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05 07:40: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旋转。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围绕旋转三要素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教师能熟练运用希沃系列教学软件进行备课和授课。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希沃5云课件“趣味分类”,希沃授课助手,希沃班级优化大师,手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温故环节) 出示课件动画

1、以孩子们爱看动画片为话题引入,播放旋转和平移的课件动画,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旋转和平移现象。

2、旋转和平移“趣味分类”,切换到希沃5云课件,请1-2名学生板演操作。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动画,引出课题。

教师: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二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旋转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旋转现象。(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1、旋转和平移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有必要温故一下;

2、动画课件制作展示和希沃5课堂活动“趣味分类”的应用,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发现环节)

1、旋转的含义教学。(发现一)

(1)出示风车、抽风机、旋转木马、旋转门动画课件,启发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出。

(2)出示课件动画风车和抽风机,明确绕一个点的旋转。 (3)出示课件动画旋转木马和旋转门,明确绕一个轴的旋转。 得出旋转的含义:物体或图形绕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叫做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轻松理解旋转的含义,对旋转现象形成科学认识。】

2、旋转的方向教学。(发现二)

(1)出示课件动画时钟,明确顺时针旋转,并观看举例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对顺时针的理解并比划。 (2)出示课件动画游乐场大转轮,明确逆时针旋转,并观看举例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对逆时针的理解并比划。

(3)全班起立,向左、向右转体验、比划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设计意图:直接明确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是为例1的教学做铺垫。】

3、旋转三要素的教学。(发现三)

出示课本例1的课件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指针变化,能用“指针绕 点按 方向旋转 度”描述指针的运动,学习指针的旋转,进一步认识旋转。

(1)从“12”到“1”。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说一说这个指针是怎么变化的?

如果一个学生讲不完整,请其他学生补充。边讲边分析,他讲清楚了什么?直到最后把旋转三要素都请出来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讲时,不要求他们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旋转三要素说出来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

教师:从“1”到“3”,指针是怎么变化的呢?

(2)填一填,从“3”到“____”,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

(3)像这样,你出一题,请其他同学来填一填。然后同桌之间互相问一问,说一说。

(4)由图到形,归纳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套用时事政治一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方向,多种角度”进一步理解旋转三要素。

【设计意图:

1、用课件动画让学生直观学习指针的变化过程,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运用“三教+”理念教会学生围绕旋转三要素进行表达,轻松把旋转三要素请出来。

4、课件小结旋转的含义和三要素,出示课件,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选小组朗读。(归纳环节)

【设计意图:

1、帮助学生归纳旋转的含义和旋转三要素;

2、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团队意识。

三、交流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交流环节) (1)出示课件动画,用旋转三要素说说这些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不是360度的特殊旋转,跷跷板、秋千、道闸等。 【设计意图:有意提出不是360度的特殊旋转,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环节)

1、课件出示“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2、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一题2。先独立填一填,再集体反馈。

3、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一题1。班级优化大师抽选学生在课件上画出图形旋转部分。

【设计意图:

1、运用“三教+”理念表达和体验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

2、熟练应用班级优化大师和课件批注。

五、出示旋转美图,感受图形运动中的旋转之美。(欣赏环节)

六、课堂总结,谈收获。(归纳环节)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旋转”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在讲一个物体旋转时,如果讲清楚了这三点,也就明确了它是怎样旋转的了。(板书:旋转的三要素)

教师:关于“旋转”,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与它相遇,你可千万别不相识哟!

【设计意图:在总结回顾中,进一步理解提升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

1、收集生活中更多的旋转素材。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板书设计:

推荐第2篇:旋转 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和难点:

1、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

2、初步学会把图形旋转90°及运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风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些旋转图案,让学生欣赏,体会图形旋转所带来的奇特效果与美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指针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1)课件出示动态钟面,学生观察、描述指针的旋转现象。(指导学生用完整的语句描述。) (2)想一想: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说?(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小结。)

(3)用钟面模型手动演示指针旋转过程,学生描述。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课件出示动态风车,学生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用完整的语句描述风车的每一个旋转过程以及判断方法。

(2)用风车模型作旋转现象,学生观察、描述。

(3)揭示旋转的性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一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一条线段、每一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课件出示例题4: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学生动手作图。

(3)展示学生作品,并且说一说作图过程。 (4)课件出示作图过程,指导学生规范、正确作图。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1:下面的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成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课件演示每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

2、课件出示练习2: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学生在方格纸上作图,小组内讨论画法。→学生展示作品→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描述指针的旋转和风车的旋转现象时,要注意说清楚哪些内容?(课件显示小结内容。)

五、知识拓展:课件播放《生活中的旋转》,让学生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略)

推荐第3篇:旋转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课题:旋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

3、例4和做一做。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出示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2、问: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吗?

