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国画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1 08:36:4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国画《树》教学设计

中国画《树》的画法 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

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 山水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用绘画的表现 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导言: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创作步骤

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

推荐第2篇:国画螃蟹教学设计

国画螃蟹

教学目标:

1、了解螃蟹的特点,掌握国画螃蟹的技法,体会国画构图的基本理念。

2、学习用水墨表现螃蟹,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熟练(掌握)中锋、侧锋用笔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想象力。

3、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螃蟹,体验水墨乐趣,传承祖国传统艺术。教学重点:

感受水墨画的魅力,能用意笔形式描绘出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螃蟹。 教学难点:

表现水墨螃蟹的墨趣、笔趣及情趣。(用水墨表现螃蟹生动的姿态,尤其是八只小脚的动态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文房四宝、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国画配套工具、课前搜集螃蟹的相关资料。 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

检查学生用具是否齐全、摆放有序,注意别打翻水盒,安定学生情绪。

二、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先考考大家,给大家猜个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生:螃蟹。(板书:螃蟹)

师:螃蟹是甲壳类动物,它们的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螃蟹的种类繁多,我国就有600多种,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的地方,也有一些种类的螃蟹栖息于淡水或住在陆地上。(简化)(PPT介绍几种螃蟹)

师:今天我们画螃蟹中的河蟹。(出示河蟹图)

三、特征探究,丰富眼界

1、认识螃蟹的结构

师:同学们见过这河蟹,也吃过它,那你能说说它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吗?(PPT显示螃蟹结构图),学生看图汇报,教师依次板书:身体、八只步足、一对螯、嘴眼。

1 师:请你仔细观察,螃蟹的身体呈什么形状?生:倒梯形。

师:螃蟹的脚、螯、眼睛又有什么特点?生:脚修长,螯威武,眼睛有眼柄能竖起来。

2、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认识了螃蟹的身体结构,你还知道它哪些生活习性?学生汇报课外搜集的螃蟹的相关知识。(生活在水畔、会换壳、会再生,雌雄蟹腹部的脐不同、横行、……渗透团结友爱的思想。)

(3.触摸真实的螃蟹(这个小标题想不好)

出示活的螃蟹和死的螃蟹,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这样下面的老师也都能看的很清楚。

出示一张很多学生画的螃蟹,有活的,有死的,让学生归类。)

四、欣赏名作,点评探讨

1、欣赏齐白石螃蟹作品

师:螃蟹活泼可爱,一直以来就成为画家笔下描绘的对象。齐白石老先生尤其擅长画虾和蟹。(PPT展示齐白石作品图片)

2、学生品评

师:齐白石大师画得螃蟹好吗?好在哪?生:构图巧妙、聚散合理、笔墨浓淡变化丰富,形态各不相同……师:他画的螃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深入探讨

师:(PPT齐白石画的螃蟹图局部)你能说说齐白石画螃蟹身体是怎样用笔、用墨的吗?教师板书:侧锋、浓淡墨。

师:八只步足、一对螯、眼睛又是怎样用笔用墨的呢?依次板书:中锋、淡墨;侧锋、重墨;中锋,浓墨。

五、教师范画,临摹练习

师:老师也来学学齐白石,画一只螃蟹,你觉得该先画什么?生:身体。为什么?生:身体是螃蟹的主要部分,其他脚、螯、眼都长在它上面。 教师边范画边讲要领:

①画身体:大羊毫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三笔画出螃蟹的身体。可以在蟹壳后勾勒几笔轮廓线,求得点线面的变化。

②画大腿:淡墨中锋画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它们之间略有角度不同,但

2 切记交叉。

③画小腿:淡墨中锋画小腿(一般只画成一节),不能分散叉开并避免平行。 ④画螯钳:大羊毫调重墨点出螃蟹双螯茸毛。小狼毫淡墨中锋勾出蟹钳。 ⑤画爪子:小狼毫蘸浓墨中锋运笔画出略带弧形的蟹爪。 ⑥画眼睛:小狼毫蘸浓墨趁湿在身体前端两螯间画出螃蟹双眼。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老师画螃蟹的步骤,有没有记住?会了吗?没有记住的同学也别急,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秘籍——画螃蟹步骤口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可以参照这张口诀步骤图练习画一只螃蟹。

口诀:

1、三笔蟹壳侧锋画

2、八只步足中锋写

3、一对螯足重墨擢

4、倒八两眼浓墨点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阶段评议,再接再厉

1、学生作品初评

师:好多同学都画好了螃蟹,你能来展示一下吗?教师有选择性地挑选螃蟹步足画的生动以及画的死板的两张作品进行展示。

师:你觉得这两张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还有哪些不足?学生归纳步足应画得生动,有动态变化。教师再投影一张步足第一节往后画的螃蟹请学生点评。生:这样的螃蟹已经死掉了。

师:老师这里画了螃蟹的一个身体,谁能帮老师把它的足添一下,注意要画出螃蟹的动态变化。指名学生添画。

2、学生再练习

师:请你再画一只螃蟹,(请你再试着画一画,先观察画好的那只螃蟹,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想好了再动笔。每个同学可以画两到四只,每画好一只自己都要观察比较,然后再接着画下一只。)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丰富,要注意什么?生:和第一只在方向动态上与墨色深浅上可以有变化。(省略)(教师PPT显示作画要求:构图合理,造型准确,动态生动,笔墨有浓淡。播放背景音乐。)

3、尝试添画背景(省略)

师:画好了两只螃蟹,有没有觉得你的作品缺了点什么?生:缺少背景。师:你觉得可以给螃蟹添画哪些景物?生:草、慈姑、荷花、菊花、鱼虾等。

3 师:让我们欣赏一些名家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来给螃蟹配景的。(或者教师示范)

师:看了名家名作,下边请完成你的作品,给螃蟹图添加景物。(PPT要求:注意主次、构图稳定、注意对比等。播放音乐)

师:到现在为止,这还不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想一想,还缺少什么?教师提示落款盖章,出示题跋参考,也可以是穷款,但姓名不能忘记。印章一般都要盖上。

七、自评互评,共同提高

师:请把你的作品上来展示,大家都来说说看,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谁的用笔最生动?(★笔趣)谁的墨色最丰富?(★墨趣)谁的作品最有意境?(★情趣)

师:普通的水墨表现出了动态丰富的螃蟹,中国画真是门奇妙的艺术,只要你用心观察,敢于表现就可以创造出更美、更灵动的作品。

八、欣赏拓展,课外延伸

师:这里还有一幅螃蟹图,看看和我们刚才所见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生:螃蟹是红的。师:原来这是煮熟的螃蟹呀。我们也可以用朱砂、曙红等红色来画蒸熟的螃蟹,配上瓷盘、菊花或美酒,就成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品蟹图……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这样一幅品蟹图送给爸爸妈妈好吗?

