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06 07:46:5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我们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 (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

米。母鸡提出抗议。

教师: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

的不满情绪,这就得用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

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

老师:朋友聚会的时候,经常玩一种“杠子-虫-老虎-鸡”的游戏,大家有没有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的?

学生讨论,回答游戏规则。

老师:在这个游戏中生物之间有制约作用。其中除了杠子对老虎的机械作用外,其他生物

之间的关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约作用的。它们之间的捕食可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老师: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学生讨论。

教师:请以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学生分析,完成学案中生产者能量来源和去路的表格填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展示的答案分析的是否正确,写法上有什么不足。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以“生产者”为例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

去路:(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

(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3)有一小部分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以此类推,说出能量在该食物链各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

教师提示:最高营养级老虎的能量去路只有两条,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途径。

食物链整体的能量流动图。 回顾读书思考的问题:

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

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 学生:

1、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2、能量“传递”是通过生物捕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3、能量最终通过各个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最总转

化为热能散失。

教师:结合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分析、讨论以下内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在哪儿?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能量的总值为多少?

4、什么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1、阳光;

2、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开始;

3、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

4、食物链、食物网。

教师:在“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中,能量是沿着“杠子-虫- 鸡-老虎”途径单方向流

动的。该食物链能否发生能量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不会。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

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 为热能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一:单向流动

老师:以上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使我们对能量流动有了定性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赛

达伯格湖的学习,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动画演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老师:仔细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完成学案中“知 识探究”中的表格。

教师:在刚才的赛达伯格湖预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这样几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现在

我将这几个问题反映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1、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

2、赛达伯格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哪一部分的能量? 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引导、总结: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本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

依然存在于生物体内,也可能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 “流入” 和“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1)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总量是相等的,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数字和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教师: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学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

13.5%;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 20%。

结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 10%--20%.学生思考讨论:

(3)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为什么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学生: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二: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教师:如果“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是以10%的传递效率进行的,我们按照各营

养级能量大小可将其堆积成一个特殊的形状——金字塔型。我们称之为“能量金字 塔”。

教师: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现在来检查我们对这部分知识掌

握的情况。 课堂当堂训练: 荒岛上的场景再现

教师:请大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鲁滨逊会选择“先吃鸡,后吃玉米”?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增大了能量浪费, 违背了人对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老师:结合鲁滨逊的实践经验,考虑到中国国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调整饮食结构,

做到粮食类能源的节约呢?

学生讨论:进餐应采用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的食物结构。比如,用豆浆取代牛 奶,用豆腐等取代肉类等。以第一营养级为主的饮食结构

老师:除作为消费者我们对自身饮食结构有所要求外,我们还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的“农林 牧副渔”等产业部门提出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老师:生活中,中国农业部和各级地方政府正积极推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 式。这些农业模式既保证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又注重了环保节约了能源。

总结:

生态系统的概念、过程、特点、研究意义。 作业布置

推荐第2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董利彩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模型建构不仅要做,而且要在做中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更要在做中体验、思维和创造。另外,教材中几乎每章的自我检测都有画概念图的题,可见对概念图的重视。本节课借助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系统分析,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

2.设计特色

“分解与合并模型建构法”,使学生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本节课先用分解法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模型,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用合并法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理解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该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本节课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联系,又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紧密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学习建构概念图的方法深入理解并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为第二课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实践意义与应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学生真正学会利用教材,从教材中获取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能量流动过程进行模型建构,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运用概念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建构。 4.学情分析

(1)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具备了理解本节课内容的基础。

(2)从能力和思维看,高二学生已具备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一定的探究、协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对能量流动过程进行模型建构,借助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实现学生自主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学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呈现:食物链和食物网。

提问: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是什么,又是如何传递的?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模型建构,讲授新课: 这部分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提出模型建构的一种重要类型-概念图。 课件展示:概念图的概念及建构流程。之后学生阅读教材93页第一段文字,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并画出概念图。

第二层次:利用概念图的构建,探究能量流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分析和动手操作,使所学知识逐步深入,并把记忆中的知识转变为实际中的能力。

1.学生首先阅读教材94页第一段文字,并绘制出能量输入第一营养级的概念图。展示并让学生讨论。利用建构的概念图,学生分析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 2.继续看书分析,并绘制出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内的转化,散失,以及向第二营养级的传递过程,展示并讨论。利用建构的概念图,分析第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并整理成文字写在学案上。

3.继续看书分析,并绘制出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的转化,散失,以及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过程。在建构概念图之前,我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一句话:“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针对这句话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问题1.摄入到了哪里? 问题2.摄入是否就是流入?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将会分析出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和粪便量的三者的关系。

这是本节课比较难的知识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展示了一幅漫画,讲解粪便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建构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概念图,并分析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展示并讨论。

4.学生继续看书,先分析教材中图5-6与5-7的区别,然后利用已经建构的第

一、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图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图。

第三层次:利用对能量流动概念图的分析,探究易错的问题:

针对两种概念图的易混点,设置两道习题(ppt展示),第一道为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图;第二道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

(三)归纳总结,理清脉络

学生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分析,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本质。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2、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0KJ

B.106KJ

C.2×106KJ

D.1×106~2×106KJ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利用教材的能力还不够,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内容,从而建构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图,培养了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意识到:掌握并熟练运用概念图,不仅对本节课有用,对生物学有用,对各科的学习都有用!

