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9 08:33:2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 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推荐第2篇:赤壁教学设计

\\]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 876I58HO90-KP;OL[8I vbnm(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四、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诗歌赏析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

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教师:把诗歌的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写就太直白了,而诗是讲究意境和含蓄的。本来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就很含蓄地表达出如果没有东风相助,东吴就灭亡了的意思,因为二乔一个是孙权哥哥孙策的老婆,一个是周瑜的老婆,这两个人都被曹操所供养在铜雀台,东吴自然是灭亡了。

教师:同学们,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教师: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明确: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 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板书)

同学们我们纵观全诗,讨论本诗的两个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教师: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教师: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用典,借古讽今

教师: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成了千古名句。 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练习]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推荐第3篇: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第25课。

教学设想: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诗歌所写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了解这件事的大概情况。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况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预习:

1、学习熟读诗歌。

2、搜集诗歌中所写历史事件的资料。

3、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

4、

课堂学习:

一、学生朗读诗歌,把握好本文的诵读节奏。

二、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介绍本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写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曹操揣率军号称一百万大军,击败刘表,占领荆州,挥师东南,与孙、刘联军会战赤壁。在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周瑜成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三、学生再次朗读本文,强化记忆,要求学生最好能当堂背诵。

四、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小组讨论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五,赏析诗歌

1、诗歌大意:

《赤壁》:诗人来到赤壁,偶然发现一支沉埋在江底泥砂中的断戟,磨洗之后,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于是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当年周瑜抗曹,使用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将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吧?

2、名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作者写作特点赏析

第一,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和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无穷。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

第二,《赤壁》诗论史手法角度新颖。大凡咏史诗,诗人往往从名胜古迹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后人便难以超越,杜牧不愿再写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同构思诗句,因此他在此诗中转移角度,勇闯新路,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咏史诗高人一筹之处。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与其它咏史诗相比,显得新颖别致。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后两句是感叹,同时也是发表自己的议论,这议论表示了诗人自己的历史观。诗人是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不可能象小说家,史学家那样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表现,所以攫取了使战争能够取胜的一个因素——“东风”写入诗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人并不从正面来说周郎如何得到东风帮助取得了胜利,却从反向假设:如果不是在这次大战中的东风,带给了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就将重写。在这首诗里,诗人匠心独运,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而生动场景告示读者,形象性的议论,或者叫以点带面的议论,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规律。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这样论史的写法,极具新意,不落俗套。 诗人在黄州(治所黄冈)任刺史,游览黄冈赤壁后感而作。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这首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无疑的。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之千古名作。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自己再找杜牧的另一首咏史诗并作作赏析。

附录一:《赤壁》教学反思

以历史入诗是比较难处理的。要将历史的议论具有极具可视性、可读性和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作的艺术力量更有难度。学生在学习咏史诗时,不能只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结合写作的背景及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来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附录二:《赤壁》课文解读

杜牧诗《七绝·赤壁》鉴赏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

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着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柿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让人惊骇。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

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w 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推荐理由;作者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能提出过去对诗歌含义理解错误的情况(如对诗歌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所引起的争论),并加以解释。

推荐第4篇: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赏析: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

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除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作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于字面的,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的。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了,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曹操。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倒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创造历史,都是要受时代制约的。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诗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落空,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

推荐第5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提问同学们关于苏轼描写西湖的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在游览杭州西湖时所作。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游览名川大山必会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们因触景而生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坡居士的人生情怀。

二.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被公认为是千古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是一生坎坷。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史。黄州对于苏轼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低谷,但在诗词创作上却是人生的巅峰。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三.朗读

我们都知道,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法,朗读又分为诵读,赏读,品读。 首先我们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并且咬准字音。 自由朗读后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这首词,朗读后找同学单独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 四.分析文本

首先再一次齐声朗读全词,分析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这首词的词牌 提问:赤壁怀古,在哪里怀古?因什么怀古?一般古人借怀古做什么? 明确:在赤壁怀古,因赤壁之战旧址触景而生情,古人借怀古讽今。 提问: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上阙部分都描写了哪些景色? 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浪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先给全词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怎样的气势?

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豪迈的气势。

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示“人道是”?

苏轼所在赤壁并非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战场旧址,只不过苏轼借景抒情罢了。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哪几个字运用得好?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明确:“穿”“拍”“卷”这三个动词,很有力度的三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惊涛骇浪的景象,从环境的角度渲染了一幅赤壁之战之景色。 5.面对如此盛景,苏轼是如何感慨的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既然上阙内容写景,下阙抒情,那么上下阙内容是如何过渡的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教师带领同学总结上阙内容,确定上阙的感情基调,齐读上阙。(要求学生了解上阙写景的主要意象,理解上阙的感情,理解“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中所运用到的动词且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7.明确下阙部分都写了什么? 抒情,借怀古而抒情

8.为什么在描写周瑜的时候之前先介绍了小乔?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周瑜是属于英雄人物,自古以来,美人衬英雄,使英雄形象多姿多彩。 其次,小乔初嫁了,说明此时周瑜很年轻,年少有为。

9.“三国周郎赤壁”可不可以改成“三国周瑜赤壁”?赤壁之战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作者为何只选择了周瑜而不是他人? 不可以,周瑜24岁任孙策中郎将,人称周郎。而且,只有年少有为的英雄才可以被称为郎。 作者选择了周瑜而不选择其他人,必然是因为两人有很多联系。

周瑜24岁任命为中郎将,年轻时又指挥了赤壁大战,苏轼21岁中北宋科举。两人都是年少得志。

周瑜与苏轼不同之处:

周瑜的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的形象,早生华发。 官职,东吴都督官职,黄州团练副史 功业,一生丰功伟绩功业,一生贬谪 所以,用周瑜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来衬托苏轼的宦海沉浮,又用苏轼的报国无门来衬托周瑜的丰功伟绩,这种互相衬托的方式被称为映衬。 10.理解什么是映衬手法