下课…… 板书设计

螃 蟹

身体 侧锋 浓淡墨 大螯 侧锋 重墨 步足 中锋 淡墨 眼睛 中锋 浓墨

推荐第3篇:国画教学概要

国画教学概要

第一节

前45分钟

理论知识

国画(表现手法)工笔

兼工带写

小写意

大写意 国画(表现内容)花鸟

山水

人物

(现在学习是从小写意花鸟画入手)

国画大师黄宾虹:国画除笔墨无它

后45分钟

国画实践

墨虾图

只画虾的头部(注意用笔,用墨浓淡法)

第二节

前45分钟

理论知识

国画的用笔:①中锋 侧锋 卧锋 逆锋(举例证明:如虾的头部用卧锋)

②枯笔(干笔) 湿笔(饱笔) (注意具体演示)

后45分钟

国画实践

虾身、手臂、尾巴(注意用笔与虾头的区别)

第三节

前45分钟

理论知识

墨分五色:焦、重、浓、淡、清

六种用墨技法:浓淡法、焦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

(由于时间问题,只讲解浓淡法、破墨法、积墨法)

(注意讲解,破墨法与积墨法的相同点、不同点)

后45分钟

国画实践

完成整只虾的绘画教学、创作虾有关的作品 第四节

前45分钟

理论知识

讲解其余三种用墨技法 谢赫六法的内容

后45分钟

国画实践

螃蟹的画法

第五节 前45分钟

国画理论

讲解谢赫六法

(至此主要理论已基本学完,注意后期的复习以及新理论的随时跟进) 后45分钟

国画实践

荷花的画法

后几节课略

学习顺序应为:①虾——螃蟹——荷花——鲤鱼——金鱼——芙蓉(水塘一类)

②雏鸡——燕——麻雀——芭蕉——牡丹——牵牛花——紫藤——凌霄——葫芦——丝瓜——葡萄

(庭院一类)

(这一循环练完,较好的学生即可进入中级班)

③梅兰竹菊

(四君子)

④鸡——丹顶鹤——鹰——孔雀——驴——马——牛——虎

(飞禽走兽)

(注意与第一循环中学习的国画相结合,如:葡萄与雄鸡组合)

(进入高级班)

⑤山水、人物的学习(以临摹为主)

推荐第4篇:国画教学工作总结

竞业园学校2012-2013学年上学期

国画教学工作总结

张克

本学期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看到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我和学生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一 、本学期取得的成果:

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了新的提高,甚至有些学生还画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这学期中主要教授学生认识笔墨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表现出一定的墨色变化。

1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示范认识了笔墨的关系,“墨分五色”、“运笔当五墨俱”等。

2 掌握了绘画构图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均衡、对称及它的表现形式。如“起”、“承”、“转 ”、

“合”,“三段式”,“y”、“之”字形构图的含义,并且在实践中加强了练习,因为好的构图是成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

3 学习了具体的景物的画法,如石头的具体画法,起笔、运笔、转折、回笔,理解了石

头的结构体积“石分三面”,“树分四枝”。

4 临摹了名家的经典绘画,吸取其中的营养。

二、学生名单:

初一6班 付伟滕璇黄潇张龙涛

初一 13班孙元鑫

初一 17班孙明 张斌浩 韩福齐

初二 10班周磊

三、本学期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绘画是一种经典的传统文化,他要求学习者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学好,否则是不会取得好的成绩的。

1 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的练习,从每一个点画,每一片树叶入手,大好学生

的基本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创造条件进行实景的写生绘画训练,让学生认识真山真水。

3 加强学生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设计好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有所了解。

四、下学期教学计划:

第一周 认识国画

第二周 笔墨技法练习

第三周 石头练习

第四周 树木练习

第五周 松树画法

第六周 杨树的画法

第七周 柳树的画法

第八周 树木组合练习

第九周 山水画的构图

第十周 山水构图之起承转合

十一周 山水构图之把握龙脉

十二周 山水画名家临摹

十三周 山水写生

十四周 山水的创作一

十五周 山水的创作二

竞业园学校2012-2013学年上学期

推荐第5篇:国画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暑期

儿童国画教学工作总结

吕召文

本暑期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看到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我和学生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一 、本学期取得的成果:

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了新的提高,甚至有些学生还画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这学期中主要教授学生认识笔墨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表现出一定的墨色变化。

1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示范认识了笔墨的关系,“墨分五色”、“运笔当五墨俱”等。

2 掌握了绘画构图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均衡、对称及它的表现形式。如“起”、“承”、“转 ”、“合”,“三段式”,“y”、“之”字形构图的含义,并且在实践中加强了练习,因为好的构图是成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

3 学习了具体的景物的画法,如石头的具体画法,起笔、运笔、转折、回笔,理解了石头的结构体积“石分三面”,“树分四枝”。 4 临摹了名家的经典绘画,吸取其中的营养。

二、本学期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绘画是一种经典的传统文化,他要求学习者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学好,否则是不会取得好的成绩的。

1 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的练习,从每一个点画,每一片树叶入手,大好学生的基本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创造条件进行实景的写生绘画训练,让学生认识真山真水。 3 加强学生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设计好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有所了解。

推荐第6篇:国画教学培养目标

国画教学培养目标

一、国画概述

中国水墨画,是我们国家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艺术,在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用毛笔蘸墨画画,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干可湿,挥洒自如,变化天穷,痛快淋漓,很适合幼儿作画大胆,构思夸张的特点。相对于儿童话来说,学习起点高,从根本上讲具有深奥的道理,尤其在写意画方面由于 技法简练、造型概括、笔趣横生,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它在造型上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表现手法,与儿童对客观事物特殊的观察方式、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着天然的默契。

二、培养目标

1.水墨画是我国的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从而引发幼儿对国画的学习兴趣。教师会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彩墨游戏”“水墨构成”“有趣的墨点”等活动幼儿感受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另外还有国画中的各种肌理方法,如揉纸法、吹墨法拼贴法等,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笔墨技法。教师可带领幼儿欣赏国画作品的基础上,感受笔墨技法,如欣赏齐白石的《群虾图》、《桃》等作品的基础上,感受基本的墨色(浓墨、淡墨)。然后再设计一节《下雨了》的课程,引导幼儿用墨色点画,感觉墨的色彩。

3.创设水墨艺术氛围,增加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不断提高幼儿对国画的感性认识和审,激发其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可以在美工区布置国画角,让幼儿欣赏、评价,同时展出幼儿的作品,并定期更换)

三、欣赏内容

1.齐白石的艺术人生2.2.齐白石的艺术人生(2) 3.吴冠中作品欣赏 4.吴昌硕作品欣赏 5.画家黄宾虹 6.画家李可染

7.我眼中的大师——张大千 8.工笔画家——何家英 9.梵高 10.莫奈 11.达芬奇

我选取的国画大师都是工笔与写意的画家,这些作品设色丰富,颜色明亮,所画物品皆是幼儿生活中所接触的物品,他们在欣赏画作致之时,更易理解。幼儿的思维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发展的,经历了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表象思维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四个发展阶段。每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小班幼儿(3-4岁),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思维也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表现事物不完整,往往表现的是事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部分。针对这一特点,给小班幼儿选择的内容多以生活中常的可用图形来高度夸张和概括的事物为主。例如点画、印画、(气球)、(花)、(伞) 等。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兴趣培养上。内容的量也不宜多和杂。开始时可先让他们练习棉签画和手指画,以便熟悉水、墨、色等工具,逐渐过渡到用毛笔作画。

推荐第7篇:国画

填空:

1.生叶处:丁香头;相合处:鹊爪;直杖处:钗股;从外画入:叠;丛里画入:迸跳 2.中国画全称“中国传统绘画” ,古时称“丹青”,简称“国画”,它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鲜明民主特色的绘画形式,是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立体系。按照体现内容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国画的三种题材分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分的,中国画初期是以人物画为主导地位,山水画在魏晋时期才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画到了唐代才开始独立成科。至明清两代更为突出,按照技法和艺术风格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236 3.梅花

