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01 07:54:5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

陈艳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比一比活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学具:水彩笔,单位面积的图形若干,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面积。 1.情境导入,

(1)出示两块黑板报的版面。引发思考:要换新的板报,擦哪块黑板用的时间短?为什么?

(2)总结:黑板面的大小不同。 2.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请学生找找其他物体的面并汇报交流。 (2)拿起数学书,组织学生找出数学书的面。 (3)师生击掌,说说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 (4)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找哪个部位的面比手掌面小。 (5)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一些物体的画面,说明将它们的一个面画了下来,说说这些图形的形状。

(2)引导思考: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3)总结: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4)出示一个角的平面图形,将它变成封闭图形,再给它涂上颜色。 (5)说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的面积。 4.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

1.出示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引发学生思考:怎么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2.展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 3.组织学生比较作业纸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4.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咱们85小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些办法吗? 三.创作:创作图形,使它的面积占7个方格。 四.全课总结

推荐第2篇:人教数学三年级下 《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丰兴康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摸一摸理解面积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思考和对比,学生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来测量面积是最理想的;

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理解什么是面积;通过认知冲突,学生感受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发现和认同用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工具是合理和方便的。 突破:通过学生的讨论和PPT的演示,对比解决。 【教学过程】

一、感受“面”,认识面积 (出示两个物体)

师:观察垫板的这个表面和盒子的这个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垫板的表面大,罐子的表面小。

师:谁能上来边摸边介绍这两个表面的大小?

生:(摸垫板的表面)垫板的这个表面比罐子的这个表面(摸罐子的表面)大。 师:你介绍的非常棒。现在也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并像XX同学这样来介绍它们的大小。开始吧。 生1:„„ 生2:„„

师:他们说的都可好了。一定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请你对着你的同桌来说一说吧。 „„„„

师: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面积。

师:你怎么知道“面积”这个名字的? 生:听XX说的/ 从XX看来的。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是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吗?(PPT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有面积。

师:你能找到它们的面积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边框内的所有部分。 生:圆形的面积就是圆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 生: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 师:我明白了。那么这三个图形有面积吗? 生:第一个没有,第二个有,第三个没有。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个、第三个没有封闭。 师:我不是很明白。谁再来跟我说说。

生: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不封闭图形大小是不确定的。也就没有面积。 师:哦。这样啊,我懂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下什么是图形的面积。 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它们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来判断,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表示它们的面积吗? 生:„„

师:学到现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面积了。谁来小结下?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

二、经历面积单位的形成 1.观察、重叠比一比面积大小

师:一课四练封面的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较,怎么样? 生:一课四练的面积比数学课本的面积大。

师: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相比,怎么样? 生:中国的国土面积比意大利的国土面积大。 师:刚才比较面积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观察法。

师:来比一比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XX,你怎么认为?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同意吗?我不是很相信,因为我观察不出来了。你有什么方法? 生:重叠着比一比。

师:PPT演示。比出来了吗?XX你来说一说这两个面积的大小。 生: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2.讨论如何测量面积 (出示两个图形)

师:你能观察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试试重叠法。谁大谁小?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重叠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你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割下来继续重叠

师:不断割,不断重叠一定能比出来,不过操作起来可能很烦琐,而且还伤害了这两个图形。为了不伤害这两个图形,我想我们需要去测量它们的面积。测量肯定需要测量工具了。用尺子能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不能,尺子只能测量长度,是不能测量面积的。 师:那同学们认为测量工具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引导到用图形去测量)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法。我们学过的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什么图形来测量既合适又方便呢? 生:„„(得到结论用正方形)

师:正方形由于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用来测量面积的大小比较收欢迎。

3.引发认知冲突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每个小组长处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一个这么大的长方形,还有一些小正方形,请同学们相互合作用最快的速度摆出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那么大。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

师:好了,请问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6个。

师:每组的长方形可是一样大的,怎么测量结果相差这么大呢?我请两个组上来摆一摆。 „„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测量结果不同吗? 生:正方形不一样大。

师:是啊,正方形不一样大,测量标准也就不同了。看来要使得大家测量结果都一样,必须采用相同的测量标准。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长方形。(PPT出示) 第一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每行8个,有三行,三八二十四。

师:很好,看来只要摆一行,摆一列就能知道结果,不需要全部摆完。第二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也是24个。

师:所以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看来同意测量的标准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我们想,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怎么才能统一这个测量面积的标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推荐第3篇:人教三年级上册29掌声教学设计

29、《掌声》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感情朗读来体会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及掌声的含义。

2、初步感受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3、用文字来诠释爱,从而更深刻地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和鼓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爱心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引入,齐读课题《

29、掌声》

二、复习生字词

1、挑战生字;多音字“落”;词语“总是”、“默默地”。

三、解读课文,领会掌声的含义

(一)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1、“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2、“总是默默地”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英子?

3、简介“小儿麻痹症”。

4、齐慢轻读:表现英子自卑的句子

5、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 (1)后来英子有了怎样的改变? (2)用横线划出表示改变的句子。 (3)看到英子的变化,你们感觉怎么样?

6、个人欢快读表示英子改变的句子。

7、指导对比读:男生读第1段,女生读第4段

(二)深入课文,找出变化原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2、3 自然段。(3分钟)

1、同学们一起给了英子几次掌声?

2、用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3、指名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第二句: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领会掌声,理解含义

1、解读“第一次掌声”

(1)现在来看第一句,读第一次掌声。

(2)第一次掌声热烈而持久?“热烈而持久”是什么意思呢? (3)请你们也来鼓一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 PPT出示:

第一句: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第二句: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 5 ) 女生齐读第一句。

① 找出一个描写英子动作的词,是哪一个?

