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爬山虎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9 08:33:4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巴、弯、拉、紧贴、爬

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推荐第2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

1.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 均匀)。(师随机板书)

3.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 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综合答案)

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

(一)第三自然段(12)

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

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同时强调“反面” (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

(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

(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 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 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准确是因为他这次(认真观察)了。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5)

1.师:下面咱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组代表读描写往上爬的句子)

2.师:请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这个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下面画“▲”,体会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请一生反馈(触、巴、拉、贴),相机板书:触、巴、拉、贴。

4.你是怎样理解“触 巴 拉 贴”这几个动作的呢?还记得我们帮助理解词语的几个方法吗?(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位置互换进行比较)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1)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2)阐述小组的理解(体会触、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渐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状态)

(3)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用词的精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 (4)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几句话。

教师小结:是呀,从爬山虎向上爬墙的过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准,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狂风大作阻挡不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脚步,他的脚——(接读),暴雨来临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脚——(接读)。看着这样坚韧的爬山虎的脚,你们佩不佩服?让我们读出对它的敬佩 。

6.(1)作者开始将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现在它比作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体会爬山虎的脚有力,能紧紧的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紧贴在墙上。(2)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爬山虎脚的坚韧、有力!(指名读,男生读)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现在,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墙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老师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不能)为什么?

结合壁虎向上爬的样子体会: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的用词多妙呀,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又写出了它坚韧向上的精神。

8.你们喜欢这样的爬山虎吗?请你自己再充满感情的读一读,争取把这段积累下来(生自主背诵) 9.结合板书一起背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爬山虎能够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前提是?(触到墙),那么没有触到墙的呢?(生答:不几天就“萎了”)

师:是的,本来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植物。但叶圣陶陶爷爷却写的那么生动形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观察细致,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拓展延伸,综合实践(2)

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

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五、反馈总结,感悟收获(3)

1.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

2.师总结: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3.请你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对爬山虎的脚的敬佩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机动)

六、作业设计

1.再次读一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卉,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牢固)

推荐第3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

4、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

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 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四、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五、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六、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七、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巴、弯、拉、紧贴、爬

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推荐第4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专题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 学习班级:四年级 学习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陈继云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

三、

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 —— 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举手作答 )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 )——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 (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 (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 (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 师:萎是什么意思? 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推荐第5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长沙市芙蓉区蓉园小学

王芳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就问:

1 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

师: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本想借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观察兴趣的教育,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但由于时间关系以及自己的一念之差被压缩掉了,而这又恰恰是本课的闪光点。所以这是我的一大失误。

另外,我对文中的关键词“枝状的细丝”中“枝状”的把握不够,以

2 至于学生在画脚的形状的时候不够准确,而我也并没有及时指出。所以,这也是本课的一点不足。

还有就是本课有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挖掘点,可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这是本课的另一大失误。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推荐第6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研究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我是周三接到学校讲课的通知,时间上真的很紧迫,不到两天的时间,我就得备出两课时的导学案,并且要先给孩子们上第一课时,还要指导孩子们预习第二课时。以前,我并不害怕上课,可是现在课改以来,从开学至今,我上了两节第二课时:第一课《观潮》的第二课时和第三课《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内心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导学案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以,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讲《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摆在我面前大的困难主要有三个。第一,如何设置并精简任务包。第二,感情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如何体现。第三,如何在各个环节节省时间。

对于第一个困难,我的做法是把原来的六个任务包压缩成了四个,但是和殷都老师编制的导学案相比,我的任务包根本谈不上精简。其中任务二: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我写得比较详细,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任务二里的第一个小问题:我能用爬山虎的口气,说清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这个任务是练习册上的最后一个问题稍作变化而来的。练习册上的原题是:请你用爬山虎的口气,写清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是这样想的: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练习册中和课后题中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引领或突破,不但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任务三就是课后问答题的原题。上完这节课,我认为这个课后题不应该设成任务包,因为它太难,用文中的语言表达不清楚,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即使学生查了一些资料,他们这个年龄段也搞不懂这些专业术语,这个问题还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就可以了。

对于第二个困难,我的做法是抓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以点带面。所以我在任务二和任务三中特别写了“我能带领大家朗读第×自然段,就是想让展示读的孩子能和同学们有一个互动,可是效果并不好。

对于第三个困难,我的做法就是提出了一些不太民主的要求,主要是评价环节。为了避免学生的评价一直流于形式表面,我就要求组长,第一课时就说:请大家为我们纠错或补充!第二课时就说:请大家补充!学生补评环节,我就要求组长一般情况下就叫俩人。

通过上这节课,我还有很多困惑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如果遇到任务少,小组多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小组长在台上还不是那么自信大方,需要好好培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还是拖堂;检测题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

推荐第7篇: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6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脚与墙的关系,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体会语言美。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有序的观察和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的生字词语,现在我们在来看看还认识他们不呢?(读生字词)除了词语,我们还知道作者在写爬山虎的时候抓住爬山虎的叶和脚,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的爬山虎都有哪些特点?请大家再次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推荐第8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组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

三、

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

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

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

三、

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推荐第9篇:《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推荐第10篇:《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11篇:课时235_爬山虎的脚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占、均、匀、拂、漾、茎、柄、蜗、触、蛟”,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听写句子,能自己校对。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试着展开想像说一说。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爬墙的。

2、在语境中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满、拂、萎”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结合媒体的展示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试着展开想像说一说。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准词语:开小火车

2、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小组学习

(一)师:课题为《爬山虎的脚》,第

3、

4、5小节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分小组来学习这几节吧!