推荐第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篇1: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复习:如果我们写一个一般的食物链,就是:草→兔→狐狸,这么写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是后一营养级以前一营养级为食的现象,后一营养级从前一营养级获得了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就从前一营养级流动到后一营养级。

讲述: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但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讲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简单他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尿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待同学们阅读完后)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为什么是这样呢?请继续回答。 讲述: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说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可以理解为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植食动物不能以肉食动物为食。

对于逐级递减来讲,也是教材的第二个问题,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营养级,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

提问:所以说能量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我们就能绘出一个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是什么含义?如以生物个体数量表示有无例外?(请一位同学回答)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比如草原怎样放牧产畜量高而草原又不退化?农作物怎样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教材中提到的办法就是一个好办法。

(讨论后请几个同学阐述他们的结论)

现在已经出现一种叫做“生态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最小投入,得到最大收益。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课后习题

篇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张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以实例巩固是必不可少。

三、重点与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影片:草原生态系统(鹰捕食兔子,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

五、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2. 设计思路

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我采用探究式教学,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核心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重点探究了兔食草,鹰食兔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明确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数量以及途径,进而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然后给出能量流动的实例,创造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找出答案,进一步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 教学过程

篇3:教案2010年江苏省高中生物课件大赛一等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和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1 本节内容的地位: 该节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节内容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均是本章的重点。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

2.教法分析

2.1教学方法:注重“学案导学”,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数据

2.2 重难点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 (2)提前给学生布置学案“预习指导”相关内容,完成①基本概念等的相关填空;②初

(3)对于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4)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

新课引入:

这节公开课后面坐满了老师,大家不免感到紧张。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新课内容:

【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时间5分钟):

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

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

老师:朋友聚会的时候,经常玩一种“杠子-虫-老虎-鸡”的游戏,大家有没有知道这个游

戏规则的?

之间的关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约作用的。 [ppt] “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

教师:请以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

去路:(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

(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回顾读书思考的问题:

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

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

学生:

1、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2、能量“传递”是通过生物捕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3、能量最终通过各个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最总转

教师:结合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分析、讨论以下内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在哪儿?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能量的总值为多少?

4、什么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学生回答:

1、阳光;

2、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开始;

教师:在“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中,能量是沿着“杠子-虫- 鸡-老虎”途径单方向流

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一:单向流动

【ppt—动画演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教师:在刚才的赛达伯格湖预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这样几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现在

1、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

2、赛达伯格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哪一部分的能量?

教师引导、总结: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本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

【ppt——赛达伯格湖数据的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2)能量逐级递减。

教师: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学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营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二:逐级递减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教师:科学家林德曼研究发现,由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左

教师:如果“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是以10%的传递效率进行的,我们按照各营

养级能量大小可将其堆积成一个特殊的形状——金字塔型。 教师: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现在来检查我们对这部分知识掌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大半节课已经过去了。

【ppt】母鸡的等待

【ppt】荒岛上的场景再现

教师:请大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鲁滨逊会选择“先吃鸡,后吃玉米”?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

老师:结合鲁滨逊的实践经验,考虑到中国国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调整饮食结构,

做到粮食类能源的节约呢?

【ppt】以第一营养级为主的饮食结构

老师:除作为消费者我们对自身饮食结构有所要求外,我们还可以为我们提供

老师:生活中,中国农业部和各级地方政府正积极推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

式。

【ppt】献言献策——请结合徐州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合理的、适合徐州发展的

学生讨论···

作业布置:学案【课后巩固】。

推荐第4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教学案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实施的。本节课的困难在于教材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却不容易。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我采用探究式教学,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核心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重点探究了兔吃草,鹰捕食兔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明确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数量以及途径,进而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然后给出能量流动的实例,创造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找出答案,进一步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其教学流程为:创造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总结发现。

二、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四部分。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形象的说明了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还以实例,习题对该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本节内容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且与细胞代谢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有一定的综合度

1. 知识方面

(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能力方面

(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点与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以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以兔食草,鹰捕食兔的过程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中实际已经渗透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再运用实际的例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过程),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启发等教学手段,并在其间贯穿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探讨”:《鲁滨逊飘流记》

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的答案有选A的也有选B的,但多数学生选B。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A还是B呢,等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之后答案自然能见分晓。

引出新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意图】:通过问题探讨的情境和学生的激烈争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平时游戏的简单问题提炼出生物学原理,激发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

2(二)新课推进

【教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呢?学生回答。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多媒体播放“草原生态系统”】,思考下列问题:

(1)草的能量来自哪里?照射在草上的太阳能都被草吸收了吗?以什么方式吸收? (2)草固定能量的去向?

(3)兔子吃草,摄入量和同化量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4)兔子同化能量的去向?

(5)鹰的能量来源和去路与兔一样吗?

【多媒体逐步展示草和兔的能量流动图解】,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上述问题。

【教学意图】:以草、兔、鹰三者之间能量的关系讨论能量流动的过程。 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使“能量流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深入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模型构建

刚才大家讨论了草、兔、鹰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那么能量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如何流动的?请大家分组讨论能量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并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教学意图】:通过模型构建,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认识从具体的生物上升到生态系统的层面,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升华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3、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4、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有哪些呢?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四)总结特点

【投影能量流动示意图】,思考: 图中的方框和箭头有哪些含义? 学生回答:①在方向上:单向流动

②在数值上:逐级递减

【多媒体展示赛达伯格湖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图解】 解析下列问题:

31、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答案是:13.5%

2、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答案是:20.1% 结论: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教学意图】:锻炼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定量的计算加深对能量流动特点的认识。 (五)效果评价

了解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相信大家现在能帮助鲁滨逊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吧?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引导学生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去分析本节课开头提出的问题问题

师生总结: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看出: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所以A策略生存的时间更长。

【教学意图】:让学生用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去分析生存策略的问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后练习

思考题:怎样使小麦果实和秸秆中的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人类? (七)、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概 念: 源 头:

总 量:

渠 道: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4

推荐第5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设计

授课人:郑丽 授课时间:2016.4.1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设计

怀远三中

郑丽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于应用水平,即学生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新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由此,本节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

直观展示法、创设问题情境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直观展示,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问题探讨:《孤岛生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有选1的也有选2的,但多数学生选2。(学生可能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可以不给出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1还是2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能见分晓。进而引入课题——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阅读课本P93,找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投影图解】

(一)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 阅读课本P93-94,思考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1.草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草的能量将有哪些去路?(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兔)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尝试将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兔吃草后,草的能量能被兔全部利用了吗?兔是如何利用草的能量?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生产者(草)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5.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态图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 【投影图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