提问:在描绘了周瑜的形象之后,作者做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多情应笑我

提问:两者对比之后,作者最终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情由豪迈走向沉郁。

总结下阙,借怀古,怀念周瑜的英雄形象,达到借古抒情的目的。

总结:全词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映衬手法来抒发感情。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人生启示,每一个人可能遭遇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处理呢?希望从东坡的作品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板书:

周瑜苏轼

24岁任中郎将

21岁中举两人都是年少得志(相同之处) 形象:英姿勃发早生华发 官职:东吴都督黄州团练副史 功业:一生丰功伟绩贬谪的一生

推荐第6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语文版第三册,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准备:录音机 诵读带 关于苏轼的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关于苏轼:

1、苏轼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生宦海浮沉,但就个人创作而言,硕果累累。

2、豪放风格: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3、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

1、诵读:学生听示范朗读带(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2、自由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情感的把握。

3、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4、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五、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由此可见周瑜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①建功年龄: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②机遇: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惆怅失意)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六、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七、拓展练习

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学生讨论:联系现在社会事件,寻找思考讨论,最后总结。

2、诵读、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乱石穿空 绘景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

羽扇纶巾 写人 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

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难酬)

推荐第7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学设想: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感悟的模式,本设计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以解带读,以读带解,通过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更接近文本,还语文一些“文”味,因为经典的多文章是需要多读的,有时美的文章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字的空白,不确定性更显文章的魅力。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所以本课的教学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品读——析诗情,悟读——悟人生。

二、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千古绝唱,各套高中语文教材均有选用,我用的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古代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它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所写,词中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追念与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同时抒发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将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炉,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思想内涵复杂而深刻,艺术手法精湛,创作风格独特,堪称优秀的文学鉴赏教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幼教班,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富有朝气并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但是他们的文学知识储备相对较少,诗歌鉴赏的水平相对较低,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停留在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学习交往上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绘画与表演的才能,让文化课与其专业相结合,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增强他们求知的信心。

1、知识与技能: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过程与方法:体会和品赏词中豪放的意境美,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能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笑对人生。

五、教学重点: 学会赏析诗词的方法:初读、品读、悟读。

六、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词是写景抒情、借古咏怀的名篇,根据文中所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生动的语言(录音范读)形象的图片,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此,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词。

九、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学 流 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小结:从苏轼的生平简介中看出苏轼有旷世之才,济世之心却人生坎坷,但苦则苦,却风流、

1

潇洒。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苏轼,再次感受苏轼的情感世界。

二、展现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

1、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

2、品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自主感悟 要求:

1、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学生朗读实际点评。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3、细读课文,分别找出词中绘景、写人、抒怀的句子。

(二)品读——品诗情(赏景色——赞豪杰——品情怀) 提问:这首词作者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贬官失意) 那么贬官的滋味如何?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遍,体会词人的情感。(打出整体感知,朗读提示) 师: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读出气势更好。 整体感知后,我们一起细细品赏,体会词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词题目“赤壁怀古”交代了什么?(苏东坡在赤壁游览时,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给我们描绘了赤壁怎样的景色?怀念了怎样的人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提示:

1、词中描绘一幅什么样的景致?(赏景色)

2、词中怀念怎样的人物?(赞豪杰)

3、词中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抒情怀) 同学们快速阅读,画出写景、写人、写情的句子。 (学生阅读找出句子) 赏 美 景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你最欣赏哪句?并简要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理由。 (教师指导:注意修辞,注意关键动词、形容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历来被称赞为写长江最出色的一句,好在哪? 抓住动词“穿”、“拍”、“卷”: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拍:写出惊天动地的拍岸水声。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展示了一副阔大的雪浪图,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鼓角争鸣,烽烟四起的赤壁古战场。这一句是历来被称为写长江最出色的句子,从势(形)、声、色三方面写,写得极有声势,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势,写出作者对山河的热爱,这句最体现出苏轼豪放派的词风。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如此壮美的祖国山河,有如画的江山,才能孕育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 这壮丽的山河有多少英雄为之奋斗啊!词的上阕,苏轼为我们描绘了赤壁壮丽的风景和古今众多的英雄人物,而作者独爱的英雄人物是谁呢? 赞 豪 杰 同学们一起读有关周瑜的片段。

1、提问:词中从哪几方面塑造周瑜形象的? 学生活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提问:作者从哪方面刻画周瑜的? 学生活动: (教师可提示:刻画人物可从外貌、语言、神情等方面) 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

外貌(风度)——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才能(功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就把曹操的军队烧得落荒而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若定的将领风范。 明明写周瑜,为何强调“小乔初嫁了”?而且用“出”嫁?(打出小乔画面) 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赤壁之战时,距小乔和周瑜结婚已经十年了。他们在建安三年结婚,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打出字)

2、作者怀周瑜的目的? 课件展示:苏轼与周瑜的简介 学生活动:对比后,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立赫赫战功的形象。赤壁成就了周瑜的美名却是作者落寞之处。 品 情 怀 教师提示: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并品味词中蕴含的情感? 思考:景、人、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找出句子并赏析) 苏轼写周瑜一世豪杰,风流潇洒,就表现出他对周瑜的羡慕。一个人羡慕英雄,热爱英雄,他的骨子里就一定有着英雄基因。苏轼羡慕英雄,他本身就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所以后面苏轼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个“神”字,让作者浮想联翩,此景、此情让作者神游。应该笑话我多情啊,我能成为周瑜那样的人吗?比不了啊!周郎和我就形成了对比。一对比心中就会涌起惆怅和失意,作者也是人,不是神。面对如此落差,心境也会悲凉,消极之情是难免的。于是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悟人生

