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3 07:52: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龟的蛋,令我们大开眼界,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去看看鸟蛋宝宝的情况吧。请看大屏幕。(播放情境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龟蛋的基础上,对即将看到的鸟蛋充满好奇,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搜集数学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各有多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解决问题,提供素材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的重量,你能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谈话:请你列出算式,可以先不写得数。 交流学生列的算式,教师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信息,培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谈话: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除法怎么办?对,利用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规律探索中的便利性,整理出算式,研究规律便有了载体。

2.观察素材,发现规律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观察,逐渐发现小数点像左移动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把46.5除以1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

把46.5除以10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

.......

(4)适时梳理,总结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教师板书: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两位,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 , 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规律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以学生解决的问题为载体,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索发现,全班交流使思维产生碰撞,从而获得知识。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由。) 谈话: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孙悟空呢?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有80米,你能将它缩小到原来的1/

10、1/100、1/1000吗?请做在练习本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的作业?(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 谈话:你现在将金箍棒缩小了你能再将它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吗?(做在作业本上。)

学生交流并展示算式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谈话:观察算式你能不能总结出一个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小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小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小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小数变化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认识

1.完成63页的绿点问题

将40.59缩小到他的1/

10、1/100、1/1000。做在练习本上,并交流。

(1)学生独立试做. (2)集体交流。

谈话:40.59缩小到它的1/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整数位数不够,该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说出如果整数位数不够,要在数的左边用零不足。 交流时教师注意强调“补零”问题。 2.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每组题目运用的是什么规律。

3.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组内交流说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基本是按这样一条线索来进行的:根据教材提供开放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巧妙利用情境图。教材本身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

2.教给学生巧妙运用计算工具的策略。

3.让学生切实参与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4.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推荐第2篇: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罪已昭》向天下百姓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他的反思、改正使汉朝避免衰败的厄运。

有一位毕业于加拿大工学院的工程师为加拿大政府设计一座十分重要的大桥。由于设计失误,桥梁交付不久就轰然倒塌,造成重大损失。为了记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加拿大工学院买下了断桥的钢材,加工成戒指,并定名为“耻辱戒指”,从此以后,每届毕业生在领取毕业文凭时,都要同时领取一枚这样的戒指,时刻在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创造一个又一个丰碑。

课后教学反思,虽不是汉武帝的《罪已昭》,也不是加拿大工学院的“耻辱戒指”,但内省、反思、改进、完善的旗帜也要高高举起,引领我们老师从懵懂、稚嫩走向老练、成熟,引领我们老师从困惑、阴暗走向明媚、灿烂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界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培养反思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具备教学反思能力已经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

1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无非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1、促进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A、促进教学思考向纵深发展。 B、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C、促进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例: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例:李镇西(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来读苏州大学教育博士。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的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

2 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大奖。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校长。其中他发表了一篇《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文章。值得我们欣赏。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李镇西) 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不够。师德当然包含着对学生的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还的有“爱的智慧”――如果真正爱孩子,必然会追求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智慧,因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

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可以说,绝对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

3 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必须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思型教师”之“反思”绝不仅仅是“想”。20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决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各每一个环节。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

4 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

5 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回顾我从教24年的经历,我的反思主要包括:

对教育实验的反思。既然是“实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反思,即使失败了的教育实验,也是一笔财富;而对于成功的实验,同样需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和评价。比如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搞的“未来班”实验,按说是当时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成功实验,但我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进行严肃的反思,结果促进了我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明显的教育失误,也包括对自己一切教育(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学生谈一次心,上一堂课,组织一次活动,甚至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某一个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内容。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缘时而新,因人而异,都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更具心灵的感染力。

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教育者的反思,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自己教育的反思,还应该扩展为对自己所见教育现象的反思。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同时胸襟开阔的教育者,他会关注与自己相关或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教育现象,并同样以科学的态度――尤其是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追问。在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整个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反思境界。

6 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我们尊重理论,但不迷信理论。我们在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或教育命题,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实践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没有千千万万普通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反思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

在我的所有反思中,最重要的是我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所谓“反思错误”,通俗地说,就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受到了我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如果达到了某种“教育效果”,那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中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些不可原谅的自私而可怕的个人动

7 机?我是否真正从这次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回到本文的开头――教育需要情感,同时需要思考。这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我们才能如此认真、执着而孤独地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千千万万普通的教师一样,我真诚地爱着我的国家和民族,我热切地盼望我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昌盛,并愿意为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中。因此,我的教育实践伴随着情感,便是很自然的了;同时,我的教育实践更伴随着不停的思考,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曾在一篇《生命与使命同行》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所谓“使命”,决不只是教师的使命,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傅雷曾经给他的儿子傅聪的信中写道:“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套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份子,再

8 为教育者,终为语文教师。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我希望自己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任何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都应该在他的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

我始终认为,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2、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例1: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是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平。”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例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教育

9 效果的关系”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在刚走上教学岗位的五年内,教学效果和教龄成正比关系。五到八年间,普遍出现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高原期”。八年后,教师群体逐渐开始分化,大部分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出现徘徊甚至逐渐下降,只有小部分经过不断反思,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新手型教师(5年以下)

适应型教师(5年—8年)

熟练型教师(8年以上)

专家型教师(教学反思) 例3: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一等奖。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199

5、1997两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等专著,主编或参编著作7本,发表文章近百篇。先后获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1986年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任教。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

10 劳动模范;1999年成为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获省首届基础教育教改成果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教育名师————窦桂梅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六年的实验中成绩突出,1999年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199

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199

8、199

9、200

1、200

2、2003年《人民教育》分别在“教师风采”、“新星舞台”“世纪演讲”“今天怎样当老师”等专栏介绍她的先进事迹、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几百余场。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窦桂梅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

11 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相信,新的工作环境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我不能沉湎于荣誉这温暖的港湾,我一定要走向教书育人的更高境界。——摘自我的《教学随笔》

如果说追求是我事业的生命之根,那么改革便开出了成功之花。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弊端。首先,教材陈旧贫乏,政治性强,忽视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其次,教法繁琐僵化,普遍存在技术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第三,培养目标忽视学生个性养成和人格发展。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着眼于人的发展,冲破传统的“三中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才能解放人的心灵,开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智慧。这是汉民族语言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思路决定出路。我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之理念进行小语改革,确定如下改革目标: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我又把改革思

12 路确定为五个转变,即:变给予为探究;变分析为感悟;变束缚为民主;变单一发展为全面发展;变少慢差费为整体优化。最后,我建立了“积淀—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换,加工处理。仅就课文来说,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其次,让诗教永驻语文殿堂。我选取从古代到毛泽东的诗词,让孩子们背诵。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孩子们感受着诗的情怀,积累着诗的语言。

“熟读成诵,整体感悟”是我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主要途径。我让学生每周从背诵的3首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还可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感人的散文。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

6年的春夏秋冬已成往事,然而2000多个日日夜夜永难忘却。我带领学生大胆地超越教材,学生都已背诵了300首以上的词曲,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200多个成语典故,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此外,每人读了《格林童话》《哈姆雷特》《伊索寓言》等大量课外书籍。据统计,全班共读书10772本,人均145本。识字量在4000个左右,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2500个字的任务。可以说,我的语文教改课程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富有时代特色。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我感悟很深。我认为孩子天天呆在几何图形排列的教室里是万万不行的。我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开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市里举办的环保宣传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及儿童。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

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超越,更是开放民主的现代教育文明。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于是我那“你能行”、“有进步”、“你真棒”的鼓励,像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里,孩子尝到甜头,找到成功的感觉,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

我还允许学生向教材、向老师发难,允许有不同意见。于是,课堂上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学《飞机遇险》一课时,我满怀敬意地赞扬周总理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可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敬爱的总理要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14 他和小杨梅比价值更大,更应该活下来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喷泉涌出。有的说,总理不应该把伞让给小杨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本来是统一的标准答案,现在却被学生的多元思维分解了,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看到,在我的课堂上,标准化结论、服从化关系、固定化思维的坚冰已经打破。

孩子的胆子大了,他们的智慧犹如火山,爆发出无尽的创造潜能。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童话文集》《创造文集》《感悟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对话》中,能看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感受。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体同学和全校教师印发的《先锋报》《小松树》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又能看到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创编的文集,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已兴奋地走进了现代化网络系统,利用电脑的多功能,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A旅行记》;焦点感悟文集,如《苦涩的咖啡豆》《杆子挡住了什么》《不平静的海湾》等。这一本本创造的作品成了学校

四、

五、六年级的课外教科书。也许这正是学生超越了老师为自己塑造的人生纪念丰碑,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这种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上。

例4:

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师匠 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

15 既教又研,就会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例5:教学有四种境界 A、学生懂了,你还在教。 B、学生不懂,你教了还是不懂。 C、学生不懂,你教了就懂。

D、学生不懂,你教了不仅懂,还能举一反三。

例6: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曾国藩。毛泽东得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蒋介石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他在自己的日记、家训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1、思“情景创设”

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境创设进行回顾总结,考虑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同时根据这节课后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考虑下节课的情景创设,并及时修正教案。

