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教学设计_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2: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面对中国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下面看看共产党如何领导大家进行探索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提问】从材料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啊?

【总结】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

【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呢?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能否扭转乾坤,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提问】结合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情况,分析这些预言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二)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问】一五计划中,党为什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组织学生结合背景讨论】

【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有何意义?

(3).成就【教师总结】: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合作探究】: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大改造

【提问】三大改造的对象、途径、实质、意义是什么?它与“一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途径: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它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意义:是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展示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取得的一定成果,进行数据反馈)。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提问】1956年到1966年,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有哪些探索?哪些属于成功,哪些失败?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正确:

中共八大

国民经济的调整

错误:

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问】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它正确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提问】这个看似全面合理的总路线出了什么问题?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该部分内容展示大量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根据图片,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失误?分别错在哪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严重后果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出示幻灯片介绍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建设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然而,经济领域的逐步发展迅速被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打破。196

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提问】*期间,国民经济为何会出现劫难?

【教师总结】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提问】从建国初期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一波三折,结合它的成败,给我们哪些启示?(由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

1、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4、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难能可贵的是中共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1978年后,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建设。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课后习题

1、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2、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的结果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大力支持

3、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得以占领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曾经在二战中对中国帮助较大

B.美国商品适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C.凭借条约规定的特权和大量减免美货的进口税 D.美国商品质量好、价格低

4、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5、一战期间兴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纸业竞争导致民族企业破产” B. 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C.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D.日货充斥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角落

6、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D.民族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

板书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2.措施 3.意义

(二)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 (4).意义:

2、社会主义改造 (1)对象 (2)途径 (3)实质 (4)意义

二、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正确:

中共八大

经济的调整

错误:

八大二次会议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2.表现

3.调整:表现、实质

大跃

国民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推荐)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22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10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教案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教学设计_教案
《一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