① 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②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③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也就是最终以呼吸热形式散失(能量的散失)。

④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

a.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 b.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c.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同化而排出的粪便中

的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释放出来。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最高营养级的情况除外。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屏幕逐一显示“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后者能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投影)思考与讨论: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3.请同学们依图,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图中的箭头有哪些含义?箭头越来越细?这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 学生回答: ① 方向上:单向流动

(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颠倒,营养级也不能逆向,所以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②在数值上:方框大小、箭头大小→逐级递减

(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是不可再利用的,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教师讲述: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人口稀少,保留了原始景观,大约50公顷,是一个较小且封闭的湖泊。美国有许多湖泊,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小湖来研究呢?(湖小,生物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可降低研究难度) 【投影图解】

(三)能量流动特点

(投影)资料分析:投影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讨论完成课本P95的问题及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

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即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2、计算“流出” 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 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即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比,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比)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学生列表并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12.6÷62.8=20%。计算方法:(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可以用能量金字塔直观地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

投影如右图: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昆虫和小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金字塔。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投影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讲述:学习了刚才的内容,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学生一致回答:1 讲述: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高效\"与\"持续\"常常会发生矛盾。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投影)1.如何确定一个草场的载畜量,以防止由于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3.小结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实际意义?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第一题是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三题分析,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学会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第二题也是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规律解决的实际问题。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讲述: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饲养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塘泥肥桑)生产方式就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原理。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一个草场上,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养的牧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只有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3.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出多种农业生态体系。

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和高效常常会发生矛盾,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业的高产带来的是鱼类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规律。 【投影图解】

(四)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练习反馈,纠错释疑、拓展延伸】

【总结评价,构建框架图,回归主题】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能量流动是一个客观规律,只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概念

二、能量流动过程

(一) 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

(二)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

三、能量流动特点

推荐第6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PPT】母鸡提出抗议。

教师: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得用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

【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板书)那么这节我们需要掌握三个内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能量流动的意义。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板书: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对,输入从哪输入、怎么传递的,有些用不完的又散失到哪去了呢?

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阅读课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的研究方法。

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把问题讨论中的两个策略所蕴含的食物链表示出来。我们就以食物链为线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这两组策略中食物链较长的是:玉米→鸡→人。玉米、鸡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A:鸡 → 人

玉米↗ B:玉米→鸡→人

生:玉米—生产者

鸡—初级消费者

人—次级消费者 请以食物链中的“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板书: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2分钟,统一意见后派个代表来解释一下。(哪个小组想好了,这个小组„很好,那个小组也要表达一下,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吗„,好,听了各个小组的解释,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都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要领,相信同学们也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PPT】以“生产者”为例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

去路:(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

(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3)有一小部分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以此类推,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后,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同样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与交流!时间到,哪个小组来解释一下?那个小组,这位同学从比较独特的视觉去分析这个问题,有同学要补充吗?好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理解,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最高营养级的情况除外。

总结: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都有三个:流向下一个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和分解者分解。得出能量流动图

【PPT】食物链整体的能量流动图。课本图5-7 刚才的分析同学们回答得非常不错,我想知道同学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能量传递的过程?:

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

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

学生:

1、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2、能量“传递”是通过生物捕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3、能量最终通过各个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最总转化为热能散失。教师: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在哪儿?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能量的总值为多少?

4、什么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1、阳光;

2、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开始;

3、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

4、食物链、食物网。

课堂当堂训练:

师生核对习题答案,当堂讨论有疑问的问题。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大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 【PPT】母鸡的等待

【PPT】荒岛上的场景再现

教师:请大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鲁滨逊会选择“先吃鸡,后吃玉米”?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推荐第7篇:3.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方面,其核心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知道能量是如何传递和流动的。学生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知识,此知识中清楚地讲述了生态系统中所用“能量”的来源,本节课的内容能量流动的过程 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本章中的物质的循环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通过实例分析。

二、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2、目标解析: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就是指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有关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就是指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就是指依据所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知识尝试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教材的内容的知识点易掌握,但要把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及特点计算结合后的问题分析中易出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与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能量相联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中运用能量流动图解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以例题巩固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

在本节课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它,有利于扩大教学内容和形象的展示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直观具体表达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就一个生物个体(如人)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

问题一:能量流动是怎么进行的?

设计意图: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从这4个方面分析能量流动。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问题2: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

问题3: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问题4: 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例题1: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为(D) ①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②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③流人到次级消费者体内 ④流人到分解者体内

A.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变式练习1: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例题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D)

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 B.流经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 C.各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总和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变式练习2: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太阳能辐射到系统内生产者上的能量 B.生态系统中能量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能

C.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问题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请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问题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 是否平衡。 问题3:分析流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问题4: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问题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例题3:下列生态系统的功能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变式练习3: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A、能量和营养级 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和个体数量 D、个体数量和生物类型

例题4: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2只为母鸡)和40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

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

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

变式练习4:“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A.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聚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问题三: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师生活动:

例题5: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用哪一种食物结构( )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变式练习5: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六、小结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3.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的散失:最终以呼吸形式散失(热能)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a、单向流动

b.逐级递减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七、目标检测

1、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 A:10千克 B :28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

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

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回答。

(1)如设种群Q1、Q2的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N1、与N2、W2之间的关系是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用B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 (3)B图中的b1和d1表示

22(4)若P和Q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480J/(cm.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J/(cm.a)2和24J/(cm.a)。那么,能量从P传递到Q的效率为

推荐第8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出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是什么?

讲评: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制约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落成员间的营养关系,但是人们也可以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看出能量转变规律对生态系统的制约。

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旧知识并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牛吃草的图片。

提出问题:

(1)草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

(2)草的能量将何去何从?

(3)牛吃草后,草的能量能被牛全部利用了吗?

(4)牛是如何利用草的能量?

阅读“能量流动的过程”,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2)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的,为什么起点不可以是动物?

(3)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如何传递和散失的?