1.徐黄一体:指的是“两家画风,两种面貌”,即西蜀黄笙、黄居寀父子与南唐徐熙、徐崇嗣祖孙,他们都是五代和宋初的著名花鸟画家。黄家父子多服务于官廷,多画宫中珍禽瑞兽,奇花怪石,画风工细巧整,富丽明艳。徐熙则为江南处士,放达不羁,作画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墨迹与色彩不相掩映,这种画风颇具潇洒野逸之趣。他们形成了当时花鸟画的两大派也就是后来花鸟画“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绘画风格的前身,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他们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2.四君子:是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年间,黄风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题称“四君”,以梅、兰、竹、菊隐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此,称这四种花卉为“四君子”。学习水墨画的初学者以“四君子”入手是最好的途径:不仅因为体现了画家人格的高尚,其寓意好,而且竹子可学直线的配置和组合,兰草曲线的构成,通过对梅花枝干的学习可联想到其它树枝干画法,菊花叶子的构成了解之后就可画各种各样草花了。随后,中国文人花鸟画家常以梅兰竹菊抒发自己情怀,利用兰竹表现高洁,梅菊表现不畏强暴的高傲姿态。这种比喻如此贴切,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超出了花卉本身的自热形象,真正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亦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梅花喜神谱》南宋画家宋伯仁所著现存最古老的梅花画谱,“喜神”是写生、写像之意。全书分上、下两册,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时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它收录 100幅图,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 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四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

4.文人画:也称“士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专门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所谓文人画再具体点讲就是指有修养,有学问,重视人品画品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学者画的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体现出“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枯、润而不滑”的韵味。 5.写意画:写意画是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一种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们民族艺术最高的美学原则,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借助笔墨、以意造境的一种形式。写意就是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6.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7.梅妻鹤子: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三百棵梅花为妻,两只仙鹤为子,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8.王者之香:指的是兰花的别名,说的是孔子与兰花之间的一段美丽的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受到重视,从卫国返回鲁国途中,在一幽谷里,孔子看到一株独自生长的兰花,孔子于是感叹道:“兰花具有王者之香,而现在都变成了杂草一般。”随后又取琴弹琴一曲“奇兰操”。来慰藉自己的失意心情。孔子将自己不得志的境遇比喻那株兰花,兰花别名王者之香正是由此而来。 9.竹林七贤:古人说,竹子“既非花,亦非草,仍为竹”。竹子的美是非凡的,特别是成群的竹子形成静谧而美好的空间,从古代就深深抓住了中国文人的心,其代表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向秀七人远离当时充斥着战乱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聚集于“竹林”之中,尽情于痛饮与“畅谈”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竹林无疑是超俗世间的场所,这七人的行为更是被后世所敬仰。

10.梅花主干、枝条、枝梢的用笔用墨关系。画梅花起手先画枝干,梅花的枝干是贯穿一副梅花作品的关键。画梅花枝干的方法有很多,所有的方法古人云:“姿态,梅之骨骼。或疏而骄,或繁而劲,或老而媚,或清而健,本各不同...”都是为了表现梅花的不同姿态。用笔要肯定有力,中侧锋并用,同时注意行笔的轻重缓急。画梅花老干时要注意干笔的用法,用笔是要中锋、侧锋结合运用,行笔要苍润瘦劲。画写意梅花枝干用墨要注意浓淡变化。古人画梅有句“浓写枝头淡写梢...”正是强调不同质感的用墨变化。尽量保持使画面和谐统一。 11.《芥子园画谱》:是清代文人沈心友邀集画家王概、王著等人编辑的木板画谱,成书于康熙48年,以木板彩色套印而成,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此书命名。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山水画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人物之精华内容。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

12.分析”孔雀升墩”和”月季花蕊四季不同”。这两个例子表明了宋代画风的一个侧面,也就是“尽物之情态”。孔雀升墩:升,就是从低处向高处移动,墩,就是土堆。宋徽宗赵佶设立画院,招考各地的画师,造诣高深的就给予职称。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孔雀在树下啄食掉落的荔枝, 把画院的画师叫来当场写生。画师各显本领画出了一幅幅的荔枝孔雀图,送给宋徽宗评赏。赵佶看后,说:“你们虽画行不错,可惜都画错了。”“错了?”画师们个个非常惊愕。“孔雀上土堆,你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赵佶指着画上的孔雀,停了一会,他朝地上的孔雀一扬颏,说:“事实上,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举左脚的。”画师们有些不信,他们反复观察,果然如赵佶说的。月季花蕊四季不同:徽宗在位时,龙德宫刚刚建成,徽宗诏令御用画师在龙德宫的屏壁上绘图,所挑选的画师都是当时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图画画成后,徽宗浏览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当他走到壶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驻步观赏起来,问随从这幅画是何人所作。听说是一个新进宫廷画院的少年,大为高兴,马上给予奖励,恩宠有加,众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个机会探问徽宗,少年之画究竟好在哪里,徽宗回答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原来徽宗发现,一年四季,同样一株月季,前开的花、蕊与后开的花、蕊以及生长的叶子,都有不同的状貌,不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黄昏的花、蕊、叶也是各一异其态;而少年所画,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认为他画得丝丝入扣,符合实际。这说明,徽宗赵佶以及这位少年画师对月季花有长久而细致的观察,他们对月季花一物而多态、一种而千变的美有深刻的领悟。正因为宋人绘画对客观事物这种极为细致的登峰造极程度的追求,也就形成了宋画“工细巧整,富丽明艳”的艺术特色。

13.理解分析写竹口诀:“晴竹重人一川风,雨竹原来叶写分。风竹顶风枝借雨,雨垂低覆也重人,其间晴竹原无借,鹊爪多排人少重”。画竹难画叶,前人已把叶组的写法,高度概括为人字、个字、分字三大类,重人叠个叠分组成叶组,一定要练得烂熟,然后套在枝爪上即可成竹,叶子用笔,一般用中锋,落笔轻然后按提收起;叶子分布根据枝而生发,一般中旺、上下稀。晴竹的叶,人字加人字为重人,一般向上撇出,风竹叶如个字斜撇,类川字样。雨竹用分字,叠分字为之,最下几笔可用重人,顶风面的叶,分字来表现,表示风向,晴竹要在枝上多排鹊爪尽量少排重人。

推荐第8篇:小学国画教学之我见

小学国画教学之我见

李素杰

关键词:

感受笔墨

突出示范

培养创新

激发兴趣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自成体系,重笔墨意境。在小学国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笔墨情韵,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写生,培养创新能力。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自成体系,重笔墨意境,意境深远而独到。在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进行古代传统绘画教育是当前小学美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简单易学,很适合在小学中普遍推广。在我多年的小学日常国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就个人体会浅谈点滴。

一、感受笔墨情韵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画的笔墨练习,是把墨色的干湿浓淡,蘸墨的基本规律,握笔的姿势,用笔的快慢、轻重等向学生介绍清楚。并让学生在这圈圈、点点、写写、画画中运用的恰到好处。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去练,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我曾尝试了一次笔墨游戏接龙,限时10分钟。方法是: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并在纸上随意画了一笔,让学生看老师画得象什么,请几名同学到前面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变化。并利用已学到的笔墨知识,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们都兴奋极了,跃跃欲试。你画一点,他添一笔……游戏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出笔墨艺术的情境。最主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笔墨艺术的神奇变化,即用笔、用墨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丰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动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引导。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学画中国画——小鸡》一课。我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于是联想出蝌蚪、蝴蝶、蜜蜂、乌龟、人眼,甚至还有一位学生画上了一个机器人。我随即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鸡呢?”学生用线勾成一个小鸡,中锋变侧锋两笔画成一个小鸡,先勾后涂画成一个小鸡。随后,老师在纸上示范点上一大一小两点墨,并进行合理的示范,让学生来试一试。并提出那种方法画出的小鸡简单、漂亮。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三、突出示范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确实给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弊端,学生往往在其影响下,发挥不出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在国画作品上个性的形成。但是,我们也不能把示范全盘扔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技法丰富。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都深远而独到。对于刚接触国画的小学生来说,国画课教师不做示范,学生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国画技法,只能胡涂乱抹。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确实不可少。在教学中,教师好的示范,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美,欣赏到美。并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学画中国画——葫芦》一课中是这样安排的,黑板上贴一张宣纸,投影仪上出示作画步骤。边出示作画步骤,边讲、边演示作画全过程。哇!哇!……学生们欢呼雀跃,兴奋极了。我发现,在整个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好像绝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一样。而教师,则在示范的过程中,逐步地把绘画中的重点、难点、注意点讲解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示范完成后,随即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在学生的作业中不难看出,学生在独立的创作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国画的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的方法,效果显著。并没有发生其他问题。