②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英子低下头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③ 从中想象得到英子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吗?英子在担心什么?害怕什么? ④ 全班朗读,读出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6)男生齐读第2 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① “犹豫”是什么意思?英子在犹豫什么?

② 英子想上去吗?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为什么? ③ 英子犹豫了,还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④ 指导全班朗读,读出来英子的这种矛盾、痛苦、紧张与无奈

(7)从你们的朗读中,王老师已经听出来,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英子的那份痛苦,那份紧紧张。可是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学生说)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8) 这掌声包含着对英子的什么?

(9) 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得到了鼓励,她从掌声中听到了同学们鼓励她的声音,想想看她好像听到同学在对她说什么?

(10) 这掌声给了英子力量,给了英子信心,英子分明是受到了鼓励,所以英子讲故事的时候,她的声音也十分的(动听)。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她开始讲故事了。有一句话一起读。“她的普通话,起„„

(二)解读“第二次掌声”

1、如果第1次掌声包含着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支持。那这第2次掌声里包含着什么?

2、他们仿佛怎么在赞扬她,怎么在祝贺她?

3、再次听到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来看看课文,一起读)

4、英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掌声再次给了英子力量,给了英子信心,给了英子勇气。我们再一起用朗读来演绎这永恒的瞬间,一起来读读第3段,带着你的感情来读。

5、也许谁也不会想到短短的几分钟,却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开朗、变得活泼。

五、解读来信,情感升华

1、后来英子小学毕业以后,上了中学,她给作者写了一封信,谁来替英子读一读,请女孩子站起来读一读。(读第5自然段)

2、这掌声是鼓励、是支持、是祝贺、是赞美、更是同学们的一片„„

六、拓展:

1、说话

孩子们,你什么时候收到过别人送掌声?这掌声给了你什么?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2、写话

(堂上小练笔):在心卡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的时候,我想把掌声送给

,我想对

说:“

。”

3、爱心卡展示

七、结束

一阵阵掌声,可以让一个身有残疾的小女孩找到自信,笑对生活。

一点点鼓励,一点点关爱,也许就能创造奇迹。

孩子们,让你们的掌声响起来吧,为你,为他,也为我们自己。

八、板书:

29

掌声

鼓励

支持

祝贺

赞美

自卑——————————自信

推荐第4篇:人教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主要通过海面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主要通过写海底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还有“鸟的天下”等描写,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等,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课前交流:暑假里,同学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旅游?玩的快乐吗?学生自由交流,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更好玩地方-----(生齐读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同学们了解西沙群岛吗?(生交流)知道西沙群岛在哪儿吗? (出示位置图) 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版图,西沙群岛在我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组成,位于祖国的最边缘,相当于国界。这个地方要有人守卫,否则敌人来侵掠我们也不知道。正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说(出示第一自然段)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相信第一自然段中的“海防前哨”这个词你一定读懂了。(生齐读)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本课学习内容。借助地图,既让学生了解了西沙群岛位置的重要性,又于无形中理解了文中的新词。

二、

检查预习

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你读了几遍?(生:10遍)既然大家预习的这么充分,那老师可要提高检查的难度了。老实巴之一可含有生词的句子都藏到了这大大小小的鱼的背后,鱼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挑战开始! (生读,师评价指导。)

1号鱼: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读准“瑰丽无比”。

2号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的 读准“拣”“卵”,借助图片理解“产卵”。

3号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读准“鸟粪”“肥料”“栖息”,并初步感知“栖息”的意思。

奖励一鱼: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读准“珊瑚”“绽开”“懒洋洋”“蠕动”“威武”,同时指导读准“参”“划”俩多音字,指导查字典时根据字义选择读音。

(在这一小节出现里不少生字、二类字、多音字,生先自由读读红色的词语,再有一生做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最后指生读句子。)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如何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自己选题检测,带有很大的未知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字字过目,句句过心,不留“死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读品质,扎实、有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课文就是有这样一句一句话组成的。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听清要求:这遍读课文要求大家把字音全读正确,句子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自己的速度去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课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3、同学们刚才通过文字去西沙群岛游历了一番,都看到了哪些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生总汇报,用自己的话简短概括) 生:五光十色的海水。

生:懒洋洋的海参和威武的大龙虾。 生:多得数不清的鱼。 生:庞大的海龟。 生:那里还是鸟的天下。 设计意图:

教学生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又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四、精读品悟,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咱们先来欣赏五光十色的海水!

1、(出示)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2、师: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西沙群岛的大海边,这就是西沙群岛的海水,你感觉海水怎么样呢?(生:美,太美了!)作者怎样写的,自己读读吧。(生自由读海水的句子)

指生读。 师:你把海水的颜色读的美极了! 在读表示海水颜色词的时候,最好读得有高有低,体现了海水颜色的变化,会读书!

再指生读。 师:“五光十色”这个词读得真好!“五光十色”说明了什么?

生:颜色多。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这么多颜色,用另外一个词形容叫

? 生:五颜六色。

师:为什么这儿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

生:因为“五光十色”说明水颜色多,还写出了海水有光泽。而“五颜六色”只是说明了海水的颜色多。

3、创设情境,齐读。师:说的真棒,同学们,西沙群岛一带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海水纯净透明,最高能见度达40多米。灿烂的阳光往海面上一照,那蓝的地方就像是晶莹的蓝宝石,绿的地方就像是无瑕的翡翠,那可真是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生齐读。

4、分角色读,了解成因。

师:你平常见过的海水是什么颜色?生:蓝色

师:那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却是五光十色的呢?找到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回答(抽生汇报)[ 师:特殊的地形造就了西沙群岛海水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使人见了顿生喜爱之情,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喜爱之情抒发出来吧。同学们看大屏幕,女同学读红字部分,要读出海水的美,男同学读黑字部分,解释原因。

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物产更是丰富。请同学们在课文的3-6自然段中圈划出自己最喜欢的物产,读给同住听听,并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 你最喜欢哪种物产?