3、师: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4、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生活中的平移。

(1)师: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2)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3)学生体验一下平移。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认识生活中的旋转。

(1)师: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2)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3)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3、学习例3。

(1)出示钟表,进行操作(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生: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1”。 板书:指针

从“12”

绕点O 顺时针旋转 30。到“1”。

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师: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方向

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师:从图9到图Ȳ,风车发生ຆ怎样的变化呢? 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邨旋转了90。。

师: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丈襒形都绕点ࡏ逆时针旋转了)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ス,都绕点ࡏ逆时针旋转了90。。ຆ师:从甹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眉到:ຆ轆旋转后ຆ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邢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师:从甹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眉到:ຆ轆旋转后ຆ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邢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生1:三角彪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生2:点ࡏ的位置没有变。 生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生4: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勘。师:如果我们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逦时针旋转188。,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师:如果我们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逦时针旋转188。,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

4、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敋转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已经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迧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出示:例4方格图。

(1)学生在书上完成。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3)小结画法

师: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三、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 出示:

师: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生上台指明。

2、设计: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生:我知道了怎么样画旋转后所得到的图形。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师:无论是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五、作业。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推荐第4篇:《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张村中心小学 彭玉巧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掌握旋转的三要素和旋转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物体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度;

2、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三要素,能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度;

2、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会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出示风车,谈话引入。

师:在二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旋转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学习任务一:探索旋转的三要素 (1)引入旋转的含义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跟大家说一说

师总结: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进行转动,就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下面我们就用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探究吧! (2)探索旋转的三要素

师:出示钟表,引出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生:完成学习卡的内容,继续探索旋转的三要素。

师:在描述指针旋转情况时应指明哪几个方面?进而引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3)描述旋转过程

师:出示钟表,指针分别从“3”旋转到“6”,从“6”旋转到“12” 生:描述指针的旋转过程,同桌相互练习,巩固物体旋转过程的描述方法。 (4)巩固练习

2、学习任务二:探索旋转的特征

师:出示自制的风车及问题:转动风车时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探索问题

师总结:物体在旋转过程中大小、形状和旋转中心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

3、学习任务三:探索直角三角板在方格纸上旋转90°

师:出示课件,将三角板像如图这样放到方格纸上,让它绕0点顺时针旋转90° 生:动手操作,进行观察

师:你是如何确定你旋转了90°?

(三)课堂小练,巩固新知 生:完成练习题 师:巡查,并及时纠正

(四)回顾与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很多美丽的图案,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下作业,请运用平移、旋转将等边三角形设计成你最喜欢的图形,下节课我们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推荐第5篇:《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涟源市桥头河镇中心学校龙湾完小 易立梅

教学内容

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83页的例题1,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绕一个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难点:用语言描述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和旋转多少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3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旋转运动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进而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但我认为还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描述,这样能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推荐第6篇: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均溪中心小学 张巧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旋转。

教师: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二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旋转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旋转现象。(出示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有些旋转现象可能不够典型,容易淡化概念的本质,甚至产生歧义,对学生建立正确表象产生干扰,在教学时选取的实例特别要注意。在这里特意选用教科书上的典型实例,特别是旋转角度不是360°的道闸、秋千等,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1

(二)探究新知

1.通过粉笔的不同旋转,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感知旋转方向。

教师:下面进行眼力大考查,看谁观察最仔细,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马上举手,好吗?第一组,开始。

老师用粉笔绕同一点,旋转角度相同,但旋转方向相反,做两次动作。 教师:你发现这两次有什么区别吗?

预设:旋转的方向不同。(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板书:方向)

教师:(老师再一次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动作)像这种方向的旋转,和生活中谁的旋转方向是一样的?叫什么旋转?

预设:顺时针旋转。(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请学生观察屏幕;说得出来,说完后欣赏图片。板书:顺时针)

教师:(老师再一次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那像这样的又叫什么呢?你见过生活中哪些现象是逆时针旋转吗?(板书:逆时针)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屏幕展示。 (2)感知旋转角度。

教师:眼力大考查继续,下面进行第二组,请仔细观察。

老师用粉笔绕同一点、同一方向,但角度不同进行旋转,请学生区别。 预设:旋转角度不同。(板书:角度) (3)感知旋转中心。

教师:最后一组,这次有点难,看谁能发现?

老师再把粉笔分别绕两头旋转一周,请学生说说这两种旋转哪里不同?(板书:中心)

教师:看来旋转时,绕哪个中心旋转很重要,同样是这支粉笔,同样是绕一周,绕的中心不一样,旋转轨迹也完全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2.学习指针的旋转,进一步认识旋转

2

(1)从“12”到“1”。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说一说这个指针是怎么变化的? 如果一个学生讲不完整,请其他学生补充。边讲边分析,他讲清楚了什么?直到最后把选择三要素都请出来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讲时,不要求他们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旋转三要素说出来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 教师:从“1”到“3”,指针是怎么变化的呢?

