开。引导思考:要多大的理才能拉开呢?这个拉力与什么力有关呢?

启发学位生用测力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器材估测出大气压的值。(引导学生将吸盘倒吸在桌子下,往挂钩上的尼龙袋子里装细沙,通过测沙子的重力测压力,再计算压强;或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估测)

(2)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观察杯中水始终充满,换用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引导思考: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是什么力使水不能流下来?什么情况下谁就流下来了?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启发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3、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思考问题: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倾斜放置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玻璃管中如果有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4、计算:教室顶楼受到大气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没有把楼顶压塌?

5、了解大气压的变化、气压计及其作用。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三、归纳内容,小结收获

1、学生归纳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就能把知识学好学活。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略)

附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等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设计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

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第19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九资河中学 高学智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14.3-1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4.3-2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

最后让学生观察图14.3-6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将分别以“马德堡半球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两实验为重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其中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用视频播放和动画结合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拓展开来,让学生从资源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资源

1、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2、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 注射器等。

3、多媒体教室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表演“小魔术”,学生揭秘。

2、考考你:有一两端开口的试管,谁能帮我用它起一些水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师生互动实验

2、学生实验(自选器材,分组探究)

①“钢笔吸水”实验;

②“吸管吸饮料”实验;

③“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 ④“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 ⑤“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

3、师生分析实验:

(1)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各组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资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4、学生列举其它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或事例。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提出问题:从前面的活动中你感觉大气压强很大还是很小?有没有办法能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呢?

2、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把塑料吸盘吸在桌面上,然后用力拉开。引导思考:要多大的理才能拉开呢?这个拉力与什么力有关呢?

启发学位生用测力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器材估测出大气压的值。(引导学生将吸盘倒吸在桌子下,往挂钩上的尼龙袋子里装细沙,通过测沙子的重力测压力,再计算压强;或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估测) (2)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观察杯中水始终充满,换用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引导思考: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是什么力使水不能流下来?什么情况下谁就流下来了?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启发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3、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思考问题: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倾斜放置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玻璃管中如果有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4、计算:教室顶楼受到大气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没有把楼顶压塌?

5、了解大气压的变化、气压计及其作用。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三、归纳内容,小结收获

1、学生归纳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就能把知识学好学活。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略)

附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教学反思

应用:抽水机等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第20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为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掌握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物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大气压强》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图片搜索图形。用百度搜索在 中小学教程网上找一些相关课件参考,做成PPT 课堂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液体有压强,同样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有重量气体也应该有压强。1) 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有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 都有压强。2) 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 并快速地拧紧瓶盖, 会不会像第一次试验那样流出。 猜想: 大气有压强, 而且像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然后列举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1) 现象矿泉水瓶中加入热水,晃动几下把水倒出,马上拧紧瓶盖,会出现瓶子变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瓶内气压变低,平外气压不变,大气压把瓶子压扁2) 在杯子内装满水,然后将硬纸盖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杯子倒过来放手,纸不会下落,而且可 以将水托住,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百度图片】大气压强实验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是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3)将饮料瓶倒入热水晃动几下,将水倒出,马上将剥了皮的熟鹌蛋放在瓶口。蛋会被瓶子慢慢地吞进去,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剖析:像瓶子被压扁一样,瓶内气压低,瓶外气压高,大气压把蛋压入瓶内4)将吸管小心的插入哇哈哈瓶中,同学吸不出来饮料。然后将孔扩大,很容易地将饮料吸出。5) 马德堡半球试验

【百度图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4.接下来进行大气压强的测量,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大气压强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 大小。 【百度图片】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 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为101300 帕。 接下来联系实际做些练习,体现物理联系生活

水银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呢?同学们计算一下101300 帕的压强约能支持 多高的水柱呢?利用公式P=ρgh,计算出h=10.1 米 最后说明大气压强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总评: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演示各种实验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的观察到 大气压强的存在。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每个实验的内容和怎么体现的大气压强进行细致的讲解。

六、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本节课是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选择好怎么引入大气压强是关键,怎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认识到大气中存在压强是非常关键的,要注意让学生区分那个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那个实验是测量大气压值的,而且本节课以实验为主,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如果条件 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做实验,能增加学生的思考和加深认识。

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