1、生:喜欢珊瑚。(师出示: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

师:你来读读有关珊瑚的描写! 生:读。(出示珊瑚图)

师:这就是珊瑚,好看吗?文中说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让生做手势表示“绽开”),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在图中找出”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还有的像什么呢?

生1:还有的像一棵棵小树。 生2:还有的像一朵蘑菇。

生3:还有的像一个个长满斑点的大蟹壳。 ……

师:大家说很好,在不知不觉中像作者一样 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得很形象。

同学们,珊瑚不仅形态美观,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珊瑚中的红珊瑚,其价格为黄金价格的几倍乃至几十倍。了解了这些,相信同学们会对珊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读对珊瑚的描写。齐读。

2、海底还有你喜欢的什么物产?来读读。生读对海参的描写。 师: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读) 生1:“到处”用得好,它写出了海参的多。

生2:“懒洋洋”用得好,它让我知道海参懒的都不想动了。

生3:“蠕动”写得好,它说明了海参像蚯蚓或毛毛虫一样在慢慢地爬。(动作演示什么是蠕动)

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读给同桌听一听(抽生读) 师:学生评价他读的怎样? 生1:读得太快

生2:没有读出海参的懒(再抽一生读)(全班齐读,强调“懒洋洋”拖开调读,节奏要缓慢)

师:海参在这里生活的好幸福啊!

3、师:海底还有一种物产,我猜大家都喜欢他,它就是-----生;大龙虾。有什么特点?

生:很威武。

师:做出威武的样子(生做出威风、神气十足的样子)

师:同学们一个个好威武。谁能读出大龙虾的威武?(抽一男生读,声音特低)

师:你读的大龙虾还只是个虾兵,同学们想象一下,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多像个威武的将军!(再抽一生读)

师:怎么样叫“划”?与“游”作比较,体会大龙虾动作的迅速。 海参和大龙虾是名贵的食品,珊瑚每一株都是宝贝,它们在西沙群岛的海底却到处都是,西沙群岛的海底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呀!(齐读)

4、你还喜欢西沙群岛的那种物产?(生:鱼,因为鱼多!)

出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练习朗读---指生读------出示鱼图,看图说说几种鱼的样子-----多有趣呀!谁再来读读?(齐读) 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西沙群岛的鱼有四百多种呢!老师还收集了其他海底鱼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生看图说说各种鱼的样子。)同学们把这些鱼都说活了!我们能不能像书上那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说?(生练习说话) 师:西沙群岛一带的鱼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多!(出示鱼群图) 生:哇!鱼太多了!

师:让你想起了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1: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鱼真的是一半吗?

生:不是,是为了突出鱼的多。

师:这是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叫夸张。(出示课件“一半……一半”中的“一半”越变越大)你能把这句话夸张地读一读吗?(生读这句话)

5、西沙群岛不但是鱼的世界,还是鸟的天下! 出示: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齐读)

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画下来)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整个自然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生谈写了树多、鸟蛋多、鸟粪多。) 接下来,我们就仿照这种写法来个小练笔。

出示:小练笔:围绕中心把话写具体、写完整。(任选一个)

1、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啊!

2、秋天的公园是花的海洋。(生写完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引领学生专注于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诵读,使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不但“感于目”,而且“会于心”。

五、升华中心,积累拓展

1、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哪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威武的大龙虾、多得数不清的鱼、庞大的海龟,还是鸟的天下,真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2、想不想亲自去看看?(课件播放西沙群岛录像,进一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生:哇!哇!

3、从声声赞叹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西沙群岛的向往与热爱。来,让我们带着对西沙群岛的向往、带着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带着对西沙群岛深深地祝愿,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配乐,生激情朗读)

师:希望同学们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一员,把西沙群岛建设的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六、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查阅书籍或登陆网站,阅读西沙群岛的其它资料,对西沙群岛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风景优美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物产丰富 教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把准“脉”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选编《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美丽富饶,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知道“怎么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抓住中心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展开教学,通过海水的美丽,物产的丰富,带领着学生步步深入,使其获得愉快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二、教学过程要用对“药”

这篇课文篇幅长,生字词多、多音字多、长句子多,学生很容易出错。一项项检查,课堂零散,单独出现长句学生感到突兀、茫然。我把所有的方式都使了一遍,最后决定把词语教学与句子教学融合。在句子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选择多音字的读音,把一些意思上联系紧密的词语读的紧凑一些,这样,字词句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扎实。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原理学生实际生活,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决定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于是,我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视频和图像,帮助学生大量积累感性材料,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做好铺垫,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愉快的学习。

三、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对学生的关注度,在于精彩的生成。

这一点可能是名师与普通老师最大的区别,需要我等青年教师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教研员评课:

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依据学情,吃准“年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李老师在把握年段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紧紧围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鲜明的凸显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重点,关注趣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是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选鱼挑战”,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读;通过找中心句,理清文脉;通过精读赏析“美丽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数不清的鱼等”,步步深入的与文本对话。

三、指导学习,学用结合,有效渗透学习策略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并在读书、识字、学词、读句子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如:识字教学时对于多音字,指导学生查字典,根据字义来选择读音;认识珊瑚的各种形态时,于无形中知道了学生比喻手法的运用;西沙群岛的各种鱼,李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各种鱼的样子,再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指导有层次。

推荐第5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内容与学情分析】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富有奇丽色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歌颂了盘古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第二段的对偶句和第四段的排比句带有鲜明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典范。神话故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混沌、猛劈、缓缓、逐渐、四肢、肌肤、滋润、血液、创造、祖宗”这十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模仿第四段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 难点:运用第四自然段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2.检查词语