(2)填一填,从“3”到“____”,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

(3)像这样,你出一题,请其他同学来填一填。然后同桌之间互相问一问,说一说。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练习题1。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2.课件出示练习题2。

[img=367,175][/img] 先独立填一填,再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旋转”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在讲一个物体旋转时,如果讲清楚了这三点,也就明确了它是怎样旋转的了。(板书:旋转的三要素) 教师:关于“旋转”,我们后面还要继续研究。

3

【设计意图】在总结回顾中,进一步理解提升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板书设计:

《旋转》教学反思

5

均溪中心小学 张巧华

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难在那里?首先是旋转方向弄不清。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单纯的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并不困难,但是一到图形的时候,就会迷惑不解了。第二是图形旋转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心中不明确。所以画的时候,就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今年的教学我采取了分散难点教学的方法。

我们知道,线段的旋转是平面图形旋转的基础,平面图形的旋转完全可以看作是与旋转中心相连的线段的旋转,因为平面是由线段组成的,旋转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于这样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来观察钟表上的指针的旋转方向,边观察边自我演示,并让学生试着描述指针旋转前后的位置变化和旋转角度。在这里,旋转角度是原来指针的位置和旋转后指针的位置之间的夹角,需要学生前后一致的对应观察。学生描述时要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说清楚。

再让学生来观察一根铅笔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现象,去发现旋转的过程中铅笔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只是铅笔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此初步的感知旋转的特征。接下来,由铅笔的旋转过渡到线段的旋转,引导学生尝试画出线段旋转后的图形。学生一开始不明白,我就提醒学生把线段看作铅笔,铅笔会如何旋转呢,这样[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学生茅塞顿开,多数能够轻松画出了。我进行了几组这样的对比练习:

1、把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2、把线段AB绕A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学生通过画线段的旋转,慢慢的掌握了线段旋转的画法,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旋转的概念。

学生有了线段旋转的基础,再来画三角形的旋转,只是将与旋转中心相连的两条线段按要求分别旋转再连接就行了。因此,出示三角形的旋转例题时,不少学生相视一笑觉得很简单。学生尝试后,有个别学生会将一条线段旋转对,另一条线段的旋转方向弄反。这说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因此让其他掌握的同学谈技巧,一个学生说,把线段看作铅笔的旋转,想不出来,就拿铅笔按要求转一转,转到哪里,就画在那里了。是啊,想不出来,就在操作一下吧。先操作再画,慢慢的,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增强的。

老师操之过急,见到学生不回画就恼火,实是不该。老师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思考知识的,学生的思维和老师肯定存在很大的距离。想办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才是真的帮助学生,学生可不是老师一发脾气就学会的。数学老师经常发脾气,一是有学科的特点,但我想还是有数学老师本身备课的原因吧。就像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今天这样分散了学习的难度,爬坡不见坡,学生自然是乐意投入其中而其乐融融的了。

推荐第7篇:“旋转”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

教学内容:旋转(教材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1)理解图形旋转的含义。(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具准备、学具准备:方格纸,“俄罗斯方块”的游戏,钟表,纸风车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在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是什么?(旋转)请学生用手势演示旋转。提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90°,逆时针旋转90°)分组让学生操作“俄罗斯方块”的游戏,让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旋转方向。引出课题,刚才我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1)教学实施。①联系生活。老师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风扇、钟表、风车„„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现在我们借助常见钟表来进行研究吧。②学习例3。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老师出示钟表实物,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指出从“12”绕点o顺时旋转30°到“1”)老师演示指针由“1”到“3”,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让学生演示指针由“3”到“6”,让小组的学生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转?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明确旋转要素。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点、方向、度数。老师反复强调旋转现象,指出以上几点要素为重要。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①让学生出示自己做的风车(如第5页风车图),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一是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②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90°(老师边小结边演示)。③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老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那些没有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3)绘制图形。①出示方格纸;②指名让学生看清图形;③说一说你想怎样画。引导学生画出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老师引导学生时确定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相等。学生独立完成。④作品展示,交流画法。⑤总结画法。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画确定它们周围的点,然后找出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老师演示: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到ob′→连接a′b′。

(4)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根据直观图、学具等演示,理解“旋转”的含义,总结生活中哪些事件属于“旋转”现象。在施教过程中,我采用了演示法、提问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训练,多进行学习交流,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这样会更加深学生对“旋转”所创造的美的认识。

推荐第8篇:旋转教学设计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3、4页和第7页练习一第

3、4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将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借助实物到学会徒手旋转,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三角尺。

生:直尺、彩笔、方格纸、每人一个信封袋(内装有三角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小旗纸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已有知识经验

谈话: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风车)像风车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在三年级就已经有所了解,谁知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旋转。(揭示课题:旋转)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教学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含义。1.认识定点。

风车旋转时,有一点是固定不动的,这个不动的点称为定点。(板书:定点) 2.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1)(课件出示例1),仔细观察,你都看到哪些旋转现象?(学生自由说)师:对了,转杆的打开和关闭也是旋转。