1、如何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课堂表演,促进理解。 [教师评点]:(先评点学生的分析结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然后表达教师的个人观点,但不强加教师的观点给学生,而应提倡多元解读) 小结: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说: 其实“人间如梦”本身并不消极,意识到“人间如梦”时,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人觉得“人间如梦”,就是及时行乐;另一种态度是,既然人生苦短,就要及时地建立功业。我们觉得,苏轼在这里没有沉沦,还有上进心。为什么呢?如果他真正地死心、真正地绝望,他就不会羡慕周瑜了,也许想都不会想周瑜了。既然他那么羡慕周瑜,骨子里是希望能像周瑜那样,去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四)诵读结课 结语:人生失意,身处逆境,不仅需要直面人生的勇气,更需要笑谈人生的豁达。这将是我们今

3

天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大收获。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诵全词结束今天的这堂课,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豪情。

(五)、布置作业: 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150 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推荐第8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语文组 潘莉芳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通过诵读,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以此来感受东坡居士豪放的词风。(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解:“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生读上片。(生评、师评)诗词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可体悟里面的感情。请一生读上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语速、语调、情感、节奏感的把握。另一学生评(字音、语速、语调、情感、节奏感)并朗读。

2.生齐读全篇

3.名家范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经典名篇,是名家必诵读的篇目,我们来聆听名家是怎么诵读的。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豪迈)

(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词中的豪放)

(三)词的上片赏析

1.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片),上片描写了赤壁古战场什么景色?(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2.这些景物的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板书:豪放——景(雄浑壮阔)

3.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片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2分钟)

明确:大、淘、惊、穿、卷

(1)大:有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由此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3)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4)惊:繁体字“驚”,就是说如惊马一样奔腾汹涌的波涛,从波涛的形状来写。

(5)拍:水势之大,声势之大,从声音来写。

(6)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可谓有声有色。

这些词让我们体会到了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观。

(四)合作探究:赤壁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3分钟) (引导:如果我们想拍我们的同学专心致志的学习,我们应该先拍整个教室里的同学都在认真写作业,然后镜头聚焦到***的身上,他的动作、神态都可以一览无余。)

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整张图景明了,你们看江水奔腾轰雷,十分惊心动魄,有着非凡的气势。(有形有声有色,有大镜头小镜头,有宏观的景象也有微观的景象)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五)词的下片赏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1.这个周瑜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指导“灰飞烟灭”的读法)

2.讨论几个问题:①苏轼对周瑜的称呼;②周瑜的婚姻生活;③周瑜的长相;④周瑜的作战能力。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郎”显出周瑜的年轻潇洒)

2、婚姻:小乔初嫁了(“初嫁”能不能改为“出嫁”?)

“初嫁”——刚刚出嫁,小乔和周瑜新婚燕尔,正在度蜜月,显出小乔和周瑜的年轻,如果改为出嫁,那已是老乔了。但据史料记载,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小乔真的变成老乔了。但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赤壁之战和小乔嫁给周瑜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显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文臣的打扮。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在这里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放的地方。苏轼心里不禁和周瑜进行了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苏轼是很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做官曾多次被贬,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前,在狱中几乎差点丢了性命。他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着惆怅与失意。不禁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

(六)体悟情感,拓展升华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困住呢?结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和同时期的作品《定**》说说苏轼的人生态度。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 “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定**》讲得是途中遇雨却未带雨具的生活小事,从“莫听”、“何妨”“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看出苏轼不随物悲喜的超脱境界。

由此可见,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超脱、旷达的。

板书:豪放——情(超脱、旷达)

总结:这节课我们品味了苏轼笔下豪放的景观,感悟了苏轼豪放的情感,也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放——景(雄浑壮阔)、情(超脱、旷达)

推荐第9篇:江西教师资格面试《赤壁》教学设计

2018江西教师资格面试《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

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赤壁》这篇课文,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了解全诗虚实结合,以史讽今的表达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品词析句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草船借箭》历史纪录片片断,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或者听说过的文艺作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借机引入:赤壁之战发生在将近两千年前,但它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历史的遐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历史,杜牧是如何思考的。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正确解释全词大意。2.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 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并明确: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但很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旦出现这种回答,教师须追问: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如下: 第一,杜牧出生于中唐后期,生活于晚唐。当时唐政治昏庸,盛世繁荣已是大势已去,并且还在持续走下坡路。杜牧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生不逢时,自身被排挤,皇帝昏庸。于是杜牧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 第二,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当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皇帝的昏庸,却使杜牧长期备受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

3.教师引导学生回到上题追问中: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 教师点拨并明确: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此处“认前朝”暗示应以史为鉴,流露出对现实的危机感。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全诗语言最后的落脚点是“二乔”,全诗情感的落脚点也在两位女性身上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适时予以点拨:须探究“二乔”的代表意义。总结学生回答并明确: 第一,从意义上讲,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 第二,从语言上讲,此句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5.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取胜的战役,而杜牧此处却强调了“东风”极富偶然性的作用,结合背景谈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教师总结时应明确:杜牧身处晚唐,那时国力已处于衰落状态,皇帝昏庸,朝廷里很多像杜牧一样有才学,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有清醒认识的人遭到打击和排挤,根本没有当年

协助周瑜实现志向的“东风”,自己空有一身学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空有一腔爱国之情却得不到抒发。只能看着国家像自己所料想的一般日益走向没落却无能为力。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泊秦淮》和《江南春》,谈谈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思考。总结学生答案,点拨如下:

从语言上讲,杜牧的诗风是洗练工丽的,没有很难懂的字眼,却独具匠心,不艰涩也不矫情,音韵使用更是使全诗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从表现手法上讲,杜牧善于巧用叙事和描写,叙事简洁但细节突出,风景的描写灵动,画面感强,但往往叙事中暗藏了思想活动(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中铺垫了情感基调(烟笼寒水月笼沙),实写中寄托了思想,虚写又在瑰丽浪漫的想象中赋予了深刻地现实意义(隔江犹唱后庭花;多少楼台烟雨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着痕迹地虚实结合,借史讽今点到即止,耐人寻味。