(1)出示生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指导。 混沌

猛劈

缓缓

逐渐

四肢

肌肤

滋润

血液

创造

祖宗

(2)理解词语“混沌”是什么意思呢?“宇宙混沌一片”是什么样子?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这混沌一片的天地被盘古劈开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画出文中句子。 (1)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句子,通过读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及同义词,感受对偶句的特点,体会句式的工整。) (2)出示课件:______的东西,______上升,变成了天; _______的东西,______下降,变成了地。

“这样,还会不会读?”,加上手势,想象着画面,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体会重点句的表达特点。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或感到有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它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老师引读,随机理解以下词组“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同位互相读读。通过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感知排比句在表达上的特点,不讲“排比句”术语,只是体会文中连续用几个“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能让我们感受到盘古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3)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文字,想画面,落实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2.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仿写

(1)盘古的身体仅仅只发生了这些变化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2)想象一下,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部分会发生变化?运用下列句式写话。

“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 (3)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回归整体,朗读全文,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把故事将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1、上网搜集《盘古开天地》的视频观看,进一步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推荐第6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

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 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

9、

13、14,幸运队:

12、

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 (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

8、

13、

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推荐第7篇:人教三年级上《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文档

人教三年级上《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写的一篇文章,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下面不妨看看人教三年级上《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个小朋友问我“金色的草地”可不可以说,你们说可以吗?

2、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呢?请同学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反馈:

检查生字词:玩耍谢寥沙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使劲引人注目一本正经

(1)检查读音

(2)检查字形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咱们现在带着生字朋友一起去一片金色的草地上玩,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思考一下: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

1、自由朗读

2、交流

预设答案:上面长满了蒲公英,草地才变成金色的。

蒲公英的资料:谁了解蒲公英?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三、精读课文,理解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的关系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⑴ 学生质疑:

老师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① 乡下是什么地方?

② 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③ 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④ 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⑤ 草地的颜色是做梦变化的?

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⑦ 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当时就解决。

⑧ 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直观上的不同。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老师行间巡视。老师把蒲公英的实物交给动手实验的这一组学生。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自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例:“而”下加“女”,耍耍耍

“扰”添一撇,拢拢拢

“衣”服长肥,装装装

“取”字会“走”真有趣

3.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

五、作业

1、完成生字抄写本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给家里人听。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积累下来。

4、请用你学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六、板书设计

2 金色的草地

早 晨 中 午 傍 晚

蒲公英的花朵 (合拢)绿 色 (张开)金 色 (合拢)绿 色

草地的颜色 绿 色 金 色 绿 色

推荐第8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灰雀》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灰雀》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遇到了将灰雀捉去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设计理念

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潜心涵泳,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诵读体味,感受男孩的善良诚实和列宁对儿童的尊重、关爱。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一棵白桦树上原本住着三只灰雀,两只胸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深红色的,它们每天一起玩耍嬉戏,可快乐了,可有一天那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知到哪儿去了,两只粉红色胸脯的灰雀很着急,它们很想找回那只深红色胸脯的伙伴,于是其中一只灰雀就写了一则寻友启事,想看看吗?

生:(急切地)“想看!”

(师出示寻友启事,并指一生读。)

寻友启事

大家好!我是一只粉红色胸脯的灰雀,我的朋友──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当我看到同学们课间一起玩耍时,我多么羡慕啊!我好想它,帮我找找吧,聪明的小同学。

粉红色灰雀

2019年9月

师:“同学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师:“怎么帮呢?总得有点线索才行呀!让我们先到《灰雀》这篇课文中去找一找吧。”

二、初读感悟,认读生字新词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引出板书(列宁、灰雀、小男孩)

2、简要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列宁的资料。

师: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3、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4、检查生字: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感受灰雀的可爱,积累优美的词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2、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3、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4、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

四、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自然段: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五、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二、感受孩子爱灰雀,比较列宁爱鸟和小男孩爱鸟有什么不同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三、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四、体会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不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扩展延伸,交流诚实的故事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个别交流。

板书设计

灰 雀

列宁 男孩

推荐第9篇: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doc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机器人的“利”与“弊”。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学科学的情感。学习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神奇,给果农带来的喜与忧。 学习难点:

让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果园的图片。

2.上网查询机器人的资料。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感受果农的喜与忧

1、出示一个苹果(半个苹果是高兴的脸,半个苹果是发愁的脸。)

看着苹果,谁能说出一对反义词?(高兴——发愁)指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表示心情的词语)

2、是啊,这果子啊让果农们真是又高兴又发愁。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1)果农们怎么会这样高兴呀?(出示果园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果农们看到自己辛勤付出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丰收的喜悦。)

(2)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眼看着可以赚很多钱了,可果农们为什么又发愁了呢?

自由读课本P99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划原因吧。

出示句子:要把果子从树上摘下来。要把它们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实在忙不过来。

指名读句子,果农们忙得不可开交,需要做得活太多了,人手不够,你能想个办法帮助他们吗?

出示课题:果园机器人

二、整体感知,了解机器人的“利”与“弊”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果园里来的特殊的帮手又让果农们既高兴又发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给果农带来快乐的呢?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你觉得这个机器人干起活来怎么样?(聪明能干、厉害、有条理、很听指挥)板书:聪明能干

指导朗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它的这些特点的?(成熟整齐指定)指名读,齐读。

假如你刚好看到果园机器人开工的场面,你会怎么去夸赞它?