(2)提问:转杆打开和转杆关闭共旋转了几次?两次旋转的方向一样吗?(板书:方向不同)哪次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指出:与钟面上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则是逆时针旋转。(板书:顺时针、逆时针)

(3)用手势分别比划。 3.认识角度。

(1)提问: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分别旋转了多少度?(板书:角度 90°) (2)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转杆的打开和关闭是绕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4.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你们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播放钟面课件)从6:00到9:00,时针旋转了( )度。

(2)(播放课件)问:多重的物品可以使台称上的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º。取出物品后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3)(播放课件)请看,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转盘呢! 若把指针从A点顺时针旋转90º,转到( ); 再把指针从B点逆时针旋转90º,转到( )。

5.小结:为了比较清楚地表述一个物体是怎样旋转的,我们可以从定点、方向、角度来说明。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本环节从直观感知,动手演示,深化理解三个层次展开教学,并用动作的形象性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练一练中,深刻理解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

(二)教学图形旋转90°。

刚才我们是把指针、转杆旋转90º。你们知道吗?图形也可以旋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把一个图形旋转90°。(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

1.(课件出示例2)提问:谁知道“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2.现在请大家将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中按图上的位置摆好,绕A点旋转90°。(1)学生操作,完成后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旋转三角形的?

(2)请同学展示交流。方法可能有:顺时针旋转90°,逆时针旋转90°。

3.提问:如果没有具体的实物转一转,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同桌合作研究,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画法时,提问:现在长的直角边在哪里?有多长?短的呢?比一比旋转后的三角尺图和原来的三角形图,怎样知道旋转了90°。

5.结合多媒体演示小结:在方格纸上画顺时针旋转90°后的三角形,可以先确定与定点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6.图形旋转后画弧线,并标上箭头。

师:为了表示旋转的方向,还要在图形相对应的某一组对边之间画出弧线,标上箭头。(请学生在自己的图中标上旋转方向)

7.练习将三角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

(1)要求:不动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画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三角形。 (2)学生独立动手画图。

(3)完成后,交流: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画的?你们认为他画得怎么样? 8.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刚才大家通过动手、动脑,画出三角形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后的图形,现在你们想试试其他图形吗?

(1)(课件出示题目)读题明确要求,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和三角形小旗,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旋转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谁愿意上来给大家介绍你的做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从借助实物旋转到引导学生学会徒手旋转,设计了很多小环节,层层递进,使教学落到实处。既有独立操作又有合作探索,使学生在交流、展示、倾听和评价中逐渐探索出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思维拓展(“想想做做”第3题)

图形的旋转非常有趣,其中也有许多奥秘,请看下面三组图形。 1.读题,明确题意。

2.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3.小组交流。(重点说几号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4.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四、小结与欣赏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老师课前利用旋转的方法制作了一些精美的图案,现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请看(播放课件):

你们也想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请同学们课后做个有心人,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体会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感受生活美的结合,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推荐第9篇:“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的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于操作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旋转的基本作图技能。

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的本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旋转的基本作图技能。

教学难点:

1.理解旋转中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

2.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多角度地理解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旋转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旋转的事例,除了引入书本中所提到的手表、电风扇、小风车外,还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例子:车轮滚动、雷达转动、汽车雨刷、折扇、汽车方向盘等,同时强调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先观察,讨论后积极回答)

二、合作探究,领会旋转本质

1.观察现象,描述旋转,(以小组为单位)

问题(1)如图l,树枝上小孩子的转动由位置A转到B,它绕着哪个点转动?沿着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了多少角度?

小组讨论得出:在同一平面内,点A绕着定点O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某一角度得到点B。

问题(2)雨刮器是绕着哪个点转动?沿着怎样的方向?转动了多少角度?

(有了前面的知识作铺垫,线段的旋转容易抽象出来,因为线段上有无数个点,而我们只需找其中最特殊的A、B点)

抽象:在同一平面内,线段A、B绕着定点O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某一角度得到线段CD。

问题(3)卡通人物坐垫两侧的三角形是绕着哪个点转动?沿着怎样的方向?转动了多少角度?

(图3提示:卡通人物坐垫两侧是两个三角形,可以把它看作是三角形绕着上面的支点转动)

抽象:在同一平面内,三角形ABC绕着定点O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某一角度得到三角形DEF。

问题:在上面三个结论的表述中,有哪些共同点?

(定点、某一角度、按照一定的方向)

此时,引入奉节课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旋转的概念,要求同学们讨论,进而试着总结概括。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按照一定的方向转动一定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rotation),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一定的方向叫做旋转方向。

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加深理解,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图3,点A、线段AB、角ABC分别转到了什么位置?

(2)请找出图3中其他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并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3.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例l如图4,△ABC是等边三角形△ABP旋转后能与△CBP重合,那么,(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角是多少度? (3)连接pp\'后,△BPP\'是什么三角形?