从情感表达上讲,一方面,杜牧有志难伸,对统治阶级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国运有清醒地思考和深刻地忧虑。杜牧的情感一直是两者混杂,抑郁又复杂,但两者相较,后者占比更高。杜牧点到即止的结尾,也许正表达了他已料想到了国家的结局但却不愿看到的复杂心情。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诗的大意、情感及表现手法。 作业:

利用网络查找杜牧其它的绝句,看看有没有类似的以史讽今的诗歌,每人找一首最喜欢的,下节课分享。

推荐第10篇:赤壁怀古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感受《赤壁怀古》的豪放风格,苏轼的旷达 2.过程方法:

A、通过从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分析《赤壁怀古》其中层层相扣的关系, B、了解诗人于诗歌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胸怀和洒酒江月的豪举体现出作者旷达的心态。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壮志难酬的胸怀和洒酒江月的旷达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赤壁怀古》的写作特点

2、把握诗人于诗歌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胸怀和洒酒江月的豪举中现出旷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名人游览名山大川往往有所感怀,如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天下,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欧阳修游滁州而知山水,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章华句喷薄而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一代文豪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后人传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学习诗歌更是应该如此,只有通过仔细的品读,我们才能够了解诗歌的内涵,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品读诗歌。

【品读诗歌】

首先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读读看!

教师做适当点评!

2、名家范读。

节奏: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师:刚刚我们听了这首词的朗读录音,显然这首词和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有很大的区别,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不像我们在前边学习的婉约派词那样细致缠绵,哀婉凄切,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

这首词给人的感觉非常雄伟壮阔,气势恢宏,作者的感情很充沛,而且作者的感情基调不是凄凉的,而是高昂的,向上的。要想更好的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

【题目】

《赤壁怀古》从题目中我们能看出这属于怀古诗歌。怀古诗歌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进而抒一己之怀,遵循着该词的脉络,老师将这首词分成四个层次:

雄壮赤壁景 豪迈周郎颂 失意诗人叹 旷达酹江月

【雄壮赤壁景】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层次:赤壁雄奇景

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道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做何感概?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使我们想到名高累世的英雄人物,而站在赤壁之上,必然会将眼光重新聚焦在三国赤壁之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作者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千古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风流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瑜,将战功卓勋的周瑜与赤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是这里作者却另起一笔,先为我们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景象。作者如此安排有何深意?

请同学朗读描写赤壁的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问: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乱”,“穿”

“乱” 即“山石险怪”,指的是两岸的石头奇形怪状, “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

2、“惊涛拍岸”

“惊”的繁体字看看这个字,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打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写出了长江水的波涛汹涌,

“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

3、“卷起千堆雪”

这句话是从形状和颜色的角度描绘赤壁之景,通过 “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师:乱石穿空赋其形、惊涛拍岸现其声、卷起千堆雪绘其色,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人一样,就像 “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豪迈周郎颂】

第一个层次“赤壁雄奇景”,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周瑜这一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可以说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三国时代堪称英雄的有哪些人?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 但,在作者心中却情有独钟地认为周瑜是英雄,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 (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词人从哪几方面来写周瑜形象? 明确:三方面来写周瑜的,

首先是婚姻:小乔初嫁了所谓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小乔初稼,说明周瑜年轻有为;本文的“初”之意是刚刚开始,而“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一则表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另外,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嫂,那么周瑜和孙权是亲戚关系他们既是君臣,更是至亲,所以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想一下,如果他得不到孙权的信任,人家会把几十万的大军全部交给你指挥吗?当然不可能了,所以,孙权的信任是周瑜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是外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出了他的儒将风度;

师: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一世。当时周瑜只有二十四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神采飞扬谈笑间,什么是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羽扇纶巾是什么样人的装束?

周瑜是著名军事家,离开了赤壁之战,没法更好地去写他。作者是如何描写战争的?(儒将)描写成儒将,感觉不够,又写其谈笑。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火光中,在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着实灿烂,这是正面描写。

第三是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他非常有才气。

师:何为“樯橹”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在谈笑之间,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成为烟,周瑜的军事才能也得以显现,周瑜形象至此为止也刻画得十分完美,令人类历史上一切军事家都相形见绌。

在【豪迈周郎颂】这一环节中,词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刻画周瑜,表达他建功立业的渴望。某种程度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在这里写史,也是为了抒怀,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这里词人抒情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对比关系。 【失意诗人叹】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有一番风味,既然是对比关系,我们一起来看构成几对对比?且看二人的对比:

周瑜

苏轼 年龄:24(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先有年龄的对比,方才我们说过周瑜做都督是二十四岁。二十四岁风华正茂,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

生活上: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东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之前,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氏,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

再次是外貌的对比,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

职位上: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只是个挂职的团练副使

以上几组对比,都是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 明确:事业上的对比。

周瑜早年就是东吴的大都督,而苏轼是被贬的比较小的官。周瑜34岁就任东吴的主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当个挂职的团练副使,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所以苏轼有这样的诗句自嘲:“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可谓满纸芳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泪眼朦胧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词人孤独的背景,事业上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

我们所知晓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

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

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这样的一个才子,在那个时代,有“早生华发”这样的悲叹,我们可以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词人要抒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旷达酹江月】

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的?