(4)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态图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

以草与兔两者之间能量的关系讨论能量流动的途径。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使“能量流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深入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营养结构。提出问题: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2)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练习用口头语言表达的方式,叙述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全过程,着重阐述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传递、散失几个环节。 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从前面关于能量流动过程的阐述,可以对能量的流动方向以及能量在数量上的变化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那么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否进行定量分析呢?

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提出问题:

(1)计算赛达伯格湖的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2006-3-17 15:09

回复

218.16.73.*

2楼

(2)流入某个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向后一个营养级? 学生阅读,讨论完成教师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明显特点。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展示:某一个湖泊的能量金字塔。

指导学生分析并思考课本图8-24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

用能量流动的原理,解释谚语”一山不容二虎”隐含的道理。

提出问题: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这一特点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吗?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进行交流讨论。 认同能量守恒定律。

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的认识。

讲述:能量流动是一个客观规律,只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归纳: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高效\"与\"持续\"常常会发生矛盾。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提出问题:

1.如何确定一个草场的载畜量,以防止由于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

2.教材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图解应该如何绘制?

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讲评。

讨论“怎样调查畜量对草场主要牧草种群数量的影响,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绘制教材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图解。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示课堂练习,并要求学生当场完成。 学生完成练习。 巩固新知识。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四、课后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并加以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推荐第9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结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该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和在生物学中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从这一点看,本节又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之一。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使学生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和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也因为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抽象,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容易理解,所以我确定了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 说教法

考虑到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针对本节图片、表格较多及思维量大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对食物链、能量金子塔等进行直观演示。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形式获取知识,如让学生进入在孤岛求生上是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教授过程中主要采用集体讨论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 说学法

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 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让学生对问题探讨中孤岛求生的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展开讨论进行引入,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知识。对学生讨论我先不作解答,而是紧跟着提问上节知识,提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和有什么功能?食物链的概念是什么?要求学生画一个通用的食物链图解。并引导学生讨论下一个营养级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是沿此进行的,然后引出新的课题(板书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部分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授 一开始,我会跟学生们说我们每天进行生命活动都伴随能量变化并分析其主要能量变化后提出问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是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板书:一 概念)

接着我会设计两道小组合作题目。

1、以刚才所画的食物链为参照,讨论其中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从输入、去路与散失三个角度分析,同时理解能量流动的源头、食物链的功能,并初步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并得出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板书:二 过程)

2、以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图解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能量的定量变化通过数据的计算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并回答课文P95中提出的4个问题,进一步加深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和逐渐递减的特点,同时还能得出(1)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2)能量金字塔(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并借此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部分?从而自然得出前面孤岛求生的答案是先吃鸡。(板书:三 特点 四 研究意义)这两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学生活动多,老师的作用也很关键,我主要采取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并结合投影图片、投影动画、学生案例展示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用时约25分钟。

为使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化理解、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结合两个讨论题专门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做完后,屏幕展示汇总,以及时巩固新知。然后,进行当堂训练,这部分习题分AB两个层次,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做,做完后收上,课后批改后会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得到准确的学习信息。这部分用时约6分钟。

三)结课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引导学生可对照教学目标总结知识,从而尽快将知识形成能力;也可总结方法,从而理解生物学分析思路;还可以谈谈感想,从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最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课后时间允许的话还可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对当地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得调查。这部分用时大约4分钟。 七 说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二 过程: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散失 :①呼吸作用消耗 ② 流入分解者 ③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 特点:单向流动:生产者到初级消费才到次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 研究意义: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其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推荐第10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单位:兴化市第一中学 姓名: 黄红娟

一、教材与概念结构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涉及到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上的逐级传递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问题。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笔者于2009年11月份在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二(21)班所上的一堂公开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是容量大、教学要求高、时间紧。鉴于此,笔者在备课和上课时,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提供各种教学素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对生物学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产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D:应用)。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D:应用)。

四、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五、教学资料或媒体:POWERPOINT课件(见附件)

六、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孤岛生存》

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的答案有选A的也有选B的,但多数学生选B。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A还是B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能见分晓。 引出新课: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阅读课本P89,看屏幕“草原生态系统”图思考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是什么?

2、那么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都能进入生态系统吗?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

4、能量是怎样从一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剂级的?或者说能量是沿着什么渠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

5、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学生逐一回答:略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当然不能从动物开始了,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屏幕逐一显示“能量流动的过程图”)

讲述:流入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生长发育繁殖,后者能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和未利用部分。

(屏幕显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提问:请同学们依图,定性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箭头越来越细?这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并且是逐级递解的。 定性分析后,让学生利用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对能量传递进行定量计算。

1、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是:13.5%

2、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总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是:20.1%

3、某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样是否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呢?

答案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并列出能量平衡表。

师生总结: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

1、单向不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十分之一”定律)

引出:(屏幕显示“某湖的能量金字塔”)

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思考题:鱼D获得1kj能量,至少需浮游植物A

kj,最多需浮游植物A

kj。 学生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思考题:除了能量金字塔以外,能不能从生物的数量或质量上反映出个营养级间的数值关系?是不是也是呈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例子:绘制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一个有树木、昆虫和小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个体数量金字塔。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

讲述:学习了刚才的内容,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学生一致回答:A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但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和高效常常会发生矛盾,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业的高产带来的是鱼类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规律。

思考题:如何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水稻果实和秸杆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

这是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学会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饲料水稻沼渣沼液作肥料粪肥家禽,家畜粪便菌渣等秸秆人燃料粪便沼渣沼气池(含微生物)食用菌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就是想从生命的高度来体现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建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奉送真理”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提出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孤岛生存》,通过思考、学习再最终完满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教学设计做到了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既解决问题又传授新知,让学生收获颇多,与座的听课教师也都表示出一致肯定和鼓励。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是相当枯燥乏味的,鉴于此,本人在上课前就作好充分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优化组合,通过传授与启发、问题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知识的系统学习的同时也与学生有多次“碰撞”,产生了精彩的思想火花,语言表达也相当幽默、相当成功的,很好地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在教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持久性。如:学生有问题的提出或对问题的解决,不管对错与否都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学习伙伴对回答完整而准确的学生给予集体鼓掌的鼓励。因此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保持极浓的学习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建构主义理念。