例2如图5,如果四边形CDEF是B与正方形ABCD一边重合的正方形,那么正方形CDEF能否看成是由正方形ABCD变换得到?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能回答平移或旋转,如果是旋转,请指出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

三、动手操作,探究旋转性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一做。

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与另一张纸片之间垫上一张复写纸,在薄纸上画△ABC,并在△ABC外面找一点O,再用一枚图钉在0处穿过,将薄纸绕点0逆时针旋转45度,再次把△ABC复印在纸片上,并记成△A’B’C’,在纸片上分别连接OA、OB、OC、OA’、0B’、OC\'。

问题:(1)根据所画的图形,用直尺量出OA与OA’、OB与OB’、oc与oc\'的大小,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呢?量角器量出角AOA’、角BOB’、角COC\'的度数,观察这三个角的大小,你想说点什么?(2)说出其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和对应线段,(3)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接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拓展:如果旋转中心O在三角形内部,将薄纸绕点0顺时针旋转60度之后,是番存在上述结论呢?从你们看到的旋转现象以及你所完成的操作中,你认为旋转主要因素是什么?

结论:上述性质依然成立,并同时可得出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决定,旋转中心可以在图形上也可以在图形外,图形的旋转方向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经过旋转,图形的位置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发生改变(当图形旋转360°时,图形的位置没有改变)。

四、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例3已知△ABC(如图6),1.请画出以点C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为30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A’B’c;

2.请画出以点c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为90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ABC。

例4同学们曾玩过万花筒,图7是看到的万花筒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的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点A为中心( )

A.顺时针旋转60~得到

B.顺时针旋转120~得到

C.逆时针旋转60~得到

D.逆时针旋转120~得到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当开放性练习题。

五、总结反思。加深理解

1.什么是旋转?旋转的三要素?

2.旋转的基本性质?

3.简单的旋转作图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利用提问、解说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深化

作业l:如图8,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中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的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旋转角AOB多少度?

作业2:已知如图9,正方形EFOG绕与之边长相等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旋转任意角度,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旋转”教学设计(二)

曾贤平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牛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性质。

3.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作图的技能。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旋转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通过对旋转现象的分析探究得出旋转的性质及旋转图形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习了一些关于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如图形的平移与轴反射(如图①、②),这两种变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具有这种性质的变换还有没有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如图③: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怎样由其中的一个得到另一个?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操作一下?

二、创设情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换的世界里,平移、轴反射同学们已经熟悉,但是生活中还有一些变换与它们不同,如图。

三、新课讲授

概念与性质的讲解

1.认识旋转

问题1: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2:这些旋转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安排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抽象出数学图形的旋转变换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修改、补充,总结出这些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绕定点转动”。

你能尝试叙述一下旋转的概念吗?

引导学生类比平移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下,教师修改、补充,达成共识后教师进行板书

将一个平面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绕这个平面内一定点旋转同一个角δ(即把F上的每一个点与定点的连线绕定点旋转角δ)。得到图形F1。图形的这种变换就叫做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角δ叫做旋转角,原位置的图形F叫原像,新位置的图形F1叫做图形F在旋转下的像。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P与它在旋转下的像点P叫做在旋转下的对应点。

提问:你认为在旋转的慨念中,哪些是关键词?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后,教师指出:旋转的概念中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定点、方向、角度是影响旋转的重要因素,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介绍讨论得出:

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所决定,旋转中心可以在图形上也可以在图形外。

图形的旋转方向可以是逆时针也可以是顺时针方向,经过旋转,图形的位置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发生改变(什么时候图形的位置没有改变?),如图:AABC绕点A旋转90。(逆时针),用网格说明对应顶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变化规律。

2.性质学习

探索活动一

(1)将一块三角尺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到A’BC’的位置。

问题:度量角CAC’与角BAB’的度数以及线段Ac与AC’、AB与AB\'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图形通过旋转,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沿着相同的方向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旋转过程中,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旋转的性质:

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性质2: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3.例题讲解

把等腰梯形ABB\'A’连续顺时针旋转,该图形与它的像拼成了如右图所示的图形

(1)找出它的旋转中心。

(2)每次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度?角4BB’的度数为多少?

4.练一练

练习一:下列每组图形中,从左图到右图的变换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哪些是轴反射?

练习二:右图是由正方形ABCD旋转而成(A、B’、C在同一直线上)。

旋转作图

1.探索活动二

如左下图,把一面小旗子绕旗杆底端按顺时针旋转90度,试画出新的图案。

分析:在原图上找四个点,即0点、A点、B点、c点,如右上图,因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的旋转角彼此相等,所以根据已知,要把这面小旗绕D点按顺时针旋转90度,在图中找到点A、B、C的对位点A’、B’、C’,然后连接,就得到了所求作的图形。

这面小旗子是结构简单的平面图形,在方格纸E能画出它绕点旋转后的图形,那么在没有方格纸或旋转角不是特殊角的情况下,能否也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呢?