明确:有句格言说的好:“半笑强似哭”,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中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经沧桑,在这里词人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感情。被贬黄州,人生失意,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他并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太过于执着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豪迈洒脱,把酒用于祭奠江月了。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借以一杯清酒祭月,显示出其达观洒脱的性情。

【归纳总结】

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将开始的写景“大江东去”的激昂慷慨,咏史而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后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导与练》相关练习,预习《定**》。

第11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新课标版)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教材将这首词与《定**》编在一块,编者明显是要让我们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旷达洒脱,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豪放的词风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本词豪放的词风。学习难点: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的理解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但对诗歌的风格流派尚缺乏清楚完整的认识。虽然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阅历尚浅,难以和苏轼的心灵产生真正的碰撞。美读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能够真正引领学生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颁奖词以其精炼的语言,整齐的句式深受学生喜爱。练习颁奖词的创作,能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法设计】

古典诗歌的学习,以诵读做为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可以使学生走进诗人心灵,把握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为此,我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诵读方式:自由朗读,听读,跟读,背诵展示等。

1 在诵读中感受诗人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与诗人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升华学生情感,设计了写作训练。

三个认知层面设计如下:

一、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二、深入阅读,鉴赏品味;

三、以诗识人,心灵碰撞。【学习目标】

一、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豪放词风。

三、能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学流程】

导入:苏轼的自嘲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

苏轼早年胸怀报国之志,但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

(一) 请大声朗读这首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要求:2分钟后点名检测。 〔课件投影〕

(二)听范读录音,体会情感,把握风格。再听,跟读。要求: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第一个层面是为了疏通字词,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以读带析,在诵读中把握情感,跟读可以很好的调整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自己走入诗歌。

二、深入阅读

鉴赏品味 〔课件投影〕

(一)让我们走进旷达之人在失意之时的心灵世界。

认真感受这首词的豪放壮阔的意境。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这种意境。要求:反复诵读,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讨论,形成文字,6分钟后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豪放风格的领会与认识是本词学习的重点,这是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独立思考之后才能真正展开讨论,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与探究,最后落到文字上,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对豪放词风的较系统的认识。

〔课件投影〕1景物

2 大江东去

江山如画

视野广阔

乱石穿空

意境壮阔雄浑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景色壮丽 〔课件投影〕2历史人物

小乔初嫁——年青得意

雄姿英发——俊朗非凡

羽扇纶巾——儒雅倜傥

谈 笑 间——自信从容

樯橹灰飞烟灭——赫赫战功 突出了周瑜的英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的赞颂与仰慕之情。 〔课件投影〕3诗人自我

早生华发——白发之叹,是因为急欲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压抑下的自我安慰 一尊还酹江月——洒酒江月的洒脱豪放

作者胸怀报国之志,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壮志难酬,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词中难免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 究不能掩盖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三、以诗识人,心灵碰撞 〔课件投影〕

(一)苏轼身处逆境,心自旷达;屡被贬谪,精神豪放。请合上课本,用心倾听范读。带感情背诵这首词。要求:2分钟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当学生能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苏轼的心灵,就能读出感情;当学生能够读出感情,就能够升华自己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充分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件投影〕

(二)请为苏轼写一段颁奖词。要求:独立完成,4分钟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抓住课堂,从教材中汲取素材,能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以颁奖词的形式为载体,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课后反思】

第12篇:赤壁

赤壁

拾起一把断戟,上面还残留着时间所赋予的青铜和血的气息。那种味道,经过历史的洗涤更显沧桑。杜牧一身青衣,恍若一个侠客。他手持断戟,轻轻抚摸着。仿佛能从断戟上找到曾经的故事。他抚过历史的沉沙,也揭开了那层迷雾。

杜牧站在江边,任风拂起他的发丝。遥望赤壁,好像又回到了东汉时期,又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周瑜大战赤壁,周瑜大败曹操。但,这场战争并没有划上休止符。一场恶战又在赤壁拉开帷幕。万剑齐发,几十条船在水中战争。正当曹操得意时,诸葛亮不紧不慢地在刘备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上天在这时正好给了周瑜一阵东风:瞬时,曹军的船火焰四起,竹梗燃烧得愈加强烈,熊熊大火烧红了整个赤壁,也激昂了无数东吴战士的心。

但这场战争,并没有胜负。刀光剑影争夺下的只不过是半壁江山,又怎能算是成功呢?周瑜并不是所谓的胜利者,只是幸运者罢了。“唉,英雄!何为英雄?”杜牧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是啊,什么才是英雄,英雄是靠成败所论的吗?他不解。

其实,上天给周瑜的不只是一场东风,更是决定东吴命运的重要武器。若没有东风,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周瑜神色黯然,伤今世之哀。大乔小乔在铜雀台中,伴着梅花飘落,用古琴,琵琶弹出一曲离歌,用舞蹈舞出沉痛。更多的东吴人会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所以,周瑜并不是胜利者,而曹操也并不是失败者,只是曹操缺少一个机遇罢了。

杜牧从大江声中回过神来,他叹了口气,然后凝视天空:“谁能给我一场东风呢,谁能用一场东风去改变晚唐的命运呢?”杜牧对着天倾诉道。

怀念古时盛唐的繁荣,怀念三国的那场东风。感伤如今晚唐的颓唐。

一场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是谁能用一场东风挽救唐之堕落。为什么我没有我的东风?