2、思“上课效果”

一节课下来,应认真地从每一节的上课表情、课堂作业,回答问

16 题、板书等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效果。效果好要积累经验,效果差要找出原因,并在教案的反思中作好详细的记录,以便及时修正。

3、思“教学策略”

上完一节课,要静心沉思,引导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哪些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方面在哪些创新教法上有何新招等。考虑下次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4、思“疏漏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课后进行反思,及时找出这些不足,虚心听取学生,同事的意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完美。

5、思“成功之处”

一节课总有自己满意之处,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对以后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大有益处。

6、思“灵感瞬间,创新灵光”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往往因为一些偶发事件的启迪产生瞬间的灵感,或在与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一些创新、启发性问题。这些难能可贵的灵感、见解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补充,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反思的途径

1、独立反思,撰写教学日志 从自己教学经历中反思。

2、询问学生

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反馈中反思。

3、与同事交流、对话。

要树立起交流沟通意识,经常与同事相互听课、评课,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4、对比反思

多听与自己上同一内容的教师的课,或者观看优秀老师的教学录像,对照检查,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观看教学录像,进行评析、反思 课件《认识小数》 结束语: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学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学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李镇西)

推荐第3篇:课后教学反思

在进行《操场上》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识字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入了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以许可能有点操之过急,学生学习难度有点大,但毕竟还是起步了,而且学生用老师给定的句式,越说越好,越说越完整。

推荐第4篇: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之五思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课后教学反思。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即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课堂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课后应及时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明白“为什么好”、“好在哪儿”等问题,并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也便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三思:“偶得”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灵感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应该及时捕捉,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而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此,都值得我们进行积累与总结。

四思:“缺失”在何处?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总会或多或少的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课后应对它们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并进行深刻反思,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挚友之音,聆听小叙 教师发展

推荐第5篇:教学课后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南漳金庙中学宋妮娜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前的构想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视,往往忽略了教学后的反思。其实,教学后的反思对提高以后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找出问题后自我校正、从而得到自我强化,提高后来的课堂教学。所以,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这一方面,教学后的自我反思是一个核心因素。因为教学反思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效果补充在教案中。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为下一节的教学提供有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我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内容呢?

1、记录教学过程中精彩的部分,教师教学手段技能中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师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的体现。记录下来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宝贵教学经验。教师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的教学手段及选择和运用,甚至可以是自然恰当效果的课前导入。特别是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发现并突破难点的方法

等.这个对以后的教学积累是相当有帮助的。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后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便知道如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次运用。

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准备教案,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所以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思考对失误的补救措施。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是课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记录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在问题和欠妥方法,课堂中不协调的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手段,列举例子不典型等。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或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课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及时调整、补充、修定,这样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提高自己以后的教学能力。

3.记录课堂中学生的反应,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困惑。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目光炯炯有神,高度注意教师,积极回答问题,这说明学生处于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说明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反之,如果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便知道自己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存在问题的,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记录下学生在哪里遇到了困惑,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在下一节课上,再次讲解知识点时就知道该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在对某一教具或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

5、记录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效果好不好,通过作业与测试就能确定下来。教师应在课后应针对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自己没有讲清讲透的问题,及时反思并找出如何进行改进和补救的方法。

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效运用它。教师要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的方法和技能。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心体会教学过程,写出教学反思,而决不是应付检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后,最好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寻求改进方法,要悉心的与学生沟通,认真的分析学生的课堂作业中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互动后,潜心研究,调整自己的思路,从而尝试改进。如果持之以恒,再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不断得以提高。总之,做好教学反思,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发展。

推荐第6篇:“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龙胜小学:苏小勤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分类。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学习重难点:能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具准备:课件、水果、食品、生活用品、玩具、平面图形。 教学设想:

一、情境导入,感知分类

电脑出示:(商场外景——商场物品近景——-商场物品远景),让学生认真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通过看录象,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同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在数学上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师:今天,我们就以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分类的方法,比一比哪组同学最爱学习、最爱思考,小手最巧,智慧星最多。

[评析:欣赏了超市物品分类摆放的录象片段,初步感知分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整理事物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1、小组合作──分实物。

(1)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组分到的纸盒里的物品,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物品放到指定的架子上分层摆一摆;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

(2)学生合作。(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

(4)小结。

2、互动练习(电脑课件出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分各种水果、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方法是多样的,体验生活中的分类。电脑课件互动练习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分卡片。

(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有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1)你能给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各小组先商量怎样分,然后动手合作进行分类。

(2)各小组上台展示并汇报分类的结果。

(3)师小结,生评价。

[评析:学具袋里为学生准备有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探索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上台展示汇报分类的结果,同学间互相评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分水果,分食品,分其他物品,现在请你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你打算怎样分?

2、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让学生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运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也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是以数学的分类思想为主线,力图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感,让他们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1、学并快乐着。这节课共安排了6次分类,如果只是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很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我就准备了一些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这样做,不但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2、教并快乐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以数学的分类思想为主线,穿插了自然、体育、美术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教师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如:高的是一类,矮的是一类;胖的是一类,瘦的是一类;穿蓝颜色衣服的是一类,没穿蓝颜色衣服的是一类;老师是一类,学生是一类;戴帽子的是一类,没戴帽子的是一类;有智慧星的是一类,没有智慧星的是一类……学生积极的思考,精彩的回答让老师也沉浸在快乐的教学中。

推荐第7篇:王二小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

《王二小》教学设计

泰安市三里学校 张红霞 教材分析:

《王二小》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记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王二小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故事。王二小的家乡经常遭到敌人侵犯,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在一次敌人扫荡时,他巧妙地把敌人带入我们的包围圈,敌人气急败坏地杀害了王二小。最后八路军消灭了这股敌人。王二小的英雄事迹被广泛传颂,他那响亮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让小英雄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9个词语,会写6个字,认识“走之旁”。

(3)区分“常常”“长长”的意思,学会用“一边、、、、、、一边、、、、、、”的连词造句,认识“把”字句“被”字句并学会转换“把”字句“被”字句。

2、情感目标

(1)感受王二小的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教育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课文,以及学会转换“把”字句“被”字句。

2、教学难点:

王二小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有些境遇学生很难理解,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准备:PPT课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反复朗读课文自主识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远方 连忙 送别 想念 忘记 (复习听写“远方、连忙、送别”主要是对以前学过的走之旁的生字进行复习,为这一课即将学习的四个走之旁的生字做铺垫。“想念、忘记”两个词语是前面的课文中更学过的,学生在作业中出错比较多,强调心字底的写法。)

2、一起唱《快乐的节日》片段

唱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又怎样的表情,怀着怎样的心情唱这首歌?(引导学生说出:面带微笑,幸福开心的心情表达自己幸福快乐的心情并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日子非常幸福,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很幸福,能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很幸福,出门坐汽车回家住楼房很幸福。)

3、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唱这首歌曲时,我们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通过讨论认识到王二小被敌人杀害死得那么惨,唱歌时心情也应该是悲伤的。)

(评价:通过这两首歌的对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学习都很幸福;二是将学生的情绪定位到理解《王二小》的课文中,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认识到王二小那个年代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因为王二小的牺牲而悲伤难过。)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小声快速的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如果你现在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就标出来,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低年级明确认识自然段。)

2、检查读课文。

请五位读书好的同学读课文,请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进行有感情朗读的,特别是遇到你不认识的词语时,你更要认真听学会这些字词的读音。

(评价:以前的一些识字教学中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初读课文画出所有不认识的生字,然后多读几遍拼音或者问小组的同学解决;另一种是初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所有生字,多读几遍加深记忆。相比之下,这种方法更为实效。)

(站起来读书的同学会给其他同学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他们肩负着“榜样”的使命读书一定是用自己最认真的态度去读。学生朗读课文过程中,进行评价,不断鼓励其他的同学能够学着他们的样子读课文并超过他们,在老师的激励下,做“小榜样”的“小老师”会一个比一个更认真更富有感情色彩。在这个阶段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大家都在认真听,都愿意进行尝试着读给大家听,做同学们的“小老师”,享受做“小老师”的幸福感。)

3、多种方法识字

幻灯片出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扫荡、儿童团员

帮助”认读词语,并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齐读生字词,挑选最认真的同学领读。(挑选最认真的同学领读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出示摘掉拼音的词语,检查读。讨论生字记忆方法。 开火车检查读摘掉拼音的生字。

(这一环节设计幻灯片的时候采取每个字伴随着枪声逐个飞入,请最认真的同学上台操作电子白板,利用获得上台操作电子白板的机会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了,记忆生字的程度也就随之加深了。)

3.出示本课要求会书写的六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四个走之旁的生字,强调走之旁的写法以及“王、从”两个字的笔顺。

(这个环节应该对每个生字都进行指导书写,即使是最简单的“王”字,老师不指导的话,会有很多学生写不对笔顺。)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王二小被敌人杀害的故事。

2、幻灯片出示问题:王二小是谁?他在做什么?(背景设置为王二小放牛的图片)引出课文:“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以便帮助八路军放哨。)