2.例题讲解

画出AABC按顺时针方向绕点0旋转120度后对应的三角形。

作法:如图,连接OA,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dD,过点D作角AOD=120度,OD与弧AD交于点n用同样的方法求出点E、只连线DF,FE、DE,便得出所求的△DFE。

四、拓展练习

如右图,点0是六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形以点O为旋转中心经过怎样旋转组合得到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看哪个小组得到的方案最多。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展示各种方案。

(1)图l和图2是分别以等边_二角形、折线为基本图形,以点D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5次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0、120、180、240、300

(2)图3和图4是分别以一个内角为60度的菱形、一个底角为60度的等腰梯形为基本图形,以点0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4次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0度、120度、180度、240度。

(3)其他答案:

五、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学生自己总结,并在班上交流。

2.结合学生所述,教师给予指导。

知识的小结以教师提问、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

六、作业布置

1.书上习题。

2.实践题:小小设计师

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平移、轴反射这些变换得来的,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等,你能利用旋转、平移和轴反射设计一枚班徽吗?

推荐第10篇:《旋转》教学设计

图形的运动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旋转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页例

1、84页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旋转图形等活动,积累几

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准确描述旋转的过程,感悟旋转的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大)。 学具:钟表模型(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播放情景图动画:旋转的风车、拦车杆、荡秋千。

【设计意图:学生二年级已初步认识旋转,通过播放动画,拉近学生已有的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之能力。】

2、复习借助钟面复习角度

师:正常情况下钟面上的指针在做什么运动? 指针从“12”转到“1”是旋转了多少度? (展示指针顺次走大格旋转一周的角度)

【设计意图:把角放在钟面上,让学生既对角度进行复习,又能熟悉钟面上指针形成的角的特点:钟面上每一大格形成的角是30度,为例1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识别旋转现象,找出旋转的度数。我们怎样清楚描述物体的旋转以及旋转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运动

(三)旋转。(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描述旋转过程

1、课件出示(对比指针快速顺时针旋转和转车逆时针旋转) 问:指针旋转与转车旋转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标。 讲述: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设计意图: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区分是本节的新知,我选取两个不同方向的旋转现象进行动态演示,意在帮助学生区分;又让学生手势比划,目的让学生加深认识,为例1学习扫除障碍。】

2、学习例1 为了更好的学习图形的旋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微课视频,下面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全班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出示钟表工具,提问

(1)从“2”到“5”指针是怎么旋转的? (2)从“7”到“8”指针是怎么旋转的? (3)你还想说从几到几指针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指针随意沿大格旋转,让学生描述指针是怎么旋转的,可拨指针也可通过想象,意在提升学生思维空间,熟练描述旋转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中增强信心。】

5、生活实践

做一做

左侧有车通过,车杆( ) 右侧有车通过,车杆( )

三、动手操作,感悟旋转的特征

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教材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三角形的旋转过程。提问:通过旋转,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把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4、换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按逆时针方向像上面那样转一圈并说一说。

5、小结图形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四、观察图形,感受旋转的应用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成的。

【设计意图: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之后,形成了同一个图形。】 五.欣赏生活中的旋转,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课件出示生活中旋转创造的美丽图案感受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创造的美 【设计意图: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在感受旋转的应用阶段,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涵的美,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利用图形变换自己设计、制作图案做了孕伏。】

第11篇: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1课时 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作业布置:

敬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练习。

第12篇: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平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快速旋转小旗的活动,结合想象空间,体会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13篇:面的旋转 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体会面和体之家的关系,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各种实物和模型。问:这些形体中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他们叫什么?几何图形中有哪些基本元素?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二、探究新知

活动1:观察下面各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线; 学生2: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3:旋转门旋转成一个圆柱体。 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可以说明?

活动2:如图:用硬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回答:“是圆柱”,如果小旗换成三角形呢?

活动3: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学生体验:面动成体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活动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指名请学生说:

学生1:圆柱的上下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曲面… 学生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

三、随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1,2题。 2.判断。

(1)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2)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四、课堂小结

1.今天大家表现很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第14篇: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面 的 旋 转

桐城中心校冯家庄小学

程合琴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页——第4页。 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认识、操作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事先准备或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物体或者物体的某些部分是圆柱或者圆锥,这都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欣赏动画,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你在生活中留心过车轮转动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吗?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我们来听一听。

(问题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问题2:彩带所在的辐条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画,看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动画演示)

(2)交流: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找学生说)

(3)思考:转动形成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2、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呈现“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的情境图。

(2)观察、思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

(4)概括、小结:点动成线。(并板书:点动成线)

(5)同时呈现下面两幅图。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6)交流。

(7)动画演示这两幅图的运动过程。

(板书: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8)寻找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二、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通过面的旋转,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2)学生活动。

(3)交流结果。

(4)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5)交流: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圆柱、圆台、球和圆锥的形成过程。

(6)思考、交流: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吗?这几种立体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2、寻找这几种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本第2页“找一找”。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一)探究圆柱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柱的特点。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柱有什么特点?(可以通过看、滚、剪、切等多种方式)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5)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柱的直观图。

(1)师:刚才同学们结合圆柱体实物已经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且掌握了它们的特点。那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柱的直观图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展示台展示所有不同画法)

师:请你观察,到底哪种正确呢?为什么?