第13篇:赤壁

吊古抒怀,抚今追昔

——《赤壁》、《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濉溪初级中学

邵理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张养浩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走进诗境,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赤壁》

一、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朗读此诗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四、细读品味

1、疏通大意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 自将磨洗认前期。(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东风不与周郎便,(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铜雀春深锁二乔。 (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和小乔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

反映这种变迁。

2、问:《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3、问: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便是一首散曲。

二、整体感知:

1、“潼关”,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2、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这是作者路过潼关途中所作。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深感忧虑,写下此曲。

三、细读品味:

1、师生共读(可采取多种形式)。

2、疏通大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2、梳理层次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4、问: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曲。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吊古抒怀,悲愤伤感

整合总结

一、学生集体背诵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咏史怀古诗、曲, 咏史怀古诗、曲: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第14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的沙里,拿来磨洗后能看出是三国时的东西。如果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提供方便,铜雀台上就会出现美女大小二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样呢?它跨越齐鲁大地仍然绵延不绝。大自然汇聚了神奇和秀丽,山的阴面和阳面分出了昏暗和明亮。层层云朵激荡着我的胸怀,睁大眼睛眺望着归巢的飞鸟。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到时就可以尽览低小的群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从少年之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归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稀落花白了。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浓睡不知道天已破晓,到处听见婉转的鸟声。突然想起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又零落了?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附近的山里,空旷寂静,看不到人,但偶尔能听到人语声。夕阳的余光照到密林深处,又落在碧绿的青苔上。

L.B.X.应电

第15篇:赤壁教案

一、导入: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 (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 (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 (5)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

2、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

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

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

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 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

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

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鲁肃 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第16篇:赤壁观后感

篇一:赤壁观后感

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演员阵容之大,布景场面之大,动画效果之良,可谓国内现有之最了。近6亿的投资,作为支持中国电影工作的影迷-我来说,是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再说,上部看了,不好不看下部的吧!

有感,太有感了,呵呵!

上部看的时候只是觉得时间长,看的屁股有点疼,其他都还好,叙事,人物关系也都明确。

下部,刚刚看完,呵呵!简直了,要说冯氏喜剧《非诚》幽默的话,《赤壁下》应该有过之无不及啊!

原来,刘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足以成为一个有着雄厚资本的个体户了,制鞋,食品加工,而且呵护消费者。加之手底下还有几个不错的打手,还想要踏入政坛,野心可不像他显露的那么老诚,富甲一方,不错啊;刘备媳妇的旧相好原来是一位足球奇才,可惜啊,生错了年代,让人看后叹息,时下难得之球坛才子啊!不过不应该带领球员集体斗殴啊,现在看来这个陋习不能单方面责怪中国足协,老底子就不干净;伊辛巴耶娃不知道看不看的到这个片,要看的到,是不是要追寻了解一下撑竿跳的鼻祖-赵子龙的生平事迹;还有,日本东洋武士道精神就是你不先冲,谁先冲,哈哈,应该喊着丫西给给的;看到最后,就让人感觉影片的主旨为何-江山?佳人?二嫂?好像有点无间道的影子…

太强了!这个片子应该西方国家也要上吧,不知道人家看后是不是会引起兴趣,去了解一下那段历史。这样就多少可能会了解到吴导演的意思,这个故事本没有好坏对立方,就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

又等了半年,大家都去看吧,不错啦!

为了中国电影事业!加油!

篇二:赤壁观后感

听说《赤壁》下集在热播了,而且还据说很卖座,于是我好奇了,说来惭愧我都还没看过上集,其实也不奇怪拉,对于《赤壁》我这种人是注定要在所有人之后欣赏了,因为我不想为这样的作品去电影院,也很少看电视,就连买盗版光碟都不屑于。但是我现在忍不住想看了。

是晚上在网吧里看的,实在是闲来无聊。整部剧看我不禁惊叹于自己居然没有睡着,我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嚼蜡。废话不罗嗦,说说我的感受吧。

至于什么大气的场面和雷人的台词我就不多说了,网上太多了。就以人物为中心来看看他们的表现吧,不是说场面很大气吗?不是说吴导是从好莱坞留学归来的吗?那我们就从打戏入手吧。

听到马蹄声了吗?好家伙,万人迷子龙来了,不知道是否巧合,他的马儿也叫白龙,话说这白龙还真是漂亮,周身上下雪白无暇,比那小杂毛萌萌可好看多了。这时候子龙做了个很让人以外的动作——他下马了,也许是因为太疼爱自己的战马,不想让他受伤吧,子龙冒着风险步战了,哎呀呀,步战的子龙似乎比骑马更神勇啊,三下五除二就干倒一大片……

那边吼声如雷啊,原来是我们张三哥出场了,三哥不仅不骑马,连丈八蛇矛也不要了,你看他啊赤手空拳,身无片甲,在敌军中横冲直撞,你看他,一拳打倒一个,一个冲锋撞倒三个,胳肢窝里还夹一个……哪里是张飞咯,分明就是智深大师嘛……

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大家也许有点陌生,但是千万别大惊小怪,只能怪你们自己孤陋寡闻,他就是被吴老爷子重点塑造的形象——大将甘兴,话说大将甘兴还真有武者气质,那副表情100年都没变过,手中那把丑陋的大刀也跟他算是绝配了,真是“谁敢横刀立马,维我甘兴将军”马呢马呢?对不起,我说错了,应该是“谁敢横刀弃马”,亏得这位神勇的甘大将军最后抓住了对方的主将。太有才了,他是被历史和演义忽略的一个重要人物。

这样热闹的场面怎么少得了我们关二哥,只见两边刀盾分开,阵中出现了丐帮帮主关云长,这位关二哥最大的特色就是擅长摆酷,而且打起架来勇武无比,这与他文质彬彬的说话方式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强烈的落差恐怕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二哥也不骑马,是的,二哥从来都不骑马,他不需要马,就算要逃命也会从敌人那里抢一匹。二哥确实很猛,但是有一点让我很费解,那就是他老是把自己的刀仍了,去伸手抢别人手中自己并不擅长的枪……

剧中有个细节:猪哥一转身发现自己背后少了个人,凳子上只剩下两根野鸡毛,哈哈,压轴大戏来了,我们的大都督终于耐不住寂寞去和士兵一起逞匹夫之勇去了,一出场就表现不俗,替子龙哥哥挨了一箭,这着“丢帅保车”用得着实出神入化,令人不禁叫绝,我当时在想,这一箭竟射在左肩,离心脏何其之近啊,都督自有神人保佑啊!这时候大伙儿都紧张了,观众席中的一个士兵对程老将军说:“我们要不要去帮忙?”老将军不愧是大都督的知己,只见他一摆手说:“相信都督的实力,我们只要给他加油就好了,大家跟我一起来:都督神威!都督神威!!都督神威!!!”都督果然如有神助,他站起来了,他拔出箭了,他居然忍住巨痛把箭拔出来了,太不可思议了,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呢,此时此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他拥有众多的粉丝和拉拉队,只见他一个冲锋,高高跃起,把这支箭插向他对手的大椎穴,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这轻功,这点穴的手法,真是太漂亮了,难怪程老将军会在最后惊呼:“痛快!太痛快了!!大家一起鼓掌!!!”