(2)这些机器人这么聪明能干,不愧为果农们的好帮手,高兴之余,果农们又免不了发愁,到底是什么事呢?让我们好好读读第三自然段。交流反馈。

抓机器人“罢工”和“饿倒”的相关句子读读议议,感受机器人的不足之处。板书:“罢工”“饿倒”

三、科学大挑战,使果农消愁享乐

1、这样看来,如果没有电的话,机器人就会“罢工”,会“饿倒”,给果农带来了不少麻烦。现在,我们来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设计一种更完美的果园机器人。

2、学生交流反馈。

3、自由读课文第

4、5小节,看看科学家们想设计发明的机器人有什么特点?并划出有关句子。

4、汇报交流:

A、这些机器人只要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就能不停地工作。

B、要是有机器人报告,地上的水果不够“吃”了,主人就会立刻告诉它,从树上摘些果子“吃”吧。

板书:自己充电

5、如果真有一天,科学家们研究成功了这样完美无缺的果园机器人,假如你就是果园机器人的代言人,你该如何向果农们推荐新一代的机器人呢?(学生练说)

6、教师小结。小朋友,有了能自己充电、而且又这么多功能的机器人,果农们终于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去摘果子了。瞧,到处有机器人在采摘果子,果园里弥漫着浓浓的喜庆气氛。(板书:造福于民)

四、设计独特的机器人

备注: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所以把这一环节归并到口语交际中学习。

板书:

果园机器人

自己充电

“罢工”、“饿倒”

推荐第10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时 分 秒

秒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

1、3题。

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 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 (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 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 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 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 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 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 ) 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 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欣赏“秒的寄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秒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比秒的更小的时间单位,既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时间的计算》

学习内容:课本第62页的例

1、例2及“做一做”。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难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你们想认识她吗? (播放录像,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1.时间的换算。

(1)导游:你们知道,我们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柳州的变化,龙潭公园等场景。)

(2)导游:我游览了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3)导游:你们真聪明!可KITTY猫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 )分3分=( )秒 240分=( )时1时=( )分 2分=( )秒180秒=( )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2.时间的计算。(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进电影院,小导游和售票员阿姨的对话。) 导游:请问阿姨,《海底总动员》几点钟开始呢? 阿姨:10:45分开始。 导游:谢谢阿姨。

导游: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 (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 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 ② 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 ③ 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导游:还有更好玩的地方,走吧! (录像:游览柳侯公园)

导游:同学们,现在是2:40,我是2:00进去参观的,你知道我参观了多长时间吗?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我算算吗? 生:用了40分钟。

师:你是怎么算的?和同桌讲一讲。 (同桌交流算法)

三、钟表王国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王国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聪明的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 1.拨表比赛。(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案。 汇报。

2.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钟面:7:15—7:50 2:55—3:25 3.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长时间,算对了,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 出示:运动会日程安排

50米跑:上午9:00—10:00 1分钟拍皮球:上午10:20—11:00 1分钟跳绳:上午11:05—11:45 跳远:下午2:30—3:25 4.比速度。

师: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速度,它们都认为自己最快,想请你们当评委,帮它们排排名次,好吗?

先出让学生猜测谁的速度快,自由说。 再出示:跑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

狗、12:00—12:45 豹子、1:05—1:15 大雁3:55—4:15 学生计算,汇报。

5.联系生活,连一连。

中央台的新闻联播1小时30分 做眼保健操5分钟

一集蓝猫三千问30分钟 看一场电影20分钟

6.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问:你自己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几点上的课?现在是几点?上了多长时间?

四、全课小结

师:这是KITTY猫的作息时间表,看它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不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第11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内容分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四边形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中的第一课时。通过涂一涂、说一说、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内容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标给课堂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思维,有的能研究三个图形,有的能研究两个图形,有的研究问题很全面,有的只注重了图形边的特点,而忽略了角的秘密,有的同学能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使我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时 周 长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1.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 67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六课时 估 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第12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31 女娲补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重点、难点或关键: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我们每天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广阔无比,博大的宇宙,深不可测,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

(3)边读边想揭题时提出的问题。

2.检查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看看是否读通读顺。

(2)理清课文的脉络及课文讲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拼读生字、词语。

(2)把生字词读给同桌听。

2.检查:

(1)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

(2)猜字游戏。

(3)开火车认读生字。去掉拼音读生字。

(4)夺红旗读词语。(小黑板出示)

四、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1.抽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归纳。

五、作业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重点、难点或关键: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感受故事神奇。

教学具准备: 教学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故事大意。

二、精读课文,感受神奇

1.精读,感悟故事的神奇:

围绕课文后面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讨论。

天空塌露的悲惨景象;求雨神熄灭天火(勾画、讨论),突出女娲的神力,造船拯救人们,神火冶炼五彩石。

2.找出表现女娲补天艰难的词语、句子。

3.引导汇报。

4.教师点拨。

三、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句子。

1.天塌情景叠词的运用,如:

“轰隆隆、一道道、黑黑的、熊熊大火”等。

2.冶炼五彩云石动词的运用,如:

“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

3.结尾段抒情、流畅,余味深长。

四、熟读课文,进行复述。

五、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看板书回忆。

六、教师示范部分或全篇,要用自己的话,不背全文。

七、给同桌讲故事,尽量详细,清楚明白。

(提示:为什么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 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找雨神灭火

课后反思:

3 神奇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不怕危险 了不起!不怕困难 甘于奉献

第13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

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

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第14篇:(人教精通版)三年级英语上册31课教学设计

(人教精通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Leon 31 I like hamburgers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听说读单词:hamburger,hot dog ,coke,

2、在实际情景中能灵活运用以下句型:I like hot dog .How about you ? Me too!