(3)交流。(画错的进行修改)

(4)师:你能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找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吗?

3、在直观图上认识圆柱的高。

(1)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尝试着在你画的圆柱中,画出它的高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思考、交流:他们谁画地正确呢?为什么?

(3)概括:圆柱的高什么特点?

(二)探究圆锥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锥的特征。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锥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锥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4)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锥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锥的直观图。

(1)师: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锥的直观图并画出圆锥的高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2)集体交流。

(3)结合圆锥的直观图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关于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

五、习题设计

1、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出示课件练习。

第15篇:旋转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1.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2 教学难点:

能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 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图片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互动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玩过掌中宝游戏机吗?都玩过什么游戏? 生举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想玩吗?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

生: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 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呢? 生示范。

师:(用手做出示范)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 生:逆时针旋转。

(出示动画: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师:这次又怎么操作呢?

生:把紫色的图形逆时针旋转90。,放在左边角落里。 (出示动画:紫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三:

师:这次谁来玩?

生:把蓝色的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出示动画:蓝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1.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

二、认识图形

(一)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生: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 30。到“1” (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生:指针从“1”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到“3”。 (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生:12 (出示动画:指针从6指向12) 1.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师: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点方向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师:这是什么图案? 生:风车。

师: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

2.小组活动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2)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生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5.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生1: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生2:点O的位置没有变。 生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生4: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出示:例4方格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实物投影出示) 3.小结画法

师: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出示动画: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至OB′→连接A′ B′)

注意:旋转时要注意旋转的角度和距离。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形状和大小不变。 小结: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四、欣赏图形,感受创造美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出示:

师: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生上台指明。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师:图形的旋转变换和平移、轴对称变换一样,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看认识这些地方吗?

出示:

逐一出示:

师: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图标,说说它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生上台指明。

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 “ 1” 。 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 “ 3 ”。

到“ 6”。 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 °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 180 °到“ 12”。

课堂小结

1.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生:……

师: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

(2)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图形完全相等。

(3)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旋转角。 (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5)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共同决定的。

师:无论是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2.课后设计

出示: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到较疲倦之时,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课后习题

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1” 指针从“1”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到“3” 指针从“6”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到“12” 指针从“6”绕点O 顺时针旋转 180°到“12”

第16篇:五年级《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绕哪一点 旋转方向 旋转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旋 转

顺时针

绕中心点O (固定)

时针绕点O 时针绕点O 时针绕点O 三角形点O

方向 顺时针 顺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角度 逆时针 旋转30度 旋转60度 旋转90度 旋转90度

第17篇:《旋转》教学设计[优秀]

《旋 转》教学设计

单位: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小学 教师姓名:周宗欣 联系电话:0536-4720899 电子信箱:danshanxx@163.com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第6页

1、2题。第9页4题。

课后作业: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18篇: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临淮中心校 李同超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页——第4页。

一、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认识、操作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事先准备或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物体或者物体的某些部分是圆柱或者圆锥,这都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二)小组探究法、讲解法、学生差异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学生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1)欣赏动画,思考.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你在生活中留心过车轮转动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吗?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我们来听一听。问题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问题2:彩带所在的辐条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画,看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动画演示)

(2)交流: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找学生说)

(3)思考:转动形成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2.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呈现“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的情境 (2)观察、思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

(4)概括、小结:点动成线。 (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长方形平移 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四)、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师:(出示小旗图片:做成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如果将这些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学生想象)

(2)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组内旋转小棒并进行观察。 (3)依次说一说各形成了什么图形?

(4)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注命各物体的名称。 师:我准备了一些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吗? 边说边分类:圆柱体和圆锥体

(五)、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师:将自己准备的圆柱、圆锥的物体拿出来,分类摆放在一起,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2)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应用提升

1、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八、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九、作业: 课本4页的3题——4题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圆柱 圆锥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锥的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 圆锥有一条高。

十、课后反思

“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辨认,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当然,由于这部分内容和传统数学教材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这对学生和我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了能更好的驾驭教材,课前我反复研究课本和教参,并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形成了这样一份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围绕着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并能描述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几何体。能应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第19篇: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分析

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开篇内容,前面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并分析了长方体正方体。而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体的一些知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一些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已学过线、平面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初步有了关于图形的知识今天学习通过旋转面可以形成怎样的图形,建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动手操作,老师指引下能接受面动成体的现象,很好的掌握圆柱、

圆锥的特点。先让学生预习,在课当上,让学生展示,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再者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注重学生的差异,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联系生活,能够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二)小组探究法、讲解法、学生差异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学生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圆柱、圆锥。

