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文化事业曲折发展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2 07:51:2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成立初期限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2、了解“*”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4、发展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2、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面努力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前预习:

1、双百方针提出的的社会背景、时间、历史意义及在此方针指引下取提的硕果。

2、*期间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3、改革开放后文化体育事业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二、教学过程 新授:

引导学生看导语,了解本专题中国文化与科技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识记课前提示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原因及成就

2、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多少周年?

3、“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

4、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内容上:“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针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二、“十年*”与文化凋零

1、*期间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2、探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大批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原因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时间、提出者及会议

2、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

3、引人注目的体育成就有哪些?

4、探究:你知道在影视戏曲方面政府奖项的名称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名称吗?

答案提示:影视戏曲方面的政府奖项有: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等。

《开国大典》获金鸡奖 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文化事业有过一段曲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受到干扰,主要表现为:( C )

A、一些文艺作品思想艺术性不高 B、部分著作的学术观点不对

C、在文学艺术界进行了错误过火的政治批判 D、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有所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时期?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时期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课后阅读

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50周年。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第一年,也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极为活跃的一年。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设想。1956年4月28日,旨在繁荣我国文学艺术和推进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就是这种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摘编当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经过,以飨读者。

“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好”

建国后头几年,中国不但在经济建设领域,就是在意识形态甚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全方位向苏联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有的甚至教条到滑稽可笑的地步。

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当时人们对苏联盲目崇拜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怎样才能克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给学术界提出的方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最初是毛泽东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而提出的。

毛泽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表态,是因为当时中国两位受党的领导人器重的大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有不同看法,分别提出了春秋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郭沫若主张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郭和范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然毛泽东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为好。

又据历史学家黎澍回忆,1956年以前,毛泽东还两次讲过历史研究要“百家争鸣”。一次是1952年或者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胡华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说:“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另一次是1955年9月或10月,陆定一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中共党史编写问题的意见,毛泽东也回答说:“百家争鸣”。

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已明确提出要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它所涉及的领域仅是历史研究。这大概与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十分熟悉有关,他熟读过许多中国古代的典籍,对历史很有研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家是不为过的。正因为如此,他也深感历史研究“百家争鸣”的必要。

“双百”可以在科学研究各领域展开

至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开展“百家争鸣”,那是在1956年2月。在这个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陆定一汇报了当时学术界的情况,并谈到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抬高某一学派压制另一学派的倾向。在这个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在科学工作中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这次会议的情况,陆定一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得十分简略,相关的档案材料也未见公布。不过,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时作出科学研究应当开展“百家争鸣”的决定,大致是有依据的。因为同一月发生的另一件事,可以与此互为印证。

这年2月1日,中宣部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说他们接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反映,有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在访问孙中山的故居时,向陪同人员谈起,他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先生世界观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中宣部认为,这“有损于我党负责同志的威信”,请示中共中央是否有必要将此事向苏联方面反映。2月19日,毛泽东批示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按:尤金时任苏联驻华大使)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这年4月中旬,毛泽东又看到了一份关于学术问题的材料,这是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哈格尔3月2日的谈话纪要。哈格尔说,过去教条主义的错误,主要在过分强调苏联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成就。例如,我们宣传苏联农学家李森科的学说一切都好,将德国科学家中很有权威的微耳和(RudolfVirchow)的一切都否定了,认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一切都是反动的,而在德国的生物学家,绝大多数是孟德尔派。科学可以有各种学派。我们相信久而久之可以使一些真正研究科学的人走上唯物主义。苏联科学有好的我们应该学习,但不能将苏联科学界的每句话都认为是神圣的。这份材料使毛泽东产生了共鸣,他感到中国又何尝没有出现同样的情况。

4月18日,毛泽东给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部长陆定一外出)写了一封信,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

4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的核心是如何“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虽然没有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但他强调不可盲目地学习外国,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好的东西也应该学习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双百”方针的内容。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原本计划讨论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作了这个讲话后,会议的主题自然发生了变化,就转而讨论讲话的内容。

4月27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毛泽东的讲话。陆定一在发言时谈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争鸣,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

陆定一讲到了医药界的问题,并且表示,不能说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学,微耳和是资本主义医学,中医是封建医学,这是根本错误的。在生物学方面,有的说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根本同社会主义没有关系。在物理学方面,不能说牛顿的物理学是封建的,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把那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他还说,中国现在发展科学,向科学进军,如果有人出来一个主张,把大帽子一扣,说某某学者或某某学派是资产阶级的,那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这样对我们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乌鸦与麻雀》是部好电影,《十五贯》应该到处演。 陆定一又讲到文艺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也值得研究。他说,要写新人物,写新人物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写一写老人物也可以。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能把上海三十年代社会的变化写出来,我说,那是世界第一的小说,好极了。

毛泽东说:“《乌鸦与麻雀》,那是部很好的电影,那是写上海解放军进城的前夜,我们电影局就是不许它演。这两天可以找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见识见识,这是中国一篇很好的历史。”

周恩来问陆定一:“最近看《十五贯》没有?”

陆定一说:“我看过,很好。”

毛泽东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的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那些人现在还活着,比如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几百个来。”《十五贯》是据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同名传奇改编的昆曲,写的是娄阿鼠偷走油葫芦15贯钱并将其杀死,县令过于执凭熊友兰所有的15贯钱判定其为杀人凶手。知府况钟监斩时发现其中有冤情,重审此案,拿获了真凶。过于执也就成了中国戏剧中官僚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陆定一接着说:“在文艺问题上有无数的清规戒律,日丹诺夫有几条,马林科夫有几条,这个有几条,那个有几条,很多很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进步的文艺方向,但是人家写点自然主义的作品有什么关系?他政治上赞成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写几篇自然主义的东西?毛主席讲民主党派万岁,因为他们赞成社会主义。我们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其他主义有一点无关大局。”

4月28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他第一次明确地宣布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再次重申了这个方针。

一个星期后,即5月9日,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把中共中央将在学术方面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透露了出来。5月11日,《人民日报》以《学术方面应该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讲话》为题,发表了这个讲话的内容。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第一次刊登有关“百家争鸣”的消息,实际上向全社会发出了在学术研究上将实行“百家争鸣”方针的信号。

陆定一对“双百”方针的诠释

“双百”方针提出后,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全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公布,并由此推动我国文艺和科学研究的繁荣。1956年5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千人聚会上,陆定一对“双百”方针做了诠释。

陆定一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才着重提出这样的政策。他说:“我国要富强,除了必须巩固人民的政权,必须发展经济、教育事业,加强国防以外,还必须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缺少这一条是不行的。”

他接着说:“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无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在科学工作方面,我国也有历史经验。我国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方面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成了我国过去历史上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陆定一强调,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在学术批评和讨论中,任何人都不能有什么特权;以“权威”自居,压制批评,或者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熟视无睹,采取自由主义甚至投降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学术批评和讨论,应当是说理的,实事求是的,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后来在6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了陆定一的这个报告。

知识界的一缕春风

“双百”的提出,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用“兴奋”和“激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知识界的心情,应该是不过分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在文艺界,一大批传统剧目被发掘、整理和上演,仅北京市就先后开放了京剧传统剧目20余出,同时收到名老艺人献出和收集的京剧剧目1000多个本子,1060余出戏。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陆文夫的小说《小巷深处》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发表的。为了贯彻“双百”方针,1956年底,中国作协还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1957年起,文学期刊一律取消“机关刊物”的说法,而以某某社或编委会代替,以示各文学期刊地位平等,没有指导与领导的关系。

学术界也空前地活跃起来。据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据初步统计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这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和高教部共同主持,100多名中国的生物学家在青岛举行了遗传学座谈会。中国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的主要学者都参加了会议,两派学者第一次坐在一起,就几十年来国际上两个遗传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探讨。会议各抒己见,两派学者互相学到了长处,互相了解了情况,打破了长期以来遗传学界米丘林学派一家独鸣的局面,收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团结的效果。其他中国自然科学史讨论会关于中国数学史和天文学史方面的争论,电影界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教育界关于尊师重道的讨论,以及哲学界关于真理的阶级性、真理的标准的讨论,都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学术界这种热烈争鸣的局面,是几年来未曾有过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科学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人感觉到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了,思想活泼起来了,心情也舒畅起来了。(摘编自《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罗平汉著)

推荐第2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 胡冬英

一、设计思想

1、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对“新情境”的解读,侧重归纳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能力要求的领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别为必修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经济基础。

本课教材内容线索清晰,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三、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一下学期的课程,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是在进校尚未分科﹑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将来会选择理科﹑普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必需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历史科的,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 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 年~ 1936 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运用:探究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试论结合;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状况影响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是阻碍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实业救国等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使学生认识到体味到实现国家独立、统

一、富强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课前设计好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八、所用时间: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设疑设疑切入,引出正题

多媒体展示,回顾旧知识

师生一起回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以及历史条件。

【设计意图】

在新课导入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既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以及历史条件与新课的内容紧密相连,对它的回顾,既有利于对学生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保持连贯性,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环节2)新课推进,情景再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以及结合教材,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即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战期间。以及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基本情况以及准确的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等等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再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解决本课的主要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情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初步认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政治因素,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对一些个别问题的认识还能够为将来对必修三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环节3)探究:请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谈谈阻碍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采用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束半殖半封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道路不能挽救半殖半封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是强国之路;爱国精神是社会前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4)课堂拓展。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基本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截然不同,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的信念,更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5)小结

①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且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②教师向学生进行概括性的阐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意图】由于我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采用教师阐述、不深入讲解的办法进行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再一次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6)当堂训练 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7)作业布置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以及讲解,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十、反思、评价:

大量引进材料以及图片,引导学生从解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并且教学设计的步骤、教学方法以及设计的问题都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设计不是很新颖。课后我深深的感悟到,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新颖性,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今后,我一定要在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注意设计的新颖性。

推荐第3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张謇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丰硕。中学历史课程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重视张謇办实业的典型意义,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新课程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专题,各版本的教科书无论怎样编写,也少不了张謇的内容。南通是张謇的故乡,怎样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在必修课程中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怎样使学生既深入了解家乡,又落实课标要求,同时还不增加课时?一直是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以张謇及其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完成必修 2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要求,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指从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张謇企业的兴衰历程也正在这一时期。以张謇创业及大生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展开教学,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可行的。 在南通开展以张謇为典型的教学有特殊优势——学生对张謇比较熟悉。张謇在南通是妇孺皆知的名人,他为南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南通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包括大生纱厂,仍旧在发展。有很多学生的长辈曾在张謇企业中工作过,学生对张謇的事迹耳濡目染。

尽管如此,学生对张謇仍只是一知半解。初中历史对张謇及大生企业的介绍极其简要。如果高中按照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进行教学,张謇只是作为一个说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材料。新课程要求开发地方课程,但是按照目前的条件,没有课时可以应对。那么,在国家必修课程中体现地方课程的特色,应该是“两全其美”、二者兼顾的办法,或许也可以说是教学创新。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实际,撰稿前,笔者对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参加调查的南通市启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共有 283 人,包括部分文理科普通班、重点班的全体学生。在《张謇其人其事问卷调查》中,关于张謇的诞生地、考取状元的时间、张謇奠定的“一城三镇”格局的含义、张謇社会事业涉及的主要领域以及张謇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学生的答对率均很低;对张謇在南通所创办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及所属领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举出一例,但能举出两例以上者又甚少。学生对“謇”字的读音、大生纱厂的地址及赢利的主要用途、张謇的基本评价,知之甚多,这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充分利用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对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各种因素,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 以小见大,以典型窥全貌; 2. 材料通俗易懂、典型而信息丰富,能说明问题 ; 3. 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能给学生以启示; 4. 既学到知识又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设计 导入: 2009 年 1 月,国务院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 l00 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追根溯源,我们更加缅怀南通乃至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张謇。今天,让我们追寻张謇创建大生企业和经营南通的轨迹,由此体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板书:第 10 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细节 l : 张謇是海门常乐镇人。 1894 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获取状元,这一年,张謇已经 41 岁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身份就与众不同了,可以免除很多赋税。获得进士更不得了,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事例。考中状元,最差也可以在北京的翰林院得到一个职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在社会上,士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的排序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 张謇经过 26 年的科场奋斗,取得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但他却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 l894 年 10 月,张謇借父亲病亡,急不可耐地请假回到家乡南通,第二年即 1895 年,他就在唐家闸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状元下海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就此一件事,张謇堪称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史上的第一人。

问题 l : 张謇毅然弃官下海从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看材料。

材料 l 1895 年 4 月,《马关条约 》 签订,张謇在获知条约内容后,将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中,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也就在这一年,他为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了《条陈立国自强疏 》,其中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 l 】( P.l31) 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指出促使张謇转变的普遍原因,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出示这段材料,不仅能证明上述两点,教师还可据此进一步说明:张謇丰富、发展了“实业救国”思想,他将实业和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教育救国”。

问题 2 : 张謇“实业教育救国”的爱国行动,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他为什么选择办纺纱厂呢 ? 细节 2 : 那时候,南通是棉产区,棉花产量高、质量好,“冠绝亚洲”,民间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当地老百姓有织土布的传统,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南通产的土布、蓝印花布在国内许多地方,如东北三省、南方的福建、广东已形成销售市场,并出口东南亚 【 2 】( P.78) 。 意图:引导学生从基本条件:劳动力、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南通的民俗风情,和丰富、优质的原料资源,必要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产品 ( 棉纱 ) 有较广阔的市场。张謇先从纱厂做起是充分考虑了诸多环境因素。

但就这些有利条件还不行,办工厂首先要 解决投资问题。钱从哪来?请看图片和材料。

材料 2 右图是光绪 23 年 (1897 年 ) 大生纱 厂发行的股票。

股票中载明:“南洋大臣 ( 时为刘坤一 ) 奏饬在通州设立机器纺纱厂„„翰林院修撰张 ( 即张謇 ) „„ 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 二十五万两 , 议集 商股规银 二十五万两,共计 官商本规 银五十万两 。 „„ 官绅订立 合同 , 永远合办。”

问题 3 : 从这张股票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 意图: 从文字上逐层分析。“南洋大臣奏饬”,说明办厂获得官方支持;“机器纺纱厂”,说明是大机器生产的工厂;“翰林院修撰张”,说明张謇的身份;“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办厂资金的来源一部分是“官股”;“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还要从民间集资。结论:大生纱厂采用股份制形式,股本结构是官商合办。张謇的身份对他办厂也是有利条件。清政府对张謇办厂是支持的。另外, 50 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 ?1890 年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的资本额是 583 万两白银。比较两个企业的开办资金说明什么问题 ? 意图: 希望学生得出结论:轻工业投资少。

问题 4 : 这张股票还说明张謇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办企业。股份制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是使社会资金资本化的重要方式。张謇原本是封建士大夫,他怎么会想到用股份制的方式呢?