四、结合写生

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索,去研究。如《学画中国画——菊花》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采摘来的菊花,

1、花、叶、枝之间的高低方向,穿插等组织关系。

2、花的构造,叶的形状等。有了充分的亲身体验后,教师先作用笔、用墨、技法方面的示范,学生再进行自由创作,在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学生往往会创造出出人意料的优秀水墨画作品。

除上述几种教学形式外,还有很多,诸如通过游戏引入加以启发,通过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诱导,通过分析有关名家作品加以联想,还可利用录相,挂图,参观等形式。

总之,小学国画教学虽然比较困难,如果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儿童的思维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而言,小学国画教学则会乐观。只要耐心的,不懈的努力,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9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正文摘要:

中国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少文人墨客留下旷世杰作。身为中国人,当然要学习自己的本土文化,了解传统绘画的历史和独具的艺术魅力,这次对四年级的国画课进行研究教法,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技法,让学生感受奇妙的水墨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培养和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

国画精髓 传统文化 实践探索 正文:

现在,很多小学没开设国画课,原因很有很多,但总体来说可以分几点:第一,师资不足,某些老师不是国画专业,自身素质不够扎实,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国画教学需要工具比较多,老师觉得繁琐,价格不菲,家长不太支持,工具难以齐全。第三,教学场所有所受阻,没有水槽,难以清洗工具;第

四、某些学校个别班级没开设书法课,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用笔,墨色、意境等很难理解与把握,教学颇有难度。但是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选择研究开发这四年级的国画课,在研究中,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分析物体构成,有助学生深入创作。

我们画一物体,必须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的理解,不能糊里糊涂,自己画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画画不写生,对物体的相貌不清楚,所以只能临摹,没法创作的,因为不理解结构,画国画时会显得拘谨,哪些地方如何用笔,哪些地方用什么墨色,甚至物体的外形都想如何临摹像一点某个画家。你说,这个创作习惯可不好,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作画前先理解物体的结构特点,然后再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有思想,有创意。

例如:我在上《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我有让他们看黑天鹅,可是没有分析它的结构,结果在临摹吴作人《黑天鹅》的时候,很多同学把那个脖子画到黑天鹅的身子去了,这实在让我很意外,怎么眼看都明白东西,居然会这么多人犯这个错?但是我在《美丽的荷塘》这一课也有分析荷花与荷也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家对画荷叶与荷花用笔都很大胆,线条也很流畅,不至于现在这样那么犹豫不定,五分钟过去了,有些同学还不敢下笔,这个现象让我反省,以后一定要先分析一下物体的构成。 教师适当的示范,促进学生了解与明白知识点

教师示范要精练,准确,要有启迪性。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画法,更清晰了解内涵。而且,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想,老师都能画,我也能够画,而不太像那些画家画的,虽然很美,可总感觉遥不可及。

某些老师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老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一节课下来,全班只是完成同一副画,硬要小孩学大人。其实我不认同这个说法。人是很聪明的,他学到了这个,总会思考那个,可是连传统都没学到,你说他要走多少弯路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我曾经也当过学生,有两位老师的教法不同:一位是抽象派,总是指上谈兵,另一位老师实干派,上课会很正规的师范,学生不懂得,他也示范,结果两位老师我自认为喜欢实干派的,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国画这个东西,一开始学,如笔力,速度,墨色等等的问题,都是很抽象,只可意会,就算老师示范,学生也不可能画到一摸一样。就更别说不示范了。在这里我指出,教师示范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纸上谈兵只适合提高班,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一、教师不示范,会影响学生的士气。学生会想,老师是否是自己也不会呢?老师的水平这么差,学生也不会愿意听你的课。

第二|、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看了一幕了然,比你说一万句话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试教《美丽的荷塘》这一棵,学生才刚接触国画不久,我已经示范了一部分齐白石的《荷花》,可是当我把展示台切换到电脑,很多同学都要求:“老师,能不能看着你画的那一幅画呀?我说:“画家画的比老师好。”“可是我喜欢看老师的,那个很难。”确实,我回顾上了那么多班,我在电脑的投影机里能看到其他画家的画,可是他们还是愿意看着老师画的画,但是庆幸的是虽然看着我的来画,可是最后,他们自己都懂得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调整。又如,同学们在实践自己探索画《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很多同学画脖子很碎,用很多笔拼在一起,后来我一示范,很多同学就知道,原来用中锋一笔下去,这样的脖子更有力量,用笔更流畅,更好看,现在他们就懂得取舍了。

教师示范最好要让学生看得到,像我在班里示范,示范画太小,他们看不清,效果差很多,如果示范的纸张小,你可以用实物投影,这样学生看得更清楚,示范的效果才能出来。

学习软笔书法,为学好国画打基础。

古有说法,书画同源。在材料上,软笔书法同中国画一样,用的也是毛笔、墨汁和宣纸;在技法上,书法也讲究用笔用墨。书法里每一个字都很考究聚散,奇正等,其实这种美就是国画里讲究的美,由此可说,学好书法,你再来学画画,会得心应手。

例如:在四(1)班,我在他们三年级的时候就教过他们软笔书法,到了四年级画国画,如何执毛笔我就不用说了,中锋、侧锋我也不用说了,因为这些在书法课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他们画出的线条相对其他班就有力量多了。而其他班没有书法功底的都要重新教他们如何执毛笔,这样显得狼狈极了,这才刚纠正抓毛笔,部分同学又开始像执铅笔一样执毛笔。

以举办国画比赛、办画展,提高学生积极性。

爱展示他们的作品,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是儿童的共性,所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如:有一次我让四年级的同学好好话,我说谁画得好的,我会把它在校园里展示出来,结果他们个个都很用心画,个别同学说,老师这张我没画好,回家再画过一幅给你啊?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如此的希望自己的作品粘贴出来。

这段时间的国画训练,加强了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国画的爱好,为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真不枉费我精心研究的这一课题,只要学生有收获,我这老师就再辛苦也值得。

推荐第10篇: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小学国画教学新探

摘要: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出发,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入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国画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关键词:中国画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程式 笔墨 学科交叉

中国画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审美形式。但是由于其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选一些精而简的内容向学生作介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审美能力,打破以往过于重视技法传授的教学理念,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纵向联系是从小学国画课程编排及国画本身的技巧出发,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新路子,进而达到淡化学科特色。加强纵向联系熟悉单元教材及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寻找教学切入点,寻找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使知识由复杂转向简洁明了。现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国画占有较大的份量内容丰富,花鸟虫鱼人物等等不一而足,单元知识量大,知识关联严密,且课程要求较高,有时候老师上到某一些内容时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感觉,再加上这些年来,岭南版课本所采用的都是名家范画范本,学生感觉范画是很漂亮,但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后,效果依然不如人意。为此我们努力从中国画更纵深的方向寻找相关答案,以求在更深层次上去认识中国画,并以此解决小学国画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