3、学会:let’s chant

二、过程与方法

直观教学法、游戏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 教学重点: 三会单词:hamburger hot dog Coke

句型:I like hot dogs.How about you ?I like hamburgers .Me too.教学难点:掌握单词,尤其注意hamburger的发音,及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 教学方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法 教具准备: Word cards, ,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Warm-up

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Hello,how are you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2:Let ‘s gue (猜袋中物)

老师说:I have a bag .Gue, What’s in my bag?(猜一猜,我的包里有什么)

(一)新单词 hamburger hot dog Coke

1、学生用汉语说自己猜出来的东西。

2、引出hamburger. I have a hamburger.。

3、认读新单词:hamburger (老师领读hamburger ,ham-bur-ger)

4、看图片说单词:hamburgers

5、拿食物hamburger,老师装着非常想吃的样子引出like, I like hamburgers

6、让学生用喜欢的语气拿着食物练习I like hamburgers。板书新句型:I like hamburgers 7.采用不同的游戏学习hot dog ,Coke

8,Let’s play a game 9.Let’s chant I like hamburgers。Yummy, Yummy, Yummy! I like hot dogs.Yummy, Yummy, Yummy! I like Coke.Yummy, Yummy, Yummy!

(二)句型二How about you ?

1、老师拿起热狗说:I like hot dogs。问另一个学生:How about you ?引导他回答:I like hamburgers。

2、出示:How about you ?

3、Play a game

4、Pair work:Ilike……How about you? I like…….

(三)句型三I like hamburgers .Me too.1.老师拿起汉堡包说:I like hamburgers .如果你也喜欢吃。可以说:Me too.反复几遍之后请学生模仿.2.几个学生到前面,手里拿食物练习,喜欢的学生快速站起来大声说Me too 3.板书: Me too .4.Play a game.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看课件出示课文视频。

2、猜猜:他们会说什么?打出课文内容。

3、听录音跟读

4、小组练习课文对话:三人一组。

5、展示表演课文:(三组)

五、创新展示:商店里 小组活动:三人一组,老师充当售货员,把食物放在桌子上,请几组来买东西,用今天学的句型I like …… How about you ? I like …… Me too.

六、小结 齐唱歌曲。

七、作业

听录音,向其他人(同学爸爸、妈妈)用英语说自己喜欢吃什么。 把今天所学的课文读五遍,完成练习册。 板书:Leon31 I like hot dogs.How about you? Ilike hamburgers.Me too

课后反思:

吴燕

2015.11

第15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内容分析: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 ,并写上 。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 (2) (3) (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几 分 之 几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

4、3/

4、2/

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

4、

5、6题。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4)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

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

1、2题

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所以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

第16篇: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进一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的方法妙在哪里。

一、齐读课题,质疑导入:

1、生质疑:①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②西门豹做了哪些事?③文章为什么以西门豹为题?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到两千多年战国时期魏国的邺去看一看。(播放动画视频)

2师:现在我是刚上任的县令西门豹,谁来当老大爷? (师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3知道邺地越来越穷的原因后,西门豹是怎样做的呢?你认为他的做法好在哪?默读课文10-15自然段,用“---”画出西门豹做得好的句子。

研读探究,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师:你认为西门豹的方法好在哪里? a西门豹惩治巫婆。(指名读)

让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巧妙之处。既救了新娘,又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提供了理由,一举两得。一句“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就客客气气而又坚决地叫卫士抱起巫婆,将她投进了漳河。

b.西门豹怎样惩办官绅头子的?

启发学生体会假戏真做的妙处:西门豹待巫婆“沉下去了”后,还“等了一会儿”,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c.西门豹怎样教训其他官绅的?

引导学生读有关语句,体会西门豹讲究策略、区别对待:“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请你们去催催吧!”“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官绅一个个求饶,西门豹还说“再等一会儿”,显得煞有介事,最后才让官绅们“都回去吧”。达到了惩办首恶、教训胁从的目的。

d.教育了广大老百姓。

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不仅惩治了恶人,让百姓看清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真面目,还破除了百姓心中的迷信,明白要防涝必须治水、兴修水利。

3.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说他们怎样“求饶”,“求饶”些什么,让学生借官绅之口说出河伯娶媳妇的真相,加深对官绅们丑态的了解,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

钱害人的。这实际是一个两难推理,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自读自悟,学习“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课文,讲一步领悟“破除迷信”与“兴修水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

3.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把课文演一演。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其他学生则是观众,表演后进行评议。

第17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笔算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北师大乌海附校 张茹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9÷3 37÷9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1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第18篇:人教《珍珠鸟》教学设计(修改)

《 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教学,将继续进行朗读、快速默读的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并继续进行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略读课文肩负着让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学懂课文的使命,因此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小组学习交流更有实效性,教师规范合作步骤,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

1.读课文,为14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查字典弄懂“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瞅、细腻、眼睑、眸子、流泻”等词语的意思; 3.浏览阅读提示,给三个问题标上序号。 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孩子们,回顾一下,你与哪些小动物熟悉,曾和它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

看!(示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听音)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知道是谁吗?(板书:珍珠鸟)来,一起亲切的叫叫它。

(二)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1.扫除障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接下来发生什么呢?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通顺。出示由文中内容组成的三个句子,抽生逐句练读随机正音。

(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斑斑驳驳,显得生意葱茏,珍珠鸟便从中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那雏儿从画框上飞下来,“嚓嚓”地在纸上跳动,还用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珍珠鸟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细腻的绒毛盖住,还咂咂嘴.) 2.感知全文:

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3.整体把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说出课文大意即可。

(三)细读文本 悟情审美 1.切入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珍珠鸟交往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切入第十三自然段。 指名读,聚焦第十三自然段,并说说这一段为什么最令人惊喜?