意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诞生的。顺便说明,张謇曾到日本作过考察,亲身感受到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但那是在 1903 年。张謇的“实业救国”实质就是效仿资本主义。

细节 3 : 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期间接触较多的是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因此,他曾设想的办厂模式如股票所载,实行“官商合办”。但是,洋务派办洋务企业,弊端丛生,官办企业声名狼藉,张謇最初集资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商人不愿与官府合股办厂,具有“恐官心理”。因此,大生纱厂最终采取的是绅领商办的模式,即清政府仍投资,但不参与管理,每年只按规定取得固定的利息。 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得益于张謇的身份或者说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张謇拥有科举功名和官场背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人脉资源非常丰富,这使得他能见信于官府,能在必要的时候争取官府的支持和帮助 【 3 】( PP.l41-142) 。张謇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充当官商媒介,调动自己的人际关系,说服各方,最后采用了绅领商办的形式。张 謇原设想官、商各出 25 万两,实 际上到 1899 年 大生纱厂开工时 , 只有官股到位 , 直到纱厂开工 一 个月后,商股股份还只有 19 万 5 千两,这其中 还包括地方公款 和团体公款共计近5 万 4 千多 两,真正从社会招集 的商股资金只有 14 万 1 千 两。也就是说,大生 的原始资本只有 44 万 5 千 两白银。

问题 5 : 为什么社会资金这样短缺呢 ? 意图 : 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诞生 , 没有原始积累的条件和阶段 , 民 间资本极度短缺。单纯依靠民间 资本只能办一 些小规模的工厂,如陈启沅在广 东办的继昌隆 缫 丝厂 , 是比较大的 , 工人约近700 人 , 一般的碾米厂、面粉厂多则几十人 , 少的只有十几个人 。 而大生厂最初的规模就有工人 325 0 人,如果仅 靠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 。张謇借助官 府资金一可解决民间资本短缺 , 二还可以谋求官府的保护 。 当然官府也有增加税收、谋取投资收益的考虑 【 4 】( P.139) 。

绅领商办的办 厂模式是张謇受西方企业的 启发 , 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模式 。 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中 , 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存关系 , 官商之间的权利关系 。 英国的棉纺织业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大生纱厂的机器都是从英国购进的。

问题 6 : 综合上述现象,请大家分析大生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 它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 意图 : 从资本来源到企业模式、从企业管理到生产组织、从生产工具到雇佣劳力 , 都说明大生厂是完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教师指出 : 大 生纱厂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行 股票的股份制 民族企业 【 5 】 (P . 202) 。 大生纱厂是时代的产物 , 受西方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诱导 , 和洋务运动的影响 ;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张謇的状 元头衔和人脉 资源是特殊条件 。 但是 , 张謇的特殊条件并没有使办厂过程变得一帆风顺。

细节 4 : 在大生纱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张謇请人绘制的四 幅 《厂儆图 》, 这可不是普通的绘画作品 , 这 个 “儆 ” 字含有自觉、自勉、自励的意思 , 画面反映的是办厂初期遇到的窘境 , 暗指四件事。

第一幅《鹤芝变相 》图,“鹤”“芝”分别指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他们在集资过程中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桂杏空心》图,“杏”指官僚买办盛宣怀( 号杏荪 ) ,“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他们言而无信,拒付资金。第三幅《水草藏毒 》图,讽刺通州知州汪树堂 ( 汪字有“水”;树字含“草”) 暗藏祸心,多方阻挠。第四 幅《幼子垂涎》图,指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信厚( 字小舫 ) 企图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低价收购大生纱厂产权,讽刺他们贪得无厌。

问题 7 : 从这四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过程中遇到哪些不利因素?

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张謇创业 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封建官场势力的阻挠和刁难,由此具体地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

细节 5 : 尽管困难重重,张謇凭着顽强的意志东奔西跑,在经历 44 个月的磨难后,终于使大生纱厂屹立在南通的唐家闸。这一时期,全国办厂已渐成风气。除张謇的纺纱厂外,各地还有 24 家,其中,官商合办的有 14 家,占总数的一多半 【 5 】( PP.454-455) 。大生纱厂自 1899 年开车生产后,由于有原 料、有市场,加上张謇把握了“纺厂获利之多寡,枢纽在进花出纱”的关键,经营得法,从 而使“魁星牌”棉纱产品在市场大受欢迎。大生纱厂投产的当年就赢利 38712 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 1911 年, l3 年中,共赢利 321 万 5 千两白银 【 6 】( P.52) 。是投资 44 万 5 千两的 7 倍多。 问题 8 : 这些数据和大生纱厂的发展说明什么问题 ? 意图: 要求学生得出 l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选择轻工业。 过渡: 大生厂的迅猛发展还不是前 l3 年,而是 l912 年至 l921 年。 材料 3 自 1912 年至 l 921 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 44.44 %,l0 年盈利累计 1161 万 9 千两,相当于 l899 — 1911 年 13 年纯利润总和的 3.61 倍 【 6 】( P.74) 。 在 1920 至 1921 年,上海的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行情天天看涨。 问题 9 : 这 l0 年企业的迅猛发展,有何特别的客观原因 ? 意图: 一战时期列强忙于大战,造成民族企业发展的空间。估计学生能够想到。转而提出:钱挣得多了,干什么用呢?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素质。 材料 4 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问题 10 : 想想看,现在我们提倡这个理念行不行 ? 意图: 从张謇的这段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张謇的思想和视野,说明即使在当今社会,没有这样的眼光也成不了大事业。

细节 6 : 张謇利用纱厂获得的丰厚利润,抓住有利时机,一方面扩大纱厂规模,另一方面,实行多种经营,跨行业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大生纱厂为母体、拥有 69 个企事业单位的大生资本集团。请看下列图片:

问题 11 : 上列图片反映大生资本集团及张謇的实业活动。我们先考虑第一个问题:张謇这时候的身份代表了什么阶级 ? 意图: 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从封建士大夫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时代的转变,是时代的象征。张謇在南通事业的成功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因此,他不仅将“实业救国”作为自己的追求,同时把这一口号变为政府的倡导,努力为“实业救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材料 5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张謇为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 1913 年,张謇就任北京民国政府农商总长。张謇考虑到“实业之发达,必恃有完备之法律,以为之监督保障。内地各种已举之实业,旋起旋灭,非法律不备,即用法不善。”法律犹如轨道,产业“入轨道则平坦正直,毕生无倾跌之虞;不入轨道,随意奔逸,则倾跌立至”。为此,他在近一年半的任期内,主持编订、颁布了 20 多种经济法规和条例。 【 5 】

问题 12 : 张謇为推行“实业救国”而制订的一系列经济法规,代表了哪个阶级的意愿?试想,在那个时候这些法规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意图: 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引导学生回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说明这些经济法规的推行收效甚微,张謇转而致力于“地方自治”,再回到上图。

过渡: 再看大生集团的发展示意图。大生集团涉足的领域包括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供电业、盐业;公共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还有气象、水利、公园、市政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对当时的南通是全面的社会改造,是很了不起的。南通以前叫通州, l912 年改称南通。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县城。 1930 年出版的《二十年来之南通》说“论其繁华则不如沪,论其财富亦不如苏,论其土质、物产均不足齿于江南各县。”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过张謇 20 多年的经营,南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南通具有较发达的工商业和先进的交通运输业,配置了较完备的城市设施,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还有初步的社会保障机制。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从业人员,这必然为南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时的南通社会问题较少,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风气清明淳朴,可谓是和谐社会。张謇将工业区选在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狼山作为风景区,老城区则作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这就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合理发展。张謇在前后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以实业为基础对南通进行全面经营,使南通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那个偏僻闭塞的封建小城镇,一跃而成为灼人眼目的近代化模范城市。

意图: 由教师介绍南通地方史最精彩的一页,是将地方史融人必修课,加深学生的印象。

材料 6 当年梁启超说:“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 。”

问题 13 : 你们怎样理解梁启超说的“价值之高” ?

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南通的近代化不像其他设有租界或成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那样,是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完全凭仗着中国人自己的双手缔造的,是中国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建设的近代城市。 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创立了花园城市理论,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南通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城市规划理念,完全可以和霍华德的这一理论相媲美。至此,我们应知道南通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真正含义了。对于张謇的贡献,我们再看学者的一些评价。 材料 7 日本人士驹井德三指出:张謇“独居南通,拥江北之区域„„所怀之理想,数十年始终一贯,表面以分头于实业交通水利之建设,里面则醉心于教育及慈善事业之学理,乃惟一主新中国之创造者,诚可谓治现今中国之良药,而非过言者 。” [6](p . 689) 材料 8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能够办成这么多企业、事业,而且如此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面貌 。” [6](p . 686) 意图: 借助中外学者的评价,让学生加深认识张謇的历史贡献,进一步解释,张謇建设南通已被作为“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载入史册。这样既达到地方史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也从多方面落实了课标要求探究:“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过渡: 在南通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如果历史给南通以更好的发展环境,或者张謇后继有人,是不是南通能够延续发展的势头呢 ? 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大生企业开始进入衰败期。 1922 年开始,大生纱厂出现了严重亏损,此后逐年衰落,负债累累。

问题 14 : 首先让我们探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大生企业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败。

材料 9 大生营业所 1922 年的业务信中披露:“花纱均属疲滞不振,皆为时局不定,人心不靖,所以致此” [7](p . 301) “厥后奉直战事发生,通布销路„„亦因时局不靖而销减,故布疲纱跌,无人问津。积货多则有妨周转,不得不贬价求售,因此大受打击 。” [8] (P.161)

意图: 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外因是,军阀混战使社会动荡,人心惶惶,致使棉纱销路大减,大生企业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

材料 l0 张謇晚年检讨说:“南通实业,三五年来,因急进务广,而致牵阁。” [8](p . 159) “南通办法本以实业、教育相互为助,故纺织学校就纱厂而成„„余如师范、农科大学、商业、医学等校,虽仍求助于各实业公司,对外界则不予不取,而各公司之负担则亦重矣 。”

意图: 南通的文教、公益、慈善事业每年维持的费用在 30 万元左右。这对企业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经济风云变幻并不能保证企业总是盈利,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大生企业是实行多种行业齐头并进,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其非营业性开支巨大。从经济角度看,大生繁荣中潜伏着危机,因为张謇以其有限的财力投资庞大的社会公益事业,这必然拖累大生,影响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严重削弱大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 ll 张謇总结南通的发展时曾说,上“对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救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绥,不自大而夸 ” [6](p . 675) 。 过渡: “量力所能”很难做到。l925 年大生企业被债权人上海银团接管,第二年 8 月,张謇病逝于故居濠南别业,享年 74 岁。后来,大生纱厂邀请纺织专家驻厂管理,借鉴采用了欧美先进的管理方法,整修了机械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建电厂改善了动力条件,并开拓了外埠市场,在艰难中挣扎图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偿清了大部分债务 [9] 。

沦陷期间,大生企业遭到日寇的疯狂掠夺。 ( 见图 )

抗日战争胜利后,私股和官股为大生企业经营权展开激烈争夺。 1946 年,张謇的侄子张敬礼继承了大生公司经理职务,他壮志满怀,以为天下太平了,中华民族工商业可以大发展了。谁料,内战又开始。大生公司面临洋货入侵,国内苛捐杂税、鲸吞蚕食的威胁,企业再次陷人瘫痪状态。解放前夕,工厂甚至被当局要求迁至台湾,只是由于地下党组织工人开展护厂斗争,工厂才得以保全。新中国建立后,大生集团所属企业,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后,饱经动荡变乱、挣扎图强的老厂才获得新生。

材料 l2 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 ( 张謇 ) 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 30 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

问题 15 : 谈谈你怎样理解胡适的评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我对张謇的评价”写一篇小论文。也可以就大生企业的兴衰,写一篇“论民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分析阻碍大生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认识大生企业兴衰的时代特征。

三、预期效果 1.以本土历史名人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企业贯穿本课始终,学生会对本课内容具有亲近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2.以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为例,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的记忆、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可能加深对必修 一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必要性及意义的认同,可以由此增强 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的兴趣。

3.将乡土历史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依托教材又游离于教材之外,对这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形式,有些学生特别是部分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4.大生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1912 至 1921 年,此处应特别说明一战后的一段时间,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并不是一战结束后黄金时期也随之完结。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 l937 年,民族工业还是有一定发展的。张謇企业在 20 年代的衰败,主要原因是企业负担过重,这是特殊原因。

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本篇教学设计主要希望通过近代时期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让学生在掌握乡土历史的基础上达成课程目标要求。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能否如愿,还需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希望本篇教学设计能在中学历史课堂,尤其是在南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丰富、高效,南通市的中学历史课堂也一定能为弘扬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 作者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南通大学庄安正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冯荣国,男,l962 年生,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历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陈康衡,男,l951 年生,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大学兼职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2). [2] 尤世玮.南通特色文化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12). [3]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6. [4] 张謇与近代中国社会——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5] 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6]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 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8] 卫春回.张謇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据《江苏大生集团厂史展览》.

推荐第4篇: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伟大而历经艰难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重点】⒈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 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的原因。 【难点】1.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 2.影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无疑,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是近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开启梦想的阶段——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这节课我们共同回忆追逐梦想的岁月——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题阐释: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 特点:曲折性趋势:发展

先来了解一下课标要求和重、难点。 打出幻灯片:课标要求和重、难点。(找学生读) 幻灯:打出柱状图:(图略)

师:从图中得出的信息是什么?你能用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加以形容吗? 生:

1、我国对外贸易为出超。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这段时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说明我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潮流,民族工业遍地开花。“忽„„,千„„”)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迎来一夜春风的原因是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表现如何呢?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学案拿出来,稍加整理,我们一起分享预习成果。 幻灯:打出材料:材料一:阅读教材34页资料卡片: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yong)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的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也。——《工业建设会趣旨》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则材料和什么事件有关?它的历史功绩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生: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中国近代史》 师:请谈一下材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生: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政府颁布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幻灯:打出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图片略) 材料三: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作用,“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

师: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什么?