3、学生朗读句子,重点标注“常常“一词。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常常”和“长长”两个词语的意思。

4、“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5、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6、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出示幻灯片问题:戴眼镜的喜羊羊问“敌人会怎么叫?”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这时候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7、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

8、幻灯片出示三个“把”字句变换成“被”字句进行对比,意思不变。老师出几个“把”字句,学生进行变换练习。

四、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诵课文。

2、讨论:王二小有可能逃生吗?通过讨论理解王二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联系今天的幸福生活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4、练习说话:a 我喜欢司马光,因为他遇到问题不慌张。 b 我喜欢曹冲,因为他遇到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C 我喜欢王二小,因为他( )。

(司马光、曹冲都是前面课文里边学过的人物,这样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5、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结束课堂。

《王二小》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相距太远,孩子们体会不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去珍惜。所以如何拉近本文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真正走进王二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高效课堂“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为此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课前充分的预习。

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生字的认读进行充分的预习,利用晨读的时间领读课文,反复练习朗读,为课堂上理解课文打好基础。课文很简单,理解王二小的精神和牺牲的过程很难。学习课文之前通过视频教给孩子们学习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一遍遍的唱歌的过程中对王二小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

对比感知,感受今天的幸福往日的悲伤

学生通过唱《快乐的节日》和《歌唱二小放牛郎》进行对比。很容易理解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而这种幸福是王二小那个年代的孩子感受不到的。

三、

多种方法识字

识字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极为重要。如果每节课都是一样的识字方法,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教学中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竞争的学习氛围,利用新鲜的幻灯片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

四、设计关键问题,理解课文

通过问题“王二小是谁?他在做什么?”引出重点段落第一段。通过幻灯片慢羊羊提问的问题“敌人会怎么叫?”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这时候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课文不长,理解课文只需要这两次提问足够了。

五、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正如有的老师所说:用多媒体上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很多语言难以阐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很容易就解决了。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也很直观的体会到、理解到知识的精髓,并且还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推荐第8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 。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利用课文插图解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理解课题的意思。

过渡语:看看图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一)看图讲故事。 1 师指导生仔细观察插图。 2 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语:看着图中人物的穿着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那我们今天又怎样知道这个故事的呢?

简介《吕氏春秋》: 在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达官贵族,他们所追求的时尚是:拥有门客。据记载当时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拥有门客三千人,他召集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书成之日,挂于国门,声称,能改一字者赏千金,成语“一字千金”就从此而来。今天,我们学习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篇》。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原文是怎样描写的呢?

1

(二)读原文。 1老师范读课文一遍。 2 师 领读。 3 生自读。

过渡语:古文的每个字,每句话都什么意思呢?想知道吗?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 学习要求:

(1)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2)注意积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 涉江: 者(1) 其 遽 契 吾 之(1) 者(2) 之(2) 若此 惑乎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质疑自学中的不懂之处。

2 (2)师答疑。

(3)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四)演一演。

创设情境,深化主题,用手中的文具演一演故事。

(五)理解寓意。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三 拓展。

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

1 生活中有些父母在用过去的经验教导现在的孩子,觉得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那些不懂变通 固执己见的 别人给出的意见不愿接受 3.有人不舍得花钱,把苦苦积赚下来的钱存入银行而一分不取,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再把那些钱取出来,买不到多少东西了。

4守株待兔、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四 扩写故事。

五 小结全文。 六 板书:

楚人 刻舟求剑 惑乎

七 作业:查资料自学《吕氏春秋· 察今篇》中的另外两则寓言故事。

课后反思:

本课是节公开课,自己没有准备课件,而是希望用常规模式上出精彩。

总体来说,各个教学环节都按预设完成,时间安排也很合适,

3 教学中依着:板书课题——看图讲故事——简介作者——读课文—— 小组合作理解原文(对照课文插图,译文)———演一演——理解寓 意——拓展——扩写这样的思路完成整个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各个 环节进展顺利。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们在拓展生活中实例的过程中,思路 还不是很广。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1 利用书中的插图学古文。

2 小组合作,对照译文自学原文,效果很好。

推荐第9篇:《比一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美丽的农家小院作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反义词和量词。悠闲的黄牛和花猫,嘻闹的鸭子和小鸟,甜蜜的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组成一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琅琅上口的韵文充满童趣,事物之间的比较也激发着儿童求知的欲望。

【设计思路】

识字和认物是《比一比》的两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农家小院的美丽朴实的情景使两者统一,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整体感知课文,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8个事物名称。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本课要求掌握的反义词“多——少”、“大——小”和量词“群、颗、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通过课件和跨越式非网阅读材料的互相配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运用比较生字读音、加笔画、加偏旁、换偏旁等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儿歌中的反义词的比较。

3、引导学生认识量词“群、颗、堆”的使用,初步形成数量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会写“牛、羊”两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冬冬家可热闹呢!有很多的动物和果子都跑到冬冬家里进行一场比赛,大家想去看看吗?看课件图片,直接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比一比),全班齐读课题:《比一比》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我想知道比什么? 我想知道怎么比? „„ )

3、过渡:好!我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一齐到冬冬家看看。咱们现在就出发。

二、认识动植物名称,初步认词。

1、(出示“农家小院”图片)同学们,这是冬冬的家了。在冬冬家里,有四种可爱的小动物欢迎我们的到来,你看到有谁呢?你能跟它们打打招呼吗? 我看到黄牛,黄牛伯伯您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下出示相应名称的词(课件链接,出示图片: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点击课件播放动物的声音。)

2、跟小动物打完招呼后,老师把他们请到了黑板上,不看图,你们还能把它们的名字叫出来吗?

出示词语:黄牛、花猫、鸭子、小鸟(逐一粘贴在黑板上) (1)请同学拼读词语。

(2)请同学提出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大家。 (3)全班齐读

3、刚刚我们认识了冬冬家的小动物,他们家还有不少的果子成果了,这是他请大家品尝的。

(课件出示图:杏子、苹果、桃子、红枣)

4、这四种果子,请你把你最喜欢吃的果子的名字读给大家听,如果同学读对了,请大家跟他读。

5、开火车练说:我喜欢吃

6、小朋友可真棒,到冬冬家玩了一趟就学会了那么多的字。这些字我们都能读准了,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学生说: 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加口等于杏;苗加上“犭”就是猫„„

三、写字指导。

1、这些生字里有一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看看是什么字?(课件出示牛)

2、请同学们认真看这个字,它的笔画在田字格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汇报:牛字的第一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3、老师范写,学生空书

现在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的,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写一次。

4、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在田字格上练写。(老师巡视)

5、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

6、牛伯伯非常感谢我们把它送回家,可是牛伯伯的一个好朋友还没有回家,我们帮帮它吧!(课件出示)羊

7、看看这个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根牛字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汇报:①羊字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②两个字的竖都写在竖中线上。

8、过渡: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得很仔细。再来看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的,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写一次。

9、好了,现在我们在田字格上练写。(老师巡视)

10、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

四、自主识字。

1、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刚才在门口迎接我们的这只小鸟,听说大家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想请大家一起到树上摘果子。想去摘果子吗?

2、(课件出示):大树上的各种果子(剩下的生字)“边、多、少、群、颗、堆”

3、过渡:同学们可真棒,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宝宝。其实呀,这些生字宝宝又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们藏到了一首儿歌里边去了。

五、学习韵文。

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9页。小朋友读读儿歌看看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要是碰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把它圈出来,再看看它的拼音帽子,多叫几遍它的名字。

2、这些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我特想把课文读给你们听听,行吗?

3、现在再读读课文,你都会了吗?(自由读)

4、师:读了儿歌你知道他们在比什么呀?谁和谁比呢? 生:比大小;黄牛和猫比大小。

5、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老师师范:花猫比黄牛小)

6、除了比大小,还比什么呢?(比多少)

7、同学们说得对,它们还比多少呢。在这里,儿歌用数量来告诉我们,它们的数量有多少呢!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一群鸭子一只鸟)

8、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也来比一比看谁把儿歌读得最棒。⑴读给小组里边的伙伴听。

⑵把你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我们听。 ⑶齐读

六、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拿出老师派发的阅读资料,自由读儿歌

2、汇报:给大家读自己喜欢的儿歌。

3、刚才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数量词,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P91我会说 :一枝花

4、你能用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老师示范:我今天买了一枝花送给妈妈。

七、小结。

【板书设计】

比一比

大——小 多——少 动物: 黄牛 花猫 鸭子 小鸟 果子: 苹果 红枣 桃子 杏子

【教学反思】

《比一比》一年级第一册识字

(二)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但要学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还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呢?反复思量,最后决定让学生在“比中学,学中比”。这即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到农家小院看动物和果子比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并依此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再从中找出生字宝宝,让学生在自学、同学互相交流中去学习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宝宝,分类辨别字音,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为了能让学生记牢固,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如:比字音画记号、图片与词语交朋友、摘果子游戏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浓厚。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课后经过教研员冼老师的精心点评以后,让我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按要求完成了,冼老师也点出了我在这节课中写字教学完成得尤为突出:

1、识字目标清晰,能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学。2能做到重组识字,分层识字。让学生先从看图识字入手,感知生字,再通过学生自主认读辨音,有重点地辨别三拼音和后鼻韵母。

3、能运用比较丰富的识字策略。既有图文字结合认字,又有分类识字,把生字分成动物名称和果子名称两类,还有自主识字,让学生再拼读、朗读、跟读、比较读中不断强化识记,最后借助跨越式阅读材料,把生字放回到语言环境中记忆。

4、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如比较笔画、熟字加偏旁等比较形近生字,进行区别;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再田字格中的书写规范,找准起笔和重要笔画的位置,把字写好。冼老师又指出我在识字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有相同偏旁的字的意思,了解偏旁的表义作用,以避免同音字代替和形近字的混淆。

在韵文教学中,我感到引导学生分层朗读,逐步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来时间不足够,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说话训练也进行的比较匆忙;二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未能更深入的挖掘文本中蕴藏的知识训练点。冼老师在评课中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一点:“教学环节该充分的要充分,该精简的药精简。”本课的课题叫“比一比”,不仅要把生字、词语拿来“比”,还应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比”,突出“比”,可以重新回到已创设好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比”朗读,评价朗读,领会韵文中藏着的“比”——反义词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突出重点词、扮演要进行比较的事物的形态,读出“比”的语感,从而体现出韵文学习的深度,最后在结合大量阅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识字教学一定要多花时间、多下工夫,而且在教学工作中要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更新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充实、扎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加认真地钻研教材,并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在教学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推荐第10篇:《壶中日月》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年初中教师新课标课例研究全员远程研修

《壶中日月》三备

《壶中日月》教学案例

课题:壶中日月 课时:1

学科学段:初中美术 课业类型:造型 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茶文化”和“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茶壶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特点。本课以“壶”为对象,对学生进行陶艺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现阶段的学生对茶文化、壶文化以及陶艺的相关知识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动手能力相对低年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乐于接受,学习有兴趣,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茶壶泥塑的精细制作存在困难。课前,可通过学情分析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 研究问题:

1.处理好美术文化价值与美术技能、技巧学习之间的关系。一要解决单纯的强调技能、技巧学习,忽视美术的人文性;二要解决过于强调文化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科本位的现象。

2.探索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单一和作业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 学习目标:

、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学会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壶,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观察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利用压泥板、搓泥条等泥塑成型方法,进行壶艺创作实践,提高泥塑技能和壶艺的立体造型能力。

3、体验陶艺造型活动的乐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壶的构思创意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壶的立体成型和细节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紫砂壶、范作,陶泥、泥塑工具、学情调研问卷、”爬格子”量表、小组自评量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一个让学生品茶观壶的情境,引出课题《壶中日月》。学生品茶观壶,谈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和壶文化。

二、了解文化、感受新知

1、引导学生感悟壶的发展演变,领略壶文化。

●图片展示中国古今有代表性的壶,引导学生了解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个时期的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品味。 ●学生对比认知不同时期的壶的造型及装饰特点。

●小结陈述:在我国,壶经历了彩陶、釉陶、青瓷、“三彩”、青花、紫砂的演变过程。各个时期的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品味。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倡导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美术素养。通过壶的发展史的赏析,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中国灿烂的陶文化。

2、领悟紫砂壶艺术精髓。●播放紫砂壶文化短片——

学生短片赏析,进一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和壶文化。

●图片展示几幅不同造型特色的紫砂壶艺作品,教师引导,紫砂壶不但好用,而且极具审美价值。

壶的造型特点怎样?它包含哪些艺术文化特征?学生主要从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及材质、功能方面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壶的造型、设计样式、烧制工艺与色泽,以及装饰工艺等,体会壶文化超脱高雅的艺术品格。

●探究壶的结构以及茶壶所蕴含的使用功能:“三平”和壶孔的作用。 学生汇报:一把壶由壶把、壶嘴、壶身、壶盖四个部分组成。

▲设计意图:所选的这几把壶工艺、色泽、造型各有千秋,意在让学生通过赏析了解紫砂壶历经一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造型美、材质美、适用美、工艺美。引导学生认识壶的结构,为下面的制作做好铺垫。

3、感悟现代壶艺思维。

艺术当随时代,现代设计师把时尚的元素引入了茶壶的设计中,创作出了许多造型独特、装饰新颖、材料丰富的壶。 ●课件播放造型新颖、装饰独特的现代茶壶。

学生从材质(陶、瓷)、造型(几何形、动物、折纸以及自然界中的审美元素与壶艺的结合)以及用途(纪念日)等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发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从壶的造型创意出发,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创意思维,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

三、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壶的制作方法以及装饰方法。

学生分组观察范作,小组成员交流,合作探究成型方法,分组汇报探究结果:盘条成型法、捏制成型法、泥板成型法。

学生动手体验盘条法、捏制法和泥板法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的制作及装饰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各种陶艺方法的注意事项。搓泥条应该注意什么?(用力均匀)压泥板应该注意什么?(厚薄均匀)手捏法应该注意什么?(用力要适度)

●引导学生注意装饰方法:镂空装饰、雕刻装饰、压印装饰、粘贴装饰等。

●同一件作品中多种方法的运用。教师适时点拨演示制作难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合作探究作品制作方法,并感受动手体验的乐趣,体现课标提出的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的要求。

四、设计构思、创作表现

1、创意构思

提问:你打算设计一把什么形状的壶?准备用哪种方法制作?如何装饰才富有文化内涵?才更美观?可画画草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一下,达成共识,也可以简单地画计设计草图。小组内一名成员汇报想法。

2、引导学生创作表现

●出示作业要求: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小组合作设计制作造型独特、构思巧妙、装饰新颖的茶壶。

要求: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设计方法,组内达成共识,每组至少完成一件作品;组长安排分工汇报;

2、每组至少完成一件作品,在

3、根据《小组作业自评量表》对本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废弃的泥屑放入垃圾回收袋。 ●学生分组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创设“壶艺制作展”激励学生设计制作的兴趣和热情,在愉悦的情绪中感受壶艺的制作乐趣,指导学生合理运用陶艺的技巧。

五、观摩交流、评价展示。

教师主持作业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法多角度评价作品,并指出作品的改进措施。

●学生将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每组由两名同学介绍作品;组间交流评价。

●学生汇报并上交自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多元化评价,采用学生介绍作品、其他同学参与、教师适时点拨,共同指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六、小结及拓展

展示以壶造型的工艺品及建筑作品等,开阔视野。

结束语:鼓励——展望——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启发思维,引发思考。

2014年初中教师新课标课例研究全员远程研修

课后总结反思

纵观《壶中日月》一课,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概括:教学内容人文化;教学过程条理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本节课最突出的有三个特点:一是评价方式上有新突破。本课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式,评价也围绕分组学习展开。首先利用“评价格”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创新,通过“爬格子”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既直观、又实用;再就是利用“小组作业自评量表”进行终结性评价。“自评量表”的内容不但包括构思创意、制作方法、造型美化等造型活动方面的要求,也包含小组合作学习、自评陈述等学习表现方面的要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增强了教学评价的实效性。体现了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的要求。二是在造型活动中凸显人文色彩。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对学生进行造型能力的培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但“茶文化”和“壶文化”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因此,处理好壶的文化价值与造型技能、技巧学习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本课的研究主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好美术学科本位与自然、人类社会科学以及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可知、可感的范围开展教与学和活动,在这一点上王老师做了很大的努力。三是分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值得学习借鉴。本课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探究,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壶的制作方法以及装饰方法。教师巧妙地利用范作供学生分组观察讨论,自主归纳出了盘条法、捏制法和泥板法等制作方法,即而让学生动手体验,深入探究不同的制作及装饰方法,解决实践中的困难,如此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二是在作业前的构思创意环节,王老师是这样设计讨论问题的:“你打算设计一把什么形状的壶?准备用哪种方法制作?如何装饰才富有文化内涵?才更美观?”,既:构思创意、制作成型、装饰美化。如此设计体现造型与人文的双重要求,导向明确、层次清晰。在小组活动的安排上,王老师将探究内容和要求印发给各小组,按照研讨程序和要求,先是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再是组内对设计思路、成型方法、人员分工等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最后由各小组自主安排成员汇报。如此安排,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的目的。 问题与不足:

1.如果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原有的认知汇报一下自己了解的有关壶和茶的知识会更好;

2.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对学情考虑的还不够充分,分工合作及反馈等时间的把握上的还不到位,应让学生把时间和任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以提高学习效率。

2014年初中教师新课标课例研究全员远程研修

初中美术研修三组:C段视频脚本

初中美术研修三组:C段视频脚本

上课人:王考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今天我给同学们泡好了一壶上好的铁观音,请大家品茶,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品一品?好喝吗?” 生:“好喝”。

师:“中国人喝茶是很讲究的,第一口为品,第二口为尝,第三口知茶味。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壶中日月》”