2.感悟情景:出示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课文插图),请同学用心走入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小鸟的感受、作者的感受。(随机板书:幸福、温馨等词)

3.挖掘文本:

短短七行字,融入了多少惊喜和幸福啊!这字里行间,还藏着谁的心情,你发现了吗?再读第十三自然段。

反馈: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还藏着一对大鸟的放心和信赖。 齐声诵读第十三自然段。 4.回归重点:

引读最后一段(随机板书:信赖),随机理解信赖。

(四)研读文本 悟情明理

1.看图质疑:

可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看到天性胆小怕人的鸟有一天竟如此信赖“我”。你有什么疑问? 回归“阅读提示”的第二个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规范要求:

明确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

(大屏幕随机出示两个问题:①“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②“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以及建议的学习方法:勾画词句、换角色读、写批注、„„)

规范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同一个问题; (2)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4.交流体验: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点拨重点:

问题一:“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脉络:

“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小鸟飞出笼子了,它们起初还有些担心,总是“生气地叫一声”。 后来见“我”不伤害雏儿,便到天色入暮才呼唤孩子。 最后,完全信赖“我”了。

问题二:“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 通过换角色读8──12自然段,说说体会。

如:渐渐我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见他不来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喝茶,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他的反应。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5.回归中心: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引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美好的境界)

(五)立足文本 讨论拓展

1.感悟写法:

有人说,本文作者冯骥才有一支生花妙笔,你同意吗?

讨论交流:作者的生花妙笔究竟“妙”在哪里?课文如此打动你的原因何在? 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2、名家引路:

出示冰心奶奶的话,学生感悟。

(大屏幕示:冰心的话:“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

出示冯骥才的话,学生感悟。 (作者冯骥才的话:“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娇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过渡: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反馈:指名分享,教师随机将同学的内容打上屏幕。然后同学齐读自己的练笔。 4.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让课堂更精彩 我在教学《珍珠鸟》,我把收集权交给学生。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珍珠鸟的图片、资料。课堂中,学生不但收集到了珍珠鸟的图片,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还收集到关于珍珠鸟的其他资料。如:学生知道珍珠鸟的学名叫斑胸草雀,还知道它的别名有锦花鸟、锦华鸟、珍珠鸟等;通过资料知道它的形态和身

上的颜色,学生从而知道它为什么叫珍珠鸟;学生收集到它的生活习性,它会叫出特别的声音,学生从而明白冯老为什么这样喜欢珍珠鸟,把它称为“小家伙”视为自己的家人,宝贝……让学生从介绍课文内冯骥才爷爷笔下的珍珠鸟到课文外的珍珠鸟,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激发了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没收集到的,学生收集到了,我没想到的,学生却做到了,这就是语文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学习、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二是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去了解珍珠鸟,了解作者的真实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

(二)课后收集,让语文学习更丰富

在教学完《珍珠鸟》这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其他鸟类的资料,还请父母一起来参与这次的活动。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都收集了许许多多稀奇的品种:蓝头鹦鹉、红翅绿鸠、仙鹤、八哥……有的同学收集到我们家乡——湛江,竟然有红嘴鸥来这里客,这是为什么呢?再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我们的家乡美,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自然而然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最后在教室里开辟一个“大鸟巢”,专门展示学生这次收集来的“鸟”,让学生自己进行相互欣赏、评价,让学生自己进行评选。通过这样的一些作业,让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广泛的收集资料,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这些都是课本上无法学到的,学生学得开心。在这样一个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制作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作品,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生自己也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那么有成果。学生学习也就越来越有自信了。

通过这次的收集,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这样能干,这样主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就越来越自觉,兴趣也越来越浓,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得更多,学得更好,并且让学生学会面对众多的信息,自己去挖掘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不会有选择性地收集资料,而且收集来的资料不会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还需要大量地反复地练习。

第19篇:人教四下《尊严》 教学设计

《尊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尊严》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哲理性极强的文章。课文写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施舍的事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能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就可能拥有财富甚至一切。

在教学时,应营造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感受哈默鲜明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年轻人在困难时刻维护自己的品质。

2、运用“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学习课文。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及表现中体会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幅画面,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无情的损害、灾难。人们背井离乡、携儿带女沿街乞讨,这样可悲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灾难,进入情境。

2、教师引导谈话:

假如你是逃难人之一,有人把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样做?

3、学生谈话。

4、引入课题:

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自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尊严》(板书)也有这样的描述,但这些人中却只有一人例外,它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快快子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⑴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或同桌交流。

⑵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⑶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

3、对照学习要求,逐项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后目标的完成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受逃难人处境

1、感受逃难人群的处境:

⑴ 学生自读自画,全班汇报交流:

理解三个词语:面呈菜色、必备不堪、狼吞虎咽

⑵ 想像处境,切身体会:

师:由于长距离的奔波流亡,加上缺乏食物,又天寒地冻,真是饥寒交迫。在这样的艰难境况下,请想想逃难的人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名回答)

2、感受哈默的处境:

师:就在这群逃难的人狼吞虎咽地享受着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提供的食物的时候,他们中却有一位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拒绝了镇长杰克逊大叔送到他面前的食物。他难道不需要食物吗?认真读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有关的词句,然后汇报。

⑴ 自读自画。

⑵ 汇报交流。

⑶ 分角色朗读、表演、抓词句体会。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格

1、自读2~5自然段:

哈默一共几次拒绝了眼前的食物,每次分别是什么理由?

2、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

3、体会哈默的人格:

从哈默不同寻常的言行中,可以体会出哈默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感知到哈默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的人。

教师板书:自尊、自爱、自主、自强

五、研读课文,体会尊严的价值

1、师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指名说句子的意思,教师接着提问:什么事尊严?(教师板书)

全班交流:尊严就是自尊;尊严就是自爱;尊严就是自主;尊严就是自强!