生: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作用。(扩大国内市场)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民要实现民族独立的梦想付诸了的实际行动,那就是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幻灯:打出材料四:观察一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以及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1913年(1913年指数为100)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图片略)

生:面粉出口量大幅度提高,三国对华输出大幅度下降。

说明: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战期间,欧国暂时放松侵略。(这给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下面的材料证明了这一点。)

幻灯:打出材料五:1911-1913年,全国共成立实业团体72个,几乎遍及所有省区,海外华侨也大规模投资国内产业。1912年至1919年资本万元以上的新设厂家及投资数额,分别超过以前数十年的总和。 行业

厂数

投资额(万元)

行业

厂数

投资额(万元)

纺织

27

2998.4 面粉

91

1459.1

染织 47

564.8 火柴

50

342.5

缫丝

96

798.5 烟草

12

601.9

师:阅读材料,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及表现。 生:

1、速度与规模空前

2、发展的最主要行业: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

幻灯:打出图片(图片略)和材料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师: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 生:

1、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

2、主要在轻工业。(行业分布不平衡,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4、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5、时间短暂 师:请思考:民族工业发展时间短暂的原因?【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根据材料六说出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启示: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发展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整理学案上的知识结构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

内因:政治环境:辛亥革命扫清一些障碍,民国建立使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 思想条件:民族资本家的爱国心(实业救国思想)。 外因:一战结束,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根因) 用分析“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的方法,结合学案给出的材料分组讨论并整合如下问题: 1组:1927-1936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

2组:1937-1945年抗战期间民族工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3组: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4组:归纳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要求:

1、论从史出,言简意赅;

2、层次分明,字迹工整;

3、本组代表发言。学生按时期回答: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年—1936年)

材料七:1927---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包括棉纱、面粉、火柴、卷烟、啤酒等):1927年月平均生产总指数为100;1934年月平均生产总指数为103;1935年为105;1936年

9、10月份为107;1936年

10、12月平均生产总指数为108。请回答:(1)国民政府前期,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怎样?(发展较快) (2)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反帝爱国运动③“币制改革”(1935) (3)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发展也是短暂的?(受哪些因素限制) 发展仍然受到限制:官僚资本的控制;帝国主义的压迫。

三、抗战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1937年—1945年)

材料八:典型案例:宋子文侵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此公司于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立的近代中国最大一家民族卷烟企业。1908年,因英美烟草公司的排挤一度倒闭。1909年2月16日,简氏兄弟以12万元资本重新营业后,发展较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内战不断。到抗日战争前夕,“南洋”已陷入困境。此后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下开始衰退,出现连年亏损的局面。1936年,南洋营业利润再度下滑之时, 1937年,宋子文的官僚资本乘虚而入,取得了“南洋”的半数股权和绝对控制权,„„不久,“南洋”的机器设备被侵华日军所毁,烟厂蒙受了巨大损失。

⑴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⑵国统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四、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1945年—1949年)材料九(法币图略) 材料十:帝国主义各国在华投资表 年份

外国在华投资总额

美国投资额

美国投资比重

1902

150930

7941 5.2

1914

225570

9910 4.4

1930

348740

28570 8.2

1936

428540

34050 8

1941

916180

48240 5.2

1948

309890

139330 45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民族工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1)法币政策的影响;(2)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3)官僚资本的压迫;(4)繁重的捐税负担;(5)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影响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生:革命、群众运动、国际环境、政府的政策„„ 幻灯:打出因素(略) ★影响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⒈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⒉政府鼓励实业的政策; ⒊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⒋实业家的爱国精神;

不利因素:⒈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⒉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⒊环境恶劣(双半社会);⒋政局动荡(革命和战争不断);

5.先天不足(缺少资本原始积累),后天畸形(无独立完整工业体系);【思维升华、以史鉴今】

★这些因素对今天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有何借鉴意义? 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启示颇深。 1.要发展民族工业必需依靠民族力量。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注定了民族工业的曲折) 2.必需注重科技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近代民族工业往往因为没有核心技术而被外国资本操控)

3.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潮流,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及交流中求得进步。(近代的闭关锁国是造成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之一) „„

小结:基本框架:清末至民国,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要求:连线)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沉重打击

2、19世纪末(1895-1912年)改造为公

3、20世纪初(1912-1919年)陷入困境

4、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夹缝中产生

5、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初步发展

6、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短暂的春天

7、过渡时期:(1949-1956年)较快发展 当堂检测(贴近高考):

1.(2012年全国课标卷30题)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黯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2.(2012年全国文综卷16题)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B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3.(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D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4.(2011年高考海南卷2题)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D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商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

B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之初 [答案]B[解析] 本题属于图片类材料选择题,由题干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然后审图及注,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描述成“春”“夏”“秋”“冬”“新的春天”,再前后对比每幅图片,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夏天”指民族工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获得发展 一战期间春天短,一战结束倒春寒;国民前期夏天热,国民后期严冬寒。 在近代历史上,大多数民族工业都被那段艰难的岁月所淹没,但也不乏像荣氏家族这样的代表,他们坚持着梦想,传递着梦想,

打出幻灯片:从近代开始,荣氏家族,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都在中国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华民族企业的先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继承荣家商业,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今,中国现代民族企业已经异军突起,例如代表民族品牌的三家企业: 打出幻灯片:华为(科技创新)、联想(敢于挑战)、海尔(质量取胜) 看一段视频资料:

比较近代和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好的时代,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畅所欲言:谈谈你的梦想。 以习书记的一段视频讲话结尾。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愿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为实现自己的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奋斗吧。

推荐第5篇: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头绪较多,内容烦杂,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学起来将会很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理清,而且必须弄透造成曲折的原因。

本课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四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前提,探索中的失误是曲折的原因,探索中能够纠正错误又是发展的原因。中共八大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它符合中国当时国情。以后的史实证明了什么时候依据八大方针政策办事,什么时候就发展快,离八大方针越远,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危害就越大。真正理解了这一特征,就为下一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作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的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危害;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过程与方法:

1. 教师提供大量图表和文字材料,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和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2.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思维方法 3. 通过小组(四人为宜)讨论,让学生学会参与、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图片,让学生体验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疯狂”,使学生体会正确分析国情、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 通过对错误到正确的纠正,使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第一步,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故而应该把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政策。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二十年探索的失误和曲折。

教学过程: 导入: 建议教师制作一张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图,设问:

谁能说说这条曲线反映了什么现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曲折历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了解四五十年前充满激情的人们所走过的既新奇又茫然的探索。 新课:

明确本课标题的含义:①社会主义建设

②探索故而必有曲折 ③虽然曲折但总体是发展的 从1956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结构。展示材料: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 从材料看,当时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如何?——要求得出:小农经济、手工业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为了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和政策?

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可通过展示材料,如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图和文字材料说明资本家的私有制墨迹转变成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利用教材图片《农民踊跃报名入社》图片并据一些数据: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得出:小农经济已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展示黑龙江孙吴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数据:1956年1月,对全县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镇内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铁木社(34人)、被服社(11人)、工艺社(11人)、皮革社(6人)、调味社(7人)、食品社(9人);另有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村工匠6人,计84人。占全县手工业工人总数的97.7%。得出:手工业者通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使个体经济转变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最后归纳,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到了。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想想看,根据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展示材料:

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也已经消灭了。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

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

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材料反映的我国怎样的历史现象?——剥削阶级已经基本被消灭,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就基本解决了。

那么国内的主要矛盾又将是什么呢?为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八大会议。

材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报告

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八大对我国的主要矛盾作怎样的分析?

材料: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中共八大报告

主要矛盾必然决定主要任务,根据材料看,中共八大规定了怎样的任务?

请你给这次会议作个评价。——要求得出:分析形势正确,故而主要矛盾抓得准,从而主要任务明确而准确,据此得出结论,这次会议表明“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主要任务,是符

2 合国情的,因而是正确的会议。

从曲线图上看是否印证了这次会议的正确性?——学生读图表,得出结论:是的,因为1956年后的二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呈迅速发展趋势。

那么为什么58年到60年呈下降趋势呢?那是因为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展示一组“你相信吗”的图片,设问:你能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得出中共当时犯了哪些错误?——反映大跃进运动中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错误。

展示材料:1958年8月上旬,在河北视察时,毛泽东来到徐水县,当听到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汇报说,全县秋季收粮可达11亿斤时,毛泽东很高兴地问道: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 应该考虑到生产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问题。他同时提出搞人民公社的问题。8月5日,当张国忠在全县“共产主义思想文化跃进大会”上作《向共产主义进军》的讲话时,即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要求全县成立人民公社,向共产主义过渡。几天之内,全县2 48个农业社宣布转为人民公社。

讲述:从材料看出,浮夸风带来了共产风,人们憧憬着共产主义的到来,于是,按需分配形式之一的“大锅饭”现象蔓延了。

展示图片:1958年,河北人民公社社员中“大锅饭”、贵州“农村公社食堂越办越好”。 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展示材料: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七○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

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两大运动所带来的后果。——通过从“花费„„材料”、“制造„„废品”、“什么用处也没有”等信息中得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是什么原因使党中央犯这样的错误呢?

分析: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众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②人们急于求成思想指导 展示材料: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

再展示曲线图,1961年以后为什么经济出现上升趋势?

讲述:经济的破坏终于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展示材料,解释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大力加强农业战线,缩小基本建设规模,压缩重工业生产,大量精简职工,使积累率由40%下降到20%以下。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肯定已有的成绩,并使其向纵深发展。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成龙配套,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讲述:这样,我国国民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就由“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转向了调 3 整,使纠“左”的工作继续进行,使失调的国民经济得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总结十年来的建设,看出,尽管在探索中出现曲折和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在发展。 展示材料: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再次展示曲线图,1966年以后工业生产出现了怎样的态势?为什么?

回忆必修一所学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知识。并展示图片,着重选一些对经济的指挥和管理不利的图片,如对各级领导人的批斗、全面夺权斗争等,目的是要说明当时政局混乱,大批领导人被打倒,工人离开工厂离革命,使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的指挥高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混乱的局势,涉及到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工厂生产、产品质量等等,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十年,又给我国的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展示数据材料:材料一:*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十年内乱,给中国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综观1956年以来二十年经济建设,你可有启示?——言之有理即可。一般要求得出:经济建设要“稳”当先;经济建设必须符合建设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纲;等等。

综观这二十年来的政策,你对中国共产党又有怎样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制定政策的目的看,从对政策执行的态度看(敢于承认错误,更敢于纠正错误,故而伟大)。

课后练习

1.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中共八大召开后

D.:大跃进运动开始后

2.下列属于中共八大内容的有① 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③认为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④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4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一种“左”倾错误 B 是急于求成思想指导下发生的 C 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D 发生在中共八大之前

4.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实施 ④中共八大

A ②④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③① 5..“*”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①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 ②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③交通运输堵塞 ④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

推荐第6篇: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07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10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11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2008年至2011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12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12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08年,2012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2008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11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10年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市博物馆2011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11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11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07年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11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06年

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12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12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处文物古迹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66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共计1745处。我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组织编辑的《怀川记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于2008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选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线索100141条,立项调查3239项,涵盖14大类。2009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在我市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东汉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温县盟书、修武县夏商时期玉戈、元代杂剧俑、东汉五凤熏炉、四不象铜灯等都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满足市民参观的同时,多次出展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为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有序繁荣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稽查大队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单位”;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推荐第7篇: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五)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22题)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二、非选择题

2.(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25题)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

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

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美)A·M·伯恩斯 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四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

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成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9分)

(3)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共中央为何要提出“双百方针”并概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7分)

(4)材料三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文化的差异性。(6分)

必修三专题五: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二、非选择题

2.(1)成就:产生了苏格拉底等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杰出的科学家;世界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成熟的戏剧;恢宏的建筑(3分,任答三项)。

成因: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人文主义的推动;政策的鼓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4分,任答四项)

(2)异质因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分)。

知识及认识:明清思想家们挑战正统观念,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经世致用等(2分),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2分)。这股新思潮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是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的生机;并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3分,若以另一角度回答,酌情给分)

(3)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2分)。党和政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2分)

地位和作用:它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3分)

(4)含义: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成长;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分)

差异:材料一所述的文化是服务于奴隶主阶级;明清思想文化是社会转型时期旧势力对传统文化的修正和完善;材料三是社会转型时期新兴阶级的文化创新;材料四属于新的社会制度下大众文化的建树。(4分)

推荐第8篇: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以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发展史为例

课程标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本课重难点

1.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荣氏家族企业为例)

2.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以荣氏家族企业为例,了解 19世纪末至解放前,中华民族资本主发展概况;(2)归纳概括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个案,“情境再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故事讲述和逐层呈现,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只是当时比较零散,而必修2则把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当然如果我们“炒冷饭”,那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根据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喜好发表见解,但又深入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来设计问题,以荣氏家族企业的个案展现,问题探究,故事讲述的方式,使他们的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增强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教学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这三人是什么关系?

嫡系姻亲关系,是祖孙三人 荣氏家族

“兵船”牌不仅开创了国货品牌的先河,也是民国时期企业家“以商立国”、“实业救国”的一个缩影。

“兵船”商标由文字与图形组成,企业名称: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从右向左的书写,“ WUSICH FLOUR MILL ”为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的英译;中间是一艘乘风破浪,面向西方行驶的兵船图形及商标既体现出了当时民族资本家积极学习西方,接受新事物,富国强民的理想;同时也包含着中国文化中一帆风顺的寓意。名称“中国自制顶上面粉”“商部批准概免税厘”两行文字分到左右。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荣氏家族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中国百年来一个独一无二的传奇。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概况。

回顾上节课知识,,学生个别回答:19世纪六十七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影响 案例教学法、材料(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案例1:“艰难起步,首创实业”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畅,遂决定筹办面粉厂。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请问: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的社会因素?