通过这次的锻炼学习,笔者也期待以后能在这样的公开课上获得更大成功。

第11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2)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参加一些生物知识的讨论,使学生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以及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2)引导学生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进行分析,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3)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其特点。(4)运用教材中的“能量金字塔”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特点。

三、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孤岛生存》

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有选1的也有选2的,但多数学生选2。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1还是2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能见分晓。 引出新课: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阅读课本P93-94,看屏幕“草原生态系统”图思考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涉及的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什么地方开始,生产者(草)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

4、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兔)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学生逐一回答:略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屏幕逐一显示“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

讲述: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后者能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思考与讨论: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学生回答:略

提问:请同学们依图,定性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箭头越来越细?这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定性分析后,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人口稀少,保留了原始景观,大约50公顷,是一个较小且封闭的湖泊。美国有许多湖泊,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小湖来研究呢?(湖小,生物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可降低研究难度)

介绍林德曼的研究方法:湖区生态系统实地研究和实验室水生生态箱试验相结合,对湖中各种生物所含的能量进行定量测定。林德曼还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给出了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资料分析:让学生利用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讨论完成课本P95的问题及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

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流出”的能量不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计算“流出” 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 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学生列表并计算。

师生总结: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十分之一”定律)

引出:(屏幕显示“某湖的能量金字塔”)

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思考题:鱼D要增重1kg,至少需消耗浮游植物A kg,最多需消耗浮游植物A kg。

解析:能量储存在物质中,所需消耗的生物质量也按传递效率为10%--20%来计算,此题是已知最高营养级生物的量求消耗生产者的最少量,传递效率取20%;求消耗生产者的最多量,传递效率取10%。

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题: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例子:绘制一个有树木、昆虫和小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金字塔。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 讲述:学习了刚才的内容,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学生一致回答:1 讲述: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就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例如,在一个草场上,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但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和高效常常会发生矛盾,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业的高产带来的是鱼类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规律。

思考题:如何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水稻秸杆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

这是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学会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课堂反馈: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2.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B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3.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C

A、a>b,b=c B、a=b+c C、a>b+c D、a

四、板书设计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过程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每一营养级中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除最高营养级外)

3、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 ②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10%-20%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第12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5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点内容。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另外还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因此需要学生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

(1)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2)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

(1)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教学思路】

本课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设计相关的食物链(网),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提出“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再从生态系统水平(个体->种群->营养级)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同时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获取新知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引出本节目标:能量流动。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让学生根据问题探讨,建立食物链或食物网。

(2)就该食物网中的一个生物体(如鸡)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 (3)如果对象是一个种群,能量又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 (4)我们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对象应该是什么?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自主学习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并进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学P94能量流动的过程,找出关键词。并以营养级为单位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老师小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包括三部分:无机环境到群落,群落内,群落到无机环境。本节重点是能描述在群落内的能量流动过程。

能量流动模型:

2

2、情景中的问题该如何选择呢(吃鸡还是吃玉米)?

食物链(网)里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为多少呢?引出能量流动的特点的学习。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引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能量流动图解。提出问题:

(1)请以任一营养级为例,分析其能量的“流入”与“流出”。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请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能量传递的效率。

(4)能量传递效率为什么比较低(或高)?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什么规律。

以上活动通过图解,引导学生认同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同时尝试列表分析的技能。

2、老师小结: 能量流动的特点

(1)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3 (2)能量传递效率:10-20% (3)能量(数量)金字塔 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回答“问题探讨”留下的问题。

3、在能量流动的特点基础上,构建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

并思考下列问题:

(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

(2)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要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作物产量,人们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间苗除草、消灭害虫、合理密植、选育优良品种等。)

【教学反馈】

1.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

4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A、a B、b C、c D、d 2.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b+c C、a<b+c D、c=a+b 3.下列各项能量流动中不属于人们生产研究的目的的一项是:

A、在牧场上,最好是能量多流向牛、羊等牲畜 B、在农业上,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农作物、蔬菜中 C、在养鱼时,最好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鱼中 D、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动物中

4.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羊肉,1/4来自小型食肉动物。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绿色植物

A.28千克 B. 1110千克 C.10千克 D. 280千克

【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P98的基础题第

1、

2、3题拓展题第1题。2.选做题: (1)课本P98拓展题第1题: (2)研究性学习: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板书】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5

2、能量流动过程

(1)各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途径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2)能量传递效率:10-20% (3)能量(数量)金字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一节公开课,面向高二级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多次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比较成功的地方。另外,本节课知识点多且难,而课标要求只能用一课时来教学,故教学中难度与广度很难把握。知识点稍为拓深,时间就会超出要求。如何做到在一节课内,完成本节课所以知识点,还需探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

6

第1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反思

彭惠莲

我讲的这一节课是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可以算得上是一节尝试课,因为其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类似于本节的课题展示。在确定该内容时经过了选择,别人没有做过,我做一次看能不能成功。

在授课时,首先,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引入课题,如:以学生的生活问题“中午的时候有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好饿啊,补充能量去。”(1)你们觉得这里所说的能量在哪里?(2) 能量怎么样到人体内的呢?食物中的能量是不是100%的传递到人体内的呢?”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入课题。其次,注重了引导学生分析与总结。在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从自己的结论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一目的在上课已达到。

但有不足的地方。

1、自己对学情分析不够,不是太了解自己的学生状况。所以在到整个过程中自己的步伐快了点。

2、没有太多的体现合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体现如下:

1、在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从种群,初级消费者,整个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过程来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

2、与学生一起总结出:(1)、植物固定的能量既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又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以上分析可以大致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这旦只能是大致情况,因为是学生分析图所得到的,还没有具体的数据作为其结论的证据);