2、体会尊严的价值:

师:“什么都没有”和“富翁”是恰恰相反的,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畅所欲言。

师归纳:一个人拥有尊严,也就是拥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而一个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的人一定会凭着自己的人格与勤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拥有尊严的哈默通过在多年的奋斗最后终于成为石油大王,这就是一个典范。

六、扩展延伸,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

1、采访你父母或你身边的人,请他们谈谈自己成功的体验或对尊严的理解。

2、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写一个读后感。

3、收集有关体现人物气节和尊严的古诗、名言警句。

第20篇:人教一下《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材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小文章有三个自然段组成。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故事情节性比较强,并且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本文讲述的是1933年4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让当地的村民吃上了甘甜的井水。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在井边立碑纪念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深刻感悟到毛主席一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到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从而增进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安排了认字11个:主、席、革、命、时、候、带、挖、井、刻、忘。写字7个:时、那、村、井、口、挖、吃。

课后还安排了一个思考题:乡亲们为什么要在井旁立石碑?意在引导学生理解革命老区人民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主席、时候、革命”等11个生字,会规范书写“时、那、村、井、口挖、吃”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关心他人、富有爱心的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主席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饮水思源”得道理。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毛主席关心他人疾苦及人民爱戴毛主席的思想品德。

教学建议: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虽然短小意懂,只有三个自然段,但是所讲述的故事距离孩子的生活实际却比较遥远。孩子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课文时体会就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孩子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直1

观的感受没有水吃的那种艰难困苦。还可以在课前让孩子搜集有关毛主席的一些

资料,让孩子对于毛主席先有初步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在让孩子去理解感

悟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初学生字、解

决生字,尽快地扫除阅读障碍。学习课文时,可以结合课后问题“乡亲们为什么

要在井边立石碑”?启发学生思考乡亲们为什么思念毛主席?毛主席为乡亲们做

了什么?毛主席和乡亲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一些问题。

在识字方面,如“井”是象形字,可用展示右字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

识字兴趣。“席、革、命、挖、刻”等字相对难一些,可以用本意组词方法去记

忆。

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拓展习题:

一、照样子,连一连。

井台很小时刻读书

井口很甜立刻想念

井水很高刻苦出发

二、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再写下来。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

——————有个————————————。

——————有——————————————。

相关资料:

精品教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收集到的毛主席的图片及小故事。

3、放大的课文插图。

4、录音机、《我爱北京**》的磁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生兴趣,歌舞创设情境

1、(3名男生、3名女生台前准备,教师主持)主持人:小朋友们,今天他们六位同学想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大家想看吗?希望你们能喜欢。

(6名同学表演《我爱北京**》)师:你们喜欢吗?那么你们看完了听过了之后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出示毛主席的放大图片,问:你认识这是谁吗?你搜集了那些他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用一两句话介绍你的图片好吗?

3、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金市沙洲坝的乡亲们是怎样来怀念这位伟人的,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1、组织学生自由轻生的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自己没办法解决的找老师帮忙。

2、教师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师:今天谁来当当小悟空,用你的火眼金睛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挑出来,然后在老师手中的卡片里找到他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带领大家读一读吗?

3、师讲毛主席挖井的故事,相机出示“革命、时刻、想念”让学生认识。(用在故事情节中识字的方法降低识字难度。)

4、师指小黑板:聪明的小悟空们,再来施展一下你们的法力,把刚才认得这些字再课文中做出自己喜欢的标记,好吗?

5、出示句条:老师这儿有几条句子,看看谁能读一读。(如:“小花忘记带田格本了”;“妈妈正在挖地”等等)

(正确、流利就奖励一个“小笑脸”图片;不够正确的画个小蜜蜂,鼓励再努力,争取下次得“小笑脸”。)

6、出示卡片:(教师)谁来当今天的唐僧师傅,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考考小悟空们的认字情况呢?

7、把拼音去掉,指名认读。小组内互相检查。

8、指名读全文。(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种方法评价)

三、再读课文,感悟文章,交流情感。

1、调皮的生字宝宝又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练习读一读课文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小结。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生再次合作、探究、交流)

5、再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先强调、提醒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出示要写的字的其中三个“时、那、村、”,齐读(认准字音),再认清字形。

3、指导观察这三个字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说一说怎么写好看。

4、示范写“那”字,注意偏旁的写法。

5、学生自由练习写字。

五、课外延伸

1、搜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小组内互相讲评。

2、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你们做小悟空,用你们的法力把生字词都认识了。今天生字词宝宝又来了,他们要和大家照镜子,比比谁照镜子的速度快,你们敢比吗?

1、教师拿出生字词卡片和全体学生照镜子。

2、同桌同学互相照镜子。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毛主席的伟大,读出崇敬之情。

1、指名读课文。(做到四个不:不漏字、不错字、不添字、不重复字)

2、引导学生评价。

3、指导朗读。

4、出示文中插图,指导读好碑上的话。

5、配乐朗读全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解释与交流(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升华感情,突破难点)

1、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悟毛主席的好品质,感受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

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谁关心、帮助过你吗?你有什么想法?

3、全班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根据课文内容,分组合作,试着给课文配上插图。

2、想象、扩展。

(1)出示题目:

毛主席初到沙洲坝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心里是怎么想的?乡亲们得到毛主席的关怀和帮助后,又会怎么想?

他们在挖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什么事?

(2)表演要求:

可以分角色把题目表演出来。也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分小组进行,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演员)

五、总结、作业。

小朋友们,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的一生为人民做了无数的好事情。课下情你们多多搜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小故事,准备好,我们班会时将进行有关毛主席故事的比赛,让我们从多方面认识这位伟人,领略他的风采!到时候我们将评选初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