手写板书: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开设工厂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带着学生思考 群问方式 为后面的讨论打开学生思路)

案例2:“把握机遇,大展宏图”

荣氏兄弟1902年初办茂新面粉公司,资本20万两。1912年又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到1919年荣氏的茂新、福新、申新三家总公司,已拥有12个面粉厂和4个纺织厂,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以上,形成了两大实业集团。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

结合教材和以下信息,你认为促进荣氏企业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感悟?(可从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外资势力、资本积累、思想潮流、舆论变化、企业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等角度思考)

这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之一,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适当拓展,进行情感渗透,培养历史意识。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充满激情的时代,我们民族实业家们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书写他们的豪情,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艰难发展。

案例3:“社会动荡,曲折发展”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荣氏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

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业再一次大放异彩。“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重新落在兄弟俩的头上。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或化为废墟或被毁损。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一手创办的事业被毁于一旦,郁积成疾,1938年2月撒手离世。

感悟:荣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

案例4:“战火连绵,经营惨淡”

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荣氏企业陷入绝境。

很多荣氏后人和企业资产转移到港澳台和美国、加拿大、德国、巴西等。

延伸拓展 案例5:“公私合营,红色资本”

上海解放前夕,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荣德生不愿出逃,他全力阻止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1954年,38岁的荣毅仁将荣氏在大陆的企业全部交由公私合营。 “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这个主动留下的选择为荣家赢得了毛泽东“中华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并且使荣家最大程度在“*”时得到保护。

感悟:社会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影响 怕露富、转移财产等 1956——1978年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了私人资本主义

案例6:“传承三代,商业翘楚”

上海 “胡润百富”公布今年中国的“百富榜”名单,荣智健第四年蝉联中国大陆第一富豪。中信泰富目前在钢铁、通信、房地产及航空业四领域强势扩张,去年营业收入已达二百三十亿元人民币。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2005-10-28

历史回顾:“富过四代,回味传奇”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荣氏四代的业绩: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另类传承;第三代隔代创业;第四代厚积薄发。

这个富豪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在一百年中经历了从晚清、民国、抗战、解放、“*”,直至改革开放的全部历史震荡,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并在每一种格局下都显示出高超的生存智慧,见证了中华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发展。

播放《大染坊》主题音乐 “ 把感动留在人间”

陈寿亭创办20世纪印染实业的艰辛过程 ,这既是对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也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这体现了我们本堂课的主题。

本课知识结构: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阶段特征夹缝产生1895年后初步发展背景外商企业刺激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概况影响轻工业为主早期维新思想数量增加;促进改良、立宪、向内地扩展革命面粉工业等;南张北周、荣氏兄弟化工橡胶等艰难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壮大1912-19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短暂春天略;辛亥革命;政府重视;群众反帝;1927-36较快发展1937-45沉重打击国民政府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政策等日本侵华;官僚资本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打击民族经济211946-49内战;美国经济掠夺;官僚日益萎缩资本;苛捐杂税,通货膨胀陷入绝境、倒闭

让学生画出简单的曲线图: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从过程看1860 18951912 19191927193619451949 1952195631

本课小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实业救国” 成难圆之梦。但企业家们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劣境中推动着其发展。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近代化。

我祝愿同时也坚信,在我们其中,必定有无畏大胆,锐意进取的人物,必定会涌现几个荣氏兄弟式的人物,到那时,你们可能是中国的“皮鞋大王”或者“啤酒大王”,也可能是“黄氏家族”或“( )氏家族”!

一方面了解了民族企业的曲折发展,同时感悟到了近代实业家们的爱国情怀和高贵的人文品格,成为新时代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巩固练习

课后探究:请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实地调查,了解其中某一家百年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谈谈在新时期下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可从政府、企业、员工、消费者等角度思考)

推荐第9篇:10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到新阶段。

(2)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

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因此对于巴拿马世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所获奖项计1211枚,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成为中国人最扬眉吐气的一届博览会。这里参展的企业大多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历程。 讲述新课: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来源:学科网ZXXK] 2.时间:19世纪末。

3.表现:引导学生将初步发展概况概括为以下特征: (1)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 (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他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此时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时间:一战期间。 3.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 (2)投资总额增加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合作探究】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结束: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合作探究】:春天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②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整个中华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资料,认真分析图片与1937~1949年百元法币购买力变化比较表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

从图和表中可以看出,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生活艰难。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合作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推荐第10篇: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2)社会主要矛盾(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律和新中国的经验教训 经济发展与曲折的原因

授课过程

导入:

投影“大跃进”时的打油诗和图片: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同学们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知道这反映哪个是时期的吗?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经历这些曲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授课:

一、一路高歌(1949-1957)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

投影下列图示,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据图一分析1949年经济崩溃、1949-1952年、1952-1957年经济变化的原因,认识建国初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的能力,并结合教科书所述识记一五计划主要成就(投影图片、视频)。从图一指出这一时期的“一路高歌”。据图二理解工业结构发展情况,据图三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理解三大改造)。

图一:

图二:

图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历来有很多说法,引述列宁的看法要求学生认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些理论:“经济落后国家应当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经济落后国家要把合作制作为引导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 进而得出三大改造的影响:三大改造吸收了苏联的经验,我国成功的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但是,列宁也明确阐明,像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可以采用“冲击”、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采取“改良的”、逐渐的、审慎迂回的、通过一系列特殊过渡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这个论断,实际上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必须通过迂回曲折道路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基本规律。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过渡,它预示着我们对过渡的过程太过草率了。以至于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经历了重大的曲折。

(二)、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学生结合教科书回答(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并没有能认真落实下去。许多荒唐事很快出现,我们进入了“英雄辈出”的激情年代。(投影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料、图片)

二、风云突变(1958-19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图片中重在分析错误的原因。)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的1958》、课前访谈内容,谈谈你对“大跃进” 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看法。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中央是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的?

三、力挽狂澜

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取得了哪些成就?(投影)

但是,这种调整只是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实质上扭转当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左”的思想。经过一定的恢复之后,更大的破坏才真正到来。

四、彤云密布

进入1966年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看材料一~三,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

从材料一可知,*对我国经济的破坏是一场劫难。73年、75年分别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时,有过经济的调整。

小结: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结合本节所学,绘制建国后经济发展曲线图。

附:关于50年代未至改革开放前的访谈提要

请同学们周末回家后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或邻居老人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并按以下访谈提要进行记录

1、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你有哪些见闻?

2、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您有什么遭遇?您是怎么度过这三年困难时期的?

3、您是否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产是如何开展的?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粮食、肉、日常用品的来源情况)

第11篇: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实践活动 难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讲述新课:

第一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示有关建国初期经济状况的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我国国民经济什么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纵向看,大幅度下降,全面崩溃;横向看,与周边国家差距较大。 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破坏。 建国初三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阅读下段材料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问: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这要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学生自主概括: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外部经验是苏联较短时间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问:从地区分布看,重工业分布区域集中在哪里?为什么? 答:东北地区。原因:临近苏联,有利于接受苏联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有较丰富的煤铁等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此建立一些近代化工业企业,所以工业基础较好。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问: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其实质是什么?

答: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过渡时期(建国初到1956年底),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说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程度。此时期我国公有制有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第二篇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据此判断八大是否是成功的探索?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如何认识此口号?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跃进特点是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大二公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纠正: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未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纠“左”,因此终于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

第三篇章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出示*时期国家财政总收入坐标图

认识*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以及1973年和1975年发展的原因

探究升华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升华) 1.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第12篇: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安作为三袁故里,自古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袁文化是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公安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填补了我县大型品牌文化活动的空白。极大地增强了公安人的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了公安人的精神风貌,大力激活了公安的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了公安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公安在外的知名度,受到全县上下和在外人士的一致肯定。今年6月,县文化局按照县委办公室调研组要求,对如何弘扬三袁文化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全部均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建新建工程。由此,公安县文化局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也实现了全覆盖。“镇有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专业文化精品迭出。一是创作的一些优秀剧目陆续走上了舞台。二是一些文化精品出版发行。如《花开的梦想》、《傍水而居》以及楹联协会的《中国楹联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等作品。三是积极筹建了公安县共享工程支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图书馆的评估验收;筹建成立“三袁文学艺术档案馆”, 目前收集三袁文献238册,有关研究三袁的文献近400册;组织参加了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开展的“祝福祖国”为主题的读书征文和荆州市第十一届“小太阳”读书节活动,征集各类征文198篇,美术、摄影作品9幅。其中31篇征文分别获得

一、

二、三等奖,4幅摄影分别获得

二、三等奖。县图书馆分别获得省、市知识工程领导小颁发的组织奖,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四是积极帮助县剧院今年共接待文艺团体32个,演出场90多场(次),观众8万人。特别是引进的花鼓戏,连续演出4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反响大,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效果;为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年共接待大小型会议20多场。

(三)群众文化异彩纷呈。近年来,我县文化活动发展迅速,各类群众文化、校园文化、机关企业文化、传统民间文化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群众文艺舞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象。全县春节联欢晚会、社区消夏活动月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品牌。全县春节联欢晚会到2010年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已成为我县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春节文化大餐。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公安县社区消夏文化活动月活动暨斗湖堤地区社区天天唱活动已成为县城斗湖堤以及全县的文化盛事。2009年,“四季放歌〃流动大舞台”百场惠民巡演首场演出暨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县班竹当镇隆重举行。以广场为阵地,层层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反响好。公安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独特风景。以大型庆典活动为抓手,与消夏晚会、送戏下乡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全县文艺调演活动,较好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是我县首次自主举办的一次文化艺术盛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与之广,在我县尚属首次,筹备过程历时近5个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向全县人民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壮丽交响,让全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熏陶。受到全县上下和在外人士的一致肯定。

(四)遗产保护成效显著。近来来,我县文物保护与文物资源开发获得突破性进展。现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被誉为“人类文明起源见证”的史前古城遗址“鸡鸣城”和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等2项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南平文庙)、三袁墓、王家岗遗址等3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千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35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2007年,《公安说鼓》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安道情》、《公安地花鼓》被荆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公安说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基本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100余处,复查文物点80余处;完成了三袁墓维修工程第三期绿化工程,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环境整治工程 ;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检查验收工作;建立了全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网络;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与此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9年11月,公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公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安说鼓、公安道情、三袁的传说等6个项目入选。

(五)文化市场繁荣有序。近年来,我县文化市场蓬勃发展,逐步由初期的单

一、分散的格局向多元、集中的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网络、艺术培训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至2009年底,全县已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0余家,不断推陈出新的多元文化产品让百姓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文化市场管理也由单一的行政执法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初步建立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文化市场管理正在规范化、法制化、人性化的轨道上运行。

(六)文化产业稳中有升。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抓手。2009年,我们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臵,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实力在稳步提升,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新投资建成的“中华情”高档娱乐场所的,宏泰广场大型电玩城等。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如压缩网吧总量,鼓励网吧通过联营、兼并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网吧规模,提升服务档次,规范行业布局,以幸福网城为代表的3家大型合并后网吧经营状况良好,经营规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多年来文化建设积弊甚多,我县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不少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堪忧。

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在争取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资金的同时,都要求县、乡有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但这些配套资金都难以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对很多乡镇来说,中央下拨的12万建设资金如烫手的山芋,拿又拿不起,甩又甩不得,县文化局只是业务主管局,建设的速度完全决定乡镇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设施项目的推进。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总量不足、功能不全、标准较低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仅从我县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看,已自建的65家可全部达到标准。但从共建的120家来看,有30%的“农家书屋”配放的书还放在仓库里和支部书记家里,由于县财政没配套,无法上柜,更不用说发挥作用。无独有偶,文化共享工程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基层服务点建设进展缓慢,发展很不平衡;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技术平台尚不完善。这与中央要求的2010年实现“村村通”的要求、与中央提出的把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体制不顺,文化干部处境困难。乡镇文体中心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县文体局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不好过问,也不便过问,而乡镇的工作中心是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上级对乡镇干部的考核指标侧重于经济、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轻视、忽视文化事业方面的指标,导致乡镇文体中心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尴尬境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对事业干部实行统筹安排,乡镇文体中心就一人兼多职,主要精力没有也不可能放在文化工作上。还有,多数乡镇文体中心缺乏活动经费,全靠“化缘”开展活动,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四是认识不深,文化工作开展乏力。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出现了许多误区。认为文化工作只关系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投入大、见效慢、难有作为,甚至有的认为文化工作只不过是增点欢笑、搞点娱乐,不足轻重,无关大局。因此,造成文化工作基本上局限于“三下乡”等“送”文化活动,很少对群众自办的文化热情和潜力加以引导和扶持,很少关注真正的农村基层(自然村)的文化建设。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大多还处在试点摸索阶段。

(二)人才严重匮乏。

一是人才面临断层的危机。文化系统现面临着各二级单位一批领导班子成员及一批具备高、中级职称、学术造诣较深、社会影响力较强的专业人士中在三至五年内将达到离退休年龄,而近几年由于受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文化系统现有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况且新的人才的成长需要过程,一个应届毕业生,要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独挡一面的艺术骨干,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特别是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人才成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练才能成功。除此之外,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文化系统面临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是“专业不专”的问题。目前文化系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导致许多主导业务工作无法开展。县文化馆按国家规定要设臵10个业务岗位,即音乐、舞蹈、群文调研等,每个岗位至少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而目前多个岗位皆虚位以待,文化辅导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县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多件,目前文物考古、文物修复、文物陈列、解说员等岗位皆没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些主体业务如考古发掘、文物鉴定、古建筑测绘、维修等专业,都缺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难以开展;县图书馆属国家二级图书馆,专业人才基本上是老模式,近些年从未进过新的业务人员;虽然目前全馆10名工作人员中获中级职称的有6人,初级职称的有4人,但“专业不专”,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职称。且由于人才局限,本应开放的多个窗口目前只设2个综合窗口对外服务。随着资源共享工程公安支中心建立及各乡镇、村级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专业人员及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与广电执法大队合并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仅有16名在编持证执法人员,虽与之前相比增加了6个编制,行使的职责更多,肩上的担子更重,要管理城区及16个乡镇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广电市场,而且由于行业特殊性,全年专项整治活动不断,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时,涉及到法律法规、执法程序等要求非常严格,却无1名法律专业技术人才。“小队伍”却要面临“大市场”,这与其肩负的监管责任相比,与对同一市场有监管职能的公安、工商部门数十上百人的执法队伍相比,显得极其薄弱。此外,交通工具,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更加凸显。