1、出示“学习小提示”:

学生按提示小组学习

2、交流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句子。(1)出示:爬山虎„„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师:爬山虎的脚多有趣啊!教师引读。 (3)反馈填空,教师板书。 板书: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像„„ 颜色:嫩红

(4)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呢?(很细,并且向前伸) ①学生字:“蜗”

注意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②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5)师: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小画家,为爬山虎添上有趣的脚吧! ①师:随机讲评。

②师:瞧!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啊!老师也想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好吗?(引读)

3、交流爬山虎爬墙的句子。

(1)师:爬山虎又是怎样爬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大家感兴趣吗?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①看,这是爬山虎的脚,又多像蛟龙的爪子啊! 为什么不把爬山虎的脚比做细钩或鸡爪呢? (“细钩”在形状上不像爬山虎的脚;“鸡爪”在数量上和爬山虎的脚不符。)

② 抓住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句子,找出其中的动词。(板书:触、巴、拉、贴)

③一起来读一读爬山虎爬行的句子。

(2)请你联系上下文,读读第

4、5小节,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爬山虎的脚巴着墙和没巴着墙后果是不一样的。

师: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读这句话。(枯)

(3)师: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样牢牢地巴在墙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多么踏实和努力啊!一起读 第5小节。 (4)师小结: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那么努力往上爬,才会有满墙的碧绿碧绿的叶子啊!春天,爬山虎悄悄地给校园换上了一件艳丽的新衣,夏天,这件外衣又变得那么浓密,不留一点空隙,为的是在教室里求学的我们添上一点凉意。

(二)过渡:爬山虎的叶子多美啊!找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1)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

(2)学习生字:均匀、漾 (注意字形)理解“漾”(联系水波来理解) (3)出示句子: ① 读句子。

② 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读这句话。(吹)

(三)师:瞧!那满墙的爬山虎,穿着艳丽的新衣,在风儿的拂动下正在唱着欢快的歌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大家都被爬山虎的努力、踏实的精神所感动,希望大家学习这种踏踏实实的精神,不断取得进步。更要感谢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 (2)简介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前,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做回记录员:听写句子。

爬山虎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注意字和标点的准确)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1、拓展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像,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脚的本领。

2、作业 (1)默写新词。

(2)根据文章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一阵清风吹过,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就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爬山虎的脚只是六七根细丝,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第12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第二课时〗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13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 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 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 抽生读。

⑷ 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 CAI 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 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CAI 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CAI 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第14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重点】

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准备】

实物爬山虎、小黑板、学生用的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习自读,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

3、小结

四、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

1、点读本段,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4、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5、小结。

五、独立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脚 形状

颜色

爬山虎的脚

爬 触着墙──触、巴、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第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名篇欣赏

魏丽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 (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

1、2两段

1、读第

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课件: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第16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目的

1、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植物的审美意识。

三、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教学难点:

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激发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PPT

2、彩笔和画纸

四、教学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图片观察法和动画演示法。在本课教学时,我充分运用了百度收索,收索了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长大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图片及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亲身感受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出示词语。 生:认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两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读得怎样?你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继续指名)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课文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两部分。(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4、师:书上说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怎样?【百度搜索】爬山虎的长大的叶子的图片

(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造句看看?(学生造句)课文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板书: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

(1)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拂过”和“吹来”进行比较指导,)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二)、学习(

3、

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像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指名读)

6、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着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抒己见)

三、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四、观察植物并练习写作。附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炳的反面

美 静态美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样子: 像蜗牛的触角(细丝圆片)

颜色:嫩红

动态美

动作:脚怎么爬:触--→巴--→拉--→贴(牢固)

六、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第17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运用哪些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建议把全文背诵下来。

2、认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进行爬的,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在阅读过程中,能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并主动探究解决。

4、继续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和再现课文所描绘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第18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实物,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是怎样沿着墙壁向上爬的吗?那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学指导一

1、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认真听,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识记。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识记情况。

(教授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学生出错或容易出错的字词)

四、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检查自学情况。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本课重点介绍了爬山虎什么的特点,为下一课时奠定基础。)

五、当堂训练

六、作业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杨玉荣

第19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

出示图片,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长情况,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谁能说说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叶子很美丽。)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自由朗读

三、

四、五自然段,你对那一自然段段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二: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爬山虎就像壁虎一样,在墙上一脚一脚地爬,一脚一脚形容得比较生动。如果用一步一步这个词,好像是说爬山虎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爬,就不可以形象地突出爬山虎的脚的爬)这个自然段里把爬山虎的脚比做什么?(蛟龙的爪子)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看图片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图片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哪一句话突出了爬山虎脚巴在墙上很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爬山虎具有什么精神?(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芽生长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第20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爬山虎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