3、(1)、让学生对林德曼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并让学生作出评论。

(2)、利用林德曼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分数据和 “某河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如下 : 水藻(871.27) 小鱼(141.10) 大鱼(15.91) 鱼鹰(0.88),单位为105J/CM,计算这一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后得出传递效率为10%--20%。

4、如果“你家要种一些果树,养殖罗非鱼, 1

养殖文昌鸡”你怎样设计才能使能量尽可能的取得最大效益。

3、没有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如果能把时间把握准一点,就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分析更充分一些并体现合作的能力。

下课后,我找了几位学生了解上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基本学会了分析能力,并对这次上课的方式给予肯定,因为他们觉得这次上课有严密的推理,和逻辑,象是在上一门理科课。

这次上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成长的经历,让我在这类课型的上法上有了好的例子作为参照。也让我充分感到上好每一次课都是一次挑战。这次上课最大的收获是“做老师难,做好老师更难”的感觉,这使我不断的反思过去上课的情景,我发现我还不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个好的老师都能上好课,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第14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探讨作为课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大讨论,而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并没有直接给出合理的答案和解释,从而充分激发学主动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例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时,以生活中常见的玉米→母鸡→人为例,学生开展讨论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结束后利用投影,将讨论得出的一部分归纳结果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互相取长补短,从中体会分析的方法。在学生明确了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的去向后,让学生用模型图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式图。在学习“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后,要求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并且对自己完成的模型图进行修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生活动、讨论较多,课堂时间掌控不够理想,有点前松后紧。 在对能量金字塔模型解释不到位,每一层代表该营养级的全部生物,不光是一种生物,强调后可能部分学生还是认识不到位。

第15篇: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回答: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如果我们写一个一般的食物链,就是:草→兔→狐狸,这么写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是后一营养级以前一营养级为食的现象,后一营养级从前一营养级获得了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就从前一营养级流动到后一营养级。我们现在就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提问:那么,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一段,并思考这些问题。

(在同学们阅读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总结这几个问题。)

讲述: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但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沿着食物链流动。

提问: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请阅读书本P94页,能量流动的过程。

讲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简单他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尿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提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特点”一段,阅读完后,可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待同学们阅读完后)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能量流动的特点。

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为什么是这样呢?请继续回答。

讲述: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说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可以理解为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植食动物不能以肉食动物为食。植物与植食动物的关系也是如此。

对于逐级递减来讲,也是教材的第二个问题,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营养级,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

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

80%~90%的能量哪里去了?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讲述:对,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释放,还有一大部分未被利用。未被利用的,可以理解为后一营养级不能利用的(如荒地中的草根)和后一营养级能利用而未利用的(如羊不可能将草地的草吃净。这些未利用的能量除少量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外,它们或者进入别的生态系统,如被河水冲向海洋,或者沉积在湖底成为有机质沉积物,或者仍然是前一营养级的生存个体,保持了前一营养级的生产能力。

提问:所以说能量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我们就能绘出一个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是什么含义?如以生物个体数量表示有无例外?(请一位同学回答)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比如草原怎样放牧产畜量高而草原又不退化?农作物怎样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教材中提到的办法就是一个好办法。假如给你一个池塘,你该怎样经营,才能最大获益?请大家讨论。

(讨论后请几个同学阐述他们的结论)

现在已经出现一种叫做“生态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最小投入,得到最大收益。比如桑基渔塘就是一例。(在此稍作解释)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课后习题

完成书本跟练习册相应练习。

第16篇: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的过程和特点。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了印度洋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携带的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你认为以下哪些生存策略能让乘客们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教师:(分组讨论并统计各个选项的人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种策略能使乘客们获得最多的能量,从而能维持最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选择,这一节课咱们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概念

1、能量与能量代谢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学生回答:糖类、脂肪、ATP、热能、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与能量有关的概念

糖类、脂肪、ATP、热能、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教师:糖类、脂肪、ATP是能源物质;热能、光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光合作用

3、和细胞呼吸是与能量相关的生理过程。

教师: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生理过程,C、D分别代表什么形式的能量?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与能量流动相关的概念: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等,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顺延。)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是如何流动的?从哪里开始研究?

(三)、能量流动的过程

1、阅读教材P94,讨论以下这几个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是什么?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又是什么? (5)各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有哪些?

2、能量流动的分析 能量流经一个种群的情况:

能量输入→种群→能量储存,能量散失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3、能量流动的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光能 (2)起点:生产者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约占1%) (4)来源:生产者太阳光能、消费者前一营养级

(5)去路: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被分解者所利用

4、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示意图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摄入量就是同化量吗?

不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一般过程

6、总结: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呼吸作用+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呼吸作用+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能量

(四)、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师:朋友聚会时,经常玩一种“老虎、杠子、鸡”的游戏,大家有没有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的?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游戏规则。

教师:在这个游戏中生物之间有制约作用。其中除了杠子对老虎的机械作用外,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约作用的。它们之间的捕食可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

教师: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学生集体回答。

1、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1)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总量是相等的,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数字和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教师: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学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营养

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20%。 结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学生思考讨论:

(3)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为什么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学生: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2、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多大范围内?

100% 传递效率=本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3.5%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0% 结论: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在一食物链中,若求某营养级获得最多能量,一般取20%作为传递效率;反之,取10%作为传递效率。

3、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①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会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能量传递效率:10-20%

4、为什么说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每流经一级都要丢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链越长,流量流失就越多。到第五营养级以后,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所以,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五)、能量金字塔

由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的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生物数目一定也是金字塔吗? 在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体数比例关系:数量比例图、能量金字塔

(六)、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例如:秸秆的多级利用、桑基鱼塘

提出问题:在我国农村,很早以前就已有生态农业的思想,“桑基鱼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这种方法是: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桑基鱼塘”也不断改进和完善。

请你设计一个改进“桑基鱼塘”的方案,使能量更充分有效地得到利用。 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板书

第五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10%---20%

四、能量金字塔

五、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第17篇: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摘要 运用学案教学,学生课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目标明确,认真预习,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探究。学案课堂,课前师生就有了准备,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成为了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的场所。以下是笔者在参阅大量资料并认真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等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及情感,设计成有效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学,所有内容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能量流动

1.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学案课堂”和“环型座位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和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 教材分析

该课时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内容。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接着以图解的形式展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最后简要说明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效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本小节内容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应注意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概述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3.2 能力目标

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参加一些生物知识的讨论,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和难点

4.1 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4.2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5.教学流程

6.教学内容

6.1 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1)俗话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青泥”指的是什么?