三是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科班出身的较少,人才学历结构偏低,本科学历的人才少,多数是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的文凭,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缺乏发展后劲。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且大多数身兼数职,工作有时处于应付状态,在精力上不能有效保证工作质量。这种人才结构,很难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年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现代化的电视、网络等传媒载体的冲击很大,演出团体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出现亏损,运转面临严重困难。县歌舞剧团于2005年停演后,所有干部职工均有岗无位(无事),许多专业人员在家等岗,甚至离开公安去自谋生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随着农村文艺骨干“进城打工”、“外出发展”,农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乡镇文化站开展活动缺少了生力军和热心人,大多数文化站演出活动都只是少儿或老年文艺演出,缺乏年轻人的参与。一些城镇和社区的文艺骨干奉行市场意识,追求经济效益,讲究劳动报酬,也缺乏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性。业余文艺骨干弱化。

(三)文化遗产保护有待加强。

一是宣传认识不足。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

二是保护前景堪忧。县文化馆、博物馆虽然是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的专门机构,但经费有限,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无力全面开展文化遗产搜救保护工作。一般群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能主动参与保护,而且随意损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我县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口传身授、自生自灭的状况,加上不少青年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濒危边缘,有的项目传承人数量和年龄都令人担忧,如不抓紧进行抢救保护,将面临消失的境地。

三是业务知识欠缺。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业务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大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如何保护等只有粗浅片面的认识,业务知识缺乏,保护方式单一落后,与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保障经费不足。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研究和传承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专门的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投入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相当匮乏,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近来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兴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改造提升娱乐、演出、图书音像制品发行销售、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逐步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竞争主体。但整体上看,文化产业仍然发展缓慢。一是产业规模小,质量层次低。我县文化产业主要是网吧、音像、图书报刊、电子游戏等,只能满足低消费和低层次人的需求,且发展规模小,运作欠规范。二是门类品种不齐,结构不合理。形式高雅、文化品位高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少,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三是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文化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往往违规经营,提供低档次、低水平的文化服务。四是经营理念落后。许多经营者思想还局限于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上,不从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不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上找准投资方向,而是企图依靠小本经营赚取高额利润,往往不惜铤而走险。

三、文化发展相关对策及建议

上述文化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固然与公安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体制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工作的成果和成效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往往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首先就是一个发展方向的定位问题。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将弘扬三袁文化作为公安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拓展和完善公安的文化功能,提升公安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新世纪公安人精神的重塑,全面推动公安的文明进步方面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下面结合文化系统实际,就弘扬三袁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如下建议:

(一)弘扬三袁文化,着力完善文化服务功能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新建1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每个项目计划补助200万元。我们要借好这个东风,迅速启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充分用好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加快推进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我们要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原则,创新机制,探索积极的运作模式,发挥更好作用。要在巩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正常管理运作机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今年,我们将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乡镇文化站站长培训工作,加强对基层业余文艺爱好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的辅导培训,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各类艺术社团、文化中心户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者队伍,夯实基层文化基础。

(二)打造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县图书馆、文化馆、剧院、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的现有专业人员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不少人员已经超过60岁,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文体服务中心(文化站)文化专干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职,“专干不专”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不熟悉,难以正常履行职责。农村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一些民间文化艺人已是风烛残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捉襟见肘。对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解决文艺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文化部门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为文化系统增加2-3个编制,对外引进文艺专业人才。

(三)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文化亮点。一是着力打造文艺精品。最近几年,我县的文艺创作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去年,通过举办“三袁文化艺术节”,我们推出了一批佳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但这些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精品。文艺精品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县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2011年大事多、喜事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庆典活动接踵而来。文艺创作人员要以此为契机,扎根公安这片厚重的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土壤,依托重大活动平台,借助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现实题材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潜力,打磨精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公安地域特点、展现盛世风采、深受群众喜爱、能够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同时也为第二届三袁文化艺术节储备相关精品节目。要积极备战全省群众文化赛事。做好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的节目筹备、作品参评等有关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五届全省中小学生幼儿书法美术展,遴选优秀作品参赛。

二是着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主题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抓活动、创特色、树形象、增动力、促和谐。要继续组织开展好春节、五

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庆文化活动,“消夏活动月”、“社区天天唱”等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要继续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去年依托红枫叶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以及荆州市艺术剧院“四季放歌〃流动大舞台百场惠民巡演”送戏下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通过整合全县文化资源,整合优秀剧目的方式,组织2-3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力争送戏下乡100场以上。要组织开展公安县首届“书香三袁故里”全民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各种读书评比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引导市民爱读书、读好书,在全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推动全民参与文化活动。在出版《公安民歌集成》并精选5—10首民歌制作CD在社会广泛赠送的基础上,组织“唱响公安”活动,编排具有公安文化特色的健身舞蹈,在全县大街小巷广泛传播,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氛围。打响公安的文化品牌,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全民知晓公安文化的氛围。

(四)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宣传,营造保护氛围。在报纸、电视、网站上开设专栏,不定期刊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面,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种类及保护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搜遗”活动,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普查、推进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开展普查,全面摸清家底。要在先期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正摸清我县文化遗产家底。要建立机构,安排保护经费。县里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物保护库房,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保护办公室,并落实专人,开展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多方筹措,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开发。并根据普查情况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工作目标及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及早开展抢救保护工作。要收集实物,广泛传播展示。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和抢救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重大节庆、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与传播。有效利用,做大做强品牌。把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相结合,大力发掘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豪。与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公安优势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做大做强特色品牌。要健全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要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工作水平。

(五)创新机制,推进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和省逐年加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但县级财政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项目匹配资金难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中心及文化中心户等无运行经费保障,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水、电设施运行,书籍、报刊购臵等费用开支无途解决。三是大型文化活动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文艺创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正常文化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体制,确保文化工作运转有序。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强化乡镇“一把手”的责任,确保领导力量、责任和工作举措到位。文化主管部门要为乡镇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制定专门的计划和措施,帮助乡镇组建有一定文艺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人员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辅导、培养,建成一批经得起磨炼、业务素质优良、爱民亲民的文艺骨干,改善农村缺乏文化人才和文艺骨干的状况。乡镇政府每年要对乡镇文体中心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和各类文艺演出、比赛活动,在机制上要尽快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机制,文化中心自身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坚持走“以文养文、服务挣钱”之路,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多渠道争取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尽快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良性运转机制。

三是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把握“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涉农会展、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这样,让群众在欢笑里求知,快乐中怡情,全面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貌。。

第13篇: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庐江县文化事业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提出开展“人文庐江”建设,全县文化事业在省、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文化工作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面繁荣文化艺术,文艺精品叠出。

1、群众文艺表演团体健康成长。县文化艺术团、群英艺术团、汤池业余文化艺术团等五家民营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和繁荣基层演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安徽省“双百工程”示范点——庐江县文化艺术团2006年以来演出1740余场,创作705个文艺节目,行程89000多公里,受教育人数达百万人,演出剧照千余张。2009年12月,该团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首批文艺表演“百佳剧团”荣誉称号。

2、文艺创作成果丰硕。2009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五个一工程”和“温馨的巢湖”歌曲征集活动,我县苏昉、邱定宏作词作曲的《山水歌谣》、《乖乖隆的冬》、《巢湖里有座姥山》几首歌曲分获

二、三等奖和入围奖。2009年4月,汤池镇彭小波的《一本好书,一座灯塔》在安徽省农家书屋读书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快速推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08年至2010年初,泥河、同大、盛桥、汤池、白山、乐桥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建成,郭河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0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总投资280余万元;已完成村级农家书屋建设122个,完成投资244万元;争取各类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资金646余万元。2009年5月,我县争取省文化

1 厅支持,已获总投资80万元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庐江县支中心和119个村级信息接收点设备,现已完成主体投资,进入设备对接调试阶段。与此同时,县级文化“两馆一院”(即图书艺术馆、博物馆、庐江大剧院)招商工作于2009年9月底启动。

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完成有线电视联网的214个村,数字微波接收的18个村,施工质量高、入户率都在85%以上,有的点达到95%以上,2009年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在全市评为第一名,在县民生工程评比中为第三名。建成400米标准化田经场(中央足球场)、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等。

(三)规范管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扫黄打非工作显成效。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为手段,严厉惩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2006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4414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704余户(次),收缴非法物品(音像、书刊)22668余件,执行经济罚款30余万元,取缔无证照经营场所85户,收缴赌博游戏电路板、赌博机等405块(台)。

(四)不断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举办各种大型节日庆典、纪念文化活动25次,经常性地举办县城广场文艺演出;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五年来下基层放映电影5000余场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县图书馆进行达标改造,五年来共接待读者7480人次;2009年、2010年“送书下乡工程”送出图书17100余册,价值约45万余元;县文化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2次,辅导农村文化户112户(次),人均年下基层服务15天(次),编排各种文艺节目238个。

(五)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在县政府的重视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顺利实施第三次全国文

2 物普查工作。目前,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普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新发现文物点38项,复查老文物点217项(其中消失文物40项),合计255项。加大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长庆故居部分设施进行保护性维护,周瑜墓2008年9月28日竣工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正式对外开放。我县现有出土文物15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84件;另有2件文物被省博物馆征集展藏,有1件国家一级文物送展省建国六十周年精品文物展。2007年庐江县临湖尉墓出土文物震惊全省考古界。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完成县级保护项目4个(其中市政府公布保护项目4个,省政府公布保护项目2个)

(六)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1、明确定位和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天然的温泉,秀美的山水,源远的佛教文化,厚重的人文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周边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的客源市场,使庐江成为省内外众多商家和旅游企业关注和开发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县提出着力打造“人文庐江”,发挥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明确了以山水为骨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以冶父山、汤池、周瑜墓为主体,在规划期内将庐江县逐步建成为“5区1带”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系列化、网络化,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合肥市近郊以及皖中旅游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并在全市率先设立“庐江县旅游局”。

2、推进项目实施,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优化旅游综合环境,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建设了黄山芙蓉谷汤池连锁项目九峰原始风情园、国轩·雅典娜温泉旅游度假村、中华影视产业基地、万振逍遥别院二期、汤池九福民俗欢乐园等重点项目,提升了我县旅游产业品位和知名度。

3、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挖掘我县旅游发展的潜力。庐江拥有汤池温泉文化、冶父山佛教文化、以周瑜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以丁汝昌为代表的淮

3 军文化,为了彰显这些资源优势,开通了庐江旅游资讯网站,编制了《庐江三国文化寻踪》、《庐江旅游指南》、《庐江县乡镇旅游开发参考》和“庐江旅游邮政贺年卡”等,建立让外界了解和感知“开放庐江、魅力庐江”的信息平台。同时,策划了庐江茶文化节、葡萄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等节庆,开展旅游、民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以节兴旅、以旅兴农”的目的,对地方知名度的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七)构建起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发挥体育部门职能作用,调动全民健身积极性。作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我县制订了“完善机构,健全组织,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成立县全民健身活动委员会,加强宣传和指导,组建体育协会,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县目前共有乒乓球、篮球、象棋等各类单项协会10个,会员已发展到200多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骨干180人,20多个固定活动场所的晨晚练点,37套户外健身路径。

2、充分运用体育中心这个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每年都常规性地开展县直机关职工运动会、环城长跑、篮球等各项比赛,县体育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常年举办篮球、乒乓球、保龄球、游泳、跆拳道等培训班,2006年以来,近万人次青少年、2000多人次成年人参加了体育夏令营和各类培训班。

3、鼓励、引导各基层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乒乓球等比赛,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指导县直单位组织职工体育活动。并在庐城规划建设12个晨练点、乡镇15个晨练点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八)竞技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借助专业训练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重点在跆拳道、拳击、散打、摔跤、健美操等优势项目上取得突破。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田径跳高(单项)比赛铜牌;在全省拳击锦标赛上,获得54公斤级、48公斤级两个第三名,全省青少年散打锦标赛第2名、第5名。

五年来,尽管我县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现行管理机制顺而不畅、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设备还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发展观念陈旧、思路不宽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群众素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十二五”规划为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展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同创”目标,把我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人文城区,展示庐江人民热情友好、文明礼貌、进取向上的人文精神风貌,使庐江人文精神成为我县的特色品牌。

(一)切实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理论武装水平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创先争优”和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利用举办县委中心组学习、庐江县经济发展与干部学习论坛和创办理论专版等形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加强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全面提升理论武装水平。

(二)着力提升庐江城市文化品位,不断塑造庐江新形象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城同创”目标,立足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示范区重要城市,深度挖掘庐江文化特质,着力加大庐江城市文化形象的推介宣传力度,唱响“周瑜故里”品牌,打造“温泉之乡”名片。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节、发展论坛、征集形象宣传语、街道命名等活动不断提升庐江的对外形象

5 和知名度。

(三)稳步推进科教文卫体和思想建设,不断丰富人文内涵

1、加强科教文卫体和思想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送科教文卫下乡活动,围绕鸡蛋助学育才工程、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和校园安全工程等重点工作;精心策划重大教育宣传题材;加强传统文化建设,打造我县孝道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以重大节庆日为重点,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健身等活动。

2、推进全省文明县城、文明乡镇建设。在巩固上年度文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文明创建工程。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员工服务技能大赛、“感动庐江十大人物”、感动教育新闻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推广龙桥“知荣明礼”综合试点工程,广泛宣传“建设和谐乡村,争创沈浩式干部,争当新型农民和职工”的重要意义。

(四)全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全面加强体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东新区体育中心、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县文化艺术中心、广播影视传输网络等建设进程;开工建设县广电中心,适时新建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完成文化馆、图书馆老馆舍改造达标工作。

2、结合大庐城建设规划,加快休闲广场建设。加快塔山公园、城东水体公园的建设,适时启动环山公园和小乔公园建设,努力在不同方位建造一座休闲广场,逐步提升塔山、绣溪、莲花泊、城东公园的文化品位。

3、各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努力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休闲广场,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舒适度。

(五)继续推进新闻事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强新闻引导能力

正视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庐

6 江知名度;加强新闻管理制度,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驾驭能力;加快党委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升网络舆情监测疏导水平;建立健全新闻宣传阅评和奖励机制;组织实施重点宣传工程,县广播电视台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整合全县宣传信息资源,创建庐江新闻网,办好《庐江手机报》。加强属地网站管理。