师:“一说到壶,同学们并不陌生,壶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最早的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鸟纹壶,壶的样子很像我们今天的什么?” 生:“花瓶”。

“对,很像花瓶。这是原始人用身边的陶土进行烧制,这是用来装水的一个器皿。到了唐代,人们的饮茶方式是煮茶,为了方便煮,它是没有盖子的。我们从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发现的这把壶,更像一个饮茶的还是饮酒的呢?” 生:“饮酒的”。

师:“对,因为在这个时候,茶器和酒器是共用的。我们从明代王问的《煮茶图》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一把壶,它和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样子非常相似,说明在明代紫砂壶已经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这是什么瓷?”生:“青花瓷”。师:“在我国壶经历了彩陶、釉陶、青瓷、紫砂以及青花的一种演变,不同时期造型和纹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品位”。 师:“自古以来喝茶讲究一壶好水和一把好壶,品茶之壶首推宜兴的紫砂壶。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大家仔细的看,你从这段视频当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看视频)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吧。谁来说?” 生:紫砂壶的样子有很多种。 师:“看来你观察的很仔细。

生:“紫砂壶的样子有圆形、直筒型和方形。”

师:“也是样子,我们给他们爬一个格子,那位男同学”。 生:“从古至今茶壶对人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师:“说的也不错,看来你还是很关注生活的,请坐。”

师:“紫砂壶不但好用,而且极具美感。同学们看,这些紫砂壶的样子和形状都不一样,包括上面的装饰和花纹都不一样,你看一下你非常喜欢那一把?哪位同学谈一谈?大胆的说,你来”

生:“我喜欢右上角那一把有竹叶子的茶壶,我觉得它很贴切大自然。” 师:“贴切大自然” 生:“有种陶醉的感觉”。 师:“说的好不好?” 生集体说:“好”!

师:“请坐!这把壶诗书画印在它上面都体现出来了,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在壶上的体现。每一把壶的底部都会有一枚壶款,说明这把壶是谁做的。哪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你喜欢的壶,那位同学。”

“左下角那一把 ” 师:“左下角,这个吗?”

生:“这把壶的花纹非常美,它的曲面非常均匀”。

师:“中国的青绿山水在壶上的体现。我们大家看这把茶壶,是莲花的造型,壶钮是青蛙,是肖形壶。这把壶是高风亮节壶,样子像什么?”

生:“竹子”。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壶,集壶泥、壶款、壶章、书画等诸多造型因素与一体,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虽然它们的形状各异,但它们的结构组成还是有相似之处的。那么一把紫砂壶,它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生:“大概是由壶盖、壶身、壶嘴组成的。” 师:“请再说一遍”

生:“壶盖、壶身、壶嘴、还有把手”

师:“还有壶把四个部分组成,请坐。我们六组爬的最高了,二组和四组要努力啊!”“每一个壶盖上面都会有一个壶孔。同学们知道壶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师:“哦,出水的?”看,老师这里有一把小壶,壶孔部分在这里,你看,壶孔啊不但是用来进气的,而且还用来出气的。这样可以把水很好的倒出来,假如把壶孔堵上的话是不就就出不来了?它不但是进气而且是出气的。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每一把壶都要讲究一个“三平”。你看我把壶盖拿下来,这三个部分是相平的。同学们想想,假如壶嘴比较低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水漾出来。

师:“对呀,同学们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的。

师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壶都是传统的紫砂壶,现代的设计师他也把现代的元素融入了茶壶的设计当中,设计出了许多造型新颖、装饰独特的茶壶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把?请你说一下好吗?”

生:“我喜欢第二把,因为它是长颈鹿的,长颈鹿的脖子很长,造型奇特。” 生:“喜欢最后一个,比较可爱,而且有纪念意义”。 师:“说得太好了,这是什么活动的?” 生:“世博会。”

师:“看来同学们知识面还是很丰富的!”

“茶壶是土与火的艺术,这些漂亮的茶壶是用泥土来做成的。我们看这几把壶,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又是什么形状的?想不想近距离的看一看?这些壶我已经带来了,就在同学们的桌子上。现在打开包装袋,研究一下,看看你们组的壶是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方法做的?”小组研究。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 ”(学生起来介绍。)

生:“我们组的壶看起来像是现在的寿司或是面包,主要有三个面组成,侧面是两个半圆的平面,上面是一个曲面,两个平面上有一些装饰。我认为它的壶嘴还是很有创意的。做法是在做曲面的时候作为一个长方形,然后在做壶嘴的地方切割成一个圆筒。把壶嘴安进去”。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用心”。 师:“还有哪个小组说说?”

生:“我们这个很像一个大象,两边是由贝壳做的。眼睛设计的很漂亮。壶盖设计成了一个巧克力,鼻子很长。用捏的方法,然后用条盘起来。”

老师:“用条盘起来的,是这样的吗?她观察的也很细心。还有没有同学起来说说?第五组” 。

生:“我这个是一个老虎,前面这里是一个‘王’字,一眼能看出来。但是它不像现实中老虎的那种凶猛,它是卡通的形式,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泥条法,这种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泥板法,那这把壶的方法我们叫它手捏法。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这几种方法,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咱们来试一试。取一小块泥,咱们一起试一试。泥板,看谁第一个能做出泥板来?还有手捏。试一试!刚才大家在体验的过程当中,比如搓条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生:“ 不均匀。”

师:“ 粗细不均匀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啊?那老师帮你解决吧。用力均匀就可以。还有什么困难?”

生:“搓的时候有点长,容易折掉,也是粗细不均匀吧。” 师:“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我们做一把茶壶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觉得那个地方最难呢?”

生:“不太圆。”

师:“是指的结构吗?小组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可以的。还有那位同学觉得茶壶的哪个地方比较难?”

“壶嘴”。 生:“壶把”。

师:“壶把怎么样?那壶把我们应该怎样?” 生:“粘紧”。

师:“连接的问题”。老师拿来事先做好的半成品,展示壶嘴和壶身的连接。每一把壶的壶嘴都不是一个大洞,而是由几个小孔。教师把壶嘴连接在壶身上。

师:“在每一把壶上,同学们会发现上面有些花纹。它们都是怎么样做出来的呢?”比如我们有一些工具,(老师演示刻的方法。粘的方法。老师拿一根很细的泥条往壶上安) 师:“这个壶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很细”。

师:“我们应该搓一根粗点的。我们刚才学了这么多方法,我们总结一下,盘泥条的时候要用力均匀,泥板成型的时候,把泥板压均匀,手捏成型的时候,力度要均匀”。

师:你打算设计一把什么形状的壶,准备用哪种方法制作,如何装饰才富有文化内涵,才更美观?可画画草图。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设计方法,组内达成共识,组长安排分工汇报。时间三分钟。小组讨论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想做一个苹果的,组长做壶身,我来做壶把,对面同学做壶盖,她来做壶嘴”。 师:“看来你们的分工还是很细致的,创意也很好,希望你们能做出好的作品来”。生:“我想做一个圆筒状的。”

师:“好,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小组合作制作造型独特、巧妙构思、装饰新颖的茶壶。

1、每组至少完成一件作品,作业完成后,组长安排分工汇报。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废弃的泥屑放入垃圾回收袋)”

师:“刚才我们大家都非常用心的在进行制作一把壶,而且很想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效果。咱们展示一下本组的成果。展示的时候一个同学介绍,另一位同学托着。”

生:“这是一个圆台状的,正方形的盖,上面有个可爱的小把,是由很多很多很多条组成的。” 师:“用盘条的方法。”

“这把壶能不能盛水我还是不知道的,这把壶古朴里透着典雅,可以当作工艺品。” 师:“古朴里透着典雅,说得太好了。非常棒,咱们掌声给他。”

生:“我们是以一个苹果为原型做的茶壶,盖上面有一片叶子,壶身大约是圆柱状的。贴近大自然,第一次做这样的作品,我感觉是不错的一个工艺品了。” 师:“自己鼓励一下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生:“用圆条缠绕做成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壶身外面刻了一些竹子,茶杯本来我们想做大的,但是小的我们觉得更能品出茶的滋味。” 师:“这是一套茶具,中国的诗书画文化在上面体现出来了。非常好。” 师:“我们请另一小组同学介绍一下吧”

生:“我们的是一套茶具,因为壶太重了,所以可以壶把做的粗一点,能托起来,然后壶嘴比较短,装水多所以做的比较粗。茶壶盖做的既像皇冠又像巨石,虽然比较大,但是能够盖上”

师:“还是很有特色的。我看有一组同学做的非常大,而且很古朴,知道是哪一组吗?来你们介绍一下吧。”

生:“我们的很大。体现了古朴大方,嘴又很玲珑,也就是大中及小,小中及大,还有里面有个笑脸,体现了现代化的工艺,体现出了一个完美,接近完美的一个工艺品。” 师:“上面还有一个字,是什么?” 生:“茶”。

师:“用刻的方法是不是?” 生:“是”。

师:“我看另一组的茶壶也很有特色,给大家看介绍一下吧。”

生:“我们是用圆柱型来做的,壶把上缠绕两条小蛇,突出大自然的感觉,壶的前面是朵花,杯子也是依照茶壶的感觉做了一个小版的,算是一个母子套装。”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的多么具有人文性”!