(2)你见过生态球吗?小生态球(封闭的玻璃球内有水草、观赏鱼等)已成为办公场所和家庭的时尚装饰用品。它一方面美化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能使人们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关爱之心,起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但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吗?

6.2 自学提炼,梳理要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和 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都需要能量,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 动力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对赛达伯格湖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

①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 太阳能 。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 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生产者 (主要是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 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

③ 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④ 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 热量 的形式散失。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具有 单向流动 和 逐级递减 的特点。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的目的

为了调整 能量流动的关系 ,提高生态系统的 能量利用效率 ,使其朝向 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进行。

6.3互动展示,解难释疑

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人口稀少,保留了原始景观,大约50公顷,是一个较小且封闭的湖泊。

美国有许多湖泊,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小湖来研究呢?

(湖小,生物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可降低研究难度)

介绍林德曼的研究方法:湖区生态系统实地研究和实验室水生生态箱试验相结合,对湖中各种生物所含的能量进行定量测定。林德曼还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给出了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请同学们现在像科学家林德曼那样来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各小组要结合教材,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1.能量流动的过程

⑴ 能量流动的起始点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

⑵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从图4—9可以看出,流经赛达伯格湖的总能量为 464.6 J/(cm﹒a)

⑶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⑴ 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 固定的太阳能 。

②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 上一个营养级 。

⑵ 能量去路。以植食性动物为例,其能量来自生产者,总能量为62.8 J/(cm.a)。其能量去路为:

① 18.8 J/(cm﹒a)的能量是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 生物代谢 活动,一部分以 热量的形式 散失。

② 12.6 J/(cm﹒a)能量流入到 肉食性动物(下一个营养级) 。

③ 2.1 J/(cm﹒a)能量为其尸体、粪便被 微生物 分解后释放出来。

④ 29.3能量是 未被利用 的部分。

3.能量流动的特点

⑴单向流动

单向流动是指 能量只能从前一个营养级流向后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

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①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22

222② 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

⑵逐级递减

逐级递减是指 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 。

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 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绝大部分能量 。

② 各营养级总有一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

4.“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中,生产者的总能量为 464.6 J/(cm﹒a) ,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62.8 J/(cm﹒a) ,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12.6 J/(cm﹒a)。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3.5% ,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20%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能量金字塔”是指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而绘制的图形,它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而数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现象。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什么?

①清除杂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因为杂草会和农作物竞争生存资源。

②防治病虫害,使农作物固定的能量更多地转化会产量,因为害虫以农作物为食,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6.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讨论,如何理解“一山不能容二虎”?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少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能容二虎”。

7.你能解释“虾米吃青泥”的“青泥”是什么和为什么“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吗”?

俗话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这是一条食物链,根据食物链的特点: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可以判断“青泥”指的应是生产者,在这具体指的就是藻类。

2

22

“万物生长靠太阳”,小生态球相当于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其成分亦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生产者需要在有光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以便给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这样整个生态球才能保持原状,所以需要把它放在有适宜阳光的地方。

6.4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例1.在“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中,若狼每增加1kg,至少要消耗草多少kg?( )

A.5kg B.10kg C.25kg D.100kg

分析:本题是对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应用。一是应当牢记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二是要理解题干中“至少”的含义。用10%算出的是100kg(1÷10%÷10%),用20%算出的是25 kg(1÷20%÷20%),显然这里的至少是按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的。故选项C是正确的。

例2.(2009江苏卷)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故选项B是正确的。

6.5 检测反馈,及时纠正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从低到高能量呈金字塔形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 )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答案:1D 2B 3C 4C 5A

7.教学体会

课前学生已预习了一遍,课堂交流讨论又展示了一遍,建议新课结束后,同学们能从头到尾再复习一遍,这样,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持久,做题会更熟练,收获当然更多!

第18篇: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并指出其研究思路;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能力方面 有关能量流动的系统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思维的锻炼;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从能量方面认同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生命系统;认同能流规律对社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1.问题探讨导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荒岛上,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2.能量流动的概念

提出问题:

(1)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2)请用概念图的形式,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3.能量流动的过程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并提出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是什么?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又是什么?

(5)各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有哪些?请以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为例说明.以生产者为例,说明生产者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再以初级消费者为例,说明消费者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总结摄入量和同化量的关系。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利用)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总结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提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很大部分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散失到空间的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 引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4.能量流动的特点

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并组织讨论: (1) 1.根据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完成下列表格

(2)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多大范围内?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通过讨论,总结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引出:能量金字塔。展示: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多媒体演示课本图5-9 提出问题:

什么叫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说明了什么问题?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讨论:“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引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请你设计一个改进“桑基鱼塘”的方案,使能量更充分有效地得到利用。 提出问题:

(1)草原如何放牧,才能达到既产畜量高又不会导致草场退化的目的? (2)农田的农作物怎样经营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

6.总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板书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第19篇: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摘要 运用学案教学,学生课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目标明确,认真预习,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探究。学案课堂,课前师生就有了准备,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成为了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的场所。以下是笔者在参阅大量资料并认真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等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及情感,设计成有效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学,所有内容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能量流动 1.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学案课堂”和“环型座位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和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 教材分析

该课时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内容。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接着以图解的形式展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最后简要说明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效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本小节内容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应注意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概述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3.2 能力目标

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参加一些生物知识的讨论,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和难点

4.1 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4.2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5.教学流程

6.教学内容

6.1 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1)俗话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青泥”指的是什么? (2)你见过生态球吗?小生态球(封闭的玻璃球内有水草、观赏鱼等)已成为办公场所和家庭的时尚装饰用品。它一方面美化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能使人们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关爱之心,起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但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吗?