1、中国画的程式以及教学。

程式是中国画在技法层面上的表现,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程式化的视觉符号,也有程式的作画步骤。视觉符号方面形成了程式化的点、线、面等,而在画法上不同的物象具有不同的程式化画法,正因为如此才显出中国画之博大精深。如画石,采用不同的皴法符号产生出不同的石质效果,同时画石也有其程式化的画法:勾、皴、擦、点、染等。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让他们自主去学。

在程式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程式化的一些符号难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程式化的东西很多,而学生掌握起来就有较大的困难,课程安排上也不可能达到,如五年级的山水画教学时所遇到的问题就较为突出,对于皴法的掌握就是一大难点、皴法本身就很多,要使学生能够用水墨作一幅简单的画,两三种皴法总是要介绍的,因此上课时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课前了解各种皴法的有关知识,如雨点皴、小斧劈皴等。学生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认识到这些皴法的来历。山水画部分,山石树木的画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石分三面、树分四枝这些道理总得让学生明白;石的程式化画法还是要用的,画树的方法也要让学生清楚。譬如古人说:“十日一水,五日一山”这样长时间的专学某一物体的画法,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很难实现。在此过程中,一些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国画内容就显得较为繁杂,学生掌握起来困难较大,有时弄得不好,几节国画课下来,学生收到的效果却甚微,到最后按照要求完成一张简单的作业都弄得乱糟糟。用名家的画作范本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高品位的作品,但让学生临摹却根本无法做得到,道理犹如小学生去看高等数学。学生不知道要画到怎样才算好,不可能画得像大师们的作品。对此,学生是很彷徨的。因此,因材施教就很有必要了,如画石只作简单的三面描绘,稍加皴擦,块面清楚明白即可;如画树可让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心目中树,再加以系统总结及引导,并结合每位学生情况作出具体指导,这样要比介绍几十种画叶法,更有实际操作意义,并且每位学生画出来的树都不一样。

2、关于笔墨的教学。

笔墨之说由来已久,学术界的争论如何,对小学教学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让学生如何了解我们传统的文化,并不需要小学生们去研究如此高深的学问。 “笔墨的意义,不仅指向绘画的工具材料,以及形式层面的用笔,用墨与笔墨的结合关系,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艺术境界。”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固然笔墨指向有绘画的工具材料,那么作为工具材料的毛笔、墨和宣纸的特性,就应有较好的理解,才能使工具材料为我使用,以达到笔为我使,而非我为笔奴。

事实上,五年级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毛笔与宣纸(或接触得不多),因而只能是最基本的笔墨讲授,在用笔方面,努力使学生知道什么叫中锋、侧锋。让学生对用笔作有益的尝试,尝试后再作介绍和指导。如何才能做到“骨法用笔”?多用中锋,多用腕力,同时更让学生知道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藏锋运笔。针对此情况多要求学生落笔要果断大胆,当行则行,该停则停,运腕有力,运笔流畅自如。

用墨是国画教学之中的另一重要问题,用墨即是对艺术客体表现的要求,也是对艺术客体得以呈现的载体。中国画中强调用墨的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通过运用五色六彩去表现物体的阴阳向背,也正因为五色六彩包括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所以形成中国画中较为特独的色彩观,形成较为单纯而涵括丰富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黑白特色。中国画的用墨在很多时候是指向对艺术审美的客体,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在用墨上有干湿浓淡,用墨与用笔是紧密联系的,笔干则墨少,笔湿则墨多;墨与水是紧密结合一起的,因此有一些人提出中国画应该加入水法去理解,道理如同水彩,水的运用与掌握决定了水彩的成功与否。墨借助于水得以充分展现,水因墨得以增色。小学生对用墨的理解较为单纯,能用墨调出轻重并用以表现物体即可。因而学生碰到的问题较多的是笔与墨、墨与水的关系,尤其是墨与水的关系处理,一些学生调色出现问题,满团的水墨,结果画在纸上就是一团湿墨,根本无法用水墨色块或线进行造型。针对以上情况,课堂上让学生作调墨练习的尝试,在课前让学生去读一读《芥子园画谱》,了解什么叫五色六彩。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寻找干湿的适当调墨,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以摆脱老师示范,学生被动地跟着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再上升为文字总结,先由笔中含水量少开始调墨,笔尖的沾墨汁量少,这样调出来的墨便淡而干,然后逐渐增加含墨量,使墨块由轻到重,由浅而深。通过自主性学习,学生对调墨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其实小学的国画课就象国画速成一样,了解不多,但又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它的概貌和一些简单物体的画法。一些简单的理论也可能让学生以讨论自学的方式进行,如在用墨上常会碰到的浓破淡或淡破浓,经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后,大多做得不错,老师对这些技法运用加予说明:这些技法是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让学生感受到用墨的乐趣,更使学生知道用墨的情趣。增加国画课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笔墨运用上的大胆尝试。

二、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

加强国画教学的横向联系主要是增加国画课的文化含量,加强与其他各科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国画课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此进一步淡化本学科特色。早在唐代,大诗人王维就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运用诗画结合的范例,并因画的诗意高得以广泛流传。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除王维以外,还有后来的文人画,更是诗、书、画、印的综合。为此,中国画家修身往往在画外,如人品、诗词歌赋等。

1、国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现在课程安排较偏向于多元的、广泛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在这方面,我们曾做过多方面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收到较为理想效果。国画课是属于造型表现课,很容易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将多方面相关的知识放到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去调动学生对国画课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利用地域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我上三年级国画课时,先用一节课去学习用笔用墨以及点线面的认识。内容较为简单,不就是点、线、面吗?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它丰富起来,先让学生说说点线面的形状大小,然后让他们自己画,学生尝试着用水墨去表现,画出来的点线面也面貌各异。比如说“点”,学生画出来的有横点、竖点、斜点等,形状上也有三角形、圆等,然后又让学生说这些点能用在什么物体或景物上,有的说树叶、有的说雨天、有的说山,……当讲到线时更准备好一小段音乐,让学生说说音乐的节奏的变化过程,然后播放音乐让他们随着音乐的快慢去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线的节奏,运笔的快慢与音乐如何获得同步,这样学生便能理解线条的节奏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从实际例子去了解线的不同,准备了铁丝和绳索,并让学生去表现它们,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就懂得如何用线表现不同实物,懂得了线条粗细,运笔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进而理解中国画线的魅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性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2.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景

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淡化过于强调的学科特色,让学生感到虽然是增加知识量及文化含量,但课堂应是更轻松,学生学起知识更易接受,如我在上《活泼可爱的飞雀》这一课时,根据这一内容的特点,加入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首先,我用音乐导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课堂轻松起来,播放一段广东音乐《百鸟朝凤》,由听觉导入本课,学生一听到模仿百种鸟声音的音乐,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先出示多种鸟实物标本,后出示麻雀实物标本,由学生去观察,指出其形体特征,学生说出麻雀的颜色特征,按照课本内容让学生观察怎样去画头背,后再作示范。学生练习过程中播放音乐以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由学生对自己作品优缺点作出评议,老师加予指导,教学中努力去做好“导”这一工作,将学习与探讨的任务交给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加予总结,让学生自己勾画简单形体。当学会单一麻雀画法后,就引导学生如何用多个麻雀去组织画面,如何从疏密动态上去解决画面的组织,老师出示数幅范画,以拓展应用视野,当完成这些以后,再引导学生去完成背景的添加,以拓展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背景完成后,有的画了竹子,有的画草,有的画花等等,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本课内容与以前内容产生关联。同时,介绍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少看到活泼可爱的麻雀,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自然,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国画教学与其他画种联系的教学。