师:“咱们今天动手体验了陶泥,并且从泥当中感受到了乐趣。虽然同学们的作品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们体验了,发现了,我们就进步了。最后我们看茶壶造型的一些工艺品以及艺术品。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第11篇:《钓鱼》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钓鱼》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文小娟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钓鱼是一件有趣的活动,但想要钓到鱼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耐心、技巧、机遇等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2、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

3、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板书。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活动一:自读课文,说一说这条鱼该不该放?说出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大胆的站起来说一说。

1、有同学说该放,原因是„„(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做人要有原则,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的良心知道„„)

2、有同学说不该放,原因是„„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

(二)、课堂活动二:再读课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掉鱼,做出这个选择“我”是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的,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1、交流(1)捕到鱼“我”„„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得意、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2)父亲让我放掉鱼,“我”„„,读句子:“爸爸!为什么?”(急切、不理解)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受)

(3)“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活动三:是谁鼓励“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2、回顾课文,父亲为何那么“不通情理”?

(四)、课堂活动四:重点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书上找出来,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思考:“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人。那么你呢?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比如: a.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b.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c.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d.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e.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启发诱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四、总结积累:

1、老师也送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与课文相关的事情在日记写一写,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3、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设计:

钓 鱼

事 钓到鱼 激动 心

情 放掉鱼 沮丧 理

发 想到鱼 骄傲 变

展 化

启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抵制诱惑, 战胜自我。

《钓鱼》课后反思

文小娟

《钓鱼的启示》一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作者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在父亲的教育下,“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并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只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钓到大鱼——放鱼回湖——得到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深奥的富含哲理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在执教这节课时,我重点抓住了人物心情的变化这条线索,来贯穿整篇课文。重点处理了启示部分,深入浅出地突破了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生通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便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框架,然后根据主要内容进行质疑。有了疑问学习课文便有了目的和动力。

二、品读课文,体会心情。这节课我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先从钓到鱼后的“得意”,引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重点处理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将表现鱼大的句子分析的比较透彻,为后面“我”不想放鱼,以及和父亲的争辩铺垫好了感情基调。抓住“得意”一词,能够提纲挈领,辐射全段,将默读勾画、扣词品读、朗读融为一体。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在执教本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怎样争辩,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这里理解透彻了,课文有关启示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获得启示,明白道理。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是本文的重难点。在处理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诱惑?将难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变为实际中的事例,学生便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精彩,简简单单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为了加深学生对“启示”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的例子,来聊聊自己遇到了哪些诱惑,面对诱惑又是如何抉择的?让学生受到深刻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朴实,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是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第12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视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寓意。

3、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理解词义;指导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学会写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了解字词,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1 (2)通过表演感悟本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在这个故事中明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踏实做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贴 学具准备:草帽、课文学习材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说出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故事,学习生字

1、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故事,从文中划出说明“揠苗”意思的句子,理解“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读词语;指导写生字。

二、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农夫的“焦急”心情。

1、朗读本段,体会农夫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的焦急的心情,找出能表现这一心情的词句进行理解。

2、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夫“焦急”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农夫的“累”。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读,引导他们体会出农夫的“累”。

2、简单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并用该词说一句话。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农夫虽然很累但十分高兴的心情。

三、探究结果,体会寓意

1、故事的结果怎样了?齐读第四自然段,弄清禾苗枯死的原因。

2、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一般自然规律。

3、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文中的农夫急于让禾苗长高,究竟犯了什么错?(板书:违背规律→徒劳无功)

四、总结巩固

1、梳理课文,填空,并融入思想教育。

出示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2、简介寓言:小故事讲述大道理。

五、情境表演,升华内容

3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表演,拓展思维,升华内容。

六、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第二年农夫又开始种田了,他还会像去年一样做吗?农夫和儿子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了。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违背规律

徒劳无功

《揠苗助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一个二类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结合本单元的要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位。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潜移默化地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启发学生质疑、朗读、表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

5 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互助、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享受的乐园。 因为本课是一则寓言,短小精悍,所以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一篇新的课文,在学生还没有阅读之前,他们肯定有很多疑问。那么,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并且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三个问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在老师的辅助对一篇陌生的课文逐步熟悉,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也熟悉了生字词,达到了初读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指读课文,学生字词在初读课文过后,我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且学习生 字新词。学生朗读完一个自然段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引出生字词,再指导生字书写,然后 换一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再读本段。读完课文,也就学完了生字,最后复习巩固生字,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来完成生字词的教学。

(三)、齐读课文,感知大概通过回归整体,再读课文,指名回答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内容。

(四)、精读品味,议中悟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采用了“逆推 情节,顺推结果”的方式。我逐步提出了禾苗为什么枯死、为什么要把禾苗往上拔高两个问 题,从结果推原因,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也使学生明白了

6 学习方式的 多样性,渗透了新的学习方法,这比读懂这篇课文重要得多。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习语 言, 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 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语言的情 况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越来越多的语言知识,找到越来越多 的学习方法,拥有越来越多的创新精神。

(五)演演比比,加深理解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 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 的欲望很强烈, 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 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两全其美。

(六)劝导农夫,得出寓意新课程标准上提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给 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这是语文教师所不容忽视的。 在教学的过程的尾 声, 我贴出了课文的插图, 图上画着一位农夫在炎热的气候下在田里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禾苗。 我于是顺水推舟地提出:同学们,看着这位农夫在这么炎热的气候下,辛苦地拔禾苗,你忍 心吗?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慢慢地他们由笑话农夫转化为同情农夫, 产生帮助他人的思想。 这个过程就是本课人文性的体现。 7

《揠苗助长》课后反思

《揠苗助长》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寓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和摹写人物以及景物,常常能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真切的感受,以至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并唤起情感的体验。这则寓言情节简单,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这节课中,我设计的教学中,是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一.课外阅读,课内有指导

新课程注重的是积累。平时,我们都在课的最后进行课外拓展,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两次。第一次是让学生先自己朗读寓言故事,在班级中开一个寓言故事会,让学生先对寓言感兴趣,并初步了解寓言。第二次开头揭示课题时,让学生看图认寓言,最后按要求能把故事讲给家长听、课后再去动手查一查流传千古的中外寓言。

二.关键词语,读中感悟。

我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文章第一自然段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巴望”让学生先找一找“巴望”的近义词是“盼望”、“希望”,“渴望”,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巴望”是急切地盼望。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文中农夫的急切心情,由此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还结合课文的重点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好像”等等,挖掘教

8 材中的语言训练点,把词语理解与说话训练有效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悟来诠释“重点词”的意思,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一些比较浅显的词语,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准确,理解出来,较长的句子也基本能准确断句,读通顺。于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运用朗读、想象说话、表演、续编故事等形式努力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一次又一次激发。 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描述生动、流畅、有序,可见学生的语言表达是训练有素的。

四.激发情趣,朗读有效。

朗读的训练。应始终以读为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渐渐明晰了本寓言的寓意。假如在学生读到“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学生能边大声地喘着气,边学着老农的样子说话。那就真的是把课文读活了,真正地是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特点。

第13篇:《比一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美丽的农家小院作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反义词和量词。悠闲的黄牛和花猫,嘻闹的鸭子和小鸟,甜蜜的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组成一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琅琅上口的韵文充满童趣,事物之间的比较也激发着儿童求知的欲望。别说是孩子连我也情不自禁爱上了它。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作为一节识字课,有它独特的风格。短短的一首儿歌中出现了好多的量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不同的事物应使用不同的量词,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另外,儿歌中又出现了好几组反义词,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让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很容易模仿。

【设计思路】

识字和认物是《比一比》的两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出农家小院的美丽朴实的情景使两者统一,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整体感知课文,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8个事物名称。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本课要求掌握的反义词“多——少”、“大——小”和量词“群、颗、堆”。 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

1 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在本课中,学会12个生字。

(2)能力目标:掌握“少—多”、“小—大”两组反义词,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情感目标: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激情导入 在情境中识字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用上声情并茂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到农家小院的美丽,看到农家小院内传出的各种景物,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根据学生所说的用课件图片一一展示。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然后离开图画,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再去掉拼音让学生读,最后再给生字分类,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二)试读课文,熟悉内容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巩固拼音,熟悉课文内容。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在自渎自悟中知道韵文有4句,前两句比动物,后两句比水果;第一句和第三句比大小,第二句和第四句比大小。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课件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也可以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反复的诵读中,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两点来展开教学:第一是通过图片展示动物和水果的比较方式,理解两对反义词“大、小”和“多、少”。第二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首先用铅笔标出呈现量词的韵文,提醒韵文中量词的用法。在学习“群”时,先出示一只鸭子,再出示许多许多鸭子,懂得“一群”和“一只”的区别,再请学生想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理解“堆”时,课件出示一堆杏子,让学生再想想生活中还可以说一堆什么,说完后请学生比较“堆”与“群”的用法。在理解量词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背诵韵文,可以借助填空的方式背诵。也可以学生自由背,个人背,集体背、男女生比赛背、师生间竞赛背,拍手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 3 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最后,结合动物图片,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练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这样图文结合,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量词;并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学习运用,并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第二课时首先要检查学生的识字和韵文的背诵情况,加深学生对韵文的理解和对量词及反义词的掌握情况。有生字花猫的猫我们认识一个新的偏旁“反犬旁”并帮助学生理解反犬旁与哺乳动物有关。