男人们都热闹完了,但是始终让我奇怪,女人们呢?孙尚香这个被着重塑造的人物,怎么少得了她的武戏?也许在下集吧,到时候可能会好好让她“匹女有责”一下。吴老爷子还不忘钓钓大家的胃口,就不多说了,我会又是最后一批看的人,等哪天还是这么无聊再说吧……

篇三:赤壁观后感

在外公的极力推荐下买了碟看了赤壁(外公是电影爱好者,无论国内国外所有大片都一一欣赏)。电影的场景规模很大,通俗的说是排场很大,演员也云集众多明星,当然演员的演技自然不用说,而且吴宇森导演投在这部电影上的心血也不少,只是片中的幽默似乎不应该放在严肃的场合,或许导演是想让紧张的氛围缓和一下,但是却造成了之前赤壁上映后的众说纭纭——……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不错的——很可爱……无论是胡军,金成武,张震,张丰毅还是赵薇,林志玲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过我通过这部电影开始欣赏起一个人——梁朝伟。

之前一直认为他是一个老男人(因为年纪的问题),他的魅力在于他所经历的,以及岁月所留给他的东西……不过,现在自己觉得太肤浅了——不错,他的演技精湛得没话说了——更重要的是他给人的那种感觉,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就好象我就生活在那个时期,我就是那个人……或许太夸张了,不过,除了Bradpitt以外,他是我目前欣赏的男艺人中年纪最长的。他所演示在我面前的仿佛就是周瑜,那个头脑机智,聪明沉着,为人大气,富有爱心,对妻子体贴关怀,面对敌人毫不退缩,敢于挑战,能够随机应变,了事如神,被世人所敬仰的伟人——周瑜。

所以现在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欣赏这个年长的“偶像”,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言一笑……不错,他的确有魅力,刘嘉玲没有看走眼,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好男人,不只是他对工作的热忱,还有他的为人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

相信现在才喜欢他应该未时不晚吧——呵呵……期待赤壁下,期待梁朝伟给我们带来更精彩的表演,哦,不对,应该是期待所有演员带来更让人震撼的表演——期待吴宇森导演的后半段精心制作的巨作。

第17篇: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

摘要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这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引言:

孙子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

之溪者,形也。”

先说周瑜:

背景分析:严格来说,作为防守方,想真正的防卫大江是非常难防的,因为军队如果分散在沿江的防线上必然造成在战术主战场的局部空间的防卫薄弱(如同沿江撒沙子一样),因为处于外线的敌人在渡江的方向上是掌握主动权的,所以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分散在江防的防守方。所以防卫大江或者岛屿,有如同防卫长城一样,如果分散兵力,就容易造成一点击破,各个击破,所以一般采取纵深机动防卫,就是利用天险进行要点防守,寻找外线敌人的进攻弱点进行有效的突破,比如补给线,粮道,兵道等方面。而作为内线进行跨区域联合防守,当防线

上某点被敌人有效突破的时候,区域内可以根据情况派遣机动军队进行补救,并且防守的态势可以呈现扇型,几个区域间可以协同作战。所以固守战术要点,并且寻找敌人的弱点是内线破敌的关键。所以周瑜和孙权进行商议,周瑜延江固守要点,而孙权筹集军队在柴桑(九江)进行机动,其实从柴桑到江夏时间很短,因为过了夷陵,江水平缓,沿江西北进的速度也很快。

而作为内线防守长江防线的周瑜熟悉水战,并且熟悉战术,他知道寻找到曹操的军队的集结地就是他防守地战术要点(因为曹操是外线作战,补给线比较长,而且分兵两路南下,一路走汉水,一路走南郡,所以需要汇聚一处集结渡江。详细见下文),而因为刘备占据了曹操东进的要地夏口,那么作为一个区域的指挥官,他重点要防卫曹操南下渡江,并且要在等待中,寻找曹操的漏洞。再说曹操:

背景分析:曹操严格来说没有在南方进行过作战,所以他并不熟悉水战,他在北征乌桓后,在玄武池演练水军,相信他的当时目的就是对付南郡的刘表,暂时还没有准备备战东南的孙权。

曹操在获得南郡后,在荆州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分散,这是因为曹操初步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拿下全部荆州,而荆州出去襄阳外,还有重要的南郡和毗邻孙权的夏,樊口这两大战略要点,所以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南下取得南郡,另一路从襄阳延汉水南下准备攻取夏口。而刘备的东退导致了南下的水军不能夺取夏口,所以需要和夺取南郡的另一支曹操的主力进行汇合。有人会问,既然长江各处都可以渡江,为什么曹操不从南郡渡江,为什么一定要从乌林,陆口南渡导致了赤壁之战那?因为延南郡向东到陆口一带,长江以南是云梦大泽和洞庭湖,即使渡江也并不利于补给和行动,而且乌林处于两路南下军队的汇总之所,而且补给可以沿江也可以走陆路,补给方便。故曹操会选择在这里把主力进行集结,而周瑜也这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才在长江的南岸的陆口阻止曹操渡江。

既然曹操战败了,我们仔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在战术上曹操面临两个新课题,就是如何渡江作战和水军陆军联合作战的问题。