(二)圆柱,圆锥的特征。

(三)演示教具,实物观察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准备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欣赏动画,思考.问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你在生活中留心过车轮转动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吗?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我们来听一听。

(问题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问题2:彩带所在的辐条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画,看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动画演示)

(2)交流:谁能帮淘气解决问题? (找学生说)

(3)思考:转动形成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2.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呈现“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的情境 (2)观察、思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

(4)概括、小结:点动成线。(并板书:点动成线) (5)同时呈现下面两幅图。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6)交流。

(7)动画演示这两幅图的运动过程。 (板书: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8)寻找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1.通过面的旋转,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2)学生活动。 (3)交流结果。

(4)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5)交流: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圆柱、圆台、球和圆锥的形成过程。 (6)思考、交流: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吗?这几种立体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2.寻找这几种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本第2页“找一找”。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3.探究圆柱的特征。

1.结合实物探究圆柱的特点。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柱有什么特点?(可以通过看、滚、剪、切等多种方式)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5)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柱的直观图。

(1)师:刚才同学们结合圆柱体实物已经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且掌握了它们的特点。那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柱的直观图吗?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2)(展示台展示所有不同画法) 师:请你观察,到底哪种正确呢?为什么? (3)交流。(画错的进行修改)

(4)师:你能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找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吗? 3.在直观图上认识圆柱的高。

(1)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尝试着在你画的圆柱中,画出它的高吗? ( 2 ) (教师深入观察,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画法。) (3)思考、交流:他们谁画的正确呢?为什么?

(4)概括:圆柱的高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圆锥的特征。1.结合实物探究圆锥的特征。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圆锥体实物,观察并思考:圆锥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4)结合学生交流并结合实物介绍圆锥的底面、侧面、高。 2.认识圆锥的直观图。

(1)师:你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圆锥的直观图并画出圆锥的高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2)集体交流。

(2) 结合圆锥的直观图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3.课堂小结: 4.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写出图形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课本4页3题。 2.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4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1、回顾本课学习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圆柱圆锥 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底面,侧面,高

圆锥各部分名称:底面,侧面,高 圆柱的特征:两个相等的底,高有无数条 圆锥的特征:一个底,高只有一条

(六)作业: 课本4页的3题——4题

七、课后反思

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辨认,本节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三方面进一步加深认识:

(一)从“静态”到“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二)从“整体辨认”到“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三)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课上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

体”。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注意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另外,对于教材中通过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中出现的球和圆台,让学生在“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增加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认识这两种几何体。课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球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掌握特征;圆台不出名称,只要学生能连线,知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就可以了。

第20篇: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西街小学

朱桂平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点动成线 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板书: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 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 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看!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现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

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王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实物判断:是不是圆柱体?说明理由. 2.教材四页习题。 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总结

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附: 成果汇报卡

——记录我的发现

图形

以哪条线为轴

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我的发现:

《面的旋转》的说课

西街小学

朱桂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处理、流程设计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开篇内容,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并充分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完全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本节课则是将学生的视角由平面的立体图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接经验,感受到数学世界中旋转带来的美,为继续学习圆柱、圆锥及其他立体图形积淀下丰富的认知、良好的空间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三维世界。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也初步了解了以下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圆柱和圆锥,也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三、教材处理

教材的重点是认识圆柱、圆锥,前一环节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只是为学习圆柱、圆锥作以铺垫。但深入研究教材后,我们发现此部分内容的背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信息,是继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旋转是构成图形世界基本手段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大胆地将教学重心前移,把“面动成体”这一环节作为教学重点作深、作大,给学生的思维以更广阔的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能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并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操作、观察、思考中体会面旋转成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

(一)游戏中感悟,操作中感知

课伊始,我让学生两次玩身边的物品:一次是无意识的游戏,一次是有要求的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动”带来的数学思考,初步感知“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到现实情境中寻找类似的生活现象,进一步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神奇。

(二)操作中体悟,思考中升华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总结。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并在脑海中想象出面旋转成体的过程及结果,再通过记录单中“你有什么发现”促动学生的思考,最后通过交流把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体现了做数学的理性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宽、更深,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阅读中知新,交流中巩固

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 “说一说”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知、强化图形表象,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中提升,

《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西街小学

朱桂平

1.回归生活,亲近数学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学习置身在生活情境中,从找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现象,到找生活中圆柱、圆锥形实物,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从而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愿意亲近数学,想学数学。 2.放大空间,升华思考 由于我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课上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被充分调动,我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尝试着不同平面图形的旋转;有的学生只用一种平面图形,却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有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在深入地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交流时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份生成带给我的是惊喜,是赞叹,更是“以操作促思考”的教学行为结出的硕果。

3.巧用课件,形成表象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立体图形的过程生动、逼真地再现出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化为直观,进而形成表象,深植于学生的脑海中,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坚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充满着民主、探究、思考的氛围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旋转教学设计
《旋转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