将其他画种的画法运用到国画中来,目的在于进一步淡化国画本位,从而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能综合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学习《芥子园画谱》,我们不防也来学一下“刘国松”,也让“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1](《美术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更广泛的想象空间去完成国画教学任务,在墨色的运用上,应打破纯水墨语言画法,用“墨彩并用,墨彩混用,墨彩积用,粉彩水用”作画方式。还可以用水墨吸附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水墨。在水墨的变化中了解其中的趣味。现在课程安排,我认为应多安排一些大写意的,具有较多想象空间的国画,可以让学生在带有制作性的同时展开联想,再适当地加予勾勒,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国画,打破传统过于严谨的画法。在这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从而降低难度和增加学科的趣味。探索与合作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很多学生在合作上找到学习国画的乐趣,比如画树可以让一个学生画树干一个画叶。在完成多个课时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国画作品,由他们共同构思、合作完成。 小学国画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的结构、知识的落实到知识的实践方面,积极去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从国画教学的纵向、横向加强联系,深入探究知识本源,更新教学观念,渗透各学科知识充实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广,增加课程的文化含量。在对国画传统的文化传承上,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国画渊源的认识的同时带领学生在实践小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更使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建滨.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16版,96—112 [2] 王概(清).芥子园画谱,山水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96--163 [3] 石涛(清).设色云山图 [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0 [4] 陈林.崔基旭.中国画(花鸟)[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7,35--45 [5] 张禾.浅谈线的程式意义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9 [6] 李绵璐,李路明.《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版)[J].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2 [7] 何志明,潘运告.唐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117 [8]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98—116

第11篇:国画《樱桃》教学反思

国画《樱桃》教学反思

前几次国画课点线和水墨的游戏感受系列让初次接受中国画的小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了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和独特的魅力,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这几次课开始转入简笔写意蔬果的学习。

首先,我选择教学生画比较简单的樱桃。孩子们画得很开心,也十分认真。樱桃虽然简单,但许多樱桃组合在一起时就有很多的“规定”了。如两个在一起时,要有大小和高低的变化;三个在一起时,还要有聚散的不同;注意柄的方向和动态变化等等。学生们画的极其认真,但由于技法及熟练问题,孩子们的樱桃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有的墨色太干;而有的水分又太多;有的画不好圆,就画圈添红色……我一面鼓励学生,一面指出他们的问题,示范用笔用色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相信随着课程的推进与练习,孩子们会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可爱、充满稚气的国画。

第12篇:浅谈小学国画教学

浅谈小学国画教学 fengxinfeiyu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的影响下,小学国画教学以临摹范画的形式进行,完成的作品俨然就是一幅幅摹本,完全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使得绝大多数的孩子认为国画太难,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此时,我巧妙地利用了“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用中锋、侧锋画会产生不同的笔迹,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性,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的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玩的状态下接触到国画,不仅使学生对国画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不经意间也通过训练,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2、养成学生具备求异心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创新往往在求异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培养学生具备求异心理。因此,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师云亦云,邯郸学步。教师灵活地根据学生实际把握时机,让学生的求异心理要求得到满足,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层层的质疑问难,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

4、指导学生自行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纽带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如果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会令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所以,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第13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浅议

张 梅

在长期的小学国画教学中,我深感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的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共同完成了同一幅画,而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用象与不象为标准,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怎么可能快乐的学习呢?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成”了,但却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望而却步,索性与美术绝缘。在国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发散思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范例中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模仿者。另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对此,我在教授课时针对于教授的内容进行资料、图片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并且讲述所知道的故事及其生活的环境、习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画《蜗牛》时,先让学生观看蜗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蜗牛的结构特点,再对用笔及墨色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蜗牛的画法有所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采用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康德曾经说过:“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愿望。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我的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课堂的教学。例如:授课之前我会问大家今天想画什么?如果不赞同我出的题目,大家可以画自己想画的,然后同学之间互相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说出对作品的建议。也可以就一个主题,同学们共同的讨论分析它的绘画方法和笔墨的表现手法,如《小猫》时,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猫的结构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然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特异的作品了。

另外在国画的教学中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泼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吸墨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就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几年的国画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描绘“我的妈妈爸爸”、“我的老师”、“校园里的生活”、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绘画感受来加以提炼、想象,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脸谱”一课,我首先对脸谱进行了分析,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脸谱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脸谱各不相同,正义的用红色、花脸的小丑、狡诈的阴险,也有用各种颜色表现想象中的怪脸等等,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感悟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外某个情节,如拔河、篮球比赛。某一个感受,如我的太空梦、疼痛的感觉等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公园一角、赶集等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14篇:小学国画教学之我见

小学国画教学之我见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和瑰宝,是艺术创新的乐园。在小学国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弘扬祖国传统水墨画国艺术的精粹,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小学国画教学的改革呢?

一、激发兴趣,感悟笔墨妙用

在小学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水墨画普遍陌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初步感悟笔墨的妙用之处。诸如学生在刚步入水墨画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干湿浓度和方圆粗细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左右、上下不断往返涂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再蘸水、蘸墨继续训练。由于用中锋、侧锋画能产生不同的笔迹,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纸张的特性,逐步让学生明白墨加水量的多少会出现浓墨、湿墨、淡墨等不同观赏感的效果。学生对类似效果感到好奇,一方面对学习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对各种用笔、疏密关系和色彩间的关系等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学好国画扫清障碍。

二、夯实基础,提升绘画技能

所谓国画,就是由形体结构、笔锋、浓淡不一的墨色组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画面,而学好国画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务必让学生脚踏实地的练好基本功,具体把握“三大”环节:

其一,把握握笔姿势训练:国画一般采用毛笔制作,其握笔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绘画作品的效果。但是,小学生平时都使用硬笔书写的,其握笔方法与毛笔的握法截然不同,许多学生在感到好奇的同时,也感到学会握毛笔比较吃力。为此,教师可以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接着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在课堂绘画时予以点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其二,把握蘸墨技巧训练:小学生刚踏上学习国画之路时,一般不会正确蘸墨,有的画作缺乏墨色变化,有的蘸墨太多,导致画面黑压压的一片。为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操作指导,还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个别学生予以纠正性点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三,把握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往往通过不同墨色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用墨之妙,关键在于用水,毛笔上含水和墨的多少,便产生了淡、浓、焦等墨色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墨不同层次的变化,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淡、浓、焦三层墨色的水墨色,在初步感觉三层墨色的不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进一步理解三层墨色的不同特色。

三、把握脉络,锤炼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是中国水墨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线描画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门传统艺术,比较注重线条的浓淡粗细变化,尤其讲究以线条为主的笔墨艺术。可见,只有让学生练好水墨画,才能锤炼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兴趣。其实,水墨画与线描画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而所谓国画“白描”的本质就是线描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线描画线条的抽象韵味就自然地融入传统国画的绘画之中,使水墨画对线条的表现尤为突出。譬如:大部分小学生对毛笔、盛墨盆、清水盆汇和调色盘等比较陌生,况且国画教学具有特殊性。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绘画工具,并能较高质量地完成习作,我们只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国画教学的脉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相应的教学训练。譬如:我首先采用适度的教学时段向学生介绍美术工具及其用途;其次,灵活展示自身使用多种工具的正确方法和姿势;最后,穿插相应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训练以线为主的笔墨基本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每一个人是都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光,处处是创造之境界。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国画教学的关键环节,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新的欲望。譬如:我在执教《公鸡》一课时,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公鸡栩栩如生的表演后,让学生针对背景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凸显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构筑比较成功的作品创造条件。其次,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为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条件。诸如揉纸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方便学生成功地完成作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热忱。