其实既然守江方守的辛苦,并且弱点也是处处体现,所以攻击方突破江防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多路渡江,利用多路局部渡江点形成优势,充分利用兵力多的特点,有效的形成主攻和侧应的战术(.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

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晋灭吴还是隋灭陈,宋灭南唐,都是利用兵力优势,多点渡江,让敌人虽然有区域防守,但迫使守江一方处处受制,机动不得,顾此失彼,难以全方位机动。(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以仔细分析其战术原理。)而在赤壁战场上,曹操在渡江上形成了单点渡江的态势,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这恰恰证明了曹操并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曹操再有的战术问题就是水路协作的作战问题,曹操在陆口和周瑜的水军交锋,大败而回,而曹操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到水军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陆战上,即局部战场的人数和补给是胜负的关键。而作为习惯水战的周瑜他面对的主要对手则是屡战屡败的刘表的水军,而刘表的水军早在以前跟周瑜的作战中早已经被杀破了胆,而且关键是曹操对于他们的态度很明显,他们不过是一支被迫投降的军队,所以他们的士气和战法都很低落。在水战方面,周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可以说远胜曹操,足以达到阻止曹操南渡的战术目的的。 所以曹操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熟悉渡江的战术和对于水路的协作的战术不熟悉。 再总结周瑜的胜利原因。周瑜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官,他了解自己军队的特性,并且在跟孙权的军事讨论中提出了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曹操不熟悉水战,而且军队长途跋涉,早就是强弩之末了。(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并且他熟悉防守长江的方法和战术,他和刘备阻止了曹操的南下,并且他寻找到机会大破曹操。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个孙子也提及的问题:“等待”。(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在战争的过程中,形势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但是能够属于利用形势的指挥员是才是真正的战术家,而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机会和把握一个机会更证明这个指挥家的才能的确不凡。从三国的三场主要战役中,三个杰出的指挥官,曹操,周瑜,陆逊都是属于利用对手在战术上的缺陷,并且耐心的等待,并在等待中寻找和发现敌人的战术漏洞,并予以坚决的突击,破袭,导致一场场影响深远的变化。而他们全都是在战术对峙中,因为敌人不熟悉军事,或者不熟悉战术而产生失误,

甚至错误所导致体现的漏洞。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外线进攻中忽视补给线的漏洞,被曹操抓住,赤壁之战中曹操不熟悉渡江的战争和水路混合作战,而被周瑜寻找到了机会,刘备的问题(我在下一篇-夷岭之战中会提及)被陆逊寻找到了战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首先寻找一个战术平衡点(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来形成僵局,并且利用自己灵活的战术去破袭敌人,如曹操利用外线的补给过长的漏洞,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漏洞,陆逊利用刘备军队过于分散而把握住了机会。

其实曹操,周瑜和陆逊作为三场决定性战役的指挥官,他们都是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战机而著称,可以说是都是高明的战术家。不过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战术特点,曹操从破徐州就演绎了机动和穿插作战的战术,(关于机动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关于机动作战的原理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而在官渡中更是准确的寻找了战机,可以说熟悉陆战的基本战术特点,而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特点,大胆使用火攻破袭敌人,可以说精通水军。而陆逊在等待中,利用刘备军队分散在漫长的树林中的弱点(个人认为刘备这个错误比袁绍还低级),火攻破刘,体现出其良好的军事素养。(.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所以赤壁一战,曹操方面反映了曹操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体现了他习惯陆战的特点即在兵力和补给上压倒对方,而周瑜熟悉水战,并且准确的分析出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不熟悉水战和渡江作战的特点。所以有算胜无算,并且周瑜把握住了机会,大破曹操,已经足以证明他的确是优秀的战术家。

第18篇:泛舟赤壁

泛舟赤壁,放飞心境

溶溶皓月,淡淡清风,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你摇着桂棹兰桨,泛于断岸千尺的赤壁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像一团浓浓的哀愁,淡淡地晕着。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我知道,在你即将可以实现抱负,大展鸿图之时,命运却与你开了个玩笑。母亲逝世,三年守孝。你丧失了人生难得的的机遇。这已是一次波折。宋神宗元丰三年,你又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经周折,才免罪释放,却被黄州。你这个才子,本应在柳阴花丛中舞文弄墨,本应在花前月下吟诗作画,然而,迎接你的不是云霞翠竹,不是烟波画船,只是一方的蛮夷之地和蒙昧山水。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烦闷,你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息。

人生波折,命运多舛,本因是你的不幸,然而,这番沉浮却将你引到赤壁——这个与你心灵契合之地,在老庄禅佛与山水之乐中,你寻到心灵的解脱,造就了放旷豁达的心境。 是的,你曾失意,你曾彷徨,你曾挣扎,你曾视自己若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你悲叹人生之须臾,羡慕长江之无穷。时光如梭,自己却在这尴尬地里虚度。但一番挣扎之后,你乐观积极的心境最终让自己释然。“政治失意怎能样,我可以尽享山水之乐。人生短暂又如何,若生命无趣,则无谓永生,若生命有趣,则此生足矣。”

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一叶扁舟在月儿的流光中溯流而上。潺潺水声和着悠扬地箫笛,与其在此感伤政途坎坷,倒不如在此良夜羽化登仙,抱月长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赢缺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不过如也,换个角度,换种心境,便有不一样的人生。你解脱了自己,明白了“人生如梦”,自己只消“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塑造心境在前,心境改变人生在后。历经布满荆棘的人生,流过热泪,洒过鲜血,才能获得解脱,造就豁达的心境,而下因为拥有了宁静淡薄的心境才改变了人生。 你泛舟玩于赤壁,放飞了心境。

第19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注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望月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另版本: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注音

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踌躇(chóuchú)

阙(què)

了(le)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⑥伤心——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⑦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6-25)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⑧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第20篇:赤壁杜牧

赤壁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

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让人惊骇。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

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