然后补充了一首量词歌来加深对量词的理解和运用。 最后是指导书写,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写好字的基本规律,4个字的一竖都写在竖中线上,而竖中线左右两部分基本对称。书写时请学生注意“牛”一竖出两头,而“羊”一竖出头,写“小、少”时先中间后两边。老师先示范写这四个生字,在指导学生练习。

当堂达标是指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三:一是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三是便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教师要对达标题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出符合实际、适合学生的习题。 要用激励的语言进行教学总结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布置作业。

第14篇:《麻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出示麻雀图,解说可爱、调皮、小麻雀对老麻雀的依恋,老麻雀对小麻雀的关爱。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麻雀》。

一、初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3段。

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老麻雀是怎样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1、出示第3段: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抓住“无可奈何、刚出生不久、掉”等词体会小麻雀的可怜。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4、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三、学习第4段。

1、猎狗是怎么做的?出示第4段第1句。

2、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

3、谁能读出猎狗的可怕?

4、正当猎狗逼向小麻雀时,发生了什么?出示第4段第

2、3句。体会:老麻雀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出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抓住突然、像一块石头似的、落等词体会。)真实的说,老麻雀害不害怕?(害怕)哪为什么还要冲下来?它心里会怎样想?

5、此时,如果老麻雀和猎狗都开口说话了,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老师扮演猎狗,学生扮演老麻雀对话,然后学生间对话。) 理解“扎煞”的意思,什么时候看到过鸟儿扎煞?

师演猎狗:老麻雀,你真是自不量力,你这么弱小,在我面前不是送死来吗?难道你就不怕我吗?怕为什么还要下来?

6、朗读第4段。

四、学习第5段。

1、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出示第5段

1、

2、3句。你读懂了什么?老麻雀可以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可它为什么飞下来?老麻雀与“庞大的怪物”比起来是多么的弱小。老麻雀此时的心情怎样?“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

2、这是一只怎样的麻雀?

3、老麻雀和小麻雀如果此时也会说话了,他们有怎样的对话?同桌练习。师生表演练习,生生表演练习。

4、朗读训练。读出紧张,强大。

五、小练笔: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敢震撼了,我也被老麻雀伟大的母爱震撼了。小麻雀也脱离了危险。可是小麻雀并没有真正的得救,它能否安全的回到鸟巢?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写下来。

1、生写。

2、交流。

六、升华感情。

1、母爱是伟大的,请大家看汶川地震中母亲救子的故事。

2、说说生活中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

七、积累。交流收集赞美母亲的名言。

1、生说。

2、师出示,交流体会。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回家背给妈妈听。

八、你以后打算怎样报答母亲?

《麻雀》课后反思

1.课后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接受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 讨论 —— 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 —— 猎狗威胁小麻雀 —— 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我”唤回猎狗走开。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 2.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老麻雀为什么绝望的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 “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 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

第15篇:火烧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火烧云的图片和动画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 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二、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②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三、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板书:大白狗--红,红公鸡--金,黑母鸡--紫檀色,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变成()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呢?(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四、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①: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板书:颜色、形状) ②: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③:都有哪些颜色?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的图片。)

④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师: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举例),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⑤: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6)、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①:读读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自由读)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②: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③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4~6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自由读)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三个自然段。我们先读第四自然段,怎样读呢?我来提问题,你们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咱们一起读书。

师: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板书:出现)

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一匹马,师: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样子)

马头向南,„„它才站起来似的。师:它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变化)

过了两三秒钟,„„尾巴可不见了。师:消失了吗?--(板书:消失) 看的人„„变模糊了。 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顺序来写的。) ⑤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像些什么呢?想象它的形状,并按照它的\"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与同桌一起练习说话,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六、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七、总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背诵。

板书设计

上来了

颜 色↘

火烧云

变化着{

多 快 奇

形 状↗

下去了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老师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 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 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教师播放悠扬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很少有学生留心去观察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火烧云的相关知识知道的较少,因此引入课外资源很有必要。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火烧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视频录象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进行播放,让学生对火烧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课后可以搜集火烧云的形成原因。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这一自然景物的绚丽多彩。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因此,了解课文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文的较好结合。

直观教具照片,增强了阅读兴趣,从看照片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词句,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语文的阅读教学有四大任务: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练习表达。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从整体上升到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两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从整体感知,输理文章思路;通过小组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自主精神;通过品词品句、“看谁说的颜色多”的小比赛来积累语言;通过句型练习和拓展想象发展口头表达能力。最后,回归整体,用一词去概括火烧云的特点,并设计“当小配音员“一环进行巩固。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火烧云的图片和动画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 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二、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三、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变成()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呢?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四、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板书:颜色、形状)

2、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都有哪些颜色?

4、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5、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6、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读读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3、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4~6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5、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像些什么呢?

六、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七、总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背诵。

板书设计

上来了

颜 色↘

火烧云

变化着{

形 状↗

下去了

快 奇

《火烧云》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火烧云》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动人。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说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

(二)说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也是我在本课中努力实现的教学思想。

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火烧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根据这个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法: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朗读教学要注意体现层次性: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对比理解重点词句: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效地为突破难点服务。

四、说学情、学法:

孩子们都看到过火烧云,却并未仔细的观察,研究过火烧云。心中有对火烧云的好奇,却还未曾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此外,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想像丰富,所以,在这课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也使感情进一步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 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二)、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三)、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变成()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呢?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四)、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板书:颜色、形状)

2、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都有哪些颜色?

4、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5、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6、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读读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3、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4~6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5、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像些什么呢?

(六)、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七)、总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背诵。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是课堂是变化的,随时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本节说课,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16篇:《比例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摘 要:利用奥运场馆与本校操场的鲜明对比,创建了设计足球场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绘图,无师自通的用到了按比例缩放,从而发现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接着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习了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总结的公式解决了常见的比例尺问题,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介绍了比例尺的不同类别,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设计图;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中图分类号: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301-02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了解比例尺的用途和类型,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比例尺。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图画纸、作图工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为了办好这届盛会,我们国家专门建造和改建了许多奥运场馆,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1.漂亮的奥运场馆

2.育才小学后操场。

提问:看完这两组图片,大家有什么感想?

那我现在就向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好的锻炼身体的环境,咱们学校很快就要彻底整修我们的操场了,特别是要建造一个漂亮的足球场,你们高兴吗?不过现在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设计图还没有做好,校长想请咱们六(8)班的同学帮这个忙,你们愿意吗?

二、小组合作绘图

我们学校要修建一个长60米,宽30米的小足球场。请小组同学先一起商量商量,你们打算怎么画?然后再按照你们的想法画把它画下来。

(板书:长60米 宽 30米)

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画的?(组内代表发言,不同画法)

板书:

20cm 10cm

12cm 6cm

10cm 5cm

6cm 3cm

…… ……

三、认识比例尺,理解意义

1、引出比例尺

师:我们的设计图画好了,但是施工的师傅能从我们的设计图中知道咱们学校操场要修多大吗?(不能)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的方法是想让工人师傅了解我们设计图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对吗?

其实用比的形式就可以表示两者的关系。

以一幅图为例(课件出示设计图:长30厘米,宽15厘米)

下面我们就用比的形式来表示这幅图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首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个足球场长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30m :60m

=30cm :6000cm

=1 :200或1/200

提问:1:200表示什么意思?能看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师:1 :200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提问:谁来说说什么是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板书:比例尺=

2、计算比例尺

(1)师:刚才我们通过长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求出了这幅图的比例尺。那么通过宽度可以求吗?(可以)谁来说说怎么求?学生口答。

(2)计算本组设计图的比例尺

接下来,快来算算你们组设计图的比例尺吧。

师巡视,指导学生把比例尺标在设计图的旁边。

反馈提问:你们组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四、应用比例尺

1、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进行足球比赛了?(缺少球门)

(课件出示)要在足球场左右两侧正中分别放置一个2米宽的球门,球门应该怎样画?

师:小组同学可以先讨论一下。看哪个组最快完成。(如果需要计算,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先确定球门在图上的宽度,再画出)

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及图上距离球实际距离

(1)师:设计图完成了,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在咱们自己的球场上痛痛快快踢一

场球了。我们知道在足球这项运动中,有罚任意球的说法。

课件演示

(2)引导思考:这个足球离球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呢?我们有办法知道吗?(指名回答)

(3)学生计算

(4)反馈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帮学校的足球场完成了设计图,还认识了比例尺(指课题)那关于比例尺,你都了解了那些知识呢?(学生小结)

六、练习

师:好,下面我们就应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课件)

七、生活中的比例尺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

2、介绍线段比例尺,说说它表示的意思。今天我们用到的是数字比例尺。

3、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那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呢?工程师要绘制一个很小的机器零件图,他又该怎么办呢?