(六)大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挖掘利用地域文化。加强武壮公祠等重点文物资源保护、历史名人研究力度。加快推进武壮公祠回收、吴长庆旧居散落文物收藏和周瑜墓园申报“国保”工作,协助岗湾片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开展对古建材料及重点建筑保护工作,尽早开工何氏根亲文化园、抗日名将孙立人故居三期,积极筹建淮军纪念馆,设计好刘秉璋墓管理用房陈列内容,制定魁星楼文物布展方案。利用周瑜文化研究会等交流平台,加大对庐江藉历史名人的研究,并及时转化研究成果。

(七)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出文艺精品

1、加大文艺队伍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强力推进我县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组织编纂《庐江人物》、《周瑜与三国文化》、《诗词中的庐江》及《庐江文学艺术系列丛书》、《庐江文艺》等文艺力作;建立文艺奖评比机制,重奖在文学创作、文化研究、文艺表演等方面的突出人才;积极筹备县作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和舞蹈协会等艺术团体,整合书画类艺术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和扶持民营艺术团体。

2、强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加强骨干通讯员和专兼职通讯员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新闻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努力构筑大外宣工作格局。

为了确保以上思路得以顺利实现,把人文庐江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和长期工程落到实处,我县采取以下几点保障措施。

7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各相关部门将人文庐江建设纳入年初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年终考评内容,并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领导,要排出项目计划表,安排专人负责项目推进。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县财政加大对人文庐江建设资金的投入,将人文庐江资金列入预算,专款专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镇也根据财政情况参照执行。

三是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各镇各有关部门把推进人文庐江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启动人文庐江建设通报制度,县两办会同县委宣传部不定期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意见,要定期开展专项活动自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中共庐江县委宣传部

第14篇: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1-01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前 言

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再一次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制定“十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渊源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凝聚力。要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它不仅显示综合国力,构成综合国力,而且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知识价值、文化因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日益凸现,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将日渐增大。

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人文环境、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国家公共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大力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为基本方针,全面规划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文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以繁荣文艺为中心,推出了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风格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呈日趋活跃的态势。特别是舞台艺术日益繁荣,逐步形成了以中华民族艺术为主导的演出市场。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初步形成网络,专兼结合的基本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基本内容不断充实,基本方式日益丰富多样。业余文艺水平明显提高,老年群众、少年儿童、少数民族等群体的文化生活受到普遍关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已经启动。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知识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推动了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大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型遗址保护成效明显,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了日益重要作用。对外及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交流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引进外国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同时,充分展示和传播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在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文化科技与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大中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兴建了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世人瞩目的国家大剧院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工作排不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一些文化建设任务得不到落实。二是文化事业费由于基数较小,欠帐较多,增长仍然较慢,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三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较为贫乏。四是文艺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数量的增长,创作水平的提高滞后于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文艺作品在反映时代进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级专业艺术团体的艺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世界一流艺术团体的水准差距非常明显。五是文化市场环境亟待改善,娱乐市场和音像市场问题突出,色情、走私、盗版等违法活动屡禁不绝。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艺术生产机制尚未建立,文化管理手段落后,艺术生产机制不够灵活,筹资渠道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七是文化法制不够健全,法规数量偏少、效力层次偏低,体系尚未形成,执法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政策对现实的反映灵敏度不够,政策调控能力较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新世纪的文化事业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未来5~10年中,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来自国际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是:西方文化进入我国的渠道和机会将急剧增多,从而在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世界进入多种媒体并存和竞争的时代,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分散多点、交互性强、流量巨大、管理复杂,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文艺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在扩大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规则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极易造成文化资源流失。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必须加强研究,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既要坚持改革开放,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积极引进、充分利用世界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又要充分注意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资源,下大力气搞好自身的文化建设,极大地丰富和提高艺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扩张,更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文化大国形象。

明确文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于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确定“十五”期间发展目标和思路,明确主要任务,制定保障措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非常必要的。

二、总体目标和思路

“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初步形成体制健全、管理规范、阵地巩固、艺术繁荣、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艺术团体得到有效扶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和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艺人才;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建设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重要文化设施;全国“两馆一站”设施空白点基本填平补齐,社会文化网络比较健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文化立法滞后的状况有较大的改观;文化市场管理显著加强,基本实现健康、繁荣、活跃、有序的目标;对外文化交流规模日益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发展文化事业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繁荣文艺为中心,多出优秀作品,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提高文化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益,扎扎实实推进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建设、文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法制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保护文化资源,稳步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加快西部文化建设,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三、主要任务

(一)文学艺术事业

大力繁荣创作,发展文学艺术事业。艺术表演团体继续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现有优秀作品的加工、提高和移植,建立各自的优秀保留剧目。加强组织反映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努力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力求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认真组织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

加大对代表国家水平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建立艺术表演团体的动态评估制度,确定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艺术表演团体,由国家给予经费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促进艺术生产和内部管理良性机制的建立。

加强对全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画院、美术馆的体制改革,规范文学、美术等艺术活动。鼓励、扶植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文艺团体,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促使社会力量兴办的艺术表演团体健康发展。建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保护制度和国家美术作品捐赠奖励制度。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扶持,对历史悠久且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品种和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整理,推陈出新,使之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多渠道投资、融资举办艺术活动的新路子。逐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完成国家下达的创作和演出任务。办好中国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京剧节等重大艺术活动。

加强艺术学科建设。鼓励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切实加强文化艺术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完成《中华艺术通史》和“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国家重大课题。努力提高文化领域利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建立健全文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艺术科研机构和艺术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课题为中心的艺术科研管理体制。

(二)社会文化事业

在不断完善现有群众文化网络的基础上,以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巩固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基本队伍,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完善基层文化活动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文化,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事业。

加强国家指导、部门协作和地方配合,继续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蒲公英计划”。加强对已命名的文化先进县的动态管理,提高文化先进县的命名质量。扩大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范围,使之覆盖所有沿边、沿海地区。发展少儿文化事业,着重解决农村儿童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鼓励兴办适合农村儿童需要的儿童文化园或其他文化设施。实现农村“每村每月一场电影”的目标,基本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文化事业,力争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文化活动场所,鼓励兴办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继续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优先安排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新命名300个“民族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100名“民族民间艺术家”,选择30个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逐步建立优秀民族艺术品收藏保护体系。妥善保存“十大文艺集成”的基础资料。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组织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文化支援。

积极推进社会艺术教育。建立全国性的业余艺术考级机构网络,统一业余艺术考级标准,指导和规范业余艺术考级活动。

加强图书馆行业管理,完善图书馆评估制度。改善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办馆效益。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确保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专款专用,购书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幅。省、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年购图书种数分别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15~25%、5~10%、1~2%。完善出版物征集、缴送制度。继续实施“知识工程”,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加强图书馆服务网点和阅读设施的建设,每年改建1000个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

(三)文物博物馆事业

由国务院新公布400~5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处,县(市)级人民政府公布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万处。抓紧对濒危古建筑文物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主要安排100项较大型抢修工程。继续做好配合三峡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文物考古工作。在文物比较集中的省区,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继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开展大型古代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建成若干处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园区,改变大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积极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边疆考古重点课题研究,完成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调查和中国内水、领海水下文物普查,开展涉外考古工作,扩大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建立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开展国家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博物馆建设,新建一批省市博物馆,使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2300座。完成现有博物馆(纪念馆)藏品编目建档工作,编制《全国博物馆一级藏品总目录》。实施对馆藏濒危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继续提高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能力。

加强社会流散文物市场管理,取缔非法文物交易市场,培植合法规范的民间收藏文物经营渠道和场所。

加强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形成辐射全国的文物科技保护网络。重点建设中国文物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陕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四川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4个区域性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管理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培育大众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法治体系,优化社会环境。

规范和繁荣演出市场,建立健全演出经纪人制度和艺术品经纪人制度,鼓励建立区域性演出协作网,促进演出市场的良性循环。调整音像发行业所有制结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取消录像放映网点。推进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影院改造,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新建、改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影院。继续严厉打击电影和音像制品的走私、盗版活动。规范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完善艺术品进出境制度,保护民族艺术精品。

积极倡导娱乐业的大众化经营,大力扶持健康文明的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发展,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符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培育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娱乐市场。

(五)对外及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

大力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展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象。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积极参与和举办国际多边活动,扩大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文化组织的合作。集中力量举办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办好3~4个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国际艺术节和艺术比赛,在重点国家举办3~4个大型中国文化活动,使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规模、水平和影响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在发展同世界大国文化关系的同时,继续重视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开拓国际艺术市场,扩大对外艺术交流。增加我国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文物展览团组的出访,在国外设立演出、艺术展览经营机构,力争在国际演出、艺术展览市场中占有更大份额。提高出国艺术团组的档次和水平,努力培养和扶持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文化艺术名牌。

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阵地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在韩国、马耳他开办中国文化中心,并力争在巴黎、东京、纽约、伦敦、莫斯科、悉尼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不断更新文化传播设施和手段,增强传播力度,扩大覆盖范围。

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交流层次和水平,加深港澳同胞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共识,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六)文化信息化建设

加快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地市级以上图书馆80%联网,县级图书馆入网率达到30%以上。建成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资源中心和文化、教育、科技3个分中心以及7个地区中心。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成中华文明史、中国国情、中国科技、中国教育、中国艺术等12个主题的中文数字资源库。建立全国馆藏文物数据库系统,基本完成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数据库,80%的省级博物馆着手建立馆藏文物数据库。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数据库、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档案数据库、中国文物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研究。建立国家文物考古信息库。

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文化信息资源,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完善中华文化信息网建设,加大对我国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艺术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大力发展传播中华文化的网页。

推进文化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完成“全国文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逐步建立起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全国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管理体系,实现省级以上文化管理部门之间、文化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互连。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管理政策,加强对全国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宏观指导。

(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填补“两馆一站”设施空白点。“十五”期间,新增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或综合性文化设施500个(其中两馆合一的综合性文化设施100个),扩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300个,增建乡镇文化站5000个。对面积狭小、馆舍危旧、设施简陋的文化设施进行维修或改造,逐步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社会文化网络。在城市社区配套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或其它文化设施。

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筹建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中国美术馆,完成国家大剧院等重点工程建设。各省会城市和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重点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中小城市和县级以下地区兴建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设施。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投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

(八)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做到“三个代表”,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艺德教育,提高艺术道德素质,端正行业作风,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水平。

大力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努力创造适于文艺人才产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提高艺术水平,造就一支由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优秀的文艺骨干人才和崭露头角的艺术新秀组成的文艺人才队伍。建立文化艺术界的国家荣典制度,对有杰出贡献的、德艺双馨的文艺家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称号,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工作者。加强文化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做好文化系统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文化管理队伍素质。重点搞好全国地、市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学历后继续教育。巩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逐步统筹解决全国乡镇文化站事业编制问题。

培养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经营人才。建立健全艺术经纪人制度,推动艺术工作者自由职业化进程。逐步建立并规范文艺人才的流动机制。

加强驻外文化队伍建设,提高驻外干部素质,培养一支既懂外交又懂文化的驻外人员队伍。根据国家外交工作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有计划地增设驻外文化处组,适当增加驻外人员编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当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同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切实解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

2、调整投入结构,突出财政投入重点

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特殊需要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国家继续给予经费保证;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

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艺术水准的民族艺术或高雅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建立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确保每年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加强对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的扶持。

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大对“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一站(文化站)”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填补“两馆一站”设施空白点。对西部地区公益文化设施给予政策倾斜。从2001年到2003年,大幅度增加“两馆”建设专项补助和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专项资金。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或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可建两馆合一的综合性文化设施。乡镇文化站单独建设有困难的,可建多功能的综合性文化设施或跨乡联建,在牧区、山区应发展多功能的流动文化车。加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对面积狭小、馆舍危旧、设备简陋的文化设施要抓紧维修或改造。

在民族事业费和边境建设费中安排一定数量扶持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有关地方政府也要逐步增加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政府要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

3、落实并完善文化事业有关税费优惠政策

落实并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文化事业。切实解决企业异地捐赠文化事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鼓励对文化事业进行捐赠和赞助的其它有效措施。

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在土地收益中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市改造、文化设施迁建、商业合作中,要保证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国拨资金及设施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4、改革投入方式

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在总体上保持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国家有特殊要求和重点支持的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科研课题实行招投标制度和中介评估制度。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基金的基础上,设立国家艺术发展基金。国家艺术发展基金的来源包括:政府的专项拨款、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以及其他收入。国家艺术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国家倡导、扶持和重点资助的艺术品种和艺术项目。

5、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多渠道筹资、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机制。在对于预期回报进行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国家对部分文化项目提供贴息、垫付利息等信贷优惠措施。要努力通过提升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剧目(或其它文化经营项目)股份合作、提供优惠服务或其他适当回报方式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拓宽企业赞助文化事业的领域和渠道,制定鼓励社会赞助公益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探索合作、合资、合营和利用外资办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化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与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协调与沟通,逐步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在对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功能的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以政策指导、法规调整、信息服务、检查监督为主要内容,形成政府宏观管理文化事业的新格局。

发展文化经纪机构、文化咨询评估机构、作家艺术家权益保护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和相关机构,规范文化行业组织的行为方式,把不属于政府管理的职能下放给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使转变政府职能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统一起来。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改变文化事业单位过于依赖政府的状况。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登记制度,根据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文化事业单位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真正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面向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单位的性质和服务功能,文化事业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国家对不同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继续给予财政保障并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地发展。对于纳入政府财政供给范围的文化事业单位,要严格控制人员的增长,切实把好人员的“进口”,疏通“出口”。

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其发展。这类单位要努力提高自给率,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增值,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我发展,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这类单位要积极借鉴、利用和探索一切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中不断壮大竞争实力。

3、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以聘用制为基本用人制度,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打破职务身份终身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精简富余人员,强化竞争机制。