五、生生互动,实现扬长避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手段,而国画教学主要反映生活、表现物象。因此,在国画基本功训练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创作出符合自身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的习作。诸如画桃花,可以让部分学生画花,其他学生画枝干,当不同的作品完成后,再鼓励学生找出各自画桃花中的某些缺点,并加以弥补,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宗旨。

小学国画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愿一线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吸他人之教学精华,弃自身不足之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国画的无穷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合作小学)

第15篇: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

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重视审美享受。国画,又名中国画,是用我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并结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画出来的作品,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国画的喜爱有助于形成他们良好的审美意境,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国学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开展教学,从而促进我国国画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学前教育 国画 教学 现状 对策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在世界的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学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培养他们对国画的喜爱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个人的审美和志趣发展,对其人格的塑造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课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其中绘画就成为了主要选择之一。但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只重视简笔画、素描画等绘画方式,不重视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使得我国的艺术瑰宝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前教师对国画的文化传承意识薄弱,自身也缺乏对国画的了解。据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国画审美鉴赏力只是出于课时的需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国画对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功效。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国画过于高深,不适合幼儿园学生进行学习。还有的教师自身对国画就欠缺了解,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国画课堂上呆板枯燥,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悖。虽然任何一种绘画方式都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画的历史更加悠久,所蕴含的文化也更加丰富。因此,在学前美术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一教学内容,要加大力度,转变观念,从而促进国画的传承发展。

第二,学前教师没有掌握教学教育的方法策略,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对国画学习的热情。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大多是以临摹为主,采取师徒式的教育手段,并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一味的沿袭老办法,让学生进行临摹,但是幼儿园儿童的年龄还很小,无法掌握其中的技巧,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对此,学前教育机构一定要采取恰当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的国画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三,我国的国画意境深远,绘画工具相对复杂,也给学前的国画学习带来了阻碍。国画不同于简单的素描和水彩画,它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工具和固定的地点。许多学前教育机构没有专门的国画绘画室,也没有准备绘画的工具,无法保证国画学习外部氛围的构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承。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无处不在,它是人心灵的感受,是高质量生活的来源。学前的国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培养其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只有自身懂得去欣赏,才能进一步发现美,传播美。因此,学前教育者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其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画具有非常丰富的意境,蕴含着瑰丽的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美的意境的探索。例如,在欣赏国画《荷花》的时候,就可以先朗诵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在诗句中体味意境美。再如欣赏《骏马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放一首骏马曲,让孩子们感受骏马奔腾的气势和速度,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马儿狂奔的体态形态。这样做,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国画的氛围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力。

(二)突出国画的专业特点

国画相对于其他绘画方式而言更加特殊和别具一格,它不仅要求美,还要有意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也会更大。在学前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笔墨技巧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太过专业化的内容不适合学前儿童的学习,与今后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衔接。对此,教师要推广寻找适合学生临摹的作品,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特点,让他们的天性与绘画教学结合起来,多去临摹色彩强烈的作家作品。先从欣赏入手,之后进行临摹写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慢慢掌握技巧,为今后的国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逐步提高学前教师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学前国画的教学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是学生能够达到有效学习的基础。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尊重关心传统文化。为了达到良好的鉴赏力并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不断丰富国画技能和教学经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善于把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画家李可染的作品《秋风吹下红雨来》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无边落木,潇潇而下;满天红叶,如火如荼”的景象,进而实现高效教学。

(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前提。学前儿童年龄很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又恰巧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对此,学前国画教师一定不能扼杀其创造力,一味采用单一枯燥的临摹方式进行教学,要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在创意和构思上给予指导。先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首先进行临摹,等到技术纯熟的时候让他们有选择性的进行绘画,并在临摹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构思,让其慢慢体味自由创作。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添画,在借鉴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主观能动性。最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创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给其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自由的创作。

三、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国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我国对于传统国画的传承教育有所缺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中开展国画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继承,能够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于我国国画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国画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内容,不仅仅只有绘画技巧,还包括了书法、音乐、诗词等内容,有助于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国画中的写意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色调和线条变化,其构图不受束缚,更加洒脱,与学前儿童的绘画特点极其相似,这也为其情操的陶冶和鉴赏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会营.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内容设置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2,(35):576-34 [2]谢子静.幼儿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8,(5):78-11 [3]谢子静.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49-32

第16篇: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

小学美术“中国画” 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在世界的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培养他们对国画的喜爱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个人的审美和志趣发展,对其人格的塑造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课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其中绘画就成为了主要选择之一。但是,很多小学教育专业只重视简笔画、素描画等绘画方式,不重视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使得我国的艺术瑰宝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教师对国画的文化传承意识薄弱,自身也缺乏对国画的了解。据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国画审美鉴赏力只是出于课时的需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国画对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功效。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国画过于高深,不适合幼儿园学生进行学习。还有的教师自身对国画就欠缺了解,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国画课堂上呆板枯燥,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悖。虽然任何一种绘画方式都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画的历史更加悠久,所蕴含的文化也更加丰富。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一教学内容,要加大力度,转变观念,从而促进国画的传承发展。

第二,小学教师没有掌握教学教育的方法策略,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对国画学习的热情。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大多是以临摹为主,采取师徒式的教育手段,并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很多小学教育机构一味的沿袭老办法,让学生进行临摹,但是儿童的年龄还很小,无法掌握其中的技巧,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对此,小学教育机构一定要采取恰当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的国画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三,我国的国画意境深远,绘画工具相对复杂,也给小学的国画学习带来了阻碍。国画不同于简单的素描和水彩画,它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工具和固定的地点。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国画绘画室,也没有准备绘画的工具,无法保证国画学习外部氛围的构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承。

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无处不在,它是人心灵的感受,是高质量生活的来源。小学的国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培养其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只有自身懂得去欣赏,才能进一步发现美,传播美。因此,教师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其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画具有非常丰富的意境,蕴含着瑰丽的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美的意境的探索。例如,在欣赏国画《荷花》的时候,就可以先朗诵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在诗句中体味意境美。再如欣赏《骏马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放一首骏马曲,让孩子们感受骏马奔腾的气势和速度,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马儿狂奔的体态形态。这样做,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国画的氛围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力。

(二)突出国画的专业特点

国画相对于其他绘画方式而言更加特殊和别具一格,它不仅要求美,还要有意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也会更大。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笔墨技巧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太过专业化的内容不适合儿童的学习,与今后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衔接。对此,教师要推广寻找适合学生临摹的作品,利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特点,让他们的天性与绘画教学结合起来,多去临摹色彩强烈的作家作品。先从欣赏入手,之后进行临摹写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慢慢掌握技巧,为今后的国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国画的教学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是学生能够达到有效学习的基础。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尊重关心传统文化。为了达到良好的鉴赏力并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不断丰富国画技能和教学经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善于把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

(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前提。儿童年龄很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又恰巧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对此,国画教师一定不能扼杀其创造力,一味采用单一枯燥的临摹方式进行教学,要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在创意和构思上给予指导。先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首先进行临摹,等到技术纯熟的时候让他们有选择性的进行绘画,并在临摹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构思,让其慢慢体味自由创作。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添画,在借鉴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主观能动性。最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创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给其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自由的创作。

三、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国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我国对于传统国画的传承教育有所缺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国画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继承,能够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于我国国画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国画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内容,不仅仅只有绘画技巧,还包括了书法、音乐、诗词等内容,有助于小学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国画中的写意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色调和线条变化,其构图不受束缚,更加洒脱,与小学儿童的绘画特点极其相似,这也为其情操的陶冶和鉴赏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7篇:我的国画教学故事