结语:看来生活中需要的不都是缩小的比例尺,有时也需要放大的比例尺。

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图形缩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情境中引出课题。通过比较美丽的奥运场馆和学校的后操场,让学生内心既激动,又期盼,不仅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 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环节。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足球场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4、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通过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以课件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到生动、直观,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17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认读词语卡片。

2、开火车个别认读。

3、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请同学们三人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学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说的话;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2、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

第二次对话: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 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⑶ 实验:用课本裹成圆柱形看天花板,并交流发现了什么? ⑷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⑸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第三次对话: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 用“一……就……”说话。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教师小结

1、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 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 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看一看,这使学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尝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的。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书卷起来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我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

第18篇:头饰设计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制作出一个头饰对于学生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是要做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且想象力丰富的头饰来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引导,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他们想也想不到的制作头饰的东西,比如:可乐瓶、树叶、羽毛、毛线等等,学生拿到了这些材料,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也就不断地出现,这时,再加以引导,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9篇:字体设计课后反思

《字体设计》课后反思

岳璇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设计本节课《字体设计》 ,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字体设计的知识,了解黑体、宋体、仿宋体等基本美术字体的笔形特征和写法;并初步感知变体美术字的创意方法。利用变体美术字的方法设计自己的名字。首先,我采取直观展示法,并配合多媒体,从图片中获取大量的美术字资料。在头脑中形成一种量的积累。明确这些美术字体的名称,指导学生辨认、区别不同的字体,并描述不同字体笔画造型特征。让学生更直接,更清晰,更快捷,更全面的了解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复杂的简单化,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美术的过程,没有学的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美术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在这堂课中,我是如何遵循参与性原则进行教学的呢? 1.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的活动过程,同时巧妙地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例如导入使用关于名字的谜语,让同学对之后的创作——设计自己的名字产生创作欲望。

2.善于给学生的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时间、空间,创造更好的条件,给学生的即兴创造制造一种气氛和提供感性经验,创造优良的物质环境。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寻找班训讨论是哪种字体,从而促使学生明白美术字充满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无处不见。

3.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教学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促动参与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得到美术审美体验。

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参与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他们骤然发现原来我们是生活在美术字的世界环绕中,各种食品袋、包装袋上的美术字异彩纷呈。他们想模仿、借鉴,还想创新。他们跃跃欲试,动手动脑,并让他们在办壁报、手抄报中一展身手这何乐而不为呢?同时,这也注重了参与活动的结果,凸现了参与活动的过程,达到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这一目标、

期间欣赏美术字作品进行的稍快,应有轻重之分的对所欣赏作品进行讲解。学生创作时应轮番播放欣赏作品,以对他们的创造有所启发。

最后由于指导学生修改作品忘记了时间,把展览学生的作品这一环节给丢了,但是我会在第二课时完成作品后集中进行展览和评价。

第20篇:鱼儿游游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年级《鱼儿游游》

授课人:余正英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已有一定的掌握;

2、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能稚拙地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

3、学生对动画片比较熟悉,对其中的角色有自己的喜好,可用美术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2、教学难点: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3、解决方法:运用谜语导入、图片欣赏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通过对不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掌握并运用绘画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大胆夸张表现 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常规学具。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具准备

二、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猜看好吗?(多媒体显示谜语,教师读出谜语)

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问:你们猜猜它是谁啊?(学生齐说:鱼)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和鱼交个朋友。(板书:第8课 鱼儿游游)(同时让学生伸出食指一起书写,并朗读)

三、新授

师:出示鱼博士: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鱼博士,我想请你们一起去参观鱼乐园。

师:鱼不仅种类多,而且形态万千,现在让鱼博士带同学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些水中的小精灵,好吗?生:好

师: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和身上的花纹,看看你最喜欢哪一条?(多媒体以浏览的形式自动播多张鱼的图片,欣赏完请学生说说喜欢哪条鱼,并说说理由,最好能说出鱼的特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些鱼儿漂亮吗?生:漂亮

师:老师也觉得漂亮极了,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播放动画《鱼的身体构成》,鱼博士介绍鱼的身体结构。我们把这些漂亮的鱼儿朋友请到我们的黑板上老好吗?生:好(播放动画《鱼的身体构成》,鱼博士介绍鱼的身体结构。)

师:鱼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鱼头、鱼身、鱼鳍、鱼尾、鱼鳃组成的。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你们可要看仔细了老师是怎么变的?(播放动画,观察鱼的外形。) 师:谁能说说你观察到鱼是什么形状? 生:有椭圆、叶子形、圆形等

师:你太棒了,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那还有谁能说说你见过的不一样的鱼吗?

生:狮子鱼——身上长刺。石头鱼——身体像石头。刺鲀——受到攻击后身体会变成球,身上有锋利的刺。恐龙鱼——背上长有背鳍。 师:这些同学太棒了,让我们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师:一转眼啊一群快乐的鱼儿已经游到了我们的黑板上,同学们觉得和大屏幕上的鱼儿朋友和刚才的鱼儿比起来,这些鱼儿朋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花纹、形状、颜色…….

师:他们穿上漂亮的花衣服,会使他们变的更加的漂亮。那这些衣裳的花纹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案呢?生:斑点、条纹、面…… 师:它们的颜色漂亮吗,为什么这么美? 生: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与底色颜色相差大。

师:这些同学太棒了,让我们再次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忍不住要来考考你们。(出示多媒体鱼的全身图)你还记得鱼的各个组成部分吗? 生:嘴、眼睛、头、鳍、身子、尾巴

师:哇,全对了,果真好聪明,你们表现的太棒了。(出示范画,已画好并涂好颜色的步骤图,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和兴趣)这些鱼儿好漂亮,美术老师想象着自己变成了一条鱼,带着我们班的同学快乐的在水中游来游去。那你们想不想也让自己变成一条美丽又快乐的小鱼啊? 生:想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一条漂亮的小鱼吧!(教师示范画鱼步骤:画鱼身;添加鱼头、鱼鳍,花纹装饰;) 师:哇,看我们画的鱼多漂亮呀!让我们想象着自己变成了这条鱼,我们班的同学快乐的在水中游来游去。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鱼儿的世界好吗?(出示多媒体图片:美丽的海底环境)生:好。 师:海底世界美吗?你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

生:美。奇形怪状的岩石、五颜六色的珊瑚、碧绿的水草……

师:你们太棒了,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出示动画:摆一摆)老师和同学们现在都是一条漂亮又可爱的小鱼,让我们一起来布置一下我们美丽的海底世界吧。(教师或学生动手摆一摆,表现构图中鱼的大小对比、前后遮挡、海底环境布置等。) 生:终于摆好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剩下的时间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和你的好朋友想象成一条快乐的小鱼画出来,注意画的时候要把代表你的那条小鱼画的大一些,要选用最好看的颜色把鱼画完整,这样老师就知道哪一条是你了,明白了吗?生:明白

四、生作业,师指导

五、作业展评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很踊跃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创作了各种形式的鱼,丰富极了,老师看了,真是开心极了,觉得同学们很棒。

师:鱼是许多画家的创作题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画家有关鱼的作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赋予鱼连年有余的意思,所以创作了很多有关鱼的年画、剪纸等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

六、小结: 今天我们和这些美丽、可爱的鱼儿度过了一节快乐的美术课,为了让这些鱼儿继续快乐的生活,我们更应该保护好我们的海洋,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反思:

本课为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八课.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以动画的形式,初步欣赏鱼,感受海底鱼的快乐,从而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表现鱼儿的欲望,启发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美丽的鱼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创新、富于想像,作品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整堂课是围绕爱的主题教育展开的,《海底总动员》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动画故事,在他们的脑海中常常出现各种神奇美妙的幻想,色彩艳丽的各种鱼儿在他们的心目中更是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课我始终贯彻情景教学,以故事为主线,让学生扮演小鱼,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我通过利用教学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了视听感官的刺激,让他们欣赏并感受到了鱼儿在造型和色彩上的变化。孩子们的思维很快就打开了,他们天真无邪,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我在设计《鱼儿游游》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活跃的特点,以猜谜形式引入新课,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教学中我竭力创设一个民主的、愉快的氛围,充分利用谜语、创设故事情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用美术形式表达鱼的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学习、探索研究,漂亮的鱼是由各种点和线来装饰的,并能合理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在学生的亲历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爱动爱玩的年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整堂课旨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启发与示范后,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在绘画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艺术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协作精神 。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及时而贴切的爱的教育评价,以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讨论制作方法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更加自由大胆的选择制作方法,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体现。欣赏阶段,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鱼的作品过少,应该多给学生欣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多体验鱼的形状美,色彩美,花纹美。这样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就会更表现的更好。课堂的教学环节再紧凑一些,语言的组织再精炼一点。 在课的灵活拓展方面,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多教育:比如说:要保护鲨鱼、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