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主权,改年度工资额度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实行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办法,将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拉开内部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对少数德、能、勤、绩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健全事业单位分配监督机制,保障储备金的逐年积累和社会保障与分配政策的落实,杜绝分配上的短期行为。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执行国家的统一政策,实行属地管理,参加社会保险登记,按时足额缴纳所有员工的社会保险费。努力开拓渠道,通过转岗、再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试行人事代理制度,通过人事代理和人才托管方式,打破单位界限,推进人才管理的社会化。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精简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构,逐步取消事业单位套用行政级别,根据编制管理部门核定的机构数进行总量控制。积极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完善选拔高素质管理队伍的机制,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艺术生产机制、灵活多样的筹资机制和营销机制,努力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效益和经营质量。

(三)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保障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1、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

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逐步调整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改革中急需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抓紧制定法律法规,并不断提高立法层次和立法质量,改变文化立法滞后的状况。在整体兼顾的基础上,着重加大以下领域的立法力度:

――保障公民平等参与和享有文化的权利。保障公民的创作自由。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演艺人员和剧(节)目有偿使用制度。保护艺术生产单位以及创作者、表演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条例》。调研起草《图书馆法》及博物馆、文化馆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和促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制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条例》,明确表演团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民间职业剧团和民间艺人的活动。改进和加强全国性文化活动和文艺评奖管理。

――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针对文化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文化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及时调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艺术品经营管理条例》、《文化市场稽查条例》,修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调研论证对外文化交流法规。

――保护文物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修订《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制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对调整文物保护与大规模经济建设关系的法规进行调研论证。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

继续将文化市场作为行政执法的重点,集中打击走私影片发行放映、音像制品走私、盗版和娱乐场所色情陪侍等违法活动。加大对盗窃、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明确执法人员资格条件,加强文化执法人员培训,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加强普法工作

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文化行政管理人员、文化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的自觉性。注重普法的广泛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加大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宣传,改变片面强调行政管理相对人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状况。

4、加强文化法制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文化法制机构,提高文化法制工作人员素质,加强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文化法制干部队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15篇: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社区整合以来,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文化进社区工作,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为目标,在社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现将我社区开展文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社区两委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到创建文化先进社区是社区

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把开展文化工作作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任务来抓,成立文化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利用社区资源优势,组建文体活动队、科普志愿者队伍,同时注重发挥文明市民学校的作用,定期开设各类文化讲座。通过各种文化组织、文化服务网络开展文化网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社区文化事业发展进程。

二、加大投入,完善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社区认识到要深入扎实地做好社区文化创先工作,社区硬件设施要跟上,要舍得投入,才能进一步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活动上档次,以便更好地服务、方便社区居民。社区整合以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截止到6月社区投入文化设施场所等硬件建设资金达185000元。其投入分别为

(一)先后购置

1、组合音响、摄像机等电教设备;

2、室内健身器材、标准台球桌等文体设备;

3、会议桌、椅子、讲台、黑板等社区文明市民学校的教学设备;

4、图书橱、图书架等图书室设施。

(二)更新社区“道德纲要”、“文明市民行为规范”等公益宣传栏。

(三)设置科普宣传栏、对台宣传栏。

(四)扩建老人活动中心第三层,建成室内文体活动室。

(五)在每一楼幢设置了宣传牌。

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成员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对社区开放做到资源共享。现社区自有文化设施有

1、健全规范的文明市民学校

2、室内文体活动室

3、社区图书室

4、社区棋盘室

5、社区南音活动室

6、电教室

7、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以及乒乓球桌4张

8、室外健身路径2套。可资源共享的文化设施有

1、多媒体电教室

2、音体室

3、音乐厅

4、室内健身室

5、舞蹈厅

6、多功能文体活动厅。

社区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为做好社区文化创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特色文体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在社区领导的重视下,在社区单位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现有文化体育队伍16支,分为拳功操类、球类、棋牌类、歌舞类、钓鱼五大运动类别。具体分为拳(剑)功操队、太极扇队、泰迪健身球队、门球、地掷球、汽排球、(男队、女队)乒乓球队、竞技麻将队(桥牌队)、中国象棋队、舞蹈队、交谊舞队、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南音队、钓鱼队。

社区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举行各种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从6月社区整合后至今年6月份社区先后举行7场文艺演出。

1、7月3日社区举办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化周联欢晚会

2、9月26日社区举办迎国庆广场文艺晚会

3、9月27日社区老协编练歌伴舞《爱我中华》代表社区参加街道组织的“迎国庆,庆建区五周年”文艺晚会

4、10月10日为庆祝第四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在区举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特产文化节社区文艺晚会

5、10月13日,为庆祝老年节,市歌剧团、社区老协、社区党支部联合举办老年节联欢晚会

6、11月6日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组织社区居民在广场举行歌咏卡拉ok比赛

7、3月7日社区组织社区妇女参加街道妇工委举办的“三八节”联欢晚会。

社区整合以来,组织举办其它各类文体活动共19次。

1、6月29日社区与团市委、市环保局、市第二实小、海峡都市报社共同开展环保教育进社区—“清除白色污染,共建绿色社区”活动

2、6月30日社区党支部与街道党委联合举办“七.一”知识竞赛

3、7月16日社区组织举办健教知识讲座,邀请区防疫站副站长前来授课

4、8月17—18日,社区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社区夏令营活动

5、8月17日下午,社区组织老少共谋社区发展大计座谈会,社区老干部与小主人们一起商量社区未来的发展

6、8月31日,社区组织开展家庭防火消防知识讲座

7、9月27日,社区老协门球队参加前坂社区“迎国庆、庆建区五周年”门球邀请赛

8、9月29日至10月4日,为庆祝国庆建区五周年,喜迎十六大,市邮协、市老年邮协、社区邮协联合举办福建省“千人千框”集邮展览泉州展场暨第二届社区邮展

9、11月25日,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支部党员、老协会员参加十六大报告学习会

10、12月6日,社区召开对台时事讲座,邀请区对台办陈副主任前来讲课

11、1月26日,社区组织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及老协会员、区管党员、市第二实小、东南早报便民网等单位举行“贯彻十六大精神,社区党员在行动”的活动

12、3月8日,社区组织17名妇女参加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的麻将竞技比赛

13、3月20日社区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

14、3月20日下午,社区与消

防大队联合举办消防安全进社区培训活动

15、3月30日,社区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团区委在市烈士陵园举办的注册青年志愿者宣誓仪式并到国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教育

16、4月24日,为认真做好预防“非典”工作,普及预防“非典”知识,社区利用各楼幢的宣传牌,张贴“非典”预防材料,并结合入户分发预防“非典”宣传单

17、5月2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

区党支部、居委会联合举办预防非典社区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志愿者们在社区广场、主士干道、东市场各大门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向居民分发预防“非典”实用知识宣传单,并对社区进行消毒

18、5月15日,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区计生局举办的“优质服务惠及你我,婚育新风伴你同行”文艺会演比赛

19、6月12日,社区与消防大队举办社区第一期消防志愿队培训班,培训社区消防督导队、巡查队、义务消防队各自工作职责和一般家庭发生火灾4个特点和防范方法等消防知识

社区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活跃了社区文化,促进了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中,社区还积极组织文体人才参加各种文体比赛。在市第六届全民健身暨市第六届老人运动会,社区荣获扇舞团体第二名,42式太极拳团体第三名,桥牌团体第四名,柔力球男女混合双打第二名。在区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中,社区表演健身操获表演一等奖;气排球比赛男队荣获冠军,女队荣获亚军。在区计生局举行的“优质服务惠及你我,婚育新风伴你同行”文艺会演比赛中社区荣获优秀奖。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地把社区文化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细致,全力以赴推动社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争创省级文化先进社区。

第16篇:庄浪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庄浪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1年5月)

一、庄浪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1995年、1996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

全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院(影剧院)、两场(文化广场、紫荆广场)和一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7个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2个,露天舞台123座,文化活动场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止2010年底,共新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3个农家书屋,全县各级图书馆(室)藏书总量50余万册。

县文化体育管理局是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体育工作发展的隶属于县文体广电局的职能管理事业单位,局机关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下辖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秦剧团、紫荆山管理所和文化市场稽查大队7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8人。

二、庄浪县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庄浪县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与关怀,在市文化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县这一目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狠抓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组织领导。

对照“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制定了《“十二〃五”文体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了使《规划》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安排意见》,文化体育管理局又相应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意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乡镇党委和县直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了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的主动作用,不断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使文化建设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各乡镇各单位每年都制定和落实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计划,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剧场、舞台等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牢固树立了抓发展必抓文化、抓文化是抓发展的新观念,增强了推动文化大繁荣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制定出台了切合本乡镇本部门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能及时深入研究,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责任到位和任务落实。发改、财政、工信、人社、国土、住建、工商、统计等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提供各项保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团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县积极营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了共谋文化发展、共建和谐文化的强大合力。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从国家、省、市、县共争取到资金451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①投资733万元,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的庄浪县文体活动中心;②投资450万元,新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3722.88平方米,并配发了120万元的办公设备;③投资50万元完成了紫荆山三清殿彩、绘塑及宿办室建设;④通过整合项目于2009年开建了总投资2100万元、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的庄浪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综合楼已进入内部装饰、设计陈列布展阶段;⑤投资70万元,建成面积320平方米的云崖寺文物管理所宿办楼;⑥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293家,并争取国家配套500万元的书籍;⑦为全县60个行政村配套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全民健身器材;⑧为全县293个行政村配发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价值87万元;⑨投资68万元建成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

在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围绕市上提出的五个“百名工程”计划,年培训各类专业人才20名,培训文化管理人才20名,培训各类文化能人20名,评选了20名农村文化带头人和20名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文体管理局对乡镇文化专干每年进行2期培训,参训率100%,合格率达到96%左右,提高了农村文化人才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中竞争上岗,聘任使用。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帮扶活动奖励机制,把下基层帮扶活动与文化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结合起来,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成绩优异者可破格晋升职称。进一步建立了与我县实际相适应的农村文化人才聘用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建基层文化设施,积极培育演出、娱乐、音像、艺术品、美术品和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活力和服务能力。确保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尝到甜头,使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繁荣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围绕做大做强庄浪艺术节、云崖寺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品牌。鼓励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民间舞台剧场、村文化广场等各类群众文化场所,积极开展歌咏、朗诵、我的书屋我的家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陈列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按照省市文化活动年和“文化热在基层”的总体要求,从建设和谐平凉、养生平凉这个根本出发,以弘扬“庄浪紫荆文化”和“庄浪梯田文化”为主题,紧紧围绕元旦、春节、五

一、七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民间庙会、农闲时节,每年坚持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送书、送科技、送信息、送戏、送电影、送书画“六送”活动;“农历正月十二艺术节”,“元宵节焰火晚会及紫荆山游园灯谜晚会”,“五一全民篮球运动会”,全县业余秦腔清唱大奖赛,民间社火表演,广场健身活动等大型系列活动。今年县委、县政府专题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安排在今年12月底前结束,每月开展一次全民参与的主题纪念活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鼓舞全县党员和干部群众意气风发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四)群众文艺创作活跃,农民业余文化团队发展迅速。在文学创作上,编辑出版了《庄浪文艺》、《紫荆花》、《刘沪将军传奇》、《庄浪史话》、《洛城新歌》、《忠烈水洛城》、《康家箱》等文艺刊物及作品集,庄浪秦剧团编排、演出了《信合情》、《器乐合奏曲》、《康家箱》等一批优秀剧目,新创作剧本《庄浪梯田》,正在组织人员编排;在县秦剧团的带动下,全县农民业余文化团队迅速发展,“云崖艺术团”、“民乐剧团”等秦腔业余剧团4家,秦腔自乐班20多个,腰鼓队2个,秧歌队4个,唱小曲夜社火表演队30个,特别是眉户戏盛行于庄浪北部、中部乡镇的村社,庄浪南湖群众把本地民歌小调与普通眉户曲牌结合起来,吸收精华,去粗取精,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庄浪眉户戏。据统计全县有舞台100多座,每年有60个以上的村在逢年过节、庆典活动中演出眉户戏,年演出1200场次;皮影戏是一种深受庄浪人民喜爱的古老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统计我县有皮影戏演出团体20多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韩店镇“福盛班”,他们常年活跃在华亭、张川、静宁等地区,年演出400场次以上,2006年平凉市优秀旅游城市验收中应邀展演,赢得了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梁乡陈山村农民女青年柳云霞自己创作电视剧本《叶子的包办婚》,并已自己组织摄影组,发动本村农民自导拍摄10集。

(五)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云崖寺-陈家洞石窟寺被国务院批为保护单位;建立健全了全县野外文物三级保护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文物150多件,目前馆藏文物7688件,馆藏文物数量居全市之首,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198件,三级文物652件。博物馆文物总藏数量和一级品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深入全县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完成了600多个野外文物点的普查与保护工作,目前全县有文物遗址601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8处、县保单位43处;全面开展了第一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及保护工作。此次普查,共涉及水洛街道办3个社区和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1325个社,调查项目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风俗、礼俗、岁时节令等15个门类、55个种类、570项。印刷出版的《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与《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布图集》得到了省上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庄浪高台已进入国家保护名录,并开始享用到了保护补助资金,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并争取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市场经营规范。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繁荣文化市场、创造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抓好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工作、境内文化市场的培育为重点,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县文化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298家,从业人数796人,产业收入436.22万元。县上确立了五个发展重点:一是文化旅游业。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人文景观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民俗民间文化娱乐项目,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二是文艺演出业。县文化部门和各乡镇密切配合,深入调研,整合县内秦腔自乐班、皮影戏团、眉户戏团等文化资源,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大型文艺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创办演出团体,鼓励皮影、花儿等艺人注册院团,开展商业演出业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三是文化娱乐业。重点扶持文化品味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娱乐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味和科技水平。四是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社会需要、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五是体育休闲业。在巩固我县现有体育彩票业、体育培训业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项目众多、结构合理、发展规范的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体育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各乡镇和文化部门以特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鼓励引导建设特色文化艺术基地或民间艺人开发农民画、剪纸、根雕、草编等文化产品,力争打出品牌,初步形成了民间文化产品市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了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布局合理、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格局。

同时文化部门还探索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市场。重点培育书画市场、音像制品、工艺品、艺术品、古玩、收藏等多门类交易市场,初步形成紫荆巷书画市场、中心街文化工艺品市场、电信街产业一条街、大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齐腾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永和广告装饰有限公司、阳川书画长廊等初具规模、经营规范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与市场;并定期对文化市场开展不定期的检查,以扫黄打非和取缔无证经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订购销售非法出版物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做到每周一小检查、每月一大检查、一季度全县一大检查的市场稽查。每年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六次集中专项整治,对文化产业经营业主开办三期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班。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经营业主的业务素质和法制意识,确保了我县文化市场及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庄浪县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庄浪县文体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县乡在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各文化业务单位的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非常短缺,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严重制约着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缓慢。