6.2 自学提炼,梳理要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和 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都需要能量,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 动力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对赛达伯格湖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 ①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 太阳能 。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 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生产者 (主要是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 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

③ 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④ 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 热量 的形式散失。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具有 单向流动 和 逐级递减 的特点。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的目的

为了调整 能量流动的关系 ,提高生态系统的 能量利用效率 ,使其朝向 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进行。

6.3互动展示,解难释疑

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人口稀少,保留了原始景观,大约50公顷,是一个较小且封闭的湖泊。 美国有许多湖泊,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小湖来研究呢?

(湖小,生物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可降低研究难度) 介绍林德曼的研究方法:湖区生态系统实地研究和实验室水生生态箱试验相结合,对湖中各种生物所含的能量进行定量测定。林德曼还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给出了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请同学们现在像科学家林德曼那样来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各小组要结合教材,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1.能量流动的过程

⑴ 能量流动的起始点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 ⑵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从图4—9可以看出,流经赛达伯格湖的总能量为 464.6 J/(cm﹒a) ⑶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⑴ 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 固定的太阳能 。 ②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 上一个营养级 。

⑵ 能量去路。以植食性动物为例,其能量来自生产者,总能量为62.8 J/(cm.a)。其能量去路为:

① 18.8 J/(cm﹒a)的能量是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 生物代谢 活动,一部分以 热量的形式 散失。

② 12.6 J/(cm﹒a)能量流入到 肉食性动物(下一个营养级) 。 ③ 2.1 J/(cm﹒a)能量为其尸体、粪便被 微生物 分解后释放出来。 ④ 29.3能量是 未被利用 的部分。 3.能量流动的特点 ⑴单向流动

单向流动是指 能量只能从前一个营养级流向后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 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①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② 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

⑵逐级递减

逐级递减是指 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 。

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 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绝大部分能量 。 ② 各营养级总有一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

4.“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中,生产者的总能量为 464.6 J/(cm﹒a) ,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62.8 J/(cm﹒a) ,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12.6 J/(cm﹒a)。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3.5% ,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20% 。

22222

22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能量金字塔”是指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而绘制的图形,它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而数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现象。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什么? ①清除杂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因为杂草会和农作物竞争生存资源。 ②防治病虫害,使农作物固定的能量更多地转化会产量,因为害虫以农作物为食,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6.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讨论,如何理解“一山不能容二虎”?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少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能容二虎”。

7.你能解释“虾米吃青泥”的“青泥”是什么和为什么“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吗”?

俗话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这是一条食物链,根据食物链的特点: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可以判断“青泥”指的应是生产者,在这具体指的就是藻类。

“万物生长靠太阳”,小生态球相当于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其成分亦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生产者需要在有光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以便给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这样整个生态球才能保持原状,所以需要把它放在有适宜阳光的地方。

6.4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例1.在“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中,若狼每增加1kg,至少要消耗草多少kg?( ) A.5kg B.10kg C.25kg D.100kg

分析:本题是对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应用。一是应当牢记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二是要理解题干中“至少”的含义。用10%算出的是100kg(1÷10%÷10%),用20%算出的是25 kg(1÷20%÷20%),显然这里的至少是按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的。故选项C是正确的。

例2.(2009江苏卷)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故选项B是正确的。

6.5 检测反馈,及时纠正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从低到高能量呈金字塔形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C的办法是( )

AC答案:1D 2B 3C 4C 5A 7.教学体会

课前学生已预习了一遍,课堂交流讨论又展示了一遍,建议新课结束后,同学们能从头到尾再复习一遍,这样,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持久,做题会更熟练,收获当然更多!

B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B

D

5.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

第20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能量流动过程、特点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讨论与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过程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第减

(4)研究目的: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益的部分。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和2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3.52%

植食性动物

62.8

2.6

20.06%

肉食性动物

2.6

分解者

4.6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687.5kg,计算公式是/12×2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2×1011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2×1011/8.5×1012)。

典型例题

例1(XX年陕西、内蒙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

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c+d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即流经该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数值是最大的。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本题正确答案是B。

目标检测

.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2.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A、1kg

B、10kg

c、125kg

D、1000kg

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对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征的描述: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4.某池塘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大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A、a>b,b=c

B、a=b+c

c、a>b+c

D、a

5.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B.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c.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

D.苔藓是异养生物,属消费

6.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

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7.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8.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l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0.025%

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0.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其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1)

生物种类

所含能量

9.9×109

.5×l09

2×108

.3×108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

A.草

B.草

c.草

D.草

1、对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部分测定,粗略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该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是

A.6690

B.4620

c.780

D.5570

1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过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B.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3、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

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a>c=b

B、c>b>a

c、c=b>a

D、a>b>c

4.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

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

1、m

2、m

3、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5、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

B、280千克

c、100千克

D、28千克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有可能形成树林

B、在群落演替中,动物是依赖于植物而出现的

c、在群落演替中,苔藓的出现比地衣早

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会改变其方向

1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种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

c.有的动物也能成为分解者

D.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

9.

.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20图30—2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械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有

。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

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_________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械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右侧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含能量最多的是

,A生物与E生物的关系是

(2)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l09kj,A生物种群总能量

为2.3×108kj,从理论上计算c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kj。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B生物种群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能量的去向还有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种群生物量减少,E和D种群将如何变化?

(4)右图是食物链“树→昆虫→食虫鸟”的两个金字塔。

其中左边为

金宇塔,右边为

金字塔。

参考答案

-5.BcAcA、6-10.cAcAD、11-15.DADDB、16.ABD、17.AB、18.Bc、19.ABD

20.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

②藤壶

藤壶大量繁殖,占据了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槭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21.(1)c;B;竞争(2)4.8×107;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呼吸作用被消耗掉;一部分用于B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B生物的有机物中;-部分能量随着遗体、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恢复动态平衡(4)数量;能量;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