我和我的孩子们——我的国画教学故事

大邹中心小学 胡金菊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也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教师的调动和启发。一般农村的小学都没有国画这门课,去年学校组织了少年宫活动,开展了国画这门课,孩子们都带着好奇心走进了我的课堂,他们想看看国画课和他们平时上的美术课有什么区别。

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国画用的是毛笔,在他们的印象中毛笔是用来写字的,应该和画画搭不上边吧?而且这纸怎么那么薄那么透明啊?学生一走进课堂就冒出了许多的疑问,他们在窃窃私语,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好奇心有了,兴趣还怕不上门吗?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对国画的敲门之旅,学生的笑声不断,激情高涨,欲欲跃试。真开始动手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孩子的手腕力量跟不上他们掌控不住手上的毛笔,所以有些孩子就两只手拿毛笔(右手抓毛笔,左手托住右手腕),他们无奈的说:手一直抖不停,根本画不起来,画出来的线条就像是小蝌蚪。还好孩子们坚持练习,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现象了,他们进步的很快哦! 练了一段时间的手腕力量以后我们就开始画作品了哦,还记得那天我们画的是只青蛙,刚开始大家都觉得简单,可是画出来以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们堆在一起拿着自己的作品讨论着,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出什么问题了,他们找不出原因,只知道他们的青蛙不对劲,在他们讨论的差不的时候我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作品墙上去,一一个都不怎么好意思,但还是硬着头皮贴上去了。他们的问题出在了两个地方1.前肢和后肢画的一样粗2.前肢和后肢的姿势不对,等我讲解了这两点之后,孩子们顿悟,迫不及待的重新拿起画笔,接下来的青蛙都不再像“怪物”了(孩子们就是用“怪物”来形容他们的第一幅青蛙的)。看着他们的进步我很欣慰。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脑海中的世界。在这一年来,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们在课堂里快乐地学习,与他们交流天真无邪的想法,一起完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中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的骄傲,我比他们自己更宝贝似地珍藏着这些充满着稚嫩的作品。

所以我觉得在国画课上,应该是全方位的导演,既要准备好各种方案,同时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进入艺术学习的前台,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性创新能力。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作品,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其中的愉悦,享受成就感。

第18篇:浅谈小学美术国画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国画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应从引领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力,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上,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上,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以及感受世界的能力,把握好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开展。

在多年的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养以外,更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才能感到有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

小学国画课教学,必须区别于成人化教学,而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探索:

方法一。从笔墨游戏开始让学生熟悉国画课,并培养其乐趣。生动活泼是小学美术课的显著特点,也只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小学生通常都乐于游戏的方式接受新事物,教师一开始采用笔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美术课,熟悉国画课便是顺应了这一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接触国画课时,便能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课学习充满期待并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教笔墨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便在纸上滴几滴墨,然后通过“猜猜看”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宣纸上随时添加,随时观察,随时猜想,看看最后整张画面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效果,或者是最后通过添加变成什么其它的样子。这样在促进学生把握整体的同时,还把握了局部,正确地处理好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生作业画面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有添几笔变成人物的,有滴几滴墨色变成景色的,通过这种游戏的导入,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训练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方法二。从画儿童喜爱的简笔画入手。从笔墨游戏的期待中走来,下一步教师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从儿童喜爱的简笔画入手,更进一步地学习国画课。简笔画的特点是以简单的线条画出生动有趣的图像和表情,这无疑是对孩子们的又一个游戏。当孩子用他们手中的毛笔画出那些可爱表情,有趣图像时,他们的成就感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同时,这份成就感也将成为推动学生继续进行国画学习的巨大动力。

方法三。让学生画儿童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运用联想打开他创造力的源泉。在成就感的巨大推动下,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就会发挥到极致,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创作。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画儿童画。现行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以儿童画的方式进行美术国画课的创作已成为小学美术国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儿童画需要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之宽广,联想地域非常之深邃。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大纲指出: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一节课堂上,我先在宣纸上滴一大滴墨,让学生猜像什么,有的说是苹果,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地球,有的说是后脑勺,答案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再在刚才的墨色上加一笔形成一个大嘴巴,这会就有学生说像一个张开大嘴吃人的怪兽,再加一笔呈现一双怒瞪的眼睛,一个很夸张的脸部表情就出来了,通过我的不断添画,学生不断去猜,这个过程正是发挥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将来的国画课造型作铺垫。

方法四。从小品画入手,进行创作。学生掌握了国画笔墨的基本技巧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教学。从小品画入手,进行规范地美术国画教学,把学生引领进真正的充满文化底蕴,艺术氛围的国画课的殿堂。在这里,孩子们有了之前笔墨游戏的吸引,有了墨色干湿变化的掌握,有了思维的开阔,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这才是美术国画课学习的开端,相比之下,之前的学习只是整个美术课学习中的热身运动而已,所有的铺垫和准备便是为了迎接这个开端,继续这个过程而来。

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国画课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国画课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把国画课教学从小学抓起,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国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第19篇:农村幼儿园国画教学探索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画风格独特,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底,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里自成体系。为此我们更应该从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的艺术的爱好。但是,国画教育在幼儿园较难开展,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较难掌握。另外,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孩子对国画的概念很陌生。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国画教学应该从欣赏和审美开始入门。

一、兴趣是关键

根据新《纲要》的指导精神,幼儿教育最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兴趣。中国画是孩子的新朋友,是陌生的。当我们让孩子接触中国画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它,对它感兴趣。我们可以搜集大量的中国画作品,比如齐白石爷爷的《虾》,使用一些孩子们熟知的故事配画等。孩子通过欣赏国画来认识国画,了解国画,喜欢国画。在孩子们欣赏的同时,教师一定要给孩子加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的孩子。另外还可以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肌理方法,如揉纸法、拓印法、拼贴法、冲水法、冲墨法、吹墨法等,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践是方法

无论学什么,实践是最好的方法。中国画尤其如此,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发现学画中国画的奥妙。比如,调试墨汁的浓度大小,就足以使幼儿乐在其中。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调制墨汁的浓度,来感知墨汁在纸上的深浅变化,提高了孩子对国画的兴趣。再比如,运用毛笔的技巧,光是说理论,对孩子来讲,他们是不一定能够完全听懂的。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让孩子通过亲自操作使用,逐步发现和体会笔触的特点。

三、游戏是途径

孩子有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中规中矩的听教师讲一些理论技巧。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好的活动方式。所以笔者认为,给幼儿教授中国画也不外乎在游戏中来学。我们不妨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彩墨游戏”、“水墨构成”、“有趣的墨点”、“神奇的墨线”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特点,体会国画特有的水墨韵味,从而引发幼儿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临摹是基础

孩子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让孩子们从小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其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比如众所周知的齐白石大师的《群虾》,我会先向孩子们介绍齐白石爷爷画虾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会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当时齐白石爷爷是怎么画虾的。从细节上,一点一滴地讲述虾的画法,告诉幼儿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不同的笔法,会画出不同形态的虾。这样几笔就是河虾,那样几笔就是海虾。国画的奥妙无穷,让孩子们在临摹大师作品的同时,既学习了国画,又学习了大师们的精神。

第20篇:国画写意人物画法教学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3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 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

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

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采取总体统一而局部对比的手法。总体上笔法的统一,使主要支撑形体的用笔有足够的。强度,构成合理优美。局部的对比,可虚实相间,以突出主要的部位,各种局部的对比手法又都必须自然地融合于总体的统一格局之中。

国画教学设计
《国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