我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硬件设施滞后,全县未建设的6个乡镇文化站无任何办公设施,八十年代以前的乡、村两级戏楼已破旧不堪,全县文化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进行了一定改建,但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相差很远。尽管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但发展速度缓慢,覆盖面小。

另一方面,国家在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政策以前一直倾向于教育、卫生、科技,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资面较单一,投资金额少,投资幅度小,且要求配套资金大,而我县属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跟不上,导致项目建设没有新突破。

(三)运作机制不合理,基层机构不健全。作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县18个乡镇,截止目前为止只建成12个达标的乡镇文化站,还有6个乡镇未达标;文化体制不健全,文化站专干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领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能管理,专干不专,致使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面临很多问题,农村文化工作无法开展,处于停滞状态。

(四)专业文化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县文化部门在岗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大龄人员偏多,职称、学历偏低,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青黄不接。基层文化单位编制少、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其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造成了现有人才留不住,新鲜血液进不来,在岗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文化事业发展的局面。

四、今后打算及建议

在“十二五”期间,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培植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按照“优化网络布局,保证重点”的原则,共规划三个大项14个小项,总投资250500万元。文化阵地建设方面主要实施:庄浪县宣传文化中心、文化产业一条街、18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93个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文物保护方面主要实施:云崖寺-陈家洞国保单位文物保护,紫荆山宋代城堡和吴玠墓冢保护,8处省级和43处县级文物保护工程;非遗项目方面主要实施:庄浪高抬、社火、庄浪眉户曲、庄浪花儿、马尾荷包、剪纸、草编竹编、草编泥金画等38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针对我县文化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上级领导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一是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帮助我县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集中化程度高的文化项目,彻底改变文化设施落后面貌。二是制定出台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增加基层文化站编制和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文化产业贷款、税费优惠、奖励扶持等政策;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包括剧目的创作奖励、剧目编排经费的投入、文化活动开展经费的补贴、农村文化设施管理补贴等,解决制约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第17篇: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355.1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32%,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

继续加大人口计生事业投入。2006年市级财政人均投入达6.8元,市县两级人均投入已达到12元,并确保中央转移支付10%以上和社会抚养费全额返还用于人口计生事业。新建了8个600平方米以上乡(镇)服务站。

加强计生事业管理。设立“关爱女孩奖”;对农村年满60岁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双方每人每月奖励50元;村计生专干月工资由200元提高到400元,社区计生专干月工资由500元提高到600元;为所有在岗计生临聘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市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率达80.56%。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与省和国家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互通。完成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信息软件、协会管理信息软件、奖励扶助制度信息软件开发工作,使计生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建立起以“四抓四建”和“两地协作”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各级各相关部门共投入“三结合”帮扶资金253.57万元,帮扶计生户21553 户,有4548户在2006年度解决温饱。

(二)卫生事业

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33.3629万人,参合率达74.56%。全年就诊农民220.28万人次,补偿农民2638.19万元。2006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建的修文县人民医院(建设规模4500m2,总投资168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已基本完工;完成四室合一村综合楼中8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120指挥系统,已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贵阳市传染病院(建筑面积16313平方米,总投资3958.47万元)改扩建基本完工,其中门诊综合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为307.73万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乡村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招标工作,共116种,总价值约430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示范点28个村。

全市无非典、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及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生18种、12046例,报告发病率为294.02/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0.99个百分点。其中伤寒在白云区沙文乡吊堡村、风疹在贵阳十九中、水痘在花溪区花二小各流行1起,受威胁人口分别为1110人、2733人、1382人,均已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发生及疫情蔓延和扩散。发现治疗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1278例(初治1091例、复治187例)、重症涂阴肺结核病人669例,分别完成项目任务数的115.34%、377.97%。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9.74%,与项目要求相比提高4.74个百分点。全市共检出HIV感染者116例(全市HIV感染者累计共476例)。各单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麻疹病例发生11例,发病率为0.31/10万;AFP病例报告36例,报告发病率3.64/10万。

2006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9.23/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4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分别提高到91.98%和90.29%,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到82.09%。

加强食品卫生工作。一手抓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手抓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评审,2006年达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信誉度A级单位

11户、B级单位36户、C级单位1456户。累计全市A级单位47户、B级单位141户、C级单位2792户。

(三)文化事业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新创作并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大型综艺舞台剧《西游时空》、魔幻卡通剧《白雪公主》等一批重点剧(节)目。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入选2006~2007年度3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现了我市创作剧目申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零的突破。舞蹈《跳山》荣获全国“四进社区”银奖,话剧小品《小姑姑》获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无场次音乐话剧《白云清风》获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小品《妈妈,你不要走》、三句半《粉祸》获全省禁毒文艺调演专业组二等奖和演出奖,舞蹈《红妹儿》获贵州省舞蹈新作品展演优秀奖。2006年,市属专业艺术院团完成文艺演出668场(其中到农村下基层演出201场),举办广场文艺演出 45场(次),组织放映农村电影13576场(次)。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共有2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溪区苗族挑花刺绣手工艺和乌当区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马头寨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束了贵阳市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空白的历史。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6年创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各类商业演出同比增长263.11%,市文化演出中心同比增长141.37%,市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同比增长131.5%;世纪星光影城创票房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18.36%。

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艺术中心大厦多功能剧场竣工投入使用;贵阳国艺大厦多功能剧场土建工程完工;甘荫塘文化综合楼土建工程完成;贵阳影城土建工程封顶,为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广电事业

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2006年市广电局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2001——2005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虎啸玄天洞》、《大山的呼唤》两部广播剧,分别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和铜奖,实现了我市广播剧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奖零的突破;贵阳电视台获得一个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二等奖,是市广电系统获奖面最大、层次最高的一年。建立健全了“监测情况反馈”、“播出质量评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村通工作获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颁发的“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单位奖”,把贵阳的做法称为“贵阳模式”,在全国广为推广,使贵阳市的村通工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全系统全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其中直属单位创收5980万元,比2005年增长17.25%。

(五)体育事业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处,投资近百万元。农村体育得到广泛重视,为11个市、区共建示范村和11个省、县级示范点配置安装了体育设施。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900余人。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40万人次。枣山路游泳池免费接待未成年人团体6000多人次,对外开放7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4万人(次)。市体育训练馆对未成年人开放,一年来免费接待未成年人锻炼约3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3000多人(次),对外开放接待人数6万多人(次)。市人民体育场一年来有偿开放和免费开放共1270场(次),接待锻炼人数达35万人(次)。各类锻炼活动蓬勃开展,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的活跃氛围,体育人口逐步增加。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大小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参加举办贵阳市第十届运动会、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和参加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贵阳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青少年运动会18个大项316个小项目的比赛,以金牌223.3枚、银牌107枚、铜牌84枚,获得奖牌名次全省第一名;以团8024.75分获得总分名次全省第一名;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8人,获得输送成绩名次全省第一名,实现了金牌、奖牌团体总分、高水平人才输送四项第一的目标。

二、2007年社会事业发展展望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6%以上。年度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值范围。扎实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夯实基层基础。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优质服务活动,促进少生与健康、与优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实现少生快富。确保全面完成全年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保持全省先进的地位,力争挤进全国同类城市先进单位的行列。

(二)卫生事业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协作机制,协调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大对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工作力度及资金倾斜。继续在全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入户知晓率达100%、参合率达90%以上,使参合农民得到实惠;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非典、霍乱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60/10万以内;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严防疫情发生和传播扩散。同时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10个标准示范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把市三医、市五医、市六医建设成为贵阳市首批惠民医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食品、医疗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证群众食品、医疗安全。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推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力度,做好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使城乡协调发展,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协调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开工建设市一医、市妇医医技楼,加快农村卫生项目建设。

(三)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以创作精品力作为重点,促进文艺的全面繁荣发展。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重点,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完成贵阳京剧团二次装修,力争年内投入使用。

(四)广电事业

坚持导向,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广播电视宣传,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切实加快广电体制改革步伐。打好攻坚战役,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视 “村村通”, 使全市自然村通电视率达100%,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确保完成40万城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平移。进一步拓展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开机拍摄电视连续剧《旷代大师王阳明》。推动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和产业化经营,确保完成产值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以上。做好新建广电中心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体育事业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与实施国家体育“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完成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扎扎实实抓好群众体育,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不断促进体育人口增加;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平台,多出快出优秀体育竞技人才,为“城运有牌,奥运有苗”打下牢固基础;集中力量抓好场馆建设,加快贵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建设,为迎接全国民运会在贵阳举办做好硬件准备;千方百计抓好体育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创建“文明城市”服务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力

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新思路,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发展和规范体育市场。

第18篇: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以服务“两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5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市艺术馆新馆的工程建设和内部装修任务,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全市农村普遍实现“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送戏下乡230场,送书画600余幅,举办艺术培训、书画展览10余场次,为51家农村庄户剧团赠配演出音响设备,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开展文化创业活动,评比表彰文化创业活动先进单位,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审批新上文化产业项目25家,形成固定资产4000万元。着力扶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九羊文化产业园孝文化博览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大舟山旅游节,开拓了新路;以第二届国际航空体育节暨全国航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雪野文化创意基地、雪野文昌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三)艺术创作与展演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地方戏曲品牌,创作排演莱芜梆子大型戏《城市村官》,恢复排练传统剧目5部。大力发展群众艺术创作,在全省“星光奖”评选、曲艺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有2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小戏《暖水袋,痒痒挠》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夺得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全市职工文艺汇演、消夏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公益品牌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组织专场演出60余场,观众达80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验收,被验收组确定为优秀等次。完成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任务和齐长城莱芜段沿线的保护区域划定工作。策划推动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莱芜梆子艺术研究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组织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增强了文化遗产影响力。

(五)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确保重大节会文化市场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文化市场集中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50人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2600余盘、非法书刊3500册,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网吧6家,取缔无证照书、摊点12处。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促进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精神,完成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三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从加强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出发,合理设置、调整、归并相关职能,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在文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竞聘、绩效考评和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2011年的主要工作计划

1、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市艺术馆新馆内部装修建设,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在社区中心村建设50个高标准文化大院、200个农家书屋,全面完成社区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2、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抓住“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良机,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大主题,创作排演大型戏2部,恢复排练传统剧目4部,精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节目进行加工提升,争取在国家、省相关艺术赛事中获得好成绩。

3、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精心组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及职工文艺汇演、少儿艺术展、消夏文艺晚会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及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争取每村培养一名文艺骨干。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送戏下乡150场、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任务。

4、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基础工作,命名公布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博物馆和研究基地建设,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进校园活动,充分展示非遗成果,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扎实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管理工作,确保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搞好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泰山盛世嘉园商业广场大地数字影院等新上项目建设。

7、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要求,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莱芜市文广新局供稿)

第19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现代史分期:

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时期(1966—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单元引言】

引言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富强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课程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内容解读】

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哪些成就?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过哪些失误?有何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跃进”时的打油诗:

1.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2.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同学们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知道这反映哪个是时期的吗?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经历这些曲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 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解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局面。以几种主要产品产量为例:1949年钢产量为15.8万吨,原煤3200万吨,粮食1.13亿吨,棉花为44万吨。同历史上最高年份相比,工业产量下降了一半,粮食产量下降了25%,棉花产量下降了48%。从抗日战争起到国民党政府崩溃的12年当中,通货增长了14000多亿倍,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4000多万人。旧中国留给人民的是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遗产”。 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第三,多年战争的破坏。

过渡: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中国近代工业虽有近百年的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连年战争,没有实质的突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从工业产品钢和发电量产量的人均占有量来比较:1952年我国钢的产量与美国1950年的产量相比,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千分之四。而发电量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甚至不到印度的四分之一。

从产品的品种看:我国当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所以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改变这一落后局面。 基于上述情况,党和政府一面着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面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于1953年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一五计划(1953—1957)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合作探究】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合作探究】4: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探究】5: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2)途径和方式:

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合作探究】6: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探究】7: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过渡: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公民,你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情有哪些判断?对国内主要矛盾会作出怎样的分析?认为党和国家应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此后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做出了有利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八字方针

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合作探究】8: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2)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合作探究】9: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布置作业】《赢在课堂》

一、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思路引领: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

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 第一,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第二,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板书设计】

第20篇:一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面对中国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下面看看共产党如何领导大家进行探索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提问】从材料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啊?

【总结】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

【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呢?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能否扭转乾坤,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提问】结合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情况,分析这些预言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二)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问】一五计划中,党为什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组织学生结合背景讨论】

【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有何意义?

(3).成就【教师总结】: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合作探究】: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大改造

【提问】三大改造的对象、途径、实质、意义是什么?它与“一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途径: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它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意义:是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展示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取得的一定成果,进行数据反馈)。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提问】1956年到1966年,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有哪些探索?哪些属于成功,哪些失败?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正确:

中共八大

国民经济的调整

错误:

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问】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它正确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提问】这个看似全面合理的总路线出了什么问题?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该部分内容展示大量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根据图片,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失误?分别错在哪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严重后果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出示幻灯片介绍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建设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然而,经济领域的逐步发展迅速被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打破。196

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提问】*期间,国民经济为何会出现劫难?

【教师总结】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提问】从建国初期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一波三折,结合它的成败,给我们哪些启示?(由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

1、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4、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难能可贵的是中共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1978年后,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建设。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课后习题

1、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2、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的结果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大力支持

3、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得以占领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曾经在二战中对中国帮助较大

B.美国商品适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C.凭借条约规定的特权和大量减免美货的进口税 D.美国商品质量好、价格低

4、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5、一战期间兴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纸业竞争导致民族企业破产” B. 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C.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D.日货充斥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角落

6、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D.民族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

板书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2.措施 3.意义

(二)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 (4).意义:

2、社会主义改造 (1)对象 (2)途径 (3)实质 (4)意义

二、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正确:

中共八大

经济的调整

错误:

八大二次会议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2.表现

3.调整:表现、实质

大跃

国民

文化事业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文化事业曲折发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